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2024-08-03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精选12篇)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一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有对原理方法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可以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任务进行测量,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相关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难以胜任,而必须借助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概述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点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目前,笔纸测验在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2.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搜集和表达,而表现性评价可以记录这一过程并能自然的、及时的给予更完整的评价。

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表现性评价中,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在确定了需要评价的表现性学习结果后,再对这些结果用操作性的术语进行更具体的界定。从而来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意义。

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更利于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三、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步骤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步: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级。

(一)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那么可以从中直接选择需要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学习结果。据此对表现性的评价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要求学生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则确定评价目标时,不仅应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甚至口头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以真实世界的情境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实际表现,所以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除了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包括哪些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可以有纸笔测试、识别型测验、结构化、模拟型、任务样本、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六种。一般情况下,纸笔型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应用知识技能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鉴别型测验包含真实程度不同的各类情境:最简单的可能仅仅要求学生识别某种工具、设备、软件并说明其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可能是呈现给学生某个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更复杂一点的可能是让学生识别或测试一个有问题的程序、软件,分析出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是在标准的、有控制的条件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同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操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多用于职业教育中对受训者某种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只有少数对操作的熟练性、精确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模拟型表现性评价力图使评价任务总体上或部分地与现实情境中的任务匹配。例如,在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上网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时,教师设置虚拟的网络环境

并以此评价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操作或利用各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在真实的设备非常昂贵或容易损伤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的各种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各种仿真性的操作等。(真实)任务样本要求学生完成要测量的完整真实任务中的代表性任务样本。真实任务样本包括完整的真实任务中最关键的部分,并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完成有关操作。例如,考察学生“利用某个已有数据库辅助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时,就应要求学生经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包括就某个专题检索、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排序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利用数据支持或驳斥某种观点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最复杂的类型之一,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解决非结构性的现实问题,或制作独特的作品,或两者兼有的任务,其中涉及学业能力、交流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

评价的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但要选择代表重要学习结果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概念的任务的内容。

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1)科学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在文字表述上要清晰、明确,不能带有歧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2)目的性。不同的评价目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完全吻合评价目的。(3)难易适当。设计的问题情境不能难度太大,也不能过于容易。只有难易适当,才能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4)真实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对于纸笔测试中出现的虚拟问题情境,也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评价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真正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真实的。

(三)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是多位教师对同一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增加信度。对于学生而言,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使他们反省自己的学习,并为提高学习能力制定计划。可见,评价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为有效,在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可观察的术语详细界定学生的预期表现,并对评价结果的使用进行

描述。

(2)将操作的观察维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为过程或结果的评价提供清晰、明确的标准。

(4)尽量选择最相关、最真实的任务情境。

(5)当使用结构化的操作情境时,应提供清晰、全面的指导语。

(6)在观察、评价和记录被评价者的表现时应尽量客观。

(7)在各种情况下观察被评价者的表现并尽可能使用多种观察方法。

(8)在观察后要尽快做记录。

(9)使用清晰、相关和易于使用的评定方式。

(10)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计分程序,例如,使用整体性评价来对表现和结果进行整体评定;用分析性计分为教学提供诊诊断信息。

(11)告知学生用以评价其表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2)用其他成就证据来补充和检验表现性评价。

(四)设计评价等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评价等级的确定首先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不同,所设计的评价等级也应不同。如纸笔型表现性评价等级一般有标准答案,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则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可接受、不合格等等级。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机会,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作为当今教育评价的潮流,它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表现性评价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诸如效度与信度低、花费时间长、过程烦琐等劣势,而且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设计技术不成熟等缺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表现性评价替代其它一切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要配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妥善灵活地运用它,最好能将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苗逢春

[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二

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保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评价模式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1. 全面发展与英语学习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英语学习不再只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训练,也不再只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张华,2000)。根据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外语教学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在科技教育层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生活、工作、学习、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的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等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各项素质都表现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之中,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进行评价,也应该通过语言行为进行评价。因此,英语学习中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策略的运用。通过语言运用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对策略的掌握、对文化的了解,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因此,评价应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

2. 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差异

全面发展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前提下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表现在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多元智力、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学习评价中也同样要关注这些差异。

(1)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身体运动型、听觉型;独立学习型、合作学习型(王蔷,2003);分析型、整体型、综合型;场依赖型、场独立型;思考型、冲动型;辐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陈英和,1997)。全面发展同样包括学习风格的优化,学习评价要照顾到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

课程设计所依据的入口水平为同一水平,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在过程性评价中及阶段终结性评价中要照顾到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而不是最终结果上。

(3)学生多元智力的差异

根据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人们一般都具有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吴志宏,2003),但是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语言学习追求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自然也包括多元智能的发展。英语学习所培养的不能只是言语—语言能力,同样也必须使学生在逻辑、节奏、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内省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评价同样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使评价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4)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学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中的投入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同。要保证有效教学,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融合型动机,激发内部动机,降低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评价还应该体现动机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的评价应该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它最早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提出并得到运用的,而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教育测量学家才开始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同时具有真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特征,指向学生的发展,属于发展性学习评价。首先,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体现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所依据的表现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及策略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既注意过程,又注意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不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主要评价对知识的运用。

