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2024-09-10

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13篇)

1.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知识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准备春节,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呢?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气候的基本特征。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 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提问】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提问】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提问】先观察 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 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提问】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 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5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展示图片】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提问】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归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2.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篇二

例1 (2015年天津文综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单位: hPa),回答(1)~(2)题。

(1)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2)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题思路】(1)图示a地位于冷锋锋后,且等压线密集,所以应为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而b地位于气旋中心,不会出现大风天气;c地和d地等压线密集,仅出现大风天气,没有上升气流,且为偏南风,不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故选A。(2)图示黄海沿岸、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周围海域的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不会形成大的海浪;而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海浪较高,易出现灾害性海浪。 故选D。

【参考答案】(1)A (2)D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2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D.19时~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思路】(1)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强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 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2)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气温与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 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参考答案】(1)C (2)B

例3 (2015年浙江文综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图3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1)~ (2)题。

(1)图4为北纬30°附近1234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1,乙—2 B.甲—2,乙—4

C.甲—3,乙—1 D.甲—4,乙—3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D.海拔

【解题思路】(1)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见绿洲,1处降水丰富,23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A错。甲与4对应。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布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3地。(2)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两地纬度相近,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D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海远近影响不大,B错。两地不临海,所以受洋流性质影响较小,C错。

【参考答案】(1)D (2)D

二、解题准备,熟知重难点

(一)重难点、考点归纳突破

1.锋面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二)易错、易混考点辨析

1.冷气团温度不一定比暖气团低。

冷、暖气团是相对于所经地区而言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冷、暖气团没有可比性。

2.锋面活动不一定都能带来降水。

若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少,在上升过程中无法凝结成云或成云较少,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3.低压和气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4.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

大陆性气候是内陆地区的气候特征,远离海洋,所以降水较少,降水量受季节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冬冷夏热,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海洋性气候是靠近海洋地区的气候特征,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受季节影响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小。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暖夏凉,温差小,全年降水多且较均匀。

三、命题预测,提高针对性

命题形式及设问角度归纳如下。

1.以物候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2.以气温、气压随时间变化图,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3.以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为背景,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

4.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类型的判断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风力大小。

5.以区域图或地形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某地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地区间的差异。

6.以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热带气旋的分布、成因、风向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四、能力测试

(原创)2015年第8号台风“鲸鱼”于6月22日18时50分前后在海南省万宁市沿海登陆,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台风“鲸鱼”的天气系统的是( )

2.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台风属于( )

A.生物灾害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D.地质灾害

(改编)图6为某地区1000hPa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等温线分布图,此时乙地出现降水天气。据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地半球位置及近地面气压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高压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D.南半球、低压

4.造成乙地出现降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图7中甲和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图甲所示季节里( )

A.黄河宁夏段凌汛多发

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南迁徙

C.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

D.三江平原正在播种小麦

(原创)7.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载有458人,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大型客船“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据悉,导致客轮沉没的“元凶”是龙卷风,事发前一小时已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天后仍有降雨。搜救工作难度大。图8为长江监利段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分析此次龙卷风形成的条件。

(2)指出搜救难度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台风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大洋上的气旋,从气压角度看,台风是低压中心。

2.C

3.C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判断,同一等压面,甲处的海拔高,说明甲处近地面是高压。 C对。

4.A结合前面的分析,根据同一等压面的海拔,可以判断乙两侧各有一个高压区,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不可能是气旋(有降水天气), 更不会是反气旋,C、D错。只可能是锋面,根据等温线分布密集,判断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应是冷锋天气;暖锋势力弱,等温线较稀疏。 故A对,B错。

5.A据甲图所示,该季节此地区盛行西北风;乙图所示季节,该地区受一高压系统控制,该高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应该是30~40°之间,属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6.C图甲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处于冬季,那么北半球属于夏季,黄河宁夏段洪汛多发是在秋季,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北迁徙,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三江平原播种小麦是在春季。

7.(1)附近有洪湖、洞庭湖、长江及其曲流, 水面开阔,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春末夏初,地表增温快,对流旺盛,形成积雨云并发展为雷暴。雷暴云里的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上方冷气流急速下降,下方热空气剧烈上升,在上下激荡中逐渐形成大涡旋。涡旋伸展到地面,形成龙卷风。

3.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篇三

【考点详述】

※考点一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考点解读: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中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考查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考点二 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一是降水量的多少。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且降水最多的月份可达到600mm以上;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最多的月份在400mm以下。二是雨季集中的程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三是气温差异。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波动较小;热带草原气候在雨季到来之前有明显的热季。(如下图)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两点:一是看最冷月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二是看雨季长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如下图)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对二者进行判别:一是看最冷月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二是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稍多;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各月降水较少。(如下图)

考点解读: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气温图和降水图,要求读图分析判定其类型、特点、成因和分布;另一种是给出某种气候的分布区域,要求判定其类型、特点和成因。

