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4-09-16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共17篇)

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一

浅析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在对循环经济特征及新疆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作 者:张鹏 魏邦亿 ZHANG Peng WEI Bang-yi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新疆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年,卷(期):200830(3)分类号:X196关键词:新疆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措施

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二

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竞争。循环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重要调整,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是当今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同时,资源差异所产生的交易机会不仅仅表现为各国间供给余缺调节的客观必要,更主要的表现为各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日益关心环境保护,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消费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企业成本扩展到包括生产与发展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这些制度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一)制度支撑

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性,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2.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3. 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 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以及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二)管理支撑

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三)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和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四)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企业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企业的配合与支持, 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企业目标与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即单位产出成本消耗最小化,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企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各种废弃物, 但如果废弃物的排放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 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基础上就没有可行性。因而, 对单个企业来说, 只有规模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 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并且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思路, 引进新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技术设备等等, 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短期生产经营投入和费用支出, 从而使产品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下降, 这显然有悖企业目标。

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废物再生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被企业所看重, 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废弃物充分利用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国家由此获得降低环保投资的社会效益;资源共享节约的重复消费, 循环经济倡导产品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使资源能被更多的人同时或分梯次共享,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缓解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 国家由此获得生态效益等。

可见,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着眼点在生产效益和提高利润率上, 而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着眼点在环境效益和生态附加值上。不同利益主体对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效益追求。

(二) 企业发展与资源节约方面的矛盾

企业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经营成果, 而资源是社会的公共的, 企业不可能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那样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许多资源之所以得不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的归属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是由于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市场一般不会对于没有产权的物品进行交易, 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和诸如荒野、河流、空气等成为人人可以免费开采和使用的公共物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通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循环利用等措施节约资源、消除环境污染的激励。

(三) 企业领导人知识结构、能力、经验及企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矛盾

企业领导人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经验及接受的培训等往往与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密切相关, 但他们不一定熟悉循环经济, 往往缺乏将企业发展与循环经济有效联系起来的意识和经验,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也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 更谈不上自觉的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虽然政府倡导循环经济, 对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扬或表彰, 但力度不够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和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评价企业社会地位是以其上缴的利税额和回馈社会的多少为标准, 而不是他们是否发展了循环经济。

制约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作用的因素

(一) 企业自身发展问题

目前, 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 需求不足;技术装备落后, 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 (占用了大量资金)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 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 自主开发能力差, 基础管理薄弱。由此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二) 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从目前来看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 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 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三)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

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 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贫穷问题是主要问题, 这一问题没解决, 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其实, 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 实现两者的统一。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 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纵观现实, 绿色浪潮已席卷全球, 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 未来的趋势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

(四) 体制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 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 市场运作具有效率, 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市场运作失灵, 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 即市场外部, 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因此, 必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 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 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 我们必须正视“市场导向”与“法制约束”这对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长期存在这一问题。

(五) 环境标准问题

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 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重环境标准的制定, 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环境标准已基本上覆盖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但是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在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方面手段不完善, 力度不够, 造成有相当部分排污企业对执行环境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 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目前部分环境标准与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不相适应, 有的标准过严, 有的标准过宽。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听取各行业企业和环保企业的意见不够, 对不同行业污染特性和治理技术状况不清楚。

3.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我国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 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 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要求。

4.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告性不够。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环境标准一般都是近期要实施的标准, 缺乏前瞻性的远期标准, 难以对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在执行中也会加大标准实施的难度。

5.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发布, 形式比较单一, 只有各级政府部门知道, 企业作为执行环境标准的主体了解环境标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 环境标准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提高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能力的措施

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最根本的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自主技术研发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

(一) 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转变为企业的实际行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应认清形势, 不断提高对本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能力, 积极推进本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使企业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和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 有利于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制定

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系统性、整体性、长远性的特点, 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广大企业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 把循环经济理念体现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争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 努力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企业管理机制

要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效, 就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司政策和管理的重点领域,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 首先要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充分利用国家不断实施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 限期淘汰制度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四) 提高产品质量, 延长使用寿命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 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或服务年限。这要依靠提高产品质量 (包括耐久性和多功能) 来实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把产品的质量提高若干等级, 产品功能增强或增多, 服役寿命提高若干倍, 对建材产品或建筑物来说都是可以力争做到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既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 也是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乘选择。

(五) 加强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技术研发工作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 离不开工艺、装备的开发和更新。我国企业在自主开发先进生产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面对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封锁, 要下决心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 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 生产过程无废少废, 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 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六) 加快和完善立法,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 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要认真研究相关产业相应的发展模式、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发展循环经济, 适应产业更新和转型所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全行业要高度重视, 尽早介入, 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需要国家大环境的支持, 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经济、科技和环境等政策、产业政策和标准与规范等。

参考文献

[1].吴光玲.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4) .

[2].杨党校.论循环经济的制度理念.理论与现代化, 2005, (8) .

[3].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

[4].朱竞若.我国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N].人民日报, 2004-01-12.

3.推进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思考 篇三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转型;措施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我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也开始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尤其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的推行,使得煤炭企业更加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为了有效缓解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能源危机,我国也加大力度开展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源逐渐枯竭的局面,煤炭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优势来进行经济转型,进而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煤炭企业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 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自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煤炭市场连续波动下行,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进口规模大,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普遍减少,经营越加困难。一直以来,煤炭行业一直以来就被定义为是脏、乱、危险的行业,相关的管理政策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导致煤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危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安全隐患增多,这也是煤炭经济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要改善的现状。

首先,煤炭开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这些环境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煤炭开采地区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地面裂缝、坍塌、粉尘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合格的煤炭燃烧之后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也给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煤炭企业却没有为自己造成的环境问题支付必要的环境治理费用,导致我国整体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发展。其次,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煤炭生产等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并不纯熟,更缺乏对煤炭的深加工,只是进行简单的洗煤、炼焦、发电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煤炭的平均利用率不足30%,严重影响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煤炭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安全性差。煤炭行业当中存在着很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规定的小型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相关设备设施落后,矿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样也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时期,进行煤炭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2 推进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

2.1 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行煤炭经济转型的首要阶段就是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根本发展目标,以实现新时期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同时也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煤炭工作技术,并建立一套适合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体系,强化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对煤矿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煤炭副产物的回收利用,还要加大力度推广绿色煤炭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以减少煤炭行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大力推进煤炭循环经济的转型发展,以满足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

2.2 政府要加大对煤炭经济的宏观调控

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这是因为我国的煤炭产业本身就是以中央和省级国资委来管理的,因此煤炭经济转型应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导。“十二五”计划对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明确煤炭产业升级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并不断加大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大力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使得煤炭产业结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得以优化,煤炭资源得以整合和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煤炭经济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

2.3 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

我国要想实现煤炭产业的经济转型发展,就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煤炭产业工作流程,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除了洗选、炼焦、发电等基本的产业模式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煤炭液化、煤—电联营以及煤—电—钢、煤—铁—铝等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多种经营模式的联合开展,不仅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还有效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且对我国煤炭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煤炭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

影响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来自内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首先,煤炭企业要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强化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次,煤炭企业要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作业成本管理和核算办法,实现煤炭企业的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外,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流程来开展,有效防范工作不规范造成的煤炭企业财务危机,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总结

综上,在当前时期煤炭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需要煤炭企业认清发展现状,明确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和流程。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另外,政府要加大对煤炭经济的宏观调控,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进而真正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征.关于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J].前进,2009,11:39-41.

