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2024-07-21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共7篇)

1.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今天的学校因你们的到来而格外温馨,今天的校园因你们的到来而更加灿烂。首先我代表学校对能在百忙之中按时参加今天家长会的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过去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更感谢你们给予我们最无私、最真诚的支持。因为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我们才坐到了一起。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对策,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各位家长,你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我们的学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仅仅把他看成是你孩子上学受教育的事,而是把他看成是你把自己家庭的未来和美好的希望交给了我们。面对这最大的信赖,我们不敢稍有怠慢,我们只有无条件地付出才是踏实的!回首不平凡的2009年,回首我们师生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我们有自豪,有感动,有惋惜,有思考。自豪着我们的些许成绩,感动着家长们的真诚支持,惋惜着我们发展中的不足,思考着我们明天的发展。现从两个方面向各位家长作个汇报。

一、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认为,“和谐”应是生生间的和谐,师生间的和谐,师师间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一个公平公正的校园秩序,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直以来,我们以人为本,坚持“文明治校,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坚定“让学校成为师生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张弛有度,和谐有序;让学校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舞台,张扬个性,收获幸福”的发展愿景。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努力创设育人环境。我们投入130余万元兴建了1800多平米的综合大楼,解决了行政办公与实验场地设施问题;投入10万元兴建了女生浴室、门卫室、添置80张铁床,完成了学生宿舍楼防漏与室内整修工程,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投入3万元修建并栽种完成6个花坛、布置了学生寝教室,美化了校园环境;投入3万元添置了乒乓球台、篮球、排球、羽毛球架及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呼拉圈、流星球等体育器材,为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投入2万元兴建了第二间多媒体教室,为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了条件。投入8万元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

二、细化管理,努力打造高质校园

为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一年来,我们把转变师生观念、规范教学行为、课堂效率提高的研讨等方面作为着力点。

1、引导师生确立了一个观点,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学习,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我们高举理想教育大旗,积极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了全面开齐开足课程,均衡分班,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落实了阳光体育活动,丰富了科技文体活动。

2、指导教师明确了一个思路,即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要加强常规管理,丰富课堂结构,加强校本研究。学校成立了包括中心学校第一校长在内的教学督查组,视导课堂。学校经常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广泛推出“公开课”、“(来源:好范文 http:///)示范课”,开展赛课及论文评比活动。一年来,有四位教师分别在市、县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特别是xx老师代表xx县参加全市数学说课比赛并获一等奖;有十余位教师获县以上论文奖;我校地方教材的编写颇有特色且有成效,目前已出集四本,被县教育局推荐为全县样板教材;语文学科“两改六落实”实验课题已在黄冈市立项,全县只有三家,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数、理、化等学科的讲、学、练有序开展。

3.教育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成才先成人。在学习期间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要锻炼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行,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重视教学的同时,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另一重要课题。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以德育教育为先是创办理想教育的根本前提。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做到,一是抓好“德育活动”一条线,坚持常规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团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月主题教育、竞技活动、标兵评比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内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树好“环境育人”一面旗帜,深化文化建设。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我们在不断绿化、硬化、美化校园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学生文化。学生布置自己的寝教室

2.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二

在人大代表视察活动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21日)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今天我们通过这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活动,对于进一步强化代表意识,提高代表活动质量,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几位代表作了典型发言;王兴镇长代表镇政府就今年以来的工作作了全面回顾总结。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人大代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各级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人大代表的积极努力,党的主张才能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法律、人民的意志,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实现;通过人大代表的积极努力,党和政府才能更充分地发扬民主,及时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科学合理地制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人大代表的积极努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才能更广泛地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才能更深入地得到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镇人大和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镇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我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年初召开的镇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对2010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圆满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需要全

镇各部门、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大代表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凝聚发展合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有利于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形成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把镇党委的战略意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工作举措,也有利于监督和促进政府及其各部门紧紧围绕我镇总体发展定位和目标要求,依法行使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人大代表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最了解基层的情况,最了解群众的愿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就能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好言、献好策;就能及时地帮助党委、政府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人大代表良好形象

人大要把提高代表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提高人大代表政治水平、法律水平和议政水平,树立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

(一)树立政治坚定的形象。人大代表要坚信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按照讲政治的要求,努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持原则,坚定立场,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要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与各种违法现象作斗争,切实起到凝聚党心民心、带动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

(二)树立遵纪守法的形象。人大代表行使的是依法监督权,必须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在学习和执行法律方面率先垂范,树立遵纪守法的形象。要增强法制观念,积极参加普法教育,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

展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并以此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人大代表中的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做廉洁自律的模范,努力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三)树立一切为民的形象。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作为衡量履职成效的第一尺度。要脚踏实地地为民办事,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时刻关注群众疾苦,认真解决群众困难,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希望人大代表要围绕这些方面,在本届任期的时间内,多做一些实在、有益的工作,以工作实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四)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人大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坚持说实话,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工作成绩不夸大,对存在问题不缩小,坚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要坚持办实事,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咋本职工作中成为干事创业的表率;要坚持求实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以能否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诿根本标准,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树立谦虚好学的形象。人大代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挤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创造和利用好各种学习条件与机会,持久地、系统地进行学习。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整治理论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人大代表业务知识水平,提高管理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党员人大代表要积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肩负双重责任,要增强“人民公仆”和“人民代表”两种意识,学会领导艺术和执行代表职务的艺术两种艺术,使自己缩负担的领导工作和代表工作科学地统一起来。

三、创造优良环境,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

人大代表工作开展如何,既要靠人大代表自身积极努力、依法履职,又要靠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全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人大代表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自觉维护人大代表的权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为人大代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营造尊重和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社会环境。人大代表的崇高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障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宪法》、《代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了解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责,加深对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活动的理解,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代表意识,努力营造尊重人大代表、理解人大代表、支持人大代表、关心人大代表的浓厚氛围。

(二)搭建人大代表开展活动、依法履行职责的平台。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人大代表主题意识,定期向人大代表通报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对一些重点工作、重大工程以及全镇人民比较关注的问题,要主动提请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视察。要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加重大事项的通报会、听证会,聘请人大代表为单位监督员、评议员,对本部门、本行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要积极支持、配合人大代表的视察、检查、调查等职务活动,做到如实汇报情况,虚心听取代表意见,切实改进工作。加强人大代表活动室建设,为人大代表履职搭建好平台,使代表有学习交流的场所、活动的阵地、议政的舞台,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活动提供好支持和保障。

