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稿的写作

2024-12-29

公司新闻稿的写作(共12篇)

1.公司新闻稿的写作 篇一

电视新闻讲究真、新、快,具有瞬时易逝的特点,下面是关于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要领的内容,欢迎阅读!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

——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电视新闻稿是电视新闻的剧本,新闻稿完成,才据以编辑,过音剪辑播出,美国ABC新闻主播普林克烈(David Brinkley)指出,撰写新闻稿是是电视新闻业最重要的本领。

希望在电视新闻业表现出色的人必须自己写稿,否则没有风格,没有个人色彩,如果记者不撰稿就应该辞职去卖保险,写不好新闻稿就不要进这行。

掌握电视新闻的特色,新闻声光画面不断前进,直线性的动线,一去不回,观众如果错失其中一些资讯就无法回头看,不像报纸可以前後页反覆翻阅,因此电视记者必须依照一套结构撰写新闻稿。

原则:简洁清楚,结构分明合乎逻辑,方便观众了解新闻意义。

电视新闻结构

开头导言(Lead in)引发高潮

凸显某一新闻事件的变化或突变情况,起观众注意及兴趣,这是新闻事件的高潮

本体(body)解释原因,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或解释原因。

结尾(ending)证明效果,向观众解释实际的或可能的影响。

口语对话的写作风格

记者用活的语言,讲话的语音,多用短句与直述句以求精简,凸显快节奏,强调动作感,舍弃不著边际的文句,删掉不能增加资讯的文句,少用形容词。

使用口语化写新闻稿并非完全抄袭日常会话,人们平常谈话会带有脏字,不连续不合文法,满嘴俚语。

一则电视新闻是由旁白(Voice—over)加上画面(Video picture),加上现场原因(natural sound)(包括访问)所构成。

电视新闻强调视觉媒介,以画面为重,以影像取胜,好画面可以凸显好新闻,但新闻画面无法单独存在必须有文字旁白扮演从属角色。不代表记者可以不顾画面,埋头撰写文字稿,相反,文字记者必须与摄影记者充分沟通,充分使用现场音:新闻影像的现场音最具有临场感,原音的价值使得观众目睹聆听新闻现场或人物,直接感受其音调,表情与姿势活生生呈现,展现戏剧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

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2.公司新闻稿的写作 篇二

1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概述

网络新闻, 即以网络作为主要载体的新闻, 具体来说就是, 通过对文字、图片以及动画和印象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以网络平台与网络技术为依据, 对近期发生的事物所做出的报道。网络新闻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简洁性、互动性和传播的多渠道性, 故而受到广大受众, 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喜爱。

报纸新闻, 是以报纸这一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形式, 通常是指刊登在报纸上的相关新闻, 虽然近年来, 报纸新闻受到网络新闻的巨大冲击, 但却并未消失, 原因在于, 报纸新闻不仅在新闻的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深度, 而且还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与引导的功能, 故而受到广大新闻爱好者的青睐。

2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2.1写作主体差异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且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互动性, 在这一背景下, 受众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新闻阅读者的身份, 同时, 也能够成为新闻写作的主体, 如在论坛中发表帖子开展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而从理论层面分析, 只要受众身边存在能够利用的网络技术, 其便可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对报纸新闻而言, 并不是任何受众均能够成为其写作主体, 即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必须是特定新闻记者, 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素材, 从而将近期发生的新闻以客观角度进行叙述和评价, 使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背后所蕴藏的社会现象[1]。由此可见, 从新闻写作主体层面分析,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要大于报纸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 即任何公民均因其享有言论自由权而成为网络新闻写作主体, 而只有新闻记者方能够成为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

2.2写作理念差异

对报纸新闻进行分析可知, 其写作理念大都以说明社会现象、揭发社会本质、启发人们思维、给予受众感悟和引导大众社会舆论为主, 其更加侧重新闻的社会价值,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也正因如此, 报纸新闻的写作通常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求, 即对于部分受众而言, 其浏览报纸新闻的意图并非是以看穿社会本质或与之相类似的目的为主的, 而是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新闻浏览的主要目的[2]。因此, 因报纸新闻写作理念的局限, 使其相关内容难以全面满足受众需求。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基于网络的新闻写作与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的写作理念大都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且因其长度和篇幅不受限制, 既能够以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述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 又能够以较长的篇幅揭示社会现象并开展社会评论, 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因此, 其受到了当前社会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对于具有紧张生活、工作压力的上班族的青睐。 网络新闻从放松人们心情、满足新闻娱乐化与休闲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放松身心的自娱需求。但需要说明的是, 网络新闻对社会现象和本质揭示的程度则不及报纸新闻, 而这也是网络新闻写作的休闲化和娱乐化的理念所导致的。