[2]苏立功.在煤炭经济转型发展中推进企业会计改革[J].煤炭经济研究,2011,05:4-6+18.

4.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四

答:促进经济增长的三种转变: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跨越式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

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

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

这具体表现在:

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

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正确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

5.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五

一、我县非公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概况

截止2005年12月,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6492户,从业人员22149人,注册资金77513万元,非公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92万元,啬值达84048万元,上交税金368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炼、能源、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娱乐、运输等14个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

经初步调查,我县的非公经济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业规模的个私企业为数很少。如煤矿企业,我县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山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对原始资源的采掘,没有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相应的产品加工配套设施。有的煤矿企业采取土法炼焦的形式对原煤进行加工,这不仅浪费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并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蔬菜种植,除能进行简单粗加工外,在没有其他手段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兴起的养殖业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养殖而没有出现有规模的加工行业。总之,在个体工商户当中,多数从事的是种植、养殖、饮食、饲料、服装、批发、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但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产值、规模和从业人员来看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不容乐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省、州、县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切实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励、引导、支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对非公经济特别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使很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引导和规划等服务工作,全镇的工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处于盲目状态。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引导,企业也就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关政策,从而错失良机。企业投资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引诱,很难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投资状态。例如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市场价格急剧飚升,仅在去年就兴建了多个洗煤厂,还有几个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厂,到现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厂,这些厂在投资兴建时,对原料供应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必将影响其产量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提高。其实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产量,只需建两至三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洗煤厂和焦化厂就已足够,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正常的筹资融资渠道。

我县有一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识。家庭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6.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六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民营经济利益直接,经营自主,机制灵活,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时代主体,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多元化发展的方

针,努力培植民营经济生长点,民营经济呈现出了规模壮大、质量提高、发展较快的局面。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反映,199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为17.8亿元,只占当年gdp的19.8%,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到53.7亿元,占gdp的34.3%,比重比1996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1.7个百分点。由于起点较低,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至2003五年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2%,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3.0个百分点,高于公有制经济17.4个百分点。

(一)、民营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看,我市个体私营户发展较快,每年保持在1000户左右,进入稳步发展状态。

(二)从业人员遍布一、二、三产业,且科技型、创汇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近几年来,民营经济一改主要在商业流通领域发展的单一格局,逐步向一、二产业发展,已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遍布工商运建等各个行业。

(三)有限责任公司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98年以来,我市新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29家,是近几年发展总和的1.6倍,增长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这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大、名声大,自然成为民营经济提高整体规模的向主要方向。

(四)专业村、专业户发展已成为民营营经济数量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公有制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大,发展速度也大大高于公有经济,表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gdp2003年比1998年67.7%的增长率中,民营经济拉动3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3.0%。

(二)、对解决就业的作用。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安置了大批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998至2003五年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均呈下降趋势,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了61.3%,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现在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多为城镇待业、社会闭散人员和农民。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科技人员、高级知识分子也纷纷“下海”。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进入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将成为解决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对增加国家税收的作用。民营经济上缴税收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市财政的重要来源。

(四)、对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争取的各种自主权,民营企业都已具备,国有企业难以割舍的各种待遇,民营企业根本不存在。近几年,民营企业面向市场的灵活机动的经营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逐步创造出了高的成长率和效益。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些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初步形成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兼收并蓄,相互配置的改革与发展的互动格局。

此外,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在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社会公益等方面给予社会了较大的投入与支持,并不断改变着自身形象和人们的传统观念。

三、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及经营者素质偏低、管理滞后

7.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七

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规化顺利完成的保证, 分别提高高产奶牛饲养、选种选配、饲料配制、疫病防治、牛奶质量、乳品加工安全及管理等技术和知识, 开展培训。按照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针, 对各类从业人员开展高层次、高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使从业人员熟练掌握经营管理和生产实用技术, 实现持证上岗, 提升全行业的整体素质。

2 做好育种工作,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优势区域的奶业发展, 育种工作是重点, 推广优良品种是关键, 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增加奶牛数量转向提高奶牛单产是提高我国奶牛生产水平的必然, 充分利用国内外的遗传资源,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大力推广使用优质的奶牛遗传物质, 加快奶牛群体的优质改良。同时要搞好奶牛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建立健全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做好育种工作, 严格规范种公牛和冷冻精液的质量, 人工授精的比例要达到100%, 迅速扩大优良奶牛的数量和质量。

3 推行科学饲养方法

在项目实施中, 推行先进的科学饲养方法, 开展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对项目的实施和提高奶牛业效果至关重要, 现代奶牛养殖开发了阶段饲养、高产奶牛特殊饲养、犊牛培育、抗应激、饲料加工等技术。这些新成果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奶牛饲养的效率, 在奶牛场的科学管理中要结合以下几点建议。

3.1 结合奶牛生理特点, 实行规范化饲养, 调整牛群结构, 使其更加合理, 延长奶牛使用寿命。

3.2 改善奶牛饲养环境和挤奶、冷藏、发情鉴定、粪便处理、饲料投喂等机械仪器, 提高劳动生产率。

3.3 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4 建立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

奶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需要以完善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 在奶牛优势发展区域内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奶牛技术服务站, 从奶牛配种、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咨询、牛奶贮运和提高牛奶质量等各环节, 形成对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牛养殖专业户的系列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满足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技术需求, 整体提高奶牛养殖和管理水平。

5 实施网络化管理

实施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 促进优势区域奶业生产管理、技术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规模化奶牛场养殖小区内, 建立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 对奶牛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专家系统, 推进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化管理, 实现市场龙头基地, 农户的快速对接和有效协调, 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6 学、产、研相结合, 增加科技含量