地中海气候被称为高考命题的“宠儿”,试题通常考查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植被类型,南北半球地中海气候的对比,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对比等,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对此特别注意。例如,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3题就考查了“美国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判定对比”。

【高考预测】

※高考透视 下表为2006—2008年高考试题中关于气候的部分常考知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2009年高考可能仍将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读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重点。在题型设计上,更会结合发生的重大地理现象,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创试题 读下列区域图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8年8月8日20点第29届奥运会在B地开幕,当日旧金山(37°N,122°W)的华人观看开幕式实况转播的准确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此段时间旧金山使用夏令时,即比正常区时拨快一小时。)

(2)甲地和乙地的植被类型相同,但气候类型却不同,试述两地气候类型、形成原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与甲地纬度位置相当的纽芬兰岛,1月份气温比该岛要低20°C,分析其主要原因。

(4)风向及其变化是城市工业区位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从风向考虑,A城市工业区位布局最合理的是()

解析:本试题以自然植被和农业景观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区域判定,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类型的形成、特点、分布、对比及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综合考查区时计算,风向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第(1)题考查区时计算,计算时要注意:A是北京,为东八区;夏令时的概念等。第(2)题考查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区别、形成原因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第(4)题考查风向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

参考答案:(1)2008年8月8日5时

(2)甲地在温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的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凉,终年湿润。此气候不利于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其农业类型是畜牧业。乙地在温带大陆东岸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其农业的区域类型为种植业。

(3)甲地位于温带大陆西岸,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作用,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岛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起降温、减湿作用,气温较低。

4.世界气候类型判读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会判读不同的气候类型图

3、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气候类型的判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珠海气候舒适宜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不少人前来定居。世界气候形形色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气候,学会判定不同的气候类型。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二、根据气温降水量图判读气候类型

(一)、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合作探究1】

第一步:判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南半球和北半球

第二步:判读气温曲线图,区分气候类型所处的热量带 第三步:判读降水柱状图、区分同一热量带的不同气候类型

(二)、易混淆气候类型的判别: 【自主探究1】(1)、区别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2)、区别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气候 【教师小结】板书展示

【承接】常见的气候统计图表有:气温降水统计表、各月气温降水坐标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温降水玫瑰图等等,无论何种类型,只要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三步曲”的技巧,此类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典例分析】(见学案)【高考链接】(2014年上海地理20)(见学案)

【承接】常见的气候类型判读除了利用统计图表以外,有时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判读。这里需要我们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来进行。

三、利用气候模式图判断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2】 完成地带性气候分布模式图(见学案)

【合作探究2】 请判读右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题目见学案)由此归纳根据模式图判读气候类型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总结】①依据纬度位置,判断南、北半球和温度带;②依据经度位置,判断位于大陆的东部和西部还是内部(熟悉世界海陆分布);③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在模式图中确定类型。

【承接】有关气候的试题是地理高考试卷中的“钟情点”,其解题的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

【高考链接】(2013年江苏地理 13)(见学案)

【承接】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加之影响气候的因素复杂,同一种气候类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气温和降水量。因此大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 2

四、头脑风暴:你还知道其他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吗? 【高考链接】(2015年浙江文综)(见学案)

【教师总结】气候类型的判读还可以根据该地区景观图判读,也可以通过分析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来推测气候类型。方式多种多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以综合使用。

五、课后作业

1、【变式训练】(2014年浙江文综 10)(见学案)

2、【迁移应用】请自己选取气候统计资料,设计一条有关气候判读知识的题目。

六、板书

一、数据图表

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3、以“水”定型

二、模式图

1、以纬度定带

2、以经度定海陆位置

3、模式图中定类型

三、其他判别法:

景观图、气候成因判别法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判读

5.《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篇五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6.我国的气候类型地理试题附答案 篇六

初中二地理试题之我国的气候类型

【—初中二之我国的气候类型】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类型名称及其分布,结合地图解答较简单.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乙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乙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C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温带季风气候.

(5)我们家乡汕头属于右图中三种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家乡的夏季降水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C:(填字母)

A.受台风的影响 B.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C.受季风的影响 D.受地形的影响

(6)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我们潮汕地区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比较适合种的水果是柑橘.

解答:解:(1)读图可得: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乙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乙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4)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5)汕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汕头的夏季降水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季风的影响;

(6)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比较适合种的水果是柑橘.

