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2024-11-21

传统美德教育简讯(共16篇)

1.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实施方案

六年级一班

一、指导思想

以德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切实可行的各项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发掘和利用各种宣传资源,把廉洁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 学的全过程,形成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等良好的道德意为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 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明为主进行教育。

2、可接受原则。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

3、心理保护原则。教育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保护其身心健康。

4、整合原则。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师资源。

5、浸润原则。在日常教育中进行渗透、实践和感悟。

三、目标要求

着眼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养成适应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以培养青少年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为主旨,把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为主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廉洁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诚信、自律的良好习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具体措施

1.创设校园廉政文化环境氛围。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使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廉政文化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设廉政文化传播渠道和阵地。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定期播放廉政教育讲稿,廉洁小故事、好文章,定期举行廉洁教育的主题班队会,进一步发挥其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观看反腐倡廉题材电影或电教片并开展影评活动,以“敬廉崇洁”为主题举办讲故事比赛或征文演讲比赛,举行“敬廉崇洁、诚信守法”签名活动。通过学唱社会主义荣辱观歌曲、讲廉政故事、学廉政格言警句、读廉政文章、写廉政作文、看廉政电影、开廉政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全校学生敬廉崇洁、诚信立身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能力。

4、编写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廉政教育教材,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有目的的培养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骨干,依据教材编写教案,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

五、主要内容

以诚实、正直、节俭、廉洁和有责任心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发掘、整合和凸显各学科中有关廉洁自律的教学知识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路培养中小学生的高尚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传统道德教育。以诚信、正直、节俭、公正廉洁为重点,深化“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崇尚廉洁的道德观念。

(三)法制意识教育。拓宽廉洁教育领域,下移廉洁教育中心,从学生抓起,重点培养起遵纪守法、崇廉自律意识。

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安排:小学五六年级主要安排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建国以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以及历史清正廉明故事;初高中阶段主要安排学生了解相关的廉政法律法规,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

六、主要方法途径

(一)发挥宣传功能,促进廉洁教育。充分发挥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在青少年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二)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中益知养廉。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廉洁自律故事和典型事例,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结合班级活动,分层设计、组织开展各类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主题教育,如以廉洁为主体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大赛、漫画和书法征集,开展“廉洁教育、廉洁文化”活动等。

(三)参加社会实践,使青少年在参与中得到廉政体验。中小学要安排一定课时,用于以廉洁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课。

七、实施步骤和内容

(一)宣传发动阶段(11月1日至7日)

(二)出一期黑板报(11月8日至14日)

以廉洁教育内容为主题,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版面美观。

(三)材料交流(11月15日至21日)

检查学生材料的 收集情况,学生班内交流。

(四)汇报展示总结(11月22日至30日)

开主题班会

2.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二

一、加强领导, 增强“传美”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 加强领导, 开发教育资源, 促进了“传美”教育工作有力开展。在学校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专题系列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了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采取分层教育, 确立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在初一开展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在初二开展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的教育;在初三开展爱人民、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规范管理, 提高“传美”教育的科学性

为了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的牵动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全校性的“传美”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 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在课题运作过程中, 采取目标化管理, 包括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考核和目标完成质量的评估四个环节。我们对实验材料采取档案化管理, 全员负责, 责任到人, 为传美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在教育内容上, 有的放矢,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将传统美德教育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纳入德育目标体系中,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把建章立制、建组织网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机制相结合, 将规范、标准、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评估奖励相结合, 形成了良性实验研究运行机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传美”教育的基础性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和示范的作用。为此, 在开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 使教师明确在素质教育中要以身作则, 用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现代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身教于学生, 做全社会美德的表率。几年来, 由于我们从教师队伍抓起, 从基础抓起, 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广开渠道, 注重“传美”教育的全面性

多年来, 我们将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其主要途径是:

1. 开展学科渗透教育。

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 是传美教育最有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在学科渗透教学中, 教师注重发挥其教育艺术, 在教学某环节上通过插入师生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或扮演角色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通过教材中优秀人物品质去感染学生, 将优秀人物的美德转化为学生的美德。几年来的学科渗透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日益养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活动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弘扬继承传统美德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

3. 开展学校环境影响教育。

学校环境影响教育就是把学校环境设计成一个育人的大课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意加强营造学校传美教育氛围, 使传美教育时时不忘、事事体现。在室内外楼层悬挂伟人、英雄人物画像。班级教室悬挂名人名言、诗词格言条幅以及定期举办学生手抄报、书画展等。