8.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水运经济;发展;优化措施

一、水运经济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业的推动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的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为了促进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沿海城市以及内陆海河城市也加大了对水上运输的开发。水运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的交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还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我国水运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式,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水运与其他几种交通工具如航空、公路、铁路、管道等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第一,水运的航道通过能力较强,这就说明其运输能力较好。如水运与火车运输相比,单条铁路一年的运输量要远远低于水运的运输量,而水运的特征就是,只要经济发展需要水运运输,那么水运运输的能力将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第二,水运的运输成本低。水运的运输成本比任何运输都要低,且其本身的基础设施投入少,对环境的污染小,这也就为水运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水运与其他运输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水运的开发是属于综合性的,其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现当代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我国水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水运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水运经济虽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水运发展年代比较长,所以现代的水运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运经济的发展资金支持较为单一。建设资金的缺乏是阻碍水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虽然国家非常支持水运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我国的水运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所以说,要想使得我国水运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要靠国家资金上的支持才能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国家资金出现了匮乏的情况,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水运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措施的实施。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得许多的外来企业将投资重点放在了一些比较有潜力的企业上,甚至还有许多欧洲企业退出了对水运经济的投资,我国外来资金支持的逐年减少使得水运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最后,受国家资金投入的影响,水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获得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水运企业的自筹资金就会变少,企业的经营情况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很难向水运经济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水运经济的支持力量越来越薄弱。

第二,运输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在运输市场中,集中箱市场的发展对水运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集装箱市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不稳定的发展现象,阻碍了水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水运航道的维修与管理不到位。在发展水运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提高水运经济的发展中,并没有注意到水运航道的维修与管理的重要性,如在内河的维修管理以及港口的维护上都不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水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小。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现阶段,一些外来企业的进入,对我国的航道运输业造成了了非常大的挑战,而如何实现我国水运企业的走出去,以及参与国际间的竞争,是现阶段我国水运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关系到了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较大规模的企业较少,这就消弱了我国水运企业与其他国家水运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也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都阻碍了我国水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水运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1.丰富资金来源

首先,水运经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资金支持,国家资金支持在水运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促进我国水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重要德尔就是要丰富水运经济的资金来源。其次,扩大水运市场,吸收外来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水运经济的发展中来,提高水运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水运经济,从而为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2.稳定运输市场

作为影响水运经济的运输市场,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在促进水运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想促进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就要在经济危机这一大的背景下对集装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惩治集装箱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行为,从而稳定运输市场,促进我国水运经济的发展。

3.加强水运航道的维修与管理

水运航道的维修与管理对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发展水运经济的同时,还要做好水运航道的维修与管理工作。第一,加强内河河道的整治力度。在建设航道时,首先要选择一些综合效益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直流航道,从而提高航道的航运能力。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航道,则需要以三级航道的需要为起点,为整治工程项目做好前期的储备工作。第二,加大对深水岸线的保护。由于现有的体制、立法等对深水岸线缺乏有效的管理,再加上基层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深水岸线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使得深水岸线在使用上浪费现象严重。所以为了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则需要港口管理部门对深水岸线的使用增加论证审批等前置条件,通过强制的限制保护深水岸线。第三,协调内河水的资源开发。目前河道内非法采砂占道以及航标损坏想象严重,此外,又有一些临河建筑的蚕食,使得河道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浪费。对此,一些相关部门临河建设防洪、水电等工程时,一定要加强与航道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河道内资源的开发,发挥出航运的优势来。第四,完善水运管理制度。为了确保航道航运的畅通,提高船舶的综合效益,对那些通过的高级航道的较小型的船舶进行管理;而对于那些船身较大的船只,由于其赤水较大、宽度教高,不适合在运河中航行,所以这类船通过航道时,可以收取两倍的过闸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激励船舶向更规范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扩大水运企业的规模,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

4.合理分配交通资金

在发展我国水运经济的过程中,根据对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发现了对交通资金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我国水运经济质量有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在发展水运经济时,这种方法主要对燃油税进行了相应的支付转移,并将其按照替代性、补偿性以及增长性的内涵与解释进行計算。这样一来,才能做到资金的合理分配,从而促进我国水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水运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强我国与其他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发展水运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水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水运经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从而为水运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9.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九

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政策措施

在简介循环经济主要优势的基础上,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强调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作 者:段七零 毛建明 DUAN Qi-ling MAO Jian-ming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环境与社会发展系,江苏,扬州,225002刊 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GUIZHOU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2)分类号:F014关键词:中国 循环经济 必要性 政策措施

10.绿色食品区域发展政策措施探讨 篇十

摘要:近20年来绿色食品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除去物产资源丰富等先天条件,文章分析了可以提高区域绿色食品发展速度的政策措施,并对已经走在发展前列的地区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区域发展,政策措施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绿色食品事业近20年来有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在2012年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质量督导调研活动中,笔者对推动各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做了思考,除了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扎实、企业品牌意识强等先天条件外,笔者认为还有5个重要的政策措施。

1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1政府政策引导,特别是补贴政策对各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各级政府对发展绿色食品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从政策层面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推动绿色食品认证,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绿色食品规模,并将此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将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出台相关发展政策。

例如,江苏省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全省“三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总量和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三品”有效数达到1.6万个,“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比例达到85%。2012,江苏省农委下发通知,将本“绿色食品”发展任务分解到各市、县,并制订相关工作计划,将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体系,按季度进行通报。

在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许多省份还出台了配套的奖励政策,并落到实处。奖励政策对于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很大的吸引力。

例如,河北省于2010年省政府下发冀政[2010]87号和120号文件,加快河北省蔬菜产品发展,出台对“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认证的补贴政策。2010年8月至今,河北省各级绿色食品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冀政

[2010]87号文件精神,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由2009年底的93家企业、194个产品迅速增加到现在的339家企业、1 062个产品。

1.2完善各级机构建设和绿色食品检查员队伍建设是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保障

绿色食品认证具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在此体系下,需要国家、省、市、县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及经过考核认证的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共同完成认证过程,包括大量的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工作。理想的工作体系,是省、市、县各级都有独立的办事机构,拥有数量匹配、可以独立完成文件审查和现场检查的检查员。目前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省份,机构也更健全,发展速度快。而有些省份甚至只能靠省绿办人员完成本省认证工作。

例如,山东省市、县绿办机构健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绿色食品认证监管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稳步进行。山东省辖的16个地市虽未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均由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能,确定了工作挂靠单位,均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县级职能挂靠机构和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1.3规范制度、严格程序是绿色食品有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是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基础。在现行的标准及规范文件的指导下,如何有效的将其应用到实际认证工作中并实现制度化非常重要。各地区管理方法不同,需要根据相关认证规范,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具体文件审核、现场检查规范。同时各地区的环境、产品特点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和发展适合当地的相关技术指导文件。

