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经济发展(共11篇)
1.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一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探析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共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
作 者:张浦强 赵雪敏 马治云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33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80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2.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二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的主旨在干沟通社区成员思想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社区塑造成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而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质和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完善社区终身大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整合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这些对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终身教育环境及和谐社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2、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地人力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强大力量,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也决定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取舍。”社区体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一个连续、健康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传播者。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较少
在我们以往研究社区体育与高校的相互作用时,很少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并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自身体系出现问题和发展困难时,通常是从自身内部出发进行解决。在“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向作用,高校体育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其社会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体系,独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社区体育发展较缓慢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缺少资金支持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及开放过程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由于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支持的连带问题便是高校要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因此便引出了高校场地设施开放收费过高以及学校只开放能盈利的那部分场馆,开放的时间段在考虑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后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居民到学校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策略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教学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空泛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实践的参考原则和前提。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做强有力地支撑。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只有不断地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说明和指导,才能使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会出现与目的相偏离的现象。
3.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同时,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体现的“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是两个互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现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在增强“社区体育教育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有作用。
3.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
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是各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的有效办法。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盘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存量,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高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向高校开放,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再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1).
[2]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7-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在探讨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时,有必要首先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这是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
简单地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社会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由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社会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应当把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几种主要类型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新世纪社会体育将会以多元的方式迅猛发展,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2.1健身型
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2娱乐型
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_丁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社会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逐渐增多,娱乐型的体育活动将作为社会体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得到不断的发展。
2.3职业型
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
3、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而高校体育又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则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3.1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3.2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人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
3.3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
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i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3.4高校体育将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推进,社会体育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才,高校体育尤其是体育院校将会更多地担负起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目前单纯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种种弊端,如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够,道德水准低下;没有文凭运动员退役后择业范围窄等将被克服,多种形式、多层次的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代表队将得到完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国体育类院校已有开设社会体育教育学专业。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吴秀云,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
2.面向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臧连明福建体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田雨普,体育学刊,2007,6
4.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倪同云,体育科学1998年
4.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篇四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301020052庄园林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对体育的发展起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自身的潜能的挖掘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奥林匹克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而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体育上的运用,人类甚至能超越自身的极限,达到更快,更高,更强。鲨鱼皮泳衣的出现,掀起了打破记录的狂潮;刘翔110栏夺冠,专有的“红色魔鞋”也功不可没;九齿棒球鞋的出现,为运动员发挥最大潜能提供了安全保证„„用科学技术来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例子不计其数。
其次,科技发展促进了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高速摄像机的出现,传感器的大显神威,鹰眼的无可辩驳„„科技在体育赛事中的运用,使得击剑比赛中在瞬间的差距得以获悉,网球出界与否得以鉴定,100米短跑成绩得以准确判断,极大地方便了体育比赛的裁判,极大地促进了判罚公正。
再次,有科技作后盾,运动员避免了诸多伤病困扰。随着现代科技与医学的发展,科学训练方法的应用,器材、护具的进步,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受伤的概率大大减小,即使受伤,也能得到良好且及时的治疗。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也得到关注,这也是由科技间接带来的。
同时,科技推动了体育的商业化,增加了体育的观赏性。现代科技下,卫星使人们能在千里之外观看比赛的实时现场画面,鸟巢、水立方等一系列豪华美观的体育场馆使现场观看比赛更为舒适,对体育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将体育推向了大众,大众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然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诸如兴奋剂之类的问题,诸多运动员在此失足。但我想说的是,错的不是科技,错的是人心,科技只是工具,只是手段,科技本身没有错。作个比喻,我们不能因为一把刀杀了人,而去责怪这把刀的锋利,而是应该去逮捕用这把刀杀人的人。
5.高校体育发展探索与前景论文 篇五