故答案为:

(1)甲;乙;

(2)乙;

(3)C;

(4)温带季风;

(5)亚热带季风;C;

(6)水稻;柑橘;

7.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篇七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广西大学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郊, 地处南亚热带区域, 地理坐标在108°17‘E, 22°50, N, 是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 占地面积307.2万m2, 校舍总建筑面积133.1万m2。根据本校气象站 (海拔高度82m) 资料, 年均气温21.6℃, 最热月 (7月) 均温28.3℃, 最冷月 (1月) 均温12.8℃, 极端高温40.4℃, 极端低温-2.1℃, 高于l0℃的年均活动积温7720.4℃;年均降雨量1300.6mm, 主要集中在4~9月, 占全年总量的79.3%, 年均蒸发量1643.4mm, 除5~8月略小于降雨量外, 其它各月均高于降雨量, 年均相对湿度79%, 年均日照时数1827.0h;年均风速1.8m/s;年均有霜日数4.3d, 该区土壤类型多为砂岩发育的赤红壤, 土层厚度1 m以上。

校园绿地主要植物种类及频率方面, 频率在20%以上的树种有扁桃 (Mangiferapersiciformis) 、芒果 (Mangifera indica) 、榕树 (Ficus microcarpa) 、大花紫薇 (Lagerstroemia speciosa) 、朱瑾 (Hibiscus rosa sinensis) 、蒲葵 (Livistona chinensis) 、大王椰 (Roystonea regia) 等, 这些植物是长期适应本地气候环境, 形态优美且适应力较强的树种, 因此, 应用频率也较高, 成为校园绿化的基调和骨干树种。频率在5%以下的树种有蓝花楹 (Jacaranda mimosifolia) 、凤凰木 (Delonix regia) 、菜豆树 (Radermacherasinica) 、银杏 (Ginkgo biloba) 、南洋杉 (Araucaria cunninghamii) 、人面子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印度橡胶榕 (Ficuselastica) 、柔枝红千层 (Callisternon rigidus) 、小叶榕 (F.microcarpa) 、阴香 (Cinnamomum burmanii)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大花紫薇 (Lagerstroemia speciosa) 、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se) 、银合欢 (Leucaena glauca) , 九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红绒球 (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虎尾兰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 veneris) 、淡竹叶 (Tradescantia fluminensis) 、马尼拉 (Zoysia lenuifolia) 、美人蕉 (Canna generalis) 、龙舌兰 (Agave americana) 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

在校园内,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绿地类型设置观测样地, 即密林型 (A) 、疏林型 (B) 、草坪型 (C) 3种植被类型建立固定观测样地, 各样地之间相距600m左右, 各观测样地概况见表1。

2.2 观测方法

太阳辐射用ZDS-10型照度计观测, 感应部分垂直距离地面1.3m, 走动观测, 每次观测30秒钟, 分别记录4个数据, 求平均值。然后将光通量密度 (Lx) 换算成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W/m2) [18]。其中晴天:1 W/m2=103.70 Lx, 多云天1 W/m2=108.34 Lx。空气温度用通风干湿表观测, 感应部分垂直距离地面1.5m。空气相对湿度 (RH) 用通风干湿表的干、湿球温度值 (修正后) 进行查算。地面温度用地面温度表观测。观测时间为每年春季 (3~5月) 、夏季 (6~8月) 、秋季 (9~11月) 、冬季 (12~2月) 的中间月份, 即4、7、10、1月的中旬, 按不同天气 (晴天、阴雨天) 状况各观测若干天, 于每天09:00~17:00每小时正点同步观测。根据观测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

人体舒适度的计算采用王远飞等[19]的温湿指数计算, 即:THI=Ta-0.55× (1-RH) × (Ta-14.5) , 式中, THI为温湿指数, 为人体舒适度的评价指数;Ta为实测气温 (℃) ;RH为空气相对湿度 (%) 。计算出的THI数值后, 列入表2进行对照, 可获得人们对外界的感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绿地类型太阳辐射能的比较

由图1可看出, 从9:00~17:00,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太阳辐射能依次为8.0~15.3 W/m2、23.9~55.W/m2、91.1~258.4 W/m2, 日平均值依次为11.7 W/m2、39.W/m2、177.3 W/m2。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太阳辐射能均占空旷草坪的6.6%~22.3%。这是由于森林林冠大量地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能, 使透过林内太阳辐射能显著减少的缘故。通过对这3种绿地类型逐日相同时段太阳辐射能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F=73.3967>F0.01=4.7062, 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森林林冠层的存在对削减太阳辐射能的作用极显著。

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绿地类型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悬殊。以2013年4月20日 (晴天) 和2013年4月21日 (阴雨天) 为例 (以下各观测要素分析均相同) 。在晴天情况下,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太阳辐射能依次为26.7~35.5 W/m250.5~102.7 W/m2、104.3~355.9 W/m2, 日平均值依次为30.6W/m2、85.3 W/m2、217.2 W/m2。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太阳辐射能均占空旷草坪的14.1%~39.3%。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29.2468>F0.01=5.6136, 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阴雨天气情况下,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太阳辐射能依次为6.1~13.0W/m2、19.4~69.5 W/m2、36.0~79.6 W/m2, 日平均值依次为9.2W/m2、31.4W/m2、57.7 W/m2。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34.6647>F0.01=5.6136, 同样达到极显著水平, 所不同的是各绿地类型在阴雨天气条件下的太阳辐射能均占晴天的26.6%~36.5%。

