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2024-10-11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10篇)

1.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一

XX镇关于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

调研报告

接有关通知后,我镇组成专门人员,深入各支部就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辖10个行政村,目前共有837名党员,今年新转正党员36名,预备党员34名,新确定的积极分子48名。

二、主要做法

1、抓培养,强化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重点放在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教育。各基层党委依托基层党校,采取集中培训、作报告、演讲比赛等多种教育方法,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二是实行专人培养考核责任制。要求支部成员分包重点培养对象,党员分包积极分子,每月找积极分子谈一次话,支部定期研究制订培养教育措施。三是在日常工作中,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使其在实际行动中锻炼培养自己,进一步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增强党员意识,锻炼工作能力,促其尽快成熟。四是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充实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核档案,支部每季度考评一次,半年分析一次情况,根据考评和分析的情况对积极分子进行调整和充实。

2、抓规范,坚持标准,严把“入口关”。在审批程序上,采取六项措施:一是建立上一级党组织委派指导员制度。为保证新发展

及时帮助。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预备党员每月向党小组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情况,党支部根据联系人汇报情况和组织考察情况,每半年做一次鉴定,并填写《预备党员跟踪考察卡》,供讨论转正时参考。三是实行公示制度。让党外群众对预备期满的党员监督和评议,依照公示和评议结果确定是否按期转正,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新的“起跑线”上做出新的成绩。

4、抓难点,对症施治,解决个别农村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近年来,镇党委从全镇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采取得力措施,消除了二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空白村”。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党委制订了发展党员的五年规划,实行镇党委委员包村的办法,把解决发展党员“空白村”问题作为对基层党委、支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确保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分类指导,对症施治。对于因发展党员中家族派性干扰,班子内部不团结,影响了发展工作的软弱涣散的班子,采取果断措施进行组织调整。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镇委派经济实力强的局委分包;对班子软弱的村,派组织人事部门分包;对社会治安较差的村,派公安、政法部门分包,有针对性地驻村帮助开展工作,提高党支部对群众的吸引力。针对少数农村青年农民拒不发展的问题,下决心疏通渠道,消除障碍;对一些忽视发展工作,班子老化、后继乏人的村支部,加强教育和引导,并明确要求各支部成员联系培养1—2名入党积极分子,使其尽快成熟,每年至少发展1名新党员。三是严格奖惩,层层落实责任制。每年初,镇委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镇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

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从思想上提高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行动上真正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检查指导。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强化领导责任,全面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2、要强化培养教育,注重质量和改善队伍结构的有机结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其培训教育效果。在培训教育的内容上,要根据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文化素质的不同因人而导、因势利导,体现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一是要抓好培养教育,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要注意调查研究各行各业各类人员,特别是青年农民的政治追求和入党心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有计划地充分利用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和电化教育手段,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努力达到“三化”标准。在发展党员时,重点应做到“三个倾斜”,即向生产、工作第一线青年、农民、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镇企业骨干和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致使村级班子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村倾斜;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妇女比例较小的村倾斜。要努力达到“三化”标准,即突出年轻化,要求发展的新党员35岁以下的要达到75%以上;突出知识化,要求发展的新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占70%以上;突出技能化,要求发展的新党员要有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强”能力。三是要拓宽培养积极分子的视 的评价,又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要严格“双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严肃支部定格分类标准,凡支部有积极分子而一年未发展党员的不得评为先进党支部,二年未发展的不能定为一类支部。二是要明确责任,用组织保证的形式,加强发展党员工作,明确镇党委书记在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求支部书记要负总责,组织委员要严格按程序作好培养、考察、发展的业务工作,如连续三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其主要责任人就地免职,从而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正常化。

5、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促进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一是继续实行预审制,即在发展前,详细审察基层党委整理上报的发展对象的有关政审材料。包括发展对象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发展对象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发展程序是否规范等。二是坚持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将拟发展入党或拟转正人员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培养考察情况等,向群众进行公示,并在公示内容、时间、形式、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公示期间,党员、群众可以对公示对象的个人素质、现实表现、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所在党组织或上级党组织反映。三是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因入党介绍人和考察人没有能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发展对象真实情况,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失误的,要追究介绍人和考察人的责任;对党支部不按发展党员程序接收预备党员和办理预备党员转正的,要追究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对违反规定发展党员的,要追究分管书记和组织委员的责任。

2.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二

为推进我县村级集体财富积累工作深入开展, 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 我们对全县417个行政村2010年度、2011年1-9月的村级集体收入来源、开支去向、收支结存以及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集体收入总额:2010年度为31726.7万元, 2011年1-9月为31068.7万元;集体开支总额:2010年度27967.5万元, 2011年1-9月为33325.7万元;收支结存总额:2010年度为3759.2万元, 2011年1-9月为负数;截止到2011年9月底集体负债总额为13851万元, 集体债权总额为9402.3万元。2010年以来新签资产资源承包租赁经营合同209份, 实现收入1563.2万元;新签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228份, 合同总金额为10183.9万元, 为集体节省开支413.4万元。

