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局限性(9篇)
1.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一
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所以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不能说明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本息。另外,使用该指标时,还应注意非付现费用问题。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拥有支付其所有费用的资金,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并不需要现金支付,只需从企业当期利润中扣除。因而,有些企业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的情况下,也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存货周转率指标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销售利润率指标
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2.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二
关键词:毛泽东法制思想,先进性,局限性
毛泽东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原则和内容也极为丰富。有人以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 “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为依据,武断地认为毛泽东轻视法制, 反对依法治国,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1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
1. 1立足点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实践逐渐摸索符合中国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新的法制道路的。 这个伟大的探索实践虽然很短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借鉴。
摧毁国民党旧法统以后,毛泽东提出立法工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我国法制建设的水平出发。早在1953年他就明确指出: “应该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确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 “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这就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同时,在宪法条文的起草中,他还说: “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毛泽东一贯主张,在办事情和想问题的时候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坚持原则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事制宜。1956年, 在 《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他说: “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他反对立法中的绝对化、机械化,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国各地、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他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力求达到切实可行。
立足中国实际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立法方面的经验,这是毛泽东立法思想的另一个方面。1954年, 他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 “我们这个宪法草案,主要是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同时它也是本国经验和国际经济的结合。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
1. 2目标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的国家机器被砸碎,旧的法律制度被废除,新形势迫切要求以法制确认国家的性质,制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和保障社会稳定的新秩序。为适应这一要求,毛泽东十分重视法制建设。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大政方针。此后,陆续制定出了第一批重要的经济、民事、行政、选举、组织等方面的法规,并于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国家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概括了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 “国家意志” 的威力,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有效管理,巩固了民族团结,保卫了国家安全,保持发展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毛泽东主张法制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毛泽东曾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巩固,政权就会不稳,而人民民主的实现必须有法律保障。为此,从1952年到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批判蔑视人民民主权利的旧法观点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造运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 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讨论。毛泽东认为, 经过讨论, “证实了宪法草案初稿的基本条文、基本原则,是大家赞成的。草案初稿中一切正确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而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 “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过去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
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毛泽东追求的法制目标之一。毛泽东历来主张,在人民内部、干群之间、官兵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除被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允许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果断否定了中华苏维埃时期遗留的 “唯成分论” 和 “唯功绩论”的观点; 摈弃了红军犯罪、共产党员犯罪、有功绩者犯罪得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明确指出必须依据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危害大小,作为定罪判刑的主要根据,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前夕, 他指出,某些犯有重大错误的干部和党员,“群众不但有权对他们放手批评,而且有权在必要时将他们撤职,或建议撤职,或建议开除党籍,直至将其中最坏的分子送交人民法庭审处。”1957年,他在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 “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革命法制,并不是只要你民主人士守法。”
1. 3注重严格执法、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守法
严格执法,这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对此, 毛泽东作了深刻的阐述。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执法必须严肃、慎重,严禁执法中的草率从事偏向。在镇反运动中,毛泽东指示各地政法部门必须纠正草率从事偏向,对反革命分子要打得准,不要杀错。他指出: “特别是草率从事的偏向,危险最大。……反革命早几天杀, 迟几天杀,关系并不甚大。唯独草率从事错杀了人,则影响很坏”。二是执法必须严格、严明。1951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指出,判处死刑要严密控制,不要乱,不要错。并告诫公安战线的同志必须严格把握政策界线, “凡介在可捕可不捕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捕, 如果捕了就是犯错误; 凡介在可杀可不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杀,如果杀了就是犯错误。”1957年又针对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现在政法部门有些工作人员,对于本来应当捕处的人,也放弃职守,不予捕处,这是不对的。轻刑重罪不对,重罪轻刑也不对。”
毛泽东很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在很早就说过,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政法干部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又是打击各种犯罪、执法法律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就我国的法制建设来说,虽然立法任务很重,严格执法又与政法干部队伍的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法律得不到普遍的遵守。怎样才能使全社会公民都自觉地去守法,关键又在于领导干部能否带头守法。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反复告诫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带头守法。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的实行时说:“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
2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局限性
2. 1对法制功能的定位存在局限性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把法制的功能局限于对敌斗争和惩治犯罪,过分强调法律作为实现政治统治的必要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在新的形势下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管理的职能; 他总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出发思考民主问题,导致他单纯强调国家对法制的完善和强化权力的必要,而没有把人民民主内涵中的公民权利义务在法律思想上予以阐明。因此,当他在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留给人民的是义务主体的法律角色,结果为政治运动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留下缺口,最终导致无法无天的局面,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民主形同虚设。
2. 2对法律地位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对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毛泽东指出: 法律是上层建筑,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但毛泽东在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对法制的强烈要求,使法制对经济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法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以至于造成1959年在全国撤销司法局后, “有事办政法,无事办生产”的令人费解的局面。结果经济立法工作裹足不前,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关系无法规范、调整,以致在 “文化大革命”中使得政治斗争严重地冲击了经济建设, 导致国民经济步入崩溃的边缘。
2. 3对民主法制关系的把握存在局限性
毛泽东对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在谈到民主时,毛泽东主要的是把它同集中联系,却始终没有从更深层次弄清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善于把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他总是采用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法,以至于最后采取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法,导致了 “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法制的混乱局面。
3结论