(三)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和督办工作。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使落实宪法赋予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形式,是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承办单

位要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严肃认真对待,依法进行办理。要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结合起来,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人大代表建议真正落到实处。对于代表建议中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应当抓紧解决;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解决的,应当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应当如是向代表说明情况,求得代表的理解。要切实保证办理质量,努力提高人大代表对建议办理答复的满意率;人大代表对办理结果明确表示不满意的,承办单位一定要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重新办理后再答复代表,坚决杜绝敷衍搪塞、应付了事。镇人大要协助承办单位向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做到督办与支持的辩证统一,切实达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满意。

3.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三

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面总结2010年“三农”工作,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2010年,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面对自然灾害极为严重、抢险救灾任务十分艰巨的严峻局面,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挑战,面对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制约农业农村因素明显增多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强劲势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显著成就。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二是农民收入增量再创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际增长10.9%。三是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总体要求。这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农业农村发展极不寻常的显著成就,确实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认真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有力有效”。一是中央政策支持有力有效。中央在年初发出1号文件、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农业生产突出问题,抓住关键农时,多次出台指向明确、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保障了重点地区、主要品种稳产丰产。二是科技装备支撑有力有效。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集成使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机械争抢农时,加强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损失,为抗灾夺丰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市场价格拉动有力有效。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保持了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四是抗灾救灾应对有力有效。认真研判灾害发生趋势,防在未发之时,避在危险之前,做到了科学防灾、主动避险;充分发挥独特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做到了有序抗灾、高效救灾,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五是改革举措推动有力有效。积极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向林地、草原覆盖,农户家庭经营向联合与合作迈进,资源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农民就业向多渠道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六是各方工作协同有力有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综合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农口各部门恪尽职守、锐意进取,“三农”战线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迎难而上、负重拼搏,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形成了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2010年“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过去的5年,增产增收取得标志性成果,农村公共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农村改革实现阶段性突破,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确实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同时,还应当看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不可低估。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国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可低估。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和上行推力并存、作用因素复杂多变、起伏波动趋于频繁,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低估。2011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要在连续7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三化同步”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重中之重”、统筹城乡、“两个趋向”等重要思想,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遍览各国发展进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及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顺利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三化”关系,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纵观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能繁荣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调整,各项建设就会出现波折。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揭示,“三化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尽快形成“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

“三化同步”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些领域出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折点,一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凸显,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剧,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增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资、农机、用工、土地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必然转化为农产品的高价格,必然要求农业的高补贴。三是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根本改变,但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四是工农城乡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形势好坏、农村发展快慢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对“三农”的拉动日益明显。农业农村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三化同步”既提出了要求和压力,也带来了契机和动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认识和观念,趋利避害化解矛盾和冲突,因势利导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有效地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三化同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现阶段突出强调“三化同步”,着眼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化同步”既是重大任务,也是重大原则,必须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三化同步”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将为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将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切实体现“三化同步”的要求,真正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努力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全面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利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强化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有效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农民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增进农民福祉。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文化惠民工程等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二)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是2011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主要以粮食产量、商品粮等为依据,对粮食主产区给予补偿;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坚持“菜篮子”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继续利用好优势产区的生产能力,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保有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推进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种养。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

(三)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支持骨干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协调解决好西棉东运、北粮南运、南菜北运问题,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继续提高小麦、稻谷等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措施,搞好生猪市场调控和新疆棉花调控。

(四)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整乡或整县(场)推进。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规模,力争2011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品种结构,支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和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深入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抓住农产品需求旺盛、产业转移加快、外出务工形势向好的机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努力确保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加大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等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建材下乡试点,努力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继续做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未来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相关规划,努力确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进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格限定在已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范围。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统筹研究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四、下决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集中力量解决关系“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综合各方面情况和意见,中央决定2011年“三农”工作和政策措施,继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安排,中央1号文件则聚焦水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这就要求尽快对水利建设作出部署安排。第二,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着力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第三,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第四,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2010年部分地方发生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和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干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第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1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第六,水利改革发展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兴农田水利,按规划实施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要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江河治理,在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治理等薄弱环节。要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采取建设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其他非工程措施,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要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关键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4.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四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

——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29日)

袁纯清

在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袁纯清

各位代表、同志们:

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选举我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是各位代表和全省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此,我向各位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向全省人民致以良好祝愿!

省十一届人大换届两年多来,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放眼三晋大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充满生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拓进取,依法履行职责,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代表工作等都取得突出成绩,人大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促进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张宝顺同志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为山西发展和人大工作及自身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和全体代表不会忘记,全省人民不会忘记!从今天起,我就是省人大常委会的一员了,我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省委的领导下,与各位副主任一道,团结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依靠广大代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加快山西发展、造福山西人民不懈奋斗。我将坚守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的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对工作立说立行、只争朝夕,对同志以诚相待、团结合作,对代表虚心学习、努力服务,奋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不辜负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

各位代表,面向大局、放眼未来,山西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跨越的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经济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融合,我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之举,各省区市都在谋划“十二五”时期大发

2对项目多、潜力大的地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扶优扶强激发积极性。四要大城镇承载,完善规划,优化布局,促进城镇群、经济圈的协调互动,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中心镇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城镇化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带给人民幸福。

四、以开放引进为突破口,为发展注入源泉活力和持久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地球村”时代,转移交融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发现即发展、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谁先发现项目谁就有了商机,谁先有了商机谁就把握了发展先机。要坚持干事业的舞台在山西,发展的空间在山西之外。立足比较优势延伸、拓展发展半径,全方位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交流互动,借船出海,把山西发展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要用好“拿来主义”,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走出娘子关,到东部沿海地区、到经济发达省份去寻找项目、发掘商机,围绕重点项目实施以企引企、以资引资、以商引商,让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把产业转移的支点建在山西,把项目建设的目的地选在山西。要善于“把一个资源优势变成多个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资本优势,根据高端产业需要予以配置,用资源换资本、换技术、换市场、换项目,大力引进有利于发挥我省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脚点是惠及民生。要围绕满足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围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民生关怀和科教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抓好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让劳动者有体面劳动和更高收入。要围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兴省战略,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用健康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工作生活。

