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2024-07-30

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精选12篇)

1.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一

平寨民族小学2014教学分析

一、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有教师17人,学生250人,教学班7个。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责任心较强。在课程改革中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的存在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难以更新,在新课改中,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课程又引入了“应试教育”的老路。课堂教学虽有变化,但步伐不大,教学指导思想没有根本转变。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2、教师的基本素质难以适应,我校教师虽然已接受课程,但要全面适应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在素质能力上还有明显的差距。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够强,教学方法不够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例题讲解例题,就课文读课文,就练习做练习,缺乏教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测试中看,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写作能力较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说明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训练的力度不够,只注重知识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教育。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测试中看,学生做图不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凭感觉用手画,连线不用直尺。很多学生收发室不够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修改、检查的习惯,这些问题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关注的远远不够。

4、培优补差工作没有落实,转化率低。优生培养可以提高平均分和优秀率,后进生转化可以提高整体名次。从学校几年以来的成绩统计来看,我校有些班级,名次上不去,原因是没有转化后进生。在培优补差工作中我们做的还不够好,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没有长期的追踪与落实,差生的转化率很难提高。

二、今后教学设想及对策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要加强组织教师业务学习,继续转变教师观念,鼓励教师利用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岗位练兵,要求教师认真听课、深入评课,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教导处加强扣随堂课,使教师克服平时课堂中的随意性,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目标和重点

结合每学期教学计划交流,让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边备课边在书中点批和眉批,注重标注哪部分是重点,哪个知识点怎样落实,采用哪种方法告示。

3、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运用好远程下载资源,借鉴其中有用的课件,图片,案例等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数学课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加强操作演示,也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语文课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口语交际训练,重视朗读能力的指导,增加课外阅读内容,提千新闻记者理解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创新学生的思维。英语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单词积累,记忆,理解,注重口语训练,注重书写指导。

4、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培养优生和辅导后进生。课堂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语文方面字词要掌握、要求背诵的部分要牢记;数学方面计算能力一定要过关,计算题一定要会做。中间学生侧重鼓励,向优生看齐。学校教研组组织学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

5、注意细节,培养习惯,提高质量。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格式规范的习惯。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细心。

学校的教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来徇,仍有不小差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置,教学评价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上述原因外,就具体教学方面重点剖析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效率不高。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学方法落后。从平时的听课看,教师理念更新不够,方法陈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灌输式、注入式教法多,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少;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少;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培养等。二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条件配备不足,现有的使用率低。

2、现代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尽管2012年我校实施了“农远”工程,但能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却很少,农远设备使用率很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鞭进行教学的现象仍在上演。

3、教研工作相对薄弱。一是校本教研没有落到实处。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而不重视教研的实效,致使教研内容空洞,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把“校本教研“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留于形式。二是教研组没有发挥相应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三是钻研教材不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4、发展不平衡。各年级、学科之间存在差距。总的来讲,从年级来年,二、三、四、五较好,从学科来看语文较好。这些都影响着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5、常工作缺少实效。表面看起来,各项常规工作都到位,然而经过细致调查,问题还是多多;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很少有教师是有备而上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课上完后补备,更有甚者是临近检查再追备,备学生无从谈起。一些教师的备课质量也不高,过程过于简化,尽管照搬照抄教案的现象很少,但并未绝迹。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还是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语文学科抄抄写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积累与运用等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参加检测难以适应灵活的试题。平时检测只做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

基于以上现状,现整改的措施是:

坚决树立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教育观,从“全面”和“整体”上扎实抓好提高教学质量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把握一个重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强化两项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抓好四个落实(求实;求新;求严;求精)。

一、把握一个重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取决于课堂的效率。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运用新的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激励性,充分调动深渊珠学习积极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案,防止机械照抄照搬的不良现象,彻底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法。

二、强化两项工作

1、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一是强化常规管理。要细化教学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常规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二是强化临督检查,要把常规管理工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加强质量监控,进行分析评估,对好的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整改,以促我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2、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主要靠校本教研来完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切实加强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帮助我们教师要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法,促使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中共同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路应该是“重在抓规范,重在抓效果”,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质量之目的。

三、抓好四个落实

1、求实。就要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教学工作要做到“五有”: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结论、有奖惩,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质量检测等,要不折不扣地逐一到位。

2求新。就是要观念更新,办法创新。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人人明白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道理,夯实教育质量提高的思想基础。

3、求严。就是要严格标准,严格要求,要从严治教,严谨治学,从严管理,不随意降低标准,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4.求精。就要出精品,出经验。质量较差学科,不要灰心,要振奋精神,及时反思总结,努力向前迈进;质量较高的学科,要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学校要创英语名牌,教师要当名师。改进薄弱学科,促进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四、加强学习,引领成长

1、业务业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安排、有考勤、有记载。

2、每周看一次教学录像。

3、每天坚持上网或从刊物上新闻记者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等。

4、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能体现个水平的创新教案,每学期上一节观摩汇报课,写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五、增加“以绩强校”意识

1、加强备课环节的管理,教导处拟定在中心校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教学点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建立监督措施,督促到位。同时结合新一轮继续教育,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远程培训,为备好课奠定理论基础。

2、作业设计要求做到“精”、“量足”、“面广”,训练形式灵活多样,提倡分层布置,批改要求做到认真、及时、细致、规范,并及时分析反思,采取正确补救措施,确保每次作业练习都有成效。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做到复习和检测工作,每次检测后要求做有书面分析,有改进措施,有下阶段努力目标等,教导处拟定将些项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检查的一项指标。继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的科学辅导原则。

3、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着眼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重点培养,重视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继续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转差思路,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了解,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培养帮助转化,要有实效。

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课堂练习、坐姿、书写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完成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方面抓起,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良好的习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结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任务艰巨。教学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我们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新台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二

1 采取立法形式, 促使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世界诸多国家都深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 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 保障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切实运行。20世纪60年代后, 美国、法国、前苏联、日本、英国等国, 都不同程度地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非常注重高校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高, 普遍通过立法的形式, 将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确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逐步形成了制度化。