1.2教具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很多高校里,教学道具、电子设备还有老师的办公设施都严重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源于经费的不足,还因为很多高校都是私立的学校,是以营利性质为主要目的的,它们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教育水平考虑,多数用能否营利为标准衡量,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班、小班共用一间教室,十分嘈杂吵闹。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上课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教学就发挥不出应有的特色。其次对教学用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今电子信息时代自然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不单单只是一块黑板,投影仪等已经成了必备的教学辅助用具,日常教学里,时常为学生们展示动画加以阐释会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体育课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形式要多种多样,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且质量还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安全对体育课来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1.3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以往的体育老师会被人们认为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当”,这一传统观念对我们影响深远。尤其在高校的课堂中,会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标准超过普通教师。在综合式教学的课堂上,对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视,整个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良好的传授时间,也是师生情感心理诉求的时间。这需要自身水平非常高超的教师,即方方面面都会去了解、去学习的老师,他们能够及时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候我们会误认为体育课堂的问题都很好解答,实则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弊端、孤陋思想根源的问题,是他们对教育的不负责引起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整个体系都称之为新式教学法,缺一不可。在进行试验与钻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完成,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甚至会对体育老师的招聘“放宽标准”,这其实是埋下了隐患。体育老师在学校里还会扮演着发掘有身体素质潜力的运动型人才的角色,这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和品格。
2高校体育良好发展的措施
2.1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素质。体育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作为祖国花朵心灵成长的领路人,教师首先应充实自己的基本知识,可以做到为孩子们解惑。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求标准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师有时是其他科目老师的演变,这万万不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体育运动的练习。资金充足的高校都会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来指导体育课,显然与其他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长此以往,也会优胜劣汰,留下精英。因此,提高整体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必要。身为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2.2完善日常教学办公的基础设施。多媒体网络应在大学校园范围内实现普及。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还像传统的课堂一样,只有老师和黑板,那么学生们新兴的课堂的学习将无法完成。教学应主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希望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投入感情的学习,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记笔记。尤其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主要应该应用于实践,多进行户外运动的锻炼。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整体给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就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办公地,这并不利于老师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前准备工作。我们说若想让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受益,那么首先要让老师的每节课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研,而不是上完课就完事大吉。
2.3优化课程的设计框架。体育课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就是科目与科目之间设置不合理。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只需要休息的课堂”的错误思想,也并不是解散休息就是体育课应有的常态,而是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这是新式教学的真谛,也是最难付诸行动的部分。第二,就是科目本身课堂设置不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教授全部的知识,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备课,因材施教,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好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同时要与学生的家长做良好的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这样才会使课堂上的效率大大提高。高校可以适当开设选修课堂,每个学生可以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然后加以学习。很多高难度的体育训练并不适合高校开设,一是因为缺少必需的场地;二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三是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同学们都很容易受伤,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体育课开设的初衷,得不偿失。因此,学校要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发展一些正常又合理的、大众的体育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加强和沟通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3结语
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课设置的重要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学生以往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为不考试,所以认为体育课只需要玩耍,这是最本质的思想弊端。其实体育课的体育锻炼正是为其他学科强大的脑力活动和身体能力做支撑,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健康,要加强锻炼,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4(8):89-92.
6.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六
1.1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在新的世纪,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中国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此大环境下, 中国的高校体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据了解, 在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上, 我国现有5个专业方向, 351个体育本科专业点, 与此同时和体育相关的交叉学科也有9个专业。除此之外,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时间以及频率都明显增多。但是, 按照我国传统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程所占时数统计, 从小学到大学, 一名大学毕业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在一千个学时以上。然而, 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习惯都处于低水平, 体质欠佳, 健康状况不好, 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让人怀疑。
大学毕业生的这种状况, 问题不仅仅在于大学体育教育本身, 还在于中、小学在改革过程中墨守成规, 缺乏改革精神。例如在体育教师的选用上,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体育课程的教学, 与此同时, 许多体育院校或者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
就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体育内容陈旧重复, 缺乏对民间趣味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研究;第二, 体育科研课题重复较多, 科研成果没有充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多数成果停留在参加学术报告或一本学术刊物上;第三,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 导致科研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 教师缺乏科研精神;第四, 体育场地, 器材不足, 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增加, 体育场地和器材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需求;第五, 高校体育仍停留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缺少与社会的交流, 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强。
1.2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趋势加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对体育消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也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 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使我国的社区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 社会体育理论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后就新增27个, 增幅达7.6%”。
但是,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 我国的社区体育才刚刚起步, 还极不发达, 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区意识淡薄, 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薄弱, 缺乏体育宣传意识。第二, 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第三, 社区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 缺少社区体育指导员。第四, 社区领导对群众的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第五, 政府对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很少, 社区也缺少自身体育经费积累。第六, 社区体育理论建设滞后, 社区体育缺乏理论指导。
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价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 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锻炼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 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主流。但是, 如果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注意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注意学校体育的“市场化”道路, 那么,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 中国的教育形成了“先学校后社会”的模式。“在学校就老老实实读书, 到社会就扎扎实实做事”的思想, 至今仍影响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体育教育方面, 终身体育思想是教育终身化和持续化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 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学校体育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但是, 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盲目性。