一、村级集体收入来源、支出去向及结存情况

(一) 收入情况表。

从收入的总额上看, 在10万元以下的村:2010年度为98个, 2011年1-9月为133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23.5%、31.9%。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2010年度为59个, 2011年1-9月为56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14.1%、13.4%。在100万元以上的村:2010年度为82个, 2011年1-9月为63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19.7%、15.1%。 (详情见收入分组表)

(二) 收支结存情况

收支相抵后有结存的村数:2010年度为246个, 2011年1-9月为214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58.9%、51.3%。其中结存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数:2010年度为29个, 2011年1-9月为22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6.9%、5.2%。结存额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数:2010年度为26个, 2011年1-9月为13个, 分别占总村数的6%、3.1%。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村集体可控资源少, 增收无力。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2010年度, 全县村办企业经营取得的收入为314.5万元, 占当年集体资金总收入的1%;集体采矿权经营取得的收入为6137.66万元, 占当年集体资金总收入的19.3%;收取所谓的矿山服务费 (合理不合规) 3830.4万元, 占当年集体资金总收入的12.1%;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经营取得的收入为2960.7万元, 仅占当年集体资金总收入的9.3%。如此依靠村集体自身条件实现的收入还不足资金总收入的42%。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办理集体采矿权的却寥寥无几, 使集体失去了很好的增收机遇。二是由于政策原因, 集体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都均分到了户, 所剩余的极少数面积的“四荒”由集体承包或租赁给了经营户, 期限30年、50年不等, 均已一次性收取了承包费, 造成发包当年有钱, 以后无收入。

2、有些村干部集体积累意识淡薄, 只顾眼前, 不虑长远。有的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可是集体投资所建商业用房, 却不做长期经营的打算, 一卖了之。分析其原因, 客观上可能集体负债太重, 无力经营, 卖了还债。主观上缺乏长远计划, 当任有钱花就行, 不管下任;当任有钱, 为民办点实事, 群众满意, 以便争取连任。

3、村集体非生产性开支大。2010年度, 仅管理费用一项, 全县支出总额为6652万元, 占当年资金支出总额的23.8%, 加上环境卫生治理开支1243.2万元, 两项支出合计就占支出总额的1/4强。

三、工作建议

1、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下, 加大对村集体发展生产、公益事业资金投入的力度, 尽量减轻村集体的债务压力。在规划上, 为区域条件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村, 谋划出一块集体建设用地, 由集体对外承包或租赁, 并明确规定不得转让, 从而实现村集体逐渐增加积累的目的。

2、增强集体支出特别是非生产性支出的监控。严格落实村级民主管理机制意见, 推行“四步决策法”, 加大“三资”管理力度。对不履行民主决策程序违反“三资”管理办法的行为, 结合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处理, 并予以公开曝光。

3.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三

一、为“三农”服务工作的回顾及现状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多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重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作物产量预报业务,努力做好农村易发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预警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气象保障,在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年度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春播前发布3-10月气候预测和农业年景分析,为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提供依据;入春后陆续发布小麦、大田、水稻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分析情报、第一场较大降水预报、育苗移栽期预报等;6、7月开展追肥期、铲趟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收获期预报;8月份开展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评估服务,提出加强管理意见;9、10月制作发布粮食产量预测、霜冻及秋收期天气及第一场大雪预报。通过电视、广播、印发材料、电话答询和科技大集等方式向农村传送气象服务信息。基层台站还通过自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乡镇天气预报情报,使农民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已达98%以上,成为各级政府确定粮食总产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一是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监测网。为了更好为农业提供科学服务,加快气象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进度,现已形成遍及196个乡镇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网。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收集国家气象站及林业、水文、民航等专业气象站和乡镇雨量点资料,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哈市农业气候资料数据库,研究细化到乡镇的农业气候指标。二是根据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测、插补、调查等方法,对我市热量、水分、光照资源状况,特别对积温带、无霜期的变化以及大田播种界限温度出现时间的变化进行了重新统计分析,细化到乡镇。三是结合全市主栽农作物不同熟型品种对水光热的需求,分析了气候资源的适应性、可行性,从气象及农业角度划出农作物主栽区和品种适宜区,对农业布局提出了调整意见。四是在综合气候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气候、农业和地理特点,分析制定出了“名、特、优、新”农业专题性气候区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与预警服务。农村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新进展。截至目前,哈尔滨已经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95个,细化布局到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已初步形成,并加强了自动气象站网的运行保障。在市气象台建设了灾害监测和预警平台,预计灾害将发生时通过媒体、电话通知、手机短信等方式把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使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开展气象专项服务。当预报有连阴雨、冷(冻)害、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时,给政府部门发布气象专项服务。开展干旱、洪涝监测。每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我市干旱、洪涝情况。向防火、防汛等政府相关部门发布。

(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发展,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我市耕地面积大,每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和雹灾。根据农业防灾减灾需要,我局积极推进人工增雨防雹规模发展。现已拥有作业高炮127门,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从无到有发展到27部。全市十五个区、县(市)具备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两年来人工增雨累积增水3000万立方米,人工防雹每年使农业减损增效上亿元。

