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2024-08-04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精选14篇)

1.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一

根据某某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

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

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某某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 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 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 10 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某某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一名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2.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重庆市农村总体发展情况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km2, 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境内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山地面积占76%, 丘陵占22%, 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直辖以来, 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农业有了长足的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和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以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稳步实施,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2 重庆市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方式落后, 土地浪费严重

重庆有效灌溉面积仅70.3万hm2, 农业普遍是“靠天吃饭”, 农村还是锄头挖土、牛儿犁田, 施肥、灌溉由双肩挑粪桶, 物流输送靠人的双肩。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后, 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 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前除种植水稻、玉米外, 还要种小麦、油菜、土豆等农作物, 但现在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益差等原因, 不少农民每年仅种一季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呈单一趋势。

2.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路网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村社公路没有硬化, 有的是断头路、泥巴路, 农民出行极不方便。

2.3 耕地撂荒不断增加, 农产品产量受到威胁

重庆土地撂荒呈现旱地比水田、小春作物比大春作物、山区坡地比低地平坝更普遍的特点。从撂荒地的结构看, 全家外出无人耕种大约占总撂荒的50%, 土地贫瘠、耕作条件差大约占30%, 缺乏劳动力、耕种不力大概占10%, 其他诸如自然灾害、权属纠纷等大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耕地荒弃现象将呈现增加趋势, 再加之重庆人均耕地少, 耕地荒弃将对重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造成威胁。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种地劳动力由季节性缺失转变成了长期缺乏;部分耕地生产条件差, 土地流转困难;野生动物危害农业生产, 促进边远地撂荒。

2.4 农业技术推广难, 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 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农村还是传统的耕作。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劳动力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新技术能力很有限;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 根本无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据调查, 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11%。重庆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推广新技术难的窘境, 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 新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将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搞好保护发展规划, 保证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指导各村结合当地, 认真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详细规划和农村发展利用规划, 认真研究各村功能定位, 准确划分粮食生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和农民聚居区, 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划入粮食生产区的耕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只能用于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对擅自在粮食生产区进行其它非粮食农作物种植或开发的, 进行严厉处罚, 并要求限期恢复, 确保重庆市粮食基本自足。统一全村集体建设用地, 进行集中规划使用, 通过招商引资, 发展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 实现当地劳动力就近安置和转移。确定农民聚居区, 统一进行风貌设计, 统一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 把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户全部纳入聚居区,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3.2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 严格补贴兑现, 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扩大种粮面积, 减少土地撂荒,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使用管理政策, 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利和义务, 对规划用于种粮的耕地, 如果是用作修建鱼塘、建苗圃的, 要限期恢复耕种;对承包地没有耕种而撂荒的, 要让农户缴纳耕地资源占用税或没收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 通过相关的制约机制, 要求农户要么主动找人耕种, 要么退回承包地。对农户自己找不到人耕种的, 农户可以主动申请把承包地暂时交给村社, 由村社找人耕种。要严格执行种粮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严格坚持谁种粮, 谁享受补贴;谁多种粮、多产粮, 谁就多拿补贴, 同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3.3 增加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 更多地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 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 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推行沃土工程,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扩大农村机械化使用范围, 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强度。

3.4 制定扶持政策, 鼓励农地流转, 发展规模农业

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农地流转, 把扶持的重点放在规模种粮、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业园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上来。允许业主用租赁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 向银行申请贷款,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 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工作, 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和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需求。

3.5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快速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推广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 开展专题培训讲座, 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现代化生产意识, 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3.6 利用地方优势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做大旅游规模、推进旅游发展等作用。重庆应进一步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参与体验游、租赁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 推动重庆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本文对制约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13)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3.

[2]周华维, 皮竟.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2 (03) :75-77.

[3]程运康, 王有超, 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16-17.

[4]葛信勇, 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 2011 (11) :137-140.

[5]王丽娟, 陈东军.谈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和发展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6]蔡宇平.浅论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经济·社会, 2000 (03) .

[7]梁丽.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7) .

