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总复习方案

2024-10-27

化学总复习方案(12篇)

1.化学总复习方案 篇一

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2是单质,CO2是化合物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单位为“1”,省略不写)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三者的关系:

缓慢氧化会引起自燃,两者都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MnO2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5H2O)

风化是化学变化,潮解是物理变化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各酸根或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读:直接读其元素名称

(稀有气体的可加多个

“气”字或不加也可)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读:气体单质在其元素

名称后加多个“气”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稳定结构:

①最外层8电子②第一层为最外

层2电子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碱性增强

中性

酸性增强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物质

化合物

存在状态

表示方法

单质

元素符号

元素

宏观组成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成核外电子(—)

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质子(+)

中子(0)

化学式

由原子构成结构

表示方法

原子

分子

原子核

分类

无机化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混合物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

离子符号

相对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0、物质的结构:

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符号前有数字时符号所表示的粒子

元素符号:原子

化学式:分子

离子符号:离子

如:5CO2

只表示5个二氧化碳分子

如:4Mg2+

只表示4个镁离子

如:3S

只表示3个硫原子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如:

钙离子:Ca2+

如:

氢原子:H

如:

二氧化碳分子:CO2

如正二价的镁元素:Mg

+2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如:两个氧原子:2O(而不是O2,O2是分子);

7个二氧化碳分子:7CO2;

两个钙离子:2Ca2+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先写出粒子的符号,再在符号前面标出粒子的个数!

12、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物质(纯净物和混合物)间的关系:

元素

单质

化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

分子

构成分化

离子

得或失电子

直接结合物

聚集

结合蒸发溶剂、加入溶质、升高(或降低)温度

加入溶剂、降低(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13、14、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C

A

B

a

b

c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固)]

[固+液]

简易装置

[固+液]

排水法

向上

排空气法

向下

排空气法

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

MnO2

+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

P36

图2-17(如14的A)

或P111.图6-10(14的B或C)

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

(验纯)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

(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点燃

点燃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

点燃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点燃

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点燃

可燃性:

点燃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WO3

===

W

+

3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

高温

CO2

+2NaOH==Na2CO3

+

H2O

高温

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WO3

===

W

+

3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蓝色沉淀:Cu(OH)2、CuCO3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0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三、解计算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

(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100%

(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元素质量

混合物质量

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2.化学总复习方案 篇二

一、重视化学学科特点, 选择最佳复习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高考实验习题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 以及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因此, 在平时复习中, 不仅要重视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 还应当适度增加启发性实验, 以强化对实验装置、原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试题“多、全、小、精、活”, 能力技巧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优化教学方法, 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概念模糊、知识点混淆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 许多学校采用三轮复习法:一轮“按章复习”, 全面阅读教材, 进行充分的整理、分类, 使章节之间的知识系统化;二轮“按块复习”, 按六大块知识体系归类, 总结规律, 强调重点;三轮“模拟测试”, 适应高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 提高解题速度。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 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 如果还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 势必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不能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特点。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 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重视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高三复习期间, 教师应该强调下列几方面: (1) 规范的解题格式。 (2) 强化对电子式、化学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 (3)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力求思路完整, 体现过程, 计算力求准确。 (4) 讲评要有针对性地对出错的原因、习惯性错误等进行分析。 (5) 指导学生不能忽视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小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六、针对中考,进行题型和专题总结

4.初三化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四

一诊过后,通过分析成绩,分析试卷,分析学生情况,总结前期工作的不足,也初步计划了后续工作进行的方案,是故写下这篇反思。

就这次诊断的成绩,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提出了保优补差的设想,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就化学的学习而言,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基础薄弱,基本知识点记忆不清的情况,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补差是重要的,夯实基础,成绩就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不错,因此他们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拔高,为了兼顾到这两类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

就大部分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是帮助他们记忆,因此在制定复习计划时,我准备将知识按照考点分类,每节课着重分析一至两个考点,适当简化记忆内容,以确保学生确实能够记住,并在授课过程中,选择相应的习题,带领学生感受该知识点在习题中的体现,授予他们从题目中找到考点,高效做题的方法,按照课时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有一至两天的时间消化,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习题,以巩固记忆,但初期要以基础简单的题目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化学学习的信心。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的学生,拟选择以习题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他们布置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习题,一方面是提升他们对于中考题目的接触面,另一方面是对他们学习状态的肯定。

