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简约教学(精选4篇)
1.徐长青简约教学 篇一
徐长青的简约教学法
徐长青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2009 年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首批学员。现为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中国数学会会员。曾历获区、市及全国各类教学大赛一等奖。先后获得天津市“三育人” 标兵、“九五” 立功奖章、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带头人、天津市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2008年,天津市红桥区政府、教育局设立了“特级教师徐长青工作室”。近年来,效力于“简约教学” 的探索,出版了专著《徐长青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他所追求的简约模式让课堂变得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满实效、充满后劲,在返璞归真中见实效。
他所追求的简约是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在课改初期,针对学生缺少数学兴趣、惧怕数学、数学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教师有效干预策略。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两个发展水平即学生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简约是教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结论、思想与方法的传递,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追求多样化中最优化,追求表达陈述方式的简明化,都是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的延伸。简约应成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来看,实施简约化的课堂是其学科本身的需要,因为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倡导简约的,公式、定理的简明,解题思路的简洁,符号书写的简单,语言叙述的简练,计算方法的简便,等等。
简约教学简在何处?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认知。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应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应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如教学“分数意义” 一课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作出了以下设计: 让学生体验用折纸表示分数的方法;用生生交流方式,说说折出的分数,等等。方法的简朴和多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多样性的选择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过程应主线明确,围绕主要认知矛盾展开多层次教学活动,简约教学强调过程的简化,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而且活动环节注意层次性。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简约教学提倡语言简练启智、有趣味性。用尽可能少的话语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丰富的内涵,因为简练的表达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思维的提炼和逻辑的提升。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简约教学在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的同时,强调三个不能代替,即“不能代替黑板”、“不能代替操作”、“不能代替想象”。同时强调使用中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师生操作”、“有利于过程优化”、“有利于资源拓展”。媒体的使用要求针对性,并应简单实用,避免过度使用造成视听疲劳,过多的模拟演示抑制学生想象力,过多的设备使用造成教学准备的繁琐与复杂。
简约教学的应用策略从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释疑,启发学生创造三个角度找寻具体本模式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激发参与阶段、引导探究阶段、鼓励创新阶段。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习活动,并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合作交流、相互补充、融合升华、引发创造。激发学生参与有哪些策略呢? 首先是基于问题研究的情境性策略。将学习目标、研究问题以情境方式呈现给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生动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贴近儿童生活的趣味性策略。即,以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人物、故事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参与。如我在讲授“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设计成用6个机器猫代表“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及中括号、小括号,用它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演绎出四则运算的规律。因为形象、生动,因而充满趣味感。再其次是设置教学悬念的启发性策略。即采用挑战性较强,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猜测,为学生大胆实践提供可能性。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时,教师让学生出数,而后判断能否被3整除,越出数越大,学生出到20多位数时,教师仍对答如流。这种悬念的设置,使学生很快进入独立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引导学生释疑策略有哪些呢?首先是活动参与策略。即教师将数学学习内容转化成数学活动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见解解决问题。其次是自主选择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如在讲授“圆锥的认识” 时,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学生在悄然议论到大声讨论的过程中问题解决了。再其次是容忍暧昧策略。即教师以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思维,哪怕是错误,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真正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思维,而不是用教师的结论为学生的思维划上句号。教学中,还要有启发学生创造的策略。小学生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是指知识的“再造”,方法的探新,结果的求异过程。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展示自我个性、独特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心理品质。发散辐射策略。即教学中采用问题、方法、答案多元开放的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求变,保护学生思维的个性。捕捉灵感策略。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倾听师生发言,观察学生行动,及时捕捉思维的一闪念,充分开发它的价值和创造力。
摘录徐老师的部分经典语录与大家分享: 简约不是讲的少。
“我们要让教师轻轻松松的上好课,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学好习。” “我们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不是知识而是方法。”