3.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有限性 无限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0-02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历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工作还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误区。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喊口号没有实际意义;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深莫测,是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这些理解上的偏差势必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因而进一步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对于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的分析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极端化理解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万能化和可有可无两种错误观念。一种是无限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药方。另一种则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
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的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万能化”的认识会直接导致家庭、社会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会很自然地将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存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自我要求不严、学习不刻苦等现象的出现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开展好。后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只不过是夸夸其谈,不解决实际问题,说大话,说空话,根本产生不了教育作用,只有教学才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辅助作用,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两种极端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我们必须客观地来看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定。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极端化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专利化和简单化两种极端化认识。一是专利化。专利化就是指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党委、“两课”和政工干部的“专利”。一讲到思想政治教育,就认为是党委、“两课”和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事”,似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和任课教师与此无关。因此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层次网络,不具有合力效果,至使辅导员、“两课”教师孤军奋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二是简单化。简单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界限分明,教育者一般以领导者、高觉悟者的身份讲话,“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照办”,如行政长官下命令一样;简单化的表现之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只管形式上热热闹闹,不问实际效果如何,等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普遍活动,本身就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等历史局限性和功能和效果的局限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高校学生存在内在的个体差异
根据“个体道德分化律”,在完全相同的高校环境中的学生,多数人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水平区别不大,难分高低,但存在少数学生思想分化的现象。就两个极端而言,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大学生在任何气氛中都能保持极高的政治热情,而有的大学生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政治参与意识。这就是说,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是任何高校任何时期都会有的,只不过是不同高校或在不同时期有数量上或比例上的差异而已。这种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另外,将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的个体的内化程度也不同。因此,从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局限性。
2、高校教育者的素质差异以及评价的主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实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表里不一,就会使教育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论缺乏,不懂得教育的策略和艺术,就会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不重视,教育过程零乱,就会使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发挥具有局限性。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质上规定了其评价的方向和总体内容,同一目标可以由不同的评价内容或形式来反映,同一评价内容也可反映不同的目标,这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定实践,其形式和内容是也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丰富性、多样性和考评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及其分值的有限性。
3、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着社会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映照,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效度的发挥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外部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这种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尤其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很大,国际上多元政治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风险与斗争加剧;国内社会结构分层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的复杂化;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本身是无法过滤和整合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性
1、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终极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与政治品格。从个体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社会个体的理想信念和人格塑造的程度上。我们说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
从这个高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人的价值,意味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价值意味着要像尊重人本身一样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像把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一样,把思想政治教育也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也就是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入社会整体发展和自我完善,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因此,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终极追求,也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限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门类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科学性,主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容来看察,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科学性。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原理、原则,它遵循人们的思想发展、教育和转化的特点,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因此它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也是人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科学性和实践性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限性。
nlc20230902054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有限性到无限性的路径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有限性,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索新方法,占领新阵地,总结新特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的基础上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在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与无限性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的深处切实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联点。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弘扬,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我们实现管住社会成员,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是有着价值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也不等同于聊天、谈心,不是简单的同情和宽慰,或是泛泛的说教,它有着严肃的科学性”。
因此,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坚持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有理念、有概念、有定位、有思路,做到既独立运行、又广泛交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方向,譬如,理念的改变、学科的进步、工作的政治方向、价值的衡定、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等。
2、坚持教育模式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与国家的需要、时代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在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在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步调一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进行教育的效果,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因素在起作用,还有方式方法的选择、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及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状态等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的是必须在适当的领域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从事适当的工作,否则必然引起反作用。因此,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有限性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一种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 鹏.论教育的有限性.现代教育管理[J] 2010(3):1-3.
