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重阳节的习俗

2024-07-29

古人在重阳节的习俗(11篇)

1.古人在重阳节的习俗 篇一

古人清明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习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今年的清明节正逢我爷爷的第一个清明。一大早,请来给爷爷做法事的和尚就忙活起来了。亲戚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我们家,他们把自己带来的青团、糕点都摆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祭祀桌上。我在亲戚们的指点下,用锡铂折完了一袋“元宝”准备送给爷爷。

十点钟左右,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在和尚的指引下,手拿香火围绕爷爷的遗物兜三圈。此时此刻,爷爷的生活点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我好想爷爷能够回来,回到我的身边。妈妈说:“人死不能复活,我们希望爷爷能在天堂生活得更好,能够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古人清明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2.杜甫《登高》与蜀地重阳习俗 篇二

【关键词】杜甫《登高》 蜀地重阳习俗 启迪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5-01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逐步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易经》曾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称重九。因与“久久”同音,则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诗词曲赋中有不少重阳抒怀的诗词佳作,杜甫《登高》就是其中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是大历二年(767年)在蜀地夔州(今奉节)所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纵观全诗,“悲”字贯穿始终。仔细挖掘,不难发现,此诗的创作与当时重阳节的各种风俗息息相关,重阳风俗或成为此诗创作过程极其重要的线索。

一、登高风俗与生命意识

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在蜀地比较盛行。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而杜诗《登高》从诗歌标题、写作内容看,正是于重阳节登高后写下本诗的。

九九重阳后,秋季萧瑟更为显明。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于此时登高远望,一览天地衰颓,遂看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身世遭际、家国之悲,遂产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之情。生命意识如积压在心头的烈火,在登高之后,忽然被点燃,将‘秋看成是人类生命的衰老命运在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诗人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强烈对比中的秋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处境,大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叹,而这种感叹既有对生命长度的担心,如“百年”“多病”“繁霜鬓”;更有对生命质量的忧虑,如“万里”“常作客”“独登台”“艰难”“潦倒”。景物的萧煞,情感的凄凉,无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追问和哀叹。而这一切都是由重阳节登高习俗所引发,没有重阳登高习俗,他就不会见到萧杀之秋,也就不会有《登高》之诗。后面的身世之感和自我解嘲,也便成了诗人登高之后,生命意识被唤醒时的自然之举了。随之而来的遍插茱萸和饮菊花酒习俗,恰是作者对生命长度和质量的思考与关注。

二、遍插茱萸与身世之感

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是日,人们或将其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或直接插在头上的。“遍插茱萸”遂成了重阳亲朋好友团聚、其乐融融的象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遍插茱萸的背后,还隐含着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深层内涵,在众人皆会亲朋的重阳节,看到他人享受团聚之乐,羁旅之人怎能不更“倍思亲”,怎能不起“望乡意”,触景生情,杜甫不由得联想起个人身世际遇,遂生悲戚之感。常年万里作“客”,年迈不能回家,在萧瑟秋景中,独自一人登高远望,看到众人皆插茱萸,不由得联想到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际遇,发出“何日是归年”的叹息,这种感情与王维是一致的,只不过杜甫的身世更加凄惨和复杂。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辞世,如浓云一般压在心头。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秋江景色的渲染,众人的团聚嬉笑与孤身一人凄惨境况的鲜明对比,怎能不触发作者思念亲人、故友之情,怎能不抒发长年飘泊、病老孤愁之感慨。本诗虽未写“遍插茱萸”之俗,但于行文之间,可以深刻感受到重阳团聚给诗人造成的精神震撼,成为由写景转到抒情的一条潜在的导火索。

三、饮菊花酒与自我解嘲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据《西京杂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因饮菊花酒的另一作用,就在于营造节日氛围,借以排遣悲秋以及衰老所带来的抑郁之情。这一习俗不但体现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对本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不但要面对垂垂老矣的客观情况,尤为悲哀的是连“黄酒一醉”的权利也被各种原因所剥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久客他乡,备尝艰辛,愁恨深深,催人衰老;艰难愁苦加之衰老,愈使诗人心灰意冷,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更愈增烦恼……,仔细品读,可以发现,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等现状描绘的层层递进后,作者笔锋一转却呼出一句“新停浊酒杯”。杜甫以此结尾颇有自我解嘲的味道。诗人在重阳节独自一人在他乡登高望远,不能和家人亲友团聚,享受遍插茱萸的乐趣,仅存的独饮一杯菊花酒的愿望,也被自己“潦倒”的现实无情剥夺。饮酒此事虽小,但可以喻大,以这样一件小小愿望不能实现来结尾,透露了深深之“悲”,在出人意料中深化了主题,且颇具生活情趣。