在美国, 绝大多数州实行了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 将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定为5年左右 (各州所规定的有效期不一样) , 超过有效期则必须参加专门培训学习。美国的《成人教育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教育部门负责全国性高等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 并要求各州至少设立一至两所高等学校, 专门负责接受高校教师培训。同时, 还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必须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高校教师培训。另外, 许多州为了保证教师在职进修效果, 立法规定了在职进修期限, 如田纳西州规定高校教师每年必须脱产5天进修学习, 加州规定高校教师每5年必须进修150小时, 其它各州也有相关规定。

1971年, 法国颁布的《继续职业教育组织法》规定, 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人的权利, 每位高校教师都应有享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1984年议会颁布新的继续教育法, 重申了带薪培训假期制度, 高校教师每6年享受半年至1年的研究假期。

前苏联规定, 高校教师每5年轮流进修一次, 且各高校每次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占教师总数的1/5。德国政府规定, 教师每5年都要在本地区进修一定时间, 并到州立师资培训中心脱产学习1次;德国同时还规定, 高校教授每4年享受1学期的研究假期。

日本规定:培训是教师的义务。同时, 还规定培训机构要制定详细的进修计划, 包括培训内容、时间、进程和考核方式等,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日本政府还出台了“优秀教师研修假”制度, 规定具有5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享受3个月至2年不等的假期, 他们可以到别的高校、研究生院、研究所或培训机构等参加课程研修, 结业后一般能晋升一级工资, 参加2年培训的学习者还可获得硕士学位。

英国的终生教育法要求国民接受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的培训更是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 并已基本上形成了全国性的培训网络。英国规定, 高校在职教师连续工作5至7年, 可享受1次不少于1个学期的带薪休假学习。另外还规定, 高校教师每7年必须轮流脱产进修培训1次, 并要求在任何时间内都有3%的教师能够带薪进修学习, 不断充实专业新知识。

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形式, 不但赋予了高校教师培训进修的权利和义务, 而且使高校教师培训的时间、经费等得以保障, 促使高校教师培训形成制度化, 保证高校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2 创设多种形式和培训机构, 为高校教师的培训提供保障条件

在国外多数国家, 高校教师的培训还是以高校组织培训为主体, 当然政府、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也积极参与,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为高校教师培训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校具有师资、科研、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资源综合优势, 是承担教师培训的主战场, 在培训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是以建立高校教学中心来培训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也提供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层次的培训, 满足不同教师需求。英国在13所大学和7所学院设立高师培训中心, 对高校教师提供专门培训。前苏联通过在高校开设在职研究生班, 来培训高校教师, 教师在研究生班脱产或半脱产学习, 有的是为更新知识, 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 形式多样。日本高校鼓励年轻教师参加高校研究生班学习, 对于考核合格者还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

国外有些国家, 还设立专门培训机构。例如前苏联设立了高校教师进修学院, 为高校教师提供专门的进修培训, 进修学院的培训一般要脱产学习6个月。丹麦国家设立全国职业教师进修学院, 根据高校的需要, 承担高校教师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任务。日本于1973年成立中央职业训练大学, 专门培训职业教育教师。此外, 前南斯拉夫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学校、澳大利亚的成人教育协会、德国的成人教育协会等都接受高校教师培训。

这些国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培训组织机构, 满足了高校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职进修和培训的需求, 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注重科学研究培训, 促进教师提高学术水平

高校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高校教师只有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训练, 掌握现代科技手段, 并经常参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才能把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外众多国家都很重视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将科学研究的开展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少国家成立科学研究所, 接受高校教师科研培训。如德国、法国、日本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所, 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研讨会、科研培训班等形式为高校教师提供学术进修教育, 合格后还可获得该所颁发的专业证书。也有不少国家实行定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制度。如美国大多数州明文规定, 高校教师在某所高校连续工作7年, 可享受1年的学术休假, 教师可以利用休假到国内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德国政府实施的“海森贝格计划”, 以奖学金形式资助高校教师定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前苏联还为攻读博士、副博士学位的教师, 提供3至4个月的学术研究假期。日本政府为了支持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由国家科技局划拨专门的科研经费, 为高校教师科研和出版科研成果提供资助;另外, 还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旅费, 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外的学术考察和交流等。这些做法可使教师不断获得新知识、新的学术思想。

3.培训师制度的国际比较 篇三

培训师在中国尚属比较新鲜的职业。2002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意味着企业培训师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正式登台亮相。

根据《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培训师的职业定义是“能够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

企业培训师分三个职业等级:助理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标准中同时规定对培训师的鉴定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第一,职业道德;第二,基础知识;包括:(1)政策法规基本常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职业资格制度政策法规等。(2)经济学基本常识: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劳动经济基本知识。(3)教育培训基本常识:教育培训基本知识、教育培训统计有关知识、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培训经济学基本知识。(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5)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的基本要求、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等。

对企业培训师的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专业技能考核采取现场模拟方式。

《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培训市场、保证培训工作者合法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缓解国内目前培训师严重匮乏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的培训师制度体系还远不如英美等发达国家那么发达,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的系统。今后,培训师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充实和提高。

本文尝试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培训师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予以比较,以期对国内培训师制度的实践有所借鉴。

二、英美培训师制度概要

(一)美国

在美国劳工部汇编的《职业能力分类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中根据岗位分类的策略,把培训师职业分为了三个子类:培训管理者、培训讲师、培训课程设计者。

其中,对于培训讲师和培训管理者又分为5个等级。见下表。

根据每一类从业人员主要职责的不同,美国培训、绩效、讲授标准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Performanceand Instruction)分别从从业基础素质、分析与规划、设计与发展、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见表2)。

(二)英国

在英国,培训师也有实施者、管理者、和协调者之分。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NVQ)一般分为5个等级。但由于培训师的专业性较强,没有一般简单职业所共有的1,2两个较低的等级,而只有3,4,5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职能和能力要求(见表3)。

