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024-08-22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共20篇)

1.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5个单元主题: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二级活动主题,有的二级主题下又分设了三级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各个单元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能初步分辩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体验帮助他人、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快乐,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部分内容,均为2课时

2.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二

一、积极拓展课外资源, 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 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社会就是大课堂, 要想学好《思品与社会》这一科, 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 不能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挖掘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 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 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 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时, 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社区活动中, 人们的文明素养究竟怎样?然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最后指导学生规划自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 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 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 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自主总结学习结果, 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在一片蓝天, 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注重校园文化中渗透的日常规范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花坛、草坪上富有特色的“宣传牌”, 上面写着“绿草茵茵, 请勿采摘”、“此处芳草多, 愿君多珍惜”……同学们看到这些话语、画面, 自然有助于爱护绿化, 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还与红领巾广播站合作, 进行“与文明同行”的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若干名, 并进行表扬;而对学校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及时进行曝光和批评。如此一来, 同学们遵守纪律, 搞好卫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行为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 形成道德品质

3.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三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4.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2014-02-20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5个单元,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逻辑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得内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情感。本教科书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意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有意识的把健康常识和饮食习惯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愉悦,热爱生活,做一个快乐成长的孩子。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本单元安排了“谁的朋友多”、“你真行”、“我们一起成长”三个主题活动,旨在进一步引导小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地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厚待人、关心帮助伙伴、热爱班级体,从而感受积极愉快的快乐。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大千世界,充满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赏识他们的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积累知识方法等,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本单元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动植物生命的美丽、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让他们在享受生命的快乐中,学会保护地球家园,珍爱有着美丽生命的动植物,学会对生命充满感激,知道只有心中有爱,生命才会更美丽。

二、教学总目标:

1.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2.主动和同学交往,说简单的礼貌用语。能参与与各种和同伴合作的学习活动,遵守简单的合作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课间活动习惯,初步形成“玩学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习惯。

3.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联系,感受新学校的美好。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学会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介绍别人的方法,学会邀请同学和接受邀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措施 第一单元 今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生活的主要食品。

2.懂得儿童成长需要多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3.不浪费粮食和其他食物。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各种主要食物其中所富含的营养,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措施:

品德的宗旨是“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体验和感悟“作为小学生,究竟该怎样做”,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蕴含在有趣的活动之中。

第二单元 我的手儿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感受勤用手、脑的乐趣。2.会正确地使用一些常见工具。3.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4.热爱劳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珍惜劳动成果。

5.具有初步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会热爱劳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珍惜劳动成果。

2.会正确地使用一些常见工具。

3.引导学生养成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好习惯。教学措施:

本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新入学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巧妙的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创造美好。让孩子开动脑筋,热爱生活,发现生活。

第三单元 我有许多好朋友

1.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班集体。2.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3.喜欢与同学交朋友,合群,不孤僻。4.做诚实的孩子,对人有礼貌。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成长。教学重难点:

1.热爱班级,做人诚实礼貌。2.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相处。教学措施:

通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名字接龙等等小游戏,通过全体同学之间的讨论让大家慢慢熟悉,建立友谊,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厚待人、关心帮助伙伴、热爱班集体,从而感受积极愉快的生活。

第四单元 快乐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2.引导学生对自然或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敢于提问。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生活的环境抱有好奇心,学会探究身边的事物。2.学生善于并敢于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教学措施: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一个模拟情景中,假设遇到的动植物,让孩子们讨论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讨论做出解答,教师进行总结。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且教师要介绍给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不同渠道。

第五单元 我爱美丽的生命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2.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知道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3.让学生懂得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们的成长需要得到大家的关爱。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并能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小亲近大自然,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2.让学生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生态意识,为周围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学措施:

1.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动植物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 学 进 度 表

5.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五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及班级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1.多彩的季节;2.生活的起跑线;3.生变的学问;

4.成长的天空。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科学的自然、人文的自然及和谐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良好习惯,学会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和自信、诚实、求上进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知道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劳动技能及安全常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初步具有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勇气和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学生生活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遵循教材的特点,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使其教学寓教育生活。

3.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珍视学生的生活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多彩的季节

1.家乡的春天2课时

2.一年之计在于春2课时

3.四季大本营2课时 第二单元生活的起跑线

4.安全小黄帽2课时

5.走亲戚2课时

6.我有小主见2课时

7.我们班的小星星2课时 第三单元身边的学问

8.有趣的名字

9.废旧物品的妙用

10.气象小天使

11.我有许多小问号

第四单元成长的天空

12.让我再试一次

13.赛龙夺锦

14.节节高 步步高

6.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篇六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7.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篇七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提示的活动案例, 都在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之一。 学校和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学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教材。

