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06-27

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6篇)

1.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论述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述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法 问题 措施

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所有的会计信息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帐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更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近几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宣传、监督及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会计基础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凭证审核不严密、手续不齐全。《会计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不够认真,编制的记帐凭证金额及附件张数同原始凭证不符;个别原始凭证的项目填不齐全(如漏日期、没有审批人及经手人签章等)。

2、记帐凭证的填制不规范。《会计法》对记帐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是:审核无误、内容完整、分类正确、连续编号。在对某企业的财务检查中发现,该企业将不同类型的业务填制在一张凭证上,会计科目对应关系不明确,不便于对帐。如将餐费和修理费填制在同一张凭证上并计入成本;不同月份的记帐凭证装订在一起(如将1月、2月、3月份发生的业务相互混杂装订在同一本凭证上);记帐凭证的编号出现“4/

3、3/2”字样;会计科目使用界限不清,如调增或调减上月“应交税金”通过“开发产品”科目(存货类)调整,影响了当期损益、产品成本及所得税的计算。

3、帐簿的使用、设置不符合规定。为了避免企业做两套帐,财政部门规定企业启用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及各类总帐必须到财政机关备案。但很多企业的三帐都没有备案;部分企业没有按规定设置必要的明细帐。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开发产品”科目和“开发成本”科目下均未按产品品种开设明细帐,造成其不同商品的成本相同,售价却相差甚远(如住宅商品房和车库成本相同但售价不同)。在财务检查中还发现部分使用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帐簿也没有按有关制度的规定及时打印并定期装订成册。

4、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不及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要求会计信息除了必须保持其真实

性、可靠性外,还应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不及时的信息将使其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的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不能及时登记。年终,在各类帐簿没有结帐的情况下,就编制各类会计报表。

5、财务报告的编制不符合《会计法》的要求。《会计法》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帐簿和其他有关资料记录并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财务会计报告数字,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但一些单位在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时,为满足不同需求,往往编制几份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如提供给银行的反映出企业赢利很好,以便取得银行贷款;而提供给税务部门的往往减少企业利润,甚至实盈虚亏,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违背了《会计法》及其他规章的要求。

6、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每个单位的法定义务。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本单位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牵制、监督和制约,以减少弊端和差错。但有些单位对此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形如虚设,出纳员一人可以登记所有帐目,甚至大笔的现金收支业务只有出纳员一人签字即支付。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二、改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1、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所以有些单位领导人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基础工作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其直接后果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削弱,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应提高人们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尤其是各单位领导更应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知识知之不多,有的未接受过任何会计知识的培训,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比较差等等,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除了要提高人们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以外,还应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加强对会计相关法规的学习,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3、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国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它与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财政、审计、税务、银行以及证券等部门的监督。尤其是财政部门实施的监督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大。近几年财政部门虽然多次组成检查组对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大检查,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但对其处理的力度还明显不够,还不足以促使各单位从根本上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因此,从总体上看,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从会计基础工作抓起,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2.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基础性工作的统称, 对于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当前社会健康、稳定的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近几年会计基础工作的状况来看, 我国对其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其运作。与此同时, 国家还十分重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培训, 为了使会计基础工作能够较大程度地得到完善和提高,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业务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如此, 对于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因此如何加强其会计基础工作, 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二、会计基础工作所包含的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涉及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常见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工作不按照要求进行

当前, 我国的《会计法》对各单位的要求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出发点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 并由此办理相应的会计手续, 再进一步开展核算工作, 同时也要注意做好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还有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工作, 要完善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确保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然而,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部分单位对于经济业务的入账核算并不及时, 会计核算工作明显滞后;另外还存在着部分原始凭证的内容缺失, 白条收付并以此作为原始票据记账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失去真实性。而对于会计人员管理方面来说, 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够严谨, 会计凭证的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会计科目也存在混用的弊端, 会计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 通常将不同类别的业务记在同一个会计科目上, 这就导致会计科目与实际的经济业务对应不上。除此之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进行, 还表现在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贪图工作的方便, 对会计账目进行随意的调整。

(二) 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我国, 仍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对会计工作, 会计制度的了解, 因此, 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会计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 导致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受到了影响。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 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于会计人员的知识要求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 就会跟不上当前知识发达经济社会的步伐。还有不少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的, 尽管在工作中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是缺乏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 并没有真正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思想, 只是一味地根据单位领导的意思办事, 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 会计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导致部分单位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对职责、岗位和权限这三者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不少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缺失, 未能透彻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 对于经济业务核算的把握不准确, 操作欠规范性, 影响了会计监督的实施。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没有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 导致不少会计人员未能顺利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独立开展会计监督工作, 使丧失会计监督职能。而对于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单位来说, 对于下属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操作是否规范, 相关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等问题上, 缺少必要的监督手段。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 通过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会计电算化是指在会计工作中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 通过电子计算机记账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方式, 同时, 还通过电子计算机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记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推广会计电算化的使用, 顺应了现代化管理和会计工作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要求,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会计电算化还能促进会计账、证、表的规划化处理, 为会计档案、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面, 提高了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会计电算化工作并没有得到普及, 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为此, 要积极响应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工作, 加大其推行的力度, 鼓励会计人员努力学习, 在具备会计资格证的同时, 要努力争取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水平。通过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 有利于极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

(二) 不断强化会计人员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对会计工作秩序的建设, 并提高经济业务的核算工作水平, 就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该《规范》明确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当前各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标准, 同时还是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核实检查的依据。另外, 该《规范》对于当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当中就涉及到了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问题, 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会计工作交接, 会计核算一般要求, 会计凭证的填制, 会计账簿的登记, 财务报告的编制及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必须做好带头工作, 积极引导其下属员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我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精髓所在, 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 尽力做到会计基础工作所要求的各项任务, 使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与此同时, 希望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要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制度, 引起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 深化其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正确定位。

(三) 通过加强内控制度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对各个单位对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都应该加强管理和完善, 要求单位的负责人要落实好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 也要重视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工作, 看似简单, 但是一项健全的会计监督工作需要整个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一些触犯国家法律, 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坚决按照《会计法》的相关予以打击, 净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环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因为,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不仅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 还能够通过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 规范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 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等方面, 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其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 指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申瑞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视界, 2012, (25) .

[2]沈建勇.论如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5) .

