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2024-10-08

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共14篇)

1.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一

一、培训主题

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正确使用班班通,提高课堂效率,做现代化的新教师

二、培训设计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使45周岁以上教师大致了解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了解word和excel的基础操作,会上网查质料,会复制、粘贴、删除文件,比较熟练使用校训通发送信息。

2、通过培训,使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熟练掌握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

⑴会使用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辑。

⑵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及一些日常公式的设置使用。

⑶会申请电子邮箱并会用电子邮箱发送、接收信息。

⑷能上网下载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素材上百度网搜集素材。

⑸用ppt制作较复杂的课件。

(二)实施办法:

1、参培人员:全体教师

2、授课人员:张九庆(信息技术专管员)

3、时间安排:20xx年4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地点安排:网络教室

三、培训思路

培训分三阶段实施:讲座、实践操作、上传作业。

第一阶段,讲座。请信息技术专管员张九庆教师进行讲座培训。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要求全体教师在系统学习后,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练习,教师指导。(由于老教师可能学习起来较慢,到时有不懂的可以向年轻教师请教)

第三阶段,上传作业。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练习,并上传每次布置的练习作业。

四、纪律要求:

这次培训是由学校统一布置安排的大规模、全员参与的学习、培训活动,既是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也是本学期校本培训内容(要算继续教育学时的),学校非常重视,为了使本次培训活动能够落到实处,让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教多的、有用的知识,特别提出以下纪律要求:

1、按时到达规定地点,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

2、学习时要签到,不代签

3、上课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大声交谈

4、由于电脑房内禁止吸烟,并且里面有许多女教师,请各位男同胞多多给予照顾,学习期间不吸烟。

2.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二

1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经过师范院校的教育, 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但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之前并没有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训, 而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而且培训时间非常有限, 几乎不涉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因而导致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近年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 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中职学校也顺应形势发展, 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多数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不高, 特别是入职时间较长的教师, 其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是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影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种种偏差, 部分教师存在信息化教学“无用论”、“条件不成熟论”、“时间冲突论”等认识误区, 未能积极主动学习并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部分教师把信息化教学当作“信息化秀”, 只有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才开展, 平时教学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仅仅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内容, 再加入一些相关图片和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 并且只是盯着电脑屏幕念或只管操控电脑展示多媒体课件。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脱节

由于信息技术培养训练缺失, 当前, 多数教师只是学会了计算机基础操作,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多是停留在表面, 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即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也只是简单“搬家”, 将“黑板+粉笔”转变为“黑板+粉笔+PPT”。因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缺失, 以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融合无从谈起,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不能灵活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专业学科教学中。

1.3 未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对于发达省市的中职学校, 硬件条件已不存在问题, 但对于经济落后的省市,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 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能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上网条件受限制、上网速度太慢、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花了大量的时间找不到所要的资料等问题, 制约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 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不在培训与考查范围之内, 也不作为评价教师的指标, 即便培训也是短期突击性的, 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2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原则

2.1 分层递进原则

中职教师由于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 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优化、协作学习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学, 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从低层目标入手, 分层引导, 逐层递进, 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力求各层次、各类型教师都得到发展。

2.2 问题导向原则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 选择针对性强、对学科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培训内容, 把知识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培训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 不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能有效地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2.3 行动学习原则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行动来学习, 也就是“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学习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不断循环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案例学习、教学设计、课堂观察、教学比赛、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形式, 有效构建自主学习、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课堂教学一体化培训模式, 在行动中对教育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深刻反思, 获得更多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进而把信息化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4 合作共享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自我反思, 同时也离不开专业引领以及同伴互助。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及操作能力等都不一致, 因此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尤其强调群体智慧, 需要建立由学科教师、教育技术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促进各自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而应该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原则、互惠的效益4个元素的真实合作, 才能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专业价值。

3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策略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的教师在职培训, 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为培训目标, 将在职培训与教师的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全员继续教育形式[4]。近年来,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培训理念与形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越来越广泛, 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在目标上, 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目标与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5]。在校本培训时, 应在培训总目标下设计具体的、分层次的、个性化的培训目标, 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需求。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可以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低到高分为3个层次:初等水平、中等水平、高等水平。初等水平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 能自制PPT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及进行教学方法研究;高等水平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3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训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依次是: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3.2 在内容上, 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由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应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若干信息化教学子能力构成。因此, 在设置培训内容时, 既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 更要重视各种教学法相关知识的培训, 把培训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应结合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3种水平层次, 设计与之匹配的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 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内在需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目标及内容设置见表1。

3.3 在流程上, 采取“一看、二学、三用、四评”教学流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系统的、动态的、实践的,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把教育技术知识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体验式、参与式的“一看、二学、三用、四评”教学流程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

“看”就是由培训指导者演示各种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展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教学案例, 引导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找出其可借鉴之处及改进之处, 让教师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

“学”就是通过学习各种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等, 进一步加深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感知与体验, 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指导者应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有关的网上资源索引目录作为教师学习的支架, 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师自主搜索和筛选课程资源的能力。

“用”就是引导教师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以及各自学科特点, 围绕一个问题、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 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及掌握, 逐步转化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

“评”就是展示教师制作的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或开展示范教学课, 通过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专家点评等,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及评价, 帮助教师梳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方法,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从中获得经验及教训, 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应用能力。

3.4 在模式上, 采取自学、培训、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式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需要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 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模式。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引导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有所侧重地选择各自的实践形式。

自主学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自主调控学习进度、自我评估学习成效。协作学习主要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 以课例为载体, 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 对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重组, 通过开展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形成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记录、教研记录、教学反思等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成果。集中培训可以邀请校外职业教育专家或信息技术行业专家来校讲学, 也可以请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培训除了要讲授必要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 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 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 学会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掌握新型的教学方式。上机操练时, 培训指导者引导教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让教师既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由于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以“任务驱动”进行操作练习时, 应该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学校应定期组织如信息化教学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等信息化教学比赛, 营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强调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目标、组织内容、选择策略。通过将自主学习、集中培训、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有效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新模式, 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支持, 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遵循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学习、合作共享等原则, 强调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目标、组织内容、选择策略, 有效构建自主学习、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模式, 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魏丹丹, 邱乐兴, 江婕.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J].科技广场, 2012 (10) :176-180.