4. 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几年来, 通过学农基地, 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农民的勤劳俭朴;通过学军基地, 组织学生到部队去接受军事化严格训练, 体验军营生活, 陶冶情操;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不断获得体验、锻炼和感悟。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而且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美德,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实现“以德治国”,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 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需要,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3.初中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教育 传统美德 中华文明 初中生

由于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国与国之前的交流也越发的密切起来,所以学生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了许多外来知识、不断的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但也是因为这些“来路不明”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观念,这些观念有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消极的,所以许多学校在目前的德育工作方面都或大或下的受到了不同的挑战。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它也存在糜烂不堪以及黑暗的一面,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处在对社会生活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刺激的生活,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便使得学生很容易在社会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初中学生展开积极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判断事物的好坏、善恶,进而有效的使学生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自身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社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确立长久的人生观念,但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后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成长趋向,但这些趋向中有的是积极的,如受社会中平等竞争关系的影响,学生们不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观和平等观;受自身对未来期盼的影响学生们自觉的朝着目标进发,努力拼搏;社会市场竞争是激烈且残酷的,为了适应“适者生存”的原则学生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看到了社会给学生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外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端正他们现阶段缺乏的良好德育素质,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受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受着“帝王般”的呵护和关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致使许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偏激、任性的个性也因此而形成,从而导致他们的群体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被逐渐的消磨殆尽,长期下去将会导致这些学生淡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忽视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只在乎个人的利益而不会顾全大局,虽然他们个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但是在集体的力量中却得不到发展,进而逐渐的脱离群体。没有拥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立足之地的,这对青少年健康正直的德育素质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积极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认识集体的作用和必要性,让学生们能够自觉的领悟凡事要“顾全大局”的原则。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或者是课外合作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处于大孩子阶段,而且家庭中对其偏爱有加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再加上现在社会上多姿多彩、外来文化冲击着学生们的生活,逐渐的出现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两大负面主义严重危害了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得学生们养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不良习惯,讲究“吃喝体面”一味的去攀比和追求奢侈品牌,当他们养成这个肆意挥霍的恶习之后很有可能在将来没有钱的时候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扼制这两大不良主义的恶意滋长,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贫困山区儿童的成长视频,让他们直观的感受一些同龄孩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对学习以及走出那片山区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的了解到别人在为了生活在顽强的努力,而自己却在这么幸福的环境中挥霍,惭愧感油然而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与山区孩子开展“书信作文批改”的活动,让学校统一把山区的孩子作文收集起来寄过来,然后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一篇,让他们通过作文的审阅去感受山区孩子心灵的淳朴与真实,进而逐渐的感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的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为今后学生健康、正直的身心发展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的确,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素养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及自己独处的过程中都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那么就算是拥有了良好的德育素养。所以教师们在初中生成长成型这一发展中,一定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念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从而找到准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们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迅速的适应社会的浪潮,并在浪潮中站稳脚跟而不会迷失自我,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岁月的发展、良好德育素质也得以更加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毛谦余.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与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2(34).

4.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随笔 篇四

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传统美德教育工作阶段总结 篇五

----传统美德教育工作阶段总结

我们五年一班,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经历了半年,实践成果是显著的:

一、学生方面:

学生思想伦理道德素质普遍有所提高,知道了什么是传统美德、怎样做是践行传统美德,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有了很深的了解,同时班内每名学生都能讲出至少30条有关:爱国、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好学、勤俭方面的传美格言。

二、教师方面:

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学生,而且也改变了自己。由于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培训机会、展示机会,又经过不断总结、反思、发展,不仅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学校方面

传统美德教育实验不仅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班级方面:

班级形成了传美教育的氛围;班级变化巨大,学生养成了良好道德习惯; 传美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了道德行为的 养成。具体阐述如下:

1、学生的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尊师重道、孝敬父母、整洁健身、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这八方面大有长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生更加团结友爱

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使学生间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主动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学生也学会了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使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团结、谦让,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学生能时常想起:是谁,在你摔倒时,急忙上前将你扶起;是谁,下雨天和你共撑一把雨伞;是谁,在你呕吐时,急忙帮着打扫;是谁,在你遇到难题是,不厌其烦地给你讲解,直到弄懂为止;是谁,在你生病时,帮你拿书包,给你补课;是谁,陪你玩,陪你耍,陪你哭,陪你笑;是谁,使我们学会宽容,学会珍惜集体的荣誉。啊,是您我亲爱的同桌!啊,是您,我亲爱的同学1

3、在通过具体课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学设计 篇六

积余实验学校 缪毓宏

活动目标:

1、“百善孝为先”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为父母做一件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2、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礼仪之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诚信、懂礼、守礼。

