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2024-11-28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共14篇)

1.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一

至今为止,路遥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之所以重要,乃在于他那高标卓绝的写作姿态,同时也在于他那非凡的创作实绩。每一位读过路遥小说的读者──当然是认真读过的读者──都不会否认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路遥小说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精神财富。几乎每位读者都真诚地认为,《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带给了他们难以磨灭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心灵深处的。而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撼也同样是恒久的,而非短暂的。

没有理由不认为,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时代的杰出之作,这样的作家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作家。路遥离我们远去已经有些时日了,因此我在此重提这样一位作家大概也就不会有什么“死后出名”的避讳。一位作家死后注定是要热闹一小阵的,但这热闹极为有限,而且亦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无情考验。然而,作为一名杰出或重要的作家,他就应该永久地被人记住并提起,而路遥便是这样一位不该被遗忘的重要作家。当然,在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日子里重提路遥是不太识时务的,因为路遥的热闹早已过去了。但我想,作为一名评论家,他的评论不是为赶热闹而来的,也应当为自己的良心负责。只要是好作品,他都不应当忘记发表属于自己的声音,从而抚慰自己的灵魂。

路遥便正是这样一位让我无法逃避的小说家,虽然读过《人生》与《平凡世界》都已经有些时日了,但那种隐藏的感动依在。不否认我是在周围一批人读过之后的赞许声中开始读路遥的,因为我亲眼亲耳目睹聆听了一大批知识层次不高的读者对路遥小说主人公情节内容的高谈阔论,从他们那神态以及赞美的言辞中,我洞悉了《平凡的世界》以及《人生》对他们的震颤与感动。于是,我开始以挑剔的眼光读完了路遥的几乎所有文字。在此,我不想否认我当时的感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久未有的感动与震撼,它有如读任何一部国外名著带给我的感受。当时,我没敢写这篇评论,因为怕一时的感情冲动把它捧高了,然而到了今天,我认为这一段时间已经足够让我可以客观地面对路遥了,那就是:路遥仍旧也将永远是一位重要而杰出的作家,《平凡的世界》也将永远是一部重要而杰出的巨著。1、心灵的守园人

路遥的成功来源于他对时代精神与心灵的持守。读过路遥的所有文字,我们便知道路遥的超凡的心灵力量,他的苦难,他的思索都横亘在时代的精神高峰,作为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他始终和大地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我不敢说别的作家就把这联系遗忘了,但我认为,路遥的这种血肉联系最让人感动,他是那么实在那么真诚地和土地联系在一起了。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是真苦难,那是时代的史诗般的缩影,当然,若没有作家的良知与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苦难是难以震撼人心的。路遥一直对那个年代耿耿于怀,他知道为什么而写作,他也知道用什么态度与代价去写作,因此他愿意用生命来换取艺术的成功。虽然这样拼命的写作也许并不可取,但我看到了真正的艺术所需要的东西,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作家所忽略的。

正如海子的自杀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一样,路遥的倔强的写作姿态一同样隐蔽地向我们昭示着什么。到底作家为何写作?写作的意义何在?而我们又凭什么写作?也许,在这一切问题上路遥的经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正如面对神圣的追问一们,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作家也同样不应该轻轻绕过。也许,没有什么比写作态度更重要的东西了,遍览世界文学大师的写作,他们的姿态都值得我们钦佩与敬仰。他们在骨子里都不会忘记自身的良心与责任,因为他们明确艺术为什么能够存留于世。说到底,他们都以自己的良心在写作。他们为心灵而写,为人类的灵魂而写。永恒的不是外表与形式,而只能是灵魂与精神,因为人不是单为食物活着。在这点上,路遥是相当清醒的,因此他以强大的勇气与责任感面对了当代现实,他以苦难为这个时代奠基,从而完成了心灵的建筑。

当然,路遥还不是大彻大悟的文学信徒,他对生存意义的思索仍然是悬置的。作为一个把文学当做信仰维持生命意义的作家来说,悲剧同样明显。首先,这种文学责任感与良心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苦难的意义上的。在苦难中的追求以及由追求带来的苦难阻梗了作家向纵深地带进发。他更多停留在苦难的深度层面发问,他的小说也就是对这层面的一种描述与同情,它并不存在解答的任务也无法解答。其次,文学本身是无可取代生命的意义的,它也不可能作为一个人的信仰存在,因而路遥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便带上一种殉道般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路遥的不合时宜的出现给我们这个时代作家的写作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这个空白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极为有力的注脚。

谁也无法否认八十年代末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学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辉煌,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场革命留下严重的文学后遗症。至少就目前而言,仍然有那么一大批作家在各个角落挖空心思地试图在形式上突破与翻新,并幻想以这种努力代替对心灵与精神的追求。当然,这种实验般的热情至今令人钦佩,但我不理解的是,这样的小说面目全非,让人无可卒读。我不相信一篇没有人读的小说会名垂千古,因此我简单地判定了这种小说的失败。正是在这几乎没有人看小说谈小说的年代里,我看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听到了众多读者的《平凡的世界》。我为此感到惊讶,毕竟还是有不识时务的作家在为我们众多的读者写作。特别是当我面对这样一部宏篇巨制时,我简直不可思议了,那么多读者哪儿来的时间呢?

《平凡的世界》应当是远比《废都》或《白鹿原》更值得让我们惊奇的现象。据我掌握的一手材料表明,《平凡的世界》至少具有以下几点特别:一者,它的读者面是最广泛的;二者,它的篇幅最长;三者,它引起的共鸣最大;四者,评论界采取了不该有的沉默。围绕着这些特别的点,也许我们能够看到当今文坛某些粗俗不堪的现象,但在此我无意于讨伐这些,我只想说明:路遥是不该忽略的,特别是《平凡的世界》不应当被忽略。

路遥无疑用宏篇巨制建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苦难与时代的精神。至今为止,《平凡的世界》仍然是对1975至1985年这段历史最为权威的发言,即便不是史诗,也是这段历史最为有力的见证。路遥守住了自己心灵中那个园子,他没有让时代的变化劫持了精神存在的居所。因此,他的小说言诉了别人没有言尽的苦难,也言说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苦难,从而也在苦难的意义上建构了生存的意义和心灵的家园。可以这样说,由于作家对苦难意义的切肤理解与感悟导致了他那超凡的责任感与良知,而这良知又给他的小说带来了心灵的高度。正如孟德斯鸠说过:因为情感真,所以美;因为情感美,所以善;因为情感善,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要高。这句话用在路遥身上是很恰当的,我对这句话也同样相当赞赏。也如康德说的一句话: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路遥正是通过自己创作者的良知感悟了这个世界的苦难及生存的苦难,他试图用苦难来构筑生存的意义,所有这一切努力都令人感动。更难得的是,路遥那平凡的创作立场,他要像农民土地上的耕作一样用自己的笔无尽地耕耘。他不感到自己高人一等,恰恰相反,他意识到了作家的平凡,也意识到作家的职责。他知道要把笔尖指向何方,他知道他该用笔做些什么。显然,路遥有这种清晰的创作指向性给他的作品带去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也给他的作品带去了意义。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同样就在此。

不否认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指向与意图,便像路遥这样的小说家在这个时代已经罕有。在很多人看来,路遥这种具有强烈责任感与良知的作家已经过时,也就是说不合时代的要求。但我想,只要这种责任感与良知来源于心灵与精神而非集团与政治,那么它就永远值得人们敬仰与尊崇,这也就是至今为止我们仍然不忘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大师的重要原因。可以看到,路遥的良知只能来源于心灵与精神,他的责任源于此,他的苦难的体验也源于此。他实实在在是一位称职而伟大的心灵守园人。2、灵感的诞生及伤痛的灵魂 守住了那一方故园,路遥的灵感得以激发。多少次面对父老乡亲,又多少次面对故乡那片贫瘠的土地,路遥都确实地感到那土地的厚重以及那苦难的份量,因此,路遥在小说扉页中说: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确实,那段历史难以忘怀,但为何只有路遥潜心于它呢?也许,是寂寞,也是土地。只有路遥耐得着寂寞,也只有路遥与土地紧紧相连。

土地是厚重的,也是博大的,同时也是真实的。来源于土地的文学只能是真正的文学,它必将与人的灵魂脉博一同跳动。路遥感悟了土地的博大与厚重,更感受了它那伟大的真实,因而无论是《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亦或《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都以真实感悟了人生。真实带来的是善,善的心灵,善的故事与善的人生。《人生》中的巧珍是善的,她有金子一般的心;《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都是善的,他们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土地的真诚。这些人物都是那么深刻地牵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激越的精神享受。有什么冲动与震撼比这更美呢?