3.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一、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上存在超、串、突击使用公用经费等问题。有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按预算分配指标标准核算经济事项,挤占串用预算指标、工程建设监督验收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在印刷费中列支办公费、在专项检查验收工作经费中列支非本市差旅费等等问题。同时,存在年终公用经费突击核算使用的问题,形成一至三季度“节约使用”,四季度“突击使用”的现象。不按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及实际经济业务进度执行预算。

2.核算监督管理不到位,会计审核制度执行力不够问题。有些单位会计核算没有执行会计审核程序,甚至个别单位对会计审核持有偏见,认为财务人员抢权、要权、乱用权,不能够正确认识会计审核的作用。出现了不合规票据列支费用、超限额使用现金、个别事项财务核算不规范、无明细列支费用、建设项目未预留质保金等等问题。

3.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出现了不按规定履行招标程序、出租出借工程资质等问题。如个别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以工期紧、任务急等“理由”不严格履行建管要求,对一些达到公开招标要求的建设项目,而不按规定建管程序进行;个别部门为了增加产值,违反规定出借、借用施工资质证书等问题。

4.财务人员奇缺,且在岗财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我部门规范检查发现,在17个独立核算单位中的36名财务人员中,具有会计专业、会计职称的人员仅有4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11%,具有非财务专业职称或无职称的32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89%。在岗财务人员具备财务专业、具有财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严重匮乏的程度。很多部门的财务岗位工作人员多为其他专业业务干部或者是临时雇员担任。

5.部分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有些部门财务人员不够重视会计档案的归集和整理工作,平时形成的会计档案用档案袋、或分散存放,整理归档不及。

二、整改措施及建议

1.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杜绝挤、占、串等超常规使用使用预算的问题。加强预算管理是改善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领导重视,积极做好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单位领导要深刻认识到财务岗位的不兼容性、重要性,认真选拔或培养专职的财务人员做好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3.提高认识,认真做好会计基础核算与档案管理工作。会计基础核算、以及会计档案管理是考核各单位整个经济业务的重要环节。会计档案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它是对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通过会计档案,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检查一个单位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在会计资料中有无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还可以为国家、单位提供详尽的经济资料,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4.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审核监督作用。审核会计凭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来核算和监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它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并认为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它可以起到监督、控制经济活动,提供记账依据,加强经济责任的作用。各单位要积极做好财政法规及财务知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会计法》《行政是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政策的学习教育工作,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职能工作。

4.销售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 篇四

发票方面:

1、发票开具:与市场部核对开票信息是否正确、通信开票流转单内容不够完善内容匹配、税率匹配、市场部需确认开票金额是否为含税价、新疆开票需和甲方核对价款税款必须保持一直、180天内冲红发票需甲方出具拒收证明、当月作废发票需要合理理由;数码开票类型注意与合同保持一直避免销售合同开具建安发票;发票业务与市场部做到人员沟通唯一

2、库存发票:在不欠税的情况下保持一定数量的库存发票、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及时办理发票的增量、增版;市场部开票未报开票计划、存在发票增量时间紧张的情况

3、月初抄税及时、但公司资金紧张不能按时缴纳税款不能清卡容易出现失控发票的风险

4、没有一套完整的发票开具申请的制度、部门之间合作难度系数大,导致出现问题后责任互相推诿 台账登记方面:

1、每天跟出纳核对回款并及时登记时存在人员之间配合上回单不能及时提供的问题

2、整理数码以前应收账款缺少账套工作遇到瓶颈期、通信以前应收账款难度系数大,需各部门领导配合仅靠单一会计与业务员沟通结果不太理想

3、以前应收账款记账混乱核对比较困难 账务处理方面:

1、存在回款与发票匹配难度系数较大,导致应收账款余额会存在差异

2、挂靠制度不明确导致是否需要开票的时间点不明确

5.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一、我国农信社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财务管理

因职能被弱化,凸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自农信社统一法人以来,县级联社很大程度上是在取得上级授权或审批后才能举行重大财务活动,各项财务指标往往受限于内部级制的控制,这影响之一是造成独立法人在财务管理方面职能被弱化,造成其财务管理演变成计划经济时期的分支机构型管理模式,而财务管理上的简单化,导致县级联社在建立以财务决策为中心的现代财务管理机制上设置了困难,这一现象明显违背了当初实施统一法人改革措施的初衷。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几年来,大多数联社为追求业务的发展,整体管理职能被忽视,因此出现一些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制度、流程形同虚设,执行不严。主要表现:列支科目归属较乱、费用列支不规范、导致费用性支出列资本性支出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固定资产、抵债资产处理不透明,在处理过程中未按照制度规定严格进行,导致核算结果不准确,从而也制约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统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格式不统一。主要体现在格式方面,有的联社以告股民书的形式对外公布部分会计信息,有的则将会计信息以审核报告的形式送往监管部门或者人民银行,导致披露会计信息的不统一;二是在内容不统一。有的联社的信息披露指标发生变动未对其进行说明,且披露的指标不尽相同。三是公布时间上也不统一,有的在3月份前,有的在6月份前。

(四)会计监督检查水平不高

一是多年来,农信社会计工作一直处于较薄弱环节,大部分联社会计辅导员配备不全,导致业务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检查过程中“走马观花”,检查时不下“深水”,在检查过程中难以真正发现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仅仅是操作中层面的简单问题,由于对基层的检查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致使一些违规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对被检查单位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整体管理难于规范。二是由于检查人员的业务技能欠缺,检查标准朝夕令改,检查提出的问题与农信社制度规定存在出入,使被检查单位无所适从,处于疲于应付检查之态,使检查单位监管的严肃性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会计职能的全面体现,制约着农信社规范业务操作,弱化了内控建设的健康运行。

二、财务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独立性受限

因为内部机构的地位不明确,导致其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独立性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灵魂和基础,其的有效实现是财务会计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的保证。由于目前的农信社内部机构建设尚未达到一个水平高度,因此很多机构的职能和责任不是很明确,其地方不明了,从而使财会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使得农信社的工作进行困难增加。

(二)监督约束力度不够,导致所有者缺位

统一法人以来,农信社都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行使各自的职能。但由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不完善,“三会”制度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对经营者进行真实有效的监督,造成权利缺失或滥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信社的财务会计工作出现较混乱的现象。

(三)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结构失衡

据调查,大多数农信社现有的财务人员中,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而近几年招收的少数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又尚处于学习实践期,还难以承担财务会计业务工作。以某联社为例,现有会计主管30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上的4人,35岁至40岁的.15人,35岁以下的11人,分别占会计13%、50%、37%;从文化结构看,从大专以上院校招入的仅6人,仅占会计人员的20%,其余基本属于参加工作前仅有高、初中毕业,虽然参加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新业务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财务会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工作思路

(一)扩大法人财务管理的自主职能

当前最重要问题就是法人财务管理职能的转移导致财务管理的简单化,因此,省联社应当扩大县级联社的自主权和财务管理权,维护法人的财务管理地位,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信社深入市场竞争,促进自身发展。在省联社为农信社的发展做出让步的同时,县联社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加强财务核算的管理,严格按制度列支各项费用,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促进农信社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统一会计信息披露

