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2024-07-08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13篇)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一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设计

安岳县和平乡九义校:周明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典型材料的展示级社会热点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文明”的关系;通过与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解决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的相关内容。知识与能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体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感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板书、视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积极性。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图表法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

活动1:请说说这个图片反映了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学生:略

教师: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这种先进文化有什么意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节课学习。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板书)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活动2:阅读P101中的材料,思考——你是否有过上述材料中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答:有过。感受:会认识到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只有人人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文明、和和谐、健康向上,也只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们才能心情舒畅,社会才能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比过去富裕多了。物质富裕不等于精神富裕;只有物质、精神都富有,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01下中、103中)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三个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三个文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①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如何理解?(P101下-102上)活动3:阅读P102中上图片,这些电影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答: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库民族,库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等。它们有利于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什么是先进文化?(板书)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问题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P102中)

活动4:阅读P102下中的材料,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它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使之有了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领导阶级。在它指引下,我党和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问题4: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是什么?(P103上)

(答: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②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活动5:阅读p103中上,尝试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分类。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问题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02中)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经过多年的道德建设,我们现在已形成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体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活动6:有人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答: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什么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问题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3下-104上)

(答: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3、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问题7: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何重要性?(P104下,也即是上面这一段文字。)活动7:阅读P104中下的材料,你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答:(1)举办书市,进行教育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等。(2)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发展教育科学,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人才和科学。学习科学文化已蔚然成风。同时也感受到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对个人成长重要作用。所以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本课小结:略 作业设计:

1、阅读材料:

1月8日召开的2007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闵恩泽、吴征镒两位科学家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李振声、叶笃正、吴孟超、刘东生、王永志、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和金怡濂10位科学家已荣膺这一奖项。(1)给科学家颁奖体现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什么战略?(2)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3)作为中学生,你怎样向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繁荣、人民幸福而建功立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2月13日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王选教授逝世两周年的日子。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的小行星已荣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王选星”的命名,是国际社会授予这位杰出科学家的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是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赞誉,是对王选教授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人们对他的最好纪念。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等领导出席了昨天的命名仪式。与会者共同缅怀了王选教授科学严谨、淡泊名利、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科学家王选身上,是怎样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2)我们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向王选先生学习?

(3)为了有更多的中国人的名字被命名为“某某星”,国家应该采取哪些重大方针和措施?

参考:(1)“王选星”的命名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求知、科学的时代精神;取得了汉字印刷技术的革命性成果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2)①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志向、树立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②培养和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④牢记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从祖国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⑤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3)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条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等。

3、漫画欣赏

(1)漫画一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观察漫画二,请回答:漫画中同学的言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如果把两幅漫画连在一起,以《我长大了》为题,请你根据漫画编写一个故事片段。(围绕学科学主题)

参考:(1)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存在许多糟粕,如封建迷信严重等。(2)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珍惜受教育机会、学科学、用科学、为发展先进文化做贡献等。(3)略:符合题意即可。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

4、见《高效速练》相应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2、“三个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什么是先进文化?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3、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地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本节课通过大量的材料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来理解相关内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资料和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作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给学生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动脑,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对材料的分析中学到知识。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二

在初三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中, 有几个问题, 由于其内容较抽象, 表述较深涩,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课堂教学常陷入枯燥说教之窘境。其中, 第二单元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难点之一。在课赛抽签时抽到此节, 当时笔者深感棘手。

在构建整节课之初, 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在很多想法、很多材料之中反复考量, 最终认为要从学生能有感受的问题入手, 最好就是发生在他们同龄人身上的例子。

〖案例:美丽人生〗

一教学目标

第一, 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内容;了解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 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 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第三, 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难点: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上课之前,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玩微博吗?玩微博的同学有关注前两天的一个热门话题的吗?

引入:《中学生不慎刮坏汽车主动留纸条道歉》这则新闻。

有关注的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同学讲述, 老师随后补充。11月2日该微博在两小时内转发上千次, 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为什么本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同学回答, 看视频。)

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徐砺寒估计没有想到, 他在放学途中不慎弄坏了他人轿车后视镜后留下的那张用来道歉及写有赔偿联系的小纸条, 会令车主“无比感动”和“极度震惊”, 并引来一连串感人的后续:被刮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一家修车行表态愿意免费为受损车主修车;网友们纷纷感慨, 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讨论“关于诚信缺失, 你怎么看”?

诚信缺失之一问:如何让人吃得放心?

(同学评论, 谈食品安全问题。)

点评:我们常说“病从口入”, 当面对一个个为了盲目逐利而不顾基本职业诚信的疯狂面孔时, 人们呼唤道德的力量。

诚信缺失之二问:象牙塔内岂能藏污纳垢?

