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2024-09-06

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精选10篇)

1.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篇一

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张丽莉,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

2012 年 5 月 8 日,面对失控冲向学生的汽车,张丽莉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一把推开了处于险境之中的两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

张丽莉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助学生。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丽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张丽莉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教育部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关怀学生师德美

张丽莉同志母亲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由父亲一人抚养她读完大学,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临时搬到它校教学,由于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给学生买早餐。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撒水为学生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体育课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

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张丽莉同志师德高尚,恪尽职守,甘为人梯,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张丽莉同志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

教学相长求进步

张丽莉同志的座右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经常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交流互动,积极参加市、区、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还自己出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是最让家长信服的好朋友、领导放心的好同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她用执着的热情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带病工作。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她勤奋进取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创一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用她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5 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

爱岗敬业多奉献

工作5 年,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一次是两年前的流产,休息了仅仅两天,张丽莉又出现在了班级里。还有一次就是三年前的婚礼。张丽莉的弟弟介绍:“父辈中就有人从事教师行业。由于从小受到熏陶,2008 年姐姐学业有成后,随即投入到教师的行业中,在第十九中担任语文教师,今年已工作5 年,她总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2009 年9 月1 日,是她任教以来第一次做班主任。此时,她不仅仅是位优秀美丽的教师,也刚刚成了一位甜蜜幸福的妻子。”张丽莉的弟弟说,“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来得及吃饭的学生们。分校教学 2 后,由于学校太远,很多学生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

为了带好毕业班,张丽莉选择先不要孩子,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身上,这一点一滴的付出,既让同事敬佩,又让家长心疼。说起张老师,学生闫泓佚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在她眼中,张老师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2009 年冬天,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张丽莉领着班里的几个同学去看望,这时,一辆自行车向闫泓佚冲来,雪天路滑,车子根本停不下来。情急之下,张丽莉一下子挡在了她的身前,结果,裤子被车刮坏。可是,她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却转身关心地问闫泓佚:“你没事吧?”“那种温暖,只有从母亲那里才体会得到。”闫泓佚说。

生死攸关勇挺身 月8 日20 时38 分,一个让人心痛的时刻。在黑龙江佳木斯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满是刚下晚自习的学生,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惨剧即将发生„„

“每天下晚自习之后,学校门口都会停着几台接送学生的大客车。当天晚上,有3 台车在门前停成一排。”十九中学生刘晔说,她走出校门时,就看到停在最后面的大客车,不知道为什么猛然启动,猛撞向中间大客车的尾部,又推着大客车向前面的依维柯撞过去。“当时有几个同学正走在两辆车中间,眼看着就要被挤住。”刘晔说,自己尖叫了一声,吓懵了。

“这时,张老师向前一扑,用臀部顶出一名学生,又用手将另一名学生扯到路边,而张老师自己被撞倒在地”学生孙智鸿说。

张丽莉老师舍生忘死,被她推开的两个学生安然无恙,而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碾压过去,牛仔裤全破了,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师生们立即打了 120,把张丽莉和受伤的学生送往医院。

医院对张丽莉进行了快速、积极的救治, 而张丽莉由于抢救学生, 导致腰椎骨折、骨盆骨折、双下肢软挫伤、双下肢毁灭伤,并伴有视觉性休克。为了保住其生命,不得已为其做了双下肢截肢手术。

李金茹和张丽莉同在语文组工作,她当天整夜一直陪着张丽莉。

“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医院时还对我们说要先救学生, 后来就完全昏迷了。”李金茹数度落泪。

2012 年5 月11 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佳木斯市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的感人事迹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打电话给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首先向张丽莉及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并转达对张丽莉的崇高敬意。在哈医大一附院重症监护病区,刘延东向张丽莉转达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问候。刘延东说,张丽莉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将危险留给了自己,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9月4日,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了张丽莉同志和报告团成员,代表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张丽莉同志表示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李长春在讲话中说,张丽莉老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和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她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要以张丽莉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篇二

2015年03月03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有一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弓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言语间,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记得他刚去长宁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基层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我当时就非常惊讶,他长期在高院工作,怎么对基层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调阅了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探究,才让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碧华爱书,我早有耳闻,但当我走进他家的书房,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法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管理学的、心理学的,甚至还有建筑学的。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碧华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不仅取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先后撰写了十多本法学专著。他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为民司法。2010年,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了,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缜密的审判思路所折服。记得当时我在徐汇法院工作,我忍不住 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写这本书时,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白天上课,晚上天天坐地铁去读日语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

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党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

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吕红兵

去年12月10日傍晚时分,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界。惊闻这一噩耗,律师们无不感到震惊和悲伤。

夜幕降临,我握着手机呆坐在办公室,眼前浮现出与邹碧华生前交往的一幕又一幕。

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也一次又一次地触痛着大家的神经。那一晚,我和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难眠,大家追忆着,思考着„„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有所封闭,缺少足够的认同,有时甚至相互轻视,惺惺相惜的相对较少。

2010年初,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听取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时得知,有律师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审中时常打断律师发言,甚至呵斥律师,一些判决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时遗漏要点。

这让邹碧华很是感慨。他认为,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基于此,他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一个基层法院,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

《十条意见》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甚至连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休息区、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都收入其中。

这让我们做律师的心生敬佩和感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给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冲突等内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这句话,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

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第一次闪亮在我们眼前。

邹碧华像是“法院的产品经理”,精心打磨着“律师服务平台”的每一个功能。在前期调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员在全上海范围内调取了20万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经过仔细核算,他们发现,若每个案件中,律师通过网上阅卷减少往来法院的次数,就能节省60万个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为帮助律师识别恶意诉讼情况,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关联案件自动推送功能”,将同一当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统涉及的案件制作一份清单推送给律师。还有庭审排期避让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师同一时间几个案件在不同法院开庭的困扰。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与邹碧华相识十余年,我觉得无论是作为法官还是法院的管理者,他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做着不懈的努力。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各种法治力量都是为公众输送公平正义的平等一环,唯有珍视这种相生相存的价值纽带,才能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最大共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诚信仰。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师们陷入无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师协会专门为他默哀,湖南律师协会特别为他制作了悼念专辑„„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师,特地乘火车赶来上海参加他的追悼会。

邹碧华曾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他用生命,让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们,就是要继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造,带着他心中的那团火,奋力前行。

这,就是我们对邹碧华最好的追思。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 张 枫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邹院长是在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在2009年,邹院长针对青年干警召开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会上,他就像洞察了我们的心里一样,和我们讲起了“职业生涯的七年之痒”。

我那时已经在法院工作了15年,按照时间来算,已经是双倍的“七年之痒”了。虽然我的办案绩效一直不错,但就像个车间操作工,凭着经验和感觉办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一个发言,如实讲了心里话。邹院长很赞赏我的直率,他说,年轻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话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觉自己被一枪打中了。从那天起,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仿佛又有了再冲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院长的印象。到长宁法院后,他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激动的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对抗。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包含了立案、审理、执行、信访等程序的各个环节,大到群体人员在立案大厅聚集,小到当事人要求修改笔录,事无巨细,每个都列出了正确的做法,并说明理由。

这65例场景,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检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2011年,我经过竞岗成为了民一庭副庭长,分管诉调对接中心。那段时间,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院长就问我,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他要求我们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邹院长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他说:“我们要用五星级的服务,换得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没多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在邹院长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真地做一件事情,原来是这么快乐,那些遇到的困难和经历的磨练都成了我追梦途中的珍贵体验。

4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那一张张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年轻干警自信满满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邹院长那挺拔的身影,耳边响起他的话语: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我和碧华是1984年认识的,当时我们同一届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是同班同学。碧华体育很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也比较调皮好动,偷偷爬树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学中,总有他的身影。

我从小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大学期间,我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有一次,邹碧华拿着两张电影票走过来跟我说,同学那有两张票,但他们没时间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吗?