1.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情感、知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不只表现在语言上,同时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没有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就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不只是集中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道德、策略等各方面。

2. 表现性评价倡导多元的评价方法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测试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有量化评价,又要有质性评价;既要有测试,又要有观察和表现记录;既要有同步评价,又要有后续评价。所有评价数据都可以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根据功能的不同和所记录内容的差别,档案袋可以分为展示型档案袋和文件型档案袋、最终成果型档案袋和过程成长型档案袋(Linn&Gronlund, 2003)。表现性评价的成长型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档案袋,对学生的成长记录、阶段成果记录及最终成果记录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升学选拔提供参考。

3. 评价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及评价活动都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到评价材料的收集及分析反馈。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多元智力、学习背景、学习风格、语言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也不可能按照同一速度、同一模式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和轨迹会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评价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

5. 表现性评价以标准参照为主

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此采取标准参照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常模参照的方式,以减少评价的甄别特征,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分析其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不是凸显同学间相比之下的进步。

6. 表现性评价注重与教学相结合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评价与教学的结合表现在评价活动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于教学的紧箍咒。教学中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任务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中的表现,通过分析其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策略发展、语言能力发展,等等。

7. 表现性评价与评价性测试

表现性评价要求终结性考试采纳评价性测试的理念,而不是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以往的测试内容以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为主,口语能力涉及很少。听力只是录音选择,阅读只是检查学生信息判断、信息转述、推理推论、词义猜测等方面的能力,语法和词汇多为知识的考查,写作缺乏真实性,完形填空无法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性测试在内容上要取消语法和词汇的专项考查,改为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增加口语测试,加强阅读、听力、写作的真实性。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点,增设基于录像内容的听力等方面的考查。试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语言技能,又要照顾到情感、文化、策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使测试真正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

当然这种评估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评分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评估,如何掌握标准,另外,评分还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并且这种评估费时费力等。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成功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在目前各种评价理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宗旨,这样我们的评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在改革学习评价的同时研究如何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评价与测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tiggins, R.J.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 1987, 6 (3) :44-42.

[2]Gardner, 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for the 21st Century.Basic Books, 1999.

[3]Genesee, F.&Upshur, J.A.第二语言课堂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Linn, R.L&Gronlund, N.E.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7]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8]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三

一、创设任务是前提

设计表现性任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自己的评价目的。在评价目的确定后,教师应确定评价的内容。例如,《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描一描书本上的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量一量自己或同桌的腰围和头围;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学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什么是周长”,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这个任务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探究,学会对操作方法、测量工具的选择,更深入地认识周长的概念及其应用,从而使教学更加和谐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低,设计任务时不能太繁难。

二、任务分析是基础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安排控制能力、结果呈现能力等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有利于学生对任务整体把握、有序推进、科学实践。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不丰富,教师应在任务制定后和实施前,给予学生具体、细致的指导分析,为学生顺利实施任务作铺垫。如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课,下达了上述的任务后,还需向学生做些指导和说明:如描物体的周长时应注意“一周”的意义,量物体的周长需要哪些工具,与同伴合作时应怎么分工等等。

三、跟踪实践是关键

表现性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来源于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反应。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实践进程,捕捉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而要结果与过程并重,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与情感,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作出较真实的评价。如一个组织形式、一个操作技巧、一个实践结论,都应该成为老师评价学生的依据。教师观察得越细致,能透过一些现象看到内在本质的东西,对学生的评价就越有说服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去测量树干、大厅柱子的周长。我给予指导和跟踪实践,最后才让他们把测量方法、过程、结果与感受以数学日记的形式上交,并分项进行评价,而不是像改计算题一样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就一锤定音。

四、评价标准是保证

立足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结果三个方面对学生予以评价。教师实施表现性评价时,要确定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反馈性、真实有效性等功效,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了解自己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思维方式的正误,合作意识的强弱,从而发现不足,修正错误,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数学表现性评价实质是一种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表现性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方式,它体现了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功能,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在数学创新能力、数学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四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本文章的研究重点。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促进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水平的提高。整合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设计要坚持四个原则:发展性、多样性、多元化和过程性。发展性指科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多样性指评价方法要多样,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和自我学习效果评价,多元主体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过程性是指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以日常性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持续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则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对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演示,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获取所需信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更强,也比较容易对课堂气氛进行控制。比如小学科学中对于《火山和地震》这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是针对火山现象进行讲解,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熟悉环境,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课件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现象对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条件研究其形成过程,把地球的自然现象搬到课堂,使自然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地壳运动有了具体的认识,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较高。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评价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很难到达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辅助实验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保证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还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预先设定并解决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增强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操作性和准确性。

