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标志性语言及阐释企业文化(共2篇)
1.文化标志性语言及阐释企业文化 篇一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一、建业发展史:
萌动与播种
(1992—1998)
1992年,面对众多投资机会,建业选择了河南。公司成立伊始,便以超前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在尚是城郊农田的老107国道旁征地360余亩建造了郑州的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广告;6月19日,公司售楼中心售出“金水花园”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1999年8月6日,建业在城市花园工地现场举行“’99建业仲夏烟火晚会”大型活动,近10万人观看了晚会盛况,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2000年5月22日,建业集团成立八周年之际,“建业网”全面开通。
2000年10月,郑州秋季房地产展示展销会上,建业打出“建业反思日”主题,并发表了胡葆森“建业需要反思”的公开信。
2000年4月20日,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建业正式更名为: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25日,集团召开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会议。一批业务骨干和年轻管理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本次会议完成了集团新老管理者的交替。
向着阳光跋涉(2002-2006)
2002-2006年,独树于全国的建业省域化发展战略全面部署。在管理架构上,2004年7月1日开始实行以大区为利润中心进行目标控制的“总部——大区——项目”三级架构设置;在大区层面上,“大篷车”管理模式全面推广。在开发策略,楼盘规划,产品设计,建筑质量的标准建设方面,建业确定了自己的准则,即“两个高度、四个统一、五个承诺、五个认同”。
2003年,建业践“十年还本”之诺,2006年,建业足球队“冲超”成功。同年,集团赴港上市前的股权重组宣告完成——新加坡凯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德置地携手建业称雄中国中部地产市场。
由于建业省域化战略的推进,加快了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了河南的人居水平,改变了各地的企业生态环境,整体上使河南的房地产开发水准达到了国内一线城市的水平。建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战略目标和执行过程的高度统一”的局面日益形成,“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更为凸现,“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更加深入人心。
2002年4月28日,建业在企业资金、品牌、人才、商业模式、客户资源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启动了省域化发展战略,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建业始终保持着高标准下的自省意识。在不断提高团队战斗力的同时,建业的组织设计及完善的保障体系使企业的整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7年3月,胡葆森董事长撰文《建业人的长征》,继往开来,激荡人心。
2008年6月6日,建业与国际资本市场风云际会的大幕隆重开启!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首家赴港上市成功的内地房地产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实施紧缩政策、投资人普遍不看好地产板块的背景下,建业以独一无二的投资故事和稳健可信的路演团队,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投资人的参与,使得建业拥有了一个稳定和高质量的股东群体。
建业人自觉地担负推进河南城市化的历史使命。伴随着中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紧贴走向乡镇的产业终极方向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建业人将用十五年时间完成130个以上县级城市的拓展,继而再用十年时间扩展至500个中心城镇。
未来的河南,一批有责任的开发商将与建业一道,将先进的开发、规划、建造理念及新的生活方式引入乡镇建设,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一亿河南父老谋福祉。
2007年年初,建业进行新的管理变革,重新调整为总部和城市公司两级的操作型管理模式。
2007年5月22日,公司成立十五年,举行了系列感恩活动。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2007年9月22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联合举行的“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建业住宅集团荣膺“2007中国中西部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唤。
核心价值观:根植中原、造福百姓
公司成立伊始,“根植中原、造福百姓”即贯穿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中。2003年初,公司在集团年会上正式将其确立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以下内容:
○选择河南
中国的崛起有赖于东、中、西部的共同繁荣,河南的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河南的企业只有扎根这片土地,才能吸取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才会建功立业,对百姓及社会负起责任。
选择河南是一种判断,更是一种信念。建业人坚信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
○扎根向下
根据中原崛起和城市化的宏观背景,紧贴走向乡镇的房地产业终极发展方向,建业人以“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小城镇”的四级市场架构分级向下延伸,自觉地担负推进河南城市化的历史使命。
○对客户负责
谁拥有了客户,谁就拥有了未来。
通过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营造人们尊贵、和谐、健康、成长、开放的生活方式,尊重和满足客户不同层面的需求和愿望,并体现他们的精神和文化追求。
对待客户要真诚,更要守信,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对社会负责
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提升管理水平锻造强大的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的首要任务。
