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12-03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17篇)

1.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

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

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2.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宝贵的。尽管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讲出精彩的环节,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期待着上美术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

美术欣赏课中涉及到的名家作品较多,欣赏部分所占比重大,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采用音乐和名画欣赏相结合、和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建筑艺术和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皇甫妍汝.空间设计学科内容研究方向的转变[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7):102-103.

[2]段翔,张浩,龚静.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6):116.

[3]吴亚生.空间设计创意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一、新时期下中国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新月异。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也大不相同。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社会、学校、老师、家长越来越注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及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相对缺乏关注,这也造就了我国现行教育、教学当中新的问题,学校教育、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以往简单、机械的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教育,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教育本身进行反思。

二、传统教育背景下德育滞后问题的情况分析

近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并且这些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这些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教育染上病症了。究其最终原因,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少有关注,教育忽略了教育的一项根本内容——“人的教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并非知识,而是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开通,教育也并非以功利为目标,这是当今教育最不容忽略的问题。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心理、人格塑造,强化认知、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学生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 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德育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成长道路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心智欠成熟、学习情绪化、意志力薄弱、心理脆弱等,由此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等严重后果。可以说一个学生的成长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现在的学生普遍民主意识增强,他们对于精神上平等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一些学生不愿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很难接受批评。所以教师必须要认清这一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观念,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意识、教育眼界,在实践中改进并完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以理解、宽容、尊重为前提,开展、实施学生工作,帮助他们纠正并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做一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一名思想品德的引导者。

2. 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改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我们是否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是否构建了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力乏技穷:训斥、批评,交给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把家长请来……于是,师生之间关系剑拔弩张,矛盾不断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当教师发现所有的手段用完后,就会感到无奈。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现在的教育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却从没了解过他们对现行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看法。很明显,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问题被忽视了。所以,在改革现有教育体制的同时,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尤为重要。

三、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同时掌握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合理利用教育的有力手段。

1. 德育教育,从我做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为人师表更要注重自已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形象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给学生以正确的行动导向,在学习、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来感染学生,不断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充实自己,给学生做出了表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它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要靠知识的力量,更要靠教师自身人格的力量。因此,教师必须身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向上的典范,激发学生不竭的上进心,推动学生朝着德育目标大步迈进。

2. 利用英语教育教学课堂作为德育主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他们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科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当中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教育的润物无声中习得这种人生的体验,从而在思想素质方面达到更高的境界。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必须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为前提,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使课堂充满爱、尊重与信任,我们还应将德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新编高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话题比较宽泛,涉及文化、音乐、体育、地理、历史、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更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磨练自身意志,锻炼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德育为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关键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用爱心来感化学生比教育惩戒更有效,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顾此失彼呢?有人说过: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拿起爱和鼓励的工具,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为培养一个纯粹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蒋初平

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容忽视。培根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在教学中竭力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充分利用数学的观点理解和阐述教材;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进取意识,而且可使学生重视自我修养,逐渐形成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观,树立远大理想,真正充实、完善整个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德育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使学生有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此就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谈点浅显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挖掘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史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达到“寓道于教”的目的。如:在《立体几何》的祖恒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原理的内容以其含意和作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原理的发现是我们的古代数学家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使用这一原理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七世纪才被意大利的卡发雷利发现,落后了我国一千二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又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用刘微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介绍中国古代极限的思想,这样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抽象的极限,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介绍具有特殊结构规律的“杨辉三角”,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就有记载,要比法国帕斯卡早四百多年,它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数学成就一样,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我们只要深入教材内容,就能随时随地发现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引导学生注意“平面内的这条直线”可以在平面内任意平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诸多关系都可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教学,使同学们逐步认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又如:讲“反证法”证明题目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那些直接难以奏效的问题,为什么可用反证法解?是因为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这实际上是把结论的否命题当作一个新的条件使用,从而解决了问题中“条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矛盾双方的转化。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揭示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而逐步使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可见,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和闪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引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

三、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要形式。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理解和习题的解法过程,要求学生养成严谨、周密、扎实和一丝不苟的良好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遇到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启发学生对概念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遇到难题,引导学生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教给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闯难关的学习思想。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同样也要求有较强的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是不容易顺利解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那样,既要有严谨慎密的作风,要有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学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优秀品质。

