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之我见(精选14篇)
1.社会公德之我见 篇一
社会纪实报告
——社会诚信
这些天,展开各大报纸,翻开各大杂志,敲开各大网站,一篇篇刺人心痛的文章迎面而来。“工业明胶变药用胶囊”“立顿茶包含高毒农药”“蒙牛牛奶含高致癌物”这一件又一件的报道无不摧残着我们的身体;“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债务筑高台”这一连接一连的报道无不摧毁着我们的市场经济;“陌生人不敢救”“老人不敢扶”“重病不敢救”“路人不敢搭载”这一串又一串的事件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不是文明古国吗?我们不是诚实守信的炎黄子孙吗?我们的诚信何在?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诚信这个字眼?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抒写诚信?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然而现今的社会却好像不怎么明白这个道理,诚信缺失到处可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 个人诚信缺失。它大量的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
2000年3月13日,被告人于嘉义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令闻街198号的商品房(该商品房商业网点门市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系沈阳市华侨房屋开发建设公司为还工程欠款而抵债给于嘉义的)卖给张桂玲后,在明知房屋已卖出及原始房屋产权证的房号(196号)是错号的情况下,仍用该房及错号房证作抵押,骗取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市金锋支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人民币130万元(银行扣留10万元作为到期还款的保证金,被告人实际获款120万元)。被告人骗得贷款后,仅返还人民币10.45万元,余款拒不偿付。
而相对于于嘉义,古人孟信却做得很好,他虽然身陷窘迫之中,却依旧批评儿子欺骗买者卖病牛,并坚决要回病牛。古人尚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我们不能以诚相待,以信相交?
第二,企业诚信缺失。它主要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蒙牛,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个创造奇迹的品牌,一个标榜为人类健康奋斗的品牌,却做出了许多为人唾弃的事。2009年9月 蒙牛等品牌液态奶被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4月 陕西18名学生喝蒙牛牛奶后食物中毒;2011年4月 陕西251名小学生疑食用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10月 蒙牛1个月曝3起问题奶。这样的一个奇葩,一个样板工厂,如今却成了祥子工厂。他们把人们的健康置于不顾,他们的良心何在?他们的诚信何在?
第三,政府诚信缺失。它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
据报道山西长治市拟任命的副处以上干部中,有2人系14岁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举例:王瑞,男,1982年10月生,长子县人,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4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市政协办公厅综合科长,拟任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李艳珺,女,1982年2月生,晋城市人,1998年10月参加工作,2002年12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市政协学联法制委办公室主任,拟任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真不知道这些神童是怎么完成大学学业?又是怎么从公务员那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我不否认这世界有天才,但天才扎堆就不免让人怀疑了。他们凭什么进入政府部门?凭什么为人民服务?政府的相关官员在为自己的子女谋福利时有没有想过老百姓?有没有想过政府公信?
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件大事,觉得只要还有诚信,缺失点不算什么。觉得孰能无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诚信的缺失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第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既然诚信缺失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诚信呢? 法律方面的建设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机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良心谴责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客观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各种非诚信行为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和惩处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感受到任何不守诚信的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时候,竭诚守信才会成为一种风尚,诚信原则才会逐渐深入人心,诚信机制才具有其基本功能。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与债权法、合同法与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信用的有关法律机制。
政府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诚信机制建立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的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其次,政府是经济组织诚信工程的最有力的倡导者或推动者,政府是公众的机构,也只有政府更适合于作为诚信结果公正性的主要监督者;再者,政府及其相关执法、管理机关具有对假冒伪劣商品交易和欺诈性的交易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与惩罚的职能,对社会诚信的维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本身还存在各种职能不清的问题,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在诚信机制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还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信息数据开放度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本身不健全,缺乏失信处罚机制等。因此,首先要分清和履行政府应尽的各项职能。要尽快地使政企分离,政府不能插手、干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为商业提供服务上,把力量集中于市场环境的管理上,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起好诚信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个人特别是对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尽快建设出良好的信用政府形象。
商业行业方面的自律