应当感谢路遥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批光辉灿烂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巧珍,她的成功出现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至今为止,《人生》仍然是带给我最大震撼的小说之一,它的意义由于巧珍的完美塑造完成了永恒,同时还有高加林那奇特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由此,我想到了灵感的诞生。作为路遥的成名之作,也是早期代表作,没有灵感是不可思议的。

这灵感也就是真与善的结晶。我不敢想像,若没有真与善,路遥会成功?灵感在路遥身上很鲜明地表现出真与善的需要,真与善是路遥的生命所在,也是小说主人公的生命所在。路遥正是在真与善中找到灵感,从而赋予了小说以最高境界的美。这美便是崇高,是震撼。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主要人物的真与善是让人感动的,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震撼,可是那时时有的感动在告诉我们,崇高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它不像有些人说的:《平凡的世界》艺术性不高。实际上,这是相当片面的短视,作品的崇高及那种美本身便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性。能够把一个人物形象光辉地矗立在读者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艺术要求。而最高艺术性往往又是隐形藏迹的。

路遥的成功并不在于一味地塑造片面的极端的真与善,而是给真与善留下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造成了永恒的缺憾与回味。至今为止,巧珍突然决定出嫁的举动仍然让我心痛不已,而高加林的变心与懊悔则又如此真实地打击着我的心怀。另外,田润叶的突然转变,田晓霞的意外死亡都实在地冲击了我们那颗由小说带来的一颗真与善的心灵。那种心痛的感觉我想其震动的力量将更加持久。路遥显然没有满足于塑造一种极美的光辉形象,而是不时地制造一种遗憾,是一种深深的遗憾。这种遗憾让我们对真与善认识更深更透彻,也让读者更多地透入生存及人生的深层思索与品味。

这同时也就牵涉到路遥对人生的认识与看法。在我看来,路遥对人生的思索与体验是深入的,他更倾向于一种真与善的人生,但他对人生转折点上的选择却充满了困惑与无奈。《人生》中的高加林没有结局,《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亦没有结尾,我们没法猜测他们的人生走向。这也便是路遥给我们设置的思索障碍,同时也是路遥对人生的一种无奈与无力把握的表达。伤痛是很明显的,也正是这种伤痛一次又一次地构筑了小说的极美。

这是一种由于追求真善美而带来的伤感与遗憾,也是一种完美没有办法实现的感慨。路遥显然深知美学的最高原则,那就是一种缺憾往往比完美更具有艺术魅力。仿佛维纳斯那只断臂一们,路遥让每一位主人公都留下了遗憾,也让故事留下了空白与缺口,这一切都只能由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与思考去填补。当然,这种填补是吃力不讨好的,因此,它形成的那种悲剧式的美是永恒的。人们只能通过假设性的前提与不存在的结论来延伸对作品主人公命运的关怀,从而也因此拓展了小说的深度空间。

当然,路遥对缺憾与空白的设置也不尽是有意的,这同时也与路遥的经验及对人生的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路遥对人生的看法是充满矛盾的。虽然他不会对人生感到失望,但在相当大意义上也并不乐观。它纯粹是一种被苦难充满的略带迷茫的旅行,仿佛是被一种无法预知的命运裹胁前行,路遥面对的便是无法摆脱的伤痛与悲凉。虽然也充满了勇气,但它是短暂的,而且往往不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悲哀也就隐伏着。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创作谈中,我们洞悉了路遥的灵魂,他那拼命般的写作精神以及使命感与良知的态度。这是一篇相当感人的文字,它朴实地道出了作家的悲哀与艰辛,这是一种灵魂的自囚般的伤痛。路遥正是以这种精神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他小说的主人公也无不充满了这种悲凄的牺牲及灵魂被折磨的伤痛。这是一种自虐式的痛苦,它用苦难来自虐灵魂。无论是在孙少平身上,还是在田润叶身上,亦或别的人物身上,这种自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也许,这种灵魂的折磨让读者负载了沉重,重作家却在试图说出某种对人生的更高思索。

我们无法准确地预见路遥那深层的人生思索,但我们却由此体验到了路遥的深重。路遥的一生正好极为准确或形象地给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做出了注解。我们同情路遥之余,我们是否想到,那一大批光辉夺目的主人公形象也期待着我们去理解去同情。3、面对路遥:发现什么

毋庸置疑,面对路遥我们更多的是苍白:我们少了良知与责任感的精神,我们少了苦难的理解及善良的情感,我们也少了经受寂寞的勇气与力量。一部《平凡的世界》的出现是功不可没的,它带给我们的话题也极为重要。正是在它身上,我看到了文学的希望。

这些话都并不是过誉之词,在今天看来,路遥及《平凡的世界》的出现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事件。相对于时下一大批作家来说,路遥都正面构成了一种威胁与冲击,它直接地穿透了时下作家那暧昧不明的写作姿态以及那贫乏的良知与责任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侵袭包围下,作家丧失了一切善良与神圣的素质,加上一种时代精神信仰的危机与更为严重的缺席,一切的灰暗与绝望凌空而来。二十世纪的绝望是有目共睹的,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作家的悲哀。已经没有谁能够摆脱这时代精神阴影的笼罩了。面对如此深刻的时代悲凉与绝望的弥漫,我们的作家更多被阴影裹胁,他们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他们向黑暗与绝望举手投降。这样的作品是绝望的与灰暗的,也是颓废的,它不给我们任何希望与安慰,却以一种膨胀了的绝望的自我打击我们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心灵。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文学,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精神。

路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现的一个强者,他用苦难筑成了牢固的信仰,用崇高的精神建构了文学的金字塔。与他的小说为伍,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与希冀。虽然仍然有迷茫,蛤他那良知与高度责任感的写作带给我们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往往通向一个神圣的家园所在。路遥便正是靠着它得以持守住心灵的家园,在那块纯洁的净土上,他辛勤地为劳动大众耕耘着,这就是意义的诞生。在这样一个写作意义缺席的年代里,这意义是实在的、清晰的,它超越了可能性的困惑与迷茫,也带给了路遥无尽的创作源泉。无疑,路遥的创作指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方向是对这个年代许多作家创作的嘲讽,特别是那些以游戏为目的的作家们,路遥的态度都是一面无可逃避的旗帜。

路遥令我们无可逃避,同样,《平凡的世界》也需要我们正视它。前面我已经说过,它具有几点特别之处,这几点特别又同时昭示了文坛某些粗俗的现象。现在,我们就以一种客观来面对这部新时期以来罕见的巨作。

如果我们的评论家能够更加广泛地接触一些民众而不仅仅是圈子里面的人,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平凡的世界》的读者面是最广泛的。相对于别的小说而言,它不仅让那么多的读者读它,而且也让那么多的读者迷它。很久以来,这种效应已经在新时期文学中渐渐消失了,它之所以还能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这不能不说是它的魅力。这是又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虽然它补冷落多年,但《平凡的世界》再次印证了现实主义没有过时。正如路遥所持的观点,写一部作品并不存在方法的优劣问题,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亦或后现代主义,它们都不存在矛盾与对立的。对于一部作品而言,采取什么方法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只要是适当的,那都是可取的。面对这样一部宏构,路遥选择了现实主义方法,这与路遥本人有关。而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也并不就等于路遥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恰好相反,如果有必要,路遥同样可以用最时髦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因此说,谈论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重要的在于作家愿意用什么形式来表达什么内容。也即从这意义上说,我对许多评论家由于《平凡的世界》中的现实主义方法就对它加以指责或望而却步感到悲哀。不容否认,现在相当一批评论家已经只能评论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他们津津乐道的也是什么后现代主义,他们只对技巧与形式感兴趣,一谈到内容,他们便嗤之以鼻,以为是古董。在此,我并不是想否定后现代主义(我同样很欣赏),而是想说,这样片面与短视的评论家早晚有一天是否也会被新流派新主义的激进批评家视为古董?

