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2024-10-23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共11篇)

1.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一

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施工方案-大学校史馆施工单位

大连红方块创建于二〇〇〇年,是目前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展览展示公司,我们红方块校史制作供应商拥有一支极具原创活力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各类校史馆、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中学校史馆、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等的策划、设计及执行。红方块以其高水准与高度专业性,专业从事校史馆策划制作。

红方块凭借多年的展览展示服务经验,在校史馆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校史馆进行分析整合,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校史文化、校史展厅、校史博物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校史展厅展馆、校史博物馆的设计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便利,在业界得到了空前的反响和认可。

大型校史馆设计策划项目: 校史馆、校史博物馆、校史馆荣誉室、校史陈列室、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校园文化展厅、专科院校校史馆、大学校史馆、中学校史馆等。

转自中国展厅史馆工程网

2.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二

一、从“相同的历史, 不同的述说”说起

在同一个历史事件中,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地位, 出于不同的立场, 留下不同的言论, 采取不同的行动, 自古皆然。校史研究中此类现象也比比皆是。以东北大学王卓然秘书长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经历为例。

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后, 东北大学40多名学生被北平当局逮捕, 而王卓然与北京大学等六所高校校长发表了《北平六大学校长告同学书》。对此, 张学良说:“迥波 (指王卓然) 遇到这种事情, 怎么分辨不清, 挺不起来啦?!”东大学生也推举了代表团赴西安, 向张学良控诉王卓然压迫他们的爱国运动。王卓然不得不于1936年9月辞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职务。然而, 与张学良和学生们的反映截然相反, 王卓然在他的《生平自述》中如此回忆:此时北平风声鹤唳, 传说学生示威大队要闯东交民巷, 日本兵已准备机关枪对付, 又说宋哲元即要逮捕学生, 先由东北大学“开刀”。我慌了, 一念以往在段祺瑞时代有过天安门惨案, 学生死者数十人, 现在如再演惨案, 东北大学学生当然首受其殃。我往请示董事长刘哲, 他说:“你来得正好, 明轩 (宋哲元的号) 刚才打电话给我, 说东北大学学生闹得最厉害, 他看张学良的面子, 但是再也不能放纵了。如果我们自己不想办法, 他要派兵捉人。”他问我能否管制学生不再闹下去, 我答说:“热度太高, 无能为力。”他想了一会说:“有了!与其让宋哲元派兵捉人, 弄得乱七八糟, 不如我们自己捉, 就是叫东北宪兵司令邵文凯去捉几个压压气。邵是东北自己人, 对家乡子弟。能特别照顾些, 免再演天安门惨案。这样做, 虽然得罪了学生, 但是对得住他们的家长, 学生日久知道我们无恶意, 也会谅解的, 张副司令也不会不同意的。”我迟疑了许久。刘说:“小孩子怕吓唬, 我当教育总长时, 学生闹事, 说、劝都不听, 举两个代表向我请愿, 我说好吧!你们等着吧!我递给每人一张纸条, 叫他们写遗嘱, 命令我的庶务去买两口棺材, 准备盛殓他们, 又打电话给宪兵司令部来车接他们上天桥, 他们还不是跪下求饶, 立誓不再闹了。邵文凯是自己人, 他听我们的话, 捉了几个关上三、五天, 压压他们的气, 再放他们出去, 有利无害。”我听了他的话, 似也有相当的道理, 张副司令不是要我们拥蒋并取缔反政府的空气吗!反正用心是爱护学生, 好吧!捉几个试试吧!我表示同意了。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王卓然是不是事后刻意为自己辩解和开脱呢?根据历史学研究的多重证据法, 应该搜集更多的资料来支撑和验证这一说法。

在现有研究中, 已经取得公认的是, 1933年王卓然就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之后, 专程到上海向即将赴欧的张学良讨论了办理东北大学方针, 其结论是“办学的宗旨是训练复土还乡的干部”。并且, 王卓然还提议, 为了“将来需要联俄抗日, 应当创立俄语学系”, 此议得到张学良的赞同, 王卓然也力排众议, 于1933年秋季招收了俄文系学生。可见, 王卓然也的确具有抗日思想, 他事后的回忆也并非纯粹是自我开脱和辩解。

诸如此类“相同的历史, 不同的述说”的历史冲突, 对建立于民国期间的高校来说, 由于浓烈的政治因素, 尤其显得明显。不仅特殊时期如此, 学校各个时期都面临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争论, 因此这种“自说自话”实际存在于学校发展的整个历程。那么在校史研究中如何解决这种此类问题呢?这就需要探清此种现象存在的症结所在。

二、现有校史书籍的编写体例及其弊端

就笔者目力所及, 已经出版的大多数校史书籍基本都沿用了传统的革命史叙事模式和编写体例。这种叙事模式和编写体例存在着如下的主要弊端。

1. 严重的政治史倾向。

传统的革命史叙事模式和志书编写主要围绕政治活动特别是中共的革命活动而展开, 极少涉及教育、文化方面 (即使涉及教育文化领域, 也大多是作为政治活动的背景或者铺垫) 。因此, 以这种模式编辑出版的校史著作, 其主要内容就是校史沿革、爱国民主运动、历任领导、学人英烈等, 因而忽略了教育科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内部的自身活动, 使得校史书籍内容趋同, 可读性较差, 同时也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的全貌。

2. 由于革命史叙事方式和编写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因此校史书籍编写在材料取舍上存在较大的偏差。

严格来说, 现在出版的大多数校史著作不是“史书”而是“志书”。“志书”的重点在于史料的收集、梳理和编排, 其工作原则是“唯信必收”, 对各类史料均有所涉猎, 而不应随意舍弃, 从而避免“偏信则暗”。但在许多出版的校史著作中, 许多材料因为政治立场或观点而被摒弃, 整个校史著作的内容显得单一, 史书所谓的“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功能无法发挥, 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经验”, 永远看不到“教训”。

以上两点严重影响了校史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从而停留在低层次的“志书”编研上。如上所述, 现在校史著作多为侧重于编研性质的“志书”, 而少有带有思辨性质的“史书”。因为史书不但要求史料的真实、丰富——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更要求有多维度、多侧面、多视角的史料作材料的支撑。惟其如此, 史学研究者才有自由思辨的空间。也唯有有了思辨的自由, 才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历史学者从事校史的研究——现今校史研究工作者多为行政人员、档案图书等非历史专业的科研人员——从而提高校史研究的品位和层次。

在校史研究中沿用革命史叙事方式和编写模式, 一方面固然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但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大学主体精神的失落, 即大学本身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主体被作为研究对象, 而仅仅作为政治史的陪衬来研究, 因此, 要改变现状, 必须从根源着手, 寻求大学的主体精神。

三、现状的改变:寻找大学的主体精神

大学特别是现代大学产生后, “独立之思想, 自由之意志”就成为大学精神的核心, 大学所孕育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养分, 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建国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建国后, 苏联的办学经验在中国得到全面推行, 使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大学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52年下半年对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文革期间大学又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总体来说, 以苏联为榜样的大学改革是一轮不成功的改革, 其过程贯穿着以大学为工具的精神, 即国家需要建设人才, 大学就要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改革, 就旨在改革这种不适宜国际潮流的传统, 让大学重新回归其本来的面目, 重新确定其主体精神。

大学的功能是大学得以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原因。大学产生以来, 特别是现代大学产生以来,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就成为大学最主要的功能, 其中,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 在扎实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 大学才可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其社会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因此要在校史研究中尊重大学的主体精神, 就必须围绕大学的功能开展校史研究工作, 具体而言, 校史研究的重点应由“政治史”转回“教育史”, 根据如下两点进行研究。

1. 了解学校建立发展的时代背景, 站在整体社会的高度看学校, 可用教育经济学、文化学原理衡量学校处理校园微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这样才会明了学校与社会整体的互动, 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比如北京大学起源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戊戌政变后, 其他维新措施尽被废除, 唯有京师大学堂作为教育制度的革新得以保留, 这不仅说明维新人士的高瞻远瞩, 同时也说明了洋务派、清政府甚至整个晚清社会对教育革新的共同诉求。在此视野下, 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便有了社会进步的合理性, 也体现出北京大学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的历史底蕴。