四、良好的德育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

教师端正的教态、豁达的性格、宽广的心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镜子,做人的示范。教师精炼、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活跃,并能让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有水平和有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准确的专业术语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并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丝不苟,端正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师规范的书写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使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摘 要: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德育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而社会有用人才的第一要求便是要遵纪守法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教会学生做学问”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本文拟围绕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个话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对青少年德育素质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的侵害等几个方面。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面上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多,但如果用心去挖掘,仍然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认为在当今社会上,只要有钱就可以无所不能,没有钱就算读再多书也是毫无用处。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这类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恶,整天无精打采,甚至长期逃课,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与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不符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从根本上得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际上,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德育教育之所以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德育教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化学教师要对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尽可能将德育教育充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化学教师面对德育教育渗透这个问题,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有效贯彻德育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在对化学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在化学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封面彩图以及章节插图等,这些图片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2.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很多化学家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榜样,比如说,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也时常教导孩子要养成勤俭、朴实的好习惯。再比如说无机化学家戴安邦,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对硅、钨、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除上述两人之外,中外著名化学家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对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进行讲解,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们的宠爱。从而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这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挫折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奋斗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比如说,在对“简单的有机物――醇”这一项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时候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冷静思考,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之后去寻找正确的道路。

4.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从化学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当下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教学中,告诉学生“白色污染”就是由于人们将以聚乙烯为材料而制成的塑料袋随意丢弃而导致的,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对糟糕的发明。通过类似于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掌握,而且还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在化学实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中涉及到的很多药品和有害物质会直接威胁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等物质进行正确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职业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即德育。而语文教学在德育上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独特优势,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做出一系列探讨。

关键字:中职 中职语文 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里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争取理解与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需要我们把传授语文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的成长。

一、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生源现实的需要。中职学生受家庭、社会影响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他们入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厌学情绪严重,更有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利用语文教材中富有激励性的文章教孩子们做一个有信心、有追求,有理想的青年是所有中职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中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二是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由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角色转换,以积极心态对待职业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中职语文老师要积极利用包含着创造与创新、自尊与自信、责任与诚信、敬业与乐业等良好品质的选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一)中职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不太抵触的态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让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有了充分的可行性;

(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 “文”,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用的中职语文教材选材的合理性。现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以中职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和能力水平为基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学练活动;选文具有时效性,即能“反映新鲜生活、传递新理念、以新理念反映民族文化”,真正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而且里面的选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美文,这些文章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它们本身就是学生的人生指南。

三、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例如学习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就要强调原唱者张韶涵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利用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对他们进行教育;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就可以对学生强调诗歌里面追求的同甘苦,共欢乐,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爱情观,和学生共同分享那 份独到的爱情追求。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正确面对成长中感情的困惑,正确面对爱情。

(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作品,我们强调作者对亲人深切怀念的真挚之爱,让学生体会身边的幸福与感动,理解父母的不易,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负荆请罪”一节中表现出蔺相如宽容的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习《士兵突击》时,通过分析士兵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教育学生面对未来要坚定,执着,踏实肯干,“草根”也会成为“英雄”。

(四)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学习《废墟的召唤》时,通过让学生分析作者在傍晚进入圆明园时的感情变化,得出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要勇敢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这一主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他们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时刻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热情。

(五)利用格调高昂,激励性强的文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许多中职学生感到前途很渺茫,甚至有时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明白活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名诗《将进酒》时,我们要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他们明白,中职学生是祖国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己的团队组织能力,会提前体验进入社会后要面临的种种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深知道传道与解惑的内涵,知道德育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我们就必须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广娟;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李娟;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3.刘鹰;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在人教社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 德育素材非常丰富, 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挖掘教材的育人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 在《动物游戏之谜》、《凤蝶外传》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动物游戏之谜》教案里, 我所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挖掘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课堂上, 在了解了动物的各种精彩游戏后, 我让学生就“研究动物的游戏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展开讨论, 进而引导他们认识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傲慢地认为, 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 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 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 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 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 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 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 重视对动物生命体的保护和尊重, 进而重新认识自己。”让学生明白很多动物也有喜乐, 也有简单朦胧的思维, 也会感受到疼痛, 一把刀切在动物身上给动物带来的痛感并不比切在人身上而给人带来的轻, 既然我们都惧怕强烈的痛感, 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让活生生的生命体遭受这种磨难呢?学生们听了都很有感悟, 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也自然加强。

