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精选14篇)
1.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发展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农民、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始终是最受关注,也是中央投入精力、力量最多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发展的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面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参加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作为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如何尽快实现职能转型,提高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带领农增收致富,成为摆在农村班子和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蔬菜、畜牧、劳务经济和乡村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特色的特点逐渐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能人的引领、行业规范和管理服务手段的相应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乡土能人、民间专业协会、行业工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不能替代的任用。实践出证明,凡是能人多,协会、工会运作好的村,结构调整的力度就大,农民增收的步伐就快。
如何把这些新生事物与当前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会、工会、能人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河北饶阳推行“三个加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支部加协会”,就是在种、养、加等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将协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农村干部序列,使协会成为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党支部通过制定协会章程、强化制度约束对协会给予支持、规范和指导,协会则在确定发展思路上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在发动群众、解疑释惑上帮党支部搞好宣传,在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会员提供统一服务,从而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的转变。
“支部加工会”,就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劳务输出专䘚村建立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活动,工会组织负责人由村党支部领导成员兼任,成员由民营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家属代表组成。工会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既定的各项制度和章程,认真履行搜集发布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农民工、维护职工权益、搞好帮带服务等项职责,积极引导企业家依法经营,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满意、劳务输入地与输出户双放心。
“支部加能人”,这里的“能人”指的是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且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乡土人才。党支部把这些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人才储备库,明确专人分包联系,定期不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对致富本领高、带富能力强的,通过一定程序安排到专业协会、工会组织中任职,表现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序列,加强教育培养,待条件成熟后吸收为预备党员或村“两委”成员,使“能人效应”扩大为“能支部”效应。
2.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篇二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 紫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 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推进。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初步形成依托园区发展工业的新格局。2003年以来, 创建了临江、古竹东江巨龙、县城金山民营3个县级工业园;全县共引进外引内联项目2 3 4个, 实际利用外来资金4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 7家, 形成了制药、矿冶、眼镜、电子、钢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产业。2007年, 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6亿元, 工业增加值18.01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117倍和102倍。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加大“三农”投入, 抗击自然灾害, 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重点, 扎实推进示范点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 带动农户1.18万户, 具有紫金特色的春甜桔、三华李、荔枝、龙眼、蓝塘土猪、三黄鸡等农副产品以及超级稻的发展初具规模。2007年, 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比1978年增长22.4倍。
第三产业迈出新步。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紫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致力抓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着力打造“五彩缤纷紫金游”品牌, 紫金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2007年, 预计旅游接待31.3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2亿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11.6倍和16倍。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商贸流通日益活跃, 房地产、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快速发展,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 比1978增长26.2倍。
财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税理财, 大力培植财税源, 财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 预计财政总收入8.9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00万元, 税收总收入25914万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81.5倍、25.2倍和42.9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至2007年止,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70公里, 公路密度为70.9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河紫高速公路可望在明年动工建设。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建成5个110千伏、8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对全县4 0%的城农网进行了改造建设, 生产用电要素制约有效缓解, 城乡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5部和25部, 移动传输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传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县城市政设施不断完善, 商住小区有序开发, 老城改造扎实推进,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紫金花朝戏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
文化厚发之城.紫金花朝戏
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 密切关注民生, 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逐步完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满意度明显提高。2007年, 农村人均收入为4092元,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78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 7.3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22.7倍、25.3倍和938倍。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减少到2007年的8543户45582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 5%;享受低保救济面达2.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2007年度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占农业人口、农村常住人口的73.87%和9 7%, 报销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 0 0 0 0元, 参合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四、社会事业日益兴旺
科教事业取得新发展。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 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县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97所, 在校学生156760人, 在岗专任教师6453人。全县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获国家专利69项, 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增至1 3家;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科技信息“村村通”得到推广。
文体卫事业取得新成效。广场文艺和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建成广东流动图书馆紫金分馆。县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继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花船舞、象舞、春牛舞等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花朝戏剧团被列为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县疾控中心大楼建成使用, 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 群众就医环境大大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步。积极开展造林种果、绿化荒山活动, 林业生态县创建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 按照市委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 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理念,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社会全民共建
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制度、决策参与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村 (居) 自治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完善县、镇领导接访日制度, 落实领导包案、个案督办, 突出解决民生信访问题, 尽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信访总量持续大幅下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十年艰苦创业, 三十年硕果累累。回首过去, 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 我们豪情满怀。未来五年, 紫金将紧紧围绕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突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 致力实施强工业、重“三农”、兴科教、旺旅游、优环境、促和谐“六大战略”, 实现县域经济更加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基础设施更加配套、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建设更加进步“八大目标”, 为构建和谐社会、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紫金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徐向前元帅题词
紫金好义三黄鸡
紫金中学晋升省一级学校挂牌
3.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 篇三
历史成就
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起步。3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这一伟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农村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体制机制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三农”功能明显增强,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从“大一统”框架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以股份制为主导、政策性与合作制补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广泛参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二是农村信贷资金从国家计划供应到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规模逐步转向总量的指导性控制并根据风险指标实施市场化调节,支农资金按照客户需求和市场信贷条件实施商业化配置,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显著改善。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从简单的“存贷汇”到全方位拓展,形成了以农村小额贷款、本外币结算、银行卡等品种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以及贷款上柜台、ATM、网上银行等较为便捷的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明显提高。四是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从各个机构的分散运行到系统性整合完善,农村地区信用创建成效明显,覆盖全国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先进支付手段逐步向农村延伸,“三农”金融支付日趋便捷。五是农村金融监管从一般财政性管理到专业化的外部监管,新的监管理念和持续监管思路深入人心,农村金融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分类监管和差别监管措施充分运用,农村金融监管有效性明显提升。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和持续努力,农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动员储蓄、提供结算便利,逐步发展成为配置“三农”资源、调节农村经济、分散农业风险、打造诚信环境的重要行业。截至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7.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8%,其中农户贷款1.6万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34.6%,受惠农户3亿多,为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3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基本经验