2.3写作方式差异

对报纸新闻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可知, 其通常需遵循一定模式, 所进行的写作大都是线性写作。在报纸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思维模式大都是被其所选择的新闻主题固定的, 其需要根据所选新闻主题搜集相关素材, 并围绕素材拟定新闻的写作思路, 而后开展新闻构思与写作[3]。

与报纸新闻写作不同, 网络新闻写作侧重的是超链接的运用, 通过将作者所选题目的关键词或是中心思想以链接的形式予以发送, 从而对新闻进行各个层次的梳理。相较于报纸新闻的句与句、词与词间的高强度逻辑联系性, 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更加随性化, 其注重的是受众的需求与参与度, 故网络新闻写作需要作者具有跳跃性的思维, 将相关文字和图片进行超链接的组合, 从而以链接而非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供受众阅读。由此可见,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非线性的写作方式。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概念进行分析, 进而从写作主体、写作理念以及写作方式等方面对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之间的差异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在写作主体、理念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各具特点。未来,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二者差异的研究力度, 从而为满足受众需求和促进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确保写作内容能够为多数受众所接受, 以写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即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者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 进而对二者的差异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写作主体,写作理念,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月.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报业, 2014, 10 (16) :40-41.

[2]李嘉瑞.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23) :233-234.

3.好的新闻写作 篇三

Harry (reading): “Campaign to save local shops”.

Bindyu (proudly): Yes, they put my article on the front page of the newspaper.

Harry: “Historic buildings threatened by new development”.

Bindyu: I feel like a real journalist now!

Olivia: It must make a change from writing about interior design.

Bindyu: Oh yes.

Sarah: Let’s have a look.

Harry: Great photo as well—look, you can see my banner on the front of the café!

Sarah (reading):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ony’s Café and the shoe shop threatened with 1)demolition are actually historic buildings...” Erm, it was really me and my friend who discovered that,

Bindyu, not you.

Bindyu: Yes, you’re right,

but what’s important is

that now they can’t close

the café!

Olivia: Or my shop.

Bindyu: Exactly!

Sarah: I guess you’re

r i g h t . . . ( c o n t i n u e s

reading) “We have found

2)exclusive inform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company building the new flats—who want to demolish the historic buildings to make more space—know they should not demolish the buildings...” Hang on! The building company already know! How did you find that out?

Bindyu (proudly): It’s an exclusive! A 3)scoop!

Sarah: But how did you find that information?

Bindyu: That’s a secret!

Olivia: Go on, tell us!

Bindyu: A good journalist never reveals her sources!

Sarah: Go on, tell us!

Bindyu: Magda told me!

(door opens)

Magda: Hello everyone!

Olivia: 4)Talk of the devil.

Magda: Sorry? Devil?

Olivia (laughing): Magda, I’m sorry...it’s just an expression.

Magda: What does it mean?

Olivia: If you’re talking about somebody, and then they appear, you say “Talk of the devil.”

Magda: Oh. I see. And why were you talking about me?

Olivia: You gave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Bindyu.

Magda: Well, yes, it’s true—I did find out som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It’s my new job—I work for that company, you know.

Olivia: Yeah. I was surprised you found that 5)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Magda: But I didn’t think you’d write about it, Bindyu!

Bindyu: Don’t worry—I didn’t mention your name anywhere! This is good journalism.

Magda: I guess so...but...if my employers find out I gave information to you, I could be in trouble! I might lose my job!

Olivia: Oh no!

Bindyu: Don’t worry Magda. No one will know, and our campaign will be successful.

Magda: OK.

Harry: Yeah—you watch—there’s no way they can close the café now!

Olivia: I hope you’re right.

(door opens)

Sarah: Oh!

Magda: Wow!

Harry: Hey!

Olivia: Hi!

Bindyu: Erm, who’s this?

All: It’s Johnny!

Johnny: Hi!

Olivia: Welcome back!

Harry: Good to see you man!

Johnny: Good to see you all again! I’m back!!!