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小学科学重要教学环节就是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敢于质疑和求证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更加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促进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比如“如何设计防噪音房间”“怎样自制乐器”,并以此作为科技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题,成立科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多媒体查找网络资源等相关背景资料,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和交换,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获得的成果、产生的疑问放在班级网站上,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助指导,甚至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课堂

展示。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协作、讲授和演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评价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电子成长档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期情况提供了依据,这也是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等等。利用电子成长档案可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其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由结果向过程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评价中,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范围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忽视课情境图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不是小学科学教学最好的资源,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结语: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测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实现评价效果的量化直观。教师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把教学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0,08.[2]丁志川.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5.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五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评价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评价;小学科学;新课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学校教育阶段仅仅是学生人生的开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一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一个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年级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推动、不断体味,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树立起向上的自信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对创新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乐在其中的钻研,会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一个基本前提是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有 1

空间发展。开放性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如用实验操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技论文等多样有效的评价手段,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冒尖争优。

一、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

在以往的自然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参与评价者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色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角色,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体性的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传统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定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标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功效。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学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

二、批评性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才有兴趣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他们才能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发现和领会科学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我以教学《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而不再是过去的强调学生准确地掌握人的身体共分成哪几个组成部分就完事。

三、单一性评价与多样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例如我在所教的班级中每期评选出特级小科学家、一级小科学家、二级小科学家每个月可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彰,如科学理论星、科学实验星、科学设计星、科学创作星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热情高涨。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行。

四、结论性评价与建议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

在科学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以往单纯的鉴定、证明而变为导向、发展的评价功能。在科学教学中,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随探究活动同时进行。如三年级以观察动物生活、研究动物的各种特点为主线设计了探究活动。学习初始,可以开展前测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学生原来读过哪些关于动物的书,关于动物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有多少学生对动物感兴趣,是否有观察动物的体验,有多少同学对动物不感兴趣。通过前测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的表达、绘图等技能。在以后学生饲养动物并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的评价,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活动后期教师还可开展后测活动,组织学生对一个学期有关动物多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如回顾原来自己对动物的问题,了解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发现、有哪些困难得到了解决、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等

等。这样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收获,还使学生带着更多、更有趣的问题结束这学期的学习。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建立有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取得改进教学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周期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教学不断开放、革新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6.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六

江苏省兴化市西鲍初级中学 申家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就要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学生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表现性学生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等是现代学生评价方法。然而现行学生评价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作者的点滴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英语教学 学生 科学 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环节,同样也是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是广大英语教师历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经过多次的反复,不断创新,不断升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施行,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如何进行学生评价指明了方向。

一、评价观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故应当更新评价理念,改革评价的体系。

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就是要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其教育评价观上应完成六个转变:1.教育评价目的从“选拔”转移到“发展”;2.,教育评价方式从“他评”转移到“自评”;3.,教育评价的客体从“智育”转向“五育”,从“产出”走向“效率”;4.,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5.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两者的结合;6.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从“武断”走向“灵活”。

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与进取心,培养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激活个体,唤醒创新。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其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学生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要发挥学生在学生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性评价不仅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更多的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评价的方法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评价亦是如此。因此,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常见的学生评价方法有下面三种:

1.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师应借助于以前的成绩记录、摸底考试、智力测试、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要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教师应借助于平常作业、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

为了使形成性评价有机的融入英语教学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课程学习活动评比、学习小组评价、全班集体评价、学生互评、作业评价、建立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等非测试型课堂评价方式和平时测验等测试型课堂评价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内容除关注学业成绩以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及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还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比较广,概括性水平比较高。它可以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选拔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终结性评价通常与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的焦虑,因而备受人们批评。但适度的焦虑可以起到提高学习的质量的动机作用。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反映出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它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可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也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动力。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它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标准作参照,从而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明确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有无差别。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3.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也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外来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和社会。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要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定明确而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要以促进学生达到目标为根本目的。因此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以《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各级课程目标为依据,明确各级评价内容,对各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评价内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检测上的种种弊端,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实践、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可以给学生评分,也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但重点在其后。课堂上的评价领域应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追求多样性的答案。教师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应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评价的标准数量不宜太多,表现评价的工具可以直接借用也可自行编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宽度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此而外,教师还要设计表现性任务的条件、情景和观察的次数。

(三)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在英语学科课程评价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亮点。它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 3 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用于收集学生作业,通常为学生的较好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他们所完成的作业中,选出比较特殊的几份,并且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加以反思。它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思考他们学到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档案袋内还可收集课前预习笔记、优秀作业及优秀试卷和作品、学习小结或反思、探究活动中最深刻的解题方法。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首先要与评价目的联系起来考虑,确定收集材料的类型要与评价内容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收集的内容是什么形式和类型并不重要,只要能描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发展的价值,与评价的目的相关,就可以收进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的评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成长记录袋中所收集的材料评分,即分项评分;二是对成长记录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能够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证据,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受到鼓励。

三.现行评价方法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一)现行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然而我们现行的评价工作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应该加以重视: 1.激励的导向性与实效性不强

