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2024-10-02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共15篇)(共15篇)

1.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篇一

“以读为本,品读感悟”高效教学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惠州市河南岸中心小学肖伟魁

语文是读出来的。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阅读平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读为媒,以读为本,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品读”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词句入手,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意识到词语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杜甫的“烂精文选理”,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都必须在“烂精”、“具眼”(即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品读”的教学实验,充分发挥阅读的理解、体会、感悟功能和表现功能,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读,构建以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提高语文能力。

我校“以读为本,品读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学校领导和老师积极性很高。课题组准备的实验探究课,老师们都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个课堂实录,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课题研究的内容按照“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的模式,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这种模式“由浅到深”“由感知到深读”,符合教学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规律,对“以读为本,品读感悟”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规范教学环节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认真地听取了每位老师的“实验课”,对老师们的这些课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就“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题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思考一:“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

“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的模式设计很科学,备课中,老师们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把文章最美的段落和句子做了最美的分析:“初读感知”既兴趣导入又复习联系;“精读领悟”老师们指导学生对精读段落进行了反复读、分角色读,领悟过程中有学生谈体会、写感悟,还有现场表演;“美读品悟”抓住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细细咀嚼,嚼出其中真正的味道;“深读提升”老师从文中挖出新意,拓展延伸......多精彩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可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备课备得好,思路也想得那么清晰”,到最后出现几种情况:

1、拖堂。前面的內容讲得很精彩,学生配合得很好,思路打开了,师生交流得也就多了,所用的时间也就多了。一节课才四十分钟,前面的两个环节就花去三十多分钟,后两个环节怎么办,只有拖堂了。

2、蜻蜓点水。因为前一点的原因,有的老师意识到这一点,课堂上不敢放开,只能按模式进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学内容显得很空洞,课堂气氛也就没那么活跃了。

3、由于学生的超水平发挥,没按原计划完成任务,从而认为自己的教学很失败;

4、课上得越多,课题研究方向就越茫然......笔者认为,固定模式引导固然好,但不可太模式化。教无定法,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不可各个环节都设计得那样具体、实在,老师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灵活取舍,有时学生兴趣来了,某个环节放开点,多给些学生思考,这样一来,下面的环节,就要做出备课上的临时修改了。

为了避开这几种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备课或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模式进行变化,比如:

1、直接导入,节约时间;

2、四个环节只选其二三个环节,着重突出某一环节;

3、有些美文、美段、美句,四个环节选其一种就够了,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学生思维打开了,师生配合好了,这堂课也就变得轻松自在,重点突出等等。

思考二:“品读教学”不要单一,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长期以来,语文品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读”得太多,老师引导中“品”得太多,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单调反复,千篇一律,老师“品”品出了很多师生“悦耳的假话”,忽视了“学以致用”,忽视课堂的联系和巩固。

“精读领悟”“美读品悟”两个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学生“品”的背后,可以把一些好的写作手法及时通过练习等途径用到练习中去,达到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笔者认为,“品读教学”可以这样与其他教学形式联系起来:

1、品读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品读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2、品读教学不要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笔者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闰土和‘我’经历了那些难忘的事?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精力这些事吗?有没有比这些事更有趣的?”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把自已读懂的东西,自己想到的事情和想法在草稿本上写写。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要求学生也写写“难忘的事”,看谁能写得像《少年闰土》中的事情这么有趣。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品读和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品读教学”还可与“目标教学”相结合。“品读教学”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品”了“读”了,要有一定的效果,不能形式上“品读”花样多,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学到的东西甚少等等。

思考三:“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品读教学要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有的老师课堂中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当时也很陶醉。可是,时间长了,学生对这种品读教学的方法早已忘记了。笔者认为,“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品读教学要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品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品读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用到以后的课文分析和阅读理解上,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

如,我知道学生在阅读中“吟哦讽诵”,掌握品读写景散文的方法,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读中悟,悟后读,读中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便需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一生受益。真正的读书要带着情感去读,带着问题去读,读有目的,读有评价,读有效果。我先让学生揣摩诵读的方法,并加以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然后边读边指导,边感悟边评论。充分的朗读就是把学生带入深夜听泉的意境,师出示画面,学生配读文句,使学生的想象、感悟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融为一体。

思考四:“品读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读”和“品”的关系。

《课标》中“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①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教师分析,讲解多。②指导学生个人揣摩品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少,教师用统一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多。③指导学生积累巩固少,采用题海多。④阅读不拓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读感悟”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品读教学”就要正确处理好“读”和“品”的关系。

思考五:怎样的品读感悟课才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课?

