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2024-10-26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精选11篇)

1.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一

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报告

一、活动主题:诚信友善、乐于助人

二、组织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开展活动。以古城镇文峰小学六(1)活动案例为例: 1.活动目标

通过发生在身边乐于助人故事,了解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在交往和处事中的重要价值,懂得乐于助人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拥护,使学生对“乐于助人”有深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把乐于助人变为自觉行动。

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懂得友善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的文明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和荣誉感。2.活动切入点

5月16日(星期五)上午放学后,古城镇文峰小学六年级一班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六年级二班张文雅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位摔伤的老大爷。3.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可听说我校六年级谷晓翠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一位摔伤老大爷的事情?

生:听说过……

师:——出示学校的的表彰决定。我们一起默读学校的表彰决定吧。请同学们思考: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授予谷晓翠等四名同学“优秀少先队员”

荣誉称号的表彰决定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放学后,我校六年级一班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六年级二班张文雅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位摔伤的老大爷。5月16日是古城大集,一位赶集回家的老大爷骑着三轮车行驶在东城门南坡路时,由于车闸失灵,连人带车沿着陡坡急速冲入沟内,三轮车严重受损,老大爷呆坐在车旁无法起立行走,过往的路人漠然视之。在这紧急关头,谷晓翠等四名同学见状后急忙把老人搀扶到魁星楼搞活动的场所,并找人帮忙联系老人的家属。众人询问她们的姓名时,她们却微笑着悄然离开,返校后也没对老师和同学谈起。

谷晓翠等四名同学勇于担责、诚信友善、乐于助人、不计名利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少先队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为表彰她们的先进事迹,学校决定,授予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张文雅等四名同学“文峰小学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各班级要把谷晓翠等四名同学的先进事迹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按照总书记“好好学,认真做,齐分享”的要求,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少先队员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

2014/5/19 师:揭示课题:诚信友善——做乐于助人的小学生。启发思考、引出主题:

谷晓翠等四名同学救助老大爷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如果你遇到这件事将会怎么做?(1)模拟场景,再现感人场面。

(2)人物专访:请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张文雅同学谈自身感受。

——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要赶快帮助老大爷; ——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爷爷;

——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不值得大家夸奖…… 师:引导同学们讨论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真善美,从件件小事中悟出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做个友善的人。

师:小结:做个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给予。正所谓“与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懂得给予的人,自然收获很多精神上的回报,一份给予会让那份友善温暖他人,同时也温暖自己。

(二)感受友善,听学生关于友善的小故事——明白友善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友善是历史的传承。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与“仁爱孝悌”之道一脉相承。“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赵晓红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友善小故事:

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

生: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

生: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师:你从刚才同学的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听完故事的想法?

生:这个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可真好!

接下来,我们继续听另一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友善需要原则和方法,大家对照下自己的行为,你平常会有这样的行为吗?

生:我们愿意做一个友善的人,但是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你在公交车上给一个60岁左右的人让座,反而会让人觉得尴尬和失落。如果你即将下车,不妨说一句“请您坐吧,我下车了”,简单的一句温情话就可以化解尴尬,也让我们的友善举动得到肯定和赞扬。

师:听了刚才小同学的发言,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们就应该多使用“友善”这个法宝,像谷晓翠等同学一样发自内心地为别人考虑、乐于助人

生:与人友善,就像阳光融化坚冰一样,将人们心中的隔膜慢慢消融,大家就都能够生活得更加平和、更加幸福。

……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能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理想主义教条,而是存在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以及个人生活之中,它可以彰显道德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情怀,可以凝聚人心!

