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公平论文(精选11篇)
1.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一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好这一要求,紧密结合河北实际,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更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稳健前行。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一方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进一步坚定全体人民的信心,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推向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制度创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排和部署。我们必须按照全会的要求,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以此审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情况,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就在哪里深化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就把哪里作为改革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项又一项制度改革和创新,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征程中,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更好地凝聚起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汇报人:xiexiebang
2.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二
教育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基于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分析和探究教育公平问题。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曾要求开展儿童教育,并主张男女平等。梁启超主张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孙中山高呼“平人类之不平等”,主张建立普及、平等的学校教育。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等。马克思在1886年就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的教育平等的思想。综合各种教育公平的观点能够看出,对于教育公平,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权利公平、教育环境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给所有人创造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的教育机会。根据瑞典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的教育理论,教育机会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公平就是要使每个人不受任何歧视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教育的机会,包括儿童、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成年人在内的一切人。教育过程平等是指教育过程不区分性别、种族、贫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待每一个人。教育结果平等指每个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取得同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教育权利公平是指在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全民教育宣言》、我国的《宪法》和法律等都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各国,法律上的教育权利平等已普遍实现。
教育环境的公平是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包含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居民负担教育经费的公平。目前,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的教育环境还存在很大差异,教育环境公平的实现还需长期努力。
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1. 教育公平确保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首要的、内在的、基本的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期,保持稳定发展是社会的首要任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自由与公平,往往直接取决于教育公平。在任何社会,社会的阶层分化都客观存在,现代社会的分层与个人的教育水平相当。教育的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甚至形成底层民众无法上升的“断裂的社会”。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往往把扭转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或下一代的教育上。因此,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
2.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任何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时总是强调教育先行。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输送优秀的建设人才、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是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促进教育公平能使广大公民享有广泛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教育不公平会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保证大多数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人们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全国人民共同长期努力的重大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实施教育公平,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从多方面入手,争取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下面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来谈谈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1.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因而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了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政策来缓解教育不公平,但是这些政策多数是一次性的或局部性的“工程”,因此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主要是: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益性。资金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资金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
(2)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要遵循平等和补差的原则,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进行科学的资源分配。
(3)加强教育司法建设,以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从法律上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制裁和打击,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强保障,杜绝教育腐败、以权谋私等伤害教育公平的事实发生。
2.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确保教育公平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是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每一个社会民众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做法体现在:
(1)确立公平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改变思想,树立一个男女平等的观念,彻底改善边缘地区女童入学难、女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中女性参与的劣势地位等问题。
(2)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办学形式。社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社会中潜在的教育资源也是多样化的。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教育资源不足。充分利用社会上分散的教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人们受教育的愿望。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应当树立的一个新观念。
3. 学校和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是否受到公平的教育,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是学生参与受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对象,所以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公平意识。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平科学的管理意识,是实现学生在学校和班级获得公平发展,实现让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条件。
(2)学校和教师应树立公平的评价观。教育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个别“尖子生”,而在于所有的学生。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应切实树立公平意识,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促进学生获得公平的发展。
(3)全面提高师生素质。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民主、公平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结束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教育公平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育公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彭芳芳.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对策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践行公平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篇三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平管理;民主;自主;公开
只有在公平管理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崇尚、实施公平教育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公平是比财富还要重要的幸福指标,管理公平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不公正管理背景下的教师一般是反教育甚至是反文化的,更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对孩子的公平和公正。当前宏观上的教育公平已成热点,幼儿园应将目光锁定在“微观公平”上进行研究,而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时间精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培训的、成功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平等、应有尽有的。因此,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这就更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机会面前人人争取,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笔者尝试用以下三例来简述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公平管理。
一、“我们派谁去?”——民主推荐
“老师们,这次我们派谁出去培训?”这是争取到了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的机会后园长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推举谁?”“派谁去?”教师们天生好学,更加珍惜本来就不多的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园长从不明知故问“谁愿意?”因为如果让教师们毛遂自荐,结果每个人都是:“我愿意去”。然后由年级组长或园长在其中挑选若干个教师外出学习,不如让他们互相推举来得更现实和有管理意义。只有在某个别老师一直被“遗忘”的情况下,园长才“建议”或“友情提醒”。
一次上级领导分给幼儿园5名参加南通市级暑期通识培训的名额。如果在以往,要么就在园长室里排一排名单,安排一些能力强的、能够完成二级培训任务的、最近又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去。或者向全体教师通报这个消息,并询问愿意去的对象:“派谁去?”教师们会默不做声,但一定有不少教师会激动地投出恳求的目光,发来申请的信息:“园长,我想去培训。”也会有极个别教师到园长室来当面要求说:“我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外出培训了!”……但是,这是凭借园长自己的威信摧残教师积极向上的愿望,歪曲教师所理解的公平理念。“园长总安排一些他喜欢的、与他走得近的人外出学习,他不喜欢我!”对于那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会认为这是极其公正的:“当然应该派我出去。”这种专权式的指派,只能巩固园长对教师的霸权,颠覆教师心中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公平行为。
于是,在业务学习正式开始之前,由分管园长向全体教师宣布这个消息。接着园长提出原则:“这是较典型的理论培训,担负着二次培训的任务,培训回来后必须分别向各学科的教师汇报。可见,应该派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去,想一想你们希望派谁去?”