小链接

伦敦著名购物区

牛津街 Oxford Street

牛津街是伦敦重要的购物街,长1.25英里的街道两旁布满了18世纪末期的精美建筑。超过300家的世界品牌店及大型商场云集于此。在街的起点,靠近地铁Marble Arch 站的地方,就能看到时尚前卫的代表 Selfridges百货公司。

Nike Town、Topshop、Gap、H&M的大型旗舰店,Zara、MNG、Kookai、Next、无印良品等红极一时的大众时尚品牌店,各类服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除众多的高级品店外,那些面向年轻人的随意轻松风格的店铺也很引人注目,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伦敦最前卫的时尚风向。

克林顿曾经签名售书的英国连锁书店 Water Stone 也坐落在牛津街上。这条购物街,被誉为“欧洲最繁忙的街道”。当然街上的东西绝对不便宜,因为这里的租金高居世界第三,紧随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和香港铜锣湾之后。

邦德街 Bond Street

沿着牛顿街向西走就会看到邦德街,这里是品牌服饰的集中地,各国际品牌在邦德街上都有店面。邦德街有新老之分,老街(Old Bond Street)是Tiffany、Cartier类的珠宝店、名表店还有古董商店,算得上伦敦最昂贵的地方;新街(New Bond Street)是时尚奢侈品的天下。在这里逛街经常看到成群的记者,因为这里是全世界明星的采购站。

摄政街 Regent Street

摄政街是与牛津街中心相垂直的街道,沿街满是琳琅满目的各式店铺。

街道曲折蜿蜒,连接牛津广场(O x f o r d Circus)和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 Wedgwood 和刀叉店 Mappin&JWebb 都在这条街上,Liberty 百货也在这里。这里许多商店均具英伦风范,你会在街上看到很多中上阶级的英国人,当那些英国绅士打扮的人跟你擦肩而过时,时光好像回到了上世纪初。

这个地区在19世纪时,是皇亲国戚及上流社会的购物街,现在仍然是传统英国人的活动地区。牛津街与摄政街都是伦敦首屈一指的购物街,每年圣诞节前都会举行亮灯仪式,到了新年或是夏季打折时期,更是人满为患、寸步难行。在摄政街南端有一些个性小店,集中了众多新生代设计的作品。

皮卡迪利广场 Piccadilly

皮卡迪利广场是一个古老的购物区,是一些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零售商店所在地。其中Fortnum and Mason 是一家优雅的高档商店,以其美味丰盛的食品而闻名遐尔。特色茶和鱼子酱是这里的招牌美食。除食品之外这里还有琳琅满目的男女服饰、化妆品、家具、饰品、皮箱等各种商品,商厦六楼是个不可不去的地方。

杰明街 Jermyn Street

从皮卡迪利街(Piccadilly Street)转进去,就会走进另一个时空。杰明杰街上商店至少都超过一百年,即使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店也不稀奇。建筑物及店牌都相当古朴,木制的橱窗有点斑驳,透着古意盎然的色泽。这里以定制衬衫店、时装店和首饰店而闻名。同时,在杰明街还有精美的艺术馆和古董商店。

伯灵顿市场街 Burlington Arcade

4.公关写作之公关新闻稿写作 篇四

公关写作之公关新闻稿写作大全什么是公关新闻?

对于企业而言,公关新闻是关于企业且有利于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培育良好公众关系的新近事实的报道。请注意,这里有四个关键点:

A)关于企业,我们写的内容里,一定是要和企业有关,而且是要和企业想要重点表述的内容有关,不能信口开河,特别是关键地带(开头结尾)一定要重点表述企业宣传核心。

B)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请注意“塑造”这个词,并不是单纯说企业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领先,就是塑造了良好形象,相反,自卖自夸只会招致读者反感,媒体记者也无法发布。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各种语言描述客观事实,烘托气氛,最终让读者得出我们要传播的信息结论。

c)培育良好公共关系,这一条相对较为宏观,属于公关公司策划范畴,我们可以不必过多考虑。

D)新近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最新最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传播开来。

公关新闻是写给谁看的?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连受众群体都没搞清楚,那无异于蒙上眼睛打拳了。

软文是写给广大读者的,如果要让读者满意,那么不仅要传播客户企业的信息,还要给读者丰富的附加价值。

读者不是在看我们的广告,也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广告,如果他发现自己在阅读新闻时却中了“圈套”,是在接受广告信息,那么读者就会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那么读者就会读不下去,就算读下去,也很难完全相信的真实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体现“客户

是上帝”的宗旨,公关公司往往将的广告性质暴露无遗。那种青筋暴露、口沫四溅的如同街道散发的小广告一样,客户那边是满意了,但读者可不满意了,本来是要读新闻的,谁想看到一群厂商在这里自卖自夸?

