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2024-06-21

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共14篇)

1.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篇一

小班游戏捕鱼教案

活动目标:

1.练习集体躲、追、捉、跑,发展灵敏素质和奔跑能力。

2.培养孩子协调一致,团结战斗

游戏过程:

1. 介绍游戏规则

“小朋友们好,今天呢,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捕鱼游戏。这个游戏呢,首先要请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变成一张网,剩下的小朋友呢都当小鱼。从这里到这里(边讲边指出范围,两条黄线加两条白线围成的长方形),在这个范围内,小鱼们可以随便走或跑。这个时候,变成网的小朋友就可以张开大网去抓小鱼了,被抓到的小鱼就变成渔网,跟他们一起去捕其他小鱼。一直到把小鱼都捕完为止。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事,当网的.小朋友小手要拉好了不能松掉,不然网破了可就捕不到小鱼了。小朋友都听清楚了吗?”

2. 开始游戏

“好,那现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当渔网的?”

“那其他小朋友就当小鱼,让我们看看哪条小鱼最棒,最后才被抓到!小鱼们可以逃了,渔网要来抓了!”

开始捕鱼,小鱼越抓越多,渔网越来越大,直到抓到最后一个。中间休息过一次。(她们玩不动了,所以休息过一次)

3. 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当渔网小朋友真能干,最后渔网越变越大,所有的小鱼都被抓到了,小朋友们都给自己鼓鼓掌吧。老师还要表扬那位小朋友,她是最后一条被抓到的小鱼,真棒!”

“虽然小朋友们都很棒,但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跑出了老师规定的范围,重新提醒过之后,小朋友们都注意多了。还有一点就是,当渔网越变越大的时候,小朋友都管自己抓,管自己跑了,所以都断了,渔网也就破了,这样是抓不到小鱼,小朋友们要想好一起往一个地方跑去抓小鱼,这样才能抓到更多的小鱼。下次玩游戏一定要注意哦。”

2.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篇二

一、小班幼儿音乐游戏的特色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韵律活动和歌舞表演, 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 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感受游戏的音乐入手。教师可用教唱歌和反复欣赏音乐的方法让幼儿熟悉音乐, 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变化, 直到幼儿完全熟悉和理解音乐的旋律、节拍、性质和形象为止, 为理解和掌握游戏做准备。

2.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及内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和直观教具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及内容, 引起幼儿的兴趣。

3.引导幼儿学习典型动作。教师结合音乐启发幼儿想象, 创编动作, 并在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从而引导幼儿学习。

4.讲解音乐游戏的规则。教师讲解时, 可以把游戏规则进行分类, 帮助幼儿比较有条理地记住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之外, 教师还应提出注意点, 引导幼儿理解并接受。

二、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 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 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 便于幼儿记忆的, 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 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 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 虫会爬, 点点鸡, 鸡会啼, 点点狗, 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 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 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 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 由此可见, 幼儿在浅而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游戏, 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 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 幼儿能够朗朗上口, 老师只需稍微引导, 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2. 运用游戏化语言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对于小班幼儿犯错误时, 不一定要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 并且对于他们而言, 教师可以通过相对温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让他们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游戏化语言让小班幼儿可以在非常有趣的环境中, 进行音乐学习。小班幼儿在运用游戏语言时要注重时机和形式, 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掌握音乐, 只有通过游戏化语言才会更好地提高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音乐能够让幼儿的情操得到很好的提高, 同样游戏化语言可以让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很有效, 因为幼儿对玩游戏非常喜欢, 在音乐教育中穿插游戏化的因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 老师要和宝宝“斗智斗勇”, 做个有心人, 如对于爱生气的孩子, 老师就可以尝试运用拟人的方法说:“坏脾气的小精灵来找宝宝了”, 孩子当然不愿意变成坏脾气的小精灵了, 之后, 老师再给宝宝讲道理, 就容易得多。总之, 立足于孩子的生活经验, 无论是儿歌还是其他形式游戏化语言, 最好是孩子们熟悉而又喜欢的, 这样才能达到“巧”的功效。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将教育内容贯穿到游戏中, 用有趣的游戏情景和形象的语言,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幼儿更容易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成功的欢欣和自豪, 逐渐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3. 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穿插进游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他主要是将游戏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玩中有音乐, 有语言, 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 因为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旋律, 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中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 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 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 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 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事半功倍。总之, 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采用游戏化语言是十分有效的。

摘要:小班的孩子喜爱游戏、好模仿, 但他们的音色和音准群发育不太完善, 其音乐素质还相当薄弱。如何组织小班幼儿开展音乐游戏, 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3.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篇三

