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2024-08-06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新视点,而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利用网络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能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它应用到有效教学过程中,让它为教育教学服务,是众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现在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作者教学实际,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运用策略,与大家商榷。

一、整合信息资源,生成探究空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都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和富有独创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参与到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到科学家处理信息的方法,并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利于开展数学的探究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三年级的《年、月、日》这一内容,以往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提供2--3张年历片,从这2--3张的年历片中,归纳概括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有31天,哪几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份的天数是28天或29天等知识要点。而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师查找许多相关资源并进行整合,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里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取该知识,并且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二月份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有什么规律可寻吗?在这里,学生体验到了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求知的需要使学习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阶段”。学生再次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第二次的抽样调查。而这次查找,学生可以选择任意连续12年的年段,专门查找它们二月份的日历。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解决所探索的问题,即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每4年中就有一年是28天,一般“四年一闰”。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而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对资源进行重组,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发现、探究、反思的思想飞跃,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的学习的平台。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数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制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创造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以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在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介入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当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亦应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七巧板》这一内容时,可建立“七巧板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七巧板的历史来源、发展、造型图案、制作方法、可研究的相关数学问题等内容,还提供许多优秀的范例,Flash游戏,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利用专题网站,搜集七巧板资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发挥想象力在网上拼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图编故事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新建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培养了动手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利用专题网站教学,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学习者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提供保障,给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基地,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三、搭建活动平台,增强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操作探索类,即共同意向的人组成小组,通过操作、实验共同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轴对称图形》网络课教学中,同座同学共同探讨,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实验,找到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二是巩固应用类。这类活动形式可新颖些,或以竞争形式激发学生求胜信心,或以汇报形式满足学生表现欲。活动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或汇报学习成果。如四年级教材《确定位置》教学完后,可在电脑上设计一个游戏平台,两名学生在纵轴、横轴连成的棋盘上通过点红点、黑点进行确定位置、猜秘密点的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在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完后,教师让学生在活动的平台上自由组合,或办九江旅游电脑报,或写一份旅游计划书,或搜集九江旅游景点图片、门票价、旅游线路图、风味小吃等信息制成九江旅游网页,学生在网 络平台上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展示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网络互动类。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如在五年级实践活动“家庭生活费用知多少”的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父母一月收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学生自己一月的零用钱”等不同角度开展调查,然后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请你参加”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自己设计统计表发布在网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最后根据网上问卷调查收集的信息,在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信息进行总结交流。此项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扩大了参与范围,通过网络活动平台,让学习对象从个人走向集体,学习的内容从课本走向生活,学习空间从教室走向社会。

四、提供信息通道,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内部协商、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反馈,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通道可以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聊天室、留言版和BBS论坛等。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上传作业、提交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问,教师在BBS论坛上可以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聊天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这一渠道。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困惑、心里话通过E-mail传送给我;还有的给老师提建议、提问题或汇报学习中的窍门;在特殊的日子里(如:节日、生日、获奖时),我们师生间互赠电子贺卡,以表心意……通过网上交流,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困惑、思想动态,虚心听取他们的真实感受,真心为他们解决学习困难,排除思想顾虑,成为学生信任的“网友”朋友。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使学生具有知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学生的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标准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二

要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分层教学, 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抓好时间、内容、人员三个方面的统筹安排, 这样才能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

(一) 时间统筹原则

时间统筹就是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时间, 恰到好处的时间, 一个是要保证学习时间的足量, 另一个是要保证学习时间的不浪费,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做得心中有数, 科学安排好时间。

(二) 内容统筹原则

在学习内容统筹上, 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合理适当的学习内容, 必须要保证难易适度, 任务量适度, 学习对象适度, 在三个“适度”的指导下, 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打好基础。

(三) 人员统筹原则

在人员统筹方面, 就是要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 对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状况等进行一个系统的摸底, 并依据成绩和学习状态, 把学生们排成队、分成类, 为分层教学打好人员基础, 一般要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若干个小组, 具体应依据学生数量而定。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 小学数学在分层教学实施以来, 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始终是边总结边前进, 边摸索边完善, 经过归纳,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配合不协调