目前, 中国的社区体育还不发达, 然而大学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 从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和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 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说, 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 以大学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从而形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 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周边社区, 一般都属城区, 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有体育消费的能力和保障。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 在社区大力修建体育馆也不现实, 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较少, 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 高校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一所高校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不仅实现了学校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 减少了资源浪费, 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而且社区对高校理论研究, 对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样也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所以, 加强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促使其互动式发展, 有着现实意义的可行性。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认识论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到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充分运用了大学体育资源
目前, 虽然存在大学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 但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 高校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特别是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 另一方面对高校体育资金的积累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2促进了大学体育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 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 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而高校体育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
3.3加快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发展, 把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 增进了人民的友谊, 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同时, 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 是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3.4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学校当中的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带动的作用, 久而久之, 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5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在大学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 在体育运动自身魅力的吸引下, 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 一个社区带动另一个社区, 长期坚持下去, 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4.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团体
在高校中的学生会, 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 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 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 共同管理, 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4.2筹集资金, 加强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人才培养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解决的关键着手点不在于社区, 而在大学。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高校的体育资金投入, 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 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 发动群众, 提高认识, 视大学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 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 高校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 社区也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3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
长期以来, 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 系部之间。参赛范围窄, 比赛形式以单人或集体的球类竞赛为主, 内容单一, 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预的体育比赛很少。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 发动全民参预意识, 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 一个班级, 一个系部, 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 大学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4.4实行大学体育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 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走出校门, 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走出社区。高校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体育事业的发展。
4.5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 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 要按照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喜爱太极拳、门球等慢节奏小力量的运动;中、青年男性喜爱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具有一定身体对抗或者是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中、青年女性则喜爱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不是很大运动量的运动;少年儿童等则
喜爱足球、篮球等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参与的集体项目。针对这些特点,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开办大家喜爱的体育培训班。
4.6抓好宣传工作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过程中, 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高校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 要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 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或者是每年举办一届“体育文化节”, 邀请大家来积极参与。
特别指出的是, 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 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高校校园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和管理, 使之具备基本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从小范围着手, 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纵深范围推进。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 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动简论[J].体育与科学, 2002, (2) .
[2]卢元镇等.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3, (2) :1-12.
[4]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 2003, (3) :11-17.
7.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七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8.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八
【摘要】高校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一代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顶梁柱。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更新,驱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那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或社会变革中最为积极的力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个性发展;培养
一、体育是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一种有效尝试
高校学生基本都处在17~2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是学生逐步综合有关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确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自我意识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以“他人为镜”而提出“关于我在别人看来是怎洋的,别人是如何评价我的能力的”,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觉,在学生还未完全置身社会以前,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有效尝试途径之一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事实上,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活动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意义外,还有某种社会角色符号或模拟意义,如足球运动有前卫、边锋、后卫、防守以及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之分,场上每一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定如身份、地位、职责、工作目标及任务等,成功地承担角色任务,要求角色的扮演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角色同那一角色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特定角色规定的价值标准中,并受到一定的角色的团体的评判。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或对集体有意义的任务而受到称赞和表扬。