有一位优秀教师曾经这样阐述有关“成功课堂”的内容:“年轻教师较普遍的现象是认为一节课能顺利按照自己教案的思路进行,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出任何差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一节课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但是没有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那么这节课仍然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的课(包括“品读感悟课”),笔者认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固然是好,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只要大方向对(符合各层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收获,就是一堂好课。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理清高效课堂的内涵。高效课堂即为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方面。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读为主,品读感悟”式阅读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观念改变了,课堂也成为他们“享受快乐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种教学模式目标意识强,更容易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此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课改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

以上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课题探究中的几点思考,有些思想还不成熟。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去进行教学。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才是高效的课堂。

2.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篇二

一、营造氛围,打开学生心扉

强化学生的感悟经验,重在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探寻可操作的手段和方法。教语文,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毫无负担地融入到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当中,舒展自己的内心。而学生心灵的开放与周边环境,特别是课堂气氛关系密切。教师要能够营造融洽而温和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身心放松真正达到阅读主体与客体的紧密融合,读者心灵与作者描摹的意境浑然一体,因而令学生自身产生独特的学习感悟。一般来说,配乐诵读、冥想等等方法都是有效开启学生心灵的方法。

比如,《桂林山水》的教学,凭借文本优美的词句和亦真亦幻的文章意境,教者通过一段配乐诵读导引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试一试,在老师读的时候如果大家喜欢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看一看你见到了什么景象,又想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边听边想象,逐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闭目冥想。)师:(安静地)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啊?生1:真是美,我似乎到了漓江畔,看到了那碧绿的水流,静静地流淌着,江底倒映着我的影子,还能看到白云和天上偶尔飞过的鸟儿的身影,那水仿佛是绿色的绸子,能够轻柔地包裹堤岸上一切静默的自然风光。生2:我看到蜻蜓的影子,在水面上轻轻一点,于是一圈圈波纹漾开随着水流的方向前移,直到很远很远,依然看见那涟漪催动着山的倒影在晃动。那是一片静默祥和的天地,我爱那水,它的颜色如丝绸,我想拥抱她,那感觉应该和拥抱一团丝绒无异。……

倾听着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我们不得不钦佩学生那无边无际的想象和奇妙的感受。此刻每一句表达都成了学生心的灵语,除却学生自由放松的欣赏状态,有哪位大师能够雕琢这般天籁啊?

二、批注阅读,催生个性感悟

集体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难得的就是学生自主感悟的时空,没有教师的干扰没有同学的影响,自己静静地去完成心与心的交流, 记录自己心灵流淌的言语。批注,应该是一种阅读的习惯,习惯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境界,那么感悟之丰富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十二册课文《匆匆》是朱自清诸多优美散文中的一篇,教学材料的特点自不由笔者赘述,此文的阅读教学最适宜让学生自主批注,开拓其独特感悟:

师:喜欢读这篇文章吗?生:喜欢,许多语句写得很优美,真想多读几遍。师:那就好,大家现在就开始,读三遍够吗?生:(笑)够了。师:其实,老师并没有想限定遍数,你读几遍能读懂就读几遍吧。那你想怎么读?生:我在前几遍读的时候,觉得有很多话,很多感悟,我想边读边做笔记,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就开始自己的阅读吧。生:(边读边做批注)……师:看大家的状态,似乎都很想交流了。生:是啊,我最喜欢读开头几句话了,排比句式用得很精彩,发人深省。我总觉得这去来与开谢之间有些什么变了,今年的桃花和去年的不一样,今年的燕子也不一定是去年那只,时过境迁,外表不能发现的变化,其实隐含着时间一去不返的特点……

这篇议论性散文,采用了多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是一篇很感性的文章。如果按照理性的新思维来分析讲解是很难深入人心的,至少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催生学生的领悟。

三、选择阅读,外显独特感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有时候就像是在做拼图游戏,一个片段一个片段拼凑,最终也能够完成文章所承载的内容图式,并且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选择性阅读,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章片段阅读,并产生自主体会的过程。

《猫》是一篇结构明晰的文章,个性因素使然,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小猫的表现,感受它的顽皮,而有的同学又喜欢大猫的尽责和可爱。根据这样的客观因素,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章片段进行阅读。之后又重点引导学生做综合交流,将文章条理和内容完整地整理出来。学生个个乐在其中,并且都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学也始终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

3.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篇三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42-01

我校申报“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国家级课题获得成功,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师,我按学校要求积极参加了本次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一些的感悟,现整理如下。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就必须培养出创新人才。同时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又占有重要地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担负起了解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尺度”。并且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传达情感,反映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创新写作也是改变现在中学生写作程序化严重,写作范围、文体、表达方法单一,思想僵化、个性泯灭,缺少改革和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现状的重要途径。

