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
1.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一
沈阳东北电子商城瑞尔帝景豪庭
A区灌注桩工程
交工资料
施工单位: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接收单位:
见证单位:
鲲鹏一建
交接人: 接受人:
目录
一、开工报告1
二、桩基础(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2
三、质量控制资料3
四、安全和功能检验(检测)报告4
五、工程定位(竣工)测量记录5-6
六、水泥出场合格证7-9
七、水泥检验报告10-12
八、钢筋出厂合格证13-16
九、钢筋检验报告17-30
十、砼抗压强度报告31-72
十一、砼抗压强度汇总表73-75
十二、砼首次报告76
十三、钢筋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77-79
十四、砼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80-86
十五、施工记录87-130
十六、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131-157
十七、附图
沈阳东北电子商城瑞尔帝景豪庭A区灌注桩桩位平面布置竣工图
2.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是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操作上初中只要求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使用低倍镜观察,因此很多时候会忽略高倍镜的使用。其实为了区分粗、细准焦螺旋时,可以适当地讲述高倍镜的使用,从而为高中掌握高倍镜的使用奠定好理论基础。
其次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无论初中还是高中,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是成为一项技能一样去掌握,并且理清实验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平行重复原则、随机原则,初中必须尝试实践,高中才可上升到真正去实践。
再次是对生物生命现象的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当中简单讲述,这其实就是教材之间的一种对接。因此,初中尤其要把这部分内容讲透,这部分内容分散在初中的七上和七下这两册书上,所以最后应构建到一个知识体系中。高中教材主要侧重细胞这个生命结构层次,主要掌握细胞的组成物质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初中要衔接好,还需要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分类相结合,至少要讲清楚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细胞结构间的差异,完全可以提一下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两者的最根本区别,当然不忘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还需讲清楚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关于细胞的分裂,虽然初中不需要学生了解姐妹染色单体,但为了到高中能更好地认识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初中教学中如果出现图示关于分裂前、后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时一定不能出错。关于细胞的分化,与高中衔接方面主要是认识分化后的形态功能不同的一些细胞,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了解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了解分化形成了组织。
此外,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植物没有系统层次,这两个知识点在高中也都会涉及到。关于藻类植物中的蓝藻,由于蓝藻又属于原核生物这个特殊的身份,在初中授课中如提到应慎重。
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部分初中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与高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也有一定衔接。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通过一些探究实验来引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并简单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高中进一步剖析光反应和暗反应奠定基础。在认识呼吸系统的基础上,呼吸作用除了要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外还要强调主要场所在线粒体,是“动力工厂”,这里的“主要”两字不能忽视,因为高中教材会涉及到有的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还需强调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热能和ATP中化学能的用途。当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初中也是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也要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但不要太深,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同时简单了解一些应用以及影响条件,如弄清楚以下一些问题:低温下蔬菜、水果的储存时间更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常在清晨到公园去锻炼身体,但专家说清晨的空气并非最佳,这如何解释等等。在初中这两个内容还要与蒸腾作用相区分,从而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做好与高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的衔接。
此外,这部分内容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链,分别与高中内容中的质壁分离、酶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都有一定的衔接。
三、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在高中是个难点,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很困难,所以需要老师的提炼。首先理清这些概念:遗传、性状、相对性状、DNA、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种、杂交、遗传病、变异、转基因、进化,其中尤其分清DNA、基因和染色体三者间的关系。关于“等位基因”这个概念可以直接补充,因为教材有这样一句话:“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教材还配有图,所以提一下学生容易接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初中教材没有提,而是以“基因组成”和“表现性状”来阐明,考虑到此章节学生接触的新名词较多,可遵从教材。关于“杂种”“自交”等概念教材也没提,则视学生掌握情况去衔接。
其次,需掌握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提炼出以下几组亲本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组合类型: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学生需掌握其遗传图解,从而触类旁通。关于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只需以色盲和血友病为例了解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即可,关键让学生了解的是人类性别的决定。变异方面了解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以及变异的意义即可。进化方面主要围绕进化的证据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讲,为高中提升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好铺垫。
四、其他内容
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环境与健康这些内容中,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点相对简单易懂,较易衔接,主要还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高中的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这几个知识点的衔接。
其中,运动系统衔接的内容不多,而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之前讲到的呼吸系统是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初中两者都要掌握,尤其是以膝跳反射为例的反射弧不仅要学生了解其五个部分,还要了解兴奋在反射弧的传递方向,虽然不要求知道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突触”这个结构,但至少要从图式上埋下伏笔。激素调节依靠内分泌系统,阐明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对应的作用和失调可能引起的疾病外,几个难点也要剖析清楚,如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尤其胰腺是消化腺,而其中的胰岛又是内分泌腺。免疫系统主要做好三道防线的衔接,能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认识一些名词:病原体、抗原、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句话概括,初中的知识是铺垫,是深入浅出,从而与高中知识点形成更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2013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4—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3.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三
关键词:幸福课堂;生命的动力;栏目设置;学习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进步也同样带来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在重新定位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后,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的目的也从应试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为了跟上新时代的形势要求,“幸福课堂”顺势而生。那么如何开展幸福课堂呢?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的栏目设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以第四章种群生态学为例,来简要评析这本教材的栏目设置。
一、明确目的,高效学习
做任何一件事情,具有明确的目的至关重要。幸福课堂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学案,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突出。那么《生物:生命的动力》这本教科书中是如何编排的呢?
