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患者心理护理(精选13篇)
1.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
林小玲 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3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0例体检的城镇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SCL-90总分(152.91±35.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25.98±28.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1);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敌对、恐惧7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强迫、精神病性2个因子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该类人群处于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家属;调查分析;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ntal Health Survey Analysis【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amilies.Methods: Select the familie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300 case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urban residents medical select 300 cases as a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SCL-90)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wo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Results: SCL-90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52.91±35.32)m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125.98±28.51)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 = 4.62, P <0.01);observation group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a, hostility six scores and scores were higher(P <0.05 or P <0.01), two forced differences psychosis and fear three factor scor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s: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e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re is a very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hould be targeted interventions, so that kind of crowd in a healthy state of mind.[Key words] schizophrenia;familie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医疗模式的不断深入人心,患者家属的心理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义务工作者的重视,特别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给家属的物质和精神都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20-45岁的青壮年,在行为、思想等多方面均可表现为各种分裂,由此,患者表现出的各种严重的生活实践,使得家属长时间处在心理的应急状态,严重影响家属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将具有积极作用。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300例。入组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研究对象为患者的直系亲属霍配偶;③研究对象年龄超过18周岁,且与患者生活在一起,本身排除精神病史、脏腑功能不全史和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等。④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58例,女147例;年龄18-45岁(47.5±7.21);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80 例,初中156 例,小学及文盲59 例;职业:农民58 例,工人 92例,干部82 例,无业人员 68例。身份:父母148 例,配偶81 例,子女71 例。对照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0例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排除重大疾病史;②近期无负性生活事件刺激;③无精神活性物质成瘾。其中男158例女132例;年龄22-49岁,(46.7±8.92);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54例,初中146例,小学85例,文盲10例;职业:工人92 例,农民 80例,干部50 例,无业人员 78例。两组人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x±s)
组别 例数 年龄 教育年限
观察组 300 47.5±7.21 9.30±3.83 对照组 300 46.7±8.92 9.90±3.59 t 0.450 0.580 p 0.628 0.339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是目前医疗系统最常应用的用于门诊测量精神和心理障碍的量表。该量表共90个问题,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等10个症状因子。任一因子的得分≥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重度的心理卫生问题。[2]
1.2.2 研究方法 由专业的测试人员对两组研究对象首先给予健康宣教,对本研究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研究对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而后,采用不记名的形式,根据介绍的测试流程自助完成量表的填写,现场组织好量表的回收工作,对漏题等情况当场给予指导。
1.2.3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SCL-90总分及因子评分比较 见表2。结果表示,研究组SCL-90除了强迫、精神病性、恐惧因子分,其余各项因子分均高 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评分比较(x±s)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躯体化 1.85±0.52 1.42±0.31 5.32 ﹤0.01 强迫 2.01±0.35 1.53±0.52 0.53 ﹥0.05 人际关系 2.56±0.35 1.58±0.54 6.40 ﹤0.01 抑郁 1.89±0.53 1.49±0.52 5.24 ﹤0.01 焦虑 1.52±0.46 1.48±0.56 6.45 ﹤0.01 偏执 1.73±0.54 1.45±0.58 4.6 ﹤0.05 敌对 1.62±0.45 1.53±0.58 5.62 ﹤0.01 精神病性 1.45±0.48 1.43±0.29 0.93 ﹥0.05 恐惧 1.96±0.56 1.28±0.38 8.1 ﹤0.01 总分 152.91±35.32 125.98±28.51 5.61 ﹤0.01 讨论 3.1 本文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家属的SCL-90量表数据显示,除了强迫和精神病性,其他各项因子和总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等因子分得分差异尤为显著(p<0.01),由此分析,研究组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精神分裂患者家属由于患者的行为等生活事件心理情况受到影响,不仅身体状况,包括消极情绪、人际关系等也受到严重影响 [4-5]。
3.2 从本文结果可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1)社会原因:由于精神分裂疾病患者遭受社会的歧视,在婚姻、生活、工作等方面均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疾病的长病程等原因,家属除了会遭受物质上的压力,心理上也会有较大的压力[3]。(2)家属的精神科知识的缺乏: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疾病缺少认识,使他们在亲属患病后感产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的消极心理,不仅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情况,同时影响治疗的效果和治疗后的康复情况。(3)经济负担沉重: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病情经常反复,病程长,医疗费用支出具有长期性,对整个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庭经济费用支出增加或收入减少而使家庭陷入贫困,导致家属出现躯体不适、焦虑、抑郁和无助等心理状况。
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在日常医护工作中,重视家属的不良心理问题,医护加强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家属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家属寻求各类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关心与支持,以使其树立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27.[2] 金 华,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12):260.[3] 李延红,姜长青,辛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555-558.[4] 赵向辉,马淑香.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不同家庭成员对比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136-138.[5]李梅香,李 宇,马振武.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30-432.[6] 陈自丽,陈美霞,住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态及护理干预措施[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2):177-178.[7] 李天放,黄德斌,孙 静等.精神病患者带给家庭的主客观负担[J].中国临床康复,2005,19(40):186-187.
