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2024-11-10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一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上摔下来。)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学生汇报后,我是这样过渡的: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紧接着说: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这种感觉用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学生举手踊跃,能够将重点词“更”、“那么”加重语气,并把老舍初次见到草原高兴愉悦的心情读出来。接下来的四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更是将草原的“大、绿、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后进生“刘梁”等几个同学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的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出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这句话时,学生们能够找出本体和喻体,但是对“渲染、勾勒”两个词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将这两个词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宣纸,请我班“小画家”张悦来现场作画,用了这两种画法把小丘的样子画下来,非常直观,学生当即理解,并对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贯例都积累到了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2、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书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虽然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想像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而且书中也有相应的图片,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会更加直观、形象,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多媒体课件没有利用上,也带来不少遗憾。今后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2.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创设情境,辅助想象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润物细无声。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动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采取故事导入的方法。

学生对神奇的故事很感兴趣,我开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有一天,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去野外旅游。突然,一阵龙卷风刮来,飞沙走石(出示飞沙走石的图片),他被卷进了一条隧道。原来那是一条时光隧道。进了时光隧道,他进入了未来的世界(出示图片)。他看了很多未来的东西,想看看他看到什么吗?”故事导入、图片展示,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一种启发,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奇特的东西,这节课的故事导入以及图片展示无疑是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学,情不自禁地进入课堂的学习。从一次次磨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导入都比较感兴趣。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分享给大家,种种鲜活的想象渗透着创想之美。

2. 图片激发,引导创想

本次习作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把事物写具体,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了范文引路,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叫做把事物写具体。先出示范文,请一位学生朗读,接着向其他学生提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有没有做到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觉得他哪些方面做得好?他把汽车的什么特点写得具体?你能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吗?”提问由整体到局部,逐层深入,犹如剥洋葱一样,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一步步解开,而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的习得是以亲身体验为前提的,因此领悟会更深,为下面的写作练习作好了铺垫。

(1)图片展示,点击思维。

未来的事物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都想过,但脑海中可能没有清晰的影像,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出示了会飞的汽车、带车轮的鞋子、海绵的鞋子等图片,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树立对于未来物品的构想。

(2)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看过图片后,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趁此机会,我问学生:“你对未来的什么事物感兴趣?”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房子、汽车、鞋子、床……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心里定下自己对未来事物的设想。通过这两个环节,突破了学生思维狭窄的难点,也达到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点。

二、范文引路,教会方法

1. 巧用范文。

如何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习范文?我们在课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以故事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情景,乐于学习。情景创设如下:“文文小朋友从未来回来后,把他在未来看到的汽车写了下来,你们想看吗?”这样的方式,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得很认真,很专心。而且范文中介绍的未来汽车的功能很神奇,学生很有兴趣。

2. 学习方法。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了,但习作的篇章结构还欠缺条理性,因此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示范是很重要的。在展示了文文小朋友写的《未来的汽车》后,我再问:“同学们,乐乐小朋友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未来的汽车的?”经过学生的回答,我总结了本次习作的方法—介绍未来的东西的外形、特点,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未来的东西。把事物写具体一直是学生的软肋,接着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范文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评改结合,强化渗透

好文不厌百遍改。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节课作文评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是为了改,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想象的事物写具体,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展示学生习作,请小作者自己读文章,其他同学思考:你觉得这位同学的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你能把写得具体的句子读出来吗?”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检查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了学习方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点评作文的方法,为下节课的评改打下基础。

1. 选取典型。

学生写好了作文,评点是关键。评是为了改,因此,恰到好处的点评对于学生的习作提高大有益处。有典型性才有代表性,因此在选取学生的文章进行展示点评时,我精心挑选了这样两篇习作:一篇是把未来的事物的特点描写得很详细,但是外形介绍得不详细;另一篇是把未来的事物的外形和特点都写得很具体、神奇。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儿?哪里还需要改进?”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一目了然。