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为人大履行职能提供了广阔天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要通过法定程序和方式,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把民智集中起来,把民心凝聚起来,使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意志。要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要正确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以有力有效的监督促进转型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及时作出决议或决定。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整个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级党委要更加重视人大作用的发挥,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加强各专门委员会和基层人大组织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人大工作队伍,提高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5.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五

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30日〃海宁)

同志们:

这次会议既是我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的总结表彰会,也是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十二五”服务业倍增计划的动员推进会。会前,大家实地参观了海宁皮革城风尚中心、经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南金融商贸区。刚才,会议对201080家十强服务行业企业进行了表彰,海宁市、南湖区、振石集团浙江宇石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和嘉兴国际商务区、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同时,今天会上还下发了四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希望大家认真修改完善,共同把政策制定好。

下面,我着重就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十二五”服务业倍增计划,讲四个问题。

一、进一步坚定服务业优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和市“两会”,根据嘉兴在长三角的优越区位条件、业已形成的良好基础和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与背景,提出了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即经过“十二五”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这对于促进转型发展走在 前列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规律,牢记发展使命,坚定服务业优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1、要看到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实施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等,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服务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总量较快增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92.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 827.6亿元,年均增长13.5%,增速高出GDP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3.7%提高到去年的36%。二是结构有所优化。现代物流业势头良好,去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31.7万吨、集装箱35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21.1%和89.4%;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3526.6亿元和2615.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3%和22.2%;旅游业加快发展,接待国内游客3070万人次、旅游收入28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6%和20.6%。更为重要的是,我市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以国际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入省级14个产业大平台中唯一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同时还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5家。三是贡献明显加大。去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127.6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5%,占全市税收比重从28.1%提高到36.6%,其中去年服务业地税收入达73.6亿元、为2005年的2.77倍,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5.9%。同时,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后劲不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等,全市服务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283.5亿元提高到去年的607.7亿元,年均增长16.5%,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的44.6%,服务业投资总体上已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新的增长点。五是氛围更加浓厚。2005年以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坚持市、县(市、区)联动统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政策、重大项目等,全市上下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逐步提高、行动更加自觉、合力不断增强。

2、要看到我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潜力。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于我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在全省和长三角所处的区位交通条件等,其地位还明显不相称,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量占比偏小。去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在全省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甚至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仅为36%,低于全省平均7.1个百分点。二是结构层次偏低。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格局尚未打破,新兴服务业发展偏慢,附加值高、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端服务业项目不多,尤其是还缺乏区域有地位、市场有影响的大型服务业龙头企业,总体上还处在“小、低、散”的发展阶段。三是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够充分,相当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玻璃门”现象还比较突出,很多领域还处在垄断、半垄断状态,用水用电用气、育才引才留才等方面的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公共服务业的社会参与度偏低,尚未真正形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活力快速迸发的格局,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和差距,各级各部门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更要把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过程转化深挖潜力、拓展空间、提升地位的过程,不断增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3、要看到当前优先发展服务业正逢其时。首先,优先发展服务业是规律所在。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梯度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当前,嘉兴已经进入了人均GDP由近1万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次,优先发展服务业是形势所迫。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长三角区域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应对周边城市先进制造业和现 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激烈竞争,加快扭转我市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局面;还是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加强耕地保护,破解自身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的整体性跃升,进而推进转型升级走在前列,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支撑。第三,优先发展服务业是民生所需。坚持发展惠民即通过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更大的提高,是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基本理念。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等多样需求,必须加快健全服务业发展门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和服务产品创新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惠民、提高百姓生活满意度。

总之,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定服务业优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努力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嘉兴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的重要途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服务业发展总的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总量优结构、拓领域强功能、夯基础上水平,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主要目标是:总量持续扩大,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超过1600亿元、实现翻番,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结构得到优化,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重点发展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85%以上。基础不断夯实,五年服务业总投资500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30个左右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0户左右的大型服务企业加快成长,区域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惠民更加明显,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2%,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量超过50%,服务业在扩大就业、稳定增收、促进社会服务网络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机制更具活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和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开放创新、提速提质的良好环境。

具体工作中,重点要在“四个围绕、四个加快”上下功夫、求实效。

1、围绕推进工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优先发展服务业不是削弱和延缓一产、二产,而是要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要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五大重点行业:一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是我市贯彻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所在。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岸线和腹地等优势,打破传统物流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按照“三位一体”即建立交易平台、做大市场贸易,坚持海陆联动和海河联运、建立集疏运物流体系,加强金融信息服务等后台支撑的要求,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和提升,到“十二五”末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1%。二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本身既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着眼推进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嘉兴科技城、嘉兴科技孵化城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政产学研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着力打造区域创新资源高地,到“十二五”末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三要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充分挖掘我市发展商务服务的潜力,积极培植品牌化展会、赛事、节庆活动和专业化中介服务,力争会展业、中介行业企业数量年均分别增长20%和15%,到“十二五”末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四要大力发展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我市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总体有所发展,但规模还不大。要着重推进嘉兴高新软件园等5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十二五”累计实现服务外包营业额60亿元;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7 时尚创意等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和创意品牌。五要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立足我市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产品不断创新、存贷款余额逐年攀升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吸引集聚市外金融机构和创投、风投、信投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到“十二五”末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20%。同时,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加工制造、科技信息、品牌营销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2、围绕提高城市功能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宜业宜游,除了看基础设施、生态文化之外,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1640”现代化网络型城市,着力提高城市承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但对照先进地区和百姓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创新思维思路,坚持把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城市功能品位和百姓生活品质的有效抓手,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一要结合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为契机,高度重视对接沪杭等大城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重大举措,努力在关联发展中借势、造势、成势。特别是要在旅游业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和对接,加大新建星级 8 宾馆和引进国际知名酒店等的力度,加快实现从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向长三角旅游集散地的转变。二要结合老城旧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推进南湖新区、秀洲新区和湘家荡区域等的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休闲娱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内涵提升。三要结合推进“两新”工程,分层分类规划建设省、市级小城市,充分挖掘农业生态功能和彰显农村田园风光,培育服务业的规模化需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建筑装潢、商品流通和农家乐、乡村游等服务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

