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2024-07-14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15篇)

1.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一

名画欣赏

----高中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课题之我见

广州市真光中学 潘芸

1、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怎样进行美术欣赏的文章里提到:进行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也可以将三种学习方式综合到一起。于是,将三种学习方式综合到一起,就成为我们高中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新的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美术欣赏课程属于“欣赏·评述”这一领域。本课题亦属“欣赏·评述”领域的课型。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型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要求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这些都是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本学习领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

2、问题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一般设计为:一课时完成一课书的内容。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这样: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电化手段、图片资料等,介绍、分析、欣赏作品。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是一种最基本、最基础、最常见的学生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主流。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是:

1)教师是主体,属于主导位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

2)课堂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空间较小,学习方式单

一、局限,不利于多角度地、深入地欣赏美术品。

3)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4)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倦怠。

针对以上的这些状态,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唤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3、问题的解决

要改变这种状况,跟上课改的步伐,就要与今天倡导、推广的探究性学习步调一致。根据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历史背景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设计教学方案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活动与学习,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获得再次感受。

所以,我在课题设计时,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索性。把教学重点放在要使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上。让他们从中真正享受知识探索上的自主、合作带来的激情和欢乐。下面以《名画欣赏》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说明具体的做法。(1)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所做的准备: ①分析教材,编写教案;

②查找资料,《创意的美术教室》(陈颖彬编著)书中撕贴画造形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课题作业之一名画临摹就是借鉴这一种方式;

③准备撕贴画设计欣赏作品、名家作品。学生方面所做的准备:

①全班同学分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名家的一幅作品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然后进行分工,准备合作。具体安排、落实工作由小组长负责; ②请同学们收集旧挂历、旧画报、旧报纸、旧广告纸或色纸,准备好卡

纸、剪刀、铅笔、糨糊等;

③请小组长填好我设计的资料卡,如以下高二6班同学的卡片 小组长: 梁兆基

组员: 吴洁雯 钟凤萍 王静银 连燕霞 梁永鸿 选择名画:《海边花园》(法国)莫奈 分工

论文: 梁兆基 修改文章:吴洁雯 收集材料:全体组员 起稿: 梁永鸿 贴画: 全体组员

通过小组挡案卡,我初步掌握了各组的情况。(2)明确课题目标:

① 激发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②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观看名家的美术作品,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③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平等、交流和合作的态度、方法,通过对名画的“临摹”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体验作品,从而深化审美的感受。

(3)课题内容

①选择名家的一幅作品,通过观看从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分析该作品,以文章的形式完成作业(800字以上)。

②对选择的作品进行临摹(色纸撕贴方式)学习(完成一幅作品)。

③让学生学会废物再利用(色纸可选用旧挂历、旧画报、旧报纸、广告纸或色纸等做材料)。

(4)课题学习活动时间: 6-8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并欣赏

上一节课布置关于课题的准备事项,相信大家都做了准备。我们现在通过欣赏撕贴画设计作品、名家作品来明确作业要求; 临摹作品的要求和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题要求同学们对临摹原作用撕贴画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很特别,用来临摹名画更特别,非常有趣,希望大家喜欢。

现在老师讲讲要求,首先,临摹原作,可以取舍或局部,可模仿画家的笔触(象凡高的作品),可变换作品的造型、构图、色调等。其次,根据原作进行再创作,可利用原作的色彩或造型或构图等,进行新的画面组合,注意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协调、对比和整体效果。请大家注意纸质色泽的协调,在撕贴的时候,注意纸块之间的缝隙和接口,作业在4开大卡纸上拼贴完成。

自主的去欣赏评述名家这一内容中,对选择的名家作品,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开展评述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对这四个欣赏程序,台湾学者王秀雄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

简单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形式分析:对美术名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意义解释;对美术名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价值判断:进行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名作的总体看法。②学生讨论,定稿、起稿。各就各位,按画面需要,将收集到的色纸撕成小块待用,开始拼贴临摹作品。这时,我巡视各组了解情况,对有拿不定主意的给意见和帮助。有个别组和成员不在状态,有些学生在观望。第二、三、四课时

继续拼贴作品。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课堂环境和空间,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每周只有一课时,本课题活动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在课题设计时,首先打破原来的课时空间,将课题的活动学习总的课时安排为6-8课时。只有保证一定的课时量,才能保证课题内容的顺利进行。“教育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去迎合学生的需要”。

拼贴画刚开始学生们的速度比较慢,随着画面效果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情趣高涨。不用老师督促,一进入画课,同学们就立刻进入状态。手的灵巧,带动了脑的灵活,很多意想不到的富有创意的形象出现在画面里。例如,临摹《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原作法国修拉)局部的谢倩莹小组的作品,画中主要人物的头像就被他们改为青春偶象歌手的摸样;临摹《永恒的记忆》(原作西班牙达利)的何明翅小组的作品,挂在树上的东西变成了手机,地上斜放着汽车;还有毕加索的少女;凡高的星空,在学生的手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课堂上,大家一起动手,有说有笑,气氛特别的好。这时候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最初的担忧早已荡然无存。第五课时

作品调整阶段,我逐个小组观看,帮助整体调整画面,把握好最后的效果。论文同时完成。第六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作品展示和文章分享汇报课。

怀着非常喜悦的心情走进课室,我将每组整理装裱好的学生作品,一幅一幅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看到自己的作品焕然一新,学生眼中的惊讶、兴奋、喜悦等种种反应告诉我,我们的课题非常有成效。

汇报分老师和学生两部分进行,老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主要是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成果汇报,作业过程的感想等。堂上气氛空前的活跃,欢笑声、掌声不断······(6)小结

对各小组学生代表在汇报中的表现等予以肯定;学生的作品作业都非常出色;我们做到了享受知识探索上的自主、合作带来的激情和欢乐。

4、评价与反思(1)教师的自我评价

① 课题目标基本达到;

② 学习活动过程提高了他们主动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兴趣和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气氛好,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④美术欣赏知识与基础知识(构图、造型、色彩等)综合应用,带有创作性临摹的欣赏方法,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不但能从中学到新的表现技巧,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2)学生评价

①王威小组的同学讲到:“这是一次充满激情、新奇而又好玩的活动,我们组都是大手大脚的男生,但我们有想法、有创意,„„为了突出铁塔(他们的画),我们把铁塔周围的线条做得尤其细致,终于,成功了!我们完成了作业!”