2.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二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 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 促进早日康复。我们对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 (1) 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 [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2) 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 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 病情基本稳定; (3) 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60例, 女40例;年龄18岁~58岁, 平均年龄 (35±12.6) 岁;已婚70例, 未婚30例;病程2个月~11个月。
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 定期组织学习, 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 期盼早日回家, 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 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 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2个月~4个月。
2.1 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 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首先, 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地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 谈话时面部的表情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 讲授衣着整齐, 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 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2.2 行为训练
训练从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 不随地大小便, 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 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 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 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 鼓励他们互帮互学,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得不认真的, 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 做不好的原因, 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同时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 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 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2个月~4个月。
2.3 特权强化
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模式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 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 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 不穿休养服, 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 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 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训练。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 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 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
3 结果
经过2个月~4个月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 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 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 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0例 (80.0%) ;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 基本能自理生活17例 (17%) ;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74例 (74%) ;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3例 (23%) ;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11例 (11%) ;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27例 (27%) , 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4 讨论
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患者的异常行为往往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甚至还会遭到亲人或其他人的误解和指责, 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应激。当疾病处于康复期, 患者回忆疾病期的往事, 往往痛悔不可挽回的损失, 心理上又增添了新的矛盾。为此, 如何帮助康复期的患者从不安、烦闷、消极或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 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方面[3]。据报道, 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受损的程度, 使其重返社会, 保证其生活质量[4]。
心理护理的成效, 取决于护理人员精通业务, 优良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技巧。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 发现患者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 以良好的态度与患者交往, 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亲切可信, 这样, 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愿意流露。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耐心给予安慰和指导, 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 以消除患者的痛苦, 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全面康复。
总之, 加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 提高社交功能和劳动技能、生活质量,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护理, 可明显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7
[2]范肖冬, 汪向东, 于欣, 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72~79
[3]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741
3.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特点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8-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属于精神病中的重症,约占整个精神科住院患者的50%之多,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患者的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之间不能配合[1]。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缺乏,否认有病,在各种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易产生各种意外。了解掌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而采取防护措施,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对治疗预防疾病复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猜疑:无端地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情绪易变,好无故发脾气或紧张恐惧。
淡漠:对人冷淡,回避社交,寡言少语,常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对他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
懒散:不讲个人卫生,对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学生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批评也觉得无所谓,仍然我行我素。
自语、自笑:经常听到病人喃喃自语,不知所云,或者独自发笑,令人不解。
性格:性格改变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或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对声音和感觉比较敏感,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2]。
情绪:情绪反常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得淡漠,疏远不理,即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
意志反应:意志减退一反原来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工,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听讲,不愿交作业,甚至逃学;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常日高三竿而拥被不起。
窥镜症状:长时间呆坐在镜于前面,端详自己的面容。这可能是由于一种叫做感知综合障碍的症状造成的使病人看到自己的脸变形了,或者不真实了,所以才长时间照镜子。
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总强调自己失眠、头痛、易疲劳,以此为理由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并且安于现状,既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也不积极地诊治身体的不舒服[3]。这是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之一。
2护理体会
社会的歧视,以及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4]。因此,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服药是治疗的关键,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时,医护人员要亲自给药,并设法保证患者服下,以“送药到口、检查服用、服后离开”。防止患者将药藏在舌下、指缝间、口腔两颊、烟盒和拐角处,或乘人不注意时将药片扔掉或吐掉,因此,服药时一定要仔细检查,严防患者将积存的药片一次性吞服,造成意外事故。对那些拒绝服药者,可以用鼻饲法给药,另外,注意观察服药后有无药物反应的发生,可及时与医生联系,对症处理。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症状活跃时期,某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掌握病史,分析可能发生的意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工作责任心,平时要不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收集危险物品:如:刀、剪、绳、钥匙、手表、手提袋等物品,要严格保管,不得带入病房或存留在患者身上,经常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有伤人、自伤、毁物、逃跑企图的患者。患者活动的场所,要随时查看并有专人陪同,防止患者攀登高处或追逐奔跑,防患于未然。
由于精神病有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阶段。所以,住院时间一般需要几个月不等,加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些副作用,不少患者总觉得康复期力不从心,易疲乏,对外界感到生疏,怕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这时应鼓励患者参加各种活动,如做一些较轻而又安全的劳动,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力,爱好与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进步其爱好。对一般患者宜安排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和简易的手工劳作。如看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散步、看画报、拆纱头、户外除草、清洁环境等,使患者转移病态思维和放松思想情绪,感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对忧郁、情绪低沉的患者,宜安置在人多、气氛活跃的环境中,选择色彩鲜艳的品种进行工疗,并让他们参加热情奔放、欢乐愉快的娱疗活动;兴奋激动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单调安静的环境中,选择患者愿意做的项目进行工疗,避免参加易引起兴奋的文娱活动;对慢性衰退的患者,宜安排简单刻板的工疗项目,督促练习患者活动,使患者的智能,行为等精神状态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有特长或康复期患者,可安排较为复杂的工娱活动,如排练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缝纫、编结、制作精细的工艺品等。这些有利于患者智能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恢复,生活爱好的进步,从而为其出院,重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2]陈彦方.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9-93