就商业企业方面而言,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都还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此,要加强企业内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进行商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诚信资源的价值,正确选择竞争方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提升自身素质。要使商业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责,自觉建立商业企业的诚信自控机制,做到自觉地诚信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社会方面监督管理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商业诚信是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必然的举措。各银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对商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把握、控制,预防问题的发生。新闻媒介、消费者都应该加入到这个监督管理的行列中来,以完善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全社会对商业诚信的宣传引导应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也将使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好转。
2.社会公德之我见 篇二
一.社会保障税征收益
1、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某些问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其原因在于它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筹资总量严重不足、保障水平低, 筹资经办机构责任不明等。如果实行社会保障税制就有很多优势:一是具有立法层次高、规范性强、公力大、纳税人权利义务清晰、易征收管理、统筹层次高、可获得充足资金、运行效率高等。二是抑制寻租行为, 减轻百姓负担, 避免职能交叉, 利于监督审计、统筹和发放使用。
2、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税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由于我国还没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 而目前的社保费用征收模式难以覆盖全民。相比较而言, 经过法律程序的税收更具有稳定性, 可以用税收的强制性解决缴费方式的欠缴问题。
二、社会保障税的弊端
从表面来看,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缺乏, 征收社会保障税似乎有一定的有利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事实并非如此。首先, 雇主需要支付更高的劳动力成本将刺激雇主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其次, 我国现在在劳动力极度丰富, 在此条件下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最终结果是劳动者负担增多, 并且实际工资水平将下降。这两种效果相互作用将最终导致就业紧张和雇员当期福利下降。我国讨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问题。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开征社会保障税对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问题并非是很有效地手段,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加剧目前的困难局面。从税收拉弗曲线原理分析, 在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 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将使得工资水平不断下降, 劳动力需求不断缩小, 社会保障税税收收入会减少。结果就是社会保障税税率居高不下, 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另外社会保障税对投资存在影响。
三、社会保障税之我见
1、现实状况: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前提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全、还存在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会遭遇很多难题。首先, 不可能形成多等级的纳税体系。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全国各地的征收水平和保障标准是否应一致, 还有待解决。此外, 还有养老保险原有的空账等问题。
2、法律缺陷:
从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看, 我国目前仅有一些零散的关于社会保障的法规和规章, 这与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统一性要求以及它对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影响是极不相称的。而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 如果要开征社会保障税, 应制定社会保障法, 明确参加社会保障的各主体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 把社会保障的各方面在法律上加以规范, 保证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
3、真的有必要征收吗。
根据资料显示, 我国政府国民收入从1995年到2009, 政府的税收增长了10.2倍, 在积累的基础上, 但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同一个14年当中增加了2.2倍, 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7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大饼越做越大, 经济成长越来越好, 但是收入的分配还是不公平的。所以国家通过税收积累的资金和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比例失衡。因为中国的私有资本在五十年代的时候都是国有化的, 目的就是通过国有制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由此可见, 百姓辛辛苦苦交的的税款, 真正达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又有多少。如果现在征收社会保障税, 就算由于费改税并没有加重百姓负担, 但是把社会保障基金归入财政这个“大堆”, 在相当多的人大代表尚且看不懂政府财政报告的现实背景下, 其后果会怎样, 实在无法预料。
总之,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建立, 即具有很强的刚性, 因此, 在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 不仅要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 而且, 必须特别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坚持低水平, 逐渐实现广覆盖, 以避免出现福利国家已经出现过而我国自身可以预见的危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话题也逐渐提上日程。本文结合理论要点和现实状况出发, 对于社会保障税的益处以及弊端进行分析, 同时对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开征必要性,弊端
参考文献
[1]、Kai Wang, Bing Guan, Yan Hu, Com-pletelyD istinguishingI ndividualA —Genome Chromosomes an d Their Karyotyping Analy-sis by Multiple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Genetics.2008, 178 (2) :1 117—1 122.
[2]、Wang KB, Liu SH, Song GL et a1.Chromosome painting via FISH to Gossypium hirsutum with gDNA of its putative diploid aneerstors as probes.Chromosome Science, 2004, 8 (4) :150—154.
[3]、Wendel JF, Cronn RC.Polyploidy and thee volutionary historyo f cotton.Advances in Agronomy.2002, 78:139-180.
[4]、Zhao XP, Ji YF, Ding X.Plant Mo1.Bio, 1998, 38:l 03l一1 042.
[5]、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 2001.
