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2024-09-13

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共10篇)

1.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通过把握课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观点;了解反问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辩、质疑。

揣摩有丰富哲理性和思辩色彩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宇宙生命意识,从而敬畏自然。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

(方法: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品味语言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2、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质疑反思

1、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2、既然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是否就应该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了呢?

3、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根据是什么?

四、链接练笔

1、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把感受写出来。

示例:

面对一块普通的石头,难道就可以任意把它扔掉或击得粉碎?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扔掉它;它会愤怒,你把它击得粉碎,它也会痛的。

我们并不孤独,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弟兄。我们可以与月亮对饮,与太阳赛跑,也可以向花儿倾诉烦恼……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好朋友。

2、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2.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听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味语言

(一)、学生齐读读第1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 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

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

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

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生齐读第2 段。

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

明确: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大自然丰富的物候

写活了,增强文章可读性。

(三)、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快速阅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

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三自然段

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

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

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一、复习巩固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1.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

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由设问句引出,层

次井然,条例清晰,易于接受。

2.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3.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 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4.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

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

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注意: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例如: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1、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

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这几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

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 看出。

3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

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4、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3.大自然的秘密的教案设计 篇三

救成百上千的幼龟补救

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

(美国)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帕格斯群岛。那些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怕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断的沙滩,他们少不留心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的食物。那天我们上岛时,以近黄昏。我们很快的.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直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巢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琢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这一亩,其总以为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找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的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是却是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印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因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是,即使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像海边奔去。我们也学者他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一切都过去之后,几十只食肉鸟吃的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的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够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4.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异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巨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临时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临时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运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临时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5.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讲授新课

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

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

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入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 、分析学习诗歌3--9小节。

1、请在3--6小结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大声朗读。

2、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讨论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从这个小节里提出的问题最妙,最有价值?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解决的问题最多?(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堂指导)

3、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在学生汇报到哪一种语言就用课件打出该图,图文结合学习诗歌,注重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重点指导鱼鳞上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这两种语言。

课件打出树的年轮和鱼鳞上的年轮,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在将有关的知识告诉学生(鱼鳞上的年轮是由于水流的作用形成的,春夏时节水里食物丰富,鱼类生长快,就形成颜色明亮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大;秋冬时节,水里 的食物相对贫乏,鱼类生长慢,就形成颜色较深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距离小,这一大一小的同心圈,就代表了一年中的一春一冬)。

对于化石的理解相对难度较大,利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演示海洋变成高山的经过,演示化石的形成。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奥妙。

5、感情朗读诗歌。

三、小结练习。

1、我们今天学习了大自然的七种奇妙的语言,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吗?大自然用什么来跟我们说话?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发现?感情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2、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谁的眼睛最会观察,谁的脑袋最会思考:

课件打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模仿诗歌的形式说几句。

3、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小组中说一说。然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在让其他的学生评一评。

4、模仿诗歌写一个小节。选两三篇作品读一读,评一评。

5、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6.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锖颉*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示: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都是介绍物候的,很有可比性。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两文,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谈谈它们的同与异。

二、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

梅 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7.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章字词。

2.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通感,特别是比喻和拟人,并了解此两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弄清楚作者又是怎样写花的,有什么顺序

2.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会作者的那种乐观生活态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勇敢面对生活。

2.体会文章语句的美、精神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结构:看花、忆花、悟花。

2.学习文章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难点

1.弄清文章的结构分析。

2.文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文中花是明写,人的情感是暗写,两者的共同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3.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感情,感悟本文所蕴涵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中顺便感受课文的语句美、结构美、精神美

提问法:引导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同学们在课上对课文的注意力

讨论法:同学们相互讨论课文问题,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图片展示法:通过不同植物的展示,引起学生的联想,由物及人,发掘其中的深刻涵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老师要提问:这个世界上的花千姿百态,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花呢?这一问题导入课程。同学们回答完毕后,老师做相应的评价。继而老师补充,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喜欢莲花,林逋喜欢梅花,那宗璞呢?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紫藤萝瀑布》的学习。

二、展开:

作品简介: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文章,选自《铁箫人语》,写于1982年5月。宗璞一家,在____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

(二) 听读欣赏:

1.听读课文。(音配画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视觉上有一个审美的享受)

2.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和不懂的字词。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解决不懂的字词,老师补充一些重要字词。

明确:宗璞、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伫立、伶仃、盘虬卧龙。

2.选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读出你的感情,品出花的风采。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给文章分段。

分段:?

