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课程设计(精选14篇)
1.中学教学课程设计 篇一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粗犷朴拙,南方精巧秀丽。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艺术,学会运用的基本技法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
性地设计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准备:
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
开白纸两张;投影仪。
作业要求:
能够在课堂上独立设计完成一幅窗花图样,做到造型
单纯、简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l分钟)
(二)学习新课(10分钟)
1.教师出示邳县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邳县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P17P18)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的题材种类。(教师板书)
3.结合作品教师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4.教师将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教师指图1、图2,用启发性的.手势、语言提问:图1、图2都是人物头像,但在眉眼等细节上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发现了?(教师综合学生回答板书)教师再指图3图4问: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两幅出现多种色彩呢?(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用半成品给学生示范,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6.教师展示图5、图6、图7,讲:下面我们研究的造型装饰手法,图5这幅突出了人物的形态,而次要的细部却没有刻画,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指图6图7问:鱼和猪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差别?大家讨论一下。(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7.教师展示图8、图5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教师给学生做示范。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图9),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图5)?均衡式的呢?(图8)?
(三)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学生观察图9图10,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建议:展示和板书用投影仪)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2
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美术老师,我意识到给农村中学的孩子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农村中学的教育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美术只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热情自然不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学好美术课呢?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美术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不仅仅学习绘画技法,更要感受到美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一、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美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是:美术教学就是传授绘画技能。而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术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中的美。我也会带领学生走近校园的风景,哪怕是一片叶子,一朵小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自己创作,把美术融入到生活中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跟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不能全然依靠美术课本,应因地制宜做些调整,尊重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
1、绘画方面,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绘画基础较差,因此教学以线描为主,可以能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互动,活跃他们的思维。多让学生动手画,鼓励他们大胆下笔,不怕画错,在多次练习中获得进步。
在《熟悉的物品》这一课上,我让学生将家中常见的物品带到教室来。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帽子、手套、篮球、水果……互相观察,交流讨论着,好不热闹!接下来我便引导他们描述物品特征,用线描方式将它们画下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我也会选取某个题材,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例如我以《缤纷多彩的热气球》为题,引导学生们对热气球展开联想,让他们设计热气球的形状以及图案。学生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2、手工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外,树叶贴画、蛋壳人的制作等活动,学生也特别有兴趣。
我将收集树叶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去准备材料。课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的进行手工创作,互相交流。最后将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办一个树叶贴画的展览。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手工制作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废物利用、环保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上美术课与其它课有着不一样的乐趣。
三、优化美术作业评价
1、评价不打分数。在美术作业批改上,我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在作业上批注“优”、“良”等,再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我建议表扬多一点,批评少一点,一句“构图准确,继续保持”,“线条优美,继续努力”可以给学生莫大的鼓励。遇到优秀的学生作业,我都会拍照上传,以便学生课下欣赏和参考,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素材。
2、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写生课上,我会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学生需要修改的地方,避免他们继续“走形”,同时我也会将构图准确,线条优美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欣赏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美术课上,除了多让孩子动手,也需要多让他们开口,评价他人的作品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方法。在作品评价环节,我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模式,先让学生自己讲讲作品的创作思路、过程以及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学习,也让他们能在同学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会以学生为本,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的乐趣,用美术教育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3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你、我、他)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丽萨》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过渡: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人物的脸型与表情,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在画肖像之前,我们感受一下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
五、临摹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仔细观察你所选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业上。
引导评价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你所临摹的画是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