一、游戏环境,让孩子感受温馨

小班孩子刚入园,情绪不稳定,对同伴、老师也不熟悉,不善于表达交流,营造宽松亲切的游戏氛围是缓解孩子分离焦虑的有效措施,“安”才能“静”,“静”才能“和”。在选择音乐游戏时,力求孩子熟悉理解、生动形象,充满情趣,使孩子能在游戏中交流表达,缓解情绪,了解同伴。开始时,孩子们都爱独自坐着,看老师或者同伴表演,个别孩子还轻轻哭泣。我也不制止,就安排了音乐游戏《大拇哥》,每当孩子伸出大拇指跟着做时,就热烈地夸奖孩子,奖励孩子大拇哥。在老师的诱导下,有些孩子也伸出了大拇指跟着做了,哭泣的孩子停止了抽泣,静静地看着老师和同伴表演……孩子逐渐熟悉游戏并且愿意表演的时候,我改编了游戏,让孩子和老师积极互动,如:“××,×××,你在哪里?”被叫到的孩子就要回答:“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当然,开始时,我也非常注意互动的对象,请那些活泼愿意交往的孩子和老师游戏,给同伴做示范,逐渐地面向全体,有趣的活动、宽松的氛围,渐渐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参与游戏的热情逐渐高涨,他们也慢慢了解了同伴和老师,不再排斥幼儿园了。

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知识面越来越广,表演欲望越来越强,也更善于去模仿了。他们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音乐游戏中,也完完全全地爱上了音乐游戏。

二、游戏规则,让孩子懂得遵守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家里大人宠爱的多,没有规则意识。你看,活动时随便脱鞋袜,拿同伴的餐点吃,乱扔积木……班级一片乱糟糟、闹哄哄的景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集体中,规则是良好集体生活的保证,孩子必须懂得什么事情不能做,该怎样做。游戏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约束的平台。要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必须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例如:当很多孩子围成圈玩丢手绢的游戏时,宝宝看到有人突然站起来,他可能也会站不住跟着跑,但是这时候的宝宝根本不懂只有被丢手绢的人才能站起来跑着追另一个,而其他人应该保持不动的,相信经过几次的观看模拟,孩子会慢慢懂得游戏的规则,这时候可以让他加入到游戏中;对于抢椅子的活动,很多才进幼儿园的3岁左右的小宝宝经常会为抢不到椅子而大哭一场,认为是别人欺负他,把椅子抢去故意不给他坐。孩子只要多看几遍这类游戏,就会掌握游戏规则并慢慢融入到这类音乐游戏中去。

三、游戏互动,让孩子学会交往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不会交往,不会交流,常表现出独自游戏。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班开展“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亲切地握手,友好地拥抱,在音乐结束后,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和一位小朋友做示范,让幼儿模仿。善于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在音乐游戏中更多地采用了模仿,模仿动物的动态,模仿成人的动作等等,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主动地与同伴共同合作游戏。

此外,音乐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如果有某一个角色配合不好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我都会提醒幼儿合理分工,进行大胆想象。如幼儿在玩《小吃店》的游戏中,幼儿自己选择角色,当在选择角色时发生矛盾,就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培养幼儿协调、合作的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协调好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小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学习随音乐快慢变化演唱歌曲。

2、能在歌曲最后一句句尾处表现木头人的不同动作造型。

3、体验“木头人”的风趣与幽默,享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木鱼乐器一只。

活动过程:

1.复习韵律活动“红绿灯”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音乐王国去玩,路上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红灯停绿灯行。”

2.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熟悉旋律,初步理解歌词。

教师:“音乐王国到了,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吧。你们看木头人来了,他们在做什么呢?你们来听一听。”

“刚才你们听到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呢?”

(2)幼儿学唱

(3)随音乐快慢变化演唱,幼儿熟练掌握歌词和旋律

“刚才我们已经会唱木头人的歌了,这次木头人要和你们玩个游戏,注意听这次唱得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教师不断加快演唱速度)

幼儿学习随音乐快慢变化演唱歌曲。

3.学习音乐游戏

(1)在教师语言引导下,集体创编木头人不同的动作造型。

“现在你们都是木头人,老师说123变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摆一个造型不动,看谁最像木头人。”

(2)观看课件,讲解游戏规则

“木头人先干什么?敲木鱼的时候木头人动没动?”

(3)幼儿随教师清唱,用手指在自己腿上点拍木头人走的节奏。

(4)幼儿跟着琴声,再次练习。

(5)幼儿四散随乐玩游戏,并在教师鼓励下,寻找空间进行活动。

“木头人准备出发了,注意了这次我们会边走边唱,看谁会找空地方。”

(6)幼儿边看课件边根据音乐快慢变化,完整游戏。

5.小班音乐游戏 篇五

1、初步感知兔子和狼不同形态的音乐,乐意用肢体表现音乐形象。

2、在跳跳玩玩中感受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ppt、音乐;小兔子头饰若干、大灰狼头饰;情景布置树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律动去树林

听音乐,开车子来到“树林”

二、感知体验——兔子和狼的音乐形象

(一)欣赏感受兔子的音乐

1、完整欣赏兔子的音乐一遍

这段音乐听上去感觉怎样样?好像是谁来了?小兔子们在树林里干什么呢?

2、再次欣赏兔子的音乐,肢体展现兔子动作。

3、个别幼儿示范,群众学一学。

4、群众跟着音乐有节奏的表现。

小结: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小兔子,他们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吃草、有的采蘑菇,大家在一齐都十分开心快乐。

(二)欣赏感受狼的音乐。

1、倾听狼的音乐

师:哎呀,谁来了?这段音乐听上去怎样样?

