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10篇)
1.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组织。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2).严把作业量关,避免“题海战术”。要求大部分作业在课堂完成,一天课外作业不超过20分钟,充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时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大力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招数和办法,把课堂改革和教研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实施模式。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课改实验”。
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作为提高新课改实验的内动力,把年级组办公室作为学习场所,大力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习惯,按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对策-共同解决”的程序处理教师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学习鞭策工作、带动课改,用学习驱动反思与总结。
(1).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为本,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积累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师技能比赛活动和教师教研论坛活动,加强对自身专业及新课改理论的钻研学习,使教师能将所思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并应用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教师结构年轻的实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使计算机的应用率,使用课件率达到100%,努力塑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充分发挥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教研力量,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上做文章,在“实践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举行“新课程开放研讨周”活动,届时实行教师、家长随意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这样集思广益切实为教师交流研讨提供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交流研究的范围,定期分析课改实践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工作思路;
(4).专题研讨和问题解析相结合,学校确保教研活动“三有”即有准备、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保证。“六转变”即一变过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为全员参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二变多数教师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变教研活动盲目性为有针对性;三变非实验教师“旁观者”为人人都是“当事人”;四变中心发言人只讲不反思为讲者、听者互动交流反思;五变重教不研究的“知识传授者”为教研并重的“教学研究者”。真正通过教研会议达到消除教师疑惑,解决教研难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确保新课改的实效性。
(5).资料积累与阶段展示相结合,每次研讨过程都是课改理论和实践的提升过程,每次总结与反思也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为此每个参与教师都要认真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有计划、总结,有反馈、有整改、做到专人整理资料,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把各种材料分类装订成册作为课改成果展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积极性,并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能力。
4.强化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合一”的课题研究,准备从改革教师备课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引领课改试验的实施。
(1).把备教案改为备学案,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学案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教”与“学”的要求,把以前单纯的教案,与学生的学习、练习的学案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成为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功用资料,大力倡导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听课不少于1节次。
(2).以“访”为先导,创设课题研究氛围。教师、学生、家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三维空间,为大兴课改之风,教务处要做好“四访”工作,即访教师,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遇到的焦点问题;访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访家长,倾听他们的呼声,打消他们的疑虑;访学校,争取他们地支持,解决教研教改的难题;严防出现师生困惑、家长疑虑、领导忐忑不安的困境。组织教师共同攻关出现的难点问题,努力为课改创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课改能力,促使“课改实验”。
(1).“走出去”开眼界,学校大力提供条件,通过网络查询、资料阅读等方式学习课改先行者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优质课观摩活动,开阔教师眼界,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新思路。
(2).“请进来”促提高。请进来,一是想方设法请专家来校作报告,重点是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课标解读;二是请专家对学校会诊,查找存在问题的症结,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广泛接纳校内外的同行品头论足,促进课改实验健康发展。
(3).实施“帮扶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积极帮助、生活上热情关怀、作风上严格要求,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力争一年入轨上路,两年转轨成型,三年独当一面。
(4).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碟,使新课改从理念、课堂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教师心目中都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学到新课改的基础知识。并且真正接受专家的点评和专业人士的经验熏陶。使教师不同程度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思想和方法。
6.抓实常规,全面落实“课改实验”。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新课改为重点,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认真落实五环节教学。
(2).自检--管理上,学校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3).校查--教学上,学校领导、教师进课堂听课(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看教案、查作业、看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成绩等。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期中期末全面考查。
(4).坚持半月一次大型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常规考核中,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全体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
(5).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堂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全体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月考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课堂里抓质量提高,课外教师跟踪五名差生进行调查转化,进一步落实新课改,老师走进新课程,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理解。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学生跟踪分析,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缺补漏,培优转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总之,新课改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实验工程,这项工程已明确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倍受社会关注,我们决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研究、交流、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评估体系等,为顺利实施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确保与新课改同行,和新课程同长。
54.新课改管理办法
根据全县教育例会精神和《临洮县2008年教育工作要点》及《临洮县教研室2008年工作计划》安排,为了确保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办法》及《教师考核办法》,为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在每次教研组或年级级例会上,各组要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各级下发的与课改有关的文件精神,学习课程标准,熟悉现有的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每周观看最新下发的教学光盘不少于3小时,看后要有听课记录。
二、成立组织结构,完善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师加祥为组长,杨福军、李文东、郭广顺、曹燕妮、赵琼、王小伟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教师培训。