创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思维方法训练,具体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框框。其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再次,要培养丰富的联想力。第四, 要训练学生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維。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倡导个性化写作。创新其实并不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东西,它是需要有自由作为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的,它与自由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自由是因,创新是果,创新实际上只是自由思想的自然结果和最终表现。很难设想一个思想被重重有形或无形的索链所束缚、大脑处于日渐萎缩状态、不会独立思考、只会让别人代替自已思考、习惯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盲从别人、人云亦云的精神奴隶,他会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离开了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才敢于想、敢于写,才能写出体现自己个性的创新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二学段),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另外还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四学段)。新课标降低了写作要求,减少了写作束缚,淡化了写作文体,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写作内容、自由选择文体、自由选择表达方式、自由抒发情感,为学生的写作拓展了自由的空间,为创新写作提供了保障。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选文体的需要,自由组合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打破文体的禁锢,大胆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胆表情达意,写出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文章。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树立起自己是写作主体的意识。只有独立的个体才有所谓的自由,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中的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自主的个体,然后教师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和学生平等对话,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体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感捂,展示自己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心智与个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教师思想的木偶和考试机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体,让整个写作过程都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情感波澜和涌动,都用情感包围着学生,让激情驱动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写出自己的真体验、真感情,写出的文章才会有个性、有创新、有灵气、有感染力,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4.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篇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1、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主参与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核心。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时,就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让学生分组到操场、花园、活动室等等地找数,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小组活动,向学生提示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注意和观察它,就可以找到很多;只要你主动去留意和研究它,你将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都主动向教师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这说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索是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2、注重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每位教师长期不懈追求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现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正确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对待后进学生,要以启发和鼓励为主;对待优秀学生,要引导他们戒骄戒躁,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浩瀚无崖,可保持一颗积极探索的求知心去拼搏,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创设,会使学生取得思维跳跃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显著效果。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生活中找到依据,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例如逛商场、做窗帘、制定日程表等,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在课外实践活动家中,要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动”起来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只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得以展现罢了。只有人的思维积极活跃,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也才能勇于创新。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总是情境,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

5.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 篇五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小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规律、公式、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视作“数学模型”,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即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与生活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公园里有数学、体育中有数学、购物中有数学、图案中有数学、科技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

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是学生理解数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实物、图、表等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情境去解释同一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个问题,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数学情境不等于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源于生活的有丰富现实背景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源于数学自身的纯数学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源于其他学科的生活常识或科学探索类的情境。在数学情境的问题上,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不合理,有的情境偏离教学目标,有的情境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二是有的教师不会用好数学情境,没有发挥好情境的功能,使情境在使用中偏离了目标。

要努力把数学课上得简单、快乐,使数学课充满生机与乐趣,使数学课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

数学课成功与否的一个简单标志就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在“动脑筋”,也就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思考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听讲、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记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会“问”数学,要使更多的学生愿问、敢问、会问。教师要用一个个问题串起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开始,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到产生或研究新的问题结束。

教师的课堂智慧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当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他能够正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当课堂有精彩生成的时候,他能够敏锐地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当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他能够妙趣横生地调整教学;当学生的思路受阻的时候,他能够引出一条新的通道;当学生无法表达清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他能够引导学生说出来…… “节外生枝”是课堂的一份美丽,学生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课堂里的一个偶发事件,甚至突如其来的“干扰”,都可以成为难得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及时地抢抓并有效利用,运用教学智慧巧妙发挥,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试教”是一种有“争议”的教学,有很多人认为多遍的“试教”使“公开课”失去了本真的意义。其实,我认为本没有“试教”,每一次教学都是真实的教学(当然,我们反对同一内容对同一批学生的重复教学),在不同班级中的教学怎么能说“试教”呢,应该更名为“多次教学”。“多次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积累教学实践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有位诗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上课、下课,好像也没什么好研究的。其实,课堂是研究的最佳场所,教师处于研究的最佳位置,教师可以从一节课的对比,一个案例的解析、一次学生访谈、一个问题小调查开始进行研究,研究要做得细、做得实,把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记录下来就是一份好的研究。于是,当你真正走进研究的时候,你会惊呼:这边风景独好!

