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2024-10-02

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精选8篇)

1.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篇一

《自然与环境》教案

战胜天灾——自然灾害与减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特点、危害,减灾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龙卷风》。

一、十大自然灾害

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是: 水灾(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喷发、滑坡、雪灾、森林火灾。突变性自然灾害,一般发生在一瞬间到几个小时或几天之中,如地震,有的从发生到发展可以延续几个月,如虫灾、干旱灾害。缓变性自然灾害,又叫环境灾害,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灾害。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二、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地裂缝等气候、水文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寒潮、热浪、厄尔尼诺现象 环境灾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叫做环境灾害,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酸雨、噪声、全球性气候异常。

三、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1.旱灾:杭州市的干旱,以7—8月的伏旱和9—10月的秋旱最为突出,有的年份因伏旱和秋旱相连而成灾。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西湖干涸,湖底龟裂的大旱。

2.洪涝灾害:导致杭州市洪涝灾害的降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过境带来的。1996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梅雨期偏长,全市平均梅雨量达746毫米,江河泛滥,出现了杭州市百年不遇的“6·30”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0亿元以上。

3.台风: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洋面的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市常受台风威胁。

2.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篇二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自然资源

保护区的建设目的就是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 但是, 当林区居民的利益受到干扰时, 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只有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亟需协调的问题。

1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关系分析

政府为改善存在的问题加大了管理力度, 就进一步限制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活动, 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 居民只能向保护区进行砍伐、狩猎, 进一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成为影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阻力, 因此, 两者之间既有统一性, 也有矛盾性。

1.1 统一性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 与外界的联系较少, 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作为一个与外界联系的有效途径, 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 扩大了社区的影响。更多的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资源被引进, 改变了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 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帮助。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环境比较了解, 可以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社会结构、气候、土壤, 以及资源种类等各种有效信息, 对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以及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社区的存在还可以在工资、住房以及交通建设等方面节省一大笔资金, 可以使居民转向资源管理工作, 进一步缓解了对资源保护的压力。

1.2 矛盾性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区强制性的保护, 这种对资源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 使原本就比较落后的社区发展又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保护区建立以前, 当地的资源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存物质基础, 保护区建立以后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国家限制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但是, 因为社区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等造成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另外, 居民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 为了生活需求, 就会继续向保护区索取, 从而加剧了社区发展与保护区建设之间的矛盾性。

2 协调自然保护区社区与自然保护区关系的措施

2.1 完善管理机制

在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建设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建设理念, 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保护区的利益, 更应该注重社区居民的利益, 保证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不是确定资源价值而忽略人的价值, 应该是一个相对协调的发展关系, 因此,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对传统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改变传统因为保护动植物与居民对立的情况, 要在具体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建立资源与社区共管机制。

2.2 建立完善替代途径

要想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 关键就是要寻找可以替代的资源途径, 处理好资源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 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确定保护区内环境、人口、社会之间的协调性。社区资源的替代途径, 可以在居民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2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比如, 推行沼气和开展生态旅游等。通过沼气的推广,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柴薪的使用, 进而减少了伐木量, 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对于保护区内一切项目的建设, 必须要以优先保护为目的, 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布局,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对资源进行适度的利用, 保障居民和保护区利益的均衡发展。

2.3 增加资金投入

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明显是不现实的。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 保护资源环境的保护, 应该开拓更多的资金融汇通道, 例如, 可以通过对开发资源的税收等多个方式来增加资金的来源, 或者是借助国际上的援助以及国内外组织、金融机构、环保社团以及个人等的资金捐助来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助力, 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3 结语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而社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基本需求,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 在进行环境保护区的建设时, 必须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 是保证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高平, 沮亚利.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特征成因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4)

3.自然保护与人文精神 篇三

几年前,我从曾经发生过的糜鹿灭绝事件入手,在北京麋鹿苑做了一个世界灭绝动物的公墓。我用了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叫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那些墓碑,我刻上了灭绝动物的名字和灭绝的年代,按照年代一直排到现在,将倒未倒的则是濒危物种,而后边立着的则是现存物种的代表。

