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评选看云识天气(精选10篇)
1.优质课评选看云识天气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4 人教新课
标版
《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3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3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4分)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8、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9、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3分)
。(3分)
10、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1、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2、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3分)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14、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2分),⑤处填天气状,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15、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况是
。(4分)
16、“......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3分)
17、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3分)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8、第二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3分)
19、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0、《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3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价--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 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 150 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 150 两。
21、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3分)
22、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3分)
23、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3分)
24、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3分)
25、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4分)
26、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3分)
(三)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27.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28.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4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不超过10个字)。
29.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2分)
30.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分)
①
②
31.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看云识天气》答案
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3、C
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⑵略,符合要求即可
8、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9、总--分--总
10、比喻、排比、对比
11、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12、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13、C
14、红色;紫色
15、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16、征候,先兆
17、B
18、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9、A 20、略
21、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2、①千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
23、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
24、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
25、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
26、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
27、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28、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29、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30、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31、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2.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南网头中学 王志英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3.看云识天气谚语 篇三
2.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3.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4.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5.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6.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7.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8.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9.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10.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1.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2.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13.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14.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15.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16.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4.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四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一霎那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预兆)
轻巧优美。(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征兆)
崩裂而倒塌。(崩塌)
2、默读课文,思考:
1)、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
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 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5.《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 篇五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
冰雹()圆弧()谚语()
弥漫()晕圈()峰峦()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为()
①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③卷云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要转阴。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 B.⑤③①④⑦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4.辨析同义词含义,选择恰当词语。
(1)那最(轻快、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起伏)着。
(3)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楚、清晰)。
(4)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辨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5.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6.体会一下如果删去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它的意思和原意有什么不同?
(1)往往要下雨
(2)有时会带来冰雹
(3)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7.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你在课外搜集,并把搜集的佳句写在下面。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8.这段文字连用8个比喻来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之多,它紧扣哪两个字来写的?
9.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用一句话回答。
10.在文中画出本段中心句。
11.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一组排比、比喻的句子。
(二)木星:行星耶?恒星耶?
长期以来,在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木星都被认为是太阳这颗恒星的九大行星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木星的部分特征与其他行星有很大的不同,而与恒星类似。
首先,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大。木星的质量为1.9×1027千克,比其他八大行星质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多,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体积也大大超过另外八大行星体积的总和,是地球体积的1316倍。在九大行星之中,木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我国古代,木星被称为“岁星”,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则用罗马主神“Jupiter”的名字来称呼它。
第二,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现已发现木星有16颗卫星,它们的“个头”都不小。其中有4颗比九大行星之中的冥王星还大。科学家们在离木星最近的木卫一上面观测到了火山喷发现象,而且还怀疑木卫二和木卫三上可能存在生命。显然,木星和它的卫星系统本身就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
第三,木星早期演化理论和太阳起源理论十分相似。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木星是45亿年前,由一团与太阳成分相同的、炽热的原始对流气体星云形成的。科学家们已经肯定:木星大气层主要是由氢、氦、甲烷和氨等组成,其中氢占89.93%,这种组成也和太阳大气层的组成相当接近。
第四,木星能够自己发光,这是木星最主要的类恒星性特征。一般来说,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射可见光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反射太阳光的缘故,其光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太阳光的。但是,科学家们实际测量到,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这说明它内部肯定存在内热源,能像一般恒星那样发光。
那么,木星究竟是行星还是恒星呢?看来现在还难下定论。只能期待行星探测器收集到更多的资料,早日揭开木星的全部秘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木星“类恒星”的几点理由,全文采用了的结构。
13.本文认为木星类似于恒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这一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14.第2段中的“鹤立鸡群”与此段中的、两个副词相照应。
15.“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此处的“子女”是指。
16.文章的2~5段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绿叶净化空气
①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②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③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④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⑤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⑥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⑦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⑧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⑨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⑩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A.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B.公园有170~1000个,C.城市街道有100~450个,D.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18.“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19.第⑩段中标有A、B、C、D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这样排的理由是。
2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1.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2.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四)失落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著名的巴比伦古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四千年前,勤劳聪明的苏美尔人就居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灌溉,这里沃野千里,果树成林,神话中的伊甸园就是这块人间乐园的写照。苏美尔人在这块乐园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四千年前,他们发明了犁,发明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创造了各种精致的陶器。公元前三千年,他们不仅懂得了炼铜,而且会制造很硬的青铜合金。他们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和书籍——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苏美尔人有了高度发达的数学,学会了圆面积和圆柱体的计算方法,知道了π的近似值,有了平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表。他们还创立了发达的天文学,公元前二千年,已把一年定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对金星的运行也有了科学的观察。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但是,文明的创造者们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砍伐两河流域山坡上的森林。王室砍伐参天大树,用来建造豪华的王宫;农民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农田;牧人砍伐树枝和树叶,用来当做燃料与饲料。经过几千年的砍伐,青山变成了荒山,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湿润的气候逐渐干燥起来,雨水减少了,风沙增大了,土地裸露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丘在狂风的推动下不断向前,淹埋了一个个村庄,淹埋了一个个园林,当年美丽的花园、皇宫、街道、城墙,都成了沙漠底下的废墟。就这样,用几千年岁月创造的巴比伦文明永远消失了。
今天站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只见满眼枯黄,植被稀少。一旦下雨,千山万沟,浊流滚滚而下。如此贫瘠荒凉的地方,却曾经是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
然而,在古代,黄土高原却披着美丽的绿装,那时森林连绵不断,《毛诗大雅》篇描述北山(今陕北高原南缘)上有芨、栵、柽、椐、柘、楛、榛等树木,可见当时森林欣欣向荣。据今人考证,秦汉时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60~70%。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说,北魏时山西黄土高原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景观是森林茂密,山清水秀。
绿色的黄土高原美丽富庶,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文明。据《资治通鉴》记载,直到唐代“自安远门(长安城门)二万二千里,闾阊相望,麻桑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摘自《关注家园》)
23.“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句中的“各个领域”具体指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领域指:①②③④
说明顺序:
24.“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这里“失去”的主要是指。
25.第1段最后一句加点的“这样”所概括的内容有哪些?