在每節课的最前面,都有三块内容:1.学习目标;2.知识回顾和关键术语;3.折叠式学习卡。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对比与比较种群的指数增长和种群的线性增长;联系不同种群的繁殖方式与种群增长模型的关系;预测环境因素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比如什么是指数增长,它与线性增长有什么区别)去阅读,这样阅读,目的性强,效率高;同样,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复习,检测是否对所学的知识已有所掌握。
这节课的知识回顾是种群,并给出种群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就把种群的概念重新回顾了一下。同样关键术语把本节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列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先把一些比较熟悉的术语用自己的语言先理解,然后再对照书本找出这些术语的定义,然后找出与自己理解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加深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每节内容的最前面都有一块折叠式学习卡的制作。这节课要求学生做影响种群的主要因素,并列出种群增长、环境容纳量、环境、其他生物这些关键词,并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方框内填写这些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有了折叠学习卡,学生可以把阅读中的重要知识填在折叠卡中,学习好本章后可以补充学习卡中遗漏的或者不完整的知识。此外,这个学习卡还可以用于临考的复习。
二、重视实验,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幸福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物:生命的动力》这本教材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活动。它的实验主要有迷你实验和技能实验,迷你实验简单易操作,而技能实验则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如这节课中迷你试验——果蝇种群增长的实验只需要一个广口瓶、一根香蕉和三只果蝇即可,而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果蝇种群数量的变化,并可以绘出相应的曲线。有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学生就会去思考,为什么果蝇种群数量是这样增长的?如果改变实验条件又会如何?在学生不断的思考与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这种自我生成的知识往往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很灵活的应用;同时,实验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此外,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获得知识的内部驱动力。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三、贴近生活,善于发现
幸福课堂要求我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生物:生命的动力》设置的栏目科学发现、插图思考、职业体验就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生物知识,直观地感受这些现象,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思考一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生物学知识。同样,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发现,因为发现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生的土壤,很多重大生物科学理论也是建立在发现的基础上。如这节课的科学发现是为什么种群增长曲线总是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当学生有这个发现提示后,他就会去思考,哪些因素限制了种群的数量,改变这些因素后种群数量又会如何改变,而后他又会思考怎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如何进行实验。在一个小小的发现栏目中,把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都融入了学生的想法中。通过发现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此外,《生物:生命的动力》的一些章节中都有与这块内容相对应的相关职业,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于学生在升入更高学府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合适自己的专业至关重要。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幸福课堂”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秉承着三大理念,第一是坚持“三贴近”,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第二是“双主体”互动论,也就是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第三是“新三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而《生物:生命的动力》这本书的栏目安排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三大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奥尔顿.比格斯.生物:生命的动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同济中学)
4.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四
2.在干重中碳占55.99%。
3.水85-90无机盐1-1.5糖类和核酸1-1.5脂质1-2蛋白质7-10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主要承担者。
5.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和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6.脂肪被苏丹三染色需要三分钟,呈橘黄色。被苏丹四染色需要一分钟,呈红色。7.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混匀
8.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先A后B
9.还原糖检验需要50-65摄氏度水浴加热。
10.脂肪检验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再用吸水纸吸去酒精。再滴一滴蒸馏水。制片。
1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C矿质元素:除CHO外由植物根部吸收的元素。
12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反应是因为有氢氧化铜,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反应是因为有铜离子。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的肽键反应。:双缩脲还能使尿素变色。尿素分子里有肽键。
5.高中生物精华知识点总结 篇五
快速检验细胞内物质、产物或结构的检测方法(指示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③CO2:Ca(OH)2溶液、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④乳酸:pH试纸;
⑤有O2:余烬木条复燃;无O2:火焰熄灭; ⑥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
⑧染色体: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⑨DNA:甲基绿(绿色)/二苯胺(水浴加热——蓝色);RNA:吡罗红(红色); ⑩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⑪酒精: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二、生物记忆口诀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
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线(放线菌)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判定: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Ⅰ。
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 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
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伴X隐性遗传病特点: 母患子必患,子常父必常; 父常女必常,女患父必患。
遗传判定方法:
1、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 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
2、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 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 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
6.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六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3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3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45.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4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8.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49.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50.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7.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七
关键词:背景知识,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要求。在传统生物教学中, 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 而忽视了相关背景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充, 致使生物教学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校内生物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利用校内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何将背景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知识是知识形式之一种, 一般指为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关于该对象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知识, 背景知识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体验, 文学作品, 科学家轶事, 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等。本文旨在结合本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几个案例探讨背景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案例一:《酸奶的制备》, 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
现在, 每天喝点酸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由于酸奶不需加热, 喝起来方便, 因此有人大量饮用, 有人饿了以它充饥。但从营养的角度说, 喝酸奶也讲究时间, 喝多了还会给身体带来负面效果。在上课之初, 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在超市买的几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酸奶, 由于大家都有喝酸奶的经验, 因此看到酸奶后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分别请同学们进行品尝, 并说说喝酸奶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这时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咱们自己能不能在家做酸奶呢?当然可以!这样很顺利的展开了课程, 在我讲解如何制作酸奶时, 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 对亲自动手实验也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的同学在课下又制作了添加不同水果的酸奶, 并在下次课的时候带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小小的生活经验竟在课堂上起了如此大的效果, 可见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比简单的照本宣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血型与性格分析》, 结合相关视频、图片展开