(等待一分钟)
这时,园长的任务是支持任何一个教师所提出的候选人。不安排讨论,不参加表决。因为,否决任何一位教师,无疑是对该教师的一次打击。园长相信教师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园长更相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在吸取、传达的过程中接受教化。因此,园长运用自己的威信,在教师公平推荐的基础上速战速决。
“大班的老师请发言,你们组派谁去?”
美美老师说:“我建议选派亮亮老师去。她擅长理论研究,能代表我们去学习。”
“我同意,亮亮啊,你看老师们多么信任你!”
“中班组的老师请发言。”
……
现在请大家简单提醒一下他们:“这次培训要注意什么?”
“应该认真听!”
“应该将讲座学习的PPT带回来,让我们大家再仔细学!”
“建议将录音笔让他们带去!”
……
结果,参加培训的一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教师们将所有的讲座全程录了相,整理加工后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里;个个都充分地准备了对本组教师的二次培训。
公平的保证是民主。以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相对于收入和报酬基本固定,绩效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的教师来说,公平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靠园长个人的公心带来的公平,是暂时的,靠不住的,只有园长“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公正、公平的评判积极性,增强评判能力,参与者一般都能感觉自己的建议公平、公正,实施后反响也比较好。这里还印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古训。因为,民主是公平之源,而公平又是民主精神之光!
二、“谁当基地成员?”——自主申报
背景:如皋市成立学科基地,全市范围的培训指标一共20人左右,给了我园8个申报的名额。这是一件大家都愿意参加的好事。园长不一定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或直接打开各位教师的电子档案,或根据平时印象,筛选一下,将在各个领域里教师的成绩、资历排一排,然后指定8个人选填个表,盖个章……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省时、省事,还树立了园长的威信,表面上也不会引起纷争。可结果是当了基地成员的只是一时的欣慰:过去的努力领导还是认可的;没有当上的也还是那样,没有触及到利益,更不会触及感觉。
做法:请每位教师对照申报条件,仔细梳理在指定的领域里取得的成绩,如赛课获奖、上公开课的级别、公开发表并获奖论文的篇数、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等,然后愿意申报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报表并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内,让全园的所有教师都“观摩”一下,聘请6位大家都信得过的,本次没有申报的教师做评委。评委们在未涉及到具体人的情况下,讨论确定专门的打分细则,在QQ工作群上公布,并分成两组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然后根据领域不同,从高分到低分,在幼儿园公告栏公布上报名单。
效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整理业绩资料时,看着一摞发表着自己文章的杂志,浸润着汗水的证书,常常徒生出一阵阵无名的喜悦甚至激动。可真正对照标准打分时,无论材料多么丰满,总像“女人的衣服一样”,论文总是嫌少,公开课也不会嫌多。于是,一段时间里会特别勤奋地看书、学习、总结、写作。这样的引导,教师们有选择地整理一下自己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公布,会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位参加申报的教师不无激动地说:“材料不多,碰碰运气,从今天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明年再申报。”一位参加评审的教师不无感叹地说:“看着其他老师的材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公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自主。公平管理不等于平摊机会,有时将机会公布于众,鼓励教师自己对照申请,常常更有利于公平地竞争。大多教师都做到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做什么最合适,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需要领导去给他们分等级、辨别优劣。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盲目自信者不多,几乎很少。同事中哪一位的教学出色或技艺较差,个个也心知肚明。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明明清楚五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却一味地、残忍地强求一统。主要是管理者没有去认识、理解、分析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尤其无法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耕耘在一线育人岗位的那些教师的心理,是我们没有寻觅到常言说的最优化的、充分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个性彰显的管理策略,而鼓励教师自主则是上策,因为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三、“让谁上公开课?”——公开竞赛
作为教育的窗口,幼儿园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放活动,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为了研究有焦点,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幼儿园确定了更小的研究指向。这次让哪些教师执教呢?首先,在向全体教师公布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期内的时间精力,对当前任务的准备,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在统一的时间内公开比试。再由不组织活动的教师自我申请,相关人员确定评委教师,最后根据教师们的教学效果、研究需要公布上公开课的人员名单,接着根据教师们的申请、幼儿园的挑选、执教教师的意愿,再分别组成一定的智囊团,有的参与再磨课,有的帮助制作课件等等。如果公开课的课节数比较多,或上级下达的任务可以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那上面提到的报名、选拔、智囊团就都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另外,各种“出人头地”的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也在公开竞赛或公开推举中产生,根据教师们自己讨论形成的《细则》评选先进、上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园的“潜规则”。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园内还“无中生有”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诸如“班级管理能手”、“家长交流专家”、“高效活动单制作者”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都随时准备着争取机会,有了机会个个都积极争取,踊跃报名,不少教师跟兄弟幼儿园的教师们说:“我们幼儿园老师的机会都是自己掌握的。”没有口号式的喊叫,而公平、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悄然形成,也为每个教师的成功搭建了无数个高质高效的“试场”。
