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14篇)
1.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一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第2课时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教学设计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反应的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分析。2.了解水解原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掌握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
2.通过对盐类水解的微观分析,提高用微观规律分析宏观现象的能力。
3.通过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提高运用弱酸和弱碱的电离、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盐类水解的规律的总结,体会事物变化的那种丰富多彩的内在美。
2.通过盐类水解中丰富多样的实验现象、多姿多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 影响盐类水解因素。(3)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规律的应用。(4)教学建议
盐类的水解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盐类的水解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是在学习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盐类水解达到平衡后,如何改变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使盐类水解向有利的方向移动。
本节是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重点是盐类水解的几点应用,关键是应用盐类水解平衡解决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经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基础。高中学生学习踏实,天性活泼,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非常喜欢动手做实验。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运用“诱思探究”思想的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盐类水解的应用是盐类水解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课前分好探究小组,每四人为一组,把本节课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按组准备好,课堂上综合调动学生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耳听、动眼看、动情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让学生动起来,在轻松、愉快、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一、(课件投影)创设情境,回忆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
2、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
3、写出下列物质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指出溶液的酸碱性。CH3COONa、Na2CO3、AlCl3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奠定理论基础。)
(简要实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并派代表上讲台把第3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二、运用理论,归纳应用
(一)(课件投影)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1、NaHCO3
2、KCl
3、Cu(NO3)2
4、KClO
5、NaF(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实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实现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简要实录:学生热烈讨论,相互表达,运用盐类水解规律顺利得出结论。)导入二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其原因是由于盐类的水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复习水解实质、规律及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活动】回忆思考有关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规律。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投影演示】(1)少量CH3COONa固体投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培养皿,滴加几滴酚酞,然后再加入少量水。(2)少量镁粉投入盛有NH4Cl水溶液的培养皿。
【提问】请结合两个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其本质原因,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1)开始酚酞不变色,加水后变红色;(2)有气泡产生。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现象得出:
实验(1)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CH3COOH,而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液显碱性。因此盐类水解,水也是必要的反应物之一。CH3COO-+H2O CH3COOH+OH-实验(2)NH4+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NH4+
+ H2ONH3·H2O + H+ Mg+2H+
= Mg2+
+ H2↑
由于水解平衡的正向移动,产生的气体中除氢气可能也有氨气。【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过程: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_______性,原因_______________;
氯化铝溶液呈_______性,原因_______________; 碱性,醋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酸性,铝离子水解呈酸性
(2)下列盐溶于水,水中的OH-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化学学习
越高。
越低。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
∴
∴ 的酸性比 水解程度大于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
酸性强。
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
溶液中,溶液中,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浓度之和。如:
晶体
在【例题】在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及
…………………………(1)
中,溶液中: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将(2)-(1)得
…………………………(2)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化学学习 B.
C.
D.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
C.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与
和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 溶液和
溶液代替 代替
溶液的体积 溶液,在使用时喷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
溶液。
溶液中混有的。B.
C.
D.
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比约是________。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不出泡沫,这是因为________;若用固体不出泡沫,这是因为________。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________。
Al3+
+ 3HCO3-
=Al(OH)3↓ + 3CO3↑,1:3,碳酸钠与硫酸铝反应的速率比碳酸氢钠与硫酸铝反应的速率慢,硫酸铝溶液呈酸性,会腐蚀铁筒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抑制 水解。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液。方法:加酸(),(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水解,使生成4.典型例题
5.扩展 教案点评:
除去。
本教案在巩固、提高第一课时盐类水解规律的同时,又扩展了盐类水解的规律的应用范围,在本课时增加了有关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此类问题在很多高考试题中都出现过。
在本教案的最后,又介绍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生活离不开化学的这一特点。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学习
2.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二
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 化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自我构建知识, 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盐类的水解》这节课规律性较强, 实验简单易操作, 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好的课题。
课题设计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 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 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 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同时深化对过去所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
二、过程预设与效果评价
1.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生在化学课堂活动中, 头脑所产生的对化学事件的疑惑心理, 这种心理驱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化学问题积极去思索、去探究、去解答其中的疑惑。
[过程1]提出问题:Na2CO3俗称纯碱。明明是盐, 为什么叫“碱”呢?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难道Na2CO3溶液具有碱的性质?此时, 问题效果已经产生, 接着追问:猜想NaCl、Na2CO3、NaHCO3、NH4Cl、K2SO4、CH3COONa、Al2 (SO4) 3溶液可能呈什么性?可通过哪些方法测定?
