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2024-11-15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精选15篇)

1.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一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春节前夕,中央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高到战略地位,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预示着我们水利改革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局党委请来了河海大学的教授们,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举办为期五天的工程、机电培训班。这充分体现局党委对切实有效地落实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视程度。我们水利站工作人员能够有机会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的讲课,是我们荣幸,我们一定会专心听讲,认真做笔录,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密切结合自己实际,灵活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虽然我是一名机电员,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与一名优秀的机电员相比较还是有距离的,我相信通过此次培训班的学习,一定能弥补我在专业理论方面缺憾和不足,也必定能提升我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听河海大学教授们讲课,使我有禾苗被春雨滋润和如饥似渴的感觉,教授们精心准备的课程渊博而实用、深奥而易懂,他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的形象生动,就像是专门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样,使我们每位学员都能孜孜不倦学习着。

听完教授们的讲课后,我觉得我们水利行业不仅是迎来大

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我们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因为中央将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到了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关系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这些不会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看我们所有水利人的实际行动。因为我们担负着防汛抗旱任务,还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保证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减少水土流失,要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安全,还担负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核心来开展。真正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识大体、顾大局,积极主动配合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贡献自己微薄力量。

上河水利站

张春林

2011年5月14日

楚州区水利局基层职工专业技术培训

学习

上河水利站:张春林

二0一一年五月十四日

2.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前面三大板块, “农业要强, 农民要富, 农村要美, 是我们的任务”。

另外两大板块主题分别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有关。“后面的板块则是怎么去实现上述三个目的:改革是动力, 法治是保障”。

这五大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 其中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怎么能保证中国人的饭够吃?一号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的要求, 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

针对市民最关注的“怎么吃得放心”的问题, 一号文件要求, 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 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等。

针对农民最关心的“收入如何保持增长”的问题, 一号文件从7个方面做出明确要求, 比如, 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此外,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高度关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 一号文件也有大篇幅的涉及。

3.“一号文件”的历史责任 篇三

众所周知,我国还是农业大国,农民占13亿人口的80%,农民为革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党的决定包含的不仅是对农民、农业、农村的一种关怀,更是一种“责任”,是党和政府从自身权力来源以及根本宗旨所产生的责任,那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服务。

随着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相比之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的增长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农业发展也遇到各种瓶颈制约,这就是“三农”问题。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经不再是边缘群体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一号文件”让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农民负担在逐步减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有较大提高。但我们还应看到,“三农”问题是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必然面对的艰难课题。质朴的中国农民,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其实并不高,无非是想让生活过的好一点,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生活期望却承载了千百年来的艰辛。尤其是在今天,改革正进入新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凸显出来,“三农”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党要一以置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只有这样,“一号文件”的战略构想才能得到实现。

4.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 篇四

学习贯彻中央、省一号、市四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王洪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水利工作的战略地位,我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向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信号。这说明水利发展的春天到了,水利大投入、大发展的机遇期到了。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历史机遇下,做为一名水利工作者,一个水利施工企业的负责人应责无旁贷地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全力推进我县水利事业新发展。

中央、省一号、市四号文件从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切实加强水利工作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方针,为水利事业未来5-10年绘制了宏伟蓝图,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目标要求。通过对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学习,觉得做为水利施工企业负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无比光荣而又坚巨的重任。首先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利建设投资将会大幅增加,对于我们水利施

工企业来讲,无疑是迎来了大好的形势和机遇,水利工程市场更宽广,企业发展空间更广阔,对如何抓住水利改革发展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企业跨越发展,也充满着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其次我们也应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使我们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更要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市场定位。知道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不足、缺陷在哪里?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哪些发展机会?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正确定位企业奋斗目标,实事求是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潜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鼓舞职工士气,全面推进企业健康发展,跨越发展。

要抓住这次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狠抓施工管理,严格工程质量,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宗旨,认真完成各项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优质、树立质量品牌。从源头夯实好市场竞争的基础。

二、创新机制、深化管理,坚持技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为核心发展,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努力使企业工程产值快速增长和人才、技术、质量、品牌、客户、市场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同步发展,同步成长。

三、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构,构建团队和谐氛围;激发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使每个人都有发挥自我优点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重视人才,建立一套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保证团队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注入活力、从而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5.学习一号文件,全面深化改革 篇五