实际上,任何创作方法与原则都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问题在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是否对每一位作家都适合?如果片面地在技巧与形式上求新,而在内容上老旧不堪,那又有何新意可言?如果我们清醒一点看待每一部名著的出现的话,那么一个事实也便昭然若揭,那就是:没有内容与精神的超越性震撼(即新与异的震撼),那么任何技术的翻新都不会给我们带来名著的营养。我之所以认同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巨著,其原因大抵也就在此。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以煌煌百万言这样长的篇幅取得了众多读者最大的共鸣,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只有名著才有如此的份量。虽然如今已经有好些人对感动与流泪不屑一顾甚至极尽嘲讽,但我却仍然认为它是名著得以确立的相当重要的因素。一部不会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很难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即便留下了也是不长久的。

然而,就是面对这样一部给人们心灵带来无尽滋养的恢宏巨作,评论界却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至今仍无法拂去最初读《平凡的世界》时的那种感动以及孙少平对我们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我也不会忘记那么多读者谈论它时所现出的那种由衷的共鸣与激情。然而,评论家沉默了,新闻界也沉默了,我一直无法揣摩个中原因。唯一值得推敲的是,评论家没有时间去看这样一部万百言大作,亦或嫌弃它是一部古董(现实主义作品)呢?我想,两者兼而有之,同时也刻画出了时代评论家的浮躁。正是由于浮躁,他们没有时间(虽然《平凡的世界》的读者都几乎只花了两、三天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因而也不会知道众多读者的声音(因为高高在上);也正是由于浮躁,他们更愿意追星逐利,而不愿意追逐过时的路遥(因为后现代主义作家时髦红火)。很明显,现在的评论家几乎无法代表广大读者的声音了(虽然并不都需要这种代表),他们不仅无视自己作为读者的最为重要的身份,也无视他们的职责(把真正的好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他们都愿意把自己作家化(即只愿意生活在作家圈子中间),并以捧这圈子里的作家为能事。我不知道这样的评论家该称为读者评论家还是朋友评论家,或者更直接一些,是关系户评论家?

这样的悲哀(亦或可耻)早晚有一天是要过去的,而这样的评论家以及捧出来的作家也早晚要被时间淘洗而去。想起路遥,我们就有许多话要说,因为他指正了一个方向,这是作家应该努力的方向。路遥一直是我最敬重的当代作家,对于路遥的作品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开卷有益。长久以来,面对当代文学的乱象,更觉得路遥精神的可贵和路遥作品的难得,结合当前文学现状,我想解读路遥和路遥的作品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应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

由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特征决定,青少年永远是文学艺术的最大群体,青少年思想活跃奔放,充满激情与活力,但他们的鉴别能力差,也很容易被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引入歧途。笔者以为,文学艺术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其是否能愉悦人的身心、是否有广泛的读者群,更要看是否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利,是否对人类文明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人性中积极的方面进行诠释和弘扬。可惜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连绵不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喧嚣,许多作家都拜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文学领域这一神圣的精神殿堂也沦陷了。一些作家为了提高作品的发行率,甚至利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弱点,谄媚于人性阴暗面,对青少年的精神进行大肆误导和劫持,使得对青少年毒害极大的非黄即暴等垃圾文学满天飞,对无数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但大浪淘沙,我们也有幸产生了一批如路遥等一直秉承文学精神、激励青少年顽强奋进的作家。让我们欣慰的是,他们作品中所弘扬的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而且还在不断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阅读着、感悟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避免了当代无数青少年精神的贫穷。孙少平、田晓霞等文学人物和许多青少年心灵相通,并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挚友,他们朴实、宽容、辞让、坚忍、诚挚、大气、理性的优良品质,浸润了无数青少年浮躁的心灵,大量的青少年在迷茫和逆境中从《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向上的精神力量,路遥作品中所诠释和弘扬的精神薪火可以说已代代相传。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当代有许多的青年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仍然是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启示之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创造有益的精神食粮。

以路遥为代表的一些屈指可数的作家,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牢记时代赋予作家厚重的历史责任,竭力对促进人类健康绵延发展的人性中积极的一面进行挖掘、诠释和弘扬,构建了他们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文学殿堂。由于路遥能够贴近生活、用心写作、牢记责任、心系大众,所以路遥作品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教益性和可读性。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被作者把握得恰到好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能寻找到他们的影子,所以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从中找寻到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为当前浮躁社会中无数热爱他的读者提供了心灵栖息之地,成了当代少有的能够滋养心灵、净化灵魂的文学作品。

路遥作品的深远影响,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对时代和人民的重要性。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民心对时代的诉求,其中身心和谐应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道德却在滑坡,精神家园几近成精神荒漠,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造紧扣构建和谐社会时代主题的文学作品,应是作家的时代使命。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影视产品在精神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可能有人对文学作品之于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有疑问。但我们应认识到,由于影视剧和戏剧大都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所以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影视剧、戏剧的上游艺术形式,或者有些作家直接参与影视剧创作,从此角度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当前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对人们的熏陶、滋养和教育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以人为本,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正需要大量的类似于路遥的充满积极意义和健康价值趋向的作品来引领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作为人类精神食粮创造者之一的文学艺术家,不应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路遥语),应积极创造永葆人类青春、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产品来引导人、陶冶人、塑造人,直接或间接促进读者身心的和谐,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二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1. 女性形象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把女性的形象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以贺秀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女性形象, 她的爱情有乡土的丰厚和浓烈;一类是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于传统和现代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 她有现代意识又保留着传统的思想, 自身的局限让她摆脱不了道德的束缚;一类是以田晓霞为代表的摆脱了传统束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 她的身上有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女性形象分析研究》。

2. 人物情感世界的研究成果。

作家们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对作品人物情感世界进行分析研究综合。从爱情本身和时空的维度来分析人物情感世界的内容, 占据文献资料研究的大多数。

《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中把人物的爱情分为三种。首先是从无爱的婚姻到朴素的爱———人性的善良, 以少安、秀莲、润叶以及向前为例, 他们的爱情中更多的包含着亲情的成分。其次是冲破世俗的爱———生命激情的爆发, 以少平和田晓霞为例。超世俗的爱情, 这是对纯洁爱情的讴歌, 更是对人性的关怀。最后是没有终点的爱, 主要表现金波对那个梦幻中的藏族心上人的思念。这样的爱情短暂并且苦涩, 默默绽放又默默枯萎。从时空的维度来剖析苦难生活中的爱情和亲情, 如《苦难世界中的平凡感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苦难的, 真挚的感情最终还是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摆布。苦难中的亲情描写的是孙家人, 兄弟姐妹亲情观念浓厚, 无论贫困还是富有都相互帮扶。

3. 作品爱情悲剧原因探寻的结果。

大部分研究认为爱情的悲剧在作品中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主要从三个层面探寻了悲剧的原因:现实原因———门第观念,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主观原因———两个人对待爱情的不同选择, 少安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和门第观念, 润叶在亲情面前的妥协, 主观因素导致悲剧结局;作家的悲剧情节, 路遥的小说悲剧几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作品研究的现况