主要是指师生之间配合不够协调, 毋庸置疑, 师生之间配合是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顺畅, 就会直接影响分层教学效果, 甚至会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 观念不创新

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创新, 总是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 按照老经验、老做法去生搬硬套, 即便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明显, 也不予以及时修正和改观, 这都是教学观念创新不够的表现。

(三) 态度不积极

主要是指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配合教师与整个课堂完成分层教学的态度不积极, 而这种态度恰恰决定了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则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 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

(四) 设施不健全

主要是指完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相关教学用具和教学设施, 比如需要分层教学的要有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去调配, 如果不能保障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教学用具, 就会让分层教学产生阻碍, 进而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的目标, 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确保”, 分别是确保学生能动性、学习趣味性、师生积极性和附件科学性四个方面:

(一) 抓好配合, 确保学生能动性

师生之间的配合对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师生之间如果配合不够默契,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能有效调动, 就是分层教学中配合的失败, 就难于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例如, 在学习教学内容《文具店》的时候, 就是要通过货币去换取文具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购买文具与货币的交换, 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对老师的教学指示做出积极的配合和互动, 才能有效地完成分层教学, 尤其是老师把类似货币的样币要分发到学生们的手中, 这就要根据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数学成绩来分发不同面值的货币。设定为铅笔一角钱1支, 笔记本一角钱1本, 其他文具也都各有标价。那么, 这时给数学成绩稍差的同学就要分发面值为1元、五角、一角的样币, 其他的同学则可以分发5元、10元的样币, 甚至成绩优异的分发100元的样币。那么, 样币分发完毕之后, 就可以实施学生们购买自认需要的文具, 这时也就需要学生们与老师的有效配合和互动。此时, 老师一人作为“售货员”, 不利于文具的购买, 也不利于同学在教学中都能完成对“文具的购买”, 那么, 就可以选几位数学成绩优秀、算数比较敏捷的学生与老师一同做“售货员”, 这时就可以在配合及互动下有效完成文具购买和分层教学了。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的配合对于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二) 创新观念, 确保学习趣味性

创新观念, 主要是指教师观念的创新, 不能一味固守传统的、老套的分层教学方法, 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 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改变, 并且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中, 确保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一个星期有几天》时, 教师就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来实现对乘法口诀的学习, 而且还可以在理念上进一步地延伸, 就是把《一个星期有几天》转换成《一年或一月有几个星期》, 从而借此次教学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和7的其他乘法结果的一个延伸的过程, 比如2×7=14、3×7=21、6×7=42、7×7=49、9×7=63、12×7=84等六个关于7的乘法算式, 就可以两两一组地实施分层教学, 2×7=14、3×7=21两个算式为第一组, 6×7=42、7×7=49两个算式为第二组, 9×7=63、12×7=84两个算式为第三组, 按照难易程度实施升幂排列, 那么, 就是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学习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习题。在有效完成分层教学的同时, 教师可以创新观念把《一个星期有几天》转换成《一年或一月有几个星期》, 完成了对“7”的乘法的学习, 随着教师观念的创新, 同时也增强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趣味性, 用趣味带动分层教学课堂。

(三) 转变态度, 确保师生积极性

这种态度的转变是指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共同的转变, 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去应用分层教学、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而学生们则要迎合教师的分层教学要求,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章节时, 以“导、学、练”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要素,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主要集中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尤其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两种态度的充分转变, 更是要体现在《确定位置》的教育教学中。当老师和学生都能切实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的时候, 再开始实施对《确定位置》的分层教学, 以学生小明为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即“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和“学一学”等, “找一找”就是要求在班级的座位图上找到小明的位置;“做一做”就是要把小明具体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叫做标注出来;“说一说”就是让小明或者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 并说明这种展示的理由;“议一议”就是要引出数对, 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学一学”就是认识数对, 强化对知识的记忆。那么, 在确定课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实际操作的时候, 教师要做好分层, 即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态度的转变, 确保分层教学在积极的态度中完成。

