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共13篇)
1.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一
1.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长期以来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 通过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小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所选课文的脉络都比较清晰。
4. 通过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课文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只能是一行行文字,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自然没有欣赏乐趣可言,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意蕴。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5.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第三,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富有青春活力,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6.通过借鉴课文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解读,更是为了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作文的前提,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对文中精彩的句子要学习,对文章描写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例如《 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中第二部分,作者就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文章先淡淡地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下文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作了背景铺设。
然后,作者按“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和鸟的动作等方面,多次运用排比句来进行描绘,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使人联想到群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对于《 鸟的天堂 》这样的文章,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鼓励学生多摘抄,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练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又可以带动听说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二
关键词:概括能力,文章题目,段意
概括能力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炼能力的综合训练,概括能力除了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文本内容准确表达出来之外, 还包括对文本内容、中心思想的分析能力和对文章结构、作者情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是建立在各项语文基础能力之上,其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提升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抛砖引玉,希望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巧用文章题目,补充要素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 能够从某一个角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掌握了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把握了文章的根本。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时,可以巧用文章题目,从题目出发,分析文章题目,进而概括出文本的大致内容。 比如,在《 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从题目“ 草船借箭”可以看出文本讲述的是运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次的认识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对题目进行要素的补充,并整理概括得出文章主要内容。
二、段意出发,理清思路
3.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三
关键词:语文;阅读;拓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79-01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语文组织表达能力是十分关键的。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也给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方位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及能力,提高学生们在学习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现如今的语文课教学内容已经不仅仅限于书本中有限的知识内容了,而更多的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与中心思想延伸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内容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语文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使学生们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语文阅读形式增加知识量的积累。另外,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奠定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另外,小学开展阅读拓展教学能够使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其自身具有的灵动性使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一个知识点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及思路更加广泛,以此来养成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自我评定与自我表达、自主创造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为课堂教学添加了新的光彩,使课常教学由传统的呆板枯燥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趣味性强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这更有助于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开展阅读拓展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中认为,语文素养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是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有更多的知识来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及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建设,在陶冶其自身情操的同时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学习能力。
开展阅读拓展教学的方法及实践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几点拓展教学中的方法及实践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们阅读能力及成绩。
拓展教学的方法
首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教材只是基础而并非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的重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由此可见,教材的作用也只是减少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偏离教学情况的发生。因此,老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好教材的用途,在教材内容及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依据需求进行拓展教学,将学生们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去。
其次,在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而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们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展开思维想象空间,并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自主的拓展阅读,以此来提高其阅读能力。
阅读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实践
在小学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及理解接受能力的因素,因此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拓展教学方式方法,以保证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及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提高。
1、课前收集拓展资料是关键
在开展小学阅读拓展教学前,老师应针对所要讲解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多方面的材料收集工作,就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提前储备大量知识点,同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拓展问题,帮助学生们进行有序有知识编排及学习。
2、拓展阅读时代背景,引发学生阅读欲望
在课堂拓展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延伸教学,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或情景剧之类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拓展教学,带领学生们进入课文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帮助学生们积累知识的同时充分引起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欲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结语:由上述论点可以看出,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和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开发。因此,在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成为会学习、学好习的人,培养学生们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叶凤.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9):47-48.
[2] 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6.
[3] 邢素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153-154.
