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系统建设

2024-08-24

教科研系统建设(10篇)

1.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一

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促进学校教育创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造就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育思想端正,为人师表,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我校现有教学班 34个,在校学生1035人,住校生976人,教职工225人,专任教师189人在岗教师157人,其中57位教职工被借用、支教、学教等,教干21人,中学高级教师61人,名校长1人、名教师2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2人。为了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科室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力争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1、聘请有关名师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为教师举办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进行业务培训,介绍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前沿信息,指导课题的研究及论文撰写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2、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竞争与考评相结合,强调自我培训,促使教师形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好习惯。

3.积极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教育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参观学习,参加各项教科研活动。

4.组织教师撰写论文,鼓励教师投稿,发表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2.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二

关键词:农业,科研,信息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 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各行各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指导的管理体系模式。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管理体系, 尤其是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却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 管理手段停留在半手工或手工的基础上, 管理效率低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基于此, 十分有必要开展新型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工作, 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为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及决策依据。

1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 传统的人工信息管理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的需求, 落后的管理技术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农业科研成果的种类和数量均获得高速增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科研管理的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 创建一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率农业科研管理模式已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共同需求。

1.1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指科研管理工作者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管理的一种活动, 为农业科学研究服务[1]。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科研单位的科研进展、成果获得、经费使用、效益高低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研管理部门每天需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具有延续性的事务、业务信息, 需要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输或反馈给相关部门。随着科技信息量的迅猛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何使信息的收集、统计和交换更加简单方便, 如何利用已有技术和条件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减少工作量, 如何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是摆在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面前的问题。而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 对组织内部管理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满意的综合效益, 就显得非常重要。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系统是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不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多么参差不齐, 只要统一业务流程标准, 系统就会如高水平的人员在进行管理, 其整体管理水平就能得到提高[2]。科研信息化管理着眼点在于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 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1.2 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的客观要求

新的时代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科研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转变旧的思维方式, 努力培养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意识, 要转变管理现代化可搞可不搞的思想, 必须认识到, 管理是科学, 管理是生产力, 管理出效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把管理工作做好, 协调好科技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 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地向前发展, 真正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科研管理信息化带来了管理观念的革新。它突破了条条框框的旧的科研管理模式, 而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以及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还可以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 科研人员要提出质量高、内容新、选题有针对性的科研课题, 而且在立题、开题之后, 还需要信息跟踪、信息展望、信息策划, 使之具备创造性、经济性、可行性, 这一切都与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 就必须加强科技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这就要求有一套科学可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供科技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利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在于创新出能够体现系统性、关联性、即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的新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 并使之替代原有的管理模式, 从而使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3]。

2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架构

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最早是1987年开始自建的“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 而最早应用Foxpro2.5软件开发数据库是1995年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人事档案和申报职称管理系统。农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最早报道见于1999年福建省农科院应用Microsoft/Access编写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数据库”[4,5], 但数据库结构及应用均相对简单。

实行科学化的管理, 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 改变以往那种静止、封闭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 突出科研工作动态、开放的行业性管理特点。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计算机手段, 使科研管理过程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促进科研信息共享的目的。同时系统还可及时积累、收集、分析各类管理信息并能自动生成用户所需的各类报表,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无纸办公[6]。

2.1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从应用手段上分, 系统应具有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运算分析三大功能, 可为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各级数据。

从服务对象上分, 新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三方面功能作用:

(1) 为一线科技人员提供科研课题基本的信息, 科技人员既可通过系统备忘记录自己所负责课题的信息, 随时了解课题进程, 又可查询系统内对其开放权限的其他科研课题及成果等信息, 为下一步科研选题提供相关资料;

(2) 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单位内所有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 方便管理, 实施课题进程实时监控, 同时也为科技人员科研业绩考评提供依据;

(3) 为单位领导提供单位内所有科研数据, 课题及科研产出分析等, 为其对单位科研的下一步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2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

(1) 科研课题信息:提供课题基本信息、项目来源、起始时间、主持及参加人员、课题进展报告、结题情况、项目总经费、经费逐年到账情况及使用情况等。

(2) 科技论文信息:提供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发表的论著情况。

(3) 科研产出信息:提供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专利、标准、农兽药、鉴定成果、品种等信息。

(4) 科技人员信息:提供科技人员个人情况、研究方向、所属单位、职称专业等基本信息。

(5) 系统数据分析:提供系统内录入数据的简单分析, 如人员结构分析、课题来源分析、年到帐经费分析、相关课题分析等。

3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的建立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 需要全体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变革, 以期更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更好的为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另外, 系统建成后也非一劳永逸, 让它有效地运行, 为农业科技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还需要后期的系统维护和管理。

3.1 专人负责

根据农业科技的特性,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是由众多使用者记录的, 由于每一个人对记录内容的理解不同, 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以及可能出现失误, 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不准确, 所以, 数据库系统需要有专人负责维护, 不仅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而且要检查数据的质量。另外, 随着管理业务的不断深入, 新的管理内容和功能需要加入数据库之中, 必须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功能的不断扩充或系统的更新。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时间和精力, 如果让科研管理部门的非专业人员负责, 那么, 繁杂的日常工作将使他们无法进行必要的维护、更新和创新工作。信息维护和管理的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得以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

3.2 动态维护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管理的内容、任务、目标, 还是管理流程等, 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改变。因此,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也是要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这种改进和更新, 需要专业人员在系统维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创新, 以便根据实际需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数据存取接口, 同时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不断提供科研第一手资料, 及时更新系统内信息资源, 以期提供更加翔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3.3 技能培训