2. 以评促改。

从课堂中学生对两篇习作的评价来看,他们基本体会到了其中的优劣。有位学生说:“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把事物的样子写得很详细。”有位学生说:“我觉得他没有把这件事物的功能写清楚”等。通过此类评价,学生会引以为鉴,从这两方面去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这样的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和修改能力。

3.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三

關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儿童最自然和最自由的形式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对周围世界进行更全面、更快速的认知。”相关实践也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引入游戏,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果最为有效的渠道。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可以全身心放松,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特征,从内心激发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通过游戏教学,还可以使小学生在玩耍中便掌握了体育知识和技巧。下面,笔者就思考人教版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积极的小学体育教学手段,深受人们喜爱。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满足。学校可以通过招聘新教师或加强教师培训的方式来使教师转变自身的观念。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下意识地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陈旧教学理念,形成有趣、丰富、科学、合理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这样能够为创新和推广体育游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转变角色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坚持人本思想和理念,尊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看做是课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互动者,以朋友的身份来和小学生做游戏,积极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比如,在教授学生关于球类运动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拍球游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中,扮演组员的角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探讨拍球的技巧,比如组织学生对墙拍球,通过对墙拍球来使学生对球熟悉,并且掌握拍球的技巧和手感。教师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更掌握了拍球的技巧。

三、塑造丰富多样的课堂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太过封闭和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产生疲惫心理和厌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设计游戏的时候,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心理诉求,坚持寓教于乐。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欢乐的体育课堂,使小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喜欢体育课程,爱上体育锻炼。

四、兼顾每名学生

在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比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爱好、兴趣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整个班级的秩序和整体性,还要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男生和女生都喜欢的游戏,还要设计出适合弱体质女生玩的游戏。比如反应游戏和语言游戏等等。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而非观望。这样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激发了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从本质上激发了小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更提升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因如此,考虑每一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体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使小学生身心愉快。正因如此,体育游戏教学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与智力活动有机结合,游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小学生可以得到身心放松和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绪华,葛长春.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44-45.

[2]吴琦.基于美国SPARK课程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邬文柳.算术类体育游戏对开发小学生算术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

4.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四

设计

、草原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 草原 篇五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学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

二、自学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自学、展示、四探究、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想象,听完朗读后,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五、小结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拓展延伸: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导学、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一段,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自学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三〉展示 〈四〉、探究

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8)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9)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导学,背诵第一段。

二、自学

(一)自由读第二段

(二)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自学,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展示

四、探究

指导学习第二段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五、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拓展

6.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六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答:“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 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7.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七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8.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体育赛事 归纳 操练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抓住要点,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涵,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并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运用关注、归纳、操练、综合运用四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

1.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通过PPT的形式,展示出关于亚运会的问题:

A. When were the first Asian Games held? Where?

B. How many countries have hosted Asian Games?

C. 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Asian Games be held?

D. Are there Winter Asian Games? When were last Asian Games held? Where?

E. How often are Asian Games held?

F. Did China ever host Asian Games? When and where?

通過这一步骤,学生关注到一些与描述运动赛事相关的词汇,并为最后的输出打下数据信息的基础。这一步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到本堂课即将探讨的话题。

2.利用表达的需求激活已有的知识

我对课文加以改编,将课文中的采访形式改编为一篇说明文,介绍奥运会并以七选五的形式呈献在学案上,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这一步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聚焦目标,温故学新

我请学生和自己的同桌交换手中的阅读材料,即让同桌阅读另一篇不同的材料,在各自阅读完交换材料后,两个人为一组,找出各个段落中在两篇阅读材料中都出现的词块。之所以找词块而不是单词,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对词的用法有更好的掌握。这一步骤训练了学生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归纳出了课堂输出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4.联系感悟,内化扩展

