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2024-07-06

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精选10篇)

1.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一

清华园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 蜕(tuì)变 玷(diàn)污 诅(zǔ)咒 倔(juã)强 ....B 堕(duò)落 贪婪(lán)禀(bǐng)告 奢(shē)侈 ....C 应 和(hâ)水藻(zhǎo)澹澹(dàn)栖(qī)息 ....D 枯涸(hã)迸(bâng)溅 酝酿(niàng)梦寐(meì)....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酝酿 茏罩 花枝招展 呼朋引伴 B 镶嵌 湛蓝 以往情深 清澈见底 C 响晴 空灵 返老孩童 宽敞明亮 D 缘份 恩泽 波光粼粼 春燕啄泥

3、下列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是()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D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4、仿写句子,要求与所给的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都相同。人类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

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5、语言表达

某旅游景点有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则告示告诉游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6、默写

⑴,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⑶春天像,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朱自清)

⑷《观沧海》中体现了作者有气吞山河、一统天下之势的诗句是: ⑸默写出《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 ⑹《天净沙 秋思》中抒发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⑺何当共剪西窗烛,⑻,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⑽子曰:岁寒。(《论语》)

三、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6分)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1)吾日三省吾身。()(2)学而不思则罔()..(3)死而后已()(4)勿施于人()..

8、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2分)

(1)(2)

9、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2分)

(二)现代文阅读 春(12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本文作者是朱自清,这是一篇(体裁)。选文分别是 图和 图。

11、选文①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12、“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也写了。“黄晕”是写色彩的,与选段中 和 两字呼应。

1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摸下列语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②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后母的三巴掌(8分)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4、这篇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描写人物时运用最多的是 描写。(1分)

15、、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答:

17、“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2分)。

18、简析后母的性格特征。(2分)清华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C

2、C

3、D

4、略

5、文明游玩,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旅游景区的设施和环境。意思对即可。

6、我寄愁心与明月

择其善者而从之

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日月之心,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⑴反省

⑵迷惑 ⑶ 停止 ⑷强加、施加

8、⑴

9、略、散文

春风图

春雨图

11、.①吹面、抚摸;②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③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④鸟儿、牧童、短笛、牛。5.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12、春风

绿

13、①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4、母亲的三巴掌

语言

15、偷瓜;藏钱;不想念书(抓住大意即可,允许灵活表达))

16、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7、爱子心切,教子严厉(必须抓住“严厉”来回答)

18、言之有理即可。

2.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二

一.学科特征突显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 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 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 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为便于研究, 仅以第一册内容为依据 (以下同)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 对人性的尊重, 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 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作品的不同取舍, 《致橡树》的回归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 友爱, 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更多表达的是热爱祖国的“政治”话题。

二.编排体系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 而人教版教材显然注重了这一方面。其主要体现就是结构的日趋整合, 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 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 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 多层次, 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 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 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 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 仍按单元组合编写, 但人教版教材的独特之处, 就是改文体杂糅回归为文体统一, 每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 每四课组成一单元, 共六单元, 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 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 每篇课前删除了所谓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 单元说明更见详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 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展开编写。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显然, 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 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 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 按照写作心理编排, 内容整合优化易于学生接受。比如, 教材第一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个单元, 但内容更加紧凑, 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 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 人教版教材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一目了然。既富有思想教育功能, 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观的表格, 显得更加清楚, 赏心悦目, 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表格设计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 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 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 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 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 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 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 如:《我有一个梦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 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选文内容文质兼美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 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 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 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 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 但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 标志着教材体系的更加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 删减文言文内容。人教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 是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 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 利于学生记诵和赏析;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数量, 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 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 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背诵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第一册文言文内容压缩, 仅两单元共8课, 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 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 只《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篇要背诵, 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 占25%。在衔接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 (主要是文言文) 方面, 要求有所降低, 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 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取的, 当然, 随着年级的变化, 文言文的分量也有所递增。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 课本练习难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自读课文《死水》《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提升为教读课文。相比较而言, 对同一选文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较高。但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 把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 学生不感兴趣, 练习效果不明显的题目删除,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然后联系景物描写, 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 对高一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而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计, 其角度更加灵活, 随之变化为:“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 改换了提问的角度, 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更新颖, 富有新意,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 且题量较大, 可以说是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尝试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课程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 如: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讨的学习方式, 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关怀人性与张扬理性:析2003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2003, 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练习设计