[3]马凤杰.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95
4.精神病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四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精神病患者日常应加强康复治疗,在病人出院时,病人及家属应弄清病患所得疾病的性质和复发的可能性,应了解该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和防止复发的一些具体措施。
定期检查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病人应定期到医院、门诊部复查,还需要及时的了解病况,适时调整服药剂量,并指导病人的生活,使用的剂量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来调整好,家属切不可自作主张擅自增减药物,更不可随意停用或加用某种药物。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来说,要安排好病人的日常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患者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要参加户外活动。尤其要融入到社会中去,与人相处,结识朋友。
人们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病人,切不能讨厌、嫌弃病人,更不能对病人讽刺、挖苦和歧视。努力病人自己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患者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5.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篇五
1.心理护理的内涵特征。
心理护理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加强交流和行为影响等各种护理方式途径,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缓解精神压力,使患者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护理行为。心理护理强调护理实践的全程服务,通过护理人员温和可亲的言谈举止及娴熟的技术操作建构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专业性暗示、引导、解释等语言行为,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疾病患者,其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不同,针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性化不良心理问题,需采取因人而异的对策解除患者心理负担;针对手术患者、精神患者等心理共性问题和潜在问题应进行预防性干预,增强患者身心康复效果。
2.老年性疾病给老年病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
人体活动是通过身体各种组织结构共同协调完成的,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需依靠人体疾病防御性能来保障。人体进入老年阶段后其身体器官组织逐渐发生老化,生理适应性和疾病抵抗力相对衰退,造成老年性疾病发病概率增高。
2.1常见性老年病通俗的说,老年病是指老年人易患的相关疾病,它是在老年人身体脏器老化过程中,发生功能性衰变和障碍所导致的相关疾病,诸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脑心血管疾病,这类与机体衰老退化和性变相关的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有些在中老年期均可发生的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节炎、脑出血、骨质疏松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心肌梗死等等常见性疾病,通常与老年人的病理性变化、长期过度劳损导致体质下降有关;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像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的肺炎、胃肠炎、肾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在老年期内发生后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病状后果,引起并发症或癌变。调查发现,我国老年人易患的老年病多为癌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胆囊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其中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往往会造成老年患者突发死亡。很多老年病患者通常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病史长病况复杂、治疗效果非常慢。
2.2老年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临床护理中发现,很多老年病患者由于疾病特别是长期迁延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常导致患者在饱受生理病疼折磨外,还存在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
①自责忧郁心理:有些心脑脏器功能下降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老年病患者常因家庭负担及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容易产生自责自备的负罪心理反应,偏执的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亲人的生活累赘,精神恍惚、意志消沉、暗自神伤、忧郁自责的低落情绪严重,对疾病康复治疗失去信心,缺乏生活热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
②恐惧焦虑心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减,很多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老年病往往会造成患者突发性死亡,给很多老年病患者造成求生本能的巨大恐惧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手术期间的老年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加上患病后的病痛折磨、饮食睡眠等生活规律被打乱,导致患者精神心理上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对手术深感恐惧。
③敏感猜忌心理:很多老年患者资历较深,性格倔强固执,具有较高的价值成就感,习惯了周围人员的恭维顺从,在患病时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和矛盾,自尊心愈加敏感和强烈,对于护理容易形成较强的对立情绪。有些生性敏感多疑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症状常常过于猜忌推测,甚至无故怀疑医护人员及家人刻意隐瞒病情,心理负担加重,影响了病情治疗效果。
④孤独压抑心理:很多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的老年病患者,由于缺乏言语交流和心理沟通,长时间自我压抑,自我调节能力弱,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有些性格比较暴躁的老年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失落感强,容易产生激动情绪、逆反挑剔心理严重,性格容易发生改变,自我控制力和顺从性较较差,偏执易怒,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异常。
⑤消极依赖心理:很多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丧失通常需要别人进行协助和照顾,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惰性心理,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感表现淡漠,心理懒散消极,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独立生活信心丧失,还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心理自私狭隘,安于享受别人照顾,往往在病情好转或痊愈时仍然小病大养,不愿独立自理,依赖心理过于严重化。
3.加强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体会。
根据老年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来看,加强老年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结合以往长期的护理实践,现将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的策略总结如下。
3.1强化服务理念,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由于老年病患者生理性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落差性,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尊重老年病患者的人格尊严,正确对待和处理患者出现的固执、冷漠、挑剔、暴躁甚至无端谩骂和侮辱医护人员等不良心理状态下的过激行为,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及时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心理个性特点,帮助老年病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治疗康复的信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2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人体在患病后因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降低倾向,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对于性格孤傲、敏感偏激、自尊心强、猜忌易怒的老年病患者,特别是病情严重需要手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不同的的病情反应,在充分尊重患者尊严的基础上,采取鼓励赞扬、娱乐谈心、读书看报、听音乐等丰富多样,灵活机动的有效策略加强心理沟通,帮助患者排忧解难,转移思想压力,激发老年人的积极、乐观、热情、好奇的生活心态。
3.3优化护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良好的护理环境对于帮助老年病患者舒缓心理压力有着较好的效果,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和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在加强生活环境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创造清静幽雅、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保障患者心情舒畅。针对心理抑郁悲观压抑的老年病患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鼓励患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保持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增强患者信任依赖感,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3.4创新服务形式,注重全程适时护理医护人员良好的护理服务是提高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不同的个人性格及生活习惯,创新护理服务措施和形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和揣测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把握交往分寸和技巧,在生活上给予热情关怀和细致照顾,以热情友善、温和亲切的言语态度及激励行为,适当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于身患绝症的老人更应尽心尽责的照顾和护理,开导、感染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3.5加强康复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病情,采用耐心讲解、个人交流、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相关病情的治疗康复与饮食保健知识,做好患者的安全用药护理,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加强病情巡视和实时服务,针对病情较轻的老年患者,要动员其适当户外活动和散心,鼓励老年人酌情进行适合性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睡眠时间,适当调节生活情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6.ICU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六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手术室和ICU基本实行封闭式管理,家属不能随便进入,但这带来了一些问题,也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问题。