3.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可持续发展;创新

一、前言

国家在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化的改革,在现有基础上,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土地浪费、利用率不高、部分土地闲置的现象,这一情况,对于农民的收益有着严重制约,而且土地也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的不合理,保证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二、现有土地制度中的问题

1.土地所有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我国法律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于集体。但是由于集体这个概念很广泛,相关的法规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出现了不明确,使得产权排他性的原则不能够明确体现,对产权的约束力也就随之下降,土地纠纷问题十分严重,集体的土地因此而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所有权往往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对于土地的管理处置权也主要由国家掌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集体土地的征用方面。相关法规规定,集体的所有土地进行转让处理时,首先先由国家对其征用,并给予相应的土地补偿费用,再由国家进行转出,这样导致了集体不能享有土地的出让权,并且本该属于集体的出让财产也都由国家收取。另外,国家也严格控制着土地的其他各项权利,包括土地抵押、租赁、承包等,集体对于土地的所有权被完全架空,国家在掌控一切,成为实际上的所有者。

2.土地承包权问题

我国土地政策主要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的分配也是按劳动力或人口进行的。为了保证新增人口土地权,对于土地的承包权和承包周期各地都作出相应的整改。这使得土地使用极为不稳定,农民承包权得不到根本保障。农民对于自己土地的使用权还受到随意终止合同、收回土地进行转让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土地使用权,农民没有稳定感和归属感,对于农业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地规划,更无法进行长远投资,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样导致土地被过度使用,使得地质严重下降,生产产量不高,对于农业时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行土地制度,除了要把土地交给国家之外,还需要将土地留给集体,这样真正到农民个人手中的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只是极少部分,而且土地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经营很有可能会出现亏本,这样一来,导致土地经营没有很好地成效,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家应当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切身考虑他们的利益,实施新的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三、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1.明确土地所有权

为了能够很好地改善时土地管理使用权问题,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明确土地使用过程中主体使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相关法规要明确规定,享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村委会,相关法人代表是村主任。对于村土地的所有权应该归全体村民所有,可以对土地进行使用、占有、处理等权利。对于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收益全归村民共同拥有,对于集体的土地进行处理需要听取全体村民或村代表的意见。经同意之后,方可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土地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也相应的监督管理,要求农民按照规章合理使用土地,防止土地的荒废、放置,使得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土地使用中的耕种、浇灌等要有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得生产最大化。

2.土地分配使用具体到农民个体

对于土地使用的归属问题,要具体到每个农民身上。土地承包权的分配固定到农民个体,使得农民耕种在固定的土地中,对农民做出长远的土地规划有着很好的促进。分配到土地的农民可长期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也可让其家人继承,实现土地的永久化。要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土地法规,严格对土地进行规整和划分,这样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规范土地收益分配

土地收益配合需要做到规范处理。对于进行土地承包的农民按照相关规定要缴纳租地费用,而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土地所带来的收益要缴纳相关的税收费用,其他收入尽归农民所得。在土地承包期限过后,需要根据农民在土地投资方面给予相应的补偿。为了减轻农民的负重,在税收、租用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费用,对于有收成不好造成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应适当予以免收。合理的对土地收益进行规范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对于土地的使用也能更加充分,从而使得农业发展得到良好地提升。

四、结论

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要根据我国现行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在满足我国国情的发展情况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锋.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2008.

4.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篇四

摘要: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是家庭分割制度,既按人口分地,每家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的小块天地,这就十分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人口众多,无其他大块的经济来源。

2.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依我个人理解及查阅资料,我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向、新层面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的新趋势或是我的个人建议。

2.1改变农村农业的经营承包方式

现在,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管理,效益不是很高。虽然养活了几亿的农村人口,可并不能使他们致富,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反而束缚了劳动力。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块经营技术,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不过,现在许多国家已有了先例,比如美国、俄罗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2.2推广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

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正确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目前试验已从生态农业 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和国际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2.3重视海洋农业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因此,像对待地力 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创建海洋农业目前方兴未艾,发展海洋农业 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海洋开发方面,应该把发展海洋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2.4探索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的利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近10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与林木方面,对转基因大豆、棉花、烟草、马铃薯、小麦、玉米、甜椒、花生、菠菜等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抗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已大面积生产应用,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面积应用示范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小则带来食品安全,既转基因作物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则带来物种和生态危机。