幼儿园管理者提倡的是什么?希望塑造的校园文化又是什么?管理时首先要弄清楚。而管理就是要找到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起点、特点、生长点,让教师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机会不应该平等地分配每一个人,理由是每个人原有的水平不一致,每次机会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致,每个人对待机会的态度不一致,而管理就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遇。
享受不到平等、公平、公正的礼遇,甚至常常受到歧视的教师怎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开发全体参与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参与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建立一个又一个实际有效的机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一个又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平台,为教师实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公平埋下优良的、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教育公平之花绚丽开放。
4.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四
1.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础是:
A 社会公平和正义
B 发展
C 团结有序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D
2.社会公正包括哪些基本规则:
A 保证的规则
B 机会平等
C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3.以下哪些权利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公民必须拥有的:
A 生存权
B 就业权
C 受教育权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C
4.从实际效果来看,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
A 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C 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D
5.为什么需要社会调剂或再分配:
A 人们的能力有大有小
B 人们的机会也不相同
C 制度或规则上面的不完善或配套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6.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可以从哪几个角度:
A 社会贫富差距的总体状况
B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状况
C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状况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A
7.盆景化的发展指的是:
A 大型城市发展很快,周边城市发展缓慢
B 大型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都很快
C 周边城市发展很快,大型城市发展缓慢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B
8.基尼系数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A 美国
B 意大利
C 法国 D 中国
正确C
9.基尼系数最合理的区间是:
A 0.1-0.2
B 0.2-0.3
C 0.3-0.4
D 0.4-0.5
正确D
10.人们对于基尼系数的测算主要来自于哪些口径:
A 政府
B 学术界
C 国际组织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11.对于贫富差距过大,我们有哪些对策:
A 树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 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C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C
12.美国规定,当遗产额达到300万以上,遗产应缴的税率应该是:
A 45%
B 50%
C 55%
D 60%
正确A
13.我国应该建立哪种类型的社会结构:
A 橄榄型
B 苹果型
C 香蕉型 D 葡萄型
正确D
14.为什么说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稳定:
A 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B 中等收入者相对比较遵纪守法
C 可以缓解富人与穷人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A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5.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五
【热点聚焦】
1.2013年5月14日,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2013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3.2013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图片中的食品安全、家庭农场、农村电网改造、水利投入、公务接待立法、校车安全等各种民生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4.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民生的“铁叁角”,构成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要支撑。
5.201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外记者云集报道,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设问角度提示】
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什么现状?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请你分析我国这些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你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为什么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请你就我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谈谈感想?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1)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2)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5)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解决民生问题,国家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因和缩短差距的措施)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改革开放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⑧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8.如果你对当地的民生问题有好的建议,你会通过哪些渠道表达出来?
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②给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反映。
③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9.今天,中国魄力聚焦了世界目光说明了什么?