我请学生结合学案上或者PPT上展示的归纳词汇,复述学案阅读,即通过归纳词汇,介绍学案上的奥运会。在一名学生复述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可以提示一些数据信息。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操练内化相关词汇,熟悉词汇的用法。由于时间关系,各个小组中只有一名学生复述了阅读材料,另一名学生仅仅是听,或者给同桌提示数据信息。这一步骤训练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操练课堂输出所需要的知识点。

5.整合知识、经验、见解,完成任务

学生应用归纳、复述中的词汇,结合板书中关于亚运会的信息,介绍亚运会。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时间受限,大部分学生不能在下课之前完成文章,从而导致展示的时候匆忙,也没有做评价。二是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练习,没有降低到学生所需要的程度,这些学生在翻译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一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输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针对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本节课只能说部分达到预设目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钻研、改进。首先,在第一步中,提问关于广州亚运会知识的时候,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这一话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描述亚运会。其次,在第二步请学生做七选五试题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首次接触这样的试题,由于所选五个句子都是各段的主题句,8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任务。再次,在第三步骤,请学生总结归纳词块时,班级70%以上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出归纳,这归功于学生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另约30%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稍差,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在第四阶段学生复述各自材料的体育赛事时,由于时间有限,不是所有学生都完整地复述了整个赛事,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但还不全面。最后,在综合运用输出过程中,只有大约20%基础优秀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完成了任务,其余学生由于受时间限制,需要在课下时间完成任务。

三、收获与反思

1.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

本节课,我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最终能够有效地输出展示。

2.阅读课中生词的处理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生词,包括在阅读母语文章时也是这样,但这并不一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辨析出生词的含义。

3.阅读题中七选五如何挖空

本篇文章,我在七选五挖空的时候,挖的都是各段的主题句,这样针对高一的学生,降低了题型的难度,同时,让学生们对篇章、段落的结构一目了然。

4.如何让课堂有效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

当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或者有较大差距的时候,教师通常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会削弱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分层次教学,尽量做到使优秀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到。

教学是一门无穷无尽的科学。俗语说:“学无止境。”同样,教也“无止境。”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进步,在进步中教学。

参考文献:

[1] 鲁春燕.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教研),2011,

9.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九

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情景创设进行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比例尺”概念后,学会求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最后在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10.人教版《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篇十

首先课堂一开始我由小英雄“王二小”导入到课文主人公“雨来”,通过初读感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写出小标题,过渡到重点段落,精讲第三、四部分,引导同学产生自己的体会感悟,对“英雄”有自己的理解。

课堂气氛不错,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但还是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课堂一个方面不太合理,在鼓励同学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应该继续引导学生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这样就可以把后面学生再读课文,给课文每部分加上小标题这个环节省略,节省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其次,在展示课件时,由于忽略了教室内音响有问题,于是给同学播放视频时出现了没有声音这个问题,使得视频没有播放成功;最后,课文讲完时没有回归整体,应让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题“小英雄雨来”。

11.“极地地区”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特点。初步学会根据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辨别方向。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临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及目前我国四个极地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基本识图能力。通过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图析图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保护极地地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属于世界地理部分。该内容独立成为一章,这是因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1)培养读图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会看懂地形图、板块图、气候图、景观图等。学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学生接触到很多区域图。但有一类图,学生几乎没有学过,那就是方位投影图。方位投影是让一个平面与地球仪相切或相割,以这个平面作为投影面,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形成投影网。其特点为:经线为放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圆。教材图10.1和图10.2分别为南北极方位投影图。这类地图较难理解,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读图,以南极方位投影图为例,通过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图的中心点是哪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延伸的一系列直线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如何确定方向?请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再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一起探究北极方位投影图。在教学中紧抓地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不仅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民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能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顺利和有效。讲南极固体淡水资源时,教师可呈现中东地形图,启发学生讨论:南极众多的冰山是否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如果可行,怎么运输?怎么解决运输途中冰山的融化?讲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时,可运用大陆漂移说,启发学生探究: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却发现有煤,煤是怎么形成的?煤是怎么到南极的?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逐渐形成迁移能力。在掌握当前知识的同时,使先前所获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3)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讲极地地区环境保护时,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及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和“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名义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考队员精心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是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巧妙设计的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维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教学方法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多个地理区域,开始有一些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初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学习热情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将本节内容作为探究素材,从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结合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自愿组合为主、适当分层组合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自选合作伙伴,笔者再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小组合作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极地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在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经线同时经过的大洲和大洋?读教材图10.1和图10.2合作寻找答案。②去极地地区之前人们要做好哪些着装上的准备?自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图10.5合作探寻答案。③两地地区分别有哪些壮美的景观?④两极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有动物?⑤两极地区是否都有人长期居住?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两极地区的位置,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小组合作实例2】科学考察宝地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探险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假设现在真有机会随着科学家到极地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②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又是什么目的?③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有什么能吸引他们?④北极又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通过大量图片及资料展示,让学生明确极地地区是巨大的资源储备库,激发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兴趣,关注两极科考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考工作的艰辛。endprint