在现存的物种代表中,有一块刻着两个字——人类。大家可以猜想一下,人类会摆在什么位置上呢?很多朋友都说应该摆在最后,但事实上人类并没有放在最后,人类的后边竟然还有一块写着鼠类。2008年是鼠年,我现在问一下,地球上的老鼠有多少种啊?老鼠在动物分类上属啮齿目,人属灵长目。灵长目中有200多个物种,人是其中的一种,而老鼠有2300种。

回头说说那个多米诺骨牌的尽头,那个世界灭绝动物的墓碑。每年清明节,都有数以百计的大中小学生到这里来扫墓,这就是我创造的一种踏青方式、春游方式、扫墓方式。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大家都熟悉的扫墓,是祭奠逝去的长辈们、烈士们,怎么还给动物扫墓啊?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一种道德的扩展,伦理的提升。

我们的道德伦理,原来只限于人和人之间,就像大家熟悉的学习雷锋,强调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尊老爱幼。但是,人和其他生命之间需不需要有一种道德规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想强调的环境伦理,生态道德。所以,在这个墓碑的背后,是我给这些灭绝动物写的墓志铭,我还没给人写过墓志铭,但是我却给动物写了个墓志铭。

这块墓志铭是这样说的:

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糜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了的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后边这一段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我一不留神,把它写得有点近似佛教的语言了,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人类,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我想各位都清楚,这墓志铭更是向人类自己敲响的警钟。

我另外还在麋鹿苑里边做了一套雕塑,任何认识汉字的人都能看出这个雕塑的含义,这套雕塑的名字叫“滥伐的结局”。砍伐森林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从森到林,从林到木,从木到十字架。这就是滥伐的结局,它道出了森林和我们的关系。哲学家赵鑫珊说过,“人类的文明从砍第一棵树开始,到砍最后一棵树结束”。我们真是恩将仇报啊!森林是生命的摇篮,过去我们砍树确实是为了生活和生存,但到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依赖森林而生存了,我们却还在砍树,为什么呢?为了财富的聚敛。

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

前面谈到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生态问题。1830年地球上只有10亿人,而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达到66亿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和资源,正遭受着人口和经济膨胀的双重压力,我们需要在生存需要和奢侈需要面前作出抉择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新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一部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环境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政治异见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要摒弃政治上的不同见解,共同来应对环境问题。

说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那是什么样的道德问题呢?环境道德刚才已经说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但人和环境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德关系呢?它是一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道德,是世界性的,是关于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道德。

我们为什么要恪守环境道德,有什么理由呢?这里列举了三条

第一,资源既是有价的,又是有限的,地球或者说环境对废物的消纳能力也是有限的,无度的索取和无穷的排放最终要毁掉我们的生存基础。第二,地球这么长久的进化历程,38万年的生命的历程,形成了完美与和谐,我们人类只是后生晚辈,我们没有权力打破这种和谐。第三,任何一种巨大的力量,没有道德的约束就会被滥用,所以必须要受到道德准则的约束。

我常常说的一句话不知道是否过分。我说动物的欲望是生存,可是我们有时却为了可有可无的欲望而毁灭生存,我们有这么差劲吗?我们有这么缺德吗?

请看活熊取胆,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才这么做。数千只活生生的熊被关在小笼子里,肚子上拉开一个口子,插一根管子,日复日地被抽取它的胆汁。当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出现在这些被取胆的熊的面前时,这些熊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那么,在这些熊的眼中,谁才是恐怖分子呢?

在南方,特别是广东,所谓粤文化圈中,有一种极其邪恶的食文化,就是滥食野生动物,最典型的就是活吃猴脑。把活生生的猴子夹在那里,敲开它的天灵盖,完了吸吮它的脑汁。如果换位一下,猴子吃你的脑子你愿意吗,你肯定会说这些猴子是恶魔,但是我们在这些猴子面前,谁成了真正的恶魔呢?