(精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存入学习档案袋,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2.中学教学课程设计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内容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 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 一堂课上得好与坏, 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优秀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的神圣和如诗般的魅力, 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 迸发激情,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 要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 使教学生动有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 选择适当的时机, 巧妙地应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其产生共鸣, 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 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理智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 若能将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 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 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在讲授物态变化时, 恰逢“神七”上天, 因为火箭升空时水池中大量的水先发生汽化然后发生液化, 与本章节的内容有关。让学生观看“神七”发射的视频, 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学生们目睹了航天员进舱到飞船进入轨道的全过程, 当他们看到火箭顺利升空,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整节课得到了升华。
此外, 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 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 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贴近生活, 发掘可利用的物理现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 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当把它很好地继承下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广泛, 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 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有关当地的生产、能源、环境等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 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 并把它用于课堂,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水的液化和汽化时, 先安排一个学生在家拍一段烧开水的DV, 视频有两段。一段是水的温度大约在八九十度时, 有少量气泡出现, 而且声音很响;还有一段是水已经在沸腾, 有大量气泡, 声音不太响。这两段DV中还穿插了学生父母在旁边指导的对话, 氛围比较和谐。由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生活中的现象, 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分组做烧开水的实验, 学生就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做实验, 而不是随便草草了事。学生也会分两段时间去观察水中的气泡, 去分辨声音。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生的作品来说话, 就是创设了良好的物理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教师空讲效果好得多。
三、师生平等, 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
爱是教育的基础, 情是心灵的钥匙, 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 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 把师生关系看做是一种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国内有些人也曾持有类似的观点。这就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是人和人的关系, 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平等的人格关系, 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有老师在讲到冰箱中的霜是怎么形成时, 认为霜是经常开关冰箱门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遇冷凝华形成的。某同学 (成绩在班上不是特理想) 举手发言说, 冰箱中的霜除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凝华外, 还有冰箱里的蔬菜、水果等的水分蒸发然后又在蒸发器上凝华形成的, 或者是水分在蒸发器上凝固形成的。老师先是一愣, 进而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说:“你讲的挺不错, 想必你对这霜很有了解吧。”学生说爸爸是家电城冰箱柜台的负责人, 所以有所了解。老师马上讲:“你能不能明天课上带一张冰箱的说明书, 跟大家讲一讲冰箱的主要工作原理以及什么是无霜冰箱。”学生得意地说:“No problem。”第二天课上, 全班学生都很期待他精彩的演讲, 他居然还做了几张powerpoint, 讲得头头是道。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的课件非常好, 老师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及时指出老师的不当之处, 老师肯定会拜你们为师的, 现在我就拜××为师。”同学们听了, 都会心的笑了, 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学的物理成绩更是直线上升。
赫尔巴特说过,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句话一点没错, 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用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正如班杜拉所倡导的社会学习论, “言教不如身教”。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 与家长、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对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 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映,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 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 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教师是智慧的使者, 是文明的桥梁, 是心灵的火炬, 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一个真正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的教师, 是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感到幸福的人。
四、探微究细, 让探究式教学走进物理课堂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1)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 学生利用有关材料, 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 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 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 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播放有关新疆风光的视频, 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坎儿井”的介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
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猜想影响因素, 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 然后进行实践 (实验) 检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 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 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 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对于初二的物理教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第一章“声现象”讲完后, 教师可不按照常规进行书面单元测验, 而是布置一个任务, 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声, 而且邀请家长参与, 拍一段5min~10min的录像, 作好记录, 完成表格。
注:自评分为:最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家长评与师评分为:优秀、良好与合格。
该实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引起了对课程中探究实践活动的重视, 而且也吸引了家长积极参与。一些家长自己只得出了两三种方案, 可孩子却得出了七八种。家长们真正体会到孩子的巨大潜力, 感悟很深。一些家长说:“这种活动, 新颖、独特, 激发了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学得主动, 理解深刻, 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各种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加深了家长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 肩负新使命, 我们将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改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 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习能力。