第1--6节:看花(第一部分)。?

第7一9节:忆花(第二部分)。

?第10-11节:悟花(第三部分)。

内容探讨:

分析第一部分(1—6)“看花”(老是提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明确: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

8.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八

审批:覃梅君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9.自然地理学关山实习 篇九

《自然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报告

(专业必修课)

专业班级:自环2014-02班

姓名:袁 程

学号:311405040226 指导教师: 郭灵辉、马守臣、郝成元

2016年 6 月 19 日

┄┄┄┄┄┄┄┄┄┄┄┄┄┄┄┄┄┄┄┄┄┄┄┄┄┄┄┄┄

实习成绩: 评 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年 7 月日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

2016年6月19日~7月2日,为期一周。

2、实习地点

河南省新乡市关山国家地质果园

3、实习路线

路线(1):景区入口--山间小路--三阳山庄(基地)

路线(2):基地-崩塌奇观--天然空调--侧身峡--天柱峰--基地 路线(3):基地--植被样方调查地(红石峡峡谷源头次生林)-基地 路线(4):基地-盘丝洞-天柱峰--峡谷磅礴--观景台--一线天--基地 路线(5):基地-红石峡-白龙瀑-三岔河-猴山-地质广场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本专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贯彻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野外工作能力,以及让学生能够联系理论来解决现实和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的问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2、实习任务

a、认识关山地区的基本岩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b、认识关山地区的山地地貌类型,观察其形态并分析其原因; c、认识关山地区的山地景观与变质岩山地地貌景观的对比;

d、考察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地理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经济状况之间的联系;

3、实习要求

a、出发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b、实习路线要做好熟悉和了解; c、沿途做好实习观察和记录; d、照片拍摄和样品采集; e、互相帮助,安全第一;

三、实习区概况和路线

1、实习区概况

关山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境内,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石柱林、红石峡、一线天为代表,山崩地裂、飞瀑流泉、清溪幽潭、云海飞渡为特色的地质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

关山,2005年成功审创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宝泉、关山、八里沟、回龙、万仙山五大园区,有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和太古宇所有古老地层。漫长的地质演变与剧烈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南太行无限秀丽的景色。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集滑塌峰林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南太行众多山水佳景于一体:宛若一幅山水画的立体长卷。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貌雄险壮观,从平原北望,俨然一座巨型石屏拔地而起,似铜墙铁壁,气势宏伟,造就太行之魂。“岩重崖叠铭志海陆变迁著太行史卷,山崩水蚀雕塑峰石奇观绘北国画廊”是对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高品位的南太行山水旅游资源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区内有总面积为13000公顷的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金钱豹、野猪、林鹿等30种兽类,金雕、金丝雀等100余种鸟类和1500余种植物。其中太行山猕猴不仅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残留下来的面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现存猕猴分布的最北界,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确定为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

关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是一座以石柱林、红石峡、一线天为代表,飞瀑流泉、清溪幽潭、峰林竞秀、云海飞渡为特色的地质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为盘古河、花山、八宝洞三大景区,石柱苑、奇石苑、醉石苑、红石苑、逍遥苑、仙乐苑、水景苑等十五个苑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谋略家张良和关山有着不解之缘。张良本姓姬,六国时韩国贵族后裔,祖上三代相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背负着国恨家仇的张良一心图谋复国,倾散家资,以求刺客,策划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幸天下,行至原阳博浪沙。张良顾刺客用大铁锤,阻击秦始皇,惊天动地。却误中辅车,刺杀失败,张良只好向西北逃至深山,隐居在关山的一条沟里,即张良沟也就是今天的盘古河。据说汉谋臣张良在关山隐居时,常静座在白龙潭边,面对横空出世的白龙瀑布,反省自己的前半生,感叹到自己在博浪沙刺秦的举动,就像一个莽汉仅凭自己的一身之勇去撞“天柱”,只能是血溅五步之内;就像悬崖上的瀑布摔在潭边的巨石上,只会是魂飞魄散。此后韩国贵族公子的真实姓名永远消失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个璀璨不朽、响亮的名字---张良(张子房)由此诞生,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关山精妙绝伦的山水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张良在关山隐居了三年半时间,反省自己的前半生,苦读兵书、诸子百家,韬光养晦,得关山山水之灵性,集万物精华之静心智。终于厚集大成。后来辅助汉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一代汉朝帝国帝成之师。孤峰山上、张良沟内与张良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处:子房宫、藏书阁、抚琴台、奕台、驸马坟„„散落其间。以张良为背景的历史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2、实习区路线