“课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课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内化与实践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形成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领悟能力。教师经常开展“课例研究”,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教学才会变得鲜活有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

6.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篇六

在短短的一下午的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由黄妮雅老师和苏老师上的两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灵动性、趣味性以及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艺术化。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数》第二课时

执教者:黄妮雅

黄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课堂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如“课前游戏——火眼金睛”,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伊始,黄老师进行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揭示新课课题”,在学生已有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情基础之上进行回顾,唤醒孩子们数数的已有经验与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接下来,黄老师进行第二个环节“借助模型,认识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在这个环节当中有三个教学模块,分别为数小棒、数小方块、巩固式的圈一圈数一数。三个模块交给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活动层层递进,对于计数单位“百”以及“一”“十”“百”的意义与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悟也越来越深,从而有效发展了学生对于更大范围内数的感知及对数字关联性逐渐清晰的领悟。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在数小棒与数方块等活动当中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加之黄老师的教态随和,语言亲切委婉,提问具体生动而且暗示性强的特点(如数小棒当中黄老师提问:有多少根小棒?你会数吗?先数什么?再数什么?提问越来越具体针对性越来越强;数小方块当中提问:不好数,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提问生动自然),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灵活运用新知”黄老师利用课本上的两个例题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并展示汇报,落实并加强“先圈再数”的数数技能,加深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最后是“拓展延伸,渗透数学文化”,黄老师将“万年狼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鼓励他们课外了解故事当中所蕴含的计数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边的关系》

执教者:苏明强

苏老师的教学的确独具特色,而这种体现在其课堂当中的挥洒自如的特质与色彩定然建立在丰富的经验所得与可贵的基于对学生理解的无数教学思考及切身实践。所以,在某一学科领域身怀异秉的人,其功夫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应然有更多更为忙碌的以思想为主的长期奔波。课前不是急于衔接旧知与新课,而是通过和孩子们幽默诙谐的交流,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界限,使得学生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让老师真正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近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打消了学生心理当中的消极准备,转而对本节数学课充满期待与自信心。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建立学生良好上课心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谨记,内化为自己以后工作的一项准则。苏老师的教学善于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这堂课的“复习旧知,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引发学生关于三角形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在第二环节“操作实验,分析解决问题”当中通过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并验证六组三角形边的数据,最后从数据中归纳得出结论,从特殊的举例转化为一般的结论概括,这其中就蕴含着推理当中的归纳思想;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回顾总结,拓展边关系”当中,苏老师随着本节课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任务的达成,趁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可以围成”这一新知达成共识,循序提出“怎样才能围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在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思考及回答过程当中渗透了类比思想。我认为从小给孩子传输一些他们能够接收的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他们以后在面向复杂的知识时能够运用数学思想与规律将其简化,而简化的实质则在于他们积累的数学思想往往揭示了一些复杂化了的知识的本质或源头,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之路的茎干,掌握它,就不至于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失去思考的正确方向,这种支持则是他们始终保持学习自信心的保障。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导思,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形象的展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及时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充分充当了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三角形两条短边长短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苏老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7.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篇七

关键词:写作兴趣,生活体验,灵巧选材

据了解,在小学作文教学上,教师还不敢转变固有的思想,普遍还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上,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举步唯艰,寸步难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真实地写出反映平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成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具有丰富情感的作文。如何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们发现,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体验尚有不足,或熟视无睹。当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流畅地叙述,我们必须要有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用心体验与灵巧选材的关系

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作文,生活处处有精彩。《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而“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的目的。“生活”有很丰富的描述,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类。平凡、真实的生活有境界高低、价值意义上区别,如人生的梦想与追求,处事态度的圆融与豁达,平常心平凡事的认识等。而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纯,生活中所经历的事物不多,内容贫乏。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关注了生活后,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体验生活,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达到言之有物的效果。平常,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交流平台;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在班上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读书节、家务劳动等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针对体验过的生活,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写作积淀生活素材。

二、仔细观察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重要性,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为了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笔者在实施作文教学时,重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著名思想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让学生学会发现美的东西,他们才会找到写作的内容。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每日发现”的学习活动,创建《生活发现》留言本等方式,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跟同学分享、交流。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肯定会有明显的转变:渐渐地养成爱发现、爱思考的好习惯,能随口说出自己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评价与认识理解,还能对生活事例加以辩论或交流、碰撞。这样,让学生认识到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后,学生想说的话题就自然多起来,扫除了学生“言之无物”的习作阻碍,文章内容就显得丰富有个性了。

三、勤于练笔与素材积累的关系

当学生已经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并有表达欲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老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在“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日本诸多教育专家的“随意选题”思想、儿童本位作文指导思想、课程对生活教育及生活作文的构思等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为生活作文教学在实践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鼓励学生自由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因为积累是写作基础。

