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童话欣赏

2024-08-04

经典童话欣赏(精选8篇)

1.经典童话欣赏 篇一

精美英文欣赏之童话

When the people of Hamelin, Germany had a problem with rats, they called the Pied Piper. With his bewitching pipe and enchanting music, he lured the rats away from the city and into a watery grave. But when the people of Hamelin refused to pay the Pied Piper what they had promised, he turned his entrancing music on their children, leading them away to never be seen again. This key moment in a familiar fairy tale carries many insights. It is, at once, a commentary on social values, a vivid example of family tragedy, and a bit of personal psychology. Folklore is compacted wisdom-literature that yields more information with each reading.

当德国哈默尔恩的人们遇上鼠疫的难题,他们请来了一个花衣魔笛手。借助其魔笛的迷人乐声,他把老鼠引出城,引进水里淹死。但当哈默尔恩的人们拒绝兑现承诺——向魔笛手支付报酬时,魔笛手转而向他们的孩子们奏起迷乐,引孩子们出走,不再出现。在这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里,这一关键的情节隐含着很多深层的东西。它既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又鲜活地展现了某种家庭悲剧,还呈现了一点个人心理。民间故事是一种浓缩的智慧文学,每看一次都能获取更多信息。

There is much we can learn by reflecting on the stories heard in childhood. Magical characters are likely to remain in the imagination for a lifetime. Fairytale is a sub-genre of folktale, something that is handed down from person to person for generatio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ntifying features of a folktale is that it belongs to an entire culture, rather than to an individual. That is why folktales give us many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es from which they spring.

通过回想童年里听过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种种奇幻人物角色很可能会一辈子留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童话故事是民间故事下面的一个分支流派,口耳相传,代代流传。民间故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是某种文化共有的,而非属于个人。这就是民间故事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其文化渊源的原因所在。

My own first hearing of many of the old stories was in the places where they originated. Throughout my childhood our family would travel abroad for several months every few years. There were six children. My parents came up with an ingenious and life-changing idea: have us study the local tales. When we were in Denmark, we visited the home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 discussed his stories, such as The Little Mermaid. In Germany, we went to the village of Hamelin, where the tale of the Pied Piper takes place. In Baghdad, it was Arabian Nights. In the temples of India and Japan, the tales of Asia came to life. Seeing how the adventures reflected their settings and how the stories are still alive in those places was a powerful experience.

我初次接触到那些源远流长的童话故事,很多都是在故事的起源地。在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里,我们一家隔几年就会出国旅行好几个月。家里有六个孩子。我们的父母想到了一个巧妙的主意,而这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那就是让我们学习当地传说。当我们在丹麦时,我们参观了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故居,还对他写的童话进行了一番讨论,比如《小美人鱼》;在德国,我们去了哈默尔恩村——花衣魔笛手那个童话的起源地;在巴格达,我们研究童话《一千零一夜》;而在印度及日本的寺庙里,亚洲的童话故事跃然眼前。看着那段段冒险如何反映其文化背景及那些童话如何依然在其起源地经久不衰,那是种令人震撼的体验。

Various people can imagine the tales quite differently. I had heard the stories before and had pictures in my mind about what the places looked like. When I saw, for example, the spot in Germany where the Pied Piper supposedly led the children away, it didn’t look exactly the same as I had imagined. In a way, noticing that difference made me aware of how our creativity works. It shaped my sense of the world.

不同的人对童话的想象是千差万别的。我之前对那些故事早就有所听闻,并在脑海里想象了一番故事发生地的景象。比如,当我在德国看到那个按推测应该是魔笛手引孩子出走的地方,它看上去和我之前想象的并非完全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发现这种差异使我知道了我们的创造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塑造了我对这世界的观感。

I later learned how these stories portray life issues in miniature. These tales are psychological mirrors that can become more complex as we mature. Bedtime stories have enormous influence over our identities. People identify with cert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they heard in childhood. To some degree, many live out these stories, largely unaware of how much the old tales may be shaping our lives.

我后来认识到,这些故事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这些童话就是反映心理的镜子,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故事寓意变得愈发复杂。睡前故事对于我们的个性塑造影响巨大。人们认同自己童年里听到的故事中的某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人会按着这些故事的发展轨迹来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源远流长的故事可能对我们人生的塑造起着如此大的作用。

The story of the Pied Piper reminds us that every parent has to deal with letting go of their children and every former child has to cope with feelings about what it means to leave home. If we take the tale as a reflection of the inner landscape, we see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can represent aspects of our own personalities. The village leaders may symbolize a practical, thrifty side that does not sufficiently appreciate our magical qualities or artistic abilities. If we cheat the imagination of appropriate time and resources, things may go badly. Creativity and play engage the childlike energies that can leave us in a state of depression if they depart.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父母都得面对放手让孩子高飞的情况,而每个孩子都得品尝到离家独立的滋味。如果我们视童话为对内心境况的映照,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角色都代表着我们个性中的方方面面。村中的领导干部也许象征着我们现实而节俭的一面,这一面不会很欣赏我们那些不可思议的特性或艺术才能。如果我们“欺骗”了想象力,不予其适当的时间和资源来发展,事情可能会变糟。创造力和游戏玩耍这些活动包含人们那孩童般旺盛的活力于其中,而如果这种活力消失,我们可能会陷入消沉状态。