反之,也可能因为自己怕过时和疏忽,给游戏活动带来损害而受到职责和批评从而得到一种鲜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伙伴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萌发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确认。由此看来,体育作为学生扮社会角色的尝试,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角色心理习惯,也可能沿袭到走出校门以后从事的事业活动中,进而为下一步成功地承担社会角色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体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调节心理平衡
为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物资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并把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努力追求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开阔自己的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具有假想世界的活动性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极其协调的整体生活,又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因此使它成了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杰出的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是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微妙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戏剧性艺术造型,使人们观看比赛时产生一种犹如欣赏最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犹如摄影艺术一般,产生对协调的美的生活的喜悦之情,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朗起来。另一方面,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比如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强手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各校学生热烈高呼“振兴中华”的欢呼声、敲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难忘。体育竞赛制造了无穷的奥秘,而无穷的奥秘又制造出了妙趣横生的事态,吸引学生不仅观赏体育竞赛,而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在征服自然障碍和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享受,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得到调节和放松,同时,通过体育竞争使人们的斗争欲望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游戏活动便成为被阻止的欲望的一个安全的放出口,从而恢复情绪的安定,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力量。
三、体育是学生早期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准则的途径之一
一个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他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反映。而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个体道德认识的来源。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把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五旗下的力量,不仅是体育或奥运盛会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创造人体运动记录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事实上,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应,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项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规范的模拟和缩影。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规则受罚,创造成绩受奖,也是对社会契约精神文明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模仿过程。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试想每当学生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声中做操,再配上整齐舒展的动作造型,便会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美感和享受,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审美观的培养,又自然养成有秩序、守纪律的生活作风,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或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还需对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理智与情感、愿望与义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除了借助道德认识本身的提高外,更依赖于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所需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和稳定的心理定势。就体育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特点看,对学生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如在一场争夺激烈的球赛中,在双方比分不分上下的时候,参与者个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和采取的各种行动及行为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练习、要求以及统一而准确的行动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以及完成特定的练习任务或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所需的意志努力或精神与身体两方面的自我控制。因此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可有效地增进学生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从中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的准则。
四、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9.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九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产业;传播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2.2、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0.体育与经济发展 篇十
关键词: 体育旅游 休闲体育 社会效益
一、引言
广义上,体育旅游指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狭义上,体育旅游则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上,休闲体育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狭义上,休闲体育则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自由性、个体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二、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提高贵州旅游产品质量,促进贵州“旅游强省”目标实现。
有利于发挥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形成贵州旅游和休闲产业新产品、新品牌,实现贵州“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提升贵州旅游与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贵州经济结构的调整。
2.促进人全面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
使人们在参与体育旅游和休闲体育的过程中,改善生活方式,缓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消除焦虑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贵州人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
三、目前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在贵州的发展状况
1.户外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初现锋芒。
贵州已形成了以贵阳市为中心,以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潕阳河、织金洞、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利用本省独特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提出打造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发展目标,把贵州建成全国著名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度假胜地。
2.时尚休闲健身旅游开始兴旺。
贵州具有良好的休闲娱乐生活传统,已将其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游客在参与游乐健身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而且感受各民族的风情浪漫,了解民俗民间的生活习俗,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3.民族生态旅游形成特色。
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原始古朴、趣味纯真、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贵州苗族的赛龙舟、布依族的丢花包、侗族的抢花炮、彝族的摔跤、水族的赛马等将在2011年9月进入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赛场。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健身娱乐观赏价值,还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风情。
四、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在贵州的发展前景
1.形成国际户外体育旅游精品。
以贵州独特的“水陆空洞”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创意开发与营销,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户外体育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国际品牌。
2.时尚休闲体育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迫使现代人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提高生活质量,注重身心健康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时尚。
3.极限体育旅游走向世界。
敢于冒险、向人类极限挑战是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特点。前些年,贵州各地组织的极限体育旅游项目得到广泛肯定。下一步,既要保护优势,又要敢于大胆创新,以国际化、市场化的眼光举办各类极限体育赛事,以此带动贵州体育旅游的发展,形成国际影响,推动贵州体育旅游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在贵州发展的对策
1.以“多彩贵州”为载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政府支持和环境优化是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多彩贵州”为载体,构建体育旅游产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
2.以生态体育旅游为模式,开发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特色产品。
把生态体育旅游作为自然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对生态体育旅游和休闲体育产品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确保自然环境在体育旅游和休闲体育产品开发和营销中的独特品质,既是提升贵州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贵州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3.加大贵州体育旅游和休闲体育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和各种机会,加强对贵州地理、气候、人文等特征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更理解和接受体育旅游及体育休闲、健身产品的质量和影响,打造贵州体育旅游及体育休闲产业形象,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03).
