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24-11-20

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精选15篇)

1.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一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交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用牺牲环境及资源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大误区.该文在分析城市交通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治理交通污染的宏观政策与具体对策.

作 者:赵永臣 Zhao Yongchen  作者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甘肃兰州,730046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年,卷(期): “”(5) 分类号:U491.9 关键词:交通污染   环境保护   政策   对策   可持续发展  

2.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城市心理学,内隐联想测验 (IAT) ,小学教师,农民工子女,刻板印象

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而城镇化则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不仅要从硬件上缩小城乡差别, 同时也要从心理上缩小城乡之间的隔阂,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美国心理学会号召心理学工作者积极研究都市心理学, 帮助解决都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例如歧视, 犯罪等[1], 这一研究方向对于中国也许更加迫切。

在我国的都市化过程中, 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不讨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问题。我们要探讨的是, 已经在城市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作为一个背景完全不同的群体, 他们能够在城市的环境中幸福地成长吗?教师们都说自己不会歧视农民工子女,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在几十年前, 很多美国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种族偏见和歧视, 即使到了今天大部分人仍为这样的情感感到羞愧, 并且否认有这种情感。但研究却表明, 他们很多人仍然存在隐性种族偏见, 这种偏见的后果仍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结果。例如, 隐性偏见使得“为你提供的帮助减少……更少的信任……过分估计你的敌意”[2]。因此我们自然会问, 教师是否存在对农民工子女的隐性歧视?如果此种歧视确实存在, 它将会严重损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使农民工子女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为了消除偏见, 使祖国下一代有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试图利用IAT这一信度、效度俱佳的方法[3]来揭示小学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隐性歧视。

一、方法与对象

1. 被试选取

随机选取广东省珠海市金峰小学 (以下简称“金峰小学”) 教师120人, 其中男教师28人, 女教师92人;低年级教师56人, 高年级教师64人。所有被试者均自愿参加实验, 电脑操作熟练, 矫正视力正常且达到实验要求 (可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所有词条) 。金峰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 地处城乡结合部, 有较多农民工子女。

2. 实验假设

(1) IAT实验可检测到小学教师 (以下简称小教) 对农民工子女的评价存在内隐成绩的刻板印象。 (2) 小教的任教年级和性别差异, 会显著影响其对农民工子女的刻板印象。

3. 基本设计

本实验采用2 (男/女) ×2 (高年级教师/低年级教师) ×2 (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 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因素1教师性别 (男/女) 和因素2教师所处年级 (高年级教师/低年级教师) 为组间变量, 因素3任务类型 (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 为组内变量。

4. 仪器和实验材料选取

金峰小学电脑室奔腾系列计算机, E-prime软件编写的IAT内隐联想态度程序。

内隐评价成绩刻板印象IAT测验包含类文字材料:概念词和属性词。

概念词选取方法:先由金峰小学的5名教师提供10组形容农民工与非农民工的反义词汇。然后由金峰小学另外10名教师从中各选5组, 最终得出得票最高的5个形容非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词汇, 它们分别是:本地、都市、本土、本地人、城市;得出得票最高的5个形容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词汇, 它们分别是:农民、外来、乡下、农民工、外来工。

属性词选取方法:先由金峰小学的5名教师提供15个褒义词和15个贬义词。然后由金峰小学另外10名教师从中各选5个褒义词和5个贬义词, 最终得出得票最高的5个褒义词是:和平、友爱、愉快、美妙、快乐;得票最高的5个贬义词是:可怕、肮脏、糟糕、失败、恐怖。

5. 实验程序

实验要求被试者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分类, 总共有7个步骤:

(1) 被试者对概念词 (非农民工类型词和农民工类型词) 进行分类 (非农民工类型词按f键, 农民工类型词按j键) 。

(2) 被试者对属性词 (褒义词和贬义词) 进行分类 (褒义词按f键, 贬义词按j键) 。

(3) 被试者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 把非农民工类型词和褒义词归为一类 (按f键) , 把农民工类型词和贬义词归为一类 (按j键) 。

(4) 任务 (4) 与 (3) 一致, 取消对按键是否正确的反馈, 实验次数增为 (3) 的两倍。

(5) 被试者对概念词 (农民工类型词和非农民工类型词) 进行归类 (非农民工类型词按f键, 农民工类型词按j键) 。

(6) 被试者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 把农民工类型词和褒义词归为一类 (按f键) , 把非农民工类型词和贬义词归为一类 (按j键) 。

(7) 任务 (6) 与 (3) 一致, 取消对按键是否正确的反馈, 实验次数增为 (3) 的两倍。

其中, (1) (2) (3) (5) (6) 为练习步骤, 对反应是否正确做出反馈, 不导出数据; (4) (7) 为正式实验, 不对反应是否正确做出反馈, 导出数据。 (3) (4) 中涉及概念词和属性词是相容任务, 所用反应时间短。 (6) (7) 中涉及概念词和属性词是不相容任务, 所用反应时间长。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采用抵消平行法, 一半的被试者第 (1) (3) (4) 步与第 (5) (6) (7) 步对调, 既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顺序对调。

6. 数据处理

数据由E-prime程序自动导出, 按照Greenwald等人2003年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对IAT测验进行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第 (4) 步、第 (7) 步数据反应时数据进行处理。

(2) 删除正确率低于75%的数据。

(3) 删除反应时间大于10000ms和小于400ms的数据。

(4) 求两个测量阶段的反应平均数和标准差。

(5) 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反应时平均数之差除以相容与不相容任务所有反应时的标准差即是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值。

获得120名被试者的数据全部有效。用SPSS17.0做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内隐评价成绩刻板印象的IAT效应值

被试者对相容任务 (非农民工-褒义词, 农民工-贬义词) 的平均反应时为M=870.87, SD=426.871, 被试者在不相容任务 (非农民工-贬义词, 农民工-褒义词) 的平均反应时为M=1217.6, SD=593.522。对被试者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两种测验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t=-7.373, p<0.001) , 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部分。结果见表1、表2。

2. 被试者性别、所教年级对内隐评价成绩刻板印象测验IAT的影响情况

做2 (男教师/女教师) ×2 (所教低年级/所教高年级) 的二因素方差分析, 分别考察被试者性别和所教年级对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间差异的影响, 结果发现:两种任务的反应时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所教年级的差异。结果见表3。

3. 分析和结论

对IAT所作的元分析表明, 它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效度, 而且这种效度独立于相应外显测量的预测效度[3]。相比于传统的显性的自陈方法, IAT对于社交敏感情境的行为 (例如歧视) 也是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4]。其效果优于传统的显性自陈式的测量[5]。研究也表明, IAT具有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和再测信度[3]。小教对农村学生刻板印象的IAT实验研究发现了显著的IAT效应。说明被试者在意识水平上把农村学生与贬义词、城市学生与褒义词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本研究第一个假设一致。而这种偏见不因为小教的性别或所教年级的不同而改变, 这与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相反。这说明小教对农村学生存在刻板印象, 会把城市学生看做好学生, 农村学生看做坏学生, 从而说明在小教中普遍存在对农村学生的偏见。

三、讨论

农村人与城市人相比, 固然存在一些差异, 但是农村人有很多宝贵的优点, 例如朴实, 耐劳等。遗憾的是城市人只会注意到农村人一些显眼的短处, 而对农村人某些同样明显的长处却会“视而不见”, 这就不仅是认知上的误差, 同时也是偏见。这类偏见可能源于某些不良的普遍心理, 例如排外或高人一等。

当我们进一步考察小教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问题时我们看到, 这是城市人对农村人歧视的一个具体例子。农村孩子在穿着上与城市孩子有差异, 较为“土气”, 卫生习惯较差, 在学习成绩上平均而言可能比城市孩子差, 这就使教师对“乡下人”的歧视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证据。但是这些教师没有充分注意到农村孩子的优点, 例如勤奋, 对家庭更有责任感等, 同时这些教师也未能清醒地认识到, 孩子的缺陷, 恰恰主要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而不是孩子的过错。

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也可能与盲目排外心理有关。人们似乎更容易认同和信任与自己类似的人, 而对相异者则会有一种莫名的疑惧, 更多地聚焦于他们与自己的差异, 特别是那些消极的差异, 从而对他们加以排斥。而在成人中,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斥则可能源于生怕自己的生存空间被外来者挤压的心理。