当日在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门口上车,到关山国家地质公园门口,大约三个小时。

四、实习主要内容

路线(1):景区入口--山间小路--三阳山庄(基地)

此路线主要为人文基础上的山地景观,有公里和山路组成。路线(2):基地-崩塌奇观--天然空调--侧身峡--天柱峰--基地

从基地出发,沿着石梯一路往上走,沿途的岩石大多为坚硬的沉积岩。经过很多年的风化沉积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址景观。

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

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这些岩石经过很多年的流水和风化作用,以及一些生物作用,形成十分壮观的地址景观。岩石表面很轻易就能看出流水的作用。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 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继续往前走,容易看到一些浅显的喀斯特地貌的痕迹,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河南太行山脉也存在一些喀斯特地貌的痕迹,在上次的锡崖沟实习中,也发现了一些喀斯特地貌的痕迹。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

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由钙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发育。钙化矿物的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文石。华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质硬,致密,细晶质,块状,空心或实心球状,厚板或薄层,具纤维或同心圆状结构。钙华体形态异离多变,常见钙华锥、丘、扇、钟乳石等。藏北高原龙马尔热泉区的“钙华石林”举世无匹,细高的钙华柱高达7米。钙华一般为低温地热显示。钙华矿物以方解石最普遍,当结晶速度较快时,才能产出文石型钙华。泉水中锶离子浓度增加将有利于文石钙华的形成,而碱金属氯化物则不利于文石的形成。高温热泉一般沉淀文石,但如二氧化碳不大量逸出,则仅形成方解石。天然钙华中未发现球霰石。钙藻的活动对钙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热泉的碳酸钙化学沉积最好叫石灰华。

再往前走,就是特别非常明显的沉积岩了,主要是泥质条带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是一种具有条带状结构的石灰岩。灰岩中混入的粘土类物质呈条带状产出,灰岩层和泥质层相互叠置,平行产出。

来到逍遥苑,对面的崖壁呈现出很明显的水平结构。产状呈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即同一层面上的各个点大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大致平行于地形等高线。水平岩层是沉积成岩后只有整体升降而未经倾伏和褶曲的原始水平产状的地层,也包括经过构造变动,但仍具有近水平产状的地层,如大型平卧褶皱两翼的岩层。

公园内地质构造遗迹主要为断裂构造遗迹,其断裂多为脆性断裂。受华北裂谷带、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裂谷转换带的共同作用,构造运动形式表现为断块式上升和下降,断裂性质以正断层为特征。根据断裂的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分布于公园以南,断裂以北强烈抬升,岩层近于水平,断裂以南整体下降,岩层倾斜,构成了太行山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分界,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表现为中低山与丘陵、平原的自然分界线。各种资料显示,地表条件下软弱岩层的“蚀空”,从而造成其上部岩体的重力失衡,发生滑塌、崩塌、垮塌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近南北向峡谷。峡谷两岸,岩墙、峭壁耸立,垮塌作用强烈,在岩壁形成的圈椅状构造和谷底的绝大崩塌岩块,是华北裂谷盆地发育和太行山快速抬升在公园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构造遗迹。地层不整合遗迹:本区的地层不整合主要发育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即太古界与中元古界蓟县云梦山组的角度不整合,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下古生 界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①角度不整合遗迹太古界与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的角度不整合,以落水河西岸出露最为清晰、典型,25亿年前的嵩阳运动和19亿年前的中条运动,使早期的地质体产生塑性变形,与覆盖其上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这个不整合面,代表了长达20亿年的沉积间断。②平行不整合遗迹中元古界与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在太行山地区广泛分布,在关山主要分布于园区南部盘古河两侧山腰,10亿年前的晋宁运动,使本区抬升为陆,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距今5.4亿年的寒武系初期,加里东运动使本区重新下降接受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奥陶世末期,整个华北地区上升为陆,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古风化面。到中石炭世,海水自北而南侵入这一地区,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物。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寒武系的平行不整合面在园区分布广泛。由于寒武系暴露地表的时间较短,风化剥蚀程度低,古风化面较为平坦。