②叶子霞小组的同学讲到:“名画欣赏,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也是我们临摹的目的。为了体现莫奈作品的光色美感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海边花园》中蓝天、碧海、彩旗、花园以及几个游人来做主要临摹点。„„我们的临摹虽无法与莫奈这个享誉世界的大师相比,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与大师面对面’。并感谢他使我们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美术作品的美妙与魅力。”

③关文峰小组的同学讲到:“这一次撕贴画,让我们明白了废物的用处是很大的,只要动动脑、动动手,就能把没用的东西变成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也就是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明白了做事情要认真、细心,要有合作的团队精神。”(3)感受与反思

本课题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打破了课时空间的局限,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个连续性,便于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的深入和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气氛自由、宽松。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情来看待大师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调整、互相补充和扬长避短等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使他们越来越有兴趣学;并在活动

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提炼、升华认识,形成美术欣赏审美意识、能力与良好习惯。实践活动证明它能激活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它能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僵局。

但课题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个别小组作业马虎、粗糙;有些学生滥竽充数;评述文章中自己的语言较少;临摹的作品中,有的色彩对比不够鲜明;小组代表发言过于紧张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去面对和解决。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全创新,这一次成功的尝试给予我很大的动力与信心,我将继续努力。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二

经过十几年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我觉得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首先必须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参与中经过感知, 运用活动单导学和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去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其次, 美术鉴赏与文学鉴赏不尽相同, 主观、直观的感受显而易见, 不同的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境界、品位层次的体验、感知、理解各不相同。一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从其构图方面就能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对于我们高中生, 作品题目为什么取名《清明上河图》就不一定很清楚了。尤其关于其中“清明”一词历来就有不同说法, 有说“清明时节”之意, 也有人认为“清明”是汴梁郊外的一处地名, 让我们来仔细鉴赏这幅作品就能发现:画中有河岸小贩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 有裸着下身在街头嬉戏的儿童, 还有十多人挥动扇子, 这些都不是北方清明时节的征候。这样有人就认为画题中“清明”并非清明时节。我们不管画面中描绘的是春景还是秋景, 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 对一幅名画的感知和理解, 不能苟合于某一种鉴赏模式, 它将会随着人们逐步认识而不断深化。

触景生情是高中美术鉴赏课实施审美教育的特有情感的抒发形式。我们在鉴赏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时, 首先能看到画面中画了一叶扁舟和几道水波, 它们的四周留下了大片的空白, 这空白, 是水, 还是天空?或是别的什么, 画家没有说明, 但是, 根据画家所表现的主题和刻画的艺术形象, 学生完全可以想象得出, 这空白既是代表水, 同时也代表天, 这种水天一色, 无边无际, 空旷渺茫的境界, 正是一种以虚写实手法的体现, 产生了“象在画中, 意在象外”的效果, 而它那意象的空间, 又远不是小小的画幅所能容纳得下的, 它在想象中可以被延伸得无限辽阔和无限深远。因此,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具体教学当中, 我们必须注意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它是促进美术鉴赏活动的润滑剂, 可以强化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从而形成高中生所应表现的审美情绪。

我们在追求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不能抛弃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实施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条件和教学需要,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媒体。强化媒体对视觉形成的感受作用, 以利用学生深入认识、理解、感受作品, 使之与作品默化交融, 形成高中生对美术作品题材、形式、方法技巧乃至作品的品位境界的感悟认识。我们鉴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时候, 了解到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一幅肖像杰作, 也能感受到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而通过媒体教学, 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无穷魅力。我们将画面中蒙娜丽莎的手通过媒体放大来看的时候, 就能清楚发现她那微微抬起的中指, 是因为她正和着音乐的节奏, 打起拍子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 当我们通过媒体教学点击在蒙娜丽莎眼睛部位的时候, 就会惊奇地发现其没有眉毛, 是何缘故呢?是不是画家忘了画了?要知道这幅作品画幅并不大, 却花了画家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这幅作品, 所以达·芬奇不可能是忘了画了, 究竟蒙娜丽莎为什么没有眉毛?可以肯定她不是没有长眉毛, 对其原因说法不一:有说画了, 因为时间久了, 褪色了;也有说, 就是她将眉毛给剃掉了;有人觉得这不可思议。可你再反过来看一看如今的一些女孩, 她们将眉毛修成一条线, 若将这条线也修掉, 不也跟蒙娜丽莎一样吗?可想而知这是一种时髦, 也就是说蒙娜丽莎将眉毛剃掉, 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时尚, 不管怎样, 我们只要通过媒体教学就能够更直观地感悟和认识到《蒙娜丽莎》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这正是作品的神秘之处, 也正是我们为什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直观审美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到, 审美教育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核心。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教学载体。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只有正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 才能正确分析、鉴赏具体的美术作品, 进而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并从中受到启发, 获得感悟, 以逐渐提高高中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开阔视野, 提升品味, 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兴趣;个性发展;创新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立足于音乐本身,开展创新式教学。

