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2024-07-27

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9篇)

1.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篇一

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吴俊菁

【摘 要】:角色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阐明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角色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角色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角色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角色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角色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培养。

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一、角色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一)自主性

从角色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角色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角色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角色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角色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角色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角色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角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角色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角色游戏的内容分析,角色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角色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角色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角色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角色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角色游戏中,幼儿从遵守角色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角色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角色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角色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角色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角色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角色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

从以上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角色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角色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角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角色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角色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角色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角色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角色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角色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总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角色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角色游戏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角色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角色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角色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角色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角色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角色游戏中得到开发。

(二)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角色游戏,共同指定角色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角色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角色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角色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角色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

2.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角色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角色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在角色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角色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角色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角色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角色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角色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角色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角色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角色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角色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1]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日]小口忠彦著,李秀英译.游戏的心理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6]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7]郭力平,许冰灵,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6期.

2.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篇二

21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一词,在西方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卓越品质等积极方面的思潮,主张以积极的心态诠释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更多地关注人类健康、幸福和快乐。随着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实验方法、测量手段,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1]。

幼儿园环境创设以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些都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中有所反映。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要以成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作为基础,重视幼儿及教师的精神层面,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美好的精神引导幼儿教育的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要求,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积极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2]但是现在的幼儿园对《纲要》中要求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幼儿园教育环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组成,物质环境包括生活设施、教学用具、玩具材料、媒体设备等有形的物质,精神环境则可分为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幼儿学习、生活需要的各类区角的布置及墙面的装饰和美化;心理环境是指幼儿之间、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氛围,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3]。

(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美感的培养

美,无处不在。从来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园环境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场所,我们不希望幼儿成为“美盲”,所以更加需要注重幼儿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合理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觉系统,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童趣美的环境氛围,从而引导幼儿用心欣赏、感受和发现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助于幼儿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4]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装饰环境安排和文字、语言、音乐环境布置都可以使幼儿很好地认识大自然,从而培养保护自然的情感。合理的环境创设可以将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如设置自然角、动物角等,让幼儿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大自然。另外,可以将幼儿园室内外墙壁加以利用,如张贴环保宣传语、画报等,从小就让幼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还是直观的、形象的,往往需要借助于动作和实物的辅助。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包含在合理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通过环境创设来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活动,从而发挥其功能。

(四)幼儿园环境创设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5]。在幼儿园物质环境中,活动空间的合理安排、材料投放等,都会使幼儿在群体交往中的情绪情感得到提升,交往范围得到扩大。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中通过为师生、同伴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丰富幼儿人际交往的经验,进而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性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措施

积极心理学包括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和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三方面的内容[6],对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可尝试提出一系列的创设策略指导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的开展。

(一)美化快乐和谐的物质环境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验,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7]。幼儿在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由于幼儿具有吸收心理,幼儿的发展非常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应该为幼儿教师所重视。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心理发展特点,对活动材料的投放、班级墙面及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开展安全有效、动静结合和彰显童真童趣的设计工作,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达到调动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效果,从而使幼儿和教师置身于积极的物质环境中,有效提高积极教学的质量。

(二)营造师生关系融洽的精神环境

1. 赞美幼儿的闪光点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因为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个体,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幼儿感知自己、评价自己、构建自己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态势语、积极评价或者鼓励性的符号语言,都可以使幼儿得到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就感。幼儿自觉扶起摔倒的小椅子、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等,这些是很随意的却不容易发现的细节。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细节,对幼儿给予及时、具体的表扬,既让幼儿感到被老师关注的,又使他们获得积极的行为体验,无形中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

2.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帮助人们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以幼儿的阶段发展需要和幼儿教育标准为基础,为全班幼儿创造活动的机会,如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各种游戏活动等。在轻松自由的民主精神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可以丰富自己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活动中,从旁调解、引导,在与幼儿的对话中,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相互成长与理解。反之,当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切忌进行粗暴批评或制止,而应以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如何与同伴之间进行友好相处。

3. 师幼对话构成良好活动氛围

教师与幼儿展开积极的对话,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之间形成相互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在这种平等、接纳、支持的对话环境中,对教师会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在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教师不再是幼儿行为的纠正者、常规的灌输者、问题的解决者,而是促进幼儿成长的引导者。