软文首先要明确的定位就是:软文也是有价值的新闻。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信息有必要透明,有必要同社会大众经常“见面”,但如果经常以自吹自擂的面目出现,美誉度又如何建立起来?

奥格威曾经说过:“我们千万不要把读者当作傻子。”遗憾的是,很多软文工作者常常把读者当成傻子,以为自己说什么读者就会相信什么。而客户那边的公关经理也常常是一厢情愿的认为,读者读不出新闻里的广告味道和交易味道来,只要拿气势“唬”住读者,读者就一定会“就范”。

因此,公关新闻写作难度在于,大多数公司的“新闻”,对于整个行业,社

会,乃至媒体记者,都算不得什么“新闻”。这样,要写出一篇精美的公关新闻,就必须多下功夫。

而且写法绝对不能与常规新闻相同,开头就是“×年×月×日……”。

5.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篇五

既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就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转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期采访前功尽弃,徒劳无果。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离不开新闻事实,否则,写作和采访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全国道德模范党素珍的事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反响很大,这首先是她有《50年的坚守》这样的事迹存在,然后,通过许多记者深入挖掘,采访很多接受过她服务的矿工和老人家的子女之后,最后才报道出来。这一环节实现了事实到新闻转化,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党素珍的报道中,报道了她凌晨在井口为矿工送水、缝补衣服,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矿工簇拥着把她托入救护车,眼望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滚下热泪,像这样细小的情节,被当时正好在现场的我捕捉到(当时我就在她服务的矿井作宣传工作),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服力强,感动了读者,衬托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为这一典范人物的推举和奉献精神的传承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深入实地采访,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党素珍的报道会有这样成功吗?“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关系问题所持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参考文献:

6.新闻写作的建议 篇六

一、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闻素材的变化。对于信息社会中瞬息万变的新闻素材,编辑人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说,记者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之后,在播报之前应当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编辑,才能够成为被社会大众都认可与接受的新闻形式。

其次是新型传播形式的改变。随着网络新闻近年来的发展,大部分受众越来越偏向于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来浏览新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也必须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可视化强的新闻节目。

最后是编辑理念发生的改变。在新时期下,新闻编辑工作的明显变化即是思想理念方面的转变,唯有积极更新编辑工作理念,才能够真正做好编辑工作。如果编辑人员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为了进一步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我们要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1.新闻编辑工作的时代性特征。新闻编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传播媒体的风格与新闻特色。在新时期,新闻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平面化逐渐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受众对新闻的要求逐渐提高,编辑工作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加。

2.新闻编辑工作是对第一手新闻资料的加工和提炼,是对记者和撰稿人提供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二次创作和加工。编辑工作应当从新闻工作的大局出发,挖掘出原始新闻资料中有价值的内容,并从客观的角度来对新闻进行分析。3.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飞速发展让编辑工作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新闻编辑工作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组织热点新闻对话,都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4.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各个新闻事件进行把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责,编辑人员在对第一手新闻资料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必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保持一致,对新闻资料的属性进行准确判别,从而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做好新闻资料的筛选与编排工作。

三、做好新闻工作的对策建议 1.重视编排工作。我们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对新闻材料进行二次编排整理。为了让更多的受众可以更好地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做出更加高质量吸引人的新闻,编辑人员特别要关注受众的收视心理。要做好编辑工作,第一是必须要对宣传心理学和宣传艺术学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之中,开展好新闻素材的编排工作;第二是在对新闻素材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电视台和新闻栏目的主要受众的收视 规律,把各类新闻进行科学的安排衔接,从整个新闻节目的大局出发,站在广播电视台发展的高度,对每一则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理清它们的关系,进而让新闻播报时更加流畅,让整个节目变得更加吸引观众,从而充分发挥出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

2.注重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量通常来说是指受众从新闻节目或者其他媒体节目的观看过程中所获取到的信息量。若我们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仅仅在意新闻信息的多少而不注重其中的有效信息量,这样播出的新闻节目不可能有很高的质量。因此,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对新闻信息展开审查分析,若编辑人员自己都对新闻素材不满意,那么受众就更不可能接受和认可了。

7.公司新闻稿的写作 篇七

因此, 在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新闻写作在实用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构成中一直处于“龙头”的位置, 是一系列新闻业务的入门课程之一。课程对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训练, 希望能够培养出熟练地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凭借自身敏锐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借助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能写出传播效果好的新闻稿件以适应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

但是, 在目前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还存在阻碍教学初衷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广播式教学唱主角, 学生所学新闻写作知识与能力脱钩