4.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四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达自由,激发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类,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让他们在这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有趣可爱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热情。
2.从书本到实际,灵活运用
按照一些专业的研究探索和设置规定,教学活动出于整体的目的考虑,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将语言表达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从书本到实际,让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实际生活中拥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勇气。比如《植物妈妈有方法》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植物长大的时候,植物妈妈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小植物离开她们,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象。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学生自己策划主持一些活动,类似一些新闻研讨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快乐,能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长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方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思维创新,围绕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新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够被激发,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以一篇小学课文为例来说明,《风筝》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作者童年自己做风筝,跟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快乐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回想自己放风筝时的快乐,鼓励他们勇敢表达。
4.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于情感交融处渗透语言表达
情感交融对于语文教学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情感交融在于通过阅读来创造语境,提供氛围,从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激发起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心里认同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的情感越深,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音乐,更能衬托意境,循序渐进,慢慢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情感逐渐融入,升华课堂情感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作者的不同情感,或悲愤慷慨,或欢快活泼。对于一些省略号或者作者的留白,鼓励他们勇敢想象猜测,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揣测心情,通过情感上的交融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
【结语】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相互贯通,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阅读机会,积极渗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融入文章,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增强他们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窟,在园读教学中落实语盲文赏表达训继[J] 新课程(小学》, (09)
[2]桂界里,试论小学语皮闻读教学中语言表达利练的方法[J] 语麦天地,20 15 (27)
5.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 篇五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作文中比比皆是的错别字,语言不通的句子,含混不清的结构,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成功。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尚停留在语形和语义的教学上,而不是真正落脚在语用教学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通过阅读与习作整合进行语用实践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一般都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规律。此外,教材又是根据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学习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整合。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
经过调查引人反思的是:经过三年级整整一年的习作起步教学,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学生不喜欢习作、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情况呢?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对现行语文教材注重人文感悟、轻视语言表达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语言贫乏、不知道如何写?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是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要求体现了对内容的重视,不过,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是需要承载于一定的形式的。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认为需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基于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教实现阅读与习作整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供方法指导。这里所谓的“语用”,是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篇等内容与习作训练结合,尝试表达。它借表达来叩问文本,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激活想象,既是内化语言、写法模仿的过程,也是在阅读中激活生活记忆、熔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抒发和倾吐的过程。
二、围绕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语用实践点
三年级的语用实践点应侧重经典语句、难句和一段话语言、写法的习得与模仿运用,然后针对每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将适合的语用实践点落实到教材文本中去。
(一)借助提示,发现语用实践点
借助隐含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比较,确定与习作主题适应的语用实践点,力求进行一课一得的语用实践。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要注意课后习题的提示: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固然是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题目,它描写了秋天的美丽,同时它也是一个较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教材虽没有明确告知,但暗示了这是一个语用实践点。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习总分段式描写,结合习作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征进行句式迁移,组句成总分段式来以进一步落实单元习作主题。因此,本课语用实践点是:模仿“秋天的(),()。你看,它(),()。”这样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研读文本,寻找语用实践点
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研读文本,了解它在表达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课文的语用实践点。譬如《花钟》的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同样写花的特点,但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准确,有的直接叙述。同样写开花的时间,但它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放在句子的前面,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文本的这种表达特点,可与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抓细节观察记录”对应起来。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迁移训练。
师:老师还找到了三种花,“蒲公英六点开放,茉莉傍晚五点左右开放,荷花八点开放”。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花的图片,模仿课文里的句式,选择一种花来写写。可以用上课文里的好词,也可以用自己在课外积累的词语。(学生反馈交流)
这个环节的语用实践,将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迁移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既是表达方法的迁移,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花钟》一文的解读。
二、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开发多样的语用实践形式
语用实践须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语言和明了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可根据三年级的单元习作目标,引导学生“模仿一重构—创生”,学习组句构段的方法。