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有这样几条基本经验特别宝贵: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全党全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制定和落实农村金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点。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体制、机制、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农村金融的机构布局、功能定位、产品服务等各个关键环节,只有主动适应这个阶段性的历史要求,政策措施才更具现实操作性,农村金融体系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主导方向。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活力与效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成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建设,促进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的各项重要功能和作用。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30年,本质上就是不断创新与进步的30年。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也极大加快了其自身改革发展进程。面对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在防范风险基础上,持续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很不平衡。这既需要我们在宏观层面上作出符合“三农”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兼顾微观层面的差异,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和引导围绕“三农”贷款可得性、服务便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探索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多种改革模式和科学的发展方式。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注重政策的正向激励和引导。农业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带来“三农”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存在一定矛盾。必须充分借鉴各国在这个领域的普遍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国情,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有效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内在积极性,确保农村信贷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农村金融的机构数量种类多,性质差异大,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都比较突出,是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要始终把风险防范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风险为本的理念,切实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金融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形成较大冲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工作,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办业务,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协调发展。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按照专业化农业政策银行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全面承担起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微利甚至无收益“三农”项目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显著扩大政策性信贷投放规模;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和省级机构体系,完善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连接机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抓紧推进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范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在合作金融方面,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允许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面向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坚持特色化发展,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规制科学、竞争适度、运行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在农村信贷市场方面,在适当时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鼓励商业性金融业务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引导开展金融服务的自主创新、错位竞争与业务合作,提高农村信贷市场活力与合力。在农村保险市场方面,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发展涉农保险业务。在农村资本市场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逐年增加中央国债运用于“三农”的比重,支持政策性银行发行支农金融债券,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创新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适应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需要,加快构建农村担保、征信、支付清算、教育培训等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继续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价制度,加快建设全面覆盖农村信贷领域的全国信贷登记系统,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在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农用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抵押的有效方式,支持各类资本设立农村担保机构,大力培育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抵押登记和交易制度。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支付结算品种,拓宽支付服务渠道。在农村金融队伍建设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方面,全面实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高管人员评价考核、选拔任用和流动机制;尽快将金融基础知识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系,广泛宣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四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应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需要,本着历史问题历史对待、政策问题政策解决的实事求是态度,抓紧建立以财政和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在财政政策上,核心是“多予”,重点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政策。加快制定出台农业贷款贴息办法,发挥“财政小补贴撬动信贷大资金”的政策效应。在税收政策上,核心是“少取”,重点是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加快建立以县域机构和涉农贷款投放双层纬度的税收减免制度,适当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并予以长期化、制度化。在货币政策上,核心是“放宽”,重点是完善差别准备金制度。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按年度设定并动态执行相应的准备金率。要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采取导向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促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改革三十年 变化新天津 篇四
改革三十年 变化新天津
我的家乡天津,北方重要的港口,中国重工业的基地,正以年轻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天津的巨变让我这个地道的天津人也目不暇接,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店鳞次栉比,一座座立交桥横架长空,一条条快速路四通八达,广场上,公园里,街道旁,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青年,蹒跚学步的儿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忍不住让人笑开怀,华灯初上,夜晚的津城更加分外妖娆,造型各异的彩灯把天津又变成了一座不夜城。
天津的巨变,从我家附近的河就可见一斑。改造前的河臭气熏天,路过的人无不掩鼻疾走,河里的各种生活垃圾、烂树叶、塑料袋真是应有尽有。我也讨厌这条臭河,自从市政府下决心改造月牙河,工人叔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如浴后的少女,一条崭新的河出现了,他披着崭新的彩衣,岸两边的柳树迎风飞舞,花池中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河水清澈见底。傍晚,漫步在林荫小路,微风一吹,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天的疲劳也得到缓解。
这只是家乡巨变的一个缩影,家乡正以飞快的速度前进,我爱家乡,我爱天津。
不仅城市在变化着,天津的所有人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文明习惯。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既。比如,把没有盖好的窨井盖盖好,把盲道上的障碍物推开,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都是 一个又一个文明的体现。文明很小很小,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做一件文明的好事,就能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在社会上迈出的每一小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用处却很大很大。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萌发。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题记
津城美景万人晓 美丽的天津位于渤海之滨,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城市。曲折蜿蜒的海河横贯津门,像一条巨龙,从三岔口流向渤海。俯瞰津城,海河又如一条飘逸的玉带,一座座桥梁像彩虹横跨其上,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芳草像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翡翠。晚上,波光粼粼的河面,在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光映射下俨然一块巨大的七彩水晶。往返穿梭的游船犁开水面又卷起层层浪花,人们在岸边悠闲地走着,祥和而安宁。
“天津卫三宗宝”指的是鼓楼炮台铃铛镐。鼓楼雕栏玉砌,焕然一新的仿古式建筑更显独到的风味。茶馆儿、画楼、琴行„„乐声悠扬,画卷沧桑。那一条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一座座雕龙绘凤的亭台楼榭,成为了记载天津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那座高耸入云的天塔,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五大道小洋楼别有特色,银河广场中的天津博物馆像一只洁白无瑕的天鹅,还有大大小小的公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辉映出天津这个现代化都市的风采。世界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风景优美的盘山素有“北方黄山”之称„„津城美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热爱运动天津人
天津是一个崇尚运动的城市。津门大侠霍元甲曾威震洋人,美名远扬。作为小记者我采访过原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施连志,知道了天津足球曾经的辉煌。天津女排已多次蝉联联赛冠军,08奥运排球赛场上你将看到天津姑娘们拼搏的身影。天津还培养了多位奥运冠军和世界体坛名将,桑雪、董震、谭雪、马文革、于根伟都是其中之一,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是天津的骄傲。
在天津,无论是清晨还是晚上,随处可见运动健身的人群。人们跑步,游泳,抖空竹,打太极,跳健美舞„„几乎所有的居民区都设置了运动健身器械,运动健身在天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沽上文化誉全国
天津又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浓郁的民俗文化享誉全国。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魏家风筝迎风飘扬;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天津泥人张、天津版画家喻户晓;无数文人雅士在天津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相声、快板不知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话剧、戏曲在天津繁荣兴旺,成为艺术花园中的奇葩。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市内曾有许多清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加之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显贵的宴饮,影响并形成了津人好“下馆子”之风尚。每遇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应齐备。津菜菜系以扒、烹、烧、炒、煎、烙、烤、煮、炝、凉拌、腌、酱等为主要烹调方式。并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肴。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小吃更是有名,狗不理包子鲜香浓郁,精致美观;耳朵眼炸糕细腻香甜,丝丝入味;桂发祥麻花酥脆可口,令人垂涎;炸卷圈金黄香脆,清淡适口;锅巴菜酥爽滑润,风味独到;豆浆大锅煮开,浓香色白;豆腐脑可荤可素,种类繁多„„
独特的天津,以他的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让他们夸口称赞:“天津,OK!” 发展变化新天津
天津在变,变得更美了。小草青青,百花争艳,海河迷人的夜景,银河广场上飞舞的风筝,这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天津在变,变得更加充满朝气与活力。港口向大海延伸,巨轮穿梭,美丽的滨海新区吸引了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来到这片热土,众多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天津制造,在天津创造;天津在变,变的更加祥和。上班的人们步履匆匆,地铁和公交车上秩序井然。从校园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操场上又留下孩子们健康快乐的身影。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相互搀扶着散步,幸福写在他们的脸颊上。人们更加爱护环境,会自发地把看到的废塑料袋捡起来,放到垃圾筒里,天津人变得更加文明。
天津在变,中国在变,天津的飞速发展只是祖国开始腾飞的一个缩影。天津在变,中国在变,我们已一颗赤诚之心迎接新的一天。改革开放三十年,热忱好客的天津人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看。天津在变,中国在变,这全新的变化不只是整洁明朗的街道,不只是百花盛开的公园,不只是人流熙攘的商场,还有许许多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可以明显地露出天津人那巨大的新变化。
悠悠中华赤子情 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发源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天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却饱经沧桑,我曾震撼于大沽炮台的悲壮,我曾驻足于曾为列强租界的洋楼,我曾久久沉思于博物馆的天津近代史画卷,我不能忘记风起云涌的义和团,津门大侠霍元甲这些爸爸给我讲起过的故事„„曾经的历史铭记在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大沽炮台的硝烟,天津人民自强不息的身影。一片片租界曾经肢解了天津的躯体,我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但这一切并没有瓦解我们的精神,我们是不屈不挠的民族。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强壮了。我们作为新的一代,承载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我们又应想到些什么,实施些什么?