在《凤蝶外传》的教学中也是一样, 我引导学生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 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 由己及彼, 在生命意义上, 人类和风蝶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 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 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人定会更加关爱人类, 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和幸福, 也就更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这个社会也就更和谐。我进一步向学生谈到了自身不久前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一个例子:一天晚上我父亲偶尔在家里抓住了一只蟋蟀, 就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子里, 说第二天拿给我小侄女玩, 我劝他把蟋蟀放了, 他却觉得难得抓到, 放了可惜。于是我就在当晚等我家人都睡着了后偷偷把瓶盖打开, 让蟋蟀钻入我家门前的小花园里, 把自由还给它。课文的内容和这个例子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有几个学生课后跟我说他们学了这两课后对自己以前捕鸟的行为感到很后悔, 真不该那样虐待鸟儿。我听了很欣慰, 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了。相信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会做出像去年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之类的事情。

2. 在《孔雀东南飞》、《诗经·氓》、《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教学中渗透德育。

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 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 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 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 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要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 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 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被避免, 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像《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 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 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 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 给他人带来不幸。而且, 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 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 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8.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高中体育德育渗透育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71

一名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不仅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把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把握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

一、案例观察与分析

高一一个特别的班级,笔者第一次进入这个班级就发现这个班的学生纪律性比较差。比如其中一个名叫唐尚湘的学生特别调皮,属于完全无组织纪律型,不能按要求排队,对教师的口令经常无动于衷,喜欢偷偷一个人玩耍,除了在体育课堂,很多教师都反映这名学生在其他课堂上也很喜欢讲话、做小动作。因为屡教不改,该生一年级体育课几乎都是在教师的严厉批评中度过。

唐尚湘到了高二年级的时候,笔者突然发现他特别喜欢篮球运动,只要天气适宜,每天下午放学后他都会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篮球。恰好笔者的大学体育专项就是篮球,又是学校篮球队的教练员,看到他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笔者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一个教育他的方法。一次体育课后,笔者找到唐尚湘,对他说:“老师看到你很有篮球天赋,如果你能来老师的篮球训练队,你会学到很多篮球过人和防守的技巧,你有没有兴趣啊?”他满口答应了下来。于是在每次篮球训练队的练习中,笔者都格外关注他的各种表现,教他篮球技术的同时,特别强调打好篮球一定要注重团队纪律,比如教师每次吹口哨都要立即集合不能拖拖拉拉。同时在训练课后,笔者不断表扬他在篮球技术和纪律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激励他更严格要求自己,勤奋训练。经过两周的篮球队训练,唐尚湘逐渐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开始慢慢不需要教师提醒也能够听从口令,进步很快。从高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笔者便把篮球训练队队长的工作交给了他,现在的他不仅在篮球训练中遵守纪律,而且还严格管理其他年级的篮球队员,其他任课教师也向班主任反映他现在纪律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进步。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只要教师真正融入教学当中,不难发现,体育项目中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例如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沉着、机智果断、自控能力和协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如在比赛中对方犯规,是服从裁判,还是负气离场;集体项目中,如接力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后,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比赛节节胜利时,是低调谨慎,还是狂妄自大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利用好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队列队形练习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统一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协调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2.有针对性地进行育人教育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从心理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所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利用体育课中项目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例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不肯或不愿主动参与练习,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同时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少畏惧的情绪,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育人教育与体育教学在课堂中有效地结合。

3.有效地利用体育游戏进行育人教育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体育游戏进行育人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丢沙袋”(用气排球来代替沙袋)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能使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就可以使学生领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赢得比赛。当然,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游戏中所受到的思想教育也是不同的。

总之,体育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就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认真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