被他这么一激,我干脆地答应了。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他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个淳朴的小山村长大;我生长在上海,习惯了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我们彼此好奇,也产生了好感。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碧华是个很有活力的阳光大男孩,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我们的爱情日渐深厚,毕业前,碧华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留下了我们彼此深情的承诺。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因为父母坚持让我留在上海,碧华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为了这份爱,他和我一起回上海发展。

那是1988年毕业前的寒假,碧华来到上海,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为了找工作,他一家家单位敲门,主动推销自己,一共投了60多份简历。在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碧华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我去了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工作。

1992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开始了我们的婚姻生活。

1993年,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一些,碧华有了要继续深造的想法。那时的我已经怀孕,正需要有人照顾,但我还是理解和支持他。此后的6年里,他先后考上了北大的经济法硕士、博士。回想起那段日子,还是蛮艰难的,两个人都挺难。

博士毕业后回到上海,碧华像弥补亏欠似的照顾家里。他对父母很孝顺,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将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儿子跟我们挤一间。后来有条件换房子,他还专门在家里腾出一个独立的空间,给父亲做“版画工作室”。不管是父母生日,还是平时到外地出差,他都会记得买些小礼物送给父母。

作为父亲的他,也在用心地寻找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纠正他的英语口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平时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负面信息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一个家,三代人,十几年其乐融融。

时间在流逝,角色在转变。在外面,无论碧华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院长,我的眼里,他一直就是那个阳光大男孩。

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里有台阶,像是我的“拐杖”。但有一件事他坚持要我帮他做,就是帮他掏耳朵。他专门买了个带灯的耳勺回来,给我布置“任务”。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就要我坐在他身边,帮他掏掏耳朵,觉得那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他爱好摄影,歌也唱得很好。看“中国好声音”节目,他说自己上去唱,说不定也能进入前三名,导师也会转身„„

我想,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生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年代的碧华,激发起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

2008年起,碧华先后担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上海高院副院长,担子越来越重,我第一次发现“阳光大男孩”的白头发多了。他睡得越来越晚,写材料、看书、做PPT、给学生修改论文„„

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会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来。我收拾好了,就在沙发上坐一会儿,等他一起出门。而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结果临到出门总被他占先,变成他站在门口看着我匆忙换鞋。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喏,是我在等你啊,不是你等我哦„„”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几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门口等他。碧华还打趣地跟我说:“总算是你等我了!”

只是为什么,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门,却等不到他回家„„

追悼会的前一晚,天南海北“飞来”上海的大学同学,单独向碧华告别。在他面前,同学们唱起了碧华生前唱过的一首歌——《祝你一路顺风》,还哭着说,没唱好、没唱好!

12月14日,无数人赶来送碧华最后一程,他却安静地睡了„„盖棺前,我最后一次帮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后一次摸摸他的脸,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法治“燃灯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 郝 洪

邹碧华骤然辞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邹碧华人物通讯和评论,并连续刊登评论文章,讨论“邹碧华现象”。

这些报道,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自发追悼邹碧华的人们共同书写的。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众声喧哗,人们早已习惯对偶像的质疑和解构,为什么邹碧华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因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

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后,邹碧华的同学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基层法院实习时,事务的琐碎,也曾让他有些茫然。

可时间久了,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这种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儿子说,因为爸爸很少会冲我发火,他和我说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对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讲时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面积虽然狭小,但这是要“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甚至,连食堂餐桌设计他都强调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宽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对面吃饭,心生尴尬。

2012年清明,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后来,他总结自己工作时说:“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下属,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手头工作做好了,就是推进法治进步。为事业注入理想,就会产生持久而强大的热情,会对下属产生影响力。”

许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邹碧华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为法治进步而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

改革从来多艰难。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都要涉险滩。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还能义无反顾?

他夫人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睿智,这是他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气”。

他敢于担当,还因为他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3.向张丽莉同志学习倡议书 篇三

全校教师: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张丽莉同志,在2012年5月8日面对失控冲来的客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救学生,致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张丽莉同志这种生死关头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了弘扬张丽莉同志为人、为师的高尚品质,教务处向全体教师发起倡议:学习张丽莉同志的先进事迹,争做教书育人模范。

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张丽莉同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了一片师者大爱的天空,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彰显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教务处倡议全体教师要以张丽莉同志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志存高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去。

二、弘扬为人师表的可贵精神,关爱学生,严谨笃学

张丽莉同志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言传身教,燃烧自我,耀亮他人。教务处倡议全体教师学习张丽莉同志,做教书育人的模范,不仅注重教书,更加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加注重身教,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诲人不倦,耐心指导,因材施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习张丽莉同志严谨笃学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终身学习的模范,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培养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身体力行,自尊自律

优良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刻的教育。张丽莉同志总是将利益让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奉献社会。教务处倡议全体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虚心向张丽莉同志学习,要学习她舍己为人、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她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自尊自律的高尚情操,以上好每一节课、指导好每一个学生、争做学生良师益友的实际行动,维护教师职业的崇高荣誉。在向英雄学习的热潮中,教务处倡议全体教师注重树立良好教风,专心教学、潜心育人,争做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学生满意的优秀教师,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切实把对张丽莉同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强大力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即将到来的60周年校庆。

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务处

4.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篇四

通 知

各村党支部:

近期,黑龙江省女教师张丽莉舍身勇救学生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她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亿万群众。为弘扬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崇高精神,激励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根据区组织部有关文件要求,各支部要认真组织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活动。

张丽莉,1984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2012年5月8日晚,张丽莉和学生刚刚走出校门,一辆失控客车突然冲向他们,生死攸关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奋力将学生推开,保护了他们,自己却被卷入了车轮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

张丽莉是时代楷模,她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国人民崇德向善的良好形象。学习张丽莉,就是要学习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她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谱写人间大爱,闪耀人性光辉。学习张丽莉,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张丽莉展现了教师爱学生的美好师德。学习张丽莉就是要学习她们关爱他人、乐

于助人的无私情怀。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她的价值判断是利他,是助人、是忘我,展示了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精神境界。

各支部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张丽莉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学习先进、关爱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道德取向,增强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群众基础。要与正在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大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要与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紧密结合,形成崇尚道德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引导人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团结奋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5.学习张丽莉先进事迹 篇五