《平凡的世界》的成就在学术界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 而且文学研究者也很少触及文学地位不高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流通于高校的权威性教材对它的关注并不多, 然而却受到读者的欢迎。

《“<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历史考察及研究》对这种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追踪、考察和分析后指出, 要肯定现象的合理性, 并且希望通过对《平凡的世界》的辨析、作家和历史语境之间关系打开关于路遥研究新的学术话语空间。《珍视这抹淡弱的折光———论<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尴尬处境和现实意义》指出作品“热读”与“冷落”的尴尬现实是由于当代文学史以精英文学和高雅文学为立场、以西方现代艺术为评判标准, 提出确立《平凡的世界》新的文学史地位, 对新世纪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当然,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使我们学会从读者和文学史的双重角度去解读作品, 深化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认识。

三、作品之我见

当代的小说中道德的缺失, 亲情、爱情和友情被现代社会工具化、利益化甚至“肉体化”所充斥, 重读《平凡的世界》不能不为故事中的情感世界所打动。路遥让田晓霞这个重要作品人物死去, 以此来结束她和少平的感情, 这使我对作者写这篇作品内心的想法充满了好奇。其实作者这样写未必不好, 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也未必有错。当社会地位、精神状态不同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 结局未必如我们所愿, 还不如这样的情节安排, 留下了纯洁美好的爱情。

另外, 《平凡的世界》中人物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作品一个亮点。道路的选择和他们的感情世界密切相关, 不同的选择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少安和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历程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可以当作励志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苦难和道德, 使小说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

四、小结

总的来说, 《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就足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作品不论是从青年人的感情世界还是奋斗的历程来讲都值得一读再读, 学术界应该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地位。对于作品存在的问题, 这是局限性所致,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我判断和辨别。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和作品现状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来解读作品。

摘要:分析近些年《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资料, 研究集中在对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概括, 对青年人情感世界的研究以及爱情悲剧的探寻等角度上。本篇综述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重要课题进行梳理, 以便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女性形象,情感世界,悲剧探寻

参考文献

[1]乔艳琴.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女性形象分析研究[J].语文学刊, 2010 (8) .

[2]张娜.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4) .

[3]孙桂丽.苦难世界中的平凡感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4]王子杰.是谁葬送了爱情——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J].当代小说, 2010 (6) .

[5]万秀凤.“《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历史考察及研究[J].当代文坛, 2010 (2) .

3.路遥:《平凡的世界》背后故事 篇三

路遥在42年浓缩的生命中创作出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再到《平凡的世界》,终结于《早晨从中午开始》。他把生活当作是一部正剧,“只有庄严的心情,才能庄严地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铜川相遇

记得最早读路遥的作品是在《延河》刊物上读的《姐姐的爱情》,美丽的姐姐和她悲惨的家世深深打动了我。

1985年春,我工作调到铜川陈家山矿火车站工作,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当时已是陕西文联党组副书记、作协副主席的路遥。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青年狂热的年代,《铜川文艺》与《长安》、《延河》编辑部在铜川市红星剧院开办文学讲习所,我办了听讲证,一连几天去听。开始是诗人李志清、作家陈忠实讲《初夏》、贾平凹讲散文。听说路遥要来,但不知何故,终没能见到。

1985年10月的一天,编完《柳林报》,几个文友得知路遥老师在陈家山矿体验生活,而且就住在矿上医院的二楼。吃过晚饭,我们来到医院,穿过住院部,拾级而上,猛然看见在二楼拐弯栏杆旁倚着一个人,身材魁梧宽厚,上身着灰白色泛青的宽大“棒棒衫”,坚挺的牛仔裤潇洒而利落地勒在腰际。这不就是王老师(路遥本名王卫国)吗?

路遥大病初愈的样子,重硕的头颅,粗黑的脸庞,溢脂的头发显得稀薄,有一缕斜搁在额上,一副高度近视镜架在大蒜鼻头上,开腔一口鼻音很浓重的陕北普通乡音,凭添几分爽朗。

路遥带我们走进他的房间。房间摆设简陋,一张大床,一对人造革黑面沙发,一张漆黑的三斗办公桌上,摆着一摞书,一叠书稿,一支笔、一只白色瓷杯,一个玻璃烟缸里堆满了烟蒂。

我们几个小青年面对名人,却不知如何开口,屋子里一时杳无声息。路遥拿出一盒烟分发给大家,瘾君子不多,只有我接住点燃了。夹着这支烟,我在心里努力想把眼前的路遥和理想中的路遥对接起来。路遥说,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我十分乐意和大家拉拉话,不喜欢空泛的演讲,不准备搞创作谈。

在灰白色的烟雾中,路遥谈锋渐健,时而平和,时而激动,时而幽默。说到《人生》中的高家林和刘巧珍,路遥说,他们是陕北千万个普通青年的缩影之一。

告别时,路遥目送我们,还是站在二楼栏杆处,还是那个姿势,那种神态。我注意到他左手指间一直夹着一支烟,一直没熄灭,一支接一支地燃,青蛇般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盘绕。

难忘一夜

几天后,在庙湾河对岸的小吃摊上,我又和路遥相遇了。他似乎对我有印象,显得很高兴。说话间,他约我到矿医院一叙。能得到心中偶像的约请,我当时的心情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坐定下来,我俩山南海北,谈的很是投机。我还拿出采访本,请他签名,他十分爽快地拿起圆珠笔,写下了一行字:“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录柳青话”。

当时,我身上恰巧带着一篇刚刚完成的习作,便拿出来请教路遥,并询问他的近况。路遥告诉我,改革开放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想写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书名暂定为“普通人”。说着,路遥随手从桌案上拿起“延河”编辑部信纸递给我一本。我看到桌案上还有已经写好的4本。我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后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稿。

我看他的书稿,他看我的习作,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他稍有倦意,聚在头顶上的烟似乎凝滞在那里。他在我的习作《母亲》篇名前加上“写给”二字,然后又拿起桌案上一本《静静的顿河》递给我看,而他则又伏案疾书,继续写他的书稿,一直到天空破晓。

直到今天我仍然难以置信,在黄土高原这个矿区医院的小房子里,我竟然陪伴一位当代名作家度过了难忘的一夜,而他笔下书写的正是“当代文学诗与史的恢弘画卷”——《平凡的世界》(雷达语)!我的那篇经老师修改的习作《写给母亲》,后来也发表在河北秦皇岛东岳文学《新生活》杂志创刊号上。

从1990年底至1991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3次播出路遥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3月10日,代表当今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揭晓,《平凡的世界》获此殊荣。

同年11月13日,铜川文联召开路遥作品讨论会,省文联、作协的和谷、商子雍、田奇、李若冰、李沙玲等作家、诗人、评论家应邀前来。上午,路遥是鼻孔里塞着棉球出席会议的。下午的会开了一段时间,路遥弯着腰又来了,背比先前更驮了,后来还不时得插上氧气。会上,路遥的第一句话是:“不写东西老毛病就犯了。”

后来读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总会禁不住潸然泣泪。路遥视写作为生命,像个苦行僧,他完完全全是用“深刻的现代理性和动人魂魄的真血真情”与文学作交换。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他是夸夫,倒在干渴的路上(贾平凹语)。也许正因如此,路遥才会与鼠为伴、与烟为伴、与灯为伴,与寂寞为伴,度过了那么多无言而又轰轰烈烈的夜晚。

背后故事

1985年秋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陈家山矿动笔。路遥对煤矿是陌生的,只是因为他的弟弟王天乐的两个妻哥都在矿上工作,有亲戚可以照顾他。

后来才知道,《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也曾遭遇尴尬。

第一部写完后,路遥将稿子交到出版社,一位编辑在西安人民大厦看了三分之一就退稿了,认为书不行,不适合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好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编辑李金玉女士得到消息,赶到西安读完书稿,飞回北京,接着打来电话告诉路遥,公司决定出版。