三、对完善我国培训师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培训师分类体系

根据我国企业培训师定义,培训讲师、培训课程研发人员、培训管理者都属于培训师范畴。而没有在培训师的职业体系中对这三类不同职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进行细分。这种情况在培训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比较适用的。但是随着培训行业的不断发展,培训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对不同职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深入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点,英美两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培训师这一大范畴下,根据从业人员主要职能的不同再进行细分,如培训讲师、培训管理者、培训咨询师等。

(二)加强培训师职业能力建设

由于国内培训师制度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对于培训师职业能力、培训师角色、胜任力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于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有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培训师师资数量与质量已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指导培训师培养的现实实践,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培训师职业能力的研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专业的培训机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已有的培训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已有的培训实践得出培训师胜任力的要素,并构建了培训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对我国培训师的职业能力建设,包括选拔、培养、评估、考核等工作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师认证制度

在我国《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了培训师的鉴定内容和鉴定方式。其中,对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专业技能考核则采取现场模拟方式。但是,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目前尚未见到权威的表述,而且因为培训师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培训与教育的专业技能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培训师技能考核标准是促进培训师认证制度的科学化,并保证认证制度的公平公正,而且还是培训师培养和自我训练的必备参照物。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引入美国阿拉莫学习系统公司的培训师技能培训和认证课程,该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考核,确实对培养和提高培训师的技能具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该院已将此项技能培训作为学院内部培训师认证的技能考核标准。

(四)加强培训师认证后的考核和继续教育

目前已有的培训师制度中,没有对培训师后续的考核和知识更新的再培训提出任何要求。在培训师通过相关的鉴定,拿到鉴定证书之后,就似乎是“一劳永逸”了。这无疑将对我国培训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培训师在获得认证之后,每隔三到五年还需接受后续的考核和再培训,以确保培训师在培训的相关技能和必备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历久弥新。因此,制定培训师认证后的考核和继续教育标准也是保证我国培训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4.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四

一、完善培训机制

1、落实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组织分工。

2、建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自学制度、考核评估细则。

3、明确培训内容,进行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实践培训、自学提高培训、信息技术培训。

二、培训人员管理

1、校领导每人有培训专题:有目的,有内容,有辅导材料。

2、骨干教师有帮扶对象:有示范课,有帮扶教师上的汇报课。

3、全体教师有义务和权利参加培训,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师资培训。

4、每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培训者。

三、培训过程管理

1、制订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帮扶对象。

2、探索培训模式:外派学习、远程及现代媒体收看、自学、座谈交流会、小规模参与体验式实践学习、专业互动研究式实践学习。

四、培训结果管理

1、制订教师培训评估考核标准,定期进行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估,学期末进行总结。

5.教师外出培训制度 篇五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使教师外出培训学有所获,让全体教师共享优质资源。同时也为了规范、完善**市教师外出培训管理,树立我市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特制定教师外出培训制度。

一、指导思想

秉承党的“十九大”中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反恐维稳新常态,聚焦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师政治素养、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升,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提高我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治教,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教育视野和教学思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形成一批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带头人。

2.通过培训,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在培训结束后,通过报告会等形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递给其他教师,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

三、培训对象 中小学教师

四、参训要求

参训教师采取个人申请、学校推荐,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方式。

1.参训教师必须坚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党员优先。

2.参训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品行优良,作风正派,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3.参训教师必须符合公安机关政审有关规定,在公安系统中无任何不良记录。

4.参训教师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母语为非汉语参训人员,MHK等级水平须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

5.参训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身心健康,怀孕及重大疾病患者不得参加。

6.学校对于外出参加各级培训学习的教师,进行登记,做到教师外出培训有据可查。

五、教师外出培训制度

各学校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出发,克服短期困难,足额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训,杜绝出现个人重复参训的“培训专业户”和浪费培训名额的现象,并且对外出培训教师必须建立请假销假制度,安排好教师外出培训期间学校的教学工作。

(一)在外培训期间

1.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培训单位的活动安排,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学习,作好笔记,并积极参加交流讨论,掌握最新信息。

2.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应严格遵守活动纪律,不得擅自外出办私事,不得迟到早退。

3.外出教师必须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虚心好学,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和田市教师声誉,处处为人师表。

4.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不得酗酒,滋事。培训期间重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5.学习活动结束后要立即返回和田,到学校销假,不得无故延长时间。

6.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带回相关书籍、光盘等资料,必须经过审核,登记备案。

7.带队教师要协助培训单位做好参训教师的报道和管理工作,严格做好参训教师的考勤。

(二)返校汇报

为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使全体教师了解新动态。外出培训的教师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将学习情况进行汇报讲座,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存档。

(三)费用报销

所有外出培训,由带队人员于培训结束后按照相关财务制度,经过相关人员审批后,准予报销。凡出现以下情况者,培训费用不予报销。

1.在培训期间,不遵守培训纪律,旷课达到5课时者。2.在培训期间,喝酒滋事,影响和田市教师队伍声誉者,除不予报销培训费用外,将严肃追责。

6.教师培训制度 篇六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此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依据“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训重点,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原则。

二、对象及范围

重点培养在教学实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各级重点学科的后备带头人和教学急需的一线教师。全体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且自觉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师培训。

1、每位在职人员须积极参加师培工作的有关的学习及会议,按要求认真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座谈及交流。

2、对校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基本功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及时参加并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3、为骨干教师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能定期参加学习和各项活动,争当优秀学员。

4、校内将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及校内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竞赛活动,对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5、对不能完成师培工作任务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

三、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1、骨干教师要经常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如何上课。

2、骨干教师要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提出宝贵意见,认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

3、骨干教师要带1——2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要给青年教师做示范课,青年教师要做汇报。

4、骨干教师要每学期写一本优秀教案,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一篇教学反思,青年教师同样要写出优秀教案,科研论文,课后反思等材料。

四、青年教师培训制度

1、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教研室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培训重点一是师德,二是基本功。

2、建立拜师制度。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即新毕业入校任教或调入本校的青年教师)均要拜一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拜师后的第一年青年教师在新课之前都必须听师傅的课,消化后再上课。