3.中学设计教学法研究 篇三
【摘 要】针对中学教学的研究很多,本文另辟蹊径,从设计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去深刻理解设计教学法的内涵,并给出了几点关于教学法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教学 设计教学法 内涵
对中学教学来讲,教学方法的优劣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该多了解和研究以前一些成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设计教学法就是值得教师去认真理解和体会的一种教学理念。
一、设计教学法概述
“设计(Project)”这个词,最初在教育上的应用,见于19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Trachers College Record))和《工艺训练杂志(Manual Training Magazine)》。当时,该校工艺训练部主任理查德(Richard,C.R.)在上述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中学的工艺训练,不应当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依照教师规定的蓝图去做,而应当采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计划,自己去实行,自己去解决。理查德称这种方法为“设计”。
1918年,克伯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自愿活动的应用》的论文。他说:“我采用设计这个术语,专指自愿的活动,并且特别注重自愿这个词。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我首先用在教育上的。”
由此可见,设计的本质含义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的问题。1919年秋,南高师附小在俞子夷支持下,首先在中国研究和实行设计教学法。在刚开始实行设计教学法时,试行者发现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目前,设计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已经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且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由于设计的思路无限,教师的思维无限,因此,对于设计教学法来讲,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设计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具体的一些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设计教学法类型
设计教学法的种类可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形式上表现某种观念或某种方法,如写信、造船等;第二种是鉴赏某种经验;第三种是解决某种智慧的困难;第四种是得到某种技能或知识。这四种之间相互关联,第一种可采用目的、计划、实行、识别四个步骤,叫学生自己按此步骤活动,以他们以能力所达到的地方为限。第二种建议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第三种主要按杜威提出的思考方法进行。第四种主要是在教室里所进行的。采用设计法教学,教室里要有必要的设备、装饰,要具备多种功能。采用设计教学,不但能达到目前活动的设计目的,且能从活动里面得到所包含的知识。
三、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思想,需要教师利用这种思想来解放自己的教学观念,去寻找一种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动力驱使其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下面主要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图例讲解法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创新设计教学法。图例讲解法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反映了师生间的活动,因此也可以叫做信息接受法。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够用各种手段传递教学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和领会信息,而且把信息进行对比吸收。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口述(叙述、讲演、解释)、印刷物(教科书、补充资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和幻灯片、教室内)、实际演示活动方法(解题方法、证明定理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写书评的方法)等等。学生为了达到掌握知识的第一种程度而必须进行的活动行听、看、感受、实物操作和运用知识、阅读、观察、把新的信息和以前掌握了的信息进行对比并记忆新的信息。
多少世纪以来,传递知识几乎全靠教师的言传口授、教科书和少得可怜的直观教具,而今天则有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递信息的可能。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教师的讲话,而且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递方法,如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了解更多科学家、作家、演员等不同行业人群的声音,去充分认识他们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在教室里的图标可以反映所要研究的物体和现象的静止状态,而电影和电视则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对图景和现象感受的界限。学生能够在教室中观察种子是如何发芽、花朵是如何结果、动物怎么生存等。
从上可以看出,图例讲解法首先要求有信息的来源和手段,然后需要吸取一些传统方法作为可以接收集息的手段和形式,诸如口头叙述、使用书本、实验室作业等进行观察。尽管手段很多,但在使用时学生仍然进行着同一种认知活动,即知觉、思维和记忆。在不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的认知行为就不具备目的性。这种动作在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学生对动作的目的、顺序和课题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四、关于设计教学法的几点认识
(一)各种所谓“新教学方法”,包括设计教学法,着意于激发学生的主动,认为整个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认为教学是引起学习,教学的重心在于指导学习。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进程,不是被动的吸收或消极的受害。
(二)任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从认识论的总体上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教学法的实践中如果一成不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客观规律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吸收、实验、改造、创新是教师必须摸索的一条路径。
(三)任何年龄的个人对刺激的情景都会有多种复杂的反应,教育必须驾驭这些反应并努力改善,个人对反应如何选择要依据其个性特征。教学法的任务就在于驾驭学生生活的环境,使之能充分运用其最大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知识、态度、习惯和技能。
4.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产生对音乐剧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探究音乐剧体裁的特点,提升欣赏音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能够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难点】
听辨歌曲节拍,感受节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出自哪一步音乐剧?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播放的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并讨论交流美国其他著名的音乐剧如《猫》,引入课题,《回忆》。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介绍音乐剧《猫》,作为歌舞剧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
2.教师为学生介绍韦伯,英国音乐剧作曲家,他的音乐剧《猫》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韦伯充分注意到儿童的特点,其中的音乐《回忆》生动的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猫的形象特点,这个音乐剧是真正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戏剧。在伦敦首演后,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舞台剧,这首《回忆》就是其中的名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还创作声乐套曲,变奏曲等。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乐曲,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流畅、舒缓,旋律节奏比较平稳,有很多连续的长音,听起来非常悲伤。
2.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设问:歌曲是几几拍子,给大家怎样的感受,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12/8拍,给人连贯,起伏荡漾的感觉。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教师播放音乐剧《猫》的相关剧情并提问学生:这只猫是怎样的形象?