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市、全县组织的集中培训,并且返校后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二轮培训。实验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选送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赶县、市重点培训。每周星期五定为校本培训时间,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组织教师到微机室进行计算机培训,在一个月内,使每名教师都顺利进行下载和查阅资料,并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逐步向计算机与课程整合转化。
四、教案的备写和签审。
上学年我校的远程教育已安装调试完成,已进入试用阶段。全校所有科任教师一律实行电子教案,对于无电子教案而上课者,视为旷课,按《临洮县连湾初级中学请假管理办法》执行,在上课结束后,要写教学反思或教后记,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同一年级相同科目实行集体备课,可由一人执笔,共同使用同一教案。
五、资料的整理。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反映到各教研组或教务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于某方面有所突破的同志,也要及时的将成功经验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大家共同交流并将交流的先进经验整理上报县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2.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二
一、思想是教师发展的灵魂
身为教师, 要不断充实自我, 终身学习, 以新鲜而丰富的知识滋润学生, 以健康而高尚的思想熏陶学生。
有人说, 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思想在哪里?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书本里有思想, 反思中有思想, 研究中有思想。
1. 书本里有思想
经常阅读报刊、上网浏览, 能让人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欣赏名著, 能使人不停地思考, 提升品位, 富有人格魄力。潜心钻研古今中外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 多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的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 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能帮助教师尽快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2. 反思中有思想
教学反思, 即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然后做出理性的思考, 以指导之后的教学。一般而言, 大致可以做如下反思:教材是否合理, 教学情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 教案设计是否恰当, 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语言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等等。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是教师必做的功课。唯有经常反思, 才能更新观念。有了新思想, 才能有新实践。
3. 研究中有思想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行反思, 当反思积累到一定程度, 自然就要进行专题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一般来说, 教学研究可以包括如下内容: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课堂以及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等等。
通过教学研究, 许多新理念接受检验, 诸多新思路逐渐形成, 多种新策略不断提出。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在任务驱动下, 让自己多学习、多思考,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逐步养成学习、思辨和研究的习惯, 不断提升的自己专业能力。
教师必须扎实地学习、深刻地反思和潜心地研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在研究中找到规律。
二、爱心是教师发展的基石
爱心是打开学生感情之门的钥匙。当学生感到你真诚地爱他们时, 其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因此, 教师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
学生各有特点, 教师应该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的爱心可以体现在点滴小事之中。例如, 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 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 常与学生沟通、谈心, 等等。这一切都是能让学生感受到的关怀, 这样的关怀会化为无穷的力量,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为人师者, 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师之灵魂, 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不仅树立自己的形象, 又时时浸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这份职业是美好的, 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对教育事业炽热的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三、追求是教师发展的动力
在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看来, “人生最可怕的敌人, 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确, 我们只有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才能有意识地为之奋斗, 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广口瓶中, 盖上透明的盖子。跳蚤在瓶子里不停地跳动, 并撞到盖子。数次过后, 跳蚤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于是, 实验人员拿掉盖子, 虽然跳蚤继续在跳, 但不会跳出广口瓶以外。因为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 并且已适应这种情况, 不再改变。其实, 人也一样, 有怎样的目标就有怎样的人生。所以, 要把握好人生目标的定位。因此, 教师必须为自己设定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目标, 不能安于现状, 否则便丧失了努力奋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农村新课程改革实施还有多远 篇三
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这就需要创建新型的优质课堂。
【关键词】 农村 新课程 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整的一种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师联手合作。
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要发生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二、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探索中增强探究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价值和意义更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全程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新课改背景下还要实现学生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的转变,问题是学生心理需要与知识水平之间产生的困惑,科学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三、如何创建优质课堂
现代教育已进入了一个以追求质量为特征的时代,优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优质的课堂,要实现优质课堂的创建,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在创建优质课堂的探索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意在做、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和操作演练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几种困惑:
困惑一:教学方法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但课改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将如何继承值得我们去思考。
困惑二:如何处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教材中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中又缺少体现,补充内容,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
困惑三: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如何设计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困惑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几种对策
对策一: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否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
对策二: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遵循课标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按照课标要求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策三:探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进一步按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根据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预先设计问题探究,提倡学生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编写学习计划;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对策四:探索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辅导方式