一、培养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现实状况,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有目的、有选择地搜集相关知识,把有内涵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充分感受音乐课堂的乐趣。

二、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欣赏课不仅要重视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面积地动起来,使他们有大量的实践音乐、运用音乐的机会,从而提高音乐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注重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善于表现,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五、多变的教学评价方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在平时注意做到自评与互评相互结合。这些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

4.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四

黄为钰

摘要:在没有接触小学美术课时,我总觉得小学的美术很简单,孩子们就是照着老师依葫芦画瓢,老师画什么就跟着画什么,学生无非就是画点花花草草,小人头之类的东西,可是当我真正教学生美术课时却感觉到以前自己的那些认为都很可笑,其实在小学上好一堂美术课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关键词:教学观念、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

在没有接触小学美术课时,我总觉得小学的美术很简单,孩子们就是照着老师依葫芦画瓢,老师画什么就跟着画什么,学生无非就是画点花花草草,小人头之类的东西,也不需要给学生讲解什么美术方面的构图或者用色的注意,总觉得说了也白说,他们根本听不懂。可是当我真正教学生美术课时却感觉到以前自己的那些认为都很可笑,其实在小学上好一堂美术课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往总觉得学生的想象力不怎么样,在美术表现方面技法还很稚嫩,没有过多的创造力,感觉就是老师给个什么就都是一样的画。可是上了这么多美术课上后,才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其实是最丰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时候孩子的想象比我们成年人的要宽广,作出来的画的感觉我们成年人有时候还不可能达到。有着一种没有收到社会影响的一种童真。有一次在教授中国水墨画时,上课前想的是学生的作品估计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毕竟是用毛笔和墨汁,在加上对于水的控制能力肯定是很弱的,结果通过我的讲解绘画

过程后,学生的想象力都很多,用墨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与同座合作的方式进行作画的,结果那堂课后我收到了十几幅令我满意的水墨画作品。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并不能应为他们年纪小就觉得什么就不理解。

二、要巧妙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产生要学的兴趣,教师的巧妙引入新课在课堂中就起着主导的作用。在上《喜怒哀乐》一课中,课前我在教室挂了四张分别表示不同表情的人物头像,学生观察欣赏,置身于夸张的表情之中,让学生说一说漫画表情带给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入新课。

三、要善于组织教学。上美术课一般要准备的学习用品较多。教师要有计划,预先布置,以防止学生在上课时匆匆忙忙,手忙脚乱。记得第一次走进美术教学课时,由于忘记的事前需要嘱托孩子们带水彩颜料及美术相关工具,结果那节课,孩子们只能用铅笔画草稿,没有借助色彩来装扮画面,教学效果也很一般,没有收到应该有的水平,以后的课前我时刻记得这次没有美术工具造成的不变,总是提醒学生提前准备。同时在教学中一步步的学习到,美术用品的使用也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了充分准备,教师善于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就有了保证。

四、要用多种教学方式教授新课。学习新课是整节课的重要还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由于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的学生,那么只讲解干燥无味的美术理论是根本不能起到什么效果的,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教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尽量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有时候还会把绘画步骤编成顺口溜练给学生听,这样既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有的时候我还会提个录音机放上一些比较悠扬的适合绘画中聆听的乐曲,使得学生心情抒畅,激发创作欲望。

五、要善于表扬做好合适评价。以前的教学对象面对的都是高中生,对于他们美术练习中都只是给指出错误然后圈出画得好的地方,很少去进行很多表扬鼓励。可是在教小学生中我发现,老师的一句鼓励都能使他们高兴半天,其实每个人都是喜欢被表扬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尽量肯定他们作品中的的优点,加强信心,然后以一种建议的语气去告诉他们画中的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容易接受。

5.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篇五

——由两节美术公开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姓名:陆梓纯

作者单位:东莞市长安镇新安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前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那它必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中探寻问题的所在。以下是笔者结合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该课获市小学组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和执教《恐龙回来了》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是全市美术教师观摩课展示活动中的一课),从教学导入、多媒体使用、预设与生成、教学成果评价等几个关键点,以点带面,谈一谈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呈现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 1

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呈现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呈现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

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市美术教学观摩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2、严谨与智慧交辉,让课堂多几分从容

做法:在知识竞答的环节中,问题一:“视频中出现的恐龙主要在什么地方活动?”,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地上。”,我笑着对他说:“能完整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吗?”,他歪着头,想了一下说:“视频中出现的恐龙有的在地上活动。”,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一下,接着问:“那你能说一说在地上活动的恐龙有什么特点吗?”,一时之间他没反应过来,旁边的小伙伴小声地告诉他,“有四条腿!”,他马上机灵的回答:“地上的恐龙用四条腿走路!”,很棒!这正是我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接着第二个同学回答:“有的恐龙是在天上飞的!”我紧接着问道:“如果你就是一只天上飞的恐龙,你会怎么告诉同学们你是在天上飞呢?”第二个同学于是张开双手做了个飞的动作,我提示其他的同学:“能飞的动物都长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 的回答:“有一对翅膀!”于是我再次强调:“哦,这就是在天上飞的恐龙最大的特点啦!还有同学补充吗?”第三个同学站起来很快的就回答:“还有的恐龙是生活在水里的,有鱼的尾巴和鱼鳍!”,边说还边做游泳的动作,一时之间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在解决恐龙的基本型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恐龙各个部位进行拼图游戏。学生很快就拼贴出“地上的恐龙”,“天上的恐龙”、“水里的恐龙”。

效果:本课的重点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解决了,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恐龙的各种动态和造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既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避免急于求成,让学生享受自由创作