(同学评论, 谈文凭造假问题。)

点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为教本身就应以诚信为根本, 无诚信焉能立大言?

诚信缺失之三问:有钱不还, 胆气何来?

(同学评论, 谈欠钱不还问题。)

点评: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 但现在不少“老赖”似乎多了有钱也不还债的底气。在他们看来, 欠钱的是大爷, 良心的谴责被利益和好处所掩盖。

诚信缺失之四问:医患互信如何破解?

(同学评论, 谈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点评:医生素有“白衣天使”之称, 本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然而一些无良医生为了获利, 走向了道德的反面。如何让这些治病救人者治好自己追逐不义之财的“心病”, 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诚信缺失之五问:能不能扶摔倒的老人?

(同学评论, 谈见危不助问题。)

点评:当一件本应理所当然的事却令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时, 我们不禁要问, 这个社会怎么了?呼唤信任回归。

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点亮蜡烛!

道德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要通过道德重建的方式召唤道德归来。

引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核心价值体系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相关追问:我国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相一致吗?

(同学讨论, 精神和物质“长短腿”问题。)

点评: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 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家宝。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相关追问:传统文化能救助道德滑坡吗?

(同学讨论, 传统文化的力量。)

教师评论:姜昆在2013年“两会”倡议中小学开国学课, 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强调“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等道德观与精神修养, 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与沦丧最有力的救助措施。

点评: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的文化之根, 是中国千年发展的命脉基石。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所以说,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 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智力支持。因而,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分为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 通过前面的学习, 请你回答: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

回答:徐砺寒的诚信举止, 更大的意义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下一代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 “诚信”两字有重塑的可能。

有网友作诗一首, 题为:“90后”中学生让长辈们肃然起敬!

托举向善的力量, 不能全都往“社会”身上一推了之, 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面对的考题。通过学习, 请你思考:

碰到需要负责的事儿, 你能否像中学生小徐一样, 恪守诚信, 勇于担当?不用马上回答老师, 希望你能用行动告诉我们答案。

提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结束语:好的, 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追问、分享, 从一个中学生的赤诚之心开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真正意识到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文化建设在当下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期盼“90后”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课后反思〗

定下导入话题之后, 顺理成章的应是围绕诚信讨论之后再深入到本节课的难点。所以, 接下来就设计了“五问诚信”。之所以用“五问”, 是因为目前社会中我们看到听到讨论、思考到的诚信问题令人感到沉重, 甚至有点拷问那些弄虚作假、良知沦丧之人的意思, 同时“五问”也有点类似排比的手法, 一问接一问, 加强课堂效果,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问”之后, 要深入到“怎么办”的环节, 我用“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点亮蜡烛!”来过渡, 承接出相关追问, 这三个追问是在定下整节课大致框架围绕“问”来构建之后设计出来的。最后, 以“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作为本课的结尾结束全课。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网络时代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前互联网应用广泛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营造了全新的发展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其迅速发展。但是,网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者共同支撑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与支柱的问题,而教育科学文化则面对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主要解决智力支持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部分。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灵魂,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主要任务包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努力树立国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高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了各项文化事业,旨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用知识武装头脑,进而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网络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1.网络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网络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全新阵地,为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优质的教育信息,甚至可以共享到一些国外的思想教育资源。当网民完成自身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和利用后,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将其第一时间分享给其他人,为人与人之间快捷地交流提供了便利。

2.网络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目前,网络的覆盖范围非常广,并且已经广泛运用到教育、艺术、文学、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等诸多领域,在很大限度上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如网络课堂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已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此外,由于网络的使用,新闻出版业也开始日益发展电子业务,如电子图书馆和电子版的报纸和书籍等。

3.网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追求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更多的是想要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交易,而不需要到实体店去购买商品,再加上利用网络在网上购买商品,人们可以参考其他买家对商品的评论信息,并且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最大限度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思想高度。

(二)网络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尽管网络的发展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发展加速了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

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已经被某些不良的网络信息破坏,甚至成为某些不法分子制造社会动乱的主要工具。打开电脑,很多传播淫秽信息和格调不高的文化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线,还会出现某些网站兜售淫秽录像和色情小说,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大量散播暴力、色情、凶杀、神怪等不良的网络信息,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青少年群体中激生,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网络的发展导致大量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成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现了充分融合,并且随着一个国家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不同,已经掀起了文化冲突的浪潮。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导致英语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文化开始逐步影响和渗透到世界各国。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已经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如网络的发展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更多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很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开始影响和渗透到中国家庭中,很多中国人变得“崇洋媚外”,热衷于过西方国家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导致中国文化面临着强烈的西化冲击,也给我国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3.网络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人际关系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很多网络社交软件开始被使用,人们习惯于每天打开手机对着屏幕上的陌生人喜笑颜开,滔滔不绝地推心置腹,却忽略了身边真实的朋友。由于长时间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多人开始变得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常常使用一些自伤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在沉迷于网络中的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endprint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根据“整体观”,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整体观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是系统和要素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构成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各个不同的部分之中,而部分又存在于不同的整体之中,部分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从全局的整体观角度出发,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主要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必须实现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考察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科学地认清当前精神文明发展的形势。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在解决矛盾的实际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不能盲目地执行一点论或均衡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定要认清当前我党在指导思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正确地看待目前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看到任务的重要性,坚定发展建设中的信心,同时也不能忽略任务建设的严峻性。

