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经典诗歌(精选15篇)
1.六一儿童节经典诗歌 篇一
一、推行“每天十分钟”
在学校推行“每天十分钟”是一种引导小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校门口醒目处以及各个教室的黑板报一角,开辟“诗歌角”。每周抄上一两首新诗,让学生吟诵。每天早读课前十分钟进行诗歌诵读。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选文,合理安排。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认真选择适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诵读的诗词,并结合推广普通话工作,给古诗词注上汉语拼音。其次,要像语文课本的编排那样,尽量根据时令选好诗词。如:春季宜选用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春晓》《春夜喜雨》《春日》等;夏天,选用描写烈日炎炎下农民辛勤劳动的《悯农》;清明节选用杜牧的《清明》;重阳节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春佳节过后,让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元日》,回忆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情景;严冬之际,可选用《梅花》,让学生欣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再次,要考虑诗词出现的前后顺序,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 感悟为主,理解为辅。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而让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推行“每周一诗”不必像正规的古诗教学那样,要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对诗词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去读、去背、去感悟上。只要学生能读得朗朗上口,有滋有味,朗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古诗词中的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学素养的增加而逐步得以领悟和解决。
3. 注意反馈,及时检查。
“每周一诗”的训练,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觉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忽视反馈,疏于管理,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学生积累了几首古诗词后,就要及时检查。方式可灵活多样,如:个人背诵、师生对吟、学生竞赛等。
二、寓诵读古诗词于活动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要注重趣味性,寓诵读古诗词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兴趣,启迪智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每周进行形式多样的诗歌活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都要进行全校诗歌诵读节目比赛。
1. 猜谜引趣。
猜谜语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我们可以把猜谜语作为学古诗的引子。如:学《咏鹅》用“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在学生七嘴八舌、情绪兴奋之时,转入古诗词的学习、诵读。
2. 创设情境,出游诵诗。
许多优美的古诗词,都是诗(词)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交融之境界来诵读古诗词能收到特殊的效果。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结合春游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春风拂面,柳条轻摆,姹紫嫣红的美景中,轻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带学生到花红叶绿的荷花池畔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讲诗词故事。
许多古诗词的诞生往往有一个或美丽动听或凄婉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产生的背景及当时诗人的情感。如:学曹植的《七步诗》,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不用教师解释,小学生对这首诗中“豆”“豆萁”“同根生”的喻义会自然明了,对诗意的理解也就容易、准确得多。这样,便于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更易于渐入诗的意境,步入彼时彼地诗人的情感世界,诵读起来会声情并茂,牢记于心。
三、营造浓厚的读诗氛围
如果让学生处在浓浓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悟会大大增强。因此,营造诵读古诗词的氛围也非常重要。
1. 课前吟诵。
坚持课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让古诗词的朗朗诵读声充满课堂、充满校园,成为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2. 开展诵读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如:赛诗会、诗歌朗诵会。发现、表彰一批古诗词背得多、吟诵得好的学生。让学生得到启示:学校、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学生,同学们也佩服和羡慕胸有诗书的伙伴。让学生对诵读古诗词产生更高的热情。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古诗
在古诗诵读教学中,我们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草》(离离原上草)一诗时,短短四句话,低年级学生要完全理解诗中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学校草坪上的草什么时候长得最旺盛?什么时候枯萎了?到了第二年,那些草是不是还会重新焕发生机、蓬勃生长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野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有时学生没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可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一种作客他乡,感到孤独无亲,更加思念自己亲人的感受。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尚未有过类似的经历,教师就转移对象,引导学生体验自己远离父母到亲戚家时间较长时的那种感受,让学生从间接体验中产生语感。因此,刘国正在《读诗答问》中指出“内容过深或情感过于隔膜、学生完全不理解的”作品不要选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读旧诗”(指古体诗)“固然不能要求他们都理解,却也不能像旧时私塾中读蒙书那样,完全不要求理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很好;《戏为六绝句》学生就很难理解。杜牧的《清明》很好;《秋夕》曲折地表现了孤独少女的情思,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要忽略这点而使诗歌教学陷入艰难晦涩的地步。
2.彰显儿童诗歌之美 篇二
一、创设情境——尽情地欣赏美
在课堂中要经常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感情氛围,以优美动听的乐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
师:猜一猜,家住夜空里,眼睛小眯眯,一眨闪闪亮,夜夜放光明。
生:我知道了“它”是星星。
师:地上的鲜花和天上的星星最令人喜欢,你们想去看看鲜花和星星吗?让我们一齐进入这迷人的天地吧!(多媒体播放配乐配画面的诗歌朗读)
学生一边倾听着配乐朗读,一边欣赏着盛开的鲜花和迷人的夜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鲜花的动态美,获得一种惊喜之情。同时,精彩的画面所带来的直观刺激,引发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初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为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真切地感受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种渴望学习诗歌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引领,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二、诵读感悟——入情地领会美
朗诵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辅以各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诗意和意境。
1.诵读体会意境
在教学每一篇儿童诗都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读中体会,在诵读中消化和吸收,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读出诗意,感悟意境。
《水乡歌》这首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抒写诗歌的意境。先用“水乡什么多”来做铺设,接着点出了水乡的美丽风光和人们在这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细细地体会,读懂句子的意思,读出诗歌的意境,感受水乡的境貌特点,体会水乡之美,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评读促进感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婆婆因“盲”与五彩世界产生了间隔,失去了交流,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既能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还能联系学生的“爱心”这条线,通过不断诵读理解诗意,反复诵读感悟。
师:(看图)看着蝈蝈,听!(蝈蝈叫声的录音)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生:仿佛看到家乡清澈的小溪。
生:仿佛看到外面美丽的风光。
生:她仿佛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仿佛她又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正在和小伙伴们愉快的嬉戏。
师: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原野之中,又见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她没有读出欢乐的气氛。
师:是啊!(引导说)想一想,走进广阔无边的田野时,听到小溪叮咚叮咚的流淌声,你感觉怎么样,心情又怎么样呢?