现在不少英语教师开始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1)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激励有表面化、形式化倾向(2)只谈表扬,不谈批评,评价走上了另一极端(3)奖励方式一味求新,学生产生浮躁情绪 2.“等级制”和“成长记录袋”操作困难重重(1)等级制的困难

小学平时采用“等级制”来,而在统一考试和教育质量检测考试中都用百分制,小学生不能适应。在评语的书写上,评价项目多,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量很大,评语越写越少,雷同的多,作用降低了。2)成长记录袋的困惑

一、袋中成长记录没有很好的与学科相结合,缺乏目标和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冲突。袋中的材料五花八门,使用 范围较大,但由于个人喜好不一,易产生分歧,影响了它的使用。三,时间、精力的加倍投入,让教师、学生负担加重。

四、成长记录袋的管理困难。一所学校也有近上百成千份记录袋,在哪保存,谁来管理,如何管理,还缺乏通盘考虑。3.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家长、学生对新课程理念还很陌生。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而家长、学生的不理解。在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却忽视了对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的必要指导,从而影响到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的质量。农村里还有许多学生是留守孩子,家长不可能参与学生评价活动。新课程实施后,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并以好的分数作为成绩记载。于是,好学生常会埋怨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几次考试后成绩与他们差不多,或超过他们。不少学校怕麻烦,也没有组织多次的同类型的考试。4.配套机制的落后

(1)中、高考制度改革缓慢

中、高考制度的存在让老师们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做。到目前为止,中、高考从内容到形式较以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一卷定终身,一分之差就会名落孙山,是完完全全的甄别功能,实实在在的知识比拼,真真切切的结果评价,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评价体系与高中阶段的旧评价体系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

(2)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滞后

学生评价改革与教师、学校评价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然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已经滞后于学生评价改革。严重阻碍了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穿新鞋(教材改革)走老路(观念陈旧、分数第一)还在严重影响学生评价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学生评价的建议

如此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要求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日常教学评价,应做到启发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教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积累对学生观察的资料,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和不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优缺点运用启发性原则,给以适当巧妙提示。委婉评价,点拨提醒,指点迷津,都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学生评价要有针对性原则,教学评语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依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兴趣爱好、个人习惯等给予不同的评语。

2.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力,完善“等级制”与“成长记录袋”(1)完善等级制

针对等级制实际内涵不稳定的情况,教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帮助家长、学生认识等级制内涵的多变性,在编制试卷时力求试卷难度稳定,保持平衡,并可根据各次试卷的实际状况灵活划分等级。在评语的书写上,教师要在日常评价高质量的前提下,写出有质有量的期末评语来。针对教师担心学生不适应分数制的情况,国家可以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使用等级制,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测试卷也应为等级制作好榜样。(2)完善成长记录袋

建议进一步细化,将其分为这样三类:作品成长记录袋、过程成长记录袋和进步成长记录袋。作品主要取自学生平常的作业而非额外的作业。评价时可以结合班队课、家长会,尽量不占用额外时间。

成长记录袋的管理,现在可由家长、学生来管理,平常放在家中,评价和展示时带进学校。英语教师要做好英语学科记录袋的指导、检查工作。今后,学校应有专人管理,辟出专门场地放置,要增加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尽快普及成长记录袋。

3.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兑现多元化评价

要让家长、学生真正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实效,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鉴于当前实施方法有限的情况,笔者建议:

(1)家长参与评价的方式:①建立家庭学习档案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学生准备成长记录袋,让家长在家中看到显示的进步,也让家长和学校联系交流有了具体依据。②家长批语 即家长把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写在作品上,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学生会感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在增长。

(2)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①调查表 教师设计的针对学生某方面情况,采用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达到反思的目的。②信件 让学生通过交笔友或与父母通信的方式(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来提高自评能力。4.加快完善配套机制,优化学生评价改革环境

中、高考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考试本身和考试制度。高等学校、高级中学招收新生时除依据考生成绩,还应考察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他必要的辅助考试,建立或完善优秀生特长生推荐制度。

开展对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实验,优化学生评价改革环境,推进新课程各项评价改革工作,让教师们觉得课程改革是他们职业发展和体现生命价值的一次重要机遇。还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增加教师改革动力,广泛宣传评价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课题小组.2003.小学等级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 . [3]Scott G.Paris,Lindak.Ayres(美).2001.培养反思力(袁坤译)[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4]周卫勇.200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吴钢.1996.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 .北京:学林出版社

7.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七

一、表现性评价的优越性

表现性评价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应用, 尤其是对于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 表现性评价能够很好地指导实验过程的展开。表现性评价简要来说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 例如实验操作过程、数据分析过程、结论推理过程以及结果论证过程等, 评价者会仔细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 随后给予其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表现性评价有着其独有的优越性, 尤其是对于实验教学而言是非常实用的。一方面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能会比较复杂, 涉及的物理实验无论是在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或者是实验操作上都较为烦琐, 为了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 教师必须关注整个实验过程, 而表现性评价教学法正好非常强调在具体的、真实的教学中给予学生们相应的评价, 因此, 这种评价方式是很合理的。另一方面, 表现性评价较为细致, 可以单独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过程展开。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表现性评价单独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也可以独立的评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实验教学以及评价内容细化, 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实验水平的提升。