(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辩证运动,科学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这是一种无限发展、循环反复的认识过程,也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协调统一的过程。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任务,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针对目前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一定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理论认识高度,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前网络时代影响的方方面面,不断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四、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针对网络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一)科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络阵地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有效发展,一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阵地,以便更好地丰富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包括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的教育宣传,牢固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始终坚持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始终坚持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建设指导,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人的思想,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尚的社会精神鼓舞人心。

针对网络发展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设立一个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论坛,让更多的人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一系列优秀的理论;可以鼓励人们在论坛内部发表自己的理论观点,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些与思想建设相关的网站和网页,利用网络进行党政务公开、信息发布以及宣传国家相应的理论政策,以加强对公众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地进行宣传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宣传和传统思想美德教育的活动,在网上树立国家和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积极发展和引导网络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地发展和引导网络思想文化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网络文学艺术,科学地管控新时期的网络新闻出版,可以极大地繁荣整个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健康的网络艺术文学的发展,努力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以往混乱的文化状态,我们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于网络文学艺术的传播,一定要以能够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为主的价值导向,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审核文学形式和内容没有任何问题的基础上,允许多种形式的文化发展,要有效打击网络垃圾性文学的传播;其次,对于网络新闻的宣传,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积极和正面的舆论思想为导向,坚决遏制那些利用网络进行淫秽信息发布、封建迷信活动宣传和反动言论的散播,相应的法律监督机构一定要做好对网络文学的监督工作;最后,一定要规范网络电子出版物的管理,要有专门的法律条款来保障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走向正轨。

(三)加强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新闻媒体不仅是精神产品的传播者,还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造者。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想有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注意加强对新闻传媒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使用工具,规范而得体的社会语言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如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规范语言文字,便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优势。因为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可以被社会成员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灵感。

新闻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手段,只有真正做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普及知识和教育。如汉语普通话的使用,就大大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交流。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使语言文字规范化,那么语言和文字作为交际手段的功用就会被削弱。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有利于获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的有效统一,同时也可以实现新闻媒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网络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明确网络的主要特点,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以提升其实际的理论高度,同时也要发挥新闻媒体在精神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维.论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13,(5).

[2]魏毅.网络时代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J].改革与开放,2010,(20).

[3]杨凤城.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4]杨凤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5]王冰.试论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6]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7]周倩.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能够长久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党引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长时间内的错误是,没有将建设中心移到积极建设上来,轻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导致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长时间相对较低,并引发“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阻碍了十年的中国经济提高。最终党深刻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的思想对历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要想解放人民,就必须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平,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若只是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济真的非常发达,一个精神文明不发达的国家相当于一个没有头脑的民族,只会引起他国的取笑罢了。同样的,能够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若不能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则对经济建设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与科学文化指导,是不可能能够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篇五

2015年1月7日

陈建华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民族富强,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GDP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处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印记。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旅游景点里中国人的形象在暗淡,这就是放纵意识形态无序发展造成的精神文明缺失。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但实际中我们一只手中的物质文明已经太重,不得不放下精神文明的那只手,而让两只手共同去抓住物质文明。当我们两只手轻松地提起了沉重的物质文明前行时,却发现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价值标准、没有了是非观念,环境被破坏、矿产被过度开发等等,让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孤独的一群生物。

在经历了大跃进式的经济发展后,在无序的物质尘埃中,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重视起来,当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响亮提出时,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快感,而对精神文明呲之以鼻,是否还继续放纵我们自私自利、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呢?屋