师:我觉得你这儿读得特别欢快,“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请再读一次好吗?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回了欢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借助图画、音乐等,通过反复地吟诵,让学生融入自身的理解,抒发独特的情感体验。最后又以评促读,借助老师和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恰当又有感情地朗读,丰富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纵情地创作美
因此,在学生欣赏、体会诗歌之美的基础上,我根据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去创造美,进一步获得审美的愉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据诗作画——再现美
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和她反复锤炼的语言、精美的意境是分不开的,在古代,一首优美的诗句常常是一幅或几幅美景构成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意,可以采用以诗画画、以诗起舞、以诗歌唱、以诗排练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充分感悟诗歌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获生活的乐趣。
在教学《家》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感悟诗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出天上的“白云”和“小鸟”、水里的“鱼儿”、田野里的“种子”还有“我们”的家,这样在学生的笔下就出现了一幅祖国美丽的山水图,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模仿创作——升华美
模仿是学习的必须之路,写童诗亦是如此。
比如学习了《鲜花和星星》这首诗歌后,我出示图画提供句式让孩子进行模仿写作。
我喜欢秋天满地的——:
这里——,
那里——,
真比——。
草原上遍地都是 ——,
这里——,
那里——,
真比——。
学生在学习童诗创作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反复的诵读、积极地品读,在活动中体会童诗的诗意,在活动中感悟童诗的美,在创作童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在写诗的体验活动中把诗歌的美再现、感受、升华。
3.六一儿童节短诗歌 篇三
《六一节》
全世界少年们的节日
已经来到,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
“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 “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
《我们的节日》
你清楚,他清楚,大家都清楚。
歌舞、故事、集会
表达儿童的幸福,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六一,我们的节日!》
六一,气候宜人,鲜花盛开。
六一,草长莺飞,生机昂然。
六一,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又一次来到了我们身旁。
我们集会。
用歌声,用舞蹈,来表达儿童的幸福。
今天,我们是出巢的小莺,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
今天,我们是含苞的小花,明天将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我们就是我们。
红领巾在胸前燃烧。
请看明天,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
举起山,挑起河。
捧起现代化的祖国,飞翔金色的目标。
《快乐的六一》
为什么这样辉煌? “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 “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
4.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特点与方法 篇四
一、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特点
诗歌是充满情感的文字, 儿童读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的情感, 让诗歌和自我的心灵产生共鸣, 进而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 首先是基于诗歌的本体性特征, 例如文字简约、内涵丰富、意象独特等。其次,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诗歌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此, 诗歌教学才能激活儿童的诗性智慧。
1.诗歌的文学特点
诗歌不同于散文, 其语言往往简约凝练、节奏感很强, 读来朗朗上口。诗歌教学应该有别于一般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儿童在把握和品味诗歌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意境, 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儿童还原诗歌的意象, 推敲诗歌中字词的运用, 凸显诗歌的情趣。诗歌是以“语词”为载体的, 有韵律、有节奏。诗歌里有美丽的故乡, 有伟大的民族, 有伟大的祖国。
2.诗歌的诗性思维
儿童的感性思维不同于成人的理性思维, 本源意义上的儿童思维便是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直观性”, 即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传达意思, 如儿童会说彩虹像各种各样的动物;二是“我向性”, 即儿童所见物体往往等同于儿童的“生命之我”, 如“月亮是我的脸”。由于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 而且这种想象非常感性、原始, 缺少逻辑推理, 由此, 我们认为诗歌是“最儿童化”的形式表达。
二、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诗歌充分彰显其语言文字的优势, 让儿童领略诗歌这一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儿童能够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真谛, 相信儿童的生活一定会如一泓清泉, 一路奔流, 一路欢歌。
1.诗歌阅读:丰富儿童的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 教师要向儿童推荐优秀的诗歌, 让儿童接受诗歌的熏染。引领儿童读诗、赏诗, 如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儿童亲自体验;用诗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导儿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引导儿童养成边读书边圈画边标注的习惯;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来引导儿童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等等。要引导儿童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上去读懂诗。读诗的过程, 便是儿童揣摩和品味的过程, 是儿童和诗歌进行积极对话的过程。伟大的诗人摩罗说:“诗歌即生存。”诗歌诵读多了, 儿童自然而然就会萌发创作诗歌的欲望, 同时会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生活体验:激活儿童的灵性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创作诗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引导儿童结合生活展开诗歌体验与想象。例如:春天可以让儿童感受“千里莺啼绿映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春光;夏天, 可以让儿童一同感受乡间池塘“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奇景趣事;秋天, 让儿童感受“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冬天, 让儿童在雪天欣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儿童是富有灵性的, 他们的生活充溢着童真、童趣。在儿童的眼中,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灵性。在儿童眼中, 一切的花鸟鱼虫都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学要呵护儿童的灵性、打开儿童的心灵, 让儿童“诗意地生活”。在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时, 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到郊外踏青, 去寻找春天。儿童会感到杨柳在风中向它们招手, 桃树、梨树、杏树在争着开花比美, 小鸟在树上快乐地歌唱, 春天的空气中洋溢着生命拔节生长的气息。诗歌的源泉在哪里?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 诗歌教学要把儿童的生活还给儿童, 让儿童走进大自然, 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让儿童走进心灵, 去聆听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儿童走进语言, 在语言中充实自己的心灵;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写下属于自己的诗歌, 去捕捉生活美、表现生活美。
3.言语推敲:体会诗歌的精妙
“推敲”是著名的古诗创作典故。诗歌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因此, 诗歌教学要关注诗歌中的言语表达, 要唤醒“诗意的耳朵”, 引领儿童睁开“诗歌的眼睛”, 让儿童在诗性状态下诵读诗歌, 抓住诗歌中的某些暗示, 从看似平凡的不经意之处, 发现奥妙、奇崛, 由此把握作品的灵魂。例如, 执教《池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时, 笔者抓住诗歌的“诗眼”, 和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对话, 让儿童品味“偷”字的巧妙。
师:诗人为什么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觉得这个小娃是在偷窃吗?
生:我认为诗歌中的小娃很可爱, 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讨厌。
师:你为什么不讨厌小娃?
生:这里小娃瞒着大人偷采白莲, 可以看出小娃的天真调皮。
生:小娃可能只是采着玩玩, 没有存心偷窃的意思, 否则小娃怎么会“不解藏踪迹”呢?
生:诗歌中, 因为小娃纯真的童心, 不懂得隐藏行踪, 让船冲开浮萍, 水面上划开一条水路, 这是一种多美的景色啊!
生:诗人对小娃也是喜爱的。
师:你觉得小娃偷采到白莲后心情会怎样?