[2]单鹏举.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限阈之辩.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10(11):123-125.
[3]胡志华.高校思政工作有限性与有效性的再认识.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8(12):86-88.
[4]石义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和无限性[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1-53.
4.局限性说明-潘婷调查报告 篇四
样本内容:调查的内容包括男女比例,潘婷洗发水的认知度、质量、功效及消费者钟爱的洗发水味道,并一步了解消费者喜欢潘婷的何种功效,进一步摸索出影响购买
潘婷的影响因素,获悉使用潘婷后的效果,找出潘婷的不足之处等等
局限:调查问卷里的问题设计连贯性,层次性不强,针对调查目的而设计的问卷内容
针对性不强,设计时,还可以考虑得更全面些。如:潘婷洗发水的使用频率等
选择方法: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法,在网上用问卷星发布问卷的网址,并用Spssstatistics.exe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局限:调查方法比较单一,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比较单一,可信度及精确度稍有欠缺。样本规模:此外,样本数量有限,本次的市场调查对象是青年消费者,在网上发布问卷,却只回收到53份。
局限:因此,样本数量少,代表性不强,由于是网上调查,不利于监督,回收的答案可
能存在一定的弊端,收集数据时也可能会发生操作上的错误,也可能是被调查人员不配合,随便写答案来应付,那样,就无法检验出问卷的真实性,准确性。可能会误导我们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青年消费者。对于调查问卷给出的问题存在个人色彩,不能对所有问题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市场调查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偏差,不能够详实的反映客观事实。
调查组织:由本部门(宿舍)负责组织设计问卷,收集资料,共八个人分工协作完成。
局限:调查方法较少,缺少有力的数据,应寻找多种调查方法,充分发挥部门(宿舍)的人力资源,分工要更加明确,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取电话调查法,拦截法,邮寄法等来获取相关数据。
其他局限:1.大部分人对潘婷洗发水只是一般的了解,说明潘婷的广告宣传力度及市场推广
力度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知晓这种产品,吸引更多的潜在顾
客,从而提升知名度。
2.大部分人对潘婷洗发水的价格有不满之处,希望价格能有所改善,但问卷中并
没有相关的解决问题,如:消费者希望价格达到何种幅度才算得上是令人满意?
3.大部分人觉得潘婷洗发水的发泡度低,可能会觉得洗不干净,还有产品的粘稠
度、PH值、化学成分居高;青年消费者注重感觉和健康安全,那么,我们就应
投其所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改善产品的不足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
场竞争力。但问卷中并没有问到:“一旦改善你认为产品存在的不足,你是否愿
意继续购买”或“产品改善后,你会增加购买”或是“产品存在的这些缺点,会影响你对产品的购买吗?”