Mythic stories make up a kind of collective dream that we all have together.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our dreams, in many respects, we can look at these stories and study them. A talking animal in a story is often the voice of nature. Among other messages, we are being reminded that we are also animals. We are walking around in animal flesh. We sometimes forget this in our excessively mental, all too industrial culture. We are, first of all, animal creatures. We are not just visitors to nature, or merely caretakers of nature. We are nature. Guiding animals are crucial in mythic stories. Psychologically, this might well represent the wisdom of the body. Meanwhile, sinister or wicked characters may represent aspects of ourselve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or rejected.

虚构的故事拼凑出的是一种我们所有人共有的梦想。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梦想,从许多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故事,好好研究一下。故事里会说话的动物所发出的通常就是自然的.声音。在其传达的其他信息当中,它们提醒着我们,人类也同样是动物。我们以一副“皮囊”行走于世。置身于过度强调“精神世界”,全盘工业化的文化当中,我们有时会忘记这一点——我们首先是动物。我们不仅仅是偶尔走到自然里参观游玩或对其照料看管。我们属于自然。在虚构的故事中,起引导作用的动物是关键角色。在心理学上,这也许很好地表现了肉身存在的智慧(编者注:这里意指会说话的动物其实为人类的化身。因为人类过分关注其“社会性”而忽视了自身的“动物性”,而这些会说话的动物提醒了人们其“动物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其智慧)。同时,邪恶或不道德的角色可能代表的是我们自身那些被忽略或被抹杀掉的方面。

The ancient tales have their own lives, each with unique, eccentric qualities. Part of the richness is that the same story will have different lessons for each listener. Stories can speak to us in several ways: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our personalities appreciate the assistance provided in prudent decision-making. Our playful energies find the stories to be great fun. The quiet, spiritual side is grateful to have some time invested in reflection. The effects of what we learn might last for a lifetime.

那些古老的故事有其各自的生命力,每个故事都有着独特而怪异的特性。其丰富内涵部分表现于同一个故事对于每个听众来说意味着不同的经验教训。故事能通过好几种途径把信息传达给我们:我们个性中现实的一面会感激在谨慎抉择过程中来自别人的协助。我们顽皮的一面会感觉那些故事乐趣无穷。而我们安静、灵性的一面则会因为投入时间反思而收获感动。我们从童话故事里学到的东西其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2.经典童话欣赏 篇二

1925年,ART DECO作为西方最后一个复古装饰风格的诞生。起源于法国,成名于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风潮再次席卷全球,ART DECO的概念经法国全新的意识形态重新诠释,再次风靡全球。即“雅致·装饰艺术”。

传统的ART DEC0大量采用非洲乌木、几何图案配搭金色奢华皮草。当昂贵的乌木被新一代的烤漆工艺所替代,古典的家具及装饰元素被夸张变形,配有金、银、皮、毛、玻璃等装饰物,重塑新一代的ART DEC0风格,也被称作后奢华时代。

●FUSION是人们求新、求进步的具体表现,这种经过融合创新再造的风潮颇为流行。将工业化的家居产品与古典空间相融合,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可以叫做“混搭·装饰艺术”。

●新装饰艺术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它在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又极具古典韵味的气质,吸引是必然的,很快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注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富有资产阶级情调的代言风尚。

●一种独特的品位与审美,古典画面中运用大量感官性的现代图案,令矛盾中的双方产生戏剧冲突,碰撞出艺术火花,无论对古典或是现代都是一种前瞻性挑战。混搭亦融合,雅致装饰艺术的不同文化精准组合,艺术做媒。

●雅致风格是注重品位、强调生活的温馨,但又相对感觉深厚的设计风格。

●空间布局接近现代风格,而在具体的界面形式、配线方法上则接近新古典。在选材方面注意颜色的和谐性。

●雅致装饰艺术风格是近几年刚刚兴起又被消费者所迅速接受的一种设计方式,中庸之中处处流露出经典与时尚的交锋。

●这类人群充满对艺术的狂热,血脉喷张时,创作灵感暗涌,悸动的情绪得以宣泄,他们喜欢鲜艳斑斓的奢华,大胆奔放,体现极度完美以致濒临爆发的强烈张力,是彻头彻尾的先锋派。也是古典传承文化的忠诚守候者。

●专属人群:艺术家、鉴赏家,文艺界、教育界的朋友。

雅致装饰艺术强调艺术装饰,是设计史上最后一个真正奢华的风格,它更多的表达了贵族情节,而现代的工艺又赋予了它时尚的面孔。于是,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中间的新装饰艺术自然地成为这个时代西方社会的主流风尚。