学生受家庭条件、课余时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搜集材料的途径、方式等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提出合理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如提供学习材料,指导研究方法等等,减少学习上的阻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合作意识。
对策五: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集体备课时在经常性地研讨基础上,以分片形式积极探求与兄弟学校、科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有困难而裹足不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与改革同行,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4.学校2012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四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东风镇东风中心校根据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创新地开展课程改革,努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二、东风镇东风中心校新课程改革领导机构
组长林登发
副组长孔德富
成员王燕苏远刚向云祥毛昌荣 李瑜各个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
三、主要工作目标
1、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现有课程设置中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对生活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4、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师资培训
.新课程改革,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新课程改革培训的重点是教师,教师的观念不变那么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教师积极进行培训,我校一贯结合学校实际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一系列关于新课改教师培训,对全校课改年级教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使每一位教师从思想上对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岗中培训”,新课程的内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渗透到教学中去的,因此,岗中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使培训工作不断深化,使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共同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领导积极为教师提供较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学习课程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探讨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变革等,不断升华教师的思想认识。
四、实施中的具体工作
抓“课改”之机遇,让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等方面,全
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然,我们深知,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实事求是,全员参与,齐心协力。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好课改工作,实现课改的既定目标,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我校通过开展“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校本研讨活动,使每位教师达到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运用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要;、确立课改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因此,更新课程观念,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
2、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索学生评价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知识性考试,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实行评价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坚持鼓励性评价、指导性评价,实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心理,真正做到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
熟知课程内容,切实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
于教材。在制定学科目标时,做到“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四位一体”。
3、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在执行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努力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好的为教育发展服务;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将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会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东风中心校
5.车盘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新课程课改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为方针,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全面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组建领导小组:
顺应新课程课改的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我县的新课程改革,我校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了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工作,并同时成立了新课程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统一认识,商讨新课程课改活动的各项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张代军(车盘中学校长)副组长:卢运国(车盘中学教导主任)组 员: 李兴华
乔社法
成 员: 杜新华
廉亚萍
王
琦
马彩虹 郭精娟
高云鹏 张京卫
王竹洁
三、工作目标
以课程课改试点实验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初步建立与新课程教育相配套的合理、科学和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
2、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校“自主化”课题研究,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任务与要求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改,学校全面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学习理解体会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教育观念转变。(1)准确把握课程改革要求,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理论学习、交流、讨论、反思与总结,教师应理解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内容,形成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树立自身努力的目标,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2)树立课程新观念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
(二)在课程改革中,让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1、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重构“教师”的概念,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还有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需要丰富创造力。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复杂、有意义、创造性劳动。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课程改革研究者的意识。
2、在“案例研究”的科研活动中,结合教研活动,把“案例研究”思想方法,贯穿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觉地把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的能力。
(三)在教研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备课、说课、试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每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形成指导学生转变、形成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能力。(1)强化师生交往,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与习惯。
(3)在制定学科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中上,要从儿童的体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4)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构建适应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机制。
五、主要实施措施:
(一)统一认识