4.调查目的包括了“影响购买潘婷洗发水的主要因素”,而通过问卷也得知消费
5.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五
但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有着天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深深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以大数据视角完善其不足,使网络教育更好地为我国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
1 网络教育的局限性
1.1 难以因材施教
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先进篇》率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即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受教育者的特征,继而选取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一教育理念至今还被国内外教育界奉为圣经。但是网络教育平台下突破了课堂地域限制,师生远隔天涯,教育者很难通过观察、适时提问等方式了解学情,也就很难根据学生状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理解能力,这也就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偏差度较传统课堂教育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难以贯彻。
1.2 难以交互教学
“交互教学”观念源自Palincsar和Brown在1984年进行的阅读交互教学实验。该实现显示,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师生间教学互动,师生互相发问,甚至轮换“角色”,可以有效提升知识的传递效率,加深理解。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是双向的,师生需要交互匹配,教育才有效率。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同在一间教室,朝夕相处,便于角色互换,交流沟通迅捷,因此容易开展交互式学习。而网络教育多采取远程广播的形式,教师以单向输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收,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通道,由此也带来了交互学习的障碍。
1.3 教学反馈不及时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神情、问题响应情况便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在网络教育情境下,授课不全是在线直播,学生多通过录像回放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很难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也就无从适时提高教学效率。
2 大数据视角下提升网络教育质量对策
2.1 为学生画像,因材施教
在数据时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每一次点击、观看、评论等行为都可以被完整记录形成各式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理解掌握情况。商界还为这些数据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用户画像”,认为它可以全方位、立体性地记录消费者行为。教师通过对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形成“学生画像”,即便远隔重洋都能知晓多少学生对知识点已掌握,多少学生还存疑惑,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2.2 自动应答,师生交互学习
在网络教育情景下,教师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是过去不可比拟的,因此没有精力与可能和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自动应答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在针对某一领域知识库进行特殊处理之后,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以自然语言形式提出问题,系统可以多媒体的形式自动给出答案,而且能够针对用户要求进行相关的统计和针对具体情况给出适当的建议。教师根据教学经验,预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交流的话题进行收集,设置应答内容,然后将其放进网络数据库。学生提问时系统便会自动将教师设置的应答内容回复给学生,从而使网络交互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2.3 建立教学数据仓库,及时反馈
数据仓库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一项应用工具,它实时收集对象数据,为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而言,学生在线学习时,系统自动收录点播次数、重复收看次数、提问情况的数据,分类整理形成数据仓库。教师通过解读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难疑点进行重点解答,使教学反馈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Palincsar A S,Brown A L.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117-175.
[2]张鹏,刘译璟.为消费者画像[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3,(9):30-32.
6.唯有思想让我们超越时间的局限 篇六
为什么人们乐于追问,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局限性生产乐趣,也带来无穷的痛苦。在人们面对苍茫星宇发出浩然天问之前,往往都离不开某些初始形态。历史学家汤因比渴望回到公元1世纪的新疆,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多元文化;居里夫人的外甥女愿意回到过去,伊蕾娜愿意生活在未来,居里夫人则告诫他们,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能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这些初始形态的提示无疑在倾诉:被选择和重新选择困扰着每一个人。我们被时间绑架,一格一格痛苦移动,却不能随意摆动时间的指针,肆意跳跃。
是的,我们只能表达“我愿意”,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有一个自己倾心向往的理想时代;然而,我们的确不能回到过去,也难以跨越现在飞向未来的彼岸。人的有形存在,在时间中永远都是不幸的。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再脆弱不过了。不需要费很大的劲,随便一点什么就可以把他摧毁。”
不过帕斯卡尔接下来说:“人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有了思想,人就比摧毁他的任何东西甚至比整个宇宙都高贵得多,因此,人就能吞掉一个宇宙。”为什么人能吞掉宇宙,全在于我们能思想。
正因为我们能思想,我们能打开尘封已久的文字,在古代世界里遨游,与柏拉图、孔子、佛陀、基督展开心灵的对话;正因为我们能思想,能想象美好的未来,绘画出理想的蓝图;也正因为我们能思想,现在才具有意义,而不是流沙,当它任意流走之时,我们也在实践所谓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也不仅仅生活在当下。思想让我们打破时间的界限,享受整个宇宙的景观,可以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7.超越教育技术的局限 篇七
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教育技术就是教育教学的全部,或者说是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因为他们几乎要时时面对具体的教育教学的问题,比如,某个原理、观点、概念如何让学生学会?学生的各种违纪行为怎么处理?差生如何转化等等。面对问题,教师首先会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呢?而这样的困惑不正是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么?我们面对教学的诸多问题所产生的迷茫、困惑和焦虑,甚至于束手无策,难道不正是缺乏教育技术的原因么?