2012年5月8日那一天,那个原本平淡的夜晚,因为有了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舍已救人的英雄壮举,把时空定格在了那里,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刻——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张丽莉老师将学生推向安全的路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导致双腿高位截瘫„„这个不平凡的瞬间感动了国人,连日来,张丽莉老师的病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我校教师中,也掀起了向这位“最美女教师”学习的热潮。

我们称张丽莉为“最美女教师”,这个最美,不在于她的外表有多么靓丽,而在于她用青春年华的道德善举树起了社会文明的标杆,托起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正像一篇评论中描述的那样,“重重的一推,在那个最惊心的晚上,张丽莉老师没能回家,再也无法站上讲台,再也无法跑向她可爱的学生。那一推,并不比我们高大的她,已经让我们仰望;那一推,大美大爱,大情大义照亮整个龙江大地;那一推,她留下生命的遗憾,却推开了全社会积极向善的大门。”张丽莉老师用实际行动昭示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美,它用无私奉献演绎了人间大美;这世界也从不缺少爱,它用勇于担当诠释了世间大爱。她用无私的大美大爱感动了一座城市,用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了一个国家。

在学习张丽莉老师事迹的过程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人对生命的渴望是一种本能,当车轮无情碾压过来的时候,躲开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张丽莉老师出于教师保护学生生命的职业

1本能,她迎了上去,奋力一推„„一个平凡的柔弱女性,用她阳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层含义。在这壮举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教师职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师爱。是师爱使张丽莉老师在危急瞬间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她把教师忠诚岗位、恪尽职责的职业操守做到了极致。她让世人懂得,师爱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的高尚无私,甚至于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了让班里学生在冬天能喝到热水,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她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路远来不及吃早饭的学生;她资助班里一个低保家庭的孩子,每个月一百块钱,连寒暑假都不例外„„当急救车赶到将她送到医院救治时,她还说“先救学生”;她昏迷数日首度开口的时候对肇事者的包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钦佩张丽莉老师壮举的同时,更要深刻领悟挖掘其中师德的内涵。国家把教育这项事业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用心去教学,用爱来育人。师德的本质就是把爱与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爱的火种延续,使美的精神传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和张丽莉老师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梦想,我们要继续高举师爱的大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张丽莉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六

导读:身为初三学生家长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张丽莉对学生的爱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爱。现在师德滑坡,很多老师不认真教书,让学生不是参加这个补习班,就是参加那个补习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在5月8号的晚间,28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的瞬间是勇救学生,但是自己却不幸被卷到车下,不幸遭成了双腿的这个高位截肢,现在还是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那么连日以来有关于张丽莉的报道是铺天盖地,她的事迹也引起了网络上的强烈关注,大家称她为最美的女教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出租车司机老萧:“应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这种舍身救学生的爱不同以往,年轻女教师对学生的爱灼痛了老百姓的心。写这篇文章时,记者想到了12日傍晚偶遇的出租车司机老萧,五十出头,到了他这岁数,用他的话说便是“开车赚钱,养家糊口,平淡度日”。这几日,老萧波澜不惊的心出现了小小涟漪,再也无法回归到平静之中。他一直关注广播中的新闻,“这女老师真是有‘境界’。如果是我,绝对做不到。”老萧坦言。

“张丽莉应该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说,“听说她还是一个80后,现在的孩子能有几个像她这样的。”老萧告诉记者,开出租这行当,见惯了人情冷暖,就好像透过窗户看世间百态,“开出租这二十多年,听到许多乘客抱怨老师如何如何不好,这样的女老师让我刮目相看。”老萧说。“我不知该说些啥,就是希望她尽快恢复健康吧。”老萧还说,以前麻木太久了,我一小老百姓能有啥“境界”,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出租车司机也得与时俱进了。”老萧说。礼貌待人,文明待客,拾遗上交,“如果在医院门口捡到钱,一定要交给失主,那可能就是人家的救命钱呢。”老萧说。

孩子家长:“学生需要这样的老师”

在电视上看过张丽莉照片的王奶奶说:“多俊的姑娘,可惜了。”老人还说:“我孙子要是有这样的老师,我就放心了。”身为初三学生家长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张丽莉对学生的爱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爱。现在师德滑坡,很多老师不认真教书,让学生不是参加这个补习班,就是参加那个补习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现在上初三,正是学习紧张的时候,“如果有张丽莉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也就放心了。”李女士说:“张丽莉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的,是我们龙江自己培养出来的老师,有这样的老师在,我对龙江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在大庆曾经教过张丽莉的辅导员老师王权说:“我对张丽莉的印象很深,因为她上进心强,积极参加各种基本技能比赛,教学基本功扎实。说她受学生们的欢迎,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她就是这样的孩子,不仅自己要求进步,在学校时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王权告诉记者:“她是我教出来的学生,这次救人事件除了让我们全校师生骄傲之外,我们更多的是心痛。今晚在大庆师范学院,全校学生将举行一个为张

丽莉祈福的活动,祝愿她早日康复。”王权还说,这对自己也是一个鞭策,“希望我能培养出更多像张丽莉的学生。我是她的老师,就更要向她学习。”王权说。

7.张丽莉教师事迹 篇七

张丽莉2012年29岁,是佳木斯第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另有4名学生受伤。被撞伤的学生和老师都来自第十九中学,由于学校的校舍正在装修,初三学年的学生租用或借用四中校舍。

事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照片,张丽莉资料等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并在网友中掀起了阵阵热议。不少人都被她的义举感动,称学生有这样的一个好老师是修来的福分。

张丽莉救治

张老师受伤很严重,双腿截肢,没有脱离生命危险,4名学生为轻伤。2012年5月10日上午,哈尔滨医大二院李海波、韩

剑锋两位教授赶赴佳木斯中心医院,为其会诊治疗。

张丽莉-敬业

8.感动中国张丽莉事迹 篇八

引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爱是永恒。‚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人生历经了一场暴风骤雨,这朵经过洗礼的茉莉花,变得更加娇艳、美丽,怒放的青春灼人眼目。

2012年5月12日晚,搭载张丽莉的救护车连夜从佳木斯开往哈尔滨进行紧急抢救,凌晨下起了雨。那场雨,如同苍天伤痛的泪。2012年9月2日晚,张丽莉正式出院离开哈尔滨,乘坐火车赶赴北京接受康复治疗,临行前夜空下起了雨。这场雨,却是世间幸福的泪。

尽管人生多风雨,但有爱一路相伴,丽莉——不管去哪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是一个定格的心痛时刻,让人不忍回顾,却又不得不一次次提起。

当佳木斯市第19中学初三的孩子们相拥着走出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的校园,突如其来的车祸从天而降,危急时刻‚铁臂阿童木‛神话般出现——1.68米、28周岁的80后语文教师张丽莉奋力一推,用无私的大爱救了孩子,自己被车轮碾轧,倒在血泊中。