(四) 健全设施, 确保附件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 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文具有着一定的要求, 所以说, 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肯于投入, 舍得投入, 保证分层教学的相关设施、设备、附件的齐全, 关键是要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例如, 在教学课题《认识角》时, 就需要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等教学用具,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 需要大量的相关文具才能完成教学, 需要学生们去独立操作, 独立“找角”和认识角, 如果没有充分的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等用具做保障, 就无法完成相关的学习和分层教学。那么, 在《认识角》中实施的分层教学, 主要就是采取优秀带动中等、带动后进, 老师巡回辅导加提问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这次《认识角》的分层教学中, 一定要立足结合生活实际, 千万不能偏离于生活, 教学宗旨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更深一步则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此次分层教学中, 要对学生们进行科学的分组, 通过“找角、认角、摆角”等活动来完成分层教学和学习, 除了要带动学生们直观认识角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外, 还要通过“比一比”活动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以及其他关于《角》的知识中的重要元素, 教师要积极调动和发展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们能够在分层教学中实现对“角”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牢记, 当然,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 角在这期间所发挥的作用, 是由健全、齐全的教学设施和附件决定的, 是这些设施和附件确保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进程中, 分层教学必然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 必然还会在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可以预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教学观念的践行, 在今后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进程中, 必然会形成越来越完善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机制, 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月明.小学数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有效实施分层教学[J].云南腾冲教研网, 2012 (6) .

[2]王鹏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24) .

[3]惠秋平.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操作探索[J].小学数学研究, 2008 (1) .

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97-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效的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小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行之而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有效教学。

一、加强目标整合,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认真钻研教材,增强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时,教师依据教材,凸显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策略之一,突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以本班学生抖空竹的例子改编例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参与。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自己发现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是直径的1/2。再通过欣赏: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古老的阴阳太极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圆的美。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有效参与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1.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2,14€?.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动机。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如学习《分数和百分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38人去将军山游玩,门票每人35元,4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五、关注学习过程,促进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主动性。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前提,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进展。

六、实施激励评价,强化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生数学有效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小学生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 篇四

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小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首先要搞好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突然事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如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等,这一切就是要学生在他的引领下逐步使学生朝知识的新领域进军。如讲解口算: 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课堂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如何在学生什么状态最佳的时候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数学课上课开始5分钟时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能在20分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劲头最足,安排讨论或探索性的活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周长问题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又设计了五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黑板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2、方桌面四周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镜框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4、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5、队报版面四周嵌条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测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丈量学生能够进行互检、互评,达到了预期的练习效果;丈量较大物体时,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既省时又高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生成及恰到的处理。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次,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但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可喜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有效的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学会合作也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一个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整合的空间,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住机会,让学生一起去探索知识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中增进信任和友谊,达到共同提高。

5.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初探 篇五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理科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高效、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努力营造灵动、和谐、开放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充满人生况味的舞台上,能和一群鲜活的生命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是人生的幸事。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建构灵动、和谐、开放的课堂,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课堂,用开放的胸襟去激活课堂,用善意的表达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这是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老师(微笑着):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学生甲:还有4只。

学生乙:一只都没有了。

老师(微笑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乙:因为其它的鸟被吓跑了。(学生说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学生丙:还有3只小鸟。

老师(温柔地):怎么会是3只呢?

学生丙: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学生说完,满堂掌声。

这样的一节课,我们如何去思考其中的价值呢?数字是枯燥的,但就是这样枯燥的数字,却被学生编成了精彩的故事,数字有了想象的翅膀,而故事中的温度多么令人难忘。而更为可贵的是,作为老师他打开了孩子思维的大门,允许学生进行人性化解读,并没有用简单的答案去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开放有度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努力去构建的。有时候,固定的答案会凝固我们的思维,也会让学生放不开手脚,开动不了脑筋,老师的点拨、启发、引导显得多么重要。

2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科学判断,对症下药

2.1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对问题探究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审题,不愿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答案错误。

2.2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计算本身形式简单提示简约,容易造成小学生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容易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有时会串行。这样,无论过程多么完美,都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

2.3做题太多导致心理排斥:

计算的本身就显得枯燥,而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这样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题。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难免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题量的选择上要有适度,题型的选择要全面,尽量不让学生做同样的题目。练习一定要精化、细化、深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足功课,认真研究学生,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问题,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3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然后针对错误性质、原因,科学判断、对症下药。