通过对同一绿地类型晴天和阴雨天气各时段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显著检验, 结果t值统计量=5.4821~7.9625>t0.0=3.3554, 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同一绿地类型相临晴天 (2013年4月20日) 和阴雨天气 (2013年4月21日) 的太阳辐射能差异极为显著。

3.2 不同绿地类型空气温度的比较

由图2可看出, 从9:00~17:00,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空气温度依次为23.4~25.7℃、23.5~26.0℃、23.6~26.9℃, 日平均值依次为24.9℃、25.2℃、25.6℃。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空气温度比草坪降低0.4~0.7℃, 这是由于透过林内的太阳辐射能显著减少, 而导致林内气温降低的缘故。通过对这3种绿地类型逐日相同时段空气温度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F=0.3421<F0.05=3.0383, 差异不显著。

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绿地类型气温的日变化情况:在晴天情况下 (2013年4月20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气温依次为26.8~30.6℃、27.0~31.4℃、27.0~32.2℃, 日平均值依次为29.8℃、29.9℃、30.9℃。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气温比草坪降1.0~1.1℃。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1.3749<F0.05=3.4028, 差异不显著。

在阴雨天气情况下 (2013年4月21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气温依次为17.9~20.7℃、19.2~21.7℃、18.0~22.8℃, 日平均值依次为19.7℃、19.9℃、20.2℃。密林型和疏林型比草坪降低0.3~0.5℃。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0.5193<F0.05=3.4028, 差异也不显著, 但在阴雨天气条件下的气温相应比晴天降低10.0~10.7℃。

通过对同一绿地类型晴天和阴雨天气各时段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显著检验, 结果t值统计量=15.9162~36.4347>t0.01=3.3554, 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同一绿地类型相临晴天 (2013年4月20日) 和阴雨天气 (2013年4月21日) 的空气温度差异极为显著。

3.3 不同绿地类型地面温度的比较

由图3可看出, 从9:00~17:00,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地面温度依次为22.9~24.4℃、24.3~26.1℃、24.1~30.7℃, 日平均值依次为23.8℃、25.2℃、27.9℃。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地面温度相应比草坪降低2.7~4.1℃, 这一差值比气温的差值要大得多。通过对这3种绿地类型逐日相同时段地面温度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F=12.4123>F0.05=4.7062, 达到极显著水平。

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绿地类型地面温度变化情况。在晴天情况下 (2013年4月20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地面温度依次为25.5~27.5℃、26.6~29.0℃、27.5~37.5℃, 日平均值依次为37.1℃、28.1℃、33.3℃。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地面温度比草坪下降5.2~6.2℃, 经过方差分析, F=20.9971>F0.01=5.6136, 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阴雨天气情况下 (2013年21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地面温度依次为20.5~21.2℃、21.0~21.5℃、22.2~25.0℃, 日平均值依次为21.0℃、21.2℃、24.0℃。比草坪降2.8~3.0℃, 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57.6459>F0.01=5.6136, 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在阴雨天气条件下的地面温度相应比晴天下降了6.1~9.9℃。

通过对同一绿地类型晴天和阴雨天气各时段地面温度的差异显著检验, 结果t值统计量=9.9634~19.5527>t0.01=3.3554, 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同一绿地类型相临晴天 (2013年4月20日) 和阴雨天气 (2013年4月21日) 的地面温度差异极为显著。

3.4 不同绿地类型空气相对湿度的比较

由图4可看出, 从9:00~17:00,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依次为89%~96%、86%~95%、85%~94%, 日平均值依次为91%、89%、88%。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的相对湿度比草坪升高1%~3%。通过对这3种不同绿地类型逐日相同时段相对湿度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F=7.8570>F0.01=4.7062, 达到极显著水平。

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绿地类型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情况:在晴天时 (2013年4月20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地面温度依次为87%~95%、80%~96%、68%~88%, 日平均值依次为89%、86%、78%。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空气相对湿度比草坪高8%~11%, 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7.8570>F0.01=4.7062, 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阴雨天气情况下 (2013年21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空气相对湿度依次为85%~94%、87%~90%、75%~99%, 日平均值依次为90%、87%、83%。密林和疏林内空气相对湿度相应比草坪高4%~7%, 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4.2341>F0.05=3.4028, 达到显著水平。

通过对同一绿地类型晴天和阴雨天气各时段空气相对湿度的差异显著检验, 结果t值统计量=0.9150~1.7639<t0.05=2.3060, 差异不显著。说明同一绿地类型相临晴天 (2013年4月20日) 和阴雨天气 (2013年4月21日) 条件下的空气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