3、围绕推进集聚发展,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这是促进服务业发展扩总量提档次、强功能优品位的重要途径。要坚定不移地走平台先行、集约节约、资源共享之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要优化空间布局。以嘉兴主城区和各个副中心为主导区域,以沿路、沿河、沿海为辐射带,以中央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8类集聚区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全市“一核三带八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狠抓重点区块。抓住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列入省级大平台的契机,突出国际商务区这一核心,按照今年快推进、三年出形象、五年上水平的要求,高层次规划、建设和招商,倾力打造长三角国际商务重要功能区、省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先行区和市高端要素集聚新城区。同 9 时,要加快培育嘉兴现代物流园等四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科技研发平台,辐射和带动面上服务业集聚发展。三要强化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建配套服务,大力提升集聚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4、围绕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服务业企业的规模、水平和活力所决定的。要坚持政府推动和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服务业主体尤其是规模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一要通过资源整合速生一批。鼓励重点服务业企业、成长型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加快规模扩张,支持“民外合壁”加强与世界500强的战略合作,快速形成一批具有优势主业、较强实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二要通过孵化分离造就一批。积极引导创业资本、市场主体进入服务业领域,尤其是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新增一批高端服务业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设计研发等服务配套环节从主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加快催生一批由“制造”向“智造”裂变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三要通过品牌塑造凸显一批。把品牌培育作为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持服务业优势企业创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创四星和五星级酒店、4A和5A级景区和服务业百强等,并鼓励其制定行业 和产业标准,在做响品牌、输出服务中占据主动、做大做强。

三、突出抓好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

实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三大”倍增计划,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十二五”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具体的抓手。其中服务业倍增计划不仅事关“十二五”服务业目标任务的完成,更关系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大局。这次,市发改委提出的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2011—2015)对“一核”、“三带”和八个重点领域发展等都已作出了明确要求。要在进一步讨论研究、深化完善的基础上,抓紧付诸实施,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一要抓紧深化细化方案。要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抓紧完善出台总体方案和八大重点产业的专项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各县(市、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局)、嘉兴港区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各自的行动方案,并落实到相关区块和配套政策。要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对方案的内容要具体到每个项目、分解到每个时点、细化到每个人员,确保“一事一列、一企一策、一事一主、一段一结”。一事一列就是在服务业发展的细化方案中,要把所要做的工作一件件排出来,定目标、定时序、定考核;一企一策就是要认真筛选和确定近期产值超亿元、超10亿元、超100亿元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集中财力精力重点扶持, 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研究专门政策、召开专题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等,把 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一事一主就是一项事情由一个部门为主,其它部门配合,做到事清责明;一段一结就是要通过完善考核激励、组织开展互看互学等,按照每季过堂、半年小结、年终评比的要求,全程推动工作深化细化。

二要创新项目推进。跟任何其它产业一样,没有项目和投资就没有增长、没有质量。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同样离不开大投入和大项目的支撑。要坚持工作载体化、载体项目化,像抓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那样抓好服务业倍增计划项目。要加快项目进度。今年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排了八大类189个项目、总投资833.3亿元,其中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04.3亿元。从1-2月情况看,服务业限上投资同比仅增长3.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限上投资反而下降了5.3个百分点,这需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大项目、“绿色通道”等推进机制,确保完成投资任务。要创新项目要素保障。结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认真探索研究和创新新形势下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对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项目要在资源利用、要素配置和保障上加大倾斜。土地方面,既要积极向上争取,又要眼睛向内挖潜力,通过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和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等拓展空间,多渠道集约节约盘活存量。资金方面,既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市三产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又要创新金融服务和 12 金融产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着力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力度。以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号工程”。今年重点举办好台湾、北京服务业推介会,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优势服务业集团、企业和高端人才。同时,要重视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三要加强协作和考核督查。倍增计划涉及一核三带八大领域,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月度协调例会等制度,加强对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日常协调和跟踪服务;八大重点行业的牵头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国土、交通、供电、供水、电信等相关部门要主动参与、优化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制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把项目实际投入、直接利用外资、入库税收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方式上不仅要注重年终的一次性考核,更要注重平时的阶段性考核,并将阶段性考核结果计入年终考核,切实增强考核的导向性。要坚持全程督查问责,从二季度开始,每季都要把各责任单位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公布,促进压力传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四、切实为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决贯彻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工作谋划上优先考虑、政策制定上优先 倾斜、资金扶持上优先安排,不断创优服务、创新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用足、用活、用好。这次市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新制定了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结合各自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特别是要在高物价背景下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要降低门槛,拓宽领域,切实改变服务业发展市场准入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程序过杂等现象。要在税费、就业、价格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逐步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等同价并轨。要积极梳理政策障碍,鼓励各级大胆试验、探索创新。

二要强化人才保障。这两年我们通过推出“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等,人才强市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每万人拥有人才数量还相对较低,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支撑服务业发展的人才较为缺乏。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兴业的理念,把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市的重要内容。要加快人才培养,依托本地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和机构的合作,重点培养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要加强人才引进,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精通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的 14 服务业高级专业人才。要合理使用人才,完善激励措施,建立创业平台,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有志向的优秀人才创办服务型企业。

三要强化环境保障。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本质上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创意经济,对发展环境的要求更高。要强化文化生态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五城联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三清两绿”行动计划,进一步营造品质优良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要把创先争优活动扩大至全社会、各领域,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要深化平安嘉兴建设,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深入宣传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服务业发展,进一步营造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舆论环境。

6.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六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障。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着重解决困难劳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广大劳动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认真解决广大劳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充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关于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申论热点标准表述:文化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23日,总书记在“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0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了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时强调,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切实增强我国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标准表述】

[经典语录]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选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

[意义]

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和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是我们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避免处于文化守势、并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取得国际性认同的重要前提。

[重要性]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三网合一”,极大地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工作的新形态。同时,文化工作的新形态又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的业态,成为当今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预示了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可以说,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一样,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措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感染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第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要一手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一手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第二,要加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科技自觉,同时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具体而言:

一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古籍保护、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

二是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并进而扩大其影响力。

三是要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交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四是要明晰文化科技工作的目标,调整文化领域的学科布局,促进系统内外的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吸引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科技人才投身文化建设。

第三,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摒弃老观念、老思维。科技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一点,人们的看法一般不会有分歧。一些人疑虑的是,科技与文化特别是艺术,属于不同的思维范畴,如果以科技代替了艺术,或以外在的炫目包装淹没了艺术,岂不是本末倒置。这就需要我们既遵循艺术规律,又运用科技优势在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上用力,使艺术与科技在统一和谐的辩证发展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7.在2010年3月召开的实习班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篇七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力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加快推进法治山西建设,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意见》(讨论稿),对推进法治山西建设作出了部署。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一)深刻认识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推进法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全面加快法治山西建设,更好地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推进法治山西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迫切需要,切实增强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认真落实法治山西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次全会审议的《意见》(讨论稿)对法治山西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工作重点,以重点任务的突破带动法治山西建设的整体推进。要扎实推进地方立法。不断强化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意识,注重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围绕促进我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地方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加强对法规内容的廉政评估和审查,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为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要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要扎实推进公正司法。尽快制定出台《山西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完成中央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深入开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司法腐败,着力解决司法不公正、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要扎实推进全民守法。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着力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尊法、不学法、不信法、不守法、不用法、不护法等问题。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要扎实推进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法律服务队伍、法治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山西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推进依法执政。完善党委具体工作制度,依法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确保各级党委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省委要及时制定一批与中央党内法规相衔接的省级党内法规,地方各级党委要及时制定一批与党内法规相配套的党内规范性文件。要抓好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提高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推进法治山西建设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要推进全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实施“六权治本”,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当前,要突出治标,坚持重拳出击,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特别是对现在还不收敛不收手的更要从严查处,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在治标的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在治本上下功夫。我们要通过实施“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一)依法确定权力,就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确保权力来源合法。推进“六权治本”,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一要依法审核权力。要结合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所有职权,开展厘权、清权和确权工作,编制权力清单,明确职权名称、类别、内容、行使主体和法律法规依据,真正做到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二要依法界定权限。针对一些部门和岗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滋生腐败的问题,要依法制定自由裁量权基准,对各项自由裁量权力的行使范围、条件、标准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分档设限,缩小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三要依法规范流程。权力运行流程包括权力运行的条件、程序、期限等各个方面,是对权力行使主体的行为规范。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是依法确定权力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减少层次、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方便办事原则,抓紧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努力做到每一项权力运行都按流程规范运行。

(二)科学配置权力,就是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解与平衡,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架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一要分级授权。要根据省、市、县、乡不同层面的管辖权限、事权性质,本着权责对等、科学实用、有利于权力制衡和强化责任、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方便群众办事原则,对权力过于集中的部门职权进行重新划分,合理分解到多个层级,实现分级决策、分级审批、分级管理。这方面,当前的重点是下放权力。要提高放权“含金量”,真正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不能放虚不放实、明放暗不放。二要分事行权。要按照职能转变要求和有关规定,厘清交叉职责。这方面要着重解决“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要完善和落实“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工程等具体事项、主要领导末位表态等制度,把各级各部门权力科学分解到班子成员,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一权独大”、“一人独揽”。三要分岗设权。要按照“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岗位行使”原则,将高廉政风险岗位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拆分,并实行管采分离、管审分离、管办分离等办法,有效化解权力行使中的潜在风险。

(三)制度约束权力,就是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针对权力运行的关节点、薄弱点、风险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度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一要突出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的煤焦、土地、交通、房地产等重点领域,以及资源配置、工程招标、政府采购、资金分配等关键环节,把制度的笼子扎紧。二要重点加强部门制度建设。各方面、各层级、各部门,都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三要全面加强岗位制度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掌握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管权和资金管理权的重点岗位,深入查找权力运行的风险点,从制度层面建立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针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站所、村委(居委)会、市场管理、水电气暖网等基层管理岗位建章立制,严防制度约束效力“末梢锐减”,严防群众身边的腐败,严防“小官大贪”、“苍蝇”贻害于民。

(四)阳光行使权力,就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权力运行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践证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要想“管控得好”,公开至关重要。一要明确公开范围。党务、政务、村务、企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都要按照最大限度公开的原则,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要实行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解决机关衙门化、权力封闭化、决策神秘化、“暗箱操作”等问题。二要拓展公开方式。要从有形场所到无形网络,在传统政务中心、审批大厅等基础上,更多探索开展电子政务、网络审批,用现代科技手段制权防腐;从封闭审批到开放审批,把权力运行全方位、全天候置于公众视野。三要规范公开程序。坚持把公开作为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和必经程序,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常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分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为了支持和保障权力运行公开,当前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件是加快建设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对需要进入平台进行交易的公共资源,坚持应进必进,坚决杜绝场外交易。另一件是抓好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许可)执法主体及服务部门“一厅”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便于群众办事、利于社会监督。

(五)合力监督权力,就是健全和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使各项监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一要加大专门机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巡视机构和审计部门要根据中央要求和我省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制定强化监督、改进监督、落实监督的具体意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落到实处。二要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违宪违法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和随意执法等行为监督,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审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公正行使。重视并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切实改变政协监督地位缺乏、效力缺失状况,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三要强化人民群众监督。依托权力运行公开,把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切实纳入决策、执行、监督的刚性制度,力求做到全面监督而不是选择监督、长期监督而不是临时监督、实质性监督而不是形式上监督。四要重视媒体舆论监督。支持引导媒体依法、科学、建设性对权力运行监督,发挥媒体重要的、特殊的监督作用。

(六)严惩滥用权力,就是“严”字当头,依法依纪严厉查处各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买官卖官、失职渎职等行为,确保惩处到位,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决不能让制度和党纪国法成为“稻草人”、“橡皮筋”。一要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有力地惩处腐败,“权力出笼子,人就进笼子”,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狠刹“四风”,努力形成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二要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巡视工作的“尖兵”和“利剑”作用,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四个着力”,突出发现问题,达到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震慑效果。三要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责、违法必追究。