3、新入校青年教师入校后在暑假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校岗位和职责、规章制度,经考核合格后再排课上岗。

4、青年教师的教案必须认真规范。新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

5、每学期青年教师都要开一节以上的公开课。

6、青年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电化教学仪器,必须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编制试卷和练习。

7、青年教师均须担任班主任。

8、每学年末,青年教师都要做一次书面总结进行交流。

9、经考查,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将作为南华初级中学名师榜的推荐人或候选人。

10、任教三年之后,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显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入选学校骨干教师榜。

五、课任教师外出培训、考察、观摩学习制度

为了加强教师外出培训、考察、观摩学习的管理,规范外出学习行为,提高参观学习效率,注重外出成果总结,特制定如下细则:

1、参加各类培训、考察学习必须学校校长仔细审核,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审批签字后,方可外出。

2、派出的人员以及人数由校长签字确定,若未确定具体人员,遵循教师以教研员、学科教研组、年级学科组为单位轮流外出的原则。

3、外出学习必须到教务处办妥相关请假调课手续。

4、外出学习人员,应秉承务实上进的态度,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学识,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于优秀学员学校给予考核方面一定的加分。

5、外出学习归校,要认真整理学习资料,要求写出15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感悟,对相关学科或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并将书面总结报告(附总结报告软盘)交教研室登记验收,总结材料将分类作为资料上报学校,在校报或网站上发表。

6、对于高层次、高级别的外出学习,将由外出学习者在校内作专题汇报总结,为了总结的生动性与成果化要求学习汇报者作出图文并茂的相关课件,以强化辐射效应。其他级别的学习汇报要求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

7、外出学习人员须有校长出具的报销凭据或总结报告验收单,方可到学校会计处办理相关报销手续。

六、制度保障

1、全体教师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参加进修和各种培训学习。在专业培训中,培训人员的选拔应根据培训内容与教师的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必须是有利学科的发展或教学需要。为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保障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

2、教师在进修和培训期间,要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培训结束后要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培训情况,培训教师有义务将培训所获取的知识与信息传递给其他教师。

3、参培教师接到学校通知后必须自行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好请假手续,妥善安排好请假期间内的教学或其他岗位事宜,否则自负其责。

4、教师培训、应按有关规定及培训层次形式的要求进行考核及鉴定,并将鉴定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职务任职资格、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之一。

5、凡缺勤达总课时数1/3以上者,必须参加下期培训。

6、考核不合格者,要继续参加培训。

7、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聘用、聘任教师。

7.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七

一、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领导者对培训不够重视

有些领导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对于培训存在一种走过场的态度。在培训中没有进行任何的考核。培训进行中或结束后, 对于培训人员没有任何奖励和惩罚的体制, 以致工作人员对培训的热情、积极性大大下降。

(二) 培训理念没有转变

受旧体制的影响, 始终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实践、教与学无压力、培训效果低的怪圈。培训弊端背后存在的原因, 很多是理念问题和价值观问题。

(三) “学历本位”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个影响因素

当“四化”标准进入干部队伍的时候,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偏差, 一度把学历等同于知识, 把知识等同于能力。“学历本位”仍然没有从知识获取的层面深化到能力提升的层面。

(四) 培训课程太过单一

以上级分发的文件为指导性口述培训, 难以满足工作人员想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需求。

(五) 培训方式过于简单

大多数的培训均为各个科室负责人参加面授, 然后在院会议室采用集中面授方式, 以会议形式代替培训, 培训方式单一。

二、规范妇幼保健人员培训制度分析

针对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规范培训, 完善制度。

(一) 加强领导重视, 形成市场化的培训理念

领导者对于培训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投入, 就会自上而下形成组织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 带动各个年龄层、工作层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 形成良性发展, 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才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核心。领导者应认识到, 作为妇幼保健人员,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最看中的是被关注与被培养。如果妇幼保健院重视培训, 真诚地与妇幼人员交流, 并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注, 在妇幼保健卫生工作中能够不断成长, 那么他们就会视自己的这份工作为一份事业, 为之奋斗拼搏。

(二) 更新妇幼保健人员培训价值理念

只有切实加强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 提高妇幼保健人员的能力, 才是一项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才能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一是发展人力资源战略的必要保障。目前, 妇幼保健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即使是具有高学历的事业单位人才, 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也是极为有限的, 再加上知识不断更新等因素, 更加决定其知识结构和总量不是一次学历教育就能满足其终身工作需要的。同时, 医学科学的发展导致妇幼保健学科的更新和提高, 也使妇幼保健人才需要通过培训来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无论是单位培养人才, 还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培训对于人力资源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是实现工作高效的重要措施。随着妇幼公共卫生的突出和信息的发展, 原有人员的工作结构、工作方法、管理职能, 存在不到位、不配套、不适应的问题, 这些都对事业单位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妇幼保健行业每年招募新的保健人员是工作开展的生力, 但是刚毕业或者刚投入到新的岗位, 如何尽快熟悉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培训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人员精神境界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绩效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妇幼保健院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完善, 不断增强工作能力, 才能出色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三) 完善培训体系, 形成宏观规划的培训理念

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妇幼保健院在招募人员后, 不能只是宏观上对新入人员进行单位的发展、历史、制度等的培训, 而是要在人员进入相应的岗位后, 给予相应工作的培训。同时, 结合岗位需要, 征求被培训者的意见, 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定时对其知识进行更新, 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四) 制定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 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作为课程培训开发的首要环节,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挖掘出存在差距的真正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培训应分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不同主要工作职责进行, 如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直接指导和监督下属工作人员的具体业务落实, 保证各项任务有效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妇幼保健的专业工作;工勤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分析培训需求是进行有效培训的前提, 妇幼保健院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一是培训需求调查。结合本单位工作战略, 制定出来年的培训计划。二是观察阶段。由妇幼保健院各科室的负责人组成观察小组, 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 发现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分析, 总结出关键问题, 其中包括工作人员协调沟通能力差、基层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缺乏等。三是面谈阶段。负责人事的人员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 从中了解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真实培训需求。最后, 结合以上三个阶段培训需求分析, 妇幼保健院人事部门将调查进行汇总, 为制定培训课程做参考。