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农村改革发展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农业气象业务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近几年来,我局对农业气象业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气象服务还相当程度的停留在传统农业气象服务阶段,缺乏对用户的细分和对需求的研究。二是现阶段农业气象的情报预报业务仍然停留在以定性服务为主的阶段,缺乏定量化的分析评估,缺乏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结合,对用户来讲,可用性不高,指导作用不强。三是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有待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拓展。四是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农事活动的预报服务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中,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培训科技型农民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七是重科研开发,轻成果转化。

三、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设想

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市农業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气象业务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变,由主要面向传统农业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的基本气象服务向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气象服务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一)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要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认真分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气候影响特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等,着力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能力。

第一,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观测站网。在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强对全市各类专项自动观测网与乡镇自动观测网调整布局的规划设计。结合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带来的全市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变化以及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同时也要结合县域性、流域性农业发展的特点,逐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观测网络,支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

需要,在我市生态脆弱、敏感县域稳步推进典型生态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

第二,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在继续做好对农业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干旱、渍涝、洪涝、连阴雨、霜冻、低温冷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事季节影响的分析评估的技术研发,逐步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建立分作物分县域的定量化监测、与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逐步实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以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主向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化分析评估服务延伸。同时,不断拓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联合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生物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能力。还将在有关县(市)分析林、牧、渔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拓展面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延伸。

第三,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的新业务。充分分析正在全市开展的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发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新业务,使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灾害保险设计、理赔及减灾服务的全过程,为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采取科学的避灾措施提供服务。

(二)增强粮食安全和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要从农业减灾、粮食增产、农作物布局调整以及国家及区域粮食增产宏观政策制定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

改进和提高粮食产量预报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预测和综合评估技术,从作物出苗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制作实时滚动的农作物长势情况预测,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断拓展粮食产量预报的领域,开展粮食作物之外的其它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

提升农业与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我市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我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趋利避害,为科学应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气候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服务。

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服务。加强为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工作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科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生产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完善农田、草地、森林、湿地、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体系和动态评估技术;开展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

(三)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氣象工作要着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第一,发展完善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着力解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在不断拓宽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功能的同时,还要发展建立基层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明确其防灾减灾的职责,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群众。

第二,推进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咨询服务,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建立起符合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和业务系统。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服务于农村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依托地方政府不断延伸的综合农业信息网络,在乡镇、村发展建立农业气象业务终端,通过网络将农业实用信息直接传输到广大农户、乡镇企业和各涉农单位手中,发展可视化的农业气象技术咨询服务。

(四)强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需求,要着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及影响评估技术,进一步提高遥测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能力。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适应我市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变化,调整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发展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业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示范作用,推进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

四、做好气象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弱势产业,至今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中高纬度的哈尔滨十年九旱,受变暖影响尤为明显。近47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1℃,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和气象灾害频发一直都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必须做好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搞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搞好农业气候灾害防御,实现农业的科学分析、科学发展、科学把握、科学决策,以不断满足农业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一)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切实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将通过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强火箭机动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与效益评估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网络和通讯系统等四项举措。实现由应急抗旱增雨作业向保墒防旱、防抗结合作业转变,由单一农田抗旱作业向多领域作业转变,由粗放型作业方式向集约化作业方式转变,解决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明年春旱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必须增强抗旱防灾的主动性,及时在秋冬季开展预防性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搞好水库汇水区和江河源头增雨作业,通过增加水库蓄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变增雨抗旱为备水增墒、保墒防旱,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防雹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入普查风资源分布状况,推动风力提水抗旱新措

施。我市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大小江河纵横全市,具有较好的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是我市抗旱夺丰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开展农村的风资源普查工作,为政府提供详尽的风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状况,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开展离电网的風力发电照明、风力提水灌溉等新措施的应用与推广,解决贫困山区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解决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不足,水田灌溉不充分等问题,为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水田面积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

(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现代精准化农业的开展。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将联合农业等多部门开展细化到乡镇村屯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的专题区划,建设种植结构调整气候分析与服务保障系统,完善气候变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三项工作,开展哈尔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建立起气象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分析、评估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培育、推广晚熟高产品种,发挥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精准数字化农业创造必要条件。

(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粮食减产和影响经济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建议市政府应切实将乡镇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和乡镇标准化炮站建设与维护纳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完善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管理体系。通过完成干旱(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乡镇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收集与评估系统建设等三项建设任务,逐步开展干旱、地下水位、土壤养分、风蚀以及物候观测,为全面开展农业与生态气候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加快建立高效的乡镇协管员队伍,搞好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农业气候资源监测体系,为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和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评估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应用气象信息服务于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4.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四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农村金融创新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八篇文章中的重要一篇,也是破解农村资金瓶颈,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市政府安排,我们对固始县、新县、光山县农村金融创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市农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客观调查,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抢抓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把农村金融创新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加大政策引导,优化金融环境,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分工有序、互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村镇银行、功能。新县金融机构围绕文化旅游、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开办了茶产业贷款、牵手行动、农户小额可循环贷款、速贷通、成长之路、架金桥、大手笔等贷款品种。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一是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以新县为例,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14个、信用村176个、信用农户3.11万户;征信系统收录企业854户,采集企业信息267家。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移动POS机等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农村的推广,方便农民存取款和各类结算业务。积极推广客户经理制,提供差异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金融服务严重短缺问题。三是搭建信贷服务平台,定期召开政、银、企交流会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劳务、文化旅游和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固始县农发行、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发放贷款近3亿元,扶持蓼风、豫申、顺兴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发放贷款5000多万元,支持2万亩固始鸡示范园和南部五乡镇“豫南黑猪”新品种推广。