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工作技能, 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是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7]。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年龄差距, 接受能力不同, 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必须持续广泛展开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 同时,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使系统培训制度化。只有对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改造与更新,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才能达到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锐性、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水平的目的。

3.4 安全防范[8,9,10]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必要形式、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 加强系统数据的安全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到既防止他人盗取数据造成泄密, 又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系统瘫痪而影响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一是用户身份证认证, 二是关键信息的加密技术, 三是存取控制, 四是审计, 五是设立防火墙。

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认证, 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实现对网络的安全控制。

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库中的关键数据和保密数据不被他人窃取的另一种主动性的防御方法。目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加密方法有文件加密、记录加密、字段加密。加密技术的使用, 可以保证其中较高级别的技术成果, 保护单位的知识产权。

存取控制指的是数据库系统中, 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有权存取的数据, 必须对每个用户预先给予权限。

审计追踪使用的其目的是当数据被盗或损坏时, 能及时发现或补救, 为数据的完整性提供安全保障。

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中的另一种有效保证措施, 它是一个或者一组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技术的采用, 可以保护和管理内部的网络资源, 防止外部入侵, 对信息的访问进行记录和控制管理和监督内部以网络的访问, 简化网络资源管理等。

另外, 系统数据应及时、定时备份, 以应对特殊情况下系统无法使用或数据丢失等问题,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结语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面向农业科研管理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目前已在我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及高校建立并使用。它的建立和有效使用将会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推入一个信息化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姚景珍, 董哲生.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研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增刊) :79-80.

[2]张立平, 许言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06 (4) :100-103.

[3]欧启忠, 魏文展, 等.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183-187.

[4]康世云, 裴新涌.河南省农业成果数据库的研建与实施[J].农业网络信息, 2004 (8) :34-35.

[5]胡春芳, 周国民.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4) :175-177.

[6]詹嘉放, 王建春等.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2) :9795-9796.

[7]沈秀平, 冯志勇等.浅谈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4) :13-14.

[8]魏笑炙, 王成军.基于B/S科技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5, 13 (5) :20-22.

[9]黄晓燕.论科研管理及科研信息系统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269-270.

3.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三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系统;项目

1.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电力系统进行信息自动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就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对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也不断重视,对电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爱逐步加大,电力系统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分散的管理以及运行模式,正在向技术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转变。

1.1电力系统生产的信息化。伴随着经济持续增速,对电力能源有着旺盛需求,同时由于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对先进的多功能设备的应用,使得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电力能源的生产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大量建设变电站并且将配套的输电线路进行建设,依靠传统的人力进行电力系统巡查监视已经不能满足电网建设需要,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还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这就需要应用信息化技术来对站点、设备以及监控室进行信息连接,形成信息网络的双向传输,構建一个点面结合的网络通路,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的设备以及线路进行实时的监测,对出现的故障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以有效保证电网供电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不但使电网经济性得到提高也做到了让用户满意的效果。

1.2电力系统管理的信息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建设而成的。通过对电力企业的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和更新,可以有效的实现电力企业的数据资源在内部的共享,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时代在进步和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向逐渐地向“五化”靠拢。“五化”主要包括理念现代化、应用自动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流程标准化几个方面,在通过使电力系统信息化的方式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后,可以使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可以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通过对电力系统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以及传输,不但可以使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电网信息的共享。

1.3电网调度的信息化。电网调度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在对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对其实施远程的监控操作,采集电网系统的运行数据后通过光纤将其传送到调度控制室,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后,利用显示屏将其以直观的性质呈现在运行人员的面前,以便电网调度员实时的检测电网系统内设备的运行情况。电网调度对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等不断地发展应用,使电网运行的控制、实时分析、对下属各个电站的调度控制等工作已经完成了从人工到无人自动化值守的转变,在电网配电方面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从单向系统向着集约化系统的方向发展,对配电业务中的管理、计费、收费以及电网故障识别等系统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为电网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1.4电网营销信息化。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公平的交易过程被成为电力营销,电力企业通过将电能配送到用户以满足其对电力需求,用户则需要向供电企业付费,通过对电网营销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电网企业售电的流程更透明和标准化。电网公司可以实时的通过信息监控系统采集用户的用电量、对电力设备故障点的位置进行判断,而用户可以通过电网公司的信息化平台,获取电价、电费计量等情况信息,实现了电网公司与用户的双向沟通,使供用电的过程处于有效的平衡状态。

2.电力系统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2.1管理松弛,技术人员水平不足。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电力系统中形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陈旧的管理模式,想要完全摆脱这种状况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因此这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电力企业在目前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的良好氛围,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电力企业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严重欠缺,无法跟进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些都导致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得信息化实现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2.2电力系统信息化缺乏系统性。电力系统信息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然而,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着信息部门较少、管理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利的因素直接影响了电网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性,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利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和交流,对电力系统的统一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对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构建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以促进电力系统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不利的影响,这对于实现电力系统的建设效果具有非凡的意义。

3.1转变旧观念,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电力系统如果忽略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就会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健康平稳的发展,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电力系统的相关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旧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将项目的建设工作尽快提上日程,加速建设。如图1所示,在企业的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职能机构,创建信息运行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将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建设工作,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完善信息部门的相关技术标准,更好的使信息部门为其他部门服务。

3.2加强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化的体之间尚未达到全面的地步,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依旧按照旧的管理标准实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难以制定出电力系统信息建设方面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守旧的管理思想以及低水平的管理模式是没有办法培养出高水准的信息化技能人才。技术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其自身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的实现。因此在人员的培训层面应该大力投入,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定期考核机制以激励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