[2]赵健, 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4) :28-31.

[3]林雯.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 2012 (3) :60-62.

[4]阮彩霞.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2) :76-78.

3.浅析教师信息技术远程培训 篇三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信息化

运用学校已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开展有效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置不同教学讲解模式,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手段。把以“教为主,学为辅”转变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课堂教学,升华教育教学思想。

二、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把信息技术具体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数字资源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动画、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演示。在愉悦的情境下,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就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交流、探究、探讨,更符合实际的网络手段。精益求精,更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重新设置,编辑改造升华已有资源,创设更符合实际情境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知识来源于生活,创新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平衡地区网络资源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改变学生以往固定的学习模式。“听课—练习—巩固”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数据,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知欲,在已掌握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未知的可能,共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良性有序地发展。通过翔实的培训,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活学活用,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树立新课程意识。学到老是终生学习的目标,提高自身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尝试实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学习和掌握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小区,积极有效地参与信息技术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逐步培养网络学习习惯,实现自身专业、自主发展,促进终身学习。

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培训老师无私的奉献、耐心的指导如鱼得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发现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更为系统化,通过学习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开展教研活动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在课程主题的指导下,运用不同信息技术和学习技术环境,学会操作技术设备。例如,电子白板技术学习和使用。运用通用软件和学习软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获取、加工和制作。教师在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且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等。合理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实现不定期的主题开发和培训。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小区开展协同备课,资源共享,共同分享,课例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学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师本专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三、在信息培训中,配置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

以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主题。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课题,互换学习心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实现培训模式创新力度。在YY学习中培训老师详实地传授讲解,学员积极配合。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回馈,实现网络研修和校本教学整合性。在培训中学习、实践、探究,提升信息技术教学,配置全面的学校学习,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培训做好铺垫。制定层层分级的培训机制,有效组织和管理,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化水平进程,把课堂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更深层次地结合。

4.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四

培训实施方案

根据河间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确保我乡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信息素养和远程教育的能力,强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河间市培训工作整体部署,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目标要求,现制定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范围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的要求,这次全员培训的范围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任课教师,网管、电教人员。对以上人员中现年龄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全部按计划分为三参加该项目培训。

二、培训方式

1、以网络学习和自学为主,面授辅导、网上咨询为辅。集中辅导主要以县级单位统一安排,辅助本乡为单位的集中辅导。

2、培训人员要每天登录一次河北网络培训专修学院网

(http://.cn)查阅资料、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

3、学员要精读文字培训教材和网络培训讲座;利用家庭或学校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由县级培训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面授或上机指导。总的学习课时数不低于50学时,面授

时间一般不低于18学时。但因每个人基础不同,实际学时数因人而异,以学习时间服从质量为原则。

4、为做好这次大规模培训工作,充分发挥2008年10月份参加省级该项目骨干教师培训人员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前选拔培训一定数量的主讲辅导人员。

三、培训时间安排

自2009开始到2011,全体应参加培训人员分为三年全部培训一轮。每年计划培训人员总数的25%至40%,2009培训时间为6月份开始启动,至10月份网络考试结业为止。

四、考核办法

1、理论、应用、技术三部分综合一张卷,满分100分,60分及格。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允许补考。

2、经培训和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省教育厅统一认证、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由师教部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作为教师上岗、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五、培训费用

按照冀电教[2008]7号文件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费用为每人70元(其中教材费40元)。本培训由沧州市教育局每人负担50元,学员所在单位承担20元。用于购置培训教材、考试和辅导等费用。

学员培训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

六、培训人员指标分配

备注:

1、此计划为第一次培训计划,本次我乡共培训50人。以后第二次、第三次全部培训完毕。

2、表中第一类培训人员为各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不含信息技术人员),第二类培训人员为信息技术教师、网管人员、电教人员。

西村乡教委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西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胡永进

副组长:陈书奎高洪峰

成员:刘欢迎冯伯茂高艳辉

5.教师暑假培训方案 篇五

请具体谈谈最近几年寒暑假你参加过的教师培训情况?

1、必须涉及培训组织单位、方式方法、级别(校、县、市、省、国家)、内容、时间、时长、参加人员、培训效果、你对这个培训的认识或个人观点等;可以是多个培训,将效果最好的具体书写;其它关于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书写。

2、word文档、题目黑体加粗三号居中、内容仿宋小

四、页边距行间距默认。

3、题目自定、字数不限。

4、周四晚21:30前同时发送至XX@126.com和XX@qq.com,邮件名称统一格式为“高中+学科+姓名”、“初中+学科+姓名”。

提高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一、我的培训经历

工作近四年,参加的培训除了网络培训之外,寒暑假参加过的培训受益颇深的要数2011年7月12日至26日在西安XX大学参加的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项目英语学科研修学习,顺利学完了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96课时)。

在开学典礼上,副校长龙XX结合那次培训,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不仅学习书本,还要接触社会;二要和授课专家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三要安排好学习和生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完成培训任务。