从树木的年轮中获知了“生命周期”于企业的意义,继而察悟了社会之于企业如同大地之于树木的道理,对社会负责是规律使然。因此,公司以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社会价值的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责任者为己任,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企业精神:追求卓越、坚忍图成
1992年,公司初创即提出此砺志口号,是为企业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的河南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欠缺规范,有人认为这种投资环境就是一片盐碱地,而盐碱地上的企业往往难以长大。因而建业在发轫之初就致力于建设百年企业,以卓越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为自己的动力,既保持对环境、事业的清醒认识,又保持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企业文化特征: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
2004年,在原“守信用、负责任”的基础上,公司又提出“走正道、务正业”,至此,建业企业文化特征日臻清晰完整。
守信用、负责任——对客户、员工、股东、政府、公众言必行,行必果,拒绝利益诱惑。
走正道、务正业——以核心价值观为底线,制定正确的专业化战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略,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风格:坚毅、厚重、大气、执着
由于极具地域情怀,公司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特征。河南人的优秀品格成为公司独特的风格。
坚毅——坚强忍毅,对目标心怀信念,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脚踏实地。
厚重——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发现并遵循规律,以大历史观观察事物。
大气——着眼于未来,不重眼前利益,不计一时得失。执着——不惧怕挫折与打击,在困难中坚持不放弃。
企业人才观:职业精神、专业素养
企业非常看重个体在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职业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精神既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求团队具有方向感、使命感、责任感;不是朴素地奉献、冲杀、拼搏,而是对核心价值观、使命、战略、规划、方案的理解升华之后,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而专业素养指的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培养和追求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的成长,它包括企业层面、管理者层面和专业技术人员层面。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建业模式:
即“建业省域化发展战略”,是指建业根据中原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企业资源状况而制定的“扎根中原,逐步、分级向下延伸,做专业化领袖型区域品牌地产开发商”的企业战略定位。由于其独特性,也被业界称为“建业模式”。
企业经营准则:
操作讲究大气、经营乐于稳健、管理注重实效、产品和服务注重创新。
经营目标:盈利、增长、持续、稳定
作为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前提,就必须使自己的财务报表显示出四个特征:盈利、增长、持续、稳定。而实现“盈利、增长、持续、稳定”,需要具备足够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准备、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操控能力。
生存之道:适应——利用——改善
盐碱地上的生存哲学。适应是为了生存,利用是为了发展,改善是为了回报。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企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其周边的社会系统形成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生存、成长、回报、获取周期性发展的过程。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客户观:谁拥有了客户,谁就拥有了未来。
2001年,董事长胡葆森正式提出公司的客户观。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企业未来的辩证关系,已逐渐体现在企业的实践中。
产品服务观:没有任何理由向客户提供有瑕疵的产品。没有任何理由向客户提供二流的服务。
2008年9月,董事长胡葆森在《老胡致辞全体建业人》中明确提出:我们做一流的企业,向客户提供没有瑕疵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两个高度:战略的高度与城市的高度 城市的高度——提高人居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战略的高度——专业化领袖型区域品牌开发商
四个统一: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 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高度统一 战略目标和执行过程的高度统一
五个认同:政府认同、专家认同、同行认同、客户认同、员工认
建业集团企业文化阐释
同
政府认同——守信用、负责任、共发展 专家认同——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同行认同——品牌声誉、市场引领 客户认同——品质生活、精神富足
员工认同——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双重实现
五个承诺:
建业承诺,每到一个城市应该做到: 为这个城市打造一张新的名片 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与当地开发商一起提高这个城市的建设水平为当地政府上缴更多税收 融入城市,当好这个城市的宣传员
人力资源中心企业文化部
2.文化标志性语言及阐释企业文化 篇二
关键词:曲靖市,通用语言,爨文化,阐释