干预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转变,医疗服务过程中提供全面、系统、整体规范的身医疗服务一即心理干预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范畴渗透到医疗的各个角落,心理干预对象从局限于患,扩展到患者家属及社区。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势迅猛,起病急、变化快,预后极差,常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甚至 产生严重影响。家庭中一个成员患病,其他成员将面临疾病及其治疗所带来的影响,影响患者家的日常活动和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过度焦虑和抑郁。一方,家属是与患者最为密切的接触者,他们的焦虑绪很容易波及到患者;另一方面,家属的身心健是为患者提供支持的保障前提,严重的恐惧、焦等负性情绪甚至可影响对危重病人的医疗决策,如何合理处理和有效缓解ICU病人家属的焦虑况值得医护人员关注,也是ICU重要的日常工作。作为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医伦理学的学习,正确调节患者家属的心理冲突,轻其心理压力。
分析患者家属的现有问题
A.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大致分为焦虑、恐惧、依赖、失助感、抑郁、愤怒、敌自怜等。ICU患者病情重、危、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创伤和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亲自顾和陪护患者,ICU探视时间的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ICU到普通病房后护理等将会对家属心理产生很大压力。B.ICU患者家属的行为状况
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影响着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极易发生医患冲突。主表现为:(1)冲动:当患者刚人住ICU时或病情发生变化,有些家属无法按捺心中的焦虑情绪,往往硬闯ICU或在门口大声哭喊,影响病人救治工作正常进行。(2)猜疑: 询问患者或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不信任,探视时翻床检查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肩膀外露,责怪护士让病人,检查患者的毛巾、卫生纸,甚至饮品、食物,怀疑护士调拿走(常有的物品有:衣服、贵重物品(手表首饰)、剃须刀、假牙、门诊病历卡、CT、X片,纸巾,食物等)物品在进入ICU时应物到人手,必要可自行设计清单,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当场填写,记录客观真实,达到实用、清晰、便捷的目的。在转出ICU时做好检查防止遗漏,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3)暴力:因疗效欠佳或医疗损伤人住ICU的家属态度蛮横无理,无视ICU规章制度,自由进出。医护人员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一番漫骂,殴打。(4)自伤:情绪过于、焦虑,家属在ICU门外晕厥,尤其在患者生命濒危时。
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策
1.提高自身素质,灵活适时的心理护理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指导下,护士应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责任心,多点爱心,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恰当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学会宽容,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家属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病情,急于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心情。当患者病情无法治愈时,家属希望所有可能的医疗措施均都已执行,没有遗憾。针对家属的心理问题主动以简单的言语提供符合其教育程度的讯息,表示理解,总结谈话结果,询问家属是否有其他想法和要求,从家属的言语变化认定是否接受或否认。
2.较强的协调能力,恰当的技巧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在ICU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还有可能是第一个电话通知家属的人,得体的语言在此时将是非常重要,如:“患者病情有变化,医生护士正在抢救,请您在门外等候,医生会详细告诉您况”、“请保持安静、在外面稍等一会,好吗?”、“为了咱们的人,请冷静”。(当家属看到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突遭变故,病情危重,危及生命,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痛哭。家属急切希望挽回患者的生命,恳请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抢救治疗及护理。这种情况对神志尚清楚的患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间接影响其病情,对抢救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以高度的同情心来安慰患者家属。注意语言平和,避免使用伤害性词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对患者病情的恢复也充满信心,以便积极地配合抢救工作⋯。)
3.发挥集体力量,稳定家属情绪有纠纷及时组织会诊会诊结果告知家属。当遇到有医疗纠纷时避免正面冲突,时科主任、护士长出面,通知领导,解决难题。
4.有预见性防范措施针对ICU环境特殊性,病情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沟通,对需要入ICU进行救治的病人,专科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转ICU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ICU后,ICU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每日定时把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效果信息告知家属(及时告知病情患者进入ICU后,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尽快向家属交代病情及转归情况,让家属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随后治疗过程中一旦有病情变化,也应及时向家属告知。尤其是女性或低收入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焦虑反应。)。根据本地风俗习惯调整探视时间,如探视排在下午4点午睡后(在既不增加患者感染率,又能满足患者和家属心理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探视时间。因为亲情的安慰、支持和鼓励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何保证家属能探视而又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关键在于管理。目前我们实施每天两个时间段探视,让主要家属轮流进入病房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家属探视在病情变化、各种侵入性操作前征求患者家属意见.签署协议书,催交欠款时注意讲话艺术,不能动不动就以停止治来威胁家属,对一些必要的外出检查提前告知家属,做好备,若因病情变化而无法外出检查,如:机械通气病人无法机要及时告知家属,以免家属在ICU 外长时间等候,听不能去检查引起不满。当病情变化或无好转时,开导家属万不要失去信心,不可在病人面前悲悲切切,更不可有反情绪,以免促使病情加重。当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及时同属进行开放性沟通,对家属在观念上传递死亡是的自然生周期的一部分,如果家属觉想哭,愤怒,悲伤等心情都是正常的。尊重家属的教信仰,允许家属参与协助尸体料理,为家属提供患者可怀念的物品。
5.健康指导对病情稳定需转出ICU继续治疗的病人对其家属进行必要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指导,并定期到专随访。对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出院导,包括生活护理,如何处理呼吸急促,各种管道护理。居环境要安静,避免过多访视,特殊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搐时处理。死亡后处理,各种管道如何拔除等。
7.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实验组男13例, 女11例, 年龄17~49岁, 平均年龄 (32.6±5.5) 岁, 病程1个月~16年, 平均病程 (7.4±2.7) 年;对照组男15例, 女9例, 年龄18~51岁, 平均年龄 (33.4±5.8) 岁, 病程3个月~17年, 平均病程 (8.1±2.5)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如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 观察患者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情况, 并及时对相关医生进行反馈;帮助并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 对患者的饮食、口腔、皮肤等方面进行护理,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心态,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 并对患者给予尊重, 对患者称呼恰当, 进行交流时谈话态度要诚恳,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贯彻“微笑服务”, 减少患者焦躁、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减少患者对医院的抗拒感, 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促进护患和谐相处;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画面, 向患者讲解有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 强调心理力量的作用, 鼓励患者之间进行讨论, 让患者畅所欲言, 并对其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帮助并指导患者融入社会, 消除患者因疾病产生的自卑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克服性格缺陷, 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规范作息时间,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生活, 适当进行脑力和体力锻炼, 防止患者出现认知障碍, 身体产生其他疾病等不良反应;适当给予患者一些特权, 如不穿病服、自由外出等, 对其社交和行为进行规范性指导, 使患者能够正常与人交流, 同时也能够自理生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出院后得第12个月末利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IRPOS) 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方法, 发现实验组护理干预前的BPRS、NOSIE、IRPOS评分分别为 (36.85±9.46) 分、 (36.98±4.31) 分、 (55.19±13.44) 分, 护理干预后分别为 (25.81±4.52) 分、 (54.81±8.72) 分、 (37.40±5.95) 分;对照组护理干预前的BPRS、NOSIE、IRPOS评分分别为 (38.27±10.60) 分、 (35.92±7.83) 分、 (53.94±9.84) 分, 护理干预后分别为 (29.45±7.38) 分、 (43.9±9.10) 分、 (44.45±7.23) 分。通过数据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PRS、NOSIE、IRPOS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患者各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有外界环境顺应的一面, 还保留着一部分正常的大脑活动, 可以学习和教育, 这是医务人员心理护理的生物学基础[4]。在医疗模式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心理护理方法作为新兴的护理干预手段, 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护理人员也越来越普遍的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日渐成为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心理护理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服务质量, 更能够提升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使患者能够享受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时对促进护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和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48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方法, 能够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BPRS、NOSIE、IRPOS评分均优于护理干预前, 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进行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加强心理护理后, 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促进护患和谐相处, 使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上, 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 最终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加强心理护理, 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促进疾病康复[5],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王海英, 陈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4) :127-128.