3.社会分工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各从其类;社会公平;社会合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指出: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查其定义,分工是指按不同技能或社会要求分别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作。在我看来,分工就是“各从其类”。我们不必高呼:中国梦、我的梦;不必宣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更不必炫耀:我是胸怀祖国、胸怀天下。只要各从其类、各尽其职,就是在实现“我的梦、中国梦”。
一、分工产生社会公平感
纵观社会各个阶层:农民春耕秋收、教师三尺讲坛、学生博览群书、商人拉动经济、领导运筹帷幄等等,有些看似微不足道,有些统揽全局,但这都是社会分工。试想,农民工走进教室教书、学生下海创业、商人田地里种田,我们的社会将是怎样的凌乱。也许三年、五年之后,他们可以重新适应各自的角色,但不可否认,我们将损失一大笔机会成本和沉默成本。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行为。
上帝没有让我们获得其他的生存方式,说明这是我们在社会中最佳的方式。有些想法、有些言论,前提都是我和他是不同的身份,或者说,谁都无法预料如果“我”变成“他”,结果会是怎样。所以基于社会分工,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社会公平感。
二、分工使社会高效运行
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把组织的任务、目标分成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乃至各个人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这无疑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也许,分工的前提有独裁的成分,但有些时候,独裁即是最有效的工作手段,我们不妨认为,一个领导者的独裁,也是社会对他分工的体现。但是当社會中的人都能够各从其类的时候,独裁自然消失,因为大家都知道并且履行自己的职责,民主自然产生。
社会分工的结果,大大减少了时间的转换成本,简化劳动,节约劳动力,对提高社会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逾越分工利弊相行
当一个人在做一件非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内的事的时候,总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面影响。
小言之,好多同学在大学都会参加一个学生组织,大一作为干事,看到自己的部长工作辛苦,会想着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分担点;大二作为部长,看到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会情不自禁地过去指导。这些都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但一旦做了,有人会说你负责、有集体意识,有人会说你越权、不该管的也管。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任何一个组织的发起者,都怀揣善的本意,只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工作方式对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尽管存在分工,只要是对组织有利的,逾越分工未尝不可,但必须有度。
大言之,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经典名著《道德情操论》,这一举措同样引起社会争议。有人说,温家宝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一名政治家,应该做领导人的事,道德问题交由哲学家、教育家来解决。因为作为总理,他有别人无法拥有的权利,国家宏观政策、法律问题是社会对他的分工。也有人说,温总作为总理,自身是一位政治家,同时提倡全民道德,法律、道德两手抓未尝不可,毕竟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在我看来,温总的举措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做好自己分工内的事情,然后涉足其他领域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做好一名政治家的工作。
四、分工与合作相行不悖
就生产企业而言,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其生产线成为流水作业,每个劳动者只需考虑自己眼前的工作,无需考虑产品组装。恰恰在这一过程中,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采购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间需要密切配合,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生产线也需要合作,否则无法形成零件、部件、产品的组装,更不用说拓宽市场,增大销售额了。任何一个制造业、服务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工作前提是分工、宗旨是合作,二者相行不悖。
就像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丈夫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妻子需要服从于丈夫,让他感受到在家庭中的存在感;然后夫妇彼此尊重、关系和谐,共同来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这并不是说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只是这样的分工更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家庭呈现出女强人男煮夫的趋势,但这毕竟是少数。整个社会在男女比例几乎均衡的条件下出现A女D男,就已然说明这个问题了。
小至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大至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权衡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两者是利益共同体,相互制约、相互发展。
五、结语
只要有社会存在,分工就必然存在。基于自己的视角看整个世界,偏差误解不可避免。所以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而公平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跨越分工的界限需要由一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勇于接受各种声音,但一切都要把握尺度。同时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比其他物种有语言的天赋,言语的沟通决定了在生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
4.和谐社会之我见 篇四
(一)社会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 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这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原则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促
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大幅度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整个 社会的居民生活水平。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 凸显。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分 配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 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民主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障
。在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民主法治。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 主法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不容讳言的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民主法制建设 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一方面某些地方和环节未能很好地回 应公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也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在法制建设上,立法受到部门利益 的干扰,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有些法与法之间互相矛盾;执 法中行政执法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导致行政作为、不作为、过度作为的随意 性比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 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针对我国社会现 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在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把握当前,从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 不和谐因素入手,探索有效方法和机制,加强薄弱环节,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入手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 解决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最佳方案是深化收入 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总结国内外构建“橄榄型”
分配格局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现行分配格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我国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以深化改 革为根本推动力。在我国只有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够消除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各种制 约和阻力,才能推动“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二是“提低、转中、扩中”,即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中相当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以此 来扩大社会中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三是通过调整产业、行业、职业结构,使能 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职业数量逐步增加,从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作用为补充,同时发挥好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调 节作用,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二)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
5.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篇五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6.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我见 篇六