(一)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
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可以是词汇、句式、段式等的仿写,通过模仿学习规范的表达,感受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时显示神态、描写动作的提示语的使用,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然后结合下面的两个片段:(1)“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2)“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人合适的提示语。因为有了对提示语这个语用实践点的关注,学生能填上合适的词语,如陶罐(心平气和、友好地)说、铁罐(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怒发冲冠、暴跳如雷地)说,灵活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结合单元习作主题“发挥想象编童话故事”进行习作时,就有了一些表达方法的储备。
(二)言语材料的重构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择、确定语用实践点,然后重新组织课文中现成的言语材料,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一句,体会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特点,作者从“树枝、鸟儿、蝴蝶”三方面具体写出了“窗外十分安静”,然后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并仿照前一句,进行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迁移训练。这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同时又贴合了本单元的习作主题。
(三)内容的创生
内容的创生须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结合文本的语用实践点,以学到的表达方式,来承载源自学生个人的内容。这不是简单的对课文内容的加工、改造,其语用实践因为引入了课本之外的内容而增加了难度,它是借用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关注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总起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和分述句“有的„„有的„„有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鱼的动作和身体的特点把总起句写具体的,进一步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然后播放有关大海里其他种类的鱼的视频,要求学生学习“总一分一总”的段式表达,抓住这些鱼类的特点迁移写话。
这样的语用实践,不仅深化了人文主题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运用了学到的表达方法,同时也为单元习作主题“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语用资源,落实单元习作目标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学习一种或几种有特点的表达方法,然后在单元习作中整合起来,综合运用。这是落实单元习作目标的需要,也是掌握表达方法的要求。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为例进行说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深入研究文本,将人物对话、不同形式的引语作为语用实践点,进行了序列化的安排。学生经过改写、仿写、续写的训练,逐步学习不同形式的对话、引语表达。它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了文本内容理解、语言感悟和积累,同时进行了迁移运用,练习了抓住语言来写人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落实了单元习作目标。从习作成品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般能模仿文本的对话和引语形式,进行语言描写。
6.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乡土资源;视野;认知;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尝试科学、恰当地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在新课改的这一教学指导意见下,“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引发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番探索,现将个人实践探索中的一些认识与看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乡土资源的利用能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范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所限,其视野范围通常局限在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的寡淡生活之中。这就致小学生不仅视野范围不够广阔,而且还缺乏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挖掘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乡土资源,以此作为拓宽学生语文视野范围、丰富其学识与见识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对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形成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就适时向学生引申了我们巫山县当地流传的云象俗语:“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这些云像俗语的补充,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有效扩充了其视野范围,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范围,有着切实的可实施性。
二、乡土资源的利用能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
受制于年龄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直观、形象的思维,这一学习特点使得他们在理解一些较复杂、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存在着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寻找到一条化复杂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这其中,教师对乡土资源的恰当运用对于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可起到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时,学生由于距离革命年代较远,很难深刻体会到革命烈士壮举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这也是这一篇课文难以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在。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适当向学生补充了我们巫山县有名的革命烈士李汝为、李季达的革命壮举。学生在耳闻目染中对李汝为、李季达的革命事迹多有所耳闻,因此,其能很好地将对李汝为、李季达的革命情感转移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身上,也促使其对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壮举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这表明,乡土资源的恰当运用能帮助学生轻松突破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能有效深化其语文学习认知。
三、乡土资源的利用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该学科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仅仅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而应当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尽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信,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活动将会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
例如,笔者就曾举办过一次“夸夸家乡的壮丽河山”这一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历将小三峡、象鼻山、大昌古镇等旅游景点以一个导游的身份进行详细的阐述。
这些旅游景点都是我们巫山当地的风景名胜,学生对其可谓是非常熟悉,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因此变得异常融洽而愉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先做个“优秀”的小导游。如此,在学生夸赞家乡壮丽河山的过程中,其不仅建立起了对于家乡壮丽河山的无比自豪感与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还促进了学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等在内的多项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性协调发展,很好地达到了借助乡土资源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良好目的。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及资源,对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树立“开发、挖掘乡土资源”的积极意识;其次,还应当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所挖掘到的乡土文化资源,如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显著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双慧眼,时时刻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乡土资源必定能推动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超群.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J].教育导刊,2015(12):10.
[2]郑露露,张锋.亲近乡土文化 优化语文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2(12):15.