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教师的贯彻实施,同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离不开广大教师,领导小组深知,要想更好地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在学校内部达到共识,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教育教学理念,所以,学校将召开新课程改革专项工作会议,在教师中首先做好发动工作。
(二)组织各类讲座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取得预期的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计划邀请教育局有关领导来我校作有关新课程改革活动的专项讲座,同时分别邀请我县的知名教师和教育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来为我校的教师作各学科的专题讲座。并计划在学年新初一开设是“网络教学改革实验班”,探讨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教师培训
1、拟于暑期开展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培训活动。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与资料;
其次,教师互相讨论,探讨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再次,学校将在教师中组织一次新课程改革的测试活动;
另外,要求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中,撰写心得体会的文章,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业务培训 在暑期中,确定2008学年新初一的各科任课教师,重点组织这些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教研室、教科室的领导来为我校的教师作各学科的专题讲座,参加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活动。
(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自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实施工作正式启动起,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使各年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新课程改革。
尤其是新初一,作为宣传发动工作的重点。将于放暑假前向六年级毕业生发放有关新课程课改的宣传资料,并向每一名六年级毕业生的家长发放《走进新课程――致家长的一封信》,在社会上做好新课程课改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的学生家长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开展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实施工作。
车盘中学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
学校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既可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也可以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社会的迅猛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我校着手学校课程开发的探索。
关键词:学校课程 三级课程体系 个性化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放眼当今世界,新技术新理念风起云涌,教育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趋向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人文主义,所有的这些都兆示着:教育,不仅是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甚至更细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评价模式等所有的环节都将发生全方位的变化1999年6月牙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开始构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
2001年6月教育部分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此,学校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程的蓬勃发展。
2003年9月,嘉善县全面实施新课程,其三级管理体系也给予我们学校开发和实施学校
课程的权力,我们深知:开设学校课程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能否开发好学校课程也将成为一所学校的大亮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地方、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多年来,我校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创建新时期一流学校为办学目标。无疑,抓住课改的契机,珍惜并运用好教育部给我们的权力,利用和挖掘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好学校课程,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并形成自身的特色教育,将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意义
1、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快全面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见、愉快地成长为宗旨,学校课程的开发更注重了校与校、生与生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应的课程政策,注重学生兴趣与体验,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已方方面面的素养的需要。
2、促进老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开发观念。
首先,学校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并将此看作是他们专业职责的一部分,在开发过程中将突显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行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间的“讨论”方式,或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仅成就了学生个性发展,更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形成学校自己的教育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载体,它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培养多元化人才,还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或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劳动者,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上来,而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国家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组织分配课程资源和控制、支配学校课程的权利,而学校课程开发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拥有了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课程将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领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内外部条件,基于这种综合条件,发挥优势,利用开发和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改造传统学科教学,使学校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更使学校走出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
总之,学校课程的开发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学校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在课程的选择中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校课程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 的,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学校课程开发得到蓬勃发展。尤其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80年代曾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官员的广泛推动,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主权,教育部门拨出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美国80年代开展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课程开发”在香港和台湾受到重视。香港于1988年
9月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计划,设立三类特别资助的学校本位课程设计项目;台湾在80年代中后期引入西方教育文献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1998年9月,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该课程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学校课程的开发。
80年代初,校本课程在大陆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中应运而生,如北京市陈经伦中学探索、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结构;90年代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提出使学校、教师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由此,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出现了不同学校之间在课程上流派林立、“百舸争流”的局面。如北京八中开设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崭新的创造型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将“选修课、活动课”改变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改造。这些探索,都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我们的校本开发。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化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发端于7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实现自己的性向和潜能的倾向,认为人是主动的、理发的、成长的,是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所以人有其积极的生命与生存态度。