【效果】通过教师的设疑, 激发了学生心中强烈的疑问, 产生了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想法, 具有了探究盐溶液性质的强烈愿望, 为后面探究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 提供机会, 促成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有把机会完全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 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过程2]选择合适的方法测出以下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在获得了机会后, 纷纷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有的用PH试纸, 有的用石蕊试液。接着, 组织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 并相互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效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增强了对化学知识的真实感受,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对实验测定溶液性质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规范性的比较评价, 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类实验问题的印象,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组织讨论, 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我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 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为了实现课堂的探究活动, 促使学生增加自我的前期性知识存储和未知性知识思考活动。把部分未知化学知识的解决权留给学生, 使学生在“探究、深思、发现、解决”的过程中, 注意力、思维、记忆和创造意识凝聚在一起, 活跃了学生的智力活动。
[过程3]交流讨论:不同的盐显示不同的酸碱性, 盐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有规律呢?盐既不会电离出H+, 也不会电离出OH-, 为什么不同的盐会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呢?选取代表物质试从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分析。
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 既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 同时又要启发学生分析评价, 不断完善结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们得出了结论: (1) 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跟组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 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 强酸强碱盐呈中性。 (2) 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不是因为盐能电离出H+或OH-, 而是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H+或OH-, 使得溶液中c (H+) >c (OH-) 或c (H+)
[过程4]根据上面的分析, 自己给盐类的水解下一个定义, 并分析盐发生水解的条件是什么?水解的实质怎样表述?水解方程式如何书写?
学生在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以后, 相互间热烈交流讨论。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组织整理、总结, 学生们完善了概念, 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实质, 学会了盐类水解的表示方法。
【效果】通过教师的权利下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 从而达到了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 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现自己的思想,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4. 深化理解, 获得探究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构建了基本的概念、原理, 在此基础上, 用一些基本问题加以应用分析, 可让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实际效果。
[过程5]分析下列两个反应过程有何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已知常温下相同浓度的下列盐溶液的pH。
为什么相同浓度的NaClO、CH3COONa、NaF溶液的PH不同, 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如何理解?
资料提供:CH3COOH的电离常数:K=1.75×10-5
HF的电离常数:K=3.4×10-4
HClO的电离常数:K=2.95×10-8
学生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 很容易就得出结论: (1) 盐类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按照已有的知识, 可知盐类的水解程度是微弱的; (2) 盐的水解程度的强弱与形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形成该盐的酸或碱越弱, 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该盐的酸性或碱性就越强。
【效果】在主动进行应用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盐类水解的理解认识, 强化了概念, 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三、反思
1.
运用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 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
在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投入足够的情感,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还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共创自主情境, 机智地调整学生思维, 拨正兴趣指向, 适时地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锻炼坚强意志, 体会并享受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愉悦感。
3.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时, 教师也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小组探究时, 教师要加强巡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探究小组的活动中去, 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在探究活动中的潜力和作用。在探究成果交流时, 教师像学生一样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恰当的评价。作为合作探究的指导者和监控者, 教师的参与将使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自我实现。
3.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处理
中国分类号:G633.8
前言:“鹽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了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弱电解质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思路不清、无法理解的情况,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需找正确的处理办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
(一) “盐类的水解”概念理解难点
“盐类的水解”实际上是对“盐类的水解反应”的简称。其在教科书中的定义基本有三种。一种是定义为“盐类与水的复分解反应”,认为“盐类的水解”就是盐和水中的成分进行互换,从而生成酸和碱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虽然是根据学生熟悉的复分解反应进行考虑,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程度相对较大,在将定义迁移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盐类的水解”上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种定义是“酸碱中和反应中的逆反应”,这种定义同样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从可逆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盐类水解反应中,只有弱酸、弱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可逆的,强酸、强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不可逆的,所以这种定义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反映不出“盐类的水解”的实质,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最后一种定义是“由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1]。这一定义充分反映出了盐电离出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盐类的水解”的实质。使学生在学习了离子反应等化学知识后,能够深刻的理解“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这种定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对这一方面着重指导强调。
(二)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分析
“盐类的水解”的学习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对“盐类的水解”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生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只学习了依据水、气体、沉淀生成的有无来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因此很难正确判断“有弱电解质生成”的水解反应。而水解反应的可逆反应,与学生之前接触到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完全也并不相同,学生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状况。
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缺乏宏观的认识,已有的知识由于并不全面,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疑惑,造成判断错误,同时对“盐类的水解”的特征也不能明确理解,这些都是“盐类的水解”课程中教学难点的形成因素。
二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处理策略
(一) 引导学生的正确化学思想观念
教师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课程中存在的三种化学思想:微观思想、平衡思想和化学三重表征的思想。
在课程学习中从微观上,对水溶液中的溶质盐与溶剂水之间的作用进行认识学习,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盐的水解学习中所需要的平衡思想,并对盐类水解涉及到宏观事实、规律及微观上的化学用语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使学生以“盐类的水解”课程为载体,形成三重表征、微粒观和平衡观等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并熟练其中包含的化学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降低“盐类的水解”这一课程难点的学习难度。
(二) 掌握知识模块特征
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知识模块结构,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理解。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展现给学生,并对单一溶剂和不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的电离反应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看到相应的能量、物质变化,从而将化学知识展开到生活实际,发掘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在经过对知识模块的介绍后,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模块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知识点学习的方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三)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认知的过程。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是需要结合众多已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课程,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例如溶液的酸碱性知识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可以将酸碱溶液和盐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并通过思考“水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微观本质,为盐类的水解找到突破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思路。
(四) 增加实验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在“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利用NaAc溶液和pH传感器得出水的电离被促进,从而引出知识点相关概念,或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溶剂进行酸碱性判断,得出水解规律等。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通对实现现象摸索探究实验规律,从而把握本质,做到在变化中应用[3]。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解反应的存在和规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想要教师解决“盐类的水解”这一高中化学课程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卫霞.“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J].山东教育,2013,2(2):84-86.