古人浪漫今人浪费

国际上的动物保护,现在已经进入到强调动物福利这种程度了,而我们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现在还没有进入到这个层次。下面我就讲讲野马一家子的故事。

前年,我们的野马搬家。我们的野马可不是一般的野马,叫普氏野马,全名叫普尔热瓦尔斯基野马,它是以一个俄国军官的名字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命名的——因为他于1878年在中国新疆准噶尔发现了这种马。这个人后来因为在中国进行科学探险有功,被提拔成了少将。野马很凶悍啊,咬人踢人特别厉害,饲养员和兽医呢,要把它们一一麻醉完了再搬走。

这野马一家子,大公马、大母马还有马儿子,得一个一个来啊,我们先把母马给麻倒搬走了。它走了以后,我就静静地在这儿看着。咦,我说今天这野马怎么一反常态啊,大公马在这儿不住地打响鼻、尥蹶子一看就是很生气的样子。那小公马则在圈舍里头跑来跑去,兜着圈地跑,一边跑一边发出嘶鸣,一遍一遍地嘶鸣。我就想,它们是在表示什么意思吧?我能不能理解这大公马肯定是在喊:我媳妇呢,你们把我媳妇弄哪去了?这小公马呢,肯定是在喊妈妈,在呼唤妈妈啊,难道不是吗?

大家看武侠小说时都熟悉这么一句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人们通常都以为这描述的是情人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这句古诗是描述大雁的。是元好问写的“雁丘”,后边其实还有两句话,“南来北往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古人够浪漫的,但这种浪漫却是非常深情。

古人描述大雁的诗词多,可以说俯拾皆是。大家知道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陆龟蒙,他对人们捕杀大雁非常地反感,他写过这样一首雁诗“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

知云雾里,几双到衡阳。”他表达出了一种忧虑这些大雁成双成对,南来北往,长途迁徙,而最后能有多少真正的夫妻,能够圆满到达目的地呢?

杜牧有一句我觉得更为深刻的写雁的诗,“何事春郊杀气腾,疏狂游子猎飞禽,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不要再射杀这些南来北往的大雁了,它们还要给远方的亲人鸿雁传书呢。

我理解,从一个更长远的、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这些自然物种就是我们的先人传承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我们还有责任让它继续地传承下去。古人够浪漫的,而我们今天工业社会的人却够浪费的。所以我的口号是:“请多一些浪漫,请少一些浪费。”

扪心自问,难道人类的非生存需要就必须高于非人类的生存需要吗?我们有一些欲望是可有可无的,是完全不必发生的,比如说穿裘皮大衣。

我再给大家念一首湖北一个年轻诗人江天写的诗,“问乌,唧唧喳喳,问兽,哼哼哈哈,问鱼,啪啪嗒嗒,问虫,吱吱哇哇,它们都说什么啊,译成人话如下,最怕最怕最怕,最怕人的嘴巴。”因为人什么都吃啊。

心态和生态的互动

前面实际上已经说到了一种自修的思维方式,就是心态和生态的互动。面对地球生态的危机,我认为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不是开源,而是节流,不是扩大开发力度,而是降低消费强度,选择一种节俭其行高尚其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的生存方式,以精神资源心灵世界的开发代替对自然物产的滥用,以审美愉悦代替口腹私欲、物质挥霍的感官刺激,以艺术消费文化消费代替臃肿由的商品消费,财富聚敛和无休止的竞争,既要自强不息,更要厚德载物。

对青少年的教育,我们往往在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甚至说科学知识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武器,但是偏偏忘记提醒他们,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自然真的被战胜了,我们自己也终将面临灭顶之灾,这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种责任感。