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可能也与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有关。人们往往容易将弱势与无能联系在一起, 担心弱势群体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他们没有意识到, 弱势群体恰恰是社会发展不足造成的。其实弱势群体中同样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和帮助, 他们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因此帮助弱势群体其实不是负担, 不是你赢我输的局面, 它最终会创造出双赢。

四、建议

(1) 让小学教师和城市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农村和农村的孩子, 尽可能地体验农村的生活和劳动, 也可以让农村学生报告农村的生活, 使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能体会农民的艰辛和了解他们的闪光点。

(2) 让小学教师更多地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 了解他们艰苦的付出和较低的待遇, 而不是只关注于极少数农民工的犯罪行为。

(3) 帮助小学教师确立人才评价的多元价值观, 不再单纯以成绩来判断人。

(4) 让小学教师充分认识隐性偏见造成的危害, 提高其排除偏见的自觉性。

(5)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农民工子女作为外来群体, 其文化和口音都与本地学生大不相同, 同时他们也往往是处于弱势的少数群体, 容易受到包括同班学生在内的各种群体或个人的歧视。这种状态既是“危”, 也是“机”。教师应该对农民工子女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注, 包括教育全体学生更加理解和体谅农村学生的境遇,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友爱的班级和学校环境;表彰其优点, 使全班同学认识到农村孩子所特有的积极面;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班级活动, 以彰显他们的责任心和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品德, 同时也给他们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等。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都拓宽视野, 提高自信, 获得成长的机会。

(6) 在学习上给农村学生更多的帮助与辅导, 可以让城市孩子中成绩优良的学生去帮助农村孩子。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相互帮助, 共同成长的结果。

如今, 我们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但是由于我国原本是一个城乡差别非常大的国家, 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无奈的, 消除这种差别需要时间,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心理上对他们歧视的潜在依据。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尽快消除这种歧视, 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Veronica G.Thomas, Susan Saeqert, Dorothy W.Cantor, etal.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Urban Psychology[EB/OL].http://www.apa.org/pi/ses/resources/publications/urban-taskfore.pdf, 2013-01-01.

[2]James W.Kalat.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3][5]Greenwald, A.G., Poehlman, T.A., Uhlmann, E.L., &Banaji, M.R.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II.Meta-analysis of Predictive Valid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7) :17—41.

3.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三

摘 要: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既关系到城市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的布局。本文以新疆阿图什市为例,重点讨论本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当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阿图什市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8.028

Abstract: Peri-urban permanent demarcation of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work both to food secu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of arable land, but also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irteen Five" period central city land use planning layout. Taking Artux city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region's permanent demarcation of basic farmland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with a view to a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around the city current delineation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eriphery;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Artux city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消耗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影响重大的、有全民共识的国家战略决策[1]。同时,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仅作为一项课题需要被深入研究,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2]。大多地区考虑到当地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任务量而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对此,各地政府应切实肩负起法律和政策赋予的主体责任,按照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在加强和完善已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耕地,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永久留给子孙后代。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耕地保护工作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就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3]。2014年国土资源部联合农业部共同部署开展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2015年又下发14号文对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提出了初步划定任务,要求切实做好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4]。

本文通过介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要求、工作步骤、初步成果等方面总结分析了此次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阿图什市隶属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地处东经75°30′~78°28′、北纬39°24′~40°45′之间,边境线长129 km。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无霜期长,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博古孜河和恰克玛克河是市境两大主要水系。境内天然水资源7.376亿m3,其中地下水3.148亿m3,地表水4.228亿m3,年引水量3.64亿m3,其中引用地表水3.22亿m3,引用地下水0.42亿m3。土壤有机含量低,质地较黏重,结构性差,缺磷,少氮,钾较丰富,以灌淤土为主,潮土、棕色荒漠土、盐土、水积土也占有较大面积。

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阿图什市是克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基础设施较好,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较快,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个体工业品贸易市场极为繁荣,被誉为“国际大巴扎”和“帕米尔高原上的商品集散地”。全市有维、柯、汉等11个常驻民族。2013年总人口26.3万余人(不含流动人口)。2013全年阿图什市实现生产总值3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6.81%;第二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增长16.97%,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亿元,增长15.2%。

2 研究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2.1 工作要求

(1)此次划定工作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与已有基本农田面积之和应达到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的60%以上。

(2)此次划定工作应以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管制分区为基础,按照允许建设区“鼓励划”、有条件建设区“尽量划”、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应划尽划”的要求,最终使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比例达到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

(3)划定工作完成后应达到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平均质量等级有所提高的目的,同时能够起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作用。

2.2 工作步骤

2.2.1 调查摸底 阿图什市此次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基于阿图什市最新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质量等别评定和地力评价成果等进行开展的。通过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阿图什市现阶段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的数量、质量、布局等进行了调查和摸底。

2.2.2 核实举证 研究区相关部门在经过摸底调查工作后基本掌握了全市尚未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城市周边的耕地状况,对不能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耕地进行统计并且向上级提交了相关的证明材料。

2.2.3 制订方案及组织实施 根据上级下达的划定任务,阿图什市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案。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当地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划定工作。

2.3 工作成果

阿图什市耕地总面积655.78 hm2,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初步下发任务为653.74 hm2,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88.71 hm2,占下发初步任务的74.76%。下发任务中限制建设区内耕地面积为72.08 hm2,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耕地面积为54.09 hm2,占下发初步任务的75.04%。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此次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成后,拟划入的面积与已有永久基本农田之和达到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限制建设区拟划入比例尚未达到该范围内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

3 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新疆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践认为,目前关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3.1 数量难保证

国家规定下发的初步任务总面积中扣除其中已纳入土地变更调查面积后,拟划入的面积与已有的基本农田之和须达到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比例达到该范围内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根据研究区划定成果得知此次划定工作达到了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耕地总面积的60%的要求,未达到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下发初步任务的80%的要求。

3.2 质量参差不齐

阿图什市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为裸山、裸地,难以利用,全市其他土地面积在50%以上,农用地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大部分集中在自然和人工河流域或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带。因此并非所有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地都是高质量、高产能的优质耕地,为尽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而不得不将本区域内质量差、产能低的耕地也划入基本农田范围[5]。因此,阿图什市此次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耕地质量有优有劣,参差不齐。

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4.1 保证数量

划定工作完成后未达到上级下达任务量的地区一般需要进行补划工作,通过后期的补划工作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实现,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界线的基础上适当扩展1~2 km边界,但是不能单纯地向外扩,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扩展。

4.2 兼顾质量

保证数量是首要任务,但是对于部分县市而言,土地资源禀赋不高,土地利用难度大,耕地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如果一味地强调基本农田的数量或者达到初步下发的任务量而进行补划工作,无疑使得拟划入基本农田的质量难以保证。对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地区总量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允许同一地区的其他县市代补。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地区任务总量,也不会因为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5 总 结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理论体系,是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保障[6]。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符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耕地资源,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有效促进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7]。此外,只有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划定完成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才能开展。由此可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之,划定和保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永久基本农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永久稳定的基本农田对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8]。因此,及时合理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对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9]。

参考文献:

[1]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51-254.

[2]陈雪婧.基于GIS的昌吉市基本农田入选决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5.

[3]渠霓,赖亦康.推进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六个建议[J].北京农业,2016,20(3):187-188.

[4]安济文.基本农田划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33(1):197.

[5]彭丹青.基于CA-Markov模型的潜江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邓红蒂.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J].中国土地,2005 (9):27-28.

[7]李自力,余丹丹,辜超.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实施及研究[J].科技广场,2015,18(9):224-227.

[8]钱凤魁,王秋兵,边振兴,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理论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3):22-27.