6.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 篇六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同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当前,发挥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依法j台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一是推进税收立法。完善的税法体系是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反映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使其反映群众愿望,符合实际情况。积极扩大税法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税收立法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税法草案,要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要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二是规范税收执法。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规范公正执法,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关键。要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减免税和缓税审批管理,坚决防止违规批准减免税和缓税。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减少执法随意性,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加强对税收执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税收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检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人机结合的税收执法责任考核机制。强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加大对执法过错责任行为的通报与惩戒。严格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完善税收执法中的回避、告知、听证等制度,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国家为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而实施的重要政策措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要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收到成效,绝不能以收入任务紧张为由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打折扣。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税收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扶持弱势群体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税收秩序,是保护守法纳税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要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深入查处各种形式的税收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打击和整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在税务稽查中要树立稽查执法主体与稽查对象之间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自觉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提高税法遵从度。
五是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教育,是营造全社会懂法守法、依法维权良好环境,促进税务干邗提高依法治税意识和能力、规范执法的重要手段。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学习税法、遵守税法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各界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深入开展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努力形成品牌效应。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通过税务网站、办税场所等渠道,使税
7.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公平
近年来, 我国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逐步缩小东西差距。但是,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居多, 要想西部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 首先要重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对教育事业, 特别是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怀与重视。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
杨天宇认为:教育救助投入的公平性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国家在分配这种教育救助资源时, 在保证资金投入充足的前提下, 实现在不同地区之间, 不同学校之间合理的分配, 实现教育救助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地区、学校的实际状况协调均衡发展。纵向公平是指在教育救助投入中, 在实现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 也要实现这三级教育各自内部的均衡发展。
从表一中, 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农村地区和西部农村地区在文化教育支出的差距较大, 东部农村地区几乎为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支出的两倍。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宁夏和贵州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奖贷助学金远低于上海和广东这些东部地区。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在各类教育救助经费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最少。
目前, 我国主要把教育资金投入到重点小学, 导致东西部地区的儿童基础教育所享有的资源不均, 造成了基础教育上的不公平, 基础教育是实现公平教育的起点, 起点的不公平很可能造成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 保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享有同等的教学资源。
二、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 学校选址定位不合理。首先, 路途遥远, 缩短了在校学习的有效时间。在贵州很多边远山区的儿童上学作息时间异于东部地区学校作息时间 (一般从上午9—10点开始上课, 下午2—4点为放学时间) , 原因在于他们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考虑在上下学的路途中, 大部分的儿童上学均为走读, 有的到学校时间甚至需要3个小时左右。其次, 由于学校选址过于偏远, 出现很多空置的校舍, 造成资源的浪费。从2000年到2010年, 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上世纪集中全社会力量兴建的希望小学, 很多已经空置。据报道, 有的希望小学甚至成为垃圾回收站,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第二, 教师队伍的缺额以及流动性大。西部边远地区由于经济、环境以及交通信息闭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易于往外省流动, 造成边远地区人力资源的缺乏及岗位缺额。今年来国家各种政策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推动, 一些志愿者短暂性补给了这些缺额的岗位, 这样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额的问题, 但这样的方式给儿童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方面, 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少数民族儿童来说, 运用普通话并不能做到很好的交流, 甚至是无法交流;另一方面, 儿童对于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暂时性的志愿者教师, 不利于儿童的学习。
第三, 父母教育的缺失。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由于地形以山区为主, 农民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 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大部分交由老人照顾, 留守老人不能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留守儿童除了上学之外, 课余时间还需要帮助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农活, 减少了刚刚步入学校学习的儿童有效的学习时间。
第四, 教学设施的不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的部分学校校舍破旧, 给儿童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另外, 教学设施不完善。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相比于东部地区学校, 设施简单, 部分学校体育课甚至暴晒在烈日下进行简单的学习。在大部分的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儿童基本上为赤脚上课, 这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三、国外经验的借鉴
1. 日本的基础教育救助
日本的教育同中国一样, 实施6—3—3—4学制, 即小学6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本科4年。其中小学和初中的合计9年为义务教育。所以, 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之处。
首先, 基础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普及义务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 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行终究是难以完成的。从中央到地方, 日本各级政府形成了推动普及义务教育的强大合力。为督促学龄儿童就学, 日本各地政府发布告谕, 制定督促儿童就学办法, 发放就学牌、就学札、就学章, 甚至动用警察强迫儿童就学, 从而保证了学龄儿童就学率的不断提升, 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的意志和决心。
其次, 重视教育立法, 运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1872年颁布的《学制》, 成为日本近代普及初等教育的圭臬。将全国分成若干个学区, 按学区设置小学, 通过学区在全国有组织地普及学校教育, 将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直接渗透到地方所有的村落。1886年的《小学校令》以敕令形式颁布, 第一次使用“义务”一词。对教育法令制定修改的过程, 既是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 也是日本各界表达教育诉求、参与立法的过程, 客观上既增强了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也为各项法令的贯彻落实打下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第三, 推进均衡发展, 保证城乡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坚持均衡发展, 才能做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一方面指区域之间义务教育达到均衡;另一方面指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条件、教育质量的均衡。日本在推进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从一开始, 就注意到了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 采取一系列措施, 确保城市及偏僻贫困地区都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第四, 增加义务教育投入, 为普及义务教育夯实经济基础。明治维新后, 日本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国库负担的比例不断增加, 到1930年国库用于支付市町村立寻常小学正教员和准教员工资数额达到8500万日元。正是由于政府从立法、资金投入和改革上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努力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保障, 才创造出迅速普及6年制义务教育的奇迹。