首先, 播放FLASH公益广告作品《生命因爱而延续》, 这则广告用心电图的简单线条与各种图案同构产生创意, 简洁含蓄, 视觉传达力强, 反映了献血挽救生命的主题, 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然后, 结合初中学生所学有关ABO血型的相关知识介绍血型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遗传的。同时抛出问题“血型与性格有什么关系呢?”有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自己的血型了, 那就分别找不同血型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性格特征。接下来再出示网上很流行的血型与性格的漫画, 同学们讨论, 分析自己可能的血型, 做出统计。然后通过实验自己测血型, 得出最终的结果。最后播放无偿献血宣传广告和图片, 让学生带着热情, 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加深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视频和图片比起枯燥的知识更具有冲击力, 只有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案例三:《校园生态之旅》, 结合文学作品、图片、标本展开
唐山一中被誉为“河北省绿色学校”, “园林式单位”, 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绿, 是一种积淀的文化, 一种蓬勃的精神。同时在学校的生态园中, 更是保存了来自不同省份, 甚至是国外的大大小小的标本400余件。这样的校园资源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展创造了很大的便利。由于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我们在观察校园植物的时候并不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植物生活史, 这就需要我们课下作大量的图片搜集工作。在课上首先给同学们展示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图片, 主要包括叶、果实、种子等, 先给他们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学生已经对校园的植物充满了兴趣, 然后举行一个诗词接龙游戏, 根据看到的图片回忆他们所学的文学作品。比如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究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最后再带领同学们实地观察, 由他们自己结合之前所看的图片辨认植物。这样他们对这些植物的特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了, 对我们美丽的校园也更加热爱了!
案例四:《生物科学史》, 结合科学家轶事展开
所有的关于科学史的讲解在学生看来都是枯燥的, 乏味的。他们更愿意去实验室做做实验, 在教室看看视频。但是,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中, 关于科学史的探究, 比如课本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酶的本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等等这些都是大纲上要求掌握的。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 有很多内容无法一一阐明, 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 有这样的一次课, 专门介绍课本上出现的科学家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比如达尔文是如何从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变成了无神论者, 如何从父亲口中的“家族耻辱”变成一名伟大的博物学家;道尔顿是如何开始研究色盲的;格里菲斯为什么被炸死在实验室;艾弗里为什么会致力于肺炎双球菌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就开始按捺不住了, 这些看似趣闻却与实际教学大有联系的小故事, 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在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同时, 以各种方式给学生以相关的、丰富的生物学背景知识, 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的阶梯,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从而也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葛一氢.新课程背景下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8.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知识 篇八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时,要让他们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知识扩充。在生物知识体系的创建过程中,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生物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把生物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还要让他们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情况,对当今的生物科技投入更多的关注。
1.在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时,从纵向对知识进行系统解读,使生物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种纵向构建系统网络的做法可以把大量的生物知识串联到一条主线上,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做到把这条主线上的知识都能进行回忆和再现。例如,在进行第二章“生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对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进行了解,使学生在对生命结构方面的学习能有更好的基础。在生物学习中,前一章节的学习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下一章节的知识。经过生命结构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细胞分裂时能快速地对这些知识进行了解,通过对知识不断进行分析,在下一步的学习中的学习技能和生物水平都有了提高。生物学科中每一个章节都和前后章节的内容有紧密联系,只有对前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学习新的章节,才能不断获得提高。如果学生某个章节的知识掌握得不好,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对某些问题存在疑问,这些疑问在短时间内如果不获得解决,就会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都能掌握和领会知识的本质,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生物素质。
2.生物学科中的知识都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把握了生命的特征主线之后,可以把与这条主线上的知识从横向的方面进行扩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横向和纵向地丰富生物知识网络体系,能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在生物学科的内容中,既有按照纵向结构排列在主线上的知识点,又有处于并列关系上横向方向上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存在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增加对生物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提高他们实际运用生物的能力。
二、完善生物理论体系
要学好生物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生物理论,这些理论存在于生物教材中的各个章节。例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所以,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仅要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还要对生物学科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1.生物学科中的知识能很好地解释学生身边事物的成因,能使学生对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感到新奇,会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生物的思想和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在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作用,会更关注生物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到的生物知识能更有效地运用到解决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深入了解,还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把自己掌握的概念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概念来支持生物理论,使生物理论的运用更具备实用性。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中的概念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各个理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物学也呈现发展迅速的状态,在一大批生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各种生物理论之间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人们对生物的本质探索越来越深入,使生物学科拨开面纱,把最真实的知识和理论展现在学生面前。
4.提高解题技巧。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充实自己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思维能力,用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来学习更多的生物理论。在以理论支持的生物实验中,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明确实验的主要目的,规范实验的操作要求,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学会知识和理论是如何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更加扎实、更加全面。最后,我们还必须经常进行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尝试从一个现象联想到另一个现象、从一种知识迁移到另一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立体化,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学生在对高中生物进行学习时,要把纷繁复杂的生物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中,再对体系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掌握和记忆,这样才能有效地记忆学到的知识。把生物知识形成一个体系,不仅在解决问题时能通过快速再现生物知识来决定哪些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有用,哪些知识还存在缺陷。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使这个生物体系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生物能力和素质都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9.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篇九
一、基因工程