做法:作业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前我设计、喷绘好背景图分发给每个小组。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小组的画面中画或摆贴出三至五只不同造型的恐龙。(考虑到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用黑笔在卡纸上画出一只恐龙,而动手比较慢的孩子要使其有事做又有成就感,就进行拼图摆贴。)

2、作品完成后,请自荐小组代表根据画面讲述一个小故事。(出于自愿的形式,根据个人的能力自我展示,有的孩子画画不行,但是在“说”这一方面还是可以挖掘的)。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画面最有趣,故事最精彩!音乐停止,请停止绘画哦!(由音乐控制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守时和守信用的习惯)。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大屏幕播放各种恐龙的形态,我边巡视边观察每个小组的分工,这个作业的层次和要求分明,学生很快地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任务,各自忙乎起来。

效果:相对《大鱼和小鱼》一课,《恐龙回来了》的教学效果整体的展示出来了,从学生的绘画作品到画面中的故事发挥,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次的巡视过程,我少了急躁的心理。原因在于在这个作业过程中,我明确了思路,考虑到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一个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全程参与,并且科学监控,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流畅、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精心准备,在实践中成长

课堂上的40分钟是短暂的,要在这短暂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课前辛勤的“耕耘”和“劳作”。首先,教师在备课设计前,要思考课程的主导思想,要以美术的本质为主,教学活动要防止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应突出美术学科 的特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充分的备案,思考学生可能在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让课堂流程环环相扣,了然于心。第三,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创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备“学生”这块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时常提醒自己:“在这节课中能让每个学生学到什么?得到哪些方面的体验?获取了哪些学习的技能技巧?”,既有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让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让师生在平等互助的自由空间中拓宽美术学科带给我们的创新意识;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术学科中蕴藏的无限魅力。

6.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篇六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那么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需求。

关键词:鉴赏 创新 实践,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课标改革的状态下,作为高中学科的一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尝试着变革与创新,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如何把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现代鉴赏课与传统鉴赏课在教学实践上的差别。美术鉴赏课正在由这种单一的讲授模式向多元的探讨模式和操作模式发展,面对新课标下鉴赏课教学的发展,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本学科不能不重新认识它在教学上的结构体系和前进方向。

1.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需创新与深思

近些年来在新课标的改革和推广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方法也要逐步的深化,“老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高中美术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因为面对的毕竟是中学生,而不是大学生,专业性太强,反而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否则太浅,又达不到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采取传统式的灌输法,老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头疼。那就其教法的本质而言,大家争论的焦点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实践操作,通俗的讲,就是只授理论性的东西,没有真正深入和体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本质内涵,因此出现了满堂灌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种满堂式教学,看起来挺认真,挺符合教学原则,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讲,远远脱离了新课 标下授课的本质。因此,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真正本质内涵,从而达到新课标改革下的真正意义。

2.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2.1鉴赏课教学观念的改进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自己本科目的教学特色。今天的美术鉴赏课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感受美、享受美的学习基础,而且还可以作为他们自己独立创造美的艺术思想和观念。高中美术鉴赏课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形式存在,那就要具有鉴赏美和感受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从目前形式来看,在一些高中学校把鉴赏课的教学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当中去,也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感受美和鉴赏美的东西,这种模块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试验,我想会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和赞同,也希望一直沿用下去。这种教学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毕竟他们是高中学生,太多的理论对他们来说,都是陈词滥调的言语,他们都是即时间的再现他们的热情,那么作为高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美的鉴赏和感受,这样学生既能接受所学到的知识,老师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师生教学的合理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但是这种教学也可能出现一点弊端,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总的来说,利大于弊,适合中学生的目前状况。

高中鉴赏课的传统教学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改变的话,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学生学的枯燥,因此合理的安排和改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科学性是我们每个高中美术老师不可逃避的任务,积极进取,想尽办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真正韵味。但是作为高中科目的一门选修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显然就缺少很多积极发展的空间,比如学生在学习时的那种热情和专劲,学好与否,对他们来说,影响不了本质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似是而非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大大减少了创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这都是由于高考的原因造就的,不过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主要和关键性的原因。这种传统式的教学训练方式在新课标改革前是唯一的模 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仍然很难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是创新的教学,老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精到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时代的幽默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到应有的美术理论知识,而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否则达不到学生自己想要的知识,那么这种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是做无用功。

2.2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新认识

尽管现在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已由过去填鸭式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启发式教学,但是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鉴赏课还是建立在很随意的教学模式上,或者上美术课就是自习课的局面里,这种问题是多种原因并存的。但是,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其本质而言,必须认清这门课的真正本质上的东西,跟其他文化课学习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往这方面去思考,那么美术的鉴赏课教学上的提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我认为,在鉴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只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一些画家的作品和教材上见过的熟为人知的知识,与其说是老师在教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规律去阅读书本。这种鉴赏课的教学学生虽很轻松,没有什么压力,但却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局限,学不到应有的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在美术知识上的停滞,很容易让他们走向刻板、僵化,到头来感受美欣赏美的这种真正内涵也将成为浮云。那么目前,新课标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融入到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中去,从课题设置和课程安排,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现代教学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提倡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个性的观点的启发,拓展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要把这种教学普遍纳入整个高中美术教学的规律中去,展现老师教学的个性表现,使这样的教学很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的环节中去,以显示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独创风格和思想内涵,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如付诸行动,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种教学使我们所有的高中美术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7.提高高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高中生,文学鉴赏,策略,审美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文学教育在各大学校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重庆市提出的新的课程改革更是将文学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但是, 现在很多学校在学生的文学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出现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品位下降, 甚至有的缺少阅读, 不会阅读, 对文学不感兴趣等现象。从现在的这种现象足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文学鉴赏课程教育的欠缺, 尤其是高中生, 因为其面对高考的压力, 功利性的语文学习更使文学教育的地位越来越被忽略。而《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明确了高中生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 要求其应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但是, 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要了解创作动机以及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往往都能反映出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 因此, 假如想全方位、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 就要清楚地了解作者那个时代所处的环境。同时, 文学作品是主观的作家感觉和客观的社会生活相互结合的一种产物, 是经过作家头脑反复加工的, 所以, 对文学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全面的了解, 明确作家写作的动机和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纹理, 方能对作品进行客观恰当、实事求是的鉴赏和评价。