学习为期近半个月,安排有序,包括语音课,语法课,阅读课等专业课。期间也请到了西安高新一中等几所名校的优秀教师给我们做了精彩讲座。响应龙xx院长的要求,完成了培训学习,顺利毕业。

二、个人观点

我个人认为,对教师培训可以从几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训期间可以安排较多的时间(至少为期一周)让培训者深入到各个学校,去教学一线实战听课,听取名师的示范课,取其精华,改己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或是大政策方向的培训可以进行集体培训。

(三)专业课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按科分类,例如,所有英语教师为一组,各自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课改要求就高效课堂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案。

(四)收集各个名校的教学经验,可以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参训教师,例如,杜郎口中学的课改成功经验以及北京十一中的特色教学等。

(五)班级管理培训。好的学习氛围与好的班级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请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给大家传授经验或是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

(六)计算机技能培训。如,动态ppT的制作或Flash的制作。

(七)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可开设如演讲,美术,象棋,羽毛球等其他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八)学生心理分析。可以请专业的教育心理专家对参训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使之能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得以充分的利用。

6.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目标任务,结合第三轮集训教育“上好课”专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面向全体,打造学习型教师组织,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工作目标

在继续完善教师全员培训保障机制,构建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基础上,求实、创新,夯实教师全员培训基础,增强教师工作能力,实现教师职业需要和个人成长需要的统一。

三、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核心”,突出“四个结合”。一个核心――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五个结合――

①教师全员培训与教师过去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②教师全员培训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③教师全员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④教师全员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四、领导小组成立

由校长巩成明任组长,董学丰任副组长,王一永、邓传武、巩文东、周亚、巩运生、刘銮峰、梁超、周跃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督促检查培训工作的执行情况。

五、培训要求

1、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培训期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2、认真参与培训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认真完成各类作业,确保培训效果。

3、严肃考勤,严格请假手续。培训期间巩文东每天分上午、下午各两次进行签到和签退,中间抽查,确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的需由所在学校校长准假,加盖单位公章,交中心校存档,纳入全年教师考勤记录。对缺勤和无故不参加者,实行全镇通报批评和结合年终考核制度。

4、课堂内一律关闭手机,不准吸烟,不准乱扔垃圾,不准随意进出教室。

5、要爱护培训地点的所有公物,安排教师要按时搞好卫生,关好门窗。

6、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不得从事与培训无关的其他活动。

7、培训期间,一律不准饮酒。

8、各单位要严格强调培训期间教师在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安全。

7.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七

一、魔灯(Moodle)平台简介

计算机技术和学习理论的逐渐演变推动了学习管理系统的蓬勃发展。学习管理系统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课件设计、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设与开发等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共享开源学习管理系统[2],经过研究、比较、分析和使用,比较适用于中国广大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也适用于教育培训和校本研修。它在世界各地普及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6月,已有185个国家,27502个网站使用,并支持75种语言。

1. Moodle的交互性。

迈克·穆尔(M.Moore, 1983)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中谈到[3],如果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可以缩短远程学习中师生之间的“交互距离”。当然这种距离不是指物理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也就是说在远程学习中,如果师生之间交互频繁,学生的请求和询问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学生就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得到提高。他认为交互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者—内容交互,学习者—教师交互,学习者—学习者交互。

由于魔灯平台自身的低技术门槛[4],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掌握使用该平台。平台可以建构一个人际互动环境,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化指导,或学习者向教师进行咨询,也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讨论交流,同时还支持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这种人际交流互动是一种思维的流动,平台将思想互联,互动中各种想法聚集,产生碰撞,较易产生创新的观点。同时,人际间的充分互动促成情感交流,它对于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加快归属感的形成都很重要,能鼓励学习者维持学习动机,关心每一个学生,可以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一个团体。

2. Moodle的功能性。

可以从Moodle的三大主要用户来论述Moodle所具备的功能[5],这三大类主要用户分别是平台管理员、教师、学生。

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中,同其它任何一个系统一样,管理员负责整个Moodle平台的管理工作,因此拥有最高的编辑、管理权限。管理员可以添加将要开设的课程,添加用户,分配与取消用户权限,备份与恢复站点资源,查看登录Moodle平台的各类用户所参与的活动,进行Moodle站点各类参数的修改,负责Moodle站点的升级等。

教师是Moodle站点中很重要的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Moodle站点为开设课程的教师提供了很多的功能。Moodle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申请、开设课程、组织教学活动、上传学习资源、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开展讨论、在线答疑、拥有自己的博客、WIKI、组织课程考试(Moodle为用户提供了很多种考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Moodle模块的不同搭配,修改所开设课程的各项参数,以适合课程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说,Moodle的使用很简单。学生选课后,可以参与教师组织的课程活动,查看、学习、下载课程资源,浏览最近的活动通知、新闻,参与课程讨论,向教师提问,参加学科考试等。参与Moodle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在站点上修改个人信息。学生登录后,可以看到开设课程的是哪位教师,都有哪些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等信息,学生可以上传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学习资源到学习平台。

二、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角色划分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教师培训系统突破了“培训者—受训教师”的传统培训模式,采取了一套“网络课程创设者—互助教师—受训教师”的在线教师培训模式。所以互助教师环节成为培训系统的关键所在,肩负着拓展网络规模,将掌握的培训知识惠及受训教师的重任,充分挖掘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设方案是,将平台使用者的角色划分为平台管理员、网络课程创设者、互助教师、受训教师4种角色。

1. 平台管理员。

IT专业人员,在线教师培训平台的创设者,负责整个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对平台定期更新和升级。