3、对学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忠”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

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八德”的理解,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

难点:

铬记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课类型:成果展示 教具:多媒体,琴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本次活动,配背景音乐,读《三字经》

二、学生活动: 第一环节:

1、配乐诗朗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各谐社会。

2、看谁说得精彩,并说出传统节日的内涵。

3、欣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第二环节:看谁唱得精彩,拉歌比赛以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歌颂老师等为主。第三环节:

1、看谁讲得精彩,讲故事,故事要涵盖“八德”内容。

2、连线,故事与对应的“八德”内容连线。

3、欣赏短片《阅兵式》。

第四环节:

1、看谁做的精彩,学生谈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具体行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具体事例)。

2、才艺展示(写对联,画画,剪纸,唱歌等同时进行)。

3、写弘扬中华美德倡仪书。

4、欣赏《爱我中华》歌曲。

7.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七

一、充分认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作用

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不朽灵魂,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 而它的培育需要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兴旺、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从而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 将其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慎重选择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教师应针对当今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 慎重选择典型素材。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类型归纳为:

1. 精忠报国, 爱国爱民。

这是传统美德的核心, 其行为表现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感。如明朝抵御外辱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甲午中日战争中“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抗战中许多民族英雄……从古人“精忠报国”, 再到当今的“为人民服务”, 都表现出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只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国家更加强盛。

2. 公而忘私, 清正廉洁。

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孙中山“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 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精神的体现;东汉“一钱太守”刘宠、明朝于谦“清风两袖”是秉公办事清白做人精神的体现。

3. 勤劳节俭, 严己宽人。

所谓“奉公以勤, 律身以俭”、“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集中体现其内涵。如墨子主张“节用”、“非乐”, 反对穷奢极欲;隋文帝崇尚节俭,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战国时期的“将相和”等。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不朽的典范。

4.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它显示了高尚的民族志气, 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 决不趋炎附势;中共在大革命后白色恐怖中继续坚持战斗, 经长征抗日寇击败国民党, 建立新中国。

5. 敬业尽责, 求索创新。

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锐志进取、勇于探索创新, 留下了许多光辉典范。诸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蔡伦的造纸术;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都是杰出代表。

6. 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 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到今人彝海结盟;从古人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到今人的为中华崛起而学, 其精神感人至深。善于团结别人, 善于理解别人, 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 这正是民族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7. 仁者爱人, 明礼诚信。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仁者爱人、明礼诚信是传统美德又一鲜明特性。“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程门立雪”等成语和典故深刻反映了这一美德, 弘扬光大, 符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三、正确运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青少年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其方法多种多样, 但必须遵循教育理念。

1. 坚持双向互动。

首先要寓教于史, 教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 经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 逐步形成相关的观念。其次要启发诱导,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根据教材具体内容, 通过平等沟通、角色互换宣讲传统美德,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从历史中悟出真谛, 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2. 提倡自我教育。

“在对个人教育中, 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历史事例和典型材料, 辅之以激情语言去感染学生, 引起他们共鸣, 渗透传统美德, 实现自我教育。

3. 运用社会实践。

当今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应结合优秀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等进行讲述,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走上社会, 观察分辨人们道德行为的美与丑,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服务, 使传统美德在社会实践中发扬光大。

总之, 培育和弘扬传统美德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历史教师要广泛、深入地挖掘历史素材, 坚守历史课堂主战场,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渗透于每一节课之中, 融合于每一个具体的史实教学之中, 应用于每一个生活实际事例之中, 适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历史学科教育息息相关, 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处相关知识点, 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水平;然后寓思想于教学的具体内容, 使其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8.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八

关键词:礼仪之邦;美德;幼儿;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在礼仪方面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曾经是世界各国的典范。礼仪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标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汉书·贾谊传》中说道:“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对礼仪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如今,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礼仪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幼儿表现傲慢、自私、没礼貌、乱扔垃圾、不尊重长辈等。所以,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兒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三、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统筹兼顾

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整洁、和谐的幼儿环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行为,人与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来对幼儿礼仪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例如,保持幼儿园教室、桌椅、楼梯等整洁、优美;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和门口张贴“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标语,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无声地传递礼仪教育。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也属于幼儿环境的一部分,幼儿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实践。这就需要礼仪教育和环境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让礼仪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学会善良、正直、谦逊、合作等品质,培养幼儿形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张慧英.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9.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九