------------知识更新远程培训体会

文/任桂泽

3月5日,我随农场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聆听了哈尔滨管理局农广校组织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第一期培训”。这次培训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并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精神,对进一步深化农场的农业改革、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下面我对于这次培训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1次把每年一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上,可见党中央国务院确实对中国的‘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粮食安全新战略是重大创新。新战略鼓励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口粮,适度进口则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的环境下,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们做出的重大调整。同时,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立场没有变,要提高国内产能,通过科技支撑,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粮食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只有强基固本、稳步发展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文件还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让乡村成故园,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文件确定了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工作。一些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值得研究。未来我国即使实现70%的城镇化率,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环境改善,政府要积极承担,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只有彻底的改善民生,改善农业人民的生活环境,才能从精神上使推进农业的建设,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文件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效、科学的进行调整,生产力自然也会随之进步。依法推动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之必需,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

6.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六

城关一小辛芳

2012年2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也就是所称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继承了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以这种形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号文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科学判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政策体系;既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肯定了农业科技重要性,又昭示全社会,确保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

回顾60多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自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我们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呈只多不减的趋势,这样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方向指引,每一次关于农业科技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

村发展提供强大推力。而今,随着1号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将更加强劲,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我们也必将迎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生活在农村这么多年,看着农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听着长辈们讲述他们的生活的转变,感受着身边农民的淳朴,我深深地爱着农村这个纯洁的地方。在农村,“三年”依旧是这片中国大地的时代主题,围绕着“三年”问题,党中央一直出台政策,譬如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在我们村上,我觉得在某些方面,党中央的一些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农民确实一年比一年增收了,只是我们浏阳这边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花炮产业实现增收的,不过现在大家的消费开支还是很大的,所以也没多少节余。至于农业嘛,似乎从之前都会早晚的两季稻到现在的一季晚稻,从之前的不够温饱到现在的富余,从之前的纯人工到现在的机械化,整体来说是增长了。至于稳定的话,基本上还算稳定的,没什么特别重大的不安定的事发生。所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感觉还是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我深感我们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我们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教好学生知识,让他们更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将来的社会建设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所以,我们需要要具备一种长远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早做

7.一号文件中农机那些事儿 篇七

通篇阅读下来,会发现农机在农业、农民、农村3大板块中均各出现了一次,分别是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机具融资租赁。

在农机行业,现在形成了外资企业占据高端农机领域,本土企业在中低端领域发展的局面。这种局面造成了本土企业在产品上创新不足、质量欠佳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

对于进入“新常态”的农机工业来说,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在过去10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农机市场刚性需求强大,加之农机补贴政策的助推,农机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主流市场已趋于饱和,用户消费理性增强,在接下来的10年中,农机企业的命运将取决于产品质量和创新。

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板块提出,可以看出此项政策希望的主要受惠对象为农民。而在十余年的推行中,不仅仅是农民,整个农机工业都获得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却对其提出质疑,加上2014年福建省率先取消农机补贴,这不禁令人猜测农机补贴政策的未来走向将会如何。

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2015—2017年农机补贴实施指导意见》随之发布,这令不少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从一号文件来看,农机补贴政策仍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政策,并将不断完善。但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补贴政策虽然还将继续存在,但会加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

农机具融资租赁在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随后人民银行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准备金率助其落地。在政策促进下,中国一拖与洛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了洛银金融租赁公司,成为国内企业农机具融资租赁的急先锋。

然而,对于农机具的融资租赁,很多企业不敢尝试,害怕坏账增加,并拿出工程机械行业因为融资租赁致使坏账增加的例子来说事儿。

不过,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不同于工程机械行业,由于农民的购买力较低,一般不能负担大型的农机设备,农机具实行融资租赁就犹如雪中送炭。如约翰迪尔等国际大型企业,早已开始实行农机的租赁销售模式,且其营业额大部分来自此项收入。因此,农机具融资租赁对于农民与企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对于中央一号文件,笔者发表了一些浅显的观点,不知您是不是有其他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呢?