(三)活动总结,提出希望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把诚信友善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乐于助人的小学生。

三、活动场次和人数:

活动场次19次;参与人数852人。

四、活动成效:

通过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让每个队员明白诚信友善的意义,更是一种自觉行为,在今后的社会与学校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守住心中友善的准则,做个诚信友善的好少年。发挥榜样效应,让学生时刻激励自己,达到了传承美德、乐于助人、奋发向上的良好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诚信友善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小手拉大手,用实际行动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二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其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凝聚力的内涵帮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 以极具融合力的传统文化连结社会关爱, 用最具指引力的精神提升人格修养。高校既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变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指引大家树立正确价值观, 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在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文化侵袭

以国际全球化为背景, 文化多元化为格局, 许多西方国家一有机会就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企图以此来麻醉我们的民族精神。另外, 互联网时代下, 信息的膨胀化和快速传播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文化。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起一道能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袭的屏障,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最坚实的防御力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防止思想被西化, 意识被默化, 提高辨别能力, 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 其中暴露出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弊端, 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阻碍了人性发展甚至将人性发展推向歧途,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急功近利主义盛行。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抵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 心系国家理想和利益, 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内化为发展的动力, 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3.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并且能够与现实之间紧密联系, 丰富文化本身的内涵, 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推动历久弥新, 才能更好地推动时代的发展, 为人们所接受和运用。而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同时也承载着科学探索、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 借助其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和资源条件保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培育的知识传承者和缔造者,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表率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这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选择,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为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1. 现代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忽视人文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 高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通常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标准, 主要是看该校的教育对象的技术能力及发展水平。现代高校教育机制更推崇科学主义的教学观,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盛行, 大多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 同时很少有高校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薄弱、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 学生很难感受到人文关怀;伴随这种现象出现的往往是伦理失范、信仰缺失甚至是道德滑坡等。

2. 高校缺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教师, 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高校中很少有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为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缺陷, 很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也未曾开展过相关研究, 就担负起相关的教学任务, 这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浮在表面, 最精髓的部分难以深入人心, 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不足, 文化创新更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达不到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 最终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变成了应付课程标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不高, 学习成效甚低

受快餐文化,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盛行的风气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学习, 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更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的感官性和冲击力都比较强, 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 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表现出淡漠化的趋向。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不能只靠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 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

1. 营造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体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首先, 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并逐渐探索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大宣传的力度, 一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校能做的就是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来营造文化氛围, 例如使校训、校风、校纪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融合,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塑造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并且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海报校刊等传播历史知识、英雄事迹、经典国学内容等。社会各界要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例如利用相关公益广告、飞信、新闻资讯等, 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血脉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连结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命运, 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指引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最根本动力。

2. 加强学习和道德示范, 帮助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感知传统文化存在之后, 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接纳。具体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另外就是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起到表率作用。

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传播, 并且利用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 例如中华礼仪课程、民俗民风课程、历史文化课程, 等等, 让学生系统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养, 还应要求从事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途径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所有教师都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等优秀传统美德, 管理和后勤人员在负责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方向的培养, 尊重人性。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榜样示范, 让学生切实融入这种氛围之中, 领悟到优秀文化中所富含的精神真谛。

3. 参与实践体验, 帮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就要促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内化于心, 而非出于道德的制约和外部压力而学习。一方面, 要利用教学模式的转换, 丰富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景点遗址等现有条件, 带领学生参观和体验遗留的历史景观, 邀请民间传承传统文艺的艺术家进入课堂,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之中。另一方面, 要靠学生内部的社团组织, 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来锻炼开发他们的组织实践能力。例如, 通过举办相关传统节日的文艺汇演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且借此机会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加以重视;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做志愿者, 提升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激发他们的仁爱之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 开办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竞技赛, 如书法比赛、国画比赛、古典乐器比赛等, 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参与其中, 认真感悟。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是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燕.高校亟待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J].大学教育, 2014, (9) :31-32.

[2]丁群安.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17-20.

[3]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 2008, (3) :118-119.

[4]高琼, 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 2008, (5) :120-122.