【小组合作实例3】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的呼吁”环节。人们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和个人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做着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行径。据此,可分组设计讨论:①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②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怎么做?③对于个人而言,有哪些能做的环保行为?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如何让大家都重视起来?可以在学生讨论之后,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向全校师生做一次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充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在角色表演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快乐之事。教师再及时引导,给予赞扬和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演情境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扮演南极地区的企鹅,向大家展示企鹅的种类及各自生活习性。南极地区有七种企鹅,分别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教师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自荐、推荐相结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角色需要,选择合适的学生表演。其中,帝企鹅、王企鹅选择高瘦的男生,阿德利企鹅选择中性穿着的女生,金图企鹅由穿着时髦的学生扮演,帽带企鹅选择高大威武的男生,喜石企鹅选择小巧袖珍的学生,而浮华企鹅就由班上面色红润的学生扮演。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对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将学生对于企鹅这种可爱动物的兴趣转移到整个南极地区来,为后面介绍南极资源宝库埋下伏笔。

12.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十二

《打电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通过烙饼、烧水等简单事例,初步尝试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了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主要通过打电话这一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一般能力,但由于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只是初步地体会,其逻辑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要在生活中应用优化思想还有困难。因此,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情境转换成了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理解、建构、应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共同寻找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案。实践证明,“在情境中理解,在活动中建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化学习。

二、课堂写真:

片段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游戏——悄悄话悄悄说:老师给一位同学说一句悄悄话,听到悄悄话的同学再继续将老师所说的悄悄话传给其他同学,直到全部传完为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欣赏一组图片,这些是我校学生表演的《鼓鸣伏龙娃》赴央视演出的拍摄花絮。同学们都知道,去年春节由我校27位小学生表演的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了央视少儿春晚,这次演出为我校及襄阳市赢得了荣誉,可你们知道吗?为了不负众望,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地排练,很是辛苦。在一次假期的排练中,有三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未到校,此时,排练节目的谭老师很着急,你认为谭老师该用什么方式联系他们呢?

生: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

师:是呀,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通知他们,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打电话”来展开研究。(板书:打电话)

1. 设计给3个人打电话的方式。如果谭老师用打电话的方式,每一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三位同学共需几分钟?

方案一:

生1:需要3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呢?

生共需3分钟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打法?(三位同学不一定全部都由老师通知,接到通知的同学也可以通知其他同学)。方案二:

方案二需要2分钟。

师:这样只需要2分钟,就能通知完3位同学。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生1:第一种方案,这样不会出错。

生2:第二种方案,最省时间。

[评析:传悄悄话的游戏,不但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还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创设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少儿春晚的问题情境,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打电话”的实际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热情。]

片段二:设计给7个人打电话的方案

前不久,《鼓鸣伏龙娃》舞蹈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将应邀参加“襄城区妇女代表大会”的会前演出,谭老师要尽快通知7个队员到校彩排。你能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吗?(师:假设每通知一人正好用1分钟)

(1)师:为了方便,我们用口代表老师,并把7个同学的名字设计成①~⑦个编号,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2)交流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谁来汇报一下?