4.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四

作者:黄新文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03月26日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形势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破解,城乡之间统筹发展格局已初现端倪;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得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态势。有关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资料表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联系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特殊城镇——县城,在其县域经济中的“极核”作用较为明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县城的特点与优势。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县域当中,县城不但是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镇,而且也是该区域所有建制镇中最有特点的城镇。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构成了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空间地理系统。二是它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综合服务功能较强。三是城镇规模扩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较大。四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信息流、物质流、商贸业较为发达。五是发展软环境明显优于其它建制镇。

(二)、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关系。陕西省2009年初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全省近90%的土地在县域,64%的人口在县域。2007年,全省83个县实现生产总值270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近50%(发达省份接近80%左右)。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工业主导产业作用日益凸显,工业增加值占到县域经济的56%,而地方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则主要集中在县城。在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全省城镇化率却只有30%,不少县城虽然是全县最大城镇,人口却不足5万(低于全国县城8万人口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全国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大抵就是这个情形,甚至还有不少地方低于这个水平;虽然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基本上也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县城的中心城镇地位仍需巩固提高。

因此,在研究县域经济特点与现状的基础上,加快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助于正确处理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问题,促进县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对于科学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强化县城的中心城镇地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城对县域人口拥有巨大吸引力的众多原因

(一)居民对于定居县城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居民在本县县城定居比在大中城市更容易找到同乡人,可以乡音不改,乡俗不变,拉家长里短,话桑麻之事,有心理上的依附和安全感;此外,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以县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和习惯,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在人们的心中更容易把县城当中自己心目中的城市,到了县城依然认为自己仍然是“当地人”和“本乡人”。

(二)居民对于定居县城有很好的认同感。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县域内其他建制镇无法替代的优越地位。它作为县级党政机关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所在地,拥有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质量最好的中、小学,以及技工学校甚至中等专业学校,这些条件和资源都是其它建制镇所无法比拟的。根据对于陕西五个县132位市民和农民的街头随机调查:62%以上的人愿意首选进入县城生活,而不是到一般建制镇或大、中城市生活;9%的人希望到大城市,只有5%愿意到中等城市定居生活而且最好是和本县有直接行政管辖关系的中等城市;24%的人仍然选择生活在原居住地。

(三)居民对于县城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满意度。虽然县城按划分标准仍属于建制镇,但它的基础设施在县域内一般情况下是水平最高、配套最为齐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无论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公交、道路桥涵、广场公园等设施,还是医院、学校、购物、娱乐等服务都优于其它建制镇和农村。这使得进入县城的居民无疑感到比较满意,因为在这里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是以前无法比拟的,生活的质量明显高于原居住地。

(四)居民定居县城是对生活成本的选择。一个人要在某一地方生存,首先要考虑生活成本问题。其它建制镇、农村原居住地生活成本可能低于县城的生活成本这是客观事实,但对于一些收入较高的居民来讲,这些地方已不能满足他们长期居住的需求。然而,在生活成本方面把大中城市与县城比较的话,县城的县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住房、租房价格都比较低,物业管理费也会低很多。二是水、电、气价格较低,交通花费也较少。三是果蔬、农副产品等价格较低。四是能够接受较好的医疗与教育,但成本不是很高。

(五)县城居民较容易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人们定居县城之后,能比在原居住地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商业信息,更有条件接受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捕捉更多的商业机会,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就地理空间分析,县境内的任何一个

地方都不会离县城过远,非常有利县城居民回家从事季节性的生产劳动,农忙时回村劳动,农闲时到城里享受城市生活;还可以根据土地流转政策把土地交给别人经营,自己兴办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从事农产品的贸易,在生产、流通领域获得收益。

三、县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器的动力效应

(一)县城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其原材料、劳动力、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促使不少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地方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县城投资落户。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地区的二次产业转移,更是为县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在这些地方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县城工业产值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攀升,工业规模效应和要素聚合效应日益显现。县城对于全县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正在增强。

(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县城第三产业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工业项目不断地进入县城,使之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激增,县城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人们对于餐饮、购物、娱乐、教育、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等第三产业的需求急剧增长。显然,这种变化将为当地创造不少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第三产业的投资者提供较多的商业机会。同样,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还将使农村人口就近进城就业,大量农副产品就近进城销售,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淡化过程,必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县城作为县域物流商贸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县城处于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是承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和桥梁,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异常重要。从商贸流通角度看,县城一方面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地,可以就地消化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县城也是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通过县城这样的承接平台把农副产品批量销售到大中城市乃至全国各地。同时,县城也是工业品消费中心和批发中心:一是县城本身能够消费和采购不少工业品,包括生活消费性工业品与生产设备等生产性工业品;二是向广大农村零售和批发大量的工业产品,并通过较强的物流系统进行及时配送,实现物质流的合理流动。

四、加快县城建设的措施建议

基于对县域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事实的分析,加快县域城镇建设,集中力量推动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县城建设,必将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责任。

(一)、以县城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县域产业化、工业化为目标,制定县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1、树立明确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确立县城在县域中的核心城镇地位和优先发展地位。县城要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搭建坚实发展平台;为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工业主导产业创造生产要素高效聚合的空间地理系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支持;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优质的宜居生存环境。要把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节点、集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网络,构建成为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为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提供“起飞跑道”。

2、要科学地确定县城的性质和规模。首先,要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产业基础、民风民俗以及县城区位等因素,对于县城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其次,坚持以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指导,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模。要充分考虑产业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对于城市化产生的影响,使城市扩张规模(包括人口和建成区)、基础设施的增量、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效率等,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3、正确处理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县城发展战略既要着手于当前发展,又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县城长远与近期的发展问题上,县城建设要首先立足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为县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建设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并给将来发展留足必要的发展余地。树立重点建设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建设理念,不要总想着一夜之间建成现代化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在最急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在街区建设中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不搞“大跃进式”的全面建设;要根据发展的实力,实施“分区规划、分区实施”战略,稳步推进县城建设与发展。

(二)、以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为重点,突破县城发展中的政策瓶颈。

1、找准制约县城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县城建设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设施数量和质量都不

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农村进城人员的户籍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农民子女的就学就业没有得到与市民户口相应的待遇。三是县城的农业产业化的平台作用不强、工业集中度低且规模较小,作为中心城镇规模太小、集约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很高等方面。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突破县城发展的瓶颈。

2、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城建设发展。2009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关于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纲要》、《关于财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构成了系列指导、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全面涵盖了产业、工业、城镇、公路与流通等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不但充分体现出省级政府对于县级政府的行政扩权和新增财政惠及县级的价值取向,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县域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客观要求。

从全国范围看,上述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也是具有很好借鉴意义的。它的实施将极大地解放县域经济的生产力,使县域经济长期受制于县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不足、资金保证不足等问题得以逐步化解,对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县级政府应以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有关户籍制度改革、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发展中心城镇等的操作性很强的政策,理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为县城建设发展提供制度上与体制的支持。

(三)突出县域优势和特色,发展县城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生态特色的宜居县城。要结合县城的地理环境、地形条件、产业结构分布状况,突出地方建筑特色,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布局县城的功能分区。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节约土地的现代人文理念,在尊重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规划手段和技术,实现城市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有机融合;在凸显地域建筑风格,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创造地域特色明显、民族特点突出的县城特有的城市形态。

总之,在现阶段,县城建设的持续发展必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县城建设发展的快慢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把县城建设与发展问题解决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增强的目标就可以逐步实现,这将有助于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城市在全国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均衡分布。

历史告诉我们:县域经济不但是支撑区域经济、国家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 县域经济的支撑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工业文明,试想如果没有大量来源于县域的人力、资源、原料、能源和初级产品,规模化的大工业能实现吗?现代经济发展不正是用不争的事实反复向人们揭示这样极普通的道理吗?如果站在全国区域的视角去审视县城的话,县城作为支撑在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网络支点,它“铸造”的越宽厚、越坚固越能撬动农村的发展,越能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由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和传导,进而推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5.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五

一、城市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不力

1.消防规划滞后,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

一些城市未制定消防规划,有的虽然制定了,但在具体落实的工作上力度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内容粗浅,起不到规范和指导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的作用。城市消防安全规划布局不合理,特别是一些生产车间、仓库和专用码头、车站、加油(气)站、易燃易爆危险品库等被包围在人员密集的市区,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

2.消防队(站)建设不规范,消防道路规划不科学

有的县甚至没有建立消防站,以至于发生火灾时不能按要求在5分钟内到达,到达火灾现场后火势早已失去控制,小火成大灾是必然的结果。

3.消防供水系统不完善,消防通信技术建设落后

一是水量较小,水压偏低,二是市政消防栓间距较大,数量较少,县级以上城市应建消防栓数量远远不足。三是供水管道陈旧,年久失修。

(二)公安消防力量薄弱

在我国现阶段的消防体制下,消防力量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为辅。公安消防部队不仅担负着进行消防监督管理、预防火灾发生的职责,更是扑救火灾、应付突发事件的主力军。我国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已成为阻碍消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消防行政管理缺乏创新