2. 网络课程创设者。

主要由中小学课程教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教育技术学专家组成,具备设计、开发、发布和管理网络课程的能力,是网络课程的搭建者和维护者。

网络课程创设者,其主要的权限是创建、修改和管理网络课程,其所创建的网络课程用于培训互助教师,使其具备为受训教师辅导备课、辅导授课、辅导改进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针对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 互助教师。

各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IT应用技能和网络知识,在培训中已经完全掌握了平台的各种功能应用,可以独立完成平台网络课程的学习和学习任务。接受网络课程学习后,可以根据平台指导,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互助教师工作室,在工作室中添加、修改和管理对受训教师的教学辅导,评价受训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

互助教师在整个培训实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以网络课程为载体,通过学习,互助教师掌握为其受训教师提供教学指导的基本能力,包括辅导备课、授课及通过听课与评课辅导教学的改进,以及在指导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动机激发能力等。

4. 受训教师。

中小学普通在校教师,具备一定的IT应用能力和网络知识,可以独立浏览和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受训教师根据自己教授课程的年级、学科和自身的兴趣,选择进入由互助教师开设的相应的互助工作室,在互助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受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来积累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受训教师是系统的第三个用户角色,同时也是平台的最庞大的用户群,其基本的权限包括两部分,一是进入互助工作室浏览互助信息,参与主题讨论,上传教案资源和发布求助信息;二是在平台上创建自己的博客和点评他人的博客。

三、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功能结构

根据以上的教师培训平台角色划分和教师培训需求,可大致建立平台的基本功能结构(如图1)。

1. 网络课程创设者新建课程。

(1)网络课程创建者在平台上新建网络课程,包括添加课程资源和添加课程活动。

(2)添加课程资源中的上传、新建和修改资源主要是辅导骨干教师的相关教学案例。

(3)课程活动中的添加主题讨论是按照年级、学科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讨论组。

(4)课程活动中的添加上传作品,是依照网络课程的要求,在骨干教师结束网络课程的学习后,将自己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案例上传。

(5)添加互助工作室是将权限交予互助教师,使其可以建立自己的互助工作室,并对可添加到互助工作室中的活动、资源进行配置。

(6)添加WIKI功能主要是为骨干教师开设共笔平台,由互助教师来合写相关记录或文档。

(7)添加投票功能目的是在线收集骨干教师的在线学习反馈。

2. 网络课程创设者修改、管理课程。

网络课程创建者进入课程后,对课程进行修改和管理,修改和管理课程的资源和活动。

3. 互助教师参与培训课程。

(1)互助教师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浏览课程内容和平台上的课程资源。

(2)互助教师在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上传自己的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案例,由平台的专家组来给与评价与改进,同时可以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

(3) WIKI共笔模块中,受训教师可以浏览WIKI内容、添加内容和点评内容。

(4)互助工作室是互助教师的主要工作区,互助教师在互助工作室中为普通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互助教师需要创建其互助工作室,包括在互助工作室添加互助资源、修改互助资源和添加互助活动。

(5)添加互助资源是由互助教师在工作室添加培训内容。

(6)修改互助资源涉及添加主题讨论、添加文件共享、添加在线会议、添加离线通知。

(7)添加助教活动是组织受训教师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上传学习后的学习心得,还有由受训教师设计的教学文案。

4. 互助教师管理互助工作室。

(1)互助教师需要在互助工作室中添加预加受训教师成为工作室的成员,为工作室的成员提供辅导和帮助。

(2)互助教师还需要对添加的成员进行分组,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组织教研活动。

(3)互助教师为互助工作室配置助教工具。

5. 受训教师进入互助工作室。

受训教师进入互助工作室,登陆互助教师的工作室接受指导与培训,可以浏览互助教师上传的助教资源、参与主题讨论、上传自己的教案资源和发布求助信息。在主题讨论中,互助教师扮演着指挥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受训教师上传的教案资源,互助教师会给予分析与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应受训教师的求助信息,提供帮助。

四、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发展前景

良好的学习管理系统,是由合适的支持平台与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构成。由于Moodle平台适合于多种教学学习环境,并具有完备的功能性、交互性和易操作性,因此在教师在线培训系统中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件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詹青龙, 顾小清.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 2007.7.

[3]张秀梅, 丁新.迈克.穆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4.3.

[4]骆莎, 黎加厚.以魔灯 (Moodle) 为媒连接课内外学习——基于魔灯的学习管理系统交互设计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 2007.2.

[5]吴雅琴.Moodle支持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6.

8.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八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推进取决于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奉献吃苦精神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学校应该根据实际,对教师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独自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培养教师网上操作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一、教师培训的现状

重庆市从1997年开始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颁发合格证书,并将其作为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的必备条件。从2000年开始,又组织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从2004年开始,凡是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都必须取得计算机相应等级的资格。此外,各级部门也相应地组织了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花费的精力较大,但实际的培训效果却不好。

从前期的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看,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培训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参加培训的层次参差不齐。据调查,81%的教师曾经参加过计算机基础能力培训,3%的教师参加过Intel未来教育培训,6%的教师参加过其他形式的培训,还有10%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信息技术的培训。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跟不上培训的步伐,大多数教师培训后也是无机可用,无网可上,到一定的时候就把培训学到的知识全忘记了。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差异较大。据调查,96%的教师需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76%的教师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89%教师需要课件制作的培训,67%的教师需要网络安全的培训,44%的教师需要设备维护的培训(教师根据需求可多选)。参加培训的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培训缺乏实效性,不能学以致用,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警示。我们不禁反思:究竟应该怎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二、教师培训的策略