[2] 何彩霞.运用化学观念促进学生深层思维——以“盐类的水解”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10-12.
[3] 徐慧娜.“盐类水解”的2种不同教学方法探讨[J].高中数理化,2014,7(14):55-56.
4.《盐类水解(第一课时)》教案 篇四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
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
(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讨论]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
(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强调]
(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讨论]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5.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 篇五
安丰中学化学组
准备这次备课,我收获了很多,深刻地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简单,编写的教案和制作的课件,在备课组成员的帮助下,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才比较尽如人意,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很多,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不能马虎。当然,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成长,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这节课《盐类的水解》,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在后面的教材编排中,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比如:泡沫灭火器原理和明矾的净水原理等等。所以本节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以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实质。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3、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4、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到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落实知识点
6、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本节的知识系统板书,明确一些概念和规律,7、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 1 需求。
通过以上的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讨论总结、课堂练习、实验验证、教师引导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达到师生双向活动,起到共鸣作用,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利于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实验的设置能够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的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很好。当然由于本人经验不足,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很多同行也给我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和指导,这些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克服,现归纳如下:
1、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2、在对一些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注意措词
3、尤其注意细节问题,比如“pH”不能说成“pH值”
6.盐类的水解 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找规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第二部分是查原因。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深化对过去所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为此,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和【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活动与探究的形式。这部分是本节教学的重心,也是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水的离子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部分是谈变化。讨论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比较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设计建议:
1、新课引入。以【科学探究】的内容为基础,测定一组盐溶液的pH,然后找出盐类组成与溶液酸碱性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实验可以由学生分组进行,每组测三四种盐溶液即可,然后将实验结果汇总)。
2、在分析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时,应准确把握教材中【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宜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陷入被动状态。而是要让学生在观察前面的实验现象基础上,学会主动的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分析原因。当然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适时的引导作用。
3、在分析强酸弱碱盐时,以NH4Cl的重点分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简略分析Al2(SO4)3等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即可发现它们与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极为类似,从而达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目的,点明这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本质上的联系。
4、关于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反应,也可视学生情况,以Na2CO3为例,介绍多元弱酸根离子的分步水解。介绍讨论完之后显然会对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水解反应原理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宜扩展太多。
5、在分析不同盐类水解过程之后,应使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一个总体认识:(1)盐类水解的实质;(2)水解平衡也是一种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的程度大小与物质的本性有关。因此,反应中形成的弱酸或弱碱电离程度越小,则盐的水解程度越大。(3)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热效应的分析方面。
6、组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活动,主要是分析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在此应尽量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从定性角度分析,虽然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非常容易得出结论,但各校教学实际不一,若未深入进行平衡常数的教学,定量分析则较困难。注意问题:
(1)因电离常数在本章属于选学内容,因此教材中没有对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行讨论。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否引入需视学生实际而定。
7.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七
盐类的水解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体系。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盐类水解“活动探究”栏目的实验内容为:用p H试纸测定CH3COONa、Na2CO3、Na Cl、NH4Cl、Al2 (SO4) 3、KNO3几种盐溶液的p H。编写意图在于, 从实验事实入手产生问题:观察部分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通过讲解说明问题原因——归纳抽象, 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列举其他例子扩大认识。因此, 本“活动探究”栏目对整节内容的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栏目的引领作用, 笔者采用问题引导式教法完成本栏目教学, 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 问题与问题之间, 环环相扣, 形成问题链,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 自主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 从而自主发现、探究问题的本质, 形成结论, 最终获得知识,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一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呈现问题、个别提问。 (1) 常见弱电解质有哪些? (2) 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 (3) 加酸碱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学生活动:回忆、感悟、整理。