2. 从整体把握来鉴赏。

要想准确地认识一个事物, 首先就应该从整体入手, 其次再是部分, 最后是各个部分间以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关联。鉴赏文学作品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于鉴赏文学作品, 其中的词语、句子, 只能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旦失去了作品这一整体, 那么句子和词语的特定意义也就全然失去了。所以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中, 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只有做到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 不肢解, 不简单叠加, 才能真正地明白文章的寓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3. 通过比较来进行鉴赏。

但从字面上来理解鉴赏, 是要先鉴才能赏得。如果首先要鉴别, 可以想到的就是用比较的方式。在认识事物时人们大多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初步认识事物的目的的, 认识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通过比较,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会更准确和透彻。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首先要做到从整体宏观到局部微观, 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又可以站到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脉络, 更全面。其次, 可以对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出的作品进行比较, 或者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作品, 当然也可以对不同名族, 不同国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进行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各自的特点以及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作品进行鉴别, 可以比较出作品的特色和品位, 在文学教学中,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 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进一步。

4. 课本文学鉴赏的引领和辐射。

课文作为教和学的纽带, 是高中生接受系统教学与训练所用的典型实例。因为课本在编排中是诸多专家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水平量身定做的, 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名篇, 不仅在思想内容, 而且在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典范性, 所以,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 应该将课文作为高中生对文学鉴赏的载体。课本作为一种参照, 可以使学生达到思想上的熏陶、情感上的冶炼。当然, 在发挥课本引发性和典范性的过程中, 老师要精心指导, 要改变之前老师上课的精讲策略, 要做到“精导”。因为学生是文学作品的鉴赏主体, 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试着理解, 当有理解不了的教师再做明确的指点。“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本的引领和辐射下完成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当然在学完课本中的内容后, 学生可以对课文适当的进行续写、改写、写评论、写感悟等。可以说通过文学鉴赏来提高写作能力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5. 以文学史为线索进行文学常识的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来调整课程在文学史以及教材中的排列和联系, 从而达到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各环节与诸要素的最佳搭配, 此外, 教材内容与课内外知识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文学史作为线索不仅可以把诸多要素按照顺序串联起来, 还可以在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都通过这个线索找到其位置,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 系统定位过程中要把握系统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这两个特点。本着将系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由浅显到深入地学习文学常识和文学知识的想法。其中具体作法是各式各样的, 能够从各个角度把文学知识划分为几个树形外框, 然后顺着这个由浅显到深入地进行研究。高中生的文学常识教学不能像其他学段的教学一样, 没有专门的史学课, 所以教师可以每节课利用3~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简单的介绍, 这样容易积累和吸收。

6. 实施及落实自主课外阅读。

文学作品是人们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而高中的语文课本其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 只有制定有计划、有目的课外阅读才能达到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 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对国语学习的兴趣, 并且能累积一定的文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也相应的得到提高。《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增强高中生对文学进行鉴赏的能力, 要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至少要达到一万字以上, 每年要用课余时间读两三部名著。因此, 要制定出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 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去执行。制定计划要以学生为主, 要符合其阅读兴趣及特点, 达到高效的循序渐进的阅读。

总结: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中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从而指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并且按照文学鉴赏的要求, 提出了要以高中生实际的情况为出发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策略, 最后指出了策略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及实际的意义。使文学鉴赏能够真正变成高中生所掌握的能力之一, 使高中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新课程理念下对文学教育的理性思考[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9, (7) .

[2]胡俊国.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武峻峰.论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 2007.

8.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篇八

1研究的意义

1.1美术欣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感受到美的情感力量,引发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能陶冶情操,转化为学生向前的勇气和动力,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1.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1.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2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问题和误区分析

2.1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缺乏主动性: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艺术知识、审美能力是文化修养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表现出无动于衷的态度,不理会老师的授课,而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教师应先从自身做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结构,改进授课方法。

2.2授课资料的不足与授课手段的误区: 课本中的图片往往不能涵盖一个作者的全部作品,或对同一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类比。这就需要我们事先查阅大量资料,再根据需要去芜存精,既保证资料的翔实可靠,又要避免资料的罗列堆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借助于多媒体来追求授课效果,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近几年,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在欣赏完毕,总结内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时,学生却不知从何入手。可见,多媒体的确将课堂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内容。教师授课之初,就要结合本节的知识点,设计好引导的问题,列出题纲重点,做到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对策

3.1教师要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专业名词繁杂生僻,不同国度,不同朝代的艺术作品云集一堂,各树其帜,需要教师一一去讲解。如果只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乐趣。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要精心准备教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添加作者的一些逸闻趣事,创作背景等资料。

如介绍达·芬奇,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寥寥几笔,可以讲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蒙娜丽莎》这一作品时,可以谈谈后人对女主人身份的猜测。有人说是富商的妻子,有人说是一名交际花,现在有人利用电脑成像技术把达·芬奇的头像与之比对,竟然相吻合,故又有达·芬奇自画像一说等等。通过讲授有趣的故事,以及后人对作品的不同研究,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2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3.2.1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文化,提高鉴赏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增加古今中外的名画、建筑、雕塑和工艺名作图片等,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更多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文化,提高鉴赏能力。