“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离开了老师还在学习,还愿学习;学生离开了学校还在读书,还愿读书,就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正确答案?不是课本上的答案,而是学生思维的萌动,只要是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勇敢地思考,能自圆其说,那都是正确的答案。并要让所有学生说出所有答案。”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不是兴趣,而是求知欲、好奇心、动机感,然后发现其兴趣,发现其强势智能。”
“负责任的老师要教会孩子敢于承担责任。”
“课堂上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
“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 “我们为什么只是要‘渗透’教学思想与方法,而不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呢?我们要讲给孩子不变的规律。”
“我们要承认差异,要让不同的孩子更不同,这才是对孩子的最大尊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育是唤醒的艺术。”
“简单就是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肤浅。” 说完整的话,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事。
语言流畅,思维流畅,关注结论,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留下必要的,去掉不必要的。(这句和我们的绿色课堂,生本的寻根有异曲同工之处。)简约很难吗?——看昨天。简约简在哪?——做今天。简约不能忽视问题。——为明天。学生离开了老师还在学习,还愿学习。学生离开了老师还在读书,还愿读书。终生学习的状态。
徐老师从史记中的两句话“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详细给我们阐释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他提出,如今的课堂教学,呼唤简约。简约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简约要简在课堂,我们要努力呈现出简单的课堂,简单到不难为自己,不难为学生,简单到不拒绝一个学生。而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四个三”: 第一,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个共”:
1、情感共鸣;
2、思维共振;
3、个性共扬。
第二,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个容”:
1、宽容学生的错误;
2、包容学生的不同;
3、纵容学生的独特。
第三,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不教”:
1、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2、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3、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
第四,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个等待”:
1、提出后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屡次说的一句话就是——举手的人还不够多,你不是不会,而是你的思维还在路上。
2、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评价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给孩子消化吸收的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问题要问到中上等,解答要做到中下等。
3、课堂出现乱象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一味的制止,而要用心观察,看孩子们都在干什么,说什么,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容易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听徐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课堂也有了新的领悟:
1、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要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在课堂中不能急不可待,要学会等待。
4、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徐老师的报告有如醍醐灌顶,让我对于怎样上好课,教好学生顿开茅塞,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思索,主动向前,并且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学习,学习如何促进孩子学习的法子,研究法子,创造法子,应用法子,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2.徐长青简约教学 篇二
关键词:运用教材,生成,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师运用教材的策略研究, 帮助新教师更快找到适合自己运用和解读教材的方法很有必要。 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 新课程不断改革, 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将重心从教材向学生发展转移, 教师更需要好好利用教材, 分析教材, 研究教材才能更好教学生,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华应龙和徐长青两位特级教师, 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教材的。
一、对华应龙教师的研究
(一) 教师华应龙个人风采及相关教育思想的概述
1.个人风采。
华应龙, 男, 1966年6月出生, 江苏南通人, 中共党员。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 分册主编。 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 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 《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著有《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个性化备课经验》等著作。
2.教育思想概述。
华老师的教学中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他在教学中注重“人本功能”的回归。 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而学生在发展成长中又少不了出错, 华老师的“融错教育”思想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进而细致全面地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避免出现一些常见错误。 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执著于教学设计中的课前预设, 而是始终以一颗开放的心, 带领学生共同探求和学习, 牢牢把握教学目标, 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再给予引导帮助, 正所谓:教师因为需要教。
(二) 教师华应龙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华老师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观点:
(三) 教师华应龙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以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为例进行以下分析:
1.华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
(1) 华老师以 “ 头脑奥林匹克·寻宝游戏” 开始引入此堂课, 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寻宝中创造“圆”, 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出学习重点。