第一, 弱酸、弱碱、水。
第二, 溶液的酸碱性由溶液中[H+]和[OH-]的相对大小决定:
[H+]>[OH-]酸性
[H+]<[OH-]碱性
[H+]=[OH-]中性
第三, 加酸碱均能抑制水的电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问一部分学生, 复习已学过的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知识, 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本节盐类水解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2. 微观分析, 预测溶液酸碱性
教师活动: (1) 呈现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CH3COONa、Na2CO3、Na Cl、NH4Cl、Al2 (SO4) 3、KNO3几种溶液体系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预测各盐溶液可能的酸碱性。 (2) 指导、答疑。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合作、交流、反馈, 并综合各组分析的预测结果, 由各组代表汇报。
CO32-+H+HCO3-, 生成HCO3-减少了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 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预测结果[H+]<[OH-], 溶液呈碱性。
其余:预测Na Cl溶液中性、CH3COONa溶液碱性、NH4Cl溶液酸性、KNO3溶液中性。
教师活动:多媒体动画展示Na2CO3溶液、Fe Cl3溶液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微粒观角度, 建构弱酸根离子水解微观过程, 理解某些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书面表达能力。
3. 规范操作, 实验验证
教师活动:呈现问题。 (1) 可设计几种实验方案证明这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 (2) 我们该如何判断各方案的优劣?几种实验方案各有哪些优缺点? (3) 选择一种最优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并阐述选择该方案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操作流程, 可能的实验现象。 (4) 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提醒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
第一,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比较各方案优劣。得出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案, 用p 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有现象明显、简单易操作等优点。
第二, 分组实验: (1) 单号实验组用p H试纸测定Na Cl、CH3COONa、NH4Cl溶液的酸碱性; (2) 双号实验组用p H试纸测定Na2CO3、Fe Cl3、KNO3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 各组反馈实验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 知道从哪些方面比较各方案的优劣, 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落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
4. 观察现象, 分析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 思考感悟,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与预测结果一致, 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当盐进入水中, 盐电离产生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 溶质对溶剂的自身电离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水的电离。
设计意图:在引导分析中, 逐步渗透“研究物质在水溶液的行为的基本程序”, 理解有些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解释盐类的水解。
二教学过程的解析
1. 采用问题式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热情
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几种平衡的相关知识, 以及对原电池、电解池溶液体系微观粒子综合分析的经验, 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定基础。从能力和心理层面来看, 高二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 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 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 因此,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采用问题引导的学习方式, 结合实验探索, 模拟微观演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求答案的热情, 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2. 采用问题式引导, 有效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将教材设计成若干个问题, 由一个一个的问题向前推进,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沿着各个问题的线索,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此过程教师只是起引领、导航的作用。因此, 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接受的知识, 而是具有深刻记忆的、鲜活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发现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已学过知识的回顾训练, 可以有效梳理以前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知识,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能顺利进行知识迁移,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随着问题的层层推进, 学生的思维跌宕起伏, 探索热情也不断高涨, 在快乐学习与探索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提高了课堂效率。
3. 采用问题式引导, 遵循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与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质是一致的, 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 在各模块学习中都有分散渗透。在盐类的水解实验环节教学中, 设置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问题来分析水解的实质。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对盐类水解的认识, 而且将水的电离平衡也引入, 进而指导学生总结电解质溶液体系中的分析方法——不仅要关注电解质自身的电离, 而且还要关注水的电离, 同时还应将两个电离综合考虑, 从而有效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学生就可以对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行预测, 设计实验验证方案并比较各实验方案的优劣, 再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从而认识某些盐溶液具有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也是盐类水解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引导式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体现探究过程的基本程序。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难懂的学科,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 探索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教学实践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将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入高中化学教学, 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效果,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盐类的水解一课时 篇八
本节为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电离、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有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应注意发挥学生运用能力并对有关知识进一步巩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从整体看本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既有概念又有规律总结,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知识总结规律,并配合实验验证,引起学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提问)酸碱水溶液为何显示酸碱性?