7.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七
新世纪已经来临,在新的世纪里,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
一、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像《蜡笔小新》《老夫子》等,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随着珠江三角州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没有高学历,今后子女的就业竞争力将明显不如人,因此许多家长都重视了子女的学习情况,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笔的资金,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家长给子女购买了大量的课本练习、答案、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请家教帮助子女提高考试成绩。家长们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子女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近几年来媒体上登载的子女因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要求而被责骂,子女把父母杀死的事例屡见不鲜。学校放学后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外如果有那一点儿时间进行阅读,也自觉不自觉地阅读优秀作文选,没有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大多家长认为作文能否得高分是他们是否读书的要求,所以与家长谈起学生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指导,家长自然就说为提高他作文水平,我已经给他买了很多作文选,他就是不愿意读。
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作文书,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导。在2000年11月下旬,为了解学生对学校《学生读书计划》的意见,曾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答卷中,老师布置读怎样的书?对读书提了什么要求?学生毫不例外的填每天读作文选,摘录好词好句子。家长对读课外书有什么意见,鼓励你读怎样的书?学生第一个就填作文集。12月,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曾在语文活动课时间,对五六年级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借书证或阅读证情况进行调查,办理了两证的约有5%(学校曾在读书计划中提出要求),可见学生大多不会利用图书馆等等来扩大阅读面。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二、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在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8.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八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第四条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把文章由厚读薄的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3~4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学段。本文就重在阐述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出现的的问题以及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由此探索在培养学生较强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的可操作性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小学 中高年级学生 概括 课文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知道“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中年级和高年级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其中也有相关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点,那么如何训练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做法谈点粗浅的训练方法。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通过在中高年级的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往往“言语不着边际”、“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十分普遍,综合分析得出,小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是复述课文,是照本宣科——大段大段地读课文内容。
2、面对一篇课文,不知从何处着手,分不清楚什么是主要内容,什么是次要内容,不会取舍。
3、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顾前不顾后,说了其一丢了其二,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完整。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在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三、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主要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全面、简洁、快速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的相关策略—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为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让人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所在。“主要”意味着不是全部内容的简单集合,而是要经过提炼,把非主要的删减掉,把繁杂的内容简化。这个要求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适时提出,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逐步强化。
其次,让学生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步骤、方法。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对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做了这样的提示:“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会划分意义段,会提取各段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明 白“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不等于各段主要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总揽全篇文章,根据主题抓住主要内容,删去相同和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还要注意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连起来”的句子通顺。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体、结构不同的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依据现行的课文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可行性策略。
1、课题拓展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分析好课题,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命题方式离不了人、事、景、物以及时间、地点等因素,题目与文章内容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从审题入手,对题目的内涵进行拓展,补充一些相关因素,就能迅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景的课文则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还可以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由文章题目想开去,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能很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抓重点句法。
所谓重点句,是可以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可以揭示文章中心的点睛传神之笔。有的可能是一篇(一段)文章的起始句,或者是结束句,有的则可能是文章的过渡句,抓住这些重点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中心句”,一些文章每段都有中心句,可以让学生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然后加以整理,便是主要内容了。如《香港,璀璨的明珠》是按照“总分总”的叙述顺序来结构文章的。第一段总起,中间的段落分别有一个中心句,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最后一段总结:香港真是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无比的明珠 “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了香港繁荣美丽;抓过“过渡句(段)”,有些课文在段落、层次的衔接转换处,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抓住了过渡句(段),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白鹅》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 使全文成为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还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说具体,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重点要素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凡是写人、记事 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关联词,整理形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有时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如《燕子专列》一文:时间是有一年的春天,地点是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人物是居民,事件是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居民在政府的呼吁下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用火车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