综观国内几套教材,笔者发现诸多问题。笔者试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加以分析,提出其现存的问题以供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阅读课文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4课,其中教读课文12课,自读课文12课,笔者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对每课课后练习设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练习数目过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显然是过量的,以下是每课之后的练习题数量表格:(此练习题的数量经过了细化,包含了每一道练习中的各个具体的小题以及诸如阅读一段文字之后要求回答的各个小题)(表格一)

从表格一中我们得出一些数据:所有题目总数达164道,百分之八十的篇目后习题数量超过五道,其中古诗文两个单元共八篇古诗文,要求背诵的有五处,其中四处是要求全篇的背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明确阐述:“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每课的课后练习应该“少而精”,一般3-4道题,最多不到5道题,显然,人教版练习是过量的,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语文。

2.低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从利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人教版初中教材第六册的分析中得出以下数据:(表格二)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中低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各占34.78%和47.10%,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及评价则占得少之又少,总数仅仅不到百分之二十。

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的阅读部分阐述如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割裂开来。”显然,在现有的练习设计中较高要求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和较低要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比重不尽合理,还缺乏进一步的结合。

好的练习设计应该是分层次的,这既符合思维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他所划分的这六个层次体现着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过程,这六个层次是连续的,相互蕴含的。而我们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教版的课后练习设计并没有遵从这些规律,较低层次过多,较高层次过少。

3.开放性、实践性不够。从表格一中可以看出,课后练习设计大多数为知识和理解层面的题目,而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层面的题目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中多揣摩语句、背诵、相关文章对比分析、练笔的类型。尤其是综合层面的题目多数为改写篇目或是新一段文字的阅读理解。其练习设计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变化。

二、对练习设计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1.为教材练习系统的编排寻找理论依据。目前没有一种理论与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直接有关,研究者们常常用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来进行衡量,视角还不够宽广,缺乏普遍认同的练习设计的整体建构。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从语文学科的理论层面入手,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策略,为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构建起理论的支持。

其实目前有很多关于教材练习设计的研究,如本文采用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还有其他的理论依据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巴雷特将阅读中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文字理解、重组、推断性理解、评价和鉴赏。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应该运用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课后练习寻找一种理论框架,使我们的课后练习更能适合学生的情况,巩固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使教材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练习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内容安排应由简到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形式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只有这样的练习设计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我们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练习的编排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突出整体性,只有这样练习系统才可以真正起到练习的作用。

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思索学习语言的规律。所以,一套教材的好的练习是不可缺失的。而目前,国内对于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研究还不是很多。文中笔者只是暂时对人教版2002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作了分析,希冀对下一步的编写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耀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试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5):58

[2]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特色.语文教学研究,2005(12):1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文平.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2007(2):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张玉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语文建设,2007(2):34

4.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四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歧(qí)

瘫痪(tān)熬夜(áo)沉寂(jì)

B.粼粼(lín)

诀别(jué)

姊妹(zí)

荫蔽(yīn)[]

C.一霎时(chà)

匿笑(nì)

沐浴(mù)

脸颊(xiá)[

D.捶打(chuí)

菡萏(hàn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说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

秋,;冬。

7..综合性学习(7分)

1.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无数文人墨客们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你写下你最喜欢的两句,标明时代和作者。(2分)

(2)假设老师把你安排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她的面前,说:(2分)

2.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交网友已经成为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怎样的网友,怎样交网友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你想给中学生在交网友方面一些什么建议呢?(3分)