另外,为了让学生尽早习惯中考的模式,计划在剩余的时间里每周安排学生以考试的形式做一套兰州历年的中考真题,希望能够帮助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与中考。

对于我之前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复习方面做得不好,没有能够简单明晰的为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习题的讲解一方面量不够,另一方面杂乱无规律,难以给学生留学深刻的印象,在成绩分析会上听取了很多前辈的发言,因此借鉴反思制定以上计划希望能够在之后一个半月的复习中,真正的保质保量,提升学生成绩和能力。

Xyiangu

5.初中化学总复习心得体会 篇五

2011年4月7日至8日,我有幸去滨州市博兴乐安中学,参加了全市初中化学毕业研讨会。其间,共听取了来自不同县市的六位一线教师的复习课,以及三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受益颇深,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本次听的几节课确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几节课表现出的共同点是:

①教学设计新颖,不局限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对教材充分进行拓展、挖掘但并不加深,特别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进行联系,使课堂教学非常鲜活。

②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双边活动处理非常合理。这一特点特别突出于开发区一中王海婧指教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利用》中。

③教法灵活多样新颖,有许多方法是我们平时不曾用到也不曾想到的。教学中突出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如无棣埕口中学仝雪芹老师指教的《溶液复习》一节中,整节课以老师带领学生旅游为主线,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值得借鉴。

④ 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⑤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词汇是“交流”、“分享”与“合作”。⑥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特别是对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问题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相当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引入,特别是联系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潮;精心设计课件,使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精心设计练习,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如沾化黄升中学吴洪恩老师指教的《化学计算》,以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出现的抢盐事件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不错的引入设计,值得学习。

⑧教师有亲和力,教学语言丰富、幽默,肢体语言大方得体。⑨注重教学的落实,课前大都为学生准备了学案,课堂上学生一边参与探究学习等活动,一边完成学案。

以上是几节课中体现出的共同之处,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或者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并力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抛弃改进陈旧落后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计引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

二、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教材加以充分的挖掘利用,多利用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材料做为教学资源,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使化学为生活和社会服务。

三、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注重改进创新,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五、注重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长久兴趣,关心理解学 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6.初三化学总复习优秀教案 篇六

(1) 写出A、B的化学式:A ,B 。

(2) 在物质的分类中,D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 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图中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路点拨】根据发酵粉获知A是碳酸钠,根据E、F的俗名是熟石灰、纯碱逆推得出C是水,D是二氧化碳。

【方法归纳】一些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的酸、碱、盐及氧化物要熟悉它们的用途和俗名,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有些推断题正推不妥就换成逆推,重要的是将物质推完要放回原题验证下整体是否符合逻辑,确保答案正确。

例2.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A 是红色固体,它们与稀HCl、Ca(OH)2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____ ”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写出物质A、B、C的名称:A 、B 、C , ⑵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

⑶ 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先根据题意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可推知它们只能是单质、氧化物、盐这三类物质,然后结合物质的颜色,可知A是氧化铁或铜,但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A是氧化铁,B只能是铁,右边C、D则根据碱的通性,可推知C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

【方法归纳】遇到酸的连线图则根据酸的五点通性去推(一般酸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碱的连线图则根据碱的四点通性去推(碱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盐为中心的连线图,则想到酸碱盐的通性中有八点可以生成盐的途径。

【课堂练习】

1.(中考题第20题)右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______(填“酸”、“碱”、“盐”),试剂A是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一般是酸,结合溶液的.颜色推出各物质

【方法总结】在推断题中,物质或溶液的颜色是判断物质的突破口,关键的节点,争取要熟记

2.(中考题第20题)

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下图箭头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于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填一种)。

(2)NaOH→Na2SO4 ;

NaCl→NaNO3 。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

他们分别是: → ; → (填化学式)。

【思路点拨】碱生成盐往往优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根据盐的组成判断酸的组成,酸、碱、盐之间相互转化要充分考虑到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方法总结】碱和盐、盐和盐两类的反应要符合两个条件,反应物要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布置作业】冲刺第148页12、13、14三题(附题目)

12.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下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 、

(2)F→G的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B的一种用途

13.下图是某实验中各物质间的变化关系:

(1)写出氧化铜与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溶液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4.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具有如右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反应物及多余产物均已略去):

(1)若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

组成,C是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写出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若A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且每个D分子中含有七个原子。

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②写出C与D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推断题测试题

1.右图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

(1)若X为气体,为红色固体,则甲为 ;乙为 。

(2)若X为黑色固体,为气体,则乙为 。

(3)若为气体,乙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X为 ;

反应方程式可能为 ,反应类型是 。

(4)若X为红色固体,为银白色固体,则甲可能为 。

2、为了鉴别失去标签的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这三种溶液,编号为A、B、C,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同时观察现象。

(1)A为 溶液,B为 溶液,C为 溶液。

(2)子晴同学提出用测PH的方法也可以鉴别,测得PH=7的溶液是

(3)咏喻同学认为可以用 试剂(填写试剂名称)更简单地鉴别这三中溶液。

3、甲、乙、A、B是初中化学中四种常见的物质存在如图的反应关系。,

(1)若乙是二氧化碳,B是红色金属,则C属于 ;(单质或化合物)

(2)若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A、B是常见的两种碱溶液,

据图推断:

A可以用于农业上改良 (酸性或碱性)土壤;

B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 钠盐,X、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_________;

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在通常情况下,F、G是组

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部分反应条件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D、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若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

剂, 则C的化学式为___ ___,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标出的九种物质按单质、氧化

物、酸、碱、盐进行分类,一定没有的物质

类别是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7、A~H都是常见的物质。已知A、B均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固体,H为蓝色的溶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B和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2)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高中化学总复习有效性探析 篇七

一、围绕教材, 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基础题比例约占50%, 没有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 每道题都考查几个知识点, 而难题也是源于教材中的知识。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要紧紧围绕教材抓住基础,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复习的时候要先做简单的题和小题, 而不能刚开始就做综合性的大题, 让学生把握住知识的整体, 然后再加深拓展。尽可能利用一些基础题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去挖掘答案, 将教材、试题和考点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上要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记忆。化学中比较常用的记忆方法就是口诀法, 在记忆元素的化合价时将化合价相同的元素形成口诀, 如, 钾、钠、银、氢+1价, 氟、氯、溴、碘-1价, 等等。教师若单纯地讲授理论性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去记忆, 就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根本就不理解, 即使学生真记住了, 也不会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 所以要根据理论知识去总结规律, 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例如:在物质结构中讲到金属晶体的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时, 学生记不住有哪些金属, 可以帮学生总结含字母A的有三种Au, Al和Ag, 含字母C的有Ca和Cu, 含字母P的有Pt和Pd。学生记忆的效果很好。

二、把握考试大纲方向, 指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轮复习首先要研究《考试大纲》, 根据考纲来把握复习的方向, 并把考纲与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对比, 从中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和高考试题的变化规律, 从而把握命题趋向。第二轮复习将化学分为六大专题, 专题确立后, 进行概括整合, 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学生在复习时, 就会用其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自己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后面综合复习打下基础。学生上课听懂了, 并不意味着就真正地掌握了, 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时候都会了, 可到了考试的时候本来会做的都做错了。所以说, 第二轮复习针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行分析, 使知识系统化, 从而形成学生解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专题时,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来进行学习。学习四类晶体的组成和结构, 在此基础上去学习晶体的熔点、沸点等性质。例如, 下列晶体的熔、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二氧化硅B.CI4>CBr4>CCl4>CF4

C.Na2O>MgO>Al2O3>H2O D.Hg>Ag>Cu>Fe

这道题是关于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主要看晶体的类型, 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A项都是原子晶体, 熔、沸点就看原子半径的大小, 原子半径越小, 熔、沸点越高, 碳的原子半径比硅的小, 因此, 碳化硅的熔、沸点应在金刚石和晶体硅之间。B项四个都是分子晶体,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 熔、沸点越低,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CI4>CBr4>CCl4>CF4, 所以正确。C项Na2O和MgO都为离子晶体, 熔、沸点要看晶格能, 也就是要看离子所带的电荷和半径, 所以MgO>Na2O。D项都为金属晶体, 固体熔、沸点大于液体的熔、沸点, Hg为液体, 所以熔、沸点最低。