2、再次倾听狼的音乐,肢体展现狼的动作。

师:大灰狼怎样走来的?小兔们该怎样办?

(三)完整欣赏,感知音乐

1、师放ppt,配乐讲述故事

师:到底树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齐来听一听。

2、小结:树林里不仅仅有可爱的小兔子们,还有坏蛋大灰狼,大灰狼来了,小兔子就要快点躲到大树后面藏起来,不能让大灰狼捉住了。

三、幼儿游戏——兔子和狼的音乐游戏

1、出示头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提示:听到大灰狼来了,要赶紧躲在大树后面,不让大灰狼看到。

2、幼儿在音乐声中和老师一齐做游戏。

(1)小兔音乐:小兔在树林里蹦蹦跳跳做游戏。

(2)大灰狼音乐:大灰狼来了,小兔子们躲起来。

(3)小兔子音乐再次响起:大灰狼灰溜溜的走了,小兔子们跟着妈妈又出来游戏了。

师:小兔子们玩得开心么?有没有被大灰狼发现呀?你们真是听话、勇敢的兔宝宝。

3、活动延伸

6.小班音乐游戏:捉小鱼 篇六

1、感受音乐,学习合拍优美的做动作。

2、初步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 准备:

幼儿熟悉歌曲《小金鱼》。活动过程:

1、随着《小鱼游》的音乐,幼儿模仿小鱼的动作来到小河; 指导语:“小鱼们们一起游到小河去做游戏吧!”

2、幼儿练习亲切自然的演唱。教师:“们一起向小河问好吧!”

3、复习歌曲《小金鱼》,鼓励幼儿边唱边自由表演; 教师:“小河轻轻的问:‘谁这么有礼貌呀?’小金鱼门边唱边跳的告诉小河,好吗?”

4、演唱歌曲,练习鱼游水、吃食、游戏的动作。教师:“小金鱼的舞蹈跳得真好看,你们是怎样吃虫子的?”“怎样在一起做游戏的?”“表演的时候动作要优美,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5、听音乐做不同的动作。

(1)区分鱼游水、吃食与捉鱼人的音乐。教师:“鱼游水的音乐十分优美,就好像小金鱼自由的摆动尾巴游来游去”。“小鱼吃食是一口一口的吃的,音乐的节拍也长一些,是一下一下的。”“听到很急的音乐史,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对了,捉鱼人要来捉鱼了。”(2)根据不同的音乐变换动作。教师:“小鱼们要好好听音乐,听到鱼游的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听到节拍长的音乐吃食;听到很急的音乐表示捕鱼人来了,立即回到‘家’。”

6、开展音乐游戏,调动幼儿的情绪,快乐的玩游戏。指导语:“小鱼们个个机灵敏捷,们和捕鱼人比一比,看看谁的本领大?”

7.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篇七

一、增加难度,延长时间

“拉网捕鱼”游戏一般利用篮球场的半场进行,由于场地小、人数多,加之场地内没有障碍物,有时游戏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这样既达不到练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为延长游戏的时间,笔者做了三点改变。

1.增加“鱼塘”的面积

增加“鱼塘”面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人数选择篮球场、足球场等进行游戏。随着“鱼塘”面积的扩大,“鱼” 逃跑范围的增加,捕鱼难度也相应提高。以前一分钟能捕完“鱼”,现在需要三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结束游戏。

2.在“鱼塘”内设置障碍

教师可在“鱼塘”内均匀地插若干支标枪,由于在“鱼塘”内设置了障碍,“鱼”可以凭借障碍进行闪躲。这既增加了捕鱼的难度,延长了游戏时间,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挑战心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3.精心挑选“鱼”

教师在游戏前可让学生毛遂自荐,或精心挑选跑动能力较强的“鱼”。“鱼”是学生自荐或经过教师挑选的,这些“鱼”在游戏时会想尽办法躲避“渔网”。无疑延长了游戏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跑动距离,提高了运动负荷。

二、多管齐下,防止偷懒

在“拉网捕鱼”游戏中,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鱼”会偷懒,主动被抓。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发生,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1.以“惩罚”促参与

为防止学生偷懒,笔者制订了具体的惩罚细节:一分钟内被捕的“鱼”绕操场跑两圈,两分钟内被捕的“鱼”绕操场跑一圈。由于提前被抓要跑步,学生只好被迫参与到游戏中。

2.以“评比”诱参与

学生喜欢挑战。游戏前,笔者讲解评比 “最难捕的鱼”和“捕鱼能手”的标准,游戏后组织学生评比,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 评比符合学生好挑战的心理,学生会乐此不疲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3.以“语言”激参与

游戏前,教师可对“鱼”说:“同学们, 我们在逃跑时,千万不能主动被捕,这样会影响本组的成绩,增加其他同学的压力。我们应积极逃跑,千万别让大家看不起!”教师激情的语言有时也能激发想偷懒学生的参与热情。