生:小娃会很开心。
师:是的, 孩子们, 诗歌中的小娃充满着童真、童趣。童心是可贵的, 是可爱的,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诵读诗歌。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非常平实, 儿童很好理解。儿童对诗歌的阅读原本是漫不经心的, 但诗歌中有一个字也就是诗歌的“诗眼”往往能唤起儿童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引领儿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 运用“陌生化”的手段, 给儿童以“惊异感”, 让儿童从平淡的诗歌中发现奇崛, 发现诗人的匠心所在, 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由此, 诗歌的韵味、意境才会悄然而生。
4.诗歌创作:开掘儿童的潜能
5.儿童诗歌创编教学浅议 篇五
【关键词】创编 模仿 想象 情感 生活 儿童诗歌
一、模仿——创造的桥梁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学写诗歌亦是如此,他们需要优秀的童诗做拐杖,从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一、二年级教材中,儿童诗占阅读总篇目的42%,这为孩子的学习和模仿提供了丰富的范本。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生动的语言,感受纯真饱满的情感,并且激发模仿表达的愿望。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风》,这首诗语言浅显、生动,很适合学生仿写。学完这首小诗后,我进行了拓展:“你们还知道哪些景物在风中的变化呢?”孩子们说到落叶、小草、花儿、红领巾等,我进一步追问:“风来了,许多事物随风摆动,比如落叶打着旋儿落下来,就像在干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像在跳舞、像在做操、像在翻跟斗等。于是,我启发学生模仿课文来表达。学生创作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一首首清新的小诗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他们兴致勃勃地模仿着、创造着、表达着……
二、想象——表达的翅膀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儿童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驰骋。
例如,二年级儿童诗《贺年片》选取学生熟悉的大自然的景物作为礼物,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感悟大自然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美好祝愿。
在学生走进文本以后,还要启发想象、跳出文本,促进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激发学生“自己之声”。从学生精彩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童心的真、童心的纯;从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我们能领略到每一个“哈姆雷特”的不同风采。
三、生活——诗作的源泉
生活是童诗创作的源泉,自然界更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因为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让儿童的天性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认为人以外的一切自然存在,如动植物、江河、山脉、日月星辰,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所以我们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
例如,执教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插秧》一课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之后,我带学生来到校园里的喷水池旁,兴致盎然地引导学生欣赏水池边的景物:柳树、茶花、假山、蜻蜓等等。然后来场水池边的赛诗会,让学生在清水假山、在绿树红花中创编诗歌。
四、情感——语言的灵魂
诗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没有真情实感只能是无病呻吟。因此引导学生写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寻找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形象、诗的语言去歌颂它,那样的诗才会充满真实的感情。
例如,执教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妈妈的爱》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母爱的体会,理解妈妈的爱,呼唤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如何让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母爱呢?我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悟、去体会,再适时引导,让学生仿写儿歌,写写自己的妈妈。不少孩子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碗清凉可口的绿豆汤”;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温暖的棉被”;还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那严厉的目光,伴随着我一天天成长”。
6.关于六一儿童节诗歌 篇六
《花蕾》
公园里万紫千红
花儿朵朵开得真美
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
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翅膀》
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飞到太空去
因为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
一花篮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快乐的六一》
“快乐的六一,快乐的六一,我们欢迎你,我们欢迎你。你给我们带来了鲜花,你给我们带来了友谊,你把全世界的小朋友连在一起,连在一起„„”六月赞歌,莺燕纷飞,花样年华,共享欢乐。
奇思妙想创造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带我们穿越宇宙天际,天马行空,挥舞着小彩旗和每一颗星星打招呼,白云微笑,鸟儿高歌,一路随行,欢歌笑语,伴着我们飞向天边的彩虹桥,用音符建筑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堡,邀请所有小伙伴到城堡居住,有天使相伴,唱着动人的赞美诗,啊„这就是我们心中最最美好的世界。
《六一放歌》
穿上洁白的短衬衫,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系上漂亮的格子裙,迎着朝阳去学校。
今天的天空格外明朗,今天的歌儿格外动听,今天的舞蹈格外欢快,今天的笑容格外灿烂。
我们骄傲――
在老师的培育下,今天含苞的骨朵。
明天将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我们自豪――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今天的小苗,明天将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感慨――
在母爱的哺育下,今天稚嫩的雏鹰,明天将展翅翱翔于蓝天。
我们的歌声那么嘹亮,我们的步伐那么豪迈。
我们的心儿在跳跃,我们的激情在飞扬。
六一的歌,是欢乐的歌!六一的歌,是甜美的歌!六一的歌,是奋进的歌!六一的歌,是胜利的歌!激昂的鼓点已经敲起,震天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迈开大步向前走。
《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织女思凡懒做仙。
7.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篇七
这套书的三个关键词很醒目:“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红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含义和指向是明确的。红色是热血的颜色,是国旗的颜色。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象征着奉献和革命。红色当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关。红色者,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也。而中共党史出版社,本身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名成立的出版社。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举世皆知。正如党史学者李忠杰所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另一种形式的展示。红色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大概是党史社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吧。
“红色”续接“经典”,表明丛书策划者们除了注重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是否都经历过历史的检视和时间的考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在艺术品质是否上乘,是否经得起读者的咀嚼、品评和回味。何谓“经典”?老实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未必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想,但凡称得上经典作品的,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素。比如,典范性、普适性、独创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典范性——作品艺术提炼的高度概括。其文学诉求提升了人类认识的高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预示着某种趋势的终极走向。普适性——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思考和呈现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在拥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独创性——文学作品最宝贵的是个体的独创性。没有千千万万个个体作家的独特创造,就不可能有整体文学的发展。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无论种族、地域、文化有多少差异,人类基本的欲望、渴求、认知、感受是共通的。真正的好作品、经典作品,必定内置了人类心灵共鸣的密码,必定含纳、承载了人类情感的张力。当然,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经典作品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过程。有些曾经被称为是经典的,现在已不再是经典;而有些在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的,又被后人誉为经典。这是常有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也是相对的。
把“红色”“经典”与“儿童文学”放在一起,显而易见,希冀的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熏陶。在我国,红色儿童文学主要是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这几个特定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文学书写。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时,创作者之多,创作面之广,风格之多样,影响之大,读者之众,实不多见。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小说家,比如华山、徐光耀、王愿坚、管桦、刘知侠、李心田、颜一烟、萧平、邱勋等。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另一个小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代表性小说家有颜一烟、张品成等。
考虑到精品需要相应的时间筛选,本丛书除张品成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其余作品均创作于距今四五十年以前。但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皆称得上是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可谓部部有影响、篇篇有特色。许多作品在当时不仅家喻户晓,而且作品的名字本身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比如,中长篇小说中的《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闪闪的红星》《微山湖上》等,短篇小说中的《七根火柴》《党费》《三月雪》《海滨的孩子》《永远的哨兵》等。可以说,许多读者是看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这些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质地影响、左右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这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红色儿童文学,能够赢得今天青少年们的喜爱。
8.让家庭成为儿童经典教育的摇篮 篇八
关键词:儿童发展,经典教育,家庭教育
儿童经典教育即抓住儿童(0-13岁)发展的关键期,主要以诵读的方式,让儿童读背大量优秀的文化典籍,以达到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培养美德的目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现代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滑,学生的人文素质急剧下降,说明现代只重知识和科技的教育是不行的,我们还应当加强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将文化植根教育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让儿童学习民族文化经典,以及经过历史沉淀而广受流传的民间故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吸纳高层次的文化营养,培养儿童气概、品德、智力及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本性、潜能及潜在价值,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明白生存的意义,而不单是教给人谋生的技能。现今教育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一方面,儿童(0-13岁)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品行和智慧决定了其一生的生活质量、人生走向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纵观古今,最根本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这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智商超群的孩子重要。另一方面,受社会利益驱使、物质文明高度膨胀,现行的教育仅仅是对智力的高度开发,培养了一批批“高智商”的人同时创造了一批批毒胶囊、毒奶粉、地沟油等产品,人们愤慨世风日下,批判道德虚无、价值观颠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教育的失误,现今的教育忽略了教育本质,忽视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深深坠入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