雅致·装饰艺术·概述

既继承传统的装饰风格

又接受新时代机械化生产方式

游走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新装饰艺术在汲取了古埃及的装饰图案

现代爵士风格化元素

和来自非洲的原始部落文化的设计灵感后

纯粹艳丽的色彩自然的几何图案金属原始的光辉

……

与时代的新潮完美结合后如玫瑰般热烈如百合般清雅

雅致·装饰艺术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的贵族体验

自然的装饰异域的情调

中世纪复古的优雅不单纯的工业化风格

融合了万千印象后的新装饰艺术像极了几年前T型台的时装秀

复古、前卫、有点鬼魅太阳放射的光束

大量花卉、植物、昆虫幻化的曲线“女性风格”特征的圆润

光滑的表面、流线型的结构、几何形的式样它是权贵精英的象征

又不必被高贵的繁琐束缚它是时尚宠儿的最爱

又不必在冰冷简洁中穿梭它现代而古典的双重面孔它自然而放纵的双重性格

满足了悠闲小资阶层猎奇的全部需要

适合户型:

国外:较大的户型

国内:别墅、连排、错层、复式

国外流行指数:★★★★★

国外造价指数:★★★★

国外工期指数:★★★

国内流行指数:★★★

国内造价指数:★★★★

3.经典童话故事教学初探 篇三

由于这些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因此在教学时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问题,但有时实施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扫清生词难词的障碍,或者就语法现象重点讲解,从而忽视了语篇故事教学;又有些老师把它作为纯故事教学,或让学生听故事,或播放动画片,不设计任何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会复述故事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

那么如何进行这经典童话故事的教学呢?本文就这一类型的课进行探索。

一、故事前阶段活动

在故事教学前,教师有必要针对故事涉及的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设计一些导入性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相关故事人物角色和基本词汇,为顺利了解故事情节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六上《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则故事时,课文首次出现了过去时,因此在教学故事前要有意识的进行这一内容的铺垫。

Task1:Play a game, follow me. I can dance, I am dancing. I can swim, I am swimming…

Task2:Ask and answer: PPT展示动画,问What is he doing? He is walking. 动画暂停问What did he do?引导学生回答He walked.

再如,在教学六下《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则故事时,在导入课文前出示lion和mouse的图片,让学生描绘,引导学生说出:The lion is large, the mouse is little. The lion is strong, the mouse is weak… 并进行生词large, weak, sharp 的教学从而为整个故事教学渲染了气氛,为下面的故事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故事呈现阶段活动

在教学此类故事时,不应该只重视文本理解过程,而忽视语言的结构学习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1.突出绘本故事特点,巧用书本图片资源

例如在教学五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这一课时,本文的重点句型为There be…以及 This … is too…笔者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把课文的所有图片按顺序制作成PPT,然后一页一页往下翻,看一幅图说一句话: 1 Goldilocks is in the forest. 2 There is a house…十四幅图片出示完了,整个故事也学完了。

2.借助课文的线索,开展随文学习

在教学时既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可以教师边教学边扫清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诵读的障碍,或提供一些关键词句,或出示几组相关图片,请学生给图片排序并讲述故事。这样,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故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Cinderella》这一单元时,我就根据故事内容的推进,准备了六个wh-问题。①Wheres the party? ②Who cant go to the party? ③Why? ④Who helps Cinderella? ⑤When does Cinderella have to come back? ⑥Whose shoe do the girls try on? 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们对整个故事也理解了。

三、故事后的延伸

故事讲完后,学生可能还沉浸在对故事的遐想之中,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一些巩固理解或拓展应用活动。

1.故事表演

学生们喜欢故事,同时更乐于表演故事。因此,在教师的引导和铺垫之后,学生对故事进行表演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2.故事复述

对故事进行复述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可利用图片,先要求学生进行分段式的简单复述。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整篇复述的要求。

3.故事改写或续写

改、续编故事就是鼓励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可以改变故事的结尾,也可以改编整个故事,还可以续讲故事,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这样既提高了操练强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完《The lion and the mouse》后,我就让学生续写一个故事,下一次当mouse 碰到困难时,lion是如何帮助他的。

四、结束语

4.童话故事作文400字欣赏 篇四

我是雨丝中的一员,一滴从天而降的雨水。我的家有很多,当然,我得感谢那把我带到凡间的天空妈妈啦!

啊,真舒服! 我睁着滴溜溜的眼睛看看四周。这时,一个小姑娘正挎着篮子采着胖乎乎的小蘑菇,白白的.蘑菇探着大脑袋朝小姑娘打招呼,她利落地摘这摘那,不一会儿篮子里的蘑菇就过半儿了。忽然,她的目光停留在我的安息之所一片嫩嫩的绿绿的叶子上。她像是寻到了什么宝贝似的两眼发光,她兴奋地大喊:哇!好漂亮的露珠,晶莹剔透的,还会发光呢! 顺势,她迫不及待地把我从小房子上掰下来,于是,我挑战了一次惊险的蹦蹦床,没想到我飞进了附近的一条小河里。