4.以“规则”促参与

8.小班音乐游戏 捕鱼 篇八

关键词:小班音乐教学;游戏化;实践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再单纯只重视文化课成绩,越来越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家和家长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音乐教育也走入幼儿教育中。学前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考虑到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限制,单纯地进行音乐教育收效甚微,如果能够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把游戏融入音乐教学中,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能实现多种能力发展,为此有必要探讨小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在小班音乐教学游戏化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音乐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游戏中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生活习惯和良好行为的养成阶段,在该阶段幼儿的生活不仅需要丰富,也需要规律规范。幼儿常规生活的规范化和良好习惯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幼儿阶段需要让幼儿生活丰富而规律,但是这些生活常规如果没有合理安排,采取命令式的指令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为此,在幼儿常规生活的习惯和规律培养中应该融入游戏性音乐,让音乐渗透到日常活动中,运用音乐特有的节奏性、感染力让孩子们实现日常生活音乐化、日常生活规范化。比如,在教育孩子规则意识时,如果老师一遍遍地讲或者命令会降低教学效果。但是,在规则学习中融入音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规则意识教育有一首歌是《滑滑梯》,当孩子们在进行玩滑梯的游戏过程中,老师播放这首歌曲,让孩子们在歌曲节奏中感受排好队啊,滑滑梯,滑滑梯,慢慢上,别着急等这些规则内容,不仅让幼儿在玩乐中感受音乐而且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应该遵守秩序,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和秩序意识。

二、音乐教育渗透到教学常规游戏中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感知艺术,但是孩子年龄小在音乐启蒙时的情感感知上不足,需要借助于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对儿童来说通过游戏能够体验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实现儿童和周围现实相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本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的游戏。合理的游戏设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有些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情感表达,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体验和对自己实现控制。有些多人游戏需要团体协助,因此可以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比如,在音乐启蒙中可以把利用游戏《狮王进行曲》贯穿起来,在游戏中把每个幼儿在狮子王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化,然后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狮王进行曲》中每个角色的行为和情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魅力和音乐情感体验,也能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音乐与游戏结合渗透到社会化教育中

幼儿与世界的联系是建立在逐步社会化的基础上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开始逐步认识社会,并且承担社会角色,逐步融入社会。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园阶段必须进行的基本过程。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人交往、与群体交往和学习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规范。在幼儿园中的社会化交往主要包括打招呼、交流、邀请等系列活动,这些生活内容有必要借助于渗透音乐进行融合教育,让社会化相关的活动和礼仪变成歌曲等形式进行学习。不仅实现了社会化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加上对音乐的理解。像在幼儿韵律活动中,节奏学习中,老师可以加入幼儿社会化活动内容,通过编制歌曲实现韵律学习和推进幼儿社会化。比如,在学习问候方面的社会交往礼仪时,可以利用儿歌《找朋友》,让孩子在歌曲中体会如何交往朋友,找到好朋友敬个礼握个手,我是你的好朋友。随着优美的旋律不仅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增加对如何进行朋友交往的礼仪规则。

幼儿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依靠一两节专门的音乐课能够完成的。针对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对音乐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把音乐教育融入游戏中。通过让音乐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让幼儿获得音乐的乐趣和感受音乐的情感。为此,在进行音乐教育与游戏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选择上,应该让音乐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常规游戏中,音乐教育渗透到生活游戏中,音乐与游戏结合渗透到社会化教育中。通过这些路径选择能够让幼儿音乐教育实现对幼儿全面性的渗透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当然,在实施小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面对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音乐教育的类型去寻找合理的游戏形式,从而让音乐教育与游戏融合更为紧密,收到的教育效果更好。

9.小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 篇九

在我园的园本课程中,《我把眼睛藏起来》是小班上学期“认识自己”主题中的一个歌唱活动。歌曲轻快、幽默,乐句重复、简单,歌词是孩子们身体的部位的认知,又加上了一些“藏猫猫”的游戏元素,经过多次实践,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这学期同一时期在新接手的小班开展了这个活动,却发现有不少孩子参与度不够,有的连玩“藏起来”的游戏环节也兴趣不高。是什么原因呢?执教的人还是我,活动组织也经过多次验证,那么就要考虑孩子自身的原因了。这个新班老人带孩子的多,造成孩子和外界互动相对少,缺少集体游戏的经验和能力,再加上还没有完全融入新环境等因素,活动开展遭遇了“冷场”……

这个“冷场”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不玩,不动,但是透过现象,我看到的是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水相对较弱,对外部世界不好奇,没兴趣的本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环节,唱一唱,玩一玩,看起来是行不通了。因此,我决定调整活动目标,针对这个班级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把原来主要定位于歌曲的演唱,身体部位认知的目标调整为倾向于音乐感受、社会性情感发展的多元目标。

正当我在脑子里快速思考对策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在教室角落里的工作毯。我灵机一动,对!借用道具试一试,创新参与度更高的游戏方法,孩子们一定喜欢!于是就拿过工作毯,一边唱“我把自己藏起来,谁也看不见。现在‘自己’又出现,哦啦啦啦啦啦啦,啦!”一边用工作毯藏住自己。看见我一边随着演唱一边“躲猫猫”,孩子顿时来了兴趣。接着我又走到孩子身边,一边将孩子藏起来,一边将歌词替换成孩子们的姓名进行演唱。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开心地加入进来。我一看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马上让孩子们去拿工作毯,跟着伴奏音乐玩起了藏自己、藏同伴的游戏。最后我又加进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环节。孩子们参与度变得很高,乐此不疲地和同伴游戏,笑声不绝于耳。一个歌唱活动改变了“初衷”,就这样调整成了音乐游戏。在游戏的、开心的气氛中,孩子们愉快、顺利完成了原本的目标之外,还收获了更多元的价值——同伴之间有了主动的身体接触,增加了合作、交流机会的同时感受到同伴的合作的快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并且拓展了创编的维度。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大胆表现“藏起来”、“又出现”,体会躲藏的快乐;