许多高中物理实验都可以结合表现性评价展开。例如, 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实验教学时, 实验原理可以归结如下:采用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发生变化时, 我们设法控制某些参量不变, 而研究其中两个参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是物理实验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本实验的参量有F、m、a三个参量, 研究加速度a与F及m的关系时, 如图1, 我们先控制一个参量,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要求先控制小车的质量m不变, 讨论a与F的关系后, 再控制砝码的质量不变, 即F不变, 改变小车的质量, 讨论a与m的关系。在确定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后, 我会让大家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们在展开实验设计时, 我会充分观察大家的表现, 无论是选取的实验器材还是各种实验器具的组合等, 我会充分留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能力学生才能够迅速设计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步骤。在给予学生们学习评价时, 我会充分采取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模式, 我会有意识的结合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的各种表现再给予学生们综合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不仅理论依据更为充分, 也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二、表现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在结合表现性评价展开高中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时, 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表现性评价重在对于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评定, 教师不能仅仅看到学生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或者数据是否准确, 也应当关注于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例如, 学生如果在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新颖且合理的实验设想, 或者在实验操作上非常标准, 即使最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不是太准确, 学生的这些优秀表现也应当得到充分肯定。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闪光点, 要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实验表现, 这种评价理念才是更为适宜的。

某次实验课上我列举了如下问题: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长度关系的实验中, 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所用的钩码每只质量为30g, 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 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 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将数据填在了下面的表中。 (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 取g=9.8m/s2) 试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在图3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所受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图线, 说明图线跟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 我会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 尤其是学生们会怎样利用这些数据, 会怎样在表格中绘图, 这些表现我都会相应记录下来, 并且给予他们教学评价。无论学生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否准确, 我都会对那些分析问题非常仔细认真的同学提出表扬, 因为他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8.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八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仁爱版英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19-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学习,在初中仁爱版英语教学中就体现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又称“绩效评价”、“表现性评定”,是指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观察,来评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世界观和责任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它更系统地衡量着一个学习者使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特别是在仁爱版七年级英语教材中,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这种表现性评价就更是不可多得的,学生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仁爱版英语教学中,这种自豪感推动着刚踏入七年级的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切不可无视或压抑学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对表现性评价在仁爱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了以下的探讨。

一、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这二个表格可以充分的展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其中2—1用实例表明了表现性评价涉及的不同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四个领域;表2—2通过对评价方式的对比,从而得知表现性评价不同于客观性测验、论文测验等。

综上所述,表现性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以给学生评分,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但其重点是在后者;

(2)比较关注的评价领域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回忆与再认,而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设置真实的情境问题,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脱离现实情境的抽象问题;

(4)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比较复杂,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加以解决;

(5)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甚至追求答案的多样性;

(6)学生比较费时费力时,付出的时间代价较高;

(7)它容易受评价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价结论的主观性较强,信誉度较低。

二、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步骤

表现性评价在仁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等级。

(一)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英语课的不同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尽相同,要因势利导,作出符合评价目标的规定,(1)测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3)促进个性化教学;(4)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以“Unit 3 Getting Together”这个单元中Topic 2为例,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讨论各自的家庭情况。

(二)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通常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这是用来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程序、关系以及思维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设计和实施,在英语教学中是常用的形式。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仁爱版七年级上Unit3 Getting Together中Topic2的SeetionD时,有如下几种任务型1、绘画式任务学习familv tree,让每人画一家谱,然后互相交换图画,通过向对方提问,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称呼及其信息。

(三)表现性评价标准制定

仁爱英语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是我们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遵循怎样的评价目标。比如,我们一旦确定要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或“理解主旨”的目标后,下一步就要明确,怎样才算有效,怎样才算理解,学生必须根据什么标准来解决问题或展示理解。如果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只有评价目标而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描述,不能说明哪些是优秀的、出色的,哪些是差的、需要努力的,你就既不可能指导学生去如何学习和评价,也不可能对他们的行为或结果进行评价。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标准有别于评价目标,它是对评价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当然它也不同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位于表现性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之上的更高层级概念,它是我们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的依据,而表现性评价标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就写作能力评价而言,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英语的规律出发,着眼于最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最基本的能力,而且着眼于写作能力发展的层次性,分别从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加以细化和界定。

(四)等级评价设计

实行英语等级制评价,有助于消除分数带给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帮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可将英语口语评价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四个档次,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向教师申请重考,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可以给学生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同时可激励学生向更高的一个档次进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优秀: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开口说英语,且语音语调准确、优美,语言流畅,语速适当,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良好:要求学生能大胆开口说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速适当,能正确使用所学语言;合格:要求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提问和回答简单问题,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适当。这个等级主要是为鼓励性格比较内向,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大胆开口说英语。

如:在教授九年级Project English(仁爱版)unit 6,Topicl提问题时,一名学生作出的回答:

T: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Yes.I do

T:Which TV program d0 you like better,CCTV News 0r Animal WoAd?