4. 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学前心理学》指出,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和交往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能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合作性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幼儿成功的交往体验会使交往行为得到强化,而失败的体验则会弱化其交往行为。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共同游戏和活动的机会,使幼儿在其中积累交往经验,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平等、和睦的同伴关系。冲突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化解矛盾冲突、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注意疏解幼儿的消极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对每一个幼儿保持公正平等的爱心,因为幼儿敏感的心灵会读懂你的不公与偏见,从而可能加深幼儿之间的猜忌和隔阂。

5. 培养幼儿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态度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等。幼儿园作为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他们在其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对他们人格塑造及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对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形成,需从幼儿阶段就进行培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班级管理,使幼儿在班级环境中形成小主人的意识、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江秋玮.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J].内江科技,2012,33(9):39.(30)

[2]韦芳.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8):147.

[3]龚丽红.优化环境促进幼儿发展[J].考试周刊,2008(45):234.

[4]褚艳丽.墙饰环境的教育价值[Z].河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5]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64.

3.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篇三

一、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内涵

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指的是以足球游戏为载体,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游戏活动。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足球游戏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适合幼儿从中体验积极情绪,它的锻炼几乎涉及身体体能的每一个方面,并能够增强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该运动具有活泼性、多样性、对抗性、竞争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可以引导、激发、培养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使幼儿获得心理滿足。幼儿的足球游戏与成人的足球运动的唯一区别在于,幼儿足球游戏更注重游戏性,有目的弱化它自身的规则性与原则性。

二、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活动的开展

相比起成人的足球游戲活动,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的设计在注意体育技能发展的同时,更需要老师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换言之,教师在活动前就必须对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的预设;在活动中的指导要以积极心理品质目标为重点;活动后及时帮助幼儿提炼积极心理品质。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不但指的是物质的准备,更重要的是经验准备。要有效开展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必须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目标预设、做好经验的铺垫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协调好幼儿足球游戏各方面。

第一,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目标预设。在开展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活动之前,我们更应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发展情况与规律,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到了什么程度等。只要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合适的目标预设。而这里提到的目标预设,指的应该是情感态度的目标预设,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必须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只有通过一次有一次有目的性的游戏活动才能帮助慢慢积累出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二,做好经验的铺垫工作,提高游戏趣味。

案例:中C班老师在毫无经验铺垫的情况下让幼儿玩起足球对抗赛。结果班上幼儿并不感兴趣,有的幼儿在球场中发呆对球视若无睹,有的幼儿与同伴玩起追逐游戏,甚至有的幼儿直接回到自己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案例中的老师忽视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毕竟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对于大班来说要低,他们对足球的认识更是陌生。因此,在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幼儿对足球的兴趣。

第三,调整游戏的各项规则,顺从幼儿发展。

案例:大班D老师对于足球有很深入的了解,她所设计的足球对抗赛无论是人数、时间、还是规则几乎都完全参照正规的成人足球赛。活动中她不停地吹哨子提醒幼儿犯规,幼儿听到哨子声马上终止了激烈的对决重新开球,使得对抗赛反复被打断。

著名足球教师尹志义认为“幼儿足球应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缩小场地,简化游戏规则,强调游戏性”。案例中的老师过于强求比赛的公正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发展水平。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简化游戏规则,其原则为“让球留在场内”便可,即便足球出界了只要不是太远 也无伤大雅。

2、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的指导应遵循“兴趣为主、和谐为要、幼儿为本”的原则,并以发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和指导重点。

第一,创设游戏形式多样性,目标循序渐进。对于刚开始接触足球的幼儿来说,可以先进行一些与足球相关的游戏,幼儿可以以小规模的形式进行足球争夺赛,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控球能力以及抢球能力等。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足球运动性区域游戏,设计若干个足球游戏摊位,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当幼儿已有一定的玩足球经验时,可尝试开展足球对抗赛,对抗赛可以是班内的,可以是同级的,也可以是全园的。

第二,尊重幼儿发展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幼儿毕竟不能与专业球员划上等号,他们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幼儿可能对守门会感兴趣些,而对进攻却无法把控;有的幼儿喜欢参与足球运动性区域,而不擅长与同伴一起进行足球对抗赛;有的幼儿只有在班级对抗赛中发挥出色,而在全园对抗赛中无所适从等等。教师在开展足球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观察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倾向,根据观察及时对活动计划进行调整。