3.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24-04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文化生活》为例,探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助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歌入课,感受家国情怀的厚重底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情怀当属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爱家,爱国,爱国家,生生不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哪一位炎黄子孙,不希望祖国强大,不憧憬生活美满?在当代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实现着现代转化,便是我们共产党人提倡的、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中国梦。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也即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社会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可凭借的手段可谓丰富多彩,歌曲就是其中之一。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1]因为音乐不仅通过听觉器官“接于肌肤”,而且可进入内心深处“臧于骨髓”,如春风吹化万物一般影响人心。例如,《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龙的传人》《华夏文明之歌》等歌曲,或抒情优美,或真挚感人,或激情昂扬,都可入课,掀起一阵阵“中国风”,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例如,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笔者播放歌曲《国家》: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朴实的歌词和着悠扬的旋律行云流水般流淌,让我们的心灵荡漾着温暖。借此引领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国家”一词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与国历来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任何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无不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将这种无比宏大而细腻的情感归纳为“家国情怀”四个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淌,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国追梦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结底,中国梦是忧患意识的千年传承,是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今天,引导学生追梦、筑梦,思想政治课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品味民俗,体验家国情怀的现代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以及其精神影响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一个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拥有几千年的生命力,之所以一直为百姓所承认、所继承,依靠的正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现代人欢度传统节日,并非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而是因为现代人同样需要这些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需要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2]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使命之所在。

一次,正值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引导学生品出端午节中的“家国情怀”,笔者组织了一次“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过端午”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分析说明以下问题:(1)端午节有何文化寓意?(2)端午文化的主题是什么?(3)我们应当如何传承端午文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端午节本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2008年起,端午节等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其用意不言而喻。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凸显,更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

nlc202309040417

端午节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拥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办诗会、公祭屈原等多种活动,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端午节及其习俗古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也千差万别。但其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所秉持的追思先贤、爱国爱家、祈求健康、远离灾病、热爱生活的内涵,却古今同理,南北同心。一个节日,传承了优秀文化;一种习俗,浓郁了家国情怀;一次活动,芬芳了爱国精神。

包含端午在内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要以现代人的方式来继承传统节日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内涵连同节日本身继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欢度佳节,勿忘传承,家国情怀,尤为珍贵。留一份家国情怀于后世子孙,传一种爱国精神给民族未来,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当今世界,一个民族或国家真正得到的高度认同最终是对其内涵即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固守民族的根脉。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3]

三、鉴赏经典,激发家国情怀的认同自觉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文明古国”的集中体现,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从古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多是通过诗词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千百年间名家辈出,佳作云涌。从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路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从先秦古朴瑰丽的神话到两汉铺陈宏阔的大赋,从魏晋慷慨沉郁的古诗到唐宋刚健清婉的诗词,从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无不包涵着积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乡土情怀。

教育的使命正在于以知识涵养人性,润泽人生,使自然人走向文化人。而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典诗文的鉴赏、学习中,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家国情怀皆使命,岁月无声自成诗。在现代社会,我们品味、鉴赏古典诗文,就是在体验、接受一种内涵丰富、立命安身的心理文化感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使之终身受益。

在教学“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时,为了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亲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情深意切,既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反映了海外游子渴望祖国的统一。诗中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寄予了思乡情怀。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学生自然生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4]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能知识化、工具化和教条化,教学过程的着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可收到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之功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解读名人,升华家国情怀的核心情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始终富有丰沛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邃的家国情怀。从“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赶走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留下千古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烈士吉鸿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国家荣誉,用热血保卫领土完整,用实事求是坚定改革开放,用真爱坚守家国信仰,深刻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正是历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散发出的浩然正气,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力量,挺起了中国坚强不屈的脊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一条流淌的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自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今天,我们生逢动荡多变的世界,身处思想激辩的时代,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不是要讨论是否爱国,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如何爱国。例如,在教学“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时,从屈原、岳飞、林则徐、文天祥,到吉鸿昌、邓小平,笔者与学生一起回顾与解读这些名人恢弘的爱国事迹后,组织了一次“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的大讨论。

材料1:2012年9月11日,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导致了中国强烈的反对,全国各地民众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但在游行过程中,有一些人借“爱国”之名,打、砸、抢、烧,危害同胞财产和生命安全。

材料2: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下层面的就读人数增长迅猛,留学逐渐向中学生发展。以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为例,从2005年的仅65人增长到2013年的23795人,人数为8年前的366倍。

nlc202309040417

问题:(1)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2)如何看待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这一现象?出国留学与爱国主义是否相悖?