1、(a)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a)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原理:基因重组
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_和化学合成法_。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 基因枪法和 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 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 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 抗体进行 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 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 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三)(b)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四)(a)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1)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
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设计中的困难:如何推测非编码区以及内含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二、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A 植物繁殖
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植物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优点: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储藏和运输
B 作物新品种培育 单倍体育种:
a过程:植株(AaBb)通过减数分裂得到花粉(AB、Ab、aB、ab四种类型);对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对其幼苗时期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了正常的纯合二倍体植株(AABB、AAbb、aaBB、aabb四种类型)。b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突变体利用:在组织培养中会出现突变体,通过从有用的突变体中选育出新品种(如筛选抗病、抗盐、含高蛋白的突变体)
D 细胞产物的生产:通过能够产生对人们有利的产物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让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产物。
(3)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过程:
(2)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培养(a)
(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4)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
(3)体细胞核移植的大致过程是:
高产奶牛(提供体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同时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二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显微操作)[注:为什么要用卵细胞?它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操作简便;细胞质不会抑制细胞核全能性的表达];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重组胚胎;将胚胎移入受体(代孕)母牛体内;生出与供体奶牛遗传基因相同的犊牛(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
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 ③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5)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克隆动物存在着健康问题、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等。3.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刺激等。(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4)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4.单克隆抗体
(1)抗体: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对免疫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目的使小鼠产生了效应B细胞);提取B淋巴细胞;同时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骨髓瘤细胞并提取;促使它们细胞融合[注:融合的结果是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如有2个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等,所以要进行筛选];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特点是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然后对它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够分泌所需抗体的杂种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入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可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5)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它疾病。
三、胚胎工程
(一)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精子的发生:补充,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变形过程中,细胞核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在尾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直至脱落。[线粒体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2)卵子的发生:在胎儿时期,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演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减一分裂在排卵前后完成,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减二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
(3)受精:精子获能(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卵子的准备(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二中期才具备受精能力);受精阶段[卵子周围的结构由外到内: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a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顶体酶可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穿入,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c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精子入卵后,卵黄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过程[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精子尾部脱落,原有核膜破裂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完成减二分裂,形成雌原核[注意:受精标志是第二极体的形成;受精完成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
(4)胚胎发育: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b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c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d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
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9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识记)
(1)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技术手段: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2)体外受精[属有性生殖过程]:a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对体型小的动物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从输卵管冲取卵子(可直接受精);对体型大的动物从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要在体外培养成熟)b精子的采集 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获能 对啮齿动物、兔、猪等的精子用培养法(放入人工配制的获能液中);对牛、羊等精子用化学法(放在肝素或钙离子载体溶液中)
(3)胚胎的早期培养:a培养液成分: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等[注意与动物细胞培养液成分的比较];b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4)胚胎移植:a概念: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通过转基因、核移植、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必须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
b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c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的收集提供可能;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d胚胎移植的程序:对供、受体母牛进行选择,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对供体母牛用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选择同种优秀公牛配种[有性生殖过程];对胚胎进行收集[此
时胚胎处于游离状态];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胚胎应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胚胎移植[或冷冻保存];检查受体母牛是否受孕;产下胚胎移植的犊牛。
(5)胚胎分割:a概念: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4、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可看作是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 b基本过程:选择良好的桑椹胚或囊胚移入培养皿中,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将其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透明带中或直接移植给受体。[注意:内细胞团要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10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识记)
(1)胚胎干细胞的含义:由早期胚胎[囊胚]或原始性腺[胎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又叫ES或EK细胞。
(2)特征:形态上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下,ES细胞可以只增殖不分化](3)应用: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如利用ES细胞诱导其分化成新的组织细胞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
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