作为天津的一名小学生,作为美好的未来沾满初春清晨的露珠的成长的花朵,我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乡,衷心祝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的新天津更美好,更兴旺,更辉煌!相信天津会既往开来,让魅丽的津滨之城成为沽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二十年后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那时候,无数海内外热爱和平的人们徜徉在中华大地上,穿行在我所设计的华堂楼宇中。我在努力着,准备着。
5.常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的体会 篇五
090602110 陈子斌
一、对常州的基本了解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万,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下辖武 进、金坛、溧阳三个县级市,天宁、钟楼、郊区、戚墅堰四个行政区和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市区北至长江,南临太湖,都只有18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民航机场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并具备了开通中程国际航线的条件,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行,邮电通讯可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常州成为“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所辖三市也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以来,常州又连续几年被江苏省权威部门评为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并成为国内第一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经过全市人民的建设和努力,已发展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门类较多、内外贸易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历 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下面是我的所见所闻及一些体会。
二、路宽了,楼高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高速公路网络全部形成,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两条铁路常州段,完成飞机场改造升级。南部新城基本建成,北部新城初具规模,老城区经过改造呈现崭新面貌。建设城市快速高架环,快速公交网基本形成,奥体中心、文化中心、传媒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建筑建成投运,所有菜市场全部改造提升。新运河建成景观航道,老运河经改造逐步成为城市文化和旅游品牌。城市里的绿化面积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从2002年起,常州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市区面积也由原来的280平方公里扩大到186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也由原来的120平方公里扩大到700平方 1
公里。2005年,是近年来我市命名新地名最多的一年,天宁、钟楼、新北、戚墅堰区共命名地名182个。在此同时,对部分道路等进行了系统命名。如新北区的新建道路,主要以名山大川来命名,如河海路、珠江路、黄河路、汉江路等;而钟楼开发区的新建道路则以名花名树进行命名,如茶花路、丁香路、玫瑰路、紫薇路等。30年来,常州新批宅名达358处,近5年来发展更快。这些宅名各具风采:某园、某城、某广场、某人家、某新都、某公寓、某华庭、某雅居等。仅2005年以来命名为“花园”的宅名就有40多处,如:太阳花园、金百花园、玉龙湾花园、怡和花园、青山湾花园等;命名“城”的有:凯旋城、御源林城、世纪华城等;命名“广场”的有:星聚广场、新天地商业广场、汇金置业广场等。桥名的命名就更有地域文化特色了,让世人记住这段历史。常州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便有了中吴大桥;常州古有“中华龙城”的美称,也就有了龙城大桥;常州古名为延陵,延陵又写进了桥名——延陵大桥。另外,新桥的命名还力求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如阳湖大桥、武进大桥、钟楼大桥、天宁大桥等。
三、城市配套好了,旅游旺了,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随着3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常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常州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最快的。首先,在天宁区的这一断变化最大,以前的红梅公园只有个文笔塔,现在新修了天宁宝塔。同时红梅公园的开放,也让广大市民多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再看快速公交一线的正式开通,为我市的交通带了便利,市民也有更多的出行选择。接着,是新区——中华恐龙园,可谓是常州的代表性旅游产业,为常州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最后,钟楼区那边的高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为市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6.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篇六
——在星子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接触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教条主义束缚,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我认为,30年来,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当时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口号,还开展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马克思曾经说过,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不准致富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追求财富正常心理的极大扭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光荣。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致富,特别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长期受到压制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人民也从穷变富,仅用30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跨入了小康小平,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自热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无限索取,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如何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始清醒起来。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江西省也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三、对待人的态度:从斗争哲学到人本理念。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大讲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会受批斗,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社会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有人都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给予人的生命权、荣誉权、应有的尊重。近年来,中央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四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响亮地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次抗震救灾,也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7.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片净土展英姿 篇七
初涉讲台,毕竟太年轻、太幼稚、太天真了。哪想到理想与实际有那么大的距离。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我真有点像大炮打苍蝇,派不上用场。孩子的哭声、叫声、笑声、打闹声整天不绝于耳,而自己却束手无策,令我气馁、烦躁、失望、沮丧,上课的第一天我就后悔了。后悔自己不该选择教幼儿,觉得这是“麻辣烫”。回家就叫苦连天,父兄们只是带着微笑,一再重复说:“幼儿不听话,办法总是会有的。”母亲却说:“幼儿不好教,小学、初中、高中就好教呀,七十二条蛇,条条都咬人。教师的饭是那么好吃的吗?”我无语了。
叶圣陶老前辈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才知困”呀!我扪心自问:难道我天生不是教书的料?不会就学嘛!于是,凭着我的倔性,请教、观摩富有经验的前辈,边教边学,同时努力自修,深钻《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认真实践,勤奋总结,一学期下来就能胜任工作了,而且还得到前辈们的肯定,我终于恢复了自信。从此后我一直再接再励,坚持不懈。同时也积极写稿,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行分享。我的《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在第二届“优胜杯”中国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我的《优秀双语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被眉山教科所评为一等奖。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上,荣获全国一等奖。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教书虽然辛苦,可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如果说我能算一名好教师,有一点教学成果的话,我认为主要是我做到了三点:
第一,富有爱心、富有激情和为人师表。无论哪个事业有成者,无一不具有敬业精神,而敬业则产生于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否则谈不上敬业。而教师的敬业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其教育教学成果也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尤其是幼儿教育,不仅要有爱心,还得有耐心和细心。而爱心最为根本,耐心和细心则是爱心的体现。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要视幼儿为自己的子女。要多给他们温暖关怀和微笑鼓励,要百般呵护。中国教育家夏丏尊曾经尖锐地指出:“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日本心理学家关中文把“教育爱”作为“理想的教师形象”六条标准的第一条是很有道理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较之父母之爱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是一种无言的信息,传递给幼儿,激起振荡共鸣;它更是一种能量,幼儿受到教师爱的辐射,感情会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才会产生作用。总之,要以心换心,要以爱去博取爱。我想一个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那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幼儿教师。
第二,教学中,要时常充满激情。教学实践中,对此我深有体会。试想,一个不苟言笑,表情木讷、神情冷漠的人置身于孩子中间,会是一种什么情景?不是大煞风景吗?学生会喜欢和亲近他吗?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走向讲台,讲台下才会出现天真活泼的阳光笑脸。这样才会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在这种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工作更富有智慧和创造性,也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首先是阳光遍洒,以微笑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他们感觉到我心中有他们。亲近他们,接近他们,照顾他们。一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或施以微笑点头,或翘起母指,或鼓掌,或喝彩,一句话,做小朋友的大朋友。
第三,为人师表,起好表率作用。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教师就是学生的楷模。我要求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我首先就做到说话文明,用规范而生动的语言和幼儿交谈,让幼儿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要求幼儿认真做操,我首先就站在前面,做好示范,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做好细节工作,细小事情不放过。幼儿的指甲天天检查,表扬小手干净的幼儿,让幼儿从小养成自觉自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能管住小手,不随便乱扔东西,争做环保小卫士,我刚上完美术课,发现地下有张废纸,我便将它拾起来,并说:“这张废纸应该放到垃圾桶里。”虽然老师只有一个动作一句话,但孩子却学着老师的样子,一看到教室里有废纸便将它拾起来乖乖地放入垃圾桶里。身教胜于言传,它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了,教学还会差吗?这就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而作为教师的我认为:教师要教好学生,就得对学生爱心不变,对工作激情不减,做人的原则不改。我将一如既往,在幼教这片净土上继续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奋斗不息、无怨无悔、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8.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篇八
摘要:纵观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已走过30年,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城乡差距过大和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基本背景。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回顾;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2-0036-04