需要强调的是,“六权治本”不仅适用于我省国家机关,也适用于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六权治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顶层推动;“六权治本”更是一场权力革命,需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勇于革自己的命。同时,“六权治本”涉及面比较广、牵扯点也比较多,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掌握权力的重点对象、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先行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我省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降为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我省2009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省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倒数第二。多年来,我省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我在大同、忻州、朔州调研时讲到,我们山西面临着“政治上、经济上、生态环境上、民生上”四大方面的“立体性困扰”。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破解难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着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最富有山西特色的“国字号”改革工程,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和统领。经过近三年探索,综改试验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我们要进一步高举这面改革旗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综改目标任务,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主题,把改革着力点聚焦到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上来,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新突破。一要加快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我省以煤炭领域清费立税为突破口,以煤焦公路运输体制改革、审批和证照体制改革、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中之重,推进煤炭管理体制革命,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清费立税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我省是全国主要产煤省份中唯一没有实行矿业权公开出让的省份,这不仅导致资源价款大量流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成为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要加快建立完善煤炭矿业权一级市场,对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同时,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二级市场,并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矿业权一体化配置改革,务求煤层气矿业权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收益共享机制。建立煤炭资源价格市场化发现和形成机制,完善煤炭资源价款征收及使用制度,建立煤炭资源收益跨期储备调节机制,积极争取合理确立国家、地方收益分配比例,切实解决好矿地、矿城、矿村矛盾。要扎实推进煤焦公路运输体制改革。我省已从今年12月份起,全部撤销省内煤焦公路检查站、稽查点,彻底改革煤焦公路销售体制,这项工作得到了有关各方的肯定和支持,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要加快推进审批和证照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煤炭项目审批、生产、运销、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等体制,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好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错乱和推诿扯皮的问题。二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矿山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资源型企业全成本核算,推进外部成本内部化。要创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推进资源开采与环境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要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促进机制和接续替代援助机制。通过技术标准、要素供给、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推进资源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采取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投资、社会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筹资,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完善煤炭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推进机制,采取价格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和鼓励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

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要重点深入落实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要充分利用好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权下放政策,积极争取煤层气矿业权审批权下放和开展动力煤衍生品交易试点。同时,要争取一批先行试点。重点是争取扩大大用户直供电、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建设试点;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突破县域范围等用地改革试点;争取将我省列入进一步扩大水权改革试点省份,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当前,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全省今年启动实施的138项改革任务,截止10月底,完成率不到40%。我们要切实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在扎实推进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着力点聚焦到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上,重点加以推进。一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信息公开,建立并落实企业真实、准确、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以公开促改革。扎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分类监管考核制度,探索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不能大而不强,胖而不壮。二要着力破除非公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我省经济市场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市场主体数量少,全省登记企业数和规模以上企业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规模以上企业数不足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的1/3。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竞争、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加紧清理废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创办、成长、创新、税费、融资、办事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难题。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适时召开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进行专门部署。三要大力推进金融业改革。我们要充分肯定全省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我省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到今年10月为58.39%,低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今年10月末为4.5%,全国最高,排序倒数第一。农信社不良贷款率13.8%,全国同行业最高,倒数第一。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少,全国2570家我省只有35家,其中有10家从未进行过再融资。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近400家,我省只有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国1400多家,我省只有1家,全国倒数第一。民间资本也大量外流,近几年,全省有6000多亿元流向外省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金融潜在风险突出,非法集资、逃废债务多发频发。金融观念、支付方式也较落后,去年有关部门时点大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秒刷卡800多次,我省只有4次,仍然大量使用现金。这些与我省当年创办山西票号、钱庄等所创造的金融辉煌历史极不相称。金融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把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升到全省发展重要战略的高度,全力抓好。要着力提高对金融战略性和重要地位的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金融、懂金融。要把金融作为现代产业来抓,把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关键产业来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土地、税收等各类资源,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山西发展。要着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对我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要用好我省现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基金等金融牌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和增信功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积极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打造金融产业的高地。要积极争取“一行三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要积极贯彻国家有关金融政策,确保金融政策在我省最优化。要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快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各类专业化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加大对我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大力引进保险资金和海外资金投入山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私募股权基金和众筹基金发展。要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围绕“六大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规范发展非标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建设,形成金融新业态。要加大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要制定《加快山西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要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金融诚信环境建设作为信用山西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稳妥处置重大金融案件,确保区域金融稳定。要着力加强对全省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对金融重大事项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金融干部人才的选用、引进和培训。要通过全省上下和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重塑山西金融业新形象,使山西我国近代金融发源地再创辉煌。四要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对承包地、集体资产和住房财产的抵押、担保、融资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林权、农村房屋等产权交易。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五要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举措,并抓好落实。

(三)构建扩大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凡建立现代化经济的区域,无一不是开放型经济。我省对外开放,纵向看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在全国的排序呈下滑态势。2007年我省进出口总值在全国排第17位,中部省份排第4位,到去年,后退到全国24位,中部省份末位,今年1-10月,又后退到全国25位。实际利用外资,2013年只有29.91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5省。全省经济外向度仅为7.8%,远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我省对外开放滞后,不仅严重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而且开放度、透明度低,相对封闭,也是我省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把扩大开放,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突破口,实施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转型、以开放富民强省的战略,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一要在招商引资、引进新型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目前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汇聚地,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引进重点产业上下功夫,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进驻山西。要探索加工贸易垂直整合方法,打造“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整机+配套”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在引进项目的同时,积极引进相关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同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力度。要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全面提升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二要在打造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型经济战略支撑上实现新突破。要积极建设开放口岸体系,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增开国际(地区)客运航线,扶持开通货运航线,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大力推进铁路口岸建设,重点做好与相关省市港口的对接,将港口功能延伸到省内,提升山西进出口物流“门到门”、“站到站”直达服务能力。以建立太原枢纽铁路开放口岸为突破口,实现铁海联运的无缝对接,为我省外贸物流提供畅通便利的出海口。要积极建设保税物流平台体系,举全省之力发展好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在具备条件的地市申建增设新的保税区。同时,按需要申建设立一批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在全省形成以综保区为中心、以保税监管场所为支撑,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整体联动、服务周到的保税物流平台体系新格局。要积极推进国际产业园区体系建设。学习借鉴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等发达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在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三要在构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要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要着眼于发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对接力度。要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要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服务山西、辐射华北乃至国内外的科技研发中心,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互动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要抓住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加快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进一步强化同港澳台及海外的交往和务实合作。要在继续办好能博会、农博会、晋商大会、文博会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会展,参加各类国家级展会,利用展会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四要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硬任务,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是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公平的政策法律环境、完善的市场运营环境、舒适的人文社会环境、天蓝地绿的自然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氛围,让好技术、好项目和优秀人才入晋留得住,成长见效快。五要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上实现新突破。晋商曾历经千难万险,成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古丝绸之路的拓展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省历史人文、传统产业等优势,抓住国家强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提升我省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巩固、加强我省与39个国家已经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同这些境外友城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变外事资源为经济资源。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深化改革开放,先要解放思想。我们省相对封闭,开放明显滞后,思想不解放是重要原因。全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全力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破解我们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六大发展”