4、重点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操作:可以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如《玩出了名堂》一课,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重点段,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 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渔夫的故事》,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渔夫救了可怕的魔鬼。第二大段主要写了:魔鬼恩将仇报,想要杀了渔夫。第三大段主要写了: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6、根据课后的思考题,概括主要内容
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组织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教学时渗透另一种抓主要内容的方法,即从课后习题的答案中去抓住主要内容。如第十二册第6课课后练习第一题: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有哪些风俗习惯,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会了解到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作者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除了用以上这几种方法训练外,我还引导学生加深对抓课文主要内容的认识;联系课文的简要复述,培养学生口头“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以上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学生较快地跨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门槛;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逐步形成。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但是,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简单速成。它 需要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地进行训练——在感兴趣,不畏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慢慢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逐步得到巩固,形成能力。
总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地学习让我懂得了,要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我要为之学习的还有很多。多阅读、多思索、多探究,总会有进步的。要想训练学生更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策略,使之为学生的学习来服务。相信只要有信心,有行动,我们的教学会不断完善,学生的能力会很快地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6期。
3、《如何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
5、《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9.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学习中的重要课程,贯穿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知识和口头表达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弊病,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不利。
一、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遵循教师主导课堂,为每一课设定教学目标,把每个单元中的课文从第一篇教到最后一篇,完成课文的学习。虽说这样的方式使教师认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果把知识当做一种事实的存在,一种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材料,这就大大限制了知识的概念。语文知识本身是充满求知的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课堂,却被教师像搬运工一样硬硬塞进了学生的脑子中,远没有理解其意义,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机械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存在背景和意义,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更不要说去理解了。
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备课与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顺应学生语文认知规律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教师重构文本、设计教学的能力,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知识促进情感的生成这一重要方面。
二、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单元整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寻找和指导知识点,课文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使学习枯燥无味。单元整合教学重视整体感知和单元总结,强调整体把握教材,把课文看成一个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仅单元内有联系,单元和单元之间也有一定的递进。把知识体系从知识点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形成整体,化零为整。
2.高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课文的内容分析上,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思想等方面,并未注重写作技巧和其他拓展练习。这样的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单元整合教学把课堂时间从内容分析向其他方面转换,均衡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把握教材内容,设定整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合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总领教学的过程。一个单元目标的制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各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为每个单元设定一个核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技能,整合不同单元的情感,建立相应的价值观。之后,教师进行深入解读课文,根据单元整体目标,制定不同的课时目标。
2.整体感知文本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导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和情感,或者通过介绍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开始学习课文。也可以从课本的文章引入,让学生不带任何学习目的通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3.推进教学过程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就开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推进教学,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单元第一篇课文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往往是学生领悟单元主题内容,学习读写训练重点的关键一课,应仔细研读,深入学习。对于其他课文,可以将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4.整体回顾感知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不要着急开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和查漏补缺,或者是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升华。当然,不是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达到这一目的,还可以通过演讲、趣味知识竞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多种形式配合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将伴随我们一生。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方向更清晰,一方面,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组织特点。在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必将愈发完美。
参考文献:
10.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十
德庆县高良镇江南小学
冯志勇
浅谈双基训练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德庆县高良镇江南小学
冯志勇 语文双基,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两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章;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当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双基中又穿插进很多新的方面,譬如基本策略、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由于之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主导,现在新课程理念对其进行的道路修正,导致很多教师片面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具体理念和操作过程上不断偏向人文性。又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素质教育”一词片面的理解,所以总是一味的追求语文课程当中的人文性,过多的讲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包括现在很多师范类院校的教育课程学习,无不渗透着人文第一的原则。这往往导致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对于语文双基的认识不清,从而忽视了整个双基教学的稳定运行。
对于语文双基的认识,首先教师应该认清这样一个事实观念。学生的所有能力,是建立在巩固基础之上的,没有了扎实的基础底座,正如一栋高楼没有地基,建造的越高,反而越危险。没有基础,无所谓能力,凭空而起的空中楼阁,都是虚假的。
“双基仍要坚持,关键是学生如何获得。”,语文双基教学,就是语文双基教学,根本不存在变与不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汤老师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三个维度之中的两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老师们都觉得有些辣手,这是因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任务大,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是师生情感态度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与磨合的过程。我们通常说,语文教学要抓好双基训练,即抓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双基训练呢?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段的识字与写字任务是:一册要求会认400字,会写100字;三册要求会认450字,会写350字。小学低段的阅读任务是:一册课内阅读课文28篇,另有6个语文园地;三册课内阅读课文34篇,课外阅读课文8篇,另有8个语文园地。而周课时就只有那么7、8节。应该说,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仍然是时间紧,任务重。