3.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三

【关键词】校史馆;新校区;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C005)

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兴起了大学城、新校区(异地)的建设。另建新校区,俨然已成为我一种趋势,但是这就出现了新老校区沟通不变,资源难以共享,文化传承断裂以及新校区校史等文化景观的传承等问题。

一、新校区校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支撑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所大学开始注重校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他们或者在档案馆进行实物展示或者建设校史馆。

1.对新校区建设定位的指导作用。新校区与母校存在地域距离甚至是异地办学时,受制于办学地点以及体现驻地经济特色的条件,往往产生混杂的校园文化,有的与母校偏差极大。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为例,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工为主,以机、电为特色,突出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特色,荣成校区则更多体现了与地方共建的特色,兼顾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作为系统移植到新校区,是对母校文化的传承。新校区建设风格更为现代,怎样体现母校特色,继承和发扬母校传统是一项系统任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复制”的方式,将母校的文化贯彻至新校区的各个部分。校史文化正是这个过程的特色标签,也是母校赋予新校区的灵魂。

3.增强新校区个体身份的认同。校史馆所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新校区校史文化的传承有利增强学校个体的身份认同感,凝练培育学校精神,尤其是异地办学的新校区,通過校史文化教育,可以为广大师生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恒久的时空支撑。

二、新校区校史馆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局

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培育人才,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调查的情况看,新校区的校史馆所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新校区缺少校史馆等实体建筑。校园文化依据于校园的实体建筑,历史厚重的建筑给人的震撼与教育意义是其他教育难以企及的,新校区脱离建筑实体,强说历史,有时难以有说发力。

2.校史文化断层现象突出。母校可以通过校史馆开放讲解,知名校友回访等增强校园个体的身份自豪感和荣誉感,新校区缺乏这方面的资源,更缺乏校史开发的源泉。校友文化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老校区毕业的校友对新校区缺乏认同感,同时新校区成长的学生,对老校区缺乏了解,难以形成校史文化的传承。

3.校史教育宣传的尴尬地位。新校区在宣传过程中必然既要体现母校传统,又要突出新校特色,有时会模糊了宣传的重点,反而弱化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到校后发现与理想中印象有缺失会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不利于培育校史文化。

三、加强校史研究,培育新校区校史文化的措施

利用校史文化弘扬和传承学校传统精神,必须回到学校历史,在历史中发现并培育学校精神。忽视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整理与审视,就不可能营造深入师生心灵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所等方式创建能为师生员工所接受的传播平台。

1.建筑实体继承与复刻。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要与老校区风格呼应,避免大的风格差,尤其是异地办学。新校区可以通过将母校标志性建筑复刻到新校区并作为校史馆,唤起老校友的群体记忆。

2.将校史馆所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校史馆所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者要以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主线,指导校园文化以及校史馆的建设。同时,要通过校内各个部门、校友资源等多渠道提供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声像资料以及实物等。各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更应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力更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内化为校史馆的建设。

3.多方位加强校史宣传。校史宣传包含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录取通知书的制作,新媒体宣传,经常性的开放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比赛、发展校友文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校史文化的宣传要入心,寻求认同,不流于形式。

4.建设校史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校史档案研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任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实际影响的多角度的校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2]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22)

[3]张剑虹.大学校史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兼论我校校史馆的建设[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 篇四

一、序厅

(一)前言

(二)领导关怀:党和国家领导、省部级领导接见我校师生照片

(三)历史沿革(从1960年说起)

(四)历届领导(正职领导照片)、正副职领导任职时间表、现任(旧任)领导合影

(五)校训、校风、校歌(校风可放在原有馆名墙上,替换馆名)、主题墙

(六)进大门左侧三大屏风拟放置三个阶段校园风景照

大幅半身照片:竺可桢、涂长望。

二、第一阶段、初创磨砺时期(1960-1976)

1960年1月,教育部批复中国气象局关于创建气象高等院校的申请报告,“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局抽调内部大批领导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吸收优秀毕业生参与学院的创建工作。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使学院办学条件大为改善。1963年5月14日,南京气象学院独立建院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气象事业输送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一)应运而生

历史 使命

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70%以上自然灾害是气象灾害。2、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了自解放以来,中国气象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气象服务有了新的拓展,气象台站数量也有大幅增加。

3、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面求。

4、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力不张,但尽快办学、尽快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成为许多科学家和中央气象局领导的共同愿望。

(二)筹建机构

1、筹建委员会机构设置

2、主要干部介绍

(三)名师云集

1、领导重视,师资高起点建设,师资来自不同系统,来自国内外不同地方

2、重点介绍如下九人:气象学家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顾均禧,还有欧阳海、田明远、谭丁、章基嘉、夏平等专业骨干。

3、蒋南翔弄来了很多名校毕业生。教育部分来了28个大学毕业生:专业课教师少,基础课教师多。不必点到人,可以对青年教师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

师德建设

(四)艰苦建校

1、三次选址,终定盘城。

2、师生协力,艰苦建校。

(五)人才培养

1、重视教学,成立院教学改革委员会,领导管理全院教学活动。介绍教学改革委员会成员。

2、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确立“基础+能力”的培养模式,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适应中国气象行业发展的需要。举一二例

3、艰苦条件、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促进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学风、校风的形成。介绍罗漠院长题词。

4、师生关系亲密融洽。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教室、宿舍进行集体和个别辅导答疑,深入学生班级蹲点,与学生实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重点介绍罗漠院长给学生(蒋伯仁)买鞋的故事-蒋昌华的文章、与罗漠院长来往书信。

美国名校师生比极低

社会评价:培养出一批优秀毕业生。深入台站的开始,全国气象系统开始认可南京气象学院。对后面学生教育有一个导向。

(六)科学研究

1、积极参与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下达的重大科学研究工作

2、在“天气预报方法”、“青藏铁路气象科考”、“军事气象”以及“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增加社会背景介绍;社会对学校的影响

总结办学经验:

1、起点高,2、要求严;

3、重师德,4、三、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时期(1977-1999)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院招生随之恢复正常。1978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南京气象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改革开放,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快速恢复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开始了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建立起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学位授予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一)改革发展 1、1978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南京气象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1992年,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改什么,解决了问题,取得什么效果 3、1997年基本实现了综合改革方案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事业结构调整并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各项工作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4、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分院。

(二)学科专业建设 1、1977年学科专业状况(与系科建设联系起来)2、1999年学科专业状况(与系科建设联系起来)

3、本科专业增长直方图、学科拓展结构饼图 4、1978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届研究生毕业,开始了为国家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历程 5、1993年博士点授权单位 6、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三)人才培养

1、恢复高考招生:77、78级学生入学

2、加强教学工作,注重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

3、大力开展民族教育,为西藏、青海地区培养高级气象人才

4、开展在职培训与成人教育,积极服务中国气象事业

5、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两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课程奖;学习先贤楷模章基嘉、学生先进典型赵东杰、吴军停等;开展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军民共建;严格管理,与学生打成一片;学风端正,刻苦学习;曾庆存说,南气院培养学生好,数理基础扎实,肯学肯干,这与学风有关;)

脱离大学精神:1977年以来,我国天翻地覆变化,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思想转型,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社会大变化对我校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我们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我们的大事要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学校的历史要映证社会发展的历史。

这一阶段传承了原来的校风,教师对学校的责任心与感情是别的学校老师没有的。现阶段与原来的阶段紧密相连。一遍好的教材至少要讲述10年以上,要让本校用外校用,反复用。

校风经过这个阶段,已经深入人心,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大学生综合测评,从定性到定量。84年开始,在江苏高教界推开。

(四)科学研究

1、针对中国气象事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2、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3、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与港澳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4、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5、(五)师资队伍建设