四、熟读精思与阅读感悟的关系

离开阅读基础,写作可以说是一种空谈。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就是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此,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找写作素材与方法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充实自己,从书中汲取语言,掌握写作技巧,积累词汇,加以运用;学习作家的独特视野,抓住生活中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学会运用。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课型可以多样化,如好书推荐课、亲子共读课、读书交流会、读后分享等,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诵诗等。如果这样特别的读书活动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精心设计,那每一次的读书或诵诗活动中他们肯定有深刻的体会,他们活跃的思维与阅读感悟肯定是写作的最好源头,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创作的具体表现。

五、技巧得法与文字运用的关系

1.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所说的作文方法指导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要说方法就是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轻松、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不产生任何畏惧与压力,也不需要故意捏造,只要求真真实实地说真话、吐真情。结合教学实践,我不断地在作文教学中总结经验,感觉到指导学生写作,也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有层次、有计划地推进作文教学,稳步前行。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出“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写作兴趣的重要阶段”,我们不能让学生“谈作色变”,一定要在这道门坎上精心设计好指导写作的方案。要知道,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写作入门时就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是最不可取的,也违反了课标的“不拘形式”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的要求。著名文学作家肖复兴前辈曾在《羊城晚报》上答一记者的问题,他强调小学作文教学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应该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无忧无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是有心人,我被这不经意的一则专题报告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再一次反思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给了学生无限的创作空间,学生的潜能将得到无尽的发挥,甚至会让我们老师有意想不到和刮目相看的感觉,因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的,是纯真可爱的,他们的视野有无数个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无情物了。

3.厚积薄发。有了积蓄才有喷薄欲出的可能,如果学生能在平时掌握生动的词语,写起作文来肯定是水到渠成。我班上孩子有词语积累本,并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词语联想写话、说话活动。正所谓是“一根红线串珍珠”,我还经常让学生凭借几个表面上感觉不相关的词语串联起来,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不断补充,完成小段作文。学生对这种别出心裁的课堂十分喜爱,无形中,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就已经掌握了巧用词汇的能力,对于作文创作信手拈来。

8.感悟英语小课题研究 篇八

一、小题研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是相对于 “大课题”研究而言的,课题的设置相对简单而且具体,短期内易见成效。小课题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并归纳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符合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客观需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课题的选择

1.学科特点。笔者所在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课基础相对较差,英语课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浓。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经验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传授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局面。

2.选择研究内容。英语谚语、俚语等特殊句式,简洁精练,语法结构正确、规范严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将所教的语法、句式结构等通过这些特殊句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学习兴趣盎然,又便于记忆。如: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时,我们可以引入这些英语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makes nothing. 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n’t a true man.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While there' s life, there's hope.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也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生活中使用英语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美国俚语在常规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从普通学生课本中学到,这就形成了“小矛盾”。中学生时代是学习的好时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英语知识应该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课题。 美国俚语都比较形象,幽默风趣,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比如一个小伙了长得很帅,通常大家会用handsome之类的词来形容。但语lady-killer显然要形象得多,也能体现说话者的幽默。试想这个小伙了长得都能把女士迷死了,那得帅到什么程度啊。

三、达到的课堂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适时穿插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的例子,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其次是强化了师生关系。把握良机,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课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基本上靠上课完成。因此,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如何安排好教学步骤,选择生动有趣的例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淡无奇、呆板无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学习。这些特殊句式,充当了调味料的作用,使学生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发掘自我,尽情地、自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

第三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生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好奇性强,专注程度欠佳。 俚语的精彩在于它能舒服传达所表达的意思,学习一些俚语等特殊句式之后,会在阅读文章中找到快乐,并享受阅读带来的愉快。课题组教师抓住了这一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一点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自己是觉察不到的,课题组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加发愤的学习,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对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四、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特别句式的应用,明显有两方面的收获。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语出惊人之妙,结合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改变过去那种英语学习中“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的尴尬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语文教学感悟 篇九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更重视多读,多思,更重视观察体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名著,在生活中体验。可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认识问题 有许多业外人士(包括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

认为语文是很好教很好学的,能说话能写字就会学语文。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时间应花在做习题上。许多家长认为做题才是学习,才是作业,读书不算作业,特别是读课外书,那更是旁门左道,大逆不道的。还有功利心作怪,觉得数理化外更好“捞分”,语文就算不怎么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使劲搞短期也没有太大的效应,那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那些科目上。