2、能够听辨和大胆用各种方式表现前奏和间奏;

3、愿意尝试合作和交往,感受同伴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1、工作毯人手一块

2、音乐(原唱、伴奏)、播放器

3、幼儿围坐半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倾听、感受歌曲的快乐、幽默,尝试唱一唱,藏一藏。

1、教师清唱原唱《我把眼睛藏起来》,引导幼儿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轻快的风格,尝试唱一唱,藏一藏。

欣赏后提问:我把什么地方藏起来了?你们能不能藏得起来这些地方呢?(和孩子一起藏一藏歌曲中演唱的身体部位)

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表情伴随小幅度的动作清唱,请幼儿仔细倾听,认真观察。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老师对于歌曲准确的把握和表现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孩子感受、理解、欣赏并爱上音乐的首要素养。

2、继续唱一唱,藏一藏,引导幼儿大胆用肢体和表情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1)老师继续清唱歌曲,用丰富的表情和轻快的演唱感染和引导孩子,感受歌曲幽默轻快的风格。引导孩子尝试模仿和跟唱。

比如说,在“我把嘴巴藏起来”这一句的表达时,老师双手捂住了嘴巴进行演唱,声音的音色就发生了改变,本身就有奇怪的效果,配合丰富的表情,就能让歌曲的游戏性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孩子感到有趣并且很快融入,忘记是在学唱歌曲,而是在做一个游戏。

(2)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倾听,只在倾听到“藏起来”“XX又出现”的时候跟随动作。

录音使音乐更加完美,立体,孩子能够更好地感受曲风。在这个环节,更多的是对音乐完整的倾听和感受,并且在引导倾听的过程中,老师凸显身体部位的藏和出现,在欣赏的同时,为创编埋下伏笔。

3、跟随录音边唱边玩,大胆用声音、肢体和表情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游戏《我把藏起来》。

1、尝试替换原歌曲中的歌词,继续游戏。

引导语:孩子们,我们除了可以藏起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还能藏起什么地方呢?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教师将孩子找出来的部位替换仿编,带领孩子演唱;也可以请个别幼儿带领孩子将自己创编的歌词进行演唱;最后请所有的孩子跟随伴奏音乐将自己找到的部位替换仿编。视情况而定)

教师示范喊出“我把藏起来”,双手藏住身体的某个部位,让孩子模仿。然后引导孩子尝试寻找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大胆发挥想象,替换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身体部位的认知,又让孩子大胆发现身体上任何可以“遮盖”的部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初露萌芽。

游戏激发孩子说的愿望,同时又将歌唱中进行替换词创编的难度前置解决。孩子们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说出很多很多的身体部位,甚至奇奇怪怪的想法。

2、创新玩法,将歌词替换成“自己”,借用道具玩“藏自己”的游戏。

(1)教师示范“藏自己”的游戏。

取工作毯一张,教师一边随伴奏歌唱“我把自己藏起来,谁也看不见。哦,现在‘自己’又出现,哦啦啦啦啦啦啦,啦!”一边和小朋友玩“藏自己”的游戏。并且在“藏起来”和“又出现”这两个地方着重用动作和语气、表情来强调,突出游戏的玩法和乐趣。

(2)提问:这一回,老师把什么藏起来了?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藏起来呢?

(3)幼儿取工作毯,跟随音乐玩“藏自己”的游戏一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藏猫猫”非常感兴趣,物体消失又出现的游戏本身就很吸引孩子,更何况是自己和小朋友们随着音乐一会消失一会出现,这样游戏性增强,更加充满趣味,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尤其是自己出现时那种惊喜和满足的表情,让教室里充满了欢乐。

3、合作游戏:我把“好朋友”藏起来。

小班幼儿游戏以平行游戏为主,但长期的平行游戏不利于社会性的发展。而音乐游戏中增加互动、合作的环节,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观察、模仿、协商、肢体接触等等,为社会性发展提供机会。

(1)教师和小朋友,小朋友和小朋友互相之间找好朋友进行游戏,歌词替换为“我把好朋友藏起来”。

(2)提高游戏中合作的难度,创新游戏玩法。

a、师师合作游戏,请幼儿注意观察游戏玩法。

这个部分着重倾听和掌握前奏和间奏,前奏的时候教师互相眼神交流,中间的部分一名教师藏另一名,间奏的时候交换工作毯,然后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b、师幼互动,合作游戏。