如在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课《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一文中,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识向学生做了如下的讲解:家乡的水果有草莓、樱桃、李子、沙果、葡萄、123小苹果、海棠果、圆枣子、 狗枣子、山里红、苗榆果、糖李子以及全国著名的延吉苹果梨等。 中草药有人参、党参、沙参、五味子、猪苓、川贝母、柴胡、元胡、穿地龙、龙胆草、刺五加、黄连、榆蘑、木灵芝等。 山菜有蕨菜、刺嫩芽、猴腿、广东菜、薇菜、金针菜、老山芹、二夹芹等。 菌类有榛蘑、榆黄蘑、 小黄蘑、元蘑、趟子蘑、猴头、对蘑、青蘑、木耳等。 干果有松果、核桃、榛子、瓜子、葵花籽等。 名菜有辣白菜、酸菜、干食明太鱼等。 这些知识当时教材上根本没有,后来学校又增添了家乡这本教材,我发现有些知识我曾经教过学生,说明我教得没错,也能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家乡人。 有些知识书本上依然没有,但我却采摘、挖掘过, 能准确辨认。 这些知识主要源于生活,通过我的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正了解家乡的物产有哪些。老师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要想了解的家乡的物产, 可以问家长或其他的长辈, 也可以在土产收购站问一问,或看书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且在调查时要虚心,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

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并促进儿童之间, 班级、 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和资料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教师应利用儿童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

如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六课《 花草树木点头笑》 一文中, 文中介绍了芦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夜来香可驱蚊,薰衣草可做香料等,我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根据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学校以及场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 同学们每天上学在学校里玩耍,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四周都有什么树吗? 你知道木片场加工那些树木木片有什么用吗? 你还知道哪些花草树木的作用?

上课时,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周围有哪些树?学生举手说:“ 有松树、榆树、杨树等。”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学生说:“ 松果可以吃。听说过榆树上的榆钱可以吃,怎么吃没见过。” 我表扬他们说:“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你们想知道榆钱怎么吃和其他花草树木的作用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想。 ”

我先说榆钱的吃法:吃榆钱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当时人多地少、粮食也少,在榆钱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用玉米面和榆钱放在一起煮粥吃,或者把榆钱和玉米面和一起贴饼子吃,其主要目的是代替粮食。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以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人们再也不用吃榆钱了。刚才同学们说松果可以吃并且吃过。据说松果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因此为了保健,人们都会买些吃。 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松针中含有VC,当人体缺乏VC时可以饮用松针泡水来补充VC, 另外固体松油———松香被用作弦乐器上的润滑剂。

下面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一些树木及花草的作用。 核桃楸的果实既是水果又是干果。 炮制可药用———健脑养骨。 黄菠萝属于珍稀树种,人称它的树皮是老虎皮,树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九月菊的菊花用水冲,用热气熏眼睛,在和菊花水有明目的作用。 杭菊花有降血压的作用,中老年高血压者可是适合杭菊花茶。 蒲公英、车前子、龙胆草、山上的冬青都是很好的药材。

8.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生活化 对策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培养小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奠定基础,此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其生活性,理念在于让小学生品德回归到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和生活,因而只有遵从生活化才是实施课程的正确路径。

一、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吸引学生

作为一门思想教学课,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向学生灌输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主,告诫学生应该做什么,学生做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加之课文的文字表达枯燥生涩,天长日久,学生不仅不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活泼懵懂的孩童来说,没有人愿意在课堂上总是听老师讲大道理。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当中,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改为品德与生活,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意识。原本有意义的课程如果只是被教师照本宣科式地僵硬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考核形式不合理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考核仍遵循试卷为主的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本无可厚非,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检测学生哪里需要查漏补缺,然后针对检测暴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因而定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本身固有的特点,笔试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成果。知易行难,孩子书面的表述只能从文字层面反映出他的价值判断,说明在意识层面,当一些生活中的情形发生时,他知道该如何做。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试卷中出现的类似场景,是否真的会像试卷上写的那样去做,我们无从考量。因此,闭卷笔试这样的考试模式显然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考核不符。