3、活动后的延伸工作。安排好活动后的延伸工作,对幼儿的足球兴趣维持,技能巩固,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延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一,生活延伸。生活延伸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延伸足球游戏活动。大多数男性家长都对足球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的男性家长是足球的资深粉丝。教师发动家委会成员组织亲子足球联赛,鼓励感兴趣的家庭积极参与;又或者发动幼儿周末教爸爸妈妈踢足球等等。教师可以以照片、手抄报、自制相册等方式了解各家庭的开展情况。

第二,同伴延伸。在众多活动后延伸工作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就是同伴之间的延伸。同伴之间的延伸形式有很多,但是唯一途径就是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3-6岁幼儿都存有从众心理,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同伴之间延伸的方法激发幼儿相互交流足球经验的兴趣,从而带动部分对足球感觉比较慢热的幼儿。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的活动是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工作配合下才得以有效开展,老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只要老师把握好活动的重点,及时对幼儿经验进行点拨和提炼,相信幼儿在游戏中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4.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篇四

杨丽娜

暑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段话促使着我不断地向后翻,里面一个个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似的,竟是如此的契合。作者用他的积极心理学,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猛然想起,曾经,我无意中也用他积极心理学去开展纠错教育,并且效果还不错呢。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每天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杨老师极少笑,老是板着一张冷面孔,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杨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杨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总感觉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日记之后的某天,放学好一会了,我在教室门口环顾了一下教室,发现值日生没在值日,有几个男孩子竟然还拿着扫把在打闹。一看这情景,我的火气上来了,值日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失职”,当我准备要批评失职的人员时,发现平时动作慢吞吞的超伦拿起了扫把,开始扫地。这孩子平时动作慢吞吞影响自己就算了,如今失职,我更火了。

我正准备走进教室,没想到,半路班长子潇“杀”出来,只听他对正在认真扫地的超伦没好气地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超伦只应了一声“哦”,低着头走开了。霎那间,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回想着刚才的情景:子潇自己失职了不说,还讽刺勤劳的超伦,这样子以后超伦还会干好事?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她比较心服地接受教育,同时保住她的自尊心呢,头脑中出现了好几种对策:严肃的批评一顿?似乎治标不治本。通知她父母,让她当教师的父母教育?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不借此好好教育她一番,难保班级里的好事都被她给“扼杀”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把子潇请到了办公室,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在学生面前我很少笑)而是温和地和她聊起天来。讲起了昨天值日的事,我也没有狠狠地批评她,而是用微笑,用真诚,既肯定她做得对的,又慢慢引导,让她真心知道自己的错误,当她离开时,只见她也冲我微微一笑,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是有史以来师生对话中最轻松的一次。

以往遇到类似事件,我通常会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摆出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总以为老师充满斥责的话是学生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可以有所警惕,但今天我把“架子”放下了,跟学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容,尽管是“笑”中藏“话”。但是尝试的微笑教育不知道是否有效呢?

后来在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读后感中,我找到了答案。

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让我难忘……

放学后,正好轮到我们这组值日。超伦不是我们这组,可他却在那“装勤劳”我走上前,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哦……”超伦应了一声,放下扫把就走开了。杨老师正好也在旁边。

第二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会被这个严肃的老师骂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进来!”没想到老师竟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谁知老师提到了超伦,我心里紧张啊,肯定要被“骂”了。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老师好像跟我闲聊一样,让我想想,超伦前一天被我讽刺了后,他以后还会‘抢事’干吗?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你太辛苦了,我来,你去休息一下?” 不仅没打击他的自信心,还称赞了他。

我看着杨老师一直在笑,受宠若惊,让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虚惊一场。“好了,你去教室吧!叫同学们自习。”老师亲切地说。“嗯,知道了老师。”离开办公室时,我心里可高兴了。平时凶巴巴,老板着脸的杨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太棒了!回去后,我跟几个女同学讲了这件事,她们都羡慕我有如此厚待,哈哈。

我感到老师真是和蔼可亲……

不久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特别是那次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长。我想对杨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为了教育我,你花了那么多心思,我会牢记你当时的话,还有你的笑容,很好看!…

谢谢你,老师!