请个别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请其余幼儿观察玩法。在进行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老师突出“藏”、“放”和间奏交换的动作,引导孩子观察合作的要点。(第一段音乐,老师随着音乐“藏孩子”和“放孩子”,间奏时老师把工作毯交给孩子,第二段孩子“藏老师”和“放孩子”。)

c、幼幼互动,合作游戏。

相互合作对于小班孩子们有一定的挑战,需要相互协商,相互交流和配合。但是三岁以后的孩子渴望同伴游戏,只不过同伴游戏的水平较低。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语言的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和掌握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三)工作毯归位,结束活动

(曲谱附后)

五、教学反思:

预设和生成的取舍……

这个活动结束之后,我沉浸在喜悦之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生成,让孩子们收获很多,我也同样获得成长。

同样的课程,我开展过很多次,几乎都比较顺利,但是今天的情况,让我思考课程预设是否要考虑更为周全,以及什么样的生成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原本的预设,考虑到了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点,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班级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不同的家庭背景,致使我碰到了预想不到的不少孩子不唱,不玩,不参与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不是着急他们学习不会歌曲,而是担忧这些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性格不活泼,不开朗、大胆,不敢于参与集体活动,和外界互动的能力和意识比较弱。

因此,我很快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做出目标的调整。原来只要唱一唱,玩一玩,第二步进行身体部位替换次的创编就完成了这个歌唱活动的目标。但是,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认为应该把社会性发展作为重点。多让孩子们和老师以及同伴有互动的机会。那么,什么是孩子最爱的方式?——游戏!什么是好的媒介?——道具。我借用了工作毯这个道具,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孩子们灵动起来,积极热情地参与进来。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完成原有目标的基础上,还完成了前奏、间奏的听辨,和老师、同伴的合作也非常成功。不笑的笑了,不唱的唱了,不玩的也玩的不亦乐乎。

游戏是孩子们最爱的,游戏的材料选取的适宜,就如虎添翼,为游戏插上翅膀,载着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放松、思维开拓地玩中学,学中玩。与其说我们是孩子的老师,不如说是我们要向儿童学习。我们要学会观察儿童,通过科学的观察判断孩子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此时此刻教育的价值所在。不要拘泥于原有的预设,敢于判断和选择,敢于创新,真正做孩子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勤于思考和积累。

这个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后续的活动还要继续。比如,还可以发动孩子们在生活中找一找可以“藏起来”的物体,做后续的创新游戏。可以扩大孩子们游戏的范围,在家里和亲人做,到平行班甚至到大班和哥哥姐姐做,开阔孩子思维,同时也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不知不觉在短板上弥补起来。

10.小班教案:音乐游戏——开火车 篇十

1、感知音乐的变化,按音乐节奏做开火车动作。

2、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铃、音乐磁带等。活动过程:

1、宝宝去北京

们去北京看长城,好吗?怎么去呢?(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小结:们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去北京。

2、开火车

听火车声,猜一猜“是什么车开来了?” 欣赏音乐“火车怎么开?”

感知节奏,学做模仿动作:呜呜——咔擦,咔擦,咔擦,咔擦„„

3、音乐游戏《开火车》

一个宝宝当火车头,其他人一个跟一个挨在车头后面做车厢。玩法一:(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玩法二:小手绕圈(做轮子状),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

玩法三:听辨音乐节奏的快慢、轻响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行开火车游戏。可用小铃敲不同的音乐节奏,让幼儿听辨,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铃敲得快——火车开的快(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安全)小铃敲得慢——火车开的慢

小铃敲得响——幼儿边开边唱的响(用自然的声音唱、关注嗓子的保护)小铃敲得轻——幼儿唱的轻

三、结束

北京到了,你们看,这是哪里?(认识北京主要建筑)3 3 3 ︱ 5 5 5 ︱ 5 5 ︱* *︱ * *

11.小班音乐游戏活动设计 篇十一

活动目标:1,学习简单的手腕动作

2,尝试不同手腕转动动作,并能根据节奏转动手腕 3,感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学习简单的手腕动作

活动难点:尝试不同的手腕转动动作,根据节奏转动手腕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 音乐《小星星》,星星图片 经验准备:会唱小星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星星教具,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2)师:今天老师有一位好朋友来到小儿班做客,你们猜猜是谁呢?(教师出示小星星图片)师:小朋友们,我们跟星星宝宝问声好吧!

二、学习简单的手腕动作,尝试不同的手腕动作(7分钟)

1、播放歌曲,请幼儿合着音乐节奏拍手。

师:师:小朋友们都会唱小星星的歌,那么我大家一起唱给星星宝宝,来欢迎星星宝宝吧。(教师引导一边唱,一边按节奏拍手)

2、随着音乐示范其他的手腕动作,请幼儿合着节奏模仿练习。

师:星星宝宝说啊小朋友唱的很好听,拍手的动作也很好看,但是星宝宝想看到小朋友们用小手做出更漂亮的动作。因为星星宝宝的家要举行一次舞会,哪个小朋友的动作做得漂亮,就要邀请谁参加,你们有没有信心做得很漂亮啊?(引导幼儿 尝试不同的方式转动手腕,教师可以先示范,幼儿模仿,再让幼儿自己创造,强调要跟着节奏转动手腕)(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

3,加入一些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形成舞蹈动作

师:我们要参加舞会,我们除了小手可以做出漂亮的动作,小朋友们想想看,我们可不可以再加上其他身体的动作。

师: 现在我们带上小铃铛,跟着音乐转动你们的小手吧 三、一起来表演(5分钟)

师:星星宝宝跟老师说,小朋友都做得棒极了,他说他要邀请所有小朋友一起去舞会,你们开不开心啊?