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九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首先,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族的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有着病根意义。”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评议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评议文字的训练,名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一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评议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介绍了众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描绘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和宏伟建筑。此外,还有古今名人伟人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们高尚的`情怀。这些生动,感人的文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首先情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一个学学语言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失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首先信念。比如,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恨敌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学习描绘祖国状丽山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名人伟人的歌赋讲情,使使学生懂得什么叫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一虚张声势描写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文章,树立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些赞美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精神。总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评议老师都应该白领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

其次,是利用长年累月的写作活动,对学生进行首先观念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在作文中赞美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解剖自己,想象未来,畅谈思想,反思过去……使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提高学生的首先认识,逐步形成道德观念。

2通过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和对学生频繁使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首先情感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学生才乐意接受并会计行动。小学生定于情感,情感往往胜于理智,培养积极的首先情感,在小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更为重要。教育者要培养,发展小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道德情感,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首先情感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作品及人物的感情,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比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慊深处产生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敬佩之情和学习老班长可贵精神的决心;通过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扔同还必须,对剥削制度的憎恶,从而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二在课堂上,频繁使用鼓励语言,特别是对于差生,在批发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时,关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几句表扬鼓励的话语;在民现他们有错误时,也同样多给鼓励,并流露一点儿的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荣誉感,保持乐观,向上良好情绪,乐于接受知识和教育,避免产生泄气,厌学,逆反等心理,而且能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首先行为,抵制不良的思想影响。

3通过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一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生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在外界的诱惑下产生不符合首先要求行为,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小学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首先意志,使学生形成首先行为习惯,应从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要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意志,养成上课专心的好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不肯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爱照抄作业,人云亦云,就要培养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意志,并逐步养成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牌被动状态,懒懒散散,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主动预习课文……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评议的习惯,首先意志也就得到了锻炼,道德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了。

10.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的霸权主义,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懂上网,不会上网,会被未来的世界所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和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兴起,干一些违法的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伤害。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还有也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并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发觉这部分人一般上网很久,对网络操作很熟,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高中时段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还鼓励其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帮助一些碰到问题的网友,为他们解决烦恼。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问题很少问旁边的同学,而是举手问老师,不太喜欢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其实学生会不自觉的发觉,成功是小组是因为分工明确,合作比较好,失败是因为小组一盘散沙,各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明白,合作才能成功,单干注定失败,从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11.浅谈德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音乐;德育教学;渗透

既然说要在音乐课上渗透进德育的成分,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音乐讲授中呢?作为音乐老师,需要一点点去探索去发现,本论文仅提供一点教学的意见来供老师参考,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音乐的作品鉴赏时渗透进德育成分

何为音乐鉴赏?音乐鉴赏就是以倾听或者以多媒体为载体对音乐进行领悟,产生情绪并得到精神上共鸣的一个过程。在高中繁忙的学习环境下,音乐课教学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放松和共鸣,使学生忘记学习的烦恼,高中的音乐的教学也是美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中蕴含了真、善、美,把这些因素成功传递给学生有利于打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音乐鉴赏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音乐中所表达情感进行感悟产生共鸣的过程,老师再对音乐中的旋律进行分析,讲述音乐的创作背景,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去感受,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就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音乐鉴赏时,有这样一句“我是西湖的碧波,倒映你的婀娜;我是飞天的壁画,美丽你的传说;我是黄河的瀑布,展现你的气魄;我是长城的砖石,筑起你的巍峨。”老师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西湖,壁画,黄河、瀑布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感受祖国的山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有就是《水手》,水手是一首流行了很长时间的歌曲,高中生可能都会唱一些,其中高潮的几句“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在播放这首音乐时,老师可以把作者的背景讲述给学生,顺带着给学生播放水手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视频,让学生去感受那种不怕风雨的打击,努力向前的精神,对于这些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的高中生来讲,也能够培养他们不怕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以后会遇到的挫折,提前进行了心灵的洗涤。