咚我跳了进去,紧接着呛了几口水。我还没清醒过来身旁就围着一群我的伙伴,他们见着我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一个个热情地凑过来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我欣然地答应了,他们便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不巧的是,正当我们在狂欢时,几个调皮不守规矩的小孩扑嗵、扑嗵各自跃入水中,嘻嘻哈哈地用水你泼我我泼你,仿佛是海风咆哮,海浪澎湃,完全不顾我们的感受,结果我们被有节奏地荡着秋千,好不快活。

唰我乘着巨浪被冲到对岸的草丛里,我仰望着森林里一棵棵拔地而起的大树,可惜正值秋天,树上的枝丫间叶子都快落光了,我想都没想,一头扎进泥土,把水分渗入进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许这只是杯水车薪,也许我只不过是一滴由雨水变成的露珠,但我呵护着植物的生命成长;可能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我亲身经历了自然间的生生不息,懂得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5.小学童话作文欣赏:小鹿的蝴蝶结 篇五

“哗哗哗”,此时,欢快流淌的小溪旁,小鹿正在细细地梳理着自己的毛发,清澈的小溪倒映着小鹿那俏皮的身影——她正在为表演大会做准备呢!忽然,一阵大风刮了过来,“呼呼——”,把小鹿心爱的蝴蝶结吹到了水面上,不一会儿就顺流而下,不见了踪影。要知道,小鹿是森林里最爱美的动物了,特别是对蝴蝶结情有独钟。蝴蝶结丢了,小鹿伤心地大哭了起来。“我的蝴蝶结!呜——”哭声招来了小鸟。“啾啾啾”小鸟落在小鹿的身旁,“小鹿小鹿,你怎么了?”“我的蝴蝶结掉到水里去了,呜呜——”小鹿抽泣着说。“别哭了别哭了,我帮你找找蝴蝶结吧!”乐于助人的小鸟顺着溪水飞去,溪水虽然清澈见底,但是却连蝴蝶结的半个影子都看不见。不一会儿,小鸟就回来了。“小鹿,对不起,我没找到你的蝴蝶结,不过,你可以去找长颈鹿奶奶,或许她可以帮助你,祝你好运!”说完,小鸟便飞走了。

小鹿抱着希望去找长颈鹿奶奶。“咚咚咚”小鹿敲打着木门“有人在家吗?”“咯吱”门开了,迎面走来了一位和霭的老奶奶。老奶奶听说了小鹿的来意,立马钻进房间里去。“噼里啪啦”“咣当”房间里传出了翻箱倒柜的声音。“滴答滴答”几分钟过去了。终于,老奶奶“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出来了。她的手上多了针线,老奶奶顾不得休息,马上利索地制作起了蝴蝶结。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便做好了。

小鹿开心地对长颈鹿老奶奶说:“谢谢老奶奶!” 然后便带着崭新的蝴蝶结,蹦蹦跳跳地去参加表演大会了。

作者:周诺贝

6.经典童话欣赏 篇六

标题:布什:我眼中的美国[名人名言]

President Bush delivers his preference for US-style valu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ut emphasizes Washington's hope for better relations with Beijing.President Bush, perhaps taking a leaf from<注1> his wife's gift for teaching, delivered a primer<注2> on the America he knows to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elling them that “in a free society, diversity is not disorder.Debate is not strife, and dissent is not revolution.”

Speaking before an audience of 240 Tsinghua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main auditorium,<注3> the president said, “Life in America shows that liberty, paired with<注4> law, is not to be feared....A free society trusts its citizens to seek greatness in themselves and their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 remarks, the president fielded<注5> questions for 20 minutes with the young audience, clearly enjoying the exchange.When one young woman asked why he wouldn't like his daughters, Jenna and Barbara, to come to China and attend this historic university, Bush told them: “I'm afraid they don't listen to me anymore,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He said the Chinese youngsters certainly have an amazing country and he thought his daughters should visit it.The president told the students he was speaking on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President Richard Nixon's trip to China that changed the two countries' relationship.Nixon's visit was a trip designed to “end decades of estrangement and confront centuries of suspicion.”<注6> During the years since, “America and China have exchanged many handshakes of friendship and commerce.”“In fact, Americans feel a spe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oor and the weak.Our government spends billions of dollars to provide health care and food and housing for those who cannot help themselves...Many of our citizens contribute their own money and time to help those in need.”

Bush said his “country certainly has its share of problems and faults.Like most nations, we're on a long journey toward achieving our own ideals of equality and justice.Yet there is a reason our nation shines as a beacon<注7> of hope and opportunity, a reason many throughout the world dream of coming to America.”We are a free nation, where men and wom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hieve their dreams.No matter your background or circumstance of birth, in America you can get a good education, start a business, raise a family, worship freely and help elect the leaders of your community and country.You can support the policies of our government, or you are free to openly disagree with them.Those who fear freedom sometimes argue it could lead to chaos, but it does not, because freedom means more than every man for himself.“

7.经典童话欣赏 篇七

一、何谈艺术美

艺术美是从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为美的形态之一,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人的精神力量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显现而出的。指的是所有艺术作品中的美, 是艺术家在特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指引下, 依据美的规律创造而出的一种全面的美。