(五) 根据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的内容应切实符合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 培训的重点应集中在提高个人素质和为妇幼保健专业工作的能力, 在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应遵循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基本要求。根据本单位培训资源配置的状况, 选择正确的适用方式。首先, 在面授班的组织形式上, 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其次, 在培训对象上, 采取分层次教学,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岗位, 设置不同内容。比如, 专业人员与行政人员培训内容应有所区别;再次,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理论培训学习、技能操作、小组讨论、现场教学等方法调动学员积极参与, 加强互动教学, 提升培训效果;最后, 探索建立网上教学系统, 弥补面授形式的不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尝试开展网上教学。由于基层业务繁忙, 脱产接受培训在时间上难以保证, 整合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 加快开发网上培训课程, 开发渠道畅通、互动高效的学习园地, 为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平台。

(六) 完善妇幼保健院的培训评估机制

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体系, 培训的管理就是一个感性的随机过程, 缺乏理性的分析基础, 就是在拿着培训经费“赌博”。缺乏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极易导致领导者对培训不重视, 助长“学历本位”的思想, 忽视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 培训在开始实施之前, 应明确建立效果评估机制。

一是人事部门在工作人员培训结束后,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来了解工作人员在参加培训后的反应和感受。可以制定一张培训需求效果调查表, 主要针对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教师、培训场地、本次培训中三大优点和三大缺点、本次培训您认为应该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设置。二是部门负责人可通过实际操作法和案例分析法, 结合观察法来检验受培训的工作人员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三是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培训成绩评估排名前三名的人员, 在单位公告栏上表扬;对培训成绩评估最后三名的人员, 在会上给予通报批评。

(七) 制定规范合理的培训制度, 推动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首先,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明确单位人才培养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 设定培训内容, 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其次, 制定系列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的有效实施。如制定岗位轮训制度, 规定单位人员定期参加培训。探索院校培养、上级医院进修、实习培训、上岗培训、证书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其他培训方式对单位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 探索建立多元化培训制度, 改变走过场、走形式的传统培训模式。

摘要: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大战略,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保证。妇幼保健院是事业编制单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对事业单位培训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提出改革对策, 有利于提高妇幼保健院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培训,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芳.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09 (6) .

[2]孙综虎, 姚小凤.员工培训管理实务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张俊娟.培训课程开发实务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4]罗纳德·克林格勒, 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连锁企业;员工培训;策略

1.综述

1.1连锁企业含义

连锁店是指众多小规模的、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同一品牌的零售店,在总部的组织领导下,采取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联合。 连锁店可分为直营连锁(由公司总部直接投资和经营管理)和特许加盟连锁(通过特许经营方式的组成的连锁体系)。后者是连锁经营的高级形式。 连锁店的形式可以包括批发、零售等行业,以至饮食及服务行业都可以连锁式策略经营。

1.2员工培训的意义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直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从而采取各种方法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投资活动。企业的好坏与员工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只有通过培训员工不断增加员工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员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2.连锁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2.1连锁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员工培训统一性的制约

从微观上看,连锁企业的模式属于单店经营,整个连锁企业的效益也取决于个体店面的营运水平与营运能力,其优点在于企业的经营可以实现较低成本的扩张,但是同时连锁企业的这一特色给企业自身培训的贯通性与统一性形成了制约,而连锁企业作为由多个单体共同构成的经营体系,其人员培训的专业化、统一化与规范化又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形象,所以实现连锁企业人员培训的统一化应当是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中的重要工作。但是在连锁企业的经营中,由于对经营效益的重视,在经营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忽视了扩张过程中的平稳和稳定,对企业员工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员工行为与企业员工培训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而制约了企业员工培训的统一性。

2.2连锁企业的员工培训起点较低

连锁企业员工培训的起点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连锁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偏低,导致这种现状和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是我国一些连锁企业的岗前培训制度并不完善,许多员工在上岗前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而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就会使连锁企业员工在专业能力上欠缺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其次我国连锁企业中的培训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培训效果相对较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的国内竞争向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转变,而与具有发展时间较长,企业人员培训资金、制度等都较为完善的国际连锁企业相比,国内连锁企业培训人才不足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员工培训制度的完善中重视培训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保证企业人员培训效果的关键内容。

3.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

3.1重视培训部门的设置及其责任的明确

在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完善中重视培训部门的设置以及其责任的明确是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具有统一性的保障。在连锁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中,要认识到员工培训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连锁企业特定时期的工作内容,所以要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具有长远的规划,而培训部门的设置以及其责任的明确是实施员工培训工作,贯彻员工培训制度的组织基础。所以首先连锁企业人员培训制度中要规定专门人员或者部门负责规划并实施连锁企业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人员培训工作,同时通过明确培训人员或培训部门的责任来使培训人员或者培训部门的行为具有制度保障;其次连锁企业要重视通过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来提高培训部门的整体培训素质,从而保证企业员工培训的质量。

3.2重视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的落实

重视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的落实是保证连锁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措施,两种制度的落实在企业员工招聘以及企业员工培训人员招聘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预备制度的完善即是对先培训,后就业的落实与贯彻,劳动预备制度的完善能够从连锁企业员工招聘环节为保证企业人员的素质提供基础,同时也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职业资格制度即是对持证上岗的落实与贯彻,企业人员需要具备政府认定的考核机构为劳动者颁发的职业资格或者专业技能证书才能够参与相关工作,连锁企业人员培训制度中对职业资格制度的落实可以将职业劳动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聘用的重要依据,从而保证连锁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3.3重视岗中培训制度以及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

岗中培训制度以及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是连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关键内容。岗位培训制度主要是以连锁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前员工的素质为依据对企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以及实用性的培训,在这种提高员工适应性的培训工作中需要强调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并且要用长远的发展眼光保证培训工作的动态性、预见性以及超前性,从而使员工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完善与提高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制度即是针对连锁企业中具有较高学历、较高能力、重点岗位的员工进行深造教育,从而使这类员工的知识层次得到提高,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在相关制度的完善中,连锁企业要对培训对象资格作出规定,并明确培训时间、培训费用支出形式以及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待遇问题。