毋庸置疑,大自然有它的经济价值,但是大地潜质与其尽其力伤耗沃土,不如以怜惜之心善用之,这就是我们对自然的态度。自然确实也有消造价值,有科学价值,还有遗传多样性价值。因此达尔文曾经说过,“我相信,选择行为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完美程度无论怎样赞美都不过分。”自然还有审美价值、宗教象征价值,还有文化历史以及性格的塑造价值等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金丝猴有着非常入情入理的描述“猓然,仁兽也”。他管金丝猴叫猓然,说它是很仁义的野兽,“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

我在一些唐诗中也发现了一些环保的元素,如大家都熟悉的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什么环保元素啊,天寒地冻、生灵绝迹,诗人被贬、意冷心寒,可是不甘寂寥,在逆境中卓然独立、孤舟独钓。

然而,古代诗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地球生境破坏、物种灭绝,生物之网日趋崩溃,从物种绝灭到人类危机的因果关系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竟然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千山鸟飞绝,终究会导致万径人踪灭,资源枯竭,孤独的渔人已经无鱼可钓了。最后只剩下寒江雪了。这就是我对唐诗的一个从环保角度所做的解释。

那么,我们应该干什么,是不是应该完全地无所作为了呢?老子强调无为,但是我们要在什么方面可以有为呢?有这么一首诗,最后两句我非常喜欢:“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大自然的这些变化本来不干你的事,你不要去打扰人家,你应该干什么呢?到秋天了,你怎么连首诗都写不出来呢?”只愧秋天未有诗。“这就是我说的高尚其志、简约其行的含义。

4.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 篇四

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

西方现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自然的.文化化,西方后现代生态学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自然化.我们目前所建立的环境文化,是自然文化化与文化自然化相统一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点.

作 者:张都爱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5)分类号:B0关键词:宇宙自然 天地精神 环境文化

5.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篇五

摘要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左右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地方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性产业,又不可避免的给环境带来了破坏,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环过程中发展。

关键字

旅游环境资源,资源依赖性,双刃剑

著名经济学家T.佩顿把不可再生资源形象地比喻为船只出海时随船携带的“干粮”。他指出:如果干粮存量为既定,而世界上存活的只是一代人,那么,这一代人就像是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无论他按照什么样的贴现率去消费干粮都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世界上存活的不止是一代人,那么,按什么比率去消费干粮就不是只与活着的一代有关的事情了。而目前处于决策地位的一代人为了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就采用净现值标准,根据自己的时间偏好率来决定贴现率,并据此大大增加自己对干粮的消费,从而使后代因干粮耗尽而迅速灭亡,这是对后代利益的侵犯。“后代很可能招回先辈的亡灵,质问他们有什么权利做出这种决定。当听到的回答是,所有活着的人进行了表决,决定按我们自己的时间偏好率去办时,后代们几乎是不会感到满意的”在我这里,我把自然风景区看做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大自然通过漫长的岁月侵蚀而衍生而成的。一旦破环很难在短期修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自然风景基本上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了自然风景区

本文将从黄山风景区的污染状况来分析旅游自然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如何共存的一.国内旅游自然风景区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各地旅游业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持续发展,这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国际上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四十多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国际旅游业仍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从我国看,旅游业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1998年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

例如: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达365.3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0%。这就深刻说明,旅游经济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合作,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旅游业是从接待入境旅游者起步的,早期的旅游形式是观光旅游,最早利用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奇山异水等传统旅游资源。随着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国内旅游的崛起,旅游资源的概念大大扩宽。没有下过乡的城市居民,视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为旅游资源。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加上休闲、度假、修学、探险考察等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使旅游经济覆盖面急剧扩大到许多没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地区,这就为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合作,调整产业结构,谋求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当前旅游自然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诸如修建索道以及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带到哪里。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风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黄山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经济与环境共存

一).存在的问题:

1.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内旅游业逐渐兴起,黄山风景区进山游客迅猛增长,而当时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等热点景点,因游人集中、游览面积狭小,环境容量有限,造成这些景点周围及游道两侧树木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局部土壤裸露,水土流失,树木长势趋弱,森林病虫害突出等问题