3.2.2增设书法课,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 增设书法课,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手好字,当他们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名家书法作品时,通过教师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

3.2.3利用现代媒体艺术和网络,将美术课堂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美术课堂增加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表演、舞台艺术、服装、化妆、戏剧、设计等丰富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艺术和网络,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媒体艺术的认识和运用,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3.3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大胆的评论,加强教学互动: 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分析作品的色彩,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作品的所感所想。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合理的评价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学会观察,分析和反思,不断建构知识,获得主动发展。

3.4注重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要及时、准确、巧妙启发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力。听着《春江花月夜》名曲,欣赏唐画家周方的《簪花仕女图》,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看过的电影,并摹仿,表演唐代宫廷贵族妇女那优美的舞姿和在庭院中悠闲、采花、嬉戏的生活场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或吟诗、做画,让学生发挥特长,各显其能来进行各种创作。教师并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审美想象和艺术创作活动中去。并把自己编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表演时,要求学生设计服装、道具、配音、化妆等。舞台上,学生像演员一样尽情展示自己,当掌声响起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像开了花一样感受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及艺术价值。

3.5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的授课范围如果只限于课本,脱离艺术发展的社会动态,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势必会受到限制。教师应事先让学生预习,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或者写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或研讨会,也可让学生选题,自发组织。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画展、设计展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层次的审美观点,检验其鉴赏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结束语

学生的美术欣赏认识是建立在已具有的美感基础上的审美认识,因而欣赏是不能强迫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是欣赏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在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的同时,学习美学知识,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李若琪.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 . 山东教育,2003(29).

[2]张韶明.以学生为主体,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J] . 艺术教育,2004(06).

[3]何光焰.高中美术教学中欣赏作品的浅析[J] . 教学交流 理论版, 2009(11).

9.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世俗题材 长卷构图形式 难 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用心

爱心

10.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1.诗歌鉴赏题复习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一.诵读是基础

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诵读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诵读的次数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大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教师可以在读法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示范,或指定个别学生朗诵表演。比如在教学《登高》中,就颔、颈二联的朗诵,可做这样的指导: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就已经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的感情基调。

二.读小注明诗意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注释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实际上也就给出了学生思考的线索和答题的角度。如《望秦川》中的小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注释说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本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诗人是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

三.强化模拟训练

有了扎实的课内基础,适当的课外补充和理性知识的铺垫,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就易于落到实处,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要明确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从2005年江苏自主命题至今,历时八载,诗歌鉴赏题目的命制稳中有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说考试材料的选择,《江苏考试说明》强调: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纵观2005年至今八年高考素材,实际上考查的主要是唐诗宋词(06年例外),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有利于考生备考和高三教师组织复习,这样安排也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人性化的。第二要精选高质量的材料,适量训练。要力求用科学、严密、新颖而富有针对性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练不在多而在精,要讲究以少胜多式的高效训练,反对题海战。目前高考训练用书很多,一定要选。选的标准,一是诗好,一是题好。诗好,学生才爱读,才能激发读诗的兴趣,品出诗歌的“味道”;题好,做了才有益,才能领略诗中的底蕴,找到鉴赏的“感觉”。第三要注重当堂训练、当堂讲评。当堂训练的好处是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当堂讲评、快速反馈是最有效的讲评形式,学生印象深,记得牢,特别是到了冲刺阶段,这种“短平快”的训练形式更富实效。

12.初中美术素描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对素描学习的探究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教师应发掘素描教材内容, 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利用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二、给予学生指导, 授之以“渔”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在素描教学中, 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还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美术教师在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其次授之以“渔”, 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教学中, 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最后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 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 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 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三、因材施教, 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做好必要的技法指导

素描教学反对技法至上, 也反对技法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水平是有差异的, 一般情况班里有一小部分画得好, 大部分学生处于一般水平。这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 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天赋,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绘画中去。

四、应本着“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教学中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 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 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 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 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 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 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 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 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 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 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五、正确对待各种素描教学法

我们不能单独强调某一表现形式, 也不能轻视或否定其他表现形式, 要善于吸取各种素描教学方法的长处。对基础素描教学而言, 我们必须明确:过早地追求风格, 基本功不扎实, 这样形不成风格。因此, 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既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 也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在培养美术人才, 有责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怎样进行基础素描教学, 对于该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本身就是一门教育艺术。教师应尽一切所能立足于学生的角度, 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合理运用并善于总结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绘画水平。

摘要:《素描》是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 是所有学美术的学生必修的课程, 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因此, 其改革的措施、教学方法必须有超前的意识。本文分析了素描教学的几点教学策略, 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素描教学,初中美术

参考文献

[1].赵健, 张宝洲.素描[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2].顾森毅.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素描教学[J].南通师专学报, 1993, (3) .

[3].汪港清.在教学中扩展素描的涵义[J].美术观察.2004, 6.

[4].张会元.素描教学[M].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0.

1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十三

河南省杨庄高级中学王二华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必将成为一门基础学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笔者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多年来所看到以及经深入调查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正吞噬着新课改的伟大成果,所以必须得以及时解决!如果错过信息技术,不仅错过的是机遇,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关键词】:调查现状、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面临的现状

信息技术(IT)课程在高中已开设多年了,每年的高一新生开学我都要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以及对周边县市的走访调查经过认真的归类整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管理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给予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不到一半!更有甚者平时根本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直到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突击一个月应付考试„„以及硬件方面跟不上,虽然近几年教育上对这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一个月下来还不能上机操作一次!

其次,师资配备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学校数都凑不够„„另外一少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自己也就放松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教学,机子一开就万事大吉不管了直到下课!