省联社要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相关部门要统一披露信息的格式、内容和时间,并设置会计信息披露的一系列新规章、制度、指标等要素,力争信息披露真实、齐全、完整。

(三)强化检查监督管理

6.论刑侦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智能型犯罪、利用科技手段犯罪率的上升,使刑侦基础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刑侦基础工作建设是提高发现、控制和打击犯罪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刑侦工作后劲的一条根本出路和一项战略任务。

一、刑侦基础工作

现状及存在问题

刑侦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侦查工作所需的相关社情资料、刑事犯罪资料的收集、登录,对刑嫌调控人员活动情况的掌握和控防,对特情耳目的物建,以及其他与刑事工作相关的信息情报的收集、计算机处理等等。刑侦基础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侦队伍的战斗力,提升刑侦效能,提高破案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但在实践中,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刑侦基础工作作用不佳,效能不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础信息失灵。刑侦基础工作扎实与否的首要环节是看侦查工作所需的相关社情资料及与刑事犯罪关联的信息发现与掌握的情况如何。维护稳定、打击和防范犯罪都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各类情报信息,直接决定了工作决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或不够准确将直接影响现代信息警务的战斗力和威慑力,降低刑侦工作实效。信息的失灵指的就是对信息掌握得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信息的源头管理失控。情报信息的采集源头主要集中在基层派出所,理论上讲接触面最广泛,但在公安工作中,由于分工不同,还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公安工作,仍有大量的情报信息搜集不到。同时,派出所在搜集情报信息时也不能做到面向整个社会,大量的信息是为了考核而突击搜集的,质量不高。一是搜集的信息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为了应付考核、检查而突击搜集。二是搜集过程不规范造成信息质量不高。比如指纹信息,目前基层公安机关刑侦部门现场指纹采集率很低,而这些取得的指纹中,能发挥作用的又是廖廖无几。三是缺少深层次信息。大量信息只是面上的、群众掌握的信息,对一些专业性、针对性强、利用率高、层次较深的信息不掌握,不了解,无法做到“一动便知,未动先知”。

2.情报信息系统管理混乱。目前公安机关开通并已经投入使用的情报信息系统很多,这些系统和信息库的建立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这些系统在建立时采用的格式不统一,造成模式不匹配,各个数据库之间相对独立,系统之间不交叉、不碰撞,想要把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交叉、链接很难完成。同时,由于这些系统是由公安机关不同的部门分兵把守,部门之间业务不同,工作要求不同,所考虑的角度不同,各求所需,互不通气,各司其职,造成系统无法共享。

3.情报信息研判滞后。一般地讲,刑侦部门获得的情报信息都是零碎分散的,彼此之间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关联,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有目的地将从不同途径获得的情报信息进行比对、碰撞、研究。然而,基层公安机关在情报信息的处理上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一方面在侦察破案、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决策等方面急需大量的情报信息,另一方面,大量已获取的情报信息在网上闲置,无人研判分析。这几年尽管刑侦部门一直强调刑事案件的研判,但多数基层公安机关并没有安排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许多所谓的研判信息只是由个别人按领导的意图在做一些文字游戏而已。

4.信息利用率不高。一是现成的信息不去查找。在刑事侦察中,除指纹比对外,大量的工作仍靠人工操作,很少利用高科技来完成。二是忽视小案资料,注重大、要案资料。这些小案件很可能是一些大案、要案的引子,如果能从中发现规律,获取线索,说不定能挖出重大案件的嫌疑人。但在基层公安工作中,一些技术、侦察人员把眼光落在大、要案件上,忽视了一些小案件的信息。三是对情报信息的反馈不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注重现行案件的侦破,忽视案件的预防,对刑侦部门的预警性信息没有落实专门人员进行防范,对情报部门反馈的信息没有专人落实、督查,信息的利用与采集失衡。

(二)重要阵地失控。目前公安机关对场所特业特别是容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和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的旅馆、废旧、维修等行业的管控措施严重乏力,绝大部分信息只是依赖于基层派出所收集掌握的情况,有的也还只限于台帐式的表面管理,或者处于失控状态。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刑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重点对象失管。重点人口、监管对象、外口中“高危人群”一直是列为公安机关重点管理的对象,但是从暂口管理来看,目前派出所对辖区内暂住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特别是对外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大多还在做表面文章,相关资料不齐全,漏洞极多,特别是动态性的资料基本为空白,根本无法为刑侦工作提供服务。

(四)防范措施失当。为

了控制案件的高发,在不断加强打击力度的同时,刑侦部门也动了对社会治安进行防控的念头,但“重打击、轻防范”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刑侦效能较差。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发现导致刑侦基础工作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即民警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原因,具

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偏差。刑侦基础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刑侦基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基础工作是慢工细活,工作量大,周期长,一时看不出明显成绩,往往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一般要求多,具体研究少;检查多,指导少;批评指责多,思路对策少。如:总是把刑侦基础工作重要性反映在口号上,对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不力,要求基层民警侦查破案先于基础工作的开展,很少安排基层民警脱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微机操作、刑事犯罪数据处理等。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将直接导致组织领导的乏力;刑侦民警普遍存在就案办案的思想,认为基础工作是刑事技术部门和派出所的事。平时对刑侦工作所需的相关社情动态不了解,不掌握,对刑嫌调控人员的活动情况不清楚,物建特情耳目只重数量不求质量,办案时思路不宽,信息不灵,线索难摸,目标难找,依赖技术部门和派出所提供线索的倾向十分普遍,以致于常常为了等线索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对刑侦中队的领导往往通过分局的分类指导和支队的业务指导两条线来实现的,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刑侦中队工作的紊乱,并最终导致刑侦基层基础工作被削弱。同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注重领导交办任务”的现状使刑侦中队承担的任务加重,除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过于频繁的专项斗争、专项行动对刑侦中队的正常工作也造成很大冲击,影响了开展基层基础工作所必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多头绪的工作,不特定的任务,使基层刑警疲于应付,既造成了工作强度上升,工作质量下降,又使刑侦中队缺乏工作主动权,很难根据刑侦工作的需要集中精力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二)工作理念滞后。社会治安的新形势要求刑侦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向信息化、动态化的方向转变。但在实践中,信息就是基础的理念至今还未得到全面树立,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警包括领导干部,仍然将基层基础工作理解为呆板僵化的“表簿册”,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上,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依托科技,抓小放大,控制重点”的工作思路,这样直接导致了基层基础工作单一性、封闭性和滞后性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大量宝贵的基层基础工作成果被分散在各个单位和民警个人手上,成为无数个“信息”孤岛,无法共享使用,无法实现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用。

(三)个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民警由于查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充电”,文盲少科盲多。一方面没有时间去开展基础工作,一方面又不会运用科技手段去完成基础工作。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方法,把收集来的情报信息记在脑子里,写在本子上,不能进行综合处理。