此时,路遥投向广州《花城》杂志社的稿子也定稿了。也就是说,《平凡的世界》是一稿两发的。路遥这样做,为的是多挣点稿费,弄点烟火钱。那时,作家已越来越难当,微薄的稿费和暴涨的物价,让大部分作家入不敷出,生计维艰。路遥也不例外。为了生活,路遥也曾几次去写并非情动于中而行乎其外的题材,甚至是广告稿,那时,路遥已身染重病。一个蜚声文坛的作家,却是如此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至今想来,也无不令人心中堆起许多的唏嘘。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是在陕北吴旗县武装部一孔窑洞里完成的,那是1986年的秋天,路遥和爱人林达离婚已成定局。

1987年秋天,路遥在榆林宾馆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一稿的写作。其实在抄写第二部时,路遥的身体已出现了问题,还吐了血,他的一切因此变得更加悲壮起来。他的背弓着,头发已花白,手握寸把长的笔,就像战场上的敢死队员,率领着作品中一百多个人物,哭着,笑着、呐喊着、呻吟着走向生命的未来……

1992年11月17日早8時20分,这个千百万普通人的早晨,一代文学大师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撒手西去。

42岁,距43岁生日还有16天,如此年轻的生命过早地结束,给这个平凡的世界不仅留下了不平凡的作品,也给活着的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慨叹。

4.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四

《一般的国际》是路遥的一部长篇,描绘了我国现代城乡日子,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以孙少平,孙少安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一般人们的形象,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一般的国际》这本书告知咱们:人,不管在什么方位,不管多么清贫,只需一颗炽热的心在,只需能热爱日子,天主对他便是相等的。这部小说的起点——“一般”二字,这仅仅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一般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一般。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通过自学到达可与大学生进行思维讨论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秀的质量,包含并不好大喜功。在路遥的国际中呈现的都是一般的人物,这是在这些一般的人物里他描绘着人道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国际里,人的最大的长处便是认识到自己是一般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杰出的表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时机时,他挑选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醒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当地的热心和留恋,他挑选了一般。

读这本书就象饮一杯清泉,给人一份清凉与安慰,让在繁忙与俗物中羁绊人咱们可暂放全部烦恼,忘掉如今荣辱,回忆起那最为纯真的时代和最为朴实无华的人们。

5.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字 篇五

开始我认为这三部小说只是阐述爱情悲剧,后来才知道在这些爱情的悲剧中无处不透露着生活之悲剧――少安哥与润叶姐;润生与红梅;润叶与向前;少平与晓霞――老一辈的田福堂则是这黄土高原上的一位思想“代表”。

少安与润叶的分手让人无奈,感叹,惆怅;在少安结婚后两人分道扬镳让人不禁心痛――昔日友人,那时情人,此时生人――这一切的一切读者们都知道――仅仅只是贫富、成分之差毁了两人的多年感情,埋葬了两人的上半生。现在被称作无坚不摧的感情却在钱与成分之下不堪一击!当然也有不懈的成功之人――润生与红梅,润生靠着顽强的意志与坚强,对红梅的感情让他有了无悔幸福的一生。

平凡的世界上自有不平凡的我们,自有不平凡的人生――或是悲剧,或是喜剧;或是崎岖,或是陡峭,或是坎坷……但平凡的世界中总不缺与生命抗战到底的人们,他们渐渐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起来,正像路遥自己说的:“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这句话我相信是许多人在经过哪怕只是见过大大小小苦难后都可以深刻领会的!

我哥那年高三,是决定他自己一生之路的时候。当时他是个走读生,每天晚上都会回来,年幼的我当时最快乐的便是晚上他回来的时候,但那时他常常在学校里一待就是一两个月。我和母亲曾去给他送过饭,那是我两个月没见到他了,在阴沉校园里找到他时我竟然哭了。他头发在阴天之下黑中稍稍闪耀出点点银光,天天打篮球健壮的身躯也有些消瘦――不用说在学校的日子他拼了。没日没夜,哥哥在学校里拼搏着,一次次考试,一次次考试,不灰心,不骄傲……是他的样子。

6.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以他具有的自强不息,不屈服于苦难的品质让我印象深刻。他曾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寻找内心深处的追求;他曾有杜梨树下的约定,不具世俗眼光,敢爱敢去追求幸福;他也曾宽厚待人,不去计较,用心维护红梅的面子。他不甘于旧樊篱的束缚,背井离乡,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运输自身的人生价值。即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身陷繁重的煤矿工作之时,他也不曾忘记内心的追求,不曾放弃书籍。他在书籍中徜徉,在书中陶冶情操。

“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书籍的熏陶,他才能在煤矿工作中组织乐队,高效工作,以得到领导的认可与重用。他的善良,有责任感也是很吸引我的,老班长死后,他照顾着班长的家人。一份担当让人为之动容。他与田晓霞的感情也是我所向往的。他那追求自由,对大千世界蠢蠢欲动的心深深的吸引的晓霞。他们的爱情纯洁如杜梨,他们的交往羞涩如含羞草,他们的攀谈丰富如霓虹。

爱要坦坦荡荡,爱要敢去追求。敢想敢做敢说的田晓霞仿佛是一个我想成为的人。因为现在的我害羞、不勇敢,所以每当我看到她时都有一种敬佩之情。都说她是少平的精神导师,是她不断的借给少平书,不断的鼓励他前行,支持他放眼看世界,引领着他渐渐走向成熟。而她也成为孙少平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出身于干部家庭,却从不因此骄傲狂纵。她生性洒脱,活脱脱想一个汉子,大大咧咧的,十分讨喜。只可惜,最美的烟火总是稍纵即逝。当你挤上赈灾前线的飞机时,你的生命从那刻转折。洪水你救人的身影,那么娇小,又是那么伟岸。可是你明明是一个弱小女子,为何那刻我会把你错看成强壮巨人。啊,我想,是因你那善良又勇敢的心吧。你的身形毁灭在无情的洪水中,可是你的精神永存时间,你心脏有力的跳动依稀响在我耳边。我真想成为你这样的洒脱妙女子。

人生就要不安分的过。为了全家人的光景,你开砖场,第一个领导组员开展土地承包制。孙少安,你的心系村民,真心待他们,才会有他们信服你。你和田润叶的爱情虽有所遗憾,但是朴素的秀莲也是很好的选择。人生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兜兜转转,有许多的岔路,出现许多的选择,让你被动。你与润叶的爱情终究没有了结果,好在你们俩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润叶也是个可怜的人儿,好在之后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百味生活中,爱上了她的老公向前。她帮助向前走出了车祸的阴影,我相信她们一定会到白头的。你的初恋有了好的结果,我想你也是开心的吧。你和秀莲也是如此恩爱,让我好不羡慕。只是秀莲陪你走过了你创业最艰难的日子,却在好日子来临之际患病了。生活就是喜欢如此捉弄人啊。希望小学的掀红布,却不曾想掀开了你与秀莲不一样的人生。我只希望秀莲可以好起来,你们共患过难,怎可不共享福。

路遥笔下的世界,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与我生活年代不一样的光景。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总是让我留有遗憾却又无可奈何,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真的只差一步奈何终成凄美。爱情不可平凡却又向往平凡。想要轰轰烈烈的爱一场,像晓霞一样勇敢追爱;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像接受向前后润叶的生活一样;想要与他到白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从《平凡的世界》中,我看到了老一辈们辛苦的生活,为了一口饭,为了一缕布都要付出太多的汗水了。果然“粒粒皆辛苦”的教育是必要的,身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代的我们,是难以体味到先辈们当时讨生活的艰辛的。

7.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孙氏兄弟,人物描写

在《平凡的世界》中, 路遥“想用孙氏兄弟两个人物来分别展示有为的农村青年中的两种类型、两条道路。一个是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挣扎、奋斗, 他会成为农村建设的脊梁;一个是向往更大的世界, 等候机遇, 有新作为的新型农村青年。”