最后,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观念不强,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薄弱、娱乐性趋势明显,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把信息技术课时认为是休闲、放松的“美好时光”

二,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所以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那么我们应该趁着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健全有关制度,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同工同酬,优化机房管理„„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首先就应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正确认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具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

2、强化基础知识教育,有效弥补基础薄弱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学生中不乏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但是一般来讲比例不高。作为教师,应当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扎扎实实的为学生补上前一阶段欠缺的部分。笔者在教学中,高一新生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等,都会先用一小段时间强化基础内容的学习,然后进入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课程,并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如在教学简单的图像处理内容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运用教师机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演示结束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暴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更多学生纠正了类似的错误。此外,在一些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制作简单的图文混排、网页等,其结果不乏一些好的作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小试牛刀”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4、采取多元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从的评价原则为: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④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⑤激发学生内在评价的需求。同时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最终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类似于实际运用、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对学生指定一篇文章,让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图文混排,或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专门的网站以及当前正学习的各学科参考资料,查找最新热点新闻事件相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从上到下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上阳光大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基础》

14.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篇十四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15.小学生美术课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一、低年级学生从培养观察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入手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 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也便于学生积累各种知识, 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敏感性, 集中性与持久性, 为以后的深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至6岁的学生, 因为他们的自制能力差, 耐心也相对较差, 很难让他们较长时间关注一件事, 课堂纪律很难维持, 但是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 老师要抓住他们这种好奇心, 多引导他们进行观察, 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从身边的小物件到室外的蓝天白云, 都是他们进行观察的对象, 有了对事物的感受和观察能力, 才能在大脑里储存和积累一些绘画的素材, 没有这种积累他们的大脑将是空的, 画的时候就不知如何下笔。当然, 养成好的观察习惯, 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 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我曾经带一些小孩子进行室外写生课, 我没有要求他们动手画画, 而是让他们每人在校园里找到不同的树叶和花的种类, 种类越多越好, 然后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 分析它们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 热情空前的高涨, 将自己摘来的不同的植物放在一起, 他们惊喜的发现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不同的树叶形状, 不同的花卉颜色, 不同的茎叶脉络等等, 都是他们以前没有注意的, 稍大一点的孩子回去就写下了观察日记, 家长发现通过这样的观察课程让孩子的作文内容也丰富起来, 对作文的写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时期还应为他们开设一些欣赏课程。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记忆力好, 为了为了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也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带来的知识与审美能力的增长,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 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和诱导, 使学生在视觉上耳目一新, 能够各自发挥想象的空间。因为比较感兴趣, 学生可以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欣赏中, 老师也要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再逐步的熏陶中加强审美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 在美术课上老师要有亲和力, 要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和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在平时课堂或生活中, 学生有创新的地方, 老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样学生会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精神愉快, 观察灵敏, 思维活跃,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有了足够好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再加上他们的想象力和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 学生才能创作出有充分个性有灵气和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二、高年级学生不可盲目临摹

给学生样本, 让学生临摹是很多绘画兴趣班的主修课, 一些老师经常拿来图画作品放到学生面前, 让学生一笔一划的照着临摹, 也不管是否属于优秀的范本, 这样的教学事实上是少儿美术课最忌讳的。学生一边画, 老师一旁进行着所谓的鼓励:“你画得真像”“你看某某那颜色涂得多准”“某某你看图片上有两个人你怎画了三个啊”这些话是老师经常说的, 表面看上去是老师严格要求, 实际则触犯了美术的大忌, 试想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自由发挥的才能吗?的确,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观察力与审美能力, 整体的美感素质增强了, 也有了一定的耐性久坐, 老师在这期间可以让学生从临摹开始, 来学习大师的构图以及用线, 用笔方法, 但这种临摹并不是生搬硬套, 毫无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这样的教学方法, 只会使学生画出来的画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 失去趣味性, 显得木讷。我曾经碰到一个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在一个美术培训班画画, 说那个培训班请了几个没有教学经验本科学生代课, 每天上课就是照着老师自己画得作品临摹, 画完后老师就会表扬学生会的好像等等, 她说:“我的小孩没学画画之前, 自己涂涂抹抹能画十几种树, 但学了以后, 只会画老师教的两种树了。”事实上是的, 这个学生学了两年的绘画, 除了照着范本能画出来, 让她画想象画头脑一片空白, 这样的美术教学害人匪浅,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大师的画, 可以适当临摹学习他们的用笔方法, 可以去借鉴他们的构图, 但是老师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要一味死临摹, 融入自己的观点在里面, 加入自己的想象, 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符合自己个性的美感, 并且要用心感悟艺术大师的作品之美, 只有这样, 才会使每一个学生在拥有好的绘画技术的同时还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使画面生动起来。千万不要随随便便不加选择的拿来一张什么画就照着画, 全然不管这是一张什么档次的作品, 是否值得你临摹学习。

三、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

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 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这一基本需要, 为学生多提供创新机会。近几年, 许多家长也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美术班学习, 这说明我国的美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家长也意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 都愿意从小抓起, 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很多人就是利用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自己有点美术功底, 就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大肆办美术培训班。他们完全以赚钱为目的, 这其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就直接为学生讲课, 有的干脆请学生代课, 完全违背了学生的发展特点。这样的话, 对学生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 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 被太多的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没有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与思考方式, 只会生搬硬套。几十个学生画出来的画几乎是一个模样, 毫无个性而言, 而这些学生一旦面临写实写生更是会束手无策。我曾见过一个美术培训班, 只有一名老师, 却要肩负八十名学生的美术培训, 而且这些学生学的课程也不一样, 年龄参差不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试问这样的一个班集体在一个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学好吗?纵然此老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哇, 根本别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教学。由此可见, 美术师资力量的投入和提高迫在眉睫。