二是外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务保障乏力。警务保障是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前提,但这项工作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从客观上讲,警力和经费不足,基础建设滞后,侦查工作任务繁重等,也是导致刑侦基础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作为刑事执法部门,既要抓破案、搞打击,又要抓队伍建设,还要考虑经济来源以维护日常的办案工作,十分艰辛,这种状况在责任区刑警队尤其突出。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基础工作薄弱,技术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刑事特情工作由于经费的困扰,难以有效开展,阵地控制和刑嫌调控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对社会面的控制还很不到位。

(二)激励手段不足。队伍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包括惩戒措施的约束,也应该包括激励手段的拉动。然而目前在民警队伍管理上“重约束轻疏导,重处分轻奖励”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民警在开展工作时容易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在客观上抑制了民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基层民警长期在高强度、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应注重激励手段的运用,而目前对从事基层基础工作民警的奖惩明显失衡,部分刑侦民警不安心于刑侦基础工作,消极应付、疲劳厌战情绪较为突出。在对刑侦民警的思想动态测评中,愿意继续刑侦基层工作的民警数量十分有限,有相当部分的基层民警表示工作非常吃亏,工作成绩难以得到肯定和承认,感到心理上不平衡。在这样的心态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潮在刑侦基层民警中开始出现并已有逐渐蔓延的趋势,存在着一种“能少干的尽量少干,能不干的尽量不干,必须要干的,应付着干”的倾向。

(三)群众支持不利。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由社会型向本位型的转变,有的群众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当一部分群众明哲保身,怕惹是非,不愿向民警提供社情动态和破案线索,严重阻碍了刑侦基础工作的开展。另外,对知情不报,绝不作证和谎报警情、险情,提供假情报、假线索等行为难以追究责任的惩罚措施。

(四)沟通协作不到位。对内,刑侦系统没有与其他警种和派出所有经常的良好的横向沟通和协作,导致“大治安、大刑侦”格局成为“空架”。对外,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不紧,协调配合不够,刑事执法活动中存在突出问题

三、应对措施

削弱了基层,离开了基础,刑侦工作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主动权,就无法实现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总目标。***部长就明确指出: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不牢固,公安工作就难有大的作为、好的作为。为此只有用战略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突出基层基础工作的战略位置,逐步建立起稳固的专群结合治安防控体系,公安工作才能生机勃勃、后劲十足。

(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刑侦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加强刑侦基础工作是全面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需要。刑侦基础工作是整个刑侦工作的根基,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基础工作如果没有抓好,刑侦工作就无法展开,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案件破了,只有通过倒查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才能防止今后再次发生,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第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切实扭转当前严峻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当前,在严打高压态势下刑事犯罪仍然突出,这跟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刑事发案还有相当大的挤压空间,完全可以把案件降到一定的程度。第三,加强刑侦基础工作是打牢公安工作根基的需要。“群众看治安、根本看发案”,看一个地区治安是否平稳,首先看这里的发案情况,其次才看发了案能否破。如果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缺乏做扎实基础工作的意识,案件频发,群众屡受侵害,即使能破案,群众也是不满意的。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抓好,把案件控制住,群众才会满意。第四,加强刑侦基础工作是确立现代公安理念,增强刑侦工作发展后劲的需要。现代公安的理念是发展公安科技,经营信息效益,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提升安全质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型的警务运行机制。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只有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才能增强公安工作的发展后劲,才能挖掘刑侦工作的发展潜力,才能使整个刑侦工作正常有序的发展。

(二)要从重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全面提升刑侦基础工作水平。当前,制约刑侦基础工作发展的瓶颈很多,有思想观念、工作理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一要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网络。作为信息时代警务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由传统意义上警力和物资的拥有量,转为信息的拥有量,并最终取决于公安机关控制信息权和信息战的能力。实践证明,高度灵敏的情报信息已成为刑侦部门克敌制胜、快速反应的前提和法宝,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刑侦工作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要及早发现和预测治安态势、刑侦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紧紧围绕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一切与打击、管理、防范、服务有关的信息进行研判,同时通过物建特情、耳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从而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二要确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理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思想认识、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基础工作理念新的内涵,即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做好人口管理,确切落实入户访查制度。其次,要切实加强责任区刑警队建设,把打击犯罪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使责任区刑警队能达到“反应快速、信息灵敏、破案能力强、办案质量好”的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责任区刑警队的建设水平。第三,要抓好物品管理。主要是指犯罪相关的手机、机动车、废旧物品,以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危险物品。对这些物品管理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国际互联网实行信息化管理,把有限的警力从无谓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如:对无牌无证机动车管理,要积极与工商等部门配合,促使维修业主在修理无牌无证机动车时,查验身份和登记车辆基本情况,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上的公安网站,由业主自行输入信息,公安机关进行定期查验比对,及时发现可疑线索。三要构筑纵横交织的防控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深化刑侦基础工作,增强刑侦部门驾驭动态治安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强。一方面要向全社会推广住宅小区封闭式管理模式。住宅小区封闭式管理是控制室内盗窃案件的有效手段,是压缩犯罪时间与空间的重要举措。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做到创建一批,巩固一批,完善一批,通过不断扩大覆盖面,以达到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为目的。要与治安和社会共建,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全力开展社会治安巡防工作。安全小区建设加强后,犯罪分子作案地点必将从原来的室内转向室外,我们可将“便衣队”列为长效机制,加强对街面路面的巡防,不等不靠,不断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并以发案数和抓现行数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以此来调动“便衣队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要从队伍建设入手,为刑侦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1.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考核要注重结果,减少过程和形式,注重平时,减少年终考核。在考核内容和标准上,进一步合理化设置,以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在考核方法上,力争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集中考核向平时积累考核的转变,由公安机关关门考核向“开门评警”群众测评的转变,由“看台帐、听汇报”考核向实地检查、责任倒查考核的转变。在考核结果承兑上,要按照“及时、显效”、“激励和处罚并举、激励略强于处罚”的原则来设置和执行,以形成一种向上的牵引力。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刑侦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关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要认真深入研究派出所队伍思想状况,针对基层民警的思想实际,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变批评式为帮助式,变单向式为互动式,加强与民警的思想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二是处理好严格管理与热忱关爱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指导思想,真正形成关口前移、重心下放、教育在前、处理在后的队伍管理机制,又要从工作、生活和政策上关心和爱护基层民警。从工作上爱护,要有效保障民警在执行公务中的快速反应和人身安全,严厉打击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行为,为民警撑腰壮胆。从生活上体恤,要切实关注民警工作环境、生活状态,认真推行和落实民警休假、定期体检、弹性工作等制度,做到科学用警。三是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坚持警力向一线倾斜的原则,进一步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切实缓解任务繁重和警务不足之间的矛盾。