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使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乡政村治”的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也标志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改变。1982年到1984年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农业合作化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理论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重大转折,农村经济改革也迈向市场的探索阶段。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是这个阶段农村经济改革的中心任务。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农产品收购的“双轨制”,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的形式取代了农产品的统购统派。蛋类、水产品、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1992年前就被全面放开。其中,水产品是我国最早完全放开管制的农产品;国家对粮食和棉花则实行了较长时间的“双轨制”,直到2004年粮食才放开生产经营,是我国最晚放开管制的农产品。乡镇企业在这个时期异军突起,不但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创出一条新路子。1992年,我国有乡镇企业2321万家,近90%分布在行政村和自然村,共有职工约1.13亿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来自非农产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1992年高达50.66%。乡镇企业还把工业文明带进了农村,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造就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民,加速了农民现代观念和市场观念的形成。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3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由于改革初期对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只涉及到收购体制,并没有触动销售体制,在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购销价格的倒挂问题日益突显,造成粮食收储企业严重亏损。1992年,国家开始改革粮食销售体制,直到2004年,国家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并将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间接给农民的补贴转为直接补贴,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到2002年底,各类龙头组织带动农户总数超过700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0.5%,其中,每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达7.6万户。目前,东中西部分工协作,出口型、大宗农产品型和特色型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从1993年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我国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其他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有力的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1984年开始实行的农村税费制度下,农民不仅要为政府提供税收,还要为乡镇和村提供各种费用或基金。由于乡村财政供养负担的加重和公共建设与服务对资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不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使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加重农民负担成为可能。特别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相当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最后定位于农村税费改革,并于2003年起在全国铺开。
第四阶段从2004年至今。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胡锦涛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更加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考虑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议》,并作为2006年的“一号文件”颁布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战略任务。同年,以取消农业税为标志,国家开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三十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凝聚了全党集体智慧,体现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适应了中国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心愿,为中国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提出了行动纲领。
二、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的评价
(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一场成功的变革。不论从历史的标准还是当代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农村经济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一个成功的事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原来由国家资本控制的农村土地变成两亿农户根据社区内部成员权平均占有的土地,是一场占当时中国人口80%的农民都得到好处的改革。在让农民承包土地的时候,国家同时把农村的公共开支和福利保障一并让渡出去,使土地在拥有社会保障职能的同时还承担起为乡村财政提供财源的责任,在国家建设资金紧缺和落后经济基础还不足以支撑全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时期,它在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的提取农业剩余创造了条件。面对土地产出的内在约束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外部限制,致富热情高涨的农民逐渐把眼光投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1998年以后,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粮食产量呈递减趋势,土地生产率也不断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冲破城乡地域界限,开始了“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务工,他们作为低成本的劳动力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劳动积累,弥补了资金积累的不足。三十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有效释放了现有
二元经济体制下农业和农村的生产能力,为实施城市和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城市和工业经济的优先发展,必然要更多的从“三农”中提取剩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从农业获得的“剪刀差”收入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其下降速度高于生产资料价格下降速度,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明显上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更加扩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偏向的土地征用制度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失去土地,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使农业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征地“剪刀差”使农民蒙受至少2万亿元的损失。城镇用工制度改革以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激增,成为城镇化建设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由于较低的工资水平且几乎不享有任何劳动与生活保险,用工“剪刀差”使农民工劳动收益被压缩。持续时间过久的“剪刀差”使落后的农业因长期价值补偿不足而失去自身发展的活力,也使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没有得到应有改善。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生产要素会从低收益的产业和区域流向高收益的产业和区域。农业是弱质产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但农业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发达国家政府都普遍实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利于农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积累机制并没有建立,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问题更加严重。长期以来,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由国家负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由于原有的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积累的资金更加缺乏。虽然国家近年来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建设资金也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但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主要是长期的,短期内效果有限。
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展望
(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引导和促进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发达国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增加值同农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已超过2.5:1,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是0.5:1。考虑到中国农产品产量充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完全有条件达到发达国家现有水平的60%,即1.5:1,那么,到201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至少可达到96 980亿元。如果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一半能够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区域实现,且同时GDP能够保持8%的平均增速,届时农村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合计有望达到18.7万亿元,农村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49.1%增加到58.75%。在确保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不低于城市居民水平的条件下,农村就业人口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可达60%左右。这充分说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潜力巨大。如果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实现上述发展,必然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与农村的产业结构,极大的扩展农业的生产空间,这与农村改革三十年中的每一次大的变革具有相似的效应。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将带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下一场深刻变革,它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未来一个时期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二)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回顾30年改革历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也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200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亿万农民的创造活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土地按均田分包制造成了耕地的分割与分散,形成其固有的矛盾,矛盾又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大量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又不肯放弃在农村的土地产权,于是便出现大量粗耕、弃耕现象,农村迫切需要新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价及土地资本性收益也随之提高,加速了农民对农村土地产权的追求,在土地收益问题上出现了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农民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新的发展阶段,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土地具有资源与资产的双重内涵,不可能脱离产权而独立存在,然而中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最主要的缺陷是产权不明确。虽然中国创造性的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但是模糊的土地产权还是为实现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设置了诸多障碍,改革的实践表明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土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中国建设资金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紧缺,不能支撑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果能否保证土地再次分配的公平还有待商榷,所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三)通过体制创新改变城乡要素配置的不平衡性,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把农村劳动力及其农村居民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我国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工进城务工,使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城镇化率在2007年已达到44.9%,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十几年还将会保持年增长率为1%的上升速度。那么,中国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和900万个农村劳动力,总共需要转移农村人口2亿多,城镇压力十分巨大。虽然中国城镇化率在2020年可能达到55%至60%,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届时还将有6亿至7亿农民,农村的安置任务同样很繁重。党和国家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和“两个趋向”的提出,国家开始着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几年,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补贴力度,原来保障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体制被逐步改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农村生产要素流失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无疑会加剧。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农村教育补贴与就业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改变生产要素配置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市偏向,统筹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当务之急。