[2]何晓艳, 许可, 杨梅.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3) :353-355.
[3]魏英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2) :146.
[4]黄雪波.心理护理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2 (1) :165.
8.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八
关键词:心理疏导;精神护理;老年抑郁症
作者简介: 高秀娟 女 汉 四川遂宁 出生于1987.07.02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学 大专 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市民康医院【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52-01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疾病近年来发频率呈上升趋势,这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老年抑郁症是当今的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例,这种病症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院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了心理疏导以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例,对于这68例老年抑郁症的患者我们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人数均为34例病患,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各位28例、6例,年龄在50岁到65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0.3±10.2)岁,病程均为1.3-3.4年之内,平均的病程为(1.3±2.4)年,在这组人数当中抑郁焦虑症的有19例,有着猜疑嫉妒症的11例,有着自杀倾向的占有4例;观察组的男女患者各位23例、11例,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3.1),病程基本在1-2.5年之内,平均病程为(1.1±1.4)年,在此组病患中有着抑郁焦虑症状的17例,猜疑嫉妒症状的为6例,自杀倾向的1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他们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著可比性[1]。
1.2 方法:在对照组方面给这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一般的生活护理,以及常规用药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具体如下:首先由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在思考方面比较的迟缓,所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给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内心的倾诉能够有效的对于其病症得到缓解,在进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倾诉的时候要尽量的对于个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运用,对于患者所提出的一些合理的需求要能够尽量的满足他,对于在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上出现焦虑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安抚,把其精神上的压力得到释放。
还有就是在精神护理的时候要分清时机,在患者清醒的时候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讲解其发病的一些症状、原因、治疗的方法等,还要把病情的严重性告知,这样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了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有着自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一些不安全的危险品要与患者隔离,在病情得到缓解之后要进行精神的安抚把情况详细的告知[2]。
1.3 统计学分析: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的34例病患使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之后,治疗的显效者有19例,有效者有11例,治疗结果无效者有4例,总有效率为88.1%。而对照组的34例病患当中治疗的显效者为14例,治疗的有效者以及无效者各为9例、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5%。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组 别 病例(例) 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4 14 9 11 66.5%
观察组 34 19114 88.1%
3 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以上、长者甚至达到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老年抑郁症的是当今的老年人容易诱发的一个病症,这次研究主要是通过了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精神护理对本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干预,在观察组的方面运用了常规的方法对老年抑郁症进行了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运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进行了干预治疗,通过治疗的结果发现运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对于老年抑郁症进行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两组的结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3]。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为了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增强,需要对患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控制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近些年纠正,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性运动从而促进患者恢复。综上,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水仙,郑秀霞,张巧云,郑成畴.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03):15-16.
[2]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08):23-24.
[3] 王双,李敬筠.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05):32-33.
9.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九
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彭 姬静娟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的 分析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住院患儿的护理效果,总结心得体会。方法 随机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及住院时长。结果 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激励式;儿科住院患者
激励式心理护理,即不断激发人的动机,使机体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1]。通常在小儿的意识中,医院很可怕,要吃药,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侵入性治疗如皮试、输液等。因此,对儿科住院患者实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缓解其各种紧张、害怕的抗拒心理,降低因此产生的应激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意义重大。一般资料
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56:44,平均年龄(7±4.3)岁,其中腹泻23名,流行感冒28名,扁桃体发炎16名,肺炎14名,手足口病19名;对照组男女比例52:48,平均年龄(8±4.6)岁,其中腹泻26名,流行感冒25名,扁桃体发炎15名,肺炎18名,手足口病16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小(P>0.05),可比。方法
2.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在患儿办理入院后的1小时内,有经验的护士亲至病房,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予以常规护理。
激励式心理护理:(1)建议患儿家属在患儿吃药或进行侵人性治疗时,守护在旁,细心安慰,给予情感支持;(2)向患儿介绍周围接受同种治疗且配合度较高的儿童,给其树立榜样;(3)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播放儿童电视或儿童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感;
(4)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或搞怪的表情,吸引患儿,取得其信赖,减轻患儿紧张、害怕等抗拒心理;(5)开设奖励,对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儿童奖励红花,并在每个病房进行红花评比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此基础上加用激励式心理护理。
2.2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如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遵守纪律等)及住院时长。3 结果
3.1儿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配合检查及侵入式治疗:81/46;按时服药:86/72;遵守纪律:73/51;
3.2 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住院天数(天):(3—12)/(4—13);平均(4.4±3.0)/(7.1±3.6)。
对比得,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讨论