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长期以来,我省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2013年全省人均GDP为34813元,是全国人均的83.07%;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6元,分别相当于全国的80.42%和83.31%。结构问题更加突出,2013年,全省重工业比重高达94.4%,轻工业只占5.6%。煤及其相关产业焦炭、冶金、电力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78.33%。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努力破解难题,促进富民强省。

(一)着力推进“廉洁发展”。我们把廉洁发展放在首位,并不仅仅是强调其现实针对性,更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廉洁的重要性,把廉洁发展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因素高度重视、深入谋划、全力推动。一要充分认识推动廉洁发展的重要性。廉洁是时代的主题,是重要的发展环境。古今中外,凡是发展好的地方都是比较廉洁的。新加坡一直把廉洁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新加坡能够成功进入现代化,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是主要因素之一。世行《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和国际援助机构,在进行投资和贷款时,将贪污贿赂行为列入要考虑的负面因素”。廉洁发展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内在统一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厘清市场与政府的权力边界。廉洁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动。只有廉洁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有成批的干部倒下,不会对发展造成阻碍、破坏。这方面,我省付出了沉痛代价,教训十分深刻。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反腐败影响发展”的错误言论,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洁发展。二要努力提高推动廉洁发展的本领。在当前高压反腐、狠刹“四风”、廉洁发展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新形势下,有不少干部观念陈旧、知识匮乏、能力不强、本领恐慌,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这也是“为官不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大势,注重学习,熟悉政策,提高素质,增强廉洁发展的本领。三要大力营造推动廉洁发展的环境。良好的廉洁发展环境,就是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的同时,把营造廉洁发展良好环境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认真研究,采取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努力构建交往有道、相敬如宾、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和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我省的转型发展,要做好两篇大文章。第一是必须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坚持“革命兴煤”,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在国家明确要求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新形势下,煤炭产业主要依靠产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历史,激活和增强内生动力非常迫切。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的指示要求,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一是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核心是深化煤炭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着力加快建立健全煤炭矿业权一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成为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向“清洁低碳型”转变。以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最大限度减少采煤对环境的破坏;以技术进步为引领,推进煤炭及相关行业低碳发展,推进燃煤发电超低排放;以产权为纽带,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以政策为保障,完善煤炭清洁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三是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话语权,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现代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以高端化、全循环、链条式发展为方向,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煤基产业多元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五是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六是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兴安工作,推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第二是必须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炭市场的每一次下滑,对我省经济的影响都是全局性和十分严重的。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单靠煤炭产业既难强省也难富民的严酷现实,主动适应能源革命的新要求,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煤炭之外下功夫,选准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是我省可与煤炭资源媲美的宝贵资源。我们山西表里河山,文明久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居全国第一;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5%以上。我省的山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人说山西好风光”名副其实。我们要把握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大力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塑造和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和晋商大院等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着力建设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寻根问祖、红色胜地等旅游产业集聚区,不断完善省市县与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努力将我省打造成文化旅游经济强省。二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下一步,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铁路、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三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铝矾土资源是我省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矿产资源,现有130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镁产业居全国行业第一位次,约占全国产量的1/3。要以精深加工和提升附加值为方向,加快发展以铝及铝镁合金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约30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是全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也很丰富。要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五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住我省节能减排、环境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巨大市场需求,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六要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这是拉动消费、提高生活品质重要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而且我省具有生产特色、健康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较为扎实的医药产业基础。我们要围绕促进食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功能食品等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塑造山西特色食品品牌。围绕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培育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七要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抓住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我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这里我重点强调科技创新。我省作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不足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其中既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比较突出的个性问题。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实施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上推动山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创新型山西建设。要选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着眼于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整合省内科技资源,引进一流研发机构,布局一流科技项目,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技创新城尽快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发展高地。围绕煤炭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利用,落实煤基低碳科技创新攻关计划,努力在煤炭开采方式、煤炭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发展、煤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要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推进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建立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的机制,推进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着力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努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和研发机构,启动一批能够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方积极性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比重,积极争取设立科技银行,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加快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建立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机制。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开发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各类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程,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建立全省人才数据库,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新兴产业成长的摇篮。要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为他们的萌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条件。

(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63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9.96和9.19公斤/万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7和2.6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绿色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摒弃“吃资源饭、环境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方式。要以循环经济为重点,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估。我省传统主导产业都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而且相当多的废弃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仅现存的12亿多吨煤矸石,就可产生等同于3.5亿多吨优质动力煤的热能。要加快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四气”(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和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回收利用率。要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要以兴水增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我省生态基础脆弱,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缺水和水资源破坏严重。要严守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红线和开发底线,大力植树造林,注重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蓄积量,构筑生态屏障。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加大以大水网为中心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我省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保障能力。要系统推进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作,突出抓好汾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要加快包括采煤沉陷区、采空区在内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做到补上旧账,不欠新账。要以雾霾治理为重点,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违法排污排查整治、省城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我省环境质量水平。