我国的消防管理机制注重行政手段,公安消防监督机构作为管理消防工作的行政机关行使着对社会进行消防管理的职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强化消防管理的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1.管理职责不分2.管理方法单一3.行政审批过滥,程序繁琐4科技强警意识淡薄。

(四)消防监督执法不规范

消防部门在监督执法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1.执法不公正2.执法不严格3.执法随意性大4.执法不廉洁

(五)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

大多数城市居民不能甚至不会使用灭火器,在火灾中没有自救逃生能力,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周围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虽然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最终放弃了履行公民应有的举报义务。有的保安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不仅不能履行消防职责,甚至有的还是火灾事故的直接或间接肇事者。

二、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消防安全对策

(一)加强城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严格落实新城区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对旧城区消防基础设施的改造步伐,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通过对旧城区消防设施的新增及改造,大大降低了旧城区发生火灾的概率,为发

生火灾后的扑灭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完善片区、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增强扑救城市火灾的能力

加强片区联动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共同整治火灾隐患。实行片区、部门联动互补机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预防和整治火灾隐患,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不仅可以有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还可以实现训练场地互补以节约经费,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针对性的装备建设中和训练改革中去,从而不仅可以弥补我国消防力量薄弱的缺陷,也可以从装备建设和技术资源上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

(三)加强队伍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城市消防监督工作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消防监督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坚持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奖惩严明的队伍管理理念,改善生活待遇,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四)强化队伍业务素质,提高执法、应急水平

切实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强化科技意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处理消防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法制意识

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消防宣传辐射面,以多种手段宣传新《消防法》,通过设立固定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出动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以普及《消防法》和传播消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宣传活动,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营造社会关注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消防志愿者的作用,深入主城区的广场、社区等场所采取发放宣传单、讲解灭火器材的使用以及逃生自救常识等形式,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切实提高群众火灾预防能力和应急自救逃生能力,通过一系列宣传工作逐步形成消防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6.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六

——以中国凉都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摘要:本文以贵州六盘水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引子,通过对我国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探索,并总结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经济问题”,如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及市场调节等;“社会问题”如“拆迁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提出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的思想——“以人为本”,使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经济社会问题;对策研究、城市生态、以人宏观效率、微观管理、规划编制

现代城市管理是政府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对城市各项事务的管理,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管理涉及城市运行及宏观效率,城市微管管理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宗旨,更是城市微观管理的宗旨,昆明的城市管理在全国领先,作为微观管理,在适应现 代化城市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同时又必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给城市规划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涉及的城市规模问题、国企改革和村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工业布局问题、汽车工业发展和多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都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研究新矛盾、新问题。在近几年,六盘水市规划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在宏观上做好城市定位及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研究和多层次规划的编制,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使城市得到了有利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管理中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城市规划有管理许许多多较为典型的案例,下面谈的就是这几个总问题。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东部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跨北纬25º19´44“至26º55´33”、东经104º18´20“至105º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地区,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地区;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市内气候冬暖夏凉,常年气温在3~22.0ºC之间,凉都因些而得名。六盘水市境内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为著称,因些又有江南煤都之称。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集旅游与资源为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城没有专门的规划局,更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研究院,只有一个规划管理委员会及城市建设局,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都由规划管理委员会统一实施,以往,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在城市管理方面,政府强制性规定是老大,服从没有商量,在政府的一

些强制性规划下,社会弱势群体数量在增加。

在六盘水市,“城管”这个词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特别是街上小贩、一提起城管,不是胆战心惊,便是破口大骂,城市管理这项工作在市民心中,好像就是几个带大圆帽,穿着黄制服,整天开着车在大街小巷乱打乱砸乱罚现象,而不是所说的城市正常良性发展的保障,不是管理城市各项事物的活动。的确,在中国的现代城市管理中,类似的现象不仅是六盘水,而是中国各大城市在过去均拥有的现象,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城市中的老汉在房屋被强行拆除后,无家可归,只好在原址用油布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为家,而没过多久,城管人员发现即将其拆除了,最后老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跑到政府大楼里上吊自杀。诸如此类事件,还有许多许多,如同样是拆迁问题中的南京夫妇自杀事件,而近来各位河北以上实例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政府在城市管理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法制意识,抛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城市规划中出现违规操作,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至使资源浪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如六盘水钟山区政府的选址意见问题上,政府第一方案完全放弃原政府所在地,将原政府大楼卖给一地产开发商,而在偏离城市中心区10公里以外建新政府,结果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地利,还是人和,均无法与原政府相比,最终放弃实施了近一半的工程又将政府大楼搬回原址,并将工程改建为别墅花园小区。由此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资源上的浪费是一个贫困县1年全县总收入的10倍。

以上问题只是储多问题中的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全国范围内更多,近来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有河北省定州的围攻未拆迁的村民事件。再有,诸如许多豆腐渣工程问题我已不用再举例。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先行官,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及根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造成的经济、资源、人民利益的损失问题,归根结底,应该是规划方案规范及规划法制化进程中的缺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应该法制化,系统化,全面化。

1、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将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加快行政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徒法无以自行”。再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落实,如一纸空文。行政执法就是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性,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管理好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不能搞运动,也不能打战役。我们现有的各项整治专项行动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多,各项整治行动要互相衔接,不能顾此失彼。

3、一座城市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城市管理就是对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操作正确,系统运行稳定,健康,操作失误,则系统运转缓慢,甚至系统崩溃,同样的道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一个正确合理,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

4、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到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系统中的每一个细节,尽理做到管理的全面化,使整个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二、应该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理念,离开这个理念,放弃这个理念,那么城市管理就会变成为城市管理主体单方面的意愿,无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城市管理者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那么城市管理有可能就会出现众多的诸如执法不严、乱砸乱罚等现象,使用城市管理主体在客体中的形象荡然无存。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标本兼治”。管理好一个城市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刚刚组建,因此要加强管理,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展淡化权利、强化服务意识的宗旨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为指导,培养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执法人员,教育其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化、制度化,将行政执法工作文明化、人性化、艺术化,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三、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生态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前期设计工作,在编制前期,应首先对所要规划的城市进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等因素的考察。在规划过程中,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时代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且将其法制化、人性化、加强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城市规划实现规范化、人性化、人与自然的的谐化、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化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及对策方面,近年来六盘水的改观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城市各种农贸市场、步行街,以及公交车与公交车站的改造和城管执法人员的礼貌执法足以充分说明,这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已渐渐走上正轨,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城管队伍整体素质也在上升,城市管理进步了。而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并且将城市规划纳入公众参与中来,将城市地方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与城市改造与城市扩建,及城市配套基础设计的完善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人们的戏言“不愧产江南煤都,衣服全是黑的”。使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资源型城市。

综上所述,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工作要始终围绕“执法为民,服务经济”这个宗旨,依法行政,管理好城市。通过行政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确实将人文的,自然的,历史的,现代的,经济的,生态的相结合,使之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使用之更好的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伊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8-1

7.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七

1 桥梁质量的评定标准

由于桥梁建设花费较大、技术要求高、所需机械化水平较高等, 致使该工程的评定复杂化。随着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 目前有关评定桥梁质量的标准大体分为交通制和市政制, 对于交通制来说, 主要采用百分制来评定桥梁质量, 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实际测量项目、保证资料、外表认证等;而市政制主要分为必要检测项目和不必要检测项目。工序的内容繁多, 在进行质量评定之前需要检查外观。

2 桥梁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

2.1 断桩、裂痕

如果桥梁出现明显的裂痕或者断桩, 不仅影响美观, 还会不利于使用, 还会降低桥梁整个结构的刚度, 进而导致多发工程事故。由于我国普遍采用混凝土来铺设道路, 其裂缝问题也很普遍, 主要受制于原材料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如:不够重视混凝土, 使其长期暴露导致受潮严重而变性;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比, 完全凭自己的经验随意配比;浇灌时没有足够的振捣;拆除混凝土模具之后, 养护不到位, 导致其因缺少出现干裂等, 因此, 需要施工人员按照规范严格进行施工, 不能以经验之谈。我国目前对钢筋混凝土的要求是允许最大裂缝的宽度为0.2-0.3mm。此外, 还需要设计隔热处理;根据混凝土的位置, 选择较为合理的强度等级;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利用合理的计算配筋率, 综合分析材料的性能以及结构。虽然由于材料、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桥梁混凝土结构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缝, 但是对于裂缝需要结合原因跟实际情况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 以确保整个工程完成以及桥梁的正常使用。