可是,如果继续追问,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处理某个教育教学的问题,存在一种最好的方法么?教育技术从哪里来?是哪些因素决定着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技术的优良或低劣、有效和无效?
我个人的看法是:教育技术就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正如一百个演员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教育技术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育问题,哪怕很相似的问题,都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师,也会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思想、性格、习惯等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做法。同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会有许多种解决的方法,并且都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或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的区别,但是决定教育技术优劣的不是教育技术本身,而是教育者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一个教育者热爱学生,对教育理解得正确和深刻,了解学生,其采用的教育技术必然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一个教育者缺乏教育情怀,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正确,对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甚了了,那么他很难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育技术是下位的概念,其上位的概念是教育观念,再上位的概念是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技术。
陶行知用“四块糖”解决学生矛盾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老师们往往佩服教育家高超的、举重若轻、巧妙无比的教育艺术。我们不妨设想,教育家正赶上衣兜里有四块糖,便随机应变地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倘如当时没有糖,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了呢。我想不是。因为“四块糖”中蕴含的是教育家对学生的满腔关爱的情感,彰显着教育家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高度相信学生的人性和自我教育的博达胸襟,体现着教育家善良、求真的纯洁人性。有了这样的情感和襟怀,即使没有“四块糖”,也一样能够成功地教育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教育家就不可能采取“棍棒教育”“罚站停课”等错误的教育方法。有了这样的情感和人性,任何方法在教育家的手里,都将发挥出巨大的效力。
教学亦是如此。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建立小组合作,培养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尊重与张扬学生个性,塑造真、善、美的课堂文化等等,这些要求并不仅仅是因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倡导一种优良的文化,先进的价值观念。这些教育的原则和策略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很难落实,并不是因为教师缺乏教学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缺乏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心性:平等、同情、尊重、正义、求真、宽容、民主、人权等。一个心灵里缺乏这些人文素养的教师,一个头脑中满是专制、冷漠、自私思想的教师,怎么可能真正让学生质疑、创新、张扬个性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德是真正的教育技术。”刘铁芳教授谈道:“人性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大师们的话言简意赅,深刻地解释了优质教育的源流。那就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浅层次的可见的教学技术,而是教师的人性、价值观念和对教育的理解。
面对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我该怎么办”上的时候,当我们努力构思教学设计的时候,当我们力图打造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思考: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养成什么样的品格和价值观念?教师自己的品性如何?教师自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只有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纯洁自己的心灵,对人生、社会有着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不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才能超越教育技术的束缚,创造出体现教育本质的高质量教育和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高阳县教研室)
8.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八
一、当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实践模式
1. 传统支教模式
21世纪初期, 为应对农村师资困境, 推动农村教育发展, 我国开始实行“支教”政策, 即派出一定数量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育, 或城镇一般教师到农村任教。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规定, 设置一定的奖励或相关义务措施, 来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2. 刚性轮岗模式
刚性轮岗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资源, 对所有教师资源遵循均衡原则配置到各个学校, 而且规定了教师轮岗流动的资格、年限、比例、考核等相关措施, 从政策上让教师“动起来”, 以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
3. 学区合作模式
历史上示范学校的建设产生的“后遗症”之一便是校际差距的拉大, 导致广受诟病的“择校热”, 因此, 优质学校搭配薄弱学校, 组成协作体或学区, 通过结对交流、跨校任职、共享资源等方式, 带动协作体学校共同发展, 学区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能缓解区域内一定范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短期柔性模式
短期柔性模式是根据教育行政或培训部门的倡导, 临时性、应景性的一种安排, 搭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 帮助教师彼此提高。如组织一些区域大范围的教学科研活动、名师送教、教育共同体、外出学习、挂职实践等。
二、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的问题剖析
无论是零打碎敲式的支教流动、对新招聘教师或高级职称评定教师的必要条件来强制推行的教师轮岗流动, 还是以学区作为一个“松散耦合”体系内的教师流动、行政倡导式的短期柔性流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某个时期教师资源紧张的现象, 但产生的实质效益与整个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 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违背政策初衷的现象, 当前教师流动实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政策缺失