有研究表明,引起儿科患者产生害怕、恐惧等负面抵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
(1)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容易害怕;(2)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痛楚,让患儿容易急躁;(3)以往的治疗中积累的负面印象,引发患儿的条件反射,产生抵抗、不安情绪,且其极易造成恶性循环;(4)家属尤其是父母的忧虑、恐惧情绪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
(5)医护人员不够亲和的态度或过高的要求,均能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护理人员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即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依赖于护士的语言、行为与表情等对患儿与患儿亲属产生的影响。激励式心理护理则是利用激励使人保持在高度兴奋状态中。大脑皮层兴奋能刺激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以提高应激能力[3]。该护理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树立学习榜样;(2)设立奖励制度,通过比较来激发患儿的竞争意识,提高患儿的参与度与配合度;(3)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降低其对治疗时的疼痛感觉,缓解其恐惧心理;(4)取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提高其依从性;(5)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寻求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配合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疗效,增加患儿及其亲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0.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篇十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为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例各类手术病人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手术患者负性心理存在普遍性。结论:适当的心理护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对手术康复奠定基础。
【关键词】手术行为;心理需求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在现代护理工作中起取了不可或失的重要作用,我科通过对200例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观察200例手术患者,男110例,女90例,最大78岁,最小8岁;腰麻120例,连续硬膜外65例,臂从麻醉15例。
2 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1 紧张和焦虑160例,占80% ,紧张和焦虑是患者最初的情绪变化,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原因有三点:(1)对手术的不了解或期望过高;(2)对手术室特殊环境的恐惧心理;(3)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不足。而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使只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脉博加快,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从而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
2.2 疼痛140例, 占70% ,特别是年龄较小和女性患者,患者都希望术中多用些麻醉药,以减轻术中、术后疼痛,消除恐惧心理。
2.3 忧郁100例,占50% ,产生忧郁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女性患者或因子宫、卵巢和乳房切除怕手术并发症,怕影响性生活,担心是否会失去女性特点和容貌,截肢患者担心以后的自身形象、生活能力受到影响,部分病人担心经济问题,性因病致贫、人财两空,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忧愁、多虑情绪极不稳定。
3 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实施的越早越好。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了解病人基本情况,简要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麻醉药的作用和副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及需要患者的配合。协助病房护士做好病人的术前准备工作。对于情绪过分紧张患者,应建议医生给安定等镇静剂,对于担心经济的患者,应向患者说明:您的担心我们会认真考虑,术中我们会根据您的经济状况保证情况下,控制高费用物品的使用,请您放心。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当患者到达手术室后,护士应热情接待,解答患者的疑问,担心疼痛者,应告诉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感到疼痛应如实反映,麻醉师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些镇静药,可能您一觉醒来,手术已经结束了。同时,手术过程中,器械操作要轻,尽量不出声响,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内,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严谨有礼,术中术后不谈与手术无关且引起患者猜忌的话题。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做到安慰和细心相结合,尊重、理解、体谅他们,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不要过早暴露患者的阴部、乳房、臀部,尊重其自尊心,减轻羞涩心理。
手术完毕,与麻醉师护送病人安全返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
11.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 语言心理护理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45-02
积极的暗示可以使病人精神振奋,信心百倍。病人中有的易受暗示,有的受暗示性差,这种个体差异与人的气质、性格、年龄、文化水平和说话对象都有关系。怎样使患者受到积极的暗示?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首先在病人的心目中树立威信,使病人觉得护理人员可敬可亲,值得信赖。怎样才能在病人中树立护理人员的威信呢? 需要护理人员工作积极严肃认真,从理论和技术上有过硬的本领,服务态度和蔼,对病人体贴入微,行为举止要庄重大方。在精神病人中,易受暗示的是癔病,高度的暗示性,使病人很轻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态度的影响。病人的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果病人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于接受暗示,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病人交谈,使病人和护士之间建立感情。积极的语言暗示对癔病的好转具有重要意义。如有一癔病病人晚22:30仍不入眠,大喊大叫、哭闹,有一护士充分利用暗示说: “您刚才口服的药是最好的药,吃了药就可安静躺于床上很快入睡”,病人听后很快安静下来,并且很快入眠。有的病人看医生年轻,对治疗觉得不放心,护士说:“别看这医生年轻,治您这病特别有经验”病人听后很快接受暗示并配合治疗,对那些疑病妄想的病人多用些积极的暗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看到病人后说: “您气色真好,好的真快”。
护理人员对病人的鼓励,是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可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护士应学会对不同的病人说不同的鼓励性的话,如一位有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怕花钱治不好,又怕别人知道他有精神病,思家心切,不安心住院,护士说: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有技术,治好病后可继续上班挣钱,您说是病重要还是想家重要?”“治病重要”,“您如果想家,我们通知您父母来看望您好不好,我们这里是治您病的专科,比您重的都治好了,您这病一定能治好。治病需要有个过程,贵在坚持,既来之则安之,吃好睡好,配合治疗病会慢慢好起来的”病人听后安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二个月后痊愈出院。
对病人实行指令性语言也是护理过程必须的,但语气不能生硬,尤其对抑郁病人、躁狂病人和癫痫性格的人,当这些病人伴发其他疾病或做某些必要的检查时,应耐心和病人说明,如病人抽空腹血化验,可以告诉病人:“明晨不得进食,抽空腹血化验”语气缓和病人就很快接受。若语气不同,或解释不够,效果会适得其反。安慰性语言对病人的心情影响很大,那种温暖对患者来讲是泌人肺腑的,因此,护士应学会安慰性语言。有一些女病人因牵挂孩子、丈夫,又哭又闹要求回家,可安慰说:“要安心养病,有很多孩子,大人不在家会更乖、更懂事,您的丈夫会把孩子照顾好的”,病人心理负担减轻,几句安慰性的话使病人情绪稳定下来。如一病人较长时间无家人来看望,整天闷闷不乐。护士知道后,一方面通知家属来探望,另一方面安慰病人:“您住进医院,家人放心了,他们工作很忙,现在每个单位都一样,不好好上班就可能下岗,过几天他们会抽空来看您的”。病人听后心情又好了起来。