2. 欧美的基础教育救助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和产业革命的发展, 使欧美各国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纷纷开始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第一,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已成为国家意志。欧美各国把发展教育作为培养资产阶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以及培养有文化劳动者的重要手段, 运用国家的权利和立法手段, 确立普及教育的公共教育原则, 普遍运用法律手段, 强制推行义务教育。
第二, 教学内容以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广, 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也是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
第三, 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教师是普及教育的承担者和执行人, 是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欧美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积极建立师范学校。普鲁士于1694年开办师范学校, 从1831年开始每个州都设立了师范学校, 经费由地方当局负责, 为国民学校培养师资。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兴办师范学校, 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欧美国家在加强对教师培养的同时, 还注重对教师的培训,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或专业组织培训教师。
第四, 教育实践有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 受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等教育家的影响, 开始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 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 出现了班级授课制、选修制、导生制等近代教育教学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改革的建议
要实现教育公平, 就要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 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第一, 学校的建立要以效用优先, 兼顾成本。学校的建立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的效用, 即学校的建成是否便利于生源, 尽力提高儿童在校的有效学习时间, 同时也减少由于学校较远而引起儿童的辍学;其次考虑到学校的建设成本, 即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来享有现有的教学资源, 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 可以提供儿童休息室。对于那些因路途遥远, 中午不能回家的儿童提供休息的场所,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第二, 国家给与在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大力的财政支持和人力支持。一方面对于在编教师给与大力的财政支持, 提高工资水平以及福利待遇, 防止已有人力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生源地的大学生返乡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于生源地的大学生, 他们不仅仅拥有高的文化水平, 还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和习俗语言相当熟悉, 这样更有利于对儿童的良好教育) 通过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引导, 让更多的人才建设西部。
第三, 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为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 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的监管和看护, 积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 对学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 学习东部优秀学校教学经验, 知识与教学都与时俱进。
第四, 完善教学设施建设。要排除校舍的安全隐患, 因考虑到西部边远山区泥石流和滑坡等具体的自然灾害, 对应急排险进行训练, 保证儿童安全。
少年兴则国家兴, 少年强则国家强, 儿童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特别是要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 , 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完善教学设施, 提高办学水平, 同时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给予西部地区儿童基础教育资金和教育设施的支持。逐步实现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贺国庆, 于洪波, 朱文富.外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曾想文.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现状浅析[J].教育探索视野, 2013 (2) .
[3]杨天宇.社会救助中教育救助投入公平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9 (5) .
8.开发地方课程 促进教育公平 篇八
关键词:课程公平 地方课程
自解放以来,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基础教育均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作为必读教材。因此课程的内容选择便成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尔曼在他关于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之中。机会的多少视儿童学习的课程的水平高低而定。对某些儿童来说,所达到的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
一、课程公平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科尔曼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机会的平等就在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是否能够达到儿童理解的范围内。对于许多农村儿童来讲,他们面对课本上的宇宙飞船、克隆技术、计算机的使用和一些繁华都市美丽景色等等城市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学与不学对他们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即便是不学这些内容,他们依然可以生活。而且随着近些年来对教科书的大量研究都显示,课本越来越侧重于对城市美好的描写,对于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少之又少。
近年来,不断有农村儿童出现失学、辍学的现象。在我们把这种现象归为经济原因而不了了之后,我们是否曾真正的思索过大批这样现象的发生到底是为什么呢?经济原因我们不否认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一个真正热爱学校课程的学生,他是不会轻易服从家长的安排而选择回家种田、承担家庭责任的。因此我认为当事人的兴趣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学校的课程不能满足他的所需,如果学校的课程与他所面对的生活不相符,看着课本中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知识,他总有一天会厌倦的,最后辍学就成为了他自愿的选择。
其次,一些研究也发现由于不少农村学校仍然把升学作为几乎唯一的办学目标,导致对学科课程的过度强化,削弱了各类综合活动课程。每节课都被置于考试指挥棒的阴影下,萦绕在师生脑际的问题是:这个内容小升初考不考?中考考不考?学校课程设置完全和升学考试对接,其他课程都被排除在学生的经验之外。这种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要求。(皮武.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公平——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检视[ 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16.)这种一切了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的“教学原则”就直接的导致学生可能根本都不会学习大纲范围外的选读内容,这种课程的不公平使学生对课本产生倦怠心理,再加上繁重的考试任务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迷茫,面对课本,学生将不再渴望学习知识。
二、开发地方课程
农村儿童对课程失去兴趣,主要就是由于课程内容与他所接触的生活格格不入。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曾提出过语言编码理论来解释,他认为文化编码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制编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关联性和文化修养性,通常存在于上、中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之中;另一种是粗制编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特殊性、孤立性,且缺乏文化修养性,通常主要存在于下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之中。文化层次不同的家庭的儿童便生活在具有不同文化编码特征的语言环境之中,在他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过程中其语言也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化特征,包含相应的文化编码。(楚江亭.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72.)众所周知,国家统一的教材上所使用的语言是以精制编码为主的,但是农村学生所接触的本土知识多是特殊性、孤立性,且缺乏文化修养性的,多是片面的、零散的知识,没有结构和框架,而且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是以粗制编码为主的。所以这是因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学生厌学的现象。
通过开发地方课程可以实现课程公平,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使用和编制教材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合理的开发地方课程,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辅以较多的地方本土课程,让他们能够对学校的学习充满向往,从而对课程产生兴趣。而且对于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他们更应该去接触大量的地方课程,学习本土知识,因为小学和初中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能从小就培养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那么到了高中階段,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他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就能很轻松容易的跟上城市学生的教材。而且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就是备战高考,学校人教社等教材可以使他们对科技的领先有了了解,能够让他们在拥有了这些知识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地方课程所开发的乡村文化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最贴近生活的内容正是教科书上所缺少的,同时也是农村儿童所需要的。之所以在一些研究中认为开发地方课程存在种种困难,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也就说明地方课程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方课程如果不能被重视,农村学生的课程公平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辍学现象就会继续发生。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课程开发刻不容缓,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 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5-8.