开封圣德幼儿园刘秀丽

2015年9月15—17日在北京修德谷举办了“北京首届中华传统幼儿教育经验交流会”。全国各地致力于传承与推广中华传统幼儿教育的带头人进行了分享、交流各自办学经验,以相互借鉴、学习。通过本次学习,大家受益匪浅。

本次交流会由孔子学会凌孜会长(叶剑英女儿)亲自组织安排,凌会长参加了交流会的主要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本次交流会邀请了伏羲教育专家吴鸿清教授、云南省有十二年幼儿教育经验的罗明生老师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大成者与大家一起进行了分享、交流。

叶剑英女儿凌孜会长(右三)和大家一起畅谈幼儿教育

伏羲教育专家吴鸿清教授亲自为大家授课,吴鸿清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人的“母乳”。他在甘肃办了六年的伏羲班,他把经典、礼仪教育、书法、武术、美工、音乐等做为学生的主要教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没有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也没有给孩子进行考试,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但是他们在四年级参加学校考试时,语文、数学平均分是本校同年级第一名。现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八十多所学校已经开办了一百多个小学伏羲班、30多家伏羲幼儿园,吴鸿清教授的教学实践证明:古代教育的基本课程和经典教材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是每个中国人精神健康成长的“母乳”,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是不过时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从中汲取智慧和能量。

吴鸿清教授头天晚上备课一直备到凌晨3点,早上八点多钟开始讲课,一直讲到中午12点,中间没喝一口水,也没有让我们下课休息。他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为民族的教育勇于去探求、去奉献的实干家,也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负责人的真正的教育家,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孔子的“学不厌,诲不倦”的学者精神。

云南省有十二年幼儿教育经验的罗明生老师与大家一起进行了分享、交流。罗老师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教育工作者,他进行了大量古籍的编辑工作,把他十二年的教育经验毫无保留的介绍给了大家。凭着一颗赤子的忠心,他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固本培元为人才长城铸魂》,在信中他呼吁:复兴中华文化任重道远。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我先祖的乳汁,哺育我炎黄子孙。教育:慎于始!源于家庭,始于胎教。“教儿婴孩”立规矩、培养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打基础、童蒙养正。居安思危,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推广童蒙教育,是一项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发展,行之有效,扎根固本,正本清源,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教育,小到家庭,大到国家,谁都输不起。我们要敬畏先祖,敬畏传统,本着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人的事并一直如此的做下去。感恩您罗老师!

几天来,大家在一起听课,在一起进行小组分享,这是一次全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正能量的凝聚,也是一次共同的交流和提高,更是一次中华民族大家族的亲情聚会,大家在一起尽情的畅谈,就像一家人。

参会的河南家人们在一起合影留念

义工组的班主任田老师一直带领义工老师们为大家服务,在这里我们对田老师和义工老师们道一声感恩您田老师!您们辛苦了!我们见贤思齐组的组长葛长云老师(左二)每天早上喊我们起床,每天带我们吃饭、学习,为大家尽职尽责的服务。参加陈大惠老师论坛的宋阳老师(左三),也兴致勃勃的来参加交流会,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并给我们见贤思齐组的每一位老师赠送了一台中华经典播放机,感恩您宋老师!我们知道您的良苦用心,也祝您的宝贝们健康、快乐,天天进步!

开封刘老师和新城集希望幼儿园的金红梅园长一起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我们笑的多么开心!

每天早上,大家一起跑操、晨练。姜仁丰老师在教大家《数字太极拳》,《数字太极拳》简单易学,特别适合幼儿练习,刘老师准备回来后马上让我园老师和幼儿开始打这套太极拳,家长朋友们也可以跟着一起学,运用传统太极强健体魄。

听完讲座,大家的心沸腾了。

难得片刻的休息,闲暇时间.。开封新城集希望幼儿园金红梅园长,呕心沥血办了十年教育,从照片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身心的疲惫和终日操劳的身影。几年来她一直在酝酿筹办幼儿教师和家长培训基地,每当想起家乡孩子教育的缺失,她总会禁不住痛哭失声。这次交流会坚定了她的信念和决心,她准备回去后贷款开工启动教师培训基地,为生她养她的一片热土上的孩子们的教育带来希望和生机。愿全国各地关注孩子教育的仁人志士们给她鼓励和支持,同时也祝愿金园长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圣贤教育进家乡,幸福百姓人家!