5.积极心理学大全 篇五

姓名:郝飞飞班级:政法学院思政二班

一:积极心理学概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提出来的,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们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诠释,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寻求找到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如何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班级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信念含义及重要性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之类较为宏观、抽象的事物)的确认和信奉。[1]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强烈、真挚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

(一)教育信念提供教师教育行为的动力

“人的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人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情感和追求„„他把生命的赌注押在宗教、政治、人道主义理想上,这些追求构成并表现了人之生命独特性的特征”。[2]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制约和规范,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的根本规定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行为还受到自身对教育的情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的驱动。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及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理解、向往和追求,显现出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理想,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帕亚斯指出,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教学决策和课堂实践。

[3]只有教育信念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引起教师自身的变革,进而可能引发教育行为的变革。对于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来说,他们会把教育看作是一项“光辉” 的、神圣的事业,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将思想、情感、行为凝聚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不断有所作为。教育信念会推动、激励教师不断追求达到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教育行为更臻完善。

(二)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育信念会深化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观念、理性信仰以及对教育强烈的情怀,一旦纳入教师的职业生命,会支撑教

师把自身的工作不再仅仅看作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奋斗的事业。

其次,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促使教师弥补在专业职能和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

责人库姆斯说,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4]

再次,教育信念能够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性,追求卓越。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化”、“技能化”的倾向,这对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有着极大的缺陷的。只有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之中,以生命的热情和信念的执着消融“物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才会真正发展、完善起来。

(三)教育信念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

信念一旦形成或确定,就会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给人的实践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

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原则性和坚韧性。教师自身及其专业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

个从“受

动”走向“主动”,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信念会激励教师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专业发展的种种限制,不断追寻和反思其人生价值与教育意义,进而表达出教师作为人的存

在方式和意义以及教师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对“有限性”的超越,意味着对教育“神圣性”的追求。“神圣性”并不是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不再有缺陷、丑恶、功利、迷惘等,而是更强调对教

育及教育场域中善的、正义的、美好的追求。超越“有限性”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确

认和信奉,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性和卓越性。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信念建立中的作用

1:可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等他们身心发展出了问题了再去纠正还是从

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呢?答案显而易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直接负

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心理养成的班主任,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却是有方法可循。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

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

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

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

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实践所掌握的社会技能、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2)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

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

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在谈话过程

中表露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能够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因为老师的关

怀和期望而发奋学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

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

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

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

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4.)班主任角色的转变。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

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

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

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

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

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2: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倡导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

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3:有利于共同推进师生共同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区指导和引领班主任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发挥自身优势,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我们倡导班主任要始终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用自己的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阳光的心态等影响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听评、与学生座谈等形式进行效果反馈。

2).通过谈心沟通,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心理辅导。

谈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倡导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真诚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不仅是落实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更是班主任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舞台,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学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落实,班主任在自己的课堂上抓住学科的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自身人格魅力启示、激励、引导等手段,创设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上好心理活动课或班级心理辅导

加强对班主任上好心理活动课和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加强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活动或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感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而并进发展,凸显“心育”中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5).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抓住契机,结合活动性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契机。如在开展的各种参观类、拓展训练类、社会服务类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6.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想 篇六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我从积极心理学这门选修课中学到了很多,赵老师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它也是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

上了大学,想要的是一切从新开始,却未曾想到,什么也没有了,除了迷茫,与无知。感觉生活处处与自己不相符合,我的生活一片冷淡。自从选了这门课,使我明白了过去的已不能再回来,回来的也不会是昨天的日子。昨天越多,包袱越重,脚步拖着,沉甸甸地移动。放下了,感觉天一时间蓝了许多,风暖暖的,草绿了花开了,心情也好了,给昨天一声祝福,经历过才会拥有。往日烦乱的心,平静了许多,没有了冲动,不会在走极端,发现自己如此的平淡,不追名不逐利,只是为了生活再向走。感觉生活和谐了许多,没有再生气。原来空虚的生活变得简单,但感觉很真实,活过了一天就是一天。我会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让人生走的更美。要说对这门课程喜欢的部分,那就是课前的团队活动。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问题,能知道很多能交流很多。先不说友情能不能增进,就交流足以让每个人打开心门,说出自己内心藏了很久的话语。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并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在课堂中,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和老师进行互动,从中学到了许多。记得老师说过,当人们在生活中感觉到心理压力时,要学会去面对,可以进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抱怨,这种抱怨可以说很可能会让我们走向歧途。停止抱怨,能让我们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停止抱怨,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停止抱怨吧,让我们用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正当我们进入青春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有些人不断去抱怨,造成心理压力,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反心理吧。而有的人学着怎样去克服,怎样去缓解压力。深呼吸都是我们所知的,自从学了这门课以后,我才知道我们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激和付出。