学生活动:(讨论并小结)酸溶液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溶于水后电离出的氢离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生成水分子的方向移动,氢氧根离子浓度降低,c(H+)>c(OH-)。碱溶于水后电离出氢氧根,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向生成水分子的方向移动,氢离子浓度降低c(H+) 教师活动:(总结)酸碱溶液呈现酸碱性是由于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导致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提问)盐溶于水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是否盐溶液一定显中性呢? 布置试验任务要求学生操作 学生活动:(实验)用PH值试纸检验CH3COONa、NH4Cl、NaCl、Na2CO3四种溶液的PH值 (现象描述)CH3COONa、Na2CO3显碱性、NH4Cl显酸性、NaCl显中性。 (结论)盐溶液并不都呈中性 教师活动:(总结)可见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也发生了移动 (提问)盐类溶于水后会发生电离,请思考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离子间是否反应? 学生活动:(讨论小结)CH3COONa溶液中存在CH3COO-、Na+、H+、OH-等离子,其中H+与CH3COO-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 教师活动:(讲解)当水电离出的H+与CH3COO-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后溶液中H+浓度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导致c(H+)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NH4Cl溶液和Na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和中性? 学生活动:(讨论小结)NH4Cl溶于水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OH-浓度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生成水分子方向移动,c(OH-)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模拟醋酸钠、氯化铵的水解过程 (总结)盐溶液呈现酸碱性,是由于盐电离出的离子引起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使得H+和OH-浓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提问):硝酸钾、碳酸钠、氯化镁溶液显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请在讨论基础上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并验证)硝酸钾溶液显中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镁溶液显酸性。 教师活动:(讲解)盐类根据组成的酸根及阳离子可以分为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强碱盐,归纳这些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活动:(总结)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强碱弱酸盐呈现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教师活动:(讲解)只有弱酸酸根或弱碱阳离子才能与氢离子或氢氧根形成弱电解质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含有它们的盐溶液才呈现酸性或碱性。所以以上规律可以总结为: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 (讲解)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盐类水解的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ppt演示)CH3COONa+H2O=CH3COOH+NaOH (讲解)书写方程式时可以把水解看成是中和的逆过程,请同学们书写碳酸钠的水解方程式。注意多元弱酸根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碳酸根要先水解成碳酸氢根,碳酸氢跟进一步水解成碳酸根,且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 学生活动:(书写方程式)NaCO3+H2O=NaHCO3+NaOH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盐类水解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有关化学平衡建立和移动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盐类的水解,大家应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 布置作业:1.课外探究:推测并检验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2.认真总结本节知识。 3.世纪金榜本节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一、盐溶液的酸碱性 二、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定义。 2.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电离→(弱酸酸根→结合H+弱碱阳离子→结合OH-)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水电离程度增大→c(H+)≠c(OH-)→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3.盐类水解的特征 中和反应逆过程为吸热反应 水解程度微弱无气体沉淀生成 水解的盐是溶于水的 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必须含有弱酸酸根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阴阳离子所对应的酸或碱谁相对强,显示相应的酸碱性) 同强显中性(阴阳离子所对应的酸或减,强度相同显中性) 六、教学反思 1.基本满意,学生接受程度良好。 2.本节配有实验,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3.通过学生的练习可以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 4.有些练习没时间当堂完成只能留为课下作业。 广东惠来县第一中学 高二化学备课组 刘洪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以及盐类水解对溶液的酸碱性的影响规律。 2、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猜想并能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能对实验作出科学性分析。 2、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 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主要教学方法 分组探究 实验教学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及盐溶液酸碱性规律判断。教学难点 对比试验能力的培养和实验科学性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老师讲述】Na2CO3俗名叫纯碱,是因为其水溶液呈碱性。——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其求知欲。 【演示实验】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现象:溶液变红 结论: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 【提出问题】那么这些盐的溶液怎么会呈碱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中性溶液中C(H+)=C(OH-); 酸性溶液中C(H+)>C(OH-); 碱性溶液中C(H+) 【老师总结】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提出问题】Na2CO3溶于水时只能电离出Na+和CO32-,并没有电离出H+或者OH-并且水电离出的H+和OH-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其溶液却呈碱性呢?【老师讲述】这是因为Na2CO3溶于水时生成的CO32-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从而导致溶液中C(H+) 【板书】盐类水解是,盐电离出的阴离子或者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者氢氧根离子反应。 【老师讲述】那么盐类水解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得学习本节 第 1 页 内容。 二、新课推进 【老师讲述】我们通过简单分析不难看出,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碳酸钠溶于水电离出的Na+和CO32-中的一个或者两离子的影响,使的水中H+和OH-不再相等而造成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在探究不同盐类溶液的酸碱性时,我们首先按照成盐的酸或者碱的强弱,把盐分成四种类型:即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强碱盐和弱酸弱碱盐。例如FeCl3属于强酸弱碱盐; NaClO属于强碱弱酸盐;NaCl属于强酸强碱盐;CH3COONH4 属于弱酸弱碱盐。 【老师讲述】为了弄清楚各种不同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做如下的分组探究实验 第一组探究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组探究强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组探究强酸强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分组探究实验】 第一组用PH试纸测定以下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 编号 Na2 CO3 CH3COONa K2CO3 溶液 PH值 >7 >7 >7 【探究科学性分析】 1、探究同属强碱弱酸盐的溶液的酸碱性; 2、编号1和2保证强碱阳离子相同,探究弱酸阴离子不同与其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编号1和3保证弱酸阴离子相同,探究强碱阳离子不同与其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第二组用PH试纸测定以下强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 编号 溶液 PH值 ZnSO4 <7 NH4Cl <7(NH4)2SO4 <7 【探究科学性分析】(原理同上) 第三组用PH试纸测定以下强酸强碱溶液的酸碱性 编号 溶液 PH值 NaCl =7 KCl =7 KNO3 =7 【探究科学性分析】(原理同上) 【探究结论总结】强碱弱酸盐的溶液一般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一般呈酸性;强酸弱碱盐溶液一般呈酸性。 