3.4完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

考核制度的完善目的在于对员工素质以及培训效果进行检验,激励制度的完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从而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考核制度的完善中,需要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或者培训的目标为依据来进行考核标准的设定,从而帮助连锁企业进行培训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吸取。在此过程中,连锁企业考核的重点一般在于工作态度、团队意识、知识技能素质、对企业文化认知、工作绩效等几个方面,在保证企业员工培训效果方面,考核制度的完善具有必要性;在激励制度的完善中,要重视实现培训、考核以及待遇的有机结合,通过培训奖惩机制的建立健全来提高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并促使员工通过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的考核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培训效果与员工的奖金挂钩,从而使员工正确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从连锁企业的利益方面来讲,企业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紧密,连锁企业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更多的冲击和挑战,但也是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从企业的长远规划着眼,解决好人才储备问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把握好机会。我们相信我国连锁企业在未来发展竞争中将会有大的作为的。[科]

【参考文献】

[1]葛梅.我国中小企业培训现状之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07).

[2]周国红,陆立军.员工培训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06).

9.柳谷小学教师培训制度7 篇九

1、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培养,造就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和学科带头人,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包括文化进修,继续教育,教研学习,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教师技能训练等,制定具体措施,奖惩细则,临时性学习规定等,严格执行,保证培训效果。

3、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由学校制订全学期的学习计划,确定每次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步骤、方式。

4、教师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学习的要提前履行请假手续。

5、集体学习时,必须遵守纪律,聚精会神,做好学习记录,学习时不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报,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习时间要关闭手机,不得会客。

6、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精心做好笔记,认真整理材料,回到学校要作评细汇报并进行汇报开课。

10.青年教师培训制度 篇十

一、对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入校后,用两周时间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从备课、上课、写教案、班级管理、培养小干部等方面进行讲授,为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过好备课关、课堂教学关、班级管理关打下坚实的墓础。

二、组织青年教师拜师活动。青年教师入校后要向他们引荐师傅。师傅要从思想上、业务上全面帮助与关怀青年教师。

三、每月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由学校教研处组织,请领导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主讲。

四、每学期初、末分别召开青年教师会议,宣读青年教师工作计划,总结青年教师工作,寒暑两假期要适当布置学习内容。

五、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省教委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教学竞赛活动,做到在活动中培养,在活动中帮助提高。

六、每学期在青年教师中要开展积极的课堂教学赛、讲、说课、粉笔字的基本功比武活动,做到在活动中培养,在活动中帮助提高。

七、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课和参加业务讲座。

11.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制度结构;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76-05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下,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如此,农民工培训“无效供给”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如何实现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制度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关键资源,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应着眼于制度建设。

一、制度结构理论概述

制度通常被视为“行为规则”,可以被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制度安排是指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2],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制度结构也称“制度构成”,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制度安排耦合而成的制度系统。

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决定制度效率的高低。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制度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一项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安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其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融合程度。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然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内在地“嵌入”共同的制度结构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一个函数,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都可能引致其他制度安排乃至整个制度结构效率的变迁。

由于各项制度安排的引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项或一组制度安排引致的结果最为重要,称之为核心制度安排(简称为核心制度)”[3],其他引致作用相对较弱的制度安排,称之为“配套制度安排”(简称为“配套制度”)。换言之,一个具体、复杂的制度结构,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两个重要性程度不同的制度子系统:“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度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制度建设应从整体论、系统论出发,既要加强核心制度建设,也要关注配套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制度的整体结构;同一制度结构内部的具体制度安排之间具有关联性,因此,制度建设应注重各项具体制度安排的同步变革;由于一些制度变革需要较长时间且变迁成本巨大,如果在一个较短时段内难以对各项制度安排进行同步变革,则应重视“多米诺骨牌”的战略效应,首先对那些在制度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制度安排和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制度”进行变革,以实现制度结构整体优化的阶段性目标。但这种阶段性目标是暂时性的,还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制度变革,最终实现制度结构的整体优化与效率最佳。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

从制度结构出发,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应涵盖农民工培训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而它们又分别包含一系列关联性的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制度安排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一些较为重要的正式制度。

(一)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建设

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活动实际开展,并直接影响培训效率的一组制度安排。其主要包括农民工培训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

1.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

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种类和规模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培训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积极开展或主动参与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培训规模巨大。但是,在农民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其典型表现为:一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多头管理。从中央政府部门开始,就有很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管理,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4]。与之相对应,地方对农民工培训也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局面。在同一层级,互不隶属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分别对农民工培训实施了“条块分割”式的“平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导致农民工培训工作“人人可以管,事事无人管”的混乱局面。二是农民工培训经费和培训主体的剥离。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一般情况下,培训经费通常与培训项目捆绑在一起,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管导致了“有经费的不搞培训,搞培训的没经费”的局面。培训机构能争取到多少培训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政府的亲疏关系和单位负责人的“公关能力”,这导致了培训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和低效率使用。

要彻底根治这种管理乱象,就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立国家、省、市(地)、县四个层级的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包括区际间协调和区域内协调);二是规定区域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把不同来源的培训项目统一纳入“区域农民工培训项目目录”,进行集中管理;三是对农民工培训机构,不论其办学性质(公办的、民办的或公私合办的)和办学形式,归口管理部门均需对其办学资格和办学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四是在整合区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培训任务的大小和培训成本的高低,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经费,克服目前培训经费的分配弊端,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2.健全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制度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例如,目前在农民工培训中,单就培训机构的支出成本,焊工、车工培训人均最少需2000元以上,而政府实际给予的培训补助约为600元;厨师培训最少需3个月,人均培训费用保守估计在1300元以上,而政府实际给予的培训经费补助约为500~700元[5]。如果计入培训期间的生活开支,以及因参加培训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培训成本则更高,培训经费的实际缺口也更大。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总量不小,但与巨大的农民工培训规模和培训实际支出相比,依旧显得捉襟见肘。面对培训经费不足,不少培训机构采取了“偷工减料”的方法,即不顾农民工培训的个人需要和市场需求,只向农民工提供一些技术含量低、成本小的职业培训,如,家政、缝纫工、电脑操作、保安、服务员等,导致了培训的严重供需失衡。综合考虑农民工培训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农民工的“积贫积弱”特点,国家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对培训经费的投入责任和分担比例;具体培训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分解办法;培训经费拨付与结算的原则、程序与方法;鼓励社会捐资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措施及资金管理办法;企业提取、管理和使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具体规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补偿和奖励措施等。