在大一下半学期短短的三次形势政策课的学习中我逐渐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下我上网查询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多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我更需要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仍旧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荼毒。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非主流”就是一种不正常的颓废态度,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以至于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来。再比如网络上风传的凤姐、芙蓉姐姐的事情,别人把她们当成笑柄和谈资,但她们却乐此不疲,真不知她们是勇敢还是厚颜无耻。又或者今天出来个家虐,明天出来个腐败,小到谁闯红灯被罚了款,大到又有谁不堪重负跳楼了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社会主义道德缺失;更有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发展需要,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正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和谐,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纠正,才不至于让那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作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约束力,它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和美好。别的不说了,就说我们青年大学生本身。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换言之,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他们不仅可以很好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误入歧途。不仅如此,小到青年大学生,大到整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价值体系的指导和敦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历史的必然性的。
青年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对这个群体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它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社会需要公平,因为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做人要自尊自爱,要以博爱的心去对待他人,就像地震中那些不顾自身安危救人的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与周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与他人团结合作,不能做损人
利己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它还会让我们了解整个社会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不只是在为自己努力,也是在为我们身边的人努力,为我们的后代努力,我们肩上有很重的责任,我们要肩负起这份责任。所以当我们响应环保、低碳时,我们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让我们知道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问题,在遇到原则性问题时作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好的决定。但是如果不能这样,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这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像温家宝总理一样,即使拖着疲累的身体,也要飞到受难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的同胞。
7.体育教师社会保障之我见 篇七
2007年, 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 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就读的政策, 这项政策一出台, 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教师与其他职位的工作人员相比, 每年有固定的两个长假;并且近年来教师地位逐步提高, 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 体育教师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较其他学科教师的社会保障却显得相对薄弱。对此, 本文就体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一些思考。
1 体育教师接受的社会培训不足
学校体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体育、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二是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三是懂得体育运动的非专业人士。由于体育教师的层次结构不同, 即便是同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授课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在《中国教师报》专刊上, 袁光仁曾这样谈体育老师“现在体育老师手上只有关于各年级的课标, 没有任何教科书本, 上课的内容、活动和形式都要自己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设计。面对每周四节体育课, 既要避免内容单一乏味, 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 上好体育课多难啊!”由此就需要通过培训为体育老师提供不断充实自己的途径, 满足日益增加的授课要求。而作为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体育老师提供的培训机会远远少于为其他学科的老师提供的。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师职后培训的目标是“经过15年或更长时间坚持不懈努力, 建立起一支足够数量、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 为形成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年龄、专业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部提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和业余、自愿、短训为主”的教师职后培训方针。20多年过去了, 我国教师队伍有了大幅提高, 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体育教师资源断层现象。
很多地区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由于当地培训机会缺乏, 对于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更是十分珍惜, 甚至不远万里也要到北京来参加培训。而其他学科, 如语文, 数学, 英语等, 各类的培训却是多如牛毛, 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学科培训。相比之下, 针对体育老师的培训需要得到更多的扶持和发展。体育教育确实应该和文化素质教育摆到同样的高度。而体育教师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 不仅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 更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身心能更好的发展!一个在职体育教师如果不参加继续教育, 自身就得不到发展, 也就无法适应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 就更不用提能够教育出多么全面发展的学生了。
2 体育教师接受研究生继续教育的机会不足
几乎所有教师都知道, 获得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深造机会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目前, 对于在职教师来说, 接受研究生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全国统考, 然后通过在职半脱产或全脱产学习来完成;二是研究生课程班, 即无须入学考试, 宽进严出, 英语、政治和部分专业课通过全国统考, 并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后, 才能拿到研究生学位证书。而对于体育老师, 这个机会显得格外可望不可求。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条件限制, 开篇已经提到了体育老师的构成, 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 文化水平, 特别是英语水平成为了难以跨越的门槛。据了解, 目前全国体育院校对本科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只有2级水平, 而对于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则要求有4级以上水平, 并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的统一考试。另一方面是文化学习时间不足。由于体育教师中不少是运动员出身, 从小就参加运动训练, 连年的比赛和高强度的训练迫使他们放弃了部分文化学习, 即便是工作后也很难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
3 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难
对于有了一定工龄和工作经验的老师, 职称晋升是提高自身待遇的有效手段。然而对于体育老师, 学历、科研以及外语水平却成为晋职的“瓶颈”。上文已经提到了体育教师的学历以及外语水平, 而对于职称评定来说, 同样要通过全国职称外语考试, 同样难倒不少体育教师;二是评审正高职以上职称的问题, 据调查, 多数高校对于评审正高职称以上的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有些学校对副高职称的评审也是如此, 尽管有的教师可以得到破格提升的机会, 但是多数教师确实很难晋职。三是科研成果关, 这点对正高职称要求较严, 一般学校评正教授要求“主持过科研课题”或科研经费要达到一定数量, 对于一般科教师而言, 或许这样的条件不算苛刻, 但对于体育学科教师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据调查, 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取消了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 这种做法会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暂且不说, 单就这样, 晋职又成为了体育教师苦恼的事。
4 体育教师退休待遇得不到充分保障
在教师的社会保障中, 教师退休待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 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教师法的这一规定, 突出了教师在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应待遇问题, 使之成为一项明确的法律制度, 今后不论国家关于退休退职待遇的规定有何变化, 教师都依法享有同样的待遇。然而这项法规对于体育教师, 特别是退役的运动员教师来讲却不那么有效。相比其他科教师, 体育教师退休后疾病的发生要比其他科退休教师高出很多, 原因是早期的伤病在人生后半期会反复发作, 因此花费的医疗费、诊治费等相对其他教师也就高很多。而当前医疗保障体系按照退休教师平均水平制定, 其公费部分对于一般退休教师或许一年还用不完, 但是对于体育老师, 很可能会超出, 部分学校注意到这个问题, 会根据教师贡献和家庭条件适当补助, 但是多数地区却没有这个人性化措施。
据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小学的教师工作中,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甚至占到某些主科的70%左右, 可见其工作的繁重程度。尽管如此, 体育教师们却并不计较太多。某位体育老师这样看待自己的职业:体育教学让我们不必置身于空气混浊的教室中, 可以更多地享受大自然清新的气息;我们可以与学生一同游戏一起欢跳, 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年的锻炼也令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身材, 也得到其他科目教师的羡慕和赞美。最后他还骄傲的说, 体育教师喜爱交友, 待人随和, 体育组内总是笑语盈盈气氛活跃———我们是校园里最“阳光”的人群!
