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2024-10-24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13篇)

1.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一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高一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更新

1、习惯于浅显的定性研究,不肯动脑进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认真看教材,不习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记忆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练掌握。

4、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完成,强化探究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课堂上进行教材阅读训练,先是由老师就教材内容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逐步过度到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学生讨论、老师指导解决,从而培养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增加一些小测验,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并请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练习中增加一些对概念的判断、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题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二:学生基础薄弱

1、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

2、解题素养差: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

3、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备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平面几何等掌握不好,给学习物理造成很大障碍。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练习中增加问答题和论述题的份量,还布置课外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先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解答过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更规范;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当课堂上要用到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课前提醒学生做好准备。

三:课时安排不够

虽然在36个课时内能免强完成一个模块基本内容的学习,但缺少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解题指导,难于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相应措施及设想:

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挤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几点建议

1.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2.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

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

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和请教,为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努力。

2.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二

(1)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有下列优点:新教材的编排形式新颖、活泼, 面目新。电学和力学改变了教学顺序。每个探究实验留出一列空间, 留给学生猜想、设计实验、作图、记录、分析等等。每一节都有“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有的有“STS”、或“科学世界”, “动手动脑学物理”等。, 每章有章首图、引言、和阅读指导。插图较多尤其是情景图和漫画图内涵丰富, 比如。突出了现代物理、探索性实验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拓宽知识。新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次教学, 提出的问题常常具有开放性, 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发展空间。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善于从实例出发, 新教材切入点通常从生活中、从日常所见所闻讲起, 生动活泼, 简明轻快, 图文并茂。如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新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 不过分追求严格, 浅显易懂;大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有的以图代文, 寓教于乐。现行教材在物理知识体系不变的条件下突出了主要骨干知识、一般是按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强调科学与新技术的结合, 教材编排灵活, 不象以往那么刻板。同时又特别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新教材使我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即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增加了若干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 防止过去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物理教学,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 问题的提出;第二步, 让学生猜想;第三步, 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 数据处理 (数据表格、图象作图) ;第五步, 探究得出结论 (数学函数表达式) 。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能力。通过课堂的教学以及以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我领悟到:在课堂教学中, 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找到最关键的解决方法, 并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这才是培养学生的根本。

(3) 新教材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但本人认为也有一些待进一步完善的, 这是我在使用新教材时遇到的问题:有的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教学不同步, 教材的探究实验和学生动手“想想做做”, 安排很好, 但是很多的器材, 药品等等, 在不同学的条件不一样不一定能满足课堂的要求。教学新技术新手段需要条件。物理教学已经从以黑板, 粉笔和少量实验器材为主的时代, 进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手段交相辉怏、优化组合的时代, 正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教学再到网络教学, 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也要求物理教学必须站在教育技术应用的最前沿。但在部分学校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才能跟上新教材的步伐。

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真正的公平教育。

总之, 新教材的推广使用, 是广大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诚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克服思维定势, 努力更新知识, 积极改革教法, 以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 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浅谈初中物理新教材特点 篇三

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图文并茂

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这样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洁明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各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比如,八年级上册第100页“图5.4-1眼睛的结构”用该图替代了繁杂的语言,表达了“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的课标要求。教材按照节前有“动脑筋”,节后设“想想议议”,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刻板。

二、教学内容丰富,编排顺序合理

教材的编排从介绍常见的简单易学的“机械运动”、“声现象”、“多彩的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然后学习抽象的概括程度稍高的热学、电学以及现代信息、材料学的基本常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不多,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学生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材从“致同学们”、“科学之旅”、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内容,总是在通过更换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这就好比我们先在一个盒子里装上东西,不告诉学生装的是什么,而是让学生通过掂量、晃动、听声、测量等各种方法,经历一个过程,再说出盒子里可能装的是什么东西,并说明他猜测的理由。这个过程对学生会有深刻印象,他对盒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会念念不忘,总要想方设法把这个结论找出来。但如把盒子里装了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意思不大,不会引起他多大的兴趣,他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探究的能力都一概被扼杀了。主体的主动性没有了,他不能体验和了解真实世界的丰富与刺激,他不可能进入知识探索者的角色,不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 ,他很快就会忘记盒子里装的是什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促进他们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教材难度有所降低

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如课标中要求“知道”的骨传导、物体的颜色、眼睛怎样看物体等;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一些图片以及科技与社会的知识,使物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也更完整。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五、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初中物理教材中共有六十一个演示实验、四十三个探究实验和六十五个“想想做做”的动手实验,这些数字表明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多么重要。学生通过在演示实验中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想想做做等,有助于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动脑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4.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 篇四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全 章 概 述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在科学探究素质培养方面,本章安排了六个实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在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是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5.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和实践教学智慧