2.5建立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 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已于1998年开通,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信息网、菜篮子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花卉信息网、果业信息网、包装信息网、气象信息、供求热线、农业信息、农业产品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 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飘洋过海卖给了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 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2.6注重新能源开发

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有发言权。而农业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放火烧掉,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必将是21世纪的一大壮举,也解决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而且,这是个天然纯净,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所以,这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必须大力发展。

从以上分析,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化、市场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大学生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半年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在进步还在发展。当得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作为一位公民和社会的特殊群体,我感觉到我们的责任。当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憧憬时,我希望它是欣欣向荣的。

参考文献: [1] 兰志明.世纪之交 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藏科技.2000(03)

[2] 吴德育.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06(03)

[3] 丁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

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5.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当前,大数据正快速发展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农业农村是大数据产生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正在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定位仪、农业市场的导航灯和农业管理的指挥棒,日益成为智慧农业的神经系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要素。

(二)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突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的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运用大数据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让农民共同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运用大数据增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快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三)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迎来重大机遇。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但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数据载体和应用市场的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快速形成,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备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明确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五)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入手,明确建设重点,主攻薄弱环节,以应用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以数据资源整合促进数据采集、带动数据开发利用,建立标准统一、各负其责、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优先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建设大数据,逐个品种、逐个环节开展试点,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边见成效,带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稳步发展。

——坚持上下联动、社会众筹。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六)主要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未来5-10年内,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到2017年底前,农业部及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基本明确,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底前,实现“金农工程”信息系统与中央政府其他相关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使用的智能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三、夯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七)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以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为抓手,推进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由1个中央平台,种植、畜牧和渔业等产业数据,国际农业、全球遥感、质量安全、科技教育、设施装备、农业要素、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等数据资源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数据分中心共同组成,集成农业部各类数据和涉农部门数据。

(八)推进数据共享开放。整合农业部数据资源,统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农业部各类统计报表、各类数据调查样本和调查结果、通过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的数据、各类政府网站形成的文件资料、政府购买的商业性数据等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平台共享共用。通过项目资金安排带动数据资源整合,除国家规定保密的数据外,对不共享、不按规定开放数据的,严格控制安排相关项目资金。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交换,逐步推进部内司局之间、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编制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各地区、各领域涉农数据逐步向社会开放,做到数据应开放尽开放,提高开放数据的可利用性。

(九)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健全基点县和样本名录,完善村县数据采集体系,开展对历史数据的清洗和校准,系统梳理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成本收益“六大核心数据”,建立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拓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和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数据,支撑农业精准化生产和销售。开辟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开展互联网数据挖掘,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化改造,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在线化。

(十)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涵盖涉农产品、资源要素、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政府管理等内容在内的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发布制度等标准体系。开展农业部门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互联网涉农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

(十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按照信息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的要求,完善大数据平台管理制度规范,建立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加强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健全应急处置预案,科学布局建设灾备中心,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网络安全保障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

四、把握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十二)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形成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发展农机应用大数据,加强农机配置优化、工况检测、作业计量等数据获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远程监控能力,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的关联监测能力。

(十三)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建立与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立农业生物资源、农产品产地环境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长期定点、定位监测制度,完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开展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等数据在线采集,构建国家农林资源环境大数据实时监测网络。逐步公开农业资源环境数据,支持企业开发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气象预报等数据产品。

(十四)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完善干旱、洪涝、冷害、台风等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草原火灾监测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实时采集获取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水平。整理挖掘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加强对灾害发生趋势的研判和预测,掌握灾变规律,强化实时监测与预警,把握最佳防控时机,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建立农业灾害基础数据库,组织专家团队构建预测模型,开展农业灾害与农业生产数据的关联分析,定期发布灾情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

(十五)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国家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信息数据库体系、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指挥调度系统,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农药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动物疫病风险监测网点、动物及动物产品移动风险监测网点、兽药风险监测网点、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测网点和重点牧区草原鼠虫害监测网点,提高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的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

(十六)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实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的追溯管理,建立质量追溯、执法监管、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推进实现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可追溯,为农产品监管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全程信息服务。

(十七)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建立农作物种业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部、省、市、县种业科研、品种管理、种子生产经营、市场供需各环节信息数据,实现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网上申请,种子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监管等信息公开和查询,统一市场种子标签规范,实现从品种选育到种子零售的全程可追溯,为农民选购放心种和农业部门依法治种提供信息服务。