(四)要提升民警个人素质。刑侦基础工作的主体是基层刑侦民警,因此要不断提高刑警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并从职责所在的事情做起。

1.要切实提高政治识别力和对敌斗争的能力。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首要职责。基层民警长期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要不断增强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就要练就“火眼金睛”,提高政治识别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把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作为重点,密切注视和及时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力争把刑事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形成组织,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2.要切实提高刑警对情报信息的获取能力。实践证明,情报信息工作是做好各项公安工作特别是维护稳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刑侦基层民警要强化“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切实解决“进不去、靠不上、爬不高、钻不进、神不知、鬼不觉”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传统情报信息工作的优势,密切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动搜集和研判各类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为防范、化解和处置工作提供可靠的情报;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网络监控和技术侦察手段,全面掌握网上敏感信息,严厉打击、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渗透破坏和网上其他犯罪活动。

3.要努力提高刑侦民警对社会面的控制能力。刑侦部门作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力军,要通过建强基层,夯实基础,切实增强社会面的控制能力。

4.要进一步加强公安基础业务管理职能。要加强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工作,紧紧抓住“管理控制”和“预防打击”两个关键环节;要通过网上追逃自动识别等信息系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发挥网上作战优势,减少滋生“犯罪”的温床。

7.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发展完善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内控意识薄弱。

人的意识可以决定人的行为, 而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 由于领导层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了解、认识不够,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予重视。这种现象在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中出现较多, 因为对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来说, 利润才是最重要的, 而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而会计对他们的作用只是算算资金, 甚至用于逃税等方面。而这种想法和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只能起到制约作用。

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 首先都必须做好工作的基础, 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来说也是一样。但目前为止我国很多企业的基础工作仍很薄弱, 例如部分企业一直都未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财务制度, 而由于缺乏了规范、科学的内部财务制度的控制, 企业许多有关于财务的工作都只是单纯的依靠所谓的惯例, 而这种惯例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太大。

3. 内控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自身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很多企业在建立完内控制度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始终依靠过去的内控制度来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做到有效地实施, 并且实施的结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当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产生作用时, 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大量流失。

4. 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于我国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 大部分企业中都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而由于缺少了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就可能出现问题, 很容易出现企业重要财务信息造假、被销毁甚至丢失的现象, 这对于企业来说, 影响是致命的。

二、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

内控意识不仅涉及到财会, 更涉及到整个企业, 上到企业领导, 下到企业员工。所以说如果想让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针对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进行内控意识的提升。 (1) 领导层要加强学习, 充分意识到会计内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领导层的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连领导层都不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 那如何让手下的员工都重视会计内控工作呢?所以首先企业的领导必须通过学习和研究, 深刻地意识到会计内控部控制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重要性, 只有领导层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才能将会计内控意识逐渐的扩大到每个员工心里。 (2) 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内控知识。对于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来说, 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 对内控工作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 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和素质明显较低, 结果就导致了企业会计工作不规范, 工作上所显示的信息也无法代表企业的真实状态,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只能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个人修养, 在选拔会计人员的时候必须严格, 对在职的会计人员也要督促其不断地学习,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企业也要时常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既包括业务技能, 也包括个人素质修养。只有能力强、素质高的会计人员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运行。 (3) 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对于企业来说, 领导层和会计人员的内控意识加强了并不代表会计内控工作就可以顺利的进行, 要想内控顺利地进行, 必须要加强所有员工的会计内控意识。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对所有职工进行有关内部控制知识的教育, 由此逐渐地让员工脑里存在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进行。

2. 建立完善、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注意制度的成本问题。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会产生相关的费用, 由于控制针对错误进行了纠正则会带来相关的收益, 也就是说, 只有控制获得收益大于相关的付出, 那么控制制度的建立才是正确的。所以企业应首先根据自身公司的实际规模情况, 建立更适合企业、更经济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 由此会计内控制度才可以发挥其作用。 (2) 重视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分离问题。这个问题多在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经常出现, 也就是说, 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都会出现一人身兼多职, 并且几项职务中存在一个职务可以掩饰另一个职务的情况。由于中小型企业自身规模问题, 可能达不到专人专职的情况, 那么必须要强化不相容职位的分离控制, 并且有效地增加各岗位设置的牵连性。

此外, 利用有效的监督来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也是有利措施之一。

3. 加强会计信息、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资产的控制。

(1) 拒绝假账。对于一名会计人员来说, 除了具有高水平的技能以及深厚的知识外, 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也对会计内控工作起到一定影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度得以落实就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高品格的力量。所以说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首先从不做假账开始, 由此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这对于企业及个人的发展来说, 都有重要的影响。 (2) 加强企业经营获得的合法、合规、有效性控制。加强合法、合规控制就是保证企业不违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进行经营活动;而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控制是指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 可以达到经营目标。只有做到以上两点, 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正常地发展。

三、结语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只有首先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工作做好, 才能以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市场的挑战。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 企业必须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做好, 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平.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 .2011 (23) [1]胡艳平.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 .2011 (23)

8.浅谈管理会计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摘要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关键词管理会计的作用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一、管理合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是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审视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结合考察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演变及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试图从中得出对管理会计学术研究和实务运用有益的启示。

二、管理会计的作用及意义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综合履行更多的职能,其职能作用主要在于将财务会计简单核算过去、控制现在以及筹划未来有效整合。在国外发达国家,管理会计已全面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各种信息依据,成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还是价值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其它管理手段难以比拟的。

三、管理会计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有待改善。我国企业尚未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对企业制定各项决策、调节控制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评价考核各项经济业绩等所起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不重视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这种现象及其普遍。企业对管理会计缺乏高度的重视,对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多数管理者仅是凭借以往经验,并未利用科学理论及方法进行指导生产实践,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应有巨大作用。

2.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范围过于狭窄。管理会计在应用上,仅仅将目光放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盲目控制成本实现管理会计的目标,并未结合企业近期或目前的产业成本以及市场竞争者的实际成本,分析本企业的成本优劣势所在。对要如何使企业在产品市场中抢占先机,掌握竞争主动权等并未做详细的规划决策,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特别是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决策,更是缺乏信息提供,短期行为较多,未立足长远来解决出现的问题。现阶段,仅有部分企业应用了一些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大部分管理会计内容仍未得到充分地应用,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3.随着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财务会计得到长足发展。在实践工作中,管理会计的部分方法,取得较好成效,而管理会计却不同,其仍停留与原有的初级理论上,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对成功案例的系统研究和总结,管理会计并未在我國企业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应用。据资料统计看,我国部分企业在以往应用管理会计实践中,由于未有学术界参与,其所获得的经验无法在理论上得到系统化研究和总结,导致无法继续深入推广下去。而学术界所获得的成效也由于未能深化到企业的实践管理中,导致实用性不强。