二、当前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新型金融机构资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存在注册资本金规模小,贷款投放量与贷款需求差距大等问题。如光山县汇龙小额贷款有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农户小额贷款的抵押方式,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大户、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邮储银行要深入开展“百亿送贷进农村进市场进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五是积极扶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注册资金规模上进行积极探索,帮助其破解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中的作用。

(二)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库。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市场评选活动,将各种信用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地输入信用信息库。要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使信用档案内容和农户信用级别评价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和农户信用评价系统,拓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评价结果的共享范围,发挥信用评价体系的激励惩戒作用。

5.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五

一、XX年至2011年每年党员、新发展党员、培养党员积极性分子年龄结构及2011年党支部书记年龄结构情况。

(一)XX年党员年龄结构及其它各项基本情况:XX年农村党员428名,35岁及以下48名,36至59岁244名,60岁及以上136名;新发展党员7名,25岁及以下3 名,占43%,36岁至59岁4名,占57%;入党积极分子30名,35岁及以下26名,占86.7%;36至55岁4名,占13.3%。

(二)XX 年党员年龄结构及其它各项基本情况:XX年农村党员462名,35岁及以下68名,36至59岁258名,60岁及以上136名;新发展党员34 名,25岁及以下3名,占8.8%,26岁至35岁8名,占23.5%;36岁至59岁23名,占68.7%;入党积极分子30名,35岁及以下26名,占86.7%;36至55岁4名,占13.3%。

(三)XX年党员年龄结构及其它各项基本情况:XX年农村党员437名,35岁及以下 50名,36至59岁231名,60岁及以上156名;新发展党员12名,25岁及以下7名,占58.3%,26岁至35岁1名,占8.4%;36岁至 59岁4名,占33.3%;入党积极分子30名,35岁及以下26名,占74.3%。

(四)XX年党员年龄结构及其它各项基本情况。XX年农村党员444名,35岁及以下51名,36至59岁283名,60岁及以上156名;新发展党员25岁及以下1名,占50%,36岁至59岁1名,占50%;入党积极分子30名,35岁及以下26名,占86.7%。

(五)2011年党员年龄结构及其它各项基本情况。2011年农村党员485名,35岁及以下82名,36至59岁255名,60岁及以上148名;新发展党员35岁及以下23名,占65.7%,36岁至59岁12名,占34.3%;入党积极分子30名,35岁及以下26名,占86.7%。

(六)2011年农村支部书记年龄结构:21名支部书记,35岁及以下2名,占9.5%;36至45岁6名,占28.6%;46至59岁12名,占57%;60岁及以上1名,占4.8%。

二、有效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乡党委对农村党员发展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要求各村支部注重培养那些品性好、素质高、有知识、拥有一技之长、有致富门路的青年农民入党,各基层支部吸收了一批年轻的农村青年入党,但我乡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党员占比例较少,35岁及以下只占17%,党员队伍存在老龄化问题,党支部书记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老龄比例偏大,35岁及以下只占9.5%。主要原因是:(一)青年外出打工人员多,绝大多数青年长年外出,在家的时间非常短,给培养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有些青年人缺乏学习,对党的认识不足,入党积极性不高;(三)个别支部对培养农村青年入党不够重视;(四)青年党员流动较多,务工经商的多,年轻有为思想上进的党员留家务农的很少,给培养年轻支部书记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意见与建议

(一)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使大多数党员先富起来,带领群众致富,跟上时代节拍,增强作为一个党员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二)注重从务工返乡人员及在家乡有致富项目的青年人中培养发展党员,从中选拔培养年轻支部书记。

6.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农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等方式,对全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4家,其中:综合医院6家、中医院3家、疾控中心2家、卫生监督所2家、妇幼站2家、中心血站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家、乡镇卫生院12家、村卫生所(室)173家、个体诊所313家、厂矿卫生室(所)14家。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实际开放病床181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81张。全市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60人,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4人;执业(助理)医师148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11人;注册护士120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护士2.52人。