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我认为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从烦恼中走出来,从困难中走出来。学校开了这门课,当然也有它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讲到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逐渐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所以,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习惯、学会与人相处。虽然是选修课,但我从中体验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积极心态。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仅需要21天的时间,但这21天的时间谁又能坚持下来呢?因此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这门课下来不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

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7.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 篇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我国正式开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 走上日常化的轨道。伴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 教育基础的发展不平衡等,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2 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998年, 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塞里格曼号召建立积极心理学, 以培养人的健康积极思想为主要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全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心理学也因此扩大了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不健康、适应不良的个人和群体, 更关注广大的普通个体和人群。因此,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从积极方面入手, 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习效能和生活质量,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 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积极”学生的实施途径

3.1 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 家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将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正能量, 使孩子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确感染。但是,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 (农村家长尤其严重) , 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 孩子的教育成败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 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失败归结为自己, 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 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 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所以提高家长素质, 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

3.2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

3.2.1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 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首先, 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逐渐转变教师观念。其次, 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潜能, 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3.2.2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主渠道, 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 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 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 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 有效地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3.2.3. 1“心育”活动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主渠道

“心育”活动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的心理知识, 使个体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的课程。心育活动课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立足点,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 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树立理性的价值观, 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 2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心理品质。

3.2.3. 3 个体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的甚至影响终生。因此, 要把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列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3.2.3. 4 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教育资源

班队活动作为学科课程以外学生的主要活动阵地, 完全由队员自行设计、自己主持、自己组织的自主自我教育活动, 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主人, 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有利于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4 结语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从积极方面入手,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 是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去积极面对人生, 培养个体的信心、勇气、信任、友爱等良性品质, 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8.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语言研究 篇八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HAPPY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在帮助个人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很感兴趣。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人类心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语言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积极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效延伸[1]。

一、国外积极语言的研究

1.国外语言学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语言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世纪,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国外语言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英国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为代表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二阶段是以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Fa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三阶段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第四阶段是以英国学者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2]。

2.国外积极语言的研究

国外多数学者将积极语言的研究融入到语言心理学研究框架中。截止目前,单独针对积极语言进行的研究比较有限,多数研究集中探讨积极语言的不足之处。坦(Tan)以企业采用积极语言的方式披露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认为在投资者经验较少的情况下,采用积极语言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但是对于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投资者来说,用积极语言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却会起到反作用[3]。卡桑久(Casangiu)则简单明了地指出,并不是任何时候使用积极语言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过分赞美反而会降低他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4]。

国外学者对积极语言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可借鉴的不多,这可能与国外较为开放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外教师更自由的教学语言相关。伍德(Wood)指出,教师的积极语言可以培养和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让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以便成为更好的自己[5]。奥德(Ode)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积极词汇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对积极语言的使用要顺应环境,避免夸大其词导致反效果[6]。

二、国内积极语言的研究

1.国内语言学的研究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语言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训诂学,而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则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和清的语言学和代语言学内容[7]。国内当代学者对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方言》《语文研究》《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学术刊物上。国内学者对语言学的系统研究,为积极语言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国内积极语言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积极语言的研究要追溯到1997年,乔新在《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一文中提出了积极语言的概念,但全文主要是从如何积累积极语言丰富学生词汇的角度进行论述[8]。随后,吴忠豪(2002)、周剑波(2002)、郑百苗(2005)等学者也从这一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换的必要性和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执行理事长陈虹在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彼特森的建议下,提出了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本土的积极心理学应用思路——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HAPPY由H(Hope预想,期望)+A(Action行动)+P(Point关键点)+P(Process过程)+Y(Yield产品,收益)构成,并将积极语言定义为“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有利于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能够激励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模式”[9]。随后,学者们开始围绕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展开实证研究。