/ 3

子里太沉闷,于是打开窗户透进了新鲜的空气,但是空气中的灰尘也飘落在了窗前的茶几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关上窗户发一通牢骚,而是应该用抹布擦拭上面的灰尘。改革就好比推开窗户,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是落在茶几上的灰尘需要我们用精神文明去擦拭,然而现在我们除了看到那些到处发牢骚的人,却看不到身体力行的人。在那些人眼里,只要是中国的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外国的都是至宝,这就是精神文明缺失,是我们丢失了衡量价值的标准。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员工无形之中被指向业绩为王的道路。只要签单我们甚至可以忽略掉他身上的任何缺点,还要大为表扬、树立典型。这是畸形的价值观,是有碍于社会发展,更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有责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职责。目前公司组织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而且还要长期持续下去。有人觉得这年头学这些没用,觉得这些都是政治洗脑,有这类思想的人还是很多的,越是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加强精神文明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公司、部门、同事去帮助他、影响他。只要当世界上还有国家存在,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况且,公司下发的精神文明基础知识无关乎政治,是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素养。

当然这些精神文明基础知识仅仅是理论,是对日常行为的文

/ 3

字归纳,熟烂于心并不等于就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但当我们迷失在物质文明中的时候,的确需要将这些文字拿在手里去指引我们前行。否则无法实现自我蜕变式的素养提高,因为我们把错误重复了一千遍,当作了真理,一切都习以为常了。每天早上楼下的停车就暴露出很多问题,有些员工为了自己的出入方便,堵在路口停放。里排的车位少有人先停放,都习惯直接停放在外排。和谐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希望实现的,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行为。

相信经过学习员工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即使是勉强应付地学习),但是与实际要求差距甚远,而且必然有很对员工对这个精神文明知识学习有抵触情绪,这需要公司开展更多的形式来进行精神文明提高的工作。这是一项长期的事情,长久形成的习惯与思维,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社会的氛围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精神的追求。公司可以在各项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方面加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在精神文明建设初期需要以这些制度形式去执行与引导。精神文明无法像签单那样带来直观的利益,但思想的统一与完善恰恰是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搞昙花一现式的形象工程,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公司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 篇六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必然要求。

《建议》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党同志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1)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在青年中涌现出来的一群主力军, 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践行者。作为当代大学生,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 更应该走出书本, 将书本里的知识吸收, 并且逐渐内化成大学生自己的精神追求, 还要外化为积极地行动, 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这样才能从各个层面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 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习近平强调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它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理念中的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当中,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文明”被提了出来。这当中的文明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讲的, 其中除了精神文明之外还包括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 并且其中还涵盖了公民的文明表现。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是始终贯穿的。这种文明的理念不仅仅反应出了中国道路和其时间的过程, 也反映了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发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中始终都存在着文明的理念。文明理念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越来越丰富, 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的结合, 更是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社会文明中的两个基本的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不仅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 而且也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在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也特别的强调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 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 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 (3)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 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 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 革命的立场和原则, 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等等。” (4)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的方面, 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 以及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思想道德方面, 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作为社会主义实业接班人的大学生, 更加要在这两个方面不断的加强自己, 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精神文明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

在当代的青年中, 大学生是主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他们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当代有责任感的大学生, 必须要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 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的社会责任。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做到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还要做到对国家与社会负责。只有这样, 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创造良好的人生基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也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出要求。

(一) 要从生活细处借力

首先要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来约束自己。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保障, 在日常的行为准则中承载着价值并且还传递着信念。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理念, 贯穿到日常的行为中, 规范日常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大学生产生无所依附的观念, 才能够更加的持久, 才能够有效的要求大学生修身立德。

其次, 要在日常的礼仪活动中弘扬文明理念。礼仪活动对于教化人们的心智、宣扬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社会正能量, 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举行庄严神圣的典礼, 如学校的升旗仪式、入党入团和毕业典礼等仪式。大学生在参与这些礼仪活动中, 应该要全身心的投入, 并且将这样的正能量带到生活中, 传递文明。

最后要在民族节日中弘扬民族精神。我国的民族节日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大学生要在这些民族节日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 要从生活的小处着力

当前, 微媒体迅速的发展, 媒体传播已经全面进入了“微时代”。微媒体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其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的共享、信息的传播也是无门槛。而且微媒体拥有着更多元、更互动、更快捷、更草根等特点, 受到了人们极大的青睐。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应该依靠微媒体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利用微媒体的独特优势, 传播正能量, 并且在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

现如今,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校园文艺活动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依靠这些活动能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诉求。为了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大学生的精神文明, 要创造出更多“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的优秀作品, 将理论层面的价值观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来,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 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处发力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创举。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要把无形的东西, 诸如思想、道德、观念等, 融入到有形的载体中。在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可以推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学校等活动, 广泛的去开展格局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与, 要在活动中培育风尚, 在亲身的实践中接受教育。

三、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要想搞好高校的精神文明, 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精神文明需要, 学生有了精神文明的需要, 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同时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就是学生的精神文明的需要。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并且使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努力学习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大学生的精神建设是一项非常巨大、复杂而漫长的工作。我们应该从理论上、校园文化上、教书育人上、道德上综合的推进。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梅荣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8.