在美术教学中, 多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让学生们手挥画笔, 尽情地用画笔创造美, 展示美, 无拘无束的发

音乐教育及其教育功能

刘伊萌 (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音乐的教育目的在于让人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然后将美好的东西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进行音乐创造时需要有情感的投入, 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有轻松愉悦的氛围, 这种氛围的营造着就在于教师是否是一位知识渊博, 会启发心灵的导师。学习音乐不仅学习的是欣赏, 学的是情感, 更重要的在于对我而言所带来的教育意义。本文就音乐教育, 以及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正确的学习音乐。

关键词: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现在音乐教育的启发

音乐是我们现在最直接接触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用专业的术语来解释音乐, 物体队则震动发出的声音为乐音, 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我们说音乐是什么?雨果说:阴雨是思维着的声音。而尼采说:没有音乐的人生, 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人生。我们不难知道, 音乐对于我们长在不管什么都极其发展的今天, 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音乐随时随地的出现在我们周边, 当我们去逛街, 当我们去吃饭, 当我们去玩耍, 一路都有音乐的陪伴, 它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像空气一样是我们无法割舍。凡事都有对立面, 音乐也是, 当我们把自认为美得、高尚的音乐播放给大众时, 由于人们欣赏水平或者欣赏方向的不同, 往往这时我们的音乐被称为了是“杂音”。因此我们对于音乐除了要有基本的鉴赏能力之外, 还有了解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上去了解、去分析事物的两面性。

音乐的本质的话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音乐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每一种音乐类型都有其伟大的一面。柏拉图从数学的角度给我们阐述了音乐的本质:数是万物之源, 在自然诸原理中第一是数理, 音乐具有数与比例这一思想根源, 在另一本书籍中他就谈到, 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 产生一种单整的纯粹的音调她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 是从它们的本质来的, 它们所产生的快感也是他们所特有的。因此在柏拉图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是这样的, 音乐就是理性, 也就是音乐的精神。柏拉图的这种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没有规律的事物, 我们可以领会一切的事物的精神所在。人们对于音乐本质的不同看法只是学术以及知识的范围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别人的观点。音乐的本质一种精神, 这样的一种精神随着音乐的传播而发展, 它不会音乐的衰败而锐减, 也不会音乐的繁荣而增加, 它是不增不减, 永恒不变的一种精神, 一种追求理性的精神。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它的精神所在, 那如何将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教育中, 让更多的学生更理性的认识音乐, 了解音乐, 欣赏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 让学生有着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来了解音乐, 认识音乐, 从而更能将感情投入到音乐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 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个初涉音乐的学生来说,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 对于音乐的审美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因此在常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的影响, 再就是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我们走在大街上随时可听的歌曲, 不管是激情的还是哀伤的, 它是没有选择权的进行接

挥自己的豪情。这种活动, 往往都能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当然, 在平时课堂或生活中, 学生有创新的地方, 老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会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精神愉快, 观察灵敏, 思维活跃, 有利收。学校的教育影响就在于过于的古板和拘泥, 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因此说面对于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 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保持着清楚的头脑, 在学生那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笔, 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任务。

在进行教育的时候, 不管是文化知识还是专业知识我们都是从易到难的步骤进行, 音乐教育也不例外, 首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是欣赏能力, 再次是表达能力。音乐是深入人精神的艺术, 从好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出其中的真、善、美, 这也是我们一生所要达到的境界。在进行音乐的教育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作品在创作时作者的初衷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音乐是有灵魂的艺术, 只有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才会领悟音乐给我们到来的真正的精神。

体会到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教育的重点所在之后, 我们不得不说, 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美好, 当我们朋友聚会开心时, 我们可以高歌一曲祝福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当我们走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刻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音乐表达我们对对方的爱意;当我们感情受挫时, 音乐又可以抚慰我们内心的伤感;当我们工作失意时, 音乐又可以鼓励我们努力向前, 不怕艰难险阻等, 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音乐的目的不仅如此, 而作为一门教育课程, 音乐教育的功能更是不可以忽略的。

首先就是教育动能, 寓教于乐。我现在还能想起小时的儿歌, 像《一分钱》这样的歌, 它通过天真、简单的旋律教育学生要拾金不昧, 做个正直的好孩子。《义勇军进行曲》用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树立正确的爱国之情和战斗精神。就像海伦.辛普森说的一样, 我们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 提高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简单的音乐节奏, 优美的旋律直接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次开发智力, 启发思想。很多的哲学家都赞同这一理论, 爱因斯坦说, 要是没有早期的音乐, 恐怕我会一事无成;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我们说有了这样激情的火花, 才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现在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论证这一理论, 像很多的妈妈进行的胎教, 就是利用很多优美的轻音乐, 说是促进发育。因此正确的音乐教育对于激发人的脑细胞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就有就是我们知道的很普遍的功能像陶冶情操, 增加体质锻炼等, 说道增强体质锻炼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 但是我们说在我们生病的时候, 一首舒缓的音乐不仅能够减轻我们身体的疼痛感,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情得到了安慰。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不难发现, 那些喜爱音乐唱歌还有跳舞的人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 有活力。

因此我们说不管是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学生, 还是通过音乐来娱乐的大众来说, 音乐的发展已经延伸到我们的各个行业。但是我们仍有担心, 其实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观点, 但只要有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我们就坚信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真正的了解到音乐的本质, 体会到音乐的精神, 是我们教育音乐也是学习音乐的最大获益。

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需要张扬个性, 鼓励创新, 如果只是在一味模仿的阶段停步不前, 就不会有发展有突破。总之,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赋予了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欣赏和需要。艺术教育,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艺术个性的发展, 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美术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上一篇:创城标语有哪些下一篇:雨水管监理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