【板书】强碱弱酸盐的溶液一般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一般呈酸性;强酸弱碱盐溶液一般呈酸性。 【老师讲述】根据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结合盐溶液中离子种类,请同学分析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首先我们分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以Na2CO3溶液为例) 第 2 页 【学生思考交流】在纯水中存在的是水的电离平衡,H2OH++OH-水电离出来的H+和OH-的量是相同的,因此纯水是中性的。当在水中加入Na2CO3后,Na2CO3电离出来的-Na+和CO32-,其中CO32-会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从而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最终使得溶液中C(H+) 【老师分析】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分析(以Na2CO3溶液为例) Na2CO3 = CO32-+ 2Na+ + H2O H+ + OH-(水的电离平衡被打破,OH 浓度大于H+ 浓度) HCO3-(主反应) + H2O H+ + OH- H2CO3(次反应) Na HCO3+ Na OH 上述过程可以表示成: 【板书】 Na2CO3+ H2ONa HCO3+ H2OCO32-+ H2O H2CO3 + Na OH或者 HCO3-+ OH- HCO3-+ H2O H2CO3+ OH- 同理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以NH4Cl溶液为例) NH4Cl = NH4+ + Cl- + H2O H+ + OH-(水的电离平衡被打破,H + 浓度大于OH-浓度) NH3.H2O 第 3 页 上述过程可以表示成: 【板书】NH4Cl+ H2O NH3·H2O+ H Cl或者NH4++ H2O NH3·H2O + H+ 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强酸强碱盐不能电离出弱碱阳离子或者弱酸阴离子而生成弱电解质.【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上面探究结果,总结一下盐的类型和其水解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总结】强碱弱酸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电离出的弱碱阳离子水解时溶液呈酸性;强酸强碱的离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老师总结记忆方法】盐类水解的规律是:盐溶液的酸碱性是由组成盐的酸根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包括NH4+)所决定的。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过程,因此,水解是吸热的。【问题过渡】那么我们如何表示盐类水解的情况呢? 【学生回答】用盐类水解方程式 【老师讲述】由于盐类水解有其特殊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写盐类水解的反应方程式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写沉淀或者气体符号。(2)水解反应式往往是可逆的,除后面我们将要讲的某些特殊情况外,盐类水解反应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不用等号。 (3)在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水和弱电解质写成分子式,不能写成离子形式(4)多元弱酸阴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因此我们书写时应分步书写,水解程度决定于第一步。 (5)多元弱碱阳离子水解也是分步进行,但中间过程复杂,中学阶段任写成一步。【板书】例1:Na2CO3+ H2OH2O+ H2OH2CO3 + NaOH或者CO32-+ H2OH2CO3+ OH- Fe(OH)2 + 2HCl 或者Fe2+ + 2H2O Fe(OH)2 Na HCO3+ Na OH NaHCO3+ HCO3-+ OH- HCO3- 例2 FeCl2 + 2H2O+2H+ 三、课堂练习 1、盐类水解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B) A.盐的电离平衡破坏 B.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C.溶液的pH发生改变 D.没有发生中和反应 2、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能水解的写出其水解离子方程式 (1)FeCl 3(2)NaF (3)CuSO(4)K2CO3 (5)KI (6)Al2(SO4)3 四、课的特色 本课的主要特点在于突破了课本的既定设计思维,从新的角度入手探究盐类水解的 第 4 页 本质以及盐溶液的酸碱性。 本课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将盐类进行分类的时候就结合结构决定性质这个要点展开,教给学生研究问题前提出问题的方法。再者,本课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特点。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时刻注重了学生直接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评价 本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思想。这种教学形式非常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上的记忆负担,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是直接的,而非间接获得。本堂课存在的不足在于,上课时的节奏稍稍偏快,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把握还不够好。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基本能达到设计目的,学生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把握不够,导致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好。 五、上课教师介绍 刘洪 毕业于四川宜宾学院 2006年参加工作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H++NH3•H2O FeCl3+3H2O Fe(OH)3+3HCl Fe3++3H2O Fe(OH)3+3H+ AlCl3+3H2O Al(OH)3+3HCl Al3++3H2O Al(OH)3+3H+ CuSO4+2H2O Cu(OH)2+H2SO4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Mg2+以后的阳离子均水解) NaHCO3+H2O H2CO3+NaOH (NaHSO4不水解,NaHSO3电离大于水解) Na2CO3+H2O NaHCO3+NaOH CO32-+H2O HCO3-+OH– NaHCO3+H2O H2C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Na2SO3+H2O NaHSO3+NaOH SO32-+H2O HSO3-+OH– NaHSO3+H2O H2S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O3-+H2O H2SO3+OH- Na2S+H2O NaHS+NaOH S2-+H2O HS-+OH– NaHS+H2O H2S+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H2O H2S+OH- Na3PO4+H2O Na2HPO4+NaOH PO43-+H2O HPO42-+OH– Na2HPO4+H2O NaH2PO4+NaOH HPO42-+H2O H2PO4-+OH– NaH2PO4+H2O H3PO4+NaOH H2PO4-+H2O H3PO4+OH–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CH3COO-+H2O CH3COOH+OH– C6H5ONa+H2O C6H5OH+NaOH C6H5O-+H2O C6H5OH+OH– 2、双水解 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 NH4F+H2O HF+NH3•H2O Al2S3+6H2O==Al(OH)3↓+H2S↑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Mg3N2+6H2O==Mg(OH)2↓+N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Na3P+3H2O==3NaOH+P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Zn3P2+6H2O==Zn(OH)2↓+PH3↑(Zn3P2一种老鼠药,PH3剧毒神经毒剂) CaC2+2H2O==Ca(OH)3↓+C2H2↑(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关键词:盐类水解;高中化学;高考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84-01 《盐类的水解》位于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都有明确要求: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这一节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笔者现对盐类的水解一节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和广大教师和同学们交流。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认真理解、体会定义,可以进一步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二、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注意:发生水解的盐溶液里同时存在两个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平衡。 三、盐类水解的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并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若能水解的话,盐必须是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或弱酸弱碱盐;而具体水解的离子则是弱碱的阳离子或是弱酸的阴离子。 2、越弱越水解。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小。 