(二)全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坚持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形成了城乡卫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卫生事业发展成果。一是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近年来,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新建了永昌县医院门(急)诊楼、住院医技楼,所由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了改造,70%的村卫生室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了急救车辆及车载设备,村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室。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卫生服务技术结构。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下乡支农和进城进修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全市所有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乡村医生全部接受了全科医师培训;45岁以下乡村医师中有83.9%具备了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31%;农村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为乡镇卫生院录用了245名医学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了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准入管理,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乡村卫生组织管理一体化。四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到100%,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达到了97.77%;8月龄至4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8.54%,全市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连续4年为零报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了100%,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81‰和10.35‰。五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市市、县、区公共卫生配套经费全部落实。在省上确定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市政府单独设立专项基金,增加了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农村卫生急救体系建设和婚前医学检查等5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10年开始,我市将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纳入常规化管理,符合手术标准的可以随时到定点医院免费接受手术治疗。按照国家确定的服务内容,主动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各类传染病防治,广泛开展儿童、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卫生保健,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逐步规范。全市共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456789份,建档率94%。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卫生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目前,全市还有30%的村卫生室未完成标准化建设。

(三)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现有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特别是人才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医疗骨干人才短缺或断档、重医轻护现象,既缺少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过硬的学科带头人,又缺少业务骨干,部分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缺乏农民企盼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的好医生;面对目前优质卫生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人才向城市流动趋势加剧,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农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难以满足。

(四)农村传染病、重大疾病的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形势仍然严峻。

三、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按照“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不出市”的思路,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真正向农村倾斜,切实把医疗卫

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坚持发展抓项目,加大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增强县级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基本医疗和农民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加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进力度,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按照中央、省、市的有关政策规定,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把卫生事业投入的重点从城区转向农村,大幅度提高对农村卫生院(所)的投入比例,逐步缩小城乡投入差距。以争取项目为重点,依据国家和省上颁布的相关标准,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利用好已有的项目,实施好在建项目,争取好投资项目,规划好未来项目,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主要依靠中央、省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步伐。

(三)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卫生服务技术结构。制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力度,鼓励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和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帮助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项目,优化农村卫

生技术人员学历和技术结构,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继续实施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接种率和服务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预警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7.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七

一、龙山联社的成立背景和运营概况

(一) 成立背景

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 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的重要工商名城,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前列。龙山镇位于慈溪市东南部, 全镇辖区总面积140.86平方公里, 建城区10.7平方公里, 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和1个农垦场, 常住人口约6.4万人, 201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31亿元。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 龙山镇西门外村于2011年9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伏龙农村保险互助社, 西门外村的村民投保后可成为其社员。为巩固深化试点成果, 在伏龙社试点运行近两年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在龙山镇扩容升级, 龙山联社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 下辖龙山镇8个行政村的保险互助社。龙山联社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独立于伏龙社, 且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但龙山联社以伏龙社试点经验为基础而设立, 与伏龙社相比, 它覆盖的村民人数更多, 组织结构更加科学, 运营成本相对更低。龙山联社可以更好地体现保险“大数法则”原理, 使农村保险互助社的运营状态更加稳定, 因而更适合作为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典型进行研究。

(二) 运营概况

合作互助性质保险组织是利用保险的形式, 把面临相同风险的个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灾害、减少损失的一种组织形式。龙山联社是由村经济合作社投入形成营运资金, 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农民通过自主投保成为社员, 以农民互助共济、共同抵御风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农村保险组织。

首先, 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是联社运营的重要基础。慈溪市政府在龙山联社成立时确定两年提供200万元的财政支持, 作为联社的部分营运资金和日后的保费补贴。这为龙山联社的设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减轻了村民的保费负担, 增强了龙山联社对村民的吸引力。此外, 龙山联社20万元注册资金是由8个村的经济合作社各出资2.5万元筹集的。

其次, 龙山联社确立了完整的治理结构和具体的管理结构。各互助社选举产生的社员代表组成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大会是联社的权力机构, 决定联社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理事会是联社的执行机构, 理事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对联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监事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社的经营管理事务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的理事长 (社长) 负责, 联社设有承保部、理赔部和财务部等职能部门, 同时下辖8个村级互助社。在联社与8个村级互助社的关系上, 实行“分别设置、集中运营、独立核算、统保统赔”的模式。

再次, 龙山联社提供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险和补充医疗险等三个涉农保险产品。涉农保险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农民生活水平, 防止因意外事故等风险造成农民经济水平的下降, 稳定农村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龙山镇设有互助社的8个村的村民可向龙山联社投保, 具体以户籍为标准。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大, 且村里保费补贴资金为村经济合作社所有, 为避免产生矛盾, 互助保险暂不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最后, 龙山联社的运行状态基本平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龙山联社成立后, 村民有着较高的投保热情, 其间也不曾发生巨额赔付, 龙山联社的运行较为平稳。龙山联社所辖8个互助社的村民共15386人, 计6733户。自2013年龙山联社成立以来, 参加互助保险的农村居民户数和人数均有所增长, 截止到2015年6月, 处于承保状态的人数为联社所辖互助社村庄人数的31.24%, 户数则为46.31%。自2013年7月成立至2015年6月, 龙山联社的保费收入共计94.7万元, 其间累计赔付24.3万元, 共提供风险保额4.6亿元。龙山联社所收取的保费总和远高于保险赔款, 即使在扣除工作人员工资、场地费用等办公成本后, 仍有不少可作为保险准备金, 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 村民对保险互助社的成立普遍满意, 防灾减损意识明显增强, 民主和合作意识增加, 社会效益明显。