继续往前走,则可以清晰的看到

喀斯特地貌的痕迹。天柱峰为地貌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石柱石林地貌。其间多为溶蚀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石林相对高度一般20米左右,高者可达50米。一般认为是土壤水或非可溶岩盖层水沿质纯厚层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作用的结果,上部受雨水作用改造。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节理裂隙十分发育的碳酸盐岩发生了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如今山麓面上分布普遍的石芽和溶沟,小的石芽造型多样、千奇百态,拟人拟物、异彩纷呈,俨然一处天然盆景;中等石芽相互排列、犹如排峰,花团锦簇、人间仙境;大型石芽高达十多米—百余米,有的高耸挺拔、峭然屹立,有的情深意长、母子相依,有的成群出现、参差错落,有的如刀似剑、组成剑阵,一派北国南风。

路线(3):基地--植被样方调查地(红石峡峡谷源头次生林)-基地

这次的主要目的为样方采样,土壤剖面的研究,从基地出发,我们组跟着郭灵辉寻找合适的地方进行土壤采样。我们组共有八个人。

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找到了我们采集的地点,我们首先用绳子圈出10*10的正方形以便于取样。我们采用五点取样,我正方形的四个角以及正中心取样。挖出我们所需要的样方。

经过分析,以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里复杂的地质岩性奠定了辉县土壤繁多的基础,山地、丘陵、洼地、平原四大地貌类型,形成了土壤从上到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半干旱型的暖温带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为地带性

褐土化过程;山洪作用以及局部水文地质的影响,是造成平原区潮土土体深厚,层次分明、母质成分复杂的主要原因,而中山区独特的暖湿气候和茂密的自然植被,则是形成棕壤土的决定因素。此外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200米以上垂直带谱中,地形部位较湿润,面积20.0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7%。多为山区未开垦自然土壤及部分农田。此类土壤表土层多有明显枯枝落叶与薄腐殖质,心土层有明显粘粒积聚,质地粘重,表层向下渐呈酸性。有机质0.8-6.5%,代换量较大,全氮0.05-4.3%,全磷0.06-0.18%,PH值7.2-8。

通过对样方内的植被进行辨析、分类以及树叶采集,我们这里的优势种为小灌木,此外乔木也占有一部分。灌木平均为5米高,平均胸径为5厘米。植被覆盖较为茂密,草被覆盖较为稀疏,树木种类繁多,我们分析,这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个地方较陡,而且人迹罕至。在采样的过程中,并没有见到有动物活动。

附加(植被样方(包括土壤剖面)文字记录)

植被样方(包括土壤剖面)文字记录及照片

1.日期: 6月20日 组别: 6 记录人:赵子文

面积:100m2 周围标识物:悬崖沿山路100米 人工林或次生林:次生林 主要生境特征:植被覆盖较为茂密,草被覆盖较为稀疏,树木种类繁多 主要干扰因素: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迹罕见

2.经度: 35 º 33 ¢ 38 ″; 纬度: 113º 31 ¢ 44 ″; 海拔: 870m 3.坡位:①坡麓; ②下; ③√中; ④上; ⑤山顶

坡度:①0~2º;②3~5º;③6~15º;④16~30º;⑤√31~45º;⑥46~60º;⑦61~75º; ⑧>75º

坡向:①N; ②N_ ºE; ③√N30ºW; ④E; ⑤W; ⑥S_ ºE; ⑦S_ ºW; ⑧S 坡形:①阶梯; ②√复合; ③凹; ④平直; ⑤凸 4.气象:①温度:35℃ ②湿度:8% ③光照度:低 ④风速:小 5.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分层及每个层次的厚度、腐殖质含量、颜色、(岩块)物质含量等 6.植被类型:(优势种)以小灌木为主

乔木个数及物种数,包括株数、株高、胸径等:

乔木a: 株数2棵 株高8米、10米 胸径13厘米、17厘米 乔木b: 株数1棵 株高7米 胸径9厘米

乔木c: 株数4棵 株高8米、10米、6米、6米 胸径8厘米、8厘米、6厘米、6厘米 乔木d: 株数1棵 株高7米 胸径15厘米

木本植物盖度级:①<1%; ②1~5%; ③6~25%; ④26~50%; ⑤√51~75%; ⑥>75% 草本植物盖度级:①√0.1~10.0%;②10.1~20.0%;③20.1~40.0%;④40.1~60.0%;⑤60.1~80.0%;⑥80.1~100% 灌木概况:灌木15棵,平均高5米,平均胸径5厘米。