[2]潘玉腾, 陈赵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3]汪庆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8.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篇八

摘 要: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进而唤起生态建设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1-02

2012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发展的新规划,这就意味着我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也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成熟,这也必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人类要重新考虑、探索新的社会形态以至解决生态危机所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弊端。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人类对传统工业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进行反思的产物。

生态文明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自人类社会以来,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日而语。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为优越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积极响应,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表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荣,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

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比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发展问题,例如:中国存在着由社会剧烈转型所带来的人欲膨胀与共识信仰瓦解的矛盾问题,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沿海和中西部的发展矛盾与差异问题,行政权力无限扩张所引起的腐败问题,特别是人口膨胀、经济增长与有限的生态资源的矛盾问题。由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始终遵循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古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孔子《易传》说:“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仁义。”由此建立了天地人的世界观,并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也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强调人来源于自然界,离开自然界人类是不能够生存的。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也要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界规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由此可知,古朴的生态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导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早就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同样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恩格斯也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他们多次强调想要让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们就必须要以认识自然和掌握自然的规律为前提,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反而言之,就像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创造奇迹,违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冷酷无情的惩罚。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角度来分析,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使得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然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则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对全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采取利用讲解、说教、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形式,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教育,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树立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人们真正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从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措施来保证实施,这也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政府不但要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制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和政策,加大对耕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力度。立法机关还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工作,制定奖惩机制,例如,奖励保护生态环境者,严厉打击生态文明的破坏者。

3.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科技技术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减污、降耗的高新技术,大力提倡生态科技,走生态化的科技发展之路,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科技开发之中,注重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灵魂,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

传统消费观认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改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的欲望却又是无限的,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不惜以极大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盲目追求奢侈性消费,把追求享乐、消费认为是人类最佳的生活方式。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以追求享受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已经毒害人类社会,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反思……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消费观念,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追求自然、和谐、节约、健康的消费观,始终坚持人与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转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31,32,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温家宝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http://news.

china.com/focus/2013lh/news/11136226/20130305/1771129

4_9.html,[2013-03-05].

[5]高文金,武秀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J].大连干部学刊,2009,(11).

[6]王启敏.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J].求是,2008,(3).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九

蔡声烜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09土木二班 学号:240990208)【关键词】:精神文明 群众 社会 人民 关系 建设 社会主义 法制 民主 投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既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需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和重要动力,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并顺利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使命和责任。这项工作的侧重点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长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性需要由民主法制来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也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越广泛,精神文明建设就越全面,越有效,也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要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只靠党和政府的号召不行,只靠群众本身的参与热情也不行,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它赋予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权利,并要求每个公民切实履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既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为依据的,又是以国家意志为保证来贯彻执行的。它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也不以领导人个人看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越发展、越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越可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越能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持久活动。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性需要由法制来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有序和有效地开展起来,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处理好它的内部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但是,单纯地依靠人们的理智在工作中具体地把握还不够。只有把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纳入法制轨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乱仗”,合乎其内在规律地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例如: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优秀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等,我们过去把握得不够好,造成了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大量浪费。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还没有实行民主和法制,工作的随意性很大。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使这项工作活而有序,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把民主法制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需要民主法制来强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主动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历史过程。它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制度化、习俗化过程。通过制度化、习俗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遍性要求和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习惯。作为制度化过程,它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要求成为国家意志,被强制性地贯彻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当中,并带动整个制度化、习俗化过程的深入。不依靠民主和法制,国家意志就不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全面的支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深入人们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变革的领域,教育成果就很难得到巩固。一个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思想滑坡、政治腐败、道德秩序混乱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思想活跃、政治清明、道德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必须形成依法治国的局面。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政治资源和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民主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运用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这里边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制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大计,并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了使这项长期性建设真正到位,并得到一贯地坚持,必须以法制的形式把它的战略地位明确和固定起来,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从现在到2010年,是跨世纪的1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为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我党宏伟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是很必要的。以法制的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在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时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如何保持全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如何利用物质利益等杠杆对整个社会作出明确而有力的导向,引导好企业、家庭和个人行为,使全体社会成员都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法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规定具体而系统。