金园长(右四)和大家一起满怀信心的走出会场

河南周口阳城圣德书院的王院长(左二)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这次会议,本次论坛主持人张王庚老师(左三)在发给大家的书本上,亲自用毛笔为每位老师书写上了老师们的名字,他的隽秀的字体激励着我们练好毛笔字,因为这是国学老师的基本功。

在本次会议上,北京继光幼儿国学馆的陈芷佑园长首先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她告诉大家要看邵雅忠老师的《如何落实德行教育》,在幼儿园老师培训时,要学习《细讲弟子规》、《常礼举要》和《礼记》。

北京乐和仙谷的贾海珍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晴耕雨读生活聚落的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生活,令大家心驰神往。

安徽亳州金太阳幼儿园的孟帆园长的分享让大家对90后的年轻幼儿老师的师德教育更加有了信心:只要真正落实圣贤教育,人是教的好的。孟园长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东日照的谢宝雁老师灿烂的微笑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一直在感染着我们,她告诉我们用圣贤文化的经典和智慧去爱孩子、爱老师,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来自河南商丘的方园长让大家分享了他们幼儿园孩子们幸福快乐生活的可爱图片。来自东北长白山的宋孟庆风园长告诉我们:经典教育是用心用德的教育,教育没有界限,不要排斥其它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爱心、耐心、博古通今,融汇中西、海纳百川。还有来自内蒙古、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的校长和园长,来自河南的家人们,都给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

10.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篇十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促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11.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十一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传统,崇尚理想、强调立志、追求人生价值的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讲究内心修养和道德教育的传统,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的传统。要想成功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时代要求,讲求科学方法。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方法 青少年特点 时代要求

随着于丹的讲《论语》《庄子》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热播并大盛于世,似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在当今时代又一次掀起了热潮。众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而在教育界,就显示出一个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问题。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时代要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初步了解和掌握传统美德的知识,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造就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体力的合格的建设者。

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个体人格的观念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开始,儒家从肯定独立人格出发,构想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尊严,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认定的基础,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体。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追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此三者支撑起一个“人”字。三者和谐的统一体即为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种社会评价,又是一种人的素质,当一个人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个体之后,社会便经常性地运用人格来评价其社会活动的品位。因此,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推动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美德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

1.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这个观点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情”,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我国历史上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由此可见,凡是维护祖国的利益与尊严的行为都是爱国主义的,都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甚至流芳百世。

2.崇尚理想,强调立志,追求人生价值的传统。人活着应当有理想,对青少年来说,更应当培养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诸葛亮有言“志当存高远”,夏明翰烈士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样的远大志向,其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一直是人们仿效的楷模。

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曾子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今,多少家庭条件艰苦,多少身残志坚的人战胜了困难,勇敢向前,做出了令世人敬仰的成就,这不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很好体现吗?勤劳勇敢、奋斗不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及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刚健有为的美德。

4.讲究内心修养和道德教育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正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敬老、敬师、爱幼。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就是说:可以要可以不要的东西,如果要了,就是不廉。廉本来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后来发展成廉洁,成为一种美德。严于律己也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问题,不论什么人,不论他的地位如何,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5.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的传统。如:富有同情心,扶助弱小,宽宏大量,关心别人,诚实正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中处处存在。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通过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得以体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以共同文化传统为内容的道德规范,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民魂”之所在。这些传统美德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那么,该如何继承呢?

1.从认知情感入手,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意念,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1)晓之以理,以提高道德认知。向学生揭示道德观念与道德概念的涵义,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发展德育评估能力,对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

(2)动之以情,以发展道德情感。所谓动之以情,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感为纽带,和谐人际关系,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

(3)持之以恒,以锻炼道德意志,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使其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4)导之以行,以培养道德行为。要求学生掌握行为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应当听其言、观其行,随时调整指导方法。

2.教育学生以诚意待人。诚意,就是指心中所生的意念,真诚而不虚假。以诚意待人、处事才能诚实,不自欺欺人才能守信,而信是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的,说话要诚实守信,做事要尽心尽力,表里如一。学习也必须有“诚意”,才能学到新知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创造良好的情境。古代思想家认为,有“感”才能有所“动”。如果没有外物的刺激,也无法产生真正的情感。韩愈认为“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1)讨论法。如:现在中学生特别追求名牌,针对这种心理我班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家里有钱,穿名牌也无所谓。而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是学生,不应该重视穿戴,而应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双方各执一词,最后我引导大家: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美的内涵不仅仅是外表,更应该是心理,学生时代,美应该有自己的内涵:整洁、大方,而且我们现在是消费者,是在花费别人的劳动所得,应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应该勤俭节约。实践证明,讨论法是师生间、同学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好方法,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别人的规范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以身作则,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好的习惯。再如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对在班里第一次主动擦黑板、第一次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第一次关心班集体、第一次轻声关门、第一次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垃圾等行为大力表扬、提倡,其他学生一定会向这些学生学习的,良好文明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