带着对名人志士爱国精神的感悟,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不能失去理性,爱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理性爱国,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我们应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爱国不崇尚空谈,而重在行动。它需要强烈持久的行为,即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

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为国家效力的本领,同时要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全面发展。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约翰·肯尼迪语)[5]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爱校,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2)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流性,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之所趋。出国留学,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件好事。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怀,出国留学与爱国并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出国留学,身处异乡他国,反而更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一些留学生学成不归,并不等于不爱国。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祖国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只要不忘自己是中国人,都可以报效祖国,都可以为促进祖国的发展与统一而作出自己的贡献,都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国际视野,做一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学生的回答理性却又不乏激情,充盈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娟,李立国,胡莉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杨照:故事照亮未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4.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四

近年来,宜昌市伍家岗区中小学在师生和学生家长中广泛开展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全区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收集经典故事,弘扬传统美德,创新教育案例,争做现代文明人的热潮。

为进一步促进师生的进步发展,宜昌市伍家岗区提出了“传统文化寻根,课堂文化开花,践行文化结果”的策略,把养成教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使师生和家长既增强了对养成教育的认同感,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还启迪了他们的思考,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活动效果。家岗区努力探索优质教育的文化共性,创造性地构建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特色育人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紧紧围绕一个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备个性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目标区域特色化多样化,打造六级特色教育发展平台,包括政策拉动、队伍带动、片区推动、校际互动、活动鼓动、评估促动,立体雕刻出一所所学风醇厚、书香怡人、多姿多彩的特色校园。伍家岗区实验小学着力打造校本教研文化,学校成了师生迷恋的精神家园。中南路小学形成了墨香校园特色,花艳小学形成了花香校园特色,宝塔河小学形成了武术校园特色,隆中路小学打造艺术校园,杨岔路小学、白沙小学打造书香校园,伍家岗小学凸显的是科技教育特色,大公桥小学氤氲的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经典韵味……学校文化以它巨大的力量,培育出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儒雅教师,灵动聪慧、彬彬有礼的文雅学子。全区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中南路小学90%学生获得全国书法大赛奖励,成为全国书画明星学校。花艳小学30多名学生的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一批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获得全国一、二等奖24项。近年来,全区学生在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节活动中获奖8000多人次。过去的一批薄弱学校如中南路小学、花艳小学、宝塔河小学、大公桥小学,通过走特色发展之路,完成华丽转身,逐步跨入优质学校行列。伍家岗区教育因为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而更加璀璨夺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区师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校的特色创建,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的进步成长,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5.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德治实施方案

唐店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德治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优质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唐店小学是现有6个教学班,百余名学生,6多位教师。近年来,我校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日益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将是最完美的教育。由此,我校决定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与德治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铸造学生的民族精神,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品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达到:

1、通过诵读经典,加深儿童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教育儿童养成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提升语文能力,打好语言文字功底,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原则

1、兴趣先导,寓教于乐。

2、各学科之间互相配合。

3、课堂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4、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三、活动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活动,主要选择《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庄子》等重要的先秦典以及《史记》和历代诗、词、文、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72首等,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拼音注释读本,组织儿童诵读。

四、活动方法

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导读效果。传统文化内容较深,教师在指导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营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在学校内形成浓郁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儿童的诵读兴趣和热情。

2、要坚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家庭有良好的诵读氛围。

3、要坚持在指导时不要刻意讲解,只要求学生多读熟读,不要死记硬背,只求朗朗上口。

4、要坚持常抓不、逐步深入。每天坚持课余时间诵读15—20分钟,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儿童背诵的速度,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而约50—60个字,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约120个字,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约120个字,第四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

5、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于兴趣高、进步快的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进行辅导。采取经典书写比赛;“读读背背”小能手的选拔;“经典诵读小能手”午间小广播活动;经典诵读手抄报展览;经典诵读操表演;赛诗会;经典诵读擂台赛;经典诵读心得交流;经典诵读成果展等等。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年1月成立课题组,设计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集中课题组成员研究《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2、实验阶段:2018年2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在1个实验班开展“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

3、推广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展示实验成果,扩大实验班级,实验班教师撰写阶段性总结。

4、普及阶段:2018年9月——2019年6月,实验初步结题,撰写总结报告。常抓不懈,逐步深入,达到全校学生人人诵读经典。

六、预期成果。

1、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品位。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七、组织领导