(2)卵裂期:特点: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3)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4)囊 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5)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二)胚胎干细胞
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④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三)胚胎工程的应用 1.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
(1)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主要方法: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二种方法:从刚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第三种方法是借助超声波探测仪、腹腔镜等直接从活体动
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3)受精: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细胞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
(4)胚胎的早期培养: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牛、羊一般要培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才能进行移植,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可在更早的阶段移植,人的体外受精胚胎可在4个细胞阶段移植。)2.胚胎移植
(1)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供体为优良品种,作为受体的雌性动物应为常见或存量大的品种。)
地位:如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2)胚胎移植的意义: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
(3)生理学基础: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4)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直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的液氮中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
⑤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3.胚胎分割
(1)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2等份、4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2)意义: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属于无性繁殖。
(3)材料: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桑椹胚至囊胚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但其全能性仍很高,也可用于胚胎分割。)
(4)操作过程:对囊胚阶段的胚胎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
(1)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 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2.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1)克隆人: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否定态度。
否定的理由: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是克隆技术的滥用;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克隆人是在人为的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
肯定的理由: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胚胎分级、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解决。不成熟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之成熟。
中国政府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2)试管婴儿:两种目的试管婴儿的区别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认可态度。否定的理由: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早期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
肯定的理由:解决了不育问题,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3)基因身份证:
否定的理由:个人基因资讯的泄漏造成基因歧视,势必造成遗传学失业大军、造成个人婚姻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等严重后果。
肯定的理由: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3.生物武器
(1)种类: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2)散布方式:吸入、误食、接触带菌物品、被带菌昆虫叮咬等。
(3)特点:致病力强、多数具传染性、传染途径多、污染面广、有潜伏期、不易被发现、危害时间长等。
(4)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中国政府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10.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十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11.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生化学科交叉、教法
生物学是在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精确的、定量的、升入到分子的综合型学科,学科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虽然现在科学已经逐渐的在淡化学科间的界线,但生化学科的交叉点还是最多的。内蒙地区09年进行新课改,开始使用人教版新版教材,相对别的省份展开得相对较晚。教改后要求在新教材中主张渗透学科间的交叉。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发现,两学科在进度上的不协调。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造成没有化学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为生物学习带来障碍,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也显得乏力。
解决好这个矛盾,则会降低生物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但教师在讲授时,越过化学知识讲生物,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知半解。这样为生物的学习和化学的学习都会埋下隐患。本文就笔者综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与化学教师的探讨,得出一些想法,就高中生物与化学课程矛盾进行归纳论述、望能为教育同行尽些绵薄之力。
一、生化学科交叉错位部分(人教版必修中的呈现举例)
表中归纳可知,生物在高一上学期教学的内容中,有许多就在化学高一下学期或者高二才接触这些内容。这样两学科就出现了教学进度上的不协调。例如,蛋白质、糖类、核酸、脂质等这些内容。按课程标准(如蛋白质)要在对应1-2课时完成其基本单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空间折叠形成一定形态的蛋白质分子,掌握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对于一个高一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就要对一些化学专业名字接触:“基团”、“化学键”、“结构式”、“结构简式”、“羧基”、“氨基”、“肽键”等不能理解,造成学习困难。此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得处理得当,过细讲解化学则会变地道的化学课,有悖生物学教学内容;草率避开则会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化學知识的初步认识形成障碍。对此,笔者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错位知识教法探究
1.按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每章每节所联系用到的化学知识.对该部分知识简单分析,学生学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提点提点,直接可用于生物教学.若是学生没学过的,则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适当拓展相关化学知识,使其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去理解现在的化学名词概念,使学生有能轻松感,成就感。这样学生拥有理解的完整、正确概念做基础,就可很快用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讲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出现了“氨基”(一NH2)、“羧基”(一C00H)等有机化学的术语,而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清楚地讲符号“一”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并表示共价键。在讲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这部分化学知识,并对蛋白质的结构式加以解释。这样,对生物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不仅对生物课的学习有益,也减缓了以后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在讲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时,教材首先讲三磷酸
腺苷这一重要的化合物,学生对三磷酸腺苷是完全陌生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只要先适当地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讲一下生物的特殊性以及ATP的特殊性,这样,细胞内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储藏过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用各种电教手段以及实验方法“激活”化学知识。
教学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切人点,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形象而生动地解决化学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以达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在氨基酸空间结构讲解时,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分子及投影图像,学生在学习书写氨基酸结构式时就能随心所欲的书写以及辨认应用了。另外,在学习“淀粉遇碘变蓝”时,教师不妨分两步做实验:首先用纯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为参照,其次再用种子加碘酒变蓝,这样,既能说明种子中含有淀粉,而且对“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化学
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三.教材编排优化建议
优化现行《生物》和《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内容在生物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在相应章节中设置诸如“科学视野”、 “阅读资料”、“注释”等小栏目,对正文内容中出现的化学名词作以解释和说明。初中化学教材可以提及一些化学键和有机物的初步知识,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像缓冲溶液、层析(色谱)等知识,生物中经常应用,而高中化学该部分为选修内容,部分学校不开设该部分内容.可以在生物教材的对应章节增加对应知识的标注,注明在化学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以便学生自助学习和查阅。
参考文献:
[1]刘满希.高中生物同步导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2.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一、串联知识脉络,生成整体认识