8.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篇八
一、积累关爱心
“亲情、友情、人情”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然而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中,在习惯了被人关爱的孩子中,让他们如何去关心爱护别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道德因素,让他们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去爱别人。比如,《和睦的家庭生活》一课,叙述了家族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父亲爱护子女,子女更应该孝敬父母,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才算是孝敬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点滴小事说起。例如,洗碗、扫地、捶背、叠衣服……一件平常的事情,一句短小而朴素的语言,体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爱。通过此项活动,让孩子的心灵随着点滴小事而成长,学会了尊重家人、友人,逐渐形成了较为宽广的胸怀。
二、树立自信心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产生了盲目崇拜“洋货”“洋人”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的内在因素,由远及近地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人类古老文明区》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古国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孙子兵法》成为中外兵家必读之书到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外国早1000多年……让学生从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近代的仁人志士,补充讲述了冯如在美国边工边学习,制成了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美国人想高薪聘他,他却拒绝了,一心报效祖国。学习这些知识,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代有伟大的科学创造,在近代也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科学成就。只要我们从小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就一定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三、增强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就是处理分内应做事情的心理。从小的方面来讲,教育年龄较小的孩子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课的教学作用。例如,教学《顾客与售货员》一课,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位文明的顾客,什么样的顾客才是文明的呢?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扮演生活中各种性格的顾客,让学生在观看、评比过程中,明白了有礼貌、主动排队、表达清晰的就是文明顾客,为他们的社会行为指清了道路。再如,教学《我家的亲戚》一课,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要礼貌热情。从大的方面来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中外伟人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马克思树立了“为全人类谋幸福”。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事迹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较为深远的责任感。比如,在教学《奋发图强 振兴中华》一课时,通过地质学家李四光、“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资料,让学生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从现在起,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责任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9.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我见 篇九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我见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完全靠政府的.财政支撑已成为历史,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大势所趋.高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应放在饮食服务、学生公寓管理及提高后勤人员素质上,既要以提升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又要确保师生食宿安全,不断使高校后勤社会化迈上新台阶.
作 者:安广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刊 名:商业经济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年,卷(期):”"(5)分类号:F287.5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 改革 进程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十
中大工学院
汪磊
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最新,最系统,最通俗易懂的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从三个层面解读了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它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十二个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化抽象为具体。我们作为中国当代大学身群体的一员,有能力,也有责任实践这十二个词。在我看来,若想真正实践好社会主义,成为一名热爱祖国、追求科学、包容开放、不断进步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这十二个词,个人都可以实践。以下我将就富强、民主、法治的个人实践谈谈我的看法。并会就整体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我的见解。
梁启超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富强看起来是国家层面的东西,可是须知,一个富强的国家不正是由她那富强的子民所建设的吗?践行国家富强,并非形而上的东西,也并不只是上层建筑的构想。事实上,个人也应信仰之,笃行之。信仰国家的富强,不是比之以前我们确实强大富有了,然后似乎有一种享受当下,自满自得的心态。信仰国家富强,是纵使如今的中国存在贪污腐败、浓郁雾霾,有黑心商家、冷漠路人,我们依旧相信这个国家一直有如清晨初升之红日,存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相信这个国家会改善自身不断进步;相信这个国家终有吏治清明、鸟语花香,有与人为善、天下大同的一天。什么是我们的信仰最有力的支撑?答案便是我们笃行我们的信仰,使国家富强。何谓笃行“富强”?答案即是要提升自己,并以己之所能做好本职之事,建设我们的国家。
在中国对民主的定义中,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而在有些西方学者的眼里,民主“在于,通过大多数居民有机会参与竞选,选出政权的主要领袖”,虽然世界上对于民主的定义说法不同,但似乎都认为民主是针对群体而言的。在我看来,个人也可实践民主,但是个人实践民主的方式,是要让自己有民主的精神。如今的社会,民主不只存于国家决策,小至班级班委的选举,也要民主。试问大学生中,有多少人对着自己的选票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呢?以我身边举例,我发现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或是对这种东西意识淡薄的不在少数。民主的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也不是象征性的“被民主”,更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双方意见不一时,“存在即是敌意”。我认为,我们作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较高的思想见地,应当培养出民主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包括尊重及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还包括如伏尔泰所说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即:尊重与重视他人的民主,不论他是谁。