(3)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践来寻求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我在讲《廉颇与蔺相如》一课时,让学生复述文中的故事,下课时我还留下了摘记表现廉颇好的品质、对自我教育有帮助的词句的作业,教育学生像廉颇那样谦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自然接受良好的教育。

(4)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进行教育。可以开办社区学校,开放社区图书馆,组织社区讲座等主题活动,利用社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如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山头、名人故居,定期举办有关传统美德内容的朗诵演讲比赛等等,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4.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1)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诗经》中就有“教诲尔子”的诗句,此后历代也都不断出现过许多家庭教育的论著。至于流传广泛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典型的小故事以及有关提出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张、论述、名言警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同样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如:最近热炒的“艳照门”事件,该如何引领孩子看待这种事情至关重要,只要家长能依据坚实的道德准则,去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地把握住自己,那就会轻易地解决这种问题。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①礼仪道德的养成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中,普遍缺乏礼仪道德观念,久之,中国的“文明古国”何以延续?《礼记》中“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教育人们应“礼尚往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人后己精神仍不失为现时家庭传统礼仪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②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记》中,强调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发扬孩子的优点,改正孩子的缺点,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还应注意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家长本身的道德素质。一切传统美德首先应从家长自身得以体现,才可在子女面前为其“人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都充分体现了家长自身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春风骀荡,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形势下,让青少年更多地懂得传统美德的内涵并引导他们学习传统美德,才会为我们这个千年大国再添异彩。

12.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十二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是传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1、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更是创造了非常灿烂文化的民族, 在世界文明中都有着领先的地位。

所以第一点我们必须去弘扬我们历史, 去认真学习这种美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而对于传统美德的就有着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等传统美德的传承,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认真的去传承这种文明, 把里边精髓去落实到实践中去, 相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对于中国整个历史中都曾经哺育无数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人士, 至今成为人们有口皆碑的话题。所以第三点就是要把把这种社会主义道德观去汲取, 最后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在教书育人中, 培养拥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应该汲取、创新使之能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美德。在学习过程中, 最重要就是把维护国家的统一的爱国情操、自清不息的精神和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得到弘扬, 最终把思想政治课能成为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学落实到课程中, 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做好铺垫。

3、面对现代青年, 要想成为合格人才更应该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迈入青年人的思想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步步地深入, 对人才的培养更是有着更高的素质要求, 所以要进行人才的转型, 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与传统道德相结合。在此期间, 更要强化中学生的道德观念, 把那些什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观念去消除在人们的思想中, 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也是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1、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课程安排主要就是从一个认识过

程再到情感过程最终达到意志过程, 使得这三个过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这种更内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从理论认识到思想家觉悟的形成过程。这也就达到教书育人的要求从中去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内在意思去强化个人情感和意识所在, 实现思想政治课价值。

2、针对高中高考引导下存在的问题及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解决这种问题

由于现在根据现在的高考制度中引导下, 很多的教师都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单纯的理论传授, 完全按照课本的条条框框进行给学生讲课。而针对这些大道理和毫无兴趣的实例, 在学生脑海中只是留下一种假、空、难以理解的情形中, 这样更是造成了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 根本没有把知识学进脑海中去, 往往大家只抱着为了考试而学习。最后就形成高分低能的学生大有人在, 更有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种叛逆心理, 厌烦学习这门课程, 对这门课程没有认同感更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投入到知识中, 根本就违背了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针对上述的问题, 我感觉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去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家、鼓舞大家的意志, 用这种悠久的历史和延续的中华现代文明去感染大家。把里边的精髓的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相结合溶为一体。与此同时又更强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 树立自身的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解决教学问题

1、教师要以身作则、博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主义自身的师德。正所谓古人曾讲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用这种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去检验自身的品德和自己的治学态度, 用自身的美德去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心灵去与学生交流。

所谓博学, 就是教师在传教的过程中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发人深省。例如学过的破釜沉舟、荆轲刺秦、管鲍之交等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 去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再有那些传为佳话的文言文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等这样提升自身品质的句子。如果要是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怎么能很好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又怎么能从高中政治教学中树立自己的追求呢?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把传统美德与高中政治教育相融洽

(1) 情感上的交融。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知识的同时要全身心的用自己的感觉融入到一起, 正确合理的激发学生, 使得引起师生之间在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在给学生讲《过零汀洋》一诗, 老师要用自己精神饱满、情感丰富、抑扬顿挫的语气充分的表露出“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情境中。这样不仅感动了自己更使学生融入了文天祥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也充分表达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爱国。