许多同学即便从概念上掌握了生物知识,但是还不能转换成运用能力,是因为他们没能联系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知识是支离破碎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整合,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生成立体思维,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才能为迁移成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细胞知识时,我们除了给学生介绍文本知识外,还需要整合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深化讲解。可以设置形象的实验、和多媒体观察让学生完善抽象知识的形象认识; 另外还可以让同学们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来拓展和延伸知识。这样设置以教材为切入点, 在强化知识印象的同时以点带线,联通知识脉络,最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知识发展的过程完成知识迁移。
二、设置典型问题,构建解题蓝本
高中生物探究的是生命规律,其抽象的理科性就显现出来,于是一些老师就开始利用题海战术来让同学们磨练知识到技能的迁移。其实这是南辕北辙,题海战术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造成消极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典型问题,帮同学们构建解答相关问题的模型和蓝本,这样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就豁然开朗了。譬如,在教学《分子与细胞》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相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细胞的生理特性,我就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讲解,通过设置如下典型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形成形象认知,进而通过全面深入思考在体验中完善知识生成和运用: 通过网络资料展示1L水和1L0. 96% 的盐水对于A、B两组男性尿液产生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让同学们根据这个材料进行思考: 参照尿液状况联系新学的生物知识,分析一下哪一组是用过盐水的呢? 说一说为什么? 如此便于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生长点、重点练、专项练,有效提升综合探索和实践运用能力。
三、联通兄弟学科,实现综合运用
现在理科高考综合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不能各个学科独自为战,我们要能在学习基本的生物概念以后能联系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开阔学生视野,帮他们树立综合运用意识。比如,教学细胞周期的概念时,细胞分裂时间和细胞总数计算则要借助数学等比数列求和知识; 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
概括地说,自然学科都是相互印证、相互联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生物现象都需要综合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因此,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设置综合性的课题来驱动同学们去进行自主探索与研究,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有效实现知识融合和迁移,形成能力。
四、借助媒体设备,实现形象转化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生物现象对于远离大自然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微观生物规律更是抽象难懂。囿于课堂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随时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体验,更无法每一个生物现象都在实验室里观察,所以许多生物知识同学们没有形象的认识,无法及时转化成实践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就有效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材料对抽象和微观的生物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立体呈现。比如在教学细胞知识时,我们凭借想象无法认知细胞的形象,即便是通过显微镜也不能观察透彻,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让同学们观察细胞的结构,生理功能等。由此可见,教学要能与时俱进,能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抽象知识的形象展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地指导,让同学们以形象认知的方式获取知识,发散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境界。
1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14.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十四
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来自原核细胞,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DNA连接酶: E·coliDNA连接酶(只黏性末端)
T4DNA连接酶(黏、平末端也可但效率低)
载体:质粒、入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条件:①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复制表达
②一种或多种限制酶切点
③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荧光基因)
基本操作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人工合成、体内提取)
①从基因文库获取
②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模板、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原料&能量(dXTP)、引物(过量)
五物混合,加热至90~95℃,DNA解旋,冷却到55~60℃,引物与互补DNA链结合,加热至70~75℃,
Taq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③人工化学合成: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启动子:DNA片段,基因的首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目的基因
终止子:DNA片段 ,基因的尾端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外源基因,从而将含有外源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复制原点:仅自我复制的需要,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再表达的不需要)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转化: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1)导入植物细胞(体细胞、受精卵)
①农杆菌转化法(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受损,伤口细胞分泌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Ti质粒上T-DNA(上插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
②基因枪法(单子叶植物)
③花粉管通道法
(2)导入动物细胞(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
(3)导入微生物细胞
优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对人体无害(大肠杆菌)
步骤:Ca2+ 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①DNA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原核细胞)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原核质粒)+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②R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转基因生物的mRNA+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③抗原-抗体杂交: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转基因生物的蛋白质+相应的抗体
④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抗虫抗病的接种实验
15.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篇十五
1 运载目的基因
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使用运载体有2个目的:
①用来做运载工具,把目的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克隆)。
目前使用的运载体有以下2类:一類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染色体DNA之外的环状的DNA(一般在1~200kb左右);另一类是噬菌体或病毒。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最常用的噬菌体载体是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λ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大小在50kb左右。λ噬菌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λ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λ噬菌体感染率几乎达100%,且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如果将λDNA上的cos基因接λpBR322质粒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载体叫做,装配型质粒,它的优点是能够容纳极大的外源DNA(可以达到35~40kb)。还有一种运载体需要提及的是噬菌体M13,因为它是单链比较适合于单链DNA的运载,如果进行单链DNA的克隆,就必须使用噬菌体M13。噬菌体M13在Sanger法测定DNA序列中被广泛应用。
2 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震动、离心、电刺激等手段来处理细胞;化学方法是利用聚乙二醇(PEG)等化学物质来诱导细胞融合;而生物的方法是指利用灭活的病毒来促使细胞融合。那么病毒为什么能起到促融作用,目前的解释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之间相互凝集,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列,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使用活的病毒是不行的,必须是灭活的病毒,这种病毒是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病毒杀死,但又不损害其有用的抗原。灭活的病毒既保留了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又不感染细胞,对于细胞是安全的。世界上最早的灭活病毒是从日本的仙台一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因此往往叫做“灭活的仙台病毒”。但是应用这项技术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细胞的感染率比较低、细胞融合的速度缓慢、反应条件要求高、融合体的去病毒困难等,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目前细胞融合技术主要是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电刺激等技术。
3 诱发细胞癌变
细胞癌变的原因十分复杂,致癌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化学、病毒三类致癌因子,可见,部分病毒能诱发细胞癌变。研究表明,病毒的致癌性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系列。它们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体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据英国流行病学家对癌症诱因的统计分析,病毒感染约占10%~15%。
4 承当抗原
抗原的基本性质是: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它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同。