(三)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小学生从生活实际当中发生的事情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体现其道德水平,道德水平这种无形的意识,是可以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逐步塑造提高的。将鲜活的生活局限到有限的课堂教学当中已经违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的初衷,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味生活,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生活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二、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和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一些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经验很少的小学生来说,是指导他们行为的基础铺垫。重要的是,在对于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之后,一定要加强对于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行动当中。以《我不任性》这一节课为例,当教师讲解完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视为“任性”的之后,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学生在没有学习此课之前,或许对任性没有基本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某些行为就是任性的行为,在学习之后,会因为知道任性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而羞于启齿。此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告诉学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任性的经历,分享出来,大家相互交流,让更多的同学知道,以后大家就可以避免很多任性的行为。同时,要对那些敢于分享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勇于承认自己的任性行为,以后就知道这种行为不太好,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小学生在谈自己的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改进想法,并肯定他向同学们传递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对自己有着全面的认识,加强自我管控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多元化考评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笔试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记忆能力的考察,对于有着生活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课来说,以实践情况作为考核模式是比较适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平时的表现完全可以纳入考察范围当中,考察结果也不一定只用分数来表示,因为无形的品德很难用实际的数字来衡量其高低。可以用“优”、“良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差”这样的评定最好不要出现,孩子行为的可塑性强,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好并不代表他的品德就有问题,一旦给予“差”的评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入社会中帮助他人,请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收集到的评价进行真实性验证,然后综合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多了,有了一些基本的阅历,就会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约束,当孩子意识到应该遵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自觉对行为进行约束时,就有了基本的道德标准,因此加强学生在校外的教学课程体会是十分必要的。如讲解《我们的生活与塑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身边的塑料制品进行发言,然后提出问题,当身边这些塑料制品破损不能再使用的时候,它们都去了哪里,学生一定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用的塑料制品的正确处理方式,再带领学生认识塑料垃圾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此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语

我国目前培养人才的目标逐渐趋于向高素质、高品德、高能力方向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不能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以期优化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2]沈莉华.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162-163.

9.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计划 篇九

本学期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制,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以健康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加强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年段共有63位学生,他们都是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学生全部是民工子弟,虽然通过几年的学习教育,大多数同学也懂得一些基本礼仪,但行为习惯不大好,再加上家长只顾自己打工,没心思顾及自己的子女。因此,本学期将继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与社会一样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四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全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简单经过,以及当今各地区间的一些冲突,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2、了解联合国维和行动及为维护和平和安全做出的贡献。

3、知道中国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

4、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以及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

5、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6、知道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能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7、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世界是一个大家园,从小树立面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全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

周 次 内 容 课 时

1 始业教育 1

2 不平静的世界 2

3 携手共创和平2

4 放飞和平之鸽 2

5 科技造福人类 2

6 科技是把双刃剑 2

7 机动课 2

8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

9 天有不测风云 2

10 生命的突围 2

11 小脊梁 大希望 2

12 祖国属于我们 2

13 放眼现代世界 2

14 迎接美好未来 2

15 机动 2

16 复习2

10.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

一、教材分析

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共编排了五个单元,共18个主题活动(其中一个选择活动),一至四单元每单元四项,五单元两项,规划约课时28完成。每周2课时,每学期余下的3周6课时应补充校本德育类课程资源或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8课。

第一单元:我的家第二单元:春天在哪里

1、我和爸爸妈妈

5、寻找春天

2、我的小卧室

6、放风筝

3、让家更美

7、献上一朵小白花

4、电脑进我家

8、种下一粒籽

第三单元:我的本领大第四单元:班级中的我9、爸爸妈妈不在家

13、我当值日生

10、我有一双小巧手

14、找“镜子”照“镜子”

11、探索眼镜的秘密

15、让流动红旗到我班

12、影子寻趣

16、小小运动会

第五单元:庆“六一”

17、献给节日的礼物

18、欢度“六一”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从身边的真实生活入手,就家庭生活、班级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春天的自然现象及自己的节日等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游戏,进行自主探究,使儿童初步懂得自己与家庭成员、与班集体的关系。

2、学习初步的生活常识。

3、初步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初步培养儿童爱亲敬长、爱集体、爱自然、爱科学、自信、上进等情感态度以及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别人、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等良好行为与习惯。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我的家》4课时

第二单元《春天在哪里》8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本领大》6课时

第四单元《班级中的我》6课时

第五单元《庆“六一”》4课时

11.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一

教学内容 道德情感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5-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立足儿童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根基,脱离生活的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遵循儿童生活规律,以儿童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源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把儿童生活带进课堂。