二、从词曲着手,滋润学生的心灵

大多数音乐的抒情歌曲都比较优美,老师可以在抒情歌曲的讲述中将那些优美的词汇让学生抄下来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去感受作者写这段词时的思想情感。还是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来举例子,其中有一段词是这样写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如果你是一首雄壮的歌,我就是歌中的音符一颗,我的心跳与你的脉搏融合”。老师可以把这段词汇让学生抄下来,慢慢体会祖国的伟大之处,让学生在写这段话时,去感受去体会作者在写这段歌词时的心情,感受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热爱祖国,才会心甘情愿地学习知识报效国家,而不是碍于家长的逼迫和社会的压力。

三、把德育渗透到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中

高中的音乐知识教学也是学生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呢?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校每年都会进行大合唱比赛,而在对学生进行合唱的训练时,有些人会觉得有些声部太高了唱不上去,那么,音乐老师这个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敢于挑战,突破自我,这也是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再有就是在举行合唱时,有的学生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唱歌跑调不敢开口,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发挥作用去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尝试。最主要的是,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真的唱不好就批评学生,甚至让学生退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但是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只鼓励学生,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老师在将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就要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让学生加强锻炼,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对于塑造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精神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另外,合唱也是一个追求团队合作精神的音乐内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学生不配合或者出现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教学出现偏差,所以,只有学生都有集体的意识,融入集体中,为集体考虑,那么合唱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所以这个环节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四、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

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的实践教育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音乐实践分为课堂上的音乐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践,课堂上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师生之间共同来创造表现音乐的美。例如老师在讲授《感恩的心》时,感恩的心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教会学生这首歌手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里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到感恩。而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喜欢听音乐喜欢唱的学生去组建音乐兴趣小组,那么如何能够正常地运行这个音乐兴趣小组,也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真正加入这个集体。

五、将德育贯穿到音乐的整个课堂教学中

音乐对于高中生来讲算是一门奢侈的课程,因为高中生面对的各种升学考试压力很大,所以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而音乐课既是学生可以轻松一下陶冶情操的一门课程,也是老师可以把德育渗透进去的一门课程。老师把德育贯穿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一开始的音乐鉴赏,还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合唱时的训练,抑或是分享音乐心得的时间,老师都可以把德育贯穿进去,在音乐鉴赏时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艺术的气息,感悟歌词中要表达的含义。在音乐知识的传授中,老师将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创作的艰辛,从而明白要想成功,就一定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在学生的合唱训练时,老师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学生只有团结一致,增强团队的向心力,才有可能将这首歌唱好,在分享音乐的心得时,将德育渗透进去就更重要了,因为分享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表达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这节课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体会,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的时刻,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更要把德育的内容穿插进去,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表达。

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国音乐作家亨德尔曾经这样说“如果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感到愉快,那么我很遗憾,因为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所以,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是很重要的,以音乐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智力,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力量中去学习去成长,并能通过音乐的力量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去感受道德的力量,那么这堂音乐课就一定是有效的,能够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的。

参考文献:

12.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而学科渗透又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教师若能注意挖掘并付诸实践, 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珍爱生命思想以及环保意识、爱国主义情操等。

一、生物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素材

1.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所有生物 (除病毒外)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又是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 而组成生命的物质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即所有物质都能在非生物界找到, 可见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 即使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基因, 也是由一个个脱氧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连接而成的, 是实实在在的化学物质, 而非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东西。这说明世界 (包括生命) 是物质的。

纵观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们发现生物总是由低等发展到高等, 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环境的改变, 不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取得的地位不同, 当一种群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就会取代前面那个群落, 而完成群落的演替;即使是一棵看上去静止不动的大树, 其细胞内部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复杂的酶促反应, 细胞也在不断分裂、生长、衰老、死亡。可见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在学习《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 学生知道了DNA、m RNA、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不同细胞器和细胞结构之间是相互配合的;在学习内环境稳态中, 知道了内环境、外环境、细胞和各组织器官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介绍了非生物界和生物界、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其外因是蛋白质种类和空间结构的不同, 而内因则是基因水平的差异, 正如一个正常人若受到辐射或有毒化学物质的影响可能会致癌、致畸, 表面上看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质上是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性状上的改变。这里就渗透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2.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