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下文来简介《教父》这部影片。

二、浅谈佳作《教父》三部曲

《教父》三部曲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 他为黑帮片做出了全新的注解, 它当之无愧为黑帮电影的巅峰之作。

《教父》第一部剧情摘要:迈克是一名在美国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乖乖的大学生”。他的父亲维克多·柯里昂是有名的黑社会头目, 因不肯参与其他帮派合作贩卖毒品的行当, 险些被人暗杀身亡。为了给父亲报仇, 看似文弱的迈克竟在谈判中先后杀掉其他帮派的代表和涉黑的警察局长, 然后回到故乡意大利西西里岛暂避风头。后由于继承家业的大哥被杀身亡, 迈克继而回到美国成了黑手党新一任的领导人。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非常传奇, 在影片第二部中侧重描写。电影中着重表现了家庭对于老考利昂的重要性, 他经常会提及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女, 第一位的应该是家庭之类的话语。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考利昂家族发迹以后男人无限膨胀的野心逐渐取代了家庭第一的信条。迈克随后的发迹史和父亲的路线十分相似。两代教父在经历一生坎坷后, 最终心都还是回归于家庭之爱的。二人同样都是在故乡西西里岛告别人世, 相比于老考里昂去世于和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情形下, 迈克独自离开人世还是显得较为凄惨、孤独。电影总还是在意大利男人深深的故乡之爱处落下帷幕。而这份浓厚的家庭归属感又似乎在这以男性为主的影片中更添了几分韵味。

教父一词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中是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 赐以教名, 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而在影片《教父》中, 本意中婴幼儿的身份似乎变为了整个黑暗包裹下的地下社会。这形成了一种富含深意的反差, 让人充满想象。每次谋杀似乎都在一次宗教仪式之后, 这也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冲击性艺术效果的反差。

另外影片的音乐与场景也非常值得一提, 体现出一种完整性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美丽浓郁的气氛, 古典而亲切。

三、结合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来欣赏《教父》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把《教父》奉为心中的经典, 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因为《教父》而领略到电影的真正魅力。那在落地窗前沉默不语的教父、那在剧院台阶上无声恸哭的教父, 一幕幕经典画面总能让我们念念不忘。那么观众的积极的主观感受到底能不能说明《教父》就是一部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艺术作品呢?下面我们来结合艺术作品论中的艺术美方面具体分析。

首先, 从根源上讲, 艺术美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中固然存在的, 更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来源于自然与社会状态下的现实美, 是由此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处理与筛选最终形成的产物。正如本片的取材不正是来源于对当时背景下意大利黑手党帮派行事作风的描写;对西西里人浓郁乡愁的刻画;以及对男子汉一心为家族奋斗却又想追求自我、追求梦想野心情形的真实反映吗?总之从本片与艺术美结合的角度来看, 好的艺术作品, 其艺术美的根源必定是来自于普遍的日常生活。

接下来, 从条件来看, 创造艺术美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和根本要求, 那么创造它有哪些条件?首先, 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完整性较高, 其内容与形式必须做到和谐的、统一。而《教父》三部曲似乎正是这样一部完整性颇高的艺术作品。内容方面, 三部片子, 原班人马贯穿始终, 这就首先保证了在人物表现上、主体立意上的一致性。片中几位主角的性格刻画虽有成长、变化, 但依旧鲜明、细致、始终如一。再从形式上讲, 三部片中均常利用配乐上的细节变化来暗示剧情的发展, 如:年轻迈克枪杀仇敌前后的两声火车汽笛轰鸣、每次坏消息传来前树上乌鸦的叫声以及贯穿始终的主题曲旋律等。除音乐外, 镜头的切换及蒙太奇的使用, 也在形式上时刻体现着情节的变换与主人公的情感。这些准确到位的艺术语言从各个角度保证了本片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传达。

创造艺术美的条件第二条, 即是与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如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与格调等。即比如一件艺术作品若能创造出一种意境, 来描绘现实生活的故事, 又做到情感上的融合, 就会有一定吸引人的力量;而若能创造出一种风格, 能够表现出与独特的意境相应的气派, 就能加深欣赏者的印象和感动, 这样的作品就具备了艺术美的条件。《教父》三部曲无疑又具备了以上的条件。重点从“格调”来谈, 一件作品如果只为迎合世人的普遍喜好, 或以奇巧、刺激来作为噱头, 就会很容易流俗, 成为肤浅的创作。如果作品在构思立意上和形式表现上不但能为观众所乐于接受, 更能助人净化心灵, 反思人性, 这样的作品才有资格被誉为格调高雅的作品。在这里并不是要说黑帮片高雅, 而是想说其中的精神内涵。拍黑帮片稍不留神就会变成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粗口打斗等所谓表现男人粗野与义气的豪放片子, 这样一来便成了对街头黑社会的实况记录。而本片, 虽是帮会乱斗、虽是黑手党杀人不眨眼, 但屈指算来, 三部片中的血腥镜头并不会超过十处, 音乐和枪声从侧面就可以表现这方面的剧情需求, 这是从画面控制上看格调。在精神传达方面, 除了黑帮人都有的义气、粗犷, 本片想表达的恰恰不是这些陈词滥调, 其着意表达的是作为两代位于黑帮家族顶端的人物, 对于家庭、亲情的爱护与向往, 也许一度男人的野心与强硬曾拉着他们向前飞奔, 但几乎每一部的结尾, 都是教父本人 (不管新老) 对于家庭、情感的深沉思考。比起黑帮老大就应该杀人到红眼, 片中的帮会首领总是要落到反思自己、顾及家庭之上, 这便是其精神主旨的走向。这便是本系列片子的格调, 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讲, 这就做到了格调高雅。