5.目前管理会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水准不高,会计披露信息存在虚假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同时,企业的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仍不够完善,实用性较差。整体上,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有待改善。

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对策分析

1.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能从不同角度将企业管理分解为多个子系统,要求子系统的目标相一致,要求将企业管理看做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只有形成整体目标才能形成系统目标,只有使整体目标得到实现。企业文化的创造,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促使管理会计系统愈加重视人的因素,为自身的发展营造适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文化环境,有助于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2.加强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国情,中西方在会计制度与企业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企业不可完全照搬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部分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其次,要不断缩小管理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差距。同时,结合研究成果,投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3.为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首先,企业应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自觉产生善于应用管理会计的驱动力。第二,企业应加快投融资的改革步伐,使企业真正掌握决策权,切实做到出资、审查等工作的责任到人,利于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大大巩固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

4.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的程度和范围与企业管理者是否重视管理会计或重视程度如何有关,因而需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特别是对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现代管理意识的培养,并对管理会计有一定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人员均应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切实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各项经济决策。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相关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质量,因此我国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相关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尽量减少影响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决策的相关行政因素,以市场规律为根据,进行自主决策。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的客观事实。

9.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在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中,它展露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差,教师的办公场所比较简陋,教师流失也相对严重的现象。每一次教育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改革也是在不断摸索进行的,此次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改革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及新教学方法的难以实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的结构中有这样的规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虽然课程有的地方是这样安排的,但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特别在偏远农村,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的教师比较少,导致一个教师上几门课。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改革目标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有的地方由于教学工作的压力,致使国家给各学校配置和投资最新的电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形同虚设。比如说,学校的数、理、化教学中,有些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吃饭、休息时间都占用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甚至还要把一些典型的题例的计算过程都让学生去死记下来。把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竟然用在数理化的教学过程中,简直是不可思议。至于语、外、政、史、地等科目的教学方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国一再要求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倡导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基层教师却不使用,他们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不能应付考试,提高成绩。有的是因为学校注入的新的教师力量不足,一些相对教龄比较老的老师,他们接受新的教学方式能力不强,就会按照他们原本的教学方式进行。

二、改革难以抵制应试教育的力量

自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后,应试教育就开始扎根于基础教育中,滋生蔓延,占主导地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按照自己的惯例,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和录用人才,相应地淘汰大批低分学生,而这些学业未半“中道崩殂”的落榜学生他们从此要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划上一个终生遗憾的句号。而高考这根“指挥棒”又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们都是朝着最终目标而前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上好的大学,在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要接受严酷的学习,参加不同的培训班,考取这样那样的证,在《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了,这都是为了能过在多方面超越别的孩子,能够进入好点的幼儿园。高考制度更是带动某些学校周边的房价上升现象。由于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孩子才有资格划入该学校学校,迫使家长们不得已的选着学校周边房。但是不管家长们如何努力,但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单。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付出方式可能有些不同,但都是一场赌博,农村家长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好些,就拼命的挣钱,给孩子其他方面的帮助。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老师在讲课时大多都是多讲讲与高考有关的知识,对于某些探索性的或者拓展知识方面的知识就是略讲甚至不讲。

三、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

行政部门干预太强太多,致使其教育监管功能强化为行政干预功能,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任用和调配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了师生的兴致,教师教学的不顺心,学生学习的不开心,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10.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一、固定资产支出核算科目过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

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等科目,即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净资产不变,更不会影响当期损益。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按事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以影响当期损益(使用支出类科目),也可以不影响当期损益(使用基金类科目),使得事业单位通过“灵活”掌握固定资产开支渠道调节当期损益成为可能。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计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置、建造完工入账到报废,会计账面始终反映的是原值。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另外,固定资产报废的核算是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造成当期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前期相比缺乏可比性。这样,少数单位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有可能对应注销的固定资产不作会计处理,这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将产生差异,并随时间的推移其差异越来越大,导致账实不符,造成事业单位资产总值反映不实。并且,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均属于净资产,是国家所有权数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的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相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不变,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这就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使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问题

会计制度在“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到应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在“事业收入”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单位收到的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将代收的应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看作是自有资金,直接记入“事业收入”科目的贷方,在上缴财政专户时,另作“其他应收款——应收财政专户款”处理。甚至有的单位干脆不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坐支预算外资金问题严重,曲解了国家政策及会计制度。当前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有三种方法:按全额上缴形式,按比例上缴形式以及按结余上缴形式。其中,按比例上缴和结余上缴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因为这两种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它与制度本身也是相矛盾的。单位平时取得预算外收入时,应先全额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然后定期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监督检查,防止财政资金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empirenews.page--]

四、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会计制度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如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存入保证金、应付统筹退休金、个人交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应付投资者的收益等”。但有些事业单位为了隐留部分收入,增加单位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就将应该作为预算外收入的资金不作为预算外收入,而是列作往来性的“其他应付款”挂账,被检查出来就转作收入上交,没有被发现,就长期放在“其他应付款”中,供单位周转使用。还有的单位将利用职权代收的有关基金、资金不及时解交,长期悬挂在“其他应付款”中,利用“其他应付款”科目来长期隐留合法收入,使该往来科目变成了隐留合法收入的“蓄水池”。另外有些事业单位在“其他应付款”中以科室设置户头、,列收列支各科室组织的收入和花费的开支。还有些事业单位将向有关单位收取的费用、手续费等,不列作收入,而是在“其他应付款”中一收一支,隐藏了单位的一部分收入支出,利用“其他应付款”的往来名义,行小金库的收支之实。这样“其他应付款”的部分账户就演变成了单位小金库的“代名词”了。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其他应付款”科目的管理,防止预算外资金的流失。同时,事业单位不计算盈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也使不少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这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伸手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不重视挖掘资产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由此造成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以至国有资产流失。

五、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损耗程度

11.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完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事业单位也随之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以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观其现状,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陷,所以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与所存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并且探寻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一种必然。本文便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借此文内容,能够使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空间。

1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目前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所谓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指的便是针对于各项经济活动内容的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与人数都比较多,所以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繁复性。所以,缺乏完善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可以说是制约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上:其一,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有所欠缺;其二,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核算策略有待完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会直接导致财务工作的决策建议无法进行,并且会大大增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的工作难度,促使其账面价值无法发挥它的实际作用。

1.2 财务会计档案的内容不够健全,还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大多不能做到认真负责,许多工作人员认为财务会计档案并不是很重要。这便很容易发生档案管理欠缺,导致归档不规范或不及时的问题发生。与此同时,根据实际现状进行分析,财务会计档案的使用也非常不规范,随意性较强,这导致财务会计资料不全,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财务会计资源的共享。如此一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效率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所存问题的相应完善措施阐述