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每位小学低段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本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提高小学低段的教育教学质量,贵在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什么说在教学小学低段语文的过程中,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必要,很重要,很关键呢?其见解有如下五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我们把它称之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的“知识与技能”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训练,且把它放在首位。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又要靠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训练。
共3页第1页
《浅谈双基训练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德庆县高良镇江南小学
冯志勇
二是语文教材本身的要求。
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突出了知识性、基础性、以及趣味性;为了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基础,安排的认字与写字量大,阅读量也大。要正确认读与书写生字、词,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加强其训练才能达到。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要完成那么多的识字和写字任务,还要结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如果不通过反复地训练,那是不可能的。
三是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年龄还不到十岁。他们天真活泼,爱贪玩耍;记性好,忘性大;自我约束能力低,自觉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训练,必要时,还要进行反复训练。因为知识的巩固需要及时复习与多次复习,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反复练习。事实证明,一题多练,一题多作,收效是很好的。
四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调整很重要。教学策略可分为方法型(讲授性、发现性)、内容型(直线式、平行式、循环式、综合式)、方式型(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任务型(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综合能力性)策略等四种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其不同类型的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课,还是阅读课,最主要的应选用任务型的教学策略。其中的练习性策略尤为重要。练习性策略,主要反映智力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运用知识的教学任务。实施这种策略要求在学习者的活动与教师的检查督促之间建立经常联系,因而存在两种密切联系的活动。第一,学习者如何将知识应用于以前未曾遇到的情境之中;第二,教师要认真检查督促学生的练习或操作情况,防止和纠正应用知识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练习,教师再一边检查与纠正,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并运用好知识。
五是素质教育终结检测评估的要求。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努力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在每期期末检测评估学校素质教育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时,除了看学生的思想道德、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与习惯等表现外,主要还是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也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如何。一个思想品德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好的学生,绝不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低下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还是要认真抓好学生智力的培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练习目的的明确。每次练习,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应让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以便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反对那种盲目的无要求无重点的练习。
2、注意习题数量的把握。练习时,习题量不宜过大,切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反对搞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
3、注意练习次数的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重点字词抄写3至5遍,反复2至3次即可,第3次可间隔一段时间以后进行。
4、注意练习时间的安排。练习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课堂内,书面练习一般在共3页第2页
《浅谈双基训练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德庆县高良镇江南小学
冯志勇
12分钟左右;可布置少量的家庭书面作业。
5、注意练习内容的拓展。练习内容一般是读读认认、读读写写、读读记记、读读背背等,重点是字、词、句。在练习字、词时,应注意内容的拓展,譬如,由生字到组词,又由形近字的区别到组词,再由组词到仿照造句等。
6、注意练习形式的变换。练习形式应多样化,书面练习不能机械地单一地抄写生字生词,必要时可练习加、减偏旁识字与组词,可编写一些识字歌等,以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
7、注意练习作业的按期检查与辅导。无论是读背课文,还是其他书面作业,一定要按期检查;光布置不检查是不行的。在检查中,发现如有不按时完成的,要及时督促完成,如有不能完成的,要及时给予辅导帮助。
8、注意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很重要。只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才有后劲,收效才更好。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趣,注意讲练结合,主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切实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十一
瓦马中心小学四年级段丽霞
摘要: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老师们更是无法教。
关键字:中高年级 作文教学 兴趣积累词汇 段落 评价修改 正文:经过这几年作文教学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习作兴趣
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让学生喜欢,觉得有意思。
2、做到主动去写,如有时看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动画片,再让他在开心之余,趁热打铁,写一些他的感受,和把看到的听到的描述出来,字数不要限制,要求写一些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或者用到一些成语,或者象声词等等,只要学生写出一一个方面就应该给予鼓励。
二、积累词汇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做不到每日写一篇,可以做到每周写3到4篇,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比如写日记,让学生每天一记或者一周至少三记。内容方面要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劳动知识,甚至有手工知识,等等。一些图形,数学公式,诗歌,名言,绕口令,笑话,歌词,都能记在日记里,也可以编故事,编儿歌,还可以画画,在为自己画的画配上诗歌,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写出自己的感受等等,都是可以的,总之,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全都可以记载日记本里。当然必须有一点,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3、在生活中积累
观察周围事物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事物持一种观察思考的兴趣与欲望,如此日积月累,他们的经验就会无限的扩大开来。然而,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一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在确定好观察的诸多对象后,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样观察材料才有一定的条理。二要突出重点。大自然的事物很多,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进行详细观察。可以给学生分组,选一种或几种来观察,不可太多太杂,观察的同时,还要认真做记录,一人负责观察,另一人选择做记录,观察要注意“听”、“问”、“想”。我们平时所说的观察,主要指“看”,但广义的观察应该包括“听”、“问”、“想”,必要时亲口去“尝”。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作者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事物的静态,而且观察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而且还用嘴去尝。所以作者把文章写得亲切、朴实、感人。
三、分层次给学生定文章段落
学生的资智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
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关联词过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写有详有略。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指导和训练小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小学作文命题应当努力做到小而切实,新而有趣。小而切实,是指命题的范围要小,角度要小,内容要实。要能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实例来反映某个主题,以小见大,以实见情。倘若命题面过大,就使学生难以把握主次,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现象;命题不实,就使学生难以思路集中,不知从何下笔。如描写人物作文,不要以《我的XX》为题,因为这个题目太大,而应选择更小的角度命题,如《我和爸爸的二三事》、《那一天,爸爸对我的爱》、《我和妈妈一起看电影》《老师给我辅导》《我和老师一起打篮球》等。写到某地游玩,不要以《记一次游玩》为题,这样的命题太虚,而应当切实一点,如以《难忘的一天》、《开心的一天》等为题。所谓新而有趣,是指命题要有