还记得一篇文章《在怀疑的时代里依然需要信仰》,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2012年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很受震动,“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中称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中国,由于重宗亲,重血缘。因而古代约束中国人的大多是“道德”、“人情”,而非法治。虽然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法治社会,但是这种“人情大于法治”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今天的这片土地上,“混个脸熟胜过按程序办事”、“潜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政府审批到医生手术,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感觉应该不会坑自己的熟人,而不愿相信秉公办事的陌生人。现象存在已矣,怕的便是人们都不再相信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一词,我们想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绝对不能不相信法治,在中国这个向来重视人情的国家,相信并践行法治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重视法治则是重中之重。法治,看起来是一个制度层面行政层面的东西,实则是我们每一个人行事的一种准则。时常听人说西方社会办事讲规则讲法治很文明,而中国社会则潜规则盛行。事实上,当潜规则降临于你时,你是否敢于说不呢?当潜规则惠及你时,你是否能果断放弃利益呢?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人情大于法治”的批判,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批判。我们想要一个讲究规则讲究法治的社会,那么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便有责任信仰法治、践行法治。这种信仰不是说说罢了,而是在行为中,看你是否能够以之为准则。
有些人认为,当代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努力学习,刻苦学习,进步自己后再报效祖国。诚然,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想要使国家富强,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主力军的我们确实需要扎实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要说的是,人不是一台只会学习的机器,人是这个社会群体中有思想有灵魂的一员。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能将眼光只局限在学习上,而应在学好的同时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与人为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自己的社会素养。俗言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这个道理。
在我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对不仅是践行其所提炼的那十二观念那么简单。事实上,诸如“创新”这样的观念也是我们身处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所必须重视及需要培养的一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观念,而当她与当今世界现状,与中国梦乃至与个人处境相结合时,应当会视具体情况而定,而这种具体情况,应当不是这十二个词汇就能全部概括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实践这一理念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这十二个词,我们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发展,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实践准则,只要这种变通与发展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只要他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一切都可以。
11.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做到"以生为本"
1.课上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2.课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实际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特点,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展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管会中的职位,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班级自管会成员。自管会的工作由全班学生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由自管会负责。
2、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六个学习小组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在竞争和帮助中共同提高。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组的组规和奋斗目标。组规包括课堂、纪律、卫生、作业完成、成绩目标、各种活动等各个方面。
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即小组轮流管理班级。轮到管理班级的小组,组长就是本周值周班长,由该组成员分别对本班本周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进行管理。小组参加班级管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本周各组在学习、卫生、纪律、其他方面的表现。小组成员由组长统一分工,各管一块,每日把所负责的情况汇报班委负责人,作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汇总,上报常务班长,班委会将各小组的成绩排好名次。周评比优胜组的组长就在班会课上介绍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此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一名的小组组长,要在班会上做组情分析发言,查找落后的原因,力求改进。
3、采用全员值日班长轮流制,让每人有一份责任感。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班主任还采用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当值日班长的做法。值日班长每天组织大家晨读和中午到校后的课外阅读,并自行处理和解决班内的偶发事件。每天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会议来总结工作。
4、落实 "承包责任制"
我和全班同学一起把班内的工作全部细化,负责收各科作业的、负责检查个人卫生的、负责校园分单区卫生的、负责班内卫生的、负责课间纪律的、负责眼保健操的、负责放学站路队的、负责饮水机的、负责开灯的、负责开窗户的……大大小小的工作全划分出来,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各管一项,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机会,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
三、实施评比量化、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促进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管理积极性。班级小组管理以量化方式为主。为此,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竞赛小组管理办法。把其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
既然有了详细的量化评比细则,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确保评比的有效性,激发学生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我的一般做法是,每周一小评,进行口头表扬或适当提醒,每月或每半个学期总结一次,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大奖励"一次。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而要布置为班级做一两件好事。这样奖罚分明,让学生有一股上进的动力,并在竞争中获得提高。
每次"大奖励"时,会发现有的小组特别优秀,而有的小组却相对落后,这时如不适当调整,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因而,每次"大奖励"后,我会让各小组适当调整,或再次优化组合,以保持各组的相对同步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四、有计划的组织多种班级活动,为小组自主管理注入持久的活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小组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每学期我们班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外,还利用班队会时间,让自管会组织小组进行跳绳、写字、讲故事、演讲等各项比赛,比赛成绩记入小组管理量化积分,定期召开总结表彰会。使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增强自主管理的能力,增进小组成员的感情和小组的凝聚力。
总之,在高效课堂下小组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提供了平台,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班级管理更有效,也使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我坚信:只要付出过、努力过,一定会有绚丽的明天等着你!