例如,在认证程序方面,江苏省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通知》和《江苏省绿色食品现场检查工作手册》,对材料格式、现场检查等工作做了统一规定。其中现场检查工作手册明确了现场检查计划相关内容,设计了江苏省绿色食品认证现场检查评分表,以分项表格的形式,方便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设计了现场检查计划表,规范了江苏省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目录及编制要求。

在技术指导文件方面,湖南省为加强标准化生产,组织编写全省20多种大宗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由省质监局以省级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形式发布,目前已有4项标准立项。同时湖南省组织制定的绿色食品现场检查规范也已立项。

1.4服务意识强是提高企业认证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绿色食品认证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事业。各级机构需要具有“官员”和“服务员”的双重身份,才能使更多的企业进行绿色食品认证,使企业由“被动受监督”向“自觉提高质量安全”转变、实现绿办角色由“单纯监督”向“质量安全顾问”的转变。很多省份都在完成认证和监管本职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例如,江西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8个,数量列全国第二位,当地工作机构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动企业与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对接工作。不仅为企业有效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提高了认证积极性,而且为原料基地的产品找到了更稳定且价格更好的销售渠道。江西省经济欠发达,绿色食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为降低企业认证成本,当地工作机构在自身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补贴认证工作,将以前由企业承担的交通费和差旅费改由工作机构自身承担,虽然减轻的幅度有限,但让企业感受到了机构对其帮扶,提升了其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主动加强品牌宣传是提升品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是绿色食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拉动绿色食品消费,提高企业自觉认证积极性,从而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同样需要各级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将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广泛传播到消费者。很多省都建立了与主流媒体的联系机制,积极加强正面宣传,防范恶意炒作,重点加强对政策、产业发展及产业典型的宣传。有些省定期或不定期的推出集中宣传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达到最大宣传效果。

例如,四川省在加强本省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省中心组织了全省绿色食品宣传月等活动,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圆桌会议、网上知识竞赛、记者基地采风、领导访谈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宣传发展绿色食品的热潮,有力地提升了绿色食品品牌形象,营造了绿色食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2促进绿色食品健康发展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以上5个政策措施推动了部分省份绿色食品事业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各地区绿色食品发展还很不平衡,发展落后的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走“捷径”快速发展。绿色食品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2.1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

绿色食品认证在产地环境检测和产品检测有严格的检出限值,可以“准确”保证“两端”合格。而中间的生产过程,需要在准则类标准的规定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程及管理措施,其制度有效性及制度执行效果,则需要现场检查员与企业共同达成。检查员应加强现场检查过程中对于标准化的检查和宣贯力度,让企业切实理解制定标准化程序的重要性。例如,在现场检查中,应对企业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等过程管理严格查验。

2.2全面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

除了联系媒体、举办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外,还应将两个方面纳入品牌战略。一是加强绿色食品专业营销渠道建设,为绿色食品提供集中展示平台,提高企业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强获证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宣传和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在获证企业中悬挂绿色食品相关标语、做到绿色食品相关制度上墙等有效措施,渲染绿色氛围,并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积极使用和宣传绿色品牌。

作者简介:唐伟(1977—),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营养。

参考文献

1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一

高明花(1989-),女,朝族,吉林延吉市人,研究生,學校:延边大学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 要:迄今,我国延边地区存在着主要的能源结构,大多数是由于煤炭为主要能源供给,其中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这就使得能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充分的了解现如今的能源利用情况,掌握近几年的能源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而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找出一条适合低碳经济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延边地区的竞争优势,才能使得其在以后的能源利用,经济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有关延边州发展低碳的经济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延边地区;能源消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的经济一直不断地进步,而延边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了。但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中,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并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虽然延边地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延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要实行方案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是未来日子中一种趋势化的必经之路。

2.延边地区能源消费格局分析

2.1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总量

从延边总体经济和能源上来看,延边地区GDP总量的增长趋势和当地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自从“十一五”以来,延边地区GDP逐年的开始增加[1]。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巨大,年均增长大概是23万吨标准煤,增长幅度高达百分之九点九。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在2011年延边地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比2009年消费总量大的多,大约是2009年的2倍[2]。

2.2 人均能源消费量

延边地区的主要能源消费就是主要以煤炭为主,这些年以来,延边地区的生产总值一直都在急速地增加。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还包括能源消费量,而能源消费对其地区总值的快速增长也很关键,可以说这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

2.3 能源消费强度

对于大量排放的SO2、CO2等这些污染性气体,是我国目前在进行能源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这自然而然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一般而言,能源的一系列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强度、技术进步、节能政策等措施的实施,都会影响碳排放量的排放情况。

从目前我国的形势发展上可以看出:首先,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延边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与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很接近,他们和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可以说存在一致性,目前都是呈现出一种逐渐在下降的趋势特征。而从二零零一年起,二者的能源消费强度总体上要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同时对于两者来说,延边地区与吉林省在对能源利用上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各自的能源变化特征,所以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问题我们也要重视起来[3]。

2.4 工业碳排放总量

影响区域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业的碳排放总量,不仅如此,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大体的碳排放情况。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的数据,对延边地区工业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可以采用这样的公式:即C=e×f。其中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为:e表示能源的消费量,C表示碳排放量,而f表示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的科研机构对碳排放系数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就是通过采取综合各研究结果的平均方法来实现。延边地区工业的碳排放总量的一直在逐年增加,这是从1995年开始的,主要是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需求不断的增加,而且还是主要采用的是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得出当地的碳排放情况,结果就是2008年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很快,大约是2005年的1.47倍,也就是说平均增长了47个百分点[3]。

3.延边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1 能源消费需求旺盛,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迅速转变

当前延边州经济还在不断发展,可以说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不管是从工业化上讲还是从城市化上说,都是在加速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在不断的推进,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继续发展前进,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都对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系列的发展都需要能源的供给。重化工业产品已经变成了最大的需求,进而转化成了对能源消费的最大化需求。据相关调查了解到,当地的或租用能源结构就是煤炭,即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有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它占有比重大的特点,通过使用煤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情况,这样在短期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去改变,这样在以后的发展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势必会导致CO2的高度排放,严重破坏环境[4]。所以,延边州既需要很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这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是一个个的巨大挑战,对于延边地区的发展形式不容乐观。

3.2 技术研发及推广能力有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很关键,特别是在进行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期,可以说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和核心。如今,延边州低碳技术研发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发展形式,对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合理的推广方面,都缺乏很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还缺少高效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各界还没有认同和支持他们,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概念等还是需要一步步的去加强理解和消化。

4.合理改变能源结构

4.1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应用

延边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现在的一些设备都出现老化、陈旧。要做到节能降耗,就要做到大力的发展,改革技术,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要努力去实现固定资产的应用,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产业的规模化。

对于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具有普遍的问题。可以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加强综合措施的采取,可以从经济手段,化石能源降低这些消费需求改进,另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应用。

4.2发展低碳产业,加强碳交易合作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这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集中体现。我们需要积极调整高碳产业的结构特征,努力的降低高碳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因此,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很关键。对一些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很关键,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等都存在很大的开发价值[5]。

5.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在经济总量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因此,对于能源的需求利用方面也在不断地扩大。而我国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为了使延边州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发展新技术,加强优化能源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加强人民对能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共同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宋雅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 特区经济,2010,04:237-238.