(十八)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在巩固原有数据采集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电子拍卖、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等数据的监测分析,加强农产品加工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加大消费端数据采集力度,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研发重要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组建跨部门跨行业农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开展综合会商,提升分析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农业展望工作制度和涉农数据发布制度,打造权威的农产品产销数据发布窗口。

(十九)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情况监测,建立健全示范性家庭农(林)场、合作社示范社和重点龙头企业名录,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农民收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农民负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情况的统计监测,强化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强化对工商资本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情况的监管。建立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并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衔接,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发展农垦经济大数据,加强农垦土地资源、农业生产信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监测。

(二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农业科教系统数据资源,推动农业科研数据共享,促进农业科研联合和协作攻关。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大数据建设,集聚农业科教系统各方力量,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育种大数据,实现对农作物表型数据和基因测序数据的长期观测和积累,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加速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的过程。

(二十一)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增强村级站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健全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升12316平台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探索商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各类经营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发基于APP应用的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产品,提高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为农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十二)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农业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部门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运用大数据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加快在线审批进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

五、明确实施进度安排

(二十三)基本完成数据的共用共享(2016-2018年).创新农业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完善数据指标和标准,率先在部内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推进与涉农部门数据在国家共享平台上实现共享交换。启动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分品种、分区域开展试点,启动生猪、玉米以消费为导向全产业链监测体系建设;在产粮大县、生猪大县探索产量预测、供需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建设;选择若干小品种产品,开展全样本数据监测试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试点示范。

(二十四)逐步实现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2019-2020年).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动农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完成农业部门数据资源清单和数据开放计划的制定,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放。基本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强化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扩大大数据建设试点,增加试点品种,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到蔬菜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二十五)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2021-2025年).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建立完整的农业数据监测制度、专业的农业数据分析制度、统一的农业数据发布制度、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形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逐步覆盖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数据监测统计向全样本、全数据过渡。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的全面融合,智慧农业取得长足进展,大数据作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型资源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二十六)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责任。切实发挥农业部门在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中的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形成职责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农业部机关司局各负其责,会同归口事业单位按照分工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领域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顺利开展。

(二十七)推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加强现有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施配备,实现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按照共享共用、协作协同、分工分流的原则,推进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渠道和监测网络。强化云计算基础运行环境,提升通过传统方式和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方式采集、处理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支撑能力。

(二十八)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按照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需求,在充分利用已有项目资金基础上,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探索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支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等方式,积极规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大数据领域。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引导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交易市场,为涉农大数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十九)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统筹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基础上,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科研创新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鼓励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加强大数据获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6.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篇六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7.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七

(2)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社38个、专业大户5200户、家庭农场85家, 流转土地面1.29万hm2, 入股合作社土地约0.09万hm2。

(3) 开展“农社对接”。成立“农社对接”合作社10个, 建成社区销售门店4个、总面积为410 m2, 覆盖消费人群7万余人, 合作社配送农产品占门店销售总量的68%。

(4) 促进农民增收。启动“以地入股”试点, 采取农民入股土地保底、盈余部分按股分配等方式, 直接增加入股农民财产性收入, 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3元、增长14.9%。

8.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3

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在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带动下,各地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调管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建设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也为各类现代化的信息媒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各类信息媒介不断向农业农村深入融合。

经过广泛了解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了多种信息媒介,如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平台的专业农业网站集群,以语音通信系统为基础平台的“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平台,以移动通信终端为基础平台的短信、手机报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有线电视网络、无线广播电台为基础平台的农业农村广播节目,以期刊、报纸为基础平台的农业纸质媒体集群。此外,农村传统的人际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都在农业农村信息化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信息化建设主体都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诸多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也应当看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整体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目标不明晰,工作重点不突出,还没有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比较简单。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对信息的主动寻求意识不强,信任度也相对较低。网络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数量大不易辨识的特点而没有大面积普及,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定制短信服务的热情不高,不愿花钱买信息。

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份额较少甚至没有安排,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资金筹措力度各不相同,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和配备。同时,农业信息机构建设乏力,缺少开展信息服务的经费。

2.2 农业信息化服务缺乏地域或产业针对性

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的趋势。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聚集各行业人才资源,围绕各地区农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衔接商务、物流等服务系统开展而来。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符合相关产业发展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

2.3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从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相对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导致无法快速、完善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缺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无法有效地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3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3.2 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充分利用已经在农民当中形成可靠宣传效果的媒体,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以引起各类不同群体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3.3 完善投入机制

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中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各级财政应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3.4 加强队伍建设

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要加大培训力度,尽快建立一支由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队伍。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人员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王玉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5,(09).