二、让家庭成为儿童经典教育摇篮的必要性
(一 )经典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
1.经典的定义。
所谓经典,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遗留并沉淀下来为绝大多数人们所认同、理解、学习和赋予永恒价值的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 》等 ,但是对于儿童教育来说 ,经典的定义应该被扩大,还可以包括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古诗词,像唐诗宋词楚辞及经过历史沉淀、在民间广受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孔融让梨、井底之蛙、仓颉造字等,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这些皆能堪称经典,都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颂扬了美好崇高的道德品质,能给人无尽的智慧和启迪,这对当今儿童的发展教育有重大意义。
2.经典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从思想性看,首先,经典虽文字简洁,但其正确的思想能给儿童最深刻的思维启发。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颇富韵味,朗朗上口。其次,读诵古诗词有利于儿童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品德,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屈原的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诗句富含哲理。此外,从小读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儿童明白谦虚礼让;读凿壁偷光的故事使其悟出在现在美好的生活条件下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的道理,等等。总之,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其内容会烙印在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只要加以环境的刺激,便能直接地、自然地影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2]。
从文化熏陶看,让儿童学习国学,读诵经典能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的礼仁、孟子的仁义,以及庄子的逍遥游等思想,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3]。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不注重品德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患[4]。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进行能让一个孩子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从实践效果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对儿童经典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央3频道《向幸福出发》这个综艺节目曾采访了一个6岁的天才宝宝李尚容,她通读四书五经,5岁就认识4000多字,能古文、善歌词、会做诗,当主持人考验她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时,对答如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经典造就了这位心思灵巧、览闻辩见的天才宝宝,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才宝宝也证明了经典的教育价值。所以, 让儿童从小熟读《笠翁对韵》、《弟子规》等蒙学教材 ,以及《大学》、 《中庸》等国学经典,可以增加儿童的识字量,明显提高儿童的读写能力和记忆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从儿童发展看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
1.以儿童认知和思维的特点为依据。
儿童认知发展表明,0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选择四书五经等经典给儿童反复诵读,能丰富大脑知识储存量,有利于训练记忆力。0至3岁阶段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学习效果最好的时期,所以诵读经典也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儿童右脑思维模式的特点, 其思维发展有别于成人左脑思维模式,儿童读书不要求理解,只需要机械地输入大量信息,其理解能力发展随着年龄和阅历不断增长[5]。因此,儿童没有难易的概念,于他们而言,无论是学习国学经典、民间故事还是儿歌童谣,都如出一辙,就是熟读成诵。因此,在儿童时期让孩子读经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而且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抓住儿童敏感期 。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在此时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会很敏感,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并很容易学会一些事情[6]。在儿童发展敏感期的不同阶段, 诵读经典能让儿童不断接受经典信息的刺激,吸收大量语言词汇,从而建立日后发展所需的语料库,满足儿童旺盛的求知欲。随着大脑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这些记忆的东西在大脑的潜意识里不断反应、发酵、配套,在无意识中就促进了理解力的形成, 加以适当情境的刺激最终变成创造力[7]。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对待儿童语言、记忆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时机,而且需要静待花开。
(三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期接受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其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没有高素质的父母,很难有高素质的孩子;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可是现今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不当,已经在孩子身上酿造了太多悲剧,青少年厌学、叛逆,道德品质低下、礼义廉耻之心尽失,甚至价值观颠覆而导致犯罪、自杀,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新方法。
三、儿童经典教育在家庭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一 )科学定位家庭教育 ,树立明确经典教育理念 。
父母应该科学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位, 树立明确的经典教育意识和理念,对经典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经典教育,明确经典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思考并探索如何通过学习经典培养一个德智双全、人格健全孩子的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严格将经典学习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
(二 )重视榜样的作用 ,重视潜教育 。
育人先育己,想要孩子学习经典,必须自己先学,感受经典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教育和做人的智慧,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儿童心中,父母都是高大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这要求父母做好行为表率。同时父母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与实践对儿童在意志品德、气概方面的潜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三 )以儿童本位为原则 。
儿童经典教育必须以儿童本位为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学习经典要因人而异,父母不可揠苗助长或施加太大压力,应根据儿童的求知兴趣和发展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和赏识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创新学习形式,可以通过读、背、语句接龙、记忆比赛等方式,尽可能参与亲子共读,并在生活中践行经典,陪儿童一同成长。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培养儿童的孝心、感恩之心;生活中,积极帮助别人,乐于分享;对待长辈,要谦恭守礼,等等,甚至可以通过扮演经典角色、品读经典故事等方式,培养儿童学习经典的兴趣。总之,一切为了儿童发展。
(四 )营造学习经典的家庭环境 。
现今国学教育培训越来越多, 但是受社会利益的驱使,经典教育培训成了从商者暴利的手段, 即使读经教育这么火热儿童走出课堂后接触的还是一个没有经典的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经典学习氛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开设家庭课堂每天规定一小时为经典学习时间, 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参与,并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和启蒙教育的特点,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经典教材。除了可以由父母坚持陪读,还可以利用经典音频,像《弟子规》,带领儿童读唱,既能让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又能在美妙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最重要的是能刺激儿童保持不断的学习兴趣。
(五 )创新学习形式 。
儿童活泼好动,善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不像成人会理性思考,而是热衷于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情节起伏大、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作品,所以要求父母注重经典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自己充分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学习形式,可以通过开展童谣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父母不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儿童讲述经典, 还可以通过开展童谣游戏让儿童亲身体验,父母讲述故事,儿童角色扮演,有条件支持的家庭可以购买或定做古代书童的服装、帽子及儿童适用的竹木简书,这样更能吸引儿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或者以听说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习《笠翁对韵》时,父母读“天对地”,儿童读“雨对风”,父母读“山花对海树”,儿童读“赤日对苍穹”,通过创新形式的亲子共读,可以极大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和理解。
(六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
儿童的素质更多取决于家庭而不是学校, 没有高素质的父母,很难有高素质的儿童,所以最根本在于父母热爱学习甚至在胎儿时期,父母就要学习经典,做好国学胎教。尤其是母亲,通过意念传导,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出生后结合早期经典教育,这样能更好地开发潜能,培养良好品德和人格。父母对经典的理解与解读直接决定了儿童对经典的认知只有父母坚持学习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孩子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热爱学习。
(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古代文化典籍虽然极具教育价值, 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从习主席在十八大会上号召全民族学习《弟子规》起,就掀起了全民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但是《弟子规》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已经脱离了现实,并不是父母喜好的,我们不要为他们去做,而是要分情况、挑场合、辨善恶也不是父母病了,子女就要去亲自尝药,这是错误甚至很危险的做法;更不是父母去世了,子女定要常悲咽,而是教导我们常感恩敬畏之心,牢记父母在心中。因此,经典的思想内容并非完全正确,甚至有的部分是错误的、毒害人心灵的。儿童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父母作为间接引导者,对经典应该有正确解读和践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 )莫让经典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
现今应试教育下的儿童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 更被要求参与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他们本就已经课业繁重,甚至超过儿童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再强迫儿童学习经典,加之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反而会引发儿童的厌学心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和学校应及时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不要让经典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九 )经典教育贵在坚持 。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逆也不可提前。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所以对儿童进行经典教育绝非一日之功, 唯有坚持不懈用经典之水浇灌儿童求知的心灵,用怀爱之心培育祖国的花朵,才能让儿童这株稚嫩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结语
9.六一儿童节诗歌——《动物》 篇九
“好!好!”
谁在叫
原来狗
在向猫打招呼呢
猫不知道做了什麽
亏心事
看到狗就叫
“妈呀!妈呀!”
麻雀
麻雀像是机关枪,
每天吱吱的叫。
麻雀也像枝铅笔,
不停的在晒谷场上写字。
麻雀又像个大歌星,
一有机会就在电线上唱歌。
小鸟
一只小鸟翱翔在天空,
一架飞机从他的头上掠过,
“吼那麽大声的是什麽怪物?”
“一样是鸟,神气什麽!”