3.1不断强化口算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不放弃每一次口算的机会,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口算意识。在口算教学上,教师要不断纠正学生不好的习惯,比如学生爱扳手指头,不管题目难易,第一反应就是伸出指头喃喃自语,看似非常费劲。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心算,尽量不要伸出手来,不要用繁复的动作影响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算的难度是很大的,教师必须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生一旦出错,也不要过于批评指责,要努力提高学生心算的自信。这是艰苦的训练,但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运算的能力。

3.2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理解算理,明白规则,知晓过程,是计算的重要前提。如何理解算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深讲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让学生深度感知,比如编儿歌等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在知晓道理的情况下从容应对。

3.3培养学生有意注意: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做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呢?在这个问题上,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老师采用读题的方式进行训练,效果还不错。什么是读题?不是简单看,而是要求学生读出声来,用清晰的朗读来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数学毕竟不是语文,朗读过多会影响学生做题的速度,笔者以为,对学生进行长时间默读训练,提高默读的效率和质量,也是不错的方法。用语文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而情感化的注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获得更好的效果。

6.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六

张 燕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酒”,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我校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之比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一些细节上入手: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梢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l.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三、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

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7.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七

一、课前认真搜索和组织教学材料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价值, 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由于高中数学比较抽象,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 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 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创设趣味性学习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兴趣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和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我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 (厚0.1毫米) 对折30次, 想一想, 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 我指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学生感到惊诧,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我引出课题, 师生共同分析, 推导出通项公式.

其次, 积极开展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 能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 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再思考和讨论, 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

二、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化教学手段, 其显著的特点, 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可在四十分钟内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例如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及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又如,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 文字量较多的概率应用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和训练题等等, 都可以借助于电脑来完成.我校的教学硬件相对较好, 我们可以自编电脑课件, 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设计新颖的题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在老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 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缺乏创新的题海训练, 我认为,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开放的创新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独立探索, 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要么条件不很清楚, 不很完备, 需要探索和补充, 要么结论不唯一, 它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现成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 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 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 (2, 3) , 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 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不能得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8.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八

目前,生活中“AA制”很流行,并且延伸拓展了很多内涵。其实AA制延伸的意思可以看作当今的一种叫做“拼一族”的生活方式,两者很相似,两者均有的含义就是:为达成一个共同的或者共有的目标,而各自贡献出自己一部分力量,完成的一个利益的共享,共同实现目标。“AA制”的意思可以从字面看出,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的意思,意为“全部分开”。AA制的本身促进了双方及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

基于以上集体备课的现象及原因,笔者根据和借鉴生活中“AA制”这一应用理论,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解读:“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主要分为单元知识点的重构和课堂教学案例的重构。第一个“A”是指教师对单元知识点的重构。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先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出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通过测试教师让其了解教材的单元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前置备课,集备时教师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完成单元知识点的重构。第二个“A”是指课堂教学的重构。单元知识点重构形成共案后,备课组通过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研究知识点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教师讲课、课后议课环节后,最后由备课组整理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例,完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构。

单元前测:进行集体备课时,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命题(试题内容包括教材知识点、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等),让备课组成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现场批阅、公布成绩。

前置备课:教师个人自主备课,对所备课单元教材进行解读、研究,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编排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及教学方法。

单元知识点研讨:教师反思考试情况,对出错知识点进行改正,以试题为蓝本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对过关测试题中的不足进行修订、补充,集体智慧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

单元知识点共案:前三环节活动的成果,包括教材知识结构、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备课:备课组推荐一名讲课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点共案,选择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上课:备课教师上课,备课组其他教师根据不同维度进行观课,撰写观课报告。

研讨课:在备课组长主持下,上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观课教师根据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从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进行议课,研讨知识点共案的有效教学方法。

典型课例:备课组研课后,根椐研课共识,整理出一篇优秀教学课例,作为本单元教学的参考课例。

小学数学单元“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从单元知识点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入手分开,同时对每一个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角色进行分开,工作任务进行分开,让每一个教师从角色中都带着任务去研讨,注重了教师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以及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从而让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掌握单元教学知识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法,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避免有些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及知识点把握不准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总之,这样一来,既能有利于数学精品典型课例的形成,促进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还能能从整体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9.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九