3.3注重电力系统营销工作,促进信息化的系统性建设。在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转过程中,电力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与信息部门应该协同配合、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出整个电力系统的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因此,在电力系统信息化的进程工作过程中,要保电力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脱节,相互之间的保持一定的联系性,不能致使电力系统的运转出现迟滞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也促进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

4.结论

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一切的改革与建设都是为了达到电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服务的,本文综合全面的因素来整体把握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使其达到更快更好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春悦,刘博.电力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

4.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篇四

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两者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在争创一流大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本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要把科研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和盲目性,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院、系、所、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本学科的科研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国际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而又清晰的把握;明确本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从而制定出某一时期本学科的科研方向,并通过有效、切实、能动的组织设计,引导教师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现实性、既能充分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 趋势,又能反映学科发展高水平的课题。克服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脱节的现象。事实上,一个学科的发展,只有通过若干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连续集中攻关,才能实现。如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人类学”学科,就是在费孝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文化人类学思潮研究”、“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等若干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攻关研究,使得这门外来的课程,脱胎换骨,有了新貌,开创了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先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使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其次,搞好教学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因此要重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接轨。一项好的科研,它的进展与成果应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对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科研信息及成果要有明确的要求,要把教学中能否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活跃的科研活动,促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融进最新的科研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含量,开阔学生思路,同时还可就科研中的某些难点,发动学生讨论、思考,既可培养他们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可以教学相长,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也是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一流大学的教师既要是教育家,更要是科学家,这是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所决定的。科研是最好的创新活动,一个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让他的教学哪怕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让一本讲义“久经不衰”。因此,要把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问题来抓,提倡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只有有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把科研与学科建设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筱 瑜)

5.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五

本系统面向地震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实现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各个阶段的信息化,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提供“一站式”科研项目管理服务。通过建立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使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化访问和工作平台管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进度跟踪、验收和成果推广等环节的服务。系统流程设计覆盖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涉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对项目申报、项目初审、立项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与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等进行跟踪查询与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2系统设计

2.1角色分配

该系统为面向多角色用户的服务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所具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基于角色分配开发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统一管理,主要涉及系统管理员、项目申报人、评审专家(包括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两类)和系统访客四种角色,根据业务流程中各类角色用户的职能分配相应的功能和操作权限。其中每个角色的详细功能说明如下:

(1)系统管理员。即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题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职能包括:申报人员管理、评审专家管理、业务受理、预审申请书、组织管理评审工作等。

(2)项目申报人。即具体开展项目申报的科技人员,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填写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书、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及成果共享报告等。

(3)评审专家。即参与项目立项评审、结题验收评审的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评审项目立项申报书、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和项目结题验收报告等。其中业务专家主要评估项目执行的技术可行性,财务专家主要针对项目执行的财务预算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查。

(4)系统访客。即其他管理人员,可以自由浏览系统首页发布的科研项目通知通告等信息,但不能执行项目申报、评审等流程。

2.2功能模块

注册与登录模块:所有用户信息与腾讯通RTX(RealTimeeXchange)绑定,所有用户可通过RTX系统完成注册。该系统将科研管理部门人员默认为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对每位注册的用户分配角色。由于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成,需要项目申报人、项目管理人员、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4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一个人在项目管理流程中存在职能变换的可能,比如申报人员由于资历丰富,可以作为申报人员申请科研项目,同时又可以作为专家来评审其他科研项目,因此系统为每位用户设立了2种角色,即申报人员和业务评审专家(或财务评审专家)。

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统一分配角色,在系统内设立专家数据库,并默认其余用户都为项目申报人员。登录时,根据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RTX中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验证,信息无误则登录成功。在无需进行任何操作时,所有用户都可以以系统访客的身份浏览系统首页中的内容。通知通告模块: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用于日常科研项目信息的发布,包括下达项目申报通知、项目资助通知、中期检查通知、结题验收通知和发布评审结果等,并默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置顶发布信息。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分为项目申报与受理、项目评审流程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管理4个子模块。项目申报人员、评审专家和系统管理员进入各自的项目管理界面后,通过选择年度和项目类型进入相应的项目执行流程。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下达任务书、项目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和项目成果推广报告等。不同模块中提供相应阶段所需要的电子表格下载。以项目申报业务流程为例,项目申报人员登入个人账户提交项目申请书,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初审,初审完成后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将项目分配给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专家通过登入个人账户查看所负责评审的项目,将评审意见表上传到系统中;系统以EXCEL表形式自动生成全部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结果,统一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系统管理员可以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对项目进行统计与管理,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及时有效,并能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督并做出提醒,使得项目实施过程更加可控和严谨。成果共享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结题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科研项目,由该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执行过程的详细报告及成果使用情况说明,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发布到成果共享专区,供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2.3系统体系结构

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案与管理思路,采用基于J2EE的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模式,B/S模式易于用户使用与维护。系统架构采用:Spring,Hibernate,JSP,Tomcat6和MySQL数据库。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IoC和AOP容器框架,简单轻便,同时对主流的框架提供了很好的集成支持;Hibernate是一个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实现数据持久化;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用它开发的Web应用是跨平台的;Tomcat6是Web应用服务器,具有运行时占用的系统资源小,扩展性好等优势;MySQL数据库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等优点。