由于精神病人常有情感障碍,对外来刺激非常敏感,自控能力下降,伤害性语言可致精神病人心理负担加重,加重病情,并可导致病人自伤、自缢、逃跑等不良后果,医护人员应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对病人怒斥、指责、讥讽,消极的暗示或工作人员之间的窃窃私语等,有时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伤人毁物等行为发生。如:对躁狂病人的夸大妄想、情绪高涨给以指责、讥讽会使病人激怒,造成伤人毁物的行为;对于焦虑、抑郁病人的怒斥,会使病人的情绪更加低落,会造成自伤自缢的后果; 对于有逃跑观念的病人,进行消极性暗示,如:“我们医院的设施太落后,这门一脚就能踢开,这窗户一拉就烂”这种语言给病人指明了逃跑的路径,对于关系妄想、迫害妄想的病人;工作人员之间的窃窃私语,可能会激怒病人造成伤人毁物的后果。但绝大多数护理人员能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重视护理道德教育,变道德规范为护士的自觉行动,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真正将精神病人作为“人”看待,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首先我们要理解病人的特殊表现,谅解病人的一些冲动或伤人毁物行为,给病人以极大的同情,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嫌弃、嘲笑他们。其次,必须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和病人的每次交谈、接触和护理操作中都要体现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赖,努力使病人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指导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病人精神症状控制、自知力逐渐恢复期,护士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通俗易懂地向病人讲解精神卫生知识,帮助病人找出发病原因或诱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让病人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出院后能受得了周围人的歧视、嘲笑,增强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避免或减少病情复发。我们还应与病人单位及家属取得联系,解决好病人出院后的工作、生活、监护,坚持服药等一系列问题,以取得社会支持系统的最大帮助。
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到,语言的作用很大,它能治病又能致病,说话还要因人因病而采用不同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在护理过程中不仅注意语言的目的性,也要注意语言产生的心理效应,使语言在护理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总之,随着护理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不断提高护士的身心素质及道德修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自身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的实施,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温馨、心情愉快的治疗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2]崔红梅,朱平,姜苏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1期.
[3]魏庆莲.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0期.
12.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2002~2006年在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 其中男40例, 女10例, 病程6个月~20年。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 其中几乎近40例患者发生过拒绝治疗行为。
2 心理分析
2.1 疾病因素 首先, 精神病患者自知力缺乏, 认为自己“没病”。自知力包括:①是否认识到自己患精神病;②对精神病症状有无认识的能力;③是否要求对疾病进行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为97%, 慢性期为89.3%。其次, 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受幻觉、妄想支配拒绝治疗, 如听到声音叫他不要进药。
2.2 药物治疗因素 首先, 患者对精神药物治疗存在认识的不足, 认为药物治疗无法根治疾病。其次, 患者从服药开始就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乏力、嗜睡、体重增加、静坐不能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质量。过去曾经有服药感受而不愿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最后, 认为疾病已治愈, 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
2.3 心理因素 首先, 由于精神科病房封闭管理, 患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可产生恐惧、敌视、绝望心理。其次, 长期用药使患者产生悲观、自卑、消极等心理。
2.4 患者有药物会伤害身体、影响后代, 吃药会变憨等错误认知而影响药物治疗。
2.5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系统, 由于家属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重要性及坚持服药的必要性而使患者产生拒绝治疗心理。
3 外在表现形式
3.1 行为
拒绝药物治疗, 服药时明显的不情愿。
3.2 言论
常扬言不服药, 要为其减药或停药或夸大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3.3 破坏行为
产生敌对情绪和敌对行为, 常闹情绪, 搞破坏行为。
4 护理对策
4.1 根据拒药的原因进行护理
①正确处理药物的副反应:对患者因服药后出现副作用而不愿服药者, 护士应给予必要的解释, 告诉患者服药后有嗜睡、动作呆板、便秘是轻微的不良反应, 不需要治疗处理。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告诉他医生、护士会及时给予处理, 而且用药治疗也会很快好转;②了解幻觉、妄想的内容,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2例男性患者, 有明显的被害妄想, 总认为家人在其药里下毒, 因而拒服药物, 护士首先向患者解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 药物是药房统一配发, 不让家人接触, 并让其信任工作人员发药, 同时挑选服用同样药物的患者作服药示范, 使患者同意服药;③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理论认为, 人的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与认知密切相关, 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如4%年轻女性患者, 拒不服药, 经护士多方面了解原来患者害怕吃药会导致发胖。护士告诉患者这种发胖只是暂时的, 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或适当节食, 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蔬菜、高纤维类、杂粮, 少吃动物性脂肪[2]。
4.2 心理护理
①精神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和时间的推移, 显得越来越迟钝, 有的个人卫生也不知料理, 而对于这种现象, 有人就怀疑是长期服药所引起的, 认为服药会使人变呆。此时我们在护理时就应向患者解释:这是一种精神活动衰退的表现, 如果不吃药不治疗任其发展, 这种后果出现得就更快;相反, 如果能及时治疗、合理的用药, 则可以延缓这种后果的出现;②悲观心理产生的基础是精神病治不断根, 容易复发, 而且即使不复发, 也难以胜任以前的工作与学习, 恢复以前的地位, 他们常常认为吃药不吃药都不行了。我们护理这类患者时, 要向患者讲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停药, 越是悲观就越不能正确对待疾病, 就越不愿服药, 就越容易发病, 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这个循环, 在治疗康复的基础上正确对待疾病, 坚持服药, 保持乐观的情绪, 才能减少复发。③精神药物治疗的疗程中, 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治疗量及治疗时间才能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口服药量较大时, 患者也极易出现一些副反应, 如呆板、嗜睡、流涎等锥体外系反应, 因此患者就会产生一种为药物所困扰的心理。这种困扰在出院患者中特别突出, 他们不愿长时间服药, 患者痊愈出院后, 一半以上是自行停药而发病的。针对这种情况, 对住院患者应根据各人不同情况向家属多做工作;已治愈的患者要遵循康复期服药指导, 以减缓病情的复发。
4.3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对各种生活事件和社会事件要有适宜的应付措施 [3], 学习用各种方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 同时也应作好家属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 使他们接纳患者, 协助进行维持治疗, 提高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促其康复。
5 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和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服药过程的不同心态,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当患者需要强迫进药时, 提前向患者家属进行解释, 在争取配合时, 部分患者可自行进药而免去鼻饲的痛苦, 护士不应把鼻饲作为惩罚手段, 鼓励患者自我护理, 增强其自信心。服药时, 应看着患者把药服下方可离开, 必要时检查患者的口腔, 以防患者将药藏起储积后顿服而达到自杀的目的。
同时, 药物治疗是精神科临床的基础治疗, 精神患者在患病的各个不同时期必然伴有不同的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若影响了患者的服药, 也就影响了我们治疗精神患者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护理这些患者时, 一定要用良好的语言, 怀着对精神患者极大的同情, 向患者宣传有关药物知识, 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 转变患者对药物的消极态度。一旦患者出现药物反应, 护士要耐心解释和安慰。对恢复期的患者, 要从预防复发的角度, 启发和鼓励患者自觉服药。对出院的患者做好出院指导, 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药物名称、作用、剂量、服法和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知识, 坚持正确服药, 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治疗的心理状况, 指导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拒绝治疗的心理及行为, 提出对策措施。缺少结集部分结论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的精神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此外普及精神病知识, 减少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 增强社会、家庭等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持, 仍是精神科今后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护理,精神患者,拒绝治疗,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金仲品.精神病患者家庭服药的注意点.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 (07) :284.