双腿高位截肢,生命危在旦夕……

人们同心救治着一个普通的生命,同声赞美着一个普通的名字——张丽莉,花一样的名字,花一样的年龄。

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丽莉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师爱是教师职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它来自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幸福感。张丽莉用自己生命的积淀演绎出瞬间的美丽。

高尚、无私、善良、宽容,这就是张丽莉用行为诠释的教师职业形象的缩影。

师心、师爱、师德、师魂,这就是张丽莉用行动验证的教师职业精神的永恒。

回放:瞬间绽放的美丽感动了中国

9月2日19时许,哈尔滨,天空淅淅沥沥下起小雨。在哈医大一院新闻发布厅,涌来了大批记者。当天,张丽莉将辞别冰城赴京接受康复治疗。‚欢送丽莉老师,祝福丽莉老师‛,温馨的送别语大大地定格在一块巨大的背景墙上。

哈医大一院为欢送仪式准备了一面印着张丽莉老师治疗各阶段照片的巨大背景墙,上面分别有张丽莉老师在救治初期和医生的合影、在恢复期和一位护士合作摆出可爱的‚心‛形的照片,以及不久前张丽莉老师戴着粉色发卡乘坐轮椅和家人在花园中沐浴暖阳的温情场面。在这些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中,丽莉老师丝毫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击倒,她一直保持灿烂阳光的笑容。

从5月13日凌晨到9月2日夜晚,丽莉老师在哈医大一院接受治疗的整整113天里,哈医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和张丽莉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20时,随着欢送会的开始,张丽莉坐着轮椅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张丽莉面色红润,穿着橘色外套的她看起来更是神采奕奕。拿起话筒,张丽莉意味深长地说道:‚我现在想说的只有感谢,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在这100多天里对我的精心治疗。我不会辜负大家,我会坚强走好今后的康复之路,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期望。‛

离别之际,最易动情。一天来,护士长王磊带人花了好半天为丽莉打扮,此时几个护士已禁不住啜泣起来。‚我们是为你的康复感到高兴。‛护士刘晓晨说。‚谢谢,谢谢你们,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丽莉转过头说。在欢送会上,丽莉说的还是‚感谢‛。

丽莉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她把左手伸向身边的一名护士,两人的手紧紧地握着。当周晋院长向她赠送医务人员留言、医院院徽时,丽莉老师的眼角悄然流下了泪水。

心存爱的种子,这个世界才会春暖花开。张丽莉用行动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犹如一朵圣洁的茉莉,绽放在5月的中华大地,她是当代青年的楷模,是中国人的骄傲。

‚张丽莉的英雄壮举是一笔宝贵的、永久的教育财富。这种壮举是一瞬间的,却是感天动地的。这种精神是不朽的,是永恒的,是传承给子孙后代的。‛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永洲说。

‚向张丽莉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长期的、自觉的行为,张丽莉影响的不是一个地域,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国家,是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撑,是脊梁。

3个多月以来,学习会、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多种多样的形式怎么也表达不尽张丽莉的大勇大爱、大善大美,社会各界都掀起了向张丽莉学习的热潮,从丁香盛开的5月到硕果累累的金秋,留下了师道改变世道的红色记忆,光芒绚烂。

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张丽莉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责任,诠释了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必将进一步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所有真善美的人,感谢哈医大一院所有优秀的医护人员……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坚强地走好今后的康复之路,尽早康复,从而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期望。‛ ——张丽莉

5月2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隔离病房)。

穿着淡蓝色的无菌服,戴着洁白的口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轻步走近病床上的张丽莉。

‚丽莉老师啊,我是刘延东。‛躬身握住张丽莉的双手,满是温暖。

‚我特来向你转达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你最亲切的关怀和最诚挚的问候。‛刘延东说。

‚谢谢,谢谢。‛丽莉声音低沉而沙哑。

‚你的英雄行为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会举全国之力使你早日康复。‛刘延东的眼睛很大,会笑,满是慈爱。

‚大爱无疆,师德楷模,祝丽莉同志早日康复‛。看着刘延东亲手写的贺卡,丽莉满脸感动。

‚请你一定要保重,大家都说你是全国最美的教师。你人长得美,心灵也美,都美。‛刘延东轻抚着丽莉的头发,满是柔情。‚我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我们有中国人最美好的传统——善良。‛丽莉满脸真诚。

‚我现在不能摘口罩,要不真想亲亲你。这样,我亲亲你的手吧!‛征得了医生的同意,刘延东再次俯身吻了一下丽莉的手背。

‚你好年轻,好漂亮啊。‛望着摘下口罩的刘延东,丽莉满脸兴奋。

‚那以后啊,你叫我姐姐也可以。‛刘延东迅速戴上口罩,笑着说。这一刻,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刘延东,更是一个细腻的气质女人,柔美而温情。

‚谢谢,姐姐!‛丽莉满脸幸福。病房里掌声响起。

张丽莉献出了为师者父母心的大爱。这是爱的奉献。

刘延东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爱。这是爱的力量。

泪光里有你最美丽的容颜。张丽莉的英雄事迹传遍世界。无数的中国人都在为同一个名字祝福,5月的中华大地涌动着爱的赞歌。

惦念!期盼!祈祷!祝福!

从5月8日开始,每一天,每一分钟,时间变得如此漫长,焦急之中有多少人在为张丽莉牵肠挂肚。救治!救治!救治!没有一个人能如此这样被牵挂。

‚张丽莉今天情况怎么样?‛多少个电话一个接一个,多少人走了又来,只为听一听丽莉的情况,看一看丽莉的状态……

计数不清,记录不完。关注张丽莉的最新消息成了热度最高、最暖人心的话语。从中央到地方,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一张张脸,一行行泪,一个个电话,一个个祝福,焦急而期待,企盼而坚定,‚爱心日志‛填满了一串串最善、最美的记忆:丽莉,我们等你,等你回来!

张丽莉用瞬间绽放的美丽感动了世界。接过爱心接力棒的人们又把这厚重的爱在身边传递着,升华着。‚我没见过你,可我知道你,你的身影感动了一座城市……我没见过你,你在我心里,你的青春永远是那一片新绿……‛这首《最美的你》,是佳木斯的文化工作者根据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创作的,如今已在佳木斯、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唱响。

歌由心生。《我们等你回来》、《当双腿变成翅膀》、《舍身一推》……人们用心底的诉说表达着对张丽莉事迹的感动、对张丽莉病情的牵挂和祝福、对张丽莉精神的颂扬。捐款、送花、写歌、作词、创作书画,一张张朴实的脸上写满了浓浓的情,一颗颗向善的心灵传递着厚重的爱。

社会各界的捐款织就了一张爱的心网。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捧着储钱罐的几岁孩童,每一份善款都是一份爱心的表达,带着对师德楷模的殷殷牵挂。截至8月11日,善款总额已达1572万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爱的种子在播种、生发。

‚当我醒来的时候,当我慢慢地知道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后,我曾经痛哭过,但是我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因为,我还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我真的特别知足。‛