广播式教学是指“以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为中心, 以言语和板书 (教学媒体) 为手段, 向学生 (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灌输式地传授知识 (教材规定的内容) ;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1) 的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理论的情况。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被忽略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被束缚了,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业务能力。而这些能力,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从事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专业要求。

所以,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者理论, 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 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 (2)

2. 实践教学难于落实,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新闻业务教学实践较为突出的是清华大学特色新闻教学项目——“大篷车课堂”。新闻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自1999年开创以来, 每年夏天, 李希光教授都会带领一组清华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 学习用全球的视野、历史的深度、讲故事的方法来展现现实生活。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这样的大篷车课堂需要来自社会的大量的经费资助, 需要专职的多名教师参与, 需要采访地政府的高度配合, 需要出版社发表学生的作品集。这样的新闻采写条件, 让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望尘莫及。

而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面临着经费缺乏、教学设置限制、学生实践作品难于以高校和媒体合作形式发表的问题。

在新闻写作实践教学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由于课后采写实践的锻炼机会的多寡, 出现新闻写作能力的“橄榄球型”分布: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新闻写作能力一般化的学生、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二、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1.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课程的应用型特质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介绍新闻写作的理论和各种类型的新闻写作技巧, 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从各种采写实践中去理解, 去总结,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所以, 笔者认为, 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才不会偏离这门在世界各国新闻传播学科中都处于核心地位的课程的设置意图, 也才真正符合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质。

2.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新闻写作能力, 应包括智力、技能、素质和修养四个方面, 统称智能素养。其中, 智力, 主要指新闻学习者的记忆力、发现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技能, 主要包含运用语言工具、掌握布局技巧和熟练写作方法这三项重要技能。素质属于生理因素的条件, 包括意志、情绪、自我控制的差异。修养属于后天性条件, 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三个方面的修养。 (3)

所以, 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新闻写作能力训练, 并不仅仅是指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 而是一种新闻写作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专业领域内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不仅仅致力于提升新闻写作的动手能力, 而是通过教学, 夯实学生的新闻素养, 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发现新闻的能力、采集素材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新闻报道还原新闻真相的能力。所以, 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新闻写作教学,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凸显新闻写作能力训练的教学途径探索

在笔者的新闻写作教学中, 总结了几种培养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 这几种方法都是教师改变“广播式教学”方式, 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尝试。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4) 。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评价案例内容, 针对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充分地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有机结合。以案例为分析对象, 强化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 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 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思考、探索理论如何通过实际工作体现出来的过程中, 把对理论的学习真正建立于新闻实践之上, 可较好地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认为, 在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新闻报道, 更应该强调案例的新闻时效性。教师把一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 充分地体现了新闻界对新闻时效性永不止步地追求, 也给学生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新闻案例, 促使学生关注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 积极主动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 与社会舆论保持一致地步调。这对于其专业能力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 课堂内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 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 让角色模拟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 表现自己的才能, 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来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通过角色模拟,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是一个“应用——感知——理解——掌握”的活动过程。 (5)

笔者认为, 在新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对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强化训练, 也为了弥补开展采写实践受到的限制, 课堂内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 针对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 比如事件性消息、专访、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写作, 均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配合创设一定的新闻场景, 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模拟记者的角色, 布置明确的课堂训练任务,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新闻的采写。

从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情况来看, 由于采写任务集中、明确, 学生参与角色模拟时有新鲜感, 采写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较好。

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 采访真实的故事, 接触真实的人物, 学习真实的本领 (6) ”。在新闻写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笔者认为, 应该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

(1)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高校内的各种新闻媒体, 都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业务“练兵场”, 包括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的的各种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台、刊物、网站, 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所拥有的各类媒体, 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校园变为“新闻实践的实验田”, 通过大量的实践,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此外, 高校新闻专业应该与当地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在当地媒体开辟固定专栏等方式, 一方面为当地媒体输送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来说, 学生的新闻作品真正走出校园, 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采写积极性。同时, 高校新闻专业在当地媒体设立实习基地, 也将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新闻实习。

(2) 课内与课外结合

新闻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实践学时, 虽然学时非常有限, 但是如何安排好这些学时, 让它们切实为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服务, 是任课教师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几个学时调整在一起,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半天至两天不等的外出采写实践。虽然只能是近距离、小范围的外出, 但是学生还是能够跨出校园, 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体验中发掘新闻线索, 完成采写任务。但是, 这样的采写安排要求教师慎重选择采写实践地点, 要考虑到实践地点的信息可挖掘度, 否则学生会觉得收获不大。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课内的实践学时毕竟非常有限, 一两次的课内外出采写对于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是非常不够的。所以, 笔者认为, 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应该充分结合。课外实践包括了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的媒体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从事这些方面的实践, 通过把新闻写作课程的成绩与学生的发稿量一定程度地结合, 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注释