(2) 本节课中, 华老师还引入古代 “大方无隅”及 《墨经 》中“圆, 一中同长也”的名句, 形象地描述出了圆的特征, 与古文相联系, 学数学之余也可体会古人书中的道理;
(3) 使用课件演示了正多边形逐渐变成圆的过程, 形象生动地比较了正多边形与圆的区别和联系。
(4) 华老师出示了树枝 (圆规的雏形) ,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将圆规还原到了生活中, 合理巧妙而又自然地解释出了圆规的由来。
2.华教师通过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
(1) 华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删去了教材中 “ 生活中的圆”、“哪种方法更公平”的几幅图引入整节课, 而是采用寻宝游戏引入, 相比较课本中直接给出几种生活中的圆形让学生寻找圆的不同及给出的三幅图让学生比较那种更公平的例题, 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圆的特征, 为后面画圆做充分铺垫;
(2) 华老师将课本中 “想一想”中的 “人们在围观时自然情况下呈圆形”一类问题改变成“篮球场上的解释‘圆’”, 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素材且加入了自身的理解和改变,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道理。
(3) 华老师将开始删去的例题放到了课程最后,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特征及画法时再让学生欣赏性地体会生活中圆的特征, 不失为锦上添花。
3.华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保持。
华老师按照教材在引导学生找到“宝藏”所在位置后, 让学生尝试画圆, 并对画圆要领进行一定的描述和评论。 画圆是圆的认识和学习圆特征的关键所在, 当学生真正会画圆了, 便也了解了圆的特征。
4.华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成。
本节课, 华老师在教学生画圆时, 让学生“欣赏”自己所画的圆, 同时提到“画圆并不是件太简单的事”, 让学生体会画圆要注意的事项及画圆工具的使用问题, 引起了学生对画圆过程思考, 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意到画圆应该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四) 教师华应龙对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利用分析
1.《圆的认识》一课中, 篮球场上解释 “圆”, 华老师对NBA篮球赛录像的应用;
片段节选:
师:是什么? 篮球场的中间是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 看过篮球比赛吗? 我们一起来注意一下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 (课件播放NBA开赛录像) 。
师: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吗?
2.华应龙老师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中引入有关足球和足球明星的资源, 上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片段节选:
师:假如今年的世界杯比赛中, 中国队获得一个宝贵的罚点球的机会, 由你来决定, 你将会安排哪位运动员来主罚这个点球?
华老师在有关这节课的阐述中提到: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 应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经验相关联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只有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具活力, 学生才能更具创造性②。 可见生活中资源的引用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来说很关键也很重要。
(五) 教师华应龙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华应龙教师《圆的认识》一课教学反思:
华老师以“花未全开月未圆”概括了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整节课上结束, 学生更多的是享受。非常成功, 非常享受。 即使拖堂了还是不想下课。 整体感受就是教是因为需要教, 在学生需要教师教的时候出手, 效果真是不错。
1.整堂课好在哪呢?
在不添加任何额外的知识点的基础上, 华老师从不同角度使学生感受到几种表象后的本质是相同的, 使学生体验到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意义所在, 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圆的“规矩”的同时学到了解决探讨问题的规则所在。
2.这堂课还有什么缺陷呢?
这节课拖堂了, 有些东西是不是应该舍去? 本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要这样做”—“一定要这样吗”五个问题为教学主线, 为了突出主题华老师准备了两个环节讨论学习, 最后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 是否应当删繁就简? 这节课有许多地方引用古文, 是不是太夸张了③?
教师每天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 不定的课堂教学的情况, 当经验帮不上忙的时候, 反思便是一种对提升自己教学非常有帮助的手段。
二、对徐长青教师的研究
(一) 教师徐长青个人风采及相关教育思想的概述
1.个人风采。
徐长青, “简约教学”的创始人, 天津红桥区文昌宫民族小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特级教师, 国家级骨干教师、骨干培训者、数学奥林匹克教练。 中国数学教改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海威教育中心客座教授, 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 曾任世界小学生数学邀请赛中国领队兼教练。
2.教育思想概述。
徐老师提倡简约教学, 强调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也可以将课讲得很生动, 学生学得很起劲。 并且徐老师提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两个发展水平是指学生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在别人帮助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 同时提出“三不讲”原则:一学生已经会的教师不讲,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来说, 学生已经会的教师多讲无意;二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 这就是所说的学生可以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区域; 三学生怎么学也不能学会的不讲, 这个因人而异, 超越一些学生学习的接受范围, 同时突出学生主体性, 强调因材施教。
(二) 教师徐长青对 《课标 》的理解与认识
徐老师认为, 就教学来讲, 教学内容是规定的, 教学目标也是规定的, 教学起点虽然不是规定的, 但不是我们创造的, 是由学生创造的, 我们强调以学助教, 以学观教, 以学论教, 以学评教, 所以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 而且在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理解。
(三) 教师徐长青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以徐长青老师 《烙饼中的数学》 一课为例进行以下分析 (课本内容见附录) :
1.徐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
(1) 徐老师在 《烙饼中的数学 》一课中, 课前用 “怎么发纸更快” 的小活动做铺垫自然而又巧妙地引入华罗庚先生的统筹与优化的思想, 板书了“一题多解, 多种选优”八个字进一步解释统筹与优化。
(2) 徐老师在总结完烙饼规律之后加入了现代化的高科技——电饼铛, 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 更深刻体会到规律和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经验也会有所变化, 给学生拓展了新的思路。
2.徐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