2.黄山风景区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些都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增加,使得旅游景区人口迅速增多。这就必然导致旅游自然风景区的人为污染加大。

二).如何治理:

1.景点“封闭轮休”: “景点封闭轮休”对生态恢复是一项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现了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全山先后建成13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到2500吨,年处理能力达75万吨,满足全山宾馆饭店、旅游公厕、办公生活的污水处理需要。为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管委会成立了科级建制的污管站,编制4名,编外劳动用工10名,运管费用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排污单位根据排污量缴纳,污管站负责景区13处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确保达标排放。

最后通过对黄山景区的分析我们得知了经济与旅游自然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为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做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讲阐述下生态旅游的优点。

三)经济与环境共存-生态旅游及其优点

1.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提高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明显高于一般生活与生产环境质量,它不仅应满足旅游者更高的生理要求,还应满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不仅要保证空气清新、山体洁净、卫生良好等,还应保证风光优美、景观协调、气氛融洽等。这就从客观上推动旅游开发部

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旅游活动的可进人性。

2.生态旅游可以带动社区发展,缓解居民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目标应是把保护区域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缓解传统产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偷猎、偷伐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土特产品市场和地方餐饮及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从而保护环境和资源。

3.生态旅游可以为旅游区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拓宽融资途径

我国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环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金额有限。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区平均每百公顷投资0.5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60%,管理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26%。然而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长期稳定的融资途径,并可以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态旅游可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也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共 同参与的过程。生态旅游通过倡导旅游中的环境保护,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来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并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6.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 篇六

刘恣丞

3135303069

摘要: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

关键字:沙漠化 环境恶化 环保意识缺乏 有效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甚至在许多发达国家,每个家庭拥有多辆私家车,很多大型工厂更是消耗了地球行的绝大多数能源.随着地球上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作为我们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却不是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从来不关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他们有的大肆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下面就看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吧!地球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地带等。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1974年起,联合国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报告预测,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和冰盖出现大面积损失,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中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告诫人们必须改变旧的增长模式,实行“绿色新政”,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和提高能效。这样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复苏,还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他还希望,在今年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能够达成新的协议。

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活动主题。新华网首尔6月5日电(记者干玉兰 李拯宇)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5日在亚洲合作对话第六次外长会议上发言,就亚洲合作对话、气候变化等问题发表看法和主张。

杨洁篪指出,实现亚洲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是亚洲合作对话的宗旨和目标。亚洲合作对话在促进亚洲整体意识、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支持亚洲合作对话发挥泛亚洲合作的特色,坚持进取、包容、兼顾各方舒适度的核心理念以及非正式和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一方面继续发挥纽带作用,开展对话和沟通,一方面逐步深化扶贫、农业、能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亚洲各次区域合作机制的优势互补。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杨洁篪说,第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和初步实施计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第二,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应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继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少。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应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第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将履行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承诺,按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今后我国将重点采取五大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

这五大措施是:

一,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超出水环境容量地区上新项目,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治理污染,对原有污染源排污量进行等量削减。要进一步加快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速度,着力解决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污水。

二,集中力量抓紧治理重点流域的污染,及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防治项目的建设。各地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治理重点,逐个企业、逐条河流地解决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信心。

三,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和资源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要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五,依法管理水环境,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坚决扭转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环保总局将开展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主要内容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完)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作为海洋大国,尽管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相当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据介绍,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包括:

——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虽然海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重污染海域的范围有所减少,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还处于较重污染水平。——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相当突出。我国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其余来自水产养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船舶航运、溢油事故以及海上倾废等。——突发性海洋污损事件多,损失巨大。近年来,我国海上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0多起,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虽然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大江大湖,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难题,形势严峻。

这位负责人表示,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十多年来,我国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依法关闭、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淮河、太湖、巢湖水体中有机污染逐步降低。