对于农民工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培训券”的形式,改变以往在农民工培训活动开始前即全额拨付培训经费的方式,即采用由农民工自己购买或后期由政府集中购买培训产品的“商业式拨款”,从而提高公共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对于社会捐资、企业出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则应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出资主体的意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民工培训活动。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是学习者具备职业技能的重要凭证,也是劳动者社会流动的有效通行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内驱力。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普遍存在证书名目繁多、证书重叠、证书贬值等问题,既降低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信誉,也影响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出口”保障。

农民工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依托行业协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订职业资格标准;依据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更新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尊重农民工学习特点,建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课程证书、继续教育学历证书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认可度;推行“农民工培训学分制”,使农民工以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能转换成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对等学分;改革现行的职业资格认证方法,提高现场操作、技能演示等实践考核的比重,实行教考分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含量和使用价值。

4.强化农民工培训的督导检查制度

缺乏监督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同样,缺乏督导检查的农民工培训也容易“出位”[6]。因此,要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农民工培训的督导检查。

结合农民工培训现状,农民工培训督导检查的制度建设,应重点抓好如下工作:设立督导检查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使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督导检查队伍,提高督导检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采用重点督查与常规督查相结合的方法,使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台账制度和公示制度,让农民工培训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为提高农民工培训督导检查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应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介入其中。

5.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

当前,农民工培训大致包括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转移后的岗位培训和创业培训三部分。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是在其流出地——农村进行的,而岗位培训和创业培训则主要是在其流入地——城镇进行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民工培训制度建构的时代背景,其要求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整体思考和系统筹划农民工培训工作,实现农民工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建设,应主要包括如下工作:以区域为单位,在农民工主要流出地(农村)和主要流入地(城镇)之间建立区域协作关系,共同制订农民工培训的长远规划;在同一区域内(从我国城乡经济特点和行政区划特点看,地级市应是城乡统筹发展比较合适的区域单位),打破城、乡区位分割观念,对农民工培训网点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培训经费,对农民工培训给予重点扶持;整合流出地和流入地教育资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具有不同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培训机构,承担相应的农民工培训项目。

落实“农民工城乡统筹培训制度”需重点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制度实施的具体方式。从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践看,“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合作培训”、“分段培训”等,是实施这一制度较为适切的方式。在农民工培训中,这些培训方式的运用,一般应与具体的培训工程、培训项目相结合,并充分体现农民工培训“短、平、快”的特征。二是克服农民工培训中狭隘的地方保护思想,积极培育开放的农民工培训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培训资源。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配套制度”建设

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表明,同一核心制度辅之以不同的配套制度耦合而成的制度结构的效率具有差异性。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既要关注核心制度建设,也要重视配套制度建设。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配套制度可以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顺利进行,并对农民工培训活动产生长远、间接影响的一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

1.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体制基础[7]。这种逆向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划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不同的户籍身份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二元户籍制度直接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使农民工成为漂泊在城市的“农村人”。

随着城乡统筹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尽早有序放宽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让农民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就业意愿,自由落户城镇,拥有合法的城镇户籍身份。这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从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出发,加深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利用优质、丰富的城市教育资源,推动农民工培训蓬勃发展。

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由点到面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直至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放城镇户籍管理权限,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消除户籍身份歧视;逐步放宽跨区域户籍迁移限制,鼓励农民工“带资入户”;对具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工落户城镇给予特别照顾和帮助,充分发挥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2.一视同仁,建立无差别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对农民流向城镇约束的松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作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却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没能公正地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其具体表现为: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医疗、养老、失业救济、子女就学等方面,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普遍存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权益不对等关系,难以有效维权;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长期存在“隐性歧视”,或对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设置障碍,或有意降低其社会保障标准等。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通常要比城镇居民承受更多、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工首先面临的是工作问题、生存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深层原因之一。为此,必须建立与城镇居民无差别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为农民工培训舒解外在压力。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可重点采取如下举措:贯彻平等观念,为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政策建设和制度供给,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问题;以流入地政府为责任主体,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应尽义务;加强执法检查,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严格执行。

3.平等对待,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关联,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同样面临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与解决城镇职工就业的力度相比,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力度明显偏小;农民工主要在加工制造、建筑、搬运、家政等“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不但就业面窄、报酬低,且与城镇职工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度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报告》[8] 显示,有86.9%的农民工在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就业,有超过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农民工维权困难重重;一些城镇为降低城镇职工失业登记率,通常会抬高农民工的就业门槛,迫使城镇企业优先招聘城镇下岗职工等[9]。

多数农民工参加培训,是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较好、较快地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不公平的就业制度,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就业制度,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彻底打破城、乡地域界限,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建立农民工就业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农民工的就业动态;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工顺利就业、创业;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总之,从制度结构的分析视角出发,既要重视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制度创新,更要重视整体制度结构的优化,以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王春林.农民工培训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1-53.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7.

[3]曹元坤.从制度结构看创设式制度变迁与移植式制度变迁[J].江海学刊,1997(1):37-43.

[4][5]王小霞.“九龙治水”的农民工培训[EB/OL].http://blog.ce.cn/html/14-115014-366484.html.

[6]谁来根治“歪念好经”的制度缺陷?[EB/OL]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40325360081409.

[7]何立胜.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制度安排与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2):57-63.

[8][9]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Supply System on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Structure

ZHANG Sheng-jun, NIE Wei-jin

(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China)

Abstract System is the key resource for the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should focus on the building of “core system” and “matching system”. “Core system” includ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the funding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for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matching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mployment system.