9.家乡三十年变化 毛概论文 篇九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凡是亲身经历了这30年伟大变革的秦州儿女,无不为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欣喜;凡是为天水的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己力量的秦州儿女,都有理由为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这是我们的机遇和责任,也是我们的福祉与荣光!30年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直接见证。曾几何时,“吃饱”依然是天水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愿望,1977年9月,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在秦安县召开的一次干部大会上说:“秦安要扭转一年吃四五千万斤回销粮的局面,什么时候秦安不吃回销粮了,我就谢天谢地!”——“吃粮靠回销,穿衣靠救济”,是当时广大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伊始,从大抓粮食生产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从调整种植结构到培植优势产业,从兴办乡镇企业到组织劳务输转,渭河川地、关山土塬、秦岭沟峁,勤劳智慧的天水人民 ,让绿染大地,黄土变黄金,昔日荒山老岭,尽显江南水乡泽国风貌,李萘芥姜,藤接中外奇茎,味聚东南之美,农业产业化道路各具形态。万千农民从传统耕作中解放出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从走乡串户到走南闯北,从远走边陲到越洋过海,磨砺出投身市场经济洪流的意志和智慧,告别了饥寒与痛苦,收获了幸福和尊严。
30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显著标志。天水古城,虽历史悠久,传承数代,但始终未脱农业文明范畴的拘谨、保守、因陋就简,上世纪初的工业萌芽和建国后的“三线”企业迁入,虽然给这里注入了现代工业城市的部分元素,但仍然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品格,低矮的民居土屋连绵交错,街道狭窄零乱,布局随意逼仄,总体上是一番小城镇的风貌。短短30年,曾经“闾阎相望,桑麻翳野”陇上荒僻之地,已经是高楼林立,烟井万家。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东接秦川,西出阳关,朝发而夕至,陇上东大门的地理优势尽显,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传统韵味和现代品格相结合的西部魅力之城日益彰显其独特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0年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生动象征。物质生活的丰富是改革的直接后果,人性的回归和民众精神的自我解放,人的现代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改革和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程度,是改革成果的间接指标。改革开放的30年,是羲皇故里重启光华、再焕荣光的新时代,也是天水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精神面貌脱胎换骨的新阶段。文化交往不断扩大,对外宣传日益深化,民间文化推陈出新,各类文艺创作和流行文化生产领域人才辈出,天水文化,作为有底蕴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以独异的精神气质和表现形态,与时代文明积极对话,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形象。
30年漫漫征程,30年栉风沐雨,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昨天万众瞩目的变革,今天日新月异的发展,明天更上层楼的憧憬,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改革大业常抓常新,天水,这片丰饶的原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征程上,天水改革发展的路子必将越来越宽!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近些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牢固树立穷县办大教育的思想,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参与、全社会支持的教育投入机制,使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少年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茁壮成长起来。
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白面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而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家乡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境地,只是刚开始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家乡这片热土再次焕发了活力,我们也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10.从法治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 篇十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 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当时治国方式的一个跨越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已制定各种成文法近四百部, 这些成就无疑与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不无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认识的深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 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 也不是某个人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以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到“以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时隔十五载, 我党却在治国方略上谋求了一次飞跃。这十五年中,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初现成效。
(一) 理论溯源
“依法治国”不是我国的独创, 更非我国的首创。这一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追根溯源, 法治的历史进程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 依法治国的萌芽就已生成。公元前6世纪的梭伦改革, 开启了古希腊法治国家建设的大门;到伯利克斯时代, 雅典民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150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共和政体是最为理想的政体, 因为共和政体实行法治, 不是一人之治。他认为已成立的法律应当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以法治国”在中国古籍中首先见于《管子》一书, 其后的商鞅、韩非等人又对此进行了发展并付诸实施。管仲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执政的最高准则, 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 即“治国使众莫如法, 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 政不二门, 以法治国。”1为了作到“以法治国”, 他还具体设想了与此相关的立法、执法要求。这种思想代表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进步要求, 是人民追求安宁的体现。近代, 虽然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法治理论被引入我国, 但由于我国缺少民主法制的土壤, 这一理论终未开花结果。
(二) 区别探讨
“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中的“以”可以作“运用”讲, 也可以作“依照”讲, 是指运用和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此处, 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 治理的对象是人们群众。依法治国, 它是指的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是法治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行动口号和价值准则, 法律高于作为整体的人民之外的一切权力和权力拥有者, 法律至高无上。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 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 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 “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 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由此可见, “以法治国”外延广于“依法治国”, 即它既包括依法治国, 又不仅限于依法治国。其广于依法治国的含义也就导致了其不同于依法治国而有可能走向依法治国的歧途。以法治国中“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 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在不同的时代, 其实质有所区别、主体有所不同而已。
“以法治国”, 往往被理解为“用”法治国, 至多只是把法律当作是与经济手段、政治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以至军事手段一样的一种手段, 来治理国家, 而并非一切都按法律来办。也就是说, 法律只是诸多手段中的一种, 所以, 它的地位和权威性就是极为有限的。而“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要“依据”法律来办。
(三) 转换缘由
任何法治的进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换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这一转换又有其历史必然。
首先, 这一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需要。依法治国应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统治者或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要遵从法律, 不得有超越法律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二是人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应依法而为, 不得违法法律规定。
其次, 这一转换是体现了法治功能的变迁。自建国至现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 法治功能亦有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观点, 法律并非一种治理工具而是治理的标准和最高权威。
二、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法治理论更为健全
2001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专家学者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至今仍未达出一致结论。而笔者则认为现代的法治观念和德治理念是统一互补的, 二者不能替代。
(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和德治, 作为两种治国谋略,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 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者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其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一致的。虽然二者有着众多共同之处, 但他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 二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 通过规制人的外部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尚的情操, 从而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境界;第二, 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 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 而社会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德治的起源明显先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起源;第三, 二者的调整机制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感化,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 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去实现。而法治的实现, 虽然也有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和遵守, 但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通过国家强制力, 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的实现。