新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一看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五、针对训练:怎样写开头,怎么写结尾,中间段落要怎么写,要慢慢来训练,安排好时间,一定要多花一些时间。写作文不是靠一天一年就能写好的,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切记心急。写作文的开头有两个要遵循的原则:第一是向心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连,为突出中心服务。第二是精简性:语言要精练,开门见山。而常用的结尾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结尾,照应开头。
2、以情结尾,打动人心。
3、点睛结尾,表明观点。
4、悬念结尾,耐人寻味。
5、意外结尾,出人意料。
六、评价修改
儿童的想象是大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他们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可能是想象“我”如何造机器人打败怪兽,如何上天摘云朵,下海钻进鲨鱼的肚子里玩。我们不必要求他们一定要想象自己将来成为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小学作文教学要彻底松绑,不用成人化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儿童的天性,更不要束缚他们的梦想。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广阔的天地,鼓励学生“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真生活。”只要写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想象,就应该肯定。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师在修改时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进行改动,多给予鼓励。对于学生恰当的想象,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许。
总之,做老师的要和孩子们连成一条心,多陪他们玩玩游戏,打打篮球,打打乒乓球,在活动结束后,就让他们写写过程,和老师一起玩的感受,这样他们就不会把写作文当成是完成老师的一个作业而已,在开心之余,我想,他们还是会很乐于去写的。还有就是老师不要怕麻烦,做事一定要做到实处,比如写信,信写了,愿意寄的,就一定要帮他们寄出去,这样,他们不仅写的高兴,还会因为别人给自己回信了,接着写第二封第三封......参考文献:
1、探讨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成功教育》2012年第12期
2、杨心梅《浅析当前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江苏省作家协会2009年会论文集
3、王涛《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第5期
4、张兰兰《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大舞台(双月号)
5、张媛《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扬州日报2009年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 篇十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开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些,想得与别人不一样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们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光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2.想象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多么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支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的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起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多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读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作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的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阅读兴趣。
13.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篇十三
11月4日我参加了承德市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区域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这种研训形式,寻求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承德市语文研训员胡老师结合我市研训基地建设和当前我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详细地解读了我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大力提高阅读实效的工作思路。平泉县、承德县、双桥区及我县语文研训员结合本县阅读教学开展实际,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结合本次研讨活动和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分层检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
预习课文是学生认真上课的前提条件,新教材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就来上课,往往连课文都无法读通,更不用说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了。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预习的孩子上课茫茫然,只能做小听众听别人发言,一堂课上完,对课文也只是一知半解,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有了基础的预习能力,会主动查词典,会质疑,会思考,自己寻求答案,对学生的终身都有收益。因而,充分做好预习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意识,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分层布置预习要求潜能生读通顺,中等生读懂,优等生读透。在检查预习时,同样分层展开,潜能生进行赛读,中等生比概括大意,优等生比感悟深浅。
二、准确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牵线导读”,让“精彩”出在学生身上。
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所以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认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首先,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赏读,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再翻开手边的《教师教学用书》,看看自己的哪些理解与教参有偏差,然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后从学生的视角去读、去思考,想想可以从中读懂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和兴奋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学生理解文本的预设,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个性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话,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方能浅出。
(一)、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理解将相和的意思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相最后结果和好了,那么当初是因为什么闹不和了,后来又是为什么和好了呢?”这样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欲望。
(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从此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通过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研读,打破了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废止了繁琐的分析。学生的感悟往往更深,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打开,往往能够妙语连珠,引来更多的课堂精彩,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更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
读中感悟语言,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感悟语言。速读,对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诵读等等,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 ,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 “读” 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 ,全都是老师“讲” 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 “说话” ,不会“作文” ,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进行参与性朗读,多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林里尽致。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 “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中高年级12-16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08-13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06-27
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题目08-31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题五08-19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6-14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2-10
物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07-15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8-10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