蝴蝶
你好漂亮,
一定是妈妈
帮你逢的衣服。
可不可以
请你妈妈
帮我逢一件,
在加一对翅膀。
萤火虫
萤火虫,
提着小灯笼,
飞来飞去,
因为
不知道要把灯笼
放在那里,
所以到处乱跑,
这棵树也不好,
那棵树也不好。
燕子
不论是什麽时候,
身上总是带把大剪刀,
是替我剪头上的杂草,
还是替彩虹小姐做衣裳。
鹦鹉
你只会
模仿别人讲话
我说一句
哈罗
你也说一句
哈罗
却不会
说出自己的意思
真没意思
蚕宝宝
蚕呀!
你真像火车,
嘟嘟嘟……
载着客人去玩耍,
我看你胖胖的样子,
好可爱呀!
我好想坐一坐呢!
苍蝇
你可真狠呀!
在食物上
装上了定时炸弹
让我们吃下去
在我们的体内
爆炸
火鸡
咕咕咕咕
火鸡围在一起
谈起那件事
脸都红起来了
不停的叫着
咕噜咕噜
咕噜咕噜
小老鼠
小老鼠吱吱叫
穿着灰色衣裳
别的地方不藏
偏偏躲在小猫旁
小猫回来碰正着
小老鼠满身伤
小猫哈哈笑
这餐又可吃饱饱
壁虎
有一身
奇妙的轻功
肚子吸住墙壁
不会掉下来
有人侵犯他
就会自动掉尾巴
侵犯的人
以为他死了
他却在骗人
那尾巴还在跳动
他就趁机逃走
青蛙呱呱叫
一只青蛙呱呱叫,
所有青蛙呱呱叫,
整个晚上叫不停,
吵的爸爸睡不着,
关上窗儿,
关上门,
不让叫声溜进来。
蚱蜢
他
一身绿色的劲装
在草丛里高来高去
像轻功绝顶的高手
小鸵鸟
小鸵鸟,
长的高,
见了猎人就懊恼,
两腿发软不能跑,
只好把头土里埋,
屁股翘的半天高。
猎人一枪打中了,
鸵鸟痛的哇哇叫。
蚂蚁
小小蚂蚁,
真顽皮。
爬上窗台,
最勤快。
小小力气,
野心大。
大鱼大肉,
大骨头,
一样一样
拖着走。
蚊子
蚊子是捐血中心的义工
到各地方去
强迫人们捐血
但是他不验血
10.六一儿童节经典诗歌 篇十
关于《一个孩子的诗园》中有关探险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描写探险情境, 一类是在做梦想象中经历探险, 第三类则是在儿童游戏中体现探险精神。以下笔者将对这三类诗歌一一进行列举分析。
一、探险的旅程
在斯蒂文森的笔下, 探险, 对儿童而言, 是每次小小的淘气, 是透过天窗仰望星空的遐想, 是爬上高树对外面世界的张望。它源于探索发现的天性, 源于永存好奇的童心。在孩子们眼中,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 天上有星星的诱惑, 大地上有河流、森林和道路的诱惑, 于是在某一个日子, 他们便悄悄踏上了人生中最初的探险旅程。
法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多米尼克?哈勒维曾在他的作品《孩子与星星》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由于被一颗星所吸引, 离家出走, 从欧洲到非洲, 游历大千世界。在《该睡的时候溜了》这首诗中, 斯蒂文森也以他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被星星吸引的孩子相似的心绪。
“穿过窗格, 窗栏, 窗框/客厅和厨房里射出了灯光/几百万, 几万万颗星星/高高地旋转在我的头顶上/树叶上几千张, 比不上星星多/一群群星星啊, 低头看着我/一群群星星啊, 在夜空闪烁。”全诗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 “我”在该睡觉的时候却偷偷溜下了床, 因为“穿过窗格, 窗栏, 窗框, 客厅和厨房里射出了灯光”, 正是这大自然的灯光让“我”久久凝望, 不愿回房。仰望星空, 在儿童眼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交流, 更是双方的互动, “比树叶多”、“比人多”的星星在天上同样“低头看着我”。运用这样一句拟人, 诗人便巧妙地点出了儿童好奇的心理和纯真的童心。但儿童想象的翅膀远远没有在此停留, 紧接着便由闪烁的群星想到了水中的倒影, 由满天的星斗联想到了航海的水手, 由天上想到地下, 由好奇心联想到了受其指引的探险活动。虽然这时大人出现了, 把“我”抱上了床, 但儿童的想象没有停止, 因为只要有好奇心在, 星星就会在“头上游荡”, 只要有星星在, 探险的心窗就永远打开。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是儿童最大的愿望。他们渴望拥抱宽广的蓝天, 俯视广阔的田野, 眺望远处的河流、树木和群山。《秋千》一诗正体现了这样的心理。诗的第一节有这样一句有趣的发问:“荡呀荡着秋千上蓝天/上蓝天, 你呀喜欢不喜欢?”是呀, 孩子为什么爱玩荡秋千呢?诗人接下来便给出了答案:因为这样可以摆脱视野的局限, 可以“荡过围墙”, “荡上天”, 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 看到牛羊、花园和高高的屋顶, 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而这正是我们的儿童, 跃跃欲试的小探险家所渴望看到的。
除了通过荡秋千眺望远方, 我们的梦想家还需要有勇敢的行动来开辟征程。《陌生的地方》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骄傲地宣称:“除了我这个小勇士, 谁敢/爬到樱桃树上去瞭望?”他果真爬了上去, 紧紧抱住树干, 向四外眺望。他通过自己勇敢的实践看到了邻居的园门和点缀着花朵的花园, 看到了流淌的河水和伸向前方的小路 (孟宪忠, 李桂兰1995) 。但他并不就此满足, “如果爬得更高”就能“看得更远更远”, 看见“大河流入海洋/穿过船群, 再奔流向前”, 直至通向“仙女的家园”、“精灵的乐土”。这里“大河入海”、“船”、“乐土”等意象不仅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更象征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和一往无前的探险精神。
在《一个孩子的诗园》中, 关于儿童小小冒险的诗还有很多。诗人在巧妙的比喻, 丰富的联想和隽永的意象中渗透着儿童美妙的梦想和童真, 也寄托着诗人自己的探险之梦。
二、梦中的遐想
冒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那颗充满好奇的心怎能在现实中有限的空间里完全得到满足?在孩子稚嫩的心中, 去远方探险不仅仅属于现实中的探索, 也属于梦中的境遇。在梦里, 孩子可以挥着金戈铁马和士兵去远方;在梦里, 孩子可以环游世界, 探索自然的奥秘;在梦里, 孩子可以实现当水手的愿望, 驾驶着航船征服大海。梦是现实的补充, 寄托着孩子对探险更多的期许。