1 小说中对孙少安的描写

孙少安是一个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品质高尚、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农村先进青年的典型。在《平凡的世界》里, 小说把孙少安置于苦难中, 充分显示他的自强不息。孙少安聪明勤奋, 成绩很好, 在升初中的考试中取得了全县第三名的成绩, 但现实生活不允许他继续上学, 于是十三岁的孙少安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同父亲一起, 共同支撑着这个家。这个选择对于他来说, 既是痛苦的, 又是无奈的, 在那个时代, 意味着他将当一辈子农民。父亲不忍心断送孩子的前程, 但懂事的少安把痛苦埋在心里, 反过来劝说父亲。他牺牲了自己, 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 并决心做一个出色的农民。孙少安这种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一开始就感动了读者。

孙少安对于庄稼地里的活很快就掌握了, 并做得比别人好, 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以及尊老爱幼, 少安在村里有极高的威望, 十八岁那年, 被选举当上队长。由于他工作能力强, 办事公道认真, 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 待人厚道, 在双水村, 少安口碑很好, 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物;又由于他威信高, 有见解, 主持正义, 在双水村, 也是让村支书田福堂唯一发怵的人物。

孙少安的性格还可以从他的爱情生活中表现出来。首先是他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 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但现在的现实是, 田家和孙家不论在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两家的差别都太大, 虽然他与润叶感情很深, 但长大之后, 他从来也没想到他和润叶的感情会发展为爱情, 当润叶主动将感情坦白时, 他惊呆了, 当他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 曾站在公路上幸福地哭起来, 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变了, 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无比美好。但冷静下来后, 孙少安又非常矛盾, 门当户对的观念使他不敢去爱, 因此他痛苦地拒绝了润叶的爱情。这出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固然与孙少安传统的婚姻观念有关, 但更为重要的是两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 决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性结局。孙少安和贺秀莲的爱情婚姻也是以悲剧结束, 贺秀莲不嫌他穷, 只图他人好, 两人很快结婚, 婚后两人恩恩爱爱, 秀莲把少安当作自己的天, 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少安家, 辛苦劳作, 孝敬公婆。秀莲不仅是少安劳动方面的得力帮手, 更是他的精神支柱, 在少安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破产后, 是在秀莲的劝说与支持下重新上马, 使砖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但就在日子越过越红火时, 秀莲不幸得了肺癌, 这对少安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让他忍受丧妻的巨大痛苦。小说的这些描写, 都在于展示孙少安在苦难中的奋斗精神, 展示他的传统美德, 他是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来生活的。孙少安继承了父辈的传统美德, 他又超越和发展了传统美德, 他毕竟是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 接受过一些文化教育, 有自己的见解, 他对苦难命运敢于进行抗争, 在人生道路上勇于开拓进取。

2 小说中对孙少平的描写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与孙少安相比, 属于另一类型的农村年轻一代, 即“向往更大的世界, 等候机遇, 有新作为的新型农村青年。”

小说通过把孙少平与命运的搏斗, 对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 爱情生活的曲折来展示他的性格发展。孙少平的出场, 是在小说的开始, 通过对原西县高中开饭场面的描写, 对孙少平的生活环境及性格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从这些描写上, 可以看出孙少平上学实在是太难了, 家里的生活临近崩溃, 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而更让他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由于贫困, 他过分敏感, 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 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 内心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尽管高中生活过得如此艰难, 他依然为自己高兴, 也格外珍惜高中生活, 除了学习、劳动外, 他还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从这些书中, 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 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孙少平在县高中毕业后, 回乡当上了民办教师, 他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尊老爱幼, 按照传统道德规范生活着, 不张扬, 严格地把自己放在“孙玉厚二小子”的位置上, 受到大家的夸奖。这时, 家里的生活也开始好起来, 但他感到痛苦, 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不甘心在双水村平平淡淡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即使外面世界充满风险, 也心甘情愿去闯一闯。孙少平外出打工, 不是为了养家糊口, 不完全是为了金钱, 而是他想过另外一种生活, 想从农民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摆脱农民的狭隘性, 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平凡的世界》用不少篇幅写了孙少平的爱情生活, 这是小说写得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孙少平的爱情经历比较复杂, 经历过浪漫与苦涩, 爱情与道德等多重煎熬, 承受着爱情失落的痛苦, 其爱情悲剧的现实根源是城乡的巨大差别。在高中时, 他喜欢上了和他一样穷的郝红梅, 郝红梅为改变自己的出身而离开, 初恋的失败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但他并未失去理理想, 对爱情依然有着纯美的渴望。他拒绝了曾让他难堪, 又被他从洪水中搭救的跋脚姑娘侯玉英的爱。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描写, 作者用了大量篇幅, 这部分内容贯穿着少平生活的每个时期, 对于揭示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上高中期间, 孙少平认识了田晓霞, 彼此互相吸引, 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孙少平回乡务农之后, 还保持和晓霞的书信联系, 到黄原揽工之后, 一个偶然的机遇在黄原南关电影院门口又碰到了田晓霞, 两人都有些激动, 此时的田晓霞已经是黄原师专的大学生了, 当田晓霞看到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孙少平, 知道他苦难的经历后, 感到又陌生又震惊, 她猛然发现了又一类型的同龄人, 他有文化, 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 没有充分条件直接参加到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 而另一方面, 他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 因此, 他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 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 孙少平一下子成了她十分钦佩的人物, 从此以后, 他们的见面频繁起来, 感情也日益加深, 当田晓霞从师专毕业, 进入到省报当记者, 他们的爱情成熟了。获得晓霞的爱情, 一方面使少平饱饮了爱的甘露, 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 另一方面一种忧伤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痛苦的意识到, 就是他和她已经到了这一步, 但他们仍然还是在两个世界里!他爱她, 但他和她将不可能在一起生活——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症结!晓霞在抗洪第一线新闻采访中, 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形式结束。小说描写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悲剧, 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那就是在苦难中展示人物的精神美。孙少平在最痛苦的时候, 又拒绝了大学生金秀, 选择了师傅的遗孀惠英嫂。孙少平的爱情生活有太多的遗憾, 正因如此, 才一给我们以强烈震撼。

结束语

《平凡的世界》把表现社会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作为审美追求, “这些人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极易被人忽视的, 但是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 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变化的关注, 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这个历史主题中, 有许多美的东西, 永恒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孙丽娟.《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的情感历程[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11) .

8.平凡的路遥 篇八

在我进到他的写作间时,我发现低矮狭窄的土屋里摆放着一个奇特的案子,那是一块门板架在两把椅子靠背上,搭成了一个挺长的“写字台”,上面铺着一堆稿纸,一边堆着麦氏咖啡的那个小小袋子。空空的咖啡小袋子堆了很大的一堆,再看墙角处,也堆有这样一堆咖啡袋。我认为当年的曹雪芹也不过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绳床瓦灶”的生活。我静静地伫立了好一会儿,没见路遥回来。正值中午,可能他出去吃饭了。中午,是他的早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六万字的创作谈中,写满了令人心碎的感伤。

据说他吃饭的时候极其简单。他到院外的集市上买一棵大葱和一个馍,将大葱皮剥掉,往衣襟一蹭,走一步咬口馍,再咬口葱,等他快走到写作间屋门口时,馍嚼完了,大葱也吃完了。他在这段不长的路上,匆匆完成了中午大餐。然后,他坐在那个门板上开始了他的庄严的写作。