——浅谈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

撰写者:王丽丽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下面,我根据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总结探索教师有效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问题情景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但是,只有有效的问题情景,才能真正为学生有效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致力于“问题情景” 的开发,更应该着眼于“有效问题情景”的研究。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编写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教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选取适当的角度,采用严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精心进行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有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人教版第二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等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巧拼七巧板》的数学活动课,先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悠久历史,并欣赏高年级学生所创作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引导学生数学思考。然后,让各学习小组分别设计游戏活动,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学生拼出的“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图形中,老师让各学习小组互相汇报并找出都是有哪些几何图形拼成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参加数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评选出最佳数学活动能手。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并撰写数学日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把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既有全员参与又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通过“有效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的后果,教师大都是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如果教师能够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来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的教学。

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思考着学生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倾听是一种捕捉,倾听是一种调整,倾听是一次新的起点,一次思考交流的开始。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与交流的过程,才能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沟通,最后才能达到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四、通过“有效思维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智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案例: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 “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 “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这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10.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

运用数学案例是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有效“承载体”,同时是数学知识结构复杂内涵的“展示台”,更是教师展示教育教学意图的“表现物”。数学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数学案例教学活动已经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重点教研的课题之一。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数学,以其具有的较强思维型、显著抽象性和深刻逻辑性等特性,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将案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之一。案例式教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具体教学活动进程中紧扣数学案例的内在特性,设计和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现简要论述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策略运用中如何结合数学案例特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一、紧扣数学案例概括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深刻掌握教材要义

数学案例是教材要义内涵的生动体现,也是数学知识复杂关联的有效概括。案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主体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更好地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发现小学生要实现数学案例分析和解答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根基和素养。因此,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讲解融入案例讲解活动全过程,引导小学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媒介”,对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再次回顾和分析,深度窥探和感知数学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逐步形成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数学素养根基。如“认识负数”教学中,该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小学生需要对“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有准确的掌握和运用。在案例讲解环节,教师设置“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小学生通过题意分析感知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此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小学生“回顾”该案例遇到的数学知识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让小学生借助数学案例这一抓手,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为有效探析解决案例积淀深厚知识“根基”。

二、紧扣数学案例探究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获得动手实践锻炼

案例:李红和李明骑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0.5小时后相距47.5千米,李红每小时行驶42.5千米,李明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解析:根据题意,已知李红和李明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李红行驶的距离与李明行驶的距离之和。现在知道李红行驶的距离,根据路程公式就可求出李明的行驶速度。教师指点: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同一地点相反方向行驶这一条件,同时准确利用路程公式。学生完善修改,合作归纳解题思路。教师点评:解答此类型问题时,要根据题意准确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及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解答。在上述案例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始终处于案例解析的“前沿”,时刻承担解答问题的“主责”。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贯穿在教师组织的案例讲解进程之中,小学生承担了问题条件的感知、案例思路的探究及问题解答的“任务”,其数学动手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得到深刻锻炼和有效提升。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活动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奇求真的特性,紧扣案例探究实践特定,将案例教学过程有效延长和丰富,融入小学生数学探究实践环节,让小学生获取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机会,以此促进和提升小学生动手探究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紧扣数学案例分层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整体获得发展进步

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分析思维、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任何活动之中,都必须加以关注和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具有显著的分层性特点,解题要求的难易程度就是生动、显著的“佐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抓住数学案例的分层性特点,对学习优秀、成绩优良、后进潜力的三类学生群体,设置出一一对应的解题任务和要求,使他们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时机,并组织他们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互助互学,从而使不同学习群体在不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四、紧扣数学案例发散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问题:王叔叔家离公司2.05km,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往返两趟,每周(按5天计算)下班共需走多少千米?小学生进行问题解析:每天往返两次,就是走2×2=4次家到公司的路程,先依据每天走的路程=次数×家到公司距离,求出每天走的路程,再依据每周走的路程=每天走的路程×天数即可解答。教师指导予以强调。小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过程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出如下案例:变式:学校买来足球和篮球各11只,每只足球售价125元,每只篮球售价75元,学校买球一共用去多少元?组织小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活动,以此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设计和变化出其他解题要求的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分析活动,以便训练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案例式教学时需要充分运用数学案例的内在特性,并将案例特性融合在具体教学之中,科学组织教学、精心实施讲解,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春艳.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和教学策略[J].好家长,.