二、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意义

(一) 发展优势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由村民自愿组织设立的, 村民在互助社投保后不仅可以获得相关风险的承保, 而且还是互助社的社员, 可参与互助社的经营管理。与商业保险公司相比, 互助社是一种较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保险组织形式, 具有更高的组织效率。

首先,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险费相对较低。商业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 投资者旨在获取最大的利润, 确定保险费率时需将合理的利润包括在内。农村保险互助社的投保人和保险人在经济上是一体的, 没有利润要求, 受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 通常不依据保险精算原理确定保险费率, 而是比照商业保险公司同类保险产品的费率, 适当降低后收取保费。

其次, 农村保险互助社能有效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 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通常会通过两种途径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给对方带来风险和不确定, 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村保险互助社由面临同样风险、具有相同保险需求的村民组建, 社员同处一个村镇, 相互之间的信息掌握程度远高于商业保险公司, 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商业保险公司。同时, 村民作为农村保险互助社的社员, 有参与互助社民主管理的权利, 有权按照社员 (代表) 大会的决议分享盈余, 社员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的动力, 就农村地区而言, 由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以及受根基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 村民之间彼此相识, 非常熟悉, 声誉的重要性将使得村民强化自我约束、诚实守信, 保险的道德风险相对较低。

最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便于农民投保、理赔以及组织防灾救灾。商业保险公司大多分布在城区, 农民如想办理投保、理赔等业务, 需特地赶赴城区, 花费时间长, 付出成本大。农村保险互助社一般设在农民所在村, 例如龙山联社所辖8个互助社就设在各村, 村民办理投保和理赔手续都可以通过村级互助社办理, 对村民而言极为方便。此外,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险业务仅限于村民, 规模有限, 采取防灾防损措施相对容易, 监督成本较低, 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组织救灾救济的状况。

(二) 发展意义

第一,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保险覆盖面, 提高保险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费相对低廉, 保险产品灵活多样、简单实用, 可有效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险覆盖面。通过投保家庭财产险、意外伤害险和补充医疗险等险种, 个体村民可以将相关风险转由全体社员分摊, 从而有助于其生活安定,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 农村保险互助社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 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效率。农村保险互助社通过分摊村民风险的方式, 给广大村民搭建了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 可提前化解农村社会所存在的潜在矛盾, 从而创新了基层社会的管理方式, 提高了农村社会的管理效率。

第三, 农村保险互助社有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风险意识, 提高保险意识, 弘扬“互助共济”的互助保险文化。通过参加互助保险, 可增强村民的风险保障意识, 从对保险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熟悉和接受, “互助保险, 为人为己”的观念逐步得到认同。

三、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保险组织形式上的创新, 龙山联社的运营管理目前已进入常态化, 由于互助社是一种较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保险组织形式, 龙山联社目前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 政府财政扶持政策的不确定性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金融创新的新兴事物, 具有“政府政策扶持、农民自主参保”的特点, 注册资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地方政府提供部分营运资金和保费补贴, 村民自主决定是否投保。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保费补贴, 减少了村民投保时所需支付的保费, 减轻了村民投保的经济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投保者。以龙山联社凤浦岙互助社为例, 对于全部保费, 政府提供35%的保费补贴, 凤浦岙村提供25%的补贴, 个人只需承担40%的保费。凤浦岙村民每年只需支付100元保费, 就可以获得家庭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共计保险金额为15万的风险保障。但是, 目前地方政府对农村保险互助社的财政支持属于预算外扶持, 尚未形成制度, 日后的财政扶持政策如何并不确定。

(二) 保险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府的财政扶持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农村保险互助社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当利用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参保率, 增加参保人员数量。就龙山联社而言, 截止到2015年6月, 处于承保状态的人数为联社所辖互助社村庄人数的31.24%, 户数则为46.31%, 与开业初期相比, 联社的参保率已有所提高, 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经营主体, 只有让尽可能多的村民参保, 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投保村民数量过少, 其存在价值大大降低。依据保险学原理, 可保风险的理想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大量独立同分布的风险单位,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大数法则所揭示的规律来。

(三) 承保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 伏龙社和龙山联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保费收入和政府有限的资助, 资金支出主要是保险赔付以及相关的办公成本等。截至2015年6月的业务数据显示, 龙山联社收取的保费总和为94.7万元, 除去补贴部分, 按40%保费由村民实际支付计算, 保费收入为37.9万元, 与赔付总数24.3万元相比, 仍有盈余。但是, 保险是承担风险的行业, 龙山联社目前在仅有约200多万元资金的情况下, 要提供4.6亿元的风险保障, 其保险资金准备显然不足。也就是说, 在农村保险互助社设立发展的初期, 由于自身资金的局限, 其根据村民需要开拓新险种, 提供更多风险保障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此外, 农村保险互助社所处区域相对集中, 尽管采取防范管理措施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 但在发生火灾、风灾等大灾、巨灾的情况下, 就难以满足集中性的巨额赔付。如果此时贸然采用超额赔付保额缩减或封顶等做法, 也会使互助保险的作用大打折扣, 对村民而言失去了参加互助保险的重要意义。

