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

2024-07-10

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精选7篇)

1.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 篇一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参加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欢迎你们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搜集、整理、加工反映企业及其他单位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的数据资料,形成会计信息,并以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发布,以供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作出相应决策时参考。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是委托专门的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所有者只有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对于没有接触过会计的人来说,对会计的认识往往有些偏颇,认为会计不就是记账吗?这还用得着在大学里专门学吗?不错,会计是要记账,但不仅仅是记账,何况会计记的也不是简单的流水账,需要建立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专门方法和技巧。也有的初学者认为会计理论晦涩难懂,方法枯燥乏味,学起来很难。实际上只要理解了会计的实质,抓住主线和纲,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会计的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有的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目标是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提供信息的方式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会计报表),报表的数据来自于分类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而记账的依据则是各种会计凭证。因此,会计核算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过程。此外,会计不是反映单位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反映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因此需要界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哪些可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在什么时间、以什么金额、在什么载体上进行反映。所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实际上,会计特别是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会计确认(解决核算的范围和时间)、计量(解决核算的价值标准)、记录(以凭证和账簿为载体)、报告(以报表形式对外提供信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打基础的。而对于金融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基础会计是你们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你们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为不管是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银行信贷,都必须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了解的途径只有通过解读会计提供的信息。

2.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 篇二

一、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

1. 课程目标。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不仅服务于专业课程及导游资格证书的需要, 更是为了提升未来导游员的文化内涵, 对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 学生能够对中国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知识由死记硬背到领悟内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导游讲解、营销, 回答游客提问, 实现较高的文化素养, 展现旅游人魅力。

2. 课程内容构建思路。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旅游文化知识, 但与导游岗位职业能力密切相关,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着眼点, 分析导游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文化知识内容融入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中, 将学科知识框架重构,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知识总结, 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导游人员带团工作包括一系列工作任务, 包括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迎接游客、为游客安排住宿、带领游客进行游览、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欢送游客等等。结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 提炼出与其有较强联系的导游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四个导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知识整合序化融入其中。

二、学习情境的设计

目前, 各高职院校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材普遍选用的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 这样可以在学生学习导游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因而, 课程的内容基础即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将文化内容整合序化, 融入导游资料整理、导游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四个典型工作任务, 设计四大学习情境。

1. 学习情境一, “文史”讲解资料准备。

在这个情境中, 将中国历史知识、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内容融入, 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调研”、“编辑《中国最美风景》书籍”两个子情境, 教师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及爱国教育, 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中国风景介绍的编辑, 提升整理归纳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并具备较高的爱国热情。

2. 学习情境二, “主题游”导游讲解。

这一情境将中国的宗教、民俗、建筑、园林、港澳台文化知识融入其中, 设计“畅游中国民俗文化村”、“宗教深度游”、“建筑园林文化游”、“港澳台四日游”四个子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整理以及讲解的形式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 当所学知识以导游词形式讲解出来时, 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最好的。主要包括景点概况、名景、传说故事的讲解, 讲解要求生动、熟练, 导游词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知识。

3. 学习情境三, “中国风”商场购物;

学习情境四, “文化饭店”用餐。这两个情境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中国风物特产与中国饮食文化知识, 除了通过情境教学, 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以外, 还充分考虑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即当岗位转换成计调或市场营销人员时应具有的文化底蕴与能力素养, 学生通过商品介绍与菜单设计, 提升创新力与营销能力。

三、课程学习情境教学的实施

课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引导, 情境教学过程共设计六个步骤: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师生共评、教师总结。下面就以学习情景二“主题游导游讲解”中的子情境一“畅游民俗文化村情境”为例, 具体介绍一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

1.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情境导入。

首先明确学生在这个子情境中将要实现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与能力目标。然后进行情境导入。在这个学习情境中, 每名同学都有两个角色, 角色1为民俗村的少数民族地陪导游员, 角色2为游客。

2. 情境分析。

在这一情境中每个小组抽签确定角色1扮演哪一个少数民族的地陪导游员。当游客 (全班同学) 来到民俗村体验游览时, 将会欣赏到北方少数民族、中南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当游客来到其中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时将会有一组同学转换为角色1, 要通过情景模拟、艺术展示等方式向游客们讲解, 并展示所扮演民族的特色。

3. 小组讨论。

学生们按教师的提示, 带着问题阅读并熟悉教材, 之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将自己小组所要扮演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语言系属、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成就、住宅形式、特色服饰与风味、特殊禁忌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填写任务单, 确定任务展示的形式, 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排练。在任务展示之前, 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辅助教具,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 任务展示。

任务展示小组成员能够以活泼、生动、幽默的方式展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成就、特色服饰与风味、特殊禁忌等特点, 使他人印象深刻。展示过程中, 做好角色转换, 当角色1少数民族地陪导游员转化为角色2游客时, 游客 (学生) 能认真观看, 并记住关键知识点。此时, 导游 (教师) 还会与游客 (学生) 互动, 问及所欣赏到表演中的内容时, 游客 (学生) 应能够回答正确。