S:I would rather watch Animal WoAd than CCTV News,

T:Why?

S:Because I can learn a lot about animals from Animal World,Some of the animal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cute,

T:Very good,Thank you

虽然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可以仿照课文的对话回答问题,但举手的学生却是性格内向成绩不太好的一名女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would rather…than的句型,笔者认为很值得对她表示肯定。

这种等级评价比较简单又易于操作,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智力潜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相应的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方案与案例

(2)表现性评价案例

案例背景:学会画树状家谱图

这是胡老师以七年级仁爱英语Unit 3 GettingTogether中的Section C为新授课内容,教学内容以康康的家庭成员分布图为例,要同学们按要求各自画出自己的家谱图。胡老师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呈现一个家族的图片,并写上英文名字,让学生认识。然后,胡老师给每个同学起一个英文名字,代表家庭成员,之后,同学们再按英语国家的习俗站好,排成家谱图。2、看屏幕,听录音,选出人员分布的位置。3、胡老师随意读家庭成员的名字,学生按相应的位置迅速站好,一直到组成一个家谱图形为止。4、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画自己家谱图,以此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

我深刻地认识到,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课改的仁爱英语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从内涵上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息息相通。尽管它有着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对老师要求高、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相对较差等不足,但在中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它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评价制度的一种补充,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也为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这些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更有助于教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王晓文主编:《新课程学生发展新评价》开明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马云鹏:《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评价理论与实践,2003年4月。

[4]胡小萍:《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江西教育,2004年2月。

[5]李永、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1月。

[6]王燕春

9.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篇九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从 2000 年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只停留在观点译介和理论探讨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如何将表现性评价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流程。本课程以“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的结合为核心内容,着力探讨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嵌入”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评价标准,判断自身与标准存在的距离,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内化”标准,自觉“接近”标准,逐步提升写作水平。本课程旨在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特点及操作方式。

2.了解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借助案例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学习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注意实验校与本校实际情况的差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理论,即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基本原则、操作方式。

2.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评价维度。

3.准确理解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分级表述。

4.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流程。

5.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深入思考如何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验。

专题讲座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

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

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

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价评价维度 项

作搜集列纲修改加工 过素材 起草

内容 表达 文面

对象

明确

视角详略写独特 得当 作书写美观 材料语句结格式规范 真实 生动 果 标点正确 发散词汇

合理 丰富

感悟

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

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

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

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

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

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

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

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

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

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

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

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

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

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

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

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

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

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

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

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

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

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

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

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

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

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

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

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

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

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

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

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

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

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

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

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

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10.活动表现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应用 篇十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理念。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的评价方法,它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是落实“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有效方法。

一、活动表现评价的作用与特点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实际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制作概念图等,从中表现出他们在理解与技能上的成就。也就是从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将理解与技能应用于真实世界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其根本特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给学生排位次,贴标签;活动表现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因此,活动表现评价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为测评的重点,过程与结果并重,凸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在评定中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活动表现评价方式因为提供了最大的表现舞台,使每一个同学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由此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生欣赏自己的成果,并因此增强自信心。它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表现记录,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的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纳入到评价的视野之中。当学生认识到纸笔测验的分数不再说明一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可以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质量。

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做出评价。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活动表现评价至少可有下述三个优点:涉及较高水平的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可促使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让学生表现出创造、设计或做某些事情的能力。

二、活动表现评价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斯塔佛比姆(D.L.Stuffebeam)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评价的标准必须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注重过程与实践的评价形式,它的价值取向应与新课程的理念相一致,实现从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取向的转变。在活动表现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明确目的,讲究方法,注重实践,确保评价的有效实施。

1方向性原则。朝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是选拔、诊断、教学、管理、还是促进、发展;被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什么方面的发展;评价的项目是单项还是综合;是追求惟一标准的绝对评价还是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是认知性评价还是对科学素养的评价,„„这些都是评价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评价的目标应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评价的标准偏离正确的方向时,评价活动不仅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干扰、破坏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性原则。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对评价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从本质上看,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结论,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评价活动中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不能体现教育性原则,评价活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

3客观性原则。评价主体必须尽可能客观地了解评价对象,在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的判断。评价过程中,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的各个方面,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从全局的观点来评价局部问题,评价的结果就会更加客观、公正,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交流功能,使被评价学生的信心倍增,奋发向上。

4主体性原则。这是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对被评价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出判断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理性评价和实证评价等。以质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主要以描述性方式呈现。

三、活动表现评价的应用与实施

活动表现评价的应用体现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有学生的活动,就有活动表现的存在,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辅导、实验和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阶段性总结等。对这些活动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交流、小结,老师评价,建立评价档案袋等形式,达到评价的诊断、发展与激励功能。