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既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缩影,更是儿童理想生活的向导;既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版本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儿童生活,采用主题统领、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编者以一个个主题为中心将有关的生活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活经验,形成看问题的整体视野,也能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例如,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安排了“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5个单元,把一年级新生将要遇到的“怎样调节心情”“怎样爱护新书”“怎样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等实际生活问题编入教材中,为学生体验生活、适应生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生活素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的实际和儿童的实际,把生活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例如,低年级学生预防踩踏、性侵害事件发生的问题,农村低年级“寄宿生”生活适应问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等是儿童生活中的新近德育题材,应当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可将其当作教学拓展内容,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儿童道德情感的升华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载体。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组织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体验活动能够使儿童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例如,教学科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二年级下册《帮帮残疾人》一课。上课前,教师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身边有哪些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并收集一个关于优秀残疾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残疾人。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说说身边的残疾人。情境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让这3组学生分别参加“单手穿衣”“盲人走路”“聋哑人交谈”等模仿残疾人的体验活动,并进行交流、讨论,汇报感受,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学生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国家、社会、个人是怎样关心残疾人”的问题登录百度网站自主学习,4人为一组,结合调查和上网学习情况完成学习卡,并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帮助残疾人的办法。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的父母说街头残疾乞丐都是骗人的,不要拿钱给他们,不要帮助他们”的观点。“该不该拿钱给街头残疾乞丐”“他们该不该得到帮助”成了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当场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不仅意识到自己要为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还明白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帮助残疾人。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循序渐进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课外实践活动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知”与“行”的统一。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节课或每个单元教学之后都布置了一些作业,这些作业的形式主要为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教学科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二年级下册《帮帮残疾人》一课后,组织开展“爱心存单”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确定帮扶对象,长期给予其帮助,并把每次帮助的内容、经过和感受制作成一张“爱心存单”,存入班级“爱心银行”,定期进行评比。这样的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促使学生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注意做到“三结合一评价”。所谓“三结合”,一是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督促和指导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二是与学校生活相结合。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及时捕捉校内发生的典型事例来丰富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中,做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综合教育效益。三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社会是大课堂,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例如,让学生走向人群,参与“学雷锋”“献爱心”活动;让学生走向社区,参与“美丽乡村”清洁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参与“生态文明”保护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初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和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一评价”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评价。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评定等。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生活,让生活成为教学的源泉,让教学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12.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教学方法

1.研读大纲, 明确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 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意在教育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使他们能够充满乐趣地去认识生活、探究生活、创造生活, 逐渐热爱生活, 学会做人。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特点,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基础上, 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做了纲领性阐述, 有些甚至非常详尽。每位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都应细致解读新课程标准, 不能只限于每段每句的理解, 其中每个词语的运用都有其合理存在的深意, 作为教师要认真揣摩。诸如学期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每单元目标和每课目标的设定, 全册书内容安排的结构和顺序, 教学教法的建议等等。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制定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2.钻研教材, 把握内容。教材和教参是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依据和参考。教材主要分课前说明和教学内容。课前说明具有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质和作用, 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 保证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 每单元涉及三到四课内容, 各单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 构成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整体局面。教师应该具体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一单元都是与学校有关的内容, 分为 《我是小学生》《学校里的一天》《老师, 您好》《美丽的校园》四课, 包括学生对自己身份的确认,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教师的尊重, 对学校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等。教师首先从总体上把握住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即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人、事和环境, 还要清楚几个内容安排顺序及用意, 再考虑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分析学生, 确定教法。教学的准备工作分为三部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生是上课的主体, 又处于人格塑造的启蒙阶段, 备学生成为教师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既要分析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 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采取怎样的教法比较适宜。如果只是在课前翻翻教材,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意教学, 那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种教学态度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教师在一年级学生入学前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 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教授《品德与生活》。

二、教学内容

1.弥补性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必然会存在许许多多还不认识的字词。那么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课本内容设计为具体行为, 弥补基础知识欠缺的不足。可以是游戏, 也可以组织活动, 更可以以编排小戏剧的形式来完成学习。教材中可能还会有一些相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属于抽象性的词句, 那教师一定要作具体解释。解释性的语言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如果语言浅显易懂, 教师有时只需一句话即可点透。只要有耐心和爱心, 坚持下去, 会发现学生不再懵懂无知, 开始有意识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学习, 认知和实践得到培养。

2.形象化教学。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教学形式要形象生动, 教材中每一课每一节几乎都配有卡通图画和照片, 这些图画是辅助文字教学的极佳材料, 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它们, 使它们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还要注意讲解与肢体语言的结合, 用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让语言本身的作用使内容变得形象可感。如教学《快乐的冬天》时, 采取这样的描述:“一场小雪下过之后, 地面变得湿漉漉的, 像洒水车给大地妈妈洗了澡;山上的树木更显青翠, 像盛装的新娘展现她美丽秀气的容颜, 有的还披着薄薄的白纱, 害羞的样子更显得妩媚动人;太阳温和地照着雪后的万物, 如母亲抚摸着, 令人暖洋洋的;远处海面上朦胧着一层雾气, 多像神仙居住的地方啊……”同学们听了这样的讲述, 显得很陶醉很享受, 静静地闭着眼睛想象着这神奇的冬日美景。再有, 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发达, 幻灯片、多媒体等各种设备都已经运用到教学领域, 教师可以把这些先进教学仪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使学生在影像视觉环境中轻松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而且还可增强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鼓励性教学。学习是一种天性, 如果学生在正式步入学校后, 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 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 严重的可导致厌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品德与生活》学科作为思想启蒙的计划与目标都会化为泡影。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举止言谈, 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大张旗鼓地予以肯定和表扬, 赞美性的语言带给学生的是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他们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更多闪光点积极表现出来, 以博得教师和同学的赞许, 有的学生甚至由此产生新的闪光点或改缺点为优点。