2.皮武.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公平——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检视[ 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15-18.
3.楚江亭.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72-74.
4.王莹,段兆兵.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考[ 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9):57-60.
5.唐文静.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初中新课程实施问题[ J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1):71-83.
6.甄惠惠.互动视角下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研究[ D ].南京理工大学,2008-06-01.
7.熊和平.论课程公平及课程改革[ J ].教育导刊,2007(01):8-10.
8.王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困境与出路[ J ].现代教育论丛,2010(04):80-83.
9.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篇九
凤凰镇中心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2009年以来,凤凰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教育管理为手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全镇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优化设施配备,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2009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投入160万元,购置微机200台、电子白板60块,建成高标准多媒体教室101个,改造了全部实验室,充实了音体美教学器材及课桌,使我镇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在了全区前列;投入160万元,对全镇中小学进行了校舍改造,包括拆换顶棚、新建教室、加固教学楼、休整道路;协调各村队、企业投入30多元,用于幼儿园舍改造、新建餐厅,使全镇幼儿园全部实现幼儿在园就餐。同时,合班并校取得新进展,东申小学顺利撤并。近四年来,全镇先后合并了3所小学、1个教学点和2个幼儿园,使全镇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二、优化师资配备,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分布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发展不平衡,实质是师资资源的配置的不平衡。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首先实现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2009年,我镇积极向上级争取新分配教师19人,支教教师13名。近5年来,共争取新分配优秀教师76人。同时,我镇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优化师资配置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校际教师交流机制,使全 1
镇中小学教师交流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优化师资配备的同时,大力抓好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目前,全镇的教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仅近3年来,全镇就有2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6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81名教师被评为区优秀教师。
三、优化教育管理,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因此,在优化设施配备和师资配备的同时,必须抓好教育管理。我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上级规定的作息时间,确保开足开全课程,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了学生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改革、艺体带动、家长培训及书香校园建设等重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全镇教育逐渐走上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轨道。2009年,全镇共有120多名学生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等项目多次代表我区参加市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长生培养实现了新的突破。召口中学、路山中学被评为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镇中心校被评为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我镇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镇10处幼儿园,有3处被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4处被评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全镇幼儿园的保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四、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稳定
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稳定工作是重中之重。我镇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着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加强安全
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校车管理,目前全镇学生车全部实现了两批接送,超载现象得到了遏制。切实加强了食堂管理,学校、幼儿园食堂全部配备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并严格检测,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积极实行营养餐制度,使饭菜营养搭配更加科学。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学校及时配备数量充足的电子测温仪、体温计、口罩等防控物质,制定了详细的紧急预案,严格实行体温检查制度,及时进行药物消毒。由于安全稳定工作细致、扎实、深入,多年来,全镇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和影响稳定的事件。
10.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十
一、放宽市场准入
1.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大力减少前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目标任务:落实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的相关规定,各设区市出台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将检验验照制度改为报告公示制度,建设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
工作措施: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10月底向社会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年底前,各设区市出台有关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规定。督促指导有关设区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升级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做好企业报告公示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方案,年底前基本建成我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框架。
2.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目标任务:到2014年年底,指导全省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市、县(市、区)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一个窗口”受理,同级工商局、质监局、地税局、国税局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
工作措施:一是就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省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调研,探索“同步审批、三证联发”工作模式。指导各级政府开展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工作。二是简化税务登记事项,出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税务登记事项的意见。三是加强数据信息库建设,探索构建“三证合一”信息共享平台。
3.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1—2批行政审批事项。
目标任务:加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工作措施: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年底前取消我省自行设立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由相关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提请设立行政许可。再削减1—2批行政审批事项,重点研究取消下放投资、生产经营和资质资格许可认定等领域“含金量”高、社会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审批项目。
4.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目标任务:凡是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一律放开,重要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价格的竞争性环节价格交由市场决定,暂不具备条件放开的自然垄断环节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价格更加合理、有效、灵敏地引导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市场发育状况,结合价格改革进程,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工作措施:出台相应价格规范性文件,年底前先行放开6大类约16项价格,重点是:放开两碱以外工业用盐、桑蚕茧、低价药品等商品价格;放开省管电信业务、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等重要基础服务收费;放开房地产咨询服务、房地产经纪服务、普通住宅以外的物业服务等房地产相关服务收费;放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等教育收费;放开公立医疗机构非治疗性个性化医疗服务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代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收费。
5.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目标任务:减少注销审批要件,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意见,争取授权我省先行试点。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简化企业注销程序的相关规定后,年底前出台试行办法,简化各类市场主体的注销程序和需提交的材料。