1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十一

一、准确运用语言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 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巧妙进行提问

提问是实现师生间互动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若要实现有效教学,在提问过程中需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三是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四是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五是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如初中“等腰三角形”一课, 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训练已知角情况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三个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求底角;(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70°,求底角;(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10°,求底角。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加上了思维的成分,针对第3个问题进行设计:当这个内角变为多少时, 底角的情况是一种、两种。同样是这位教师,他让学生制作一个金字塔模型( 告知具体尺寸),说这个模型能使水果蔬菜保鲜。学生很有兴趣地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样的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活动

有效的学生活动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效果。为此,在引导学生活动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组织讨论的策略。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讨論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有效的组织形式、有趣的研究问题、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适时的讨论时机。时机的把握一般表现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疑难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涉及开放型题目时。

2. 启发学生思考的策略。为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创设让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思考的情境,如提出“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怎样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四、创设教学环境

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有效课堂教学环境的建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考环境。要给学生思考的条件,包括适宜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等;二是情感环境。即学生是否感兴趣,情绪是否兴奋;三是人际关系环境。即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些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探索:

1. 用好教材。教师应当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是可以运用的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以选定的教材为基本蓝本,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研究、参照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一些特点和优势,进行优化互补,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更有效。

2. 创造性加工。借助网络、电视和报纸等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营造富有时代感的课堂教学气氛;利用收集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介绍一些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等等。

3. 利用多媒体。《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二次函数图像教学中,我们利用Authorware 中的绘图函数制作课件,它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抛物线,而且能根据输入的不同系数画出不同的抛物线,特别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在猜想、尝试、探索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1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有效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 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 首先把教棒放在食指上, 再让学生把铅笔放在手指上, 做一做实验,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学生兴奋地做起了实验。学生说, 不处于平衡状态, 说明左轻右重或左重右轻;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教棒左右两边一样重。我因势利导, 简介天平。创设这一情境, 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应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数学结构的学习材料, 有挑战性的、变式的、思考性的练习, 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学习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究, 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 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 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 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 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 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1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十三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14.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十四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来看,现行高考体制和用人原则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目标就是名牌大学,造成了教学质量成为了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和学生只好埋头苦干,结果是两败俱伤。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书包越来越重,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据调查,教师患咽喉炎的比例占80%,患胃肠道疾病的比例占30%,患颈肓椎类疾病的比例为22%。正如一则短信对教师的描述: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迟,吃得比营房士兵快,催作业比黄世仁狠,搞辅导比待骨肉还亲。这样低效繁重的教学真是耗子穿风箱,两头受气。从我校的小环境角度来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迫切的愿望。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教学效果反馈速度快,当堂课就能看学生的情况,在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上更突出的研究价值。同时,这几年来,我校数学教学质量有滑坡迹象。希望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数学教学质量的不利局面。在这样的大小背景下,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科研课题的核心是“有效教学策略”,是从教学的策略作为切入点。所谓“有效”就是高效能。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言之,就是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

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而“小学数学”则限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科目。“课堂”则是明确了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综合起来,课题的界定为:在小学数学的学段和科目范围内,教师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从教学的流程看,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具体表现为:(1)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制订出评价标准。(2)有效教学准备策略,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作业设计等。(3)课前3分钟和课堂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4)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具体表现为小学数学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教学流程和模式。(5)学生学习评价反馈策略(6)学校管理层对教师教学“六认真”的监督和激励,即教师教学评价反馈策略。(7)教学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对于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来说,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学习主体性认识不够,通过课题研究让研究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克服原来的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第三,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由“控制者”向“主导者”的转变。一味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学生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是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而主导包括发动、组织、指导、调控、点拨5项。其中的指导集中体现了主导的特性。指导就是引领。这样,如何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传统的教师角色以“能讲”为主要特征,新理念的教师角色以“善导”为主要特征。