三、综合训练高考热点、重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训练和考试。而整个高三化学复习中都要在“练习”、“讲评”中进行, 试卷的讲评是复习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教师在讲评中要精细, 归纳不同题型的解法, 不能就题论题, 要针对一个知识点以及由此引发出与此相关联的知识点,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本题, 而且对于类似的题目也会。讲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讲, 而且要有学生的参与。例如, 一节课只需准备两道同种类型大题, 教师精讲一道, 让学生说出另外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 讲评课的模式和方法很多,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迎战高考。

8.如何搞好高中化学总复习 篇八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时间等问题,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地算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不会超过20%,切不可讲的比练的难、练的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9.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 篇九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等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组分气体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4、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标: SO2、NO2、可吸入的颗粒物。

1、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分子个数比、物质的量之比)为2︰1,质量比为1︰8。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石墨(C)软而滑、导电性、熔点高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疏松多孔)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3、① 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和MnO2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② 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用浓盐酸(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使产生的CO2气体不纯,含有HCl),

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④ 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 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白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⑥ 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 可燃性: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 还原性:都可以还原氧化铜,现象都是黑色固体变红色

10.化学总复习方案 篇十

一、选择题

1.据新浪科技网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普通盐水在无线电波的照射下可以燃烧,这很可能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望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危机。无线电频率可以降低盐水中所含元素之间的结合力,释放出氢原子,一旦点火,氢原子就会在这种频率下持续燃烧。上述“结合力”的实质是()A.离子键

C.一种静电引力

B.共价键 D.一种静电斥力

解析

“释放出氢原子”必须破坏水分子内的氢氧键,这是一种共价键。答案

B 2.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院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存时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 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

B.水分子中氢氧键缩短

C.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D.水分子间结构、物理性质改变

解析 水的化学性质、化学键不可能改变,改变的是水分子间的结构,使水更易被人体吸收。水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会改变的,仍然是范德华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各种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离子化合物里,只存在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B.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如Cl2)中 C.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D.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

解析

A项,NH4Cl中存在共价键;B项,如H2O2、CH3CH3等分子中存在非极性键;C项,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D项,H2O2、C2H6等都存在非极性键。答案

C 4.短周期元素X、Y可以形成化合物XY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相差1 B.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可能相差8 C.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2不溶于水

D.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2可溶于强碱溶液

解析 NO2是共价化合物,N与O原子序数相差1,A不正确;XY2是离子化合物有MgCl2、MgF2、BeCl2、BeF2。原子序数差值都不是8,B不正确;X与Y原子序数相差5,如MgCl2是离子化合物但溶于水,C不正确;X与Y原子序数相差6时,XY2为SiO2是共价化合物,可溶于强碱溶液,故D正确。答案 D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①CaCl2和Na2S ②Na2O和Na2O2 ③CO2和CS2 ④HCl和NaOH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CaCl2和Na2S中都仅含离子键,③CO2和CS2中都仅含共价键,但②Na2O中仅含离子键而Na2O2中还含有O—O共价键,④HCl中无离子键而NaOH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答案 C 6.在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将SO2通入水中

B.火碱溶于水

C.将HCl通入水中

D.硫酸氢钠溶于水

解析 将SO2通入水中,只破坏共价键,A错误;火碱溶于水,只破坏离子键,B错误;HCl通入水中,只破坏共价键,C错误;硫酸氢钠溶于水,发生NaHSO4===Na+H+SO24,+

-既有离子键的破坏又有共价键的破坏。D正确。

答案 D 7.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的原子半径大小:X>Y>Z B.Y、Z的气态氢化物中,前者更稳定

C.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前者更强

D.X、W的气态氢化物相互反应,生成物中只含离子键不含共价键

解析:由Y的信息可知Y为氧元素,则Z为硫元素,X、W分别为N、Cl,原子半径Z>Y,故A错;HClO4酸性强于H2SO4,C错;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错。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X、Z、W与氢元素可组成XH3、H2Z和HW共价化合物;Y与氧元素可组成Y2O和Y2O2离子化合物。

(1)写出Y2O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Y2O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Z、W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稀溶液氧化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XH3、H2Z和HW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另外两种都能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由X、W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W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Y可形成Y2O和Y2O2两种离子化合物可判断Y为Na,由分子式XH3、H2Z和HW可知X、Z、W分别属于ⅤA、ⅥA、ⅦA三个主族,再由原子序数的关系不难判断:X、Z、W分别为N、S、Cl。