(2) 贴近学生, 事例熏陶

由于中学生的思想开始成熟健全, 也开始关注社会、国家、家庭。所以我们不但要把事例讲的签到好处, 又要把身边的事情进行分析理解, 最终达到处理问题。;例如在越王勾践用卧薪尝胆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终成功;再有苏武牧羊的典故不也告诉我们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只有通过事例熏陶把这种难以理解的理论, 用寓言的说教形式运用到实践当中, 以便达到教与学的教学目的。

在我们做人的同时, 往往遇到很多的关系要处理。例如谈到怎么正确的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可以用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典故解决身边的小事。再从大事着眼怎么看待中国的腐败现象, 要正确看待金钱和自身高尚的价值取向, 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这样例子讲述, 不仅政治教学任务完成的完美更能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的国家, 正是这五千年文明历史才行成了中国民族传统美德。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远的历史积淀, 更是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的宝贵财富。而针对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来说, 我们更应该把这种传统美德与高中教学相结合, 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融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在实践去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育,整合,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张勇濂.流动与犯罪: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秩序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11) .

[2]陈丽.高校校园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11) .

[3]李丽华.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06) .

[4]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 , 2006 (09) .

[5]陈染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5) .

13.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十三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牋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常德会战的历史踪迹,参观我校校园北城墙堤上保存完好的抗日碉堡,凭吊常德会战五十七师阵亡将士纪念坊,并现场介绍余程万部八千将士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14.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十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15.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篇十五

一、语文教育与德育的水乳交融关系

1.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崇尚人文,其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得整个民族具备健全的人格。语文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思想、文化内容,它的功能就在于“育人”。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练习写作技巧时,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教学文章,接触了“文”,必然会涉及“道”。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书识字,最根本的还在于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应拥有怎样的理想,塑造怎样的人格。

2. 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文道统一。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有利于思想教育是肯定的。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母语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教育,它传递着民族精神,而语言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心灵活动,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字的基础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文章的观点中得到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充实,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因此,语文教育中处处渗透人文精神,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以达到文道统一。

3. 语文学科的隐形教育———润物无声。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可见,对于灵魂塑造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粮食的重要性,而灵魂的塑造可以借助语文的手段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分析过,青少年教育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实践是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的,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灵是敏感的,他们会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这个时候,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即隐形思想教育。所谓的隐形教育,顾名思义,是与显形教育相对的,显形教育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公开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一目了然,爱憎分明,是非清楚,但是长久地运用这种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而隐形教育,它不是靠理念的灌输,而是更多的靠情感的激励,达到心灵的陶冶。它是一种潜滋暗长的过程,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强拉硬拽的。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将思想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淡化教育的痕迹,做到无痕教育,润物无声。

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从中国文学宝库中撷取而来的,渗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语文教师应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的传统美德的底蕴,通过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学生学会做人,无愧地立足于社会。当然,这种教育过程不同于政治理论的强化灌输,是文本思想的自然流露。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多方面,在此我具体地谈一下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在语文教学中的隐形渗透。“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经由孔子、孟子、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发展而来,它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学生承担着兴家兴邦的重任,尤其不可缺失这部分的教育。

1.“仁”的美德。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子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亲亲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教育的偏失,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不仁爱的事,如对父母、对师长的不尊重,对同学间友情的不珍惜等,这当然是对“仁”的一种不全面解释,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才能培育起对国家、民族的浓浓之爱,因此,这种亲亲,“孝悌”为本,中国伦理向来是以家族亲情来团结民族,安邦治国的。语文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都辐射着这种民族道德的精华。

《背影》是哺育了几代人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教材。文中四次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三次写到了自己的落泪,充满了感人的力量。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我们的学生大多家境不错,而对亲情的可贵却理解不深,通过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情”课,那么这种亲情的可贵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懂得传统的“孝悌”之德,理解亲情的深沉博大。再如在讲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正是那些仁人志士的仁爱美德,诗人由己及人,由自身的悲惨遭遇联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这是毫无功利色彩的,是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这种人文关怀意识也必会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学生,让这些丰衣足食的少男少女生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2.“义”的美德。

义者,宜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义”通常是与“忠”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节操。而具备了“忠义”的美德,还必须身体力行,才能成圣成仁。