1 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年9月第1卷第3期, P55-56;

2 李希光:《中国教育与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2010年1月第1版, P136;

3 张鹏飞:《新闻写作能力体例建构的审美模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第9卷第5期, P89-90;

4 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4期, P64;

5 杨梅:《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9年第3期, P93;

8.活动类新闻稿写作指导 篇八

[真题回放]

(2013江西卷)星光中学(Xingguang High School)近期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假定你是学校英语报记者,请写一篇短文,报道此次活动。内容包括:

1. 时间与地点:4月10日,大青山(Daqing Mountain);

2. 活动的过程;

3. 你对于这次活动的评论。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试题分析]

1. 审题

体裁:活动类新闻稿,属于应用文写作;

人称:第一人称为主;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首先,交代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人物;其次,叙述活动的过程和细节;最后,总结和评价活动。

3. 错误呈现(学生习作错句摘选)

1. From this experience, we all know that the road to success is never smooth. Only if we keep up our mind can we success.

2. In spite of the hardship, all of us made our efforts to arrive the top.

3. This experience not only did w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arose our interest about nature.

4. All the way we sang, chatted an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beautiful scenery.

5.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 and I was proud of myself.

6. 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can’t wait climbing the mountain.

[修改建议]

1. success改为succeed。Only位于句首引起倒装句,情态动词can提前,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故用动词succeed。

2. arrive后加at。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应加介词at。

3. 该句错误较多,比较混乱。这位同学本想使用not only ... but also ...引起倒装句,但是对句型把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错误。建议修改句子为:Not only did the experience make u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it aroused our interest in nature.

4. 该句出现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部分并列的错误。建议把句子修改为:All the way we sang and chatte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5. 去掉and,在I前面加逗号,本句成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

6. 该句出现了从句中缺少主语,时态不一致和固定搭配错误。修改后的句子为: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they couldn’t wait to climb the mountain.

[佳句欣赏]

With the purpose of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natur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 climbing on April 10th recently, which attracted a good man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it. (朱丽莹)

Our persistence and strong will led us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here we all were hooked on what we saw. (董勤印)

It was persistence that made us have a good view of the top at last. (潘建琪)

Painful as I was, I still kept on climbing with the company of my classmates. (何静)

This mountain climbing taught us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ersisting our dreams and they are bound to be achieved sooner or later. (王加丽)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not only broadened our horizons but also made us beco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others. (徐强)

nlc202309091425

[范文呈现]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ke outdoor exercise,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climbing on April 10. Hundreds of us took part in it.

It was a nice day. At 8:00 am, we gathered at the foot of Daqing Mountain and set out for the top in high spirits. All the way we were chatting, singing and laughing,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When some fell behind, others would come and lend a helping hand. About 2 hours later, we all reached the top. Bathed in sunshine, we jumped and cheered with joy.

The activity benefited us a lot. Not only did it get us close to nature and give us relaxation from heavy school work, it also promoted the friendship among us. What a wonderful time!

[实战演练]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你校近期举办了辩论赛(debate competition)。假定你是校英语报记者,上周三,你观看了其中一场比赛,请根据以下要点提示写一篇短文,报道这场辩论赛:

1. 来自高一高二的八名辩手参加了这场比赛,辩题为“学习是否需要兴趣”;

2. 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表现以及比赛结果;

3. 对这次辩论赛的评价(如: 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团队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交际能力等)。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辩手debater 正方positive side 反方negative side

[试题分析]

1. 审题

文体:活动类新闻稿;

人称:第三人称;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第1段:举行辩论赛的目的及时间;

第2段:辩论过程及结果;

第3段:辩论赛的意义。

3. 选词组句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enrich students’ spare life

正方持有……观点,然而在反方看来……: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 while the negative side believed ...

精彩/出色的表现:excellent/outstanding/brilliant performance

高度评价:think highly of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broaden the students’ horizons

提高了团队意识:promote the sense of cooperation

激发了学习兴趣:motivate/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培养了交际能力:develop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ability

4. 连句成篇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students’ spare life, our school held some debate competitions recently, one of which I witnessed last Wednesday.