3系统特色

(1)通过二次开发

将企业级通讯平台(RTX)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绑定,使用户注册与登录更加便捷,管理员可按照用户所在的部门进行角色分配,申报人员和专家用户可以通过RTX接收系统管理员发布的信息,使得信息发布与接收更加高效,促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提升项目申报、评审等实施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采用B/S模式使得各地震台站不需要部署客户端应用程序

只需计算机支持浏览器即可访问本系统,解决了省地震局直属的13个地震台站分布较分散的问题,服务器端项目管理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维护都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的配置及程序,不影响客户端的使用。

(3)通过对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流程分析

集成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推动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化和现代化,在集中的科技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提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查询、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展示和信息共享服务,为科研项目管理的完整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4结语

6.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六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保“两会”安全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当前学校安全工作,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临汾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临汾市教育系统确保“两会”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教政〔XX〕x号)、《xx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两会”期间和春季安全生产督查的通知》(〔XX〕x号)和《xx区消防安全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两会”消防安保工作的通知》(〔XX〕x号)文件要求,我局决定,从即日起至3月30日在全区教科系统展开专项检查。现将相关工作安排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各校要以中央、省、市、区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及文件要求,以“两会”期间学校安全形势稳定为目标,把集中力量抓好各校“两会”期间安全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学校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活动,全力做好春季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学校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回头看”活动,细化“两会”期间各项排查整治措施和管控措施,确保全区教科系统“两会”期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二、总体要求

各校要高度重视全国“两会”期间和春季安全工作,并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隐患排查要全面,台账建立要完善,责任落实到位,积极配合督导组做好相关工作。认真开展督查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做好经验总结,确保“两会”期间全区教科系统安全稳定。

三、检查重点

(一)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各学校贯彻落实党、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委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落实“三监管三必管”的情况;各校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全员岗位责任落实情况;领导干部“四不两直”方式暗查暗访情况,安全问责情况,打非治违开展情况。

(二)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情况。检查隐患风险排查治理台账建立情况。是否召开动员会,对发现的隐患是否登记造册,是否做到隐患整改“五落实”,进行了闭环管理。是否对重大隐患整改治理进行挂牌,跟踪督办,彻底整改。

(三)应急预案管理与安全演练情况。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修订)了应急预案,是否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战性,是否按规定备案,是否开展了安全演练,教职工是否掌握应急知识,是否能够正确施救。

(四)对学校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落实危险化学品的存储、管理情况,对危险化学品是否实行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柜储存、双人双锁;危险化学品的领、用、剩、耗、收、验等是否有专人记录、定期清点、账物相符,坚决防止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源流出而发生事故。

(五)对学校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对电线、电缆等设施陈旧老化的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坚决取缔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内的违章用电,对老化的电网设施要及时改造,消除火灾隐患。

(六)对学校“三防”建设进行全面检查。对学校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努力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校园平安。

(七)对学校校舍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D级危房仍在使用,对于一般危房是否及时加固检修,校舍是否位于可能受到滑坡、塌方、泥石流、河水危害的位置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要对学校校舍逐校、逐栋进行拉网式排查鉴定,做到不留死角。对学校在建工程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八)对饮用水源和厨房设备、食品安全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传染病防治管理等工作。要严把食品进货关,对变质、超期或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坚决杜绝进入学校食堂,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严防不法分子投毒破坏。

(九)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安全领导机构是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等是否完善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健全和落实。

(十)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协调配合综治、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检查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道路交通和经营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治理工作。

(十一)做好学校稳定工作。对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要集中排查,专人负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发生,畅通信访渠道,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坚决杜绝非正常上访和群体上访。

五、工作要求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持高度敏锐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确保“两会”期间学校安全。

强化排查,务求实效。各校要严格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落实“严查、严管、严控”措施,结合实际,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切实做到不少一个环节、不漏一个部位、不留一个问题。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管控,细化各项排查整治措施和管控措施,确保全区教科系统“两会”期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7.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七

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直以来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科学研究的测试分析工作具有多样性,往往形成一个单位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多样性[1],加之仪器设备的单位拥有格局以及信息不够透明和缺乏激励作用的仪器设备更新投入机制,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造成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2]。纵观仪器设备管理的历史,经历了长期的记账式管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单机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近年来,网络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逐渐成为仪器设备管理的方向[3,4,5,6,7,8,9]。这种管理模式的变化得益于科研信息化的发展。

科研信息化就是在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与服务的环境和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科研模式,被称为e-Science,它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科研活动”两个方面[7]。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各种测试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活动。如果将仪器设备这一科研基础设施和测试分析这一科研基本活动与信息化环境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科研信息化应用。那么,这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如何构建?其与传统的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有哪些不同呢?

本文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在运行的所级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简称:所级系统)的介绍,展现了一个信息化环境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案例,重点分析和描述了系统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并对信息化环境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特点以及对仪器设备管理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促进仪器设备管理的发展。

2 所级系统的技术方案

2.1 所级系统的架构

中国科学院所级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是实施《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施方案》[8],建设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由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科技条件处组织开发并在研究所部署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软件。所级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用户通过Internet网络从客户端登录服务器,进入所级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信息传递和测试作业完成样品检测分析。所级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

2.2 所级系统的功能

2.2.1 用户类型的设计

本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用户,即所级系统管理员、仪器设备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1)系统管理员(A类用户):系统管理员是指本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其具有对系统管理的全部权限,可以操作任何模块,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但从职能上划分,系统管理员主要承担:预约审核、系统中的用户管理、单位管理、共享审批、研究组管理、工作管理和系统介绍的维护、更新和建设。