[2] 王作峰;耿锁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及构建路径[J].经济纵横,2006,(08).

[3] 刘崇学.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构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4,(06).

9.农村农业发展个人工作计划 篇九

1、发展市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

2、建成1个休闲农庄;

3、完成农业“三项”补贴工作;

4、完成蔬菜制种4500亩;

5、做好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及沼气安全、农药安全、种子安全等;

6、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不违反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

二、水利工作:

1、按时交纳20__年度维护积累金并完成20__年度农村维护积累金项目;

2、完成抗旱应急工程;

3、完成今冬明春“3+1”民办公助项目;

4、完成七干渠薄壳渡槽支墩加固工程,改善灌溉面积6000余亩;

5、做好20__年汛期安全工作。

三、林业工作:

1、完成今冬明春“3+1”项目;

2、完成荒山造林和中幼林抚育工程;

3、做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

4、完善剩余12个村集体林权改革资料;

5、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6、做好辖区内天保工程管护区和国家级公益林区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

四、畜牧工作:

1、抓好布病应急处置防控工作;

2、完成秋季防疫即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3、做好夏季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4、完成猪牛羊鸡抽样检测防控工作;

5、完成动物疫病常规流行病学的调查防控工作;

6、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

7、做好育肥猪保险工作。

五、扶贫工作:

1、完成石槽沟村整村推进工作;

2、完成泰山村或毛岭村老区村项目建设;

3、雨露计划培训80人。

六、农机工作:

1、完成保护性耕作1000亩,深松整地1000亩;

2、完成农机手培训250人次;

10.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十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奉献和勤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作 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刊 名:安徽科技 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11) 分类号: 关键词: 

11.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篇十一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不是农业强国。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并单一,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滥使用,土地酸碱化、肥力下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使得农民的收入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减少而收入增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资源和技术三位一体,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即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

农业循环经济特征。1、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的真正循环。2、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生产物质的循环流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发展流向,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并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即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一致协调发展。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协调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对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面和范围广,政府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协调,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协调和控制,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范围类进行。政府要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好条件。3、政府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律法规意识在农村很是空白。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发展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在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12.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十二

1 因地制宜, 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 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 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 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 作为西部山区农村, 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 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 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2 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 首先要进行试验, 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 切忌一哄而起, 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 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 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 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 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 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 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 产生辐射效应[1]。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 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 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供群众参观学习, 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 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 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 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 大力宣传, 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 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 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 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 然后再逐步展开, 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 既可以举办培训班, 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2], 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 进行面对面的讲解, 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 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4 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 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3], 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 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 使用不当、指挥不力, 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建议西部山区农村, 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 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工作上支持他们, 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 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 政、技、物相结合, 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 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5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 但是只抓粮食, 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 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 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4], 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积极组织科技力量, 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 防止产业趋同, 要寻找市场空白, 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从选准突破口、试验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等方面总结了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参考文献

[1]戴聪, 佘宇平.云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 (3) :16-19.

[2]窦铁岭, 张笑归, 王铁征.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1 (1) :65-67.

[3]柴天祥.农业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耕作与栽培, 2002 (5) :54-55.

13.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十三

当前,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流转的土地主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共449106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7%。流转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据调查,99.6%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4341亩,占流转量的85.6%,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7459亩,占流转量的14.4%,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我们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流转建设规范性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项目补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考核,加大了推进力度。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 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发布,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96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8660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210元。同时,该种植大户又雇用本村农民完成萝卜种植农事操作,年发放人工报酬11.8万元。每年可收获萝卜140万公斤,年纯收入18.6万多元。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3004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3.02%。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2007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三、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 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14.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的论文 篇十四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珍贵的财富作文650字下一篇:经济担保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