徐老师将教材后面的沏茶练习删去, 但他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完成了教学要求, 学生也掌握了统筹与优化思想, 并且成了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人。
3.徐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保持。
《烙饼中的数学 》一课中, 徐老师沿用教材中关于怎么烙饼时间最短, 最快吃到饼的问题, 这也是“烙饼”一课的关键和精华所在。
4.徐老师通过个人分析处理分析, 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成。
(1) 徐老师在 《烙饼中的数学 》一课中, 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 按顺序从一张饼的时间讲到六张饼的时间, 然后拓展到一百张饼的时间, 而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由两张饼的时间到四张饼的时间再到三张饼的时间……徐老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 自然而又流畅地将本课程的关键讲了出来。
(2) 用学生的手当 “饼”, 教师的手当 “锅”, 取自师生自身, 不借助任何外界教学媒介, 让学生真实体验了烙饼过程。
(3) 渗透进了 “一题多解, 多种选优”的统筹与优化的数学思想, 将数学课上到了更高深的一个层次。
(4)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经验的积累, 用孩子已有的经验带动知识的学习, 在学生得到初步结论时, 提醒学生已有结论变成了自身经验, 用有丰富经验的人来“夸奖”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 徐长青老师对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利用分析
1.徐老师 《烙饼中的数学 》一课中最后将生活中常用到的电饼铛引入课堂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2.徐老师 《 重复 》一课中, 徐老师利用猜拳游戏和抢椅子游戏导入后, 利用教室中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器材——呼啦圈及教室中的椅子这些资源, 辅助课堂教学, 自然而不做作, 机智且巧妙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让众多教师赞不绝口。
(五) 徐长青老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徐长青教师《烙饼中的数学》一课教学反思:
徐老师在上《烙饼中的数学》时, 想了以下四点:一是某些字词的理解。 于学生而言, 汉字是在语文课上学习的, 但在数学课上以关键字词出现了, 数学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它们的意思。 而且徐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强调一些跟讲授数学内容有关的关联词, 并把这些关联词明确地写在了黑板上, 让学生对重难点更加明确。 二是重视学生的反应。 他并不排斥一些聪明的学生带头“起哄”, 其实是产生疑问。 他认为应当让少数充满智慧的孩子带领更多孩子, 孩子一定不一样。 三是既要教给学生看得见的知识, 又要教给学生看不见的隐含的知识。 要带领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境中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提出甚至解决问题。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不可分开, 数学让生活变得简单。 一个优秀的老师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所教知识的原型, 并把它补充进课堂, 因为这样能走进学生。 四是敢于面对学生的错误。 优秀的老师敢于让学生把错误呈现在课堂上, 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资源, 任何一次错误都可能成为教学的起点, 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一个与学生对话的宝贵时机。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尽早发现错误, 引导孩子, 帮助孩子自己纠正错误才是老师的价值所在。
一节课上完并不意味着结束, 也许正意味着教师教学中一个新的开始,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 宝贵的资源, 只有珍惜这些经验, 这些资源, 我们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研究启示
通过分析两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及对教材的运用, 可以总结出以下启示:
1.教师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者要在不断实践探究中提高自身素养, 解读教材和教学活动, 逐渐形成特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一味模仿他人风格或机械照搬照抄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并无益处, 尤其是新教师, 对教师的学习应采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态度, 即使是名师仍有不足。
2.教师要对教材理解把握要准确透彻。
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从宏观上理解教材, 清楚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在解读教材时先纵观全局, 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内容在整本书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所在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2) 运用教材, 挖掘教材编排的根本目的。 认真研究教材, 找到教材背后设置本节教学内容的真正原因, 追本溯源, 才能在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找到背后的目的, 才能通过这个教材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使用教材传授知识。
(3) 把教材用活, 将处于静态的教材内容活化。教材作为知识储备和传递的一种媒介, 在教师尚未加工处理之前只是以一种思考的结果或答案呈现在师生面前。而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意义, 就在于像动画片将静态的漫画演绎出来一样, 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地呈现给学生, 将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讲解出来。
(4) 教材内容生活化。学生在学习时, 书本上的内容有些是抽象的, 是不具体的, 并不能真实地感知到, 所以容易出现学生不理解的情况。而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中, 可以让学生更具体、直观而又形象地学习到数学知识, 并且不枯燥乏味,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恰当将生活中的资源运用于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因此, 教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总体目标, 准确解读教材, 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3.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后教学反思。
每个教师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反思既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又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行为。教师不断反思, 多次进行反思, 既能不断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教然后而知困, 困而后能改”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颇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5-207.