2、以法制的强制力保证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精神文明建设是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制定和实施这个工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不能只靠政府。家庭教育、学校陶冶、社会要求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应与这种建设格局相适应。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所以,对它投入的效益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明显和快捷。针对机制上的这种脆弱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更要依靠法制。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同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投入一样,它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我们大体可以作这样的基本分工:离物质生产过程较远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由单个部门和企业无法承担的长期开发及具有较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应由政府投入;在与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直接相关的领域,应主要靠市场调节下的企业和家庭投入;在介于两者之间的领域,应由政府、企业、家庭共同投入。政府的建设性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所确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相适应,经常性投入要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对企业、家庭和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投入,在制定法规、规章、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总之,要通过法制创造一个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家庭投入相结合,法制、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互补充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3、以法制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效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净化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但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封闭的。意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现实的社会存在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不能从精神到精神,从教育到教育。必须把教育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通过管理,使人们主动地习惯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把思想意识提高到新的层次,进入新的境界。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他律的东西就会逐渐地转化为自律的东西。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文明市民守则》来严管重罚;新加坡的社会管理也是以严字当头,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就本质而言,实行科学的严格的社会管理,也就是加强民主法制的过程。管理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和要求下进行,是法制的具体展开。就文化领域来说,管理的目的是繁荣。这与在文学艺术和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不矛盾的。因此,要以科学的严格的社会管理为目标,进一步细化民主集中制和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具体法律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根据全国全省的建设目标,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诸如公共场所管理、市场契约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厂规校规、市民守则、乡规民约等项管理条例,强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

4、以法制方式规范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发挥创造精神,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深入的推动力。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单位或哗众取宠,或仅陶醉于小圈子,搞所谓的“名人文明”、“名星文明”、“沙龙文明”等,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视而不见、不屑一顾。这种由少数人自己“炒”自己的所谓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的。为保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各方面、各阶层干部群众如何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应履行哪些职责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

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要依法办事,努力坚持“二为”方向。对文化艺术团体深入城市、农村、部队等基层要有明确规定。要把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作为评价、考核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些领导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三)处理好以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重在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与立的关系将贯穿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是以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是,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与传统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还远远没有建立和确立起来。因此,不论是就科学和教育而言,还是就思想文化战线的情况而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立而不是破。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重点放在“立”的方面。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它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范畴,把握其运行规律,并搞好立法、立规。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一定着眼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能够怎样,并如何保证其实现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确立起来,并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遵从,那么,民主法制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有成绩的。

2、正确处理惩罚与引导的关系,坚持重在规范。

以法律的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讲惩罚,对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又要积极引导。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支持。讲法制,不能没有惩罚。特别是在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的时期,惩罚必不可少。但惩罚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们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搞好正面引导,即加强规范,尤其重要,更体现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可以说,以民主法制的惩罚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属于消极方面;规范引导,告诉人们应该和必须怎样才是其积极方面。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要着重在规范上去加强。对若干属于人们基本行为的问题应通过立法明确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实施第三次普法工作,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法律法规条文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只要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认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健康的精神生活就可以真正建立起来。

3、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实行重在坚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已经走出了封闭、半封闭的误区。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难形成势头,但要做得好,即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却是很不容易的。目前,从书刊到影视作品,从匾牌到广告,从人的言谈到社会风气,崇洋复古现象随处可见,封建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污染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腐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训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力度不够,缺乏得力措施;二是不能坚持不懈地抓,缺乏系统性、经常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切实实行重在坚持的方针。为此,要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正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渐进的过程,所以更贵在坚持不懈。既要抓行政管理,也要实行法制规范。要对书刊出版、影视制作、匾牌命名和广告用语,以及人们的交际规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立法,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坚持重在普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普及与提高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问题。与此相适应,以民主法制手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就法制这一特殊手段来说,普及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所谓普及,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要做到。只有全体公民都应当做到的东西才能成为法律上的规范。而属于提高性的要求,如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等等,则是不能提升为法律规范的。因此,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性要求,加强立法,是以法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把重在普及作为这方面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加以贯彻。

坚持重在普及,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它内在的基本的规则提升为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里包括竞争和协作两大方面。从竞争方面说,首先要诚实守信。没有诚实守信,就没有契约,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从协作方面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是分不开的,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见死不救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的基本要求。对诸如此类的东西,要进行立法,让人们去遵守。

5、正确处理灌输与示范的关系,坚持重在示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过程,它是灌输与示范的统一。向干部群众灌输新思想、新观念是必要的。但更要发挥体现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和事的示范作用。由于典型人、典型事的教育作用比灌输更生动、更直观、更易接受,所以,在以民主法制手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重在示范。所谓重在示范,首先是领导干部、立法人员、执法人员,以及人大代表要率先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道德准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公正、廉洁、文明的形象,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精神文明。所有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都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和作为党的得力助手的共青团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理所当然地应起先锋模范作用。

10.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2007-12-17 16: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2)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特制定某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一、“十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回顾

1、理论建设不断深入,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央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认真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坚持理论学习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促进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和谐某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打造“理论湘军”品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社科人才不断涌现,理论创新不断加强,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应用和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坚持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显著增强。