二、时间问题 每门课的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学好自己的这门课,这无可厚非。但太多的老师认同一个真理: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每科的作业总是少不了的。那些作业是要动笔写出来的,背诵要检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做是不行的,这是“硬”任务。可是语文不行,语文除了记忆,除了少量的作业要写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有相当的阅读量,而这样的作业是不好检查的,更不可能点点滴滴落实到笔头上。这是“软”任务。而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那就只有先完成“硬”任务,在保证不受批评的前提下,再来完成“软”任务。累了,晚了,“软”任务也就成了没任务了。久而久之,语文也就成了“薄弱学科”。

三、方式问题 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情商偏低,看不到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一写作文,说到亲情,就是妈妈在严冬的深夜送我上医院;一提到诚信就是在路上捡到一个装满现金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这也不全怪他们,他们没有生活的储备,只有“闭门造车”,能这样算不错了。因为现在的许多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什么活动都不让参加,什么事情都不让干,认为学生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从哪里去找真情实感?其实带学生亲身实践考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比如春游,踏青等,可考虑到安全问题,谁敢去做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是让学生在电视中学习,或是利用网络,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没有自觉性,要么看不相关的节目,要么上网打游戏,家长管不了,就干脆一竿子打死,不许看。这个渠道又堵上了,就是过年过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也是不愿意,不放心,自己又舍不得花时间去陪伴,于是那些布置写的文章又是凭空杜撰的“精华”。甚至好书的推荐,语文老师也是胆战心惊,因为文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或资料。这涉及到费用问题,更是“红线中的红线”,是“雷区”。

所以可以概括,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除了包里几本书,就剩老师一张嘴了。可纵观任何一个作家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又经过生活的洗礼,积淀下丰富的情感之后,才有旷世之作的呢?我们不说当作家文学家,但要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读,多体验,多思考,一个都不能少。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那么远干什么,我们现在要的是升学,是考重高。怎样提高AB率。这就说到语文教学的远虑和近忧上了。

如果远虑,我们就应当多让学生读书,读经典读名著,指导他们读什么,如何读,从中获益。就应当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察人间百态,品尝世态炎凉。这是要花大量的时间的,我们要不怕花时间,哪怕是金贵的课堂,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如果近忧,我们就关上门研究中考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技巧对中考有用。时间应花在多做习题,多讲技巧之上。以前我也这样,大纲要求考的我就讲,不考的就少讲甚至不讲。比如句子的成分划分,句群的关系等。可毕业后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到了高中后,许多的知识欠缺,于是高中的老师说初中的老师在搞什么名堂,就象我们当初责怪小学的老师一样。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这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学到学习语文的一些好的方法,将来成为情感丰富,博学多才的人,而不是见到题目就兴奋,拿到作文就凭技巧瞎编的“考试机器”。

该多远虑还是多近忧呢?也许有人会说:既要远虑又要近忧!

10.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十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是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有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它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11.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篇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的创设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上好一堂课,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的提问和适时的学生活动非常重要,这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是我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做的一节《指数函数》的教学案例,我的教学过程由问题情境,提问,活动,例题组成。我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生长”出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式、探索式学习。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情境一: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画,使学生自然得出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之间的关系。

情境二:通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古训,分析得到木棒长度y与经历天数x的关系:y=()x。

提问1:y=2x和y=()x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某个函数类型吗?

提问2:你能从以上两个解析式中抽象出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函数模型吗?

通过动画和古训引起学生的关注,从学生能够解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提问3:y=ax,x∈R中的a有要求吗?

学生活动1:分组交流、讨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到a>0且a≠1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然后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

提问4:y=2x,y=x2,y=-2x,y=2x+1都是指数函数吗?

学生活动2:继续讨论。

通过对形式的辨认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的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本节重点之一指数函数的概念,同时为后面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埋下了伏笔。

此时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对一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提问5: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y=2x和y=()x的图象从单调性看上一样吗?

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细胞与木棒变化,两个函数的图象从单调性上看一增一减,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3:分别用列表、描点的方法画简图。

学生自己动手用列表描点法画的简图证实了这一结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提问6:图象不一样说明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图象分a>1和0

提问7: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同学们会很自然的用刚画的图像来探求两种情况下指数函数的性质,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图象特点等几方面给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并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图象填写。

学生活动4:看图填表。

这个过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表格的完成使学生体会到很大的成功感,也将学生思考的热情带入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方法,主动地去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全方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体现,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家。

12.大学数学教学感悟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感悟

自2014年7月来到锦城学院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历经2015年5月锦程学院的十年校庆盛典再到锦程学院教学改革中掀起的翻转风,一年半的时间转瞬而过。作为一个教学界的新人,我对滚滚历史长河中从事教学事业、探险教育成效的前辈先人致以崇高敬意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之道。