二、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6.试行扩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和专业组织评估、监控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
目标任务:有关保险公司制定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食品药品责任保险产品,探索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行业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海洋渔业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险种在我省的实施,为我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推广打开局面。指导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力争在承保行业和参保公司两方面有所拓展。
工作措施:加强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沟通,争取出台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相关文件,鼓励有关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年内争取实现保费收入120万元,提供风险保障8亿元,承保范围逐步扩展到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行业。推动渔业互保与商业保险的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力争年底实现船舶保险2个亿,提供风险保障300亿元。尽早发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范本,促进重金属、石油化工等环境高风险行业实现签单、承保。继续做好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推动工作,支持参保公司加强工作力度,提升保险覆盖面,年内实现保费收入1.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400亿元以上。
7.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办法,强化垄断环节监管。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改革进程,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等自然垄断行业为重点,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工作措施:建立完善水、电、气等阶梯式、差别化价格制度,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探索实施“模拟市场定价”。制定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规则,落实价格听证、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制度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完善价格欺诈监管办法,加强对价格串通、低价倾销、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管,推广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检查手段。10月底前,在全省集中开展治理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查处一批严重损害市场秩序、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
8.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和监控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体系。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加强重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完善假劣商品违法案件信息公示制度。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对高危行业依据风险程度,加强对发生事故几率高、损失重大的环节和领域的监管,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工作措施:9月份,出台风险监控工作制度,正式启动以消费品为重点的工业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对2—3种消费品开展风险监测。各市、县(市、区)制定本区域内重点监督产品目录和风险处置预案,逐步建立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当地检验机构、新闻媒体和监管部门“五位一体”的风险信息收集、报告和监控联动机制。对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公告,指导风险处置,消除风险隐患。组织专题培训,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建立全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结果公布平台,实行抽检结果集中发布。11月份,开展消防产品等重点商品质量的抽查检验。年底前,出台全省隐患排查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规划,明确隐患排查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现功能、时限要求及保障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标准,指导企业排查隐患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开发隐患排查信息化软件,建立隐患排查信息平台,提升预警能力。
9.利用物联网建设重要产品等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目标任务: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在计划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重点保障。按照商务部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在试点市全面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确保其全面有效运转,切实提升肉菜安全保障水平。
工作措施:尽快研究制定“十三五”期间加快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争取新增2个市(临沂、威海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9月,开展第二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济南市)验收和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潍坊市)中期评估工作。10月底前确保完成第四批试点城市(淄博、烟台市)的招标工作。
三、夯实监管信用基础
10.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加快实施工商监管信息公示,对不按时公示或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企业依法采取信用约束措施,逐步建立透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待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报告办法等规定后,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建立企业年报、经营异常名录、公示信息抽查、“黑名单”等制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合同、重信用。
四、改进市场监管执法
11.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程序正义,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目标任务:制定完善以企业报告内容为重点的抽查制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环境监管制度及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制度,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工作措施:10月,开展企业报告申报、公示工作,做好随机抽查准备。年底前,根据国家部署,按照法定抽查的比例,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开展抽查。加强重点产品的监督,制定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组织研发“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科学监管规则和方法。制定省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集中发布企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研究制定全省食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完善药品生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程序,修改完善《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工作程序规定(试行)》,争取出台省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完善环保公安联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和职责,完善行政处罚流程,规范自由裁量权,明确执法人员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培训教育,对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进依法履职、依法行政。
12.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市场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目标任务: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坚持职权法定、简政放权、权责一致、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全面梳理政府行政职权,建立各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构建权界清晰的政府职能体系。
工作措施: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召开全省电视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列入省级行政权力清理范围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全面梳理现有行政权力,编制行政权力目录和流程图,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11月,省编办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建工作班子对各部门(单位)报送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审核确认,行政权力清单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定。12月,公布各部门(单位)行政权力清单、权力运行流程,除涉及国家秘密及依法不予公开的外,一律在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编办网站、各部门(单位)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市县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参照省里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与省级同步推进,其他市县10月份启动,12月底前完成审核确认工作,2015年一季度公布权力清单。
13.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目标任务: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接受社会监督,未列入目录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
工作措施:汇总整理社会各界在网上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录,9月份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向社会公布。研究制定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和实时更新机制,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未列入目录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
14.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终身追究责任。