5. 师生共评。

学生在教师发放的任务单上, 为其他小组的表现打分写下评语, 教师也针对各小组的表现对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6. 教师总结。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 为学生留制作民族知识总结表的作业, 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细化, 在头脑中建立立体框架, 更助于知识的把握。

四、课程设计的原则

1. 理实一体。

该课程的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 采取分组讨论、启发引导、角色扮演、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组织开展知识归纳、作业展示、参观考察、实地讲解等体验性学习, 力求实现理实一体。如宗教深度游情境, 首先, 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对哈尔滨极乐寺、索菲亚教堂、清真寺等景点进行分析, 结合教材准备讲解词;然后到这些景点进行实地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2. 课证融通。

按资格证书考试大纲选择教学内容, 将章节内容重组, 构建学习情境, 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而积极应对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3. 大赛指向。

课程应以省市导游讲解技能大赛为动力, 鼓励学生为其做充分准备, 当所学知识以导游词形式讲解出来时, 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最好的。学生在各学习情境中, 通过任务的完成, 能够为参加技能大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与展示基本功。而反过来, 学生参加导游讲解技能大赛后, 会提高对导游工作的认识, 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 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之中。而该门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实现“会学、乐学”, 增强职业能力, 提升文化素养。

摘要:《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的必修课, 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目前各院校教师在此门课程上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 还是以章节讲授为主对于课程知识内容, 学生难以熟练把握。文章对此门课程进行内容重构, 以导游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四大学习情境, 目的在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3.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 篇三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82-02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汤云飞.问题式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4]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5]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吴金桁(1983— ),女,瑶族,广西昭平人,桂东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教学。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结 篇四

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课里,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班迎来了两位老师,但一样的是,我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都收获颇丰。一.学到了什么?

课程中,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计算机的购买、电子邮件的收发、如何进行网上购物、word的使用及论文的撰写格式设置、个人简历的制作、excel的使用及其应用、制作生成成绩通知单、幻灯片的制作及其应用······我认为收获最丰富的还是word和excel的使用及应用,尤其是论文的撰写及个人简历的制作,这些都关系到未来我们的毕业与就业,十分重要。

二.你认为本课程的学习难点有哪些?

1.计算机的购买。在计算机的购买这一课中,我们讲到了计算机硬件选择与安装以及软件选择与安装。这里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尤其是内存容量单位间的换算、几个进制的转换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常常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听懂了,但下节课回来又忘记了,所以我感觉课后的复习十分重要。

2.在word的使用方面,由于我担任团支书及团学干事,对其的使用频率大,所以相对来说使用的比较熟练。但在论文格式的撰写一课中,涉及到目录的生成时我不太理解,使用的也不太好,但最后经过老师牺牲下班时间对我的辅导,我最终掌握了目录的生成。然后,我觉得日常比较少用到的交叉引用及表格的插入也相对来说比较难熟练掌握。

3.在excel的使用方面,由于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少,所以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如插入频率分布统计函数、条件格式化、分类汇总及高级筛选使用仍然会比较不熟练。

三.你认为本课程可以省略讲解什么内容?

我认为在本课程当中,没有东西应该省略讲的,因为课程中讲到的都是一些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即使我已经掌握,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总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但我个人感觉PPT的讲解可以再讲些深入的内容。

四.你希望该课程还能学到什么方面的知识?

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视频的制作以及photoshop的使用。首先,视频的制作可以方便日后的一些展示需要。其次,虽然现在使用美图秀秀的人群已经相当普及,但我个人认为能使用Photoshop进行相片美化及处理的才是真正的能者。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朗诵,然后我发现课本有关于制作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我觉得可以尝试看看。其实我感觉信息技术真的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所以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多点掌握知识。

五.你对本课程的建议:

5.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6.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研究 篇六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 通过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第二, 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 通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三, 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传输与反馈, 包含了知识的交往、情谊的交往、品德的交往, 能使师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第四,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 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好学”、“乐学”。

二、理论综述

学习动力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理论、刺激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心理动力是一种欲望或内驱力, 即个体的本能和本能所引发的行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本能”或“欲望”所提供的能量是个体行为的动力。刺激强化理论认为, 经过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发生;要依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奖励策略;采用小步子原则, 分阶段设定目标, 并对目标予以明确的表述;及时反馈和正强化通常要比负强化更有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强化对于人类的行为具有影响, 但是, 真正影响人类行为的并不是强化物, 而是人们对于强化物的认识。“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信念, 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人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 (指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 和言语劝导等。在言语劝导中, 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通过树立学习榜样、积极的鼓励来促进多种合作活动。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造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也有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高校计算机基础学习动力缺乏的内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日渐衰弱。大学生不明白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上如何应用, 感到目标不明确, 易产生“学而无用”的怀疑,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主要根源。第二, 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它要求学生具备刻苦的精神。一部分学生思想里所存在的怕苦精神是导致学习动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 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影响学习兴趣。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疾病时有发生, 这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 学科情感不良导致学习动力缺乏。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特点缺乏了解, 学习一段时间后, 会对选报专业后悔。