答案(1)Na(2)+····

+···2-[·O·O·]Na ····

离子键、共价键

(3)HNO3(4)NH3

(5)NCl3+3H2O===3HClO+NH3

9.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

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为13。B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C、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D、E两种元素的单质反应可以生成两种不同的离子化合物;F为同周期半径最小的元素。试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D与E以1∶1的原子个数比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F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B、D形成的化合物BD2中存在的化学键为________键(填“离子”或“共价”,下同)。A、C、F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CA4F为________化合物。

(3)化合物甲、乙由A、B、D、E中的三种或四种组成,且甲、乙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则甲、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C、D、E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5)元素B和F的非金属性强弱,B的非金属性________于F(填“强”或“弱”),并用化学方程式证明上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该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B形成的化合物种类繁多,确定B为C元素。

(2)根据C、D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和D、E形成两种不同的离子化合物,确定C、D、E。

(3)根据C与Cl联系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可以使用的反应。答案

(1)

(2)共价 离子

(3)OH+HCO3===CO23+H2O ---(4)Na>N>O>H(5)弱 Na2CO3+2HClO4===CO2↑+H2O+2NaClO4或NaHCO3+HClO4===CO2↑+H2O+NaClO4

10.为清理高速公路上的积雪使用了一种融雪剂,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Y2。X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元素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Z与Y相邻且Z、W能形成一种WZ2型分子。

(1)m=________,该融雪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Z、W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XY2和WZ2都为离子化合物

B.XY2分子中仅含离子键,WZ2中仅含极性共价键 C.H2Z比HY的稳定性强

D.X的阳离子比Y的阴离子半径大(4)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

A.XY2的电子式:X2[+)]2

-B.WZ2的结构式:Z===W===Z C.Y元素的单质与H2Z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Y2+Z2===2Y+Z↓ -D.用电子式表示XY2的形成过程为:

解析

Y阴离子为Y,应具有三个电子层结构:-,故Y为Cl元素,X的阳离子

为X2,与Cl电子层结构相同,故X为Ca元素。Z、W只能为+-中的一种,由于Z与Y(Cl)相邻,Z为S元素,则W为C元素。答案

(1)20 CaCl2(2)硫 碳(3)B(4)B、D 11.A、B、C、D是常见的不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已知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2个。E、F也是短周期元素,E与D同主族,F与A同主族。

(1)写出F2E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易溶于水的酸性物质中,能促进水电离的物质M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写一个即可,下同),能抑制水电离的物质N是________。

℃时,pH=a的M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与pH=a的N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之比为________。

(3)甲、乙、丙分别是B、C、D三种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钠盐,甲、乙都能与丙发生反应,且丙的用量不同,反应的产物不同。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乙溶液中缓慢滴加过量的丙溶液,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向甲溶液中缓慢滴加过量的丙溶液,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

+····

+··2-[·O·O]Na ····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a(2)Al2(SO4)3 H2SO4(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014-+

11.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意义;目的;复习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9-01

九年级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加了初三化学总复习的难度。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成为了每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对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的分析,并结合《化学考试纲要》的要求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复习策略。

一、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辨别;化合价的推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金属活动性和溶液的酸碱性;四种基本反应类型;O2、C、CO、CO2、Fe的性质;水的组成和净化;常见气体(O2、CO2)的制取、收集、检验和净化;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其鉴别;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12.化学总复习方案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化学,总复习,减负高效,策略,方法

新课改的提出, 特别是化学课时的大幅减少, 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给学生减负的重要作用, 而减负高效课堂也是我们新课改的目标, 是我们新课改过程的必经之路。那么, 作为高三的化学教师, 在面对高考的压力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花较少的时间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 使学生既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高效减负”的目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 来谈一谈我们高三化学教师如何在总复习中完成减负、高效的目的。