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人们在记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程度逐渐放缓。记忆后20分钟内即忘记了所记内容的一半,7 - 8小时后遗忘了所记内容的60% ,而在一天后,即基本维持在25% 并稳定在20% 附近。 而另一组对比实验表明,如果在一天后进行复习,其最终的记忆保留了80%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曲线告诉教师知识遗忘的规律。教师应该在遗忘临界点前进行学习的干预,特别是在授课后的2 - 3天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否则学生将忘记大部分知识点,这大大地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 结合我校课程的实际特点,我觉得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程开始前对上堂课的授课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提点,然后在一个大的知识点完成后对本章内容进行连贯的复习,这不但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融会贯通,而且也很好地结合了艾宾浩斯曲线的特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2. 课程时间有限,但一个人的精力却不是无限的。研究表明, 一堂45分钟的课程中,如果采用纯单一方式授课方式,即大学之前的黑板粉笔模式或者大学课堂中的PPT模式,大部分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时间约为25分钟,而少部分人更是抵制3 - 10分钟。在一堂课中,学生无法高度保持所有的注意力,他们会被不同的因素干扰学习的注意力,而如果结合不同的方式,如粉笔黑板结合PPT的方式,则大部分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能增加60% 。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中。结合我校的教学特点,我觉得教师可以以PPT授课为主,粉笔书写等为辅,并结合其他授课方式来达到上述提高学生精力的方式。比如,一堂45分钟的课程,可以有20分钟的PPT时间,有15分钟的粉笔黑板讲解时间,剩下的10分钟则结合提问、制造幽默、点评时事等方式。这不仅基本保障了学生90% 以上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友谊。

3.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成人能短时间记住的东西是5 ~ 7个, 如果在一个章节中,教师提供的知识量过大,学生则无法吸收; 如果,提供的知识量过少,则学无所获。所以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制定合理量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数学类型课程而言,我觉得一个好的课程内容量大致应该为每堂课大约3 - 4个简单知识点或者0. 5 - 1个复杂知识点,一大节课大约5 - 6个简单知识点或者1 - 2个复杂知识点。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灵活安排,对于特别复杂或者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安排更多的授课时间。以使学生能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4. 在教学内容的PPT制作上,应该充分挖掘PPT及教学内容的完美艺术。要用简洁精美的PPT演绎教学之美。过多的文字说明或者单一的版面设计都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现代的PPT技术其实是绚丽多彩的,但是实际生活中,教师所能展示的PPT之美却也是良莠不齐的。而大部分教师的版本设计却是枯燥乏味的,一方面原因在于教师真不会做出那么精美的,另一方面却是时间有限。我觉得对于一类课程,各教研组可以统一制作PPT,可以集中精力做出精美,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PPT,毕竟,一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充分正确的组织发挥好大家的力量,才能有所得。 大家要一起想办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赢得课堂,赢得学生的学习力。

5. 要考虑教用于用。不能纯粹为了教学而教学,也不能让学生为了考试的高分而突击。教师不仅要开设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 而且要在课堂设计时,充分挖掘课程的实践性。要充分挖掘课程在社会上的真实实践场景,结合知识点和实践场景,找出课程知识点的体现方式。借此来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实践课程后,要有针对的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提点,开拓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 发散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不同的实践作业中流连,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记住知识,拓展知识。随着各个知识点的实践课程、各相近学科实践课程的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就能形成实践的系统,这不仅让学生们学的更牢靠,掌握的更透彻,能活学活用,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并在学习及实践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称为求知实践的自我推动者。

6. 不要限于纯粹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兴趣全无,老师的教学成效低下。这时候翻转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在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通过网络发布的教学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应该充分挖掘翻转的意义及实现手段,在制作教学视频时,应强调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应控制在几分钟的时间内, 长的视频也应该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同时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在此之外,在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地讲教学课程内容之外的东西放入视频。因为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参考文献

[1]田志坤,杨瑞珍.浅谈数学教学反思.内蒙古教育,2011.

[2]蔡锦松.大学数学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坛,2015.