[2] 李海东. 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 特区经济,2010,06:20-22.

[3] 张文华.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J]. 对外经贸,2011,12:103-104.

[4] 吴勇,吴松强. 基于过度自信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 企业经济,2012,02:52-56.

1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二

一、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及现状

1、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 东莞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正经历着经济转型之痛,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更是给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莞经济带来了重创, 如何才能实现东莞这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部经济可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积累效应, 以及城市结构升级和功能提升, 这一切都成为东莞决心走总部之路的直接动因。东莞市政府希望未来通过将东莞打造成企业总部, 使东莞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转化, 因而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确保总部经济在东莞得到发展。

2、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

现今, 东莞已初步形成以莞城、东城、南城、长安、虎门、厚街、常平和松山湖工业园区、虎门港为主的总部经济基地。出现了步步高、宏威数码、宏远集团、新科磁电、中域电讯等全国知名企业的企业总部。虽然目前总部经济在东莞已得到了初步发展, 但也有不少企业正在把企业总部从东莞搬往广州和深圳, 甚至更远的地方。譬如, 2008年的8月8日, 正是北京奥运的开幕日, 在汶川大地震中捐款一个亿的加多宝集团 (红色罐装王老吉商标的持有者) 为了突破地域限制打造国际化品牌, 正式把总部从东莞市长安镇搬迁到北京。其实加多宝并非搬走的第一个, 也不是最大的一个, 早在2004年底, 诺基亚把在中国的总部从东莞迁往北京, 致使当年东莞税收大减。此后在各项排名赛中, 东莞本地能够上榜的企业名单也变得屈指可数。

二、东莞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其一, 发展起步早, 经济基础好。早在1978年9月15日, 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建成投产, 由此揭开了东莞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东莞注册在案的企业有一万五千多家, 倘若加上大大小小的小工厂、小作坊, 预计有十多万家, 近些年来这些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已初步形成了虎门服装产业、厚街和大岭山家具产业、大朗和常平毛织产业、长安五金模具产业、厚街和常平的制鞋产业以及石碣、石龙、长安、黄江、凤岗等镇的电子信息产业等特色产业群, 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优势, 这些特色产业群也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采购、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 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物流配套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二, 区位优势明显, 周边产业布局完善。东莞位于广州深圳之间, 居珠三角核心位置。目前“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企业的群集地区, 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建材、玩具、服装、家具等各类生产基地, 汇集了一大批大型企业, 许多跨国公司在东莞周边都设有生产、采购或销售中心。随着他们在“珠三角”业务的扩大, 就可能在此设立研发中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进而就需要一个对信息、公关、产业及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管理和协调的地区总部, 具有制造业优势又属成本洼地的东莞无疑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三, 政府重视, 政策优惠。在2005年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试行) 》就已确定了东莞的基本定位:东莞主要从事先进制造业和产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这对于东莞来说, 无疑是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契机。东莞市政府于2009年6月15日出台的《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 一面不吝重金地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总部落户东莞, 一面培育和扶植本地企业总部经济快速发展。

2、东莞发展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其一, 城市级别不高, 竞争压力大。虽然东莞作为广东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典型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但是由于东莞城市级别为地级市, 在国内、国际知名度不高, 若去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争抢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总部, 自身的许多资源明显比不上这四座城市, 况且东莞就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其二, 社会治安不尽如人意, 影响经济发展。当前, 如何提升人居环境, 解决社会治安、交通、环境等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培养来说也愈来愈重要, 毕竟现时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生活达到了相对富足的水平, 大众越来越重视自身归属感、安全感的满足, 但是东莞的社会治安依然不尽如人意, 东莞市市委、市政府和公安等职能部门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大的力气, 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两抢一盗案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东莞老百姓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老大难问题, 甚至影响到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群众还有企业投资人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东莞的治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东莞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三, 高端人才匮乏, 无法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的诉求。建设总部经济, 需要高端企业格局、高端服务、高级管理, 这些都是初级人才无法提供的, 需要高等人才贡献智力。东莞目前的人口虽然号称有1400万之众, 但是以蓝领为主, 白领太少。深圳的人口和东莞差不多, 但深圳是以白领为主, 蓝领较少。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造成东莞社会管理压力增大, 成本很高, 社会治安亦不如深圳。论抢优秀人才, 东莞比广东深圳弱了很多。根据东莞市人事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2007年高层次人才占东莞人才总量的17%, 广州为45%, 深圳的比率是70%。而东莞初级人才却占人才总量的18%, 为三地最高。很明显, 东莞市目前的人才结构还无法适应发展总部经济的诉求。由于东莞自身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比较匮乏, 因此如何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到企业产品研发所需的人才与具有国际眼光和思维的营销及服务人才都是东莞发展总部经济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也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 才会有大企业的总部搬迁过来和小企业总部成长起来的可能。除此之外, 东莞核心城区的聚集力和辐射力都不强, 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 也缺乏真正有知名度的大品牌企业的带动, 政府工作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 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亦有待改善, 包括会计、法律、金融、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业都还不到位等, 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东莞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三、东莞发展总部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研究, 明确自身定位。

其一, 加强对总部经济的研究和宣传,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总部经济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应重点研究跨国 (大) 公司对东莞的产业政策、金融保险、人才资本、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对全市范围内的总部资源进行调查, 摸清跨国公司、外埠大公司、本市大企业的总部在东莞的数量、分布以及对东莞的贡献形式和贡献度, 研究政府在为公司总部服务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应如何改进等等。东莞目前已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来鼓励和引导总部经济在东莞的发展, 但还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制定和实施鼓励与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东莞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的税收、工商、海关、商检、技术监督等优惠政策, 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其二, 对自身明确定位,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地区总部, 很少有全球总部, 并且多集中在香港、上海和北京。东莞属于二线城市, 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与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 要想引进大的跨国型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设立总部, 难度比较大, 而且自身就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 因此, 在总部经济刚刚开始起步阶段, 东莞必须明确定位, 与广州和深圳错位发展, 实施差异化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在企业类型方面, 更多注重吸引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总部, 积极培育和扶植东莞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产业类型方面, 更多注重鞋类、服装、家俬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总部。