1、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温局长带队论证。

2、注重教师培训,先后派出100多人到国外进修、攻读学位。

(六)境外交流与合作

1、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在我校设立

2、联合培养

3、国际合作

4、外籍教师、外籍学生交流

(七)条件保障

1、基本建设情况

2、实验室建设情况

3、占地面积及校园建筑面积变化情况

(八)党建

1、历届党员大会

2、党委工作评估 总结经验:狠抓学风、重视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

四、第三阶段 继往开来时期(2000—)

2000年以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管理体制划转带来的新变化,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发展规模,深化内涵建设,确立办学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弘扬特色,争创一流,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开始迈入新的光辉历程。

(一)战略决策

1、管理体制转变

2、建立滨江学院

3、更名升格

4、局省共建

5、制定“十一五”规划

6、院系调整和学科优化

7、“四大战略”(合作办学图片加入,叙述内容)

8、目标定位:一流特色重点大学(叙述演变情况)

9、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分院后变为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学生管理仍由我校承担。

(二)学科专业

1、学院、学科及本科专业表

2、研究生学位点增加情况图

3、气象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学科特区”政策

5、省部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局级重点学科

6、两个工程硕士点获批

(三)教学

(四)人才培养

1、“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学生培养“三个导向”(精英型、应用型、国际化)

2、教学管理(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大会、相关制度、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投入、实习基地建设等)

3、教学成果:名师、团队、教材、课程、项目

4、培养空军国防生

5、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爱心教育、社团活动、文化艺术、社会实践)

6、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科学文化竞赛、创业规划、就业工作“三个导向”)

7、体育教育(阳光体育、高水平运动队比赛成绩、举办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及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等多项赛事)

8、心理健康教育

9、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0、成教职教

11、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奖学金 实物展示:获奖证书、获奖教材,各科本校主编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教学档案要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学仪器、《一封家书》全四期

(五)科学研究

1、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召开科研工作大会,确立科研导向,建立科研奖励分配制度)

2、科研工作主动服务中国气象行业

3、大学科技园

4、校企研究院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成就显著(开办阅江论坛,成立社科处,获得高级别项目,高水平奖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6、创办三份学术期刊:《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理工版)》、《阅江学刊》

7、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介绍省级及省级以上)

8、重要科研成就(省部级以下获奖项目表)

9、学术交流活动(暑期学校)实物展示:获奖论文(论著)、专利证书、新办期刊创刊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科研仪器

看过程

(六)师资队伍建设

1、党管人才(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2、“三双制”:(双院长、双系主任、双导师制)

3、实行“3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工程

4、大力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张大林、吴立广、曹杰、邹晓蕾等)

5、师资队伍变化情况(按职称、学历结构形成直方图)

6、重点介绍担任学校教授二级岗位的教师(请校领导决定是否展出、如何展出。)校级科研团队、优秀团队。(科研归科研,教学归教学)

7、省级以上培养工程(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

8、省级以上各种荣誉(教育部奖项2人,科技部聘任973专家1人,江苏省政府奖7人,中国气象学会奖1人)

9、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0、师德建设:向王鹏飞、罗哲贤学习实物展示:各种证书、奖状、奖牌等

(七)国际交流与国际教育

1、国际交流互访(出访,接待)

2、国际合作办学(展示合作大学的学校标识)

3、招收留学生(留学生数量、国籍,留学生学习与生活)

4、国际气象教育培训(简要介绍中心成立、培训期数、培训人数及相关国家数)实物展示:外事礼品等

(八)条件保障

1、新校区总体规划图

2、征地工作(征地规划,征地面积)

3、新校区建设工作(开工典礼,教学办公用房增加、学生宿舍面积增加)

4、图书馆建设

5、实验室建设

6、教学大楼及多媒体教室建设

7、体育场馆建设

8、校内生活设施全面改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地下通道改造、校内交通车、食堂、中西校区水系、校园美化绿化等)

9、校外环境大幅改善(校门口宁六路设立平交道口;主校门口设立多个公交站点)实物展示:校园沙盘

(九)党建

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议事规则,管大事、促发展、保稳定;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

2、重大活动(“三讲”、先进性教育、党代会、党建考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决定、成效。

3、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培训:党校及分党校建设,学生党员发展数据,最佳党日活动,优秀基层党组织)

4、干部队伍建设(“三宽”视野选任干部,《光明日报》事迹介绍;选任方式创新:面试答辩和无领导小组面试;干部培训;发展战略研讨会)

5、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校领导接待日制度、校领导信箱制度、登门看望制度;民主管理:教代会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与民主党派友好合作,共谋发展;反腐倡廉建设:全国获奖)

实物展示:党建制度汇编、党代会报告、党建考核报告、介绍干部工作的《光明日报》,及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奖奖牌、证书等。

五、校友风采

(一)个人介绍(下面是一种分类介绍方式,但分类不尽合理;也可以按另一种方式:毕业时间先后。共25人,是否合适?怎样添加删除?)

1、院士:吴国雄、许健民、徐湘德、陈镜明(加拿大)

2、中国气象局正副局长:郑国光、许小峰、刘英金、矫梅燕、沈晓农

3、世界气象组织官员:颜宏、雷兆崇、王才芳

4、科技岗位精英:潘剑翔、卞林根、杨克明

5、全国劳模或杰出青年:覃国振、假拉

6、商界精英:李早航、朱云来

7、海外校友(按毕业时间排列):

81届:朱跃健、刘征宇、张明华、邹晓蕾、林振杰、82届:翁富忠、高炜

(二)集体介绍

1、首届毕业研究生的去向;

2、校友返校或毕业后欢聚的集体照片

3、校领导出访美、欧等国家时,与校友集体合影照

(三)平凡岗位中的平凡人介绍(天南海北各介绍几位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校友,重点介绍岗位,其次介绍人,目前人物不详)

1、甘肃、青海、西藏、新疆;

2、海南、广东、福建

3、云南、广西

4、黑龙江、吉林、内蒙

六、时光隧道

放置历届校友毕业照,尽可能找全,按时间排列。

七、尾厅

(一)名人题词

5.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有感 篇五

——法学1402 16 林芷苓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分为“金陵典学”“五轶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六大部分,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千件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从1902年至今的百多年来,江大穿过风雨,成为了今天这个曲水流觞的美丽的“211”高校,食品,设计,纺织服装独树一帜。杰出的校友们例如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的成功的希望!

我想,一个学校的校史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让老师让校外社会人士了解江大,更多的,是让每个江大人萌生一种自豪感!从前不知道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最初创办了江大前身,经过多年与各个学院的合并,江大的食品专业已经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96年到1997年间,江大完成了从普通高校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在参观完校史馆后深深烙进我的心里。对于校友们的寄语,我也感慨良多,我想,那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多校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让江南大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学校好起来,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一代代学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莘莘学子出于江南,反哺母校,一个美好的循环式千金方式,我们不辜负前人的希望努力创造出成绩,不仅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更是为了那句话:今日我以江大为荣,江大明日以我为荣!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我们并不能说是已经透彻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光辉成就,但是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自豪,以及对这个学校的热爱也萌生了,我们应不断攀登前人的高度,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充实与否在于选择如何度过。所以我们应当现在就做好一个计划和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毕竟,曾经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现在,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守住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尤为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6.东南大学校史一览表 篇六

1902 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 1905周馥继任两江总督,改名两江师范学堂

学堂最后一人监督:李瑞清

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校风:俭朴、勤奋、诚笃

1911 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李瑞清辞职 1912 正式停办

南高

1915 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1919 第一所“首开女禁”的高等学校

“选科制”

1918 胡复刚创办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19 南高职员杨贤江担任了“少年中国会”南京分会书记

东南大学

中央大学

1921

6.6成立我国公立大学的第一个校董会—东南大学校董会

12月

南高校长郭秉文兼任东大校长

南高并入东大

1923

8.20-25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东南大学梅庵举行 1927

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高校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