1课堂活动表现评价。课堂活动表现包括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合作精神、总结交流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整体活动表现记录评价表,每堂课让学生谈谈收获,及时反馈,先让学生自己确定,应该选取课堂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项目,并让学生自己确定评价标准。比如,积极发言,想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静心听取别人意见等等。就大家公认的有助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方面,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写一个评语;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评价给每位组员一个评定;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每位学生一个评定。当然,也可以量化成分数,乘以一定的权重,得出总体评价值。该项评价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教师的观察和评价这样三个方面。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少一些知识传递,多一些激励思考,放弃一些想当然的控制方式,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暴露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表现评价将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养,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评价效果。练习辅导评价。课后学习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学习笔记的形式,记录学习内容、自己的认识等,如知识性内容学习中学生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和资源;课后感、实验报告、单元知识总结、学习状况分析;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认识的改变等。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采用分组互评作业的形式,经常组织组员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状况、交流学习笔记,进行自我评价并评价他人的学习笔记;小组长定期检查,修正内容及评价结果;教师定期抽查,做出评价。作业!小测验可由学生写评语(包括优点和错误原因分析),并修正自己每次做错的题目、错误的原因分析,教师抽样重点反馈,并实施整体和个人定性评价。实验和实践评价。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为解决内心的疑问而开展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学生完成方案后,老师审查评定。然后让学生按照可行的方案,去开展实验或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价,或对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写出记录报告根据记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学生恰当的反馈,予以激励和促进。这样的评价,由于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关注的不完全是能得多少分,而是能否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解决自己的疑问。

4探究性学习评价。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因此,活动表现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准备实验探究方案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中,学生互相评价探究方案的优劣,提出意见和建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能力体现一目了然。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这种自由发挥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对不同处境和需要的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促进了个体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利于把评价变成一种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参与、充满乐趣、有潜力就可以发挥、有能力就可以创造有个性就可以张扬的一种教学活动。

四、活动表现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设想 评价工作面广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勇气;对其中不完善、不成熟的部分要积极引导其质疑,帮助其解决;对其中合理、有新意的部分,要及时反馈表扬,并引导其探索。因而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考核过程中的工作量大,需要教师集体合作进行评价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由他评向自评!互评的转变。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培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活动过程评价,教师要面对很多学生,这可能带来主观随意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全面性。因此要注重活动记录的真实性,活动记录中应该有学生的原始记录,以供确认,结合课堂的真实观察,及时评价。因势利导,不拘泥于形式。在确定学生的活动表现时,以学生各方面的相对值为基准展开评价,对学生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强调把各种表现都变成量化的成绩、对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注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开展学习和评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平时的发言、探究性的小论文、小发明、小创作等。平时的评价中效度是主要的,信度是次要的。

1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十一

在课堂上,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定。我们知道,课堂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反馈,课堂的气氛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可以同时伴随着收集、解释和综合信息的活动。在这种实施与评价并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卷入各项活动,教师在进行评价,学生也在进行评价。教师通过随机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及时改进语言进程和语言行为;学生应通过目标评价和合作评价,在一种缓进但却有效的行为实施过程中,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一、自我评价

有效评价要求学生的投入。这种投入使他们能主动进行反思,也使他们能肯定自己学习的努力,并看到改进的必要性以及进取的可能性。首先,学生需要理解自评的重要性,需要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目标,在整个自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同学的支持。

在自评的开始阶段,学生可以从学习的一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逐渐建立一套自评方法并掌握自评的技巧。例如,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基本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写作前是否思考,选题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会写开头和结尾,句子是否完整等。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阅读、听说和言语交际能力进行自评。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语言能力就可以获得一种基本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逐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自我评价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随时引导。

为了让学生有效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具体制定各项评价标准,如:优秀口头表达的构成要素、优秀阅读理解的构成要素、优秀写作的构成要素、解决问题的构成要素、体现良好合作精神的标准等。要做到这一点,仅仅进行文字陈述是不行的,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具有语言表现特点与要素的实际范例,并让他们能够真正“见到”或“听到”这些范例。这样,学生就能够知道“优秀”作品是什么样子,进而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比如初级写作要素构成:planbefore write,wnte about real things,write stoneswithabeginning、middleandan end,ask others to read,writeincomplete sentences,leave space be-tween words,make your handwritingeasy to read,etc.

学生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后,需要获得机会应用这些标准,对实际作品进行评价。首先他们可以以小组形式对范文进行评价,然后开始独立的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精彩之处和问题所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弱点调整自我学习的目标,教师针对学生的弱点和需求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加以改进,使课堂指导更有效。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应鼓励学生多思考,使他们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待自己学习成果的态度;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经历及成果,帮助他们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二、互相评价

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有效评价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因为它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来完成。例如,我们可以让几个学生评价一个学生,每一个评价者为某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写评语,重点在优点以及改进的建议。反过来,被评学生将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目标。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可以参照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是否积极参与老师或同学组织的教学或学习活动;

·对课堂作业的理解、完成情况;

·与同学合作的情况;

·注意力是否集中;