13.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三

8鲜艳的红领巾教学反思:《鲜艳的红领巾》一课,我通过颇有创意的设计,组织了小学生现场画画,近距离考察每个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小学生切身体会红领巾在你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它的必要性,为进一步体验情感和认知奠定基础。另外,现场调查,便是新思品课倡导的教学活动之一,它通过组织儿童现场观察与交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从而使儿童经由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课程资源被盘活了在轻缓的背景音乐声中,又一节课开始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子叫:《少年先锋队队歌》!这样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不惜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充分挖掘有价值的资源材料,像背景音乐、课件动画、录像、挂图等等,日常的洗漱工具摆上了桌,市场里的甲鱼带进了课堂,为的就是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与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情感体验深入心灵。因此,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尤其课上的精彩效果,不能不说是本次活动课吸引人的一大原因。9红领巾胸前飘教学反思:《红领巾胸前飘》这一主题有深刻的内涵,鲜艳的红领巾飘在胸前,那是骄傲和自豪的象征,那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象征,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探讨中感悟,在交流中认识,在实践中使道德理念、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节课中教师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性,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教师关注学生生活的细微之处,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课堂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14.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四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环节有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

1、说一说。三幅图作为范例,请学生讲讲这几个助人为乐的故事,是想让学生通过画面体会到原来帮助别人是那么简单,知道怎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演一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直接参与体验,以做促学,加深感受。教师适时采访助人为乐者,谈谈其帮助别人后的感受,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做好事所带来的愉悦感。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15.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五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备课要扎实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寻找《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链接点, 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思考、体验。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要在生活中备课, 而不是在备课中生活。”这既是品德学科特点的要求, 也是品德课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当然, 要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除了要备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搜集补充相关的最新的教学内容,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预习要充分

在品德课堂上, 正是有了学生们课前的调查活动, 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充分地表现。同样是一节内容, 在一个没做任何调查准备的班级试讲, 根本进行不下去。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吗?不是, 因为学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 就把一些生活积累, 一下子提炼到课堂中。因此, 上课前, 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主题活动的内容, 放在前一个主题活动后布置并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 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 如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 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社会信息, 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 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 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最好是每个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就专门准备一本信息本或信息袋, 把每次收集的信息都保存下来, 以便再用和充实。只有这样, 才能将课前收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 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课中引导

1.引导学生经验共享

教学就是要通过引导, 让每个个体能共享大家的经验, 唯有经验的共享, 才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 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如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四《遇到危险我不慌》, 教师引导学生读“错把坏人当‘叔叔’”后问:假如你是小红会把钥匙借给他吗?为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生1:会, 因为遇到他人有困难要帮忙。生2:会, 因为叔叔打不开自行车的锁, 万一有急事就耽误了。生3:不会, 因为要坚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生4:我也不会, 但我会告诉他修自行车的地方, 叫他到那里请师傅帮忙。生5:我还会……一阵交流讨论后, 教师作了总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 大家也进行了对比, 无论何时面对陌生人, 大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有警惕性, 心中要想到110, 时刻提醒自己, 这样才能自己保护自己, 不会上当受骗。”

2.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生成

如《父母的疼爱》一课, 教师在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时, 一位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 我在学校被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打了,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爸爸。爸爸知道后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 把那位打我的高年级的学生揍了一顿, 我觉得我的爸爸非常的疼爱我, 关心我。”很显然, 这位学生对父母的疼爱理解上有偏差, 还不能正确地区分是与非, 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与他人的矛盾。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又不能简单地只是告诉。往常, 很多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乎都是对这种说法否定了事, 或是把一番大道理告诉给学生。怎么办?这位教师深知课堂的生成性, 她没有简单地处理, 而是把这位学生的发言作为一个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是不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种关爱?和同学的矛盾能像这样解决吗?”老师的话题一出, 一场对话演变成一场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真正明白了父母怎样做才是对子女的疼爱。