改称江苏大学,不就又改称中央大学 1937

战火纷飞,西迁重庆 1946

复员南京

国立南京大学

1949 原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不久称南京大学 1952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 1966 文革开始,学校停课 1972 春季恢复招生

新东南大学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0-11]。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 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2]。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东南大学。

7.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七

今天,高校的校史研究工作逐渐成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高校校史馆建设应运而生,并逐步纳入学校建设的范畴。在百年校庆之际,河海大学特别筹建了河海大学校史馆,旨在记载学校百年历史,展现学校办学成果,总结优秀办学经验,凝练百年大学精神,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激发师生“知校、爱校、荣校”。本文通过梳理河海大学百年办学历程,深入探讨了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表现形式与陈列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感悟了百年河海的大学精神,为其他高校建设校史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本。

一、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

目前国内的校史馆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盲目求新求大,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奢华,忽视校史精神内涵等问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注重挖掘文化价值的深层含义。”[2]22如北京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复旦大学校史馆等都因为其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及深刻的校园文化内涵,而被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河海大学校史馆的设计建设以其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为基础,注重历史的叙述和文化的传承,整体风格上力求简约大气、朴实素雅,并由此确立校史馆设计建设的理念为:“以学校百年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为基础”[3]126,记录河海大学百年求索的办学历史;再现一代代河海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采;宣传展示河海大学创建以来,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多层次再现河海大学百年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的生动历史。在上述大学校史馆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保存学校历史、展现办学成就、传承优良传统、提炼大学精神的目标。

二、河海大学校史馆的表现形式与特色

校史馆由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老图书馆改建而成,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富有历史的感觉。通过深入解读学校百年校史文化,理清学校发展的脉络框架,陈列内容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亮点突出,采用多种表现手段,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史料实物,充分表现河海大学百年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校史馆设计以人为本、朴实素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绿色、舒适的参观环境。

河海大学校史馆的陈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水流印象空间设计,突出河海大学的水利特色。作为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其发展与水紧密相联。在关中八惠渠、佛子岭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工程、刘家峡水库、乌江渡水电站等一系列大型工程中,河海人务实严谨、勇挑重担;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港口和取排水口布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万家寨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河海人践行着赤心报国的中国梦。为了反映河海人始终情系河海的壮志豪情,展现学校的水利专业特色,校史馆的空间造型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单一贯通的水流印象空间设计,以及水流形式的单动线设计,见图1,这不仅显示了校史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本校发展历史轴线完整、个性化地展现给参观者,也有利于集体人群合理流畅参观,方便及时疏散。

在楼梯过道展出河海学子在校期间学习实习、文化体育、参与工程建设等活动的集体合照,见图2,可让参观者在行走的过程中调整思绪,放松心情,重温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校史馆中的版面设计层次明确,质感突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底层融图、中间层大版面及上层小浮版,见图3。河海大学校史馆版面设计结合学校的水利特色,底层融图为描绘有山川江河的中国水墨画,既“融合空间环境,又独立于空间环境保持自身的可读性”[4]15,形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图3河海大学校史馆“老河海”展厅版面设计(采用淮河的油画作为底层融图,反映学校创建之初的治淮之需)

图3是河海大学校史馆实际案例(“老河海”时期展厅的进门处特别采用了淮河的油画作为底层融图)。

2.应用个性化色彩,解读百年河海的成长之路。纵观河海的百年发展史,审视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校史馆的建筑结构和布展空间特点,把校史馆展区结构与表现主题划分为“老河海”、“华水”、“新河海”时期三个展厅。校史馆三个展厅分别采用浅灰色、米黄色、深蓝色,从厚重到明亮的色彩应用,具有个性与现代感,与相应时期的校园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契合,便于参观者深入了解不同展厅的展陈内容。

(1)“老河海”时期(1915—1952)。第一展厅“老河海”时期主要采用浅灰色调、黑白照片,见图4,表现建校初期河海沧桑的历史,河海人百折不挠、薪火相传的精神。

20世纪初叶,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国弱民穷,江河不治,水患频发,治水专才成为国家燃眉之急。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潮流中,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15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一批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志士仁人来到河海,将西方先进水利科技与中国传统水利科技相结合,授学子先进水利知识,辟近代水利发展之路。校园里走出了一批现代水利先驱,如汪胡桢、须恺、许心武、沈百先、黄文熙、胡步川等,执守于江河前线;亦走出了爱国志士张闻天、沈泽民等,投身于革命洪流。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后又成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虽几经变迁,但河海人始终砥砺前行,为我国培养水利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不断前行。

(2)“华水”时期(1952—1985)。第二展厅“华水”时期主要采用米黄色调、黑白彩色照片(改革开放前为黑白照片,改革开放后为彩色照片),见图5,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沐浴改革春风后欣欣向荣、走向中兴的主题,河海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组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的、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华东水利学院,掀开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各方学子奔赴南京,与水结缘,共习水利。“华水”站在中国水利科研的最前沿,教学科研比翼双飞,人才蒸蔚起。“华水”人踊跃投身于水利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奔赴水利、能源、交通等行业建设一线,树立了一座座水利丰碑,奠定了水利现代化之路的坚强基石。“华水”人奋勉笃实、慎终于始、实学实践,传承老一辈河海人的精神真谛,开创了新一代河海人的精神源泉。

(3)“新河海”时期(1985—2015)。第三展厅“新河海”时期采用蓝色调、彩色照片,见图6,突出表现河海新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河海人不懈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1985年,学校恢复河海传统校名,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把中国水利的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重任交给了河海大学,学校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跨越计划”,大力提升治校能力,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高标准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效率通过试办研究生院验收,高质量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成立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高起点建设科研基地和学术创新团队。学校学科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了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满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同时,学校各项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推进由河向海的延伸,向着“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而奋进!

3.使用艺术品设计,呈现百年河海的历史亮点。校史馆设计中的艺术品设计包括主题雕塑、场景复原、造型装置等,是展馆中的亮点部分,其好坏往往成为评价一个校史馆成败的关键。河海大学校史馆使用各种艺术品设计,有效地呈现了百年河海的历史亮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入校史馆序厅,便可以看见一个雕刻有校训的古铜色砂岩主题墙,主题墙上的浮雕分别为四栋典型的代表性建筑——1915年江苏省咨议局房屋、河海大学工程馆、江宁校区图书馆和常州校区图书馆。这四个建筑揭示了河海的发展历史:江苏省咨议局房屋是“老河海”建校时的校舍,寓意了河海的诞生;河海大学工程馆竣工于1954年,是“华水”时期的第一栋教学楼,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河海大学图书馆是“新河海”的象征,由三栋建筑物组成,分别分布在三个校区,是学校的心脏,是知识的海洋,是学校文化艺术的象征,是一个高水平高等学府的特征,对整个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题墙的正前摆放了一个雕刻了《百年河海赋》的方正石刻,反映了百年河海的河风海韵,气象泱泱。主题墙右侧的三个校区全景照片增强了序厅的立体感和表现力,让参观者对河海目前的发展蓝图一目了然。主题墙左侧为校史馆的前言和学校的历史沿革图,简要地展示了河海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整个序厅提纲挈领、庄重有力,反映了学校深厚的办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场景复原在校史馆艺术设计中应用频率很高,可使观众身临其境,深入了解历史。华东水利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的、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院校,严恺、徐芝纶、黄文熙、刘光文等一大批名师汇聚于此,掀开了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学校建设之初,聘名师、建校舍、育英才,虽然条件艰苦,但广大师生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弦歌不断,成绩斐然。“华水”是河海大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展现这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华水”展厅特别复原了“华水”建校初期的校门,并设置了自动留影成像系统,参观者可以和“华水”校门合影留恋,现拍现取照片,以便永久保存。“华水”复原校门成为参观者集中留念的场景点,情感共鸣的牵动地,也为后续内容的参观作了很好的铺垫。