Eight debaters from Grade One and Tw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who debated on/over whether interest is needed in our study. 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it’s necessary to be interested in what we learn. On the contrary/However, as far as the negative side was concerned, there is no need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our subjects. They considered interest as a motivation not a necessity. All the debaters g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in the free debate period. Eventually, the opposition won the debate for their cooperation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ll the audiences and students think highly of the debate competition. Not only did it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but also it promoted their sense of cooperation. Meanwhile, it motivated/arou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as well as developed thei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kills.

9.新闻稿写作技巧 篇九

要有新闻价值

要使一份声明有新闻价值,它九必须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广泛而普遍的兴趣,并且具有明显的新闻视角(例如重要信息、心进展、戏剧性、趣味性、当地视角、影响等)。另外,新闻稿的写作风格应该是新闻性的,而不是营销性的。应当非常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是一位记者在为您撰写一样。最重要的是,新闻稿应当是去“告知”公众,而不是仅仅在推销一种东西。

标题格式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在浏览您的新闻稿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您的标题。一个有效的标题往往意味着这名编辑会刊发你的新闻稿还是会点击删除按钮。在确定有效的标题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标题不要超过一行。许多编辑部会限制标题的字数,超过限制字数的新闻稿就会被拒收。

2、标题应当能够产生一种让编辑“干着急”的效果,使标题成为概括新闻稿内容的一种“挑弄”性的语句。这很关键,因为许多记者仅通过网络系统浏览新闻稿的标题,然后在想要浏览新闻稿全文的时候才会点击选择。

3、标题应当包含发布这一新闻稿的公司的名称。不要出现“公司”、“股份”或者“有限”之类的词,非为了清晰地界定组织有必要进行标明。

4、不要使用感叹号或人民币符号。

5、避免所有可能的批评性的、争议性的或者判断性的陈述。

写作风格要求

撰写一篇专业和有效的新闻稿可能会很困难。以下是在草拟新闻稿的时候应当注意的几点:

1、尽快切入主题,用引证和事实来支撑你的主题。

2、恰当地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校对打字稿,不要以来拼写检查。

3、在新闻稿中强调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这6W。

4、重复检查电话号码和链接地址。

5、大声朗读你的新闻稿,看看感觉如何。

6、使用引语来传达别人的意见或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不要忘了在你的新闻稿中标明你的姓名、发布时间、日期、网站地址和电话号码。还要保证在稿件发出以后别人能够通过电话找到你。

8、应当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撰稿人与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一样。

9、不要使用代名词,如我、我们、我们的、你们的等,除非是在直接引语里。用第三人称撰写。

10、不要说大话或者显得像个瘾君子,但一定要让读者知晓你在这一行业中的地位。

11、一定要在最后一段中加上有关贵公司的标准样板信息。这一部分标题应当是“关于(在这里插入贵公司的名称)”。

长度要求

新闻稿应当简洁而且紧紧围绕主题。新闻稿的长度应当在两页之内。50字以内的新闻稿更像是广告,而不是新闻稿。点句(文章中用来引导各要点的圆点符号)可以使用,但不

10.新闻稿写作格式 篇十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格式范例如下:

*****************(引标题)**************(主标题)

——***********(副标题)

***********************************************************************************************************(导语)

************************************************************************************************************************************************************(主体,可分多段)***************************************************************************************************************** *************************************************(结尾)

署名

一、标题:

(一篇新闻稿一定要有标题,忌直接写“新闻稿”或“xxx活动”,具体大家如果不确定,也可以到网上、报纸上搜集一些标题来看。或者平时将好的标题抄录下来。)

(一)、标题是新闻的眉目,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所在。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标题别致,新闻也会增色;反之,新闻也无光彩。

(二)、新闻的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等形式。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部分之一,一般概

括标题的主旨,点明立意之所在。居上的称引题,其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中

心等;居下的称副题,其作用是补充说明正题题的内容。

(三)、写好新闻标题,需做到:

1、准确符合新闻内容。

2、鲜明有鲜明的政策倾向和新闻价值。

3、生动新鲜活泼,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

4、简炼,用较少的文字概括和包含较多的新闻内容。例:学雷锋,学做人(引标题)——我系特邀刘德全少将做专场报告(主标题)

二、导语

(一)、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

最精彩的事实,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以便使读者了解主要内容,并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导语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具有统一全文的作用,因

此,有人称之为“消息中的消息”。

(二)、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直叙式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扼要叙写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给读者以开