关山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上,以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的华北植被区系为主,兼有其它区系成份。关山因植被而青翠,因植被而神秘,更因植被而奇异。关山生态现状总的来说是各子系统多处于年轻生态系统。其植被群落演替,处在年轻生态系统向极顶生态系统演化的中间类型状态,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园区风景林的色叶树储量,占植被总储量的30%,主要季相节律为:春季,万物复苏,山花烂漫,连翘、照山白、黄刺玫等山花竞相怒放;夏季,绿荫如盖,青翠欲滴,峰峦沟谷为原始或次生林覆盖;秋季,金色如画,红叶如荼,黄栌、黄楝木、棕类等色叶树姿态万千;冬季,山势巍峨,银妆素裹,冰挂、琼花点缀在山峦叠嶂之间。关山植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古老性。主要分布着一些古老树种:白鹤松、侧柏、黄栌、鹅耳栎、领椿树等。树龄均达数百年一上千年。

二是稀有性。关山植被中,属中国特有种的有山柏树,华北特有种的有马荆刺等,本地特有种的有太行榆、太行花等,尤其是黄莲的发现,改写了河南黄莲绝迹的历史。

三是过渡性。关山植被以华北植被区系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区系成份,主要包括东北蒙古植被区的辽东栎、山杨等,西南植被区系的华山松等和华中植被区系中的山柏树等。

四是多样性。据统计,境内植物多为温带植物,间以热带植物,分属于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有5门,231科,815属,1803种,6个亚种以及137个变种,种类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关山植被的科学价值,也大大提高了观赏价值。

五是完整性。关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完善的生物链,自成系统。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生长着白鹤松、侧柏、黄楝木—鹅耳栎、荆条、野皂角、石榆、杜鹃、黄栌等典型群落,关山植被覆盖率达82%以上,核心区达98%以上。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主要有侧柏、山毛榉、柿—黄栌、鹅耳栎、山梅花、绣线菊—连翘、照山白—爬葡萄—少花荸荠、百合类、蕨类等。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区,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羊胡子草、荆条、酸枣、野皂角、栎、榆、槭、棘等,人工经济树木有苹果、山楂、梨、杏、花红、核桃、柿子、香椿、枣树等。

路线(4):基地-盘丝洞-天柱峰--峡谷磅礴--观景台--一线天--基地

这一路多是观察为主,沿途都是巨大的石灰岩山体和沉积岩石块,以前一些常见的地质景观。

溶洞:溶洞在公园里发育较多,主要以盘丝洞为主,洞内比较潮湿,阴凉。景观十分奇特,石钟乳、石笋、发育。

溶蚀塔林 : 分部在山顶高达百米以上的绝壁上,表面水平方向自然呈现出半圆形或弧形,在竖直方向上外凸,并且连续起伏、平行排列。

“U型谷”:又称冰蚀谷,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拔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地表常被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挤压和重新结晶,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运动,形成冰川。在第四纪冰期,冰川鼎盛时,全球大约有1/3的陆地 被冰川覆盖。在运动过程中,巨厚的冰川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带走;这些岩石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加大了冰川对底部地面的磨蚀。冰川的侵蚀,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冰蚀地貌。而U型谷是由流动冰川不断侵蚀山谷底而形成的。

一线天: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较为知名者有峨眉山、华山、黄山、江郎山、武夷山、九宫山、三清山等处的“一线天”美景;由于“一线天”景观奇特,已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热门景点;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最常见的“一线天”大都出现在石灰岩地区,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但也有“一线天”是由断层形成,与前者相比,其不同处在于它们两侧的岩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

峰丛和石芽: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

主要构造地貌:

1)夷平面,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m的山顶面,由于南北

差异升,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形成一个盘状宽谷面。

2)阶梯状地貌,主要分布在三个层次,最上部一层,分布于

唐县期夷平面上,主要表现为环形陡崖;中间一层分布于“U”型宽谷当中,主要表现为线性长崖,“U”型陡谷;最下部一层分部在“V”型峡谷之中,主要表现为“之”型陡崖,线形长崖等。

3)

崖壁,是关山地质公园的代表景观,相对高达千余米,由于崖壁在不同地段的切割速度有别,从而在沟头形成围谷,在山岬形成半岛装岬角,石门水库西侧崖壁,在水平跳离约3KM的范围内,海拔高度从250m急剧上升到1550m,崖壁总高度达到1300m,平均坡度达到0.5°,崖壁坡度达到70′以上。