抗原的基本含义有4点:
①大都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②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体内,马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
③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比如血型、免疫移植等;
④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但一般意义上的抗原指的是病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因此病毒可以做为抗原的一种。由于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所以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没有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5 作为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有的人会担心病毒在人体内会繁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其杀死后才能制成疫苗。因此这种疫苗已经失去繁殖力,但仍然保留其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较短,但要获得持久免疫力还需多次重复接种。当然在接种的疫苗中也有活的,它们是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较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以激发机体对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长,其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6 研究遗传物质的模型
1944年艾弗里及其同事的研究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仍然有人提出疑议,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并没有达到100%,就是说还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与DNA捆绑在一起。因此有的科学家就设想:能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195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赫尔希、蔡斯及其合作者运用了放射性元素示踪法,对“什么物质管遗传”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把放射性32P和放射性35S分别标记在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上,来测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情况。赫尔希发现,只有噬菌体的DNA分子能够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分子却留在外面。当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以后,细菌细胞里就产生了成百上千的小的噬菌体。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再次证明了DNA带有全部的遗传信息。由于赫尔希和德尔布鲁克由于对遗传学的突出贡献,被当时的科学界称为“信息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利用的遗传物质的模型恰恰是噬菌体。
7 影响生物的进化
16.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十六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Eg: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b.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体。
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PS:单细胞生物无组织、器官、系统,单细胞生物是个体;植物没有系统。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物和无机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细胞是最基本的生物系统。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的统一性:动植物细胞基本相似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使用高倍显微镜: ①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对光)②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③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视野变暗:调遮光器使光圈变大或把反光镜换成凹面镜)④ 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
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蓝藻细胞质: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者:施莱登(德国),施旺(德国)
其中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应改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归根结底是有选择的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
生物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元素种类)和差异性(元素含量)。a.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种类: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Fe Mn Cu Zn B Mo
含量最多的4种(基本元素):C H O N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b.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可以提供能量)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红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红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C H O N(有的含N P S Fe等)基本单位:氨基酸 a.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种类:约20种 通式:
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婴儿有9种),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叫必需氨基酸。
另外12种氨基酸是人体能够合成的,叫非必需氨基酸。b.蛋白质的结构极其多样性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有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公式:肽键数=失去H2O数=aa数-肽链数(不包括环状)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这就是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引起变性。c.蛋白质的功能 ① 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② 催化。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③ 运输载体。④ 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⑤ 免疫功能。人体内的抗体是蛋白质。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一类是核糖核酸。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b.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 H O N P)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DNA: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RNA:尿嘧啶(U)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细胞中的糖类(C H O)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Eg:麦芽糖(植物)
蔗糖(植物)
乳糖(人和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作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存在与植物细胞中。
糖原: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
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构成他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b.细胞中的脂质(C H O有的还含有P N)通常不溶于水,溶于脂性有机溶剂。脂肪:只含有C H O,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还具有缓冲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倡导对钙和磷的吸收。c.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a.细胞中的水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两者的相对含量(自由水/结合水)影响生物组织细胞的代谢速率→代谢旺盛:结合水转换为自由水;代谢缓慢:自由水转换成结合水。
自由水是细胞体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b.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C、H、O、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质提供了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水和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道,共同承担起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活细胞中的这些化合物,含量和比例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又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a.细胞膜的成分
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怎样把细胞膜与细胞器膜分开?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怎样得到较纯的细胞膜?差速离心法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细胞膜的功能 ①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 ③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一: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a.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无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 b.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实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同位素标记法)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叫分泌蛋白。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体(免疫)和一部分激素(信息传递)