2、道德教育日益深化,公民素质明显增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组织抓好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社会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五种精神”(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反对邪教,崇尚文明”等大型展览活动;积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和“共铸诚信,打造诚信某”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双助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和实施《文明市民公约》、《文明村民公约》和行业道德

规范,公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蓬勃向上的时代风尚和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全省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品牌。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普及民主法制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围绕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任弼时和罗荣桓诞辰100周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建设和完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3、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致力“文化兴湘”战略,深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牢牢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引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运行机制高效、监管体系

健全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广播影视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涌现一批全国驰名的名牌栏目,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电视湘军”阵营。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集镇文化、墟场文化、村落文化,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健康。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演出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娱乐市场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和娱乐形式,扶持和发展富有湖湘特色、雅俗共赏的“歌厅文化”,娱乐产业整体层次提升,娱乐市场日益繁荣。音像市场逐步规范,网吧营业场所得到治理,电影业改革不断深入,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文艺创作活跃,水平提高,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工程建设上了新台阶。强化文物保护,博物馆工作成果突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科学技术事业蒸蒸日上。对外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健康发

展,宣传渠道不断巩固和拓宽。

1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20个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则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

一、注重生态文明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八个字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党和政府要让农村GDP继续增长,人均收入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与农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对于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具有促进作用。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国土和水系整治,整备好农村和农业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和农业环境的其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和培育长期的农业生产力。在这一意义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农村自然资本的价值实现途径,为农民的“生活富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生产发展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我们要牢牢坚持这一战略思想。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根据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现实,在深刻总结我国及世界工业化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言简意赅,精辟科学,正确把握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二)生态文明是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宽裕,也包含着身心舒适,即良好的生活环境所造就的健康的生活状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条件和重要基础。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这些地区在农业发展中,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环境和生态状况的严重恶化,“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事物”,人们不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恩格斯就曾说过“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如,土壤力丧失使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农业可用资源日益匮乏、长期的农业发展缓慢也使很多农业人口流失从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等等,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之密切相关。

二、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内容之一

(一)村容整洁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村容整洁”顾名思义,是指农村社区的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从微观行动来看,村容整洁就是要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活动,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从宏观部署来看,村容整洁讲求规划先行,这个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到城市文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尊重农村社区的实际和特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入手,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等。“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内容,农村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二)村容整洁的意义

应当说,实现“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既是针对当前农村村容村貌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直接体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利益要求,更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要求。村容整洁,有利于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良好环境,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潜在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有助于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有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带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建设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体现人与环境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看一个村庄发展程度的好坏,看一个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个农村的村容村貌。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有位哲

学家就讲过“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抓乡风文明,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文明抓起,如果我们的村庄破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去跟农民讲文明,就很难有说服力。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农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就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和谐,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农民有了更多的环境保护意识,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农民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加文明和友好,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友善,从而促进了农民的社会道德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

管理民主,就是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定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自主管理农民自身的事情,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自身的权益。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成熟的民主体制始终伴随着永不停顿的成功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内容,这种民主决策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管理民主之习惯从中真正育成。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实践我们民主体系的过程,也是我们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所以,离开这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实践过程,谈民主管理往往就是空谈。

管理民主首先就要要求广大劳动人民积极参与与自身有关的各项事务中,而维护农民的环境权也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如农民自主管理生活与生产环境,同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等。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广大农民要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大行动中,人人都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维护好自身的长远利益。转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卫生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革除生活陋习,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全民参与,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参与以及他们对于自身行为活动的管理是生态文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对改变被严重污染的农村环境有极大的作用,也会使我们的农村发展得更为全面,从而使我国广大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十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积极营造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良好氛围。这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目前, 我国农村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肥力减退以及水资源紧张等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要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就必须从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开始, 普及环境保护常识, 宣传生态文明思想,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 促使全民动员,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类在进行物质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1]。”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是人类文明形态及文明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 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思想。

1.1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需要

新农村建设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逃避的历史重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愿望,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地位, 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在新农村建设中, 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才能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发展道路。因此, 大力宣扬生态文明思想, 引导农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 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1.2 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需要

要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关键在于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又受到唯一的生产资料即土地的限制。改革开放后,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的不断恶化,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只重视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加上粗放低效的经营方式, 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生产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2]。”现实惨痛的教训了我们, 使我们懂得了: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转变村民落后的生态文明观念,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要求“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即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健康向上的乡村风貌。村容整洁, 即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 创造优美的生存生活环境。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 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只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使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如:一些农民企业家只关注经济利益, 随意排放废水废气;一些村民对公共环境卫生毫无概念, 随意堆放生活垃圾……诸如此类的现象, 在农村随处可见。这些不良行为严重破坏了村容村貌建设, 并将影响到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 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新思想,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对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至关重要。