——张丽莉

师者大爱,医者仁心。张丽莉在哈医大一院进行了113天的精心治疗,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可谓是步步惊心。

张丽莉转院到哈尔滨治疗的消息让关注的人们心里有了一丝宽慰。从那一刻起,哈医大一院二号楼5楼重症监护室门前就聚集了很多探视张丽莉的身影,爱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重症监护室外面,走廊上。每一天都聚集着焦急的身影,悄悄地来,默默地离去,关切的目光,只为远远地望一望紧闭的门,听一听丽莉的最新情况。

重症监护室里面,病床边。每一分钟都有一双双纤细的手,轻轻地擦拭,暖暖地问候,护士们24小时守护,盯着仪器上的数据,注视着病床上丽莉的每一个细微表情。5月16日为丽莉拔掉口中气管插管的时候很是揪心。护士长王磊说,高兴的是终于可以拔管了,丽莉不用那么难受了,难过的是拔管的那一瞬间深受重伤的丽莉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然而,在为丽莉拔掉气管插管后,丽莉用微弱的声音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谢谢!‛

在最危险的时候,阎宇和她的护士姐妹们常常10多个小时一直在病房里照顾丽莉。‚每一次为丽莉老师做一点事情,她都说一次谢谢,让人心里特别暖和。‛她哽咽着说。

‚住院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温暖,我已经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丽莉说。每次看到哈医大一院的周晋院长和骨科毕郑钢主任时,她娇憨地叫他们周姥爷、毕姥爷。‚等我好了,我要写本书,书名就叫《我在ICU的深度游》,记录下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点点滴滴,我以前从来没想到医生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崇高!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我之所以能够很平静地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实际上我只是学会了坦然面对而已,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艰难,但要学会自我调适,毕竟我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在活,还有家人、朋友和社会上许多关心我的人,所以我更希望自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张丽莉 5月25日,医疗专家组决定告知张丽莉真相。下午1点30分,骨科主任毕郑钢的谈话从二战中伤残士兵的故事开始。

一个讲着,一个听着。‚我的腿是不是没了?‛张丽莉突然问。

‚嗯。‛毕郑钢声音很轻,在鸦雀无声的病房里却显得格外沉重。

出乎意料,张丽莉并没有太大的异常反应,夺眶而出的几滴泪水化解了所有人的担忧。

‚能装假肢吗?有智能的假肢吗?如果有的话,那我就会比你走得都快了。‛转过头来再度开口的张丽莉有些调皮地说。

张丽莉的话语让从医近30年的毕郑钢简直不敢相信,这个80后女孩的坚强让所有在场的人心痛、心疼,心生敬意。

当丽莉得知真实伤情后对父亲张爱东说:‚爸爸,我这几天想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我不去救他们,我会一辈子不安的。他们都是花样年华的孩子,4个孩子呀,他们的人生都刚刚开始,用我们一个家庭的不幸换4个家庭的幸福,爸爸,我不后悔。‛

‚如今,丽莉虽然时时被鲜花与掌声包围,但在漫长的时光中,我相信更多的时间是我们两口子平静相伴度过。那样的日子也许才是真实的生活。话说回来,无论是今天丽莉被无数的荣誉与光环围绕着,还是将来我们默默相守,她都是我最爱的媳妇。‛张丽莉的爱人李梓烨腼腆地说。他与张丽莉相濡以沫的爱情经受住了考验。

丽莉也曾在得知双腿高位截肢后,哭着对李梓烨说:‚大威,我们分开吧,我不想拖累你,你再找一个更好的吧。‛

‚她说这话时,我心里可难受了,眼泪在眼圈打转,我使劲不让它掉下来。我握着她的手说:媳妇,今天要是我躺在这里,你会选择离开吗?她流着眼泪摇了摇头。我说:我也不会!‛李梓烨爱的誓言很简单,却很铿锵。

为了让丽莉放松心情,促进伤口更好恢复,专家组决定让丽莉坐着轮椅到户外活动。7月2日,丽莉第一次出门,感受久违的空气、阳光。

为了不让人认出她,大家给她戴上了帽子、眼镜和口罩,护士们也换上了便装,推着轮椅,兴奋的丽莉像只小鸟一样雀跃着飞了出去,可是半个多小时后回来时,她却满脸的哀伤,护士们问她怎么了?‚我看到满眼睛都是腿!‛重又躺在床上,她抑制不住泪水,伤心地哭了。

赵鸣雁说:‚整整一个下午,丽莉不知悄悄流了多少眼泪,我们都暗暗为她担心,因为这个过程谁也帮不了她,只能靠她自己。‛ ‚丽莉终究是坚强的,第二天,当我们问她还要不要出去时,她倔强地回答‘要出去!’丽莉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心情很快好转,双上肢的力量不断加强,竟然可以自己转着轮椅出去了。每次出门前,她都笑眯眯地朝我们摆摆手说‘我去旅游了,等着我回来给你们带礼物!’‛

对话:学生永远是张丽莉心底最重的牵挂

8月14日,初秋美丽的黄昏,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几经辗转,记者见到了张丽莉。

一段时期以来,思绪总是沉浸在张丽莉的英雄事迹中,盼着她醒过来,盼着她坐起来,盼着她站起来。这个美丽、坚强的女孩已然成了人们心底最重的牵挂,不管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

坐在病床上,张丽莉的精气神很足,姣好的容颜透着青春的力量。

接过记者带来的刊登着张丽莉英雄事迹的报纸,丽莉露出甜美的笑容,一如在电视画面里出现的那样灿烂。

‚谢谢哦,谢谢,我以前上班的时候也很喜欢看《中国教育报》,这可是我的良师益友呢。‛清脆的笑声、坦诚的话语,让每一个面对她的人都觉得熟悉、亲近,哪怕是第一次谋面。

张丽莉是一抹阳光,大爱大美,温暖了人们。张丽莉是一股力量,大义大勇,支撑着世界。

言由心生。‚谢谢‛是张丽莉伤后苏醒时说的第一句话,‚谢谢‛也是张丽莉平日里说得最多的字眼。

面对面,走进张丽莉的内心,这个世界更要说一声:‚张丽莉,谢谢你!‛

‚我心里想象过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救孩子。‛

——张丽莉

‚事情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很多细节也不想再去回忆了。客车从我身上碾轧多次,那时我是清醒的,对于自己的腿伤也是有预测的,只不过不知道严重到这个程度。‛张丽莉努力调整着自己的表情,语气并不那么沉重。

‚苏醒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怕天黑,躺在病床上也不敢想行驶着的车辆。‛张丽莉美丽的大眼睛里掠过一丝恐惧,隐隐地,倏然而过。

其实,在很多人的心里,张丽莉毕竟还是个孩子,知道害怕,可以哭泣。

‚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张丽莉不仅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老泪纵横的父亲。

‚后悔过吗?‛记者的心还是不经意地抽搐了一下。

‚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为了救孩子即便当时我没有了也不后悔,因为我和父母在一起度过了快30年的美好时光,而这些孩子还那么小,他们的美好时光才开始。我心里想象过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救孩子。‛张丽莉果敢地说,语气坚定而铿锵。