(二) 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首先,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 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 良好的道德规范则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其次, 道德是执法的根基。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 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在法律规范模糊的地域, 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 同样依靠执法者道德的约束;在证据收集和案件审理过程中, 司法官员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 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也要依靠道德的软约束。因此, 我们通过强化执法和司法, 可以促进道德规范的培植,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 道德是守法的源泉。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 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法律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 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最后,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现实要求我们从思想上保证切实遵守法律, 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 依法治国需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改革、开放、创新是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人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感觉到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空白。此时, 若单纯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对人们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警或惩罚显然已是不够, 以德治国由此浮出水面,
诚然, 德治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就有言:“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2也就是说, 用政令来引导, 以刑罚来管束, 民众会因免于刑罚而服从, 但会不知羞耻。如果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治来约束, 民众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法律和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方式, 必须相互结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从我国历史来看,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历史上, 不论是思想家也好统治者也罢, 他们都主张法律与道德并重,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典型的代表是周初的明德慎罚思想, 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是西汉时期的德主刑辅的治国主张, 进而对其维护的是唐朝的德体刑用的立法原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的良方。现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副作用的不断涌现, 为了避免经济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同步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用道德的力量提高民众的觉悟, 唤起人民的良知, 确保我国善良、正义的历史传统的延续, 确保传统信仰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规制人们的行为, 使得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深入人心, 确保人民自觉守法, 与一切不良行为自发斗争, 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法律的权威。
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我国的法制建设更为系统, 民主法治逐渐健全。从法治到德治, 并非治国谋略的倒退, 而是一种在民主自由基础上的进步。自由、民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追求, 而这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德治的提出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发展为目的, 人的自由不仅仅表现在不受外部压迫, 更表现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自由全面的展现。而法治与民主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亲缘或伴生关系。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既以民主自由为目的, 又离不开民主自由的扶助,
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这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法治工作,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 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以德治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治国方略进行了两次飞跃。民主、自由、法律、道德在当代中国真正达到了和谐统一。徒善不足以自治、徒法不足以自行, 在现如今的神州大地, 民主法治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 正成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 正成为人们坚定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当代社会, 在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今天,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迎接民主法治的新辉煌。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管子·明法解》
11.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十一
河北省唐县包水乡黄金峪小学三年级李孟阳
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我朦朦胧胧懂得了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书上说的好多事情还弄不明白,但好多事又让我亲身经历了,有了亲身体会。
北京申奥成功。当我看到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3月31日抵达北京时,我心潮膨湃,当高呼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的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时,爸爸说:“我们再也不会让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了,我们不会让外国人小瞧了。”这时我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自豪啊!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2003年已成功绕地球飞行。“神舟六号”载双人飞船在2005年又成功绕地球飞行五圈。去年“神舟七号”载三人飞船又进行了一次人类航天完美之旂。这些都显示出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突破。
国家大事,我们知道很少,但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让我感受很深。新型合作医疗让我们家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爷爷患病多年,为给爷爷看病,我们家欠乡邻亲友很多钱。自从参加了医保,给爷爷看病再也不用借钱了。
大伯家的姐姐去年考上了大学,大伯一家为姐姐上大学的学费愁眉不展。姐姐的老师来到大伯家告诉大伯,贫困大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助学贷款一下子解决了大伯家的难题。
还有,以前我们姐弟俩每次交学杂费时,妈妈都要先到别人家借钱,等爸爸包工挣钱回来时再换。现在可好了,“两免一减”义务教育让妈妈再也不用因为交学费而发愁了。
我知道,都是改革开放的惠农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摆脱了上学难,看病难。我真心的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评语:“改革开放”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很难理解的,但作者看完此书之后,能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帮助。作者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本文用词成熟,句子通顺,有条理性,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明快舒畅的感觉!不失为一篇佳作。
12.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 篇十二
县工会八大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工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创新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各项工作继续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十年来,全县各级工会认真抓基层、打基础,工会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基层工会组织由1979年的106家发展到现在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主的630家,覆盖654家,工会会员由1979年的6197人发展到现在的4.67万人;职工之家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现已有全国模范职工小家3个,省模范职工之家8个、省模范职工小家10个,市先进职工之家37个,市先进职工小家17个。三十年来,县总工会先后荣获全国工会基层工作先进县、送温暖先进单位、经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劳动保护、财务、经审、信访、调研、信息、技协、女职工等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泉州市第十、十一届文明单 位和全市“县级工会机制创新先进单位”;县总工会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人阶级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显现
全县各级工会牢记新时期工人运动主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生产第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围绕“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德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县各级工会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发展目标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县总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通过广泛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开展“六个大面积”行动,组织企业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和技术攻关,争当“工人先锋号”,积极开展以“五个应知五个应会”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干部职工岗位练兵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县总在陶瓷、酒店等行业和金融、通信、电力、运输等系统组织开展全县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125场次,参加职工130000人次,并成功举办了由1300多名干部参加的公共科目笔试、办公自动化决赛、普通话演讲比赛。改革开放以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不断拓展,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全县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新成果,县总工会推荐的职工科技成果有8项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奖,有23项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在第一至三届的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上,推荐的职工创新成果项目荣获17金、12银、9铜的好成绩;做好在县陶瓷博物馆设立的职工科技成果奖的展示工作,推动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实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县总认真组织全县职工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举办了节能减排知识竞赛、“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三十年来,全县职工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共提合理化建议3000多条,被企业采纳并组织实施2000多条,创经济效益18500多万元。县总工会组织推荐的两个职工节能减排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合理化建议。
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弘扬。县总积极做好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管理、服务和宣传工作。三十年来先后推荐评选全国劳模2名,省级劳模34名、省“五一”劳动奖状4个、省“五一”劳动奖章17名,市级劳模39名。召开劳模协会第一、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劳模理事会,审议通过劳模协会章程和劳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劳模管理工作。县总每年召开“五一”劳模代表座谈会,“两节”期间慰问劳模,组织劳模参观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新成果和进行健康检查。倾听劳模的建议和呼声,在全县劳模中开展“我为德化经济发展献一计”活动,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模的 先进事迹,扩大先进模范人物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发挥劳模的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主旋律。
三、参与改革,完善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取得了新成效