班华在《以儿童的方式实施积极教育》一文中以陈虹的积极语言HAPPY模式作为分析对象,建议采用积极语言模式,如肯定、鼓励、赞赏和理解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10]。陈雪在《积极语言HAPPY模式:让孩子爱上滑冰》一文中,以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滑冰的故事为案例,探索了父母应用积极语言HAPPY模式与孩子沟通,激发孩子的热情,增加孩子的信心,最终让孩子爱上滑冰的有效途径[11]。孙煜在《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工读教育中的实证性研究》一文中,以实现工读学生幸福感为目标,将积极语言HAPPY模式引入工读教育领域,根据实证情况制订了《积极语言HAPPY模式教师实施手册》,为工读学校的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12]。刘晓棠在《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一文中,探究了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建议:具有正向肯定的语言需要经常说,如果需要指出不足,也要先表示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建议,让学生感到有希望;而容易产生误解的语言要少说,带有负向肯定或者有恶意的语言绝对不能说[13]。陈虹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第二届亚太应用正向心理学大会上,作了题为《运用积极语言比出正能量》的演讲,指出积极语言是一种积极文化,积极文化更容易造就积极的社会、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人,并且详细介绍了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内容及其应用,把积极语言研究推向了国际[14]。

3.积极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此外,国内学者近几年对积极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为学生积极心理和积极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研究视角。陈虹在《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一书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来展示积极语言是如何应用在教学领域的[15]。陈虹、陈淑贞在《教师应用积极语言,有助学生愉快成长》一文中指出,积极语言能够增加学生“把事情做好的经验”,同时,积极语言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个维度,能够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16]。陈虹在《教师语言乐观率与学生情绪愉快度的关系——积极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运用“语言、情绪—动机、效能组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组合对学生情绪愉快度的影响,通过语言及情绪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学生的动机和效能达到最理想的状况[17]。史国荣在《用积极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文中指出,积极语言的教育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的课堂体验,有效地激励学生成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和自信心,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用积极语言,不要吝啬表扬[18]。贾雪伟在《积极语言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中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数学课堂中运用积极语言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积极语言教学,例如对于后进生,建议采用“你很聪明”“很有上进心”“老师很满意你的表现”等积极语言来引导其取得进步[19]。王汝敏在《用积极语言塑造孩子健全人格》一文中从健全孩子人格的角度来探索积极语言的应用[20]。田万生在全国心理助人工作者指定用书《心理助人:八大经典学派理论与技术(上)》第二编“行为主义学派的助人方法与技术”中提到,在儿童开始模仿榜样所示范的正确行为之后,应立即用积极语言对其进步情况给予表扬,引发其积极情绪,发现其潜质或进步之处,关注有利于其解决问题的条件,促进其模仿学习,确保强化效果[21]。而周海忠在《编辑的积极语言》一文中则以编辑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使用积极语言对编辑专业成长及出版行业发展的意义[22] 。后两位学者的研究拓宽了国内积极语言的应用领域。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积极语言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分析阶段,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样本量不足,实证结果还没有形成系统。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外学者对积极语言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依附于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专门针对积极语言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但通过对国外文献资料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具理性,除了研究积极语言的优势之外,也会同时关注积极语言的一些不足,对国内学者具有启发和指引作用。

国内学者对积极语言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水平。由于积极语言最终将服务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因此,应当加强对积极语言的教学研究,将理论与应用并举。在理论方面,要积极拓展传统理论的研究视域,开拓积极语言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应不断探寻不同学科甚至交叉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积极语言实践活动,让积极语言的研究能够突破定式,不断深入,尽快达到系统化、科学化。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学者在积极语言领域的研究有很多创新点,如陈虹所提出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积极语言HAPPY模式,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其展开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未来,国内学者将对积极语言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全方面研究(见表1)。

由此可见,有关积极语言及其HAPPY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将会进入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研究阶段,将会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为应用研究提供模式,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陈雪,陈虹,吴文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语言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4(9):74-76.