(二) 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计算机基础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中, 学校应承担一部分责任。第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不明确。当前,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和经济的通才, 但一些学校仍沿袭旧有的教学模式, 较多注重讲授理论知识, 忽视现实的社会需要。第二, 计算机基础专业特色建设力度不够, 学校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计算机基础专业无特色, 导致学生难以保持稳定积极的热情。第三, 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而是素质教育。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注重学习成绩, 而忽略能力的培养。

(三) 教师方面的原因

计算机基础教师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承担社会压力小, 易形成惰性心理。计算机基础教师缺乏必要的学术意识和上进态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长期以来平稳有序、缺乏挑战的现实使教师教学水平不能逐步有序的进步。第二,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过程。部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枯燥无味, 没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缺乏新意, 正是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原因之一。

四、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一) 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是教师, 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的途径如下:第一,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 会用精彩的导入把学生吸引到新课中来, 或用复习上堂课的内容来慢慢恢复学生的注意力。同样, 优秀的教师通常会利用下课前的最后几分钟, 制造学习高潮, 或留下回味无穷的结尾。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二, 完善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应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 进行调整, 要尽可能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展开, 让学生不仅获得抽象思维的结果, 还要同时获得它赖以形成的发展过程。第三, 保持教师的心理健康, 避免把不良心理状态带入课堂。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 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等方面互相猜忌;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应通过调控自己的激情、保持乐观的心境来化解自己的心理失衡。第四, 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一般情况, 学生对教师则往往以情感取向。有效能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合作、民主;仁慈、体谅;耐心、宽宏;兴趣广泛;和蔼可亲;公正;有幽默感;热情、乐观、开朗。研究证明, 教师的个性影响比所用的课程材料的影响还大。

(二) 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首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语, 以便在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用悬念式导语、质疑式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期待欲。用激情式导语、音像式导语能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用活动式导语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感”等。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点拨学生疑惑、深入浅出地讲清难点,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第三, 教师还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组织好丰富的活动, 将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交叉进行, 既扩大学生的活动面, 又满足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让他们不时体会创造的快乐。教师还要常常热情赞美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会感到喜悦, 就一定会热爱这样的课堂, 盼望上这样的课。而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 就会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这种氛围一旦形成, 往往会保持很长时间, 会大大促进教

(三)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师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 共同构成了教学交往的过程。教学交往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既有知识的交往, 又有情谊的交往;既有品德的交往, 又有个性的交往;既有功利的交往, 又有审美的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做法如下:第一, 要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 学生越积极, 教学效果就越好。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就要对教师的理念、素养、个性品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学会理解学生, 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需求, 体谅他们的困难。只有了解了学生, 知道了他们的需求,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 时刻照顾到学生, 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第二,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切忌居高临下, 自以为是, 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只要教师专业素养深厚, 平等交流, 虚心接受的方式, 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 还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三, 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做到公正评价与合理期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不能有丝毫的个人好恶, 也不要有偏见和思维定势, 要善于发现能力习惯偏差的学生身上的优点, 大力表扬;还要注意优异学生身上暴露的缺点, 及时指出, 严格要求。

(四) 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因为大量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完成。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生长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 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优越心理。他们要么独断专行,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么凡事依赖别人, 缺乏主见, 不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合作意识, 培养合作的能力, 教会合作的方法, 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比如, 过去就有的“小组讨论式”, 现在流行的“分解合作式” (即把一个学习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 然后分组承担项目, 最后, 几个小组共同交流成果) , 还有“分组竞赛式”、“同桌合作式”等模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 还能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不断地与他人合作, 增强合作意识, 学会取长补短, 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真正符合现代化的人才素养需要。

(五)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好学”、“乐学”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第一, 用悬念式语言激发学生的期待欲和好奇心。教师必须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 使教材对学生具有一种召唤的力量和强烈的诱惑, 从而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二, 用激情式导语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教师就要设法帮助学生实现同教材完全对应的情绪转换, 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使之在学习前就进入角色心态。第三, 用活动式导语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这时的学生不是被动地被导入, 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问题的解答与讨论, 在活动中走入教材, 进入最佳的

摘要:学习动力理论是当前教育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系统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理论、刺激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造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包括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学校、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最后, 阐明了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7.平面设计基础学习课程 篇七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占用两周时间,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起到深化拓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提高就业率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0#图纸)1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3#图纸)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6k纸25页左右)。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因而敷衍了事,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瞎编乱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比如:第1周,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并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绘制零件图,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要求其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箱体结构复杂,其各个尺寸,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如:带传动工作平稳,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承载能力也较强,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一般放在高速级,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是效率低,适宜放在高速级,以减小传递的转矩,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参照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周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8.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学的艺术风格下一篇:梅龙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