26.面对“失落的文明”,请你提出一条拯救的措施。【参考答案】
一、略
2.(1)下定义(2)打比方(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3.B 4.(1)轻盈(2)飘浮(3)清晰(4)识别
5.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6.如果去掉,话就说得绝对了,反而变得不准确了,因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是有一定限度的。
7.燕子低飞,蛇过道;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早上有雾,中午晒铺。
二、(一)8.万千。9.紧扣文题揭示中心。
10.第一句11.略
(二)12.总—分—总
13.木星能自己发光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说明其内部存在内热源
14.特别大大15.木星的卫星
16.作比较列数字
(三)17.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8.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19.A、C、B、D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20.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21.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
22.答案不惟一,“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6.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六
龙学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以来,不断以来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课不宜再选入,理由是:这篇自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到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显得相当陈旧;在以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经完全取代看云识天气的传统落后方式的今天,文章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甚至有的认为这篇文章,把它放入地理教科书或者地理参考书中比较合适。这些乍看一下似乎有理由,其实仔细琢磨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且不说这篇文章现在仍然入选香港语文教材和内地人教版之外的语文教材中,难道本文真的没有让学生阅读学习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是: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本文是朱泳燚先生参考有关资料写的,经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老一辈教材编辑专家反复修改,可谓是字字推敲,句句锤炼,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篇课文,几乎是一字不易。《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从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来看,可以归入到经典课文系列。
理由二:这篇这文章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好材料。近些年来,学生想象作文很时兴,而实用性文章教学则受到削弱,这使得学生的的写实用文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在语文生活中,这种能力比想象作文的能力更为重要,它更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夫和写作水平。
理由三:这是文化的传承。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祖祖辈辈积累并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了,像现在的日本、韩国等,他们虽然物质生活很现代,但是他们的文化观念确实很传统的,《看云识天气》既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语言精华,也是文学的创作,更是文化的传承。
基于以上几点,我想好好上好这篇经典的课文。既然是一篇说明文,那么它注定比其他文体的文章要带上理性的色彩,鉴于学情(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可以说是出于零基础的状态),为此我采用的是数学课上的教学模式。第一节课,我讲清“定理公式”—即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几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第二节课,结合课文理解运用“定理公式”,我认为这样的话,能条例清晰地讲清楚说明文,这种模式比一边讲课文,一边讲说明文的知识更加系统有条理,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上的教学课是第二节课的内容,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打下了基础,所以第二节的内容是结合说明文的知识具体去运用,我先让他们温故知新,然后才结合课文具体去运用,首先,由本文的结构“总-分-总”让学生判断本文整体采用的说明顺序,接下来是结合具体内容,找说明方法,同时我结合本单元的导学:科普文要求学生能迅速抓住主要信息,先让他们填写表格。然后用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回顾他们所填写的主要信息(本堂的精彩亮点),由于本班学生平时以已经习惯了课堂活动表演,所以课堂活动表演对孩子们还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本班早已设立了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副导演,教师尽管放手放心让他们去做,在说明文的课堂上给大家带来笑声,是平日训练有素的结果。
7.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七
宝山二中 崔玉玲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延伸,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重要思想。在出示教学目标后,给学生五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提出的问题,然后采取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下来,一节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讲读课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出来,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和监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坚持、发现、改正的过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赏析本文语言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解能力不强的同学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结队学习”,“帮扶学习”的合作意识,我让小组成员采取了“同质对学、异质帮扶”的形式,也就是,同一水平的同学相互探讨,遇到疑难由小组优秀学生帮扶,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再次,在练习环节里,本案例采用自练、互练、导练等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先由学生自己编写练习题,自行检测,再由同组其它组员批阅,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然后又采取同组出题,异组答题的方式来检测其它组的学习效果。遇到文中的重点教师又适度点拨。这样以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引导学习这一课时,那天的天气也是变化无常,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天空一会睛,一会阴,一会细雨绵绵。我机智的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看云识天气”。看看孩子们因学有所用而绽开的笑脸,我开心极了。
这一节课,学生们的精采展示,让我收获了一份份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
二、不足之处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
不好,说句心里话,如何看云识天气,做我老师的我都不能正确把握,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我想如果能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这样就会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采访的形式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这节课会更生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如果能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还会开拓学生的视野。
除此之外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比如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情境导入时间过长,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且设置问题放置太散,自己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集体讨论也是导致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3、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由于本人对多媒体的运用不熟练,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4、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如果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对评价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
5、说明文教学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仍是一个重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重要性,对于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的不透彻。
三、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