提问其中几个小组代表,并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并给出答案:这只猫流浪后回归却被歧视和猫群的区别对待。
4.教师为学生讲解角色并介绍剧情,“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5.教师再次播放音频,并邀请学生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教师将学生分组,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音乐剧中的角色进行模仿扮演,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表演结束,并带领学生总结音乐剧的特点:音乐剧是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五)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韦伯的作品《回忆》,对音乐剧《猫》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音乐剧作品,对比欣赏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5.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篇五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DD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DD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DD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6.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学号:1107022001 班级:11数学2班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课程总结
数学教学过程有4大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数学教学设计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程培养目标,来制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所得所想谈一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要求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例如活跃开放的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放开思维,培养创造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可以从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案的编写这四方面来考虑。
教学目标是统领整个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的指挥棒。教学目标考验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理解程度,教学目标的好坏我认为因该从下面几方面来看:目标内涵和目标层次是否清楚?目标是否与所教内容协调?目标是否串位?目标是否与学生实际相符合?只有考虑到上面的相关问题,才能制定正确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从基本分析、背景分析、结构分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析、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分析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桥梁。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熟悉,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案的编写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最终体现。教案体现了教师准备在所要上的课堂上的整体思路,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中应该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存的知识理论及其结构,更重要的的是经历探索求知的过程。
充分揭示思维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发展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教师和学生良好的交流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课堂秩序,实现共同探讨。
7.中学教学课程设计 篇七
要根据课标和“考纲”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和近年来中考阅读题型的特点作课堂练习设计。
2. 灵活性原则。
一是变换形式,同一内容的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来设计;二是变换语境,使学生通过不同语境理解字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三是扩展延伸,设计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题目,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的本领。
3. 分解性原则。
教材“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一、二题往往是内容的重点,但又常常是一些大题目,学生难以一下子就掌握其要领;有些文段较为精彩或较难理解。对此,教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题目或文段进行分解,变成若干小题。
4. 时限性原则。
8.中学历史教学板书设计例说 篇八
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养能力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板书,可以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教材的轮廓,理清教材的脉络,突出教材的重点,有助于解决教材的难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作为一种形象性的直观手段,在解决那些抽象、复杂的难点内容时,有时比语言直观的作用更高一筹。
从历史教学的眼光来看,所谓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它们在系统知识中往往起有承前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所谓教学难点,指的是教材中那些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内容。解决好重点和难点,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两点,使重点突出,又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对于这一问题笔者的做法是:对重点内容,板书时着墨要浓,而其他内容则应惜墨如金,力求做到众星拱月、要点醒目。对于难点内容,板书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理清复杂内容的线索,使之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如中学《世界历史》近代部分第七章《英国工业革命》,这章的重点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后果,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为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章的板书笔乾是这样设计的: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3.掠夺殖民地和国外市场的扩大
4.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
(二)工业革命(略)
(三)工业革命的后果:
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
在板书的设计和安排上,抓住了重点和难点这两方面,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地提炼,就能做到要点突出,难点易化,特点明显,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
二、把握心理特点,优化板书安排
板书是通过学生的视知觉起的作用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视知觉作为知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大特点,即对所视对象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所谓整体性,是指人们在感知时,总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所謂选择性,即把一些知觉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征、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开来;所谓理解性,表现为人们在感知时,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针对这些特点,在板书时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化处理。