[2]华应龙.用现实有趣的素材激活课堂气氛[J].江苏教育, 2002 (2B) :41-42.
[3]华应龙.着眼人本, 关注过程[J].陕西教育, 2004, (7) :8-9.
[4]华应龙.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J].人民教育, 2004, (22) :25-26.
[5]孔凡哲, 史宁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分析与水平测定[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3) :4-9.
[6]孔凡哲, 汲长艳.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科书评判水平[J].中学数学月刊, 2012, (05) :1-4.
[7]李德胜.创造性使用材料与开发课程资源[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 (6) :38-39.
[8]梁靖云.教材解读———有效教学的前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2) :46.
3.参加徐长青讲座听课心得 篇三
薛关小学
张建玲
我参加了的徐长青工作室在潍坊举行的简约教学研讨会的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聆听徐长青老师及其工作室成员老师的示范课及报告会。对于徐老师,很多老师可能比我更熟悉,因为他曾经在我们中作过报告举行过报告会。这次学习我现场观摩了徐长青工作室的几位老师的课,又听了他们对于简约教学的解读,更面对面的学习了徐老师本人的一堂精彩的“手指上的数学”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真是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徐老师的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原有的认识,使我感觉到“数学不难”、“数学好玩”,这一观点很早之前就听过,但是今天才在徐老师的课上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
回顾这次学习,我们一共听了五节观摩课课,中间穿插了三位执教老师报告。因为徐长青老师腿部有伤,他是坐在轮椅上参加这次活动的,所以他只上了一节二十多分钟的小课,和一个简短的《简约教学》的报告。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这次学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于自己工作可能有帮助的有哪些?下面结合徐长青老师的一节课和叶鸿林老师一个报告,谈一下我的一些新的认识与收获:
一、简约教学:复杂问题简单化
徐老师在报告中说:简约的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策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意图,把课备透、备细,只有课前把功夫下到才能做到课堂的简约。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必须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而且活动环节要注意层次性,力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1.贯彻“三不讲”的教学理念。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大家都深知,大家都得承认,学生的智力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生确实让我们很吃力,而且怎么教也教不会,要想在短短的40分让全班见实效,是不可能的。所以,徐长青校长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贯彻“三不讲”的教学理念,给教师带来实惠,给教学质量带来实惠。
2.做“深入浅出型”的教师。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简约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提倡适度、适量的原则,即有针对性的“少而精”的选择,重组教材,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使学习材料与情景在教学中发挥出极致作用。比如,徐老师的“手指上的数学”一课,与其工作室成员老师孔维薇老师的“植树问题”其实本事上是一回事。可是,徐老师的课更轻松、更有趣,更能抓住数学学习的本质。他仅用一只手,就让孩子找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手指数=间隔数+1,用两只手找到了封闭图形的规律:手指数=间隔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徐老师知识组织引导,所有发现展示均有学生探究完成,因为观察自己的手,是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孩子们的发现并不简单,把这节只有20几分钟的小课一次次推上了高潮。
第二天,孔维薇老师在用还是徐老师用过这帮孩子教学“植树问题”时,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孔老师开门见山引入数学问题:100米的小路两端都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栽几棵树?给我的感觉,这时的孩子是一头雾水。因为孔老师找了几个孩子板演,有得数是20的,得数是22的。在后来的说课中,孔老师坦诚的说,全班孩子没有找到一个得数是21的正确的解法。可是这帮孩子孩子昨天的孩子啊,为什么就不会了呢?