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作为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把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使工会的维权工作成为推进“平安德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成立了德化县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下设联动办公室挂靠在县总工会,由县总工会组织协调维权工作,各成员单位选派一名维权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并制定了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同时,龙浔镇成立维权工作站,浔中镇成立了维权工作委员会。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德化县总工会《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拓宽维权途径,创新维权载体,完善维权方式,增强维权实效,努力把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广泛开展科学理论和维权法规政策进企业、进职工活动,向企业主和职工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 规,把个别无序的劳动争议、纠纷纳入有序的法律渠道解决,使职工在解决劳动争议过程中提高法律意识,使工会与仲裁、司法、法院等部门形成良性互动的依法维权机制。
源头参与力度加大。以《工会法》、《劳动法》为依据,建立源头参与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积极当好职工“代言人”,依法处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解决了许多涉及职工利益的具体问题,依法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创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县总工会积极参与德化瓷厂、德化第二瓷厂、县煤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戴云中心茶场、外贸公司等一批国有、集体企事业改制工作,参与改制方案和涉及职工利益政策的制订,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职工群众合理合法的意愿和要求,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依照政策促进改制企业职工各项政治经济待遇的落实,维权关口进一步前移,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基层民主管理成效彰显。各级工会把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工会构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主要维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劳动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县总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区域性集体合同和新建企业 集体合同的签订,对已建立的不同类型企业集体合同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并不断做好集体合同的中期管理和续签工作。现全县企业已建立集体合同制度213家,覆盖企业392家,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合同130家,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211家,覆盖企业382家。在基层民主管理方面,突出抓好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和职工代表大会的规范工作,各级工会积极承担起职代会、厂务公开日常工作的职责,对职代会和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式进行规范,保证职工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推行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不断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全县已有216家非公企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169家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扎实推进。县总工会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活动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和推广“一法三卡”工作,历年来共组织4200家企业、20万人次职工参加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有12家企业、2个乡镇、8名职工获省先进单位和个人,40家企业、25名职工获市先进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县综治办、安委办等部门开展的综治、安全生产检查,认真做好元旦、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历年来,参与全县的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 48次,参与处理企业工伤事故90多起,并配合做好全县安全检查验收。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农民工免费发放 《法律援助证》15000本,方便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认真做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和职工法律援助站的作用,历年来共受理职工来信、来电、来访1500批次25000多人,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120件2300人次。加强与人大、政协、劳动、司法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强化规范用工,突出抓好外来工欠薪追讨的落实,历年来共参与劳动争议仲裁460起,及时化解突发性劳资纠纷案件90起,制止了大规模上访和恶性案件的发生,为500多名职工解决企业拖欠工资2700多万元、企业欠交职工养老保险费200多万元。
三、心系职工,重办实事,扶贫济困工作取得新业绩 各级工会以职工为本,按照“工会就是要职工需要什么,工会就去解决什么”要求,叫响“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充分发挥“节日慰问”、“医疗互助”、“金秋助学”和“温馨服务”等项目带动作用,不断丰富和拓展扶贫济困工作的内涵和效果,协助党委和政府切实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
送温暖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工会认真履行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职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自身优势,广泛开展“两节”送温暖工作,大规模走访慰问困难企业、特困职工、下岗失业的困难职工、困难劳模等,历年来县总工会慰问困难职工9300人次,发放慰问金400多万元。县总女职委每年还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六一”儿童节慰问特 困女职工、下岗女工、外来工和特困职工子女。认真做好四川地震灾区在德务工人员稳定和救助工作,对受灾的15名四川籍农民工进行慰问抚慰,发动全县职工捐款49万多元,尽已所能帮助灾民。
真情关怀外来工活动形式多样。全县各级工会千方百计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办实事、解难事,尽心尽责当好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娘家”。与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开展移动通信杯“十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评选表彰活动,有10人荣获“十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20人被评为“优秀外来(进城)人员”;启动了向“新德化人送温暖工程”启动仪式,开展了“情系外来工、畅通返乡路”活动,近6000人次在连续三年“百万真情关怀活动”中得到通信话费和工伤保险赠送;在每年大年初一举办了春节游园系列活动,近年来举办慰问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文艺晚会,召开优秀外来工代表迎新春座谈会和共尝年夜饭,开展留在德化过年的外来工春节期间免费游德化景点活动,提供移动电话供外来员工免费拨打,各基层工会为外来工提供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宝美农民工公寓建设稳步推进。县总认真做好县重点工程——宝美农民工公寓和职工服务中心的建设,在完成小区总体规划设计和前期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首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住房分配方案经县政府审批出台正在组织实施。宝美农民工公寓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解决我县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大 大改善了我县企业用工环境,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深入开展。县总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瓷都德化》和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城关繁华地段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以及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发放近万份宣传材料,让广大职工知道参加医疗互助活动的好处,实现“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的目的,现该项活动正不断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和拓展。从2006年10月开始至今,全县已有187个单位、18105人次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总金额1291099元;已有904名职工受益,发放医疗互助金682566.5元。
“金秋助学”活动成为工会助困的品牌。县总工会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企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会员及社会各界捐款,奉献爱心,把助学活动拓展到全社会。历年来共筹措资金129.036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609名,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确保不让困难职工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强化宣传,注重教育,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各级工会把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职工的宣传、教育和文化生活,不断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政策法规宣传有声有色。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关于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宣传咨询活动、知识竞赛、培训班、座谈会、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历年来,县总先后举办了多场全县性的以工会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多场大型法制教育宣传咨询活动,举办了维权法律法规座谈会,切实把科学理论和维权法律法规进企业进职工落到实处。县总积极组织工运理论研讨,举办了共七届工运理论研讨活动,表彰了优秀调研文章。继续做好《瓷都工运》编发,及时向上级工会、党政部门报送信息,三十年来,工会工作调研文章、典型经验、信息不断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工会网站和《工会之友》栏目的宣传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创争”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工会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积极推动以“创争”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开展职工读书自学和岗位成才、女职工自我成才达标、“职业道德双十佳”等活动,并通过培育“创争”示范点,建立职工书屋,把非公有制企业的“创争”活动作为特色和重点来抓,进一步把“创争”活动延伸到车间、班组。县总在每年9月份全县“统一学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把“创争”活动引向高潮。历年来,举办职业技术培训550场次,共有职工 66000人次参加 了培训,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继续在全县工会系统组织实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窗口、文明行业、文明班组、文明岗位、文明职工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县总连续两届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单位,县财政局被泉州市授予“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称号。
职工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县各级工会大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历年来,县总工会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个代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以工人俱乐部为主要阵地,开展了全县职工演讲比赛、非公企业职工卡拉OK大赛、歌咏比赛、南音大合唱、电子琴比赛、春节游园、职工书画展等系列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县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环城跑、全县非公企业员工趣味体育比赛(运动会)、职工拔河赛、游泳比赛、钓鱼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各级工会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在“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各种职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
五、强基固本,党工共建,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呈现新局面 各级工会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共产党 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会基层工作扎实开展,工会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工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为职工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