2.2 桥梁的钢性材料易锈性

一般而言, 钢筋的使用年限决定着桥梁的寿命, 如果桥梁的钢筋出现严重的锈蚀, 那么桥梁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通过调查发现, 引发钢筋锈蚀的原因很多, 如环境、施工技术、原材料质量、钢材本身受力程度等。治理钢筋的防腐需要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 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防护钢筋的意识, 采用一种涂层的钢筋, 它是在普通的钢筋表层加防腐层, 使其不受腐蚀。这种涂层材料不受恶劣条件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稳定性, 能够确保桥梁的钢筋在使用年限内保持其基本形态和功能。此外, 还可以采用化学手段来进行防护。但是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使得外部环境中具有腐蚀性的物体不能腐蚀钢筋, 能够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对于修复被腐蚀的钢筋, 则需要清除被腐蚀的混凝土, 利用喷砂除锈, 结合实际再增加一些钢筋, 以保证桥梁的钢筋含量。最后, 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桥梁所处位置以及相应的天气气候来进行分级处理, 在此基础之上选择适合的防腐材料。

2.3 桥梁的铺装层容易散落

桥梁的铺装问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 也得到一定的重视, 由于工程处于收尾阶段, 往往会忽视桥梁的铺装层的质量, 只注重表面, 对施工的工艺放松控制, 导致铺装层易发裂痕、散落, 返修周期缩短。而铺面层是直接承压的, 不仅承受车辆的重压, 也承受人们的负荷, 目前我国很多载重车辆和超车现象严重, 致使桥梁的铺面层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重压, 会逐渐散落、破裂, 影响交通的运行。对于铺面层的处理需要合理的规划, 首先, 必须夯实路基的填方, 如图1所示, 将路基填方分为三个层次, 底部主要采用砂砾、碎石和5%的水泥进行混合, 夯实之后, 在此基础之上, 再按照一定的比例灌注混凝土块, 在灌注之前需要铺设软式透水管, 最后在混凝土块之上再浇筑。其次, 对于铺面的施工, 其厚度需要谨慎考虑, 而材料的选择则需要注意其弯曲的性能是否良好, 以减弱铺装层因弯曲而产生破裂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确保所选材料在使用期间不会出现其他问题。然后, 还需要注意铺层材料是否防水, 减少因为渗水而导致的桥梁铺面层损毁。而对于不会因为寒冷结冰的桥梁, 仅选择防水混凝土来进行铺面即可, 对于会结冰的桥梁路面, 则需要在桥梁铺面层铺上沥青或贴式混凝土, 因为它们本身比较柔软, 能够很好的减少裂痕出现。

2.4 施工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调查发现, 很多桥梁道路都是在偏远山区, 生活设施跟不上, 交通不方便, 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需要他们坚定信念, 树立正确的观念, 敬岗爱业, 安心为祖国的道路事业贡献自身力量。但是现实中, 很多筑路人员不能吃苦耐劳, 职业道德素质不够高, 很容易因为小挫折就临阵退缩, 还有一些施工员秉着自己是科班毕业的, 认为自己有知识, 只愿意动嘴不愿意动手实干,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不论是科班出身还是普通工人, 都需要不断学习, 踏实干实事, 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3 结束语

提高道路工程的质量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是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是整个道路交通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桥梁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桥梁道路的正常使用,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利益, 而对于整个桥梁工程的治理, 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设计、施工以及监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修正, 还应重视每个环节的施工以及管理, 保证桥梁的工程质量。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创新, 经济也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渐扩大城市的规模, 其中最基本的路桥规划是丰富多样的, 当然其也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城市道路设施中最主要的是桥梁施工, 问题也多, 如桥面出现气泡、裂痕、蜂窝、断桩等质量问题, 进而影响整个桥梁的使用年限。本研究通过分析桥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 以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权朝仁.当议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拉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13) :313-313.

[2]刘伟.浅谈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4) :191-191.

8.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我国经济在飞快发展的同时,离不开工业的进步,目前已经存在一些清洁能源,但是还不能够对庞大的工业企业群体给予满足。并且部分行业对能源消耗量比较大。当今能源需求量处在上升趋势。因此,我国要对地质矿产勘查力度进行提高,但在勘查时也会存在问题使其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研究这些问题非常必要。

1.地质矿产勘查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矿产勘查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矿产勘查发展的同时,也是其存在着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对矿产勘查工作带来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矿产勘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以下内容。

1.1影响环境。在地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破坏,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的话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如:土地沙漠化。勘查矿区附近的水资源也会被污染,被污染到的水开始四处流动,引发较大的生态问题,对整个勘查矿区带来严重损害,后果严重。如果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较重,就会给周围居民在生活方面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勘查单位必须对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正视,必须勘查中治理,治理中发展。

1.2落后的地质勘查技术。对于我国而言,地质勘查时间相对比较早,但是我国当时的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导致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严重阻碍了勘查工作的健康发展,导致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国外一些国家勘查技术比较先进,我国与其相比存在差距,我国虽然也引进相关技术,但国外对我国出口的先进技术进行垄断,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被国内单位所运用。

1.3导致地质灾害。我国地域十分辽阔,地形地貌都比较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如果发现能源矿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负荷开采,致使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多,不仅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同时给人民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带来损失。

2.地质矿产勘查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地质工作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对其所存在着的问题必须要给予重视,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对矿产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保证矿产勘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针对矿产勘查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主要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使其矿产勘查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

2.1运用计算机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改变,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在勘查工作中已经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利用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计算能力,把工作中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快速收集和分析,并且部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有效应对较为复杂的地质状况,节约大量资源。成立技术收集小组,对国外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以及应用进行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积极引进可以对勘查工作效率提高的先进技术,针对重大技术引进过程中,要形成报告,上交到管理层,并通过审核后,才能够引进,使其能够更好的保证矿产勘查工作有序进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全面发展,如图所示。

2.2制定完善的勘查制度。目前,地质矿产归属于国家进行直接管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矿产资源合理得到充分运用,但勘查工作会存在僵化问题。现阶段要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科学合理的调整勘查制度,只有这样才对目前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可以把勘查工作权限让地方企业参与到地质矿产勘查中,不仅让这项工作具有竞争性质,相关的勘查单位为了处于优势地位,就会对自身的勘查质量进行不断加强,进一步让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得到提高。同时还要制定奖励制度,积极调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质工作健康发展。把环境和一些地质灾害等问题的解决和防治措施编写到制度中,责任要明确,导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和严重地质灾害负责人作出相应惩罚,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做的好应该要给予进行奖励,在能够保证地质勘查工作顺利的基础上,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出现,保证矿产勘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2.3建立起专业勘查队伍。在地质工作勘查的过程中,勘查人员的技术必须要能够满足勘查工作实际需要,如果勘查人员专业素质存在问题,将会导致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无法得到正常开展,因此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必要,同时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等形式,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并且也可以对原来从事勘查工作的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通过邀请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作为讲师,为地质勘查人员讲解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使其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在理论修为方面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应该把理论与

实际进行相互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一些野外教学,进行实地产学研的交流,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地结合,针对性地解决地质矿产勘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图所示。

总结

要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能源资源是其重要支柱,因此每个部门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能源中矿产资源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勘查中如果存在问题,将会对后续开采带来严重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地质找矿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从而带动地质找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建荣,邹倩.试析地质矿产勘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J].城市地理,2015,12(24):114-117

[2]佘延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12(24):156-158

9.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九

以深圳城市森林小群落为例,研究群落个体数与直径、高度、物种数之间的.结构相关性;选用1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以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的综合指数值和排序,描述和比较深圳城市森林小群落多样性差异和水平;提出蓄积指数的概念和群落综合指数K以及应用于多样性比较的方法;指出多样性分析应考虑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并统一可比性标准.结果表明:深圳市各小群落的多样性综合指数K值在3.21~16.65之间,以蓄积水平为Ⅰ级的桉树群落多样性最小,平均综合指数K值为9.11.