8.农业:一号文件全面部署等 篇八

银河证券

投资要点:1、一号文件正式出台,基于创新的农业科技被重点强调;2、国家层面将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具体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1日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文件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国家将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尤其是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预计近期各部委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措施。

符合预期项:加大农机产业支持力度。相比往年一号文件,今年首次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等技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相关投资标的包括新研股份、吉峰农机。

超预期项:加大农产品流通行业支持力度。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这些措施若能具体落实,将利好农产品流通企业,相关投资标的包括农产品、永辉超市。

水利:政策实质性出台

国信证券

投资要点:1、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将得到全面落实;2、水利建设将在经过2010年一号文件的时间差后迎来良好的景气度。

日前,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明确了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管理办法若出台有助于落实水利投资建设的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央统筹管理办法酝酿出台,可视作落实一号文件而发布的又一细化措施,从一号文件出台后,到具体的水利项目开工、资金落实会有一个时间差,以用于开展水利普查、项目的前期工作以及政策细则的制订等等。土地出让收益中央统筹使用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助于解决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大型项目建设逐步拉开序幕、相关上市公司有望迎来订单兑现。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以后,随着前期铺垫工作的逐步到位,以四川武引二期、引汉济渭为代表的多个重点项目在年底纷纷开工。我们认为,近期重点水利项目的陆续开工奠基可视作新一轮水利投资大潮启动的标志,这些项目以大型水利枢纽、大型水库、大型调水工程为主,随着奠基后相关招投标工作的展开,上市公司有望迎来订单的实质性受益。

水利将是未来几年景气最高的板块。2010年和2011年水利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大量开工项目,而以水利一号文件为标志的投资建设在2011年表现并不抢眼,我们认为,近期一批重点、大型水利项目的陆续开工,可视作2011年水利1号文件在工程项目上的“正式”实施,由此将开启一轮新的水利建设高潮。重点推荐葛洲坝、中国水电,建议关注安徽水利、粤水电。

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机会

中投证券

投资要点:1、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划倡导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务,力促产业结构调整;2、稀有小金属和深加工企业或将迎来明显向上的趋势。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位于规划首位。我们认为,这显示了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也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认为,致力于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公司受益战略新兴产业或者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规划将走向实质阶段。

行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家重大工程的要求。规划指出,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为重点,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低成本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铝、镁、钛等高强轻合金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铜合金材料、铅锌镍各种合金及其他功能材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形成若干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生产基地。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亦将获得支持。虽然该规划主要提及的有色金属产品主要包括铜、铝、铅、锌等10中主要有色金属,但根据规划的大方向,除了上述明确提及的品种外,钨钼、稀土、磁性材料等,也都符合上述大的方向。我们判断,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项目相关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都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规划的进一步明确,我们目前依旧认为稀有小金属和有优势的深加工企业可以看到明确向上的趋势,建议重点关注宝钛股份、厦门钨业、利源铝业、东方锆业、钢研高纳、贵研铂业等。

文化传媒:消费升级持续推动景气度

国都证券

投资要点:1、板块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消费升级及政策扶持将助推行业景气度;2、在文化传媒子行业中,影视动漫的高速成长值得期待。

板块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同比显著提升。2011年前三季度,我们重点关注的27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306.58亿元,同比增长33.08%;实现净利润为36.54亿元,同比也是增长89.52%,整个行业的净利增速大幅超过了营收增速,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政策扶持、消费升级利好行业未来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明确了中共中央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注重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心。与此同时,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的上升所导致的消费升级使得民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诉求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迎来大发展,成为又一项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影视动漫进入高速成长快车道,出版发行及营销公关增速相对平稳。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及人们消费结构改变,文化娱乐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链上游的影视动漫领域受益明显,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阶段,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出版发行业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此外,营销公关业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阶段,其中,广告业2005-201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0.57%,公关业2000-201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30%。

建议优先选择行业景气度高、增长确定的动漫影视类上市公司,对应标的有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此外,随着广告市场增速的恢复,作为A股首家广告类上市公司,省广股份的投资价值也值得重点关注,公司相对较低的市盈率也为今后的反弹预留了较大空间。

9.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九

重农固本乃安民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政策、新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各种挑战。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再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发展课题。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既要厚植发展优势,也要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一方面,依托农业功能的丰富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事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让广大农民不断增强获得感,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发展源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坚持市场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力求改有所破、改有所立、改有所成,就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为“三农”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迎来“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新发展理念指引的方向,让我们辛勤耕耘、真抓实干,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全面小康梦想,齐心协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10.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座谈会发言摘要 篇十

3月5日,第三期干部离岗学习班的党员在学习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后,召开了专题讨论会,45名学员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体会,大家认为,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措施很实,优惠很多,亮点很多。同时,学员们还结合我县具体实际,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举措,现摘要如下:

1、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抓住有利时机,多争取项目资金,多上项目,切实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二是扶持壮大我县的各类合作社,真正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以增加群众的收入;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五是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

2、在加强乡村班子建设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运行机制;二是要重视农村思想阵地建设,密切关注当地宗教工作的管理;三要加强管理考核,解决村级干部走读问题;四是要选好用好村干部,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3、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是要继续选派干部拓宽果品市场;二是要大力培育果品流通经纪人;三是要鼓励发展果业协会、互助社。

11.2010:一号文件破题城乡统筹 篇十一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姓农。不过,与过去有质的区别——那就是工作重心增加了城镇化问题,变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两轮驱动。还是那句老话:“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功夫在“农”外。

为什么中央还把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除了常规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现实发展的重中之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过去的“三农”战略已经到了必须进行重大调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的时候了。这个攻坚战就是喊了多年但一直未能根本触及与破题的城乡统筹。

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涉及太多的部门与问题,包括农民工、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险、粮食安全、中央与地方关系等等,过去已有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没有正面谈论此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了必须触及这些硬骨头的时候了。所以,2010年是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破题的一年。

新世纪以来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关注的主题是农民收入,2005年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至2009年是新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民收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装入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

细心的人会发现,新农村建设虽然很好,但一直难以破解过去制约中国发展,并且已喊了多年的城乡统筹问题。新农村建设得再好,还是难以挡住或留住农村的青年,他们对城市向往的热情永远难以改变。

尽管政府把物力、财力等投向了农村,但还是难以解决农村的散、空、穷问题。庞大的人口不能一直滞留在农村,要把他们转移出来,减少农村人口,才是最终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单纯地让农民留在农村是永远难以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未来的城乡统筹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里统的问题,而不是单向地把农村的土地统向城市,资金统向城市,人也跑向城市,但人口户籍却还留在农村。

人口户籍留在农村,也一直制约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数年来除了超大规模的几个大城市不断生长外,中等城市与城镇一直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且发展速度缓慢。县域的乡镇人口一般也就几千人,一直难以有集聚效应,更无法对周边的农村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人气远远不足。

如果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在规划引导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吸引大批回乡青年在中小城市与城镇落户,通过户籍制度放开与产业发展吸引大量农村人口,集聚的人气会对中小城市与城镇的发展有一个带动作用。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城市与城镇的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而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出去后,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也会因此而扩大,从而使务农的农民通过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提高收入。

所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转移点,从此,中国的发展重点就从过去单纯地发展新农村,过渡到真正的城乡统筹。通过城镇化,使中小城市与城镇吸引大量转移出的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当然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属于最难啃的骨头。单一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城镇规划、户籍制度、房地产发展、就业机会创造、社會保障、农地非农用、粮食安全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再次把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上,是想通过对户籍制度的破题与中小城市与城镇的发展,作为农村问题彻底解决的工作抓手,以此引导未来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

12.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三强三保” 篇十二

2011年,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 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 水利建设和农村民生改善取得实质性新进展。可以说, 2011年的农业农村发展, 是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 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 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

但也必须看到,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实践证明,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13.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十三

江安县农业局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八日 签发人:李兴平撰稿人:张海树

农业局土肥站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

1月28日上午,土肥站全体职工在土肥站办公室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会由站长汪松主持,阮明华、张海树、殷禄均、文泽辉、黄丽丽等交流了学习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10年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1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在学习会上,全体职工精神饱满,学习氛围和会场秩序非常的好,大家结合实际,就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阮明华说:“1号文件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的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更应该努力工作,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殷禄均说:“我认为我们自身只要把今年我们站股的各个项目实施好,增收效益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文泽辉说:“中央已连续7年将一号文件稳定三农,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们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标准粮田项目,基本口粮田项目都是支农惠农的项目,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实施好,把农村的基础建设好,把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技术传授给农户,让农户切实感受到一号文件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是我们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的体现”;黄丽丽说:“我们作为基层的农技人员,为农民朋友办实事,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科学种植是第一要务。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4.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十四

张家界市农业局组织学习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

2月1日新华社正式公布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日上午,张家界市农业局下载网文稿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并结合本职工作展开讨论。

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突出强调了“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会上,党组书记、局长彭国武要求农业部门的同志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切实增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宣传,认真组织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活动;2月底,各区县农业部门要把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宣讲读本及时送村入户,有

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逢集日上街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三是学用结合,借力发挥,切实抓好张家界市“三农”工作。