其实,在孩子看来今天的课和昨天的课,根本就是两节课,没有联系起来。而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道难倒大家的数学题,和昨天好玩的手指游戏联系起来,这样就简单的多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看来,教育大家与优秀教师之间也是存在一定层次的。我们理科教师有时会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越是郑重其事的、形式上一本正经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越是陷入一种困境。而有时方法上灵活一点,生活化一点,让学生活动起来,找到一种与之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在游戏中、在看似不经意间,会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这就是简约数学的实质,力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切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在自己学习成长中的一些经历。让我感到学习不难,学习简单的那些我的老师,恰恰好所都是民师。这些老师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总能把高深的数学、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用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使教学简单化、生活化。
二、教师可以怎样做研究?
天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叶鸿琳老师,做的题为《教学技巧——教师站位与行走路线的研究》的报告。他的报告,着眼于非常小的教学细节,视角非常独特。有时候我们想: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多小才算小?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除了可以做数学教学方面的教学研究,还可以于其他老师完成共性的综合类技巧类的研究,如教师站位与行走路线的研究,跨越了学科界限,这样我们的研究视野会更宽泛一些。我们从叶老师的报告要点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这些也可以借鉴到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叶老师在报告中说:所谓教师的站位,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而教师的行走路线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某一种路径的运动。这两个教学行为,无足轻重,实际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视。
一、“站稳三尺讲台”和“走进学生中去”谁对谁错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站位呢?
1.站位有“度”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任何一种站位方式如果在一节课或每节课长时间地使用都是不可取的。
2.站位有“理” 理想的教师站位,是使教师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处于全体学生视线范围之内,面部应保持面向更多同学。这样才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特别是在对个别同学的提问后,应及时转身,继续保持面向大多数同学的站位。
3.站位有“据”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站位方式,但对一些普遍性情况,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站位的规律。
(1)提示重要问题时的站位
(2)学生提出问题时的站位
(3)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时的站位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的站位
二、“有意行走”与“无意行走”
“有意行走”是教师主体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有意识、主动的行走方式。“无意行走”是教师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脱离预设行走路线,被动的行走方式。
1.行走的时间
2.行走的路线
4.徐长青数与形名师课堂实录 篇四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六年级最后一章节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
生1:10的平方等于100
生2:8的平方等于64
生3:7的平方等于49
生4:3的平方等于9
生5:9的平方等于81
生6:5的平方等于25
生7:4的平方等于16
生8:1的平方等于1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学习过的奇数和偶数有哪些呢?
生9:像1、3、5、7、9这样的数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奇数
生10:像2、4、6、8这样,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偶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再来看一看,谁是计算小能手呢?
生11:1+3等于4
师:好,请坐,下一题
生12:1+3+5等于9
师:好,下一题
生13:1+3+5+7等于16
师:同学们算的非常快,那老师现在想问你们,1+3+5+7+9+11+13+15+17+19等于多少呢?
(学生开始计算)
二、独学质疑,合作探究。
师:我们根据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这里,老师手上的是?
生合:正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来抢答,正对着你们的面,有多少个正方形?
生13:正对着我们的面一共有1个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14:这个面一共有4个正方形,其中红色的一个,黄色的3个
生15:老师,我发现这个面是一个2×2的大正方形,所以一共有4个小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16:这个面一共有9个正方形,其中红色的一个,黄色的3个,还有5个绿色的,1+3+5就是9个
生17:老师,我发现这个面是一个3×3的大正方形,所以一共有9个小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4:这个面一共有16个正方形,其中红色的一个,黄色的3个,5个绿色的,还有7个蓝色的,1+3+5+7就是16个
【徐长青简约教学】推荐阅读:
徐长青简约教学讲座06-30
最新长青奖金制度07-18
《基业长青》读书笔记09-27
基业长青读书心得11-13
长青祝福第二课时教案06-27
分析后分析感 《基业长青》读10-06
简约课堂总结06-26
简约风格10-18
我最亲爱的你是我的万古长青优秀作文08-23
美式简约风格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