1、工会基层工作扎实开展。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始终把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作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组建工会”的原则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新路子,采取工会干部挂钩指导建会、地税代收经费促进建会、会员优惠活动吸引建会等多种措施,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使非公有制企业建会、职工入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十年来,从1988年第五瓷厂建立全县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开始,全县基层工会组织累计发展到630家,覆盖 654家,其中乡镇工会18个(乡镇总工会2个),产业工会2个,系统工会7个,行业工会1个,非公有制企业工会413个,全县工会会员数达4.67万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优势互补、运转有效的工会网络基本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2005年4月率先在龙浔镇建立的全省首家乡镇总工会,进一步创新了乡镇工会组织体制,为全省乡镇建立总工会工作探索了新路子,德化工会的影响力得到有力的提升,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新的起点。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制订下发工会干部培训规 划,每年组织工会干部进行培训,使工会干部普遍得到培训,不断提高了工会干部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小三级”工会规范化建设达标竞赛活动,实施“典型培育、亮点再造”工程,按照“六个有”的要求,切实做好工会工作的“十进”活动促进“双进”工作和“工会组织亮牌子示职责、工会干部亮身份许承诺”等活动,唱响德化工会以“有工会”到规范建设“像工会”再到真正发挥作用“是工会”的“有、像、是”三步曲。三十年来,涌现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3个,省模范职工之家8个、省模范职工小家10个,市先进职工之家37个、市先进职工小家17个。
2、工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加大投入,健立和完善县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设立统一的维权热线12351和欠薪举报电话(23581643),并以其为工作平台,为职工提供困难帮扶、职业介绍、职工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在龙浔、浔中成立总工会时同步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使帮扶中心的服务覆盖整个城关地区,成为工会工作的新亮点。2005年以来在全县职工中开展和完善“情系工会会员”优惠服务活动,组织了30多家企事业、个体经营者加盟优惠服务活动,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影响。
3、工会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工会的各项基础工作也取得新进展。1987年县工人俱乐部大楼竣工投入使用,结束了县总工会无址办公的历史;1993年12月,县总工会 机关成立了“三部一室”中层工作机构,保证了县总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2003年12月,县委常委兼任县总工会主席,加强了工会工作的领导;2007年11月,成立了中共德化县总工会党组,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工会建设,县总工会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全国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县总连续两届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单位。企业依法应上解的工会经费委托地税部门代征顺利推进,工会资产管理、实业管理得到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力度加大,为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发挥了作用,县总经审委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经审工作先进集体。县总女职委利用“三八”、“五一”等节日召开座谈会,举办了庆“三八”文艺晚会和“女职工保健知识”、“家庭养生保健”等内容知识讲座,开展女职工妇科病普查和女职工保健达标活动,组织学习外来工、女劳模先进事迹。工会档案、统计、职工疗休养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健全。县总积极参与依法治县、综合治理、文明县城和文明片区、农村扶贫、计生挂钩、双拥等工作成效明显。
三十年来,工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的认可。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在社会上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在职工中凝聚力不断增强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工会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和市总工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和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奋斗、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十年来的工会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密切党和政府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依法治会、依法维权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必由之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会工作的组织保证。以上六点体会,既是三十年工会工作取得成绩的基本经验,也是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工会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13.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篇十三
日前, 从协会传来消息:由其编辑的《中国制药装备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画册》中英文版将出版。
自2009年始,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便集中一定的人力、精力搜集有关我国制药装备行业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编辑《中国制药装备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画册》。目前中文稿已经就绪, 正在组织翻译成英文, 不久就可交付出版。
据悉, 图册将集中反映我国制药装备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以期能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我国制药装备事业。
14.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 篇十四
岁月悠悠,人生如歌,转眼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到第30个年头。30年的时间似乎很长,因为它足以让一个毛头小伙子的脸上布满沧桑,30年的时间似乎又很短,因为它不过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短暂的一笔。3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的日月轮回,同样让我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间,我带领着我的公司从一个只有十几个泥瓦匠为主体的建筑队,发展成为一家拥有职工近万人,集医药化工和建筑房地产两大产业板块,下属医药化工、建工、房地产、钢结构、装饰等多家企业,年收入逾15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先后获得了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500 强、中国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100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诚信守法企业、淄博市明星企业、淄博市建筑综合实力十强企业、地方财政贡献先进单位等一系列殊荣,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30年间,我这个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农村小伙子已成长成为了一位令人艳羡的优秀民营企业家。这里面有我自身奋斗的努力,同样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好政策的指引。
1950年5月,我出生在淄博市淄川区东坪镇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那里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粮食几乎年年歉收,加之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稀少,绝大多数人家除种粮外无其他经济收入,再加上战争的侵扰,灾害的摧残,人们生活的更加的艰难。记忆里,我们全家8口人曾没有一床完整的被褥。
14岁那年,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镇上的重点中学,但由于受家庭条件困难的限制,年仅15岁的我不得不辍学分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那时,我的脑海中便萌生了一种渴望,一种对挣脱贫穷,挣脱落后,过上富足厚实的生活的渴望。
1966年,东坪镇成立了东坪人民公社建筑队,这是东坪地区的第一支社办副业队,为了摆脱苦寒岁月的羁绊,借此机遇我到了建筑队学习瓦工技术。因工作扎实,勤奋吃苦,又上过学,干了没几年,队里就让我担任起会计的职务。当时的条件真苦啊,在工地上睡觉我们只能打地铺,有的人因家里穷甚至都没有鞋子穿,不得已便到外面捡别人扔掉的破皮鞋。工资一天只能挣到2到3角钱,一个月下来也只有6、7元,和今天根本就没法相比。
1976年,26岁的我挑起了建筑队的大梁。因受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制约,建筑队只能从事诸如垒挡土墙挖土方等辅助性项目,出于生存的需要甚至还曾从事采掘铝土矿石的工作。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中,我带领着建筑队一班人在大山深处,苦苦拼搏,艰难前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大江南北,吹遍了长城内外,更吹醒了我的渴望,吹醒了我进一步发展致富的梦。然而要把致富的梦变为现实,谈何容易?为了把建筑队发展壮大,我苦苦思索。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先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然后为了节约资金让队员自制三脚架、井子架等,成立专门的车间,承担水电暖安装项目。1984年,在东坪公社建筑工程队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东
坪乡建筑安装公司,并凭借公司自身的实力和进取精神获得省建委审定的三级资质,成为当时淄川区首家三级建筑资质企业。
十年磨一剑,梅花苦寒来,到1986年,东坪建安公司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实力,但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带领职工们走出贫穷的山沟,光在深山里囿于定势思维中,只能是南柯一梦。为了开创大业,进一步在淄川城区站稳脚跟,我果断决策,在淄川城区征地5.4亩,投资280万元建起了办公大楼、宿舍和职工食堂,建立了城市“根据地”,并于1992年将在大山里的企业整体搬迁进了城里,165户职工家庭也整体实现了“农转企”。至此,我不但让我走出了大山,同样让我的职工们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享受了当时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待遇。
“穷则思变,富则思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新的改革大潮冲击着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也让我开始深思公司今后进一步的发展与出路。1993年,东坪建安公司改组成股份制企业——淄博金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借着国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好机遇,公司进行了产权制度的重大改革,股本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司由集体乡镇企业改制成为全民资的民营企业,成为再无依附的完全市场主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短短的时间内公司扩张成立了建筑一公司、建筑二公司、化工厂等8个企业,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企业。
200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人们迎来了新千年的曙光,我的心同样踏上了新的征程,随着体制的转换,实力的增强,我决定开始新
一轮的公司规模膨胀。这一年经与班子研究决定斥资835万元并购了原国有淄博红旗化工厂,成立金城化工厂,开发高科技医药中间体。这一扩张其实是在多年艰苦的尝试探索后实现的,从1995年成立化工研究所,到2003年山东金城医药化工公司的成立历经8年,在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磨练后,医药化工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公司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其产品畅销江苏、浙江、上海、深圳等各大制药厂,并出口欧亚、南美、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我又瞅准机会,先是注册成立子公司——淄博金城建工有限公司,下属3个建筑分公司和1个安装公司;2002年又分别成立了金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金城木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则投资3000万元在淄川开发区西区新上钢结构项目,成立了金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由此,公司迈出了集团控股管理、母子公司权责清晰,分业经营,共御风险的崭新一步,开始踏上了上新创新,多业并举的新征程。
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经坎坷和艰辛,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但总的说来,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的。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决定了中国的政策走向,也决定了像我这样曾为农民的后代,却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改变了既定的人生轨迹,摆脱了贫穷的桎祰,多多少少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08-31
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09-13
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09-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感征文07-14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08-28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教案09-19
收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0-30
改革开放我家变化08-28
改革开放四十年乡村09-09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