尽管我们作出了巨大努力,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但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分别是: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据专家测算,去年我国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二,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741个监测断面中,41%的监测断面水质劣于五类标准;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三,生态用水缺乏,水环境恶化加剧。辽河、淮河、黄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接近90%。一些北方河流呈现出“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局面,生态功能几近丧失。

环保总局将采取五大措施改善水环境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污染又比较普遍。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是我国环保部门的一件大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今后我国将重点采取五大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

这五大措施是:一,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超出水环境容量地区上新项目,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治理污染,对原有污染源排污量进行等量削减。要进一步加快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速度,着力解决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污水。

二,集中力量抓紧治理重点流域的污染,及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防治项目的建设。各地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治理重点,逐个企业、逐条河流地解决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信心。

三,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和资源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要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7.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 篇七

1.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 顾名思义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的自然条件、物质和能量。“资源”一词来源于经济学科, 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 具有实体性。《辞海》把资源概括为“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把自然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 能够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本质属性:有效性和稀缺性。作为资源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即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的有效性, 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类获取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资源又必须有稀缺性。只要是物质和能量, 就人类利用而言, 它总是在被消耗, 无疑就总会是稀缺的。资源的有效性刺激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同时消耗资源;而稀缺性则迫使人类不断地发掘新资源, 寻求替代资源, 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有效性展示出资源的功能性和适应性, 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方向和特征;而稀缺性影响着资源的时空组合, 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具有特殊意义。

2.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界定

环境与自然资源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两者既有相近的特性也有不同的特点。说其有相近性, 是因为除了在两者的分类中有着重叠和交叉的地方外, 同时无论是环境还是自然资源都是以物质、能量或环境要素的形式出现, 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区别性在于:自然资源一般说来是一个侧重于经济的概念, 侧重点是它的经济效用、经济价值、经济效益, 对资源的保护亦着眼于“量”的状态的维持, 其基本状态往往是以单个要素且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而环境, 则一个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 是一个众多要素的综合体, 具有整体性、关联性, 往往以系统形式存在。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保护的客体, 它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 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 是保护自然界“质”的状态。所以说, 环境与资源是既有相近性又有不同点的两个概念, 不能认为资源就是资源, 环境就是环境, 把两者绝对的区别开来, 也不能把环境和自然资源者两个概念交叉使用或相互代替, 更不能干脆把环境和自然资源合二为一, 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同环境这个概念一样, 目前我国学术界不仅对“环境法”这个概念有多种说法, 而且关于它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环境法”, 表述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还有学者把它称为:自然资源法, 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有的学者则称为: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或环境和国土资源法, 认为国土资源主要就是自然资源, 即能够为人们所利用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的自然要素, 一般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 将国土法和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相等同。[4]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环境法, 认为生态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总之, 现如今的学术界对“环境”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从而导致“环境法”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定论。

从立法成果来看, 自从1978年, 我国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以来, 我国已经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首的20余部与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该法律体系下还分别形成了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和生态保护法三大类子法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 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与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一个母法体系与子法体系的关系, 环境保护法体系不仅规制了环境保护的专门问题, 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进行了规制。

三、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在强调“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同时, 已经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环境立法思想。

现代环境科学已经证明,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种物质, 二者相互依存, 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破坏了环境往往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 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浪费与污染也往往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在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与立法目的上都有很多相重合的地方。于是理论界中有些学者主张将两法合并, 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并立法后往往会因片面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功能而弱化对其经济效能的保护, 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也非常有必要, 因为法律往往和政策、道德、人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 不排除人们在制定法律、政策与执行法律、政策时过分强调生态保护中心主义或者过分强调经济优先主义, 这是受到现有的物质文化水平与现实条件制约的结果。目前,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其目的应该在于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利用自然资源, 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相协调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把两项合并。