三、课后实践

1.与班主任工作配合

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领导, 思品课若能与班主任工作紧密配合, 定会大有裨益。如教学了《温馨一家人》《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后, 可与班主任一起组织召开“感恩”的主题班会;学了《直面灾害》后可组织学生把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给手拉手小伙伴, 做一张“手拉手”小伙伴联谊卡, 主动与手拉手朋友通信;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互相鼓励;参与学校的安全知识演练活动。同时, 请班主任利用班会、晨会或平时思想工作时间配合思品课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2.与少先队活动配合

少先队组织主要是通过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培养队员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思品课若能与少先队活动结合, 效果更佳。如教学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关水的内容后就可以配合少先队组织开展“节约用水”主题队会活动。这样, 学生在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更进一步地强化。

3.与社会实践配合

重视社会实践, 就是要将教材中关于实践的内容和要求作为重要的教学予以落实, 以促使学生正确思想的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如教学《社区的文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后, 可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 让学生自制环保宣传单, 让学生把课文中讲到的“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等内容写在宣传单上, 并配上插图, 让学生到社区发给邻居或行人等。这样, 不只是学生、家长受教育, 也让周围人们一起来保持环境卫生, 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正确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真正用到社会实践中, 为社会服务。

4.与家庭教育配合

为了培养学生知行统一, 教完《今天我当家》《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孝心献老人》等课后, 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 向家长讲明教育要求和目标, 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行为反馈表》, 要求家长按表如实填写,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教育, 将育人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16.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生活 篇十六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生活   融合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具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一名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一、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这一职业非常神圣,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的榜样。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应该为学生做好典范;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应将师德放在第一位,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质应体现为: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偏见,而应该多多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犯错误时,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自己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能使学生在无形中跟着教师学习到良好的品德。

教师自身作为榜样的同时,在班级也应该设立学生之间的榜样,通过对平时学生学习、思想素质、日常习惯等综合观察,找出在班级普遍受到其余学生欢迎和认可的学生作为模范。这样可以让班级学生感到品德素质高的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认知,都可以做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实践行为文明规范的积极性。

二、趣味课堂健全学生人格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日常备课中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教师一言堂。作为现代教师,要能够将多媒体很好地运用到讲课过程中,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温暖的家》这个单元时,教师课前播放一段关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动画片的一些情节,播完之后问学生:“他们的家庭幸福吗?”学生回答:“幸福!”然后让学生踊跃发言,讲述自己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一些幸福的经历。讲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个单元时,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视频音乐则是首选,学生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视频里各个民族的图画,对各个民族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民族的特色服装,让学生看,同时再讲一些民族特色节日,比如:阿昌族的火把节、泼水节,藏族的沐浴节、雪顿节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讲《不能忘记的历史》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找一些圆明园被掠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视频,唤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让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本教材的编排都是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学习《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个单元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项任务:让每个学生画出一幅学校的简笔画,把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接着引出教学内容,说说校园的具体位置、周边情况、学校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都会见到什么样的人,说说自己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比如好好学习、为母校争光等。

四、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小学生容易出现伪装现象,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很乖巧知理的,但在家庭里面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显得很顽固。一部分学生因为家长很严厉,所以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听话,不敢“胡作非为”,但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这个学生还算是很懂事,平时在班级中很懂得分享,同学们相互借书或者一些零食时,她很乐于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由于家长特别溺爱她,一直都是宠着惯着。她在家里时,有时又很霸道,吃东西要全部以她为主,她想吃什么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去做或者买,她想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时候,谁都不能换台,异常的独断,不愿意和家人去分享。

小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到的品德知识深入到小学生的脑海。《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教师的视野停留时间远不及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对此品德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定期和家长相互沟通学生近期的优良表现,通过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双面性表现,找出学生准确的成长动向,及时纠正不足,鼓励优点发扬,使孩子真正把学到的品德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中。

对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教学效益的探究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紧扣新课标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了解社会,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国堂,王喜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J].宁夏教育科研, 2009,(04).

[2]潘芳英,实施互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J].教育,2014, (12).◆(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

17.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七

第四单元 祖国在我心中

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师生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开展一个“可爱的祖国”信息交流会,大家一起利用我们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展示伟大祖国的美丽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出示

二、信息交流会

1、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信息表述得最清楚、最完整、最具体。

2、“心中的祖国”交流会:出示

A、利用明信片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

B、我用彩笔画出了姥姥家屋后的小溪,因为我认为那里最美;

C、我从报纸上剪辑下来了许多世界冠军的照片;

D、这是妈妈买来的画册,不用出门也可以看到祖国美丽的风景;

E、这段报道是介绍长江三峡的;

3、我们的作品展示会:

把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张贴在“心中的祖国”专栏上,供大家参考、阅览。

4、“我想说……”交流会,把自己最想对祖国妈妈说的话说出来。

三、认识国旗、国徽

1.猜谜引入:你、我、他,我们大家共同的妈妈是谁? 祖国妈妈的全称是什么吗?