路线(5):基地-红石峡-白龙瀑-三岔河-猴山-地质广场

这是我们回去的路线,在回去的路线中,红石峡的景色最为出色。

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Pt2y):分布于园区中南部盘古河一带,岩性为浅红色—紫红色的浅变质石英岩状砂岩、砂砾岩,交错层理、斜层理,层面压摸、泥裂、波痕等均十分发育。反映为潮坪—临滨相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下伏太古界林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出露厚度150余米。

由于其极强的抗蚀能力,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坎状地貌,常形成长墙和峡谷。我们见到的红石峡也就是形成与此。

红石峡是一条长度约500米的线状峡谷,峡内瀑泉飞泻、溪潭珠串,白龙瀑石上漂流,瑶池别有洞天,线瀑洋洋洒洒,叠瀑金龙隐现。既有小桥流水,又有石岛庭院,既有花鸟虫鱼,又有飞瀑流泉,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真正成为一处天然园林景观。

五、公园地质遗迹价值

1、科学价值

公园位于华北古陆核之上,是中国两个最重要构造(东亚裂谷西界断裂和西安—徐州转换带)的交点。在地质历史时期成为众多地质事件的分界点,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公园完整地记录了地球的发展历史,包括古陆核和陆壳形成,裂谷发生,板块解体等地球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独特的太行山弧形转折;独有的清晰的沉积分带;中国阶梯地貌的第一个台阶即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分界;山麓泉水带和丰富的地下水,最终将成为工业建设的集中带;旅游业与矿业及工业的完美结合;诸多特殊价值内容的结合,使公园的科学价值属于“具有国际对比意义”和“在世界范围极特殊的”。

2、美学价值

山岳风景与峡谷风景,水体风景的统一;岩溶地貌与砂岩地貌的结合;国内第一的一线天;北方罕见的峰柱林;别具特色的石景苑;状似莲花的花山;碧水丹峡红石苑;巧夺天工的天鹅湖;悬泉与瀑布群的错落组合;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的(人工)湖泊;古树名木、山花红叶的植物风景;多种优美风景的组合,使公园“具有极高美学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

公园地处世界古代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的黄河流域,她孕育了华夏文化。有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人类活动足迹。从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到夏禹、商纣王、周武王、秦始皇、汉光武帝刘秀、献帝刘协、魏武帝曹操、唐王李世民、明朱元璋、清雍正、乾隆、袁世凯(袁界碑)等历代帝王均有他们在区内的活动踪迹。有军事家司马懿,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育等的文物景观和活动遗迹。

六、实习心得

转眼间,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就结束了,幸福的日子里有甜也有苦。地质公园里的风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样机会实在是难得。

首先非常感谢给我们授课的于吉涛老师,再感谢实习期间陪伴我们的三位老师,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次实习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大雨中大家能够相互扶持,互相依赖,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困境,这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同时这次实习在我自己身上也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理论知识准备的不够充足,很多地质学遗迹看到不能领会到他的地理学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大雨,说明我们对天气还不够充分了解,这也暴露了我们在实习期间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

这次实习中,也感受到了大山里的风土人情,那种淳朴、善良、热情、豪爽的性格着实令人十分感动,也十分感谢他们这几天以来的照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关山》

10.自然保护区管理学实习设计教案 篇十

其一:(1)读读拼拼。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抽查读等方式达到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2)读读说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3)读读画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4)读读议议。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如,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理解“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将《“打扫”森林》中最后一段“吃、咬、钻、毁”四字调换位置后与原文对照来培养语感;拓展、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造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还可议议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感悟写法上的特点。(5)读读写写。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可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启示,产生的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

其二:如果有条件,可采用网络条件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专题性网络课件,可包括相关新闻、学习提示、飞机与轮船的设计、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探讨平台(讨论疑问、抒写感想)等,借助教师创设的网络资源,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超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可以安排为:听播新闻,带入情境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包括BBS论坛),延伸拓展。

2.本课有8个要求会认读的生字,大多数字形较为复杂,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殃、腐、翼、键、鲸”等是形声字;“殃、壤、鲸”的韵母要读后鼻音;“翼”可与“冀”比较,在读音、字形以及字意上注意区别开。根据字不离词的特点,可让学生读读记记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并自主积累其他喜欢或感兴趣的词语。

《大自然的启示》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③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③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网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网络课堂。

A案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①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②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①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②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③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①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②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上一篇:距离产生美作文1200字下一篇:电力班组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