在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有机统一的基础上, 笔者建议将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基本法》。理由是: (1) “环境与资源”既包含了环境也包含了资源, 即把二者相区别开来, 又将二者相统一, 这符合辩证思维的特点。 (2) “基本”, 说明了法律的效力等级。既将其与单行法律区别开来, 又给人以鲜明的感官印象。并且在我国已经有以“基本法”冠名的先例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 “法”, 体现了它的适用范围和性质, 即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法。一方面体现了环境法在我国的重要的法律地位,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应该有一部法律作为其最基本的法律基础, 而环境保护工作又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国家需要有多方面的政策、原则、制度、措施的宣示;另一方面, 作为环境保护方面的核心法律, 它又是其他环境法律和法规的立法基础。

四、结语

总之, 自然资源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证, 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十分贫乏的发展中国家, 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配置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 在立法上片面强调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行政监督管理, 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的配置作用, 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价值的综合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有相近性又有不同点的两个概念,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这两个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包含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起到了一个总则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有机统一并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科学发展观,关系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1.

[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25.

[3]肖乾刚.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 1992:3.

[4]马骧聪.关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和国土法的思考.法学研究, 1989:82-86.

8.建筑自然采光与环境节能设计探究 篇八

关键词:建筑;自然采光;环境节能

前言

照明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采光节能设计,而并不是只考虑热环境节能的单极化节能,从而得到完善的绿色建筑。建筑采光节能设计通常要在整体节能思维上进行,全面分析光和热的环境,考虑不同的环境特点,使采光节能发挥出最好效果。

1.建筑采用自然采光的好处

1.1自然采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天然采光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但更关键的是其能够给室内人员带来很好作用。根据外国的调查,每个工作人员使用年度照明费仅等同于他每小时的酬薪,所以,天然采光的经济作用重点体现在提高生产力、促进工作效率以及出勤率上,这些都保证了天然采光系统的初投资回收的顺利进行,因为天然光可以间接影响到人的美学、视觉以及光生物学等方面,人们已经对天然光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1.2丰富室内光环境

天然光作为自然界中不断变化的光线,主要包括了散射光、反射光还有折射光,其强度、方向以及频谱因不同的时间和天气而发生改变。每个好的天然采光设计都能充分使用这些变化的性质特征来制造优良的采光作用,使室内光环境得到优化。

1.3自然采光使人们的身心更健康

照明研究中心近期做了一个生理学原理假设,此原理很好诠释了天然采光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的原因。经过有关实验,天然光能够防止人体内褪黑色素的出現,此种色素可以使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以及生理周期得到调节。Rea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办公室照度的影响下,光波拥有短的波长且高能量,从而可以避免褪黑色素的形成,所以,天然光能够制造优良的光环境,调节人体的生理周期,如此一来,就能平衡人体的生理周期和室外的照度水平。

2. 采光节能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2.1 协调光、热建筑节能设计的矛盾

建筑设计中影响光和热的关键因素是阳光辐射,所以在设计节能时需小心使用太阳能辐射,尽力解决和改善其在分区标准以及设计标准两部分的矛盾。根据中国光气候分区图,可以把中国的建筑设计分为五个光气候区,由此指引设计天然采光;而针对设计热能上,依据建筑热工设计分布图,把中国分为五个热工区。照度是光气候的区的指标,而温度是热工分区的关键指标。相同地方可以属于不同的光气候区以及热工区,从而对设计节能标准也就有所改变。所以如果想让建筑设计实现采光节能的效果,应尽量解决光和热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盾,进而确定严格的光气候区分要求以及物理环境参数。

2.2 注重天然采光

采光节能设计必须要需充分重视天然采光,而不可以单单依靠人工光源。理由是第一人工光源会给人们的感受带来影响,光线的温度也同样会可以给人们制造不同的感受。而自然光因季节、时间、环境的不同经过有效的设计能够对室内照明带来良好的作用,其舒适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人造光源,不但让黑暗的房间明亮起来,而且还能制造室内的良好艺术空间和氛围。第二,如果能够有效使用天然光源就能够减少电能的消耗。根据计算,照明消耗占了建筑消耗中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而天然光源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和人工光源比较起来会更安全和洁净。只要尽可能的减少照明消耗,就能实现节能设计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有效的使用太阳光,不但属于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要求每个地区在进行所有规划设计使都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而且是设计师应重视的问题。