四、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较微弱,且该过程可逆,是一个动态平衡;因此其电离出的离子就会水解,建立一个水解平衡。 2、外因: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①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越热越水解)。 盐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故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该动态平衡向吸热(水解)的方向移动。②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③加入其他物质,可抑制或促进水解(具体看水解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的方向)。 五、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一般水解过程 (1)一般水解程度不大,要写可逆符号,不写等号;一般不标沉淀和气体符号(剧烈的双水解除外)。(2)多元弱酸的阴离子分步水解。要分开写,不能合并;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一般只写第一步)。(3)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的过程较为复杂,故高中简单化处理,写水解方程式时一步写出。(4)注意水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 2、双水解 (1)一般的双水解:阴阳离子都水解,互相促进。但程度不是很大,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其水解离子方程式与一般水解相同。如NH4HCO3、(NH4) 3CO3等。(2)剧烈双水解:阴阳离子均水解,互相促进。水解较彻底,所以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其离子方程式写等号,标沉淀和气体符号。 六、盐类水解的应用 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单一盐溶液 ①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符合“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规律。即溶液的酸碱性和水解程度相对较小(或不水解)的离子保持一致。如:NH4Cl、NaHCO3、CH3COONH4的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和中性。②若是强碱的酸式盐,其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2)混合溶液 ① 酸与盐:如等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由于一般情况下,电离都是大于水解的程度,所以显酸性。②酸与碱混合:需要具体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具体分析。 2、盐溶液的配置与保存 (1)在配制FeCl3、Al(NO3) 3、CuSO4、SnCl2等溶液时,为抑制水解,常先将盐溶于其对应的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2)Na2SiO3、Na2CO3、NaAlO2等碱性溶液不能贮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就是防止SiO2与它们水解产生的OH-反应。 (3)有些盐会完全水解,如硫化铝遇水发生完全水解,因此不能在湿态下获得硫化铝,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应制取。 3、蒸干盐溶液后所余固体的判断 要考虑其水解后产生的酸或碱是否能脱离溶液。若有一方脱离,则会生成另一种物质;如:AlCl3蒸干后得到Al(OH) 3。若不能脱离溶液,则仍是盐本身。 4、其它应用 (1)判断盐对应酸的强弱。若前者PH值大于后者,则酸性:HA < HB。(2)可以利用部分离子的水解来除杂。如:①KNO3中含有Fe3+ 可采用加热方法除去。②MgCl2中含有Fe3+ ,可加入Mg0等。(3)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能大量共存。(4)制备纳米材料或胶体。(5)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就是利用双水解。(6)草木灰不宜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防止双水解导致肥效流失。(7)炸油条或油饼时必须要放明矾与纯碱,利用双水解使油条胀大。(8)热纯碱水去油污时,利用水解使溶液碱性增强,进而增强去污能力。 关键词:探究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选择探究式的缘由 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选择以探究法为主导教法展开教学,主要原因是:“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就会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本课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简单、常见,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学生质疑找原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如果直接对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学生虽在思考,但始终跟着教师的思维,没能构建概念,成为被动的学习。为此我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教学。 二、探究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提出问题,突出矛盾。从教师提出日常生活用纯碱洗涤餐具问题,引发学生对盐溶液的酸碱性质疑,用PH试纸测定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实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景而产生的。提出问题伴随着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并不是仅在开始,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质疑,提出新问题,使探究教学层层递进。 2. 引导学生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获取知识”向 “探究知识” 转变。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对已学旧知大胆得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寻求结果,使学生在整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体验成功快乐,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实验质疑时,教师可作以下提示:(1)溶液呈中性、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分别是什么?(2)以NH4Cl溶液为例,溶液中存在有哪些离子,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离子产生的过程;(3)这些离子会发生反应吗?是否导致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情况,必要时作适当的提示。这一阶段是核心,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为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提出问题:根据NH4Cl呈酸性的推导,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猜想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怎样的规律?这步探究活动表面是上述问题的重复,学生的思维量和思维方式和前面探究相类似。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概念提炼的过程,通过再探究让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并使得学生获得经验,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3. 引导学生由“探究知识”转变为“探究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力求让学生了解化学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把学生从知识引领到生活,培养学习化学的爱好,提高科学素养,我在本节课教学的最后阶段,尝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下节“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作铺垫。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尝试开展有效的预习,如本课,在学生初步了解盐类的水解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以下素材:(1)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怎么理解这谚语?(2)你知道泡沫灭火器里装的是什么药品吗?灭火的原理又是什么?课后学生都表现十分兴奋,积极主动去查阅资料。 三、对本节课的反思感悟 1. 实验探究是化学课堂上最有魅力的一招。但在本节课设计的实验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所了解(如Na2CO3的测定)造成兴趣不大。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实验素材的选择,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探究价值和蕴含的思想,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吸引人。 2.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保证探究的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点。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钻劲”,决定了探究能否成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探究中,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方向。然而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梯度,遵循由易到难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作出引导。但引导也不能过多,避免探究沦为“形式”。