最后再从艺术美的特征来分析本部佳片。艺术美的特征包括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 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 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教父》很巧妙的基本完全符合以上这些特征。教父只表现了两任就戛然而止, 这便是其永恒性;在坏人堆里求忏悔的教父并没办法成为某一个地域的具体的黑帮首领, 这只能是作者对该形象的普遍性设定的表达;几乎全世界的观众都会深深记住“教父”这部片子的名字, 这便是其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方面, 可以问问到底有多少观众将之誉为男性的圣经;独创性, 再没有哪部黑帮片子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自己能超越《教父》三部曲了吧。

虽然像如上般逐条对应书中的理论不免显得有些死板机械, 但是笔者想表达的是, 对于像《教父》之类的优秀艺术作品, 就算书中理论再列举出更多的特征点, 人们总能发现好作品竟都能与其逐一相合。这再次说明, 观众的貌似武断的普遍性判断, 竟真是会有理论知识来为其撑腰的。如此说来, 便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拥有积极健康的审美, 以助将来的杰出艺术作品迅速脱颖而出, 并使无趣庸俗的艺术作品迅速离开人们的欣赏视野。

以上便是结合艺术作品论中艺术美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经典佳片《教父》三部曲的欣赏与分析, 得出结论是观众对于作品的普遍性判断看似主观武断, 其实是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支持的, 是与普遍的审美规律暗暗相合的。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10.

[2]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11.

8.超文性戏仿与经典童话解构 篇八

关键词:超文性戏仿;经典童话;解构;巴塞尔姆;《白雪公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74-4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Barthelme’s postmodern fiction Snow White, tries to explore how Barthelme realizes rewriting of the classics through completes deconstruction by adopting intertexual/hypertextual parody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fic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s. Barthelme has reproduced the classic Snow White by carrying out an experiment in language and plot—using postmodernist methods like fragmented forms and collag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finally revealing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text.

Key words:hypertextual parody, classical fairy tale, deconstruction, Barthelme, Snow White

1.引言

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 1931-1989)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巴塞尔姆致力于语言革命,借助语言本身进行创作,把语言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不是依靠情节发展和人物来表现主题。他运用拼贴画、碎片及戏仿等手段进行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通过怪诞的语言、无序的句子,把各种奇怪的形状和碎片并置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他在创作中最关心的,是以何种体裁最有效地表达他的感受。(虞建华,2005:10)巴塞尔姆通过以互文性为特点的超文本戏仿文本策略,运用各种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在语言和内容上大胆革新,把严肃的思想和通俗文化拼贴在一起对源文进行戏谑性的仿拟,最终显示出其文本的真正意义。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堪称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之所以说它是“后现代”的,就在于这部小说采用了超文性戏仿这一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形式,完成了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彻底解构。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的写作中突出技巧,否定传统叙事模式,以荒诞的情节和意义的颠覆使文本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扩展,且将自己对于后现代生活的思考隐匿于文本背后,让读者去挖掘。小说相对于与之联系的经典而言,是一种破坏,是对读者的公共记忆和期望视野的一种背叛和涂改;但也是一种增值。这种背叛和涂改又带给读者一种审美的震撼和新的阅读视野­­——把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义,并给作品带来较强的反讽气息和幽默意味。巴塞尔姆所构建的怪异的后现代世界折射出荒谬的现实社会,揭示了后现代生活的枯燥乏味和人性的贪婪丑陋,解构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和审美观,重新构建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真实却又令人费解的混乱的逻辑思维,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启迪。

2.超文性戏仿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和解构。后现代主义者不仅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而且对所谓的价值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也表示怀疑和否定,通过各种话语游戏方式或话语形式建构去彻底解构和颠覆传统价值,粉碎中心主义。(马汉广,2002:108-112)其解构趋势包括一系列否定、颠覆既定模式秩序的特征,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表征为:不确定性、零散性与无我性、无深度性、非原则性、卑琐性与不可表现性。(陈世丹,2000:38-42)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式写作、荒诞意识和迷宫意识以及戏仿手法的运用,都是为这种颠覆和解构服务的。而戏仿,作为一种最具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常采用的一种解构策略。戏仿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解构和颠覆,在形式上和语言上导致了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通过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着力突出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和自我意识的缺乏,宣告了传统叙事的无效和虚假。