有性生殖能提高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得以盛行。但受精作用并不会一帆风顺, 在5亿多个精子中只有1个精子最终能够与卵细胞结合完成使命, 而且并不是每次都能完成受精, 在排卵后的24h内卵细胞若没有遇到精子就会自然死亡, 所以一个生命的产生是极其不易的。可现在充斥在网络上荼毒青少年的多是血腥和暴力, 导致校园群殴事件的报道不绝于耳, 抑或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感受年轻的美好, 焕发青春的魅力, 活出精彩的人生。

3.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但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条件的, 它必须靠人为的管理才能得以维持。通过让学生自制生态球, 分析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 深刻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不足, 并结合“生物圈II”失败的实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仍然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通过列举身边各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例子, 结合我省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的“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绿化城市”的活动, 适时适地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 占据了多个气候带,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从而也孕育了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特有的珍稀物种, 让学生为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自豪。

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少不了我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 可通过介绍我国几代生物学家的科研故事及我国在生物研究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并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立人先立德, 育人先正己。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遵守师德, 把教书和育人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高尚职业道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无论在讲台上还是讲台下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学生的关注, 学生会从他们的角度审视教师的一言一行, 并以之为榜样, 若教师自身都无法达到基本的道德标准, 又有何资格教书育人呢?因此教师应不断反省自己, 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并重视言传身教。如学生乱扔果皮纸屑破坏校园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时, 还可以亲自俯下身拾起身边的垃圾, 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保洁的工作中去, 也许这样的身教在短期内起不到明显作用, 但“润物细无声”, 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终归会逐渐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以书为本, 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是最根本的德育途径, 而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德育内容也很多, 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书本中的德育资源, 找到德育与教育的结合点, 力求在45分钟内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但书本内容毕竟有限, 教师若不进行适当补充,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相分离, 学生听之无味, 德育教育更无从谈起。如讲到神经调节时, 介绍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它又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这时可以补充毒品 (兴奋剂和镇静剂) 的作用原理, 使学生了解毒品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 自觉远离毒品, 落实生命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组织学生在校内或街头当一回志愿者, 宣传禁毒理念。

3.第二课堂, 德育基地

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社会和自然的良好平台, 也是德育教育的又一基地。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生活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并适时进行点拨, 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真实情境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

1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12―01

中学生物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知识中蕴藏着大量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渗透德育,这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文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比如,七年级生物第一、二单元,“了解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生懂得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八年级教材中“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种类和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种生物资源逐日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2.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例如,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对整体有影响,整体也影响着每个系统。二是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根的结构和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一颗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还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又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物资源。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调动起学习热情。

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四

学校: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 姓名:姜楠 日期:2013.6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品德教育是当前教书中的重中之重。品德教育途径很多,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去吸引、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乡土教材课”等四项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美术课本自第一册起就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刺绣、脸谱、年画、泥塑、浮雕、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示范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教师节》一课时,我通过以绘画形式对教师节的祝贺,培养学生热爱与尊敬老师,发奋学习的优良品质。教学时我设计如下:

1、提问导入新课。

(1)回忆你最尊敬最喜爱的一位老师(或回忆你与老师的生活中最难忘的几件事)。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

(2)谈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的想法或感受。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3)长大后你打算做什么?如何报答社会?回忆、讨论三分钟后逐个回答。

2.欣赏照片及学生作品。

3.再思考两分钟,说出你的构思并讲评。简单画出你的构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思考: ①题材

②绘画方式

③主体形象的位置

④色彩的表现。

4、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用自己的画向老师表示节日的祝贺。

三、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项目,占美术课内容的40%左右,在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在上《有趣的属相》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属相的同时会了解到自己是哪年生的,多少岁了,父母是如何把自己养大的等,教师相机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又如在上《剪贴风景画》一课中,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四、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通过“折纸比赛”、“美化生活小能手”等活动,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善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通过它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从中享受快乐,达到陶冶情趣、美化生活的目的。如在上《漂亮的瓶子》一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出漂亮的纸瓶子,他们在饱尝成功的快乐时会明白我们只要开动脑筋是可以二次使用资源的,既环保又美化了生活 环境。相机进行环保教育: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地球只有一个不能克隆,因为科学家已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飞机要飞600万年)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地球。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