教师应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构建知识,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点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炼精髓。 4. 通过这节课,我深感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学生对生活、社会各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思维更广阔,要求也更高,要引领探究过程使课堂预设生成,就要求教师本身关注生活、材料、科技和实验化学,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表观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第1 节的知识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把家庭小实验以小组的形式预先布置给学生,学生不但测了实验中要求的四种盐的酸碱性,有的同学甚至测了洗发水、洗衣粉等溶液的酸碱性。 用精密试纸使学生对溶液得到酸碱性判断非常准确。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另外有一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盐类水解的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 (3)幻灯片在播放时跟不上讲课的速度。 (4)实验时间较长,以至于没能按计划完成相应的.练习。 附: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盐类水解的定义,发生的条件和本质以及水解的规律。学会PH值测量的方法,会使用PH试纸,以及PH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同的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寻找规律 1情景创设: 通过观看灭火视频了解泡沫灭火器中的主要成分。教师写出反应的化学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提问:A泡沫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B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 C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学生讨论 结果:适用于扑救油制品、油脂等火灾, 但不能扑救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可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出。当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即可将筒体颠倒过来,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近而远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 注意:泡沫灭火器不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否则将威胁人身安全 2实验探究 让学生测定以下物质的PH,仪器:PH试纸,PH计,玻璃棒 药品:指示剂(酚酞,石蕊) 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和仪器测量下列物质的PH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的使用,以及PH计的使用规则 Nacl,Na2CO3,NaHCO3,N H4Cl, Na2SO4,CH3COONa,(NH4)2SO4 Al2(SO4)3 3.小组测量记录,汇报,并列表归类 老师最后呈现的结果 4.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其于盐的类型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以及表格内容总结规律,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结果: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可以老师帮助归纳 ) 板块二分析原因 1.提问:C(H) C(OH)酸性 C(H) =C(OH)中性 那么盐溶液中H+ OH-从何而来? +-+-+- 4.老师引导:分析这些粒子的组合形式,发现会有弱电解质生成 平衡时C(H) >C(OH-) 小结:弱碱阳离子NH4+与水电离产生的OH-形成了弱碱NH3·H2O,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导 + 致溶液的C(H+)增大,使溶液呈现酸性,这就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原因。 5.观看视频,从微观角度了解水解的原因 6.通过类比,学生自己写出CH3COONa的水解过程, 7.老师播放视屏,加深学生对水解过程得了解 8.老师提问溶液成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溶液成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点解质,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9.老师提问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关键词:水解本质;化学观念;化学课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4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的教学热点,有关“盐类水解”的展示课层出不穷,讨论文章也颇多,甚至出现了从现象到结论的口诀背诵的教学局面。面对如此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化学观念出发,对“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 1 改变“水解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因 1.1 一般教学思路的局限性 按照上科版教材对本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及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建议,课堂教学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1)实验测定三种盐溶液的pH,以此引发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均呈中性;(2)实验测定一系列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即与盐类组成的关系);(3)理论推导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由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来探究水解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属于归纳法:通过一系列物质的pH测定寻求物质组成的相似点,归纳总结溶液酸碱性与盐类组成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流畅而传统的,教学逻辑是严密但少有挑战的。 1.2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启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就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作出深入阐述: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及间接起作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他提醒广大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防止自己的教学把他们的可能性限制在某一水平上。教师应当依靠学生已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不断扩大这些可能性,把它们提到更高的水平[1]。因此,笔者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学生在将近一个学年的化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化学学习经验,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笔者决定在“盐类水解”授课时确定新的教学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并巩固“平衡观”、“微粒观”等化学观念。 2 “盐类水解”理论教学过程 2.1 第一环节:课题引入 见表1。 2.2 第二环节:“问责”离子 见表2。 2.3 第三环节:追问本质 见表3。 2.4 第四环节:举一反三 见表4。 实验教学辅助理论学习依然是“盐类水解”学习主题的重要教学方式,选取典型物质作为研究案例、强调水解本质的探究、重视学生对学科观念的自我构建可以有效突破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在笔者看来,“盐类水解”是学生理解世界纷繁复杂变化的一个载体,是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一个过程体验。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2]。 参考文献: [1]杜殿坤.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5~116.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推荐阅读: 盐类水解复习教案11-27 海参水解方法和化学成分研究09-29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12-24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11-01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08-25 初三化学教案--常见的酸和碱09-06 高中化学酚的教案及练习09-30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08-189.盐类水解教学设计 篇九
10.化学方程式五、水解反应 篇十
11.把握重点深度理解盐类的水解 篇十一
12.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十二
13.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篇十三
14.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篇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