3.5 不同绿地类型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因子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2大气象要素的高低所左右。由图5可看出, 从9:00~17:00,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依次为23.2~25.0、23.2~25.2、23.3~25.8, 日平均值依次为24.4、24.5、24.8。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比草坪降低0.3~0.4。通过对这3种不同绿地类型逐日同一时段对人体舒适度的方差分析, 结果F=0.1846<F0.05=3.0383, 差异不显著, 这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似。

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绿地类型人体舒适度变化。在晴天情况下 (2013年4月20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的人体舒适度依次为26.1~28.4、26.4~29.6、26.7~31.1, 日平均值依次为27.9、28.9、29.6。从多日平均值来看, 密林和疏林内人体舒适度比草坪降低0.7~1.7, 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4.2693>F0.05=3.4028, 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草坪型从9:00~17:00各时段均处于很不舒适 (很热) 局面, 属于酷热 (无降温措施难以工作) , 即温湿指数≥29.5的时间为12~17h, 共持续6个小时;而密林型仅出现在17h;疏林型出现在14~17h (共持续4个小时) 。也就是说, 一天中, 各级舒适度指数均显示出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的变化规律。

在阴雨天气情况下 (2013年4月21日) , 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各时段人体舒适度依次为18.6~19.6、18.8~20.1、19.6~20.6, 日平均值依次为19.3、19.8、20.1。密林和疏林内的人体舒适度比草坪降低0.3~0.8, 经过方差分析, 结果F=11.9693>F0.01=5.6136, 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 这3种绿地类型在白天各时段内均处于舒适凉爽范围。

通过对同一绿地类型晴天和阴雨天气各时段人体舒适度的差异显著检验, 结果t值统计量=17.3532~19.1246<t0.01=3.3554, 差异极显著。说明同一绿地类型相临晴天 (2013年4月20日) 和阴雨天气 (2013年4月21日) 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4 小结

通过在广西大学校园内选择密林型、疏林型和草坪型3种绿地类型进行主要气象要素的同步观测, 初步探明了这3种绿地类型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程度, 得出3种绿地类型内的太阳辐射能、气温和地面温度的变化序列为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而空气相对湿度则为密林型>疏林型>草坪型, 显示出密林型和疏林型在白天的降温与增湿效应明显的小气候特征。

8.“全球气候类型”专题 篇八

二、知能构建

1.知识体系

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围绕“分布”、“特征”、“成因”、“影响”等关键词,涉及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分布和特征”、“原理和过程”、“意义和影响”三大方面,自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2.重难点强化

★气候成因分析

分析气候形成和分布的自然因素,可以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宏观分析主要是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两大因素,微观把握包括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洋流等方面,如图2。

★气候类型的判读

方法一:根据气候资料判读(三步曲法)。第一步:南北半球的判断。第二步: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第三步: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

方法二:根据地理位置判断(结合气候分布模式图进行)。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是影响地表形态的最活跃的外力因素之一,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风等都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喀斯特地貌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关,沙丘、风蚀蘑菇的形成与干旱多大风的气候有关。

(2)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河流水源主要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等,而这些补给方式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①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河流流量:一般而言,降水量越大或冰雪融水越多,蒸发量越小,河流流量越大;反之,河流流量越小。一般情况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较大,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次之,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最小。②降水和气温的季节变化影响河流汛期,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三种汛期:降水集中在夏季形成夏汛,降水集中在冬季形成冬汛,全年降水均匀则无明显汛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夏汛,冬季出现断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决定农业生产的种植制度。①气候决定农作物的类型和结构,如橡胶、可可、咖啡、香蕉等主要分布在热带,柑橘、毛竹、茶叶等多分布在亚热带,冬小麦、苹果、梨等分布在暖温带,春小麦、甜菜等多分布在中温带。②气候决定农业生产的熟制,如热带地区可一年三熟,亚热带地区一年两熟,暖温带地区可两年三熟,中温带地区一年一熟。③气候决定农业生产的配置和种植方式,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冬小麦或者油菜。一般而言,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三、图表剖析

1.世界气候模式图

气候分布模式图(图3)的运用,要注意区域的空间尺度大小,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大洲尺度、大的国家尺度(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等大国)适用,空间尺度小的地区不能随意套用。北半球拥有以上各种类型的气候分布,而南半球受海陆分布范围及海陆位置的影响并没有以下四种气候的分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

该模式图体现气候分布的宏观规律、地带性规律,但应注意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例如:①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来自海洋的信风+山地迎风坡+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地峡东部。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地势高”,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③临海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中国气候分布图

运用气候分布模式图来诠释中国气候分布的规律,即中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从低纬向高纬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中国广大的内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等高海拔地区主要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三大显著特点: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③气候复杂多样。

四、技巧点拨

1.采用主题任务式填图方法,强化气候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帮助学生架构基本的存量知识体系

主题任务填图一:

① 在全球大洲大洋空白图(图略)中默画穿越七大洲、四大洋的重要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等纬线,0°、180°、东西经30°、东西经60°、东西经90°、东西经120°、东西经150°等经线)。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空间感知能力,如描述地理位置的能力、海陆轮廓辨识的能力,利用经纬线粗略空间定位的能力。

②尝试自行设计图例,在图中合适位置填画出各大洲气候区,并填注气候类型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填绘全球气候分布图,巩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主题任务填图二:

在“中国山河分布图”(图略)中画出我国气候区界线并填注气候类型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地形图中填绘气候分布图,不仅能巩固我国气候分布的规律,还有利于掌握气候与地形之间的逻辑关联。

2.用活、用透地理学“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把握区域主导气候特征,比较区域气候差异

教学时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贯穿到专题复习中,注意突出区域的主导气候特征。如复习“两极地区”要突出极地“大风”、“酷寒”的气候特征,复习“欧洲西部”要突出其“暖湿”的气候特征。

引导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这种综合分析法实际上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例如,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特征因其地势高而形成,并影响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图4)。运用比较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运用比较法比较两个区域时,根据复习需要,可分别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也可按要素进行比较。例如,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对比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和北美西部分布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五、典题精练

(2016年全国Ⅰ卷)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5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生物种类多少的影响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读图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山脉东西部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区,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 第2问,影响某区域生物种类或生物数量多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和人为因素(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居民的环保意识、生物保护政策等)。而其中气候因素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9.探究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篇九

陈代雄20121206

通过知识回顾,重温本节课需要读取的地理信息图: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复习年较差与逐月降水量变化,为下面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与运用铺垫。

利用自主学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读取地理信息。结合《熊出没》动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发现问题,探究气候特征的差异,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教学过程,贯穿《熊出没》的故事情节,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气候特征的判读,来认识气候主要气候类型。

在小组合作创感体验“感受气温”——重温地球五带;“邂逅热带”探究热带气候特征对植被的影响,强化热带的共同特征,以及搭配不同的降水差异,组合而成的4种热带气候类型。探秘亚热带,同样从温度带入手,引导学生判读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总结“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读方法,小组合作分享学习成果。

本节课虽然利用多媒体,并没有脱离课本知识,打破了原有的课文结构,从地球五带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强化温度带与气候特征的关系;板书设置,简练清晰,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地理思考的能力,观察不同类型气候的降水变化,有利于总结“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断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这一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的方法。最后利用水稻习性喜高温多湿;油橄榄的叶子表面有蜡质层,可以防止水分过分蒸发。读以下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连线适应其生长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气候类型特征,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0.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案 篇十

1读图3.4-4,完成下列要求:

(1)A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

(2)此图反映的气候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3)此气候类型是气候。

2.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高山高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3.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B.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C.受地形因素的影响D.受洋流因素的影响

B卷

1.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具有特点,这种气候叫。

2.热带气候共分、、、四种类型。

3.赤道自本初子午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4.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林木茂盛,高低错落,分不清层次;高大的乔木,为了“稳住”自己的身躯和保证树干的“呼吸畅通”,常长出板状的树根;百年老藤,枝蔓繁多,或缠绕或悬挂在丛林中……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氧化碳,又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人们形象地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

(1)世界上热带雨林最大的分布区为。

(2)为什么人们把热带雨林称之为“地球之肺”?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卷

1、读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地,读图可判断A地位于 带,

B地位于带。

(2)A、B两地中属于终年多雨的是地;冬季多雨的是 地

(3)读图可判断A地气候类型是 气候;B地气候类型是气候

(4)B地可能位于( )

A.北纬30°—40°大陆东岸B、北纬30°—40°大陆西岸

C.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D、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气候类型是、——一——气候,该气候分布规律是,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与该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岸分布着气候。

(2)该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夏季。

D卷

1.在以下几种气候类型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部的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我国东北地区属下列()气候类型。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俄罗斯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苔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轻轻松松判断反馈类型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高中;反馈;反馈;类型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有共发射极电路、共集电极电路和共基极电路三种,前两种应用最广。其中共发射极电路信号从基极输入,集电极输出,发射极为输入、输出的公共端子;共集电极电路信号从基极输入,发射极输出,集电极为输入输出的公共端子;共基极放大电路信号从发射极输入,集电极输出,基极为输入输出的公共端子。掌握此规律可判断电压/电流反馈和串联/并联反馈。

电压反馈为取自输出电压并与输出电压成正比,画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时可发现,输出电压从输出极与公共端子间输出,故反馈信号取自输出极则为电压反馈,(注:需画交流通路观察),即反馈网络的输入端与放大电路的输出极(可隔耦合电容)相接为电压反馈,否则为电流反馈。