1.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二、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同时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1.教学反思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反思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但可以提高物理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物理课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通过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可以及时的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四、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这才是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6.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物理习题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对习题训练缺乏深入研究,习题训练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新课改旧题目,学生仍然没有走出课堂、题海、考场的老套路。要真正能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习题课也得要跳出套路,走创新路,与时俱进。

二、明确方向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明确习题训练的功能,即:

1、巩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2、检测——发现学习和教学中的缺陷(包括知识和其他学习素质的缺陷),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

3、建构——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

习题训练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巩固知识、检测成果、领悟方法、增强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解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同时它对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操作初探

习题教学要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与课程和课堂教学相承辅,就必须作出一些改进。选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如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二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结合上述,实践中在搜集和整理题目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被动地完成习题与主动地通过探索深入思考解决有关习题,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热烈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其实习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一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s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从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g取10)当时我用了一节课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它,结果学生做出了十多种解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几个推论。本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习题的多解却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素材就需要我们老师能走在学生的前头,能多搜集、多整理。

2、习题要有“亲切感”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例如在学习功能原理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测量人体的输出功率;学习摩擦力时写《假如没有摩擦力》,《身边的摩擦力》,《车轮上的摩擦力》。通过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获得知识,体验知识。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3、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提高思考价值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电容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然带正电且电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电源内阻不计)

A、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B、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C、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D、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辅以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电容上极板带正电?它的电压与几个电阻的电压有什么联系?与电阻的阻值呢?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应该已经能明白了,可以分析了。做完可以继续问:这里为什么电源内阻不计?若考虑内阻呢?题目给的选象为什么都是增大某一个电阻?若减小能行么?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留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

7.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七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还要渗透创新教育、兴趣教育、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发展。

(一) 创新教育

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 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 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 兴趣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兴趣是一种积极的非智力因素, 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促进知识转化成能力, 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将学习作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这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德育教育

德育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分科限制, 要渗透于每一学科的教学中。物理学是一部科学家坚持不懈, 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史, 每一个真理的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 进行不断猜测、推理、论证、归纳与总结才得出的。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收集科学发现真理、捍卫真理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以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意志力与爱国主义情感等。

(四) 情感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因素,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师生间进行心灵沟通, 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学习与思维都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一) 实验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讲实验、画实验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操作实验, 来验证真理, 来主动探索。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教师演示实验,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 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索未知。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与主动思考中再现真理的发现过程, 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 合作学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特定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彼此交换思想, 进行讨论, 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具有较大的学习优势, 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那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难易适中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合作与讨论。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才会产生积极的合作学习的愿望, 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进行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 从而在全组学习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又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三) 问题教学法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既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常运用提问, 但是提问的内容具有封闭性, 只限于教材上固定的知识;提问的形式单一, 只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简单地对与错来判断。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学氛围的枯燥、教学内容的抽象难懂, 而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问题运用得好, 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主动地解决问题。

(四)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 以图文声像来为学生创设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 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枯燥的讲授更加生动、富有活力, 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化解教学重难点,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 而被广大教师青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用多媒体,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 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 让物理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8.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八

1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1对物理知识的补充乖延伸

课本正文篇幅必定很有限,讲解并不十分详细,教材合理地按排了相应的阅读材料对课本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利用阅读材料,巩固和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摩擦力”(九年级第十三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但仍然很抽象,通过预读材料“摩擦与我们”中的很多生活例子来说明摩擦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又举例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摩擦力,这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纳米科学技术”(第九册第十一章)对这一节的微观世界给予补充说明,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感官些,容易明白;“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第九册)补充了千克单位是怎么得来的,增加同学对物理学史的了解,这些都是阅读材料对知识点的补充,延伸的也有不少,例如:“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第二章),让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虚像,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介绍凸面镜和凹面镜,让学生在理解平面镜的基础上扩展出去,突破教材的难点,还可以将发散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头脑中,“时间放大镜”(第九册第十二章),由运动的快慢说到照相机中的曝光时间的问题;“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九册第十三章)由重力说到万有引力和航天的问题,航天技术现在是我国极其关注的问题,让同学也明白其中的重要原理是有必要的;“地球的温室效应”(第九册第十六章)也是延伸了课本中内能知识点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自然,其实补充和延伸没有十分的明显界限,但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阅读材料能增加更多有趣的、有用的物理知识,只是其换了一种方式展示,编者是抓住了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有趣的、容易接受的形式来编写教材。