[2]曾如刚.西方语言学发展史中的哲学思潮[J].外国语文,2012(6):71-74.

[3]Tan H T, Wang E Y, Zhou B. When the Use of Positive Language Backfires: The Joint Effect of Tone, Readability, and Investor Sophistication on Earnings Judg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4,52(1): 273-302.

[4]Casangiu L I. Limits of Positive Language[J]. Management Intercultural, 2014,50-54.

[5]Wood C, Freeman-Loftis B. Want Positive Behavior: Use Positive Language[J].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2012,78.

[6]Ode S. Approach motivation as incentive salience: perceptual sources of evidence in relation to positive word primes.[J]. Emotion, 2012,12(1):91-101.

[7]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8]乔新.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J].江苏教育,1997(12):16-17.

[9]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班华.以儿童的方式实施积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8):19-22.

[11]陈雪,陈虹.积极语言HAPPY模式:让孩子爱上滑冰[J].心理与健康,2014(12):52-53.

[12]孙煜.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工读教育中的实证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3]刘晓棠.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31):148-149.

[14]陈虹.运用积极语言比出正能量[J].中国德育,2015(16):45-48.

[15]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16]陈淑贞,陈虹.教师应用积极语言 有助学生愉快成长[J].基础教育参考,2014(19):65-68.

[17]陈虹.教师语言乐观率与学生情绪愉快度的关系——积极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学,2014(8):45-48.

[18]史国荣.积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4(6):48.

[19]贾雪伟,戴时勋.积极语言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3):141.

[20]王汝敏.用积极语言塑造孩子健全人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6):45-46.

[21]田万生.心理助人:八大经典学派理论与技术(上)[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22]周海忠.编辑的积极语言[J].中国编辑,2013(3):23-26.

9.积极心理学学习感想 篇九

而我们的班级也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班级也要有自己的信仰:如:会画“竹”的班主任,他会教给学生竹的品质,让这个班级成为“竹子班”而爱看“三国”的班主任会教给学生们讲义气。这样就会形成“义班”。面对我们现今的儿童,我们发现他们没有感恩之心,没有上进心等多种应当有的品质,这是我们家庭、学样、社会的悲哀。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树立起这些品质,让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能够有自己的理想、发扬中华民族的的美德、理解中华民族的信仰,即:儒家思想——忠、考、仁、义、理、智、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声音,是中国孔子早在耶稣500多年就提出了。利玛窦先生开始了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思想一发而不可收的研究,他把《论语》翻成拉丁文并在西方传播,被称为“伟大文明的奠基者”。 在一个这样伟大且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只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有教育贫穷子女的经验,而没有教育富裕子女的经验。使得我们现在的儿童呈现出种.种恶性循环之热势,即:溺爱——自私——任性——脾气大——挫折——心理疾病,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美国精神病专家路易塔塔利亚说:“根据我担任二十多年的精神医生的临床经验,我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性格缺陷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在治疗和生活过程中性格发展的关键,简单地说就是怀有改变自身的谦逊态度.”也就是说好教育形成好性格,好性格促进积极心态培育使人智慧,智慧使人心理健康。所以说;教育本是一件简单的事:该做的让它成为习惯、该止的让它成为底线,要有亲娘心肠的后娘的手段!同时,教育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做的有时有地有人不让做、该止的有时有地有人不让止,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我有这样的三点理解:

A、设身处地研究教育对象,设身处地尊重教育对象的需要,一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B、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多元性。

C、相信没有坏孩子即::“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没有想做坏孩子的孩子、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对与儿童的教育,尊重比爱更重要,会尊重是一种高尚的修养,比如说,我们会经常的批评差生。其实这样是一种错误,我们应当学会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进行他们的心灵首先要做到对差生的接纳,然后让他们感受到:1平等、2欣赏、3因学生而异的科学的方法。把对方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用农业文化、中医思想、和谐文化来武装我们的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而服务。要以因时、顺势、和谐、整体的原则行事。所谓因时——成长有时节,培育有佳期;所谓顺势——成长自有势,顺势培育易;所谓和谐——成长要环境,培育须宽松、所谓整体——成长诸要素相辅才相成。

案例1: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究基础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四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因我之为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上一篇:大工14春《建筑材料》在线作业下一篇:2018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