2、科学规划, 提升发展总部经济的竞争力。

其一,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和细化东莞的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作为市场条件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企业根据不同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选择的结果, 所以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根据总部经济的发展要求来规划和建设城市, 从而为企业创造高标准的硬环境。提升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央商务区的系统性和高效性。同时总部经济所在的区域也离不开完善的服务业作为配套产业, 上海、北京、广州与深圳在现代服务业上已经比较完善, 东莞的现代服务业仍需进一步完善、提升和细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涉及银行、证券、租赁、网络通信、咨询策划、财会核算、资产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展、商贸、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服务等几十个行业, 从目前来看东莞的现代服务, 包括会计、法律、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业都不到位, 因此东莞目前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完善。其二, 制定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机制。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 东莞就必须制定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建设培育人才载体,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等等, 通过这些政策来打造高端人才集聚机制, 这也是东莞发展总部经济能否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东莞市可以按照移民城市的理念去制定城市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城市环境, 提倡创新、创造, 为外来人才提供成长的平台。如对在东莞市的大公司总部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户口、人事关系未转入东莞市但符合申领《人才居住证》的, 由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并协助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人才居住证》, 对持有《人才居住证》者, 在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 享受市民同等待遇等等。

3、求真务实, 强化自身优势产业。

其一, 依据循序渐进原则, 坚持做一个高端的制造业名城。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服务化是中心城市转型的必然趋势。然而就东莞本身而言, 目前支撑其经济发展的还是制造业, 产业升级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 不会也不能过于集中, 讲产业升级换代, 实际上低效产业淘汰容易, 但是想把新的产业引进来就很难。相比于以往的洼地产业, 新产业需要的要素和政策平台以及上下游通道更苛刻, 产业链的打造更复杂。在各地一片升级换代的呼声中, 升级换代的门槛本身也被提升了。所以即便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需要搬走, 东莞也要遵循逐步、有序、渐进的原则, 避免让自己的能量随着人气一起突然跑掉。在劳动力密集的企业搬走的同时, 加快高端制造业的孵化和培育对东莞的总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了制造业的支撑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脊梁, 走路都会不稳, 而且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一旦国际大气候稍有变化, 本地经济就会摇曳不定, 根本就不能自己作主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香港, 由于制造业的空心化, 在1997年发生东南亚金融风暴时, 韩国, 马来西亚, 乃至日本依靠自身的制造业很快就实现了自我治疗和痊愈, 但香港的经济却在低谷徘徊了几年时间才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东莞要做总部经济, 也需要循序渐进, 把自己的制造业名城这张名片打造的更加完美。其二, 培育有增长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 避免舍本逐末。过去通常的理解, 一想到总部经济, 就想到了世界500强, 中国500强。其实这只是一个静态的观察。发展总部经济, 要看重大企业大项目, 但并非要忽略中小企业, 因为今天的小企业, 可能就是明天的大企业。微软、谷歌、阿里巴巴, 都曾经是很小的企业, 短短数年, 就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世界企业。他们的快速成长除了其自身的技术因素外, 还有就是他们成长在一个好环境中。在这方面, 深圳已经走在了前面, 靠的是发展高科技, 如像华为那样的优质民营高科技企业。东莞市现任市委书记刘志庚也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10个华为的产值比得上一个东莞的产值。但到目前为止, 东莞仍没有出现象深圳华为那样的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 只有步步高等少数几个品牌, 不仅无法与广州、深圳、佛山相比, 甚至还比不上惠州。尽管如此,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东莞未来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的强势崛起, 东莞能不能培养自己的阿里巴巴, 乃至微软、谷歌和华为, 考验的不仅是招商的工夫, 还包括营商的工夫和服务的水平, 说到底, 是政策、人才、公共服务、金融等软环境的竞争力。而东莞现有的基础是一万多家靠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市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政策扶持使其中的一部分加工企业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竞争转变, 开发自己的产品, 继而推销产品, 既有研发中心, 又有销售中心。

4、加强城市营销, 提升城市形象。

其一, 打造良好社会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要实现东莞的长治久安有赖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东莞政府抓社会治安必须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从严整治, 从重治罪。东莞社会治安的实践证明,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是流动人口的管理, 而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是流动人口的暂住地和出租屋的治安管理。要实行严格的出租屋管理制度, 出租屋内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的, 必须收回出租屋租赁证, 不得再出租。要把增加警力和提高公安办事效力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公安内部的潜力。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防范手段, 建立全方位的视频监控系统, 将“预警、监控、取证、震慑、打击、疏导”六大功能有机结合, 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其二, 为城市形象做广告, 加强城市营销。东莞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是“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但是既便如此, 东莞现在的国内、国际知名度与近邻广州和深圳相比都还相当低, 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所以对于东莞来说, 应当加强城市营销,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宣传自己, 以此吸引高级人才主动了解东莞, 喜欢东莞, 并最终愿意到东莞来生活工作和创业。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郑彦丹:东莞总部经济又损一将王老吉总部8月迁北京[DB/OL].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2008-07-15.

[3]罗百辉:东莞发展总部经济15大产业集群规模凸显[EB/OL].http://blog.eastpo.net, 2009-08-14.

[4]王子新、夏斌: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9) .

[5]陈洪: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理性分析和政策路径[J].特区经济, 2007 (4) .

[6]总部经济在中国:四大新模式助力二线城市后发优势[J].领导决策信息, 2007 (3) .

[7]肖隆福、刘怀宇、东莞:重赏之下的“总部经济”竞合路径[DB/OL].华夏经纬网, 2009-07-21.

[8]王斐波: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浙江经济, 2006 (12) .