放大器的净输入电压是信号源电压与反馈信号并联即为并联反馈,根据电阻并联的形式可知,若反馈回路的输出端与放大器的输入极相接极为并联反馈,否则即为串联反馈。

综上所述,对于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凡是反馈的输入端与集电极相接的(注:可隔耦合电容)即为电压反馈,与发射极相接的即为电流反馈;凡是反馈的输出端与基极相接的即为并联反馈,与发射极相接的即为串联反馈。对于射极输出器凡是反馈的输入端与发射极相接的(注:可隔耦合电容)即为电压反馈,与集电极相接的即为电流反馈,凡是反馈的输出端与基极相接的即为并联反馈,与集电极相接的即为串联反馈。

判断正负反馈用瞬时极性法。先把放大器输入端设定极性为“+”或“—”,再依次按相关点的相位变化情况(即b与e同,b与c反)推出各点对地的交流瞬时极性,再根据反馈回输入端的反馈信号瞬时极性,若反馈信号极性或相位与信号源信号相同,即使净输入量增强为正反馈;若反馈信号极性或相位与信号源信号相反为负反馈,即使净输入量减弱为负反馈。一般情况下净输入量指发射结两端的电压,即Vbe。

交流/直流反馈容易判断,凡在直流通路里存在的反馈即为直流反馈,在交流通路里存在的反馈为交流反馈。注意画直流通路时只需把电容视为开路,其余元件照画;画交流通路时将直流电源和电容视为短路,其余元件照画。下面举例说明:

该图为两级放大器,前级的输出为后级的输入,两级放大器均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即基极输入,集电极输出;由图可知,反馈网络的输入端与集电极相接,可见反馈信号取自输出极,即取自输出电压,可判断为电压反馈;

反馈网络的输出端与发射极相接,即反馈到输入端的反馈信号没有接到输入极上,可判断该反馈为串联反馈;

用瞬时极性法标出反馈极性,如图所示,可见Vi与Vf叠加取二者之差,由于所标极性相同,使净输入量νbe=νi-νf有减小的趋势,故该反馈为负反馈;

由于电容C3通交流,隔直流,所以通过由C3和Rf构成的反馈网络后,只有交流量反馈回输入端,所以该反馈为交流反馈。

综上所述由C3和Rf引入的反馈类型为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12.高中地理气候类型高效教学法探究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纬度,高效教学,差异,夯实,效率

气候类型的识别与分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由于整个地球环境中存在多种气候类型, 不同气候类型有自身的特点。然而, 相似温度带中的气候类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正是这种细小、微妙的差异为学生的气候类型判断、识别、理解与记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此, 学生需要深入掌握与了解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解决问题。

一、立足于基本特征, 鉴别与分析

气候类型的两大基本特征就体现在温度与降水, 气候类型教学要从这两大特征入手, 展开分析。

(一) 温度特征

不同气候类型由于所处纬度高低不同, 所对应的温度也各不相同, 从而出现了高纬度的寒带、中纬度的温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这就是基于温度的气候类型差异。

教师在气候类型教学的最初阶段, 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温度方面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差异, 初步认识气候类型。

(二) 降水特征

降水状况同样是反映与呈现不同气候类型的一大特征, 正是由于不同的降水状况才打造出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影响降水的几大因素, 初步向学生呈现对应的气候类型特征:

(1)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多

(2) 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降水少

(3) 西风带→降水多

(4) 极地东风带、信风带→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 夏季风→降水多

冬季风→降水少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应给出几个典型的气候类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特征就是:高温, 多雨;对应的高纬度两极地区则呈现为极地气候, 典型特征为:低温、干燥;受西风带控制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

通过以上温度与降水的分析, 学生能够对气候类型作出初步的判断与分析, 能够在温度上将气候类型归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极地气候几大类。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气候类型区分与识别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为通常情况下, 同一温度带中的两种气候类型只有微妙的区别, 要想能够明确区分这两种气候类型, 就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区分开来, 才能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这其中体现出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例如:同样的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中, 除了热带沙漠, 其他三种气候类型是学生较难掌握和区分的,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前三种气候类型进行区分, 使学生了解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成因以及代表性地区等进行区分。

通过给出表格,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这几种气候类型的区别, 其中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之间的相同之处:全年高温、干湿两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热带季风:降水突变;热带草原:降水渐变。

接下来的温带气候类型, 例如:温带季风与温带大陆等气候类型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对比分析, 最后获得一个全新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在意识里产生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列举实例, 单独讲解

在实际的12种气候类型中, 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 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等, 这些气候类型是由于受到下垫面、以及气压带、风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气候类型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单独提出的方法, 对特殊的气候类型进行特殊的讲解, 结合实例去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地中海气候: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在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类型, 学生一听到地中海区域, 必然会想到以下这些地方:意大利首都罗马、希腊雅典、索契、开罗等等。

然而, 并非地中海气候类型全部集中在地中海区域, 在世界一些其他地区, 此时教师列举一些学生能够熟知的著名地区, 例如: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澳大利亚南部的帕斯、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等等, 也都存在这一气候类型。

此时, 教师重点突出地中海这一气候类型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那就是雨、热不同期、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进而用形象的图示来向学生呈现这一气候类型的特殊特点:学生会带着好奇和疑问来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师对应给出解答:地中海气候类型主要处于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部, 因为南北纬30~40度是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夏季副高控制, 高温少雨;冬季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经过这样特殊气候类型特殊讲解的方式, 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加深入地认识气候类型。

小结:

高中气候类型教学是一个艰巨而繁琐的任务, 教师必须积极掌握气候类型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状态下学习好知识。

参考文献

[1]龚魏.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3) .