第四,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改变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大多数课堂存在着无效和低效现象。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在课题研究中,虽然我们很难打造出公认的最好课堂来,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打造出相对有效的课堂来。

四、课题的论证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形成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事实上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

3、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政策依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第5条: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旨在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3、国务院二○○七年五月十八日颁布执行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中的第2点中指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中“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第二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为我们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三)现实依据

1、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意在有效参与,保证质量,其中有效参与即指:诱发兴趣、激励参与、自主学习;保证质量即指:通过导思、导疑、导练、提高教学效果

2、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乐于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学生心力憔悴,有的教师上课满堂灌,板书整块黑板,学生听力疲劳,目不暇接,教师上课上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根据课题组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开展有效教学更的极强的现实性。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对学生主动性重视不够。原因是这样的课堂便于教师调控,有利于教师的发挥,但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就会出现“船上人不使力,岸上人挣断腰”悲剧,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另外,教师对合作学习使用较少,对学生评价也不科学,导致教学的效果较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五、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成果形式是:《自强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套学校教学六认真评价激励机制。三是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及至各科课前3分钟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

四是小学数学四类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力求培养一批校、镇、县骨干老师。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七、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014年6月共四年,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2010、1――2010、12)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研究人员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制定课堂有效教学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和部分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规范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成立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组。制订了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完善了自强学校教师德能勤绩中关于教育科研的条例。课题组由校长唐承德带头任课题主研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参加有关教育科研培训,并培训本校教师,加强对科研的认识,提高教育科研素养。教科室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丰富知识,掌握科研方法。由教科室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科研培训。

3、制定课题的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汇总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按两个小组进行分工,低段数学组由巫仁秀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论证提供一手资料。高段数学组由胡树林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学生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

4、请教研室的专家指导,帮助修订课题的实验方案。对初步完成的实

验方案,要请教研室的熊维平主任等专家进行修订完善。

5、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向泸县教育局教研室进行立项申请,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二阶段(2011、1――2011、12)布点试验阶段,主要是选定好实验班级,分析当前课堂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组织学校教师学习本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有关要求,安排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并确定为每月开一次科研工作会,组织所有主研协研人员参加。

2、选定3个布点试验的班级,向相关教师说明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心中有数。具体是小2012级1班、小2010级2班和初2011级2班,确定的实验教师为胡树林、余仁英、陈言平

3、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将取得有成果以自强学校科研专刊的形式向学校教师宣传推广。教科室明文规定,每学期至少办两期课题专刊。

4、课题主研人员聘请进修校专家到我校对课题进行指导。计划每年请课题联系人对课题进行指导,形式包括课题组出去学习和把专家请到学校讲学的形式。

5、总结第二阶段布点试验成果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阶段成果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研究,为课题全面铺开垫定基础。

第三阶段(2012、1――2013、12)全面实验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出经验,使之更具操作性,并将前阶段的成果进行运用。

1.将教研组、备课组与课题组有结合,在常规教研中渗透和应用课题

组中取得的成果。

2.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的平时活动中检验成果的有效性。具体是将这两年的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题确定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平时的活动就围绕这个主题开展。

3.每期进行一次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收集评选论文,并向上级推荐发表,最终形成论文集。

第四阶段(2014、1――2014、6)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搜集汇编课题研究资料,撰写实验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成果报告,申请验收结题,并将研究成果正式社会推广。

1、进行自我检测,汇总各项研究资料,包括教师、学生的文章、文集、学生个案,音像图片资料。

2、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终结实验报告。

3、完善课题实验的档案体系。

4、申请验收结题。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物质保证

为了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预计用于外出考察学习、进修费1000元,科研资料费2000元,培训费1000元,其它开支1000元,共需投入经费5000元。学校将给予充分保证。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还专门为每个课题每学期划拨500元作为科研专项经费,足见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和打印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学校还专门为教科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每学期都订阅了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各种刊物来装备教科室。

2、制度保证

(1)为了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的有关工作职责和制度。制订了《泸州市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保证。为了使几位主要研究人员有充裕的研究时间,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有所考虑,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要把课题研究放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同备课,课堂教学,本教研