《孩子夜里的幻想》是一首充满儿童梦幻幻想与情趣的诗歌。
“武装的军队, 帝王将相/全都在行进, 威武堂皇/手拿各种各样的东西/白天你从没见过这景象/即使是大马戏团在草坪/也从没演得这么漂亮/我见到各种野兽各种人/全都结队行军向前方。”
在这里孩子通过梦见士兵、皇帝、马戏团、草坪等生动的景象和场面, 幻想自己一步不离地紧挨着手里拿着不同东西的“各种野兽各种人”, “结队行军向前方”去探险。诗人巧妙地抓住孩子即将入睡的假寐状态, 生动刻画出了儿童跳跃意识的朦胧片段, 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睡梦中也想跟随成人去探险, 是孩子好奇心的驱使, 也是诗人自己的愿望。
《漫游》这首诗里充斥着探险的色彩。诗人描写孩子到“金色苹果园”里去漫游, 在那里鲁滨孙和鹦鹉、山羊结伴在一起;孩子想去东方, 欣赏清真寺的尖顶和中国的雄伟壮阔的长城;去尼罗河, 观看鳄鱼和火烈鸟的觅食;去原始森林, 探寻老虎的踪影……直到古埃及, 发现墙角一隅“儿童的一堆玩具”。这首诗中, 诗人将想象的空间扩展到世界各地, 越是历史悠久、越有危险与挑战的地方, 孩子就越是想去。而那些古老的国度和危险的地方, 纵使拥有隐约的神秘和世人无上的尊崇, 在孩子天真的视野里也不过是嬉戏玩耍的一处。孩子就是这样的天真、好奇, 不管情况有多危险、路途有多遥远, 那颗去远方探险的心也依旧没有改变。
《睡乡》一诗中, 诗人更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到睡眠国土里去漫游。小溪、山坡、稀奇的东西、太阳升起的图景, 灵动而有生气的景象加上奇妙的音乐, 更令想去探险的孩子神往 (孟宪忠, 李桂兰1995) 。《睡乡》一诗中的景象就如其题目一样, 朦胧梦幻, 令人心生遐想。
《我的床是条小船》中, 诗人描写孩子在自己的床上梦见自己是一名水手, 站在船头向岸上的人告别, “闭上眼睛”去扬帆远航。
“我的床呵, 像小船一样/保姆帮助我踏进船舱/她给我穿上水手的衣裳/黑夜里送我出发远航/我站在船头, 向岸上/所有的朋友告别, 道晚安/我闭上眼睛, 扬帆航行/什么也不再听见和看见。”
水手, 因它所具有的探险精神而一直被孩子向往。小小的孩子就拥有在黑夜里征服海洋去探险的雄心, 真是难能可贵。不过, 纵使孩子期待自己是一名真正的水手, 他依然拥有那一份宝贵的童真, “带上一整块结婚蛋糕/或者几件玩具一起走”。孩子啊, 你还是对远方有些许害怕吧, 要不你怎会让你的船儿“紧靠码头/安全地回到了我的房间”呢?
《小人国》这首诗是孩子独自待在家里厌烦时的遐想, 描写了孩子对远方的殷切向往。孩子想去“遥远的仙境乐土”, 与小人国的居民一起居住, 观看雏菊上空飞过的一群大黄蜂。孩子想徘徊于森林, 与苍蝇蜘蛛、蚂蚁瓢虫为伴;他还想登上连片的草场, 看见燕子翱翔于蓝天, 太阳在空中经历着轮回。孩子的志愿, “是到雨塘大海里去航行”, “是朝着三叶草尖去攀登”。孩子的梦想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对大自然进行一次深入而有趣的探险。原来, 对自然的探索不仅仅是缘于世俗想象的利益的驱使, 也还包括人们天性对自然界生灵的向往与对自然亲近的憧憬。
在这些诗中,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了无数属于孩子的探险之梦, 令人叹服, 引人遐想。
三、游戏的童年
梦是愿望的达成, 对儿童来说, 游戏则是梦的最初实现形式。在游戏中, 他们可以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在游戏中, 他们可以建造船坞、修建厂房;在游戏中, 他们可以披坚执锐, 勇赴沙场。总之, 诗中可爱的孩子们把自己探险的梦想投射到了游戏里, 用他们纯真的想象、稚嫩的声音、舞动的双手演绎出一个个妙趣横生、起伏跌宕的探险故事。
在所有的探险游戏中, 诗人最偏好、描写最多的是航海游戏。这也许与英国独特的海洋文化与航海历史有着些许联系, 又或者是斯蒂文森个人诸多漂洋过海、远洋旅行的经历所致。总之, 在一个写出《金银岛》这样惊险有趣的海盗故事的作家笔下, 儿童的航海游戏也格外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海盗的故事》中孩子化身为海盗, 在自家的草地上同小伙伴们一起去冒险。
他们以篮子为船, 草地为海, 在春风的护送下扬帆远航。
“今天, 我们担心着天气的变化/凭星星指路, 咱们冒险去!往哪?/任船儿飘荡, 荡到非洲?荡到——/普罗维登斯?巴比伦?还是马拉巴?/喂!海上有一队军舰冲过来了——/那是草地上吼叫着进攻的一群牛!/快!快躲开它们, 那是群疯家伙/哦!花园是海滩啊, 园门是港口。”
他们将从海盗故事中学来的经验都用到了游戏里, 懂得留意天气变化、通过星星判断方向;在好奇心的指引下, 他们希望目的地越远越好, 去非洲美洲, 去古老的巴比伦, 去神奇的印度。啊, 可是还未航行多远便遇到了危险, 军舰来了, 快快躲开他们, 停船靠岸!全诗以孩子的口吻叙事, 一气呵成, 想象丰富, 兴趣盎然, 渴望探险的小海盗的形象跃然纸上。
《好玩的游戏》中则更加侧重了航海活动的准备过程。他们用后房的椅子搭船, 用沙发垫作甲板。即使再远再久的航行, 他们也不忘准备充足的物资, 带上锯子、钉子和清水, 更不能忘了苹果和蛋糕。短短几句话, 天真的童心便充盈期间。
与前两首诗的角色扮演游戏相比, 《我和我的船》更强调儿童的想象。诗中的孩子想象自己变成洋娃娃一样小, 和它结伴驾着池塘中的小船航海远行。他们会无所畏惧地踏着浪花, 穿过芦苇和蒲草, 勇敢地向着陌生的海岸进发。当然他们还会加强防护, 安上一分钱的大炮。在这样神奇的想象中, 诗人将一个勇敢、友爱、心思细腻的小探险家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除了航海探险之外, 孩子们还将自己想象成英勇的战士奔赴沙场。《进行曲》一诗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模拟战场。
“拿起梳子来弹奏/我们进军上战场/威利歪戴苏格兰帽/琼尼打鼓咚咚响/玛丽?琪恩是总司令/彼得把后卫来率领/齐步走, 热心又机灵/我们都是掷弹兵/威风凛凛神气的样/加快步子向前方/围嘴儿当作军旗挂/挂在竿儿上迎风扬!”