12.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研究 篇十二

(一) 公务员培训的内涵

公务员的培训是政府人事管理系统的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它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位的需求, 通过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教育及训练, 以此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1]。

邓小平曾经指出过:“要有计划地对大批干部进行正规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管理水平, 并且要把各种培训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的经常制度。”[2]因此, 要培养一支素质普遍高的公务员队伍, 就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对应的培训体制来宏观上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进行规范管理。而公务员培训制度就是随着这种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公务员日常工作的需求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组织人事制度和法制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权力、录用、考核、职务升降等章节中都对培训工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并且还专设了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章节, 使得培训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 公务员培训的必要性

首先, 公务员队伍人员构成的变化强化了培训的必要性。近年来,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所招录的公务员整体的知识水平和学历都明显提高, 形成了公务员队伍就是一支知识型工作者队伍的现象。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 愿意得到持续教育, 更强烈渴望能有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 因此他们不间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因此, 公务员培训对于他们来讲, 是既有意义又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 更符合他们所处职位的需求;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 为政府和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他们接触到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水平和技术, 并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使整个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他们突破自我, 增强组织归属感, 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奉献自己。

其次, 行政改革对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 而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将发展到绩效管理。这些管理方式的演变要求政府应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最终目标。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迈进, 过程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 尤其是公务员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才能改变原有的做法和作风。因此, 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能帮助公务员迅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再次, 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 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与发展, 且把握一定的主动权, 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公务员队伍。这就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上要坚定;善于把握机会与开拓创新;能够谨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懂得稳妥处理国际事务;还能机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从国内形势来看, 中国迎来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任务, 这要求公务员要接受终身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对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才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做到了有法可依。按照全国干部教育规划要求, 国家公务员培训层次有所扩展。比如举办一些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厅级干部进修班和优秀骨干培训班等等。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级公务员培训更是延伸到了海外[3]。当然, 在看到公务员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暴露出来的问题, 现将其归纳如下:

1.公务员培训的程序建设进程缓慢, 培训法规不够健全。目前, 公务员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的通知》、《“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等。对于公务员实际培训的工作程序和步骤并没有清晰地列出, 更没有按照相关法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员培训机制, 导致培训的自由裁量空间大, 法律执行效果差, 且出现培训环节与其他管理环节脱节的严重问题, 使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无用武之地, 违背了公务员培训的初衷。

2.培训理念陈旧落后, 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国的许多部门领导对公务员的培训普遍都有误区, 认为这是一种“软任务”, 可搞可不搞。由此, 在公务员的培训中往往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显然, 对于公务员的培训有观念错位、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从领导者角度来看, 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 没有预见到培训之后所能够带来的回报, 因此没能把其列入议事日程;反之从被培训者的角度来看, 很多培训工作只是走形式, 没有很好的开展, 为此没能为他们带来很多的益处, 所以他们更是敷衍了事, 例行公事而已, 更觉得培不培训是很无所谓的一件事情。

3.培训机构不完善, 难以满足培训需求。中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机构相对较少, 主要就是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和党校等。近年来, 虽说各政府职能部门纷纷建立了内部的管理学院, 可难免存在经验不足, 缺少特色, 没有明确的定位;且各机构之间也缺乏协调, 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造成培训“人人管”同时又“无人管”的混乱局面[4]。虽然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却还是没能满足培训的需求。

4.培训内容陈旧、单一,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 缺乏创新。由于中国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通过上党校、干校进行的, 基本上是“教育取向”的, 带有普教影响, 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这方面的培训固然重要, 但太过于片面。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主要还是帮助他们更新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完善、更完美。而现行的培训内容只是一个开端, 并没有很好地深入开展下去, 比如说如何进行依法行政, 如何与群众进行有效协调沟通, 如何给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 都没有具体地涉及到。而培训的形式大多还是老师讲授, 学生记录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的方法导致公务员的学习兴致不高, 甚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的地点也只是坐在课堂, 很少亲自到实地进行调研考察;另外, 还有培训时间过于固定、培训工具太单一、内部交流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党中央针对公务员提出了要加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九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有效的培训, 但从中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来看, 必须要尽快完善中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笔者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 去粗取精, 善于借鉴国外经验。大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公务员的培训, 更是把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他们的公务员制度都相对比较完备, 简述而言, 这些国家的培训制度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培训原则的一致化;培训制度的法制化;培训机构的职业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全面化。这几点对于建设中国的公务员队伍大有益处, 完全可供借鉴。

其次, 健全公务员培训机构, 完善培训网络体系。中国在培训机构的构成上应当要有所变革,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加大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努力使各培训机构办出特色。比如在国家行政学院承担高级公务员培训任务的同时, 地方行政学院侧重承担初级或中级的公务员培训。并且, 机构间应该相互联系, 互相形成网络, 实现公务员培训的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这样才能够保障公务员培训制度得以很好很完善地贯彻。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设置专门负责培训的部门, 并支持鼓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培训内容, 这不仅仅可以共享软硬件设备, 更可以扩大公务员培训的规模, 提高培训的质量。

再次, 政府应该积极划拨专项资金, 不断提高培训的保障能力。公务员培训遇到的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投入, 它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所以, 为了保证公务员培训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很好的效果, 就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筹措培训资金:政府财政拨款、建立培训基金以及发动社会筹资。总之,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公务员培训资金的充足稳定。

最后, 加强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管理, 并健全激励机制。各培训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 运用现代化评估方式和手段加强对施教机构的教学督查, 建立起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同时, 完善中国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 切实做到不参加培训就无法晋升职务, 使公务员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积极参加培训, 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富有效率。

四、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政府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纷纷建立并完善科学、系统的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来改善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结构, 以此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水平。而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晚, 在实际操作中与他们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通过对西方公务员制度规律的研究, 再结合中国公务员培训的具体实践, 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培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钱再见, 陈辉, 李雪卿.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2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63.

[3]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268.

上一篇:中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体系研究下一篇: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