人本化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的理智,认为环境和教育不要试图控制他们的发展方式,只提供给他们意义上的需要和条件。人本化教学要求有能承担人性化角色的教师,来创设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有成就感的学生自我观念,认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并不在知识传授,而是以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作为教学成功的最主要保证――认为如果能形成真实、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气氛,那么,由情感所推动着的“参与”活动会导致奇迹般的教学效果的发生。
成熟的学校课程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符合学校需要和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教师能够比较充分地把握课程的意图,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显然,学校课程的开发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化教学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2、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论
20世纪年代学校课程开发的概念在欧美国家被率先提出来,它表明了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贝克曾提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基于此,样本课程开发所秉持的主要理念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表现出多样性、可选择性、适切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学校课程开发满足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充分注意到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教学个性,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优势;“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学校课程开发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校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组成合作共同体进行开发事务。可见,校本开发在拓宽课程范围、适应适应个别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形成学校特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一切从发扬学生个性,使他们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2、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发展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和实施课程;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体,开发和利用课程。
3、有针对性原则。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的课程,所以学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兴趣特长以及学校教师特点来设计开发学校课程。同时,学校课程的开发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应根据社会、学校、学生需要来进行,按需开发。
4、开设课程多样性。由于学校课程按需开发,而社会、学生需求是多元化的,学生差异又多样化,所以设计开发应多样化。但是,多样化也不是“因人设课”,为需要而设课,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如师资等,更应挖掘社会资源,为校服务。
5、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前提。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学校课程则注重独特性、差异性。所以,学校课程的开发要着眼于如何发挥其优势,充分体现其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并使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五、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
具体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上:
(一)学校发展:
1、通过对艺术人生的开发,将原来无规范的课余活动改造成有良好结构的教育体系。
2、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完善硬件设施,构造软件环境,探索和建设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学校课程。使学校教育形成特色,并趋向成熟。
3、探讨和研究学校课程开发的可行方式、途径及具体举措,总结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为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照。
4、在开发中培养教师相互合作的精神,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教师发展
1、教师在学校课程开发实践中掌握课程理论、培养良好的课程意识,形成或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2、掌握学校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3、通过不断的反馈、反思、整改,形成有关课程的安全集、论文或感悟集,申报反映自身开发成效的课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三)学生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实践能力,使其健康全面发展。
2、英语课程的生活化,缩小英语在城乡学生间的差距;鼓励学生对教师意见的反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善于发现、善于交流的能力,使其具备发展的基本素质。
3、培养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六、学校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职责,主要由分管校长 ———→ 教务处、教科室 ———→ 教师等几个环节,具体职责如下:
分 管 校 长:
统筹、组织、管理
教务处、教科室: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负责落实课程设置,制定实施方案,各学区间的协调,包括教师、场地等的协调,以及理论的培训,开发过程中信息、资料的收集等。
教
师:
各课程的具体开发者,负责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及动员、组织、管理、信息收集等。
(二)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
在原有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教师专业特长,列出“学校课程菜单”,供教师、学生参考、选择。共分三大类5个课程。
1、公共类学校课程。主要指一些人文类、管理类、体艺类学校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美感、心理,使其正确地发挥其科学知识、专业特长,从而服务于社会。对此,在综合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人生课程,(包括形体课、球类、乐器演奏、小合唱、绘画、文学创作等形式)。
2、研究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主要在英语学科中开设生活英语,包括生活英语对话、课本剧、小品英语等形式;以及开设科技小制作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
3、隐性课程,是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着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建学生社团、教师师德培训,使全校师生全员参与,从而构建校园浓厚的育人氛围。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其他内容、形式。
(三)制定实施方案。在同类研究的基础上,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目的,根据课程改革形势,结合本校、本地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大致结构等,制定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四)开发步骤
1、开发的起始阶段(2004、2――2004、7)
学校把每天下午作业整理课后的一节课定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语音室、科技室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基础上,撰写自己承担课程的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活动安排、评价建议等。
在实践过程中,不定期开展各种研讨,校与师、师与师、师与生之间交流、探讨、反思、整改,并对各种信息、资料如教师的案例、心得进行收集。期末,各课程召开一次成果展示会。
初步确定评价方式。
2、第二阶段(暑期)
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挑选典型案例,探讨、改进、并汇编成册,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共享。
及时总结经验,针对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
教师完成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或心得体会。
3、第三阶段(2007、9――2008、1)
把暑期汇编后的案例作为初步的学校课程实施,在实践中共同探讨、修改其中不足,并进一步拓展、丰富其内容。
逐步开始编制各种参考资料、课程标准,改善评价方式。
4、总结阶段(2008、1――2008、9)
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进一步完善课程框架,丰富课程内容,力示课程基于学校,突出学校特色,发扬师生个性。期末整理、汇编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鼓励教师对本课程进入深化,尽量多的展现个性,探讨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评价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和应用有关信息,不断改进的过程,有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学校课程的特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重点不过分注重具体成果,而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教师的收获。