2.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用什么来代表呢?(:国旗、国徽图)

3.,把你收集到的国旗和国徽的资料交流。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了国旗和国徽,可以把好的图片、照片、剪报贴在展板上;再说说你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关于国旗和国徽的知识。

4.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多的地方都能看见国旗和国徽呢?

小结:国旗和国徽是代表国家的,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出示)

国旗和国徽不仅色彩和图案美,他们还有深刻的含义。

四、音乐欣赏会

1、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歌颂、赞美五星红旗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孩子们会唱的可以跟着唱,还可以尽情的用动作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a.《绣红旗》 b.《英雄赞歌》

c.《红旗飘飘》 d.《国旗,国旗,真美丽》

敬礼,人民英雄

活动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收集资料

鼓励儿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英雄的故事。(图片、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电影、VCD、录像等) 出示

二、向人民英雄学习

1?老师:同学们,大家现在都生活得很幸福,可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呢? 是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

2?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里的这位英雄,然后大家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观看电影《董存瑞》片段

3?老师:影片中的这位英雄叫什么名字?你觉得他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他为什么能那样做呢?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还有许多像董存瑞叔叔这样的英雄。你们有谁还知道这样的英雄故事呢?下面先请大家在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组收集到的人民英雄的资料。

4?各组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相互评价。

儿童团员:张六子 王二小 张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雷锋

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

战斗英雄:邱少云 黄继光

5?老师:同学们介绍得真好,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来了老红军爷爷,请他来跟我们讲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家欢迎!(学生给红军爷爷献花)

12?老师: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爷爷和老师都觉得你们收集了这么多这么好的资料,要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更好,那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大家都来向英雄学习呢?

13?学生讨论怎样让更多的人分享资料?

14?学生制作“向人民英雄学习”板报。

第五单元 愉快的收获

成长相册

活动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活动导入:

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要把成长的快乐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今天,我们就来为自己设计一本“成长相册”,记录下你生活中每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历。

二、新授

1.我们先来设计封面吧!

师:我们可以为这本相册起一个好听的、有趣的名字,如:“大脚印、小脚印”把名字漂漂亮亮地写在封面上,并配上美丽的图案。

2.把喜欢的照片贴上去,并配上文字。就像教材70页巾提供的学生作品那样: “妈妈给我的就是最好的.”“爸爸放手,我不怕。”

3. 在相册的后面还可留一些空白页,以备以后增添相片,还可在空白页记下你难忘的经历。比如:可以在生日那天,记下你的身高、体重,画下你的手印、脚印。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相册。

5.活动小结:相册的每一页都是同学们的成长历程,这本相册一定会为长大的你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三、我懂事了

1、小朋友,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周围的人是怎样表扬你的?

2、观察图画,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来评价这个孩子。

3、在生活巾,懂事的孩子会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懂得爱不光来自家庭,来自父母,还来自于社会和所有关心他们的人。那么孩子的体贴和关心就不能只给父母,而要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自己成的人。)

4、“在你最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当你得到别人由衷的感谢和赞美,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像书上小妹妹这样的故事,你一定有过,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

努力,才会有收获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故事引入:出示

1、听老师讲故事:①小灰兔和小白兔在地里种萝L籽。②小灰兔在给萝L浇水,小白兔在院子里玩。③小灰兔捧着大萝L高兴极了;小白兔坐在地里,显得极为懊丧,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 答,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真正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再让学生认真地把两句名言读一读。

二、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1、收获是汗水浇出的 花朵,努力才会有收获。作家,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收获;画家,用美丽的色彩画出收获;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收获。我们怎样才会有收获呢?

2、讨论: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说出来,让大家向你学习。

三、谈打算,进一步明白道理

下学期,我们就上三年级了,你想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收获更多一些吗?让我们对自己说:明天的我会更棒!

1、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井鼓励他们朝目标奋进。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拟定自己的目标,并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则听听小伙伴的评价,二则可以请好伙伴来督促。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希望和打算像“学生作品”那样写下来,让同学、老师和家长都知道,请他们随时提醒自己、督促自己。一个学期或者——年以后,再看一看,哪些你做到了,哪些你没有做到。别忘了,要继续努力哦!