(四) 税收待遇不公平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农村合作社的一种, 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立法上都赋予农业合作社组织以免税地位。政府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给予农业合作社以税收优惠, 旨在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保险互助社属于新生事物, 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无法享受相关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龙山联社在运营过程中, 不但需要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 即使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扶持资金, 也要依据25%的税率缴纳营业外所得的税收, 税收成为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负担。

四、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对策

针对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和互助社可分别在各自层面上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 政府层面

首先, 地方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对农村保险互助社提供后期扶持, 在条件具备时使之制度化。农村保险互助社成立后, 政府的财政扶持形式主要是保费补贴, 保费补贴对于减少村民的保费支出, 增加参保人数以及增强互助社的保险赔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在财政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后期运营, 可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 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此外, 依靠政策对农村互助保险社提供财政扶持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执行效果也难以预料。地方政府在条件具备时可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其财政扶持义务, 从而使扶持政策制度化。

其次,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一种农村合作社, 应当获得税收减免的特殊优惠待遇。与其它合作社相比, 农村保险互助社贯彻“只对社员交易原则”更为彻底, 为实现税收公平原则, 应当赋予农村保险互助社以免税待遇, 通过立法免除其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 减轻农村保险互助社的税收负担, 使农村保险互助社健康发展。

最后, 政府应合理构建巨灾风险分担体系。农村保险互助社在运营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导致互助社的赔付困难。尽管从理论上讲, 基于互助合作保险的性质, 可采用减额赔偿、追加保费或向外借债的方式补偿。但是减额赔偿的结果是减少投保人的保险赔偿, 投保人将自己承担部分损失, 互助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追加保费则会增加互助社社员的经济负担;向外借债则需互助社在日后经营过程中用盈余逐年偿还, 限制了互助社的经营发展能力。因此, 建立巨灾风险分担体系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建立县级的农村保险互助总社, 县级保险互助社自身不开展直接的互保业务, 而是专门向镇级或村级保险互助社提供再保险, 或者主导建立相应的巨灾准备金, 准备金来源包括从社员保费中提取、经营盈余、财政拨款等。

(二) 保险互助社层面

首先, 保险互助社应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村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村民对互助社的了解程度。根据村民目前的投保率以及相关调查, 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对农村保险互助社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村民的了解程度还很有限, 互助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通过加强宣传力度, 可有效提升村民的参保率, 而增加投保人数和投保率是联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和方法。

其次, 适当扩大互助社的成立范围。例如, 目前龙山联社下辖8个村级互助社, 龙山镇各村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但各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相差并不悬殊, 龙山联社可以考虑扩大互助社的设立范围, 在其它村也设立互助社, 提高覆盖面, 增加参保的绝对人数, 从而有效分散承保风险。如果将互助社的范围扩大到龙山镇所有村, 实现互助社在龙山镇的全面覆盖, 不仅可增加参保人员的绝对数量, 提高龙山联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也便于龙山联社的经营管理。

再次, 可根据村民需要适当增加险种。互助保险是村民自己办的保险, 它具有扎根当地、简单实用、灵活多样等特点, 农村保险互助社可以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根据村民的需要, 切实考虑增加新险种的可行性。

又次, 可参加商业再保险以增强承保能力。在目前政府不提供相应再保险情况下, 农村保险互助社为增强自己的承保能力, 降低自己的承保风险, 可向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业务。再保险的具体比例和保费等事宜可以与相关商业保险公司洽谈。

最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应加强民主力度, 使社员真正成为互助社的主人。互助保险的投保人也是互助社的社员, 社员 (代表) 大会是互助社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 决定互助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尽管龙山联社每年都召开社员代表大会, 但调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村民认为保险互助社相比于商业保险的优点在于运作更透明。民主管理、透明运作, 让更多社员参与联社活动, 就容易使联社被更广泛的村民接受, 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保的积极性, 提高联社的保险覆盖率。

摘要:龙山联社是国内首家镇级农村保险互助社。在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村经济合作社提供营运资金的基础上, 村民通过自主投保成为联社社员, 以实现村民互助共济、共同抵御风险的目的。龙山联社目前提供三种涉农保险产品, 其运营状态平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与商业保险相比, 农村保险互助社具有许多自身优势, 其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新生事物, 农村保险互助社在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承保能力弱等问题, 政府和保险互助社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保险互助社,财政扶持,承保能力

参考文献

[1]髙垒.农村保险互助社应以史为鉴[N].中国保险报, 2011-08-10.