活动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养成时时有科研,处处有科研,事事有科研的良好科研意识,杜绝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剥离的现象。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汇报课、自荐课、研讨课活动,在教学中要突出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教学案例的编制和教学反思活动。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每位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和子课题是各不相同的,但就重点课题而言,其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步骤是一致的。

3、人员保证 顾问组:

吕操

泸县教育局副局长 杜作文

泸县福集镇党委书记

郑光明

泸县福集镇分管教育副镇长

指导组:

胡运清

泸县教师进修校副校长

课题联系人

李万富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任 熊维平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副主任 李宗德

福集镇教育助理

领导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研究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本科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专科 莫德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本科 胡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专科 张才刚

福集镇自强学校办公室主任

专科

胡树林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陈言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巫仁秀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15.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篇十五

一、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充分了解学生, 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开发者.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应树立新的教材观,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宗旨, 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 做到“脑中有课标, 心中有教材, 眼中有学生”.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级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大胆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的“再加工”,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 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A

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下“等腰梯形的性质”时, 我考虑到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如图1, 请比照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你对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猜想?试把你的猜想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又如学习九年级上“反比例函数”例1“杠杆问题”时, 考虑到杠杆知识学生还未涉及, 便改用下题作为例1:设面积为10厘米的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 (厘米) , 这条边上的高为h (厘米) ,

(1) 求h关于a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a的取值范围.

(2) h关于a的函数是不是反比例函数?如果是, 请说出它的比例系数.

(3) 求当边长a=25厘米时, 这条边上的高.

教材经过这样处理后,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易于学生学习.教学后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用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合理的教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新课导入情境的创设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吸引学生注意, 唤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方向.它常用于新课的开始, 或新一个单元的学习.数学源于生活,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 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 构筑学习起点, 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数学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 也可以是相关的生活背景, 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 更乐于学习.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 我结合学生熟悉的座位和象棋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 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纷纷积极思考如何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 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确定一个地理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把准思考方向, 扩展思维广度, 提高思考层次.有效的数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掌握提问的技巧, 才能使提问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问题引导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如教学七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 加上10, 然后加上自家的人口数 (小于10) ,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其出生月份及他家的人口数.在教师猜对几名同学的情况下, 学生心中充满疑问, 又急于想知道教师是如何猜对的, 教师趁机抛出学习的课题, 告诉学生只要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整式的加减后, 他们也能与别人玩这样的游戏,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听课劲头十足, 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从问题情境出发,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举例、归纳的过程,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进入初中后, 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 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因材施教势在必行.因材施教, 它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它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研究各自特征, 制定各自专项策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能力.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地关照和帮助,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努力改正, 争取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有机整合的教学.新课程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 (1) 教师为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而创设的情境, 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 形成学习的意向. (2)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提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 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的方法. (3) 每个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4) 最后让学生反思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 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 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

例如负数概念的学习, 我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说说学过的数, 学生回忆了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小数, 然后我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数, 它们是如何表达的, 这时学生联想到家里的冰箱的冷冻温度是-18℃, 电梯的地下室叫-1层, 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剖析, 学生明白了负数产生的原因, 我再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正、负数的概念.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巩固延伸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课堂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它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遵循以下几点: (1) 练习要有目的性,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2) 练习要及时, 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 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中下生“吃得消”, 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 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 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 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 练习时教师应有反馈, 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对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 予以纠正.

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练习, 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 针对问题, 强化练习, 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 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例如我在复习九年级上“相似三角形”时, 我结合八年级上47页第2题的基本图形, 设计下列一组练习:A

如图3, 在Rt△CAB和Rt△ECD中, AC=CE, 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 且∠ACE=∠B=∠D=90°.求证:△CAB≌△ECD.

如图4, 在Rt△CAB和Rt△ECD中, 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 且∠ACE=∠B=∠D=90°.求证:△CAB∽△ECD.

如图5, 在△ABC和△CDE中, 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 AC=CE, 且∠ACE=∠B=∠D.求证:△ABC≌△CDE.

如图6, 等腰梯形ABCD中, AD∥BC, E为AD上一点, 且满足∠A=∠BEF=∠D, 求证:△ABE∽△DEF.

通过这些练习题, 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使智力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培养.

上一篇:热点创业项目新潮流下一篇:修理厂员工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