有些学生说:“进网吧就好像回家,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文章,完成8—11题。

(16分)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成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并没出动,只是沙滩上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喧哗咆哮的黄河,凌流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说不定还要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美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的,胖油油的,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有的追,有的逃,有的跑,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8.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塞外春天的图画?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4分)

9.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

10.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古人的诗句来表现塞外的荒凉,有什么作用?(4分)

11.联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14分)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邹扶澜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就反身一挡。我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他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掼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中流了出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话。

明显是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我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瘀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留的血迹。

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母亲这般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母亲坐在大树底下,显然刚刚哭过。她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

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家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2.请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3分)

13.标题“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14.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来

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

1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三.古诗文阅读与赏析(25分)

(一)默写(4分)

16、(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朱自清《春》)

(2)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寓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名句是:

(二)阅读《观沧海》,完成17—18题。

(6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7.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3分)

18.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13题。

(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尊君在不()

(2)去后乃至()

(3)

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2分)

2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

2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

四、写作表达(50分)

24、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过的事,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体特征鲜明;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

400

600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1.A

2.B

3.A

.D

.C

.以她的芳香宜人、内涵丰富给人喜悦;

以她的洁白无瑕、冰清玉洁令人爱慕.7.(1)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

“示例:林芳,你好,我是×××,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

2.示例: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

二.现代文阅读:

8.四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

9.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兽嬉春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对塞外春天的喜爱之情。

10.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塞外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做铺垫。

11.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的思想感情。

12.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面对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

13.喻指母亲给“我”的礼物,即让“我”在苦难生活中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以此为标题,生动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4.“冲”“挡”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护犊情深——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愿孩子再受伤害,体现了一个母亲伟大的心。

15.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

三.古诗文阅读:

16.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断肠人在天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7.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18.C

19.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离开

20.(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2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23.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5.初二语文人教版上册知识点 篇五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二、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缺少宾语)

①、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改正:删去”通过”或者”使”,句子就有主语了。

②、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改正:在”流失”后面补充”的行为”,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③、随着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已经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改正:在”干预”后面补充”的方法”,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通读句子,找出缺少的或多出的成分,补上或者删掉。

2、搭配不当

①、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改正:将”追认”改为”追授”,或者删去”等荣誉称号”。

②、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改正:将”活泼”改为”活跃”或”丰富”。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稳步推进法

期末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可分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时间相对长一些,采取分类复习的方法;第二轮采取综合复习法,有针对性地综中;第三轮采取筛网式复习,时间较短,主要是适应中考各种情况,做好心理调试。

模拟考试法

如果把模拟考试也作为一种复习方法,那模拟考试法就是复习方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模拟考试,可以增强心理素质,对做题速度、时间的把握能力,试题的解题方法的领悟能力等也可以在考试中得到锻练和提高。

忙里偷闲法

6.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六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信客》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7.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七

首先, 鲁迅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但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随着人们认识而不断的变化的。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的第一套全国统一的高中语文教材《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它为了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需要, 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 教学中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 教师对作品的阐释也呈公式化、标准化的倾向。例如, 《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 当时被解读为“革命者永远杀不尽, 也表示后死者会接受先烈的教训, 为革命另辟一条光明胜利的路”。1956年秋季《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但教参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却把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归结为他的“迂腐”、“好吃懒做”、“逃避现实”的性格。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 鲁迅的作品又被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例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之类人物划到地主阶级的阵营里去, 并且认定作品的主旨是对鲁四老爷等“地主阶级憎恶”, 这显然与鲁迅先生创作初衷是相悖的。后来, 教材中注意吸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80年代后的语文教材作了调整, 强调了“礼教吃人”的主题。进入90年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我国也开展起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主体性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和反思性教学成为时代的教学思想”。进入21世纪, 注重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强调语文学科应着眼于“人”的培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 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意在帮助广大师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著作。课文提示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 也注意到了鲁迅本人的意见。如《药》, 现在的主旨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由此可见, 鲁迅的作品从1950年在高中教材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虽然在以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被当作政治工具。但是现在的教材正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他的作品, 让学生真正地读懂他的作品, 走近他的作品。这一点上, 应该是变化的, 人们对鲁迅的认识也是随着对他作品的正确解读而不断深化的。