1.2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介绍展示

阅读材料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到处可见物理知识的利用,例如:关于“汽化液化”知识点,在“电冰箱”的阅读材料中,说了氟利昂是制冷剂,它是一种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还可以借此机会讲解电冰箱的构造、工作原理,再讲讲臭氧层的作用,它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接着说电冰箱的致冷剂-氟利昂对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而形成的空洞,据测定在南极上空已形成一个一千余万平方千米的大空洞,这将直接危害人类,“电与磁”知识点的阅读材料也有不少,其中“磁悬列车”,交通的发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材料中应用物理知识解析磁悬列车消除摩擦,从而取得列车在速度上的突破,每小时可运行500 km以上,并且噪声低、动力消耗少、稳定性高,是目前很多国家所要研究的项目,我国上海市龙阳路至浦东机场的磁悬列车已进入商业运行阶段,除了这个还有“磁记录”、“电磁炉”等阅读材料也都是说明电与磁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光”的知识点的阅读材料比如说“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激光的应用”都是说明光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这里只是举例了其中一点,教材中的其它阅读材料也都说明了其他的物理知识点。

1.3提高阅读能力,增长见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同学对题目稍长一些的计算题读不懂题,难以入手,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的题,对于这些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要求就要强,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好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认为只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因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门学科共同的职责,同时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老师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从阅读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课本正文中不能知道的其他知识,比如:“球形闪电”(八年级第八章)、“海市蜃楼”(八年级第二章)、“动物罗盘”(八年级第九章)等,介绍的是扑朔迷离的自然景观,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浓厚兴趣,类似的“双耳效应”(八年级第一章)、“电冰箱”、“磁悬列车”、“三峡船闸”(九年级第十四章)等等阅读材料,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到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磁悬浮列车”“向地球要热”(九年级第十六章)等等阅读材料,展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及物理学的发展前景和无穷魅力,不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学好物理、为科学献身的良好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对这类“阅读材料”的学习不仅能了解科技信息,而且还能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拓展思路,活跃思想,增强学习积极性,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1.4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物理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增强了应用意识,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得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光灯,近到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比如:在讲微波炉的原理时,告诉学生如何安全使用微波炉,讲磁悬浮列车,讲移动电话,讲闪电,讲能量资源,讲现代汽车讲体温计等等;从“阅读材料”中,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一些物理知识,又比如说纸锅烧水,生活中的海市蜃楼是如何产生的,太阳灶的原理,生物体能的生物电是如何检查人体的心脏是否正常等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对阅读材料的教学建议

阅读材料的作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该

将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设计相融合,那么如何将部分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2.1正确认识阅读材料的教学目的

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扣相关教材知识而设计的,实际上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置于中心地位,把所有知识讲透彻,也不能放任自流,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挖掘其涵盖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为目的,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2充分利用“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

阅读材料中也有许多生活中的物理,构成了妙趣横生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载体,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所蕴涵的美妙、生动、有趣的一面,这些内容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浓厚兴趣,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能加强对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

2.3引导学生评价材料,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以提问、竞答或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回答与此相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交流彼此的心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比如:在讲“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阅读材料时,可以让同学们回想自己平常时怎么处理那些废电池的,会造成什么危害,读了这一材料后我们又应该怎么做?等等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看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或者对有些阅读材料后面有问题的,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得到结果,让每组代表说,看哪一组说得最好,也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2.4努力做到教书育人

阅读材料中的物理学史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可供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德育的素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渗透教育,阅读材料中有许多可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磁悬浮列车”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勇攀世界高峰的远大理想。

9.物理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10.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十

析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物理学的开端,一定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从而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

本节的主要活动是观察和讨论,要提供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除了教材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作用外,还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现更加丰富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

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从回顾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诱导学生喜欢物理。

课文中提及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成就,并不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象的物理道理,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让他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列举物理学的一些成就,是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为人类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明白为了更好地利用物理学,必须学习物理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

火柴、烧杯、纸锅、漏斗、乒乓球、平面镜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阅读“章首诗”。板书: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

①.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抽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抽几个学生,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③.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以上的问题都可得到解释,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广,或事先已查找了有关资料,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

①.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种情况:a.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下落;b.用纸锅可以烧开水; c.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d.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

问:你认为可能发生吗?猜猜看。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②.教师演示实验1: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漏斗),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

教师演示实验2: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教师演示实验3: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教师演示实验4: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做完以上实验,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③.你们在认识自然和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现象?比比看谁说得多?

④.教师归纳:归纳以上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刚才介绍的自然界中的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电学。

板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①.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②.小结: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真可谓功勋卓著。

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板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物理学的召唤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①. 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进而反复进行试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近代物理学就是从伽利略的研究开始的 小结: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②.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物体运动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它可以用物理概念来表述。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语言”,物理概念是为了准确描述物理现象和表述物理规律而引入的。“物理大厦”的框架就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③.爱因斯坦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他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我们要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中自由驰骋。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物理学的召唤

五、课后反思

11.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实践能力;知识渗透;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我们要及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以及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投入心血对自身进行思考和充实,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将物理用于生活,走向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更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现象观察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心,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了新课改下科学、物理、社会的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堂教学之后都布置很多物理习题让学生去熟悉课堂知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开始降低。因此,改变作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增强。

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各学科知识渗透,让学习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题目的理解上要运用语文中所强调的语句分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也要求对相关学科的历史进行了解,这样在各科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思路畅通无阻。例如,很多物理公式和物理单位是根据创造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欧姆等。因此,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还很多,这些要求也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渗透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二者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王一同.浅析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2).