作 者:郭泺 夏北成 李楠 余世孝 Guo Luo Xia Beicheng Li Nan Yu Shixiao 作者单位:郭泺,夏北成,余世孝,Guo Luo,Xia Beicheng,Yu Shixiao(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

李楠,Li Nan(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深圳,518004)

10.高三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篇十

1、“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

2、“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3、“克拉克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此即为“克拉克现象”。

4、“心理饱和现象”。进入高三,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饱和现象”。

5、“阴影缠绕现象”对结果成败的过份关注,结果却让人失望。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大考,过度的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了自信心受搓,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种现象暂且称之为“阴影缠绕现象”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家长的言行也会传染给孩子,在这个阶段,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从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适当降低期望值、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不要对孩子过分关注、帮助孩子合理膳食等方面一起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张扬的家长也应该根据她的具体情况给她制造学习的氛围,让她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11.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车载蔬菜市场;模式运作;影响因素

一、“车载蔬菜市场”模式的含义

车载蔬菜市场是指郊区的菜农开着货车,将从田地里采摘的蔬菜运到城市社区,利用社区的空闲用地或者闲置停车场作为免费零售场所,以低于超市、菜市场或者零售店的蔬菜价格卖给市民。车载蔬菜市场是由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发展而来,在北京等地刚开始试点时期,车载蔬菜市场这种中间环节简化、流通环节少的新模式不仅给菜农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居民花高价却依旧买不到新鲜蔬菜的难题。

二、车载蔬菜市场模式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蔬菜供给不稳定

车载蔬菜市场模式主要是菜农把自家的蔬菜运到城市社区销售,而郊区农户大部分都是小农户,种植的蔬菜品种不足以满足市民的需求,每次运送到社区的蔬菜不管是品种还是总量都不足。由于菜农们不定期的出现,给居民也带来较大的影响。该新模式中依然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当前,车载蔬菜市场还处于试点阶段,各个试点区都是菜农通过自己的运输工具把田里的新鲜蔬菜在特地时间运送到指定地点零售。而指定的地点一般都是在社区的空闲用地和闲置停车场,这些露天场所给蔬菜的销售带来不便,尤其是受天气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菜农的出行受到影响。其次,农户除了负责自销还承担着生产的义务,农户无法保证每天都能够在摊位上零售自己的农产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试点阶段的车载蔬菜市场与附近的农贸市场、超市等存在经营冲突,遭到“非暴力围堵”,难以长期经营下去。另外,还遭到当地物业和城管的“取缔”。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蔬菜供应不稳定、车载市场难以长期经营下去的重要因素。湖北武汉市为了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买贵问题,把蔬菜直通车开入社区中服务。刚开始试行阶段受到了居民的喜爱,但是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蔬菜直通车再也没有开进社区。据当地蔬菜直销点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社区设摊不仅被城管赶走,还遭到当地菜市场的“围堵”,导致蔬菜直通车被迫停业。

2.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不足

车载蔬菜市场并没有农产品检验这一环节,而是从田里采摘后直接运到社区销售。通常情况下,菜农地里的蔬菜要经过批发商、供应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每到一个环节,该农产品的收购者都会在质量上进行筛选分类。然而,在车载蔬菜市场模式中,农户直接从田里把蔬菜运送到市场上出售,虽然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但是,农户只是简单的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而难以进一步的对产品的农用化肥、农药的残留物进行彻底的清洗。对于大多数的菜农而言,他们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和总量,往往忽视产品的质量。再加上农民在质量管理意识不足,在品质优良管理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在挑选蔬菜和其他农产品时,在产品质量上具有高要求、高标准,城市居民关注绿色食品、食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问题。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难以达到消费者的信任和偏好,往往也会造成车载市场的“解散”。如在浙江温岭大量的大白菜滞销,当地菜农把蔬菜运到市场上出售,价格低至0.2元/斤,当地居民情愿花高价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购买也没有直接从菜农的手中购买,原因就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不信任。

3.销售区域的环境清理问题

上文已经提到过,车载蔬菜市场的主要场所集中在居民社区的空闲用地和闲置停车场,城市中居民居住的社区都是由物业管理,菜农往往是在前一天从田里采摘蔬菜,而采摘后的蔬菜并不会进行加工,一般都是在出售的时候、消费者购买时加工,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较少损失。菜农在社区对农产品加工,垃圾的产生是必然的。再加上车载蔬菜市场的“不稳定出现”往往会造成“一窝蜂的抢菜”抢菜状况。蔬菜在销售过后,销售场地的尾菜垃圾到处都是,而菜农并不会对此进行清扫。这是物业不愿意让直通车或者车载蔬菜进入社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4.物流运输体系的不完善

“公司+农户”以及其衍伸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传统农业销售模式中的物流运输的任务都是由具有资金雄厚的企业来承受,而不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是农户。不管是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自身而言,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物流运输体系中。而在现实中,车载蔬菜市场模式是由农户或者合作社把蔬菜运输到城市社区出售,农户的生产基地在郊区,离市区较远,蔬菜等农产品具有易损易坏的特性,如果只是用一般的农用车辆进行运输,必将给农户造成严重的损失。再加上,对于农用车辆的拥有量,并不能保证每家菜农都有。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蔬菜农产品供应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总结

车载蔬菜市场模式的运作尽可能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户收益的增加,但是还存在着供应不稳定、产品质量监管不足、场地环境的处理以及物流体系的不完善都是阻碍蔬菜进入社区、菜农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主要因素。农户要从自身找到解决的办法,从源头抓起尤其是在农产品的质量上,加大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意识,在产品检测上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保证给消费者呈现绿色、安全的食品。同时,对于社区的环境问题,在销售活动结束后,菜农要自觉清扫垃圾,还给社区干净、整齐的场地。最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在城市社区的管理和交通尤其是物流运输上,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和财政补贴力度,农户不具备置办一套完整先进的物流运输系统,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车载蔬菜市场是一项利农惠民的政策,需要政府为该试点的正常运行以及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殷丽玲.“农超对接”模式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1(03)

[2]熊会兵.“农超对接”实施条件与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02)

[3]郑明桥.蔬菜直通车为什么难进社区[N].经济日报.2014.2.17(16)

12.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篇十二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然而物理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物理知识内容非常抽象, 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比较高, 但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逻辑较差, 使得物理学习非常困难,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课堂的氛围对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 只是专注物理知识的讲解, 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调, 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 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模糊评价很容易使得评价失去原有的价值与功能, 从而降低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就需要教师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 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凸显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需要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探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阻碍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 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 让学生能够产生探究物理知识的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究, 顺利地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 使实验充满探究性,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 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物理探究能力。

(二) 合理选择问题, 创设利于激发问题的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 并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提问的情境。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就需要合理地选择物理问题, 让学生对物理问题产生好奇心,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需要确保物理问题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在创设情境时, 选择的问题不能够太抽象、困难, 也不能够太简单, 并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设计问题, 确保问题具体引导性和递进性, 从而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问的情境。例如, 在教学“摩擦力”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和摩擦力有关的问题情境, 通过例题让学生探究问题。

例题:如图所示, mA=1kg, mB=2kg, A、B间的静摩擦力最大值为5N, 水平面光滑。现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 当F的大小分别为10N、20N, 求mA、mB的加速度。

(三) 巧用立体评价进行物理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问题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巧用立体评价进行物理教学。首先, 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层次性的划分, 针对这些层次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给学生的进步提供更多的空间, 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其次, 教师需要改变评价的方法, 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进行转变。高中物理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通过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让学生能够结合评价改变学习方法。但是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将物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学生问题的查漏补缺, 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案, 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最后, 教师应该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进行问题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意见, 通过互动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提高教学的质量。

13.离婚诉讼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篇十三

1.起诉前五项准备

(1)取得家人的支持

诚如结婚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样,离婚同样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离婚中相关纠葛的处理以及离婚后安稳地度过转折期,对当事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家人对当事者离婚意愿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一起卷入相关的纷争中。实践表明,配偶一方的家人与对方一齐处子对立面,常常会使离婚矛盾进一步扩大,使很多本该能调解解决的离婚争议无法达成。

为此,家人的正确支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一是对自己的子女提供情感上的疏导,离婚并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对方沟通,从情感上打动对方,协助调解方案的达成;三是当调解无法达成时,从情感上表示理解;四是涉及小孩抚养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人身安全的保护

陷于离婚争议中的当事者,情绪的波动往往较大。特别当一方存在家庭暴力倾向,或者是离婚的提起是由于一方存在其他过错时,情绪的对立往往更为突出。在离婚的商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言语的攻击,甚至简单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屑或侮辱,稍有不慎便会暴力相向。