一群孩子便是一队士兵, 他们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有乐手、鼓手、总司令、后卫。他们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迈着整齐的步伐、举着飘扬的军旗 (围嘴) 。这样的军队, 在孩子的想象中必然无往而不胜, 于是“围着村子走一圈”后, 便带着光荣的“战利品”结束了伟大的“探险”。
与平时的探险不同, 可爱好动的孩子还在游戏中穿越时空, 将自己想象成古代的勇士, 披荆斩棘, 开拓征程。《同历史交流》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惊险曲折、经历重重考验的英雄故事。诗中的孩子将园地当作古代的战场, 他们探险的场所和“不朽事业的见证”。他们既像神话故事中的勇士, 又像古代历史中的英雄, 跨上战马, 挥舞军刀, 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同巫师斗法, 在鞑靼的浩瀚森林中同强盗作战, 气势威猛, 骁勇善战。而在勒马收繮时, 这些伟大的战士们又立刻变回了嬉戏的孩童, 从“巴比伦京城大门”进入赶去吃“下午的茶点”。全诗意象丰富生动, 如“阿里巴巴的岩石”、“仙乡的花朵”、“寒冬的地牢”、“喧哗的大海”, 宛如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而耳边激昂的军号、呼啸的马蹄又为壮阔的画面增添了听觉效果, 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
探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是对未来生活的遐想与追求, 是人类永不逝去的童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斯蒂文森在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中流露出来的探险情怀, 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内心追求的写照, 更是对共存于人性之中的一切积极、美好、纯真事物的挖掘与升华。这样一部渗透着探索精神与人性光辉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在千千万万的儿童读者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 感动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摘要:探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自身发展都离不开探险。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 对探险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其儿童诗歌中就因此融入了许多探险元素。本文以他的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为例, 将诗集中含有探险元素的诗歌分为亲身经历、梦中想象、儿童游戏三类, 并对这三类诗歌一一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探险,斯蒂文森,儿童诗歌,亲身经历,梦中想象,儿童游戏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著.屠岸, 方谷绣译.一个孩子的诗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 Jean Webb. Conceptualising Childhood: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2, Vol. 32, No. 3
[3] 刘心莲, 喻燕静.罗伯特·斯蒂文森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孟宪忠, 李桂兰.诗意浓郁 情趣盎然——评史蒂文森的诗[J] .外国文学.第一期.1995
11.儿童诗歌教学现状与评写结合策略 篇十一
一、儿童诗教学现状
现使用的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至六年级一共收录了儿童诗47首,占所有篇目的13.3%,但教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 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局限。(1)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作文章来分析。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的意思,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2)把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忽视了儿童诗的童真、童趣。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读得过多,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3)出现成人趣味化现象,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等等。由此,老师们一致产生了“诗难教”的共识。
2. 学生文化底蕴的欠缺。学生生活单调,他们能背出的是电视广告词,唱的大多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灰色童谣,严重影响品位、素养。
3. 儿童诗教学读写脱节。(1)教师对诗歌教学不够重视,较重视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对写诗缺乏有效的指导,忽视积累,不能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2)学生的阅读量较小,语言积累少,写诗时词语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现象严重,对于儿童诗的写作更是难上加难。
二、评写结合策略
1. 诗歌单元教学的环节
“读”——吟唱与诵读。选择以吟唱与诵读为主体和特色的诗歌朗诵教学课型,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朗读效果,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并配合聆听欣赏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渗透诗歌的其他教学内容,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当堂背诵环节曾广泛应用于儿歌短诗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确定为诗歌欣赏后,背诵便不应再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重点反映和体现在诗歌教学中。
“听”——聆听欣赏。诗歌聆听欣赏同样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活动,在诗歌教学中不应该代替学生和教师的诵读活动,也不要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聆听欣赏,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教材配备的音像资料,亦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和录制。在诗歌聆听欣赏环节,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聆听欣赏。通过诗配画欣赏,能够实现诗歌意境的图像化,在诗歌欣赏中,还需要其他的绘画资源的补充。教师可以自己挑选最为切合诗歌境界的名家经典画作,协助对诗歌画境的解说,也可向学生征求最能反映诗歌意境的美术作品。
“链”——阅读链接。各个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应注意唤起学生以往诗歌阅读的记忆和经验,引导他们进行开放式的联想与链接。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代格律诗与现代白话诗等,在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以“家庭趣事”“考试”为主题,分小组分主题阅读大量相关作品。
“展”——阅读拓展。提供相关联的新的阅读资源。当作品内容单薄或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补充,以实现延伸性学习,但应该注意新资源的适量,分清主次。也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将新的阅读资源作为课外内容布置,以巩固学习成果。例如学生黄嘉庆写的《楚庭 广州》:“千古悠悠,似珠水长流。/天降五羊,穗城粮满仓。/陈祠流芳,红棉满城芳。/沙面风韵,岁月远流淌。/北京悠悠,古道华灯亮。/白云飘飘,城郊花更香。/千年风韵,岭南楚庭长。”这首小诗里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很多,这是他在平时阅读中善于拓展阅读资源的结果。
2. 儿童诗歌创作
学生的诗歌创作可能处于摹仿阶段,教师给予充分鼓励。课后的写作和课堂中的即兴创作,都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诗歌学习的体现。尝试性的诗歌(仿写)创作最好有学生的普遍参与,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天赋可能有参差,但无论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估。
强化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要求教师研究各种诗歌教学理论,大量收集、赏析诗歌,进而整理出强化诗歌教学的教材并从中发现诗歌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在积淀自己对语言的悟性,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保持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热情,为高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在长期大量的诗歌的浸润下,他们创作儿童诗的能力将会得到有效且快速的提升。
12.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稿 篇十二
三5班
男:“六一”的太阳
为什么这样辉煌?女:“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男:“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女:“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男:你知道,他知道,合:大家全知道。女: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
已经来到,男: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女:“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男:“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女:“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男:“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女:你清楚,他清楚,合:大家都清楚。男:歌舞、故事、集会
表达儿童的幸福,女: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男:我们是出巢的小鹰,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女:我们是含苞的小花,明天将姹紫嫣红,分外妖娆。男:我们就是我们,红领巾在胸前燃烧。合:请看明天
13.庆祝六一儿童节诗歌 篇十三
《快乐颂歌》
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朋友们在一起相聚,让我们飞去游乐园,小伙伴们嬉戏玩耍。
就这样快乐下去吧!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烦恼,我们要把烦恼放飞,把快乐留在身边。
让我们快乐吧!我不要长大,永远像小孩一样尽情欢乐!让我们欢笑、让我们歌唱,让我们把快乐带给大家,直到永远!
《万岁,六一》
万岁,六一
放下沉重的书包,走出美丽的校园,让我们的身体跟大自然拥抱吧!万岁,万岁!终于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
尽情地跳啊,尽情地唱啊,尽情地玩啊!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不用再去过那些无聊的节日。
对天空大声的喊:“这是我的节日!”
啊,我的六一!我爱你,不要问我为什么。
六一,明年此时在相会吧!
《六一的凌晨,即将来到》
六月一日的凌晨,即将来到。
裙裾飘起,歌声嘹亮,连出外觅食的燕子,也唱起了优美的曲调,小剪刀剪出了欢乐!六月一日的凌晨,即将来到。
同学舞蹈,大家欢笑,“嘎嘎”叫个不停的花喜鹊,更是高兴地哈哈大笑,你说妙不妙?