教育部门在推行教师流动的制度过程中, 往往是采取舆论宣传倡导、行政指令强制等方式, 缺乏如人事岗位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有效监督机制、流动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完善的政策配套, 导致教师流动程序不规范、相关方利益不协调和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 不能发挥出教师流动的应有功效。
2. 单向僵化
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 但目前的教师流动明显是单向流动, 常见的是好的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任教。然而, 好的资源并不等于就是受援学校一定所需要的, 没有考虑到差异互补性, “薄弱学校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获得者, 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 因此, 难以激起自身持续的改革动力”。[1]
3. 短时低效
教育需要一个过程, 是一个周期, 目前教师流动的时间往往比较随意, 一般一年左右居多, 教师还要适应和熟悉新的教学环境, 因此, 教师真正有效的教学时间有限, 这种流水作业式的流动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反而可能影响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和计划, 增加新的不安定因素。
4. 层次单一
教师流动主要还限于骨干教师或高级教师等优秀教师这一层次群体, 没有覆盖所有类型的教师。单一层次教师的流动既无法承担起整个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重担, 同时对这类教师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必然无法持续下去。
三、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有效突破
当前教师流动实践中的问题, 正折射出我们对于教师流动问题在政策研究上的滞后, 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教师流动政策, 以更好地均衡配置区域教师资源, 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 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政策, 建立科学的人事、考核监督及利益补偿机制
目前,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源于旧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滞后, 要实现教师合理有序地流动, 必须完善教师流动政策。政策的核心是解决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博弈, 才能最大化减少流动的阻力和教师的消极流动, 而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岗位和利益的补偿。义务教育教师是完全属于社会公益化的岗位角色, 教师不属于某个学校的固有资产, 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现有的教师人事岗位制度, 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从而破除教师人事管理上的封闭性。此外, 设立教师流动绩效考核专项资金, 健全科学评价和奖惩机制,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工作业绩, 包括其实际开展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流动学校的影响等, 注重实效考核以及考核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在利益上, 补助流动教师因工作调动到较远地区而增加的日常费用, 根据考核结果奖励作出贡献的流动教师。
2. 组建教师流动信息交流中心, 让教师差异匹配流动
现有的教师流动观一般认为, 优秀教师的到来必然会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 其实不然, 学校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改变可能使优秀教师“英雄无用武之地”。应组建教师流动信息交流中心, 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差异互补。信息中心负责建立区域内教师资源库, 定期发布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岗位配置情况及需求, 及时公开所需教师的流动岗位, 做到教师流动信息的透明和共享, 以便教师能提前预判区域内教师的配置现状, 既能改变以往教师流动的盲目性, 又能避免教师流动的“暗箱操作”, 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 真正带来教师资源配置的“倍增效应”而不仅仅是“位置移动”。同时, 指导基层学校进行教师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开发, 保证基层学校能招到自己实需的教师, 使招到的教师入校后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师流动变“单一获利”为“多方共赢”。[2]
3. 因地制宜, 运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双轨流动策略
教师流动方式不同, 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前提下, 市场化的无序自主流动, 往往使其不均衡加剧;计划性的定期有序流动则会抑制并缩小不均衡。单一的教师流动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尽管刚性流动是区域师资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柔性流动使参与流动的教师有安全感, 因此比较容易推行;柔性流动可以保证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 所以学校操作起来比较容易。[3]借鉴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经验, 我国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以地区需求为本、市场开放为前提、政府引导为保障、教师自主为核心的公正与公平原则。[4]因此, 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情, 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尊重教师流动选择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教师流动操作策略, 建立适应本地教育实际的教师流动配置方式, 确保教师流动的人性化, 增强教师在流动过程中的幸福感, 变教师消极流动为积极流动。
4. 多维度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为教师流动提供智力支持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目的, 是通过教师流动, 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流动使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 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阅历、缓解职业倦怠, 但其工作环境、角色任务、人际资源的改变, 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 也可能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出现倒退。因此, 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 行政部门要创设条件, 让每位教师都有定期免费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培训部门要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和本地的教育需求, 开发各类培训项目, 供教师选择性学习;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为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创设平台。