因而在离婚的商谈过程中,人身安全的保护非常重要。把握此原则,在言语上要尽可能克制,风凉话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理性的谈判与沟通,更可能促使调解的达成。

一旦出现暴力相向时,要及时的离开现场,或是报警求助。若出现伤情时,则要注意到公安机关验伤,保留相关的诊断证明,以备后用。而实践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在离婚谈判中出现暴力问题时,民警会促使双方“痛快”地达成离婚协议,以消除双方的矛盾。

(3)分居的审慎选择

在离婚争议中,若商谈根本没有可能,甚至有家庭暴力等危及当事者人身安全情形时,分居不失为一个避免争议扩大的一个有利选择。

但在分居决定做出时,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好:一是婚是否真非离不可了,分居常会使婚姻处于不可调和状态;二是家庭中的财产是否作了相应的保护,比如财产权利凭证、个人贵重物品及衣物要一起带走;三是小孩日后的生活及教育问题是否一并解决了,或是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分居之后,居住地址一定要保密,别向对方透露,以免对方不断的骚扰,反倒造成自己居无定所。

(4)对方的极端行为防范

离婚的意思提出后,不愿离婚的一方要么出于和好的考虑,要么出于报复心理,常会作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以死相逼,甚至以小孩的人身安全相威胁,有的则扬言要向对方或对方的亲属下毒手,或是向公众揭露对方一些隐私等。

对于这些威胁,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以自残相威胁者,尽是避免与对方的正面冲突,寻求对方的好友(注意,这个时候对方的亲属不一定能帮上忙,反倒可能令对方亲属产生同仇敌汽情绪)提供帮助,陪伴对方一段时间,自己则选择分居。一段时间之后,此类极端情绪往往能消除。对于扬言威胁对方或对方亲属者,这一类行为看似恐怖,实际最好解决。在自己或亲属收到威胁信息时,及时向警方报案,此类威胁常常能够消除。对于要向公众揭露自己的隐私者,一方面要妥善地与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则要明确即便对方宣扬也不能改变自己离婚的意愿。

(5)调解方案的积极启动

调解方案的启动,其实是以上四个方面的总括。一个专业的离婚咨询师常常能把握好离婚的调解步骤,即便调解无法达成,但对于双方矛盾的消除,对立情绪的减弱,当事人心理上的疏导,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解的实施可以分不同的阶段进行,从离婚的提出,到与对方的详细沟通,再具体到离婚方案的商谈,逐渐推进,不要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离婚方案越早做出让步,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但不让步,并不意味着不商谈,在协议的签订时仍可以做出让步,以使离婚手续的办理更为顺利。

2.离婚答辩三大智慧

(1)管辖异议的提起与否

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人情官司仍无法避免。打官司先找好法院的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实际上“关系”的疏通并没有多大意义,很多时候给当事人的只是一个心理安慰。只要当事人一再坚持,“关系”给对方的保障往往难以奏效,毕竟法制在逐渐进步。

在离婚诉讼中,对于被告而言,管辖异议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避免对方先人为主的人情官司,先提出异议争取到心理上的平衡;二是督促法院正确管辖,特别是经常居住地不在户籍所在地时,管辖异议常能获准;三是争取证据取证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无特殊情形时,申请延期审理往往不会批准,但管辖异议的提出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审理。即便当庭驳回,也会有一个上诉期。

(2)离与不离的答辩智慧

在离婚诉讼中,不同意离婚(特别是对于女方而言)常能获得离婚条件上的主动。中国现在的离婚制度,采取的是限制离婚主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第一次起诉通常不会判决离婚。而原告起诉离婚,都是想尽早实现离婚的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被告要能配合,否则第一次起诉常会被驳回。

在此种情况下,原告要想一次就实现离婚的目的,在财产分割及小孩抚养方面就应做出一定的让步。实践中,被告利用好这一点,在权益上多磨出一些是不难实现的。

(3)要求赔偿的答辩请求

离婚诉讼中不存在反诉的问题,这是与一般的民事纠纷最大的不同。对于财产的分割请求,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子女抚养费用的要求,均是以答辩的形式做出,并且不存在先行交纳案件受理费的问题。

注意到这一点,不要被原告的诉讼请求所误导。离婚诉讼并不只审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应该审被告的答辩请求。

3.庭审策略八个要点

(1)增加诉讼请求

离婚诉讼请求出于策略方面的考虑,既可能是为省案件受理费故意少列财产分割请求,也可能是为给被告一个“烟雾弹”,故意少提诉讼请求,让被告放松警惕,在起诉书中会少列诉讼请求。当然,也可能因财产调查的限制,有些财产如银行存款、股票资金等需要通过法院调查才能知道,不得不少列诉讼请求。为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原告可以在庭审结束前的任何时间,向法庭要求增加诉讼请求。

对于诉讼请求的增加,千万不要不好意思为法庭增加麻烦。处理麻烦是法庭的职责所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增加诉讼请求的方式,只需在庭审过程中口头向法庭阐明即可,由书记员作出记录。

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法庭第一次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庭时调解成功,要么是双方和解,撤回起诉;①要么是达成离婚调解协议。

(2)法庭发言简明扼要

离婚纠纷的特性所在,必然牵涉太多的情感纠葛。无论是原告方,还是被告方,都可能有满腔的抱怨要在法庭上一一抒发出来,并希望法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无辜和对方的过错。而法官往往会打断当事人的这种繁复的陈述,要求当事人简明扼要地叙述相关问题。很多当事人一被法官打断,下一步则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得放弃不再陈述。

有经验的律师事先就会告知当事人法庭的庭审步骤,一个完整的庭审过程会有以下十四个步骤,即①原告阐明诉讼请求;②被告答辩;③原告举证;④被告质证;⑤被告举证;⑥原告质证;⑦法官询问原告;⑧法官询问被告;⑨原告及代理人发表第一轮法庭辩论;⑩被告及代理人发表第一轮法庭辩论;⑧原告及代理人发表第二轮法庭辩论;⑩被告及代理人发表第二轮法庭辩论;⑩原告最后陈述;⑩被告最后陈述。

而法官对当事人的询问,一般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发问:①双方如何认识;②结婚登记时间;③婚后有无生育子女;④婚后感情如何;⑤双方发生矛盾的原因;⑥有哪些共同财产;⑦有哪些共同债务。

当然,每个法官的庭审方式会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当事人针对以上情形,阐述清楚相关问题即可。

(3)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离婚诉讼涉及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在庭审之前向法庭提出书面申请,注明拟申请出庭作证证人的具体身份,要证明的内容。

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证明双方的夫妻感情,特别是另一方的过错情况;二是证明双方对外的夫妻共同债务。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常会向法庭提交证人的书面证言,或是向第三人书具的借条等。这些书面证词,在证人不到庭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确认效力。而有经验的当事人常因此而拒绝质证。

为此,若证人的证言对本案事实的认定有关键作用,一定要在庭前准备好,并且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十日内提出。别指望法庭会通知当事人是否要申请证人出庭,也别等到下一次开庭时再申请出庭,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庭要开几次。

(4)申请财产评估或鉴定

对于要求分割的夫妻共同财产的价值双方争议较大的,则要申请专业机构对财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但要注意的是,评估一定要在庭审过程中申请法院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否则,自行委托评估公司作出的评估意义,一般不会被采信,只能是白白浪费评估费。

财产的价值,如房产,可以先至房屋中介公司进行询价。中介公司给出的市场价会略高于评估公司评估的价值。这样,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避免陷于不必要的争执中,尽可能达成调解为宜。若是出现一方恶意将房产转让或是将财产损坏,为追究对方的赔偿责任,则需要对财产价值作出评估。

(5)申请财产保全

在离婚诉讼中,往往会出现一方故意转移、隐匿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形。对此,及时申请财产保全就尤为重要。

但并非在离婚诉讼中就一定非采取申请财产保全措施不可,毕竟还涉及保全费的交纳及担保财产的提供问题。并且,如若离婚请求未得到法院的支持,则保全亦会随之解除,而之前交纳的保全费由原告方独自承担。

为此,申请财产保全要注意以下三个前提:一是有相对充足的夫妻感情破裂的理由;二是对方有可能在起诉离婚后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以后找对方执行会比较困难;三是对方转移财产后,无稳定的职业及收入,以后不便执行。