戏仿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斯多德的《诗学》,也有人将之称为戏拟、戏讽或滑稽模仿,从修辞格的意义来说就是戏谑性仿拟。依据M·A·罗斯对洛奇、艾柯等人的小说所做的戏仿使用梳理,它主要显现为元小说、互文本、喜剧和幽默等后现代性品格。(Margaret, 1993:282-283)戏仿借助众人皆知的经典,在保持形式上的类似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经典的严谨、优雅置换成嘲讽式的搞笑、通俗和功利,以引导读者将它们重叠,进行比较。对经典的戏仿除给作品带来强烈的反讽特点和幽默意味之外,还衍生出重复之外的意外与惊奇,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不切实际的骑士小说的戏仿,被看作是戏仿中的不朽经典,自《堂吉诃德》之后,就再没有人敢写骑士小说了。

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戏仿具有很强的互文性,一篇小说的内容中通常加入了另一篇小说的材料,或一部作品中的人物走进另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超出源文本的环境,或者闯进真实世界,或者潜入其它小说的领地,是一种很特别的复合文本。戏仿体的复合文本从整体上对源文本进行转换,再造一个新文本形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局部的和个别变化的互文,这种整体性的转换就是源文本的外化或异化。吉拉尔·热奈特(2003)借用信息学中的“超文本”这一概念,把这种一篇文本从另一篇文本中被“派生”出来的关系命名为“超文性”:“我所称的超文是:通过简单转换或间接转换把一篇文本从已有的文本中派生出来。” 在他看来,“互文”是一种“再现”和“共生”的关系,“超文”则是一种“引出”和“派生”的关系;“超文”不一定直接引用源文,但却是由源文“引出”和 “派生”出来的。虽然戏仿作品不一定切实地再现源文本,但却是从源文本戏谑性派生或异化出来的,是源文本主题、风格或笔法等方面的外化、延续或戏谑。超文性戏仿就是通过对反性和戏谑性的“转换”(外化),从已有的源文本中“派生”(或异化)出来的“表现性”文本。(转引自赵宪章,2004:101-109)

巴塞尔姆所采用的戏仿策略恰恰就属于热奈特所定义的超文性戏仿。在他最广为人知的戏仿作品《白雪公主》中,巴塞尔姆用庞杂的语言符号堆砌了一个纷繁零乱的话语世界,当然这个话语世界不是一派胡言乱语,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胡闹。在松散的片断拼贴及随心所欲、游戏式的反讽中,作者揭示了西方后现代社会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潜在危机;而在小说的叙述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互文性这一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深刻揭示了作品的反英雄主题以及后现代生活的反童话本质。其戏仿完全来自作者和读者对于格林童话源文本的记忆,源文本在戏仿文本中已被幻化为一种记忆文本。戏仿文本和记忆中的源文本在巴塞尔姆的笔下进行激烈而反复的互动。普通读者看到《白雪公主》的标题,自然会联想起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而这正是巴塞尔姆的意图所在。在这里,超文性戏仿的叙述者巴塞尔姆把早已被经典化和众所周知的《白雪公主》的故事进行了蓄意的戏仿和改写,用一种变调性转述,即戏仿语调表达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转述带有讥刺、夸张、挖苦的戏谑性。他所追求的并非是忠于源文,而是如何通过变调产生不同于人们传统接受的戏仿效果。

3.巴塞尔姆小说经典解构的实现

任何戏仿作品所戏仿的对象都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神圣性,它的崇高感已经牢固地积淀为大众心理定势。(赵宪章,2004:101-109)经典童话所表现的是“善恶终有报”的一个根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戏仿的对象是早已定型在公众心中的真善美和传统德行的象征,而巴塞尔姆用无意义的琐细和猥亵置换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典型的后现代的解构文本,作者运用超文性戏仿这一文本策略,并通过多种后现代的写作方法来达到他的解构目的。巴塞尔姆没有标榜他对童话故事的超文性戏仿,只是借助读者对童话故事的记忆,在互文性运作中显示出其文本的真正意义。巴塞尔姆运用松散的片断拼贴与杂凑的手法再现了传统的童话故事,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虽然故事中的人物有些变形,动作经常被出乎意料地扭曲和中断,但小说还是完成了原童话的基本情节,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将严肃、虔诚和不可变更的神圣艺术形象转换成现实生活中的凡夫俗子,使读者在没有如何心理预设的情况下从解脱羁绊和粉碎禁锢中获得自由的欢快。而这一切与其小说中对童话故事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完成了对经典童话的解构。故事发生的地点由宫殿和森林转移到当代的城市背景中,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中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的普通人,王子没能救出公主,也没有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首先,传统童话的语言往往口语化、简单纯净,永远给读者以纯洁和永恒的感觉,使读者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文本的存在格式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篇幅不算太长,但却被分割成三大部分,由107个长短不一的独立片段组成,最长的5页多,最短的只占一行,这就是被作者故意拆解的“文本碎片”。 然而,这些散乱的文本碎片就是指向“无意义”之意义。除正常文字叙述之外,小说还穿插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语言、方言、读者调查表、白雪公主身上痣位图、广告语和流行歌曲等,而且白雪公主居然还使用陈腐的语言写黄色诗歌。他通过这种方法更加突出表明他的语言不过是陈词滥调,已失去了意义。在话语泛滥的时代,语言这种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游戏,已完全脱离了其与现实的关联,丧失了它对现实事物的确定指代性,而沦落为一堆陈词滥调的杂凑和拼贴。(马汉广,2003:67-70)例如,在开篇第一片段出现6个黑色圆点,标识白雪公主身上从上到下有6颗黑色美人痣;还有像考试题一样的问卷,要求读者以填充、选择、回答问题等方式对这小说进行反思;还有用空格将短语或语词隔开,以示文本的杂乱及其无意义等。“文本碎片”的格式颠覆了人们将语言当作某种交际工具的传统认识,指向“无意义”之意义。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消解“传统审美意义”,拆解和粉碎经典文本的“意义链”,表达现代社会的无意义、没意思、无奈和无所适从。而拆解和粉碎经典文本“意义链”的直接效果就是现实主义的鲜活形象及其时空有机整体性的消失。巴塞尔姆善于运用离奇古怪的语言、破碎无序的句子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他们所熟悉的任务和情景。他不仅仅致力于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碎片性质,同时把各种奇怪的形状和碎片并置在一起,完成了对语言自身的解构,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