为确保导读活动的有序进行,特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活动 领导小组。

领导组组长:都延峰

主要成员:张丹丹

杜双凤

鲁向菊

于晓燕

6.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六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自教育部《指导纲要》发布以来,各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次系列活动集中安排在月举办,共包含三次大型研讨,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和特色学校代表,北京市八一学校通过多元丰富的活动设计为与会者奉上了一次传统文化教育的“饕餮盛宴”,而八一学校一直以来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也给教育同仁带来了巨大的启迪。

落实《纲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对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而12月15日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引领传统文化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提升干部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在上午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海淀区、广东省、浙江省等全国各地学校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封面的成果与经验,,分享系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原则,把握“文化灵魂”、专注内在感知、注重体验表达,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

同时,活动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展开传统文化专家报告。在下午的分论坛上,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与功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传统文化研发学科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师资培训途径”等不同主题的讨论与交流,每一位与会者都深度参与进来、分享经验,深化认知,获得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体验。

全部学段贯通多元学科渗透

北京市八一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5月,八一学校加入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开始进行“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经过积极探索与尝试,传统文化教育在八一学校已经逐渐全面、系统地铺开,形成了国学必修、学科渗透、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四类课程。并基本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贯通,文理互补多学科渗透的格局。小学重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通过读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集,规范言行,吟诵积累;初中重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举办“论语文化周”,课程兼顾活动浸润经典,筑起学生的精神家园;而高中阶段课程则侧重理解力,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的探究,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学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培养家国情怀。学段贯通推进,为学生逐步走近、融入传承传统文化搭建起一道教育阶梯。高中语文教研组自主开发了《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古文观止选读》等6门校本课程。同时,引进台湾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每周一节选读经典《论语》。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

特色活动触动文化脉搏

据悉,八一学校高中每学期都有一周的“文化游学”,让学生在集体行走中,触摸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动。文化寻根探访已经形成系列: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每一处文化之旅都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著名书院。通过游学,让学生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同时,国学社、京剧团、话剧社、文学社、书法社等丰富的社团活动,也为八一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沃土。国学社通过国学讲座、颂读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与先贤思想的珍贵价值,收获对历史和民族的虔诚和和一颗自然和美的心灵。藝缘京剧社一直遵循“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承国粹京剧、活动育人”的办社理念,排练了《天女散花》、《孙悟空斗罗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孔子拜项橐》等许多经典剧目选段,还经常听讲座、看演出,普及京剧,传承国粹。书法社把学生的习字过程,看成品德情感滋养的过程,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的熏陶。悟字品如人品、悟思想情感、悟做人道理。

首场承办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简介

北京市八一学校是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的实验示范校,是海淀传统文化教育沃土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在课题的引领下,全面、系统、卓有成效地展开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国学必修、学科渗透、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四类课程。

在小初高中各学段,多学科分阶段渐进融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小学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规范言行,吟诵经典;初中重在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课程兼顾活动浸润经典,筑起学生的精神家园;高中侧重理解力,学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培养家国情怀。

八一为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国学课程,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研组自主研发《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古文观止选读》、《唐宋词十八讲》、《红楼梦十八讲》等6门校本课程。同时,通过海淀区传统文化课题组,引进中华书局推荐的台湾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

7.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七

一、思想认同,形成最适于学生成长的发展愿景

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有爱心的一代新人, 品德修养是根本。基于此,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办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和 “成就最好的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师生共同成长目标。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炼出以“孝为根,德为本,爱为魂 ”的精神文化主题, 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教育为重点,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课题引领,开发最适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合适的方法,学习最有价值的教材,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传统文化底蕴、有现代科学素养、有未来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 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梦想。

2002年,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把 《三字经》 《弟子规》 和 《语文课程标准》 中规定的古诗词定为学生必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诵读。为进一步深化内涵、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2006年学校开始了以“国学启蒙为载体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科研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朝阳市级、辽宁省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并于2013年申报了“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 子课题。 课题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学校遵循“经典积累、经典养德、健体尚美”三条主线,精选最适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经典积累”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国学经典中选取名篇名句,结合年段学生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早诵经典、午吟经典、课前名言、美文欣赏四部分进行编排。