那天中午没有见到路遥。晚饭后,我从院落出来散步,走到大墙边儿。那地方很是僻静。大墙很长,隔一段便有一盏路灯洒一团昏黄的光团。在这片静谧之中。突然自前边拐弯处传来一种气喘吁吁的声音,那声音粗重急促,脚步声更是响得沉重,从声音中判断对面过来的人肯定是一个负重者。很快,对面出现了一个人,我才看清他弯着腰,双手搂抱着一摞砖,步履踉跄。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路遥,赶快迎上前去。到了跟前,我才看清路遥抱着一摞像砖垛似的书。他停在那里喘得几乎说不出话了。我帮他将书抱回他的那个写作间。他一边擦拭着汗珠翻腾的额头,一边兴致勃勃地说这些书有多么好。我翻看了一下,大都是国外一些政治家的传记。他招待我的方式也极其特殊:随手拎起一瓶简装白酒,用牙一紧便咬开铁皮酒瓶盖。然后往我手中一递,让我喝一口,暖暖身子!我呆瞅着他,没有接酒瓶子,他倒自己一仰头对着瓶嘴“咕嘟”着。他是从农村出来的作家,可能习惯了过苦日子,也习惯了自虐式的写作。但是,他还是因此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他准备材料用了三年。他独居在一个矿区里写。极度孤寂中有个耗子每天准时过来人立而起,不解地瞅着他,最感动人的是书即将写好的时候,一帮朋友在等着为他竣工庆贺,一桌丰盛酒席热腾腾地等着他。而他却迟迟无法完成全书的最后一段。因为他的手突然无法握笔了,那手僵直着像鸡爪。他用一盆热水泡着手,用另一只手抻拉着僵指,好久好久,才让手指复苏。当他终于将全书画上句号时,他一把推开窗户,将这支笔远远地扔了出去。然后,他进到卫生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叩问着:究竟为什么要这样?他居然大哭起来。

再一次见到路遥的时候,他歪倒着倚坐在木床上,脸色灰暗。《平凡的世界》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他正应该是最高兴的时候,而他见到我头一句话竟然是说他现在是“深刻的颓废”。我祝贺他获奖,他却不以为然。他显得很累很累,他勉强坐起来,述说了他写完全书后,每天会坐在作协收发室的那个椅子上晒太阳。晒着晒着就睡着了。他说他那时连马路都不会过了。看他如此疲惫,不忍多聊,便告辞了那间小屋。

不曾想到,这竟然是最后的一面。两个半月后,路遥病逝。我想,甘于平凡生活的路遥写出了“不平凡的世界”,路遥是真正做到了平凡而不平庸,是大悟者。

9.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九

书中故事发生在1975年,讲述了孙少平、孙少安这对“黄土地”的兄弟如何以各自的方式探索人生。那时,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国家,孙少平这个双水村穷苦家庭的孩子,他成长的艰辛和纯真动人的情感体悟深深感动着我。

故事所描述的,不过是一户贫困家庭微不足道的事罢了。但就像孙少平说的,“我一生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人业绩,但我要学习伟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轻易向命运妥协,始终相信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看着他一步步地成长,从一个对生活没有目标的高中生蜕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使我大受启发。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贫苦的时代,但我却能感受到他在苦难中经受不断的锤炼与升华,我被他的顽强与坚韧深深感动。去年,我也曾尝试阅读这本书,但那时我还没有那么多领悟,只觉得是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平凡人的人生,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轰轰烈烈的结局。而正是这样一本书,当我再一次翻开熟悉的书页,重读过后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与感悟——自强与奋斗、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中那些过去我领悟不到的感情,那些复杂的爱情,虽然还是不能完全体会,却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态度,新的思考。

从这本书中,我的“感”并不是知道了什么,领悟了什么道理,而是被这些感情深深地温暖到了,情不自禁地想让这种感情流淌出来。对于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纯洁而凄美的爱情,我一直理解不了,直到看到田晓霞为了救人淹死在洪水中时,少平凄苦的心情,那一刻我的心也如冰霜冻住了一般悲痛,我才发现:我已经置身其中,与书中的人物感同身受。

10.论路遥平凡的世界 篇十

所以这次读应该是是第三遍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这中间又不断地接触各类中外作品,感觉眼光大变。再看《平凡的世界》,也比初次阅读更加冷静和深入了一些。下面就要说一说现在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平凡的世界》受到极多读者的喜爱,这不用说了,它受欢迎的原因,我想最主要是两点。第一,它是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就是最写实的作品。他描写的农村生活是靠逼真的细节白描组成的,基本上完全忠于现实生活,谁看了都会说“写得真好,那时候生活就是那样的。(即使读者也没经历过)”而且它的语言朴实无无华,非常亲切,我们看了都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就是活生生的,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被写得活生生的。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孙氏兄弟的人生经历就显得很可信。《平凡的世界》的读者基本上是青年和青少年,是在校学生或者辛苦打拼的底层青年,看到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联想起自身的经历和处境,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书写得又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把对读者的接受条件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谁都能看懂,谁看了都觉得写得真写得好,所以《平凡的世界》会有如此巨大的阅读群体。

第二,《平凡的世界》传达的价值观念,或者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勤劳勇敢的善良人通过诚实劳动和不断奋斗,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这本书里没写什么坏人,就连王满银也远远算不上坏人。大家都是苦出身,在那么一个年代,终于能够从祖辈待了一辈子的土地上走出去,凭自己的努力告别贫穷,改变命运,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希望!中国人勤劳奋斗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孙少安孙少平,都是正直纯洁的好青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道德和功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希望那些有本事挣家业的都是孝慈仁义的好人。因此《平凡的世界》深深地契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价值观念缺失的时代,《平凡的世界》在我们心中重新唤起了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心底激起我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我觉得这真一种是伟大的德育。《平凡的世界》“劝人学好,教人向善”,谁能说不是好书呢?既有价值认同,又有阅读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受读者欢迎。

以上两点就是《平凡的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读者中口碑极好,影响极大,《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和批评家的眼里却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主流文坛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重要的文学史著作也不提及。这是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学术界看待文学作品的角度更加侧重于文学本身,抛开社会影响仅仅分析文学技巧的话,《平凡的世界》显然有很多不足。比如故事情节有点老套拖沓,语言缺少变化,一些人物(比如乔伯年)写的不够丰满等等。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化倾向严重。虽然它放映的是现实生活,作品风格也是现实主义,但它只达到了外部表现的真实,内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实是童话式的。明显的表现就是故事很单纯,人物理想化。孙氏兄弟的奋斗历程,让人觉得一路下来“顺理成章”,这里面也有爱情,但很像“才子佳人”的套路。总的说,它的情节不缺乏跌宕起伏,但是让人觉得是为了主人公形象的刻意为之。故事情节固然都是编造的,但是一旦设定了这个环境,人物就必须在此逻辑下发展,高明的作家会让人物“活”在他的情境里,因此人物的命运就有了由环境决定的“必然性”,这是内在逻辑上的真实。而《平凡的世界》就缺少令人信服的“必然性”,有的地方就显有点得假。另外,这种童话式的故事和理想化的人物限制了小说的深度,它只表现了个人的生活奋斗和爱情破折,很有限地赞颂了某些道德品质,除此之外很难看到对社会和人性的揭示。总之缺乏更深刻的现实主义表现力。我觉得《人生》才是路遥最好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不是。以上便是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的的主要不足。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别人对这个观点无论持何种否定态度也都是有道理的。在阅读的时候我当然不会斤斤计较什么“故事结构”、“语言变化”之类的东西,这都是纯粹的理性分析。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各方面都很不错,是正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缺点是相比较而言的。况且,这种缺点,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了它的优势。比如它童话式的内在情节,虽然缺乏批判力度但是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它大体顺序的叙事结构虽然显得单调缺少技巧,但正因为它不设置太大的悬念,所以也不会降低再次阅读的趣味,读者会感到故事怎么读都很平淡朴实,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优点和思考上,反而增加了魅力;它单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虽然缺乏立体感,但是读者看来印象很鲜明也很明确,反而有助于人物品质的凸显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它虽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性揭示或社会批判,但明确地表达了对人生奋斗和传统道德的赞扬,这不够深刻但也绝非浅薄。读者不需要思考什么太深奥的问题,能在书中得到领悟和感动,得到抚慰和激励,这就很足够了。