1.注重板书纲目的整体性。板书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即章节内容的整体性和具体事件的完整性。知识凌乱和支离破碎是板书的一大禁忌。
2.板书时注意做到重点突出,书写工整美观,对事件、人物的特征、标志、性质等要简练醒目。
3.注意前后上下知识的联系、对比,处理好正副板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副板,发挥副板对正板的补充作用。
三、从教学实际出发,创新板书形式
一般来说,历史课的板书多采用提纲式。它的优点是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比较容易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其内在联系。但板书不能拘泥一格,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章节的不同情况,在处理教材、设计板书时,使用不同的板书形式。
如讲述中国历第三册中《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节时,我对《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一节,采用表格分类式的板书,把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情况分列成表格。
通过表格分列式的板书,学生对红军四次反“围剿”的主要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便于比较,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9.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10.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 篇十
(一)课标要求
热机做功冲程既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材力求通过以图片和模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热机做功冲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以及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让学生通过对热机做功冲程的学习,对生活中各种热机进行理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内燃机时,通常是用内燃机图片或内燃机模型来演示热机做功的现象和说明原理。这样演示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好理解热机做功的原理。
2、图片和模型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而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考点,也是难点。
(三)实验创新之处
1.用自制爆燃器引入能量转化。
2.用酒精(或汽油)在钢化玻璃筒中燃烧并爆炸,模拟热机做功冲程。
3.用透明玻璃筒做汽缸学生能直接观察到酒精(或汽油)在玻璃筒中爆炸并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曲轴正反两面分别为红色和白色,实验完成后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四)实验器材
自制爆燃器一套,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一套(直筒透明钢化玻璃水杯一个、10号胶塞一个、电火花点火器一个、活塞、连杆、曲轴、轴承一套、主板及底座支架一套、酒精少许和喷雾。
(五)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
图1为自制爆燃器:①橡胶塞②针筒③橡胶塞④细线⑤电火花点火器。
图2为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①电火花点火器②橡胶塞③汽缸(钢化玻璃筒)④活塞⑤连杆⑥轴承⑦曲轴 ⑧主板及底座支架。
(六)实验原理
1.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机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一个冲程对应曲轴转动半周。
(七)实验步骤
1.用爆燃器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
(1)往爆燃器筒内(针筒)喷洒适量酒精。
(2)塞上橡胶塞并轻轻晃动几下。
(3)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观察酒精在针筒内爆炸并推射出橡胶塞。
2.用热机做功演示器演示热机做功实验。
(1)观察器材,记录曲轴颜色。
(2)往钢化玻璃筒内喷洒适量酒精。
(3)塞上带电火花点火器的橡胶塞,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
(4)观察酒精在玻璃筒内爆炸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5)记录此时曲轴颜色。
(八)实验效果
1.酒精的燃烧并爆炸,能通过透明玻璃筒直接观察到,并且伴有爆炸声。
2.橡胶塞和活塞的运动直观呈现,准确反映能量转化过程。
3.通过曲轴颜色变化,准确得出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九)反思与拓展
1.虽然用喷雾器喷出酒精,能加快酒精挥发填满玻璃筒,但仍然会受室内温度影响(如果在温度较低的冬天进行实验,最好配备一只电吹风)。
2.加上两个小车轮,能直接模拟汽车气缸推动汽车运动。
3.在玻璃筒壁加上温度计,通过温度计示数上升来反映热量的散失,从而解释热机效率总小于1的原因。
二、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创新(该项目荣获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评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力的分解实验进行研究,学生不好理解。因该实验的特殊性,不便于制作传统教具来演示,我们就考虑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传感器、采集器、数字显示装置和L型斜面制作一套实验器材,
将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展现出来,方便我们对力的分解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与深圳申议实业公司共同开发了“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探究器”。
(二)实物结构图
(三)实验演示方法
1.将该装置底坐垂直于桌面,打开左侧数字测力计开关,用一段细线将重物(金属圈)悬挂在左侧力传感器的探头上,测出重物(金属圈)的重力。2、将该装置水平放置于桌面上,打开两个数字测力计开关,按回零键,再将重物(金属圈)放置在两个力传感器的探头上,
可测出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3、调节斜面的角度,测出的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随之改变,通过角度值、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值以及重物(金属圈)的重力值,经过计算后,可以充分说明力的分解实验现象,也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定则。
三、溶液导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该项目荣获成都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性实验,一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认识酸、碱、盐的组成特点,理解酸、碱之间的反应实质;二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奠定基础。初中化学中对溶液导电性实验要求不高,不需要对溶液导电性强、弱进行分辨,即只需分辨出溶液导电与否。初中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导电实验装置,没有统一成套的、标准化的实验仪器。
做该实验,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就地取材,自制一套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采用220V交流电和相对应的60W白炽灯泡(实验按如下图所示的原理进行);2、按照现行教材实验方式,采用学生电源、小灯泡(或LED灯)、小灯座、导线、开关和烧杯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这两种实验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实验方式实验操作时安全性能较差,仪器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多。第二种实验方式也存在仪器体积较大、较多,组装器材麻烦等问题。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们从微型、简单、高效、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二)改进和创新方式
购买电子元器件和辅材,自制一个小型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方便我们快速检测溶液是否导电(绿灯亮,溶液不导电;红灯亮,溶液导电)。图2为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实物照片。