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方面的例子,透过《五人墓碑记》一文,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普通的老百姓,素不相识,但在“正义”的驱使下,他们走到了一起,坚决同恶势力作英勇斗争,至死不屈,正是这种“激于义而死”的精神,使得他们赠谥美名,荣于身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纪念瞻仰。《苏武传》是最能表现这种“忠义”的节气、高尚情操的文章,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历经十九年之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就树立在我们面前,这是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的最高表现。这就在无形中教育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在孟子的名篇《鱼我所欲也》中,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用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字,让他们的心中充满崇敬,理解这是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是中华儿女舍身报国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

3.“礼”的美德。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礼,与仁互为表里,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礼”,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因此,可以把“礼”解释为“礼和”,一种谦虚宽厚的人生态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就是这样一个宽容大度之人,当军功赫赫,为赵国出生入死,不甘屈于人下的廉颇主动发难,并多次羞辱蔺相如时,相如多次隐忍退让,不与人争,究其本质,是一种“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磊落胸襟,而从德性境界上来说,则是宽厚包容的崇高美德所决定的。正是这种宏大的精神情操,幻化成巨大的力量,使得水火不容变为刎颈之交,共同抵御外敌,协和万邦。出自《论语》的著名《侍坐》篇,是孔子治国思想的表现———以礼治天下。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述志,公西华表现得最为谦和,而曾皙展示的则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暮春时节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可知他是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弟子的谦恭有礼,老师的温文尔雅,谦和敦厚,让人体会到气氛的和谐愉悦。因此,继承发扬“礼”,对于现实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智”的美德。

智者,观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是智。这种智,可以理解为道德智慧,明辨是非善恶,自知且知人。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晏子这个外交家的代表人物,至今仍用他的智慧启示着后人。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多次侮辱晏子,晏子却凭借超人的智慧和雄辩的口才,置楚王于尴尬境地,维护了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则是现代版的晏子,同样面临着外国人的刁难,同样是要保护自身的尊严与国家的尊严,作者的回答不卑不亢,自强自信,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与尊严。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才智,更是一种行为修养。我们的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间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此时读睿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能促使他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于今天,这种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的美德。

信者,人言也,它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本。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一言九鼎为信,一诺千金为信,简而言之,即诚信。

在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文中流露的就是诚实守信的道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通过此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努力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小事培养起,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送东阳马生序》虽是表现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精神的,但其中我们也能学到作者诚实守信的一面。在家贫无钱买书而向人借书抄书的情况下,无论天气多么寒冷,手指不能弯曲,也要坚持抄完好把书按约归还人家,相比现在的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需抄书,没有寒冻之苦,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好好学习体会的,并鼓励他们把它化为自己人生的无形财富。

一言以蔽之,这种隐形的思想教育是语文学科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而这种原则,也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可为了体现“德育教育”而生拉硬扯,刻意寻找说教之处,这样只会弄巧成拙。也不能忽视了“双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毕竟是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与政治课无异。

语文教育的根本特点在于培养人,它是一种心灵教育,通过这种心灵深处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努力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情境,以人文情怀为纽带,不断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为人的完美统一。人文语文,无痕教育,隐形渗透,这是语文教师致力一生的追求。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 能潜移默化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努力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本文对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语文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内容作了探讨, 旨在将传统美德导入语文教学, 做到无痕教育, 润物无声。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隐形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

[2]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16.浅谈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篇十六

关键词:传统美德;知;情;意;行

一、钻研教学,深化传美认识

传统美德认识过程还是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必须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本身已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所以我采用学生自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要学会尊重他人》一课教学,引入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提出学习本课应明确哪些问题,老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归纳提炼后,作有针对性的讲解:(1)什么是尊重他人?(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3)怎样尊重他人?学生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能使他人工作学习、生活信心增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通过自己层层探索、研讨获得知识,并由此而享受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认识过程在内化中进行,形成自主意识,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外部因素不断地促使学生内部因素的增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显示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创设适宜情境,深化情感形成

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它在促使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小学生处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为主的阶段,情感的产生易受情境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热爱生命》一课,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试做一些事情,体验一下盲人的困难,以利于知道明眼人的幸福而爱惜、利用好眼睛。《生活的强者》一课,上学生想象一下生活重担会给15岁的少年带来的压力,体会生活中的强者情感,以情境换起真情。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情、做法等等,激起感情的涟漪,在自行内化中促其情感的形成。

三、培养意志品质,内化意志导行

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行为上就会出现表现出一种坚持精神,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得以保持。小学生处在意志不稳定、缺乏韧性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我在《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中人物与病魔作斗争的意志,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正确的行为持之以恒需要坚强的意志,遇到的困难如何对待等感受,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去思考,然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并注重发现学生中先进典型,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自感受、体验中培养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实现并形成持久精神。学生在自学、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情、意,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下一篇:公司办公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