15.德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篇十五

一、高中历史中渗透德育的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道德塑造的关键阶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 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不仅有效地体现了学科本身的特质和特点, 更满足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品质,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素养。要想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解决两点问题:一是深刻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是指传授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是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二是注重历史教学内容与德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历史的长河,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与事件的更替,更是思想标准与行为道德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先天性的教学优势。在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要共同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去发掘探索历史素材中正确的行为道德标准,并在教学和生活中将其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 在整体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1. 发掘历史德育资源,注重学生人格塑造

历史是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展现,而行为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历史内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变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结果。高中的历史教材弱化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强化了其蕴含的行为道德与思维形式, 这本身就是凸显品德教育的一种表现。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不断探究,努力发掘其中值得学习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借助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中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此外,李时珍不畏艰苦、不断以身试草药,最终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商鞅立木为信主张变法,最终废除了旧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些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了一系列行为道德的正确典范。历史课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和学习这些内容,确保历史课堂中品德教育始终处在首位。

2. 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提升道德实践体验

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必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与历史内容产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触或碰撞。在历史课堂上,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实例探究法,这三种教学方法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通过一些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源,以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历史深蕴,然后让学习小组成员们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相关实例来激发学生进一步讨论。同时,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历史的课外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自我道德认知

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不仅注重历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学习情况,更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规范。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们往往以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对历史内容死记硬背、 缺乏探究的教学弊端。相较于终结性评价,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更推崇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包含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以及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情况的评价, 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能力提升过程,对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有着显著的优势。当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状况,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强化人格培养与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在当前,一些学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出现扭曲,因此,高中历史学科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崇高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历史重任。历史教师要在历史内容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承,强化其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而确保其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中是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塑造道德标准的关键阶段。文章研究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掘出人文道德相关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体育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3-02

体育教师是通过体育教学去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的,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尽的职责。

一、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世界本身在无时无刻地变化,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体育教学中,创新和个性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个性,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他们所感受和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教学中忽略的,所以我们身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更具人性化,教师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作用于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可让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运用。

二、课堂内容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一般说来,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圆满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

三、教师影响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方式

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会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黄沙弥漫,而教师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教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德育真正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四、游戏体验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是身体活动,并且通过富有情趣的多样化组织来巩固技术技能。学生在积极的身体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困难,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提倡协调配合,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互相合作去理解他人,理解周围,理解个人的成功是溶解于集体的成功之中的,理解了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平时只是把“互帮互助”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学生们是难以真正理解的,也无法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而通过游戏的开展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游戏活动往往是一项集体项目,缺乏“互帮互助”的精神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抢占阵地”这个游戏,要在长3米,宽2米的垫子上站四十几位同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大家里三层,外三层紧紧地抱在一起,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最终全部稳稳地抢占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互帮互助精神还体现在如何面对失败上,失败中更需要队员们的互相鼓励,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当做完“数字擂台赛”这个游戏时,有一个小队输了,队员们都责怪同伴没有把握好机会,我耐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争取在下一次游戏中获胜。果真学生们下课了,就凑在一起排数字,背数字,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大家一起进步。同时,由于品德形成具有多端性、同时性的特点,实际锻炼法本身对于形成学生品德观念、信念,增强品德意志,增长情绪体验都有特殊的作用。

总之,人们借助体育这一实践活动,能提高自身潜能和生存能力,丰富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自身体质和精神上的发展与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的,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只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樊静华.论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06).