曲靖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扼守“彩云之南”的东大门, 自古就有“皎水故郡、锁滇之钥”的美称。据史可知, 自战国“庄距乔王滇”始, 经秦凿“五尺”设“置吏”, 到三国蜀汉时,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西南在此设建宁郡, 之后, 曲靖这块被乌蒙山、金沙江排斥在中原文明之外的世外“荒”原, 逐渐演变成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一个中转站, 且在沧海桑田的历史进化中形成了红土高原上一朵璀璨的奇葩——爨文化。爨文化五百年的浸润是曲靖市通用语言最厚重的历史积淀, 或许今天的曲靖人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爨文化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当然, 爨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扩展远在曲靖版图之外, 它的势力和影响一度遍及云南, 且把触角延伸到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可以肯定的是爨文化的统治中心在曲靖, 但令人不解的是魏晋前的曲靖史书上长满了愚昧和荒草, 为何在兵荒马乱的魏晋时代却开出了一朵称得上是“文化”的灿烂之花呢?范利军在《论“爨”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一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爨氏为汉民族。爨氏同中原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文化关系, 所谓爨文化就是汉文化在南疆之地的延伸, 其标志、内涵、外延均为汉文化, 只是更具地方特色。”由于这种历史的特定性及承传性, 决定了曲靖市通用语言在千百年前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更不用说在魏晋之后的历史上, 特别是近现代史上, 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 最终使曲靖市通用语言确立了属于汉语言北方方言的牢固地位, 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同在南方, 曲靖市通用语言与以广东、广西、江苏、福建为代表的南方语系有本质的区别, 与滇西各少数民族如傣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等地方方言也有很大差异。另外我们也看到, 即使同在北方方言的框架下, 曲靖市通用语言与华中、华北、华东等地方方言也有很多不同, 原因在于它虽本源于中原文化, 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 在与土著语言的冲撞中, 还保留着自己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可从我们对语言的界定中看出来,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从性质和特点上来看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几方面。下面, 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对曲靖市通用语言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来进行粗略的比较, 从中寻其端倪。
一 语音方面
曲靖市通用语音保留了许多古入声字的读音, 在音节、音符、音调上与普通话有出入, 因此, 其更具传统性。试举两例:
1. 曲靖通用语言保留着古入声字的读音
曲靖通用语言发音重, 音调平板, 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之间差异不明显, 特别是一、三声调几乎没有, 二声调也少, 四声调及介于三、四声调的“21”调却很多。譬如:“你吃饭了吗?”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共四个调, 而在曲靖话里说成“你给吃饭了!”语法上与普通话稍有不同, 语音上特别是声调上“你”“吃”“了”三字念成近似于去声的“21”调, “饭”念阳平, 相同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完全错位。这种情况在曲靖方言中很普遍。究其原因, 曲靖各县市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于中原地区, 因此它的语音演变相对较缓慢, 故在读法上仍保留着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前的一些发音习惯。
2. 曲靖市通用语言中缺乏后鼻音和撮口音
譬如“风”“峰”在曲靖话中念成了“fōn”, 介于“fān”“fēng”之间, 显得不伦不类!而“鱼”“雨”等音又念成“一”或“义”。这种现象, 在曲靖话里不胜枚举!究其原因, 也是历史和地域在时空交错中留下的文化缺憾。
二 词汇和语义
曲靖市通用语言中有一些独具地方色彩的词汇和语义, 华中、华东的人到了曲靖往往会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其滔滔不绝地说的是什么?当你“翻译”成普通话时, 他们往往会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 何止他们, 连我们这些整天说着土话的曲靖人得其解者又有几人?试举几例探之:
普通话曲靖话 (含少数县市特有方言)
(1) “怎么”“为什么”→“咋嘎”
(2) “不知道”“不晓得”→“晓不得”
(3) “我”→“老子” (在骂人时)
(4) “姑妈、小姨”→“孃孃”
(5) “伯母”→“大妈” (大嫫)
(6) “叔叔”→“爷爷” (yē)
(7) “乌鸦”→“老娃”
(8) “那个”“那些”→“乃个”“乃”
(9) “枣”→“拐枣”
(10) “柿”“柿子”→“四花”
随手拾来的这十个例子反映出曲靖市所用语言确有“特立独行”之处。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 这些词汇中有部分是曲靖土著居民如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保留语言, 是地方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拨。如例 (1) 、 (8) 两例很可能便是彝族祖先所创, 一直沿用至今。曲靖话里有一些骂人的话及俗语, 不但外地人听不懂, 即便是云南其他地方的人, 也未必听得懂。如“耳朵别毛钱” (这是“不听话”) “老娃抓” (意思是“短命鬼”) “破瓢箕端的” (意思是“夭折”“短命鬼”) “拖镰街则” (意思是长辈骂小辈的话, 类似于普通话里的“小坏蛋”) , 还有“兜底一花三” (意思是“全部、全都”) ……
这些语汇虽然“土”, 却都是语言里的“活化石”, 是曲靖先民们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如果说文化讲究“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存, 那么语言里也在诠释“雅俗共赏”的真谛。可惜对此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 语法
在语法上, 曲靖话与普通话大体保持一致, 然而在局部上却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如曲靖话很少用语气词或疑问词, 即很少用“呢”“啊”“呀”“为什么”“怎么”“啥”等词语来帮助完成交际功能。另外, 一些赌气或骂人的话就更显得不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了。示例如下:
普通话曲靖话
(1) “你吃饭了吗?”→“你给吃饭了!”