‚我救人也不想让别人感激,不想要名誉,不想要光环,不想用自己健康的双腿换取什么。‛

——张丽莉

佳木斯市第19中学副校长李江波来哈尔滨已经十几天了,一直住在宾馆里照顾着丽莉的家人。

‚跑跑腿,送送饭,平时进不来,只能在病房外面张望,进入第一道门就已经感觉距离丽莉很近了。‛一直在重症监护室的走廊上站了两个多小时,李江波还是坚持陪同记者一起去看望张丽莉。

‚今天第一次进入病房,看到你明显比前些天在电视里的样子胖了些,心里很宽慰,真是高兴极了。‛李江波疼爱地抚摸着丽莉的手,像个姐姐。

‚家里人换着样地做菜,护士们也让我多吃,到时间吃这个,吃那个的。我都胖出双下巴了。‛丽莉孩子气地摸着自己的下巴,乐呵呵地说。

张丽莉勇救学生受伤以后,有很多人都觉得被救的孩子和家长应该站出来,至少应该出面去看望张丽莉,为他们的缄默而愤愤不平。张丽莉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她对此很是淡然。

‚那时候正是中考前,家里人也在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表明态度不要去找寻被救的孩子。‛张丽莉忽闪着美丽的大眼睛,清澈、纯净。

‚丽莉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惦记着她的学生。昏迷后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那几个孩子怎么样了?‛时过境迁,说起这些赵鸣雁依然有些哽咽。

‚你救的孩子是你们班级的吗?知道是哪些孩子吗?‛记者说出了很多人心底的疑惑。

‚救人就是几秒钟的事情,没想过是谁家的孩子,是否是自己班级的孩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即使不认识,也要出手去救。‛在张丽莉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我一直不希望学校和社会知道我救的是哪个班级的孩子,更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被我救下来的,毕竟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不想让孩子一辈子为我的伤势内疚,生活在阴影里。我救人也不想让别人感激,不想要名誉,要光环,不想用自己健康的双腿换取什么。‛张丽莉喃喃地说着心里话,更像个唠家常的邻家小妹,纯真、质朴,招人爱怜。

学生永远是张丽莉心底最重的惦念与牵挂。‚你班上的孩子们中考结果怎么样?‛记者问到学生,幸福与快意跃然呈现在她的脸上。

‚孩子们中考成绩很好,班上80%的学生都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一说起自己的学生,丽莉老师就格外高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学生是她的心血,是她的骄傲,是她的希望。

‚这是全家福,不能缺了丽莉这位好家长。‛在照毕业照的时候,孩子们为了不让他们的丽莉姐缺席,特意为她留了最重要的位置,通过电脑处理,把丽莉老师的一张工作照合成在毕业照上面,完成了他们的心愿。

这是最珍贵的记忆。丽莉灿烂的笑容永远定格在这张毕业照片上,融在孩子们的心里。‚我只是中国普通教师的一个缩影,谁碰到了都会这么做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默默地坚守,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张丽莉

张丽莉的事迹感动了世人,张丽莉的精神震撼了世界。一时间,她无言的英雄壮举有力地回击了当前社会中道德滑坡、私欲膨胀的言论,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社会核心价值的思考。

最美女教师、师德楷模、时代英雄,张丽莉面对突然而至的荣誉会不会有压力呢?

‚本身称呼我为英雄就是一种压力,因为我一直都是以一种向周围人学习的态度去为人处世的,当别人把英雄的称号加在我头上,用一种更高的标准看待我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所以会有一些压力。‛面对媒体记者的提问,张丽莉很坦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7月1日上午,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病房会议室,张丽莉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张丽莉的人生愿望。2000年,16岁的张丽莉还是一名师范学校学生,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能在党的生日这一天完成心愿,真的非常高兴!‛张丽莉说。‚此刻,我的心情就像一个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张丽莉说得十分动情,‚在我受重伤后,是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在我脱离生命危险之后,党组织又敞开温暖的怀抱。今后,我一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今后做起来可能都会力不从心,你有心理准备吗?‛记者和很多人一样,都在为张丽莉的未来生活担忧。

‚现在还体会得不是那么深,翻身、上厕所啊,这些平日里的事情都有护士帮忙,她们像家人一样照顾得很周到、体贴,我还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丽莉调皮地歪了歪脑袋。

‚实际上,平时无论对孩子还是家人,我都是一个被需要的人,生命在于贡献是我的价值所在,现在我不得不经常说,帮我把这个拿来,帮我把那个拿来,刚开始心理落差很大,也很难受,现在我的心理也在转变,慢慢适应了,调整得很好,面对未来的生活也很有信心。‛张丽莉伸出手指做了个胜利的姿势。

看书、换药、康复训练……张丽莉的日程排得很满。

康复训练和安装假肢听起来是个好消息,可是这个过程却是痛苦的,是对心理和身体更大的创伤与磨炼。赵鸣雁说,那时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坚强和坚持。为避免她的心理有落差,赵鸣雁经常找机会给她打预防针。‚姐姐你别担心,只要能重新站起来,无论吃多少苦,我都不怕,我都能承受!‛丽莉斩钉截铁地回答。

‚会不会很累?‛记者还是有些心疼地问。

‚康复训练在肉体上是会有一些痛苦,但这是一个实现愿望的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丽莉说得轻松而坚定,大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身体。‛张丽莉说,‚希望自己能尽快地适应康复训练,身体恢复了,我才能实现愿望,重返讲台。‛

‚教师节快到了,最想收到什么样的礼物呀?‛

‚就是孩子们能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的好消息呀。‛张丽莉笑得很美、很甜。

‚我只是中国普通教师的一个缩影,谁碰到了都会这么做。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只不过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彰显出来。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坚守自己的责任,默默地成为中国的脊梁。‛张丽莉犹如一个爱笑的天使,用行动点亮了我们心中的道德之光。‚今后我将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大家一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大众服好务!如果我还能站到讲台上,还能贡献我的才智,我要将这些荣誉作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为教育事业继续发光发热!‛这是张丽莉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声音。

9.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先进事迹 篇九

张丽莉:一个她感动一座城

佳木斯,这个春天格外灿烂。

5月8日,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挤满了刚刚放学的学生。

原本停在路旁等待接学生的汽车突然向前蹿去。

车旁的张丽莉向前一扑,一拉一撞,两名学生获得了新生。

而她,永远失去了双腿。

其实,她可以选择。不动,后退。

那样,客车会从她身边滑过。

可她选择了向前。

那样的毫不迟疑,那样的义无反顾。

她用自己的双腿挽救了两名她深爱的学生。关于大爱,29岁的张丽莉在这个春天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一刻所有人被她感动,她感动了整座城市。

我,是你们的老师

“我,是你们的老师……”十九中学初三三班的65个孩子都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刚和丽莉老师见面那天的情景。

当这个年轻、美丽、高挑、一脸笑容的女老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孩子们有些吃惊也有些兴奋。