·听说读写技能的进步幅度等。

评价过程是系统化的,同时又是个人化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

学生互评的成功和学生自评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逐步增强“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能学会信任,并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合作和向他人学习。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忧虑和困扰,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多层面的:他要示范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管理学生学习;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他还必须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确定目标,组织学生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教师评语应该简短、具体,并具有针对性。评语应包括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可以将评语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以便使学生获取诊断性信息。教师评价还可采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或采用学生行为评价表或评价量表以及座谈的形式。这样,教师、学生共同协作建立起与学习目的、学生个人需要以及整个班集体需要相适应的评价方式。

四、合作评价

在行为表现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成长。各种评价方式结果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了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师——学生合作评价是建立学生档案过程的一部分。

学生档案(student portfolio)是收集学生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而形成的属于学生个人的记录(Puhl,1997年)。它包括:收集(collecting)、反思(reflecting)、评价(assessing)、精选学习作品(doc-umenting)、思考(thinking)和评价(evaluating)(Gottlieb,1995年)。学习档案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走进学生和教师视野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档案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学习档案内容是否清晰、全面地反映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2.是否有具体范例;

3.是否体现学生一个阶段或一学期所学的知识;

4.材料是否组织得好;

5.是否整洁易读;

6.是否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等。

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能对自己一个时期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评价。同时,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有机会不断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在期末,他们得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一段时期内的最佳成绩。

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教学评价中,教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倡整体语言教育,强调整体教学和整体评价,而不仅仅是微观的技能训练路子。教师不仅是《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施者,还是自己与学生学习、计划和活动的环境创造者。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不应该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应该是积极的、自我指导的学习者和评价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成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善于分析和运用、富有批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人。

1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篇十二

一以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落实德育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以常规管理为核心, 电化教学为支点, 努力将学校打造成高原信息化第一校,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爱国、守纪、乐学、阳光, 具有现代视野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别是在西藏, 培养出的学生如果不爱国, 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不维护祖国统一, 那怎么能说教育是成功的呢?所以提出了“落实德育首位”和“爱国”的办学理念。在现代教育起步较晚的地区搞民族教育, 教师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用陈旧的方法教学, 怎么能实现教育目标?学生不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仅仅靠学校的几年教育, 怎么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所以提出了“乐学”的办学理念。总之, 现在的办学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实践的具体阐述。

二以教书为中心, 实现育人与教书全面进步

目前, 教育领域存在一个误区:只管业务, 不问政治;只谈教书, 不讲育人。德才兼备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德”就是要坚持育人, 加强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其他工作无可替代的。实践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 教学质量必然下降。“落实德育首位”“始终以常规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实现育人与教书的全面进步。

三统筹规模与质量、常规与特色、农牧区学生与城区学生的和谐发展

1. 统筹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规模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规模的质量不叫发展, 没有质量的规模也不叫发展。规模上不去, 就意味着受教育的学生数量少;质量上不去, 就意味着学生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 应选派骨干教师到农牧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始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常规工作, 以实现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

2. 统筹常规与特色协调发展

校”的理念。常规工作坚持狠抓不懈, 特色工作坚持不断创新。常规工作, 管理者容易放松, 导致常规不正规, 因而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总结常规工作经验, 出台常规管理办法, 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常规概念, 如教务常规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教科常规四活动—以老带新、教研活动、老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政教常规四坚持——坚持法制讲座、坚持谈心制度、坚持家访不间断、坚持教师承包寝室。这些做法已深入人心, 不用天天强调, 自然有人负责。

特色工作无止境, 要敢为人先。经过实践证明的确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应该长期坚持, 实现特色常规化的转变。我校的特色工作主要表现在电化教学方面, 主要任务是开展培训, 推广先进技术, 拓展运用领域, 创新利用形式, 惠及全体学生。

3. 统筹农牧区学生与城区学生协调发展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各县农牧区和昌都镇城区, 要充分认识农牧区学生和城区学生的差别, 深入分析他们的学习特征和基础, 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前提。农牧区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稍差, 基础较弱, 视野不开阔, 但学习态度端正, 勇于拼搏, 注重感情。教育可以方法为主, 以情动人, 教育目标要定低一些, 以基础题为主。城区学生则与之相反, 可以知识为主, 以理服人, 教育目标要稍高一些, 以中档题为主。只有认清他们的特征, 确定合适的目标, 运用不同的方法, 才能促进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促进师生与自然和谐、教师与学生和谐, 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促进师生与自然和谐、教师与学生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之一。我校实行了教师承包寝室制度, 教师深入住校生中了解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学习成绩等, 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情感态度等。这样有利于师生沟通, 促进教学相长,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才能进一步推动实践并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与实践,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校工作中来,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学校中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以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要以教书为中心, 实现育人与教书全面进步;要统筹规模与质量、常规与特色、农牧区学生与城区学生的和谐发展;要促进师生与自然和谐、教师与学生和谐, 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表现,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工作模式和方法创新下一篇:幼儿小班美术课教案详案《打扮太阳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