[2]高司.地理课程教学效益的提高[J].北京教育, 2011, (11) :15

13.世界气候类型教学反思(8篇) 篇十三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预期的答案就赶紧总结出结果,比如,气候的特征、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点“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等等,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完全还给学生,对本节教学留下了遗憾。

4、反馈练习涵盖的。知识面不全。本节学生除了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还要会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而在设计练习时忽略了运用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没法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篇2: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3: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篇4: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世界的气候》一课,下面谈谈这节课自我感觉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平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习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习用的时间较短。

最后,通过这次授课比赛,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动力。因为又给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每次听课后的评课给我收获最多,有些问题自己发现不了,通过各位老师的点评总能给我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总之,我相信只要能发现缺点及时改正,在课堂上勇敢地改变自己,自己进步会更快。

篇5: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1、小组讨论贯穿始终。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图片视频配套用,能引起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能够直观的感受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其结论再加以分析。同学可以自己表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看法和见解。

3、运用图表进行教学,一目了然。

板书就引用书上的图表,边教学边板书,能达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用,而且板书也很规范,工整。

二、教学不足之处:

1、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2、出现口误:我们不能直接的说成热带荒漠气候,因为荒漠是景观,如果形容气候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

3、在热带气候类型的幻灯片中,应该用比较明显的颜色进行区分几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这样更直观。

4、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但是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说到非洲,可以提到非洲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对称分布的特点。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先看图例,再分析名称,再对应相应的位置,深入分析;注重突破重难点;

三、以后努力方向:

1、教学语言的标准性是一定要注意的,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必须锻炼的;

2、自身的不断学习也是必须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东西我自己都解释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学生问倒。

篇6: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地理作为非中考学科,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认真把握教材,结合区里一题统领的原则,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哈尔滨市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哈尔滨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课堂提问科学合理:

(1)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经过认真备课,本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精心设计问题。比如复习旧知(世界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时,为了降低难度,我将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为了让学生回忆气候的描述方式及特点,我设计问题:你能描述哈尔滨的.气候特点吗?从而引出不同气候的描述方式,总结出气候的特点,这样的衔接处设计的问题非常得体;而本节课的重点是气候的类型及分布,因此在读图活动时为了提高效率,先让学生观察图,试着针对图提出问题让组内成员回答,然后我出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既给学生自主权,又逐步突破了障碍,突出了重点。而对家乡的气候优势分析时,我提出问题:根据气候直方图,判断家乡气候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你喜欢这种气候吗?你知道这种气候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这一系列问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分析气候优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这是在关键处设计的问题。

(2)提问的方式较为灵活:比如课前预设好的教师提问,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学生自问、互问,学生回答不完整时的追问,分析完问题后的学生针对不明白的地方的提问等等,总之,我尽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

(3)注意了科学的等待时间:在近期的“有效提问”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懂得了提问要给学生时间,不是教师提问后学生马上举手,代表学生表现好,能力强,效果佳。因此,提问后我都尽量停留几秒钟时间,稍难的问题就多等一会,只有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或表达不清时,给予学生“第二等待时”,耐心的听完,耐心地加以引导,而不把学生思维的火花随意地泯灭。

5、学生读图时深入指导: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不太适应,尤其是地图的使用,因此在小组读图时,我进过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耐心指导,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6、注重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对于不太肯定的答案常常犹犹豫豫地举手,因此我会说“勇敢些,抓住表达的机会!”对于平时学习不积极,本节课表现好的学生我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本节课你表现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保持着这种学习热情,以后的学习会收获很大的!”判断天气还是气候的语句时,我提问了坐在最后不打算回答问题的一名同学,我观察他不打算参与课堂学习,提问时我用体态语言和语气进行提示,结果他回答正确了,“好极了,你的答案是正确的!”激发了他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结果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预期的答案就赶紧总结出结果,比如,气候的特征、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点“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等等,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完全还给学生,对本节教学留下了遗憾。

4、反馈练习涵盖的知识面不全。本节学生除了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还要会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而在设计练习时忽略了运用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没法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篇7: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8: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矛盾的焦点。从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基础。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讲解。

上一篇:员工备案所需材料下一篇: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