其次, 关于有人反映鲁迅作品难读难懂, 不喜欢鲁迅的作品的问题。北京大学王富仁教授曾经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 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他表示:长期以来, 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 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 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 “因为鲁迅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 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 “在现代文学中, 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 而是太少了, 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 要从直感出发, 而不是观念出发”。这也可能与时代的差异、思想的差异有关, 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有无主动阅读其作品有关。高中生了解鲁迅一般都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了解的, 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应该更多地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加有意识地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意蕴, 鼓励学生直接去读作品以及鲁迅的生平传记, 以帮助学生走近鲁迅, 以求真正地感受鲁迅及其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个人对知识的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 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该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解读,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三座大山的压迫”, “黑暗的封建制度”, “腐朽的封建思想”等大而化之的主题, 教师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 强行灌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挖掘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例如《阿Q正传》虽然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 但是它内在的深刻含义, 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 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 从而还原鲁迅, 还原文学。

8.人教大纲版小学语文毕业模拟试题 篇八

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

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

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

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将军();我不怕(),自然也不怕();我避开廉将军,是为了_____________。

5.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的人。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毛泽东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我党中央驻石家庄西柏坡。国民党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我党把主要兵力放在东北和西北战场上,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10月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国民党一点厉害看看。”毛泽东身边的人大惑不解:“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评论中把国民党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国民党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京。

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这种事情作为其他统帅如果有一次的话,可以骄傲一辈子。但是对于毛泽东来说,只是属于茶余饭后顺手办的一桩小事,因为他这方面的事迹太多了,毛泽东从来没有宣扬过。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自豪() 袭击()

疑惑不解()

2.当时党中央只有( )人,而国民党却出动()大军,人数是我军的近( )倍,表明形势()。

3.毛泽东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4.敌人被吓退,主要原因是什么?题目中的“一纸”指的是什么?

5.别人可以骄傲一辈子的事,可毛泽东从没宣扬过,表现了他什么优良品质?

参考答案

1.不和廉颇闹矛盾;2.蔺相如比廉颇职位高,却要对廉颇处处忍让;3.说明自己不怕廉颇;4.厉害、秦王、廉将军、不和廉将军闹矛盾,共同保卫赵国;5.顾全大局

1.骄傲、突袭、大惑不解

2.一万多、10万、10、十分危急

3.很有军事才干

4.见我方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怕遭埋伏;毛泽东写的评论

9.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九

迫击炮(pǎi) 瓦砾(lì) 恐吓(hè)

制裁(cái) 笑嘻嘻(xī) 聂华苓(líng)

云霄(xiāo) 央告(yāng) 匍匐(pú fú)

鞠躬(jū gōng)耸立(sǒng) 晨曦(xī)

精疲力竭(jié) 舀干(yǎo) 腋窝(yè)

拂晓(fú)

【词语解释】

拂(fú)晓(xiǎo):天快亮的时候。

瓦(wǎ)砾(lì):砖头瓦块的碎片。

地(dì)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jū)躬(gōng):弯腰行礼。

颤(chàn)巍巍(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

拂(fú)晓:天快亮的时候。

10.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 篇十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材: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等:一样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山水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7.隶而从者 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 下:往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 越:到了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5)予:我;以:来。6)夫:那。胜状:胜景。7)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10)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12)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13)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4)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17)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18)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19)把酒临风 把:持。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21)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22)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25)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26)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8)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3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35)【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①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6.饮少辄醉 辄: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9.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11.吾谁与归 归:归依。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4.休于树 于:在。15.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16.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17.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8.弈者胜 弈:下棋。19.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21.树林阴翳 翳:遮盖。22.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23.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上一篇:疫情防控工作汇报800字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