张家界市农业局廖东海

15.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篇十五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看农业政策变迁

2012年, 中央连续8次出台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纵观这连续8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每一次都针对性极强, 回头看基本反映了我国新世纪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那么, 这8个一号文件都解决了哪些突出难题?曾经参与7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博士认为7个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 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上, 一脉相承、不断递进;在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上, 有机衔接、深化创新。他对要7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思路进行了如下梳理。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突出农民增收问题, 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出来, 农民收入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 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 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元, 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 1997年的2.5∶1, 再到2003年扩大到的3.3∶1。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 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严峻形势,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集中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 是解决当时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 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 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 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础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 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 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根据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 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 扩大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 改善村容村貌,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树立文明风尚,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 是因为建设新农村, 生产发展是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本着力点。没有现代农业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过分偏重村庄建设, 忽视发展生产特别是现代农业, 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庄整治和住房建设上,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搞成了新村建设, 偏离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推进的轨道。中央在2007年一号文件中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既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生产发展上来, 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顺利推进。

同时,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是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 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内涵丰富, 涉及面广, 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 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 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 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 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 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 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 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 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 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 文件着眼于以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 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显示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

中央一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 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 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三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科技

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 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总的看, 这个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和长远, 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 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 做好三农工作,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 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 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 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 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 不仅效益降低, 而且破坏环境, 也难以为继。同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今后务必要继续强化, 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 通过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 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 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 2004年以来系列中央1号文件, 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 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 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 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 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 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 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较大, 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 跟踪式、模仿式, 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 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 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 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 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用工成本迅速上涨,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陈萌山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明确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

陈萌山认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新政策很多, 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 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 明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萌山说,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 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 文件强调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 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 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 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

此外, 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公益性定位,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 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 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陈锡文介绍说, 文件开头部分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 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 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 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 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 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陈锡文表示, 文件正文部分, 有五个大的考虑:

一是在文件框架上, 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 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 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 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 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 后来提“支农惠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 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 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三是在“三农”投入上, 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 集中推出“三条政策”, 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 主要采取“三大举措”, 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 (专业) 生均拨款标准, 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陈锡文指出, 文件结尾部分, 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 提出了总的要求。

农业科技投入有望持续增加

三农问题是每年政策的重头戏, 尤其是年底年初包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村, 使其成为农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 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 农林牧渔板块在2月份的表现也都跑赢了大盘。“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改往年普遍关注‘三农’领域, 主题突出水利建设, 使其对农业及相关产业主题投资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表示。

在分析人士看来,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涉及三农的多个层面, 但仔细梳理关键词甚至标题的变化, 仍可以看出政策着力点的变换。“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 在2003年到2010年8年的文件中, 除了2005年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 其余7年主要针对的更多是农民增收、农民进城和农业税费改革等社会性问题。”咨询机构莫尼塔分析, 到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 其政策的课题则更多偏向了农业的生产。

“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十二五规划’, 可以说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前奏。此前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农业科技。此后的几份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科技, 显示出强调加大三农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渐成为了主旋律。”到2012年达到顶峰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秦军发表报告中讲。

政策更多突出生产的倾向, 在专家看来,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天气异常凸显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0年后中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将会接近美国, 年均增长率达20%, 饮食结构对肉禽蛋的需求增长不可避免将会消耗更多的粮食饲料, 因此供应端越来越重要。”荷兰合作银行企业银行常务董事Jeroen Leffelaa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生产越来越依靠单产提高, 而单产提高需要种子、肥力、技术的配合, 即农业科技的发展, 此时提出农业科技可谓正当其时。”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认为。

近年来, 国家对农业的支出不断增加, 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一号文件时表示, “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还将继续增加”。

在“三农”投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外, 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对此,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毛长青表示, 按照文件要求, 比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的比例, 在中国当前6万亿-7万亿农业增加值的背景下, 预计未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至少可达2 000亿元。

“随着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价格上涨, 农业增加值迅速提高, 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有望进一步增加。”毛长青说。

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指出,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规模效益、质量控制都存在一定难题, 未来传统的技术、生产方式将会逐渐被替代,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实际上, 众多企业已开始把握资源瓶颈下的供应商机。从事室内种植的绍兴伊贤农业科技总经理胡敏灿告诉记者, 伊贤农业近年来大力开发利用LED二极管和水培技术在室内种菜, 就是希望能在增强室内美观的同时, 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诸如蔬菜的供应。与此同时, 国内主要粮油供应商之一的益海嘉里集团“大脑——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也在开展未来食品研究, “比如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利用海洋的空间来生产粮油, 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教授说。