1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三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发展阶段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电力等,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改变。

2、资源条件的挑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少气、缺油。近年来,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煤炭所占能源消费比重高达59%,而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就非常明显。

3、产业结构的挑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污染几乎占据了全国总污染的70%。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4、技术创新的挑战。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制定战略规划。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

2、优化能源结构。从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推广现有先进用能技术,开发新的用能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3、推动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能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要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等自主研发方式,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是针对重化工业的新技术。

4、调整产业结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因此,我们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5、开展低碳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浙江省各大城市都已开展探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是公交服务的延伸,不仅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便利性,更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

14.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四

步。今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五抓五促"、实现“八个新"的落实措施。

一、抓结构调整,促订单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要把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放在发展订单农业上。订单农业是现阶段各级领导抓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订单农业。一是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订单农业;二是发展行业经济组织带动型订单农业;三是发展区内外经济组织带动型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订单农业;五是发展科学技术带动型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要立足优势选配“菜单",进入市场寻找“订单";通过“订单”安排“产单",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与生产布局;围绕“订单",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订单"质量,创立名优品牌;积极发展外向型订单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订单农业,还要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加工、数量与质量、市场价与订单价、常规产品与特色产品、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等“五个"关系。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农民的思想观念的积极变化,达到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抓产业化经营,促农业龙头壮大。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全新观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今年要在组建龙头企业集团、扩大龙头企业规模上有新的突破,在龙头企业的体制和科技上有新的创新。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49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特别是做大做强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力争在现有9个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2-3个亿元龙头企业。尤其在永安竹地板和竹炭加工、融燕鸡加工、永安养猪协会,沙县天洋莲业食品有限公司、侨丹技改,建宁闽江源饮料系列加工、文鑫万吨莲业系列加工,将乐腾荣达绒毛浆加工,明溪紫杉醇加工,尤溪和顺鸡系列加工,宁化客源酒业加工等11个项目上有新的突破。要把延伸产业链作为壮大龙头企业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烟叶、木业、竹业、果业、粮食转化、莲业、食用菌、禽业、蔬菜、优质米等10条产业链的延伸,逐步建立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产业群,并以此扩张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工程、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竹业深度开发工程、珍稀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即百万袋的村、千万袋的乡、亿袋的县)、优质水果151工程(即要有一批年产优质水果10万吨的县、5000吨的乡镇、1000吨的村)等“五大"工程,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抓畜牧水产业,促大产业形成。把畜牧水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规模养殖工程"和“畜禽保护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步伐。生猪养殖重点抓好100家千头以上猪场,万头猪场力争达到15家以上,生猪规模饲养比上年增长30%,全市实现生猪自给;肉牛、肉羊生产要抓好品种改良,发展竹山养羊,扩大饲养规模;禽业生产大力抓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广“三赊二保"(赊禽苗、饲料、药品,保收购、防治疫病)的做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水产业要立足山区优势,发展冷水鱼、海水淡化鱼等珍稀鱼种和具有我市特色的稻莲田养鱼、库湾养鱼等,提高水产养殖的规模、产量、品质和效益。大力发展牧草业,通过种植优质牧草养鱼养殖畜禽,既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又推动养殖业发展。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强化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加快畜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禽肉加工上要有新突破,提高养殖业的综合效益。

15.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五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 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 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 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 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 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 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 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 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 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 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 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在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 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2 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 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 而且审批比较简单, 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 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 市场前景比较广阔, 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 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 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 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 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 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 很不合理。

2.3 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 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 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 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 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 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 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 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 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 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 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 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2.4 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 不仅频率高, 还存在很大的风险, 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 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 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 手续也是非常复杂, 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 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3 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 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 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 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 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现代农业持续, 稳定、快速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发,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最终提出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6.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六

一要制定科学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地方发展林下经济还存在概念界限不明、家底不清,对自身情况缺乏足够了解等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当地特色,科学制定本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模式和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切忌盲目发展、一味跟风、重复建设,使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蒙受损失。

二要争取政府重视。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湖南林下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和“三林”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认真做好对林下经济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要建立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形成合力。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激发林农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三要坚持生态优先。这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林下经济发展以确保生态受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是一种典型的良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决杜绝注重形式、强求进度、滥用乱用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的现象发生。要始终坚持“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下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生态受保护,真正实现绿色增长。

四要抓好典型示范。这是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湖南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典型和发展模式,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茯苓、天麻、玉竹、三七、百合等品种都具有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和发育完善的销售市场。但必须看到湖南林下经济总的说来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和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必须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快速发展。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引领导向作用。认真抓好国家林业局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试点,抓好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让示范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要大力扶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局面,促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县域经济发展的多赢效果。

五要强化科技支撑。这是确保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林下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林下经济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必须通过科技支持,科技是提高林下经济关键所在。林下经济绝不是小打小闹,其规模化和高科技化可以促进林区产业转型发展。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科学研究,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积极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生态原产地认定和保护工作。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和检测体系,确保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目前,湖南已在省林科院设立了省林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将依托省中心研究平台,重点加强对林药、林菌等特色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未来几年,打造一批湖南特有的、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端品牌,实现林下经济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六要健全社会服务。要服务基层群众,充分发挥村集体等基层组织的引领指导作用,促进农民林业合作社、林业专业协会、股份制林场等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建设,积极为林农群众做好资金融通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销售服务和品牌建设服务。要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引导产销衔接,强化信息发布、市场营销等服务,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促进贸易便利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湖南林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通过科技和服务不断增强湖南林下经济产品在市场中影响力和竞争力。

17.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七

2008-05-29

朝阳区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区与东部发展带的衔接点,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和 CBD 的聚集引领,朝阳区已经逐渐成为北京市总部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

截止目前,朝阳区区域范围内共有国家商务部认定的地区总部17家,占全市的85%;北京市认定的地区总部26家,占全市的74.3%;投资性公司88家,占全市的72.1%,在北京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00家,占全市的44.54%。地区总部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近30%,以CBD、电子城两大功能区为核心的总部聚集优势已初步显现,朝阳区在北京总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今,总部经济越来越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承接国际服务业高端环节的转移,对朝阳区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对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提升国际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区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朝阳区促进产业升级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一、朝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一)功能定位明确,涉外资源丰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通过完善“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整合“西部生态带”,最终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并按照总体规划进行产业的战略转移,使城市人口和产业在东部聚集。其中,朝阳区的功能定位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特别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着眼于提升北京的国际化程度。朝阳区是北京市乃至全中国涉外资源最多的地区,对外交往频繁。除俄罗斯、卢森堡两国外,所有外国驻华使馆都坐落在朝阳区,60% 的驻华商社、96% 以上的外国驻京新闻机构总部及众多的国际交往活动场所都云集于此。使这里成为中国加入WTO后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并且,北京市1/3的国际会议场所和近1/2的展览设施都位于朝阳区,是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功能区带动战略明显,集聚效应显现

在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朝阳区域内的 CBD、电子城已经成为北京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地。

随着CBD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该区域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文化传媒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也是朝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逐渐形成国际金融主业突出、商务服务发达、文化传媒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商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是北京国际金融企业、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最集中的地区。带动产业链的高端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标普、普华永道、德勤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

电子城空间拓展和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形成以电子通信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区,园区由生产基地逐步向国际化经营性总部基地转变。西门子、ABB 传动等一批具有电子通讯领域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已进驻望京电子城西区。