①学生上台用圆片贴出不同方案的流程图。

②几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1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7分钟。

生2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5分钟。

生3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4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5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3分钟。(3)找出最优化的方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怎样打电话用时较少呢?为何这种方案用时最少呢?其中的奥秘在哪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前几种方案中,都有人在闲着,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在接到通知后,每一分钟都没有人闲着,继续往下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完为止,这样用时才是最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做“不空闲通知法”。

[评析:将静态的图示改成动态的摆磁片,并由摆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中打电话的过程,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再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片段三:寻找规律

师: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

生1: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说明:黑①红②③绿④⑤⑥⑦)

生2:可以用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生3:还可以用字母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师:老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最优的方案,可以

(说明:黑(1)红(2)(3)绿(4)(5)(6)(7))

师:从这种表示方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1人,一共知道消息的包括老师在内共有2人。第2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2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人。第3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4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8人。

师:第4分钟后,新接到消息的人数是几人?(8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几人?(16人)。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人?(15人)。依此类推下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1: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一分钟接到电话人数的2倍。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什么数?

生2:偶数。

师:偶数都与几有关?

生3:与数字2有关。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第一分钟2人,第二分钟4人,是几个2?第三分钟总人数是8人,是几个2相乘?由此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4: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个2相乘再减去1人,即减去老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1: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

生: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老师和学生)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你们认真比较,积极思考、善于归纳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好!老师把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编成了儿歌,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且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评析: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发现最优方案中所隐含的规律。对此,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每分钟通知几个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还让他们清楚地从每分钟通知的人数变化中发现“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的规律,并联系旧知,找到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数字的表象中发现规律,将这一规律汇编成儿歌使学生琅琅上口,牢记于心。]

三、分析与研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学习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前,笔者对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极少学生会用“逐个通知”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发现最优化方案中隐含的规律,这说明学生对于最优方案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全面,怎样让学生体会并寻找最优方案,归纳推理出隐含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1.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只有加强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才能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本节课,教师创设了“我校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央视少儿春晚”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将舞蹈队活动情景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小助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有效的课堂追求清晰、简约,只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入。教材提出:“怎样尽快通知15名队员?”显然,“15名队员”数据过大,学生通过画图研究很难快速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中将“15名队员”改为“3名同学”,使学生理解打电话的不同方案即:“逐个通知”与“同时通知”的方法,再将这一理解递进到“给7个同学打电话”的问题中来,便于学生画出打电话的方案,并能通过比较较快地找出最优化方案,这种化繁为简地合理使用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意图。

3. 探寻规律,建立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形式,更是数学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才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打电话最优化方案中的规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中来,在学生想到用不同种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再顺着学生思维,引出自己的设计(表格的雏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每增加一分钟,新通知的人数就是前一分钟的2倍,而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也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总人数的2倍,由此,通过对图形的归纳和整理,对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学生明白了图形中所隐含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经过推理得出来的,那么,是不是在应用过程中都要这样画图或通过表格的形式推理解决问题呢?教师发现,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偶数,而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有关“偶数”的知识,即“是2的倍数都是偶数”,也就是说偶数都与2有关,能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通知到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话音一落,学生便发现: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建立了这样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才有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在解决已知总人数求需要几分钟的时候,也才能用到逐次用2约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再用一首儿歌对本节课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牢记并熟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3.人教版语文一年级拼音教学反思 篇十三

【a o e】

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是先让学生看图说话。接着我把a o e编成了一个小儿歌:姑娘唱歌1351— — a a a a。公鸡唱歌 o o o o,公鸡唱歌e e e e。小朋友,你们喜欢公鸡和天鹅吗?想跟他们做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唱起来吧。