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活细胞结构? 答:附和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PS:内质网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c.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的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绝大多数只有一个核。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控制细胞的分裂、分化。a.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染色质(分裂间期)和染色体(分裂时)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渗透作用条件:①半透膜 ②浓度差 a.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张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高时,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成为原生质层。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下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b.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过程。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向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性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磷酸头部亲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a.被动运输(高→低,不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水,气体小分子,脂溶性有机小分子,脂肪酸,胆固醇,性激素,维D)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住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主动运输(更重要,低→高)低→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叫做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大分子的运输(eg蛋白质):胞吞胞吐(体现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本质和作用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a.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控制变量的原则:①对照 ②单一变量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机理:降低活化能
实质: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①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② 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③ 降低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④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b.酶的本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二.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②专一性 ③作用条件温和(最适温度,最适pH)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 a.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缩写,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集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可以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远离A的~易断裂(释放能量);易形成(储存能量)。b.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酶的作用)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ATP的利用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有关。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释放出2870kj的能量。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作用的实质: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塘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a.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材料:新鲜的食用酵母菌(生殖快,细胞代谢旺盛,实验效果明显。)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b.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少量的DNA。
一般地说,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肌质体是由大量变性的线粒体组成的。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反应方程式可以简写成:
第一阶段 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C3H4O3)+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 2丙酮酸(C3H4O3)+6H2O酶→线粒体基质=6CO2+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 24[H]+6O2酶→线粒体内膜=12H2O+能量(34ATP)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大量能量(38ATP)
概括的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c.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d.细胞呼吸的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a.捕获光能的色素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色素的原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的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b.叶绿体的结构
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a.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同位素标记法)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b.光合作用的过程
CO2+H2O(光照、酶、叶绿体)==(CH2O)+O2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
暗反应阶段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实质:
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
能量变化:光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c.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影响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
注意:避开大的叶脉。d.化能合成作用
绿色植物属于自养生物,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只能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属于异氧生物。少数细菌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Eg:硝化细菌。
2NH3+3O2=亚硝化细菌=2HNO2+2H2O+能量(1)
2HNO2+O2=硝化细菌=2HNO3+能量(2)6CO2+6H2O=能量(1)(2)酶=C6H12O6+6O2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a.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b.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a.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习惯上按先后顺序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没有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而是以染色质的形式进行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单链复制。有丝分裂间期是有丝分裂全部过程重要准备过程。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
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呈放射状排列,这时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摆动的状态。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适于分析。中期时间较短。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当它们完全分开后就向相对的两极移动。子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是靠纺锤体的活动实现的。
末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缢束逐渐加深使细胞体最后一分为二。
高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靠细胞板的形成。在末期,纺锤丝首先在靠近两极处解体消失,但中间区的纺锤丝保留下来,并且微管增加数量,向周围扩展,形成桶状结构,称为成膜体。与形成成膜体的同时,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器的一些小泡和颗粒成分被运输到赤道区,它们经过改组融合而参加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逐渐扩展到原来的细胞壁乃把细胞质一分为二。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b.无丝分裂
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Eg: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a.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特点: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b.细胞的全能性
特点:①高度分化
②基因没改变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角干细胞。
细胞全能性的原因:已分化的细胞一般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掉网 a.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但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着。从总体上来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细胞衰老的特征
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特征: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某些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细胞的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得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的凋亡。受到严格的有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意义: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外因:致癌因子
内因: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不受集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叫癌细胞。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适宜的条件下,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游离核糖体增多。b.致癌因子
分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科研工作计划09-18
《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9-12
高三年级理科知识点总结07-29
高中生物精华知识点总结07-02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11-19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07-06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08-05
如何搞好“3十理科综合”高考的生物学复习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