(2)仪器管理员(B类用户):仪器设备管理员是指仪器设备管理者。该类用户除具有普通用户的权限外,主要承担系统管理模块中的仪器管理、分析项目管理和分析标准的管理,包括其添加、删除,信息维护等。

(3)普通用户(C类用户):普通用户是指使用仪器设备的科技人员。这类用户是本系统服务的主体,A类用户和B类用户所做的工作都是为这类用户服务的。普通用户可以进行信息查询、提出预约申请、通过与系统中A类用户和B类用户的信息交流,完成相应的测试分析工作。

2.2.2 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本系统实行实名注册,所级系统管理员根据注册信息将对注册用户做信息核对,并决定该用户是否启用,用户注册后只有经过系统管理员启用才可成为有效注册用户,随之根据注册用户的类型使用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查询、预约申请、预约单审核、系统管理、工作管理、系统介绍等不同模块。系统各模块与各类用户权限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见:A类用户具有使用系统全部功能的权限,C类用户只有信息查询和提交预约申请的权限,B类用户除具有A类用户的权限外,还有系统管理模块的的部分权限,在图中用虚线表示。

(1)信息查询模块:本模块提供该研究所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中可以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等信息,以备用户查询和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仪器设备、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为填写预约单作准备。

(2)预约申请模块:预约就是普通用户向所及系统提出仪器设备使用申请。预约单需要填写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测试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测试分析的样品形态、数量和要求完成的期限等信息。预约单是测试分析任务实施的信息载体,其在所级系统各模块、各类用户之间的传递,实现了一次测试分析任务的完成。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预约分为分析项目预约和时间段预约。分析项目预约就是以测试分析的项目(如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测定20个样品)为依据填写预约单;时间段预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使用某仪器设备(如2号人工气候室使用60天)。预约类型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预设在系统中。

(3)预约审核模块:预约审核是由系统管理员对普通用户提交的预约申请单的内容进行审核,也就是审核用户提交的“检验业务委托书”的内容,包括检测的需要的仪器、项目、方法、完成时间等要求是否具备或者合理。如果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则给用户反馈一个审核通过信息,并通知所选仪器的管理员,接受该预约申请,进入检测分析阶段。否则,与用户提交预约申请的用户进一步沟通协商。

(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对系统中的用户、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有若干子模块组成,其构成和功能见表1。

此外,对于用户需要了解的诸如收费标准、仪器设备操作组各个操作者的信息等,也在系统管理模块中说明。

(5)工作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本系统的使用统计分析功能,以帮助系统建设者更好的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从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仪器设备的共享管理。这些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收费状况分析、仪器状况分析、人员工作量分析、研究所仪器设备工作状况分析等。

(6)系统介绍模块:该模块提供了本系统的介绍信息和使用的帮助文档。

3 所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3.1 系统基础数据的准备与上线

除软件系统外,所级系统的建设需要装载仪器设备信息、分析项目信息、分析方法信息、研究组信息和仪器操作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或者所表示的状态进行设置。这一过程统称为数据准备和上线。该过程是所级系统建设运行的必须环节,它提供了所级系统所能完成的测试分析工作以及完成预约申请所需要的信息,查询这些信息后用户才能填写符合系统功能的预约申请。

所级系统中所包含的这些信息都是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在于系统的数据库中。从应用的角度考量,本文关注的不是数据表的结构如何定义,而是数据表的内容。下面分别介绍之。

(1)仪器设备数据表:包括标识信息,如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制造商名称等;功能信息,如仪器的主要功能、分析项目说明、仪器描述、仪器金额等;属主信息,如所属单位、所属研究组、仪器操作员等;状态信息,如购置时间、启用时间等。本表提供用户了解仪器设备的的信息。

(2)分析项目数据表:包括分析项目的名称、样品的形态描述、分析项目的描述等信息。用于提供某分析项目所能完成的分析测试工作。

(3)分析方法数据表:包括方法编号、方法名称、方法描述和方法出处等信息。用于提供某分析方法的说明信息。

(4)研究组数据表:包括本系统中所有的研究组名称、研究组编码和所属部门等信息。用于提供用户分组的基础信息。

3.2 系统运行过程实时的数据录入

所级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填写或生成若干数据,其表结构需要在系统设计开发时预置,并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实时录入数据,从而保证系统各个模块的正常运转。这类数据表主要有:

(1)用户信息数据表:包括登录名、密码、姓名、用户类型、所属研究组、联系电话、Email等,用于写入用户注册时填写的信息。

(2)预约申请表:预约申请表是普通用户向管理系统发出的测试分析请求,包括分析项目、分析方法、拟使用的仪器设备、样品数量和形态、送样和完成时间,送样人联系信息等。系统管理员根据此表的信息和管理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向送样人反馈该预约申请是否有效的回执,从而进入测试分析或修改预约申请环节。

(3)使用日志数据表:包括某仪器设备的使用日期、开机时间、关机时间、测试内容、使用人等信息。这是进行仪器使用情况分析的基础数据源。

(4)收费状况分析表:本表包括:预约申请表编号、预约单位、预约人、样品数量、分析项目、送样时间、分析费和付费与否等信息。利用本表的信息可进行收费管理。

(5)仪器使用状况分析表:本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使用人、使用时间和测试分析内容等信息。用于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6)仪器设备操作员工作量分析表:本表包括检测人、检测仪器设备名称、分析项目、样品数量和仪器设备使用时间等信息。用于记录仪器设备错左员的工作量信息。