2.1 完善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可以说,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欠缺会直接阻碍财务会计事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唯有事业单位先完善当前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内容,而后认真的贯彻落实,才可以真正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从而确保工作合理有序的开展进行。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制定完善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时,务必要先明确其核心目标,而后完全按照事先所计划的目标开展落实一切工作内容。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当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核算策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总结问题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从而真正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实施效率。

2.2 加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并实行绩效评估制度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我国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选用上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此外,加强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也是改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然而,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时常表现出素质低下的负面现象。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首先应当注重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建设,务必要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修养以及思想品德思想,从而建设起一支真正专业性强、综合素质水平高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其次,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务必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培训与专业知识能力培训,促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消除一切消极思想,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最终,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人员应当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实行奖惩制度。针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应当加以褒奖,从而来激发财务会计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加以落实乃是一种发展必然。唯有不断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并且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才能真正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许华.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2]吴建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

12.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篇十二

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1992年6月发布的《原则公告第2号———会计的初始课程》认为:“会计初始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把会计作为一种产生和传递信息以支持经济决策的手段来学习, 会计初始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虽然这些学生不一定会在会计或其直接相关的学科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该课程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财务分析、为个人决策或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信息以及加深对商业、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了解。”根据这一定位, 国外从基础课程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会计和决策的关系上, 力求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 认为会计是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 而不仅仅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 强调让学生以决策者而非会计人员的身份学会利用会计信息的技能。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查尔斯·T·亨格瑞等编写的《会计学》 (第三版) 序言中指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并试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

反观国内的会计学基础课程, 除了少数借鉴吸收了国外的观点外, 大部分不是让初学者从整体上和管理、决策的角度了解会计, 而是定位于会计技术层面, 关注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解释会计, 这样忽略了会计的本质。诚然, 会计工作要靠会计人员来完成, 但是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会计, 会计是要为企业服务的, 要为决策、管理服务的。不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还是“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 它都强调会计是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重要手段。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总体结构不符合会计人才培养需要

现有的许多教材, 虽然名为《会计学原理》、《会计学概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 但总体结构还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 即会计的初级阶段———簿记展开。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对象, 会计核算的方法, 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账户的分类, 凭证、账簿、报表, 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这种教材结构在历史上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作用是显著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会计已不再仅仅只包含会计核算, 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的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 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已更加清楚, 会计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会计的讲授、会计教材的编写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 必须立足于会计学发展才能符合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材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需要

许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多年来除了因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出现的相应内容调整外, 其余没有多少变动, 大多是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形成的。教材的编著或修订很少考虑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或者一些教材虽然包含了相应内容, 但这部分内容往往以一种“补丁”式的安排, 是独立存在的, 与其他内容缺乏有机联系。

例如, 许多教材仍按照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将会计核算形式划分为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 并告诉学生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节省人力、物力, 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或选用合适的核算形式, 然后在专门的一章介绍计算机会计时再分析计算机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这种安排一方面是以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为主, 强调手工记账的核算形式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将会计核算形式的整体内容割裂开来, 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整体把握。

3、教材内容没有涵盖会计学科相关基础知识

从目前会计学基础教材包含的内容来看, 它实际上属于“财务会计基础”或“基础财务会计”, 绝大部分教材没有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包含进去。国外会计基础教材一般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涵盖了会计学最重要的分支。例如由查尔斯·T·亨格瑞等编写的《会计学》 (第三版) 涵盖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所有基础知识。彭尼·安斯沃思编著的《会计学导论》 (第三版) 中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知识与应用方法综合在一起, 真实、充分地反映了企业的运作方式与经营活动, 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以及会计如何发挥在企业决策和战略管理方面的作用。

而国内许多教材编著者认为如果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 势必造成与后续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试问现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难道就没有重复了吗?这其实不应该叫做重复。首先会计是一个整体, 不应该为了不重复而将会计整体、系统的内容人为地划分开来;其次既然会计是一个整体, 前后课程之间肯定是有机联系的, 必定承前才能启后, 相关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会计学科的理论支柱。不同课程之间必要的交叉是正常的、必须的, 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需要, 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 并且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教学计划,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取舍。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会计核算的内容, 是服务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会计课程, 这就造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重点精力放在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上, 如会计科目的设置, 记账方法的运用等。基于这种定位的学习使学生从头到尾都陷入了会计技术方法的“汪洋大海”, 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不能形成对使用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的全局观或整体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产生了恐惧感, 对会计的兴趣大大降低。

四、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改进

1、立足会计本质,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是一颗“启明星”, 是开启他们会计兴趣的“钥匙”, 因此必须重新定位会计基础课程, 结合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重新编写会计学基础教材。课程要立足于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来重新设计, 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会计, 要让学生知道会计并不仅仅只是编分录、记账, 还有管理、决策、控制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建立起对会计的基本印象, 培养学生对会计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

2、结合科学技术发展, 借鉴国外教材先进经验, 明确教材基本内容

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上, 要借鉴国外教材经验, 重新设计总体结构, 明确基本内容。会计学基础课程应是一门导论或概论性质的课程, 应向学生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 既要包括会计专业和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又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另外还可以将一些新兴领域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知识纳入教材, 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会计、认识会计。

在教材编写中, 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在21世纪对以处理经济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会计系统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 应认识到随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产生于手工记账的一些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要有意识地弱化那些极易被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替代的内容, 例如账簿组织、记账程序等,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会计循环、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列报。

3、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 保证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会计学基础课程集理论与实务与一体, 对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的内容较抽象、难懂, 因此在教学组织中要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及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对会计整体的感性认识。

摘要:会计学基础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目前我国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材结构和内容不恰当、教学组织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立足会计本质,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结合科学技术发展, 借鉴国外教材先进经验, 明确教材基本内容;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等。

关键词:会计学基础课程,问题,改进

参考文献

[1]彭尼·安斯沃思等著, 宋建波等译:会计学导论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3.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摘要:第三产业兴起至今,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业,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对策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这学期,我上了一个文科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我的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50%,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还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手机。我也咨询了班上的同学,课后能温习教材的学生仅有20%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四)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套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幻灯机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几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见。甚至有的机房使用的电脑也是十年前的配置,故障重重。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里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办公软件是office2003。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出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高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

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使用任务式驱动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比如,在讲用word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认真组织协作学习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3)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必然。如何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每位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的老师要研究的课题。

6.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同时,安装广播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7.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大提高

学生不必按教材完完整整地去学,而是在老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母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14.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四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15.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五