“以后这三年我们就要一起走过了,初一三班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一家人,初中三年要学习生活在一起,我们要互帮互助、互相关爱,我们是兄弟姐妹,一起携手风雨走过三年。”丽莉老师的话,大家至今都还记得。

说到做到,从初一到初三,丽莉老师和她的学生组成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学生们亲热地叫她“丽莉姐”。

说到没有做到。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丽莉老师才和大家呆满三年。

“我,是你们的老师,就要对你们负责。”这是丽莉常挂在嘴边的话。

学生们记得,丽莉老师说这话儿的时候,带笑的脸上透着严肃。

“孩子们没事吧?”虽然已经过去五天了,李金茹老师耳边依然时不时回响起这句话。

她清楚地记得,8日晚上在医院里,已经休克的丽莉在偶尔的一次清醒后,先问的竟然是学生们的情况。

清醒时,她先想到了学生,因为,丽莉知道,自己是一名老师。所有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 7

同样的话三年前丽莉老师也曾经说过。

三年前,丽莉老师也因为保护她的学生被车撞过,不过那次是自行车。

2009年冬天的那件事闫泓佚至今铭刻在心。

班里有个同学生病了,丽莉老师领着班干部去看望。

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路滑摇摇摆摆地撞了过来,眼看着就要撞上了。

身边的丽莉老师一把将他揽在怀中。

闫泓佚没什么事儿,可丽莉老师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

“孩子,你没事吧?”。这是被撞后丽莉老师说的第一句话。

闫泓佚的目光停留在老师被车子刮开了大口子的裤子上。他忘不了几天后张老师走起来一瘸一拐的样子。

出了事,丽莉老师想到的是我,而不是她自己。张老师就像妈妈,待我们就像孩子。

学生们知道丽莉老师特别喜欢孩子。每次碰到那牙牙学语的孩童,总是凑上去摸一摸,亲一亲。

可学生们并不知道,2010年,为了陪他们一起跑操,丽莉老师流产了,她自己的孩子没有了。

休息了仅仅两天,丽莉老师又出现在了班级里。

学生们更不会知道,为了带好他们这届毕业班,在丽莉老师的坚持下,她和丈夫选择先不要孩子。

不过,同事们清楚,丽莉老师给学生倾注了多少的爱。

“来,我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看着点儿车。”这些话16岁的闫泽坤每天都要听上一遍。

每天和张老师一出校门,她都会拉着学生们的手细细叮嘱。没想到,这次为了保护同学丽莉老师被车撞倒,失去了双腿。

给老师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学生的爱,“可以说她把全部的爱全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了。”张丽莉的同事靳艳萍老师说:“丽莉几乎把周末和课余时间都用在与学生交流中。而且张老师和每位学生家长都非常熟悉,经常电话或短信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到节假日,每位学生家长还都能收到她的短信祝福,不少后进生到了张老师的班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为什么喜欢张老师,因为她对学生有着一颗无尽的爱心。”

“看到学生的扣子没系好,她会上去整理;看到学生衣服脏了,她会帮着拿去洗。”张老师的另一位同事王玉文说,“学生哪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张丽莉的优秀得到的不仅是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同,更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同。

车祸发生后,张老师所在班级有不少学生和家长自发带着鲜花和水果来到医院看望老师,其中有家长还精心熬了鸡汤送到医院,可丽莉老师喝不下。

/ 7

双下肢碾轧、失血性休克、骶骨骨折、双上肢及双手碾轧伤、腰椎、骨盆、骶骨、肋骨等出现骨折,双下肢高位截肢……

盖在她身上的淡蓝色棉被下半部空荡荡的,1.72米的高挑身材如今少了长长一截,曾经如花似玉的丽莉老师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未卜。

这样的情形,很多人都失声痛哭。

这个时候,也许只有泪水才能宣泄出压抑已久的情感。

你,是全家的惟一

出事后,李梓烨脸上就没有再出现过笑容。

2007年和丽莉相识,2009年结婚,两个人几乎没红过脸。

几乎每天的同一时间,李梓烨都会出现在校门口接丽莉,朋友们经常拿这事儿和他开玩笑。可李梓烨觉得自己很幸福。

“就那天有事没接。”守在重症监护室外,李梓烨一直埋怨自己。

“没法想象她醒来后看到自己失去双腿的样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说,不管以后怎么样,我都是她的依靠,她就是我的惟一。”

一份爱,一份承诺,一个普通的汉子。他愿用心中那份爱,支撑起爱人的信念和希望。

他这份对爱情的执着和用爱支撑起的承诺,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真爱的存在。也让我们在这个还有些微寒的春天,心中充满了似火一般的温暖。

丈夫眼中的惟一,在家人眼中同样是惟一。

在家人眼里,丽莉是一个美丽、善良、懂事、孝顺的孩子。

出事后,所有的亲戚都赶到了医院。

小姑、二姑、表姐、堂哥、表叔八九名亲人守候在ICU重症监护室外走廊里,一呆就是好几天。

大家都想到监护室去看一眼张丽莉,却又不敢去看,他们无法接受她被夺走双腿的残酷事实。

监护室旁的房间内,与她亲同母女的婆婆因悲伤过度已卧倒在床。

家里人说,丽莉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有空她就会去看看奶奶,给奶奶买爱吃的水果、糕点。

80岁的奶奶特别疼爱喜欢这个孙女,丽莉出事后,家里人都没敢告诉她,更不敢在面前哭。

两天前,奶奶还向身边人问起过丽莉,说孙女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不回来看自己,是不是出事儿了。

姑姑张兰华忍着悲痛告诉奶奶,丽莉出差了,要好几天才能回来呢。

大姑去世的早,有事没事丽莉都会去看看大姑父,这么多年一直没断过。

家里人说,丽莉是个没享过福的孩子。

/ 7

8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母亲就已过世,安慰爸爸,劝慰奶奶,刚刚二十出头的丽莉显得那样的坚强。

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完成学业,并如愿地当上了教师。3年前,还结了婚,找到了深爱自己的丈夫,本想着明年要个孩子,眼看着熬出了头,可没成想灾难从天而降。

大她七岁的表姐于彩霞说自己一闭上眼睛,就是丽莉那灿烂的笑容。

她,是我们的姐姐

丽莉的办公桌紧靠着语文教研组办公室的窗户。

水杯、教案、钢笔,简单的几样,教案上的时间记录是5和8两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这是她出事的那一天。

半米高的试卷旁放着还没来得及拿回家的餐盒。

一个红心型靠垫摆在椅子上,这是孩子们给丽莉姐姐买的礼物。

丽莉姐姐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坐在椅子上给他们批卷子,孩子们心疼姐姐,送个靠垫给她,让她能舒服些。