其次,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所有传统童话一样,其结构是线形的,遵循着固定的情节发展模式,即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已设定好的曲折之后最终结局总是浪漫与幸福的。巴塞尔姆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创造中摒弃了传统的明晰的线性叙述方式和明朗的讽喻主旨,小说叙述零乱、任意,时间顺序和因果链条被打断,情节混乱、不确定。传统的叙事套路、叙事策略以及文化心理也被彻底否定,传统童话故事内容与情节在巴塞尔姆的具有非连续性和碎片性的反情节中得到彻底的解构。正如韦华(2004:141-145)所描述的,巴塞尔姆运用时空交错、焦点频换、复制机制和废料填充等解体策略破坏和替代以往叙事中起支配作用的逻辑因果和连续性。传统的童话叙事结构已不能满足后现代小说写作的需求了。《白雪公主》令人眼花缭乱的文本格式彻底拆解了原作的连贯性。传统童话叙事结构在他的小说中被戏仿并转化。例如,小说第一部结尾处插入了一份由15个有关或无关的问题构成的问卷。通过这种叙述巴塞尔姆在不断地提醒读者:他在写作。小说还通过作者的出场,说明小说创作的意图和创作过程,清楚地告诉读者小说人物的杜撰与情节的编造。

最后,是从更深层面完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解构,颠覆了传统童话所代表的真假、善恶和美丑价值,指出现代童话故事的苍白无力和意义缺失。传统童话的情节、人物角色及主题单一,宣扬善良最终能够战胜邪恶,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美好愿望与现实生活落差太大。他用嘲讽的笔调,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丧失自我、麻木无知、行为混乱的状况,反映了生活的丑陋乏味和人们精神的枯竭——美丽的童话和纯真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不复存在,注定要得到善报的真善美的化身——白雪公主,不再纯洁善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另类、粗俗的年轻妇女形象。她厌倦了给七个侏儒男人当家庭主妇的生活,内心充满改变现状的渴求;代表勇敢与力量的王子成为自命高贵的无业游民,不再是拯救公主的英雄,他由于不愿因接受白雪公主而增加自己的义务和负担逃回到纽约。传统的社会价值产生了异化、扭曲。在日渐庸俗的现代社会中,英雄已不复存在,英雄主义的叙事因英雄的缺失而丧失了叙述对象。古典的浪漫时代和理想主义已经不见踪迹,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价值体系分崩离析的世界,人们寄托在童话故事里的传统价值观与信仰不复存。通过人人熟知的、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背景和共同记忆的故事,来表达新的主题,无疑如同黑白色调间的对比,会产生反差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4.结论

巴塞尔姆的超文性戏仿文本《白雪公主》,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形式,挑战传统文字意义和价值观念,对这篇格林童话进行了彻底解构。作为对著名童话的戏仿,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在叙事、人物方面的超文性戏仿反映了他对传统童话的再思考,甚至批判。在巴塞尔姆现代版童话互文对比下,读者可以体会到传统童话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与无奈。经典童话在巴塞尔姆的喜剧性模仿下,遭到嘲笑,但同时也是一种增值,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Barthelme, D. Snow White. 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 1968: 78.

Rose, A. M. Parody: Ancient, Modern, and Post-moder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 282-283.

陈世丹.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38-42.

马汉广. 论后现代文学的颠覆与解构[J]. 求是学刊,2002(6):108-112.

马汉广.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7-70.

韦华. 巴塞尔姆小说创作的后现代反情节特征[J]. 当代外国文学,2004(2):141-145.

杨仁敬.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80.

杨仁敬、林莉,互文文本中隐现的现实[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7-91.

虞建华. 后现代环境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代序).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浅析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步法练习下一篇:升旗仪式学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