形成性评价方面主要根据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等,可采用个人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块;终结性评价参照期末展示成果,结合形成性评价,作出最后的评价。
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结
我们车盘中学七年级课程开设是按照《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上的规定开设课程,安排课时的。在课程开设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后来根据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新课程实验中开设学校课程的指导意见》,我们选择了“写字训练”,订了一套教材和其它一些配套材料。
另外综合实践的两课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排了班会和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内容就安排在班会课里开展。
地方课程按照要求统一用《棉花之乡》这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课时。
新课程在七年级使用以来,师生的总体反映较好,普遍认为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主题突出,实用性(和生活的结合)较强,图文并茂,学生比较感兴趣也较易接受。教师反映内容较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情景教育深化,与生活实际、现代化建设、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内容较为丰富,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上题型较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历史与社会为例,从大量的案例出发,注重学生自主练习,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探究的能力。
基于新课程的以上特点,我们学校的教师也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把自身作为一个引导者,精选内容,以小组讨论、探讨,多说多演,游戏,情景设置,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等方法,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从而学会学习。
师生一致反映,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较,新课程下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敢于创新、敢于主动探究、团体合作的精神也增强。
但新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师生都反映:教材内容偏多,涉及范围太广,但课时偏少,比如科学课教材很好,但每周只有4节课,完成教学内容有些难度。同时有老师反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融入或适应课堂,有些如英语学科的内容不好实际操作,配套练习还停留在传统的教材上面,这些都使预期的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
此外,新课程如何评价才合理,这也是让每一个教师感到疑惑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到底能否配套。
学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加强对教科研的组织和管理:
(1)教研组活动安排固定时间(本学期各教研组活动内容至少分出一半时 间放在新课程上),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提出问题。
(2)七年级教师每星期把课后小结整理一次交到教科室,教科室分析、整 理、发现有共性的问题,交到校长室,由校长室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发到相关科室或教研组作专题研讨,拿出结论。
(3)七年级各班各科上课时全校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去听课,同时,教务处、教科室也加强在七年级中的随堂听课。
(4)为配合新课程实施,在初一中办了一个网络教学实验班,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撑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课改反思
1、观念问题。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是立校之本,也是学校课程开发之本。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学校、教师、学生过分地依赖和迷信传统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及顺利进行,需广大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课程开发观,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2、教师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学校课程开发过程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活动,包括问题的形成、方法设计及课程的领导、实践性研究等,所以,学校课程开发不仅要有开发的意识,愿望,更要有开发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所十分缺乏的。
3、缺少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课程开发是毫无经验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要提高教师知识、技能和开发能力,都需要有关专家作理论上的培训与指导,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新 课 程 课 改 方 案 安 排 及 总 结
6.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陕西省新课程实施方案》,立足我校实际资源,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目标任务
1、结合我校实际,2007年秋季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定好课程计划,安排好教学工作,加强课程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形成具有蒲溪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2、加强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今年暑假,我校组织专人到省教院、广东及海南进行新课改通识培训;安排组织任课教师到市参加新课改教材培训。我校还利用教师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高中新课改的背景与目标》、《高中新课程的设置与评价》、《校本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校本培训。坚持“边改革、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思路,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新课改的全过程。
3、以课改为动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
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主导,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4、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成立学分评估认定小组,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制定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学分管理。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5、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成立选课指导小组,制定选课指导方案。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及选修课程。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接轨与共享。
6、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派专人到市上参加学籍管理培训。学校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软件,由专人管理,认真如实地记录学生的学籍、成长记录、学分、素质评价等信息。
7、学校提供政策保障,落实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改组织、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加强图书室、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
三、组织与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汉阴县蒲溪中学
7.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七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8.试论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实施 篇八
关键词:教学;课程改革;效果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6-01
新的教育环境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强化学生的能力发展,只有教学改革才能改变目前我们被动教育的形式。所以,学校方面鼓励并要求教师进行课改,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两年的课改进程的不断摸索下,我们学校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学校主要使用了六步教学法,学校内部设计教学方案和导学内容,将学生以六到八人为单位分成一组,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成绩及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打乱分组,这样的分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组内之间互相帮助,组与组之间良性竞争。这种教学改革模式顺应了新课改提出的以顺应学生终身发展为准则的新思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改革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中东型,改变了传统教育的不良影响。