12.小班音乐游戏 有趣的报纸 篇十二

 1.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愿意与同伴共同游戏

2.发展身体动作的平衡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 1.废旧报纸若干、泡沫垫子若干 2.欢快的音乐、轻柔的音乐 3.场地布置:在地上贴蒙氏线

一、预备活动:听音乐走线

(评析:此环节,孩子们随着轻柔的音乐进行走线运动,不仅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发展身体动作的平衡能力)

二、集体活动

(一)、教师出示一张废旧报纸,提问,激发幼儿对报纸的兴趣,引入主题。师:今天,彭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请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 幼:是报纸。

师:那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幼:折飞机,撕面条……

师: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报纸呀,除了这些用处外,还可以和我们做游戏呢,那小朋友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和报纸做游戏? 幼:想!

(评析:报纸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玩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老师的提问迎合了孩子爱玩的心理,且从孩子熟悉的材料——报纸入手,容易激发他们玩游戏的兴趣。)

(二)、游戏:《快乐拥抱》

师:我们用这些报纸和小朋友一起来做“快乐拥抱”的游戏。1.请幼儿两人一组选择一张报纸,将报纸平铺在地上。

2.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请幼儿和好朋友手拉手围着报纸听教师的口令:“跑跑,跑跑跑”自由跑动。音乐停止时,两个人马上站到报纸上拥抱在一起,要求脚必须踩在报纸上。

3.继续放音乐,幼儿马上离开报纸听教师的口令:“跳跳,跳跳跳”,“爬爬,爬爬爬”等进行活动。再次停止音乐时,两个人要合作把报纸折叠一次,再站到报纸上,拥抱一起。不断进行游戏,报纸越折越小,两个人要越抱越紧,并保证双方的脚都不踩到地上。

(评析:游戏内容新颖,有趣,孩子对游戏的热爱是天生的。在此环节,孩子对游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孩子们在音乐中能感受到的游戏的快乐)

(三)、游戏:《看谁扔得远》

师:刚才每两个小朋友一组玩“快乐拥抱”的游戏,配合得非常好,现在请小朋友把报纸打开,两个人合作把标准撕成两半,一人一半,用小手将报纸揉成纸球,一起玩扔球游戏,小朋友想不想玩?

1.请所有小朋友站成一排,比赛看谁扔得远。2.幼儿各捡起一个纸球,再来一轮比赛。

(评析:小班的孩子3-4岁,大都有玩球的经验,此环节幼儿亲手揉成的纸球相对于家里爸爸妈妈买的皮球、篮球,玩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样还能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尝试的愿望得到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揉、扔的动作)

(四)、创作游戏:《报纸变变变》

师:报纸真是神奇,利用它,我们玩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其实呀,报纸还有很多玩法,只要我们动动脑筋,报纸可以变成许多东西。先看老师变一变,能变成什么呢? 幼:火腿肠

师:那小朋友愿不愿意试一试,看你能变出什么?

幼儿自由创作,变出了面条、米粉、蛋糕、毛毛虫等很多东西。

(评析:此环节目标涵盖了兴趣。能力几个方面,主要是掌握技能和提供想象空间,让孩子自己探索,创作力得到了发挥。创作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作用。)

三、结束部分

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用报纸变出了这么多东西,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说出来和大家分享。(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13.小班音乐游戏数星星教案 篇十三

活动目的:

1、在优美抒情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旋律及歌词。

2、通过师生分别扮演“宝宝”和“星星”的不同角色,掌握歌曲的情绪及内容。

3、能体会“宝宝”在夜晚数星星的惬意之情。

活动准备:

1、教室内各处可悬挂大大小小的.星星。

2、玩具小男孩娃娃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星星吗?(喜欢)那你们知道星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晚上)那你们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吗?”

2、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数星星吧!(音乐:闪烁的小星)

3、你们数清楚了吗?

二、在情境中理解歌词。

1、“有个小宝宝啊,他也在晚上数星星,那他数清楚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听老师唱歌曲两遍。

3、“小宝宝是怎么数星星的呀?数星星的动作应该怎么做?”幼儿尝试做数星星的动作。

4、小宝宝啊,他数来数去也数不清。”这个数不清的动作你想怎么做?