该溶液导电性实验检测器内有电子电路、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外有红色、绿色高亮度LED灯各一个,按键开关一个以及两个电极。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50ml烧杯准备好蒸馏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溶液。2、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不导通(如图3所示)。3、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蒸馏水或乙醇的烧杯里(如图4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蒸馏水或乙醇溶液不导电。4、将检测器两个电极用金属丝短接,
红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导通。5、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盐酸、氢氧化钠的烧杯里(如图5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红灯亮,表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导电。
注意:在做下一实验步骤前,需用洗瓶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实验完毕后,也需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取下电池,以便保存。
(四)特点
改进后,实验操作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使用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没有人触电的危险;仪器微型化,携带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少,节约了成本;采用高亮度LED灯展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排学生仍可清淅看见实验现象);电极采用铜质材料,表面度镍,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该检测器既可做教师演示实验,
1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呈现过程 篇十一
关键词:基本条件;基本原则;中学化学教学
在化学教学设计的呈现过程中,要基于教师原先具备的化学教学设计,把课上不可预料的情况纳入到思考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只有在现场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将化学课堂教学“现场直播”中的媒体应用、组织管理以及师生间的配合等详细地反映出来。
一、中学化学教学呈现过程的基本原则
1.媒体运用恰当原则
根据现代传播理论的观点可知,媒体是人延伸之后的结果,其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其不能看清楚或者看到的诸多现象、事物以及过程,以及其不能听清或者听到的各式音响。而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信息的传播上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强大,有益于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对学生将老套的学习手段进行改变、拓展信息量以及其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难题的解决以及其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对教学事件进行展示时,媒体的组合、抉择、展示时间应当同学生特征以及教材的内容相结合起来,以便在媒体的熏陶下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从而使得其参与热情以及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
2.教学运行的灵活多变原则
老师应具备对于在教学时所产生的突发事情、新问题以及新情境的驾驭以及应变能力,对教学内容以及手段进行迅速而又及时的修正,以对教学时的情境进行很好的适应,而非依照原有的方案采取措施。
3.师生情感互动原则
学生以及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态度是否相同,直接关乎教学是否和谐。倘若二者的态度相同,则表示其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相同的,学生要是有好的学习态度也能够将老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出来。所以,要想在教学时创造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应当积极配合。
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通常表现的是外在影响,初中阶段进行化学教程的辅导,必须以学生自我兴趣为前提。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兴趣,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挖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之内学习化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把握,还能够产生更为实际的效果。
2.学生的前提性学习条件
学生在进行化学课传承学习的前期,首先应该做足在基础知识层面上的准备,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果。
3.教学的有效计划
由于教学往往还有很多不可预计的变化,所以,教师并不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出来。计划过程中的内容并不可能和变化出现完全相同,但还是应该对它的计划性进行肯定。不能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就容易造成教学的混乱,也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4.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能源、材料和健康等的命题探究
化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形成一系列的命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将会产生有效的影响。
12.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初探 篇十二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势在必行,中学英语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加快向素质教育转变,隐性课程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1um)的概念。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课堂等硬件建设和考核评价制度、学习氛围、人文素养等软件建设两部分,主体由校方、教师、学生组成。
二、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利用现状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蔽性(或不易察觉性),以及结果形成中的预期性、长效性,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通过对通化市的5所中学调查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对隐性课程资源很了解的仅占18%,比较了解的占60%,不太了解的占22%,目前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调查发现,硬件建设方面:中学均设置英语角、板报、通告栏,但仅有45%教师采取英语角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33%的学生选择参加,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板报、通告栏偶尔或很少有英语内容;82%的教师和73%的学生,认为用英语元素布置教室对英语学习有用,但仅有68%的学生对教室布置中的英语元素表示满意;多媒体建设方面相对较好,86%的教师认为合理充分的利用影音设备对英语学习有用,83%的教室配备了影音设备学习英语,并且75%的学生表示课后经常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近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能够起到很好作用,但仅有36%的教师表示善于调控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课堂教学,基本符合的占41%;认为现行英语考核制度好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68%和60%,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略高于考试结果,英语考核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语言技能、考试成绩、日常课堂表现和对班级英语学习的贡献;80%以上学生认同教师注重班级英语文化建设,87%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学习风气对英语学习有作用,但认为班级英语风气好的学生仅占67%;78%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英语课,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认为订阅英语杂志报刊对英语学习有用的教师达到了92%、学生为70%,而只有54%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在课余时间会看有关英语方面的图书杂志或电视节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关于中学英语隐性课程,校园建设力度不足,多媒体教学应用较多,但课堂英语元素布设有待改善;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合理,英语文化氛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多元。