课题组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仅是对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技术层面的系统指导,同时也应该是指导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更好地进行教学,更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培训工作中,要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的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培训工作策略如下:

1.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使培训更具主动性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动者。但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有意无意被忽视了。培训工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选择和参与,没有教师的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就是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教师不欢迎的主要原因。高效的培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体现和培养农村中学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成为培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培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2.分层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进行分组培训。

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入门教师培训组、普及教师培训组、骨干教师培训组三个层次。入门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学不会运用计算机且年龄偏大的教职工的培训。针对这些教职工,培训重点是使他们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并掌握应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普及教师组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学学科教师的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骨干教师组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学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以及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对他们主要从校园网络的维护、各种软件的开发、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同样也应具有针对性,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这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向实际的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协助建设个人、学科资源库。这样安排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

3.培训方式要多样化、使培训更具灵活性

培训方式要多样化,这样,参与培训的教师就不会感到枯燥。根据调查,教师最希望采取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专家讲座形式,但并非是传统、单一的“讲与听”的灌输形式,而应该更多地注入互动的色彩。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有思想、知识、技能、经验基础,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专家授课时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教师共同研讨。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培训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4.培训与教研相结合,使培训更具实践性

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这一转变需要以培训、教研、科研过程为中介。只有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也应该具有研究性的特质,其根本标志是培训课堂必须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移入课堂,组织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供教师观摩研讨,让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改进课堂教学技能,布置教研专题要求教师思考,安排一些教育科研课题让教师去研究,等等。

5.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培训更具实效性

学校要以纪律、制度、经济等手段吸引、规范广大教师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及时考核和评价,可将培训效果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条件。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学校可用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的第二学历。

总之,教师培训是无法解决教师面临的所有问题,培训结束后,教师要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此时既需要培训者持续关注学习并好好深造,也离不开学校给予的配套政策支持和科学管理。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只有真正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的需要为目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e]

(注: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9.教师活动培训方案 篇九

1、已修定的新课程标准(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

2、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小组学习和展示的操作要求)。

二、培训范围:

全体教师。

三、组织方式:

1、新课程标准培训:以联校为单位组织全体学

2、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以中心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培训。

四、培训时间:

1、新课程标准: 20xx年xx月xx日。

2、课堂教学改革:20xx年xx月xx日。

五、新课标培训地点:

河底中心小学

六、培训要求:

1、各中心校要将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方案于8月22日下午4:00前报送联校备案,培训结束后要撰写出详实的培训总结,报送联校。

2、各学科教师必须按要求、按时(培训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参加学科新课标培训,并做好学习笔记(在稿纸上撰写),培训结束后,学习笔记上交联校教研室。

3、河底小学要提前做好新课标培训相关设施、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培训活动顺利进行。

10.教师暑期培训方案 篇十

一、培训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巩固教师专业思想,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教育技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熟悉有关教育法规,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更新知识,提高执教水平和课堂效益。

二、培训目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爱岗敬业精神。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3、强化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培训对象

全镇所有的幼儿教师。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20xx年8月27日至20xx年8月29日在袁场幼儿园

五、培训方式

坚持集中培训和教师上观摩课相结合。

1、授课:认真参与我园组织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专题讲座。

2、观摩:为教师提供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

六、培训要求

为确保本次培训的`顺利开展特做如下要求:

1、全体教师要提高对本次培训的认识,从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同教育局相关精神的高度一致,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

2、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全程参与培训工作,自觉遵守纪律和相关规定,做到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

3、参加培训的教师应按培训要求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培训结束时交一篇学习心得。

七、培训措施

(一)加强领导工作,落实培训计划

成立暑期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谭佳丽

副组长:罗艳、高宇、袁星月

成员:全镇所有公办幼儿教师

(二)明确培训要求,扎实培训举措

1、幼儿园领导班子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带头组织和参与学习培训工作,而且要加强培训各环节的检查和指导,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和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2、每天的主讲和上观摩课的人员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培训准备,要求每次集中培训都按计划围绕一个中心领域展开学习、研讨、交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研讨深入、富有实效。

3、要求每位参训人员严格按照培训要求,积极遵守培训纪律,要有考勤记载和学习记录,要做好读书笔记。

八、几点要求:

1、培训实行签到制,严格考勤。

2、注意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做与培训内容无关的事。否则将视为培训不合格。

3、培训期间需要请假的教师统一由教办张主任批假。

九、生活安排

11.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培训 实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随机对襄阳市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并抽取了41名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校本培训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访问了2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信息化校本培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和校本培训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

一、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充分进行调查分析

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结合教师的培养、学校发展及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从自身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确定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整体方案,保证校本培训方案的科学可行。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校本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培训内容可安排为三大块:

其一,培养意识。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教师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但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课要让教师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树立自觉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

其二,普及技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操作计算机不够娴熟,不会独立开发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设备也不够熟悉,更不能及时地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把普及操作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能在教学实践中即懂会用。

其三,提高能力。为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培训应加强教学设计培训,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训练,即以课堂为阵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校本培训分时间阶段规划

培训分时间分阶段实施,可分为“动员和理论学习——普及——提高、实践——总结”各阶段。每一阶段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根据调查了解,该校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期到后期人数只有一半人,无法约束教师的行为,说明缺少有效的制约,培训是达不到效果的,会带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持久地展开培训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奖惩制度。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