[2]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何绍慰.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曾卫.保险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8.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八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9.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一、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农产品销售也搭上了电子商务车。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形势喜人。如阿里研究中心发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中显示,以淘宝网为例,截至2012年,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达26.06万个,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约 200亿元。相对于2012年,2013年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淘宝网(含天猫)平台上,生鲜相关类目(水产肉类、新鲜蔬果、熟食)增速高达194.58%,在2012年里,同类型的农产品也只是比2011年增长99%。由此可知,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带来一场农产品流通领域里的革命,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迎来一片新天地,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

南漳县素有“金南漳”之称。“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蕴育的生态资源,为南漳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南漳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商品粮基地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长江防护林和世行贷款建立多功能护林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基地。其中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银杏、红豆杉、白皮松等珍贵物种蕴藏其间,麂、獐、獾、鲵等稀有动物得以保护繁衍。土特产品十分丰富,蚕茧、银杏、板栗、核桃、香菌、木耳、柑桔以及天麻灵芝、杜仲、枣皮等名贵中药材十分丰富,尤其是蚕丝、木耳、银杏在明清时期就享誉海内外。因此南漳县在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情况下,培育了很多特色农产品。为实现“小生产,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南漳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

(二)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利用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速度,跟上经济快车的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滞销风险;通过网络发布,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降低生产风险;网络交易缩短交易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益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促进农村信息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信息环境,有助于建设高效的物流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二、南漳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农产品生产领域涉及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南漳县农业、果蔬、林业等涉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12个镇区内的农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只有少部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大部分专业化合作社没有自己的专业网站。全县各个行政村虽然都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站,但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

(二)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意识落后

如湖北荆思源食品有限公司仅仅开通了网站推荐自己的产品,也只是在襄阳市内比较出名,使绿色、安全、健康的正大食品为消费者所认可。湖北荆思源食品有限公司也只有本地特色芝麻香油、调味油、芝麻酱等香油产品,产品畅销湖北省。如葫芦谭贡米也只是由个人零散的在淘宝网在出售,没有由形成有力规模。

(三)思想认识有差距

分散经营的农户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和信任,部分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不懂电子商务,没有对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给予应有的支持。另外,已参与到农产品电商中的许多企业思维存在局限,没有考虑到特殊性,目标人群与服务范围定位不清,发展模式选择错误,不注意优化和整合各类资源。目前南漳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85家,但是只有少量涉足电子商务的应用,大部分的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意思。

三、南漳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根据商务部部长助理王炳南在全国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发展方向,南漳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南漳县农产品电子商务进程迟缓,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产品专业化合作社对电子商务认知不够,并且发展思想还不够解放,发展理念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网络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但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覆盖率较低,能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人较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了解也较少,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都需要专业人员。但现在农村缺乏具有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

农产品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还有差距,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完整掌握交易信息,信息不对称使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欺诈行为、抵赖行为时有发生。同时,农产品电商尤其是大宗农产品交易的在线支付系统不完善,资金、信息、货物安全无法充分保障。

(五)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物流触角延伸不够,偏远地区无法直达。冷链物流发展尤其欠缺,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等存在差距,而且成本过高。有关行业资料显示,目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与损耗每单均价高达 40元。

(六)标准化水平较低。

南漳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验收标准等制定不够,交易规则、安全追溯、索赔机制建设不够,交易各环节缺乏可量化的管理标准。

四、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设施与网站建设

南漳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支持,加强网站建设,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为实现农产品电子交易奠定基础。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公益平台模式。如中国农业信息网—一站通商机服务、新农村商网、茶多网等,为电子商务类企业或农产品供应商提供公益服务平台,整合认证、监督、价格咨询、供求信息等资源,以实体店、生产基地或批发市场为支撑,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现生产 者、消费者和运营商的互利多赢。

(二)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整合各部门、各乡镇的电子商务网站等信息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让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参与电子商务,解决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问题。

(三)加强培养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一是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二是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农校对接,培育一批带头人,通过能人带动,培育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三是通过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依托“一乡一业”示范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引导率先发展电子商务,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

(四)提高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上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包括农民、中介机构、农产品经营者和农业企业,其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计算机网络缺乏基本认识,认为产品卖出去就行;许多涉农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认为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维护难,持观望和怀疑态度。

针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观念滞后,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应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对中小农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培训。培训中,应首先让企业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五)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的很少。物流配送需要高质量的保鲜设备,一定规模的运输设备和人力,需要大量投资。产品电子商务很多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亟待建设现代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从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收一系列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物流,物流成本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力。电子商务企业要实现按单生产的柔性化方式,就必须合理运用现代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没有高效的物流服务的支持,柔性化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电子商务是多么便捷的贸易方式,都将是无米之炊。

(六)完善网络安全和多部门协作

网络安全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网络交易各方的利益。病毒、欺诈、黑客等因素威胁着网络交易的安全,我国目前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还相对落后,这些都成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隐患。抓紧制订行业、地方法规、规范,规范网上流通秩序,实现网上交易行为可追溯、可确认。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信用平台建设,建立网络经营和消费主体信用体系、电子商务纠纷投诉与调解处置机制。开展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服务,保护网上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与银行、税务等领域进行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完善在线支付系统,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开展服务,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电子银行业务拓展,普及电子支付相关知识。

10.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十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特别是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亿公斤,增长%,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XX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元/公斤,大豆价格在元/公斤,水稻价格在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万元,村均负债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万亩,产鲜花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亿元,户均收入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XX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XX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上一篇:山东旱情调查报告下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