一、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认真备课,设置具体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
好的课程对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很积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探索和发现,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水平。想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并提出一些列的符合教育发展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都是从问题发展而来的,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够带领我们思考研究,并且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分析,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分析问题并思考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问题的俄解决。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如此,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思考、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从中学习到相关知识与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需要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备课时要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让我们提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问题中去思考、去实践、去分析、去探索,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教学中恰如其分的问题表现在难度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要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不断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设置的问题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备课时一定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要思考清楚,使我们的课题教学富有艺术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其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地位不够重视,所以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的过程为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在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应用,如果老师不再像之前一样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反而不会学习了,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独立的意识和形态,没有完全自主的思维模式,更没有和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实践操作过程,其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能满足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和设定,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是毫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认真分析目前的教育形式,要掌握已有的教学方法,确定其应用的细节,要在分析和探究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水平,要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展开学习,让这些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进行学习,总结并归纳相对应的知识内容,最终掌握新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些理论支撑,但当这些理论要落实在生活和学习实际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进度以及不好把握课堂的节奏,我们的老师往往省去了这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不利局面,提高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创造力。
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交流,详细的展开实践和操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新的概念定义,掌握新的学习思想,实现新的学习能力的应用。这种状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注意观察并搜集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些可以开拓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智力,强化学生思维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要主动学习,教师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活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好;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再认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九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县各地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在风起云涌之际,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我校开始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能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己经实施新课程教学实验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意义和目标
通过实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并积极参与课改的良好氛围。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完善新课程标准提供实践依据。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及教育管理人员。建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带动我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机构,加强行政,业务领导
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玉明(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管理领导职能)
副组长:贺光祥(负责新课程实施全面业务指导)
成 员:何袁华吴秀成杨兴华 杨佳富
三、措施和策略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积极创建学习化校园,响亮地提出“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学校是呆板,沉闷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崇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风气。确保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数量
(二)搞好培训,全力打造教师素质
培训原则:实施新课程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必须贯穿在新课程实施推广工作之中,采用“培训超前于实验并与新课程同行”的工作策略,做到边培训边教学,做好后继年级新课程教材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积极参加教育局、猫洞乡中心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使教师逐步掌握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驾驭教材和进行教学的能力。除此而外,根据上级的培训内容,由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好校本培训。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让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我校由于是一所有着较多村完小的农村小学,全乡参与人员有限,活动形式受到时间限制,活动开展受到经费限制,无法为每位教师提供参与的条件,同进难以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摒弃形式,建立立足学校实际的教学研究制度。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课例评析”、“三课(听、说、评课)一条龙”等为主要形式,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四)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
学校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或挪用。语、数等课程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规定的课时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每周5课时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得以任何理由把其挪作它用。
(五)立足课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在学习课标的研究教材上下功夫,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并做好笔记。对新课程教材,要以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课标的教育目标为依据,整体了解,宏观把握、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应体现在三维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应注重课例研究,勇于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尝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从课堂教学常规入手,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将把“一堂好课,应当着问题进入,在课堂里得到解决,又带着新的问题进入下一节课”作为课标的标准。