六月一日的凌晨,即将来到。
14.六一儿童节经典诗歌 篇十四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一)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所决定的。少儿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 性格、行为习惯等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空间大, 且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 适合吸收优质的精神食粮。而经典读物凝结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最值得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阅读经典不仅能帮助少儿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汲取丰富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名人的事迹与思想也将感召他们, 对道德品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另外, 经典大多富文学性、逻辑性, 有助于少儿积累语言, 培养表达及思考能力。
其次, 这是由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所决定的。与服务重心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其它公共图书馆不同, 少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儿童阅读场所, 更承担着对少儿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少儿图书馆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经典阅读指导, 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从经典读物的阅读中汲取先人智慧、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次, 这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经典读物是先人读过、祖辈读过、父辈读过、儿辈仍然可读的特殊读物。少儿阅读经典读物, 就与家中长辈有了类同的阅读经验。而家庭齐读经典、共同讨论,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减少“代沟”、增进感情。如果形成家庭阅读经典的氛围, 就进一步促进书香社会的营造。与此同时, 在一代代人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得以绵延传承。
(二) 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 少儿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尚处于发展阶段, 普遍比成年人缺乏辨别、鉴赏能力, 在选择读物上更易被从俗的社会阅读风气所影响;也较少有阅读计划 ([1]、[3]) 。因此少儿的阅读需要成人给予适当指引。同时, 经典读物作为流传久远的一种读物, 受到流行、影视、图像等读物的冲击, 因此需要由少儿图书馆加以推介、倡导, 把经典读物带到少儿身边。另外, 经典读物的富含知识及文化信息, 少儿在阅读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 以便读懂经典。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经典读物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 不比流行读物浅白易懂和具娱乐性, 因此要使少儿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首先要从兴趣诱发起步, 先把经典读物有趣、易读的一面展现给少儿, 再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欣赏、品味、思考, 一步一步地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另外, 少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 还应视情况采取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观察, 不能一概而论。
(二)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建设合理的文献资源 ([1]) , 开辟专门的经典读物阅览区域。大体上尽量选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文质兼美、内容有益、符合主流价值观、少争议等标准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包括传统国学作品) 。对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之类普遍认为不适合少儿直接阅读原著的经典作品, 不选入或只选入针对少儿的改编本、简译本。同时, 要兼顾各学科类别的覆盖面, 除了文学经典名著 (包括儿童文学经典) , 还应收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 (科普类) 的经典读物, 但理论性强、艰深晦涩的各学科学术研究专著则不宜选入。此外也可适当选入一些现当代大奖作品。由于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除了少儿, 还包括家长、儿童工作者等, 因此还应选入适合教师、家长阅读的与儿童有关的经典作品 (如教育名著《夏山学校》等) 。
为使经典读物更具吸引力、更易读懂, 并兼顾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 还应注意文献资源的版本多样性, 应配备经典名著的改编本、简译本、注音版、插图本、改编影视及动漫作品等各种衍生版本, 以及作者传记、名著导读书籍、地图、辞典等辅助读物。
(三) 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
除建设文献资源外, 为更进一步开展阅读指导, 还应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主题书展、经典阅读讲座、原著改编影视作品展演、读书沙龙、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少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可与少儿读者直接互动、交流沟通, 实现直接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 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少儿图书馆进行经典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 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与少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 。其次, 作为承担少儿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人员, 还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知识, 熟悉各种经典读物并能引导少儿正确理解经典读物。
综上所述, 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是少儿的成长需求、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只能以及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少儿图书馆要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应当采取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建设丰富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熊萍.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1) .
[2]熊钟琪.少年儿童图书馆 (室) 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3]邹育华.试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5 (Z1) .
15.儿童教育的经典案例 篇十五
小密尔,严复译为“穆勒”。严复译为“穆勒”西学经典,严译八种,有两种是小密尔的著作。其一是《穆勒名学》(1843,“A System of Logic”),其二是《群己权界论》(1859,“On Liberty”),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卷1297-1298,子部“西学译著类”。
老密尔是住在伦敦的苏格兰人,哲学家、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决定亲自教育小密尔,基于明确的目标——将儿子培养成天才人物从而在他和边沁(Jeremy Bentham)死后能够继承英国功利主义的伟业。根据小密尔的自传,他“没有真正的童年”。因为,首先,父亲特意隔离他与家庭之外其他孩子的交往。其次,普通孩子玩耍的时候,他要陪父亲散步并倾听父亲讲解经济学原理。第二天,父亲要查阅小密尔根据散步谈话整理的文稿并在散步时继续探讨和修改。日复一日的散步教学,是小密尔经济学训练的一部分。事实上,小密尔3岁学习希腊文。8岁,他开始学习拉丁文,研读希罗多德和柏拉图的原文作品,并与老密尔的朋友们——尤其是著名的李嘉图——建立通信联系和面对面的学术讨论。同时,他深入和广泛地阅读英国历史并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0岁,他熟读柏拉图,并在父亲要求下续写《伊利亚特》史诗。12岁,小密尔开始研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经院派逻辑体系。13岁,他正式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包括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我初至美国,听一位老资格经济学家这样谈论天才:“你可能在14岁以前成为天才数学家,但你不可能在14岁以前成为天才经济学家。”为什么?后来,我读经济系博士生,浏览凯恩斯全集,看到他说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必须同时是某种程度的数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不论如何,小密尔被张五常认为是天才,而且可能是他心目中经济学家群体里唯一的天才。14岁那一年,老密尔安排小密尔跟随边沁的弟弟塞缪尔(Samuel Bentham)到法国居住一年。这是英国青年完成优良教育的一个阶段,大约始于培根时代,即“游学”(Grand Tour)。在巴黎,小密尔住在父亲的朋友、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萨伊(J. B. Say)家中,并结识了诸如圣-西门这样的社会名流。15岁,小密尔与父亲散步写作的经济学完稿,以《穆勒氏政治经济学基础》名世。17岁,小密尔被任命为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办公室秘书。此后,他始终服务于印度事务办公室,50岁官至督察长。25岁,未能享受童年和少年幸福的小密尔遇到台劳夫人并立即陷入一场引发争议但延续终生的恋情。
大约在20岁那一年,小密尔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在上述的天才培养过程被彻底摧毁了。小密尔在《自传》第五章承认,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享有正常的情感生活,或许是对他身心健康的最严重摧残。寇特内(W. L. Courtney)1901年为小密尔《论自由》写了一篇“导言”,他在这里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老密尔教育方式与小密尔恋爱方式之间的心理学联系,请读者容许我用当代脑科学的语言转述如下。
母语的习得,女童普遍在1岁半以前,男童普遍在3岁以前。然后,儿童右脑的社会认知能力进入一个“时间窗口”,约两年,即3-5岁,通过与同龄儿童玩耍学会“费厄泼赖”(fair play)。小密尔与同龄人不相往来,3岁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很可能因此,希腊文占用他的左脑语言区功能而英文(母语)转移至他的右脑颞顶交(颞叶与顶叶的交汇区“rTPJ”),从而占用了最重要的社会认知脑区(参阅我写的儿童早期教育文章)——“他心理论”脑区。此外,儿童过早暴露于双语环境里可导致青春期以后的情感表达困难——所谓“双语儿童问题”。于是,很可能因此,小密尔迷恋台劳夫人到旁观者(包括他的兄弟)难以理解的程度。寇特内指出,小密尔在一系列著作中给予台劳夫人如此崇高的评价——学术的与人格的,因为台劳夫人提供了小密尔最缺乏的社会生活常识。于是,抽象理性与社会常识的悲剧性结合,缔造了这位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社会思想家。
穆勒氏教育案例值得更详尽的分析,作为这篇短文的结语,我提醒家长不可过早将孩子投入“双语”环境,不可剥夺孩子在玩耍中享有的情感生活,记住:5岁至7岁的核心教育是“洒扫、应对、进退”,所谓“礼”教。三代圣王的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顺序不可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