3.3 数据表的关联和状态的设置

基础数据上线之后,需要对各个数据表进行关联,并对数据表中表示状态的字段进行设置。

(1)关联:关联是在仪器设备、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即通过仪器设备数据表在分析项目数据表和分析方法数据表中选择某仪器设备所能承担的分析项目和适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项目数据表在分析方法数据表中选择某分析项目所适用的分析方法。经过关联后,仪器设备、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之间便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系统信息查询时便可看到每个仪器设备所能承担的分析项目及其所能选择的分析方法,以及每一个分析项目所具有的分析方法。

(2)状态设置:状态设置是对数据表中的选择字段进行认定。包括用户注册后,需要根据注册信息认定其是否可成为有效用户;仪器设备是否可作为所级共享仪器设备;某仪器设备是属于项目预约类型还是时间段预约类型等3种状态设置。

3.4 所级系统的工作流程

所级管理系统设置了3类用户,每一类用户担当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做不同的工作。图3给出了各类用户在本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4 所级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

4.1 关于仪器设备共享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问题

在信息化科研环境条件下,如果更深层次的分析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原因,作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仪器设备的共享与小团体占有之间的矛盾。二是仪器设备拥有者和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所级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引入仪器设备共享的理念、制定共享规则并依托Internet环境、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从而使得物理存放位置和所属权限分散的仪器设备在逻辑上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仪器设备测试分析中心,利用信息流带动“物流”,进而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所级系统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管理系统,凡系统中的合法用户都可了解系统所提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其任意时刻的使用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级系统也提高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的透明度,打破仪器设备小集团拥有的壁垒,促进公平使用。所以,在信息化科研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共享管理理念,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方案和技术体系。

4.2 关于仪器设备及其管理者的考核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其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仪器设备的用而不记、用而漏记和记而未用等管理漏洞时有发生,以此为基础的仪器设备使用状况评价和仪器设备管理者的绩效评价自然偏差很大,这不仅为仪器设备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错误的信息,也不能客观的考核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业绩。

所级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数据指标体系以记录测试分析过程,如预约申请表信息、预约审核信息、仪器使用日志、收费登记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客观记录了一个测试分析的全部过程,并相互依存和制约。从仪器设备管理的角度而言,以此为据,便可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操作员的工作量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准确、方便地得到什么仪器设备在用,什么人在用,用来做什么等基础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仪器设备管理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准确掌握仪器设备的科研需求,从而将仪器设备使用率作为仪器设备的建设和布局重要依据,提高投资效益。二是准确掌握仪器设备操作者的人才需求,从而引导仪器设备操作技术队伍的建设。三是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仪器设备操作者的工作量信息,从而改进仪器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办法。

5 结论与讨论

(1)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科研信息化正在成为科研管理的热点领域,信息化科研环境的建立和应用将带来科研过程、效率和成果产出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本文介绍的所级系统中已经得到印证。从技术角度来说,建立B/S体系结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传统记账模式和C/S模式存在的人为疏漏、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为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建立了先进的技术方法。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信息化科研环境为仪器设备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亦正因如此,方才催生了仪器设备共享理念的出现,虚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仪器设备运转过程的透明和公平、仪器设备及其管理者业绩考核等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需要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借鉴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使得科研管理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匹配。

(2)本文基于所级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重点分析了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的架构和应该包含的信息内容及其流程,而很少涉及信息技术本身。这是因为,本系统所涉及的信息技术都是成熟的技术,而将这些技术如何应用到仪器设备管理领域,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仍然是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3)本系统技术方案的设计应该说还存有缺陷。就仪器设备的生命周期而言,仪器设备的管理应该包括计划管理、使用管理、维护管理直至报废管理等,而本系统则仅针对目前最急需的使用管理环节,其他环节尚有待继续完善。

摘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化科研环境的发展为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管理提供了条件,成为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建设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构成、建设内容、建设过程及其使用等方面依托实例论述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技术方案和应用。通过对信息化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分析,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壁垒是制约信息化科研环境下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共享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仪器设备及其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也为仪器设备使用者提供了方便、透明、公平的使用环境。

关键词:信息化,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玉风,刘忠信.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6-18.

[2]陈雅君.浅谈检验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J].种子世界,2000,9:4-5.

[3]吕文.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2,4:40-43.

[4]阿力甫.依不拉音,陈家胜.基于Web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5(3):21-23.

[5]朱明娥.基于C/S的企业设备管理系统[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41-43.

[6]李澄婷,张利群,许少彦,等.医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完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4,10(8):141-142.

[7]王国强,谢立.基于Web的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37-39.

[8]李高宏,李建平,杨通,韩志礼,郭永春.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91-94.

[9]杨赞国,高敬惠.基于C/S模式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C].数据库与应用,2005:27-29.

[10]桂文庄.什么是e-Science?[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08(1):1-7.