三、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对隐性课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针对学校实际开展多样学习群体的研究是其价值实现的需要,有利于课程资源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近年来许多学校课程都已经渐渐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于教育的意义。但是在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隐性课程所蕴含的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却常常容易被相关教育者所忽视。
1.隐性课程研究与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由于隐性课程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国内隐性课程研究起步晚、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了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缺少对隐性课程内在规律的整合,急需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效益,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建设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多数中学和教职人员对显性课程建设较为重视,多媒体应用较为普遍,教学法应用较为灵活,课堂氛围很活跃,但英语教学依靠课程表、依靠练习题、依靠成绩单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区英语环境营造不足、课堂部设缺乏创新、英语文化建设方法不多;教师建设重视入口关,缺少退出机制,没有素质标准。隐性课程正成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隐性课程资源立体、多元,建设难度大。英语素质教育更加倾向于英语听、说、理解表达等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隐性课程建设上要在统筹设计、硬件建设、软件配套、理论研究上立体推进;在方法手段上要向口语交流、多媒体授课、网络阅读、竞赛活动多元发展;时空上要求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同步拓展,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当前,中学英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教育机构在顶层设计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如何搞好隐性课程软硬件配套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硬件建设。调研期间发现,多数中学在隐性课程硬件建设上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英语广场、英语走廊、英语花园、英语角为师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提供轻松惬意的环境;配套多媒体设备,课间开通英语广播、课后播放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英语语境;张贴英语标语路牌、名言警句、每天一句等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
2.软件建设。针对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完善,英语文化缺少沉淀的实际,一是在教师素质上,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岗位上练的方法路子,定期选送有潜质的英语教师交流深造,邀请高校英语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到校讲座,组织英语教师集中听课、相互评课、问卷选优,以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二是在英语教学评价上,要坚持笔试、口试、机试相结合,加大听力、口语、写作占比,注重学习过程、自学能力、活动表现,建立量化评分标准,科学评定学生英语素质水平。三是英语文化建设上,要科学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机制,广泛开展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在校内、家庭开辟英语区域、英语时段,营造人人讲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文化氛围。
3.理论研究。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要坚持数据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实践检验。以学生为主体细化采集项目、以教师为主体构建采集机制、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数据档案,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注重归类、筛选、提炼、分析,找出问题成因,推动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创新思维模式,通过教学角色互换、家庭教育干预、网络平台运用,拓展隐性课程方法手段;建立科研立项、教学实践、效益评定、信息反馈、理论完善的闭环系统,有效发挥英语隐性课程的辅助作用,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13.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篇十三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a.这曾经是一抹怎样的绿?作者此时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b.作者为何要囚禁这抹绿色?仅仅是出于爱吗? C.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开释这绿色的囚徒?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一首歌颂常青藤的赞歌,歌颂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一首歌颂的赞歌,歌颂他的精神!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细腻多情 囚绿——孤寂抑郁 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 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 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 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 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14.美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四
姓名:李燕妮
班级:2011级师范四班
学号:*** 年级:6—8;9—12
学科:经济、地理、语言艺术、技术。
概述:在这个课中,学生将要探索GIS在商业和组织中的各种应用。学生提出建议,描述不同的商业和组织,说明技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建议的时间:45分钟 目标
1.思考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数量以及我们如何组织这些信息。2.通过阅读和讨论“将地图转化成分层的信息蛋糕”来研究GIS ——一种将信息转化成可视形式的工具的用处和影响。3.提出建议,描述不同的商业和机构,说明GIS技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4.撰写论文,探索GIS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资源和材料:
学生日志
钢笔或铅笔 纸张
黑板
“将地图转化成分层的信息蛋糕”复印件(人手一份)
活动或程序:
1.热身活动 :在学生的日志中,他们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事先写在黑板上)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是我们获得的信息供大于求——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信息超载”的 状况什么是“ 信息超载”?你在生活感觉到这一点了吗?我们从哪获得信息?信息,特别是统计信息,呈现的方式有哪些?学生之间交流答案。
2.全班阅读并讨论“将地图转化成分层的信息蛋糕”,注重下列问题:
A.为什么从一个地图数据库读取信息比从一张电子表格更方便?