(作者单位:安阳市殷都北蒙小学)
12.供电企业如何为社会服务之我见 篇十二
所谓客户至上的营销观念, 就是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 用实际行动为客户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把客户是“上帝”的营销理念具体化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优质、真诚、亲情般的服务, 建立起与广大客户亲密的关系, 争取客户的信任, 从而把服务融于用电全过程。与客户建立亲密的关系, 形成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 产生认同感、亲情感不是简单的一次服务、一句暖人心的话就能形成的, 要时刻以文明的言行、诚信的服务、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电力客户。对待用电大户, 要经常性跟踪服务、技术指导, 要坦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要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可靠的用电服务。对待有困难的用户, 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解决用电上的困难。比如孤寡老人、残疾人交电费等方面有困难, 电业工作人员都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亲人般的服务。
二、树立形象带动的营销观念
形象带动的营销观念就是要求电力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营造和谐、优美的企业内部环境, 让广大客户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从而达到放心用电的目的。形象带动营销有几种运作方式, 这些方式都是以推销企业形象为手段, 从而达到拓宽电力市场,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一种方式是大力宣传企业的营销改革措施, 宣传企业的服务承诺措施, 公布企业服务电话, 加强社会对电力服务行为的监督;第二种方式是宣传电力政策, 让广大客户了解办电、用电应遵守的条规, 使客户明确用电权利和义务;第三种方式是采取一系列树立形象的营销策略, 通过真诚优质的服务活动, 使广大客户心甘情愿地选择我们, 力争用较小的投资, 宣传电力企业的崭新形象, 赢得客户的信赖, 开发电力市场, 促进电力销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树立“一次服务”的营销观念
所谓“一次服务”, 就是电力部门受理用户的用电申请之后, 要全过程、一次性地把客户的用电手续办完, 直至电力工程完工验收使客户用上满意的电能。用户办电手续繁杂、办电拖延时间长、使用户有电不能及时用, 这种局面的结果是损害了用户的根本利益, 同时也使电力部门本身的利益受到影响,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部门现在设立的客户经理, 其目的就是解决如何为客户提供“一次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为用户服务中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强化客户经理的市场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 对那些思想观念始终转变不过来的职工, 坚决将其从服务岗位上撤出去, 要激励全体电业职工真正为用户着想, 树立“一次服务”就完全满足客户要求的营销观念。
四、树立超量返利的营销观念
超量返利的办法是客户用电超过一定的量, 可以采取超出部分优惠使用的政策, 如深入推行峰谷差电价等。就像在商场购买商品一样, 购买量超过商家规定的数量后, 按百分之几的优惠返还顾客。如居民用户家庭用电超过150千瓦时, 超过部分每千瓦时降低1角钱电价的办法, 这种办法就是超量返利的营销策略。超量返利的销售办法, 不仅对居民用户, 而且可以扩大到商业用户等, 使客户享受购买"电"这个特殊商品时有购买普通商品同样的愉悦心情, 从而可以刺激消费, 增加用电量, 使用户开足马力, 搞好生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树立规范办事程序的营销观念
规范办事程序不仅要有科学的办事规程, 有热情周到的日常服务, 而且要有完备的自动化服务设施, 通过营业办公的自动化, 规范服务行为, 使用户对办事过程放心。对用户的电量如何计算, 费用如何计算, 如何让用户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 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客户服务自动化系统, 即营销自动化。要在校表、抄表、核收电费等渠道的全过程实行自动化操作, 避免因人工统计而造成的失误, 从而导致客户对电力企业的误解。电力营销自动化是搞好电力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 是客户的希望和要求, 它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有效地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产生。现在大多数电力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这项工程。但地方供电企业要实施此项工程, 因投资较大, 上下普及还需一段过程。因此, 供电企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电力营销服务自动化工作, 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自动化服务系统, 为社会和用电客户提供更好、更可靠、更优质的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3.社会公德之我见 篇十三
报告
“>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2007-12-12 14:12:2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2)2006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
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
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
荡着。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的想法和做
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
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
14.社会化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之我见 篇十四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这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流行的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介质包括了博客,留言板(论坛)音频播客,维基,视频播客和社交网络等。它跟大众媒体(Mass media,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不同,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能够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而且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几乎不用任何费用。
社会化媒体比较合适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因为互联网拥有一个真正民主的结构和低廉的成本;任何人只需要接入网络并花费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参与到一个会话里面。现在通过电脑网络的沟通接近于免费,再结合由网络效应驱动的参与模式,这些将使得社会化媒体平台成为史以来最强大的媒体形式。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它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受保护的内容除外。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广播”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
对话:传统媒体以“广播”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的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目前,社会化媒体有六种基本的形式。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和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