12.物理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十二

一、注意知识衔接, 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 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 即 “降低要求, 放慢进度, 单元过关, 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 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 减缓高、初中的“台阶”, 使知识合理迁移, 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 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 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 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 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 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 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 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 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 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 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 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 分散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 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 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 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 虽然初中有过接触, 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 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 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 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 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 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 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 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 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 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 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 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 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 人造卫星运行问题, 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 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使学生一目了然, 豁然开朗。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 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 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 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 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 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 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 加速度逐渐减小, 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 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 我提问了一个同学, 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 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 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 明天给了你一元钱, 后天再给你五角钱, 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 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打比方, 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 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 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 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 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 用图去进行思维, 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3.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十三

国家教委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以下简称教科书)的配套用书之一。

教学用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选择教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从分析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和风格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再逐章进行分析,明确教学要求,提出教学建议,选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备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1.以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准则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将由择优录取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学生基础的差异,也将随之扩大;而教育任务则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高。?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进步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配置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奠定基础,还必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有发展的余地,因此,初中物理的基本要求不宜过高,但又要使爱好自然科学的学生有在这方面得到发展的机会。?

3.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惊人。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减。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十分注意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十分注意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广胸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科书的风格特色

1.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结构的关系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将常见的、简单易学的各种物理现象(如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等常见现象)排在前面,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开始阶段能感觉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就在自己身边,对物理这门新课感到亲切,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依次讲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力、压强、功和功率、机械能等),分子运动论、内能的知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电流、电压、电阻、电流定律、电和磁等),最后讲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2.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打开教科书就是“致同学们”,介绍教科书的结构和使用,介绍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全书有一篇引言和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里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3.注意体现以实验为基础

基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特别强调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全书安排了既可演示又可让学生随堂做的实验100多个,还安排了学生实验18个,课外小实验约30个和许多实践性习题。其中大多数实验的器材易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图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4.注意生动活泼、简明轻快、丰满、有用

教科书的编写注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引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事例、现象、实验来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行文力求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学究气、成人化,提高可读性。插图作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配合,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还有不少插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照片、漫画形式。

在讲述知识上,教科书注意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不节外生枝,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对于重要的知识,注意讲得充实、丰满,让学生在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知道它的来源、根据和多方面的表现及应用。教科书还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生产实际,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常见现象,注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认识所学知识确实有用,并且逐步学会应用知识。?

5.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本次新修订的教科书是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依据,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写的,以实现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教科书中标了*号的课文是供基础好的学校选用的。每章末的“阅读材料”、“小实验”是供学有余力而对物理又有兴趣的学生选用的。这样使教材具有弹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和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与教科书配套,我们还编写了两种供学生选用的书:“课外习题集”和“实验册”。使基础好、能力强、学有余力的.物理爱好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不排除基础好的学校从这些书里选出某些内容供课内教学用。??

三、怎样用好教科书

1.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开学到期末都要经常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不要使前面的困难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稍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学一点。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2.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零碎的知识只是杂乱堆积的事实。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促进能力发展。物理教学要经常地在不同层次上帮助学生使知识结构化。教科书每章结尾的“学到了什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组成知识的结构。教师可以推广这种方法,在一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

? 从一般意义讲,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种成分。物理教学要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并能把概念、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又有利于形成结构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 知识的结构化要从初中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严谨和严格,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无谓负担。?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验、观察、操作、制作等动手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 首先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还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里的各种实验,切实做好,使实验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希望老师们能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发挥创造性,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尽可能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科书里写了的实验开出,并力争多开一些。

? 其次要积极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形式要多样化,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普讲座,修理或自制教具,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生产参观,等等。物理实践活动一是要因地制宜,面向乡土实际;二是要适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三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指导,但不包办代替。

?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般可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入手,帮助学生学会抓中心,理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自学不仅限于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变得更加“会学”。?

4.认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科书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前要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

[1] [2] 下一页

学精神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辛勤劳动的事实,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前景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初步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通过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历史,结合学生实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经常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发挥它们的调节作用,使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协调发展。

?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学生更深层次的变化。它不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一种伦理的、心理的高级转变。它的实现一要通过学生本身的实践,二要依靠教师的模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五年级班主任会议记录下一篇: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优势促进计生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