[2]胡小明,张军献,夏兰.休闲娱乐理论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5(02).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04).
11.论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篇十一
高校体育的地位、作用及当前发展存在的瓶颈
地位作用。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国民体育的重要基础。抓好高校, 对扩大我国的体育人口, 推进体育社会化和发展全民终身体育战略具有积极作用。21世纪的主题是全民健身的时代, 有着全国67%体育场馆的学校体育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校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高校体育联赛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影响。
目前制约高校体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宏观调控造成政策性上的压力。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目标,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教育部明确规定, 各大高等院校必须合理有效地扩大招生规模。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关键性的决定。对于高校体育来说既是一个契机, 也是一个制约的要素, 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学校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除了极个别的高校, 大部分学校不得不将资金用于主要项目和学科建设上。学校体育虽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资金确实面临着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短缺造成对外开放性不足。2003年对京津沪三个最发达直辖市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的调查显示, 在573所学校中具有标准游泳馆的只有两个仅占0.3%, 400米标准田径场72个占12.6%, 标准足球场61个占10.6%, 体育馆31个占5.4%, 篮球场444个占77.5%, 200米田径场250个占43.6%, 小足球场占42.2%。从这些数字看出, 群众体育实际开展项目与现有体育场地不一致, 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而且因为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的开放性不够, 根本达不到社会资源共享的目的。
自身运动开展不足。调查研究发现, 由于经费的不足, 大部分高校无法担负多个运动代表队的训练及开展。除了足球与篮球, 外目前大学生各种联赛都无法实施。
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市场的互补性
体育赞助的概念和作用。体育赞助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向体育系统内的组织机构, 体育活动或个人提供金钱实物、劳动或技术等支持, 而被赞助者转让自己部分权利作为回报双方共同得益的一项经济活动。
体育赞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体育系统的作用和对赞助者的作用。一般表现两种作用是正效应。
高校体育市场优势。随着近两年的CUBA逐渐站在了电视屏幕前, 飞利浦公司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 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潜在市场。
市场的廉价性。首先高校体育队员主要是以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为主, 其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职业球员, 他们的活动娱乐范围也只是高校的大环境下, 其次高校体育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策划和宣传, 赞助商间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竞争。赞助商完全有时间和能力来从长远和利益上做好准备, 再次, 高校体育馆规模较小, 档次要求不太高, 而且有稳定的消费和观赏群体, 更有利于体育文化的推广。
广泛性及其高知识性。高校体育运动主要在各大高校内进行, 因此高校是主要的表现场所。高校体育运动的体育迷大部分都是有着高等学历、有着良好的自身修养, 保证赛场上赛场下的公正性和文明。
高校体育与赞助企业的互惠互利性。高校体育运动也有较强的观赏性。随着近年世界范围内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吸引着众多的体育观众, 这就使企业能够利用体育活动, 在人们了解和欣赏体育的同时, 把企业和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而使消费者了解企业及其产品,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高校体育在推出自己的市场的同时, 必将得到大量的企业赞助费用。有资料表明, 美国1995年赞助总额为33.3亿美元, 比1993年增长26%;德国1993年赞助总额为18亿马克, 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
高校体育利用体育赞助的法律性
198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为体育赞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1989年和1992年出台了《关于国家体委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单项体育协会通过体育广告、社会赞助所得资金发展体育事业, 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这就为体育利用企业赞助提供了法律依据。
存在的重要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运动发展缓慢, 运动水平较低并且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化结构;企业界体育赞助的气氛不浓, 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的认识不足;作为受赞助的体育部门, 也不能策划有魅力的赞助活动, 对自身项目特点和所策划的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体育内部组织管理者经济意识不足, 依赖于旧体制, 不能把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去经营;整个中国体育赞助事业不景气;国家政策税收等方面对体育赞助的宏观支持不够。
结论与建议
正确看待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所面临的状况, 抓住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将高校体育推向社会化、市场化, 重视高校体育市场开发,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体育与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体育经济学复习思考题07-15
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09-13
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致辞09-05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09-2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09-13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11-06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06-22
体育教案-初三体育与健康说课稿07-19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