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常识,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达到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5分钟里要质量。课上的45分钟很重要,只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才能是课堂的效果提高。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过去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了,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如何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教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丰富的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所以,做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要用自己的努力与信心来营造一个更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氛围。
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深刻的感受到,要想把学生教好、教会,仍需不断学习与完善自己。我会努力的。
8.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篇八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3.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学习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做p164 一、二、三 题 2、阅读课文
3、掌握p166—167 30个生词 4、作者简介:
朱泳燚 (yi)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5、 说明文(科普文)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 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有助于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3) 列数字: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
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便于认识等。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作用:可以更好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5)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陌生的变得熟悉,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变得浅显,也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
(9)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10)引资料(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内容、目的不同,引用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更富文采。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两者的模式大致是“……是……”,判断时看“是” 字前后的话能否调换,能调换,下定义;不能调换,是作诠释。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是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4)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分类:
二、导入本课:
1、阅读课文听录音。
2、看视频。
3、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填下表:
表一: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表二: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表三:读第六段,学习完成云的光彩简表:
9.《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九
1速读,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领会说明文中比喻句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把握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体味运用比喻的妙处,品位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先行:让学生课前了解说明文的一点知识。
二图片导入
云的形态各异,云上的光彩现象也不同。那么云会是天气的预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看云识天气》。
三解决生字词
四学法推荐
看篇 看段 看句 看词
宏观看选材构篇 中观看析段写段 微观学嚼字炼词
五看篇
1采用默读和速读相结合的方式看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可以看出。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好,他找到的是一个总领句。像一些总起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句子都是的关键句。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文中的关键句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再找一找。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云,他们对应的天气又如何?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点勾划,并选一种云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要求:讲出云的特点、出现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明确:请两位同学示范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总结:抓住云的特点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插入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某一特征或阐明道理,给人以科学的知识或科学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分类(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六看段
1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延伸:常用的结构有哪些?)
明确:总分总
2明确各段落写什么?
小组分任务归纳,讨论完毕派代表回答。
(一)概述
(二)预兆
(三)薄云 天气晴朗
(四)低而厚密的云 阴雨风雪
(三)(四)~(五)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六)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四)(五)~(六):说明角度变了
(七)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局限性。
(1)课文先讲如何根据云彩的形态来判断天气,讲的很详细,后讲根据云上光彩现象来判断天气,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云的种类较多,所反映的天气变化比较复杂,所以详写;云彩更常见,而云上的许多光彩现象则不是经常可见的。
(2)看第一段:生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最难理解的是什么?
明确:招牌。这句话是在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3)改句:把第一段最后一句改成“云和天气的关系太紧密,太紧密了!”好不好?
明确:不好,太直白,缺少了生动形象性。
*分类(语言):生动说明、平时说明(说明书)
(4)读第三段,作者是如何把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明确:分类别。介绍完一类云彩的特点及反映的天气,再介绍另一种云彩,一类一类介绍。
(5)能否先把云彩介绍完再介绍天气呢?
明确:也可以。但条理就没有原文那么清晰。总结:除此之外,还采用了列数字、引谚语的方式增加了的准确性。
七看句
作者在描写各种云彩的时候,灵活的运用比喻,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第一段找出你喜欢的比喻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以“我认为――句美,美在……”说一句赏析性的话。
示例: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奔马”这句美,美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万千姿态。
八看词
1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词语不用行不行?为什么?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能否将“天气”换成“气候”?
九总结全文
1抓住云的特点来写;
2运用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来写,语言生动,层次清楚;
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第一要义)。
十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和天气的谚语?
明确:山戴帽,大雨到。
早上乌云盖,天雨也风来。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十一布置作业:仿写
模仿第一段写:下课了,有的……有的……
要求:八个比喻句,四个详写,四个略写;
至少有一个总领句;
10.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十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优质课评选看云识天气】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标准11-04
综合组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07-27
初中生物优质课评选听课学习总结10-25
江西省优质建设工程奖评选与管理办法06-09
优课评选07-10
《画》优质课教案06-13
初中作文优质课06-27
劳技优质课教案09-13
体育优质课教学反思06-08
数学优质课评价意见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