(五)着力推进“安全发展”。安全是我省发展的最大前提,也是头号民生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安全发展的根基还不牢固,部分行业领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一要始终如一地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重要指示,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突出抓好煤炭、非煤矿山、尾矿库、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等领域的集中整治,保障生产生活安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全过程监管机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提升食品药品饮水等监管水平。二要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三要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社会安定是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要积极主动做好信访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深化平安山西建设,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止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六)着力推进“统筹发展”。统筹发展是推进发展的基本方法。一要统筹“四化”发展。目前,我省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必须以工业新型化为主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必须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作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基点,继续完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推动城镇集群发展,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活力。必须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继续完善优化全省农业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撑。必须把信息化作为引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宽带为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流通、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二要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建立“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民生改善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每年都为群众办几件大事、好事、实事。这里我特别强调要突出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2013年我省城市登记失业人数为21.4万多,农村季节性失业人员200万左右,应届大学生总量18.4万余人,创历史新高。今年由于经济下滑,特别是煤炭、钢铁、焦炭等产能过剩、开工不足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竞争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把就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着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统筹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和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二是城乡居民收入问题。这个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两同步、两提高”,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方面,特别要抓好扶贫攻坚,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全面提升产业投资扶贫、异地扶贫搬迁水平,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三是城乡人居环境问题。这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我省许多城乡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差、困难大、安全隐患多,特别是采煤沉陷区、偏远贫困山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工矿棚户区居住的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近几年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改造步伐。要以文明、卫生、环保等城乡创建活动为引领,下大力气整治城乡居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全力实现城乡清洁卫生,提高人民群众宜居和健康水平。推进统筹发展,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进来。要注重统筹军民融合发展,关心支持驻晋部队和武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子弟兵的独特作用。

五、认真落实新时期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保障。各级党委必须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形成惩治腐败不松手、作风建设不松懈、干事创业不松劲的良好局面。

(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落实,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经常化、规范化。特别要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庸俗化。要确保党的政治纪律执行到位。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情况检查,严肃查处并坚决纠正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真正使政治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二)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净化我省政治生态,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落实“两个责任”。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的,我要约谈市委书记,市委书记要约谈县(市、区)委书记,层层传导压力,层层督促落实。要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要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发现和处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工作中的问题。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不高,以及在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巡视过程中发现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并督促整改。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不力,致使发生重大腐败案件,或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四风”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要严格“一案三查”,严肃追究责任。

(三)严把用人标准,坚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选人用人是决定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形象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工作。要始终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德作为第一标准,把廉作为基本条件,把绩作为重要依据,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严厉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认真开展“三个一批”和“一倒查六整治”工作,坚决甄别处理一批不廉洁、乱作为的干部、调整退出一批不胜任、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使用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深入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跑官要官和说情打招呼、“三超两乱”、档案造假、违规兼职、“裸官”等突出问题。对违规用人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带病提拔”“带病在岗”。

(四)强化日常监督,从严教育管理干部。从严治党核心是从严治吏,要让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心理。要把教育管理监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注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在党护党,固根守魂,筑牢思想防线。要充分运用谈心谈话、函询和诫勉谈话等手段,对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架设“警戒线”,打好“预防针”。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问题、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重大决策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严厉整饬不严不实、不勤不干、不才不担的干部,依纪依法处理不法不羁、不端不轨的干部。该诫勉的诫勉,该调整的调整,该问责的问责,该查处的查处。同时,要关心和爱护干部,对在大胆探索、推进改革中有失误的干部,要宽容,支持纠错,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五)坚决刹住“四风”,持续推进作风建设。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树倒根存”,基础还不稳固,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打赢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要认真抓好整改。认真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对照整改清单一抓到底,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要继续正风肃纪。坚持警钟长鸣,紧盯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对新出现的“四风”隐形、变异问题,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坚决遏制“四风”反弹回潮。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紧紧扭住中央21项专项整治任务和省委部署的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六)狠抓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我们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党委(党组)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扎扎实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要树立狠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各级党委(党组)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凝心聚力抓基层打基础,重点解决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费、报酬待遇、活动场所等问题。要突出抓好基层班子和队伍建设。以正在开展的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严肃换届纪律,选好配强“两委”班子。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薄弱村”“城中村”“信访村”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坚持不懈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全面提高基层党建水平。要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述职、评议制度,加大对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党建责任落实到位。

(七)始终坚持思想建党,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建党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强调思想建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忠诚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拧紧,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要加强宣传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充分运用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和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我省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反腐倡廉的新成效、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和改革发展的新成效;加强对社会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及时引导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殊作用,最大限度地集聚正能量。

同志们,我们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用忠诚和智慧、激情和热血、坚韧和奉献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厚重、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这是今天激励全省3600万人民开拓进取、激浊扬清、重塑形象、再铸辉煌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我省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从春秋晋文公时代“郭偃之法”到晋文公之后的赵盾之法和范宣子所铸“刑书”,再到战国时期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法家在魏国的变法和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尤其是荀子以“引法入礼、礼法统一”和韩非子以“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的法治思想,代表三晋先贤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把其中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法治山西建设之中。要大力弘扬我省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历史上,我们三晋大地廉政文化生生不息,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民做主。宋代著名宰相司马光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廉政思想,他本人也知行合一,一生清廉。清朝康熙帝师陈廷敬,曾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以清廉正直闻名,成为一代名相。清朝康熙年间的于成龙,对国家忠心耿耿,对百姓充满慈爱,对事业勤勉务实,功绩卓异。于成龙无论是在偏僻艰苦的地方任职,还是在繁华富庶的地方为官,都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其高尚品格、清廉精神令世人敬仰,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学习借鉴我省历史上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对推进我省从严治党、廉洁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要大力弘扬我省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三晋大地无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无私奉献。我们山西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一往无前。革弊立新、激浊扬清,要把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同弘扬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激发和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以“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活动与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活动的扎实开展为这次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我们山西大多数干部是好的。中央对省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以来,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省委的安排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对此,省委是充分肯定的,对广大干部是充分信任的。二是实现弊革风清、富民强省必须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省委常委班子来自五湖四海,不论籍贯在哪里、不论过去工作在哪里,从中央任命那一天起,就已经融入了山西大地、融入了山西人民,就已经成为山西人了,就已经开始与大家一道团结拼搏、风雨同舟,担当起革弊立新、富民强省的历史责任。我们充满信心,一定要让山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定要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上一篇:福建省福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册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人教版下一篇:连锁企业采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