奥运功能区以奥林匹克公园为核心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宜居生活三区建设,构建“一轴、两园、三区”发展格局,促进文化、体育、会展和旅游业聚集,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基地、现代文化体育中心和奥运标志旅游地。该功能区依托亚奥商圈,已初步形成了以商务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另外,温榆河储备区已经开始启动,编制了温榆河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垡头、定福庄储备区建设正在加快启动,从而带动东南部地区发展。

(三)产业基础雄厚,政府服务高效

近几年,朝阳区的经济持续多年增长速度超过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区级财政收入等指标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区,以绝对优势稳居城八区第一, 地方财政收入在北京各区县中率先突破百亿大关,成为领跑北京经济发展的“龙头区”。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064.3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的28%,全国的1.2%,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占全市的40%、全国的2.7%,区域进出口709.9亿美元,占全市的36.8%、全国的3.3%。在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同时,朝阳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快速的提升,三次产业的结构为0.08:15.41:84.51,进入提升产业层级、实现规模发展阶段。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朝阳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围绕总部经济服务的配套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区域内有首都机场、朝阳陆地港口口岸和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为世界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投资公司的入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专业化支撑体系以产业链的形式对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发展总部经济,除了需要相关配套服务支撑体系,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服务。朝阳区一直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近几年,朝阳区完善了全程办事代理和网上审批制度,加强了政民互动平台和企业信用平台建设,组建区行政投诉中心。朝阳区还率先实现政府全程代办信息系统,使企业和市民可以通过统一拨打统一号码(96105)获取更多的政府服务信息,不断推进政府服务方式的提升。

(四)大商务格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

近些年,朝阳区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来推进党建工作,在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的基础上,总结出“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想问题、抓落实、找规律”、“重基层、打基础、强基石”27个字的工作方法,加强对内统筹、对外协调,以规划引导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管理服务发展、党建保障发展,对全区各项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全区上下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目前,朝阳区机构设置中,与总部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体现在商务局、投资促进局、CBD管委会和金融办等部门。商务局是负责本区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区政府组成部门,对朝阳区外资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服务,指导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推进现代服务业在朝阳区的发展。投资促进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扎实做好投资促进的基础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外来投资,打好“总部牌”、“金融牌”,为跨国公司及各类投资主体服好务。CBD管委会是市政府在商务中心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是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代表市政府统一行使北京商务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职能。朝阳区金融办主要负责研究修订并组织实施促进朝阳区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朝阳区金融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配合CBD和金盏金融服务区的发展,推动金融创新。对整合、优化配置朝阳金融优势,优化北京金融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与北京市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防范、化解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促进北京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上述四个部门分别从指导统筹引资、投资促进、CBD功能区发展和金融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经日益形成朝阳区大商务格局,为朝阳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朝阳区服务业的优势,打造具有总部吸引力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完善的服务业是一个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地区没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网络,没有专业化的咨询、会计、法律服务体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业、传媒业、设计、广告业的氛围,没有良好的医疗服务、保健服务业的保障和优良完善的商业服务业的支撑,是很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

朝阳区在完善地区投资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朝阳区以总部经济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在全市始终保持领先地位,2006年朝阳区商务服务业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4.7%,占全区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20.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已经成为朝阳区支柱产业之一。

(二)充分利用朝阳国际商务节,为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朝阳搭建好招商平台。

朝阳国际商务节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高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务活动品牌,是各界全面了解北京CBD及朝阳区投资环境、考察合作项目、广泛接触投融资合作伙伴的大型商务活动,为各国各地区投资者、招商者、经济团体和中介组织机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和寻找投资机会的平台。充分利用朝阳国际商务节,举办跨国公司领袖峰会等,策划推介北京CBD总部经济的专题活动,邀请在中国或北京已经投资和尚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参加各种商务节活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的参与。

(三)加强协调服务,完善总部经济发展平台。

建立朝阳区领导定期走访总部企业的制度和管家式服务机制,建立区领导与重点企业的联系人制度。通过走访区域重点企业,及时了解和解决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为总部企业的服务水平,用政府的优质服务坚定各重点企业在北京发展的信心。

组织相关重点单位赴境外进行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了区域开发项目单位赴香港举办推介活动,与境外大型机构进行了深入接触,宣传了北京CBD的投资环境、产业政策、招商专案,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其地区总部纷纷入驻CBD。借助高层次推介平台展示北京CBD。积极参与科博会、金博会、京港洽谈会等高层次的招商活动,树立北京CBD的国际品牌,展示、推介北京CBD产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促进区域内企业总部发展和聚集。

(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总部的聚集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总部要求的外部硬环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与总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环境。做好朝阳的生态建设。重点解决好CBD区域内的交通问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立起现代化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努力营造符合总部要求的外部硬环境。

(五)强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落实大社会和小政府的理念,加大政府管理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开展政务公开示范试点与经验推广,不断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强化朝阳投资促进的组织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解决企业后续发展难题,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提供帮助。

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北京市朝阳区投资服务大厅于2000年5月18日在京广中心商务楼设立,并于2007年10月20日迁至新址。投资服务大厅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展示政府形象、联系百姓、服务群众的窗口,也是展示朝阳区政府依法、务实、为民和朝阳区国际化、现代化新形象的窗口。投资服务大厅入驻了发改委、文化委等18个政府部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朝阳区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制定了《朝阳区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朝阳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目录和发展措施,提出了“3+2”(即建设金融商务服务聚集区、会展科技服务聚集区、总部研发服务聚集区三个高端服务聚集区,培育金融后台服务聚集区、研发中心服务聚集区两个专业服务聚集区)的发展格局,通过整合现有的资金、政策、人力资源,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完善地区总部服务体系,巩固总部经济地位。

朝阳区聚集着北京市70%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以及高端商务服务企业。作为国际分工的高端形态,总部企业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了促进地区总部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朝阳区作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地位,由商务局、投资促进局、CBD管委会和电子城管委会正在共同发起成立“地区总部联盟”。

“地区总部联盟”通过定期组织非正式的交流、考察活动,为企业和政府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传递最新产业促进政策,交流产业发展信息,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统筹我区总部资源,促进总部经济健康发展。

(三)深挖500强企业投资潜力,吸引优质资源。

我们注重加强与驻区内500强公司沟通,发挥以商引商作用,使更多的500强公司加速了解朝阳的发展和前景。同时结合国际友好城市的建设工作,指导开展小型化、专业化招商活动,主动出击,吸引还未来华投资的500强在我区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同时,吸引已来华投资的500强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进一步增强我区的总部聚集优势,发挥我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合作和发展。

上一篇:白塔镇2010年上年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打算下一篇:猪八戒当老板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