“经典养德”校本课程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儿童的原则,以 《弟子规》 为主要内容,共编写四册教材。前三册从“入则孝”“出则悌” “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逐句讲解 《弟子规》 内容并指导实践力行。第四册教材把 《弟子规》 所讲的113件事,分居家、学校、社会三个篇章,结合养成教育,设计编排,每课由“故事引入、比照查找、力行拓展、反思纠正、活动升华、评价激励”六部分组成。

“健体尚美”校本课程本着“课内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打破年级和班级的界限,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了“象棋、围棋、舞蹈、书法、剪纸、京剧、国画”等学生社团, 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

三、课程实施,构建最适于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

1.“经典积累”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文学素。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的是篇章,而不是“字词”。 传统的识字教学,所教的是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等内容,且通过篇章全文的背诵来完成2000多个汉字的教学任务。现代基础语文教学中让师生费尽力气的“字词教学”,在古人那里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校采用非正式课程模式,在全校推行“33711” 经典诵读。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早诵、午吟内容,教师不必着意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多读,达到熟读成诵。为了激发了学生诵读兴趣,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建设“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促养成”的书香校园,开展快乐读书 “五个一”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

2.“经典养德”健全人格修养,培养美德少。

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一部 《弟子规》 共360句,1080个字,易学易做,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教材,是集养成教育之大成的精品。学校利用 《弟子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经典养德”采用必修课程模式,在一、二年级开设了养成教育校本必修课程———国学课,纳入学校课表,由专职教师任教。采用“分享引入———读诵理解———故事明理———演练导行———生活力行”五步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讲故事、游戏表演、力行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边背诵、边理解、边力行,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乐中解、乐中行。

学校除开设国学课外,还立足多途径育人,开展了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生活,逐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与班级自主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行班级民主管理,提倡 “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其次,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浸润、熏陶。第三,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在学生背诵、理解、践行经典的基础上,开展“日行一善” 特色教育活动。每班每学期一本“乐善集”,由学生分组轮流写作,记录自己在“日行一善”活动中感悟最深的所行、所见、所闻、所感。

3.“健体尚美”领略文化魅力,增强民族精。

现行的艺体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不断挖掘传统艺术内涵,研发校本课程。参照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阶段划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每个学段设定一册教材,分别包括基础篇、提高篇、冲刺篇。

“健体尚美”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 学校组建了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京剧、围棋、象棋、国画、剪纸等社团。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校园文体节、“阳光体育擂台赛”、少儿科技节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舞台。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展特长,彰显个性,不但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愉悦,从而促进五育和谐,全面发展。

四、多措并举,提供最适于学生成长的保障机制

1.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传统文化教育高效实施。

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向教师发放 《于丹论语》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千字文》 《大学》 《中庸》 等国学书籍和光盘资料,并选择适合教师学习的内容,组织教师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的光盘, 根据讲座的内容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学校还定期聘请省内外的教授、名家为教师授课,使教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底蕴,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效、高效地实施。

2.注重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家长免费发放国学书籍和光盘资料, 激发家长参与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情;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义工教师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传统文化教育,走上讲台与孩子面对面交谈、心碰心交流,为家长搭建了“亲近教育、参与教育、奉献智慧”的平台,实现家校教育的优势互补。网络家长学校的开通,拉近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有事随时沟通,有信息资源共享。家校之间携手为孩子铺就了成长路,实现了家校教育的同步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传统文化。

阳光科学的评价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校建立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四位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元化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采取动态化的评价方式不断改变和更新评价结果,使评价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 以激励为主的阳光多维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快乐中走进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

8.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八

关键词:舞蹈教学 传统文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4-01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载体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及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现代人民早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文明的传承能引领人方向,物质文明的传承能给人以美好的生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就是古代的中国文化,止于鸦片战争。从地域范围看,包含着祖国大陆文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没有固定的地域界限。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更加具备深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是华夏民族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丰富的遗产,影响着每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文化的魅力,认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每一个国人的必修课。文化是名族的血脉,没有文化将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灵魂,只有躯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很多智慧的结晶都孕育在这片繁茂的华夏大地上,才得出这么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其内涵不言而喻。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舞蹈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载体的多样性也不容分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个载体,中学生能从形态上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将好的事物更好的展现到人们面前,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加强舞蹈素质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满足心理需求。最后,老师要加强引导,创造条件,在硬件或者软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耐心剖析舞蹈的背景意义,现实意义,动作要领,韵律结合等等[1]。