2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任重道远。因此, 要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态行为奖惩机制, 培养村民生态文明意识。

2.1 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但受文化水平的制约, 农民的生态意识淡薄。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 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的内容, 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促进农民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态思想的形成。可以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现状, 编写相适应的环保手册, 免费发放给农民, 普及环保常识;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手段, 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可以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文艺宣传工作相结合, 以小品、相声、歌曲等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思想, 使农民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教育;还可以建立乡村图书馆, 组织农民在农闲时学习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 拓展视野, 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营造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 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懂得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积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和义务。

2.2 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作为村民的带头人和农村的政治核心, 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对提高整个村民的生态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他们是否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 对能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对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 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组织基层干部学习党的十八精神, 学习生态保护法和环境保护知识, 强化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树立起“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以保护保发展, 以发展促保护”的观念, 形成发展和保护良性互动的科学生态文明思想。同时, 要对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生态文明和环保知识作出具体规定, 并以此作为考评和使用干部的标准之一。对此, 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指出:“干部考核需改进方式方法, 既要看到发展又充分考虑基础, 既要看到显绩也充分考虑潜绩, 把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等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改变过去单纯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办法。”可见, 生态因素已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重要因素, 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是大势所趋。

2.3 建立生态行为奖惩机制, 培养村民生态文明意识

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 要充分发挥生态行为奖励机制的作用, 鼓励农民自觉树立环保观念。当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违反了生态文明理念, 而说服教育又无效时, 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通过惩罚, 一方面是为了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继续发展, 教育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 还可以在村民中起到警示作用, 预防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样的, 对具有良好生态行为的农民及时给予奖励, 进一步调动其践行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通过树立典型,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影响其他村民的思想和行为, 巩固和扩大教育效果。同时, 要巧妙的利用村规民约在村民中的重要影响, 把有关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以规范村民的生态行为, 约束部分农民受经济利益诱惑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 引导农民走生态发展之路,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促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我们相信,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于玲.关于大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 (15) :3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 :251.

1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篇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A.培育“四有”公民

B.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再现能力。依据教材论述可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所以A项正确。

【答案】 A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之所以要重视发展教育,这是因为()①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优秀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能力。依据知识判断,①③观点错误,②④符合要求。

【答案】 D 3.发展科学事业,必须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这是因为()①哲学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②二者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③哲学社会科学虽然算不上真正的科学,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④二者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发展科学事业的理解领悟能力。依据题意分析,①③观点错误,②④符合要求。

【答案】 D 4.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必须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这是因为()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D.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依据知识分析,A、C、D说法均错误,B符合题意。

【答案】 B 5.在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某省先后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和“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两大活动体现的共同道理是()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解析】 本题以净化文化环境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信息、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B、C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方面意思,与设问不符;D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6.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正日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培训;希望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等。满足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上述文化需求,需要()①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③积极支持各种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 ④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意判断,①②④符合要求,③表述错误。

【答案】 D 7.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下列不属于该类活动的是()A.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B.“电脑算命”“星相算命”“麻衣看相”等活动 C.“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青年文明号”等活动 D.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活动 【解析】 B中都是落后文化,不属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答案】 B 8.“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是()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③沿着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轨迹正常发展 ④躬身践行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依据题意分析,①②④符合要求,③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C 9.近年来,各地文化着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带动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广大社区居民踊跃

“共创和谐绿色家园活动”

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1)图片中是什么样的文化活动?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2)假如你所在的社区或农村也举办类似的活动,你该如何对待?

【答案】(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的是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能力提升] 10.培育文明风尚必须让书籍融入生活、让群众融入实践。为此我们要()①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推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如何让人民群众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 A 1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解析】 B、C、D表述错误,A符合题意。【答案】 A 12.我国不同主题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特色社区、精品社区、无毒社区、青年文明社区、零家庭暴力社区等。这些活动()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有利于提高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 ④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培育“四有”公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①不选;④显然与材料不符。【答案】 D 13.2015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2015“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最美孝心少年”名单。来自甘肃的李依桐、李易轩姐弟,来自山东的王荠悦,来自河南的王帅康,来自湖北的刘倩等12名少年获评2015“最美孝心少年。”如果请你以此为背景,为学校宣传栏写一篇宣传稿,最合适的题目是()A.传承优秀传统道德,增强诚信意识 B.发展大众文化,奏响文化主旋律 C.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D.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公益活动“最美孝心少年”的评选,有利于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4.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国各地许多公共文化场所陆续免费开放。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这些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在美术馆,欣赏古今中外书画大师的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科技展览馆,体验现代科技的神奇„„同学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享受精神愉悦,接受文化熏陶。

上一篇:滴滴顺风车案例分析下一篇:2020勇敢面对挫折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