(6)申请延期举证

对于一些一时无法取得,但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又非常重要的证据,要在庭审之前就向法庭提出申请延期举证。不要等到开庭后,涉及这方面的证据时再向法庭提出申请。这种情况下常会被法庭驳回,而自行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向法庭提出延期举证的申请,要说明证据的具体内容,一时无法提供的原因,该证据与本案事实认定的影响。法庭认为确有必要的,会准许延期举证申请,但会有一个期限,到期仍未举出的,视为举证不能。为此,要注意一时不能提供证据只是因为时间上的问题,还是自己无法提供,必要时应及时申请法院协助调查。

(7)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切忌进行人身攻击,情理结合的法庭辩论常能使法官纠正在庭审过程中的一些有偏差的认识。在离婚诉讼中,法官为防止双方矛盾的激化,一般不准许当事人直接向对方发问,而是采取当事人直接陈述相关事实,由法官询问对方所述是否属实的方式来变通。

为此,在法庭辩论之前,若有相关事实需要法庭查清或补充,应及时向主审法官说明,以免遗漏了相关事实。

一般来说,法庭辩论主要围绕夫妻感情是否破裂,财产如何分割,小孩如何抚养三个方面来进行,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则没有必要再一一列举。我们常要求当事人在这一阶段配合好律师来发言,当事人主要从情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律师则主要从法与理的角度向法庭阐明自己的代理意见。

(8)审阅庭审笔录

庭审笔录是对整个庭审过程的完整记录。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庭审笔录,除了包括前述第(2)点所涉及的十四个庭审步骤的记录外,还有对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身份核实,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告知,以及举证期限、下一次开庭的时间等内容。

由于记录的速度相对于语速而言,肯定要慢,因而书记员在记录的时候常会以缩略或概括的方式记录当事人的发言。稍不注意,甚至有可能将当事人的陈述内容记错的情况发生。因而,在庭审之后一定要认真审阅笔录内容,发现有错记、漏记的地方,要及时要求书记员更正。

14.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篇十四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务,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在运作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劳务派遣三方的权益缺乏保障 目前,凡是从事劳务派遣的,一般都能作到以下几点:劳务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都签订有劳务派遣协议书,劳务派遣机构与部分劳动者签订有劳动合同,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劳动保障的总体法制还不健全,使得劳务派遣在实际运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各派遣机构在具体协议内容和标准上做法不一,二是一些责任问题没有解决办法,三是发生争议也无法解决。结果,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都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具体问题有:⑴ 劳动合同问题

⑵ 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⑶ 跨地区就业的政策衔接问题

⑷ 劳动者的其他权益问题

⑸ 容易发生争议的问题

经营资质没有审批 由于经营地位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其经营资质和经营业务进行审批,可能造成盲目发展的局面。

混业经营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很少有纯粹的劳务派遣组织,大多是以劳务承包或劳务中介为主,兼营劳务派遣。

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型工作的规模和岗位缺乏规范 目前,劳务派遣被许多企业广泛用于各种可能的岗位。有一些比较正规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本企业劳务派遣型工作的规模,并对劳务派遣进行严格管理。它们制定专门的劳务用工管理规定,对劳务派遣三方的职责、派遣员工的培训、考核、劳务费的发放原则和标准、以及派遣员工参加工会和党团活动等作出明确规定。合理的用工规模和严格的管理,使得劳务派遣成为企业的一种有机的用工形式。企业通过建立末位淘汰制、将空出的固定岗位让给派遣员工、把不合适的人员转为劳务工的方式,使企业用工机制更灵活,使劳务派遣成为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用工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节约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15.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隧道施工,涌水,地质灾害,岩爆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山区交通建设都采用长大隧道方式通过越岭地段,特别是在我国西南部;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南横断山脉地带,沟谷纵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这给公路隧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地铁,过江和海底隧道的建设等等。由于隧道施工及运营将穿越不同地层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介质,从而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山体变形、地震、塌方、涌水、岩溶塌陷、岩爆、泥屑流、高地温、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突出等地质灾害,其中以涌水最为普遍和严重。除此之外,隧道施工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的预报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和隧道工程界关注而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实践证明在隧道施工中开展灾害预测预报技术能极大的减少塌方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灾害,既可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又能极大的降低成本,故其在隧道施工中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

1 隧道涌水灾害的研究

隧道涌水是隧道建设中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历来在隧道工程的修建中,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隧道涌水的预测问题,对此进行了大量勘探、试验及分析研究工作。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enry Darcy)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线性渗流定律,为渗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渗流力学研究的序幕。与达西同时代的裘布伊(J.Dupuit)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推导出地下水单向及平面径向稳定流公式,描述了特定条件下地下水的运动状态,裘布伊公式对地下水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是从岩体单裂隙渗流特征研究起步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Bonoubko(1941年)及稍后的Jiomnae(1951年)在实验室用一对平行板模拟了单个裂隙中的水流,验证了单裂隙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立方定律(Cubic Law),即:

其中,q为裂隙内单宽流量,L2T-1;Kf为单裂隙介质渗流系数,LT-1;b为裂隙宽度,L;Jf为裂隙内水力梯度(无量纲);μ为地下水的动力粘滞系数,ML-1T-1;g为重力加速度,LT-2;v为地下水的运动粘滞系数,L3T-1;γ为地下水的容重,M-2L-2;ρ为地下水的密度,ML-3。

2 隧道岩爆灾害的研究

岩爆作为一种特殊的开挖地层的地质灾害,在交通隧道、水工隧洞,在煤矿、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山、黄金矿山,在深埋岩石工程中时有可遇。随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及国内外的地下工程深部化发展趋势,隧道岩爆地质灾害则渐转严重。深入研究隧道岩爆这类动力灾害将成为国际重大热门课题。

有关岩爆最早报道始于1738年英国某锡矿。在欧洲、前苏联、中国、印度等都出现过煤矿冲击地压;在钾盐、铜、锑、铅锌、铝土、铁、磷灰石、徽沪山刀采时均发生过岩爆灾害;在高山峻岭及深部地下开挖的交通或水工隧道、地下洞室也出现过各类岩爆,如瑞典维斯塔输水隧洞、挪威Sima地下电站、意大利格兰萨索公路份勤道,在我国鱼子溪引水隧洞、瀑布沟水电站、太平骚水电站、天生桥引水隧洞、锦平探洞、川藏公路二郎山公路隧道等都出现过岩爆。岩爆灾害的出现,促使人们关注岩爆机理、岩爆预测预报、岩爆防治的研究,围绕岩爆机理各种理论得以长足发展,有G.布霍依诺的“夹持煤体理论”,N.G.COOK.的“岩爆能量理论”,Blake的“岩爆刚度机理理论”。“岩爆冲创顷向理论”则把岩爆性态划分出能量、时间、形变、刚性比四类指标,但工程实用性还较缺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岩石力学发展,从岩爆破坏过程出发又出现若干新假设:失稳理论、断裂理论、损伤理论、灾变理论等。这与满足隧道工程的需要——预测与防治相距较远。谢和平用分形理论对岩爆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岩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目前为止,关于岩爆的发生规律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结论,争论不断不可避免,进一步推动了岩爆领域的研究发展。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构造活动带交接部位,高应力与高能量集中引起的内动力地质灾害显著。我国西北区、西南区、康滇区均属高构造应力值区。西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接近SN,包括NE和NW,显示西域系、河西系、反S形系构造应力场活动特征。在我国东部,属新华夏系构造带的长春—广州地带,各类内动力地质灾害显著,常以地震、瓦斯突出、岩爆、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等形式出现,并具明显的分段选择性。我国为世界上工程岩爆多发区之一。本文从隧道工程及岩爆实况出发,充分利用国内外岩爆机理与破坏过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岩爆进行分类,研究在逆断层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岩爆的预测与防治方法,是地质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小隧道开挖灾害,发展隧道工程又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七虎.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始高潮[J].岩土工程学报,1998,20(1):112-113.

[2]郑玉欣.隧道施工坍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1999,62(2):69-72.

[3]郑道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J].世界隧道,1999(5):5-8.

[4]Kirama H,Fujishimura,Nishimura T.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be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tunneling[J].J Soc Mat Sci,Jap-en,1992,41(463):417-423.

[5]王梦恕.二十一世纪山岭隧道修建的趋势[J].铁道工程学报,1998(sup):32-33.

上一篇:招标书投标书格式下一篇:思考的力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