4.采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百年河海的辉煌成就。“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电、图文、视频等多种媒体,可以全方位展示校史内容”[4]29,从而使展出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校史馆内容的展示质量,达到理想的展示效果。为了展现河海发展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校史馆大厅循环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历史画面、当事人的讲述以及学校各类活动的剪影等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河海百年的发展变化。同时,“华水”“新河海”展厅设置了电脑照相合成系统、触摸查询平台等,校友可通过杰出校友版块的“触摸查询平台”查询自己的毕业照,回忆当年的风采。这些设施大大提高了校友的归属与认同感,加深了参观者对校史馆的印象。

室内照明是展馆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校史馆为封闭型展厅,为了更好地控制光源的强弱与均匀度,校史馆主要采用人工照明,灯光设计采用黑暗式灯光设计和明亮式灯光设计。“老河海”展厅采用黑暗式灯光设计,氛围稳重,突出重点,使得观众能更好地聚焦在展品内容处,在斑驳的光影中回顾曾经时光。序厅部分和“华水”“新河海”展厅采用明亮式展厅灯光设计,营造大气磅礴的空间氛围,突出学校发展的成果。同时,为了保证展厅照明的基本需求,校史馆采用“局部重点照明与装饰照明”[5]48,顶部格栅根据展厅的设计风格安装“水流形”筒灯,此外还有“校徽形”、“水流形”天花灯饰、内嵌灯带等,从而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且富有层次感的参观环境。

实物展品作为历史的佐证,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使得参观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河海大学校史馆展出了大型实物和小型实物,见图7。小型实物包括学生证、毕业证书、校徽、书籍、教学工具、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放在展柜内展示。大型实物包括教学设备、仪器、机械等,放在特质的水流波浪形展台上或者地面上展示。水流波浪形展台与校史馆的水流空间相互贴合,既能保护展品,又方便展品展出,增加空间的延伸性与通透感,营造出独特的展示氛围。

百年来,河海人始终情系河海,创造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辉煌。河海大学校史馆以记载历史、弘扬精神、传承文化、展示成就和教育后人为宗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鲜明特色。自开馆以来,校史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对校史馆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史馆因此成为宣传学校形象的文化名片、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快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河海人奋发进取,加快发展,推动学校新百年再创辉煌的重要精神资源。

摘要:校史馆作为宣传学校形象的文化名片、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快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对河海百年办学历程的梳理,提出了河海大学校史馆设计建设的理念:记录河海大学百年求索的历史轨迹,展示河海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宣传河海百年建设发展的辉煌成就,多层次再现河海大学百年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的生动历史。结合对学校百年历史的解读,就校史馆展区结构和表现主题进行了合理划分,体现了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展陈特色。

关键词:校史馆,理念,特色,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简介[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6(6).

[2]孙以栋,陈媛.高校校史馆室内设计分析: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史馆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崔岚,刘长友.阅尽百年沧桑感悟大学精神: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与特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张桂凤.校史馆设计的文化定位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8.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八

校史馆中记载了矿大百年的沧桑过往,和雄厚的历史积淀。学校先后14次搬迁,12次易名,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多少次抉择,多少次辗转,多少次奔波,才成就了今日屹立在南湖畔的庄严学府。

受过新生入学教育的我,结合校史馆的陈列,知道学校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9-1949),四十年风雨飘摇,彰显了矿大人矢志不渝。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校园发展艰辛曲折,形成了“以工见长,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形成了“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服务社会”的人才观,形成了“以学术为本,重研究重基础重实践”的学术观,为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办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9)三十年难忘岁月,成就斐然。直到1978年学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搬迁到江苏徐州。第三个阶段(1979-1999)是二十年励精图治,走向中兴。在这个阶段,矿大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了校名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院校之一。第四个阶段(1999-2009)完成了世纪跨越,开启盛世华章……校史馆丰富的陈列和多彩的表现形式,为每一位来此参观的学子展示了矿大百年发展历史和矿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体现了矿大百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和矿大精神,使人热血沸腾,深受鼓舞。

印象最深刻的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寓意矿大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百年老校人才辈出,杰出校友成绩卓著。

作为一名徐州人,一直都知道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的地位。曾以为这一生在没有机会成为矿大的一员,我与他的缘分或许永远停留在“我们徐州有一所很好的大学就在我家旁边”的概念,直到2014年底,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改变了我与矿大的轨迹。

2014年秋天,一次外出培训在苏州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到苏州大学老校区,被苏大的美深深震撼,继而懊恼不已,活了二十几年第一次油然而生的懊悔是“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习,我就……”的沮丧。回到徐州,恰逢考研预报名的最后一晚,晚上十点截止。自己当机立断,迅速权衡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果断报考了矿大的MBA。

报名之曲折离奇,先后经历了毕业证找不到、电脑更新无法使用、网页打不开等困难,最后是电话遥控另一位同学帮我报名,方在最后几分钟内填报完毕。后面每一步都在别人的提醒下进行,现场确认、打印准考证、笔试、面试、体检……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有些懵:我这就……是矿大的学生了?嗯,是的。

开学集体参观校史馆,我因为出差再次华丽错过。内心遗憾不已,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补上这一课。其实与矿大若即若离的缘分,仿佛一直注定要有一场交集。

2009年我在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大一,依稀记得那年矿大举办了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当时自己内心羞赧,想来看晚会又不好意思,只记得人人网沸腾一片,学生么总是被演唱会、烟花这类热闹的事物深深吸引,说实话那个时候,对就读矿大的同学真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极了。

后来,大三的时候,惊闻矿大校长葛世荣宣布取消挂科制度,这在学生群里再次掀起轩然大波,群情激昂又沸腾!虽然对我来说挂科跟我没什么关系,但这一举措,体现了矿大作为一所大学的浩然大气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更是一种反向激励。让我对这所“别人的大学”产生了好奇,和钦佩。后来,人人网又刷屏了矿大校长葛世荣为14对即将毕业新人证婚的消息—虽然这也跟我这种大学四年的单身狗没有关系,但是确实再一次在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无论是不是学生情侣,都对葛校长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的举措啧啧称赞,一瞬间似乎各个高校都开始羡慕起这所“别人的大学”来,作为这所大学的隔壁学生的我,一时间也恨不得“凿壁借光”,想要窥见这所学府的风采。

大四毕业时,有幸受到高中同学(时任矿院、资源学院学生会负责人)邀请,作了毕业生晚会和篮球赛的交流,交了很多新朋友,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矿大人,有的一直保持联系至今。

这一次,我终于站在了矿大校园,以矿大学子的身份,心潮澎湃,波翻浪涌。

想起来高中毕业考入矿大的同学兴致勃勃告诉我“我们矿大的校歌可棒了,你会唱你们学校的校歌吗?”不等我回答,就骄傲地对着我唱起来:

“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山葱葱,水溶溶,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

9.湖南师范大学校史陈列馆管理办法 篇九

校史陈列馆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本校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历史记录,是本校师生接受爱校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对外宣传、让外界了解我校的一个窗口。

为了加强对校史陈列馆的综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校史陈列,为教学、科研和学校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校史陈列保管制度

1、校史陈列馆是学校的宝贵历史财富,由校友总会统一管理,全校师生员工都有保护校史陈列的义务。

2、确保校史陈列的系统、完整、安全。

3、严格执行校史陈列资料的接收、管理等相关制度;对接受捐赠的实物展品必需做好登记,分类展出。

4、校史陈列馆严禁放置易燃、易爆、腐蚀物品和其他杂物。

5、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尘、防霉、防虫鼠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遇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及时处理。

6、未整理展出的校史陈列材料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和损坏。

二、校史陈列馆利用制度

1、接待国际交流、校际交流及其他友人。

2、接待上级领导与兄弟院校的领导参观,了解学校发展变化情

况。

3、接待各种会议与会代表参观。

4、接待校友返校、聚会等各种活动,回顾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

5、组织新生参观,了解学校创立、发展、壮大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

6、接待其他想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团体参观。

三、校史陈列馆开放时间

1、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00——11:00,下午2:30——4:00定期开放,节假日按惯例休假。