2 初中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1 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氛围的营造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要是有一个好的氛围,学生就会跃然而起,愈发的对舞蹈产生浓郁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此时老师再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那将会事半功倍。此外,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多举一些实例,多让学生观看一些美好的舞蹈故事,情境结合,让学生直面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东西产生美感与敬畏,在学习到技能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先放一段优美的民族舞蹈教学视频,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从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分组讨论学习,交换意见,最后教师再统一的做出指导性意见,介绍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动作要领的演变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洗礼。

2.2 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和谐发展

初中生正值花季年段,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学习文本知识多少有些厌倦,要是能在舞蹈课堂上尽情释放,那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的认识,所以在舞蹈的有效课时上组织一些特色的活动很有必要,当前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教育,不再是一味汲取文本知识,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户外活动的机会,多有目的性的组织学生舞蹈文化节,每个班上抽选学生进行专业的舞蹈培训,让这些负责表演的学生做榜样,在表演完的同时解读自己内心的学习感受,对舞蹈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学生舞蹈文化节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品德兼优的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基础[2]。

2.3 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传授业绩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首先就要加强备课,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初衷,应着手现实,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好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当今的舞蹈教学课程过于形式化,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一些不纳入大考的副科,这就失去了舞蹈教学的目的及深远意义。舞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没有好的课程体系,学生就无法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就没有心思去学习和感知,从而无心学习,也就不能感受到其中美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舞蹈教师们可以一起商讨舞蹈教学的难易点,把一些不重要的阶段除去,加上一些必备的教学手段,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去教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4 开展特色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在有效的课时上积极开展特色教学,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良好的,能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一种手段,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只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优美的韵律,柔和的线条,细腻的动作,相互交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特色教学的开展就是重视舞蹈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是祖国的期望和未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要是好的传统文化不能在这一代上面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那祖国的未来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开展特色教学是一个必备的环节。例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多个班的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然后教师则开始自己表演自己编排好的舞蹈,一段一段的进行,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现场分析,讨论,指出老师的不足或者是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以批判的角度来审核,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课程,老师和学生都会受益良多,在欣赏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3]。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孕育的内容复杂多样,其中舞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舞蹈的种类和形式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所涵养的智慧和美好,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扬,在感知的同时能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作为祖国的花朵,这不仅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责任,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更加热爱舞蹈,热爱学习,热爱祖国。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舞蹈教学之我见[J].北京大学学报,2011(5).

[2]朱荣恩.名族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今日南国,2010(11).

9.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10.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十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一实验学校

教师:张华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方面,欧美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道德失范,理想动摇,信仰苍白。

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丰富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转变为“以德树人”有效动力,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并付诸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虽非先知先觉者,但在这方面已查阅过一些资料,作过一些思考,进行过一些肤浅实践。

把“道德讲堂”搬入课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今,“道德讲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已成为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道德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今年,各级教育部门已明确要求“道德讲堂”要进校园,于是各校纷纷利用学校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等场地布置“道德讲堂”,利用周前会、教师业务学习会、班队课等面对教师和部分学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这种做法是很好的,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远远不够。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我们的课堂变成“道德讲堂”,特别是语文课,更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创新课堂形式,将语文课堂上成别居一格的“道德讲堂”。一是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清故事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好人好事、星级少年、美德少年及优秀教职员工的事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精心收集一些传统文化中少年儿童的美德故事,如王二小、鸡毛信、草原英雄小姐妹、孔融让梨等,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用经典故事感动学生,既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又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