博客:可能是社会化媒体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博客是在线的刊物,最近发布的将显示在最前面。
维基:维基站点就像一个公共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内容,或对现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最著名的维基站点是维基百科------一本在线的百科全书,仅英文资料就超过一百五十万篇文章。
播客:可能通过Apple iTunes等软件来订阅的视频和音频内容。
论坛:用来进行在线讨论的平台,通常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论坛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化媒体,同时也是最强大,最流行的在线社区平台。
社会网络:人们可以在这类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会网络是有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
内容社区:组织和共享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社区,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Flickr),书签(delicious)和视频(YouTube)等相关内容。
“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的社会化将逐渐地影响到每个人,每家公司,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下面从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形式对舆论的引导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从形态上看,微博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许多特征,包括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及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等。现在,国内的多数微博还可以进行多种手段的信息发布和同步。微博长生后,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微波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公众的话题和意见,就成为微薄的舆论影响方式。
微博最重要的特点,是网民参与的门槛低,且每个人的言论权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既表现在140个字符的长度上——不因为你官阶高、名气响而有所不同,也表现在你想说什么,想看什么,完全悉听尊便,机会均等,权利也均等,个人意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你”就是信息来源及传播的主导者。微博内容传播基于“关注”和“被关注”(粉丝)的方式进行,一旦信息发布,其所有的粉丝都能即时收到,其他用户一键转发别人的微博,也能即刻让自己所有的粉丝分享。如此多级放大传播,对每个博友也是平等的。而它所具有的@好友、转播话题、即时评论、个性调侃等功能,将信息消费与社交互动有机结合。
第二个特点是微博舆情比传统媒体更难驾驭。微博属于新一代社交网络媒体,微博上的传播、沟通、交流,往往以“圈子”与“非圈子”两种形式并存,特定话题多在“圈子”里讨论,而公共话题多在更大范围的“非圈子”中讨论。无论“圈子”内或“圈子”外,所面对的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比较率性、所受的约束很少。技术功能的先进,使得我们一方面能获得更接近社会真实的信息,了解更接近事件本质的真相;另一方面,虚假信息也时时存在,甚至活跃。笔者认为,微博总体上是可信任信息占了多数,但在相关法律缺失、用户道德水准不一的当下,也存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掺杂,理性与非理性言论深度纠结的状况。
第三个特点是微博有特殊的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大致可描摹如下:一般而言,意见领袖们(包括知名专家教授、知名传媒人士等)以及企业界、文艺界等知名人士引领着微博社会的围观行为和舆论基调;占用户绝大多数的博友以及草根组织,也偶有“惊人”信息或观点出现,却大多只是获得了展示与交流;微博上的舆论方向,多元性、发散性是常态,但基于当下社会对权力阶层的不信任,大凡针对政府不作为、政策不透明等所发布的微博,经常会显现出鲜明的甚至极端的倾向性。
基于上述三点,微博看似信息容量很小,却因更新频次快,传达指向强,沟通更便利,在当下社会所发挥的正向能量是巨大而不可或缺的,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视,因此也需要加以制约。所谓正向能量,首先是言论自由权在微博上得以很大程度地实现,信息传播功能得到回归和深化,公民力量得到显著提升。
自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通以来,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宜黄事件”。凤凰周刊的调查记者邓飞利用微博发出的抚州某县委书记率领一干人马围堵两个上访女子信息,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不停有博友提供新料,包括该县委书记的身份背景、过往经历、在抚州的豪宅等等。之后,记者又在微博上连续发表有关钟家母女被烧后等待救治的消息。快捷、开放的微博对“宜黄事件”的揭露越来越多,成为以往单靠一家媒体几个记者很难完成的深度调查。这也说明,有了微博之后,传统媒体的深度调查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当下许多公共事件调查,一方面仍旧依靠特派记者出击,深入现场调查事件细节;另一方面,也充分依靠微博上的群策群力,网上网下互动,由此进一步强化了深度调查的能量,更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又如,2011年春节前后的“微博打拐”、“微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也同样报网互动,共同完成。其中微博不仅有效动员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也引起了公安部的重视,并帮助公安部门破解了一些棘手案件。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没有微博的积极传播,许多事件我们不会得到那么多真相,许多事情也得不到社会广泛支持。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了22%。在2011年,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前不久,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给予了积极报道,但在某种意义上,一系列真相追问,是被微博“逼”出来的。事故发生后,救援过程中诸多荒唐、野蛮之举通过微博文字、视频、图片等得以迅速传播。微博力量不微,信息顺利流传,刺激了中国民众对公权力与公共事务的监督热情,有助于中国加速走向公民社会,促进了民主建设。
其次,微博在提供公开交流平台、丰富人们生活、促进人与人交流方面,也起了巨大作用。这方面的事例更加繁多,每个微博用户都是受益者。
当然,微博也如双刃剑,在推动公民社会成长、提供大量真相的同时,也让负向能量钻了空子。在互联网时代,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非主流人群,很容易被发动、被组织,尤其民粹主义观点和论调,常常能在微博上掀起“多数人暴力”。许多人,包括诸多知名学者专家、传媒人士,均尝过了“千夫所指”的滋味。至于虚假信息,更是屡见不鲜,同样在“郭美美与商红会”事件上,正向的能量——对慈善组织许多不透明不公正做法的揭示,与负向能量——与事件无关的图片、同名同姓者等都被牵连等,两股力量并存。更典型的莫过于日本发生强烈地震海啸期间,内地“谣盐”事件造成社会很大混乱。此外,还有所谓“方志敏”事件、“金庸去世”事件等等,有的属于博友无意中信谣传谣,有的则是经过某些人精心策划,利用微博技术特点试图混淆是非,牵着民间舆论之鼻朝着诡异的方向走。
【社会公德之我见】推荐阅读:
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报告09-24
社会公德教育内容07-20
道德讲堂社会公德篇08-08
做人要遵守社会公德08-24
社会公德事迹材料参考09-23
学习社会公德心得体会11-02
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公德建设08-23
社会公德公益宣传广告语09-19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07-24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