2、学校会议、部门、班级团队(20人以上)参观,须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内提前一天预约,并说明是否需要提供讲解。

3、新生入学阶段,为配合学校对新生的入校爱校教育,参观时间将按各学院预约做相关调整。

4、校史陈列馆设于二里半校区里仁楼二楼,预约电话:0731-8872266,联系人:刘老师。

四、校史陈列馆参观规则

1、学生凭学生证、教师凭工作证或身份证、校外人员凭介绍信入馆参观,并作入馆登记。

2、校史陈列的设备、实物、照片等,任何人不得私自挪用、不得随意动用。

3、爱护陈列馆内一切设施,不得携带宠物、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险品。

4、保持展厅整洁,注重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不携带饮料、食品入馆。

5、参观人员进入陈列馆内,严禁吸烟,不得高声喧哗、追跑打闹。

6、防火防盗,人人有责,请遵守秩序,文明参观,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7、违反相关规定者,将视情节严肃处理。

五、校史陈列馆工作人员职责

1、熟悉校史陈列馆的基本情况,负责向参观人员介绍陈列内容。

2、负责校史陈列馆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3、作好重要来宾及国际友人参观后的签字工作。

4、接受团队预约,安排参观时间,填写每次团队预约、参观后的登记工作。

5、负责校史陈列馆的维护保养、卫生清洁和安全工作。

湖南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10.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篇十

当代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校园中大楼频出的同时,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学术失范等现象也不绝如缕。究其本质,在于今天大学精神的迷失与虚脱。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日益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作用及特征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在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组织的灵魂,引领大学组织的发展。从广义上看,大学精神是大学作为社会知识、科技、文明进步的组织所共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大学所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取向,是大学之“道”。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就是通过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反映大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育人风格的一种精神成果,是所有大学文化的核心,以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知行合一等为核心要素,蕴含在大学的理想追求、历史文化积淀中,渗透在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自我意识中,体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中,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最本质的体现,是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狭义的大学精神,是就大学个体而言,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它又因独特的表现而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界定。

大学是培育充满理想的人才和探求学问的场所,大学本质就是探求真理,它追求学术自由、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为探求真理,实事求是就成为坚守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班固所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指的是河间献王刘德对古文经学的经典常考证其真假对错与是非,是一种治学风格与宗旨。对此,唐代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实事”就是“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即“真是”,是与“非”相对的,“是”的本质就是从众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中进行正确的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判断和辨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把握客观规律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且从认识到实践反复多次的过程,同样的实事,同样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可以求出不同的“是”,这是因为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常常交织在一起,只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由表及里,获得理性认识,且求得事物的“是”,亦是求真。

“实事求是”不仅是指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求实态度,更在于一种实践行为方式,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要求知行合一。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哲人深刻认识知行关系,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知”是对道德的认知,“行”是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核心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知事物(道德),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当今社会,我们审视大学中存在的种种道德失落、行为失范的现象,究其根本,不是大学缺乏对真知的认识和探究,而是缺乏在大学教育活动的各个具体行为中坚守真知,现实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严重分离,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悖,成为大学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实践中坚持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并成为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作为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导向作用是指大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大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人们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感受到大学精神融汇在办学的理想和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大学精神培育形成后,就会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明确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明确行为的边界和底线,求真、求是、求实,言行一致等原则将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

(三)大学精神的特征。一是,大学精神具有长期不断培育的特征。大学精神作为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它不是与生俱来,不会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须经代代大学生的努力倡导、躬行实践,提炼总结、再实践、再升华,发扬光大,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对于办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即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还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不断培育、充实其大学精神,对于创办不久的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由于大学精神形成的长期性特征,就需要经年累月地积淀,在大学各项教育实践中去培育,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懈努力。若没有大学实践活动,大学精神的形成终将虚无,难以体现大学精神的精神品质。

二是,大学精神具有突出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精神作为精神财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看似无形和抽象,但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发挥其规范作用。大学组织行为、大学师生言行无一不呈现这所大学精神品质和风格,大学精神依托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延续、凝聚,最终形成这所大学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和育人风格。反之,若没有大学实践活动,大学精神的形成终将虚无,难以体现大学的精神和品质。

二、高校校史与大学精神及培育的关系

大学精神的作用和特征,注定了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育大学精神需要诸多条件,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探索,需要付诸大学各项教育实践。为培育大学精神,就要求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知行合一等为核心要素贯穿于大学实践活动全过程。在众多的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校史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校史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看。高校校史是记载着学校所有办学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延续着学校的文化血脉,与大学精神紧密联系。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史的高度浓缩,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开展校史工作实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校史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史是学校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校的记忆,既包含着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目标与定位、管理机制与育人理念,教育研究与治学精神,也包含着校园人物、校园景观的记录与历史。在这些外显形式下,映照出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凝聚了办学、治学、育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大学组织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校史工作以“存史、资政、育人、宣传”为责任,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主旨,具体以校史研究与编纂、校史宣传与展览等工作实践来再现。高校校史既是大学历史发展的物化产物,也是大学历史发展物化了的精神。

(二)从校史工作与大学精神培育来看。大学精神是校史工作的指针,校史工作是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实践。由于高校校史工作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何真实、客观、系统地反映办学的成就、发展与挫折、经验与教训等是大学校史工作首要的、严肃的问题。这是因为,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记录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尽管真相只有一个。这就是说,反映历史、记载和研究历史是一种选择,一种由记录者而定的选择。校史作为融汇了教育史、文化史的历史学一个分支,毫不例外也存在着如何记载、如何选择史料、展示历史的问题。

大学以育人为根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进行校史工作,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大学精神内核元素,融汇在大学校史工作的各项活动中,言传身教,是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作为校史工作的指针,所形成校史工作实践成果(校史研究成果、校史展览)才能作为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激励学生,发挥校史文化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校史工作过程既是大学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过程,更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具体实践过程。

三、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史工作实践

(一)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设计校史展览内容,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如前所述,历史是选择的历史,怎样的选择可以再现真相,则是需要记录者的史德、史学、史识,而这种选择却不是容易的事。加拿大历史学家乔伊·帕尔(Joy Parr)曾提醒史学家注意:历史诠释始于他们在档案馆阅览室打开档案盒那一刻。在现实中,主要的历史诠释行为并非发生在史学家打开档案盒之时,而是在档案工作者装盒之际,在于另外98%被销毁的未装进档案盒的文件潜在的影响。美国历史博物馆信息技术文化专家史蒂文·卢拔提醒我们,“档案不仅仅记录文化行为,也从事文化行为。”因此,记载历史、研究历史、再现历史的学问都是对史料的选择学问,都是源于当事者对档案选择的结果。

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设计校史展览内容,首先体现在对展览的定位,即如何确定展示内容整体的基本原则和范围。为还原一所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校史展览的定位就应客观再现历史,这是作为尊重历史在校史展览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客观再现历史就要求既不“厚古薄今”,亦不能“厚今薄古”。厚古薄今意味着推崇古代,轻视当代,厚古薄今,则将成为学校历史进步的桎梏。而厚今薄古也未必妥当。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史学界曾一度强调厚今薄古,为现实服务,要体现以今为重的史学致用思想注重当下,推崇致用。这种推崇,强调史学为政治服务,超越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学术功用与社会教化功用。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校史展览的功用在学校就是以史育人,若厚今薄古,往往在展示内容的分量以现实成绩展示为重点,而对过往史事淡化和弱化,人文历史的教育和影响也将削弱,而校史展览也就为成就展,成为某种现实需要服务的、以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为主体的方式和渠道,这样有悖于校史研究及展示的初衷和目的。因而,一个校史展览要体现尊重历史,应予学校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相对均衡的空间,还原过往事件与人物予以再现,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设计校史展览,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如何认定学校历史起源。即一个学校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在何处延续的问题,这是既是校史研究、校史展览中的一个严肃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校史的溯源,不仅关系一个学校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历史地位的构建,而且还涉及一个国家教育历史、教育体制变革。曾有高校将学校历史的往古追溯,以说明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已经出现个别高校牵强附会,拉长校史至百余年,引起学界争议和质疑,大学形象严重受损。由于中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曾一再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院系调整和频繁改名,仅一个校名可能被数个学校使用过,但因校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历史与内涵,所以追溯学校本体的历史时,尽管实体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总是有“追根溯源”者,以悠久历史为骄傲。2004年,刘海峰教授《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文,提出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统一”“强调整体继承性原则”“考察关键因素原则”“留有余地”等确定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的几条基本原则。以笔者所在的成都大学为例,该校名曾在1925年就已出现。在编纂成大校史及校史展览史料选择时,曾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成大历史可以追溯至1925年的“国立”成都大学,另一种则是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现今的成都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为主要依据,是1978年恢复高考,高校扩招、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办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实体上与“国立”成大没有任何联系,仅名字相同而已。事实上,每一校都有一个源头,不论历史长短与否,在师长和学生中间,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便会逐步形成一以贯之的学源传统,延绵不绝的精神之脉,如若大学精神不在,纵有千年历史又有何意义?有久远历史,不可视而不见;无悠久历史,也不能人为构造,正本清源,厘清校史,才是真正的尊重历史,才能将真正意义上传承大学精神落在具体的行为之中。