四、创作发生与重阳习俗

综观杜甫《登高》一诗的创作发生过程如同一部风俗纪录片,向读者勾勒了唐代蜀地重阳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说没有重阳风俗的盛行,就不会有杜甫重阳登高的行为;没有重阳登高的行为,就不会见到此时此地的景物;没有见到此时此地之景,就不会引发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情;没有插茱萸、祈求长寿、饮菊花酒等习俗,就不会有作者的百感交集之情。

3.重阳节的习俗 篇三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据枟易经枠“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战国时,重阳日已被视为吉日。汉代时,在重阳日过节渐成风习。重阳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登高、赏菊,因而重阳节亦称 “菊花节”,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在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中,唐代诗人王维的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枠久负盛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每逢重阳节,人们登山远足,进行野餐。政府把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这一天,单位要开展敬老活动,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全国许多城市在重阳节前后举办菊花展。造型奇特、色彩纷呈的菊花展,吸引了无数爱菊、赏菊的市民。眼下菊花酒已不多见,但醇香爽口的菊花晶、菊花茶等,则颇受广大顾客的青睐。

4.重阳节的习俗诗句 篇四

重阳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重阳节习俗的诗词。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此习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作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重阳节的又一趣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饮菊花酒,也是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李白高歌,“携壶酌流觞,赛菊泛寒荣”,白居易邀请,“待到菊花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卢照邻则感叹,“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等,可谓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菊乃重阳一大习俗。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陶渊明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于朴实中见真情,意趣横生;白居易的“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发翁入少年场”,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欢快的情怀;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了深厚诚挚的`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显示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在《采桑子 · 重阳》一词中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其豪迈的气势、伟大的胸怀、乐观的态度,令人昂然奋进。

5.广州过重阳节的习俗 篇五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义,也正改变着国人尊老爱老的生活方式。

记者遇到的街坊肖芹就对敬老有了新的理解。在广东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的“幸福文化课堂”上,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年假期都会用十几天时间“买一张随便去哪里的火车票,看到哪里有喜欢的风景就下车,玩上几天,又踏上另一列随便开往哪里的列车”,给父母无尽担心的同时,自己却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后来得知重阳节的含义后,肖芹终于明白:给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陪伴。而不是“事业有成了,赚到钱了,拿钱去孝顺父母。”如今,退掉火车票,利用假期给父母做好饭菜,陪他们吃饭、聊天、在院子的葡萄架下喝茶成了她重阳节最想做的事情。

6.2021年重阳节的各地习俗 篇六

重阳节的各地习俗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登高是重阳重要的活动。重阳节又有“登高节”之称。登高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山、登塔。

重阳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载显示隋代的风俗与后世很相似。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的风俗很盛行,《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明《五杂咀》认为,重阳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7.重阳节的习俗英语高中作文 篇七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8.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八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九重阳节的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话说节日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文章

2.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3.九九重阳节座谈会

4.九九重阳节讲话稿

5.关于九九重阳节的作文500

6.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7.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8.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日

9.离退休干部九九重阳节讲话稿

9.香港重阳节习俗 篇九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在重阳节前几日,香港市民就陆续开始扫墓,特区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10.重阳节民间美食习俗 篇十

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九与“久久” 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螃蟹

重阳节的吃食,还有螃蟹。秋风起,蟹黄肥,此时正是湖蟹上市、江南食蟹的好季节。

花糕

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以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

糍粑

重阳节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一食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糯米糍粑分外香!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

2021年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还联系着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说的是东汉时代,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方法。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九日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2021年10月14日重阳扫墓祭祀可以吗:可以

11.重阳节登山习俗的说法 篇十一

1、寓意长久,登高享宴

重阳之所以要登高,据魏文帝《与钟繇书》说是:“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

2、登高辟邪气

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3、登高避灾

后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打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桓景届时果然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们全家大小了。桓景避灾之说,虽为神话,然而后世之人却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久之乃渐渐成为我国的特殊风俗。

4、登山祈福

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5、登高“辞青”说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节为什么是老人节

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感恩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上一篇:管理代表岗位职责下一篇:焊接专业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