8.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八

杨金土,1935年8月生,浙江金华人,1959年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78年9月调教育部,历任原高等教育二司科员、副处长、副司长,原国家教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等职。1989年,杨金土成为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的第二任司长。1995年10月退休后,又曾任国家督导团第四、五届国家督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顾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顾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农大、河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的兼职教授,2002年被推选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换届时被改选为该学会顾问。

基于深厚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人生经历,杨金土先生不但自己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去,在对全国职教科研工作的引导方面体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方向感;而他所具有的平和宽厚、治学严谨、秉持公正等特点,更为其增添了一种极强的亲和力,因此在他周围始终聚集着一批热心职业教育科研事业的同志,其中有很多是与他结成忘年之交的中青年学者。当他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之后,立即提出了本届学术委员会的两项工作目标:一是推动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尤其要扶持年轻学者的成长;二是推动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从此开始举办的“全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则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杨先生主张这两项活动应该办成专门提供给广大职教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们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和施展才华的自由平台,因此应该具有更加宽宏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其运作方式需坚持不论辈分、不拘一格、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经过7年来的实践,这两项活动已为其初衷的实现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本期“名家视线”,我们特将杨金土先生在第三次中青年职教论坛上的发言推荐给大家。如果您正在从事着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或者您正想要参与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中来的话,那么我以为认真阅读和体会一下这篇短文。是很有必要的。也将是大有裨益的。

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的任务之后,教育界关于教育家的议论就多起来了。我想,广大中青年教育学者正是我国未来教育家队伍的后备力量。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也从“培养教育家”这个命题说起。但是,我并不打算议论这个命题本身,而首先说一说我自己学习我国职业教育界部分老一代“教育家”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所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各位中青年学者共勉。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职业教育界,人才辈出,堪称群星灿烂,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张謇、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杨卫玉等一批职业教育先驱,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有过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我学习上述职业教育前辈们的有关材料之后,有如下三点心得:

第一,投身于教育,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勤奋、求真、务实的人,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最底层,献身于事业,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

第二,投身于教育,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关注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帮助每一个人成人、成才、成功。

第三,投身于教育,尤其投身于职业教育,在潜心于教育实践的同时,必须以宽宏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不懈地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探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职业教育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科研也空前繁荣。可是仍然使人感觉到职业教育理论的贫乏,从而导致我们在实施错综复杂的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困扰。譬如教育与经济、升学与就业、社会需求与人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每当克服了某个片面性倾向之后,往往又走向另一种片面性倾向。这说明了职业教育理论工作的滞后和当前科研任务的繁重,确实任重而道远啊!然而我们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环境其本身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必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难以改变滞后于事业发展要求的局面。今天,我仅就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本身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如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中尚有道理的部分,权与各位共勉,凡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国职业教育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不仅要珍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且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敢立潮头,与时俱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术系统跻身于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前沿阵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职业教育科研,既要与相关学科渗透,又要保持教育学科的独立品格。

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教育决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而且要为它服务。但是正如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的:“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教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但教育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不可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教育的所有现象。

三、职业教育科研,既要深入实践,又要超越实践。

2007年4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新组建的专家委员会成立会上,该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同志说的一段话值得思考。他说,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要有一条“鸡打鸣”原则,譬如主人6:00起床,你这只“鸡”就应该在5:50打鸣,5:30太早,6:30太晚。但我们有不少科研成果却往往是行政部门已经在研究甚至已经在做的事情,放的是“马后炮”。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就很难有真的科学发现。同时必须把实验所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争取在新的实践项目开

始前后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关注对“人”的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正是以人为本。一个自然人的价值,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灵和各种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人心灵的觉醒与净化,帮助每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从而使“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搞科学的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搞教育的人更不能忘记这一点。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的:“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在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五、职业教育科研,要进一步注意研究方法。

一是科学的统计方法。用百分比需有足够的样本量;用平均数要计算方差(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用相关系数要做显著性测定。二是科学的归纳方法。资料的采集、筛选、梳理、分析,论据的归纳、提炼,观点和结论的提出,都要科学、严密,经得起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三是科学的演绎方法。概念是逻辑分析的起点,概念的提出和论证都务必严谨。科学研究不反对引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要引用有坚实研究基础的、科学可靠的成果,否则一旦你引用的这个成果被推翻,你的结论就自然被推翻。有时候我们会引用某位领导人讲的某一句话作为自己某个观点的佐证,或者作为自己阐述某个问题的起点,都是常见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务须引得贴切,同样要有科学依据。

六、职业教育科研,要注意文风问题。

好的研究成果还要有好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写的人要为看的人着想。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黄炎培、陶行知等老前辈的平实文风,使你写的文章、说的话,尽可能让读者看得省力,看了容易明白,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千万不要“浅入深出”。此外,是一种具体说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是一种具体做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模式”;是一些资料的罗列,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文”;是一本情况概述,不要随意上升为“××学”。

9.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园林科研所) 篇九

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园林科研所)

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园林科研所)     ,我所根据建委党委的统一部署,按照建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要求,明确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应负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廉政措施,有力地促进我所党风廉政建设,回顾本年度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年初以来针对个别党员存在理论学习不认真、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深刻,我们把认真抓好学习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全过程。先后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廉政准则》,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专题报告会,上党课,观看电教片《胡长清案件警示录》和话剧《任长霞》,学习采取通读和精读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思考与专题讨论结合的办法,熟知和掌握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内容,深刻剖析成克杰、胡长清、许运鸿、叶会巨等典型案件,学习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先进事迹,提高廉政意识,把握行为准则,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率先垂范、做好表率。通过学习教育,使全段党员干部清醒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同时,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时刻把握自己,明辩是非。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建立必要的工作机构是落实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还明确了领导成员的责任分工,将党风廉政建设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分管科室负责人,从而明确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管好配偶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自觉性。 三、侧重热点,有的放矢 为使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到实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针对单位工作特点,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主要采取措施有:一是规范公务接待费管理,在具体操作上严格按程序进行,按照公务接待费标准严格控制;上级或兄弟单位来访,本着既热情又节俭的原则,注明公务事由及人数,接待费在财务上实行单项列支,做到定期上报,检查公布。二是巩固清理通讯工具成果,领导干部移动话费报销遵照上级反腐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办公电话实行磁卡计费。三是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单位办公区设立公开栏,公开人事劳资、公务接待以及其他日常开支情况。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所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回顾工作的同时,对照考核方法,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廉政制度,强化廉政措施的严格落实,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0.教科研系统建设 篇十