(二)批判与反思精神,既是校史展览设计的不可或缺内容,也是大学精神培育与实践的标志。校史既需要铭记办学历程中的辉煌成就,更需要对史上困惑和失误进行检讨与反思。大学精神实质就是探求真理,它追求学术自由、富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校史既是学校办学历史也是学校的思想历史,校史研究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对过往的不足中总结规律、发现真理,检讨问题,反思教训,这样的学校历史给师生带来的形成学校传统精神和理想,是思想上的超越和进步,犹如个体的吾日三省吾身,秉持反省和检讨的大学精神,才会给一所学校发展的无限生机。经多所校史展览的了解和调查,发现在校史展示中对史上重大事件进行反思和检讨的并不多。台湾大学是台湾办学历史最长的一所,学校与社会运动息息相关。在台大校史展览专设了检讨与反省展区,列举了史上经历的校园事件,意在提醒每一位台大人谨记历史教训,传承并实践台大精神。校史展览中展示历史上的挫折,警示后人,不仅需要勇气直面,更是体现大学文化所秉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三)以崇尚先进人物的价值取向,是校史展览中培育大学精神的有益实践。一部校史既是学校经年史,也是学校师生的历史,既应该是成功者的碑铭,也应是平凡者或者失败者的记录。在校史展览中,展示校友风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校教书育人,英才辈出是一所学校骄傲,是办学成功标志,是学校为社会做出贡献直接的衡量。然而,面对学界、政界、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成功的众多校友,如何安排展示顺序,如何确定重点展示的校友,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含着一所大学文化的传统和价值取向。例如校友的排序一则以推崇行政职务高低为标准,按照行政级别确定校友排序;一则以在校修学年度为排序标准,不考虑所有校友的身份与级别,即所谓的“序长不序爵”。究竟采取哪种排序的方式,取决于学校校史展示主办者的意愿,更是反映主办者的价值取向。因为在当今社会,大学行政化倾向强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一所大学看重行政权力的影响和作用,自然对待曾经的学子、现时的政界精英推崇有加,排序在前,突出展示就是理所当然。相反的,若以序长不序爵为标准,莘莘学子,平等对待,不以位高而为尊,而以学长、学弟而为敬,则体现出大学精神的所必备的独立性、平等性。再者,尽管校友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如何选择重点展示的校友则更是主办者的价值取向的直接反映。例如,校友中既有从政从商并成功的人士,还有烈士、英模成为学子楷模的校友,若重点展示烈士、英模无疑传递一个强烈的讯息,那就是学校弘扬的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倡导的是以高尚品质的烈士、英模学子为师生学习榜样,以先进思想鼓舞人、教育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通过校史展示中重点展示校友的选择,透视和折射这所学校的精神和风貌。

综上,校史展览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内容,选择尊重历史的态度认知校史,以实事求是原则,还原历史,不溢美、不隐恶,这既是现代社会中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组织在教育实践中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尽管大学教育活动实践多种多样,但只要每项实践都以知与行的统一为行为准则,培育大学精神,才能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精神内涵、作用和特征的分析,提出培育大学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和内涵底蕴的综合载体,校史工作原则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提出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提出检讨与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为大学校史工作原则和基础,是培育与实践大学精神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大学精神,实事求是,大学校史

参考文献

[1]熊丙奇.“大学精神”如何回归?[N].文汇报,2010-7-14(7).

[2]王列平.文化:高校校史研究中的真谛[J].大学理科教育,2011(1):32-37.

[3]吴骁.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EB/OL].(2012-11-10)[2013-03-12].http://wenku.baidu.com/view/cea684dc6f1aff00bed51eb9.html.

11.校史知识竞赛题库--校史 篇十一

1.东华理工大学的前称是()

A.东华地质学院

B.华东理工学院 C.华东地质学院

D.抚州科技学院 2.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是哪一年建立的()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3.东华理工大学创校的时间是()

A.1949年B.1950年C.1955年D.1956年 4.东华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A.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B.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C.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D.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5.东华理工大学在哪一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A.2007年

B.2008年

C.20010年

D.2011年 6.东华理工大学不属于下面哪一个组织共建()

A.工业和信息化部

B.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C.中国原子能工业局

D.江西省人民政府 7.东华理工大学拥有()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之一的大学

A.6

B.8

C.10

D.12 8.东华理工大学秉承()的优良校风,A.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B.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C.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D.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9.东华理工大学坚持()的办学理念。

A.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B.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C.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D.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10.东华理工大学坚持()的建设目标。

A.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B.一流教学、一流本科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1.东华理工大学校被联合()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

A.国际核能机构

B.国际原子能机构

C.国际原子机构

D.国际经济机构 12.东华理工大学提出了以()为己任。

A.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B.励精图治,勤俭办学

C.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

D.人才兴校,科技强校

13.东华理工大学在2013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第()名,江西省第()名。

A.100、5

B.169、6

C.234、8

D.

325、9 1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东华理工大学的省级教学团队()

A.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B.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

C.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D.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15.东华理工大学拥有下面哪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A.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B.核资源与测绘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C.江西省环境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D.江西省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 16.下面那一句不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校歌的歌词()

A.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

B.在科学的海洋里探珠摘贝,用青春放飞理想

C.这就是东华理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D.向着美好的明天,放声歌唱

17.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

A.太原地质专科学校

B.山西地质学院

C.忻州测绘专科学校

D.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18.学校哪一年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

A.1982

B.1983

C.1984

D.1985 19.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是同月同日,为()

A.9月12日

B.10月16日

C.11月15日

D.12月23日

20.东华理工大学是被()列为国控核类专业战略人才储备培养的11所高校之一,并荣获“‘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特殊贡献奖”的大学

A.教育部

B.核工业局

C.国防部

D.国际原子能机构

21.下面哪个不属于重点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A.工业和信息化部

B.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C.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D.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22.201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A.10月 1日

B.10月19日 C.10月22日 D.10月29日

23.东华理工大学具有()和()特色,工科优势突出。A.地学和核学B.软件学和信工学 C.英语学和文学D.逻辑学与经济学

24.东华理工大学占地面积约为多少亩()A.900

B.3000

C.2500

D.5000 25.东华理工大学有()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A.1

B.2 C.3

D.4 26.东华理工大学具有国防军工专业()个 A.10个

B.11个 C.12个

D.13个

27.哪一年是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建校100周年 A.2000年

B.2012年 C.2056年

D.2105年

28.2004年东华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A.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B.专科教学优秀学校 C.爱国党校

D.本科实习工作优秀学校 29.下面哪一个学校是是江西省工科排名第一的重点大学()A、南昌大学

B、南昌工程学院 C.东华理工大学

D、江西理工大学 30.东华理工大学现任校长是()A.、刘庆成 B、张国焘 C、徐志杰

D、潘永平

31.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地址()