一、抓住高考要点, 突出主干知识

我们都知道, 高考内容离不开课本和两纲, 课本是高考的根, 两纲是高考的指挥棒。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 作为高三化学教师就一定要吃透教材,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和考试大纲, 教师要紧紧抓住高考总复习的重点纲要, 明确命题的趋向和要求, 明确复习的重点。认真系统地整理出新课程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知识点归纳及能力双向细目表, 对照一个一个的把知识点和本省区历年高考试题对应分析, 难度多大?赋分值多少?是常考选择题还是大题?同时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最近几年的其他省区高考试题, 总结高考的必考点, 高频点, 哪些是年年考, 哪些是隔年考, 哪些很少考, 并且也让学生仔细研究这些以往真实的文本资料, 把这些高考真题作为高考复习的依据。教师只有抓住高考要点, 突出主干知识, 才能精准地瞄向高考;才能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不出偏差;才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方向性, 有针对性, 避免大海捞针, 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同时还能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准备资料, 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新的化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 而且新课标下的化学教材的知识点不像老教材那样系统, 也不像老教材那样条理清晰。这就给我们高三教师和学生在复习时加大了难度。我们高三化学教师要想在给学生减负基础上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就一定要在复习前认真的梳理教材的重点知识, 理清复习的知识点, 理清整个教材的知识脉络, 整合所有的复习资料, 制定合理的复习方案, 在复习前就明确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的内容, 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思路等。第一轮重在基础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学生的在原高二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第二轮要重点进行专题整理复习, 对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无机框图, 有机合成, 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 混合物计算, 数轴讨论法, 离子检验和物质检验, 筛选法等一些必考知识点进行专题训练, 总结其解题规律和技巧, 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独立而且涉及面广, 命题角度千变万化, 难度大, 学生常常会了忘, 所以对重点知识点要滚动复习, 多次重复, 让学生形成一次成型的牢固印象, 只有教师精心准备复习资料、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才能给学生减轻负担, 才能使复习顺利有序的进行,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三、精选复习练习题, 自编和使用校本教材, 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 教师要合理选用复习材料, 同时要为学生准备严谨、全面、系统的练习题作复习资料, 这些练习题最好是用本校的校本教材 (一般叫内部资料) , 可以组织本校教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编撰完成。这样的练习题既结合本校实际, 又可以加入市面上现成资料没有的或者来不及编入的新练习题, 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因大量做题、盲目做题而造成的课业负担, 又会使练习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事实证明:凡是使用教师自编练习题的学校往往能大幅提高高考升学率, 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从2005年建校到现在, 仅仅用了8年时间二本上线率就由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 总结经验就是一直使用本校的校本教材, 而不使用市面的现成资料的原因, 所以, 我们化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各地的高考真题,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把握好高考命题趋向。此外, 教师还要在老材料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因为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变化,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推陈出新, 所以我们的选题命题也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 教师要想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还要有一定的编题能力。

四、根据复习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及时归纳总结, 提高复习课质量

我们知道, 高三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 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们学过的知识, 所以, 部分学生在复习时, 没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 提不起精神来, 致使复习课堂死气沉沉。更有部分学生, 老师在黑板上讲的天花乱坠, 他在下面自己复习作题, 他们认为听不听都是一个样, 还不如自己多做几道题, 所以,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爱上复习课, 必须就要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把由高一高二原来只注重一个课时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一个模块整体或高中6本书的高度, 让学生居高临下地重新看待这些知识在高中化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联系和应用能力, 设置一些联系其他知识点的综合试题让学生练习, 这样学生就感到复习课和原来新授课的本质不同, 就会天天有提高, 同时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适当的方法。科学探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设疑, 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学生对一些复习题进行多方位的独立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精力集中, 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缓解学生的疲劳, 诱导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现减负高效的复习目的。

五、限时训练, 设置考试氛围, 规范答题

平时练习时就限时训练, 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得分, 考完后把错题进行重点复习, 一直到会熟练应用为止, 同时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答案, 明确如何用最少的字规范的写出答案要点, 实验表明要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的高考理综答案抄一遍大概用70分钟, 这样更显的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否则即使会做也可能做不完。

总而言之,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师要根据课改的要求、根据高考的宗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 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精心选取复习练习题, 要不断地根据复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使复习课堂变得更加完美, 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勇.浅议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变式题的编制策略.新课程学习 (小学) , 2009, (04) .

[2]李化琳.如何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2, (06) .

上一篇:再见你好2022文案说说下一篇:社区邻里纠纷调解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