17.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七

刘程灵

现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仁义、忠孝、诚信、勤俭等中华道德文明已茫然无知,他们“缺少的不是头脑,而是道德感”,对此作为“风化之源”的学校,尤其是担任着思想教育的语文教师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有意传道

题解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最能传达出文章的精神和特色。教学中认真审察题目,领悟思想内容,点拨渗透,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七个字褒扬了一个头脑清醒,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谏威王的忠臣和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贤君,题目既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又使那美好的形象,动人的故事跃然纸上,此时教师稍加提点,学生就会被深深的吸引,激起学习热情,诱导学生初步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题解除包括解题之外,还包括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等。新课伊始,有意识地把德育成分渗透其中,同样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屈原的《离骚》一文时,就巧妙的运用了作者介绍,把德育教育溶于作者简介之中。我通过介绍屈原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屈原因品性高洁,誓死坚持“美政”理想,爱国忧民,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遭小人陷害,被贬流放。但在流放中依然对祖国念念不忘,写下大量的爱国诗篇。当听到楚国都城沦陷,楚国将亡的消息时,他毅然抱石愤投汨罗江而殉国。至今,人们在每一年的端午节仍纪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与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妥协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更能感受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实质。

时代背景的介绍,虽说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有时却必不可少。如我在讲授韩愈的《师说》一文时,集中介绍了中唐封建士大夫阶层中间普遍存在的鄙视从师求教,以从为耻的不良风气,就既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价值和针对性,又使其加深对当前尊师重教意义的认识。

总之,题解渗透思想教育,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就既能让学生对新课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引起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又能使学生零星了解我国古代名家名作和文学史知识,激发起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二、有机传道

讲读渗透

讲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环节。讲读课进行德育渗透,重点可从诵读课文、讲析课文等几个方面入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让学生多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就结合文章一唱三叹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悟,让学生跟随着李白的生花妙笔,雄奇的想象,绚丽的仙境,去体会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山川的壮美,引发其自豪感,以及澎湃的爱国热情。

此外要提倡学生多读,不但对教材内的文言文多读,而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了《鸿门宴》,引导学生读《史记·项羽本纪》;学了《促织》,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读杜甫的《三吏》、《三别》。鼓励、提倡学生到古代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去自主感悟与体验,吸取古代文学的营养,“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光,充实经验,使“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的方向发展”,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素质。

讲析,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关键性阶段。它要求教师积极启发学生踊跃思维,开动机器动脑动手动口,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进行分析;分析要围绕重点抓住特点突破难点弄清一点。在完成上面四点时,要用心抓住教育点,特别是隐含较深的教育点,善于发现,充分发挥,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1、抽出名言警句重点讲解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中,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这些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对于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的进取精神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站着统治地位”。(车而尼雪夫斯基语)美好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进取的力量。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物,从而产生爱慕的感情,学习的愿望以至于行动。

文言文中记述的许多优秀人物的伟大形象,不仅反映出他们坚韧、顽强、善良、无私、热爱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品质,而且刻画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的令人景仰的贤士形象;廉颇老成持重、英勇威武和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的形象。《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从容就义的英雄形象,“激于义而死”的崇高精神,都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崇高品质,宽阔胸怀,很自然地就会在学生心里引起共鸣,激发他们追求正义,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再如《庖丁解牛》中那位技术高超、工作谨慎、善于思考的庖丁形象,也启示学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就像庖丁那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联系现实精讲细讲主题延伸

如果说题解、诵读、形象分析中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激动、感染、思想感情在不断升华之中是入情,是一个初级阶段,那么联系现实引导学生着眼文章整体内涵,理解文势,归结主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就是入理,是较高层次了。这个过程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时机,务必重视,牢牢的把握住。

如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三、有利传道

练习渗透 通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感情激动,心灵震颤,神往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就会产生宣泄自身情感的强烈欲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时候,教师如果因势利导,适时指引练习,让学生动口或动手,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塑造理想的“我”,那么收效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练习,要根据课文中教育点的情况,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生发出来。

1、通过“课本剧”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剧”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故事将其改写成课本剧,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基本上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渑池会”表现蔺相如的勇敢,“将相和”表现蔺相如谦以待人.以大局为重,表现廉颇勇于改过。而学生也在这一表演中,学习蔺相如不以功大位高自傲,学习廉蔺两人赤胆忠心,学习蔺相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通过“课本剧”表演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2、运用“随笔法”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随笔法,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之后,我就孟子的政治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谈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民贵君轻。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那种封建人治社会里,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因而也是无法实现的。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其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也有学生谈到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民富才能国强。要想使百姓富裕,必须休养生息。可谓一语中的。还有学生谈到,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难忘同学情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作风建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