5. 通畅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 加大教师流动的政策研究和宣传
教师流动涉及如学校、教师、家长等利益主体, 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 发扬民主, 建立并疏通各种表达渠道, 虚心听取和采纳各方意见, 及时消除各种利益冲突。同时, 组织专家学者, 加强教师流动的实践调研和政策研究, 如教师流动还缺乏哪些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教师应该每隔几年流动一次比较合适、哪些教师应该参与流动、应该制定哪些奖惩政策、如何做好教师流动的业绩考核细则等问题。此外, 应借助社会媒介, 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 积极宣传、形成与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舆论导向, 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树立优秀流动教师榜样和介绍教师流动的有效做法, 使各相关方统一思想、达成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吴华, 戴嘉敏, 吴长平, 蔡忠明.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对发达地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8-05-10.
[2]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 2011 (2) .
[3]吴玉琦.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7) .
9.教育思想局限性 篇九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学校教育 学生体质健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教育功能和优势日益凸现出来,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一个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针对性,有必要对当今大众传媒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情况做一调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以本校24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2.访谈对象
随机抽取了10名女生和10名男生进行座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按照不计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共发出学生问卷240份,回收214份,有效回收率为89.2%。
2.访谈法:在校不同班级的20名学生及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3.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期刊、登陆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网站,收集、阅读和研究了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有关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有效的
经问卷统计,认为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是很有效的占5.6%,认为有效的占51.87%,合计共有57.47%的学生认为目前体质健康教育是有效的。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占43.93%,认为与社会环境有关的占40.1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已经出台,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非常关注的。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学校教育,大多数学生所居住的社区缺少全民健身体育器材,大多数学校缺乏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课时保证。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当有37.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看不出效果时,我们也就不已为奇了。
(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表3的数据看,有93.46%的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有81.30%的学生认为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的学校在新学期开始时候,都会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期结束马上放假时,都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有的学校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深入、持久的抓,工作走的是形式主义。②家庭教育缺乏。家长自身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影響到子女。③社会大众传媒缺少舆论宣传。
(三)大众传媒未能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表4的数据看:有24.3%的学生认为传媒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是推动作用,有54.2%的学生认为是辅助作用。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应该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调查的学生中却有88.8%的学生没有看过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节目,学生得到体质健康信息最多是家长、其次是老师、再次是电视,说明大众传媒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节目或栏目太少,也说明了学校的教育力度不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总体上是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社会问题;大众传媒未能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近一半的学生所获得的体质健康信息来源于家长、教师和同学。
(二)建议
1.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需要有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政府部门应在居民区多建全民健身的体育器材。加强社区行动,充分发动社区的力量。
2.学校要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健康教育教师,保证健康教育的课时。同时应加强教育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安全意识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