目标任务:认真执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实施终身追责,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工作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认真做好重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事件事故的调查处理,查明事实和原因,分清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影响的领导干部,依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0号)、《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省政府第138号令)等规定,严肃责任追究
五、改革监管执法体制
15.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推进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执法权。
目标任务: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鲁发〔2014〕11号),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市县政府提出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方案,全部工作于11月底前基本完成。
工作措施:加强与各市沟通,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指导各市做好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工作。督促各市加大对县级整合规范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16.加快县级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探索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原则上不另设执法队伍。
目标任务: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要求,选择部分市(含县级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系。
工作措施:推荐我省4市(含3个县级市)参加试点。待中央编办进一步部署试点工作后,严格落实有关要求,加强对试点市的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17.限期实现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在人员、财务资产、职能、办公场所等方面真正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有关部署要求,2014年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研究提出逐步推开意见,2015年基本完成脱钩工作。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工作措施:9月份,对275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其与行政机关在机构、职能、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关系,确定20家试点单位。国家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后,公布我省方案,正式开展试点工作。11月底前,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全面开展脱钩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4类社会组织并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开展一业多会试点工作,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设置,允许同一行业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允许成立跨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
18.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
目标任务:整合优化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指导市县政府做好整合优化投诉举报平台相关工作。
工作措施:9月开展调研,10月,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整合优化相关工作,指导市县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任务,并将落实情况上报省政府。11月,督导检查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落实情况。
19.严惩以有偿新闻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目标任务: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完善采编程序、严肃纪律要求、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新闻采编各个环节形成严密、透明、无缝隙、常态化的监管体系,防止有偿新闻行为的发生。查处一批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严惩不法分子,维护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措施: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自查新闻来源、采编过程、采编人员、媒体驻地方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与纪检、公安、网络、通讯管理等部门沟通联系,严肃查处有偿新闻行为频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全面清理违规设立的频道、网站和非法播出机构,严厉整治真假记者内外勾结、敲诈勒索行为,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综合利用新闻采编人员准入、重点媒体监管、新闻节目阅评等方式,严格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击新闻敲诈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加大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力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形成治理有偿新闻的长效机制。
七、完善监管执法保障
20.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监管执法人员工资足额发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下达罚款任务,严禁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等与部门利益挂钩或者变相挂钩。
目标任务: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单位经费保障渠道,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编制内人员经费、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确保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水平与行政执法工作需要相适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各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各类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坚决杜绝收费罚没收入与部门利益挂钩或变相挂钩。
11.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一
长期以来,与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相对比较低的。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偏重于城市、偏重于高校、偏重于重点高校,对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又偏重于实验小学、重点中学、示范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国家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
城乡差距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城乡孩子在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因此,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集中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力度,让优越的教育条件留住农村家长的心,留住农村学生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二、加大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现有的办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关部门必须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快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步伐,实现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和水平。
教育部门要在搞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方案,加快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进度。坚持“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布局调整和实施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二元化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加强农村学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实行城乡教育管理的均衡,要在干部管理机制上突破创新,建立符合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及校级干部互派挂职,建立定期的学校办学经验交流制度,促进各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支教,增强支教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进城教师的数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做到教师合理有序流通,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减轻农村教师负担。对城乡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实行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对偏远农村教师的待遇,采用多种有效倾斜的制度。鼓励或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解决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和素质失衡的问题。人事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的特点,按照班师比例的标准,合理地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人尽其才。
搞好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搞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为重点内容的农村学校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制定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推荐阅读:
修改版-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09-29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12-19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2-07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07-30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6-11
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07-10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效能建设09-19
创新人口工作促进社会管理10-17
购买社会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09-24
抓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