[2]宗延灵.神经症的心态分析与治疗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 (12) :421-422.
13.精神患者心理护理 篇十三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及护理理念不断改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1].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护士的工作不仅限于对医嘱予以准确执行,还需对患者心理及生理情况予以全面了解[2],通过有效心理护理等措施促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强,使其心理、生理各方面均达到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以便为手术效果的充分实现提供保障。我院在为妇产科术后患者展开临床护理时,采用良好的语言技巧成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 12 月- 年 12 月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 42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1 例,年龄 20 岁 ~53 岁,平均年龄(32.5±4.7)岁;剖宫产18 例,妇科急腹症患者 24 例,其中感染性疾病 4 例,盆腔炎 1 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 2 例,出血性输卵管炎 1 例,黄体破裂 9 例,异位妊娠 7 例。
1.2 方法 2 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问候、列举成功治疗案例、健康指导等方法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而观察组对良好语言技巧与肢体语言加以灵活应用,以语言护理方法展开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在 2 组患者入院第 1 天、出院前 1 d 时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价,其包括 50 个测评项目共 5 个测验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得分为12~60 分)、人际关系敏感(得分为 9~45 分)、强迫症状(得分为10~50 分)、焦虑(得分为 10~50 分)、抑郁(得分为 13~65 分)。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统计。
2 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84 份,回收 84 份,回收率为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心理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2 组患者入院第 1天各项指标评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前 1 d 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第 1 天,且观察组出院前各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2 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 21 例患者满意17 例,基本满意 4 例,不满意 0 例,护理满意率为 100.0%;观察组 21 例患者满意 12 例,基本满意 7 例,不满意 2 例,护理满意率为 9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32,P=0.040)。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心态通常相对复杂,在临床护理中护士不仅需具备良好的护理技巧,还应对不同手术类型患者的心理需求予以准确把握[3,4],同时积极予以应对,以取得患者信任,促使手术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实现,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快速适应疾病所致变化,故而心理护理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而言极为重要[5].
本文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展开心理护理;观察组以良好的语言技巧与肢体语言展开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热情接待:在患者入院时给予热情接待,以亲切问候为开场白,并为患者介绍医院情况,通过委婉良好的.交谈消除患者不安全、恐惧感。
②把握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动作、语言及表情进行观察,以对其心理活动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把握;耐心倾听患者的遭遇和痛苦,以诚挚的情感给予其心理慰藉,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③根据患者不同个性采取不同语言护理:对性情温和者要放慢说话语速,性情急躁者要直接、开门见山,对老年患者应用尊称;知识层次较高者相对敏感,在和其交谈时应用语简练,对病情予以确切描述,严禁信口开河或议论其病情;而知识层次较低表述能力差且不善于言谈者,和其交谈时应公正、亲切,以开放性、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④注意礼貌用语:在各项操作中应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用谩骂性、讽刺性或训斥性语言,在交谈中不可拿患者生理缺陷或病态时语言行为开玩笑,耐心解答患者问题。在患者诊断及检查后用准确语言表述,不可含糊其词,不可缩小或扩大,在执行医嘱之余还应主动为其展开健康指导。⑤对语言技巧予以合理应用:当妇产科手术患者状况不理想、治愈难度较大时,要对语言技巧予以充分利用,掌握好说话尺度,切忌在患者面前谈论其病情,以免使患者产生心理负担。
妇产科手术与其他手术不同,具有很强的隐私性,因此,应注意对患者隐私加以保护。⑥对肢体语言充分利用:护士应保持外表整洁,言谈有度、用语文雅、礼仪规范、举止端庄,以充满爱心、自信、亲切的态度为患者展开护理工作,使其感到放松、踏实与安全;协助其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配合度。本文中 2 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出院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手术后为患者护理时,采用良好的语言技巧并对有效应用肢体语言具有显著效果,可促使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大幅改善,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丹。44 例妇科老年患者逆行输液的体会[J].重庆医学,,39(1):125.
[2] 付扬。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J].重庆医学,2011,40(8):825.
[3] 孙慧连。12 例宫颈锥切术后患者妊娠分娩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085
[4] 孙娟。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推荐阅读:
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10-05
精神病患者看法10-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11-20
危重患者护理理论12-01
患者心理疏导制度12-08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分析08-24
急性尿潴留患者护理09-05
特殊患者护理论文10-2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24
癌症患者的心理需要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