门见山、直接了当、一目了然的印象。直叙式导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写法。

2、设问式以设问开始,把新闻消息里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介绍的经验更尖

锐、更突出地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设问之后立即用

事实作出回答。

3、描写式文章一开始就针对消息内容中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某一侧面,用简洁的笔调勾出它的形象,从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评论式新闻的开头就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

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作用。

5、结论式它把新闻事实的结论或结果,一开始就写出来。

6、对比式运用对比或衬托手法,把作者要说的事实和观点鲜明地突出出来。

7、引用式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辟的语言,点明消息的中心或意义,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新闻稿都采用直叙式或描写式以及引用式,不提倡使 用评论式,我们的新闻稿不同于时评或者一些评论性文章,就是报道活动事实,最好不 要附加过多的个人想法。)

(三)、主要事项:导语必须以事件为中心,兼顾其他因素。要分清主次,千万不能把

许多事实都挤写在导语里。

例:为促进团支部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广大团员的归属感,对团员省份的认同感(目的)。3月22日晚(时间),人文系举办了先进团支部答辩(事件),人文系周婳老师及各系团支部副书记担任本次答辩的评委(人物)。

三、主体新闻:

主体新闻的主体接导语,围绕着立意展开全部内容,圆满地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主体运用的材料要充实、具体,具有典型意义。新闻中的五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原因,都要有所交待。消息的立意要集中,一则新闻只有一个中心,说明一个问 题,叙述一件事情。一篇消息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主体部分写得如何。因此,写一篇 消息时,主体部分必须着力写好。

主体的结构形式,有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即时间的先后,一步步进行交待;有时 按逻辑顺序,即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层次,先讲概貌,后讲细节,先讲主要材料,后讲 陪衬材料。(结构形式上两种都可以用,前者写起来有点记流水账的感觉,所以比较多 的是后者。)

不论用什么方式来写主体部分,都要尽量使得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详细得当。另 外,应注意主体与导语的文字不能重复,导语说过的话,主体不要再说。主体中内容 也不要重复提。

四、背景材料:(在知道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

(一)、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关于历史、原因的说明和环境、气氛的描写。它的作用是 说明事项产生的条件、消息的性质和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增加消息 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背景材料从具体作用上分,有以下几种:

1、对比性材料就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比照以突出新闻事件的重要

意义,或阐明一定的主题思想。

2、说明性材料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状况、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发展变化以及

其他种种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等。把新闻事实讲得全面深刻而又恰而其分。

3、诠释性材料介绍人物的出身、经历,产品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以及解释

一些专用术语、技术性知识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内容,增长知识。

例:据悉,此次讲座的主讲人xxx是xxx大学的教授,曾获。。。

五、结尾:

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好的结尾能加深读者对主要事实的感受,让读 者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但并不是所有消息都非有结尾不可。(我们一般活动的新闻 稿结尾都离不开那几句话~如“活动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或者“活动得到了各个学院 同学的积极响应”等等~)

可以加上如:法学学生xxx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受益匪浅之类的,通过学生之口凸显此次活动的意义)

11.浅谈新闻写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新闻写作 问题 思考

搞好新闻写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理解成就是“写”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或者说要练好“基本功”才行。

1.素材选择要适用

选材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好新闻的关键。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时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五是实效性。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

2.结构安排要合理

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定规律可循。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闻主题的主体。

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3.导语叙写要精炼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

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4.标题拟定要科学

标题也叫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

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字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简明概括而又能反映内容呢?这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彻理解新闻内容的意义,抓住新闻的特点。

5.背景材料要全面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的意义,说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一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一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聞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6.数字材料要真实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准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7.语言运用要贴切。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与思想的外衣”,是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不可缺少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就是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善于遣词造句,准确地描绘事物。

在新闻语言运用方面,首先要处理好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处理自然过渡,才能化长为短,写好短句短段。通常的办法:一是通过代词来过渡,即用代词来代替在前面的句子或段落里出现的词语。二是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和概念来过渡,即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意思。三是运用排比结构,即通过重复某种句型,把句与句、段与段联系起来。其次,是要准确运用词语。新闻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不在卖弄文墨,堆砌辞藻;而在于用读者能理解的词语,把事情表达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一般地说,新闻写作应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使普遍读者愿意读下去,能读懂而且记得住。常用词汇在新闻的语言中是得天独厚的,有其广阔的用武之地。

12.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与写作技巧 篇十二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2]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

五、结语

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李达.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J].才智,2015(04):312.

[2]乌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1):133-136.

[3]曹东.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09(06):34+20.

上一篇:初一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基层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