三、游戏:数星星

1、老师做“小宝宝”,其余幼儿做“星星”,小宝宝在“星星”中间边走边数。

2、分角色玩游戏,可连续玩几次。

14.小班音乐游戏《小跳蚤》 篇十四

执教者:张 璐

一、活动目标

1、手指小肌肉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不同身体部位的名称。

2、体验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3、体验听音乐玩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音乐;知识经验准备——小跳蚤

三、活动过程

1、导入:热身律动——《我的身体会响》教师跟着伴奏有意识的控制旋律的节奏,让孩子根据节奏的快慢做相应的动作。

2、《手指变变变》的游戏导入活动,变出小跳蚤引起幼儿兴趣。

师:刚才你们玩的开心吗?那我们再来玩个手指游戏吧: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跳蚤呀,上跳跳下跳跳左跳跳右跳跳。

师:我刚才两个手指头变成了什么呀?(小跳蚤)你知道小跳蚤是什么吗?(跳来跳去的,爬到身上会痒痒的)

教师小结:小跳蚤是一种很小很小的小虫子,这小虫子不会飞,喜欢跳来跳去,爬来爬去。(师用两个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爬了起来)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的不同部位。(1)与幼儿互动,了解身体的不同部位。

师:“看,我的小跳蚤还想到宝宝们的身上来爬一爬呢,看它爬到哪了?(师当“小跳蚤”爬到孩子们的身上,并快乐地和孩子们互动起来)。

“小跳蚤”跳到不同幼儿的身上,并提问“在XXX的哪里?”教师用“小跳蚤”爬到了孩子们的头顶、肩膀、腰、膝盖和小脚丫上。

(2)以游戏环节,加强幼儿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认识。

师:“现在我要请孩子们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比比谁的反应快》,我用手指指出身体的不同部位,请你用最快的反应告诉我,准备好了吗。”(好啦„„)

3、感受歌曲,体验音阶的上行和下行。(1)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节奏念歌词。

师让“小跳蚤”回到了自己的脚上问“看,小跳蚤又到哪里了?”,(老师脚上!)。师:“哈哈,它现在要爬咯,爬啊爬啊爬啊爬啊,看它爬到哪了?看看。你的小跳蚤是不是也爬到这里了?”

利用伴奏带领幼儿边有节奏地念歌词,同时配合手指动作。幼儿跟念,并在最后一句“最后咬到了小脚丫”时轻轻地捏自己脚趾,并轻轻地发出“啊”的声音。!(每到歌词中的一个身体部位手指就停一下,观察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停在相应的部位,也可以问孩子们现在小跳蚤爬都什么地方了。)——利用伴奏有节奏的念歌词两遍。(2)教师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上行和下行 A、教师唱起歌曲《小跳蚤》,引导幼儿边听边做动作。B、引导幼儿跟着老师边唱边玩

师:“听,我的小跳蚤都快乐地唱起了歌,你的小跳蚤快乐吗?”(孩:快乐)“那让你的小跳蚤也快乐地唱起来吧!”

4、玩《小跳蚤》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1)师幼互动

师:“哈哈,我的小跳蚤很调皮,它呀还喜欢跳到快乐的宝宝身上,谁唱得最开心,我的小跳蚤就要到他的身上去爬一爬哦!”(2)幼幼互动

师:“现在我请孩子们找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在他的身上爬一爬,看看你的小跳蚤是不是爬的特别厉害。”(2)分角色表演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只调皮的小跳蚤?谁想来试试?请到的小跳蚤起立,去找你的好朋友身上爬一爬吧!小跳蚤爬到你身上时请你快乐地唱起来。”(3)交换角色表演

3、游戏结束:

小朋友当小跳蚤到客人老师身上爬爬吧。歌词:

爬呀爬呀小跳蚤,爬过膝盖还有腰,爬到我的肩膀上,爬上头顶站得高。

现在它又往下爬,爬过肩膀到腰下,又到我的膝盖上,最后咬了小脚丫。啊~~~~~~~~~~~~

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小跳蚤》这首歌曲选自奥尔夫音乐《从头玩到脚》的小班的内容,歌曲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身体各部位的的名称,同时运用音阶的上行和下行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和听觉意识,小班第一个学期刚好是认识了解身体各部位,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作品。这首歌曲看起来有点长,但是仔细一分析,其实就是一个音阶的感知练习,歌词也是爬呀爬到哪里,突出身体的部位名称。通过游戏,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身体运动能力,学会在游戏中思考和创造。整个教学活动中,“音乐”、“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从中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之情。

活动反思:

一、提问指向应恰当。

在导入环节中,我提问“小跳蚤是什么?”孩子们虽能回答出我所预设的答案,但反思其指向性还是有误导成分的。“小跳蚤是在我们身上跳来跳去的,爬来爬去的”——这是我所预设的答案,那么根据这个来反思提问应是“小跳蚤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小跳蚤是什么”。活动中的提问和回应都极其重要,都要为目标所服务。那么我们在预设提问的时候,应更有明确的指向,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出发,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效应。

二、学唱可分解学习。

虽然学唱不是本活动的重点,但由于活动中幼儿的手部动作较多,且大多数时间都以游戏为主,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会顾着小肌肉动作,却忽略了嘴巴的学唱,所以设想在学唱时再适当预留一点空间,让幼儿留心听一听每一句歌词,引导幼儿分句来学唱,可能对之后幼儿跟着老师演唱歌曲帮助更大,幼儿掌握歌曲的程度也会更好一些。

三、应更多、更广地关注孩子。

在合作游戏的时候,有几名幼儿在犹豫选择谁做朋友,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我急急地拉着几名幼儿坐下,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是小细节,但活动后反思,教师在活动中应敏锐地察觉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为孩子解决难题。在这时,如果我能用言语进行引导可能比行动更来得合适。

困惑: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案美国下一篇:论文化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