将人性和道德的语文课“瘦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是语文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会制约任务完成的效果。只有对语文学科现行教材进行 “长文短教”的探索,通过“长变短、多变少”,删繁就简,压缩语文教材的教学课时,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效,在语文学科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过程中对语文课堂进行“瘦身”,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增设“营养配餐”,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彰显,让语文课“瘦而健康”。一是充分熟悉教本教材,做好“瘦身”准备。要深入解读课标,科学形成“知识树”,要对教材整体建构进行科学梳理,构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读、疑、研、悟、训”五步法思路;二是科学取舍,精心备好“瘦身”课。要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备课的环节上,合理安排学期、学年教学重点,适当删除次要教学内容,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保证压缩后的课堂节奏适中,内涵丰富,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合理配置“营养套餐”。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制作促进孩子成长的“营养套餐”,比如配置国学课、诵读课、阅读课等,精心选择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的、学生实用的“营养套餐”内容,逐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

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她)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最有意义的,才是他(她)真正的生活。因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才是最有效的。一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仪式和典礼。任何仪式和典礼都是有行动的,有行动就有动感。庄严的、有意义的动感文化,往往最能够感动生命。“仪式”透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内化力,由此对学生产生综合效应,使不同的人目标与行为趋同,达到震撼心灵的作用。二是注重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清晰地表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多让学生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每个学期结束之时,有意向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当地的文物古迹、历史故事,有意让学生去了解地方文化,了解地方文化中优秀传统美德。任何地方文化都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开展地方文化实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教育。

学校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沈阳路

邮编:563000

11.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篇十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和动力。《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它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内容,以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应当充分发挥其经典文本内涵丰富的优点,使其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性质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在培养大学生母语素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众多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在高校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鸡肋”。造成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原因是多方面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并发布相关的文件,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然而,各高校由于师资、生源、学校性质等方面差别巨大,因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和要求不尽相同。许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少且还是选修课,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自己视野不够开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的一门课。为了改变大学语文的处境,让学生真正热爱这门课,除了高校更加重视这门课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拉回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思想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种母语性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综合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因此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是二者的统一体。

(三)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汉语历史悠久,书面语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用汉语的书面符号——汉字来记载历代的文明成果,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些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历代的经典文献。学生在学习历代经典作品中,体味到汉语的美,深入地认识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道德品质等多方面。这些内涵溶于历代经典作品之中,也流传于当代的民俗、民间艺术中;这些民族的精华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当今兴起的国学热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要让国学走入中小学课堂,让国学知识普及到学校,使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大学语文以学生阅读历代经典的书面文本为主,教师在课堂通过经典文本的讲解,并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有更多了解。学生在阅读这些有血有肉的经典文本时,心灵被触动并产生共鸣,使文本的思想内涵植根于心田,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优秀的经典文献,受到美的熏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服务于当今社会。

二、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要承担起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改变以往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大学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启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计划,中华民族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大学语文应当适时地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自身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课程的地位,发挥其以文本具有直观、感性、审美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母语高等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广泛阅读中华典范作品,汲取其精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母语教育,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母语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领会优秀作品的内涵,让经典作品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有雷海宗《專家与通人》这篇短文,这篇文章虽然写于1940年,所谈论是治学上“专”与“通”的关系,但对当今社会及大学生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其思想内容十分深刻。文章从学术上称谓的“专家”联系到治学及人生方面的“通人”,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这与《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契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受到感染,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和人生目标;文章反映了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把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全人”,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达到提高母语能力和素养,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为学生列出经典文献书目,让他们广泛阅读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乃至古代医学、科技等典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二)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学识和涵养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师一般是中文专业毕业,他们所学的是文学专业或语言专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培养其具有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只依靠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增强历史、哲学、思想、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传统优秀文化的素养,以更好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联系现实,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二者的传承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以往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机会,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事倍功半。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联系现实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精华,我们应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品德、人格、情操形成的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当代能够得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基本精神要加以继承与宏扬。国家正在提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提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把传统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找出二者的关系,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经典作品中更加准确、深入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可以摆脱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目,而对其丰富内涵无法生动、形象理解的弊端,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汉办的倡导下,我国已在世界各地创办了众多的孔子学院,世界范围的一股“汉语热”正在兴起。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大学生有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应紧跟时代步伐,作好课程的科学定位,克服以往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不足,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程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体现出本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陈洪.大学语文(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环境保护六级作文下一篇: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