(六)改革评价制度,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具有导向、激励、反馈调控、鉴定选拔等多种功能,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育工作真实的“指挥棒”,也是“课改”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学校要建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不断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
新的学期,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大地小学
10.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十
“思维新课堂”是梦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梦想课堂的最佳境界。“思维新课堂”是和悦的、激情的、生动的、丰富且高效的,是师生共度的美好课堂时光,是学生思维成长的乐园。百年三小立在改革的潮头,承担历史的重任,以培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人才为己任,开始了课堂改革的新篇章。
一、“思维新课堂”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新课堂”?
“思维新课堂”,是一种以思维差异为资源,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全程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
“思维新课堂”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课堂。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二是以探究为途径,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以激活思维为目标,追求学生课堂发展的最大化。
(二)“思维新课堂”的内涵解读
1、基本思路
以“组织学习”为基础,以“思维碰撞”为亮点,以“一科一模”为特色,建构凸显“学科特征”的个性化课堂。
2、具体内涵
(1)以“组织学习”为基础
优化教学组织、强化组织艺术(教学组织:同伴协作、小组学习、全班合作)
(2)以“思维碰撞”为亮点
课堂要素:①问题为基础──引发思维;②探讨为阶梯──聚合思维;③碰撞为亮点——发散思维;④反馈为关键──矫正思维;⑤变式为保障──迁移思维。
“思维碰撞”是思维成果的表达,是思辨能力(特别是反思和批判)的体现。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含有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碰撞”的前提是认知与问题,“碰撞”的基础是探究与推理,“碰撞”的保障是反馈与评价,“碰撞”的发展是迁移与实践。
“思维碰撞”的形成途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聚同化异、求同存异;“思维碰撞”的主要方法:质疑、对话、辩论、推理、评析;“思维”课堂的五大利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角色模拟、验证操作、变式练习、反馈矫正。
(3)以“一科一模”为特色
建构符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案例式教学”、数学学科的“问题式教学”、英语学科的“情境式教学”……
3、基本要求
高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有思想的人”(课堂表现:有规则的倾听、有思考的阅读、有根据的表述、有主见的辩论、有策略的行动)。
深度:指课堂教学要有内涵,问题发掘能够引领学生智慧发展。提问与追问,表达与反馈都具有思维成果,非人云亦云和口舌逞能。
适度:思维活动张弛相济、思维对话节奏明快。既要加大课堂的思维含量,赋予课堂对话以思维价值,又要善于给思维留白。
进度:将课堂教学置于课程的大视野之下,要善于整合教材、整合问题,减少课堂的无效提问,简化教学程序,重点关注学思维活动而非预设内容的完整。
梯度: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问题和活动设计具有台阶梯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温度:学生能够展现思维灵性、张扬个性本真,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课堂学习的愉悦,感受课堂生活的温馨,把课堂建设成为丰富和灵动的生态课堂。
二、“思维新课堂”基本理念确立依据
1、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
学思并重、循循善诱、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等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巨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让优秀的教学传统在新课堂中继续发挥作用,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2、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2、教师要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
3、采取学生质疑和老师提炼两种方式定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老师要深入解读教材,确保提炼的问题有价值。
4、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二)课中解疑,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1、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碰撞思维。
3、教师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参与、学习、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成功。
本环节要注意三点:
1、要有序组织交流。明确学生的角色分工,引导学生有效交流。
2、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敢于质疑,相互补充,正确评价。
3、教师要做好调控,适时点拨、引导、小结、提升。
(三)练中质疑,师生共探,发散思维。
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做到有梯度、有密度、有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生成的疑问,师生共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本环节要注意三点:
1、练习的设计要有质量,突出巩固,突出运用,突出提高。
2、训练的形式要多样。
3、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拓展延伸,内化提升,迁移思维。
拓展延伸是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对课后的拓展延伸内容设计要精当,达到迁移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师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新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课堂效益。
四、“思维新课堂”的实施路径
路径
1、从建立合作课堂开始
突破合作课堂首先需要建立合作课堂,这是建构“思维”课堂的起步。
路径
2、使用“学业纸”
传统教案(立足教师、知识搬运)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堂同质)学业纸(从集慧走向个性)个性化(活动纸、问题单)
路径
3、全力打造“思维碰撞”课堂的三块基石
(1)整合问题——“思维”课堂成功的前提(2)活动设计——“思维”课堂质量的保证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随意性活动,是不可能达成高质量的“思维碰撞”,也不可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学业纸”或多媒体,对学习活动精心设计,为学生学习画好“施
“
“竞读与赛答”“见解与质疑”“展示---反馈”……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论据、不同成果等等,都可以形成“思维碰撞”。
五、构建梦想思维课堂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8月)
1.撰写思维课堂改革行动方案,提前谋划,确立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5月-6月)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理论著作和刊物,初步把握目的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6月-7月)
3、确立实验班级,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7月-8月)
4、暑假期间即完成开学后改革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导学案的设计,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活动实施的步骤、方法。(7月-8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年9月--12月)
1、实验班级开始改革实验。以思维课堂为目标,改变授课方式,以导学案为经,以活动为纬,组织课堂,推进改革。
2、实验班教师每天下午组织研讨活动,总结一天的实验经验,形成书面经验交流材料。
3、每周组织一次展示活动,在教导处的组织下上一节展示课,通过评课议课,不断改进方式方法。
4、周五实验班教师在教导处组织下进行一周总结,提炼经验。
5、每月一展示。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课改成果展示,组织教师交流,并撰
8准备工作:
1、教师培训:课堂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2、建立预习本
3、学生合作学习分组
4、小组成员分工
5、小组文化建设:组名、组训、组徽、奋斗目标等
6、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月汇总表
7、评价表
8、备课模式要求
一、备课形式:
1、采取电子备课和案头备课相结合的形式备课,突出科学性、实用性。
2、按照“思维新课堂”四个教学环节来备课:
(1)预习质疑,自主探究,引发思维。
(2)课中解疑,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3)练中质疑,师生共探,发散思维。
(4)拓展延伸,内化提升,迁移思维。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10-0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06-25
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07-05
新课程改革试题答案07-29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08-28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09-09
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09-10
新课程改革工作规划06-30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10-04
教师新课程改革演讲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