(一)做好培训前期动员及准备

在开展培训活动前,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和领导重视的环境,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提出培训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意义等,并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宣布培训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形式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创设一种领导重视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氛围。同时,在培训开始,可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和示范课,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1.在普及基础性信息化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主要是聘请校外专家或由学校教师主讲,每个内容安排一个专题,教师可自主化学习,各取所需,选择听课。讲座内容应更多地作为载体向教师演绎和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知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通道,帮助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讲授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自主学习,可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或者是题目,让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网络资源、询问请教,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鼓励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并对提交的论文开展校级论文评比活动,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年终考核或教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普及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课件制作能力方面。可采用集中培训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以前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并不认同集中培训的方式,那是因为忽视了教师的个体性差异。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自愿报名,分层教学。开办普及班和提高班,按需施教,项目引导,急用先学。可把培训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一边学习一边完成项目,助推培训效果。要提倡协作互助“一对一”“一对多”学习方式。还可组织教师计算机技能大赛和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检验培训的成果。根据制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并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级评聘等挂钩。

12.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案 篇十二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并能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手段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发现、采集与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分类、综合、查错与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组织与表达、存储与变换、控制与传输;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持, 但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从技术层面来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数字化:使得教学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多媒化:使得教学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信息交流容易, 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从教育层面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 利用多媒体 (特别是超媒体技术) , 使得教材内容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资源全球化;利用因特网, 使得全球资源能连成一体;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活动合作化。利用网络环境, 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网络环境为构建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1. 文化思维层次。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基础的影响, 首先是通过文化这个重要中介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文化基础的深刻变革, 对人们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和计算发生了裂变:阅读方式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当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裂变后, 传统的教育体制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2. 思想观念与体制模式的理论层次。

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传统教育要适应这一变化, 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体制, 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在人才培养观念上, 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体制上, 要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在教育结构上, 要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改革发展。要实现以上教育改革的三大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也已经成了一个瓶颈性问题, 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从培训内容来看, 国际范围内的教师培训经历了一个模式演进过程。最初的教师培训更多采用了“分离模式” (或称“技术中心模式”) , 这种培训往往着眼于计算机技术本身, 以为教师们一旦掌握了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隐含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这种培训模式在效果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当前, 研究者更多地强调“整合模式”, 强调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 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术本身。

教师培训一般是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 传授有关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 还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活动之中, 使教师在培训中亲身经历和体验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 在此过程中, 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 熟悉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和教学。从整合培训模式的角度来看,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过程本身之中是教师培训的更重要的方面和途径。

在我国, 教师在职前和在职的培训中不同程度地接触了一定的教育技术培训, 但是从培训内容来看, 长期以来的教师培训更多是关注技术本身的培训。当前, 我国政府已经将教师培训列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 大多数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大规模开展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必须尽快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框架和绩效标准加强指导和监控。国内学者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培训做了一定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强调: (1) 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 (2) 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多媒体CAI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 (4) 网络化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五大模块: (1)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模块; (2) 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模块; (3)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模块; (4)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模块; (5)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模块。

四、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不足及改进

1. 培训时间短。

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数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学校的工作任务繁重。培训中大量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更多的教学时间, 这跟学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学习这两者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可以采取网上课程的办法, 把培训内容放在网上, 让教师一有时间就去学习, 使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但这也有可能导致教师的培训时间无限度延长, 所以对某一课程的学习要有规定的时间完成。

2. 学员素质良莠不齐。

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 甚至层次相差太大。针对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这种情况, 可以在组织工作上做一些调整来加以配合, 对学员进行调查, 加以分流, 把水平相当的受训者安排在同一个班进行培训。

3. 专题讲座式的大规模培训。

这样可以使受训者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高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知识水平, 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这样, 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无法满足所有学员的需要, 影响传递效果, 也不利于按需施教, 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考虑小班教育。

4. 以教室为中心。

教室培训主要是以教室为中心进行, 大部分的课程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这是由于教师培训的受训者数量较大, 为了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 采用教室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式进行培训。但课堂教学更多提供的是理性的知识, 无法给学员感性的认识, 学员很难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 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应多安排观摩、参观等活动, 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5. 理论课程多, 技术课程少。

由于要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 完成较大的培训任务;技术的应用也要以理论的支持为基础, 造成在课程的理论性方面讲得太多, 而技术层面上的讲授与实践就比较少了, 特别是培训中的上机培训机会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包括教员 (进行实践指导) 和设备的缺乏。面对学员对技术的强烈需求和上机实践机会的强烈要求,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增加教员 (特别是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员) 和设备, 或者尽量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 也可分批安排学员进行上机实践。

13.教师礼仪培训方案 篇十三

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更好地树立教师形象,我校将用一年的时间开展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师礼仪培训。

一、培训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帮。文明礼仪是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需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文明和文化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振兴中华,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振兴教育的内在动力和行动保证。教师是融合智慧,传承文明的使者,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

二、目标要求

1、通过礼仪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及学校的文明进程。

2、通过“学礼仪,树形象,促工作,增素质”的教师礼仪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形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使教师群体真正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3、营造高尚、文明、和谐的校园礼仪环境,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使之充满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组织机构

组长: 罗忠炳

副组长:王章娥、梁文刚

成员:尧丽珍、崔鸿斌、尧冰松、郑启明

四、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五、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为:2009年9月——2009年7月。

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集中培训阶段:9—12月份,学习有关礼仪常识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共同研讨。

分散实践阶段:2010年3-5月份以级部为单位开展教师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

礼仪展示阶段:2010年6月参与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礼仪知识测试。

总结评价阶段:2010年7月培训结束后,写出专题培训总结并上交(7月上旬交)。

六、培训内容及学时

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装饰;课堂礼仪;校园礼仪;办公室礼仪;师生关系;社会交往(上);社会交往(下);