通过有趣的儿歌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兴趣高涨跟着反复读起来。

三个字母学生都认识,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四声的读法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学习四声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车子在平路、上坡、拐弯及下坡时候的特点来引出四声的发音特点。编成儿歌:平路āāā,上坡ááá,拐弯ǎǎǎ,下坡ààà;平路ōōō,上坡óóó,拐弯ǒǒǒ,下坡òòò……通过反复吟唱,学生在读音上掌握比较理想。

【b p m f】

认识声母,我们是用儿歌来认识的。像“bbb,拉开天线听广播;ppp,举着小旗爬山坡;mmm,两个门洞下面玩摸人;fff,住着拐杖拜大佛。”通过儿歌,我们不但认识了字母的形状,还懂得了字母的读音。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关于声母与韵母的拼读,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有很多同学拼不出来。并且我又是一名新老师,在发音方法上没有讲授到位,很多学生只是读出那个音,却没有掌握好拼读方法。学生学了前面的,后面的又忘了。

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我总感到自己的儿童心理摸索的不是很够,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与学生交流,只有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我们才会感到孩子的可爱和美好。

【d t n l 】

我仍然是用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声母。学生编儿歌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充满想象力。他们编的儿歌是这样的:马儿跑步d d d,马蹄印儿d d d;伞把儿朝上t t t,一个门洞n n n,一根小棍l l l,手拿棍儿赶小猪,嘞嘞嘞。听着学生编的儿歌,我确实感到学生其实是非常可爱的。孺子可教!

在讲授d t n l的时候很不紧凑,甚至可以说是很拖沓。没有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到位。

在儿歌的学习上方法也是不够正确,只是让学生读、背儿歌,没有确切地把拼音拼读与儿歌学习结合起来,错过了巩固的好机会。

【gkh及jqx 】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发展学生的自然语言。我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我让大家先观察表音表形图,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先通过看图说话发准“鸽子”、“喝水”、“蝌蚪”等词语的音,然后告诉他们声母应该读得轻、短些,让他们相互间再来试试如何发好声母g k h的音。学生通过比较,声母g k h的读音。接着,用编儿歌的方法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声音的读音,加强了记忆。

【zh ch sh r】

针对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织毛衣”到zh,由“吃”到ch,由“狮子”到sh,由“日”到r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

【zcs】

今天学习zcs ,同学们的表现得很棒。他们编的儿歌非常有趣:如:zzz,黑板上面写的个z,zzz,我班有个刘盈孜;ccc,小刺猬身上背着很多刺,ccc,小刺猬像个c,ccc,小刺猬背果果;sss,蚕吐丝,sss,蚕吐丝,蜂酿蜜,sss,蚕吐丝一丝不苟,sss,铁丝铁丝掉下来,sss,蜘蛛吐丝忙。通过编儿歌,使学生不停地读,加强记忆。

【yw】

今天这节语文课,我准备教学“y、w”的读、写和它的整体认读音节“yi、yu、wu”。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让孩子们复习一下前面所学的字母,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我“编造”起来:

小朋友,我们在字母王国里已经认识了许多字母娃娃了,我们按顺序把单韵母宝宝的名字叫出来,好吗?于是学生大声地读“a、o、e、i、u、ü”。学生一边读,我就一边板书。我表扬小朋友读得准又响。在声母王国里也跟i、u、ü读音差不多,是谁呢?通过这样导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ai ei ui】

编儿歌教学:ai ai ai,弟弟姐姐比高矮,姐姐高来,弟弟矮。ei ei ei ,小弟弟,举斧头,砍木头,嘿嘿嘿。ui ui ui,小姐姐围围巾。这样就可以把ai ei ui的读音记住。

通过a和i组成ai,e和i组成ei,u和i组成ui,通过用单韵母引出复韵母的方式,记住ai、ei、ui的形。

【拼音总教学反思】

在拼音的整体教学中,可以说,我是比较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的自己的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尚且不足。所以学生掌握得很不理想。不足表现在:

上一篇:情人分手短信 走吧下一篇:小学数学《分一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