A.、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兰大道418号 B、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8号 C、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9 号 D、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20号 32.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东华理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项,省部级教学成果()项。A.、2、42 B、3、43 C、4、44 D、5、45 33.东华理工大学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项 A.、595 B、593 C、594 D、596 34.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什么样办学思路()A.、学贯中西,明德尚行 B、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 C、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D、文明自强,求是创新

35.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量为()A.100万

B 200万 C 300万

D 400万

36.东华理工大学曾在以下哪个城市建校()A.上海

B 北京 C 太原

D 天津

37.东华理工大学之所以起名东华,原因为()A.、因为华东被注册了 B、东华象征着和平与使命 C、东华为日出东方之意 D、东华往往寓意东方华夏

38.下面哪一个名称不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A.、太谷地质学校 B、华东地质学院 C、东华理工学院 D、华东理工大学

39.()年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 A.、2007 B、2008 C、2009 D、2010 40.东华理工大学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A.、2007 B、2008 C、2009 D、2010

41.东华理工大学没有隶属过下面哪一个机构()A.、第二机械工业部 B、核工业部

C、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 D、中国原子能机构

42.东华理工大学于()年转制为中央与江西省共建。A.、1993 B、1995 C、1996 D、1999 43.东华理工大学是全国第几批学士学位和学位授权单位。A.、1 B、2 C、3 D、4 44.2010年10月19日,()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A.、江西省人民政府 B、南昌市政府 C、江西省核工业局 D、南昌市核工业部

45.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约为()人。A 20000 B30000

C 40000 D 50000 46.2011年为推动学校校园核军工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迎接海军建军()周年,我校启动“核军工”文化节暨海军文化周活动。A.60

B.61

C.62

D.63 47.48.2010年10月16日,中国铀资源勘查和核技术应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东华理工大学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学校师生员工代表、校友代表等三千余人参加大会,共同回顾学校发展历程,谋划学校未来建设方略。A.50

B.52

C.53

D.55 49.()5月11日上午,“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与东华理工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学校隆重举行。

A.2009

B.2008

C.2010

D.2011 50.2012年2月24日至25日,东华理工大学()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校工作会议在抚州校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胜利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庆成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核工业大学而奋斗》的主题报告。A.七

B.八

C.九

D.十

52.原国防科工委于()年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共建东华理工大学 A.2000

B.2002

C.2003

D.2001

53、第一任校长?

王涛

b.程平

c.周文斌

d.李学礼 54.我校有过几位校长?

A.6位

b.4位

c.5位

d.7位

55、我校改过几次校名?

A.6次

b.4次

c.5次

d.7次

56、现任校长从哪年开始担任我校校长? A.1998

b.2002

c.2007

d.2004

57、担任我校校长职务时间最长的是? 程平

b.李学礼

c.刘庆成 d.王涛

58、我校在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江西大学排名中排第几? A.7

b.8

c.9

d.5

59、我校传统学院是?

A.软件学院

b.水环学院

c.海军后备军官学院 d.地球科学学院 60.我校校训是?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b.崇德立志,博学强体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校有几个本科专业?

A.66

b.55

c.65

d.56 我校有几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A.13

b.14

c.15

d.l6 我校有几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A.7

b.8

c.9

d.10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A.1.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A.1

b..2

c.3

d.4 25我校有几个国防重点专业?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防紧缺专业?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江西省品牌专业? A.11

b.12

c.13

d.14 我校有几个省级特色专业? A.7

b.8

c.9

d.10 我校有几个省级精品课程? A.34

b35

c.36

d.37 学校拥有几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 A.14

b..15

c.16

d.17 学校有几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A.55

b.56

c.65

d.66 我校有几个研究所?

A.38

b..39

c.40

d.41 我校有几个工程研究中心? A.2

b.3

c.4

d.5 东华理工的校庆日是?

A.10月1日

b.10月15日

c.10月16日

d.10月20日 我校名誉校长是?

钱七虎

b.钱学森

c.钱三江

d.钱钟书

78.东华理工大学成为教育部第【】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基地。A.1

B.2

C.3

D.4 79.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

A.地质专科学校(本科)

B.核工专科学校(本科)

C 海军专科学校(本科)

D.测绘专科学校(本科)

80.2006年4月8日,中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首次实质性合作在该校启动。该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科拉中心矿山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院院士梅尔尼科夫代表两国专业学会和科研院所在合作协议上签字。A.钱七虎

B罗嗣海

C 方励

.D.龚健雅

81.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A中国核工业集团.B国家国防基础研究

.C.军工院校 D.国防科工委 82.2009年,【】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核类人才的培养。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江西省首次与央企共建大学。

A中核集团

B.军工院校

C.中国工程院 D.国防科工委

83.【】原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纪委书记,现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A.郭三民

B王森

C潘建明

D.宋史刚 84.2005年1月,【】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学校被中国人民海军确定为招收国防生定点高校,并下达了2005年国防生计划。同年5月,举行了共同培养国防生签字仪式。

A.中国人名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名解放军空军 C中国人名解放军.武警

D.中国人名解放军海军

85.2007年12月31日从《北京科技报》获悉,该校【】博士发明的“EESI-MS的新技术”入选该报推出的“2007中国科学十大发现”,跻身前三名,受到媒体的热点关注和高度评价。A.陈焕文

B.孙刚副

C.朱新均

D.漆权

86.()年,学校秉承“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东华理工精神,与海军签订了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A2005 B2006 C 2007 D2008 87.2010年,中央领导人()亲临东华理工大学视察 “6.21”抗洪救灾工作 A胡锦涛

B习近平C温家宝 D 贾庆林 88、()年9月15日,选培办完成东华理工学院首批国防生在校选拔工作。A 2005 B 2006 C 2007 D2008 89、2006年学校和选培办组织首届国防生赴()舰队进行体验性航海实习A北海 B南海 C 东海

90.我校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个科研机构 A 2 B 3 C4 D5 91、我校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A勘查技术与工程 B地球物理学

C核工程与核技术

D测控技术与仪器 92、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东华理工大学排名()A、231

B、232

C、233

D、234 93、下列不属于核工界精英的是()A王森

B王英稳

C陈跃辉

D施尔畏 94、下列哪个不是部级重点学科名称()

A放射性地质与勘探

B水文学及水资源

C分析化学

D矿产普查与勘探 95、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

A1956

B 1957

C 1978

D1959 98、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的时间是

A、1969年至1973年 B、1968年至1972年

C、1969年至1972年

D、1968年至1973年 99、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

A、抚州地质学院

B、华东地质学院

C、太原地址专科学校

D、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100、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A一、四

B二、三

C一、三

D二、四 101、1999年4月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101、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102、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华东地质学院。103、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104、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邻近某特大型铀矿区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05、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5月18日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106、2006年12月28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同时挂牌成立。107、2009年,中核集团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核类人才的培养。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江西省首次与央企共建大学。108、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109、东华理工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000余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绝大部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涌现出包括长江学者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共和国的国威和军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10、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是同月同日,为10月16日。111、2004年教育部对该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评价六个没想到:学校变化如此之大,办学条件如此之好,教学成果如此之多,对国家贡献如此突出,教师如此爱岗敬业,评建氛围如此浓厚。112、部级重点学科名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水文学及水资源、核技术与应用、分析化学、113、省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计算数学、企业管理、应用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化学、核技术及应用(回答任意5个)114、2007年6月,学校乐长高教授主持的《离子液体在药物和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李荣同副教授主持的《菌核侧耳东华虎奶-1号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15、2007年8月15日,学校“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正式列入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116、2009年5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联合摄制的22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国防生》在东华理工大学南区开机拍摄,117、2009年10月22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学校陈焕文教授研究团队关于“粘稠物检测”质谱方法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期《自然》“研究亮点”报道唯一的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118、2010年10月,学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119、校史沿革

上一篇:汽车,改变了生活作文下一篇:财务出纳个人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