共40学时

七、成果展示

1、每位教师撰写礼仪教育学习心得。

2、征文比赛:届时将评选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

龙门中小学教科室

14.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篇十四

德江县朱家沟学区(2006—2010年)

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在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已面临时代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为了帮助我学区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提升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原则,结合朱家沟学区的工作实际,根据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堰塘乡教办的指导意见,特拟定本培训方案。

一、成立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毛世洋 副组长:陈启财 成 员:刘超、简光会、张刚、张翊军、曾庆伟、刘遐贵、梅琴、吴宇坤、杨通林及各教研组组长。

领导小组职责: 组长:负责指导监督工作的开展及经费使用。副组长:负责起草和制定骨干教师选拔推荐实施方案,确定培训学科、具体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工作。

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开展工作,协调处理工作中相关事宜,刘遐贵负责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整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启财组织办公。

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任务。

1、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县教育局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及意见,落实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任务,打造学科带头人。

2、认真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深入课堂选拔骨干教师培训对象。3、2006—2010年培训学科及任务指标。学科设置: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任务指标:乡级骨干6人,县级骨干2人。

4、骨干教师的认可及评价:由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在预设指标内进行初步评价,首先评定为校级骨干教师。再由乡教办通过评选,评出乡级骨干教师,最后推荐参加县级骨干教师评选。

5、骨干教师的评价标准:备课资料完整,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基本条件符合文件规定。

6、骨干教师培训必须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评选,按步骤逐层推荐。

7、骨干教师的参评方式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客观实际,采取自己申报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8、骨干教师的待遇。被评为骨干教师的,由学校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并在年终综合量化考核中适当加分,其标准由学校研究决定。

篇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措施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根据学校教师培养的要求,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目标,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制定本学期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如下:

一、培养目标: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在本校范围内乃至全区具有指导、带头作用。

二、培养目标: 1.建设一支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队伍。

2.使本来确定的学校骨干教师向高层次发展,如市级骨干教师或名师,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3.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而出,但做到宁缺勿滥,严格按学校规定执行

三、培养方式:

1、任职资格:

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工作5年以上(含5年)具备专科学历和中级以上教师职称。

学校教坛新秀:从事教师工作1—3年(含3年)的年轻教师中评选并培养。

2、工作职责:

⑴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勇于创新,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

⑵ 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形成个人风格,成为学科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⑶ 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教学任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⑷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开展教改和课题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

⑸ 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承担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参加各类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承担支援教育相对落后地区或薄弱学校等工作任务。

四、相应的待遇:

为在培养范围内的教师提供参加高层学术交流、高效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研究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掌握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各级各类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将优先考虑培养对象。

五、培养措施及管理办法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与师德教育,教育并督促教师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形成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师德修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安排他们班主任、辅导员或行政管理工作,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增长才干。

2.加强校本培训学习。学校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受训面大等特点。因此,校本研修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专题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采取“实践反思”、“同伴互助”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3.在分配教学任务、承担科研课题、安排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应优先考虑重点培养对象,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

4.结对带徒,促进成长

为了加快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力度,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选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结对,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反思总结等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物色、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及时提升相应教师职称或提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以适

应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6.学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期间,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积极鼓励他们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骨干教师进行进修、学习、科研等活动的经费由学校支付,学历进修的费用按教育局相关文件执行外,学校还给予一定的补贴。

7.学校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篇三: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一、培训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全面素质,起到骨干带头和示范辅射作用,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创新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培训要求

1、提高教师修养,铸造师德师魂。不断提高青年骨干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养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表风范。

2、研修现代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理论水平。帮助青年骨干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分析现状,反思教学实践,明确教育改革方向,掌握本学科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总结掌握教学规律。

3、拓宽学科文化视野,建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知识结构。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帮助参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幅射作用。

4、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与交流学习,以及自主研修,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主持或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培训内容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学科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实践与考察。

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

4、课题研究。

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参与本校现行课题的研究等活动,使青年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能主持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更趋合理、规范、科学。

四、培训、管理模式

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1、广泛调查研究参培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坚持“开放、互动、实践与反思”的运作模式。

2、培训形式:以课题研究、自学、专题研究等形式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⑴、坚持自学为主原则,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集合,以个人钻研为主;阶段性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分散研修为主。

⑵、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为主。⑶、重视个性差异,加强个别指导与培养。

⑷、培训和考核相结合。

3、坚持参与性和导师制的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骨干教师引领——说课、评课、点评——自主作业、教学设计与实践——微型科研——交流、反思、总结、提高。

篇四: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大安区凤凰学校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育人为本,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流的教育就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加快“园丁培育”工程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以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科研队伍。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努力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积极争取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具体措施:

(一)青年教师培养:

1、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搞好“传、帮、带”。学校聘请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明确要求导师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也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搞好“传、帮、带”。“传”即传授教学经验和方法;“帮”即帮助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和课标,掌握教学基本功;“带”即带出个好的教学作风和思想作风来。青年教师拜师结对,向老教师学师德、学技能,先听课后上课,仔细研究老教师的讲课技巧,学习老教师的讲课思路,尽快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技巧,提高授课水平。

2、抓好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将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能扬长避短,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业务能力互补,经验随时交流,整体水平优化,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青年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促进老教师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把备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授课后,写好教后记。各备课组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听课后备课组长及时组织评议,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及时纠正,帮助青年教师不断进步。

3、建立考核档案,搭建活动舞台,鼓励公平竞争。对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的检查情况量化计分,记入新教师的业务档案。搭建活动舞台,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各学校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每学期优秀课件、教案展评、论文评比、课堂教学等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在竞赛中得到锻炼提高。