与此同时, 农业投资加速的典型表现, 就是先知先觉的VC/PE“务农”热。“此前风险投资更多还是关注农业的前端和后端, 典型的就是前端的种业以及后端的深加工, 但近年风险投资在中间环节的种植、养殖也大量增加投资。”业内人士指出。

据数据商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的统计, 从2006年到2012年, 国内农业行业共披露了184起VC/PE投资案例, 投资总额达到了50.19亿美元, 其中2010年全年投资了57起。

深圳市天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冯卫东指出, 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 却并非夕阳产业。城市化、技术进步和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产品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力量, 农业行业的投资机会由这三大基本力量决定。“未来随着农业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的农业投资平台将会成为农业投资领域重要的主导力量。”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

资本市场投资者期待的是, 尽管目前A股市场持续疲弱, 在连续数年的历史较好表现后, 中央一号文件带给农业板块的“政策红包”是否可期?

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 从2005年以来, 农业指数在1月获得相对收益的概率是57.1%, 2月份全部获得了相对收益, 尤其是2007-2010年连续四年农业指数在1-2月都获得相对收益。“历史行情回顾可以发现,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前后, 农业股通常都有不错的表现。”分析人士表示。

华泰证券的分析说, 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重点包括以种业为代表的生物育种、农业机械相关产业。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变革期, 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上下游迅速成长、中游积极做大规模并延伸产业链, 从而会推动农业企业迅速成长。”

对此, 尽管目前A股依旧疲弱, 众多机构依然看好农业板块的表现。“基于历史规律, 加之农业股在此前一个多月经历了大幅下跌, 我们对2012年1-2月, 尤其是2月的行业表现相对乐观。”国泰君安分析师秦军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且力量薄弱, 利润低且变数多, 是具备资本以及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势头范围。“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就是由ABCD四大家垄断, 目前面对国际上种业、贸易垄断的情况,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企业要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本身还得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

种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成为扶持重点

“科技兴农, 良种先行”。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单列一条强调“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文件提出,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指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实现“事企脱钩”、“科研院所与商业化育种分离”, 引导科研资金和人才流向企业,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 这一政策触及了国内种业的“筋骨”, 其落实程度将极大地影响种业改革的最终成效。预计一号文件发布后种业改革的各项政策细则也将逐步出台。

事实上, 今年种业确有一系列规划和具体政策即将出台。农业部今年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实施种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

据了解, 农业部目前已经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编制工作, 将报国务院审定。在这项种业发展十年规划中, “扶持优势企业, 促进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将再次被强化。

对此, 分析人士认为, 这将推动种子行业整合提速, 一些研发能力较弱的公司和低劣产品将被市场淘汰, 使得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 对龙头企业将是极大利好。

据了解, 目前国内主营种子的上市公司有7家, 在国家加快种业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具备龙头产品的龙头公司的扶持力度将加大, 龙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将逐步提升。毛长青指出, 通过行业整合, 未来几年, 2-3家大型龙头企业将会占据中国种子产业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强调加强基础设施支撑, 要求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文件指出, 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事实上, 目前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贡献率并不高, 目前农业机械化率为53.5%, 因此, 此前农业部就专门出台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明确到“十二五”末,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将有望大幅提升收获机、滴灌设备等农机需求, 农业机械装备行业或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据华创证券数据, 2010年国内农机行业实现2 838亿元销售收入, 2011年有望达到3 000亿元。受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和农机补贴的大力推动, 预计2012年农机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约3 200亿元, 到2015年达到4 500亿元。

农业机械主要包括拖拉机、种植机械、收获机械和排灌设备等。毛长青指出, 收获机和节水灌溉设备将是今年受益于政策推动、需求增加较为明显的两类产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农业技术推广需做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

唐仁健介绍说, “一个衔接”是要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多年来, 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中,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非常低, 平均水平相衔接将极大地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两个覆盖”, 一是今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要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 (市、区、场) , 投入财政资金,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二是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的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 由发改委出资金解决他们的办公条件, 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

唐仁健同时表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上岗条件, 落实岗位职责, 推广效果需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根本的出路。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

上一篇:小学生交通安全体验课下一篇:高考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