(2) “那部电影你看完了吗?”→“乃个电影你给看完了!”
(3) “你去哪里?”→“你溘 (kè) 哪点!”或“你到哪儿溘?”
(4) “你的作业是不是交错了?”→“你的作业给是交错了!”
(5) “我不理他!”“我不愿接触他!”→“我耐烦理他!”“我耐烦耳石他” (宣威语)
(6) “不准你乱说!”“你不要乱说话!”→“你怕不能这么说!”“你怕不能乱说喔!”
通过对照, 大致可看出普通话与曲靖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同存异”的。曲靖话除了很少用疑问词构成疑问句, 用语气问来结尾外,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表示动作性语言运用上及表示疑问时, 常常附加一个修饰性的或补充性的词语, 如例 (1) 、 (2) 、 (4) 中的“给”字便是语气助词, 用来帮助句子完成交际功能。这在曲靖话里每天都能碰到, 如“你给睡觉了!”“你给我站住!”“你给吃饭了!”另外, 我们也注意到, 曲靖人用语很委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有土生土长的曲靖人在交际场合用“不准”“不许”“不行”“不可以”“无能”等词, 因为这些词有明显的责备、鄙视特征, 故曲靖人拐了个弯, 用的是例 (6) 的句式, 如普通话说“你不能太马虎”“你小心点”, 到了曲靖话里便是“你怕是要注意着点喔!”用语文雅而严厉, 谦逊而不失分寸!
以上是我对曲靖市通用语言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之间的一点粗浅比较。从中我们受到不少启迪, 即当以爨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入主滇东之后, 它不是完全地剥夺滇僰滇叟及其后的乌蛮等土著居民的传统文化, 而是在先进文明的侵蚀下, 融入了土著文化。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语言上, 而且也反映在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中, 至今仍遗留在曲靖辖区, 在乌蒙山流传的许多地方习俗即是见证, 语言也是二者融合的结果。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 当爨氏西迁之后, 滇东是否就留下一段文化的空白期呢?这或许是未取得圆满答案的谜。但我认为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繁衍的精神积淀, 它不会因政治的变动而马上演变消亡。爨氏西迁后的文化空白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 但是元明时期, 特别是明初朱元璋夺取政权后, 中原士兵随征南将军傅有德及副将军沐英、蓝玉南下, 在曲靖一战击败了元朝和土著部落的残余部队, 在此设立知府, 中原文化又一次入主了曲靖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后曲靖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就更加顺畅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曲靖一次次受到外来文明的洗礼, 有时是促进, 有时是打击, 有时是融合, 有时是排斥, 但无论是同化还是被异化, 曲靖市通用语言都随中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尽管其脚步略显滞后, 也不曾割裂二者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曲靖市通用语言发展的滞后性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证明:如今发达省份及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大城市, 熟人见面常问:“你好吗?”“发了吗?”“升了吗?”这三句日常用语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是“你的精神怎么样?”“你的财富怎么样?”“你的名誉怎么样?”而今天的曲靖人见面时仍然说着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常说的三句话:“你吃饭了吗? (你给吃饭了!) ”“你到哪儿去? (你溘哪点?) ”“今天天气真好!”这些客套话关注的是你的肚子、你的身体, 即温饱问题, 这是最低的生活要求在语言上的反映, 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曲靖人的生活现状及精神需求。
概而言之, 虽然曲靖市通用语言属于主流文化及汉语言正统文化的范畴, 虽然它不像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南方语系一样自成体系, 也不像川话、黔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 但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有必要去挖掘和探究。当然它也有其不足, 主要靠口口相传, 而一些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方言有许多弊病, 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不宜推广, 故还得努力向普通话趋近。因此, 在文化形态上, 还应学习中部、东部的先进文化, 应该兼容并蓄、革故鼎新, 在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中重塑爨氏之乡的文化美誉。
参考文献
[1]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 (上、下册)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
[2]吴启主主编.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0
[3]平建友.爨文化论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6.6
【文化标志性语言及阐释企业文化】推荐阅读: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01-25
企业文化及简介10-19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12-01
供电企业形象定位及企业文化09-30
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及答案09-30
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的难点及对策09-02
浅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论文09-30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25
安全标志及使用指导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