2010-11-16 下午 03:49:0

5为切实做好学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学校关于加强五支团队建设的安排部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做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出良策,为学校转型发展争当先锋”主题,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搭建项目研究载体,努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科研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促进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努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分类别分层次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团队结构优、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具体目标

1、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应组建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在人员组成上,适时补充新生力量、完善结构,实现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化,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大胆探索,鼓励校内外联合,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5-1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跨学科、复合型科研团队;

3、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我校学科优势,组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晋商研究”等3-5个特色科研团队;

4、在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成果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为中坚,有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成员,科研意识浓厚、科研态度严谨、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有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各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三年资助周期结束后,三分之一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五分之一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科研团队建设总体工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处处长兼任。负责科研团队建设日常工作

2010-11-16 下午 03:49:0

5(二)强化科研意识

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每年至少举办10次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讨论学术前沿问题,启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学院及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学院及研究机构间的科研竞赛;继续高质量评选“科研标兵”、“科

研贡献奖”和“科研先进集体”,树立好学校的科研标杆;进一步做好“山西经济高峰论坛”、“中青年学术论坛”、“人文大讲坛”、“每周一讲”等学校品牌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三)鼓励学术交流

鼓励与支持师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院与校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鼓励我校教师利用各种媒体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推进文化传播,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励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专家授课、以老带新、团队科研、心得交流等方式,提升全校师生的科研能力。

(五)建设科研平台

完善《山西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健全科研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已形成明显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并具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科研团队,优先批准组建科研机构。对科研任务完成好、科研成果突出的科研团队,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并予以资助。三年内,增加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平台。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以研究基地为重点的科研平台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制度

进一步修订科学研究评价制度,逐步改变完全依靠数量、级别考核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强调团队成员科研成果与团队研究方向相一致,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完善个人考核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职级分类、收入分配相挂钩制度,科研团队考核与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科研团队,及时进行整改或撤并;对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滚动资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和各类型、各层次科研团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与经验,制定以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为目标的 “十二五”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组织好科研团队建设要求的各项工作。

(二)科学制定院级科研团队的管理细则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要按照《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制定好本单位科研团队管理细则。对各科研团队的管理要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科研团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要根据历史基础、自身优势、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的要求,分别重点开展以创新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四)相对稳定科研方向

各科研团队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瞄准学科建设前沿,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凝炼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科研”的意识,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各类科研团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圆满完成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直想说说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提起来团队建设,小时候感觉好像很高深似的,现在想想小时候玩的游戏中,已经是在初步进行团队建设了。那时候在一起玩什么,分工还好分点。为什么现在的团队建设反而难了呢?!我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浅浅地谈谈科研团队的建设。本人认识不足,仅仅希望能够带来点灵感。

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后来,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度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消极),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科研团队一样有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针对这些方面,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团队的发展目标:这个一般来说,科研的目标比较明确了。人才的层次: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不是说都是英雄才好,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除了有战略眼光的导师和带头人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选人尽量不要选错,任人唯贤唯德,选择有能力或潜力的人做同事,录取学生加入实验室也应当如此。不然一个人搅和的团队都不好。

人才的层次好了,还应该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以利于工作的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高素质人才,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过科研团队是知识型的团队,即使是有层次,也要建立在共享、平等、权利淡化的基础上的。此外,还要避免一些先来者以长者自居,变相地侵占后来者的思路。分工合作:为发挥科研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课题组近期和长期的课题目标与研究任务,略微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个人可能的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这需要定期开会讨论。团队文化建设:如果想持续发展团队的话,我觉得不管团队大小,团队文化是应该有的。即使没有一个体系的团队文化,那么融合团队精神的几条也应该经常提起。假如项目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项目成员的力量就很难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扯皮推诿指责,项目也就不可能成功。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团队文化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同事之间要对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变得很困难,团队中出现“高度的和睦交往,低度的团结一致”的现象。

特别是科研项目中,人为的因素很多,更应该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的科研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团队中特别需要培养牺牲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等。目前一些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状况实在是不佳。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科研中,会经常出现研究接口问题,往往是导师领进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但是有些科研项目要结题,要审核,还会经常出现对项目研究内容的更改要求等等。在这些时候,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将导致更复杂的问题。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制度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要短期的工作,那就人治;但是要是建设个好的团队,长期的公关合作,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科研团队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的治理标准。

1)工作责任制:如果团队分工不清,人员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什么时候才能搞好工作?明确规定某个人在某个项目中的责任,并且尽量稳定地持续下去; 看看最近的一个小团队:原本只会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水变油”技术变成现实,项目只有4人参与,和一般队伍庞大的科研团队相比,只能算一个“蚊型”团队。“我主管项目研发,研究员Oomman Varghese负责研发,他的助手研究生Thomas La Tempa,最后一个成员是擅长纳米管研究的Maggie Paulose。”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工程学教授克雷格·格兰姆斯这样说。

2)奖惩制度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3)平等交流的制度:平等也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制定下来。很多时候,课题组一说到老师说的,那就好像是对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4)实验室制度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意识;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有些课题组经常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展,方式有不少是可取的;多交流,多鼓励:培养和鼓励成员独立作研究,让他们尽量发挥潜力;激励机制,既要在工作中让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压力,又要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照顾项目组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这对于导师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上一篇:供应室安全‘六防’措施下一篇:CCU实习心得