B.GIS是如何帮助Brooklyn的调查者工作的? C.为什么这种技术还不为大多数人熟悉?
D.由Ralph Nader建立的机构“基础信息”是如何使用这个软件的?
E.如何没有现有的信息积累,这个软件还有用吗?为什么? F.商业中是怎样使用这个软件的? G.消防部门是怎样使用这个软件的?
h.环境保护组织是怎样使用这个软件的? i.法律界是怎样使用这个软件的?
j.为什么公民自由论者认为这个软件使人权受到威胁?
k.为什么Norman Siegel,纽约公民自由组织的执行主席说,警察局需要”认真对待这个信息”? l.什么是address purification? 它对G.I.S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m.the Charlotte-Mecklenburg 警察局是怎样使用G.I.S 来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改进的?
3.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商业部门或机构(银行、百货公司、汽车代理、消防部门、保护组织、法律组织)。让学生想象他们是为小组所代表的商业部门或机构工作的人,他们正在申请获得一个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来提高目前使用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每个小组利用头脑风暴提出3到5种方法,使GIS能够使他们的商业或结构获益,然后把他们的想法写成一份建议。建议应该具有说服力(使他们的老板相信购买GIS是有好处的),同时有足够证据。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的头脑风暴形成自己的想法。讨论结束偶,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宪法。讨论哪种GIS的应用最好。
4.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歇息一个简短的文章(1-2页),用事实和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讨论下列问题: GIS是怎样使信息时代更有意义?GIS可能会怎样使信息时代更缺少意义?GIS的其他使用方法如何使我们获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这个软件如何帮助企业、私人机构和政府做决策?GIS能够提供所有决策需要的信息吗?——在什么情况下,地方和政府应该使公众更容易获得数据?——GIS技术可能会怎样影响公民权利?——你认为在哪种行业GIS最有用?——商业部门使用这个软件跟踪他们顾客的信息有什么利弊?——目前已有的技术和方法哪些与GIS的功能相似?这些技术和方法是更有效还是效率较低?为什么? 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将以日志记载,特别是参与全班和小组讨论情况和文章写作为依据。词汇:(略)
扩展活动:1.访谈可能使用GIS技术的企业和机构的经理和官员,例如银行、大的企业和法律部门等。如果他们使用GIS,这种技术的优势和短处是什么?如果没有使用,他们认为这种技术会有用吗?为什么?
2.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一次人口统计调查(邻居、性别、父母职业、种族等)。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这些数据,包括各种形式的图表,例如电子表格和地图表格。展示统计信息的不同方式怎样影响其他人对这些信息的认识的?
3.探索已有的地图类型,调查这些地图的使用历史。每种地图的功能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在地图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是怎样满足获取现在地图上那些信息的需要的?
4.研究GIS是怎样工作的。制作一个“它是怎样工作的”展板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5.使用互联网学习不同的GIS软件。一个公司怎样判断哪种GIS最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跨学科的联系:
公民——学习什么情况下地方和国家政府要对公众公开数据。提供什么类型的数据?为什么?什么数据不能公开?为什么? 数学——定义“统计”。然后,连续做一个日志,记录统计数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同方法。为什么数字关系对我们很重要? 媒体学习——使用印刷、网络和电视媒体学习GIS技术在全球使用的不同方法。
科学——调查保护组织中使用的GIS技术。为什么他们开始使用GIS?这个软件如何帮助他们理解环境的变化?他们怎样使用获取的信息?
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
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http:///)is dedicated to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ic processes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improved theory,methods,technology,and
data.Inc.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http:///)provides GIS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cluding ArcView GIS, ARC/INFO, Spatial Database Engine(SDE), and MapObjects.Intergraph(http:///)is a vendor of software, hardware and services for technical, creativ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a range of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ectors.学业标准 6-8年级
地理标准1——理解的地图、地球仪以及其他地理工具和技术的特点和用途。
基准:知道不同地图投影的目的和特征;知道地图、地球仪以及其他地理工具和技术在说明信息方面的利弊;知道地理数据库的特征个目的。9-12年级
【中学教学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10-18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11-19
中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01-17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08-17
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模板08-29
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09-20
育才中学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12-19
叶公中学李瑞玲《隆中对》教学设计01-02
高楼中学典型示范课教学设计范文06-13
1.1 我上中学了 教学设计 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