丰收会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情境对话:

1、几个孩子一起商量:要开丰收会丁,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他们已经结合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想出了一些好的主意,班上同学如果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并交由小组讨论,以确定最终的方案。

2、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活动方案。出示

3、活动方案制订好了,邀请家长和老师的请柬也设计出来了。

二、丰收会就可以顺利地召开了。

1、活动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活动开始了。在装饰一新的教室里:

①黑板上,可见 “我们的丰收会”及图画。

②围成环形的桌子上,有优秀作业、手工作品、成长相册、栽种的花草、养的金鱼、画的画、写的书法、我的童话等。

③教室中间有一棵很大的丰收树,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丰收果。

④老师、家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介绍着。

18.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八

杜泽莲

二、教育教学方面: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把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内容标准四个方面的要求相互联系、互相贯通、整体呈现在主题单元中,体现综合性,注重生活性。教学活动内容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实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

(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形式:

19.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九

1.创设和谐情境,打造快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和谐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在民主平等、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课间,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一起活动;课中,教师要始终以信任的眼光、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专心听取他们的每一点看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游戏活动、操作实践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变“一言堂”为“群音会”,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享受。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愉悦的心情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2.创设生活情境,凸显学科特点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把学生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因此,教学中应紧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表演以及语言描述等方法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等活动中进行学习。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关爱爷爷奶奶》,上课伊始,课件播放爷爷奶奶关爱孩子的图片,并配上教师深情的解说: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抱着我们,一口一口地喂我们吃饭,给我们洗澡,哄我们入睡,教我们说话、走路,带我们去玩,送我们上学……让学生回忆起老人曾经对自己的爱,产生情感共鸣。再说说老人是怎样爱自己的,有什么感受。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去探究如何关爱爷爷奶奶,自然就水到渠成。

3. 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适度的竞赛,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组织形式或活动开展中,创设一定的竞赛情境,并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能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上册《上课了》,设计“上课高手大挑战”的竞赛活动。第一关,洗耳恭听:听故事,数汉字,训练专心听。第二关,火眼金睛:10秒钟看图后说图意,训练认真看。第三关,口齿伶俐:倒背词语,并逐渐增加字数,训练准确说。第四关,得心应手:耳眼口心并用,回答问题,训练综合能力。另外,分“课前准备、端正坐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方面评选“上课小明星”。整堂课因为竞赛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积极,在快乐活动中,明白了道理,训练了行为。

4.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深入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祖国有多大》时,紧紧围绕“祖国到底有多大”这一大问题,设计以下小问题:“祖国的陆地和海域面积有多大?祖国的南北、东西跨度以及国界各有多长?徒步走完祖国一圈要多久?祖国面积和日本、韩国以及拥有四十多个国家的欧洲比如何?”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在问题探究中充分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激发为祖国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5.创设对比情境,形成强烈反差

教学中,创设对比情境,把相反的情况集中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去辨析,能加强学生情感的体验,拓展学生认识的深度,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组画面:第一组是蔚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茂密的森林、快乐的小鸟、美丽的花草……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第二组是滚滚的浓烟、乌黑的河水、光秃的高山、干涸的土地、遍地的垃圾……到处乌烟瘴气、荒芜凋敝。最后,把两组画面缩小、定格,同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对比、体验。结果,学生的情感非常强烈,向往优美环境之情不言而喻。

6.创设艺术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学中,可以结合主题,播放歌曲、展示图画、欣赏诗歌、表演小品……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学习第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大家庭”时,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让学生一边欣赏优美的歌曲,一边学习本课的知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准学科特点,紧扣学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师生特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环境烘托、媒体展示、表演体验等相结合,合理设计,巧妙使用。

摘要: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策略。笔者认为,通过创设和谐情境、生活情境、竞赛情境、问题情境、对比情境、艺术情境等,能有效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0.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篇二十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品德教学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07-0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然而,儿童的社会生活的特点是开放的、平实的和真实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课程的目标,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真实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触及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使“生活化的课堂”与“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与感悟中“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社会的世界。

一、让品德教学融于学生的社会生活

课程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点,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儿童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会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为让品德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教学活动前,一方面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调查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成长档案,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其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创设的活动,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开展交流、讨论,分享经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教学活动后,可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学习《我爱我的家》后,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捶背、洗脚等。还可要求学生做一次护生鸡蛋的活动,以此来体会妈妈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以儿童的现实社会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的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中实践,采取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从态度、能力和知识三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社会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酸甜苦辣的社会生活和悲伤与快乐的人生的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现实生活,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丰富情感世界,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从而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儿童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做、学、教”合一,使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例如,课堂上学习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能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甚至出现打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看会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因此,我们要从儿童最贴近的社会生活入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三、让情感体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它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所以说,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与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但体验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从而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一颗颗道德的种子:善良、诚实、公正……

例如,在学习《让诚信永相伴》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生活的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由于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只有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实现其教育之功能,培养之目的,也才能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作者简介:

杨希军(1978-),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上一篇:业务发展更重要辩论稿下一篇:星期天游动物园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