走进初三三班,黑板前的讲台孤单地立在那里。

几天前,丽莉姐姐还站在这里给大家上课,连珠妙语让大家那样的兴奋、激动。

而如今,大家的丽莉姐姐永远地告别了这里,告别了三尺讲台。

教室墙上挂着距离中考还有36天的倒计时板,这是当初丽莉姐姐和大家一起挂上去的。

大家还记得,丽莉姐姐说过,等数字变成0的那天,她要领着大家好好玩上几天。

黑板旁边的桌子下放着一把电水壶。

学生们都记得,这是丽莉姐自己花钱买的,好让大家冬天能有口热水喝。

壶盖上的小毛巾洁净如新,那是丽莉姐姐怕写字时掉落的粉笔灰落进壶里。

在班级的最后一排,有一张试卷堆成小山似的课桌。

学生们知道,这是丽莉姐的课桌。为了让孩子们感到踏实,她每天都和学生一起上课,坐在大家身后。

像姐姐,又像妈妈,守护着她的65个孩子。

丽莉姐姐出事时,路星光正和同学坐在肇事车上。

看到丽莉姐姐倒在血泊中,三班的同学傻了、疯了。

回过神来,大家哭着、喊着跑下车,围着丽莉姐姐,想替她分担一些痛苦。

“到现在,我都无法接受丽莉姐被截去双腿的事实,这样的事儿不该出在她的身上……她是我们学习中的老师,生活中的丽莉姐,我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说……同学们和她很亲密、没隔阂……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她就是我们的知心姐姐。”抽泣中的路星光断断续续说完了这些话。

/ 7

“丽莉姐特别重视细节,对我们每个人的关心照顾都是无微不至,我们全班同学都很爱她。她永远是我们三班的骄傲和自豪,她的好,让其他班的同学羡慕,别的班同学也都特喜欢她。”学生闫泓佚哽咽地说。

听见您可能截肢的时候、我鼻子一酸,张丽莉是十九中年轻又漂亮的老师,平时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现在却……校车上的三班学生看见您被撞,大叫“老师”像疯了一样冲下车去,三班的学生都红肿着眼睛,他们的心在滴血啊。我多希望自己也是三班的,这样我就可以不忌讳的放声大哭了。回到家终于没忍住,眼泪直流,丽莉老师请坚信,无论今后的路有多难走,不止三班的学生,十九中的学生都是您坚强的后盾,您用大爱感动我们,我们用爱鼓励您,用爱支持您,老师您有漂亮的大眼睛,不要哭,哭了就不好看了,老师您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要灰心,因为你有我们。张丽莉你是最美女教师,我们十九中学的骄傲,丽莉姐加油,祝您早日康复,再次对我们绽放美丽的笑容。

初三四班吕杭潮留在网上的这些话读起来任谁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她,是播撒爱的天使

5年的工作,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

一次是两年前的流产,还有一次就是三年前的婚礼。

丽莉出事后,内向的张旭回家时妈妈赵雅波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事。当得知丽莉的遭遇后,赵雅波立刻哭着赶到了医院。

张旭的父亲几年前去世了,赵雅波患有肾病综合症没有工作,家里仅靠低保维持生活。3年前,丽莉成为了张旭的班主任。一次,赵雅波找到丽莉向其说明家中贫困情况,想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

得知张旭的家庭情况后,张丽莉从每月不到1000元的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他们,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丽莉还将爱人的衣服拿来给孩子穿,现在,孩子身上穿的绒衣、裤子、外衣都是张老师拿来的。

得知丽莉的事情后,赵雅波已经好转的肾病一下子又严重了,整个脸都肿了一圈。

赵雅波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老天这么不公平,这样的好人,却要遭受这样的折磨。

张莉波现在还记得出事那天丽莉来班上听课的情景。

像五年以前一样,上课铃刚刚响过,丽莉就又拎着小马扎来到了自己的班上,开始了“偷师学艺”。

同事们都好开玩笑说丽莉的成绩是“偷”来的。

入校5年,各种赛课、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名次评比遥遥领先。

“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菊花杯”语文竞赛一等奖……她成长的路上硕果累累。

/ 7

课间的时候,丽莉还细心地给她倒了杯开水,她知道,师傅教课三十年,落下咽喉肿痛的毛病,每上完一节课后都会特别痛。

张莉波没想到,那竟有可能是丽莉给自己倒的最后一杯水。

灾难原本可以避免。

“师弟”张宇正清楚的记得,出事当天,她身体很不舒服,大家都劝她回去。但她执意不肯,坚持把课上完。

提起自己的“师姐”,张宇正一脸自豪。

她的语文教学在我们年轻老师中是最棒的。每一次赛课、公开课,她都是成绩最好的。

刚来学校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都是莉姐一点一点教我的,让我多听老教师的课,认真写教案。

听说丽莉姐出了车祸,张宇正跑到了医院,晚上11点多,丽莉清醒过来,还安慰他说没事儿,让他早点回去,明天还要上课……

说到这儿,张宇正泪流满面。

丽莉和学生们的关系让最好的朋友王筱芊都有些“嫉妒”。

同一个办公室,教师节她收到的礼物最多,小礼物、小食品每次都能在办公桌上堆成小山。

丽莉舍己救人,王筱芊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她了解丽莉,丽莉心肠软,看不得别人受苦,平时如果发现学生没吃早饭,她就把自己的饭给学生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来,我已渐渐明白,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这爱中有耐心的倾听,有不懈的希冀,有真心的鼓励,有深厚的情意……

时光如白驹过隙。似乎眨眼间,我便由三年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涩学子,成长为如今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战线上的一分子。这三年中,我一直在用行动,阐释着自己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一直在用爱心,陪伴学生们成长。而那一次,更让我深深地感到,当你心怀师爱时,被温暖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心……

听不见医生常规般的嘱咐,看不见家人担心我的神情,我的大脑快速搜索着医生刚刚提到的流产原因——是那天我领着学生在冬日的操场上练习了一节课跑操吗?还是那个周四我连上了一下午的课?可是,这都是我作为班主任最常规的工作啊!难道就因为这些,家人期许已久的宝宝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想到这儿,我的眼泪顾不得家人的感受,冲出了早已充满血丝的眼睛……

记不清是第几次拭去脸上的泪水才看完丽莉的这三篇演讲稿。

在渐渐读懂丽莉成长之路的时候,我们也读懂了她,读懂了这个让整座城市感动的姑娘。

/ 7

我们相信,当故事被阅读,善行被传播,相信会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身边“沉默的大多数”,重新打量社会风气的主流,重新衡量自己的选择。模范引领,千万人同行,爱心的力量必将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谱写新的动人乐章。

我们相信,当这种精神彰显于世的时候,触动的是被物质裹挟得沉沉欲睡的真实的人性。这个时候,一种叫做爱的精神悄然升温。

这个春天,张丽莉如同一支飘散着淡雅清香的杏花,让我们这个城市感动的同时也让大家触摸到了一种温度,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

10.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篇十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2012年5月8日的生死考验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勇救下学生,她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和高度关注,学校领导组织教师根据蓟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

要求全体教师向张丽莉同志学习,就要学习她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和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尽责尽力;学习她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牢记责任与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矢志不渝,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教书育人的实践;学习她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不甘人后,敢于争先,树一流目标,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要学习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格,在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实现内心的充实。

上一篇:饮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个人求职简历的表格模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