13.化学教学感悟 篇十三

高栋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首先,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考点,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体会教材,备出高质量的教学教案。

其次,变“教案”为“学案”。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配合。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准备,灵活教学。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各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倾听者、提升者的,能跟学生更好的交流是关键。在课堂上,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课下又会是很好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更好的来接受知识,从而来改变提升自己。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老师这边要这样,学生的配合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学生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一年的时间内要学的都是化学中基础的部分,知识点比较零散分散,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很多记忆,确实,很多最基础的东西需要学生先记住,但更多的东西需要学生多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也就是先记忆再理解,只有这样,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学才能是更有效的。

14.数学感悟 篇十四

中国老百姓几乎都知道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都说在南航工作多好啊,世界500强,每天上亿元的收入,工资待遇都很好。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是表面。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简历如此健全严格的体制,不得不说,很强悍。可是谁又知道95539客服的艰辛,因为就业的压力,经过层层选拔,我进入了这个岗位,成为95539话务中心中的一员,经过这一年月的经历,我写了这篇文章,目的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想让每个人善待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真实的经历!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在南航客服中心工作每天就是接接电话,解答一下用户的问题,很轻松,很舒服。其实,我们的工作不是那么轻松的。每天最少也要工作八个小时,有时候电话多还来一句,延迟一小时下班,提前一小时上班。看起来时间并不长,但大家试想一下,让你不停的说话,说4到5个小时,脑子不停的思考问题,手还要不停地在操作电脑,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要保持热情、耐心,一颗心分成几半用(一心几用),不管你今天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在你戴上耳机开始接听电话时就要开始保持微笑服务,每天达标需要接85多个电话。

在这里工作一年了,我真的好想说95539,我们这里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我们80%的功能是改签退票咨询,给您解答一些专业的问题,10%是把您提出的乘机遇到的麻烦,反映给其他部门,由别人给您解决,10%是由你自己为你解决办理的,请您不要把95539想成万能的,我们可以告诉您解决的方法,要您自己去办理,请您不要总问你为什么解决不了,你为什么不能办理,是你们南航航班延误,导致我后续的航班无法乘坐,根据SOP规则解释给您听,您就说,你不解决谁解决,不是你们南航的航班延误吗?凭什么不能帮我免费改签,你现在就给我解决,要不我就投诉,这些问题您问我我也给您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中国南航所有人都知。你问问中国南航的高层吧,别问我你们经理是谁,电话多少,我真不知道,我们是南航的最底层。

95539挣的很少罚得很多!!每月的工资还要看你的绩效,每个电话还要点满意度挂机,满意度不到99%要扣钱,出现不满意服务态度不好要扣钱,业务回答错误要扣钱;客户故意气你,你要听着,客户骂你一句,你要等他骂你第二句,因为骂你两句,你可以告诉他,我有权利挂断你的电话,亲,请使用文明用语,否则这边将会中断本次通话。

15.技校数学教学的感悟点滴 篇十五

数学是技工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技工学校学生知识框架的核心基础。它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 发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更无法满足专业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老师, 学习数学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我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一直注重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 而忽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解题, 却不明白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 更不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就造成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不学。因此, 有必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的途径就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的概念、数学习题, 要多采用与专业课有关的例子。比如, 在讲函数的概念时, 可以结合具体专业多介绍一些与函数概念有关的问题, 如在三产业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产品总销售量与利润就可建立函数关系, 在电仪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电压与时间、电流与时间等问题;在机械类专业授课时, 介绍产品生产总量与产品成本等实例。通过结合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课有联系的实例讲解数学概念和例子,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需要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的问题, 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一些数学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像高中那样弄得清清楚楚, 而是要求学生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因此, 教学中一些不必要的、耗时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以删减。如对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只作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只须给出公式而不需要推导。

但是, 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多的删减教学内容, 否则很难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的许多概念如集合、函数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 就难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使数学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同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付出努力才能掌握。

3 实施分层教学,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一样, 就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太简单, 对所学内容缺乏积极性, 逐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则对数学深感学习吃力, 以致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可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 在同一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多层次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中实行同步授课、而对教学目标、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学业考核等实行分层次实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可分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 第一层为: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建立函数概念的模型, 如学习科目与学习成绩两者就可建立函数关系;第二层为:用数学词语“变量”理解并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第三层为:用集合观点理解函数概念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再如, 在教学过程中, 先讲授能直接套用公式的例题,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讲授难度较大的例题,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布置课堂练习时, 让基础好的学生解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的题, 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解一些简单的题,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随时点拨、引导学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这样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4 设计好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不仅枯燥, 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 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分析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已知”去探索“未知”;鼓励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从自身经验、自己发现并进行总结, 从中去感悟数学思维方法。例如, 在讲对数的定义时, 可以设计三个问题:一是已知、, 如何求?二是已知、, 如何求?三是若已知、, 如何求?举例后学生可以解决前两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取任何实数?同时猜想在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第三个问题, 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 急于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引入数学科普故事, 或讲数学名家的趣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上感悟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专业课和实践中去, 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以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技校数学,教学,感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与梦想作文下一篇:夜场工作总结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