因此,《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上的“缺陷”反而变成了它容易被最广泛夫人读者大众接受的优势。它简明易懂,真诚质朴不故作高深,表达的思想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与其说它胜在文学的技巧上,不如说它胜在传播的优势上。《平凡的世界》讲的是困境中以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一代青年人集体面临的人生问题。那些求学者,打工者,面临艰苦社会的年轻人,在他们苦恼、彷徨、失意的时候,一本《平凡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共鸣和感动,多大的激励和鼓舞,就像我自己初读时那样,他们又会对这本书产生多么强烈的热爱!我在很多盗版书摊上都看到过《平凡的世界》,可见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加巨大的阅读群体。一本书能够达到如此地步,路遥地下有知该当何等欣慰!《平凡的世界》不是

11.平凡的世界路遥 赏析 篇十一

从文学作品中理解作者的人生和感悟,大多数的作家总有一部作品是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的。《平凡的世界》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即使读过几遍,还是会时常翻阅。作者是路遥,这个作品算是路遥的一步长篇巨著,作品中的时间变化跨越了十年,主要反映了城乡人物的社会生活变化。这篇巨作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叫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是命运的斗争者,在困苦的生活中自强不息。他们不是民族英雄,但是却是自己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只能代表时代的一个方面,而平凡的人才是时代的负荷者和主宰者。我喜欢平凡这个词,感觉它能真正地代表生活,就好像一个人经历了世间浮尘最后沉淀下来的心一样,从容淡定。《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平淡却质朴的作品,用平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感动着我们读者。作者用这样的一部作品让我们明白,简单、平凡和困苦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一、路遥作品中的“平凡”

路遥在这部作品中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事实证明了路遥的这一段剖析是多么的准确,他确实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说是成功了,但也以此付出了他所说的代价。但是我欣赏路遥的这种精神,因为写作是路遥一项非常热爱的工作,他在用自己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去投入于自己想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值得人钦佩的。写作不是路遥的负担,也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热爱生命的一种体现,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业。

二、路遥作品中的生活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生活时代的再现,而是一个时代信仰、追求和文化的体现。路遥的作品中写道:“他现在意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地生活……”这是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内心的旁白,让我深有感悟。其实,我们现实生活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追求的信仰不同罢了。但其实,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一个普通人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了,因为确实如主人公的内心所说:普通并不代表平庸。这段看是普通的内心确是许多人一辈子也未必能看的开的。我欣赏主人公对生活的这样的理解,生活是取决于活着的人的态度的。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物精神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能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却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和生活的价值。这句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被奉为真理的话是主人公的感悟,更是作者本身的生活真谛。

相比较来看,我更欣赏书中人物孙绍平的人生态度和他对苦难的特有的理解。他是在痛苦和磨砺中长大的,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勇气,他是一个精神世界非常强大的人,苦难并没有打到他,反而让他对生活和劳动有了另一番独特的理解。“不过,往日的痛苦比之现在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呢?那痛苦是洋健全人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你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可如今的痛苦是绝望的痛苦,绝望的痛苦甚至使人不再痛苦――既然生活没有了希望,还有什么必要痛苦呢?”这样一个对生活有着追求和信念的人,对苦难可以说是“热爱”的人在他的世界里造就了自己的不平凡。

12.路遥《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十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在路遥先生的眼中,这是世界是平凡的,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看似简单,却义不平凡的书,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李氏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个为理想而自讨苦吃的孙少平。

为理想,他自愿出去当卖劳动力居无定所的揽工汉,虽是自讨苦吃,却也甘之若饴。在这书中,刚出场他穿的是破旧的衣服,吃的是丙菜。但并没有抱怨这个世界给他这么多的不公,到后来,他踏进黄原城那一刻开始,就,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知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他就像不倒翁,又像弹簧,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我敬佩他,敬佩他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为了生活去做最底层的工作;我欣赏他,欣赏他可以这边脱掉肮脏的工作服,那边可以和田晓霞谈论文学,和顾养民探讨人生;我佩服他,可以蜷缩在被褥里,就这昏暗的光亮读书,心中却依旧感到崇高和兴奋。

《平凡的世界》,他的内容如同它的名字,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一幅普通的、而又内蕴丰富的生活图景。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人的成长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历程。

13.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十三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感

何珊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用理想与信念,用跃动的思考把它装饰得富丽堂皇。

——题记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平凡,即使是处于庙堂之上的少数人,都无法逃离这份淡如白开水的生活带给他们的空虚感与挫败感。也许,在我们的观念中,美好生活正如那被装点得多姿多彩,挂满礼物与惊奇的圣诞树,是那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给人一种愉悦而不平凡的感觉。而最终,我们会发现,越是经历了这种盛大与繁华之后,就越会有某种不真实的、虚幻的感觉,这种感觉反而会比一般普通人来得更加强烈。其实,我们是没有真正地懂得我们手中的这份生活的真谛和实质。

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将我们带入了真实的生活中,让我们空荡的生活逐渐变得充实起来。

《平凡的世界》是一篇长篇小说,它是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它全景式的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在文中,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对于这篇小说,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主人公在面对这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时的淡定以及奋力争取新生活的进取精神,看到的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昂斗志以及最后每份生命都得归于平静的真实。

主人公孙少平则成为了这一切结合点交织而形成的产物。在他的身上,我窥见了在黄土高原的广袤的土地上,“文革”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为追求一份平凡的生活而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农民形象。虽然生活在与外界十分闭塞的双水村,可是这份底层的平凡生活并没有给孙少平带来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求学时代的他经常在食堂捡冷馒头吃,可是这并没有打败他要勤奋求学,努力争取改变命运的目标,他时时刻刻会通过《参考消息》了解到国家大事,即使是当他成为社会上的底层工人的时候。广泛的阅读和开拓的视野让他在艰难的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让他摆脱了最普通最无聊的生活带来的空虚。而这些,让他不再痛恨劳动,不再看不起底层的劳动人民和平淡的生活,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进入了一个更为坚强的世界。事实上,他并没有对这种贫穷感到厌恶或者是安于现状,反而,这些激起了他更为坚定的信心和不断的艰辛劳动的决心——将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而只有劳动,才使得少平这个原本普通的生命蜕变成了生活中的强者。路遥先生说得好: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是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小说中,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始终激励着他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他生活得很平凡,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尔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最后又尽心尽力的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人。可以说少平的奋斗史正是他与平凡命运的抗争史,他不甘于平凡,他乐于劳动,他努力奋斗,用血与泪(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是他乐于接受痛苦的生活)去装点他的生活。其实,这份痛苦没有使他倒下,反而使他的生命变得伟大起来。他不怕苦难,因为他能深刻地理解苦难,而这苦难又给他带来了崇高感。

小说的最后结局则是最让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心灵归于平静的:孙少平放弃了在省城里工作的追求了他很久的金秀,奔向了生活在煤矿地上的寡妇!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生活又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生活会一直的走向前去,由主宰它的人去精心地装饰!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平凡的,无论我们怎样去挣扎也是改变不了它的本质,但是,我们可以让它变得厚重起来,让它在我们努力奋斗下,用心的装点下变得更加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接受这份平凡。即使在外人看来,这份生活是平淡而朴素的,但是在我们的内心中间,他会是我们生命的一场盛宴。

14.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十四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住在双水村的一家与村里以及县里的人的生活故事,在那个地方住着一群很穷的人们。记得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少平在勺窝里最后一点混有雨水的情景是这样描写的:铁勺刮盘底的撕拉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就一句话表达出少平的饿,那种日子的苦,让人的心一下子就悲凉起来。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在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上一篇:夏日眼部护理的7大禁忌下一篇:我们爱运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