现代企业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面对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都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内部管理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会计工作者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了解企业的工作重心后逐步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来配合企业的发展。在每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企业都要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供基础的数据,以此为依据,形成下一年度企业的发展决策。这些都要建立在会计数据基础上,因此会计工作转型是必要的,只有会计工作从传统的工作方式中转型到现行的工作类型,才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来分析,如果会计只从事基础的核算工作,那么与现行市场经济发展也完全不同步,会使会计工作人员陷入被动的工作环境当中。这主要是因为如果会计简单从事记账、报账的活动,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需要较少;如果将会计工作只是简单停留在核算职能上,就会轻视会计工作的管理活动,使得会计工作的地位被削弱,不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如果会计人员认为只要做完基础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成,就会完全忽视记录的数据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会削弱会计人员本身的竞争能力,使得会计工作与企业整体发展相互脱离,严重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会计工作转型是迫在眉睫的。文中转换思路,将会计工作转型与现行工作状态相互联系,着重分析在现行的会计工作体制之下如何来进行会计工作转型工作。

1 会计工作转型基本前提

1.1 转移企业会计工作范围

企业会计工作要从传统的核算职能逐步向管理职能进行转移,从事后的记录职能逐步向事前的决策职能进行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会计工作范围的转移。因为会计只有涉及到事前的决策工作,才能清楚整个经济业务的实质,才能清楚地了解在事后如何对业务进行准确、及时的记录,同时也是会计在事后记录数据,形成对企业经营活动未来趋势的一种预测。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无论是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决策还是营销决策,都可以从会计数据中找到原始的依据。从事后记录向事前决策、事中控制和后续分析方面转移,可以掌握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比如在事前进行预测,就可以以往年度的财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本年度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运用一定的财务方法对本年的企业经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算,可以在工作业务开始之前就对经营业务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掌握;在经营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预算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出差异,找出差异的原因,也可以根据预算和实际情况来检查每个业务部分具体工作的执行情况,有效地控制经营业务活动,使其按照整体的战略方向来进行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职能只需要报送一个报表就完成任务,但在现行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能体现会计工作价值的。只有将会计工作的范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才能使财务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始终保持企业稳步发展。因此,转变会计工作的范围是会计工作转型的第一步。

1.2 转变会计工作的观念和方法

对于会计工作转型,改变工作观念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工作的传统观念是认为从原始凭证做到记账凭证,将报表出具才是会计的任务,甚至有些企业还会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的业务量非常大,业务范围非常广,简单的记录工作或者手工的记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都采用财务软件,将财务数据进行电子化管理。如果是企业集团,还会将会计信息进行集团化统一管理,以便可以随时了解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现行的会计工作,不仅仅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还要对企业内部固定资产、销售数据和人员工资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以便随时分析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随时将企业的信息反馈给上级领导,以辅助企业作出经济决策,随时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

1.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流程

会计工作转型配合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流程的优化,它们作为会计工作转型的基础设施,是必需的台阶。只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内部会计流程优化才能大大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不会出现重复劳动工作的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财务工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联系。同时,会计流程的优化也会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在有限人员内完成既定的工作。因此,要实现会计工作的转型,就必须改变会计工作的范围,转变会计工作者的观念和工作方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这些都是会计工作转型所必需的前提。

2 会计工作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转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会计工作量的问题。如何在现有人员的条件下增加每位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量。要实现会计工作的转型就要保证会计接触更多的业务,了解更多的企业情况,这样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如何安排工作人员是工作转型的第一个问题。②会计人员观念的问题。会计人员认为,自己是从事会计记录工作的,从事相关的会计数据汇总和报告工作是与自己的职位不相关的工作。因此,要将会计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这是会计工作转型的第二个问题。③会计人员工作方法的问题。会计人员往往有自身的一套工作模式,因此,如何在工作量大、业务多的情况下有效完成会计工作才是关键。因此,要完善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工作有效完成。

针对上述会计工作转型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①要让会计工作人员了解企业工作重点的转变会使得会计工作的范围和工作重心发生改变。企业在创业初期、成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所需要会计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会计数据要支持销售预测、生产决策等。这些都需要会计将记录的数据汇总统计分析,这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有很大的不同——现行的会计工作也要将预算、预测作为工作的重点。②要使会计工作人员改变既定的会计观念,要让会计人员了解到会计工作作为企业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记录,还要充分了解企业现有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等。③要保证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工作转型要配合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稳步转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会计理念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只有实现会计工作稳步转型,才能保证企业有条不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霞.企业财会转型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16.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六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机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机械加工相关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将人才培养与机械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机械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机械基础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新形势下我国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措施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继而促进机械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技术课程衔接不当

众所周知,机械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操能力,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学生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会从多方面增加学生机械基础课程当中的实践性课程,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一些学校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之名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课,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理论知识困乏问题。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怎样操作,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的学习只能是让学生学到皮毛,并没有了解知识的本质,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1.2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当下,我国大部分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就机械基础教学这一块来说,实验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具体体现在实验工具数量严重缺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职院校招到的学生越来越多,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学校实验室器材显得越来越匮乏,导致学校实验室器材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验室器材的需要,也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毕业认出剧增、实习单位有限等的影响,社会上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所以学生能够实践的机会就越来越有限、加之很多企业从经济效益性出发,使得学生的实习更多的趋向于形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受限。

1.3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但目前我国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却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受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经验等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依照自身的主观认知进行教学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一言堂”,教师讲自己的,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听懂,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所云。此外,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会主动的与学生互动,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沉闷,长此以往学生在精神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压力,最终就会出现对学生丧失兴趣等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进取心。

二、对于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当下,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课程安排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个学期安排哪些课程,每个课程安排多少学时等,这些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学校的课时安排也许是足够的,但就机械基础教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学校安排的课时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足够的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对教师来说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文章当中存在的一些重点内容,要进行精讲、细讲,对于教材中存在的实操知识,要能够给与学生足够多的课堂时间,与此同时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感触以及体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当今社会,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学校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生产实习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社會、接触生活实际,让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继而掌握必要的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也不断向前发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现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进步,是我国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改革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手段应该也要做到及时更新,例如,多媒体教学作为教育改革制度下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走入课堂,在机械基础教学教育中,例如在讲解某一机械的相关组织以及它的性能时,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依靠书上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可以通过多媒体上颜色的差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重要价值。此外,机械基础教学课本而言,具有枯燥性,而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动画、相关彩图等辅助要件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由于机械教学所特有的特点,使得机械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只有改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学生的机械教育才可能得到提高,为了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要求机械基础教学人员要定期交流、探讨,互相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此外,要求机械基础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改变原有的单一制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能够从学生的反馈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机械基础教学的进步,全面促进我国教育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间对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机械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机械教育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机械教育中,基础的机械教育是机械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机械的基础,才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现阶段我国在机械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解决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上课的内容,改变传统教育影响下的单一制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专业知识培养以及相关的知识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真正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倪燕萍.试析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2013,04:5.

[2]张少华.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3,03:4.

上一篇:增值税业务培训下一篇:关于启用公司工作内网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