2.3 根据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建筑情况采光节能设计

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光照条件以及环境特点都不尽相同,而不同地方的建筑群也有着不同的属性。所以设计采光节能应参考每个地方的环境属性以及建筑状况来进行整体规划。实际的采光设计,需依据此地方的环境特点实施设计,唯有合适的朝向布局才能解决建筑设计中光和热的矛盾。在进行设计建筑时需确保向南归化布局,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北半球的位置,南向布局能够确保最大的冬季日照值和最低的夏季辐射值,这样布局能够实现更好的日照。其次,在我国很多地方夏季都会受到东南风的影响,所以坐北朝南能够有效的满足通风需求。为减少采光耗能还能够在南向墙面使用镜面材料引进光线,从而加强北面房间的光照度。同时,为了确保足够长的建筑物内日照时间,还应重视植被对光照的影响。绿树植被能够很好的缓解热环境,然而设计其时必须满足采光需求。

3. 采光节能设计措施

3.1 整体性的规划布局

采光节能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们对于采光、通风以及消防等方面的居住需求,尽可能使用自然光能,防止自然资源过度损耗。如此以来就需要有关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参考真实的气候和整体工程设计,并合理有效的规划和布局全部采光节能方案。总的来说,在运用采光节能方案的过程中,通常很容易实现日照间距,但是假如日光射入了室内,就不能做到适当的保证,这是由于室外的因素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可知只有全面的规划布局才能够根本的保证采光节能措施的顺利进行。

3.2 建筑体型优化

采光节能方案的运用过程,需要参考整体建筑工程设计,确保其在本来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在实现节能目标的同时,使工程使用效率发挥最大值。在目前建筑室内耗能中,其主要原因是太阳在建筑外表面的辐射热还有直射光的基础上,添加了室内光以及热环境的耗能,如此很容易得知,优化建筑体型是设计建筑节能的核心。在协调类似情况时,一般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创新室内窗底设计来进行控制,假如开窗面积过大,则就会引起过大的窗地比例,就能很好实现采光;假如考虑采光的均匀性,就会选择天窗,然而针对热工角度,屋顶虽然是热量最多的地方,但天窗不是最合适的设计方案。根据各种地域和气候环境,设计建筑外形的开窗时,需充分考虑实际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再实施设计,由此保证采光节能措施的有效使用。

3.3 采光口的设计及材料选择

根据采光口通风、遮阳以及采光的整体性很容易得知,设计人员在设计采光口时,应该在首先确保构建材料气密性再进行实施,此外根据不同地方的划分要求,经过相关计算来实现采光照度的节电量和夏季的热还有冬季失热情况下的耗能量再仔细设置采光口的地方,保证室内顺畅的通风。此外,在挑选采光口的材料上,设计人员也应该高度重视。

3.4 反光与遮阳措施

在建筑室内采光照度提升进行时,设计人员能够在窗顶部设置水平反光板,让日光反射在室内,与此同时在温暖的夏天,能够通过有关的遮阳措施来防止阳光直射的发生。针对采光节能的策划中,要求设计人员本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结合反光和遮阳措施,使其保证根本基础上构成协调的整体,使光线照度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光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4.结束语

建筑能耗主要由照明能耗构成,因此建筑节能设计需加强重视采光节能设计因素。采光节能要调解采光和热工节能间的矛盾、重视天然采光并依据不同地区和环境选择不同设计方法。此外,采光节能设计还应整体规划建筑物从而实现控制采光的目的,最终使采光节能发挥最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雪,张乃璐.建筑设计中采光节能设计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上一篇:领导学试题下一篇:消防安全逃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