4、“走出去、请进来”,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走出去”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兄弟学校及外地学校听课、学习、交流。“请进来”即不定期请先进校老师及有关教育教学专家来学校与青年教师进行座谈交流。

5、委重任、压担子,让青年教师经受锻炼和考验。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上进心,愿意承担一些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各学校从爱护上进心、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出发,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在实践中成长快的青年教师,提拔担任备课组长或学科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采取“扶着走”、“带着跑”的办法,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

6、大力选拔、培养学校学科带头人。实践证明,各学科带头人的水平是各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同时,选准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有规范化的教师形象、复合化的教学能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探索、合作的教学环境。

(二)名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具有初步的驾驭课堂能力,有了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就要培养他们向获得成就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向旗级、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名师方向发展。进一步培养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能自我发展的优秀教师。

(1)进一步增强教师“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育师“的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教育理论、教学科研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结合本校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学实效。

(2)加快校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评比步伐,为全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

(3)提高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教学教育能力,还应该是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也应该潜心教学科研研究力争把自己的教学教育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要积极撰写论文,争取有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

面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研究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辅导,组织活动,强化实践等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够成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成为在校内、旗内、市内有影响的“名师”,惟有这样,全校教育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大安区凤凰学校

2010年10月 篇五: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关健在拥有一批高素质教师。基于我校教师现状,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已成为我校促进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着力锤炼,打造品牌,强化过程管理,构筑青年教师施展才能的平台,缩短成才周期,以尽快培养一批造诣高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前期保障。

二、现状分析。

我校教师队伍中,从年龄上看,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0%;从文化层次上看,本科学历占2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占70%多;市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各级骨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为此,急需加速挖掘积极因素,寻找支点,选拔人才,形成梯形,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课改研究,加大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基本功训练速度,精心打造名师品牌,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教学工作中坚队伍,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迅速成长。

1、在已有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带领下,2009年形成个个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人人会自制课件,并开展多媒体课件评比。2、2009年要有5名教师形成自己课堂教学风格,其中8名教师在镇课堂技能竞赛中获奖,5名教师在县级课堂技能竞赛中获奖。培养出10名镇级骨干教师,3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2010年要有7名镇级骨干教师,5名县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

四、培养内容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1、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体教学人员要练习“三字”“一画”“一话”等教学基本功,发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精神,自选1-3项训练内容,持之以恒,天天练习,日久见功底。

2、现代化的课程观培训。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代化的课程理念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每一位教师应加强现代化的课程观培训,对新课程有一个正确的人师,把新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3、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但仍有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墨守陈规或搞花架子,或只重形式不重内涵。通过诊断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科学的课程评价观培训。

评价与课程发展的问题是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过程中首要研究的问题。按照新的课程观念,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它伴随着不断的调整而构成课程发展的动态系统。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

要把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来学习,真正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技

术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是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只有掌握这门技术,才能以此为平台探索在新技术条件下课程改革的规律,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6、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学科知识,需要教师调整智能结构,需要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每位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政策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细细地解读,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并成功的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指定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不同需要结合起来。

7、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

教师要在短期内把握好新课标、新教材,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研究的方法学习课标与教材。因此,要加大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

①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作为教育科研的课题成为关键的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

③开拓创新的能力。课程改革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活动,它所要研究的课题,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④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要把对课程改革潜心研究的新认识、新思想等斥诸文字,以科研报告、论文著作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把教育科研落实于课程改革。

五、培养思路与方法

1、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整体引导。

2、通过暑期教师会及平时教研教改活动,专题培训,突出“三个结合”,即: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相结合(以个人自修为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信息);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重在教育实践能力的探索培养)。以现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及县级课改指导教师为师,包干帮扶。

六、组织机构及保障措施

1、为了保证培养骨干教师工作有序开展,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的职责为:负责“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领会实施方案的内涵,要把握每个阶段的培训工作任务,确保培训效果。

2、对于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业务素质提高较快的骨干教师,学校将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在评优树模上予以倾斜,优先参加外出学习和培训,优先推荐参加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评选。

3、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将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保障。

4、在每个阶段完成培训任务后,教导处要及时总结反思,弘扬成绩,查找问题,限时整改。

七、评选和管理办法:

1、镇级骨干教师的条件:

(1)师德高尚,奋发向上,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服从学校安排。教育教学家长、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2)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成绩显著,在镇上同学科评比中位于20%前的位次,且在县同类学科评比中位于前40%位次,能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

(3)已获得小学一级教师资格以上。

(4)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在镇级课堂技能竞赛中获奖或校教学评价组评价达标。

(5)、40岁以下的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40岁以上教师须有中师以上学历。

(6)、参评当年或前两年须有1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县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

今后每年初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年末评价培养情况,并评选一批镇级骨干教师。

2、骨干教师职责:

(1)加强自身学习,除学校正常的政治业务学习外,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以每学年计算)。

①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做好学习笔记或撰写学习体会。

②参与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一般每学期1~2次)。

(2)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热忱培养青年教师,除学校正常的教科研活动外完成以下教研任务。

①作镇级以上讲座1~2次,时间不少于40分钟。

②进行校级或以上公开课1~2节,并作备课意图说明或教后感说明。

③镇级以上骨干教师要独立承担或参与一个教科研课题,开展教科研活动。

④1篇论文或总结等科研成果获奖或发表,镇级骨干教师的论文要在县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县级骨干教师的论文要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或在县级课堂技能赛中获奖。

上一篇:我们都是环保小卫士下一篇: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